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音乐“歌唱”模块教学案例(一)
高中音乐“歌唱”模块典型案例教学评析
第一讲:歌唱模块总结性高端实施备课
对学生易出现的歌唱问题进行总体剖析、跟进研究、着力解决实际问题。
一、歌唱中呼吸运用的误区及纠正方法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和支持力,歌唱呼吸是有控制、有意识、有目的,带有技巧的呼吸。它比说话的呼吸要吸得深,用得长,同时气息随着乐句的长短、情绪情感的喜怒哀乐而变化。因此歌唱呼吸与生理呼吸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歌唱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通过不断实践,探讨出了科学的歌唱呼吸方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就是运用胸肋肌肉、横膈膜、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它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以及欧洲声乐唱法中被普遍采用的最有效、最科学的呼吸方法。
(一)歌唱呼吸的误区
在声乐教学中,许多声乐学生在还没能掌握正确的气息控制能力的情况下,盲目演唱高难技巧的大作品,由于错误的呼吸运用,在学习上导致许多严重的技巧错误问题。因此歌唱呼吸的误区是歌唱理论学习与技巧训练的重中之重。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把歌唱的呼吸误区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种。
1.吸气误区
⑴吸气夸张:错误地认为歌唱呼吸越多越好,具体表现为吸气时声音大,表情不自然,吸气状态紧张,肩膀上端、胸部上提,吸气太饱、太多,吸气时气力同时上提,其上提力量强于腰、腹肌的支持力量,导致肩、背或全身肌肉僵硬。气在上胸,形成颈部肿胀、面部充血、青筋突出的现象,歌唱声音憋闷僵硬,违背了歌唱状态中相对上松与下实的基本原则。
⑵吸气松散:个别学生认为歌唱呼吸要自然,在吸气时就又过于松懈,具体表现为吸气时气息浮、浅,吸气状态相对较为放松,吸气时声音不大,动作表情自然,但吸气状态不积极,气量少,气浮在胸,造成呼吸压力小,不能支持喉咙和腔体的打开,喉位不稳定,共鸣管道不通,容易造成舌根过分用力形成“喉音”,出现扁、白、尖的声音效果。
2.呼气误区
⑴拙力呼气:具体表现为呼气时力量太大,太猛力地冲气、推气,即在呼气时,气力不均、不稳,似波浪式冲击力,造成声带张力不足,冲力太大常会出现“破音”及离调现象。这是由于气压增高过猛,声带来不及改变其张力造成的现象;其次是唱高音的心理障碍也会导致这种情况,需从心态和技巧两方面入手解决。
⑵无下支点呼气:具体表现为呼气时支持无力,全身肌肉懒散,使声音虚空,出现漏气或横膈膜松垮的现象,即气、声关系失衡,声带张力不够,气阻相对过小,声带处于松弛、闭合不良的歌唱状态。因此导致全身歌唱器官都不兴奋,整体歌唱状态不积极,声音暗、散,没有亮心以及穿透力。或因过分撑喉致使喉部肌肉组织紧张僵硬,声带张力失衡,致使闭合不好,声音暗、散、沙、虚,使声音丧失美感,虽力气耗尽却徒劳无益,久之会造成声带小结等嗓音病变。
3.呼吸控制误区
⑴呼吸控制僵化:常表现为在演唱中滞留气息,用僵化的力量保持住后,强迫横膈肌弹性的,以致发声时横膈膜得不到再扩张的效果。小腹僵硬无法收缩,气息得到控制但全身僵硬,严重时这种拙力可引起全身颤抖,声带也会随之过分紧张,因而不但声音滞凝浊重,也对声带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
⑵呼吸控制滞重:与上述情况相反,在呼吸控制上过分强调“气息深度”而引起“下坐”,形成倒坠力。声音发动失去反弹力而滞重迟缓,并可产生音频低、似电声放慢转的效果,即“大摇”现象。同时声音位置低,呼吸不流畅,在歌唱中呼吸支持失控,气压不稳,发音抖动,使人听觉非常难受。但抖动的现象有时不能片面归结为气息问题,歌唱时存在个性差异,它与喉位不稳、腔体的声音通道闭塞、声带肌能支持无力等因素都有直接关系。需全面协调,有针对性地改善歌唱状态。
(二)歌唱呼吸误区的疏导方法
由于歌唱呼吸误区限制了歌唱技巧的学习,因而要求教师要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整体的教学观念来解决,运用启发式教学,力求使学生明确呼吸基础训练的重要性,用正确的疏导方法使技艺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得到提高,为此使学生声乐艺术求索之路平坦顺畅。笔者通过实践教学,总结的解决方法有:
1.深呼吸
初学者在歌唱训练中应坚持循序渐进的练习原则,生活中的闻花,是可以让学生比较有效地对“气浅、肩端、胸顶”的错误现象予以纠正的方法。如:嘴巴先闭上,用鼻子闻花的感觉来深吸气,闻花时要自然放松,不用猛吸,练习时感觉花的“香味”随着缓慢、柔和的吸气动作,同气息深深地吸进小腹(小肚子)。小腹在吸气时完全放松,边吸边向外膨胀,这一切都是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胸部舒展而又通畅,丝毫不紧张,从而解决吸气的误区。在获得这种感觉后,再用张开嘴巴的办法吸气,但气深的部位与闭口闻花时一样。注意开口时上胸一定不要上提。具体方法如下;
(1)快吸慢呼:吸气时想象自己有一位离别很久的好朋友,突然出现在你面前,你惊奇地倒抽一口气,几乎喊叫出来,就停止在这种状态上,几秒钟后仿佛有一股外部力量将小腹向后推压,感到小腹在与这股外来力量的对抗中,气息徐徐向着上齿根的背后发送。这时横膈膜有力地起着支持作用。(2)慢吸慢呼:设想收到一束你喜爱的鲜花,你高兴地去闻花的芳香,这时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胸廓自然地向前、向上抬起,而肋肌,包括腰部,同时向四周扩张,保持这种状态,仅将腹部横膈膜以下的肌肉群放松、送气。但要注意的是吸气要与闻花时一样自然、平静、柔和。气不要吸得太多,要吸到膈肌。气吸得过多,并不能解决歌唱时气息不够用的问题;相反,容易使身体僵硬,声音不流畅。但是我们一般先练习快吸,等有了快吸慢呼的体会,再做慢吸慢呼的练习,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在呼气的过程中,始终要保持吸气的状态,要让吸气肌肉群有控制地、慢慢地放松,使气息通畅无阻地输出,直至歌声、乐句、停顿、结束。呼出的气息一定要均匀、有节制,不要时多、时少,时猛、时弱,破坏正常的歌唱状态。呼气时以吸气时下降的横膈膜及下肋骨两侧为支点。但是保持的力量不在肋骨上,而是在横膈膜上。气息有了支点,歌声就落在所控制的气息上。所唱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就像光泽相同、大小相等的珠子,穿在一根线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声音、气息的连贯。
2.软起音
正确的起始音是歌唱的又一重要环节,软起音的“打哈欠、叹气”是有效解决错误呼吸方法的途径。首先练习模仿“打哈欠”动作,做好“打开喉咙”的准备,把这种下意识的动作变为有意识的体验,可使我们较容易找到建立在气息支持上且位置较高的起始音。相反,“打哈欠、叹气”的动作可使学生感觉气息抚摸声带发声的软起始,感觉呼吸往下走的力量,这有助于声带滞重、声带逼紧的歌唱不良状态的改变。
3.连音练习
由低向高进行易找到与气息搭配的起始音,保持气压及喉位稳定,促成声区的平衡统一要求,练唱前运用正确的无声呼吸方法,在唱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住横膈膜和两肋的张力,一直往下叹着唱,并抓住起始音气息控制的状态,喉位稳定,使每个音都搭在气息线上,要求声音连贯、灵活、匀称,一气呵成。
4.硬起音
在训练中可针对声音的虚、漏,声带肌能差的学生练习硬起始。发音前先将声门紧闭,喉头向下挡气,再由弹性的支持力量,将气息冲开声门振动声带发声,以此激起的力量使声音清晰集中,并延续于歌唱之中,硬起始也可通过生活中“打喷嚏”的自然状态来体会。这正是下意识的气、声良好配合的结果,与一刹那吸气的状态正符合腔体打开、快速吸气的动作要领。
5.断音练习
断音练习速度较快,主要是训练快吸快呼,要求练习者迅速地将气息正确地吸到肺的底部,然后小腹用力往里收缩并迅速返回的状态,横膈膜要保持扩张。在这个正确呼吸下,保持住气息的控制,就是说气不能松,横膈膜还是要扩张。以此循环地把每个音唱完。
(三)结语 正确的歌唱呼吸是歌唱艺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础。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呼吸基础的重要性,避免学生在技巧学习上盲目求高求大,而误入歌唱学习的误区。学生在学习中要加强呼吸基础练习,循序渐进,在透彻地掌握呼吸运用方法的同时注重艺术修养的培养,促进歌唱综合素质的逐步提高。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因此避免呼吸误区的出现及呼吸误区的疏导是值得声乐教师探讨的课题,它是声乐教学最重要的基础。
二、歌唱紧张的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
(一)紧张心理状态的概念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的各种行为,从简单的个别动作,到较复杂的行为活动,都是脑的反射活动,即都是人体对外界和身体内部各种刺激的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分为:常态反应、偏离常态反应和变态反应三种。常态反应呈现的心理状态称为良好的心理状态。偏离常态反应、变态反应称为不良心理状态。” “不良心理状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紧张心理状态。
(二)紧张心理状态的表现 1.临场时紧张心理状态的表现
紧张心理状态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在台上忽然出现大脑空白或记忆混乱。笔者曾在一次声乐比赛中,将两段本来背得滚瓜烂熟的词唱得前后混淆,这是由于比赛压力大造成心理紧张,从而使大脑出现短暂的空白状态造成的。更严重的心理紧张状态还可能出现使演出陷于停顿的局面。这种情况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一个登台演出的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像多明戈这样的大音乐家亦如此。
②脸红、心跳加快、手脚出汗乃至大汗淋漓。紧张会使人的血液循环加快,毛细血管扩张,表现为脸红、心跳加快,手脚出汗等,这些状况的产生都和心理紧张有关,严重的紧张会导致舞台表演失控,歌唱的稳定性自然得不到正常的发挥。
③上台前一定要去一趟卫生间。有这种情况的人不在少数,笔者曾经以问卷的形式对系内学生做了相关调查,有这种情形的同学占总人数的 60%以上,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也是临场紧张心理状态的一个比较常见的表现。
④声音发抖,有的嘴唇也会发抖。当紧张到了一个非常强烈的程度的时候,就会无法控制口唇的肌肉,会出现嘴唇不自觉地抖动,这种抖动会导致音准差、喉头不稳等一系列问题,最终使演唱者不能发出有效的声音,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声乐作品。
2.上课时紧张心理状态的表现 ①上课时不敢看老师。有些学生由于接受能力差,学习进度慢,上课质量不高,对上课产生恐惧心理,怕唱不好受老师批评,所以上课时极力回避与老师目光相撞。像这样存在课堂心理紧张的学生不在少数,课堂学习的效率自然不高。
②对老师要求不明白也做不到,甚至越做越相反。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对老师的话充耳不闻,老师提的要求一点也达不到,甚至有时越要求做得越相反,这是不符合常理的,这种状况是心理紧张造成的。
3.紧张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 ①技术方面的原因
声乐艺术是以声音为载体来表现音乐的,没有声音,音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声音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声乐教师大多都把发声训练放在声乐训练的重要的位置,花大量的时间和气力对学生的声音进行雕琢,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拓展音域,丰富音色,获得高质量统一的声音,最终为完美地表达声乐作品服务。虽然声音训练如此受重视,但多数学生在技术上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不正确的呼吸、不该有的力量、不必要的紧张,这些原因都会成为演唱时的负担,造成演唱者的心理紧张情绪,使思想不能完全集中在演唱的歌曲中。这种不良心理对歌唱状态的干扰是不言而喻的。
②个性心理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性格特征。现代心理学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胆汁质这种类型的人很热情、爽朗、精力旺盛,但是易冲动,脾气暴躁,属于外向型。这种类型的歌唱者能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演出中去,而且很容易适应环境,演唱时的心理紧张程度不高,是比较适合歌唱的类型。
多血质这种类型的歌唱者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很快,工作效率高。他们适应能力强,对自己的事业既有高度灵活性又怀着浓厚的兴趣,是天生的演员。
黏液质这种类型的人安静、沉稳、坚强,他们的神经过程均衡,表现为灵活性较差,反应比较迟钝。他们一般能较好地控制冲动,善于忍耐,属于内向型性格。在演唱时表现为不积极、兴奋,不大适合做演员。
抑郁质这种类型多数呆板、羞涩,不能经受太大的精神紧张。很情绪化,他们的情感体验很丰富,但容易受挫。他们会因一点小事而心理紧张。
③生理方面的原因
对于声乐艺术来讲,声音是物理的,也是生理的。人声训练是拿自身做一个“管乐器”,用气息吹动这个管乐器而发声。由于这个管乐器是由人的肌肉做成的,它不会像其他乐器那样做好后就能够保持形状不变,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许多生理因素的影响。比如说休息不好会导致肌肉疲劳,肌肉无力就不能持久地支持声音,这些因素肯定会造成演唱时的心理紧张。另外,人在感冒发烧时,由于炎症的侵蚀,声带会充血、发炎、肿胀等等,发声器官的物质改变必然导致声音的变化,演唱者的感觉完全不同于往常,这些改变也会造成演唱者的心理紧张。还有,我们都知道腹部肌肉在歌唱活动中的重要性,歌唱活动自始至终都需要它做积极的、强有力的支撑,而女士在经期,小腹会出现胀痛等问题,腹部的胀痛势必影响腹肌的正常运动,这种生理原因很可能成为演唱者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歌唱活动的正常进行。
④环境的变化方面的原因
舞台的环境和我们平时的琴房及家里的环境有很大的差别。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空间变大了。空间的扩大会使人的心理产生微妙的变化,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怀疑自己在大空间里驾驭声音的能力,这种怀疑一定会导致歌唱心理紧张。另外,由于演出的场所会有大量的听众,人多拥挤,温度上升,温度的变化有可能造成演唱者生理上的不适,从而导致心理变化。还有舞台灯光的强烈的刺激以及舞台音响对耳朵的巨大震动,都会使演员的生理产生种种不适,最终导致心理紧张,使演出归于失败。
总之,歌唱紧张的心理研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认识和实践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总结,最终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能帮助我们头脑灵活地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开阔的视野指导日常教学和科研,为提高教学效率 ,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供帮助。
4.如何克服声乐表演时的恐惧心理
走上舞台,面对观众,唱上几首歌。对于一个技术纯熟,久经缎炼的演员来说,可能易如反掌,可是对于一个初次登台得青年人,就不那么简单了。他们往往由于紧张胆怯,而不能正常发挥,甚至会造成不良的效果。
为什么在台下唱得不错,一上台就大打折扣了呢?这就是舞台恐惧(也叫怯场)。产生恐惧的演唱者往往会出现身体僵硬,两腿打颤,心跳加快,气息上浮,声音失控;不是面部紧张就是声音走调,节奏失控。甚至有的人还回大脑突然一片空白一时间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以及浑身冒汗而不知所措。
出现紧张原因,予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每个人的思想,意志,个性,气质有关,意志强善于自控,勇敢泼辣的人,比一个意志薄弱,羞怯腼腆的人舞台紧张的程度要小得多。
信心不足是造成舞台恐惧的另一个原因,技术不过关,声音状态不稳定,身体不适,声音就会出现问题。舞台恐惧是演唱者的大敌,那么如何克服它呢?
①减轻思想压力 首先技术要过关。常言说:“艺高人胆大”。实践证明;只要掌握了技艺,才会有信心,有了信心,才会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演唱者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获得技艺,有了好的技艺,思想负担就减少了大半,这是战胜舞台恐惧的关键。其次歌词要背的滚瓜烂熟,达到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的程度这样,歌唱时只想感情表现,不用再去想词,同时要多合伴奏,与伴奏取得默契,以免在台上与伴奏脱节产生恐惧。
②感情转移
演出前,如果过多地来考虑得失总想着专家、领导对自己的评价,就会产生害怕心理,这种情况对歌唱非常不利。从自我中摆脱出来,把自己的成败置之肚外,思想全部倾到歌曲的感情和美好的发声上,排出杂念始终“进入角色”,恐惧也会消失,变压力为动力。可以这样想把演出看成是一个征求意见,改进缺点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恐惧也就不翼而飞了。
③多做演练活动
一个新战士在大靶场上,可能打得很准,第一次参加战斗多数要产生恐惧,枪就打不准了,但若连续多参加几次就不会出现此状况了。演唱也如此,多排练多参加演出活动就会慢慢地消除恐惧心理。
如果上台前就感到紧张,可用几次慢而柔的深呼吸来缓解紧张程度,同时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在演出前,应多在众人面前试唱几次害羞的心里也能克服,并且正式演出前的走台彩排,对克服恐惧心理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初次独唱的人都会产生一些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既使老演员歌唱手在参加重大比赛时,也会出现紧张所以克服舞台恐惧,应是演唱者共同研究的课题之一。
三、朗诵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声乐是用人的语言和音乐相结合,用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时间艺术。
《尚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是说心有所感,用语言陈其情、敷其事,便叫做诗,把诗里的语言读音用高低疾徐的方法咏叹,便叫做歌,依着歌的高低疾徐配成乐曲,便叫做声。发出与乐曲相和的音响的东西便叫做律。所以未有歌之先 ,就有语言,不过语言的作用,在于表达思想而不是用来宣泄情感,如要附加情感上去,必须借助于声音,声音虽能表达情感,也要靠语言的帮助才能表达得完全,歌唱就是把语言附加了声音上去,使情感表达得更完全的方法。《关睢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因此歌唱与语言便分不开,没有语言就没有歌唱。歌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它通过音调的抑扬顿挫把语言的含义表达出来,意大利著名歌唱家、歌曲作家 G.P兰皮尔蒂(lambert1610— 1669)曾说:“歌唱的嗓音是从讲话发展出来的,讲话和歌唱在一定意义上有一致的地方。”笔者则认为作为另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朗诵则与歌唱更加一致。1.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平稳。
自然歌唱中的气息即歌唱中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歌唱的动力,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没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是唱不好歌的,可以说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础,呼吸是声音的生命。通常正确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即深呼吸,但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尤其对于初学者,经常容易出现气息方面的问题。如:气息太浅、气不够用、漏气等。实际上,笔者认为并不是气息真的不够用,是不会用,用不上。在日常的交谈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每个人的音质、音量不同,却很少有人在交谈中感到肌体僵硬,气息不足,声音吃力,吐字不清等现象,即使是在大声说话时亦是如此。原因在于大家都没有强迫使用嗓音,遵循了自身的发音体条件和自然状态 ,歌唱更应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深呼吸经常用到,比如在闻花香时,气息吸得很深,充满了整个肺部,同时也非常自然放松,这样的吸气是符合歌唱要求的,再如,从远处喊人等,不由自主的便用上了深呼吸。在声乐教学中我发现对于初学声乐者,要求他们有感情的朗诵一首歌词远远比让他们有表情的唱这首歌更容易,且效果更具感染力。在朗诵中学生无论在气息、声音、感情上都把握得非常好,而在歌唱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很简单,他们把歌唱与朗诵的状态完全隔离开,其实我认为朗诵时的肌体状态与歌唱时的状态完全一致,我尝试着让学生用朗诵的感觉去歌唱,每练习演唱一首歌曲之前先有表情的朗诵,在较高的音区让学生体会在广场上大声朗诵的感觉,掌握之后再用于歌唱,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充分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状态。因为朗诵和我们日常的语言更接近,使学生感觉更放松,通过一阶段的练习渐渐使学生在气息方面做到“深、通、活”。有了“深、通、活”的气息支持便为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朗诵有助于声音的放松。
充分运用共鸣歌唱,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应该是非常愉快的。就其本质而言,歌唱也是一种运动 ,是呼吸、发声、共鸣等器官及相应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协调运动。这些器官在歌唱时各自运动的状态和相互间的协调程度决定着歌唱声音的优劣。通常认为正确的歌唱发音需要用打开喉咙的状态去歌唱,即“半打哈欠”状态:软腭抬起,后咽壁挺住,喉头处于稍低而稳定的位置和状态,这时各发声、共鸣器官正处于积极、开放而又不过分用力的状态。在我们平时的说话中,并不要求像歌唱时那样把喉咙打开,而说话的习惯和意识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出现在歌唱活动中,使一些歌唱者产生一种打开喉咙就发不出音的错误意识,这种意识又迫使歌唱者在歌唱发声时,不自觉地收缩喉官(尤其是在高音区)从而破坏了打开喉咙的良好歌唱状态,影响发音。而朗诵则可避免这些问题,朗诵时的发音状态是日常说话状态的延伸和夸大,尤其是放声朗诵时的发音状态,与歌唱状态完全一致,在朗诵时学生很少感觉声音吃力、不圆润等现象,能在较自然的状态下发音,使发音器官与共鸣器官能在自然状态下协调运动。用朗诵的状态歌唱,可以使声音更加自然放松,通畅,也容易使高中低三个声区衔接紧密,转换自如,正确运用上各个腔体的共鸣,使我们的歌声更加多姿多彩 3.朗诵有助于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清晰和正确把握作品感情表达。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是十分重视咬字吐字的,所谓“字正腔圆”只有正确清晰的咬字吐字,才能让听众充分领会歌曲的内容,演唱才能收到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歌唱语言往往和歌曲风格、韵味紧密相关,所以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是歌唱艺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歌唱时,要求每个字都必须准确地做到咬字、归韵、收声。在声乐界,一般将汉字的构成分为头、腹、尾三部分(亦可由声母或韵母单独构成子音)或称子音、母音、尾音。在歌唱时,字头出来要准、重、快,迅速转入字腹、歌唱的长音、行腔要靠字腹来过渡,因而这一部分与发音技术的结合最为紧密。字腹要唱得饱满、流动,要“咬”而不“死”。字尾必须交待清楚,要在规定的韵中收住,否则字音就会发生变化。有人把“吐字”归结为字头出来要准,要有爆发力,而把咬字归结为字腹到字尾要咬得住,又要从容自如,适应行腔的要求和规范。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需要下功夫练习,朗诵则是练习咬字、吐字的有效方法。演唱一首歌之前把歌词单独拿出来,拉长声调朗诵,易于体会每个字的着力部位,头、腹、尾的结构及收音和字的整体概念等问题。歌唱时,不仅单个字要交待清楚、而且要注意到歌词的语调规律,语调是指句子里声音的高低变化和快慢轻重,表达一定的语气和情感,对歌唱者来说,要特别注意口气、语调和重读、轻读两方面 ,歌唱者反复研读、朗诵歌词,易于准确把握语调规律,结合旋律表现特点,把歌词含义富有感染力地传达给听众。
声乐曲是文学和音乐的综合艺术,音乐和文学相倚相成,互相渗透,方能发挥它的特性。要达到音乐和文学融为一体,必须充分理解歌词的意义,领悟它所抒发的感情,体味它的情调韵味,分辨出它的组织结构,句法声韵,轻重长短,以及艺术手法等。演唱时才能恰当地运用声音的特性,把歌词的意义、感情有效地表现出来,使文学与音乐同等地发挥作用,两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朗诵是正确把握歌曲情绪最有效的方法。朗诵时能把歌词详细体味,充分理解其意义,反复吟诵,把玩其情调韵味,沉醉于它的文学美感。歌词中孕育着音乐的灵魂,曲谱中包含着歌词的生命。吟诵把玩歌词文学韵味的同时,还能唤起音乐方面的联想,对歌词作精细的分析,衡量出它的性质,了解歌词的意境、艺术手法等。正确把握歌词的情调语气,了解歌词的组织结构。朗诵过程中可充分发挥表现歌词的意义,抒发歌词的感情,使歌词与曲谱情调互相配合,相辅相承。用真挚的“情”结合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个性特点选择自己的声音形式和表现手法,生动、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
第二讲:歌唱模块教学建议
一、如何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
首先,设置一个新颖的课堂诱导,设置一种情景和气氛,以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其内容及表现均与人的情感息息相关,如果能够很好地创设一种与音乐情景相和谐的环境和气氛,那么学生可能会更快地进入到音乐世界,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这么一来,在以后的音乐课程中,歌唱教学工作就好开展了。当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手段是可以多种多样的,最关键是要灵活运用各种情景,要营造出一种美好的,富有新意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讲究上课的艺术性。上课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良好平台,也是一节音乐课成败的关键。比方说,一节音乐课,尽管在课前准备得再好、再丰富,教案写得再精彩,但是如果课上得不好,学生没有好的反应、没有收获,那么,这节课也是很失败的。教师讲课的时候,如果语言表述方式富于幽默感和趣味性,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立刻被调动起来。
第三,注重歌唱教学的方法。歌唱教学的过程比较复杂:发声练习、视谱唱歌、咬字吐字、感情处理等等。这一过程,多数情况下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过程,如果教师授课时再不注意方式方法,那么学生就更加感到枯燥乏味了。
最后,我们的歌唱教学也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作为补充性质的授课内容 ,以提高学生的歌唱兴趣。(高中音乐新疆兵团音乐班张翼飞)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爱因斯坦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以及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动力。音乐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学习的兴趣,何来良好的音乐感受和体验?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以下几点很重要。
第一,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一堂课,导入是关键。课堂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有好奇心、有学的欲望。而只有老师课堂导入有方,学生才会主动去学、有兴趣学。关于课堂导入的设计,不妨考虑这三个方面:①教师得体、优美的教态,生动准确的语言,深情并茂的神态,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②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播放优美生动而又恰到好处的音乐画面,能很快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转移到知识点上来。③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或弹唱,可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编创生动有趣的发声练习曲。是歌唱课,发声练习就必不可少。而传统的发声练习曲往往比较单调刻板、枯燥乏味,学生不但提不起歌唱的热情,反而产生了厌烦的心理。因此,编创生动有趣的发声练习曲,显然非常重要。有趣的发声练习曲,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使学生容易进入歌唱的状态、容易掌握歌唱的技巧。关于发声练习曲的选择,不妨考虑选一些短小精湛、优美动听的歌曲旋律片断作为发声练习曲;选一些学生熟悉的音乐主题旋律作为发声练习曲;让学生自己创编发声练习曲。
第三,善于利用互动交流的平台。歌唱是表现性很强的艺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互动交流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互相交流、互相展示、互相表现、互相倾听。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同学们的歌唱能力提升了,意志力也得到了锻炼,树立了自信心。相信,学生会非常喜欢这样的交流平台。(高中音乐新疆兵团音乐班燕琼)无论独唱、重唱、合唱都要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①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歌唱,使学生做到情中有声,以情带声。在歌唱中声音固然重要,但对中学生讲,关键在于培养“从内心起歌”。学生唱歌应以反映精神面貌为主,要启发学生学会处理、表现歌曲的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歌曲的感情化为自己的心声。②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观念,养成正确使用歌唱技能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在教学中,可以用闻花、打哈欠、隔河喊人等生动的形象比喻帮助学生体会,使学生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③选择恰当的声乐作品。不宜对学生的歌唱水平提出过高要求,要适当降低教学难度;选择的歌曲,其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最好选择一些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作品,易学而又有效果的歌曲才能唤起学生的演唱兴趣。(高中音乐新疆哈密音乐班齐蔚意)音乐作为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情景相和谐的环境和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世界,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如讲故事、欣赏绘画、音像资料和即兴表演,以及运用多媒体手段等等。只有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手段,才能营造美好的、富有新意的教学情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前播放欢快高亢的歌曲,同学们伴随着高亢激昂的歌声踏进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英雄们凯旋归来的音像资料——在这样的教学情境里,学生很快就能进入歌曲所要表现的艺术情景,并产生了演唱的欲望,从而避免了说教式教学的刻板与生硬。可见,让学生沐浴在教师创设的,充满音乐艺术氛围的教学情景里,对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和学习热情,能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此外,发声练习、节奏训练、歌曲分析和演唱歌曲等教学内容及过程,也需要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因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是培养学生歌唱兴趣的关键。以下重点介绍一些方法。
1.了解歌曲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了解歌曲创作背景,能尽量贴近曲作者的思想。教师可以通对歌曲的简单介绍,使学生对歌曲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大致的了解,然后进行富有感染力的范唱或听赏歌曲录音,使学生对歌曲所表现的情感和音乐形象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对歌曲的学习及演唱产生浓厚的兴趣。
2.通过意境联想,掌握歌唱技巧
歌唱学习,是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的。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艺术联想,以帮助他们轻松地掌握歌唱技巧。比如:学习连音的歌唱方法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划拍子的动作的柔、缓,来体会歌曲旋律的连贯性与流畅性;引导学生想象春天来临的景象、想象自己仿佛就是婀娜多姿的柳枝,随着和风的轻轻吹拂,缓缓起舞,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渐渐地与歌曲所表现的艺术情感产生共鸣,相互交融,每一音、每一拍的演唱都融入了真情。这样,学生就仿佛在春风的吹拂下,随着柳枝的轻轻摇曳,动情地歌唱——连音的演唱方法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学习顿音的演唱方法时,让学生回忆拍皮球的那种具有反弹的内在力量的情景,来帮助他们找到声音小而集中的力点,从而较轻松地掌握顿音的歌唱方法。这样的训练,同学们总是很认真,也很感兴趣,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歌曲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想象
巴赫说过:“音乐家除非自己也受感动,否则就不能感动别人。”情感是音乐的灵魂,情感赋予音乐以生命。演唱歌曲,不是仅仅为寻找某种感情,而应该进入艺术想象中,通过想象进入特定情景,合乎逻辑的感情就会主动产生。在高年级歌唱教学中,可通过对歌曲情景的描述,借助录像、投影等电教手段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想象。在歌曲《雪绒花》的歌唱教学中,我先以歌曲为背景音乐,让学生看了一段录像资料——一幅幅生动的雪中美景很快把同学们带入了寒冷晶莹的冬天;接着提一个问题:“假如在一个宁静的清晨,眸然看到窗外这雪花纷飞的世界,你,将会产生怎样的一种感触呢?”同学们都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有的说:“雪花洁白美丽,我会被那份宁静、那份美丽所感动!”有的说:“雪花把大地装扮成粉装玉砌的世界,令人神往。”还有的说:“瑞雪兆丰年。雪花的降临,意味着又将是一个丰收年、喜庆年,真让人开心!”等等。有了这样的真情实感,把歌曲成功地演绎也就水到渠成了。
只要教师根据学生认识能力和心理特点,不断钻研、探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天津宁河县丰台中学杨卫东)
我认为,将学唱过程趣味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歌唱教学的过程包括:导入、练声、教曲、学词、分析曲调、艺术处理等诸多环节。下面简要谈谈笔者将部分教学环节趣味化的一些体会。
1.导入新课趣味化。歌唱教学中,教师“导”得有方,学生兴趣就高、学得主动、记得牢固。以表演的形式导入,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给学生以无比亲切的感觉;以听赏的形式导入,具有直观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使学生真切感受了歌曲的艺术魅力。
2.发声练习趣味化。发声练习是唱好歌的前提,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传统的发声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调、枯燥、乏味致使学生对其失去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采用以下几种办法:采用旋律优美的歌曲,如《雪绒花》、《送别》等作为练习曲;让同学们根据所学歌曲的音域范围和音调特征,自己创编练声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让同学们用 ladoremisol来创编练声曲,效果更好。
3.节奏训练趣味化。节奏是歌曲的生命。因此,唱歌教学中节奏训练也很重要,而节奏训练的趣味化就更加重要,因为较之于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可能更加复杂而枯燥,更加要注重训练的趣味性。我认为在歌唱教学中渗透体育知识和技巧,能增加节奏训练的趣味性,促使全体同学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4.抓住歌曲的主要特征。要让学唱过程更加趣味化,我认为抓住歌曲的主要特征是一个好办法。例如:教唱歌曲《红河谷》时,我就采用了这种办法。《红河谷》是一首一段体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歌曲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句和第三句的节奏型完全相同,第二句和第四句的节奏型也完全相同。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这样的特征和规律,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
此外,让流行歌曲适度走进课堂,也能激发学生的歌唱热情。流行歌曲并非“毒虫猛兽”,许多流行歌曲其实也非常优秀,如《同一首歌》、《明天会更好》等作品,无论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上讲,都称得上是优秀的流行歌曲。作为音乐老师,我自己都禁不住喜欢一些流行歌曲,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才不过是十七八岁的大孩子呢?所以,我认为适当地选用一些健康、优秀的流行歌曲进入音乐课堂,是有益的。这样不但让我们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而且能让学生的歌唱热情更加高涨。(高中音乐湖南岳阳音乐班庞玮)“在艺术教学活动中,必须自始自终让学生保持心情舒畅、兴趣盎然„„否则,艺术教学活动就很难艺术化地、富有成效地开展。”这一段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音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要好好把握这个机遇,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大幅提高。那么在歌唱模块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歌唱的兴趣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打破传统的唱歌教学模式,灌入歌唱教学的新思路
我们所面对的高中生,是有自己一套独立的思维的,但这样的思维方式往往不是很成熟,所以,在音乐课上,他们也许会表现得异常活跃,但也有可能是沉默不语。这时,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希望怎么学习歌唱呢?
首先,可以从歌曲的创作背景入手。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与创作背景有关的小故事,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学生能进一步正确体会作者创作的意图,从而产生某种共鸣。在理解歌曲的创作意图后,可以试着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比如和本次课的歌唱教学挂钩的音阶及节奏等。讲解乐理知识的时候,可运用即兴创作的方式,让学生轻松地接受并消化相关知识;经过这么一个练习环节之后,学生已具备视唱该歌曲的初步能力,因而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识谱,然后再由教师示范。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要运用一些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才能吸引学生,引导其学习兴趣的有效释放。
有心理学家说过,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就是学习最好的刺激。那么如何让学习材料发光发热呢?——作为音乐课,我们要大胆秀出音乐课的风格,要与普通文化课程不一样!最重要的就是课前这一小段时间了: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放一些歌唱的素材,让学生提前进入上课的状态。导课的时候,我们大可不必都以说的方式进行,完全可以用唱来代替说:教师可以创编一首首小曲子,变化着用于上课时的起立、问好——这种情境之下,学生实际上已在歌唱的氛围中了。在歌曲教唱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舞蹈动作,或者简单的敲打来活跃课堂的气氛。
运用类似上述的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歌唱课会有一个良好的氛围,相信教师无论下一步将进行什么内容和活动,都会十分顺畅。
善于运用形象及性格上的“百变造型” 我觉得,音乐教师的形象,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如果,上音乐课的时候,学生看到的是冷峻的面容和严肃的教态,相信他们将十分失望,并很快丧失歌唱的热情。作为音乐教师,无论在形象还是在性格上,都应该不断发掘自己的多面性;在师生关系上,我们可以是教授学生知识的园丁,也可以是值得学生学习的长辈,更可以作为值得他们信赖的好朋友。
试着从多个角度去接触学生,学生将会对我们有不一样的看法,他们将更能从教师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学习方式和态度了。
引入积极的流行歌曲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是靠听流行歌曲来丰富自己的音乐生活。所以,我们有必要把一些旋律生动优美、情绪乐观向上、适合学生审美观念的流行歌曲适度引入歌唱课堂。一味拒绝流行歌曲,不但显得和社会现实有些脱节,而且还容易引起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反之,适当引入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流行歌曲与民族歌曲及艺术歌曲的异同,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歌唱审美观。
我想只有在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会随着歌声的翅膀去飞翔。我们是造梦人,给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梦的家园吧!(高中音乐湖南岳阳音乐班黎莹)心理学家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生兴趣越高就越喜欢学、主动学和坚持学。爱因斯坦不也曾经说过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提高学生的歌唱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健全其审美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人的兴趣是通过实践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学生歌唱兴趣的培养就得到从实践中获得。现以笔者教唱日本民歌《樱花》为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
导课:先将课件中有关日本民族风俗介绍的图片展现给学生,背景音乐首先播放器乐曲《樱花》,第二遍加入日文歌词,第三遍加入中文歌词。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体验了歌曲情调及美感,引发他们对歌曲《樱花》的兴趣。
常规练习:虽然这首歌曲比较简单,但在教课之前,我还是认真总结了这首歌曲浓郁的日本民歌的音调及节律特征,并在课堂上仔细地给学生讲解,然后才开始教唱旋律及歌词。
趣味练习(第一个激情点):用日文教唱《樱花》。这一环节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了高潮,他们都特别兴奋,都非常集中注意力来学好每一句歌词。教学效果相当好。
流行歌曲进课堂(第二个激情点):在本次课上,我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惊喜:当时韩国立志大片《大长今》风靡全中国,其主题曲《希望》深受学生喜爱,用韩文演唱则更是别具韵味,所以,我利用本课的剩余时间,教会学生演唱韩文版的《希望》。这一教学环节,再次掀起同学们的歌唱热情。总结:良好的音乐气氛可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中。当然,不仅仅是指课堂的气氛,还包括课外,例如,通过课余、课间、广播等途径,播放优秀的中外歌曲、世界名曲;定期开展歌咏比赛和集体文艺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充满艺术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潜移默化,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对歌唱的热情。(平江刘丹)
激发学生对歌唱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歌唱技能最重要的动力。如何激发学生对歌唱的兴趣,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欣赏优秀的声乐作品。欣赏优秀的声乐作品能激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歌唱的激情及克服困难的毅力。
无论是民歌、艺术歌曲还是流行歌曲,美好的音乐作品都能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渴望,因此,对世界各地,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的欣赏是激发学生对歌唱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二,组织学生下乡采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各少数民族,尤其维吾尔、哈萨克等主要民族的音乐资源中,就蕴含有许多经典的声乐作品,比如木卡姆音乐中的歌唱部分、哈萨克族民歌等。这些声乐作品都具有非凡的音乐魅力。组织学生下乡采风,亲身参与民间歌唱活动,能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热爱歌唱文化之情。
第三,抓好合唱教学。合唱中各声部间的配合及统一、音色的和谐与均衡、咬字吐字的准确与清晰等等,无不体现合唱艺术的协作性强、难度较大、高贵典雅的特征。通过合唱教学,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合唱艺术的美。因而,开展合唱教学,是也激发学生热爱歌唱的重要手段。
最后,组织校级演唱会。利用元旦、五
一、国庆等喜庆节日,组织校级演唱会,为学生展示歌唱才华创造机会,不仅是学校倡导精神文明的窗口,也是激发学生热爱唱歌的良好途径。(高中音乐新疆乌鲁木齐音乐班郭雨霏)
二、换位思考教歌唱
在高中音乐课上,许多学生选修“歌唱”模块。高中学生的年龄大都在 15— 18,从生理与心理角度看,他(她)们对一些事情容易敏感,也比较自我,对音乐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又缺乏学习过程中的耐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而歌唱教学又抽象得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得热情、开心和富有成效,音乐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其中一个关键的要素就是在歌唱模块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师观和学生观,不能过分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被动的“学”,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平等互动的探索教学。简言之,教师应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时时处处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把握和平衡教学过程的氛围与进展。
在歌唱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应是简单的师生关系,而是一种密切的合作伙伴。师生之间要积极达成一种默契。如果音乐教师把学生唱不好的责任归咎于学生,认为学生唱不好是他(她)们自己的事,甚至是因为学生条件差,悟性低,与老师无关,那么这种认识势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歌唱自信心。而一旦学生对歌唱学习产生了厌倦,就会影响到教学的顺利进行。所以音乐教师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避免让他(她)们产生不必要的学习紧张感和精神压力,同时,学生也应该换位思考,主动和教师交流学习心得,积极配合教学设计,形成互动、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以及歌唱悟性是不一样的,同样的教学方式在有的学生身上奏效,而在其他学生身上可能作用不明显。这时就需要音乐教师的换位思考,千万不可用自己的某些歌唱经验来取代学生们自身的学习感受,或要求学生一定要用你的歌唱状态去演释某些歌曲。音乐教师应该清晰地把握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细心设计每位学生的教学方案。即使学生对你的声音概念一时难以掌握,也不可急躁和偏执,既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原因,也要思考教教师自己在歌唱教学中是否存在问题,积极鼓励、大胆表扬学生歌唱中的点滴进步。通过换位思考,教师才可能更多地熟悉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状态,并采用符合其身心特点和音乐特质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清楚我们不是在传授一项技术,而是以歌唱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塑造其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人文品质。
歌唱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歌唱教学的抽象性决定了它不像物理、化学那样有标准答案,也不像英语、历史那样的直观。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积极地树立一种换位思考的意识,平时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其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等,将会为他(她)们愉快地选修和完成歌唱模块的学习。而换位思考还可以帮助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其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方案。进而开拓教学思路、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之,高中“歌唱”模块的教学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教与学,而是心灵与心灵间的对话,是师生情感的交流,是思维方式的碰撞。老师应当用真诚和魅力激活学生的歌唱状态,将教与学交织成和谐悦耳的“重唱”直至“混声合唱”。
三、如何分配独唱、合唱及重唱的比例
歌唱模块的教学内容 ,涉及合唱、重唱及独唱三种演唱形式。《课程标准》强调,歌唱模块的教学,要以合唱为主。
关于独唱、合唱、重唱在歌唱模块教学中的比例,我认为合唱是最重要的。优美的合唱,不但可以引导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而且在和谐与共鸣的陶醉中培养良好的音乐感觉和高尚的艺术情操,从而达到灵感的沟通和情感上的满足。通过合唱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就“高中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同学”这一要求而言,我认为独唱教学的比例应小一些,安排一两次课,让同学们对独唱艺术有所了解和体会即可。毕竟独唱只是针对个别有演唱基础的学生,从教学效果上说,它只有“点”的深度,缺少“面”的广度及厚度。而合唱可以培养全体学生多声部的感觉,丰富音乐表现手段,拓展音乐感受层面,对形成集体协作精神有着重要作用。(高中音乐新疆哈密音乐班齐蔚意)
四、让高中生充满自信地歌唱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六个教学模块的设计,丰富和完善了高中音乐课程内容,形成较完整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歌唱》是六个教学模块中比较重要部分,对高中生来说,歌唱表现的过程就是音乐艺术实践的过程,因此,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基于歌唱的教育功能与价值所在,我们在高 2007级一千三百多学生中,深化了歌唱模块的学习,所谓深化,并非有新的内容标准的要求,而是原内容标准框架内加大学习的广度面,让每位学生参与,丰富感受,扩大歌唱知识积累,培养对音乐兴趣爱好,引导,帮助他们热衷流行歌曲转向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高雅音乐的目的。我们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作了尝试与创新,以教学行政班为单位组织教学,借助现代技术影像设备,用四至五课时的教学时间进行。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上,一是强调自主学习、模仿亲身体验,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嘴唱,用自己的脑去思考,去感悟歌曲的情感;二是强调探究学习,老师不硬性指定歌曲范围,而是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去选歌、收集资料。主动去分析,探索歌曲难唱之处,掌握歌曲的音准和节奏;三是强调合作学习,少数农村学生在歌唱基础技能方面的确很差,对于个人难以歌唱的,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协作、研讨,让各种能力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表现,机会均等,促
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精神。新课改使学生们对音乐的灵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与展现,我为他们成功的感到欣慰,但是存在的问题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值得我们认识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前行。
成功之处
1.歌唱使学生充满了自信。
当老师告诉大家人人上台来表现,展示自己的歌喉时,许多学生都惊讶,唉声叹气,没有勇气,认为“我不行,歌声难听,害怕出错,不敢面对大家”,针对学生胆怯的心态,我首先调动文艺骨干学生,班干部率先登上讲台演唱,经过这样的诱导,人人都战胜了自我,争先恐后,充满自信歌唱。正如高 2007级 4班学生在感想中写道:“做任何事都不要有畏难情绪„„在实践中,我们必须相信自己,从容不迫面对一切,也许,有许多事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很难,但只要勇于实践,行动创造未来”。
2.选曲内容风格多样。
由于高中生的音乐审美存在着个人偏爱性,对音乐的感知、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加上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的影响,在选曲上相当多的学生表现出对流行歌曲热衷与偏爱,另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流行、通俗歌曲冷漠,而是选择的民歌,如《我的家乡日喀则》、《红河谷》、《茉莉花》艺术歌曲、外国歌曲如《我和我的祖国》、《我的太阳》、《鳟鱼》等,这充分说明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逐渐提高,值得赞许的是,他们已关注到我们的民族音乐和世界传统优秀音乐!3.歌唱情感得以释放,个性得以张扬
学生歌唱表现释放出的情感,是在相互不断感受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变化中产生的,很多学生歌唱表演中,情感炽烈,手舞足蹈,个性得以张扬,甚至 1人在讲台上唱自发激起全体歌唱,喝彩声,掌声连绵不断,引起情感共鸣。歌声以情感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歌唱中学习也是一个内心的旅程,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是伴随人格完善的历程,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歌唱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
4.评价上以学生为主师生和谐发展
基于新课程鼓励性发展性评价理念,在学生歌唱活动中,我们采取以学生为主评价老师参与的方式,由文娱委员、宣传委员、团支书、学生代表等组成评价小组,认真对每位歌唱者做出正确评价,改变了过去“老师说了算”,绝对权威的作法,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对音乐兴趣,使学生对歌唱艺术达到狂热的程度。例如学生写道:“每一个音符在我们的酝酿之下,总能发出最真挚的深情;每一个表情在我们的修饰之下,总能表现出最自然的美丽;每一句歌词在我们的表达中,总能折射出最深刻的含义„„”“感谢老师给我们每位学生搭起歌唱展示舞台,同学们获得了一次锻炼的机会,我们不会胆怯了,我们更充满自信。希望它继续伴随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伴随着我们成长”。
不足之处:
1.相当部分学生缺乏歌唱的基本知识,诸如站姿差,站像很不自然。2.台风不正,缺乏与坐位上观众同学们交流,不会表情达意。
3.部分学生歌唱表现出音不准,节奏感差,歌词不熟,兴趣不浓,虎衍行事。4.基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应思考如何改进教学,从内容与形式上、“双基”上,设计出更能适合高中生的学习需求的课程。
五、中学生音乐心理与音乐课堂教学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既有别于儿童,又不同于社会上的青年人,而两者的音乐心理特征,他们兼而有之。争对这一现状中学音乐教学不仅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因素分析入手,应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要利用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音乐教学更形象化、更生动化,而且要时时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从而也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
音乐是艺术,它反映人的精神、人的灵魂,能成为人生的热情奏鸣曲。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音乐不仅具有很强的审美功能,而且有不容忽视的心理调节功能。所以除了在音乐课上组织学生欣赏音乐、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外,如何充分发挥和利用音乐的功能,将音乐心理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去,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心理学家曾说过,当你在教学生时,你真正教的,并且与之接触的是学生的心理。重视并研究这种心理现象才能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中学音乐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因素分析入手,应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要利用电教媒体使音乐教学直观形象,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并且结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事半功倍。
(一)目前中学生显著的音乐心理特点:
中学生既有别于儿童,又不同于社会上的青年人,而两者的音乐心理特征,他们兼而有之。
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看,他们正向着成年期发展,可又保留着天真烂漫、幼稚活泼的儿童特点。随着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出自内心地崇拜成年人的稳重与成熟,极力模仿成人的所作所为。因此,他们以学习唱好成人歌曲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可是,生理的影响、声带的变化、音乐知识的缺乏,又使他们极难唱好成人歌曲。另外,在学生中也流行着这样一种氛围,那就是喜欢社会上的流行音乐(一般都是通俗类的),而且有的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程度远远超过了对音乐课本上歌曲的喜爱程度。
有的学生正经历着变声期,本身对自己异样的声音很难接受或不敢发出声音,以免引起同学的嘲笑。另外有时课堂上,片面追求“热闹”的音响效果,一个劲诱使学生放开嗓门,向着极难唱上去的高音硬拼,学生几经试唱,多次失败,感到灰心丧气,于是“歌唱自卑感”、“音乐恐惧症”便油然而生,致使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另外,中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新奇感,兴趣十分广泛。但是,他们在音乐学习上常常表现为兴趣短暂、喜爱无常,更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毅力和勇气。学唱歌,只求模仿跟唱,而不去领会歌曲的深邃思想内涵;学乐理,往往是浅尝辄止,不愿刻苦钻研、融会贯通;学乐器,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是音乐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的突出表现。
(二)影响学生音乐心理的主要因素分析。
1.教师的言行、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乐感、敏锐的听觉、熟练的演唱演奏技能和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并做到真情感染、人格熏陶。音乐教师除了要具有符合要求的音乐素质以及音乐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音乐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之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青少年心理方面的知识,并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音乐教学工作更为科学化。
2.授课内容影响学生心理。音乐教学必须根据学生音乐心理,有针对性地选择授课内容。现在我们所用的教材统一为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课本,教材是一样的,那么只能从体裁、曲调难度、基础性知识比例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选择。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内容,通过欢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生动有趣的情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3.课堂环境影响学生心理。现在我们的音乐老师往往在专用教室进行教学,在上课之前,音乐教室最好稍微布置一下,可以通过挂图、乐器、音响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熏陶、感染中形成音乐能力。
(三)根据学生的音乐心理特点,因势利导,丰富音乐课堂,提高音乐教学课堂效率。音乐教师要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选取恰当的音乐素材。在欣赏音乐和学唱歌曲的过程中知道和帮助学生,使他们的心理问题逐渐得到疏导和解决,同时陶冶和塑造他们高尚的情操。它的核心在于利用音乐直接、生动、快捷的特点,发挥对学生的教化作用。本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教师注意的问题:
1.教师必须摸清学生当前的生理状况、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即把准学生“脉”,这也是音乐教师心理调节的前提。只有找准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而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平时对学生进行细心观察和深入了解。例如部分学生正在变声,那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变声期间的发声与嗓音保护进行知识讲解,让更多的同学来了解变声期及应注意的事项,从而让学生对变声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够正面对待。
2.抓住学生记忆的最佳阶段传授音乐知识。针对初中生心理变化而出现的音乐课低潮阶段,要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也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使男女生分组进行教学,排除女生怕羞这一心理障碍,同时还可以解决男生唱歌定调的问题。但从各校的现状来看,目前这一点存在着一些困难。另外,也可以通过特别爱好音乐的学生影响和带动同班的其他同学,也是促进音乐教学不可忽视的力量。
3.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赏识学生、多鼓励学生。人性中最本能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赏识。赏识是一种肯定、一种激励,实践证明,教师真诚的赏识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是学生充满自信、走向成功的动力。以前,我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学生,大家都不太喜欢她,她对自己也没有信心。但她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唱歌时声音宏亮,有时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大家对她的这种强烈的表现欲望很反感。这时,我便及时引导大家正确对待她,对于她提出的意见正确的可以采纳,不正确的大家帮助她纠正过来。通过几次事情的处理,这位学生认为她的表现得到了大家和教师的赏识,感动极了,在各方面都有了进步。对一些变声期的同学,只要他们唱准了更应积极鼓励,不断改善他们的“歌唱自卑感”。
六、浅谈高中音乐《歌唱》模块的教学
《歌唱》是新一轮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确立的六大内容模块之一,是供一部分对“歌唱”有兴趣和爱好或有志于从事专业音乐工作的学生选择学习的一个教学模块。《普通高中音乐课标》(以下简称《课标》)对《歌唱》模块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培养、发展学生演唱歌曲的兴趣与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使他们能够运用歌唱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引导学生用健康的审美意识规范自己的歌唱实践,并在其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曾一度称为“唱歌”课,且现在“唱歌”教学的份量在音乐课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突出了“唱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正如日本音乐教育家高萩保治先生所指出的“歌唱是人类的本能,歌唱是人类最自然的行为之一。歌喉是人人随身携带、最方便的‘乐器’,歌唱是表现人们喜怒哀乐的最恰当的手段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小学学音乐课程中会如此强调“唱歌”教学的原因所在。在义务教育阶段“唱歌”是音乐学习内容的一部分,而高中阶段《歌唱》属音乐课程中单独开设的教学模块,那两者之间的学习有何区别与联系呢?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歌唱》模块教学的准确定位。首先,从名称来看,“唱歌”和“歌唱”的主体学习内容是歌曲的演唱,但“唱歌”重在演唱歌曲,而“歌唱”的内涵更广,应该包括与“歌”和“唱”相关的诸多内容,如,歌曲的学习,演唱技巧的提高以及歌唱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等等。其次,高中阶段的《歌唱》教学目标定位更专业,指向性更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安排“唱歌”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高中阶段的《歌唱》模块学习旨在提高学生演唱技巧并使学生对“歌唱”的相关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歌曲演唱、表现、排练、赏析等的综合能力。再次,高中阶段《歌唱》教学的内容更具专业性,学习的时间也更集中。义务教育阶段基本上以齐唱、合唱歌曲的学习为主,并将歌曲学习与音乐教学其他领域相结合。高中《歌唱》模块涉及到各种演唱形式的学习与实践,并且是歌曲演唱与歌曲赏析相结合进行学习,学习时间集中于一到两个学期。最后,高中阶段《歌唱》模块的学习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义务教育阶段基本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歌唱学习,是全员参与的唱歌学习;高中阶段是选修课程,是一部分对“唱歌”有兴趣,或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与学习。学习的方式也更主动,以互动或自主学习方式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与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某种教学目标展开的,任何教学措施都是为着实现某种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支配、调节、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关系到整个教学的开展。如果将《课标》中对《唱歌》模块的教学目标定位具体化,笔者认为,其最终目标是通过该模块的学习让学生获得如下几种与“歌唱”相关的能力。一是歌曲鉴赏能力,能对歌曲创作的艺术品位和歌曲表演者演唱水平进行正肯的评价;了解歌曲表现的各种形式和各种演唱方法及其表现特点;熟悉一些经典的各种演唱形式的声乐作品;能够感受人声丰富的表现力。二是歌曲表现能力,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圆润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吐字,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歌唱。在独唱中,能够较深入地理解作品的题材及风格,并能依据自己的声音特点,自信地、有表情地歌唱。在合唱中,能倾听各声部的声音,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并对指挥的动作做出敏锐的反应。三是歌曲排练能力,具备一定的歌曲表现的自主排练的能力,能够较熟练地运用乐谱学唱歌曲;了解排练的一些基本常识和要求;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能对自己、他人、集体的演唱作简单的评价。教学目标又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如何在较短的 18课时内最大限度地达成上述三方面教学目标,如何针对模块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需要认真思考和精心安排。笔者认为,首要问题是要摆正教材的使用观:不主张教教材,而是充分利用好教材内容进行“歌唱”教学。具体来说不是要老师们在 18课时内将教材内容全部教给学生,而是在 18课时内,充分利用好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听、唱、排”的能力。理解到这一点,对于在 18课时内如何开展“歌唱”教学非常重要。为了能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教学时建议老师从以下三面着手,创造性地进行《歌唱》教材。一可取舍教材内容,即可选取教材中最有利于教学的部分材料进行教学。二可重组教材内容。即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次序,甚至可以几方面内容同时进行教学。三可拓展教材内容,即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师拥有的资源情况,适当补充一些与学生现实音乐生活息息相关的鲜活的“歌唱”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课标》中明确指出:歌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强调“让学生多欣赏优秀的声乐作品,感受人声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歌唱》模块中“欣赏歌曲”主要听什么及如何听,才能有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呢?合唱是具有十分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音乐艺术形式,其音域宽广、音色丰富、体裁多种多样,是实施音乐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合唱歌曲的欣赏与表现也是《歌唱》模块的重要内容之一。《歌唱》教学合唱欣赏中,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合唱艺术丰富的表现力,学生不仅要一般性地感受、体验合唱,更要深入理解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及其深刻内涵。欣赏时关注作品的创作风格及表现特点,聆听声部音色的和谐、均衡、协调、统一;了解合唱艺术的基础知识,如,合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合唱艺术的种类(无伴奏合唱、混声合唱、童声合唱),合唱队的编制等;熟悉一些经典合唱曲目等等。对除合唱外的各种演唱形式的欣赏,也是《歌唱》模块中学习内容之一。欣赏表演唱、对唱、组合演唱、小组唱等演唱形式曲目,突出了解其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及艺术表现特点;欣赏独唱曲目,应强调对几种演唱方法、各类人声特点以及对著名独唱表演艺术家演唱风格的了解。让学生充分体验声乐演唱的艺术魅力,了解音乐演唱艺术中的各具特色的演唱形式,提高学生在声乐欣赏方面的艺术素养,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同学们的声乐演唱兴趣。《歌唱》模块教学中的“欣赏”教学开展,可采取“集中欣赏”和“结合欣赏”两种形式。“集中欣赏”即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就“歌唱”中某一内容以“主题”的方式集中组材欣赏。如,“感受合唱经典”、“无伴奏合唱作品赏析”、“童声合唱的艺术”、“五彩缤纷的演唱形式”、“独唱的魅力”等等。“结合欣赏”即在进行演唱实践时结合排练曲目进行赏析。《课标》中对《歌唱》模块的教学建议中强调:排练合唱曲时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受与体验。结合学生的排练曲目赏析,让学生熟悉了解作品的表现特点,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感受音乐作品的美,体会和谐统一的合唱音色,即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又能为更好地表现歌曲打下基础。同时,表演又是强化音乐理解力和音乐体验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学中将两者有机的融合,能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表现能力共同的提高。演唱技能的学习与提高也是这一模块的教学目标与要求。高中《歌唱》模块中的演唱技巧的学习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如,学生之间嗓音条件、学习基础、对演唱方式兴趣偏好存在较大的差异;学习的周期较短(18课时);“一对多”的学习方式等等。在《歌唱》模块的演唱技能学习中,确实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和困难。在这样一种受诸多条件限制的演唱技能学习中,应以最基础的演唱技能学习为主,基本做到: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圆润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吐字,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歌唱。在演唱技能的学习中应尽量做到三个“结合”。其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中小学的演唱技能训练中,更多是教学生如何“唱”;而在高中的“技能训练中”,要强调让学生掌握一些声乐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呼吸、发声、共鸣、语言的基本原理与规律,感情表现的基本原则与手段等。通过短期学习获得一种声乐学习的方式,为日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其二是集体训练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声乐技能训练具有明显的个性特点,声乐技能教学也一般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上课。但在高中“歌唱”教学中受师资和时空的限制,普遍只能采取“一对多”的声音训练方式。因此,要充分利用“合唱”这种声乐艺术表现形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参与机率,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同时,在教学中也要创造条件,或以不同唱法分组、或以男女同学分组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小范围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演唱方面问题,提高其演唱水平。其三是学习与表演相结合。《课标》解读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一定要融在歌唱艺术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将歌唱技能训练与歌唱艺术表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那种技能训练与歌唱实践两层皮的教学方法应该予以摒弃。演唱技能学习的目的是更好地表现音乐,演唱技能的学习一定与表演相结合,如,将表现歌曲的情感作为教学的主要关注,激发演唱情感,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将咬字吐字的知识技能和发声方法等知识技能融合在音乐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加以解决,等等。技能学习与艺术实践紧密相结合,摆脱了单纯讲授知识、机械地训练技能的桎梏,也更适合普通高中学生声乐技能学习的需求。
此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变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高中《歌唱》模块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学生自主排练歌曲,培养学生的歌曲的排练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表现能力,也是模块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歌唱》模块的教材中,湖南文艺出版社和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教材关注了学生“自主排练能力”的培养,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曲目,让学生自主排练表现。如,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歌唱》模块教材中,安排了互动排练和自主排练混声合唱、组合演唱、表演唱等内容,让学生基本懂得从不会到会再到较成熟的表演曲目所经历的完整排练过程,并能基本自主操作。如,发声训练;分声部排练、合排;指挥演唱;艺术处理歌曲,包括声音的处理和表演形式的处理,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综合能力。真正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排练,提高学生的排练水平,教师要有意识加强排练方面相关知识的渗透,如,教师在主导排练合唱时,引导学生注意教师的排练方法和程序,让学生在演唱实践中对如何排练有整体的认识;在欣赏合唱时,引导学生关注欣赏曲目中的歌曲的处理方式、表现形式,积累相关的排练经验;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排练机会,在互动排练与自主排练中学习排练。等等。常言道“要在游泳中学游泳”,学生的歌曲排练能力,也应从实践中得到积累与提升。高中音乐课程中《歌唱》模块的教学对于老师们来说虽然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却蕴涵着诸多新的教学理念,对老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正确认识模块的目标定位、把握教学重点、采用适合于模块教学的有效方式开展教学,是顺利实施《歌唱》模块教学的关键。仅以此文提出本人对该模块教学开展的一些粗浅看法,更重要的教学经验的获得,还需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求得。在此,就当抛砖引玉了。
七、歌唱模块的教学设计
歌唱教学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高中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首先我们要充分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1)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2)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积极参与齐唱、轮唱及合唱,并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做出正确的反应。(3)了解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懂得嗓音保护的方法。(4)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竟境;能对自己、他人、集体的演唱作简单评价。(5)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 3至 5首。
嗓音是我们人类最好的乐器,每个人的嗓音又是不同的,所以在歌唱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和运用每个学生的特点来组织教学。下面我就我们学校的情况来谈一下高中歌唱模块的教学计划。
由于地区差异和学校差异,每个学生的水平不同,小县城里的学生岂不都是比较晚的,甚至在歌唱方面所掌握的知识为零,也有很多学生对歌唱得了解也是仅仅限制在流行歌曲演唱的概念里。所以我在设计歌唱模块教学时不会像有些地方的老师那样线进行基本的声音训练。我会计划如下:
第一、在歌唱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最先抽出一个学时让学生们来欣赏歌唱。其中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歌唱形式;还有欣赏美声、民族、通俗等不同的歌唱方式。进而使学生更深的了解歌唱知识,为后面的歌唱教学打好基础。
第二、在第二阶段的教学主要以初步训练学生科学的演唱方法为主。由于条件有限,只能是以集体声乐训练为主,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声概念,从而为歌唱教学打下基本的声音基础,学会用气发声,了解身体各腔体的功能。
第三、由于学生起步晚,音乐素质不够全面,还停留在欣赏阶段,实际动嘴比较少,所以在我的教学计划中会抽出部分时间来讲授一些乐理上的基本知识和进行比较简单的视唱和听音练习,加强一下学生的音准感和节奏感。
第四、在以上条件具备一定的基础以后我才会进行歌唱学习,也就是对歌曲的演唱。在学习唱歌的时候我回选择一些比较简单好唱的歌曲。美声、民族、通俗的歌曲各选一首,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去了解这些唱法的区别。同时,为了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我还会相应的加上合唱歌曲的训练,培养学生相互聆听的习惯,锻炼学生的音准。第五、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表演”习惯除了歌唱,表演也应该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很多学生在学唱歌是只是机械的唱,没有感情、表情,不能抒发出乐曲所要表现的情感,这就牵扯到了表演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根据所学乐曲的歌词、风格等来设计台词或动作。比如比较欢快的歌曲让他们编点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者根据歌词所表达的感情来边唱边表演,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六、重点抽出歌唱模块中的合唱组织学生进行演唱训练。进行歌唱实践。总结:在歌唱模块的教学中不只是听听、看看就能教好学生的,也不是随便找几个歌教教唱会后就了事的。由于学生的素质都比较差,所以要从最近本的方面入手,打好基础才是最关键的,而且一定要让学生都真正的参与进来才能更好的组织歌唱模块的教学,我们是为了提高学生素质而教学,而不是为了完成新课标所要求的数量而教学的。
八、高中音乐歌唱模块的教学实施
高中音乐新课程中的歌唱模块与义务制的相关内容一样,是基础音乐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课程性质及教学实施上,对于高中教师来说是个新内容。如何正确认识歌唱模块、把握教学的重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是能否顺利实施歌唱模块的关键。
(一)高中歌唱模块的定位
1.高中歌唱模块同初中歌唱课的区别
高中阶段的音乐课程中设置歌唱教学模块,体现了高中课程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鲜明特点,为学生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与义务阶段的歌唱教学是既有联系更有区别的。
①全面发展前提下,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在提高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还要为具有音乐特长、对音乐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歌唱等选修模块的开设体现了多样化和可选择性的特点,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
②课程的独立性较强。
初中阶段的演唱课是融在普通音乐课四个音乐教学领域中(特别是表现领域中)的一项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项教学内容和其他学习内容一样都是必修课程,不允许有选修的可能。在这项教学内容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其中,在音乐艺术上更偏重于理性上的理解与思辨。相对而言,高中歌唱课是高中音乐课中的教学模块,它们具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的学习领域,对于学生来说,它们是可以自愿选修的课程。尽管这个模块也同样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但在音乐艺术上不再是偏重与音乐的广泛性和全面性,而是更偏重于音乐艺术上的选择性和精深性,学生不仅要一般性地感受、体验、表现、创造音乐,更要深入研究音乐艺术的真谛,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特征及其音乐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而促使学生产生终身学习的强烈愿望,使之成为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
2.高中歌唱模块中的欣赏与演唱表演
表演课所面临的重大任务是以表演为媒介。普通音乐课的目的或方向,是尽可能最充分地培养每个学生体验和创造音乐的内在表现性,也就是培养每个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感受力。表演课的目的也完全一样。其中不同的是规定出两种课各自特殊性区别于“体验和创作”之间的平衡点。例如在音乐鉴赏模块中,以听赏为基本行为,表演是与音乐相互作用的,又是客串性模式的。它是强化音乐理解力和音乐体验的有效途径之一。听赏和表演之间倾向于听赏。普通音乐课对待音乐艺术是广泛而全面的
在表演课程中,平衡点在于通过在舞台上的表演充分体现音乐的实际创作,体验音乐的某个种类。表演仍然是体验音乐和创作音乐的一种手段,但是它已经成为主要手段。表演的本质是拥有极少一部分音乐世界作为基本学习材料,但是每一首乐曲都要体验透彻,表演对音乐艺术是精深和选择性。
因此,在高中歌唱模块中欣赏部分列于次要位置,演唱表演是主要的表现手段,其中合唱又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3.高中歌唱模块中的知识技能
传统音乐教学的知识技能观,直接针对音乐基础知识中的乐理部分和音乐基本技能中的歌唱能力部分,尤其是视谱知识和视唱能力部分。在教学中强调音乐学科的系统性,强调音乐技能的专业性。因而,在教学方法上也特别强调教师的讲解和对学生的专业性训练。这一切,正是音乐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但是,经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实践,音乐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又面临着新的尴尬与无奈:
①音乐新课程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知识与技能”是否就不重要了? ②教“知识与技能”就被认为是传统教学 ,所以不敢碰知识与技能。③不知道怎样教知识与技能学生才会既有兴趣又有所获得 ? ④音乐“双基教学”的涵义是否主要体现在识谱和乐理方面?
高中音乐课改,要避免重复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所走的弯路。这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于技能视为各门课程中三维目标中的重要目标之一,音乐课程也不例外。既然“知识于技能”是音乐课的三维目标之一,那么在各个模块中的内容目标也会有明确的表现。不难想象,这种表现实际上体现了新课程体制下的音乐知识技能观,即强调学生要学习哪些对提高自身音乐审美能力有益的、对全面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有用的、对终身喜爱和学习音乐有利的知识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
①不应因为“双基教学与训练”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②不能片面理解音乐教学中的“双基”只是乐理、识谱和歌唱技能训练。
③理论学习必须遵循体验------学习------再体验,即音响和概念尽量相统一的原则。
④“双基”教学应使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获得。
⑤“双基”教学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持久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可缺少的环节。
所以,如果说义务教育中音乐学科强调淡化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它的知识技能是隐性的,那么在高中歌唱模块中由于它的艺术表演特点,更应强调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它是显性的。
4.模块的开设
高中音乐新课程体系向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实施者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学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新问题,特别是模块的开设、选课、排课等,这些方面安排的是否妥当将直接影响高中音乐新课程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
①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②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
③歌唱模块是选修课程中学生参与面广,设备配置要求低,较容易开设的模块。
第二篇:高中音乐“歌唱”模块教学研修(一)
高中音乐“歌唱”模块教学研修(一)
第一讲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歌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经。普通高中歌唱教学应在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学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要注意培养、发展学生演唱歌曲的兴趣与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使他们能够运用歌唱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引导学生用健康的审美意识规范自的歌唱实践,并在其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我们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歌唱教学在高中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一、歌唱教学在高中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
(1)歌唱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歌唱是进行普及音乐教育的切实可行、又有实效的途径。伟大的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通过歌唱最容易接近音乐,也最容易表达思想感情。”有了歌唱最容易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就能够得以发展。人人都有一幅嗓子,人人都能用歌唱表达感情。器乐毕竟是少数人接近的,只有人声——人们生而有之的、最优美的乐器,才使音乐属于每个人。歌唱给予人的艺术感受是最直接、最深入人心的。歌唱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学习内容,通过这种最自然的音乐学习形式,可以使学生获得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
(2)歌唱教学是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欣赏或演唱优秀的声乐作品便是接受一次美的洗礼。教学生演唱文化内涵丰富、艺术价值较高的艺术歌曲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使学生能逐步变得知美、爱美而情趣高雅;教学生演唱通俗易懂、轻松活泼、贴近生活、健康向上的通俗歌曲时,可以教会学生自由地宣泄情感、大胆地与人沟通、交往并分享快乐;教学生演唱数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民歌时,将会带领学生进入民间音乐文化的大殿和民族精神的乐园,使学生悠然升起对自己民族的热爱与自豪感以及对其他民族的尊重与理解,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人。总之,歌唱教学能从不同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歌唱教学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最好手段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歌唱教学提到的“兴趣爱好”、“自信心”、“创造潜能”、“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等,都已超过了歌唱学习的本身,而这一切又都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即促成一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快的“情商”。歌唱是走进音乐艺术的最便捷之道。音乐做品有着丰富的内涵,对调整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夯实知识基础,有着重大的作用。同时,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可以将音乐内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塑造人的灵魂、健全良好的人格及智力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歌唱模块的课程设计思路(1)歌唱模块的设置
“歌唱”模块:学生通过对音乐表演活动的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享受音乐表现的乐趣,陶冶情操,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2)歌唱模块的学分
依照《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方案》规定,学生每完成18学时的学习任务,通过考试或考查评价,可获得1学分。每个高中学生必需在音乐课中获得的必修学分为3学分。“歌唱”模块为1学分。
对于具有较强音乐能力并愿意在音乐方面继续发展的学生,在获得必修学分后,鼓励选修其他模块,或继续深化歌唱模块的学习,每修满18学时,通过考试或考查评价,可获得1学分。
(3)学生选课及不同模块的实施
为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并强调了以下四点:第一,在学生选课前,应将音乐课程的不同模块的内容、性质和开课计划及时向学生祥加介绍;第二,在学生选课时,音乐教师应和班主任共同对学生选课给予具体指导,以免学生选课时带有盲目性;第三,学校有能力开出的模块,均应面向全体学生;第四,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并通过教师的指导,选择符合个人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的学习内容。
课程标准根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地指出:“从目前是自己教学设备等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地区和学校都具备同时开设六个模块的条件。”因此,“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模块分步实施。”课程标准为此提出了课程实施的总原则:
“优先开设”的原则,优先开设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模块——“音乐鉴赏”,以保证学生获得参与现代社会生活应具备的音乐文化修养。
“逐步开设”的原则,在以上基础上,大力开发课程资源,逐步开设其他模块,积极为普通高中生学习音乐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三、歌唱模块的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1)内容标准
欣赏优秀的声乐作品,感受人声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积极参与合唱、重唱、独唱等实践活动。
学习并逐步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声音、圆润的音色以及清晰的咬字吐字,进行富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歌唱。在合唱中,注意倾听各声部的声音,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并对指挥的动作做出敏锐的反应。
重视合唱曲目的积累,本模块一般应排练合唱曲3-5首。
在重唱中,能够独立承担一个声部的演唱任务,并能做到与其他声部默契、和谐。在独唱中,能够较深入地理解作品的题材及风格,并能依据自己的声音特点,自信地、有表现地歌唱。
能够较熟练地运用乐谱学唱歌曲。
利用民间音乐资源,组织学生进行采风活动,采集并学唱优秀的民间歌曲。(2)活动建议
欣赏优秀的声乐作品,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与愿望。歌唱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应尽可能地融于歌唱实践活动中。
歌唱曲目的选择要注意难度适中,应与学生的歌唱水平相适应,注意循序渐进。排练合唱曲时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受与体验。分声部排练要为合排、精排打基础,合排时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举办各种类型的演唱会、音乐会,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音乐表演才能的机会。在民间音乐丰富的地区,可安排较多的学时组织学生进行采风和学唱民歌。
四、歌唱模块的实施建议(1)教学建议
教师应坚持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充分聆听及参与艺术表演实践,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深入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教师要精心创设艺术化的教学氛围,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学生共同探索音乐美的内涵;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并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歌声、语言、动作,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教师对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提供进一步发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和引导他们在集体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城乡、学校之间都存在着差别。各学校及教师应结合本地区、本民族、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实施教学。(2)评价建议
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及合作能力;音乐的感受体验能力、表现能力、评价能力、探究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等。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如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合作精神、探究性学习能力等,是定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评价;对学生在演唱方面的艺术表现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曲目的难易程度和数量等进行评价,属定量评价。
(3)教科书编写建议
教科书要依据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写,确保教科书设计的总体思路与《音乐课程标准》相吻合。
教科书中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要有机地渗透在各个模块之中,注意每—模块内容设置的合理与均衡。
“歌唱”模块,可以单独或合并编写教科书。(4)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各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教师是实施音乐课程的关键因素,学校应聘任专职音乐教师任课。由于音乐教师的专业特长不同,提倡校际间的师资交流及跨校兼课。为了弥补专职音乐教师的不足,可以聘请校内具有音乐艺术专长的其他学科教师兼课。如条件允许,也可聘请符合教师任职资格的音乐工作者到校兼课。
学校的礼堂、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室内体育馆等也应视为音乐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可以利用这些设施,举办歌咏比赛、文艺汇演、师生音乐会或音乐讲座等。
学校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开发与利用校外各种音乐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本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使学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可采取走出去或请进来的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如:组织学生听音乐会、采访民间艺人,或请专业音乐家到校表演、举办音乐讲座等。
第二讲 歌唱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于歌唱模块的教学,《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是这样界定的:“歌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亦即说,在歌唱模块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要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为目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制定教学课案,在教学过程中把三维目标加以整合,并实施教学。
1.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首先,在欣赏过程中,感受、体验人声丰富的表现力和美感。
歌唱模块的欣赏内容多为优秀的声乐作品。在欣赏过程中,要注意模块的特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人声丰富的表现力和美感,引导学生用健康的审美意识规范自己的歌唱实践,并在其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例如,人音版第二单元“赞美祖国”里的《祖国颂》,A段“太阳跳出了东海„„”采用4/4拍子,旋律缓慢而开阔,展示了壮美山河的意境;再现的A段变为6/8拍,意境更为壮丽,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前者重在描绘意境,后者则强调抒发民族自豪感。其节奏由前者的平稳起伏变成了后者的富于动感。结合欣赏过程,让学生歌唱这两段旋律,让学生亲身体验人声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缓慢、平稳、开阔——描绘意境;激动、富于动感——抒发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用歌唱的形式表达意境、抒发感情;通过实践,掌握一定的歌唱技能,运用歌唱的形式描绘意境、表达个人感情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同时在实践中享受到美的愉悦,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升华。
其次,在歌唱实践中,进行富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歌唱。
歌唱活动包含歌唱技能的学习、训练和作品的歌唱实践活动。对于歌唱模块的教学来说,过程和方法对学生学习歌唱技巧非常重要。学唱乐谱,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上,可让视谱能力好的同学带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既提高学生视谱能力,又融洽了同学间的感情。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圆润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吐字、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歌唱等歌唱基本技能的学习,都要结合歌唱实践活动来展开。教师要亲自示范,让学生判断、模仿和学习正确的歌唱技巧:从歌唱的口形到呼吸、发声、到咬字吐字,乃至利用各种音乐要素的变化来表达诸多情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学生的原有经验,指导学生进行歌唱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要尽可能安排大约五分钟的声音训练。训练的曲目要尽可能选择各单元中实践部分的曲目或由该曲目派生出来的旋律。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根据作品的需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准确地、有感染力地表达作品的意境、情绪和主题,即,引导学生有艺术表现力地歌唱。二声部的歌曲,可采取由能力强的同学来教和老师帮忙的办法学习。在学唱《故乡的亲人》一曲时,练声曲即为歌曲本身。歌唱该作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感知和分析歌曲的主题(怀念故乡,怀念故乡的亲人)和情绪(怀念地,伤感地);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情境。如“我的故乡在斯瓦尼河畔,多么遥远”这句歌词,“遥远”一词的情绪是伤感地、惆怅地,要用缓慢的速度,较弱的力度和暗淡的音色来歌唱。
2.以合唱教学为主,重视学习的过程及方法
以合唱教学为主,培养自觉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集体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歌唱课天然地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情感交流的特征,它有益于人际间的情感沟通及合作交流,而合唱在这方面尤为突出。音乐教育通常体现为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潜效应,其教学目标往往蕴涵在教学过程中,即,过程亦即目的。由于普通高中音乐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学生不管是否具有天赋与特长,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形成热爱音乐的情感意向,具备基本的音乐技能和审美能力。因此,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的音乐素养、歌唱的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在教学实践中,以合唱教学为主,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课程标准》里,“过程与方法”被细化为四个具体目标,即体验、比较、探究和合作。以人音版第二单元“赞美祖国”中的歌曲《同一首歌》为例:首先,让学生聆听歌曲《同一首歌》,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歌唱;其次,进行《同一首歌》的演唱学习,在进行合唱的过程中,注意倾听各声部的声音,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让学生自身去经历、去感悟,进而比较、探究及合作,使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
3.在欣赏及歌唱实践中融入知识与技能
高中《歌唱》教材里每个单元由欣赏、知识、实践、拓展与探究四部分内容组成。容量大,内容多,课时有限。教材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一般,可分两个部分完成教学任务,即欣赏和实践。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融入欣赏和歌唱实践中,在欣赏和实践中掌握、巩固和提高知识与技能。例如,人音版第三单元“芳菲田野”,欣赏曲目为《渔歌》、《春之声圆舞曲》,知识和技能为“合唱艺术的种类”、“歌唱的共鸣与咬字、吐字”,实践曲目为《踏雪寻梅》。根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目标,在欣赏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部作品的风格特征、文化背景及艺术表现力。聆听《渔歌》,判断其演唱形式,并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原有经验,或课外自主学习,了解合唱艺术的种类。值得一提的是,配套光盘中的《渔歌》非教材中的《渔歌》,演唱形式也不同。光盘中的《渔歌》为男高音领唱与男声合唱,而非教材中的男高音领唱与混声合唱。歌唱的“共鸣与咬字、吐字”则在《踏雪寻梅》的歌唱实践中学习、体验并掌握。(摘自福建王海红)
第三篇:高中音乐“歌唱”教学研究
课程简介
高中音乐“歌唱”教学研究 ——学习的意义与内容分析
【课程简介】
高中音乐课程中的歌唱模块,体现了高中课程改革最基本的设计思想——要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特点。这种特点为学生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歌唱模块是高中音乐课中一个相对具有独立意义的学习领域,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歌唱是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强调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其平衡点倾向于表演与创作。并以表演为主要媒介来发挥他们的音乐艺术表演才能及音乐创造性才能。对音乐艺术内容的选择,应更多地关注其精深性和选择性。也就是,涉及面不一定很宽,而要精美,要有艺术表现力,并且只选择少数作品作为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要精美地进行艺术创作,深刻地表现作品的艺术内涵,作品应具有相当水平的艺术表现力,静止、细腻的艺术创作是其主要特点。其中,既不缺乏感性的体验,也不缺乏理性的认识和理解,更不缺乏对音乐作品的审美判断及取舍。
因此,作为高中音乐教师,首先应该在思想上要明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唱歌课和普通高中阶段的歌唱课,既有许多一致的、密切相连的特点,也有许多不同的、重要的区别。认识其共性特点,目的是在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做到紧密衔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进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完善的发展。认识其重要区别,目的是让教师更好地把握高中歌唱课的教学特点,发挥高中歌唱课的作用。
《课标》中对《歌唱》模块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培养、发展学生演唱歌曲的兴趣与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使他们能够运用歌唱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引导学生用健康的审美意识规范自己的歌唱实践,并在其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
但是,要想在这个基础上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在高中真正开好“歌唱”课程,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如: 正确认识模块目标的定位问题,歌唱模块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问题;如何把握高中歌唱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高中声乐训练的特殊规律;如何合理选择适合高中生的演唱曲目,扩展高中学生的演唱形式;如何 采用适合于模块教学的有效方式开展 歌唱教学等一系列问题 „„ 这些均 是顺利实施《歌唱》模块教学的关键,但对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在思想上的认识要先到位才行,更重要的是教学经验的获得,还需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求得。
【学习要求】
一、关于《课标》的学习
(一)在学习过程中,将听讲座和自觉学习、研读《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结合起来,在思想认识上明确: 九年义务教育的“唱歌”教学,与高中“歌唱”教学的紧密联系和区别,找准高中《歌唱》模块教学的定位。
(二)熟悉并记忆歌唱模块的 7项内容标准。
二、关于《歌唱》模块教材的把握
(一)了解歌唱模块教材的特点;
(二)把握好歌唱模块教学的重点、难点;
(三)了解其他版本歌唱模块教材的体例结构及内容,思考融合运用教材的问题。写出自己实施歌唱模块教材的教学计划。
三、观摩课例学习
(一)认真观摩课例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是教师的“教”,主导作用是如何发挥的;学生的“学”体现了什么学习方式。
(二)认真聆听课例评析,学习评析课例的方法,结合自己观摩的体会、感受与老师们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自选内容,撰写一节“欣赏与歌唱实践”的教学设计。
专题讲座
高中音乐“歌唱”教学研究——学习的意义与内容分析
陈桂香(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教研中心教研员,中学高级)
序 言
大家从片头播放的视频中,已经感受到今天与老师们共同探讨的是关于高中音乐《歌唱》选修模块的话题。
我们这个模块的学习,要分四个单元进行,每个单元均有一个基本的主题内容,学习形式是: 1.讲座; 2.对话交流; 3.课例评析。第一单元主题内容是:歌唱模块学习的意义与内容分析;第二单元主题内容是: 歌唱模块教学中常见问题的解析;第三单元 主题内容是: 在多种演唱形式中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第四单元 主题内容是: 歌唱教学的评价。以上学习内容安排的主旨思想是:以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为实施本模块教学的依据;从高中音乐教师教学的需求出发;从课堂教学实践层面的角度,以可行性、可操作性及讲究实效性为突破点,设计、安排了本次学习内容。另外,在每个主题内容中,根据歌唱模块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我们 都与老师们经过具体细致的交流研讨,以及典型的案例分析和课例展示,大家会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些切身的感受,也希望老师们在每项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内容是:歌唱模块学习的意义与内容分析
《歌唱》是新一轮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确立的六大内容模块之一,是供一部分对“歌唱”有兴趣和爱好或有志于从事专业音乐工作的学生选择学习的一个教学模块。高中音乐课程中《歌唱》模块的教学对 于老师们来说虽然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却蕴涵着诸多新的教学理念,对老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想,我们每一位任这个模块教学的教师,不论你从事歌唱教学多么有经验,或是没有什么经验,首先我们应该对歌唱模块教学的这个载体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要在思想上明确引导学生进行歌唱模块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一、歌唱模块学习的意义
高中音乐课程中的歌唱模块,体现了高中课程改革最基本的设计思想——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特点。这种特点为学生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都知道歌唱是人类最本能、最喜闻乐见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一。以我本人多年的音乐教育教学经历,我感受到学校的歌唱教学对于欣赏、器乐、创作的教学内容来说,具有普及性强、成本低、见效快等优点。歌唱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到相关的声乐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获得良好的音乐素养,它是青少年体验美、享受美、创造美的便捷途径。因此,歌唱教学历来是普及音乐教育中的一项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中对《歌唱》模块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培养、发展学生演唱歌曲的兴趣与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使他们能够运用歌唱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引导学生用健康的审美意识规范自己的歌唱实践,并在其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
但是要想在这个基础上真正达到预期想要实现的目标,在高中真正开好“歌唱”课程,要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如: 正确认识模块目标的定位问题、歌唱模块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问题;如何把握高中歌唱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高中声乐训练的特殊规律;如何合理选择适合高中生的演唱曲目,扩展高中学生的演唱形式;如何 采用适合于模块教学的有效方式开展 歌唱教学等一系列问题等,这些均 是顺利实施《歌唱》模块教学的关键,更重要的是教学经验的获得,还需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求得。但首先,思想上的认识是要先到位的才行。
二、找准高中歌唱模块教学的定位
首先明确九年义务教育的“唱歌”教学,与高中“歌唱”教学的紧密联系和区别。只有 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有利于找到《歌唱》模块教学的准确定位。
(一)区别
其一,九年义务教育的演唱课,是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学生没有任何自由选择的可能。高中的歌唱模块则是学生的选修课,完全凭学生个人的兴趣和意愿来决定。学生可以选择它,也可以不选择它,其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 “演唱 ”教学,在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四个学习领域中,仅仅是 “表现 ”这个领域中的一个小领域。
高中《歌唱》模块是高中音乐课中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学习领域。
其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 “演唱 ”课中,强调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唱歌是一种客串式的教学模式,“演唱 ”的平衡点倾向于感受与体验。高中歌唱模块,强调学生的表演,并以表演为主要媒介来发挥他们的音乐艺术表演才能及音乐创造性才能。在教学中,歌唱是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模式,歌唱的平衡点倾向于表演与创作。
其四,义务教育的演唱课,对音乐艺术内容的选择,更多地关注其广泛性和全面性,并且以感性体验为其主要特点。
高中歌唱模块,对音乐艺术内容的选择,更多地关注其精深性和选择性。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的涉及面不一定很宽,而要精美,要有艺术表现力,并且只选择少数作品作为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要求精美地进行艺术创作,深刻地表现作品的艺术内涵,具有相当水平的艺术表现力,静止、细腻的艺术创作是其主要特点。其中,既不缺乏感性的体验,也不缺乏理性的认识和理解,更不缺乏对音乐作品的审美判断及取舍能力。
那么,他们之间的联系在哪里呢?
其一,它们都是基础音乐教育的歌唱性课程。尽管他们有着诸多的重要区别,而以歌唱为主要教材,以歌唱表演为主要媒介,并以歌唱为途径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这一切可说是从课程性质上奠定了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的基础。
其二,九年义务教育的演唱课,为普通高中的歌唱课奠定了初步的学习基础,从而为高中的歌唱课进一步发展、延伸提供了条件。而普通高中的歌唱课,一方面要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演唱课紧密地衔接,另一方面,要在演唱课的基础上,从音乐艺术表演的角度上,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表演能力和音乐艺术创作能力。
其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培养目标——促使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并以音乐作为他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和媒介。
总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演唱课和普通高中阶段的歌唱课,既有许多一致的、密切相连的特点,也有许多不同的、重要的区别。认识其共性特点,目的是在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做到紧密衔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进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完善的发展。认识其重要区别,目的是更好地把握高中歌唱课的教学特点,发挥高中歌唱课的作用,而不致走向一般化的或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完全一样的教学道路。因此,作为高中音乐教师,应该对此有所认识,并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歌唱模块包括哪些内容?
普通高中“歌唱”模块涵盖的内容共有 7项。
(一)欣赏优秀的声乐作品,感受人声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积极参与合唱、重唱、独唱等实践活动。
(二)学习歌唱的基本技能,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圆润的音色,清晰的吐字咬字,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歌唱。
(三)在合唱中,注意倾听各声部的声音,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对指挥的动作做出敏锐的反应。重视合唱曲目的积累,排练合唱曲 3— 5首。
(四)在重唱中,独立承担一个声部的演唱任务,力求与其他声部默契、和谐。
(五)在独唱中理解作品的题材及风格,依据自己的声音特点,自信地、有表情地歌唱。
(六)运用乐谱学唱歌曲。
(七)利用民间音乐资源,组织学生进行采风活动,采集并学唱优秀的民间歌曲。
四、歌唱模块具有什么特点?
(一)重视欣赏优秀声乐作品
高中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念,培养其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在完成这些任务方面,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欣赏优秀的声乐作品——会发挥重要的、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作用。基于这种培养任务的需要,在歌唱模块中融进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和愿望,进而在歌唱活动中产生克服困难的激情和毅力。因此,欣赏音乐是激发学生歌唱兴趣的一种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及爱好的重要动力。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歌唱模块中欣赏音乐也是十分必要的。
优秀的、由专业歌唱家演唱的声乐作品,无论在声乐技巧方面,还是在艺术表现方面,都具有高水平的示范作用。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观看那些高水平的音乐艺术表演,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模仿中受益,学到表演音乐的技能技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歌唱能力上产生创造性的学习动力和结果。
歌唱教学中的音乐欣赏应该是一种广义的音乐欣赏,即音乐欣赏的内容,既包括歌唱家演唱的音乐作品,也应该包括学生自己演唱的音乐作品,尽管这两种艺术创作具有明显不同的艺术创作水平,但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来说,学生应该具有充分享受美感、体验美感、表现美感和评价美感的条件和机会。
(二)以合唱为主要教学内容
在《课标》中,将合唱这项教学内容置于整个歌唱教学模块的首要位置。普通高中“歌唱”模块的教学内容,涉及合唱、重唱和独唱三种演唱形式。在这三种演唱形式中,以合唱为歌唱教学的主要形式。原因如下: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共处意识,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共处,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非常深刻的含义,它倡导人际间的相互交流、平等对话、和谐相处、共同尊重。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学生了解人类本身的多样性、共同性即相互之间的依赖性,而音乐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方式,对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尊重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二,音乐最容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常言道:语言的终结是音乐的开始。这种建立在音乐信息上只可意会的交流,往往比语言更能深入心灵,使人们相互理解,默契配合。尤其是音乐活动的集体形式(合唱、合奏)感人至深,影响巨大,有益于个体和群体的交往、合作,有益于融洽人际关系,超越小我,融入大我,从而领悟共处的真谛。第三,合唱与重唱、独唱比较,在单位时间里参与合唱的人员远远多于重唱和独唱,受益的学生人数也必然增加。同时在单位时间里,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也比重唱、独唱大得多,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三)关注歌唱技能的培养
歌唱技能是音乐表现能力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歌唱表演艺术的重要手段,因此,歌唱教学重要注意对学生歌唱技能的培养,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歌唱姿势、形态、表情和手势等;二是歌唱呼吸、发声、咬字、吐字、共鸣等。培养歌唱技能,应融合在歌唱艺术表现的活动过程之中,应在表现音乐情感、塑造音乐艺术形象上多做努力,不要脱离歌唱表现单纯去训练歌唱技能,要使表现音乐情感、塑造音乐形象与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良性关系,而不是彼此脱节。此外,还应认识到学生学习歌唱技能仅仅是作为普通公民在音乐生活中所需要的,因此,不要以专业歌唱家的标准去要求他们。
(四)注意对乐谱的运用
高中学生经过了九年的音乐学习历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鉴赏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到了高中阶段的音乐学习,应该注意综合运用这些音乐能力,运用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特别是要运用乐谱。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够较熟练地运用乐谱学习唱歌”,应该是一个基本的能力要求。一般来说,对于一些简单的、常见的歌曲曲谱,如果能够独立地、不依赖其他辅助手段将其掌握,或是对于比较困难的歌曲曲谱,可以在模唱或用琴声辅助等手段的帮助下将其掌握,即可以被认为是“能够较熟练地运用乐谱唱歌”。至于使用何种乐谱,则可以根据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使用简谱会是首选,而少数学校则会使用五线谱,不论选择使用哪个谱种,我们都应当予以支持。
五、歌唱模块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中歌唱课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是以歌唱表演为媒介,进而引导学生在歌唱实践中进行音乐艺术创作,因此,歌唱模块的重点教学任务应该是歌唱。
在歌唱教学中,高中音乐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内容,不再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般性的感受与体验,而应该是歌唱艺术的创作与表演。也就是说,歌唱教学应该以创作艺术形象、表演音乐情感为重点。为此,在教学中深入地理解歌曲的题材和体裁内容、艺术风格、情感内涵、音乐意境、表现方法等,就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理解不仅要从人们贯用的语言性认识渠道上加深理解,更重要的是要用音乐的方式、用音乐艺术表现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因此,歌唱课的艺术创作应该是歌唱教学中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既然歌唱教学的重点在如何创作音乐艺术形象、表现音乐情感上,并且要用音乐的方式、音乐艺术表现的方式,表现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获得艺术创作上的最高价值,那么,歌唱教学的主要关注点就应该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如何挖掘歌曲作品中各种音乐要素的艺术表现作用,例如: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曲式、织体等方面的艺术表现作用。也就是要关注:歌曲作品自身哪些音乐要素在充分地表现着作品的音乐艺术内涵,其主要的艺术特点是怎样的,应该如何表现出来等。这是师生需要共同关注、深入探究的主要方面之一。
其二,歌唱教学的主要关注点还应该集中在歌唱中歌唱技能技巧的艺术表现力上,例如:歌唱的姿势、歌唱的呼吸、歌唱的发声、歌唱的共鸣、歌唱的咬字吐字、歌唱的情感表现等技能技巧是如何发挥其艺术表现作用的。也就是从表演的角度上看,师生应该用哪些技能技巧去表现声乐作品的艺术内涵。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学中主要探究的是怎样实现艺术表现上的目标,用哪些技能技巧去实现这种目标,怎样把握技能技巧表现艺术形象及音乐情感的分寸。可以说,这第二个关注点与第一个关注点是相辅相成的。这两个方面需要同时并重,不得偏重或轻视任何个一方面。
以上两个关注点,给歌唱教学带来一对必须正确解决的矛盾——即学习音乐与学习歌唱技能的矛盾。我们知道,歌唱技能是达到创造完美音乐艺术形象、恰当表现音乐情感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不学习歌唱技能。但是如何正确处理学习音乐和学习歌唱技能的关系呢?简单地说,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带给人们无限乐趣,这是歌唱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歌唱教学的基础性内容。而学习歌唱技能仅仅是这个课程中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学习歌唱技能应该为学习音乐服务,而不能将学习歌唱技能作为歌唱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基础。当然,随着学生歌唱技能的不断提高,她们在歌唱艺术上的表现能力也会不断得到加强,进而在音乐艺术创作的表现水平上更具有挑战性和实力。对此,我们毫不怀疑,国内外有许许多多鲜明的实例,他们用铁的事实证明了学习音乐是目标,学习歌唱艺术是基础,学习歌唱技能是保证的客观规律。
那么,究竟在歌唱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习到必要的歌唱知识和歌唱技能呢?应该说,这个问题恰恰是歌唱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它之所以会成为难点,一来是因为有些音乐教师片面地理解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认为强调音乐审美,就可以忽视、甚至不需要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二来是有些音乐为教师对传统音乐教学的学科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难以割舍,因而导致这样一种结果——将学习音乐艺术与学习音乐知识技能对立起来,以至使它成为歌唱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教学难点。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问题,音乐教师必须明确认识,在高中歌唱教学活动中,原则上应该是:学习歌唱知识和歌唱技能务必要融在歌唱艺术表演活动中进行,也就是在创作、表现歌曲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学习歌唱知识和歌唱技能。再明确一点儿,也就是为了表现歌曲的意境或情感,需要什么知识技能就学习什么知识技能,学习这种知识技能是为了直接用于表现歌曲的艺术形象,而不是为了学习歌唱知识和歌唱技能而专门学习某项歌唱知识和歌唱技能,更不能用学习歌唱知识技能来取代表现歌曲的音乐意境或音乐情感作为学习音乐知识、训练歌唱技能的代价,即为了学习歌唱知识技能而用歌曲的艺术表现去为掌握音乐知识、训练歌唱技能服务。如果真的是用歌曲的艺术表现为学习歌唱知识技能服务的话,那么,这样的所谓“歌唱教学”活动,就是本末倒置了,这是背离音乐审美教育目标的。
总之,从课程标准所阐述的内容上看,在歌唱形式的选择上涉及合唱、重唱及独唱几种形式,而合唱应该成为歌唱教学的重点内容。
六、了解歌唱模块教材
目前,经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歌唱教材有三套。分别是:人民音乐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和广东花城出版社的《歌唱》教材。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了解这三套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呈现方式,以利于我们能充分用好教材、学习整合教材。为上好歌唱模块的课程起到帮助作用。
三套教材共同的一个特点是:都比较完善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要求。
但在体例结构、呈现方式、素材选取、内容特点等方面不尽相同,我们也应该了解,利于我们互相借鉴、整合资源、丰富内容、拓宽视野。人音版歌唱教材
(一)结构体例
这版歌唱教材以单元结构为基础。整部教材分七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四个版面组成。这四个版面分别是:欣赏、知识、实践和拓展与探究。在欣赏这个版面中,选取了与本单元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欣赏曲。在知识这个版面中,提供了与歌唱密切相关的文化知识内容和歌唱专业知识内容。在实践这个版面中,提供了学生学习歌唱艺术的歌曲。在拓展与研究版面,设计了与学生生活实际、音乐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展开性活动内容,给学生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参与探究的机会。
(二)素材选取
这版教材选取的教学材料可分为以下四类:
1.欣赏材料有:中外民歌、中外艺术歌曲、中外创作歌曲、中外通俗歌曲、歌剧选曲等。这些歌曲包括了古典、近现代、当代等不同时期的作品。从演唱形式上看包括了同声合唱、混声合唱、无伴奏合唱、领唱与合唱、重唱、独唱等。
2.歌唱材料有:改编民歌、创作歌曲、通俗歌曲等。演唱形式以合唱为主,其次有部分重唱和独唱内容。
3.音乐知识性材料有:歌唱与合唱的起源与发展、合唱艺术的种类、合唱队的编制、交响合唱、指挥的基本图示等。
4.歌唱知识与技能性材料有:气息、发声、共鸣、窑子吐字、音区、音色、歌唱的艺术处理、发声器官的健康与卫生等。
(三)呈现方式
以人文主题为整个教材的贯穿主线。其人文主题用概括性的小标题予以冠名,并分散在七个教学单元中。这样编写的主要意图是:突出歌唱教材的人文性,把歌唱艺术融进人文文化的大视野中,凸显基础音乐教育、公民素质教育和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内涵。此外每个单元的四个版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利于教学有机的整合。
(四)内容特点
1.比较完善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要求。2.教材以人文主题为贯穿线,并以人文小标题概括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符合基础音乐教育、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和音乐审美教育的宗旨。
3.选择的教学曲目,突出了经典型、趣味性、民族性与多元文化性的特点,同时也坚持了少而精的原则。
4.在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和相关文化方面,坚持以音乐审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原则,坚持需要什么学什么,在实践中学,在用中学。
5.在拓展与探究部分,设计了多种多样的、体现高中学生的实践性、探究性、拓展性的活动,密切地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力水平实际和音乐经验实际,对发展、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作用。
湖南版歌唱教材
(一)结构体例
这版歌唱教材由单元组成,在单元之下又细分为节。在第一单元中,共细分为六项教学内容。这六项内容由二声部合唱开始,逐步向三声部合唱、四声部混声合唱、无伴奏合唱发展。第二单元,细分为四项内容。其中主要的关注点是演唱形式——二重唱、小组唱和表演唱。在每一大项内容中,又分为欣赏和实践两部分,其中有包括了与之密切结合的音乐知识。
(二)材料选取
这版选取的教学材料。可分为以下三类:
1.欣赏材料:有民歌、中外创作歌曲、通俗歌曲等。在这些歌曲中,以近现代、当代歌曲为主。其中独唱歌曲中有少量歌剧选曲或浪漫曲。
2.歌唱材料:其中以创作歌曲为主,以通俗歌曲为辅。演唱形式以混声合唱为主,以重唱、独唱为辅。
3.音乐知识性材料:其中有合唱曲的处理与声部间的和谐、平衡;怎样理解指挥的手势语表情;合唱发声训练;怎样组织小组唱;男女声的声音特点等
(三)呈现方式
以歌唱艺术的不同类型作为教材的结构基础和主要呈现方式。也就是以合唱艺术、几种小型演唱形式、独唱艺术为基础,并以与这些内容密切相关的声乐作品、相关音乐知识呈现出来。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突出歌唱学科的主要特点,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音乐经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四)内容特点
1.比较完善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要求。
2.教材以歌唱艺术的表演形式为基础分块编写,突出了歌唱艺术的学科特点,音乐欣赏与歌唱实践密切结合,便于学生激发兴趣和参与实践。
3.选择的教学曲目突出了时代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其中通俗性的内容占有较大的比重,适应了当前高中学生的兴趣趋向。
4.合唱常识、相关链接、发声训练及学习策略等学习内容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
广东花城版歌唱教材
(一)结构体例
广东版歌唱教材分四个单元和两个附录。每个单元之下,再细分为两节或四节。在每一节中,包括了欣赏曲目、歌唱曲目以及学生的其他实践活动内容(如“收集整理”、“思考与探究”、“活动与创编”、“歌唱文档”等)。附录部分包括了推荐歌曲八首及与各单元音乐知识相关的“小词典”。
(二)材料选取
此版材料选取分为三类:
1.欣赏材料:包括中外民歌、创作歌曲、歌剧选曲、中外通俗歌曲等。在这些歌曲中,包括了古典、近现代和当代等不同时期的作品,其中选用的外国作品数量不少。从演唱形式上看,包括了童声合唱、混声合唱、无伴奏合唱、重唱、独唱等多种形式。
2.歌唱材料:包括改编的民歌、中外创作歌曲、歌剧选曲和通俗歌曲,其中以创作歌曲为主。演唱形式有轮唱、合唱、重唱、独唱等。
3.音乐知识材料:人声分类、歌唱状态、气息、吐字、发声、音色、合唱队的队形、指挥图示、作品简介、作曲家简介等。
(三)呈现方式 以歌唱艺术的专业知识技能体系为编写基础,整个教材以典型的音乐作品作为欣赏和歌唱实践的教学素材,以歌唱艺术的知识作为学习歌唱技能的工具,辅之以相关的背景材料。这种呈现方式,突出了歌唱课程的学科特点,也突出了音乐审美教育的特色,还保证了歌唱课程必要的专业技能内容。
(四)内容特点
1.比较完善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要求。
2.教材在坚持音乐审美实践的前提下,以歌唱艺术专业的知识技能体系为编写基础,比较系统地引导学生掌握有关歌唱的知识与技能,为学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提供了适当的条件。
3.选择的教学曲目突出了民族性与多元文化性,选材量比较大,给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4.音乐知识技能内容、音乐文化内容与音乐欣赏、歌唱实践紧密结合,为学生在音乐实践审美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以上所讲内容,我认为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针对歌唱模块的教学所需要了解和理解的内容。只有能理性的认识歌唱模块教学的意义与作用;找准高中歌唱模块教学的定位;把握歌唱模块的教学特点、重点、难点,以及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编写特点,就能帮助我们分层把握教学内容;抓准重点;备好、上好歌唱课程,以达到提高学生音乐艺术表演能力和音乐艺术创作能力的目的。
针对歌唱模块的教学问题,在下面的各环节讲座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围绕歌唱教学常见的一些问题、合唱训练的问题、典型课例的分析、不同演唱形式的教学要求与提示、歌唱教学的实践展示与评价等问题与老师们来交流。也希望老师们针对学习和教学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本环节的内容就讲到这里。
作业: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分层制定歌唱模块的教学计划
动对话
【参与人员】
陈桂香(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教研中心音乐教研员,中学高级)李金祥(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音乐教研室教研员,中学高级)
【话题】
主题: 对歌唱模块内容标准的把握
一、对合唱内容标准的把握
在《课标》中,将合唱这项教学内容置于整个歌唱教学模块的首要位置。那么,为什么会将合唱作为歌唱模块的首要教学内容?老师们要重点把握“合唱”的哪些内容?
二、对重唱内容标准的把握
对于“重唱”内容,老师们应该明确哪些要点?
三、对独唱内容标准的把握
独唱教学,课标中要求演唱者“能够较深入地理解作品的题材及风格,并能依据自己的声音特点,自信地、有表情地歌唱。”对于这种要求,老师们应该怎样做。
四、对欣赏优秀声乐作品内容的把握
欣赏音乐作品有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来讲,有着哪些方面的意义和作用。1.与歌唱教学密切相关的声乐作品。其中包括:学生即将学习演唱的歌唱录音,或与即将演唱的歌曲相接近的、对学习演唱有启发意义的歌唱录音。
2.题材、体裁广泛的,艺术风格多样的,对学生拓宽音乐文化事业有帮助的声乐、器乐作品。
3.学生自己表演的声乐作品,如:学生自己举办的音乐会、演唱会、演唱交流会,甚至课堂上学生自己的歌唱表演等。4.在上述音乐欣赏活动中,无论是歌唱家表演的声乐作品,还是学生自己表演的声乐作品,都要鼓励学生对其进行适当的评价、鉴别和探究,以利于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五、对音乐知识与技能内容的把握
关于歌唱教学中“音乐知识技能”如何把握的问题。1 .歌唱模块中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有哪些基本内容? .究竟在歌唱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习到必要的歌唱知识和歌唱技能?
案例评析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 高中音乐歌唱与欣赏《松花江上》 授课教师: 崔东玉(原北京知春里中学,中学高级)
指导教师: 李金祥(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音乐教研室,中学高级)
马宝禄(海淀区地质中学,中学高级)
评析教师: 李金祥(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音乐教研室,中学高级)
陈桂香(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教研中心,中学高级)
节课是在北京市全面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推出的,是基于高中新课标中 “歌唱”模块教学的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对高中“ 鉴 赏 ”、“歌唱”模块教学的探索。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教师结合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松花江上》这首歌曲 是抗战时期救亡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它如泣如诉、壮烈低回的情韵,在抗战时期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在和平时期时刻警示着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首歌曲不仅有很强的思想性,还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一部能够通过音乐之美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的优秀作品。
学生如何能够从作品中感受美、创造美? 教 师通过精心设计的视频、提问、启发、范唱等综合手段,引导学生精心挖掘歌曲内涵,充分揭示歌曲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在鉴赏与实践的体验中学生能够声情并貌地再现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从而达到以音乐陶冶爱国主义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的目的。
本节课,教师 紧紧围绕《松花江上》这部音乐作品,通过设问,层层引导,使学生感悟其内在魅力,不断引发学生的情感体 验。同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创设情境——通过视频《美丽的松花江》和《松花江上》,现实与过去两组不同的画面产生强烈的对比,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运用生动的语言,引发学生的情感投入;通过探究 ——实践 ——表现,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运用视听效果,引起情感升华。
在教师引领学生从鉴赏中产生体验、从体验中获得感悟、从感悟中产生表现欲望这一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运用歌唱方法来表现歌曲中的情感变化,培养了学习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对歌曲进行艺术再现的教学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这一环节教师主要采用了由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结果的方法,教师必要的示范使学生 学会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来表达音乐情感,有效地化解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保障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突出特点:
一、本课教学内容《松花江上》这个作品选得好。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性、艺术性价值是很高的,所反映的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真实的事件,正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优秀经典作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有深度,特别是对情感的把握、指导更突出。
二、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教师 把知识和 技能的学习融入欣赏和歌唱实践中,在欣赏和实践中掌握、巩固和提 高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歌唱实践活动的安排时间充裕,一直让学生在歌唱活动中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魅力和通过人声来表现音乐的美感。希望观摩的老师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三、本课教学设计的思路、脉络非常清晰,环节连接逻辑性强,重点突出,难点解决方法得当,教学流程顺畅,目标的达成度高,效果好。
在高中《课标》中有着这样明确的阐述:“欣赏优秀的声乐作品,感受人生的丰富的表现力与美感”,“欣赏优秀的声乐作品,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和愿望”。可见,欣赏音乐乃是高中歌唱模块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思考与活动
1.通过学习本课程专题讲座,研读课标与教材,分析学生,分层制定歌唱模块的教学计划。
2.课例观摩:《松花江上》
(1)交流研讨,谈谈本节课的观后感。
(2)自选内容,撰写一节“欣赏与歌唱实践”的教学设计。
第四篇:高中音乐教学案例
高中音乐教学案例—《新中国的歌》
设计理念:
1、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爱国意识
本节音乐课将以我国近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歌曲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鉴赏和教唱我国大量的优秀歌曲作品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情绪、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可以学生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陶冶、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品格。
3、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能力,重视音乐实践
本着“普遍参与与发展个性”的教学原则,重视音乐的实践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意识,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基本方法。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来发展个性化的特点,增强学生音乐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让学生熟悉并演唱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些优秀歌曲,从而受益终生。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教材,第十七单元《新中国的歌》,设计思路如下:
一、确立主题
本人以“心中有歌”为主题来展开这一节课(《心中有歌》是李忠翔先生的云南版画名称,版画的内容是一个小姑娘坐在钢琴边正在弹琴,虽然听不到她的歌声,但我们仿佛依昔可以听到她那清脆的歌声和流畅的钢琴旋律,正如‘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材
由于这一节课歌曲涉及作品众多,除了选教材规定欣赏的曲目外,还应选择一些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时代特点的歌曲,因此我选择了歌曲毛泽东作词的《忆秦娥·娄山关》和《谁不说俺家乡好》作为新中国建立前后期歌曲风格的特点的比较;又选择《祝酒歌》作为典型的作品分析;也选择了最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歌曲《我爱你中国》等。
三、在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基础上,采用讨论的方式,拓展探究中外音乐文化存在的差异
四、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创作,动员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表演体现个性化的特点。
依据各班不同特长学生的特点,教师需提前制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综合表演的计划,让全班同学一起合作并进行音创作
的初步尝试,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凝聚力,热爱音乐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
本节课以演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优秀歌曲作品为主线,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歌曲创作的主题和风格不同点,比较中外作品风格异同,拓展思维训练。并根据本班学生自身特点的开展综合的音乐实践活动(可将音乐、舞蹈、演唱、表演、创作、绘画、文学、电脑音画制作等各种不同方法互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兴趣,发展音乐鉴赏评析能力,创造并表现音乐作品能力,提高了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增进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要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1、新中国的建立为我国音乐历史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这一时期的歌曲题材广泛,题材多样,民族文化多元化,音乐作品浩如烟海。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认识歌曲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及社会内容,进而了解当时创作歌曲的基本特征,认识歌曲的体裁及风格,掌握群众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相关的基础知识。
2、通过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参与尝试创作和表演的综合活动。
教学准备:
1、提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学唱有关新中国时期的歌曲,布置的演唱和表演任务,让有特长专业的学生课前积极和本组内成员配合演练,以便在课上表演时能够作到游刃有余。
2、教师准备图片、音响、影象等有关的资料,制成课件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教学内容。
3、以小组为单位就坐,随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开国大典”时的影象资料,引出课题:《新中国的歌》
2、让同学们对比欣赏毛泽东词《忆秦娥·娄山关》和《谁不说俺家乡好》这两段乐曲的异同点?(说明:以‘开国大典’为历史时期分界线,对比欣赏新中国建立前期和后期歌曲的创作的风格、主题、内容、形式等特点。)
3、学生谈谈他们的对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歌曲风格理解,并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作歌曲的繁荣景象。
(说明:比较两首歌曲特点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歌曲的创作特点、风格特点、演唱特点等。)
中的《祝酒歌》。
a点是怎样的?(1)、聆听施光南作曲、李光羲演唱的《祝酒歌》和歌剧《茶花女》(2)、师生共同讨论,由学生总结并发言、介绍由施光南作曲、李光羲演唱的《祝酒歌》歌曲的情绪、风格特
老师介绍:①这首歌作于1977年,此曲原唱是吴雁泽,表现了粉碎“四人帮”,举国欢庆十月胜利的喜悦之情,歌曲欢快、热情。有人给予很高的评价:“《祝酒歌》是能唱醉亿万人民的心的岁月,此时历史正向新时期转折,新生活的帷幕正向每个中国人拉开”。这支歌在1980年被评为优秀的群众歌曲,可见此曲正代表了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歌曲的总体特色和时代精神。
②、介绍施光南:作曲家,浙江金华人(1940-1990),他的作品音乐形象鲜明、感情炽热、旋律优美动听、别具一格,作有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周总理,你在哪里》和歌剧《伤逝》,小提琴独奏《瑞丽江边》,舞蹈音乐《鸿雁高飞》等。
③师生共同分析歌曲结构、旋律、节奏、风格等特点:歌曲为再现的复二部曲式结构。第一段在中音区回绕进行,含蓄婉转,表现内心的情感;第二段节奏紧缩,旋律向上,音调活跃与第一段形成反比,更好地表达了欢欣、喜悦的情绪;第三段“今天啊畅饮胜利酒···”是第一段曲调的变奏发展,基本保持原有的节奏型,但音区提高了,因此曲调显得挺拔、刚强,形成歌曲的 高潮。歌曲结束时,是与引子为素材的再现部分,音调提高了八度,使歌曲情绪显得更为激动、热烈。最后以渐慢的速度、上行的旋律,推出了高潮,圆满地结束全曲。
此曲糅合了多种民歌风格的素材,既有新疆、西藏民歌调,又有江南民歌的风味,既有抒情歌曲、舞蹈歌曲的风格,又有进行曲的特点。词曲中还运用了戏曲、曲艺的手法。
b、从体裁、题材、形式、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等方面对比①中外两首《祝酒歌》音乐差异及两首歌曲的社会功能是怎样的?②与刀郎演唱的通俗版《祝酒歌》风格对比。
c、展拓思维能力的培养
①了解蒙族人在接待客人时的一项重要礼仪----唱敬酒歌。②中外酒文化透析。开展有关酒的发明、历史、作用、中外酒文化的差异、酒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等课题的讨论。
(说明:此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也应尊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就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把“要他学”变成了“他要学”。)
三、创作和表演
1、以小组为单位,由一位同学代表负责介绍本组的表演歌曲、表演形式、表演者及有关此歌曲描写的背景、内容等。
2、分小组进行表演,鼓励学生在演唱群众歌曲、抒情歌曲、通俗歌曲等同时,大胆融合并运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造表演。
(说明:这一环节可以完全的使学生在和谐友好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许多知识,加强与他人的的和作交流,增强了协作能力,也使这节课达到了高潮。)
四、归纳总结
(1)、师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作歌曲的繁荣景象,以及这一时期的歌曲在我国的音乐历史长河中的作用,甚至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贡献。
(2)、师:夏里亚宾说:“你知道什么是歌唱吗?你脑子里是怎样想,心理怎么感觉,你用感情唱出来,这才是歌唱”,那么,“情从何而来?”,情从人心来,将眼中的所见之人、事物、情景等转化为心中所想,再转化为口中所唱,歌唱者一定将自己的全身心,自己的灵魂投入到歌唱之中,歌声才能打动人们的心。正所谓“心中有歌,人皆自醉”。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涉及的歌曲基本上都是早于学生出生时创作的,他们所学唱一些经典唱段也只是通过现如今的电视广播媒体或长辈们的口传心授而学会的,因此他们不可能完全体会到当时作曲家、歌唱家等人的创作意图和创作背景;再就是考虑学生偏爱流行歌曲的程度远远超过这些经典的老歌,基于这两点考虑,我用从选材、设计课堂步骤、提前下达预习、表演任务和教法(采用
聆听教学法、对比教学法、拓展思维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等,使得这节课能够顺利地完成,并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从课堂反馈的结果看,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教学的教学目标也都基本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双边配合十分默契;同时课堂教学调动了不同特性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在总结歌曲分类环节、分析《祝酒歌》的旋律、结构等特点环节,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这节课的亮点也集中在学生自编自演的环节中,可以看出学生在顺利地完成作品后是多么地兴奋和骄傲,这些也同时地打动和激励着我。但这节课也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有待于提高和改正:
1、教学设计和时间安排不够得当,由于各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表现实践活动没有固定模式,因此本人感到驾驭整节课的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2、由于新中国成立后音乐优秀作品浩如烟海,而将这些作品压缩到一节课当中,需要音乐教师精确的提炼出其中的精华,这就对音乐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而,在今后的学习中,应在文学上下工夫,掌握较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用新课改的理念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想结合的高中音乐课程,为每个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在指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有所欠缺。电脑和网络的运用可以极大的丰富音乐教育的资源,电脑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音乐教育的方法和观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教师也要经常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电脑网络资源,更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总之,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本人通过继续学习和参加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促使音乐教学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同时也及时总结一些的优秀的音乐教学经验和方法,更好地指导今后的音乐教学
本案例由历城一中苗春老师提供
第五篇:音乐歌唱教学活动案例分析活动
音乐歌唱教学活动《小小乌龟爬山坡》案例分析
活动地点:小博士艺术幼儿园
活动时间:2009年12月3日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小班音乐歌唱活动《小小乌龟爬山坡》
二、教师按年龄段分组讨论
1、各组根据录像讨论:本次活动中有效设计体现在哪些方面?有效组织有哪些方面?你的合理化建议由哪些?
2、将讨论的内容板书在卡纸上。
三、各小组请一位老师来分享交流
1、小班组:刘艳玲老师讲解
(1)有效设计
·有效运用图谱,形象直观;
·图片引出故事内容,帮助幼儿了解歌曲内容;
(2)有效组织
·教师的教态
四、园本培训项目辅导员邵老师点评
1、音乐歌唱活动《小小乌龟爬山坡》
2、活动的形式很好,用头脑风暴的形式激发每一位老师的想法,再分小组交流,取长补短学他人之长,能给每一位老师都带去不都的感受,学习。
3、活动的主题是“音乐教学活动有效设计和组织”老师们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探讨,小班组和大班组老师很好,是围绕有效设计和组织来陈述的,其他两个组的老师就说的比较宽泛了。一个活动能学习和探讨的东西很多,我们要紧紧围绕主题展开,这样进步会更快更大。
4、“音乐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很好,是我们小博士原创的东西,是符合我们园本主题的,陈老师和很有心,设计的很合理。针对今天的活动,觉得只需要“教材选择”、“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这三方面正式体现了教学有效设计和组织的,其余的就不需要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