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修养
编辑:夜色温柔 识别码:24-844994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23 13:20:0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修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修养

邵龙宝,同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副主任,伦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他多年从事儒家理论与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相关性研究和中西方人格理论比较研究,曾完成《儒家伦理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体系的构建》、《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两项哲学社会科学国家基金项目。主编、合著学术著作6部、发表论文60余篇。邵龙宝教授近期在东方讲坛上作了题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修养》的演讲,受到与会高校师生的欢迎。

今天我想讲这样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实质以及维护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意义。第二个问题我想谈一谈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怎么来判定我们心理健康不健康。第三个问题来谈一谈如何维护心理健康,加强人格修养。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实际上不仅是我们大学生,全体社会成员越来越多的人现在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的问题。据有关资料表明,心理健康的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普遍化的热点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焦点问题。为什么会把心理健康的问题这样凸现出来呢?我想主要是随着我们社会文明进程的加剧,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我们心理健康,心理承受能力,人格健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大,人们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也日益加剧。所以我认为,现代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这样三个方面的,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最低层次的问题就是心理冲突。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能体会到,比如说忧郁、焦虑、猜忌、愤怒、烦恼这些东西可能会引发一些神经症,这是最低层次的。比这个高一点的层次就是精神困惑,所谓精神困惑指的是价值的冲突以及关于生命意义的理解问题。比这个精神困惑更高一个层次的问题,或者说更本源的问题,我认为那就是实存问题。什么叫实存问题?实在的实,存在的存。比如说我们人人都要面对死亡,我们在死亡面前都很无奈,这就是实存问题,但是有的人面对死亡很坦然,有的人面对死亡很恐惧。我们要面对自己的良知和良心,这叫实存问题,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会扪心自问,我欺没欺骗自己,我欺没欺骗别人,这是有良知的人的一种反思。另外我们有美好的人生的愿望,我们有人生的企划,也就是计划、目标,但是我们有美好愿望常常要受到许多障碍,不能很好地实现,所有这些问题,我认为是实存问题。相对于心理方面的这样三个问题,现在有三种对应的咨询。第一种,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心理咨询,第二种现在在西方开始兴起,我们中国人还不知道,比心理咨询更高一个层次的是价值咨询,再高一个层次的是哲学咨询。由此可见,关于心理问题现在不是单一的学科,不是单一的心理学在研究它、关注它,而是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诸多学科都在关注心理健康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呢?实际上它是一个人的生存样态、生活状态、生活质量的问题。它是一个我们能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是一个能不能成人、成才,能不能创造幸福的人生,甚至可以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的人文指标,甚至是目的本身。心理健康问题就是如此地重要,因此马克思曾经有一句话,人类的历史发展实际上无非是人性的不断改造而已。丹尼尔·贝尔有一句话非常深刻,他说今天世界的最关键的问题不是在经济领域里面,关于经济的问题也不是在政治领域里面,关于权利平等的问题,而是在文化的领域里面人们要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的问题。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我认为一个前提和基础性的问题,那就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陆哥·赫婿勒,他有一段非常深刻的话,他说,如果让我去总结人类二十世纪历史的话,我将这样写道,人类在二十世纪最大的悲哀是什么呢?不是水灾、不是地震,甚至不是原子弹在时候广岛和长崎上空的爆炸,而是芸芸众生或者然后死去,却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潜能。人们只知道去玩耍卡通片的刺激,却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许多人生理上已经衰老,但是心理上还没有满月,许多人躯体已经接近走坟墓,但是人格还没有健全。所以心理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来讲,它是人的现代化的一个核心问题,人格健全的问题更是我们社会现代化,共产主义建设的一个根本的目标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光靠一些心理咨询的大夫,要靠我们全体老百姓,全体学生,全体成员,要懂得这个知识来维护我们心理健康。要靠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学校,包括我们整个社会大家共同来努力维护心理健康,来健全我们的人格。这样就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我们都知道中学生徐力,他为什么把自己至爱的母亲杀掉了呢?当然原因非常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徐力的母亲非常关爱徐力,她对他有一个要求,每个学期的考试务必要考到班里的前十名。徐力不堪重负,他达不到这个目标,因为达不到目标,所以母亲总是唠唠叨叨,总是责备、总是指责、总是批评,这样就引起了超限效应,徐力拿木把的锤子把自己至爱的母亲杀害了。我们知道,在普通高中当中有一个班主任,她非常非常地敬业,在高一年纪的学生刚一入学第三天,她就让他们要规划自己的宏伟蓝图,这没有错。结果五十名同学三年以后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呢?有二十名同学的目标是清华和复旦,其中有一个同学不会写复旦,写成了负担。所以这是我们在教育领域里面出现的一种超限效应,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我们社会的所有成员,特别是我们师范大学的学生更要去关注它。

下面我讲第二个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诠释以及如何来判定健康不健康。另外,对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我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这样四个方面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由社会适应不良引起的一种负性的情绪,比如说嫉妒、忧虑、自卑、焦虑。这种情绪是有损于身心的,但是同时这个负性的情绪其中还有一种是有积极效应的。那叫成长中的困惑,就是自己对自己不满意所引起的。这是什么呢?这是我们在对自己的评价和在客观实际反馈回来的信息,和对自己评价有差异而引起的一种心理体验,我们从心理学上把它叫不愉快。这种深刻的不愉快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自卑,比较痛苦,但是我认为这是奋发向上的同学在年轻的时候必然会有的。一年当中有这么一两次,我认为是一种向上的动力,如果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这样的同学恐怕未必好。第二个层次就是亚健康状态,一般的心理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会引发亚健康这个状态。这个亚健康的状态,第一种是灰色心理状态,所谓灰色心理状态就是情绪比较低落,自卑,心情有些苦闷、忧虑。好像什么也不感兴趣,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和这个生命意义的问题有关联。对这样的同学我们有的大夫会把他误认为是忧郁症,实际上这不是忧郁症。忧郁症我认为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至少要超过三个月严重的失眠,另外有三个月食欲不振,消瘦。另外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什么事也做不了,还有一点就是性功能的衰竭,所以忧郁症不能随便给判定。第二种亚健康状态是学习的焦虑心理状态,所谓学习焦虑的心理状态我们每个同学都会有感受,特别是在高考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头痛、胸闷、失眠,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潜能不能很好地发挥。这些情况是一种学习焦虑。第三种情况是人际交往的弱势心理,所谓人际交往的弱势心理是指在交往过程当中退缩、敏感,觉得交往过程当中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说话总觉得自己不得体,往往后悔,这个原因也比较复杂。第四个亚健康状态就是情爱的挫折心理状态,这个一般是由失恋所引发的。一般来讲,是以失落感为主的这样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也有以单相似,以忧虑为主的一种听情绪体验。绝大多数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以破灭感为主的一种情绪体验,觉得一切都完了,天好像都踏下来了,再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了。当然了我们理解这样的同学,实际上对爱情是非常真挚的。第五点亚健康的状态是过敏性的认知反应。所谓过敏性的认知反应是一种捕风捉影的,这一种夸大其词的。比如说有一个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听化学老师讲过铝盐发酵的馒头吃了以后脑子会笨,所以他上了大学以后看到馒头他都认为是铝盐发酵的。他就不敢吃,他怕吃了以后变成弱智。有一次食堂里面没有饭了,只有馒头,所以他买了馒头以后寻思半天也不敢吃。在“非典”的时候,距离很远的地方有一口吐沫,他就觉得这个吐沫的病毒钻到自己的肺里去了。他猛洗自己的嘴,洗了一遍又一遍,总觉得还洗不干净。这种情况我们把它叫做过敏性的认知反应。过敏性的认知反应再严重了,不能得到很好的调节,就有可能真正变成心理障碍,所谓心理障碍那就是心理疾病。我记得在九十年代,教育部曾经对于全国12.6万名大学生关于心理健康问题搞过一个非常大的调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有20.23%的学生有心理障碍。我当时看了以后非常惊讶,是不是写错了。我觉得心理问题这么复杂,用一个数据来表示它心理到底有没有病,我怀疑它是不是科学。但是后是我看到一个资料,我就消除了这个疑虑。在美国,人格障碍的患者要比精神病患者多得多。在我们中国精神病患者比人格障碍的患者,也就是心理障碍的患者里面的一类要多得多。这使我有一个反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国的临床测量对于人格障碍一方面恐怕经验还不足,另一方面好像测量出来也没有多大的价值。因为这个东西好像从生物指标的角度来讲,确实比较难测量,因为人家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关于研究病态人格,而我们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这样就事使我知道了,过去是大量的心理障碍没有被测量出来,现在我们测量水平高了,因此20.23%的我开始觉得有它的可信性。那么到底怎么样来判定心理健康不健康呢?我认为有这样几种标准,第一个标准是是关于个人经验的关于个人经经验的标准。比如说有一个同学他找我,他说邵老师,我有一件事情向跟你诉说,我有一件事情我想跟你诉说,我觉得非常苦恼。我白天担心晚上睡不着,现在非常苦恼,我白天担心晚上睡不着觉,我晚上看到枕头,我就恐惧,因为今天晚上又会睡不着觉。这样我们可以怀疑这个同学是不是得了神经衰弱。我告诉他,睡眠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重要,你这种情况邵老师过去年轻时也有过,你不要担心,我告诉你,你这样,睡眠睡不好不要紧的,只要你不焦虑,没有什么关系。睡眠和吃饭是一样的,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你不去注意它它就睡着了。后来这位同学几个月以后告诉我,效果非常好。另外我有一天去医院去做心电图遇到一个青年教师,他的心电图下来以后大夫告诉他你的心电图显示没有病,但是这位青年教师说,我肯定为心脏病,我二连率非常严重,我自己有这个感觉。他说肯定是机器坏了,换了一台机器以后他还是没有心脏病,这种情况当然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心电图没有能做出来,还有一种可能性我们怀疑他是疑病症。还有一位同学,他有一次因为忘了锁门丢了东西,这样就导致他以后每次锁上门以后总要推一下推两下,这是很正常的。但有这样一位同学,他走出去五、六分钟了又回来了,还要推一下,又走出去五、六分钟又回来。我们这一节课都上完了,他还在那里走来走去。这叫什么呢?我们可以怀疑这个同学是不是得了强迫症。我在南京路的商店里面看到有一个女孩,她不是进去买东西,他从第一面镜子开始照,看到一个镜子就要照,旁若无人的照,还做表情地照,把所有的镜子都照一遍以后,她就走出这个商店了。下一个商店她是不是还去转我就不知道了,这样情况我们可以怀疑她是自恋症。如果有人在外界根本没有声音的情况下,他耳朵里面有一种幻听,眼睛前面有幻觉,我们可以怀疑是不是得了精神分裂症,但是这些东西都不是很准确的。这是什么呢?这是个人经验的标准。第二是统计学的标准,所谓统计学的标准,那就是以这个心理特征的偏离正常值也叫均数值个程度来决定。比如说智商测验,高智商一般在5%,低智商也在5%,一般的中间状态就属于正常的状况。心理健康有没有这样一个基本的百分比呢?也有,在一年当中,在一生当中太长了。在一年当中有85%的时间是处心理健康的状态,而5%大15%是处在有心理问题,甚至亚健康,甚至有点心理疾病,这都属于正常,我是这样看的。因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它是一个连续谱,健康的人身上有不健康的因子,不健康的人身上有健康的因子。你要注意了,不健康会变得健康,你要不注意,健康也会变得不健康,这样一个理念我觉得非常重要。第三个标准是医学标准,所谓医学标准就是把心理疾病当成和躯体疾病一样来看待。当是至今还没有一个生物学的指标来测定,特别是对于人格障碍。第四种是社会适应的标准。所谓社会适应标准就是看我们的行为是不是符合社会的要求,是不是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这里面就有一个文化背景,有一个年龄特征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日本有一个心理学家,他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他说除了爱自己以外,至少要爱一个人,这是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这是一种主动的爱,这是一种积极的爱,这是把自己融入到他人当中去,融入到社会当中去的一个表征,是对人性崇拜的一个表征,这种爱甚至可以作出自己的牺牲,不是为了支配别人,不是为了驾驭别人的一种爱。我也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第二点,还有一个就是“五快”的标准,所谓“五快”是吃得快、睡得快、排泄得快、反应快、适应环境快,这五快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五个标准就是发展的标准。所谓发展的标准,就是看我们过去的心理健康的状况,然后再看它今后发展的趋势,是往高水平发展,还是往低水平发展。比如说与人交往是更和谐了,对人是更豁达大度还是小气了,是更超脱了,内在的自主性更强了,还是依赖性更强了。这是一种发展的标准。最后一个标准是最近我在看一个同志的论文看到的,关于四个关系的和谐问题,这是哪四个关系呢?从哲学上来看,心理健康有这么四个关系。和自然和谐的关系,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也就是与人和谐的关系,以及和自己内心和谐的关系,最后一个是和神和谐的关系,这个神我们把它改为信仰。无论哪一种标准,最难判断的就是关于人格障碍,人格障碍也叫病态人格。最早这个名词是怎么来的呢?在1806年,距进将近200年,法国有一个农民,因为暴怒把一个和他无冤无仇的妇女扔到了井里。后来医学界就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不叫人格障碍,叫精神病理性卑劣。后来这个词用得时间长了,大家觉得不太好,就改成了病态人格,再后来就改成了人格障碍。这样的病态人格的行为在世界各地发生我多次,好多好多。据我所了解的,有一个妇女和一个十七岁的男孩在谈话过程当中,因为这个男孩没有认真地听它讲话,并且是睡着了,这个妇女就用绳子把这个男孩勒死了。还有一个17岁的男孩,因为他的同辈群体瞧不起他,他就去抢劫一家加油站,最后导致锒铛入狱。前一段报纸上登载了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他被寄养在他的舅舅家里。因为一次舅舅对他的批评,他用耗子药和赤豆混在一起,同学们都知道,因为耗子药是红的,他很聪明,他用小豆、用赤豆一起煮,煮完以后,结果舅母就这样被毒死了。舅舅在昏迷当中在医院里面抢救过来了。我和我们学校理工科的一些教授讨论这个问题,他们说这是什么现象呢?他们用力学的一个术语来解释这种现象,他们说这就叫非线性的原因产生小的解决,大的原因产生大的结果。这么小的原因产生这么大结果,这是复杂社会的社会学研究的一个课题,实际上我们的理工科教授所讲的这个现象恰恰就是病态人格的一个特点。这些病态人格它们的目的,做事情的动机和目的很不明确,他们缺乏自制力,他们冲动的时候会作出害人害己的事情。另外病态人格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来讲,一般是他的早年缺乏爱,特别是父母对他疏忽所导致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曾经受到多重大的精神创伤所引起的。日本有一个心理学的专家提出性格破产这样一个概念,什么意思呢?我们人人都有一定程度上的骄傲、自私、吝啬、暴躁、小心眼、敏感、忧郁等等这样一些性格上的缺陷,可以说人人都有。但是所谓性格破产是毫无所知,不想改正自己性格的弱点,在特殊的境遇当中就会导致自我毁灭的这种一种行为,叫性格破产。我认为这种性格破产和病态人格十分相似,病态人格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情感非常肤浅,有的非常冷酷无情。马加爵现在是法医,精神病的专家,已经确诊他不是精神病,他是犯罪的行为。我认为马加爵是介乎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的病态人格。

下面我想对马加爵杀人原因作一下分析,由于我掌握的资料有限,恐怕只是一些推断,我认为马加爵这个案件的原因恐怕有二十个缺乏所导致的。第一个缺乏,马加爵缺乏和父母、同学、老师的沟通,这有资料表明,他父母说了,近些年缺少和孩子的沟通,如果有一条渠道畅通,马加爵的悲剧有不能不会发生。第二点,从心理学一般理论的常识来推测,马加爵人格障碍导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早期生活当中缺乏爱,但是这个我们现在还没有掌握充分的资料。第三点,是生存资源的贫乏,也就是贫困。这方面资料比较丰富。同学们都反映说马加爵四年当中就这么几件衣服,常常是两个馒头、一杯白水就是一顿饭。有的说,有一次助学金贷款没有下来,马加爵好多天待在寝室里没有出屋,原因是买不起鞋,可见经济压力对他是很大的。但是许多同学经济上也很有压力,但是他们穷则思变,我们历史上有多少人逆境成才。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可见要和其他因素结合起来分析。第四点,马加爵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缺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第五点,法律意识的缺乏。马加爵经常上网,当然网上到底对他有什么影响,我们现在无据可查。但是我所知道网上有杀人怎么杀,怎么死不痛苦,基本上是无所不有。第六点,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按照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理论来解释,我们之所以做坏事是因为对做坏事的无知。马加爵对自己病态人格肯定是一无所知,心理健康方面一无所知。这方面知识的缺乏不能不说诸种原因凑合到一起导致了他这样一个杀人的案件。第七点,自我统一性需要的缺乏。在审讯的时候,问他为什么要杀人,马加爵回答,在打扑克的时候,邵瑞杰同学说我,你这个人太不象话,连打扑克都作弊,怪不得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这对一个性格开朗,人格健全的人来讲根本就不会往心里去的,无所谓。但是对这样一个非常敏感和脆弱的,人格不健全的马加爵来讲,那就感觉到好象是一支箭射到了他的心脏。和这个相关的第八点,带来了马加爵对自己道德、人品的不自信,对自信的一种缺乏。他在审讯的时候回答,他们都在背后说我,把我的隐私,把我的生活方式,把我的生活习惯都说给别人听,他这时候是高度地敏感。第九点,马加爵的情感和理智不协调,协调的缺乏。人格障碍的人情感和理智相分裂,他们有两种发泄情感的途径,一个是犯罪,一个是精神病,而马加爵选择了犯罪。另外,与人联系的方式人格不健全的人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就是绝对地顺从某一个人,某一个组织,某一个团体,就成为受虐狂。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要绝对地支配、驾驭和统治另外一个人,这就成为施虐狂,这两种与人联系的方式都会导致失败。第十点就是缺乏周围人的爱。马加爵脆弱敏感的灵魂特别需要周围人的爱,但是周围的同学没有理会,老师也没有理会。第十一点,也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马加爵他缺乏生活目标,也就是生命意义的缺乏,没有了生存的希望。最后一点是教育的缺乏,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

我们通过对马加爵这个案件的分析,我们可以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下面我再分析一下我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缺失方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无非是这样五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由于我们学习的紧张和压力。第二个原因是人际关系冲突。第三个原因是情感的挫折,这个问题现在比较严重。第四个原因是求职择业的困惑。第五是最重要的,是意义世界的失落。这是最关键的,实际上就是理想、信念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几位同学不下于八、九位同学,这两年跟我非坦率地说,邵老师,我老实告诉体,我们没有什么理想,没有什么目标,我们一天就是上上网,一天打打游戏机。我们上课要是老师管得严,短信息过来了我们去签个到,要是老师管得不严,干脆我上课也不去,到最后考试一般不会不及格,我临时抱佛脚能搞定。但是这样的同学不能说很多,但是更多地同学是有一种价值困惑,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困惑。到底是一些什么困惑呢?我搞了一些调查。我觉得这是一种总体上来讲是成长中的困惑,我们是处在一个一千年来我们中国从未有过的这样一个大变革,一千年来从没有过向世界的开放,大开放。我们又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这样一个大变化,这都是有目共睹的。是这样一个大变革、大开放和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怎么会不出现一些问题,我们怎么会没有一些价值困惑,肯定有的。

总的困惑是什么呢?我认为总的困惑就是弥漫于整个世界的惟科技主义,惟物质主义,唯享乐主义,惟功利主义这样一个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资料,在1935的不列颠大百科全书里面记载了原子只有三个条目,而爱情有十一页,有多少个条目你就数不清了,仅仅过了三十一年,1966年同样是这部不列颠大百科全书,同学们有兴趣可以去查一查,给了原子整整十三页,而给了爱情薄薄地一页。我们下面来具体分析四个价值困惑,这是引发我们心理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第一点就表现为我们崇尚科技。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自觉地忽略或者丢失了背后支撑它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什么呢?求真的,那种勤奋刻苦的,那种执着地,锲而不舍的,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意志力。现在我们许多学生对我讲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毅力毅力,过去我们最崇尚的,现在毅力对我们有什么用呢?有了毅力我就会有我所愿望的东西吗?同学们知道剑桥大学是怎么来得吗?那是不满足于牛津大学的师生跑出来搞了一个剑桥大学,来和牛津大学媲美。大家知道哈佛大学是怎么来得吗?哈佛大学是不满足剑桥大学同时不满足于旧大陆的那些师生来到了新大陆,那时候美利坚合众国还没有建立,在一上岸的地方建立了哈佛大学,只有几名同学,几名老师。同学们知道耶鲁大学怎么来得吗?是不满足于哈佛大学的师生搞了个耶鲁大学来和你哈佛大学竞争。大家只有斯坦福大学怎么来得吗?斯坦福大学可有一个故事了。斯坦福大学有这么一天,有一对老夫妇,他们来到哈佛大学,没有预约要找校长,结果秘书告诉他,校长整天很忙。一对老夫妇说不要紧,我们等他,等了两个小时,秘书告诉了校长,校长很不耐烦地接待了这两个相貌平平,穿着平常的老夫妇,问他们有什么事。老夫人跟校长说,我的儿子在哈佛念过一年书,很不幸后来他在意外事故当中死了,我们为了纪念他,想在哈佛大学里面为他树立一座东西,校长说不不不,这不行,在我们哈佛大学念书的人很多,大家都想为他立一个碑,我们哈佛大学就成了墓园了。老夫人说不是,我们想捐钱为哈佛大学造一栋楼,校长说,你可要知道,我们哈佛哪一栋楼少了750万美元是造不起来的。老夫人起身跟哈佛校长再见,刚一出门两个人笑起来了,原来750万就可以造一座楼,我们为什么就不去盖一所学校呢?他们非常有钱,就这样他们来到了斯坦福,在西海岸建起了一个斯坦福大学。我说我们对于西方文化当中的那样一种标新立异,开拓创新的精神确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二点,价值困惑。表现为我们在崇拜科技的神圣和伟大的魅力的时候,我们对它的的局限性认识地还不够深刻。托尔斯泰有一句话,科学是没有意义,他并不是说科学本身没有意义,而是说科学在价值领域,在信仰领域它是管不着的,它是没有意义。我们知道科技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它会对自然,会对社会,会对认得身心造成破坏。这要靠人文的反思和批判的功能来加以弥补,因此科学和人文要协调地发展。第三点,价值困惑表现在我们民对多元价值的世界产生了迷盲和困惑。这个多元价值包括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功利主义这样一个世界的多元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人的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在朝言政,在家言情,在朋友之间饱览人生百态,纵论天下是否曲直。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情境、各种情况产生了多项的价值,多维的价值,多层次的,立体化的这样一种价值取向。第四点,表现在我们在向往和追求财富目标的实现过程当中,我们有所忽略和忘记了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构建自己的人格,构建自己的意义世界。当然我们面对现代化的这样一个变换多姿的现代型的社会,我们要了解它的特点。比如说财富的积累和过去就不一样,现在财富的积累速度非常快,比尔·盖茨二十年的时间就激烈了比洛克菲洛几代人积累的财富还要多。现在我们搞项目,常常是一个点子,一个思路就可以赚大钱,面对这样一些新的现象,我们感到非常困惑。第五点,现在我们许多人在追求享乐的过程当中导致了精神家园的迷失,所谓人为物役,单面人。亚立士多德讲过一句话,叫前向的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原始的,条件反射似的后向的力所取代。这是什么呢?这叫符号世界的崩溃,过度享受,过度地享乐就会导致一种符号世界的崩溃,也叫文化的退化,也叫人文道德的沦丧。

最后一个问题讲一讲怎样维护心理健康,加强人格修养。第一点我认为要建立大健康的观念。我们知道,著名的罗马医生盖伦早在公元二世纪就对健康下了一个定义,是躯体没有疾病的状态,影响人们一千多年。伴随着人们对于自我的认识,我们的心理健康认识水平越来越高,从单纯的生理模式过渡到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身心完满感这样一个整体化的健康模式。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十分之七个体的死因是身心疾病,所谓身心疾病也就是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当然我遗传因素相关联,癌症,许多疾病都是身心疾病。还有行为杀手,过度地吸烟、酗酒、吸毒,汽车事故,艾滋病等等,这些属于行为杀手。美国、日本和中国在大城市里面对正在看病的患者进行调查研究,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患者基本上患的都是身心疾病,和情绪有关。第二点,要学会选择积极心态。我们知道,著名的维也纳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在二战的时候,他家里所有的人都被杀了,只有他和他的妹妹幸存,他花十年写成的书稿被纳粹付之一炬,当时他都没有信心再活下去了。后来他利用他心理学的理论,经常想象自己在明亮的大厅里面,潜下心来,要把他和他生命一样重要的,花了十年心血学成的书稿重新回忆起来,把它写出来,这是他无视那个恐怖的环境。他也经常对难友们进行集体心理咨询,讲幽默故事,最后他发现,那些深强体壮的人因为他们忧郁,因为他们非常地恐惧,所以他们早早地死去了,而那些体弱多病的人由于受了他的影响,他们潜入到一个宁静的港湾当中,无视这个恐怖的环境,结果活了下来。第三点,懂得适度的自卑感是使人奋进的原动力。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同学们都知道吧,他有一个关于自卑是人类文化进步和我们每个人奋发向上的原动力的理论,他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无论是谁。为了摆脱自卑这样一种紧张焦虑的心理,人们有三种途径和方法。首先是为摆脱自卑而努力,如果选择的途径不对,就是导致自卑情结。马加爵选择的消除自卑的途径不正确,结果导致自毁灭。停留在第一点上不够,第二点还要为争取优越而努力,二奋发。但是也要采取恰当的途径,不然会产生优越情结,好支配人,非常骄狂,这也是一种人格的缺陷。第三点,为实现完满社会而努力。阿德勒告诉我们,人应该具备三种品质,第一种是合作的品质,第二种是社会兴趣的品质,第三种是奉献的品质。唯有这三种品质我们才能使自己保证自己的心理健康。第四点,懂得幸福的真意。八十年代有两位哈佛的心理学家,研究什么是使人真正幸福的原因。结果表明,和常人的看法不一样,不是金钱,不是地位,甚至不是成功,不是爱情,不是健康,是什么呢?有两点所有幸福的人都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有生活的目标、信念。第二点,他们都有可以感受到的,不断地趋近于、趋向于目标的这样一种感受。当我们有了目标和信仰的时候,我们就能很好地面对疾病、死亡、灾难和意外的不幸,甚至包括他人的误解和不公正的待遇。有了目标和信仰,我们才能活的充实,活的欢愉,活的宽容,活的幸福,活的坚强。第五点,我们要在社会实践当中来增强自己的实践,这我不多说了。第六点,要注重人格修养。同学们是否了解艾里克森的人格“八段论”,艾里克森讲我们人生分八段,每一段都有一个主题,每一段都是一个挑战。如果我们很好地应对了这个挑战,就为下一段铺平了道路。我觉得艾里克森的理论不仅对我们每个人有启示,而且对我们今后教育我们的子女,我们早晚要结婚,要成家立业,都是有启示的。第七点是注重道德健康。我认为大德必寿,大智必寿。尽管坏人长寿也不少,好人不长命这样的话在社会上经常可以听到。而实际生活当中我认为长寿的人一般都是心情比较开朗,道德比较高尚的人,因为道德健康有利于心理健康。你想一想,现在有人贪污了一百万、一千万,他晚上一有动静就心惊肉跳,这已经在损寿了。我们看到最近有一个报导,携带赃款在南美洲也被抓回来。孔老夫子所讲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被世界宗教大会看成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行为规范的一个黄金律。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就把这句话当成是自己的座右铭,他要求每一个法国人都应该把这句话当做座右铭。如果我们真正能身体力行做到这句话,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他人的身心健康。诚信为美,质朴求真,我们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这样的话我们就能感受到灵魂无纷扰这样一种幸福。

第八点我讲点养生之道。所谓中华文化之养生之道,我讲八个字,四个词。第一个词童心,儿童的童,心灵的心。永葆童心不泯灭,永葆好奇心不泯灭。每天都要活得开开心心,明朗。第二个词是蚁食,蚂蚁的蚁,食粮的食。蚂蚁吃东西并不一定少,在我们人看来蚂蚁吃东西很少。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吃东西要八分饱。当然根据年龄,我们大学生九分饱,九分半也不要紧。上了岁数以后八分半饱就可以了,但是要富有营养,维生素、蛋白质应该丰富。第三个词是龟欲,乌龟的龟,欲望的欲。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乌龟为什么会这么长寿?清心寡欲。不等于说我们不要事业心和进取心。不静无以致远,我们这里所讲的是不要有非分的欲望和邪念。最后一个词,猴行。猴子的猴,行为的行。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当然,我们运动要循序渐进,要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第九点,经常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年妇女出了车祸成了植物人,三个月昏迷不醒,判为植物人。一个年轻的大夫要搞一个实验,请示院长给我两个星期的时间,院长答应了。他把他八岁的女儿凄惨的叫声录下来,在这位妇女的耳朵边每隔十分放二十分钟,一天放几十次,两个星期的最后一天奇迹发生了。这位妇女苏醒过来,为什么呢?她死不瞑目的是她的女儿,她在天国的遥远的地方听到她女儿的呼叫声,一点一点,一点一点,激活了她的脑细胞。最后,加强人文修养,这非常重要。我们尽可以要读一读《四书》,读一读我们传统的经典。我们去多听几门关于西方哲学,西方美学,伦理学方面的课程,这样对我们加强人文素养是非常有好处的。孔子的人格理论著名的修养说同学们一定会背,吾十有五有吾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六十而耳顺,要做到的话,不管是批评的话,赞美的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能听。而且能辩证地、正确地进行分析。另外孟子大丈夫气概,大家都知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不是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这样的话语就不之值钱了?不是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最后,我想马克思在1835年特利尔中学,十七岁的时候写的毕业论文,这段话同学们都能背诵。我们一起来背诵,这是最好人格理论。如果我们找到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那是为全人类的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好,谢谢大家。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

在路上

大学,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在这里我们能畅游知识的海洋,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里我们可以参加各种各类的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大学是我们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大学的好妙不可言。考上大学是每一个寒门子弟的一大目标,因为这是跳出农门的最佳办法,然而上大学的高花费也是现在许多农村家庭几乎不能承受的重担,幸运的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现在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加大,贫困子弟可以通过无偿助学贷款、助学金等许多政策优惠来解决求学路上的经济困扰。

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一名沐浴在党的光辉下的正在路上的追梦人。回望去年七月,当收到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是既喜又忧,喜的是十八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我又离成功近了一步;忧的是身为农民的父母不能担负我和已经大三的姐姐的上学花费。整个假期父母都在东拼西凑,为了我和姐姐下一年的学费做准备,母亲乘有空的时候到砖厂做苦力希望能给我凑点路费,父亲一年到头都在外打工。一切该做的都做了,可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笔巨额的学费依然没有凑够,我想到了借贷款,在姐姐的帮助下,我积极准备,并把自己准备的材料上交到了县教育局,经过几天的煎熬等待,我终于等到了获得贷款资格的消息,学费的解决让我松了一口气。

到川大已经快有一年半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多次感受到国家对贫困学生的关爱,助学金、勤工助学、各种爱心活动等等。面对如此这般优待,我已没有后顾之忧,我积极面对生活,努力学习,积极参

加各类活动,特别是志愿者活动。因为从小到大得到了很多社会、国家对农村学生的帮助,如今的我只能做点力所能及的是来回报社会。我在感恩的同时也时刻反省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充实和完善所学知识结构,以争做榜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在大学里被党组织接收成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

接受国家资助的我更懂得珍惜。当拿到资助金发时,我的内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国家的资助对于我们这样的贫困子弟而言,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和学校对我们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使我们变得更加自信、自立、自强。作为受助贫困生的我真的非常感谢国家的助学政策,是它让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和希望,它就像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让我的生命充满希望与活力。除了感恩与感谢,我想不出来更好的言辞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

金钱有价,党情无价。我已无法用语言形容我心中的那份对国家,对党,对老师,对父母,对同学、对朋友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感激之情,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感激伟大祖国的美好和谐的政策,感激国家资助政策为我们带来的帮助,感谢那些给予别人帮助却不图回报的人们。你们将引领我们成长,开创辉煌。

高材一班 罗本升

202_-10-20

第三篇:人格与道德、修养

人格与道德、修养

于立新

党员干部怎样才能在群众中享有威信,受到群众拥戴,怎样才能具有领导的魅力,结论是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是党员干部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主要来源,是党员干部具有威信和良好形象的内在基础,是树立领导权威的基本条件。人格的力量一旦形成,便能超越时空,超越国界。

人格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情操、工作能力所达到的水准;同时,又能够以感性的形式作用于外部世界,影响周围的人和环境。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不愿落后的各个层次的人们,崇尚真理和科学,同样也敬重高尚的人格。从某种高尚的人格中,人们能感受到品端、才高、识高等素质条件所显示的影响力,体验出无数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道理,也能激发出潜藏于内心深层的真挚情感。人格主要不以其能力大小来衡量,不因其地位高低来判定,不因其贫富差异来评价。正如古罗马奥维德所言:“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于富裕和门第,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德。”金钱是有吸引力的,但买不来人格;权力是令人羡慕的,但换不来人格。党员干部具有人格魅力,就能增强其人格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就能更好地运用权力,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能具有以一当十的力量,更好地团结和带领群众开创事业的新局面。

所谓人格,就是指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起码的素质要求和行为规范,它体现为人的尊 严和自立意识。在古代,格的原始意义指方形的框子,引申意为法式和标准。因而合乎做人的标准就称有人格,不合乎做人的标准就叫无人格。所谓人格,是指人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马克思指出:“主观性是主体的规定,人格是人的规定。”人格不是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的以社会性为主的多种属性的综合表现。人格是在人生理和心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交往而产生的。人格是一个人的志趣、能力、心理、气质的集中表现。高尚的人格是一个人的志趣、能力、心理气质的集中表现。高尚的人格是一个人知识积累、智慧力量、道德修养和意志磨炼的结晶。完美高尚的人格是伟人、圣贤、英雄的特征,不健全的人格将导致个体走向失败甚至犯罪。

心理学家说人格是指人的心理特征,是“健康的人”。社会学家说人格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伦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人的道德境界、道德品质,是“道德主体品格的总和”。人格就是做人的资格、做人的尊严和为人的品格之总和。人格是评价人们道德行为的尺度。人们往往以人格的高低来综合评价一个人的德性如何。这种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为人的态度是否正直诚实,待人的态度是否忠实信义,处事的态度是否主持公道。高尚的人格是以高尚的道德品质为核心的行为特征的总和。人们平常说某领导人格高尚,主要是从道德方面给人的评价。领导干部高尚人格的影响力,是指由领导干部的职务、地位、权力以外的东西所形成的影响力,即由其道德品质、思想觉悟、能力素质等多方面因素所组成的,它是 比权力更持久、更有效的领导力量,起到一种很强的引导、辐射和带动作用。这种人格越是高尚,越是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因而受到崇敬。

人类的人格意识、人格尊严和理想人格追求,是文明发展的产物。柏拉图认为,对执政者的人格要求是智慧,对武士的人格要求是勇敢,对平民的人格要求是节制,达到了这些要求,整个国家便实现了正义。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人格的探求。如孟子强调做人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认为人的人格尊严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超过了生命价值。庄子也提倡崇高人格。他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认为圣人具有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独立精神和自主精神。墨子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古代还有“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以及“富贵何足求,节操为可尚”等主张,常常把气节视为人格最重要的因素。“一股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等,都是对优秀人格的诠释。古人还分别从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掌握智能、须有志向来定位人格概念,旨在教诲和警戒人们懂得怎样做人,勿为“禽兽行”。

完美的人格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人们道德品质修养的最高境界和要求。追求完美人格的志士仁人,在中国历史上不是寥若晨星。他们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不是由于他们是否手握大权,而是由于他们具有高尚人格。“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为保持高尚的人格,决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他犹如南国的 橘树“独立不迁”,又如清秀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为追求光明美好的政治理想,他愿上下求索,甚至不惜生命。

陶渊明为保持高尚的德操、纯洁的人格,在为官期间不搜刮民财,不贪污受贿,不拍上司马屁。陶渊明一向看不惯依官仗势的督邮们,不肯接受低三下四的屈辱,装不出一脸假笑,不善于点头哈腰。他说:我可不愿为这五斗米的官俸,去向这种势利小人作揖打躬!于是毅然解印辞官,归隐庐山田园,躬耕陇亩,过着贫士生活。他一边耕种,一边呤诗作文,讴歌劳动,讴歌淳朴的田园生活,给人一种美的意境。如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的人生态度十分达观,无穷达之念,无贵贱之忧,无生死之虑。陶渊明的高尚人格对世人影响较大,如“不为五斗米折腰”被后人广为传颂。

范仲淹“先忧后乐”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饱含着他的政治追求和崇高人格。范仲淹“先忧后乐”精神,受到海内外人士的褒扬。范仲淹当年这样说,也这样做。他任苏州知州时,在南园买了一块地准备盖住宅,后闻知是块贵地,便毅然放弃,说与其“我家独占贵地,倒不如让出建学”,于是捐地建学舍,成立了苏州州学。

峥嵘的岁月,跌宕的生活,艰苦的环境,能够进一步锻炼、塑造和考验一个人的人格。高尚的、理想的人格,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波澜壮阔和曲折艰难的一生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据《天地正气》一书记载,“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少奇同志在处境最艰难的时候,对党和人民仍然始终保持着充分的理 解和信任,由衷地说出了“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这样的至理名言!一些党内同志和一部分群众对刘少奇同志曾经有过误会,但他独自承受着这巨大的痛苦,直到逝世,他对党、对同志、对人民从未有过任何怨言!正如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所要求的,共产党员要能够经得起各种打击,在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和指责而暂时孤立时,甚至因此而牺牲生命的时候,也能够逆潮流而拥护真理,绝不随波逐流。他默默无声地走了,把对共产党员的期望,变成了自己忠贞实践的诺言!刘少奇同志是一个纯洁正直、光明磊落、道德高尚的共产党员,是在党内和国内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一切优秀共产党员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高尚品格的结晶,也是刘少奇同志自己的人格、思想、风范的写照。他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当作自己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看得重于泰山。他的优秀品格,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敬仰。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事迹和光辉的形象,将永远铭刻在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心中。1980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上说:“刘少奇同志言行一致。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对广大党员提出的党性锻炼的要求,自己都以身作则地实现。”

梁衡同志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年的文章中,评价周恩来有惊人之“六无”: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不怨、去不留言。周恩来的六个“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周恩来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地位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但他总是甩掉自我,将公私关系处理得这样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 妙之境。梁衡同志在文章中说,50年来周恩来亲手托起党的两任领袖,又拯救过共和国的三次危机,遵义会议中扶起了毛泽东,“文化大革命”后期,他托出邓小平,作为两代领袖,毛邓之功彪炳史册,而周恩来却静静地化作了那六个“无”。建国后,他首治战争创伤,国家复苏;二治大跃进灾难,国又中兴;三抗林彪江青集团,铲除妖孽。而他在举国狂庆的前夜却悄悄地走了,走时连一点骨灰也没有留。

许多伟人和志士仁人认为人格的力量,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水平,改善社会道德风尚。如激励人们“见贤思齐”,弘扬志士仁人、英雄豪杰、清官廉吏的风范,发挥理想人格的示范、辐射、引导作用。

党员干部的人格,就是党员干部的品德资格和为人民服务的品格,这是古代志士仁人所不可比拟的人格。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很重视党员干部的人生追求和人格培养,强调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用高尚的品格影响人,用感人的事迹鼓舞人,用凛然的正气激励人。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党员干部,用自己的言行展示着高尚的人格力量,成为人们崇尚的偶像、社会的灵魂、正义的化身、学习的典范。

瞿秋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受到鲁迅的敬重。而对民众遭涂炭、陷水火,瞿秋白甘愿舍弃自己的才华而去救国救民。他曾是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主持过“八七”会议,领导武装斗争。1931年后,他被王明等人排斥于中央领导机关之外。此后,在上海同鲁迅合作,领导革命文化运动。鲁迅曾送他一 幅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1935年2月,他被叛徒出卖被捕,没有被蒋介石威胁利诱所屈服。就义前,瞿秋白唱起自己翻译的《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没有一点死的畏惧。他在临死前写下一篇《多余的话》,仔细地解剖了自己的灵魂,使自己高尚的人格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据《领导科学》刊物记载,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红军穿着单衣冻死在一棵大树下。有的同志愤怒地要去找军需处长,想狠狠地批评他一顿。熟识的同志却含泪相告,这位冻死的同志就是军需处长本人。他把东西都发给了大家,却没有给自己留下应得的一份。

在20世纪60年代,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雷锋同志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活着不是为了贪图安逸,不是为了金钱,他对人生的目的有着像东海升起的旭日那样辉煌壮丽的境界,正像他自己说的:“„„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因此,他把自己短短的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邓小平同志当年的题词说:“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8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应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培养和弘扬高尚的人格品质。”现在,我们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一个伟大复兴的新时期。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只靠发展物质文明,不注意精神 文明建设不行;只靠以法治国,不重视以德治国也不行。法治治人,而德治治心。作为党员干部,应当具有时代所赋予的品质特征,而且应该具有传统的优秀品质,从思想品德、学识才能、工作态度到日常行为,都应该注重人格的优化和形象的塑造,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影响,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加强人格修养,追求崇高的人格,就要自尊自重。换言之,自尊自重是形成崇高人格的内助力。作为党员干部,不论职位高低、资历深浅、财富多寡、相貌美丑,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尊重自己的人格、名誉,而不是看不起自己,都要固守自己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家园。对金钱、官位,应当看得开一些,看得淡一些,千万不要放纵自己的私欲。不论处于何时何地,对那些“身外之物”,都不要低下高贵的头颅,不向他人卑躬屈膝和阿谀奉承,不能没有羞耻感,也不容许他人歧视、侮辱自己。

《元史》载,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时,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唯独许衡不为所动,只是坐在树下歇凉。有人便问:你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这样乱,管它是谁的梨,解渴要紧。许衡摆手道:梨虽无主,而我心有主!这位学者在天下熙熙,好多人为利来,天下攘攘,好多人为利往的环境下,将“我心有主”付诸于行,真称得上是“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其向”的典范之一。历史上确有一些不能自尊自重、向他人曲意迎合、卑屈谄媚者。汉文旁时,有个叫邓通的人,除了会划船,“无他能”,唯有“独自谨身以媚上而已”,并因此而得到汉文旁的宠信。有一次,汉文旁患病生疮,邓通便“常为帝吸吮之”,用嘴将疮中的脓血吸出。这番举动使汉文旁对其更加宠幸,加官至上大夫,赏赐财物无数。虽然邓通成为“财过王者”的暴发户,但失去了做人的品德、做人的尊严,被后人耻笑。做到自尊自重,就要经常自我反思,自我陶冶,对思想深处非道德的“灰尘”、“污点”进行自我冲洗。应抛弃为个人的升迁而阿谀奉承,不择手段地跑官要官,踩着别人往上爬;应克服摆官架子,颐指气使,不一视同仁,称王称霸;防止任人唯亲,搞人身依附关系,拉帮结伙等不自重行为。应坚持一以贯之地做到不为权财酒色所迷惑,不为世俗虚名所困扰,上交不谄,下交不傲,憎恶人,亲贤人,远小人,帮穷人;顺利时不狂妄,得势时不仗势,失势时不附势,受到挫折不沮丧,对能者不妒,对弱者不歧,执著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人的道德品质不是遗传的、天生俱有的,也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道德教育而逐步形成的。高占祥同志说:“道德修养是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人格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它在人格形成中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可以说,道德修养决定人格的本质,有什么样的道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格。”因而,要优化自己的人格,就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易经》中说:“不恒其德,无所容也。”人不能永远保持高尚的道德,就无法立身于世间。《诗经•小雅•车辖》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说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一定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直的人,一定会有人效法他。“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意谓品德不好而地位尊贵,缺少智慧却计谋要事,能力不足而责任重大,这样的人很少有不遭祸的。可见,加强道德修养对于党员干部在世间做人、从政都是尤为重要、不可忽视的。要想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首先必须堂堂正正做人,先在思想境界、道德品质上加强修养。做人是做官的基础。如果连做人都不会,“人性不怎么好”,怎能做一个群众称颂的好“官”?如果说,做人事关人品,做“官”涉及党性,那么,做人就要有好人品,做官要求高尚的人品和较强的党性相统一。好人未必是好“官”,但对好“官”的要求必须首先是好人。如果没有好的人品做根基,那么从政肯定要跌跤子,甚至会酿成祸患。因此,为官者切莫忽视做人———做本分人、正直人。要从一言一行做起,一分一秒、一丝一毫都不能松懈。民间谚语说:“马美在奔跑,人美在德高。”“桂花香飘千里,德高受人尊敬。”意大利有一句格言:“不朽的名誉独存于美德之中。”意大利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够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难以填补道德的缺陷。”道德是文明净土上清香扑鼻的芳草。法国雨果说:“道德是文明净土上开放的真理之花。”加强道德修养,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很重要的内容是吸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依照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而进行反省、检查、自我批评和自我解剖,在工作实践中形成高尚的情操,达到应有的境界,使自己沿着道德的阶梯去攀登浩然伟健的理想人格之制高点。道德修养不能离开实 践,离开实践的道德修养,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加强人格修养,贵在自觉,贵在无形,重在努力做到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凡事出以公正。多一分公心就多一分人心。人格的巨大力量,归根结底在于它能够赢得人心。培养崇高的人格,应培育良好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精神情操。中华民族以儒雅文明著称于世,许多志士仁人和革命先辈追求高雅情趣,体现了对人生真善美的追求和感悟。

孔子有赏兰之雅好,曾赞美“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李白赞美:“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王昌龄喜爱荷花:“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邹登龙:“采采荷花满袖香,花深忘却来时路。”古人还爱用荷叶作杯,用荷叶编织衣物,并以穿“荷衣、荷裳”象征高洁。如屈原《离骚》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之诗句。周敦颐《爱莲说》中赞美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陶渊明喜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赞美菊花独立寒秋的品格,表现他要坚持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刘禹锡喜欢赏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陆游一生爱梅:“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郑板桥为人品德犹如翠竹清风,贤贞而高洁。他于61岁时罢官归里,曾画竹题诗留别潍县父老:“乌纱掷去不为官,橐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渔竿。”

董必武喜爱赏竹,曾赋诗:“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一代伟人毛泽东,除酷爱读书外,还喜欢赋诗、书法、游泳、登山、赏雪、观海 等等。周恩来住所的西府海棠,是他观赏怡情的心爱之物。夫人邓颖超曾专门给出访国外的周恩来寄送海棠花瓣之事,至今传为佳话。陶铸敬佩松树挺直不阿、不畏寒暑、大义凛然的品格,有一段广为流传的精彩论述:“„„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但它们只是给人一种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给人以力量。松树却不同,它可能不如杨柳与桃李那么好看,但它却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尤其是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不由人不油然而生敬意。”陶铸赞颂松树的风格,也是他人格的写照。邓拓最喜欢山茶花:“红粉凝霜碧玉丛,淡妆浅笑对东风。此生愿伴春长在,断骨留魂证苦衷。”———深情地称颂山茶花即便枝折花落,仍然不肯凋谢,始终要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美丽的春光。

党员干部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有许多途径可以选择,如赏赏花、书法、赋诗、听音乐、跑步、登山、游泳、打球、读经典名著、观大海日出、看荷塘月色、涉清澈流溪„„无数事实证明,不断追求高雅的情操,可以弱化物欲膨胀,这样有利于培养高尚的人格。因而,应当培植高雅的情趣时尚,努力营造绚丽多姿的精神家园。(作者单位:辽宁省委党校)

第四篇:《周易》与人格修养

《周易》与人格修养

《易经》包括伏羲八卦、周文王父子八八重叠生六十四卦、孔子作传三部分组成。《易经》在夏朝时期产生了《连山易》,在商朝时期产生了《归藏易》,在周朝时产生了《周易》。《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其并非仅仅为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学修身,其中有许多是关于人格修养方面的内容。

象曰:困龙得水好运交,不由喜气上眉梢,一切谋望皆如意,向后时运渐渐高。这就让人不由得想起了周文王早期的不幸遭遇,西伯侯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贤明诸侯,他为了领地民众的幸福生活,不断发展农耕经济,勤于政务,同时对周边的隐患进行了平定,实力不断增强,政治影响也日渐浩大,引起了商朝统治阶层的担忧,崇侯虎在纣王面前进谗言,纣王为以防万一,将西伯侯囚于羑里。西伯侯在狱中受到了严加看管,失去了人身自由,就像困龙一般。西伯侯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调整了心态,在狱中研究起了“占卜之术”,这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有最初的辩证唯物思想。这次他懂得了“树大招风”的恶果,他表现得尤为镇定,对殷商表现出了臣服的诚意,他的泰然处之也表现出了他并无二心,这让他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西伯侯在狱中并未浪费这宝贵的七年,相反,他的心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他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洞察,他对人世间的尔虞我诈认识的更清了,这对他今后的清明执政起到了奠基作用,也让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位明君,他知道一位昏君对臣民的伤害有多大。在西伯侯返岐后,他更是励精图治,在治国理政方面比任何时候都勤勉,他懂得去珍惜所有。这一卦象就是要告诉我们每个人去珍惜所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业,人人都成为社会的脊梁。

象曰:风刮乱丝不见头,颠三倒四犯忧愁,慢从款来左顺遂,急促反惹不自由。公刘时期,为了避开夏朝的战乱,让族人有一个安静的生活,公刘决定放弃中原富庶的邰地,带领族人跋山涉水、远途奔波,到达了豳地,一切都将从零开始,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豪情呀!我想只有像公刘这样杰出的人物才能做出这样的壮举。到古公亶父时期,豳地发展的很迅速,人民安居乐业,物阜民丰,戎族面对繁荣的周人便起了歹念,向周人索要财物,面对贪心不足而又强大的戎族,古公亶父经过深思熟虑而做出了明智的选择:为了让周人免受战争的涂炭,保护所有的族人,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到了乔山脚下的岐地,大山成了天然的屏障,气候温润,是一个绝佳的风水宝地。公刘、古公亶父能审时度势,遇事慎重抉择,是一个智慧型的领袖,我们遇事也应像他那样谨慎决策。

象曰:明珠土埋日久深,无光无亮到如今,忽然大风吹土去,自然显露有重新。西伯侯勤于政务,经常深入人民中间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了解人民疾苦,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加强个人修养,严于律己的作风起到了教化的目的,为周人作了一个好的表率。通过自我修炼,西伯侯的领导水平得以提升,周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繁荣。这昭示我们要厚积薄发,只有像周文王那样内炼素质,全面提升自我,才能展现出蓬勃的力量。象曰:心中有事犯猜疑,谋望从前不着实,幸遇明人来指引,诸般忧闷自消之。西伯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他感到单凭个人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便产生了寻访贤臣的想法。西伯侯礼贤下士,到处寻访,他因思贤而夜梦飞熊,解梦得知渭水之滨有大贤,西伯侯立即登程前往,一路上他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多次催促车夫快马加鞭。在渭水之滨见到了一个直钩钓鱼的老者,见他相貌不凡,西伯侯便躬身施礼,用谦虚诚恳的态度感动了隐者(姜子牙)。西伯侯为了表示诚心,自己竟用车将子牙拉了八十步,作为当权者这是何等的求才之心呀!姜子牙也不负众望,帮助文王、武王最后完成了兴周灭商的大计。我们要常怀一颗谦虚的心,向周围的任何人请教,学习他们的长处,即“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谦卑的心还可以让我们拥有一颗不断上进的心态,时时走在奋进的征程上。

象曰:泥里步踏这几年,推车靠崖在眼前,目下就该再使力,扒上崖去发财源。西伯侯自出生就受到了厄运的威胁,有几次在险境中幸免于难,这大概是吉人自有天相吧!在他继承爵位初期,他殚精竭虑,心系百姓,将封地治理的井井有条。他一心教化民众,重视德化教育,使当地民众心地淳朴,关系和睦,出现了一派繁荣景象,但好景不长,纣王听信奸佞的谗言,嫉贤妒能,将西伯侯囚禁在羑里,在监狱里一呆就是七年,其间所受的苦难是难以想象的。对这位特殊的囚犯,纣王还给予了“特殊的待遇”,看守的更严,不准任何人探视,为防逃跑,监狱只有一个很小的天窗,这些不利的环境更是磨炼出了西伯侯无比坚毅的性格,他能容常人难容之事,在明知是用儿子伯邑考的肉做的包子面前,他还是强装无所谓地吃下了,这是何其悲痛之事,此事过后,纣王打消了对西伯侯的猜忌,将其释放。西伯侯回到封地,情感是五味杂陈的,从此他勤于政务,励精图治,让西岐的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西伯侯也得到了封地全体民众的拥戴和崇敬,真所谓“苦尽甘来”。让我们都以苦为乐,用苦的付出来兑换甜美的人生,要想幸福的人,首先要懂得吃苦付出,做到乐在苦中。

其实《周易》的博大精深,在于他对任何一件事情的辩证分析上,由已知情况科学地推断出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是有根有据的,具有科学性的。《周易》是人生的百科全书,我们从它的卦象中可以探寻到许多人生观的正确指引,诸如珍惜所有、谨慎决策、厚积薄发、不耻下问、苦尽甘来等人生哲理,无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些深沉的个人修养让我们的人生不断出彩,在有限的生命长河中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第五篇:教师人格修养

我眼中的教师人格修养

近日聆听了几场报告,又回想起暑期看过的几本教育家的书,深深地被感动,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先生,“付出的师爱超越母爱”的斯霞老师,“包容着崇高信念和深厚爱心”的于渏老师,他们之所以能令学生、乃至世人折服,我认为莫过于他们的人格修养。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显然,教师的人格力量能征服一切。

接下来,我就来具体谈谈我眼中的教师人格修养。品德——人格修养的本质 不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教师的道德永远是教师人格的中心品质,没有道德修养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树立志自己的教育形象,没有道德修养的班主任永远不可能真正吸引他的学生。

这并不是我个人观点,许多教育大师都曾阐述过他们的见解,如:

“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

“学生接受他们爱戴的教师所说的话,同接受他们看不起的、对他们格格不入所说的话,情况完全不一样,从后者说出的最崇高的思想也会成为可憎的思想。”

——克鲁普斯卡亚

许多教育工作者,也都是以他们的行动向我们证明的。如: 于永正老师的一位学生在参加工作后曾给他写过一封信,信中说:

“„„我永远忘不了您对我的宽容。您没有把我看死、盯死。您的宽容使我懂得了怎样做人。要知道,在您以前,没有一个老师喜欢我,我一动,他们就瞪眼、发火、斥责,我自然也不喜欢他们,甚至怀有敌意。„„”

其实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并不缺乏师德的重要性和师德的理论知识的认识,我们困惑在于我们所掌握的理论与我们所能实现的行动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按照师德的标准要求自己,学会用意志与情感来控制自己的教育耐心,并时刻鞭策自己,唯有道德的力量才是长久而永恒的,惩罚、吓唬等达到一时的目的,而从长久的意义上说,它只能毁灭教育者的形象与威信,从而最终丧失教育的影响。

教学——人格修养的支撑 首先从教学中获得权威。

权威是教师人格影响的重要因素,但教师权威的获得,教学是一个主要途径。对学生来说,总是敬仰那些知识丰富、思想深邃的教师。如果教师在讲台上能够使学生倾倒,那他已经开始在人格上征服学生。

据宋代陶岳所著《五代史补》的记载:唐朝的一位出家当和尚的诗人,名字叫齐已,他写一首赞美早梅的诗,其中有两句写道:“前时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的朋友郑谷看了之后,就对齐已说,如果梅花已经开了数枝,就不能喻为早,不如改为“一枝开”为好。梅花刚刚开了一枝,当然称得上早梅了。齐已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对郑谷很是佩服,于是就拜郑谷为“一字师”。

这就是知识的权威,这就是智慧的力量。教学是知识和智慧的交流,教师充满智慧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内在的人格美与精神的力量,无形中树立起自己的教育权威。

其次从教学中凸现人格

有人比较过本世纪两位伟人的风采,一位是伟大的革命家列宁,一位是我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他们都有共同的演讲天赋,善于深入浅出地阐明观点。列宁善于向工人演讲,毛泽东善于向农民演讲。然而他们也有完全不同的风格,当列宁走上演讲台时,那种革命家的气势伴随着他深邃的思想,使每一个听众都感受到超乎常人的伟大与深远的形象;而毛泽东面对朴素的农民,他亲切和蔼,就像大人对小孩讲故事,你很难感受到这就是一个世纪的伟人,可是他的演说,都让你感到真诚深刻,你会为他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而折服,你会为他的幽默而深深地感到一种力量和影响。

这就是伟人的风采,我们不用与之有深刻的接触,我们只需在他们的演讲中就能体会到他们的智慧与人格,这就是“讲台”的魅力。讲台的魅力是无穷的,我们教师若想从人格上征服学生,那就应该站好讲台,让讲台帮助你塑造教师的人格形象,让讲台帮助你克服学生的怀疑与困惑,让讲台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你的真诚与关怀。

知识——人格修养的风采

知识可以丰富人的思想,高尔基要我们与书为友,不要忘记学习是进步的阶梯。作为一个教育者,保持求知的热情与动力,是丰富人格内涵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如果一个老师无知到仅仅懂得教科书上有限的知识,每天只能照本宣讲,那他在学生心目中就不会有任何人格形象可言,更不用说用人格去影响他们。

知识会使我们的教育境界随着我们的人格境界而不断的深化与升华。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用他自己的行动说明了这个道理。他一生私人藏书达一万九千册,除了撰写的教育论著这外,写过一千二百多件儿童文艺作品—童话、故事、短篇小说等。他不仅用热情,而且用知识和智慧使自己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并且同时创造了自己伟大的教育家的人格与胸怀。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但以知识来武装自己,将使我们展示自己的人格风采,将更“润物细无声”地去影响我们的学生。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修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