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以课题研究引领促学校特色发展
编辑:枫叶飘零 识别码:11-725944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01 19:43:02 来源:网络

第一篇:以课题研究引领促学校特色发展

以课题研究引领 促学校特色发展

[日期:2014-10-20]

来源:《丰台教育》 作者:丰台一小 殷楠、张红英

[字体:大 中 小]

学校科研工作秉持科研先导原则,以课题研究为核心,以校本科研培训为主线。学校坚持以机制建设为重点,加强课题实施过程的指导与监督,提高教师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研究型教师队伍,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制度保障,加强学校科研工作管理

(一)加强领导,健全学校科研管理体系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初讨论学校的科研计划,并将科研计划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安排之中。学校明确副校长负责科研工作,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人都有负责的科研课题。各年级、各学科教研组都明确了一名业务组长负责科研工作,为学校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学校课题研究进行分层管理:对区级及以上课题,每学年在学校做一次研讨活动。过程中课题组定期展开课题负责人交流,了解并调控课题研究;校级课题实行干部分块(按管辖组别相应负责)引导监督管理。

(二)依靠制度,保证学校科研顺利开展

学校制定了《丰台一小科研工作制度》、《丰台一小教研室组织机构名单及科研室职责》、《丰台一小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意见》、《科研工作管理手册》等相关的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教师个人获奖均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之中,作为奖励的项目之一,保证了学校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教师们的科研积极性。

(三)拓展渠道,促进学校科研开展

建立研究档案。学校给课题负责人配发了档案盒。按照科研计划总结、教师的课题立项申请书、课题研究过程的资料搜集、课题研究成果的汇集、科研工作记录等几方面规范文本随时归档入盒,并不断进行增补和充实。

开展研讨活动。学校每学期开展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活动。研讨、交流活动是教师思想碰撞,科研信息共享,提高教师认识,是进行科研培训的重要渠道。因此,近三年来,我校抓住科研课题研讨活动的契机,宣传普及教育理论,推广科研成果,不断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学校先后组织多次市、区、校级研讨活动。

教学开放活动。学校坚持课题引领—合作研究—共同发展的教研方式,每学期都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开放课活动,即教学研究向组内教师开放,向全校教师开放,向家长开放。结合研究课题,选择教学内容,确定研究课。在研究主题的带动下,组内教师共同合作研究。同时,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及时发布信息,以便更多的教师能够根据研究需求,及时参与,共同研究。这样的活动,促进了教师间的信息沟通,扩大了信息容量,增强教师间情感交流,形成了学校浓厚的研究氛围。

二、用课题引领,全面推进公民教育进程

(一)构建具有公民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针对学生特点,立足学校实际,围绕公民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构建了以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校本课程体系(如下图),倾力打造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

1.显性课程: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我们积极挖掘学校、教师、社会资源,为学生开发丰富的校本课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在选择中懂得珍视,并付诸行动,逐渐形成独立、自主、自律、持之以恒的个性品质。我们开设了选修类校本课程。

经过学生选报与教师选择的双选方式,最终确定了热带观赏鱼养殖、建筑模型、十字绣、数码摄影、小学生急救、英语戏剧表演、篮球、学习心理辅导、趣味语文等58门校本选修课程。

在学生通过选课单进行选课时,学生慎重地写下了选择的顺序,这种体验、这种感悟的价值可能会远远大于孩子在选修课上所学知识与技能对他的影响。有了选择的经历,孩子才会懂得选择的重要,才会面对问题做出慎重的思考,独立的人格以及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才会在实践中逐渐形成。

同样,教师自己设计的课程也经历了被学生选择或教师选择录取学生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对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目标及内容怎样贴近学生实际)及怎样宣传课程等相关感悟。这也是教师经历的一种选择,教师的感悟为后续课程如何更好的设计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这也为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2.隐性课程:包含每月一节、典礼仪式、主题活动等,这些活动按照课程开发的方式,进行细致安排,以便更好的发挥校园活动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修正自己的行为,建立与集体要求相一致的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公民素养。

① 学校开展每月一节活动:

结合学校和市区开展的活动,每月组织一项主题节活动。活动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但总的原则是为学生搭建自主参与、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孩子们在活动展示中找到自信,快乐成长,发展其公民素养。

② 利用开学典礼、每周升旗活动,渗透公民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

③ 以课题研究为带动,通过主题活动,拓宽公民教育的途径。

学做志愿者活动:2011年1月我校成为“学做志愿者”小学生志愿者手册实验项目的实验校。借助这一实验项目引导学生传承志愿精神,争做“六小”公民。通过一系列志愿活动,同学们理解了什么是志愿者?志愿精神有哪些?如何做一个校园志愿者?“我参与我快乐”“我奉献 我快乐”这是同学们参与活动后真实的感受。同学们的公民素养在活动中逐步提升。学做志愿者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拓宽了我校的公民教育的途径。

学校在教师中开展《讲述我和学生间故事》的活动,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关注学生成长中公民素养的培养与建立。渐渐地公民教育的理念已经在教师心中扎根,并对教师的工作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探索具有公民教育内涵的课堂教学方式

学校以《创“互动课堂”,探索具有公民教育内涵的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课题为引领,开展全员性的课堂教学研究,经历了全员学习研讨,初步理解互动——人人课堂实践,研究中感悟互动——教研组展示交流,呈现研究成果——分层梳理提升,分享研究智慧的四个研究阶段后,初步梳理清晰了公民教育内涵的课堂教学内涵。我们公民教育内涵课堂倡导的是“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共同提升的动态发展的过程。互动应在教师教学的重点上、在学生学习的障碍点上、在学生思维的创新点上。初步形成六种互动课堂的策略,初步明确了互动课堂的特征:放、引、悟、效。

这样的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明显改变。教师从关注知识向关注学生转变,加强了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与精神状态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

(三)完善具有公民教育特点的学校评价方案

在学校大课题《丰台一小实施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引领下,子课题《构建多元评价机制进一步提升师生公民素养的研究》,围绕学校提出的公民教育核心价值追求:主动参与、学会尊重、勇担责任,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评价内容和方式,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的,建立民主意识。坚持民主与公平的原则的基础上,对学校的一日生活制度评比进行了调整。由百分制的评比改为等级制的评比,特别是对优级的评定也放宽了尺度,这一改变体现了对学生成长的尊重。由学生检查评价改为教师抽查为主,校园志愿者提醒为辅,体现了评价的目的不在结果,而在于学生行为的真正改善。由公布评价结果改为公示评价过程,用贴笑脸、哭脸的方式把每周检查的结果在班级门上公布出来,体现出评价结果对学生行为的导引作用,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立足实际,使规则意识落实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规则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所有规范都是对权利和义务的约定。在课堂上,与同学们讨论问题时,发言要按次序进行,不无理地打断别人的发言;平常与人交往,要遵守文明礼仪;遵守自然义务,当别人需要时给予帮助等等,都是在执行一种规范,都是公民精神和公民素养的重要体现。通过48字歌,用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制定了课堂常规要求,用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校园内的通道画上分界线,引导学生上下学,靠右行走,让学生从小懂得遵守秩序„„学生的规则意识通过这样细微的要求得以落实的。

注重反思,引导学生形成自律自主的人格。通过成长日记,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建构标准形成符合集体价值标准的公民意识,养成良好的公民行为。学校以《丰台一小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大课题统领互动课堂的教育及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及评价方面的子课题研究,引领着学校公民教育的发展特色。课题的引领融入管理,即学校的管理也正融以科研的方式进行着。

其实无论是学校整体的计划、总结,还是分层面的德育、教学、科研、科技、美育等分项总结均是遵循此思路进行的。是以一种科研的思维在引领着学校的发展,以科研的方式在伴随着学校的管理,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营造校本教研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促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以科研为带动,提升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学校以市级课题《丰台一小实施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统领学校整体工作,除此以外还开展了2项全国课题,6项市级项课题,12项区级课题的研究活动。课题研究既有学校大课题引领研究的、也有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的中型课题和教师个体研究的小课题。各层面课题均源自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协同开展研究,与教育教学自然相融,探寻有效的策略,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工作实效性,深化学校的发展。

在教学研究中,各课题组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合作研究的方式,带领课题组教师共同进行教学研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回顾我们所走过的研究之路,是在“反思——改进——完善——反思„„”的过程中前行的。学校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分别组织召开了教学分析会,旨在结合教学检测情况,准确查找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真问题,确立研究课题,组成研究小组,开展相应的研究活动,力求用课题研究的方式来解决我们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做检测分析的过程大致经历分析数据——反思教学——抓主要问题——调整教学几个环节,这即是教师进行有效的判断与分析的过程,对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寻找教师教学方面的不足,寻找研究点,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确定研究的主题,在实际教学中在寻找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展开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学与科研自然相融为一体,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教育研究水平。

(二)创造良好科研条件,促教师队伍梯队发展

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学校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教师提供各类培训。

请进来:学校先后聘请丰台分院骨干教师工作室的朱滇生、李依萍、刘大凤等特级教师到我校指导工作。聘请特级教师刘德武来校指导教学;学校聘请丁榕老师、余雅风教授、张红教授、张梅玲教授等多位专家做了专题培训。

走出去:学校注重教师的培养,先后组织不同规模、不同内容的培训,学校选送教师分别参加了组长行动研究学习、新课程下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学科的培训学习,以及国学、国际理解项目和校园电视台的相关人员的不同培训,以及同国际友好校间的交流培训。通过培训老师们打开了视野,感悟教育理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拓展了教师的视野和思路,不同程度的提升了教师的素养,为更好的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自我培训:学校充分利用校内的优质资源,以科研的思维方式开展教师的分层培养,开展了相应的自我培训活动。

(三)抓课题研究,提高研究能力

1.积极立项,明确研究方向。学校引导教师结合教学中问题,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市区校级骨干教师根据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确定研究专题,积极参加市区级课题申报,现有国家级课题2项、北京市课题7项,丰台区共有37人申报相关课题32项,涉及了11门学科。经丰台区科研所审批,有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11项,其余为校级课题。

“十二五”二次课题又有3项市级课题、46项区级课题进行了申报。

⒉ 注重实效,开展活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各课题组负责人进行定期课题研究培训,定期进行交流与研讨,充分发挥课题组主持人的引领作用,推动学科组研究的不断深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⒊ 总结成果,发挥作用。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研究,各课题都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并适时地在不同范围内进行推广。

第二篇:打造双语教学特色,以特色引领学校发展2015

打造双语教学特色,以特色引领学校发展

夏普吐勒乡中学位于县城11公里处,1959年9月建校,有53年的历史,学校占地76亩,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现在165名教职工,有1493名学生,38个教学班。学校有多媒体教室、电脑教室、语音教室、图书室、音体美功能室、生化物实验室,28个教学班还配备了班班通,各项教学条件都具备。2005年9月我校开办了第1批双语班,当时只有1个教学班,学生40名。2006年9月-2009年9年每年开办2个双语班,学生365名。2010年8月我们按照自治区的和地区的有关规定开办了7个双语班,311名学生(2010年小学毕业生数50%);2011年开办了4个双语班,学生174名,2012年开办了5个双语班,学生209名。现学校有16个双语班,学生总数为1493名,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8.6%(双语班学生数726名)。其中九年级双语班7个,学生数311名(其中男生114名,女生197名),八年级双语4个,学生数185名(男生68名,女生117名),七年级双语班5个,学生230名(其中男生102名,女生128名)。学校有双语教师33名,占学校教师总数的23%,其中3名教师在国家级、14名教师在自治区级、20名教师在地区级、8名教师在县级等机构参加过双语培训,这些经过培训的教师为学校的双语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校现有的14个双语班均按照新的模式一来授课,也就是初中汉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其它课程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可以简称为“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授课、部分课程使用民语授课”)。

2008年至今我校总共有23名学生考入到内地新疆高中班。

一、打造素质过硬的汉语、双语教师队伍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打造素质过硬的汉语、双语教师队伍,是我校双语教育开展的首要任务。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推动并加快了我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在双语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校一支教师队伍逐渐成型,并日渐成熟。师资力量的变化提高,使得学校教学的整体力量提高。

1、分层要求,形成梯队

我们夏普吐勒乡中学双语教研组现有双语教师31名,其中,上岗教师30名,准岗教师10名,试岗教师3名。在这些双语教师中,我们曾派出2名老师去北京参加了培训,1名在上海参加了培训,18名老师参加了自治区的培训,在地区和县上有10名老师分别参加了培训,经过严格的培训,这些老师现已成为双语教学工作的中间力量,由他们组织发起又在我校举办了多场双语教学培训活动,使我校的双语教学工作得到的很好的发展,同时也为以后的双语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对不同层次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梯队:汉语基本功扎实又有学科经验的上岗双语教师;第二梯队:汉语基本功扎实但缺乏学科教学实践经验的准岗双语教师;第三梯队:有一定汉语基础、勇于双语教学实践的试岗双语教师。

2、校本培训,整体提高

成立双语教研组,结对结帮带培训。我校双语教研组的成立促进了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双语教研组通过汉语教师与双语教师结成对子加强双语教学备课、上课的研讨,促进了学科与汉语的整合,提高了双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我校双语教研组每学期都会制定相应的双语教学活动,在双语教学活动中,要求每位双语教师公开展示一节双语课。学校还举办了教学技能大赛,双语组教师积极参与,在比赛中双语课堂教学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日常汉语与课堂汉语培训。为保证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学校从原来的每周每位双语教师必须上1-2节双语课要求,改成现在的双语教师执教的学科每一节课必须进行双语教学,当然汉语的使用可以或多或少。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将各个学科教学中常用的词汇、对话汇总,由汉语教师会同学科双语教师,编写了《夏普吐勒乡中学学科课堂教学汉语会话 》、《夏普吐勒乡中学教师教学用语百句》、《夏普吐勒乡中学校园汉语用语100句》等,面向全体教师培训,使每一个教师具备基本的使用汉语进行日常会话、组织教学的能力。

二、制定双语教学目标,出台双语学科教案,形成双语教学体系

经过几年的实验,我们都觉得要想切实搞好双语教学,必须有专门的一套适合双语教学的教材及其双语教案。目前,初中阶段还没有这种正规的教材采购,更没有提供给双语老师参考的双语教案,所以双语教研组在课余时间,结合现用教材,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科特点,学科教师与汉语教师共同研究探讨,采取了收集、筛选、创编的方法,制定了包括汉语、数学、自然等一系列理科在内的一套《夏普吐勒乡中学学科双语教学目标》,使低年级汉语、数学等学科双语教案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构建“汉语双语课-兴趣小组-民汉交流-日常用语”一体化的汉语使用环境

一种语言——汉语的学习,仅仅靠每天的汉语课和双语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提供一个学生时时刻刻都在沐浴其中、都能实践锻炼的大环境。大环境的创设,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尤其关键。

1、学校汉语活动

学校倡导“月月有学,寓教于乐”的理念,从2005年至今我校已开展多次汉语活动,设有专门的“汉语角”供同学们进行交流和学习。每年的汉语活动

既是全校素质教育、也是双语教育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次汉语活动我们都能从“促进汉语正确运用”的主题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汉语学习活动。

2、汉语学习生活化

汉语的日常用语、汉语每周一句、汉语广播、汉语美文朗读等多项活动在学校有序开展,并在校园每处角落都张贴随处可见的双语信息,名言警句、建立校内通知、标志性双语牌、教室双语墙等,使学生时时处处浸染其中,一进校门,便呼吸到双语的气息,即无意中学到不少汉语,又受到了品格熏陶。

3、民汉交流学习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校方拨发经费组织老师和学生去县里与汉语老师和汉族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并通过老师宣讲,专家视频学习,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循序渐进感受和领悟汉语学习的多种方法和要领。同时由老师引导学生组建了“民汉交流社团”,“汉语午间俱乐部”等多种多样的学习俱乐部,激发了学生学习汉语的浓厚兴趣,也让他们认识到双语的实用性,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4、汉语学习的拓展

学生对双语学习的兴趣培养要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来实现,学校最大限度为学生创设汉语能力表现的机会,如升旗仪式的双语演讲、汉语歌曲大赛、汉语课本剧展演等,强化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同时还组织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从而巩固自己的汉语口语能力,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四、开展双语教学给学校带来的一些变化

自我校开设双语教学班以来,在2008年的第一批双语毕业生当中有7名同学顺利考入了内高班,至2013.年已经有23名毕业生相继考上内高班,通过双语的学习他们已经很好的适应了高中课程的学习,有的还被知名大学录取。通过这些优秀毕业生的证明,夏普吐勒乡的乡民们更加认可和肯定了我校的双语教学工作,并对今后的双语教学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现在双语教学班占我校总数的50%,它正逐步影响着我校未来双语教学的发展,使我校“打造双语教学特色,以特色引领学校发展” 的理念逐步实现。存在问题

随着双语教学班的增多同时对双语教师的要求也高,因此我校存在双语教师短缺,双语教师汉语水平达不到双语教学要求的现象.虽然近几年来双语教师有所补充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经验。

伽师县夏普吐勒乡中学双语教学基本情况

第三篇:11-4 经验交流:以特色文化建设引领学校跨越式发展

以特色文化建设引领学校跨越式发展

作为广东省省属中职学校的龙头、广东省发改委确定的全省重点发展的十所中职学校之一的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几届领导班子秉承以文化内核引领学校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打造学校品牌的办学理念,在湛江中职教育界独领风骚,谱写了一篇篇文化强校的华丽篇章。该校的办学成绩也得到上级主管领导的大力赞赏和广大中职同行、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2007年2月,省教育厅李小鲁副厅长亲自召集全省36所省属中职学校校长,在该校召开广东省省属中职学校校长现场研讨会,盛赞该校在艰苦的企业办校的背景下,大刀阔斧改革,学校迅速走出困境,实现了办学转型,扩大了办学规模,增强了办学实力,拓宽了发展空间;2007年4月,广东省农林类职业院校办学经验交流会在该校召开;2008年举办教育部“08年德奥全国重点中职骨干校长高研班”现场研讨会;每年还有几十所中职学校到该校参观交流。系列成绩,奠定了该校在全省中职学校的排头兵地位。

一、文化引领:在清新雅致的氛围中潜移默化

文化是流淌在人们身上的血液。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治校理念是凝固的优秀文化,必将对学子产生积极影响。省农工商学校,坐拥湛江职教园区、世界地质公园湖光岩、海洋大学、热带植物园、海峡两岸热带花圃、众多科研院所。这里,湛江西部一座新兴文化科技教育城已显雏型。湛江市面积最大、环境最优美的中职校园,得天独厚的育人环境,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的空气、淡淡的花香,湖光的美景、东海的浩淼衬托了校园的雅致与自然,笔直宽阔的南国“椰路”、典雅别致的艺术长廊、错落有致的实训中心、古色古香的校史展览、现代气息的科技作品、严谨规范的技能操作、紧张激烈的球场竞技,一幕幕典型的校园景观让我们不由地感叹:年轻学子的每一颗细胞都浸润在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中!

“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让学生学会在‘做事里面求学问,在工作当中学做人’,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想象、高超的技艺、优秀的品质。一句话就是学会生存,这就是我们对技术人才的基本定位。”该校校长杨明廉如是说。从“志学、思齐、博雅、崇真”的八字校训,到“厚德务实、开拓创新”的治学方针;从“家庭、学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共同教育,到“学校文化企业化、学生品行员工化”的教学与市场接轨;从倡导自主思维的课堂教学到挥撒生命激情的课外活动;从大西北的粗犷豪迈到南国的宁静幽雅;多元的文化犹如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四面

1八方的学子来到了这里,用思想的激烈碰撞成就了今日的农工商学校——国家级重点职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9000多人的在校生规模。

二、文化探索:在精彩纷呈的活动中缔造和谐

文化是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通过开展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生命的生长,是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更是学校义不容辞的义务。以课外活动中心为龙头,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是该校文化建设的重头戏。杨校长介绍说:学校现在有21个学生协会、8个学生运动球队、15个课外活动小组、3个文学社团,每年都定期开展知识竞赛、书法、绘画、摄影、义务维修、球技交流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不同的舞台展现自我,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让他们能自信的走出学校、走向社会。

一年一次的科技文化艺术节是该校文化建设的常规戏。该校每年举办文化艺术节,3000多件艺术作品,大型文艺演出,彰显了该校艺术教育的成就,也使学生在艺术创造中陶冶了心灵。近几年,随着工科专业的举办,文化艺术节又加入了科技的元素,改为科技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年轻学子提供了展示创造力想象力的最好舞台。

艺术团和礼仪队是该校的一块知名品牌。舞蹈班是艺术团的核心,早在六年前,农工商学校在办学机制上大胆创新,引进北师大舞蹈教授、国际舞蹈金奖获得者蒋俊教授联合举办舞蹈升大和就业班,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舞蹈苗子。艺术团是常年活跃在该校文艺活动的中坚力量,校内丰富多彩的文艺晚会他们是不可缺少的主角,幽静的校园因为有他们的身影而显得勃勃生机。礼仪队更是学校一道别致的美丽风景,学校的大型活动、会议,都留下她们的倩影。

“英语角”更是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不可多得的点缀。学子休闲广场,在欢快跳动的喷泉浪花旁,经常活跃着一张异国的面孔。英语角活动别具一格,你看,外教正一面教导学生制作“西式”餐点,一面与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还热情的招呼我们品尝他的“杰作”。文化在这里真的没有国界。“润物细无声”,难怪毕业于该校普师班的广东电视台知名主持人蔡紫芬曾这样评价母校“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给了我难忘的三年,尤其是学校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我放下自我,走向一个又一个的平台,最终走进了今天的这个大舞台。”

三、文化传播:在交流碰撞中孕育新的希望

文化是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源泉,它的本质是开放的,在开放交流中彰显其生命力。文化的广为传播源于其特色和品牌。以舞蹈班为核心的艺术团,承担该校对外文化交流

活动的主要任务,也是湛江市大型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主角。该校在大力开展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不失时机的弘扬“开放兼容、勇立潮头”的湛江人文精神,把文化的种子撒播到了广东乃至全国的城乡角落。2008年5月18日,该校艺术团承担了湛江市红十字会筹办的“奉献爱心、情暖灾区”为汶川大地震募捐的大型慈善公益晚会;2008年11月,该校歌舞《世纪春雨》参加了第五届广东省“山洽会”大型演出;2010年4月18日,该校承办了由广东省地质管理局、湛江市地质协会等单位在湖光岩举行的“地球日”活动的现场演出;2010年5月17日-6月28日,该校承办了中国电信湛江分公司“信息化农垦行”系列活动演出;2010年10月19日,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三国演义》等电视剧执行制片人李松桥携CCTV《星光大道》剧组成员与该校签署演出合作协议,挑选学校40名学生舞蹈演员参加2010年广西十万大山森林小姐选美大奖赛舞蹈演出,该校负责《上思起航》、《森林之歌》和《大山的儿子》舞蹈节目的演出任务;2010年11月12日,该校艺术团30多名师生参与了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演出。近年来,学校参与湛江市组织的“文艺下乡”、“固本强基”、“扶贫帮困”等各类演出活动上百场。

文化建设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增强了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吸引了省内外学子慕名前来就读,文化建设也使优秀学子脱颖而出,学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98届毕业蔡紫芬--南珠小姐亚军、花城小姐冠军、广州电视台知名主持和知名赏,林樱子——国际舞蹈南方赛区冠军,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这所有着56载悠久历史的学校,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突出的办学成就,既为我们交出了文化建设的满意的答卷,也使9000多名学子在学校优雅的文化孕育及高品位的文化传播和体验中崛起人生新的希望。

(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孙远辉)

第四篇:以课题研究引领校本培训向纵深发展

以课题研究引领校本培训向纵深发展

澧县地处湘西北,是一个有90余万人口的农业大县,虽然在省内位置偏远,经济也欠发达,但自古即有尊师重教、崇尚斯文的优良传统,教育基础一直很好。目前,全县有中小学187所,在校中小学生67446人,在职教师6776人。澧县教育局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教师培训工作,1996年,澧县教师进修学校被确定为全省“微格教学”试点单位。本世纪初,为全面提高本县教师的素质,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提高教师素质的“二一三三”工程,用了三年的时间对全县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普通话和教学技能培训与测试。2000年1月19日—21日,“湖南省2000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湖南省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湖南省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协作会议”以澧县教师进修学校为现场同时在澧县举行。近些年来,澧县围绕建设教育强县目标,立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创建人民满意学校、争当人民满意教师,一直把教育科研当作提升教育内涵的着力点,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大力推进教育科学课题研究,教师整体素质显著提高,教育效果初步显现。2010年高考,我县各项指标均处于全市乃至全省领先水平,澧县一中的高考指标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有4人被清华、北大录取。小学、初中等学业水平检测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0年10月,全省县市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暨成果观摩会在我县召开。以上成绩的取得,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得益于教师水平的整体提升,这其中课题研究引领校本培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一、统一思想认识,组织课题申报

课题研究是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主要途径。我县教育局对此十分重视,一直以来,县教育局以县教师进修学校和县教学研究室为主要研训基地,组织全县中小学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课题申报和研究工作,涌现出来一批成效显著的研 1

训单位和研训队伍。“十·五”期间,由我县二中承担的课题《普通高中自能发展研究》,获得省级评选一等奖;县六中承担的《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合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小渡口镇中学承担的《社区环境对小学生心态影响的研究》,也分别荣获二、三等奖。县教师进修学校参与或承担的课题“现代活动教学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自我教育与学生素质全面协同自主发展》、《区域性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保障机制研究》等研究课题获得省市一、二等奖。“十一·五”期间,澧县的教育科学课题研究比“十·五”期间又上一层台阶,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共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16项,市级课题10项,县级课题38项,其中由澧县一中申报的课题《以优良的学校文化基因引领普高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立项为教育部重点课题,这是县级中学中独立承担的为数较少的国家级研究课题;由澧县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的教师教育科研课题《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被省确定为十个重点资助师训课题之一;还有九个课题被省规划办立项为湖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其中三项为资助课题。教育科学课题研究,提升了澧县教育的品味与质量,扩大了澧县教育的影响,也得到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2005年,澧县教师进修学校首批被确定为全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 2007和2009年,澧县教育局教研室两次被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评选为课题管理先进单位;2008年,澧县二中被省规划办确立为湖南省首批教育科学学科研究基地;2009年,澧县一中首批进入教育部300所特色高中建设示范校。前不久传来消息,我县澧阳镇实验小学的课题《快乐体育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研究》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二等奖,填写了我市国家级奖项的空白。

对课题研究的认识,关键是要看到它们的价值,对此,县教育局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作为基础教育课题,它的引领价值主要体现在 2

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引领我县的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二是可以整体提高我县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育教学能力。三是可以提升我县教育科研层次,通过教育科研形成的名教师、名学校,可以增强我县教育科研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扩大我县教育科研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这是对基础教育的社会效益性引领。基于这三点认识,我们要求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要下大力气抓好课题研究,特别是抓好国家级和省级的课题研究。并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抓宣传发动。对于省级以上的教育科学课题,在一部分学校校长和教师中还存在两种模糊的认识:第一,认为课题级别越高越难,基层学校没有科研力量保证,难得搞;第二,课题级别越高理论性越强,与一线教育教学具体实践的距离就越远,没必要搞。这两种模糊认识的根源,就在于这部分学校和教师,还没有真正认识到高级别课题研究的价值,缺乏高级别课题研究的信心和决心。所以,我们的宣传发动,就是从国家级和省级课题对基础教育的价值着手,让校长和教师明白,做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的三大引领价值,以课题的价值激励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让学校和教师从想做而又怕做课题变为想做而又敢做课题。

二抓政策导向。为了让学校和教师把课题研究真正开展起来,从本世纪初开始,我们便在全县明确提出了“校校有课题,人人做科研”的口号,要求教师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抓住问题进行探究和反思,并在实践中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我们把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了有效对接,使教师们感到做课题不难,而且很有价值。从2006年开始,我们把课题研究纳入到校本培训的检查评估之中,并作为学校工作的评估标准,按照承担课题的级别和课题研究质量的高低,对学校的工作给予不同的评估。我们还对课题研究实行专项奖励,凡承担的各级课题,根据不同的层次给予专项研究经费。对参与课题研究的主持人和主要研究教师,在绩效考核、评先 3

评岗、职称晋级中都设立了专项指标。我们不仅要让学校和教师,看到课题研究的社会价值,还要让他们看到这项工作的个人利益。社会价值和个人利益,两者结合起来,有效地激励了学校和教师的课题研究热情,在全县掀起了一个课题研究高潮。

三抓选题指导。在县一级的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开展课题研究选题是关键。我们要求县教师进修学校和县教研室联合抓好学校的课题申报工作,并做好相关的指导。不仅要把握课题的宽度,还要注重课题的指向,更要注重课题的特色。2008年,澧县三中向省规划办申报的课题“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自育能力培养研究”,就是在湖南师大郑和钧教授的自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农村薄弱高中的学生特点和教育需要进行选题的。课题报上去,受到省规划办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得到成功立项。我县双龙乡中心小学,地处偏远山乡,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家庭教育方式普遍比较落后和简单,他们便选了“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研究”这个课题。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现实意义大,因而有研究价值,省规划办也就立项了。上面两个课题开题时,省教科院的领导对它们的选题都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和表扬。

四是抓课题培养。教师研究课题的能力和水平主要是培养出来的。我们支持和鼓励学校与教师进行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但我们也主张课题申报和课题研究的渐进性。先把学校和教师放在校级、县级或市级课题中,让他们在比较低端的课题里面,积累研究的理论素养,积累对问题的敏感和把握能力,通过积累来夯实省级、国家级课题研究的基础和条件。没有从事过县、市级课题研究的学校和教师,原则上是不允许申报省级和国家级课题的。

正是我们注意做好了宣传发动、政策导向、选题指导和课题培养工作,所以澧县国家级、省级课题的申报数量和立项数量才有保证,课题立项之后,研究的过程也才扎实,研究的效果也才好。

二、强化课题指导,提高研究质量

课题研究,层次高、要求严,不加强管理不行。也只有加强了管理,才能保证课题研究过程的规范、有序,保证课题研究完成预期的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我县申报的课题较多,县教育局党委对课题的管理十分重视,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制度的建立与落实。为了管好各种课题,我们主要制定了三个制度:一是课题的培养与申报制度;二是课题研究制度;三是课题督查与评估制度。对课题的督查与评估制度半年一督查,一年一评估。

二抓队伍建设和骨干作用发挥。我县在教育科研中重点抓了两支队伍,一支是课题管理和指导队伍。为了抓好这支队伍,2007年年初,教育局党委专门面向全县公开招聘了专职的理论教研员,县教师进修学校原教科室主任、教育心理学高级讲师叶明双同志应聘为理论教研员,并从2007年开始,实行教研员的集中业务学习与下校蹲点制度,提高了教研员的课题指导与服务能力。县教师进修学校结合教师培训的有利条件在学校开办的校长培训班、教导主任和教科室主任培训班、骨干教师培训班、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培训班等班中开设了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课程,并重点选拔一批课题研究的骨干教师加以培养。我们还把全县学识水平相对较高、课题研究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集中起来,组成澧县课题研究专家指导团队,深入课题学校,对教师进行指导。县教师进修学校原教科室主任、特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铮传长期致力于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经常深入基层学校开展课题研究专题讲座,虽然现已退休,但在课题指导方面任然兢兢业业。另一支是课题研究的骨干队伍。课题研究除了教师的全员参与外,还需要一批研究骨干来发挥引领作用。为了抓好这支队伍,我县一是给学习机会。包括外派学习和县域交流,同时提供网上学习的平台。二是给研究任务。对课题骨干教师,除了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之外,还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其它热点问题给他们,让他们研究,既充分发挥 5

他们的才干与作用,同时也促进他们进一步成长。三是给展示平台。县教育局每年暑假举办一次 “县域教育发展论坛”,在每次论坛上都安排在教育科研中取得突出成绩的课题主持人和主研教师交流他们的研究体会和成果。我县还以县教育学会为依托,按照学科类别,在全县范围内成立了九个教育科研联组,每个科研联组每学期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典型发言。同时,我县还在自己主办的教师内部刊物《澧县师训》、《澧县教研》中开辟了“课题研究”专栏,为教师创建研究成果交流与展示的机会。现在,澧县在开展课题研究中已经形成了一支精干稳定的,有思想、有经验、善于行动、善于总结的骨干教师队伍,这支队伍随着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还在不断壮大。

三抓对课题的动态跟踪。县教育局每年都安排相关的师训人员、教研员参与到各个学校承担的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研究中去,和课题组的老师们一起研究、一起实践、一起反思、一起总结。师训人员和教研员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协助课题主持人把握好课题研究过程的动态发展。事实证明,县进修学校和县教研室主动把自己的工作职能下移到学校,在做课题中去管课题,对于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的管理,是非常有效的。

三、加强效果推广,促进校本教研

县教育局对课题研究的效果推广十分重视,除在“十五”和“十一.五”等开局之年制定出详细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规划之外,每年都安排进行一次大型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检查,并在适当的时候召开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现场会,县教育局连续举办了县域教育发展校长论坛三届,论坛已逐步从校长向教师开放。这些举措较好地促进了全县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全面开展,也对我县教育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不仅来自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更来自于 6

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实效。课题研究只有回归于教育教学实践,它才能真正体现出应有的价值。我县一直十分注重课题研究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在如何通过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研究全面带动和促进全县中小学校本培训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想了不少办法。今年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初,县教育局从县教师进修学校、县教育局组织人事股和县教学研究室抽调部分人员,分两组对全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进行了督查,并对各校校本培训开展情况进行了检查,每个学校都安排了半天的时间,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各校校本培训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认真地打分,并对全县中小学教师在籍、在岗人员参加校本培训情况进行了学时认定,总的情况反映很好,全县涌现出了一批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澧县一中在课题研究方面一直走在全县的前列,从人员、经费、时间等方面优先予以保证,不仅承担的课题研究项目多,而且承担的课题研究级别高,多项课题获得省市奖励,课题研究工作地有效开展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连续多年创新高,处于省市同类学校前列,今年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澧阳镇实验小学作为我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和一所全新的实验小学,在校本培训和课题研究方面效果特别突出,不仅为我县教师培训和小学校长培训提供实践平台,而且还多次承担省市县师训会议现场,该校先后承担、参与了16项市级以上课题研究,并有多项课题研究在省市获奖,今年年底,课题《快乐体育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研究》又获得国家级荣誉,给我县、我市课题研究工作又添新光。澧县双龙乡中心完小,地处澧县东北丘陵地区,学校规模不大,办学条件比较差,教师的平均年龄接近50岁。可是这所学校的校长胡生平同志,在困难面前有着满腔的教育科研热情,带领全校教师,以省规划课题《家庭教育方式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作 7

为依托,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做得扎实,也做得很有成绩。去年上半年,我县召开全县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教育局向全县各中小学全面推介了双龙乡中心小学的研究实绩和经验,面前全县农村学校都在推广他们家校合作、共同育人的工作经验。

在区域推进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把眼光投向我们自己的课题研究和成果应用上。对待别人的课题研究成果,只要有价值,我们就学习、就应用、就推广。前些年,我们参与并引进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胡重光教授的活动教学研究成果,在全县中小学积极开展活动教学的尝试与实践,老师们通过实践和反思,认识到了《活动教学》的意义,学到了活动教学的方法,大大优化了我县课堂教学的结构。从去年开始,我们又在全县积极倡导并推广刘济远教授的《本色作文导写》研究成果,为了突出实效,县教育局连续两年举行了全县型的本色作文导写的教学竞赛,通过应用推广,我们的教学还真正还原了学生习作主体的生命本色、习作内容的生活本色和习作形式的自然本色。

总之,我们在做课题研究中尝到了甜头,课题研究不仅提高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品味,而且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全县教师的整体素质,更重要地市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我们决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更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我们的宗旨是促进区域教育的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本文作者:樊希玉 皮修锡 陈德英

《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教育改革与 科学教育》

2011.8

第五篇:校本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校本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黑旺中心小学 2014、8、12

校本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黑旺中心小学

摘要:学校的各项工作,最重要的是教学工作。为走出一条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创新之路,黑旺中心小学以科研为先,课改为根,把创特色作为兴校之策,常抓不懈,建立健全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上学年我校在原有校本课程《书法》、《古诗诵读》的基础上,结合我校退休教师白怀孔编写的《蓼坞风情》一书,在四年级开发“探究当地风土名胜”的教学;结合《发明创新》一书,在三年级开展了“科技创新”教学。并在二年级开展了《文明礼仪》教学,在五年级开展了《好习惯伴我成长》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了校风教风学风的根本好转,使学校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关键词:校本 特色 课程

正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一轮课改的显著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发展,我校经历了一个从茫然到清晰、从无序到有序、从被动到主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中成长的。

一、成立三个组织,建立四种机制。为确保学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按计划、有步骤进行,我们首先成立了三个小组。一是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成立了以学科带头人为主要成员的课程管理、开发与利用指导小组。三是成立了以实验班教师为骨干的实验课题研究小组,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四种活动机制:(1)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交全体教师讨论通过,形成了决策机制。(2)为了使全校教师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改实验中,利用每周二教师业务学习会,教研组组织不同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专题座谈会,搭建了研究机制(3)通过国旗下的讲话、校园文化长廊、各班黑板报、少先队广播站等各种宣传渠道,尽力让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及全社会了解学校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工作方案,支持学校课改,建立了宣传机制。(4)经常征询教育行政主管领导意见,进行答疑解惑等,构建了引领机制。

二、构建三大板块,提升教师理念。教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开发校本课程,师资培训必须先行。我们将师资培训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主渠道是校本培训,着力点是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形成了三大培训内容板块:(1)校本课程理论知识板块。通过网络研修,倾听专家的课程改革辅导报告,精选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文章和报刊论文,作为教师培训内容。同时还紧密联系课改实际,顺应课改潮流,注重“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常规系列培训活动。校本培训做到了“四结合”,即与学校“十二〃五”课题研究相结合,与常规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与校本专题研讨相结合,与个人自研相结合。(2)校本课程教师经验板块。教研组和课题组组织不同形式的校本课程经验交流和教学问题讨论活动,要求老师之间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校本课程经验交流会,在交流中相互借鉴校本课程教学经验。(3)校本教材开发策略板块。总结本校的校本教材开发经验并向全校教师推荐几种有效的策略。主要内容有理论辅导、案例分析、尝试性实践及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等。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已初步形成三大系列,即:品行教育系列、家乡传统习俗及风土人情系列、成长故事系列。这些校本课程选材面较广,有的来源于家庭,有的来自学生的需要,有的选择老师的特长,有的则是引进社会上的优秀教育资源。在研究、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做到了: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1.典型示范,激发教师热情。我们的开发研究主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典型引路。2013年下半年,我们充分发挥课题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发动多名教师设计教案,由教导处精心打造,树立样板,通过上公开课、课外实践等形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示范。如二年级毋小洁老师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我能行》这篇教案,以学生喜爱的形式,让学生学会生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然学科教师徐虎,结合学校科技特色,组织了“我是小小科学家”活动,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热情。学校将他们的开发案例、教学教案编辑成册,作为科研成果向全校推广。第二步全面铺开。2014年上半年开始,我们在典型引路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上,要求全体教师树立“我为校本课程开发而自豪”的理念,放下思想包袱,积极投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工作之中。大多数教师纷纷拿出了自己开发的教学案例,上了很多开发研究课。一篇篇的开发案例、一节节的校本研究课、一次次地探讨活动,交织成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生动画卷。如今,老师们开发校本课程的热情日渐高涨,研究氛围甚浓。2.资源导航,形成特色课程。特色课程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学校针对自身的实际,本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原则,深化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着力在挖掘课程资源、构建特色课程上下功夫。(1)利用学校资源,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室”,发挥教师、学生的作用。通过设“开放日”、“开放周”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支配时间,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2)开发家庭、社区资源,发挥家长、学生的作用。通过家务劳动、亲自实验、自身体验、相互合作交流等形式,提高自我服务能力和各种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3)挖掘农村自然条件优势,发挥周边地方人文自然的资源作用。通过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进生活、走向社会的形式,利用大课堂,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在社会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科学素养,在生活中逐步学会创新,学会生存。

三、探讨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体系。为了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我校积极探讨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遵循“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原则,注重目标评价、过程评价、自我评价、动态评价、发展评价,将评价内容分为对校本课程本身、对教师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1)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通过家长委员会,邀请学生及家长代表,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交谈,了解他们对开设的校本课程的意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征求他们对开设的校本课程的组织形式、授课方式、最后效果的意见;以“学校开放周、开放月”形式,收集他们对开设的校本课程的建议、改进措施等等。根据各方代表的建议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决定课程的取舍及内容、方法的修改。(2)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校本课程的开发,关键在教师。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进而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具体的做法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诸方面制定评价标准并赋予分值。采取检查教案、听常规课、专题研究课、评课、抽查学生学习效果等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教师自评、年组互评、学校测评,在一定时间内家长代表参加评价,及时进行评价反馈和教师课后自我反思工作,促进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水平的提高。(3)加强对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努力做到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和手段多样,评价标准多元,实行开放评价,淡化结果,注重过程。评价主体多元,不仅有教师,还有同学、家长、社会,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认识和反思。评价方法和手段多样。有做一件作品,解决一个问题,完成一项任务,也有口头评价,成果展示评价,实际操作评价。评价标准多元,有等级评价,而等级评价侧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重发展:有定性评价,而定性侧重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发挥,如“会做就是棒”“有创意才是优秀”“有进步就行”的标准。标准是动态的、灵活的。评价项目多元,涉及学生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创新与发展等。实践中我们设计了点滴记载卡,对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点滴进步进行随时记载,给予充分肯定,促进学生向深层次发展。由于对学生的评价观发生了转变,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也相应发生变化,不再以教了什么来衡量,而是以学生学了什么,对学生的素质产生了什么影响来衡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潜能开发的多少来衡量。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中,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近大自然进行广泛的调查,然后回到学校走进课堂,感受频多,体会深刻。陈文静老师在教授《好习惯伴我成长》一书时,以发生在身边的生活小事为背景,广泛开展调查,确定《我们身边的食品》的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描述生活中所见所闻,注意了活动的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激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合作者、组织者”的教学理念。事实证明,很多隐性的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在真实的世界里进行各种体验,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回眸过去,我校的课程改革实验已初见成效。面对成绩,我们将矢志不渝。展望未来,我们将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提高,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

以课题研究引领促学校特色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