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浅谈化学新课改中教师和学生的转变
编辑:静水流深 识别码:11-792411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11 17:17: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化学新课改中教师和学生的转变

浅谈化学新课改中教师和学生的转变

姓名:张 锋

单位:商城县汪桥镇一中

时间:2012年3月

浅谈化学新课改中教师和学生的转变

商城县汪桥镇一中 张锋

【摘要】 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而且是一个精神文明同样高度发达的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教育成为发展人的教育,把人的发展当作目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不仅关注了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更加关注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也就是说,新课程将过去单向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活动指向了三个维度的整合,指向了人的发展。本文从“教师、学生”两方面简单谈谈化学新课改实践中的转变。【关键词】 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创新

正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不仅关注了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更加关注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也就是说,新课程将过去单向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活动指向了三个维度的整合,指向了人的发展。这就给传统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必须以新的课程理念对过去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扬弃和改造,从传统的教学走向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下面简单谈一谈在化学新课改中教师和学生的转变。

一、教师的转变

1.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①、善于吸收------做学习型、创新型教师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以及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才能使自己保持永恒的创造潜能,保持教学中的青春活力。

②、善于研究------做反思型、科研型教师

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上完课后,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如教学目标达到了吗?课堂教学的预先设计和实际进程有无差距?如何在下一节课里弥补?这节课还存在哪些问题?在这节课中自己感到最满意的收获是什么?等等。教师要坚持写教学后记、教学札记。要不断地提出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只有这样,才会成为反思型、科研型教师,才会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教师角色的转变

面对新教材,教师再也不是昔日知识的主宰者了,因为新教材决不是让教师唱独角戏的剧本。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

促进者、引导者;教师由传统的教育者,变为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合作者、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改的顺利实验铺平了道路。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或者说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中间的合作者角色。不仅是身体走下来,还要把心带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合作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一种师生之间的共同体验,从而可以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与学生合作,也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教师真正转变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做学生的合作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参与,在参与中与学生交流。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课堂教学也应取其精神,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必须在师生的互动中进行。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激活思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新课程为师生之间的交流预设了广阔的空间,期望教学能成为真正的交流活动。所以,教师在新课程课堂上的角色,也应该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唯有平等,才能调动起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才有利于交流的流畅。教师还要重视

学生之间的交流,做学生之间交流的沟通者,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从而使新课程的三个维度得到整合。教师要真正成为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就不能简单的对学生作出“对”或“错”、“能”与“不能”的结论。那样,就会远离新课程,回到“一言堂”的老路上去。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放下心来,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辩,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探究未知世界。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单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再用一桶水倒给学生一碗水的观念进行教学,是无论如何也行不通了的。怎么办,教师只有转变角色,从一个威严的教人者转化为与学生同教同学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充当好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只有这样。才能追求教学活动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互相融合所达成的教学结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3.工作重心的转变

化学中考旨在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考查学生对初

中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或分析解决生活、生产、社会中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一位教师在课改实验研讨文章中说;“我现在工作重点放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课程标准,二是研究教法,三是研究学法,四是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五是研究对学生的评价。这五个侧重点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课改实验区化学教师工作重点转变的普遍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学会生存,首先是要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古人云“ 授鱼”不如“授渔”,授人一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只有会学习,他们才有能力在未来的社会里独立生存。4.教师眼中学生地位的转变

一位教师在课改研讨中发自肺腑地说:”我一直以为和学生关系是平等、和谐的,但反思以前的教学,对一些考试常考的所谓的重点知识,一味地强化训练,毫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学生形同一个知识的接受器,机械地从我这里得到灌输的知识,结果一堂课下来,自己又累学生又乏味,对化学没了兴趣。新教材实验以来,我注意了与学生的交流,发展同学生的合作关系,更多的是考虑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往,更多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交流融为一体。“这段话深情地揭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现在,在我们化学教师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朝气、有个性、有自己思维的鲜活的个体。实践使我们课改教师深深体会到,教师再也不能用”一言堂“的方式独霸讲坛,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训练模式、一种标准答案去所谓”培养“学生了。

5.教师评价方式的转变

由于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了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局面,化学教师侧重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重了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注意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学生的转变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学生最大的变化是蕴藏在内心 深处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外在的表现就是对化学课产生了空前的兴趣。

1.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这种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这自然也就窒

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和在学习中探究的快乐。

例如,在教材第10页“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学生对这两种气体再熟悉不过了,但并不太清楚其中某些成分的含量,更不知道怎样去测定和验证。这时,我给出探究目标:你认为这两种气体相同吗?它们中哪些成分的含量不同?第一,请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阅读课本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第二,请在作业本上简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报告(可参考第9页的实验报告),并填上要做的实验步骤(明确该步骤的目的是什么),与同学交流;第三,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用实验(两人一组)验证提出的假设,并在实验报告中填写每一步实验出现的现象;第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

该活动有别于以往的学生实验。一是学生并没有在课堂上见过教师的示范操作,又不知道实验结果,这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热情。二是实验报告不用现成的,让学生自己设计,这使学生脱离被动,更加主动地、认真地思考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能够得心应手地发挥动手能力,不用机械地看一步报告操作一步,可提高探究实验的质量。此探究活动中既有个体学习,也有小组学习,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同时发展了学生间的交往与审美能力。只要充分相信学生,才会使他们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使每个学生都尝到了成功的喜悦。2.学习形式的转变

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如设计”家庭化学小实验“,密切结合区情、校情、乡情,让学生考察周围环境在近几年所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分组去污水处理厂考察,在这一开放的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公民基本素质。

在教学中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挖掘素材,优化化学课程资源,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的学习形式丰富多彩,改变了过去作业的千篇一律、呆板单调局面。代之以小品文、小论文、小调查、小制作、化学小壁报等。学生对知识章节总结或图、或文、或诗、或小报,种类繁多,即使是作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有趣的小插图——这也得益于新教材新颖形式的启发。

3.学生能力的变化

能力的提高会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快捷灵巧;方法的掌握也有利于能力的提高,能力和方法都要有知识作为基础,它们反过来会促进知识的学习。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好基础知识同时要进行能力训练,掌握学科学习方法,在能力培养中学好知识,形成学科素质。把知识、能力、方法融合起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学习质量也会稳步地上升。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仔细研究新课标,注重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以及社会热点问题;注重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探究性实验的变形和引申;注重课后习题的处理和变形;注重信息给予题、实验探究题、实验方案评价题、简答题、综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知识的整合能力、以及初步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生产、社会中的有关化学问题的灵活应用能力都得到了初步培养。

教师还要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创设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养成在更广的范

围里更多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以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转变,这里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六多六少",即:

1.教师讲的少了,学生活动多了;

2.教师照本宣科少了,设计实验、备课多了;

3.学生死记硬背少了,课外实验多了;

4.学生作业少了,作业形式多了;

5.标准答案少了,结论、渠道多了。

6.教师批评少了,鼓励、鞭策多了。

总之,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正象陶行知先生所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 教育部基础教育组织编写

第二篇:浅谈新课改中教师和学生的转变(teniu推荐)

浅谈新课改中教师和学生的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不仅关注了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更加关注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也就是说,新课程将过去单向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活动指向了三个维度的整合,指向了人的发展。这就给传统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必须以新的课程理念对过去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扬弃和改造,从传统的教学走向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下面简单谈一谈在新课改中教师和学生的转变。

一、教师的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①、善于吸收------做学习型、创新型教师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以及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才能使自己保持永恒的创造潜能,保持教学中的青春活力。

②、善于研究------做反思型、科研型教师

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上完课后,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如教学目标达到了吗?课堂教学的预先设计和实际进程有无差距?如何在下一节课里弥补?这节课还存在哪些问题?在这节课中自己感到最满意的收获是什么?等等。教师要坚持写教学后记、教学札记。要不断地提出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只有这样,才会成为反思型、科研型教师,才会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教师角色的转变

面对新教材,教师再也不是昔日知识的主宰者了,因为新教材决不是让教师唱独角戏的剧本。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师由传统的教育者,变为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合作者、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改的顺利实验铺平了道路。

第三篇: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淅川县仓房镇中 周红朴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素质的提高,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除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角色将由“信息源泉”和“知识传播”者转变为一个合作者、一个咨询者。

一、由“灵魂工程师”向“心理医生”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为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为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心理医生”,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加以引导。

案例1:几天前我班小李和小伙伴在篮球玩,担心眼镜掉水泥地上摔坏,就将眼镜放在篮球架下边,谁知被来看热闹的领班的小张一不小心踩坏了一个镜片。小张很诚实,在他人没有看到的情况下,不但没有溜走逃避责任,还主动找到小李,诚恳地说愿意包赔损失。小李家境较差,他早就想买一副好一点的眼镜,但一直没敢张口问妈妈要钱。小张把他的眼镜踩坏之后,小李认为这次可逮住了一个好机会,于是便趁机配了一副较贵的眼镜。小张怒气冲冲的来找我,我不由得气不打一出来:这个小李,怎么能这样讹诈别人呢?一定要严肃地处理他,还小张一个公道!

可是,班主任处理事情怎么能这样冲动呢?冷静地思考了一会儿后,我决定让小李先回避一下,就劝慰了小李几句,让他先去上课了。然后,我对小张说:“本来踩坏了小李的眼镜,没人看见,你可以偷偷溜走了事,可你不但没走,还主动答应赔偿,你真是一个好学生;一个诚实、正直的好学生!你先去上课吧,请相信老师会给你一个公道的!”

可是,怎样才能让小李认识到自己的贪心和错误,又使小张赔得合理、赔得情愿,顺利化解这场纠纷呢?我认真思考了一番,终于有了主意:解铃还需铃人。我应该想办法让小李来个换位思考,体验一下小张心中的那种委屈、怨气,还有被讹诈的感觉,让小李自己认识到错误,进行自我教育。随后的几天,小李很沉默,不时地陷入沉思。他再也没有找我说过向小张索赔的事。这天,批阅小李的周记,我看到了如下文字:

老师,关于眼镜的赔偿问题,我已经自己解决了……老师谢谢您!通过您的开导,我现在明白了,我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自己的利益,让小张赔个新眼镜是不对的,真是丢人了!我已向小张道了歉,他也赔了我30元钱……我真的很不好意思。您放心,今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我再也不会财迷心窍了!

二、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被看做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因此,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成为课堂中甚至学生生活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案例2:课堂上学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时,一般认为“臭”的意思是食物腐烂而发出气味。但一个同学提出异议:“路有冻死骨”说明天气很冷,既然如此,酒肉为什么会臭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即议论纷纷。当时,老师也愣住了。但面对这一发现,老师没有草率从事,而是要求同学们课后查资料,最后学生认为“臭”应读xiù,即气味。“朱门酒肉臭”即朱门里散发出阵阵酒肉的香味,说明酒肉之多,这一发现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

三、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

有人认为教师像医生一样,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把教学效果的好坏全归于经验的多少。显然,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教学实践表明,光凭老经验是不行的,必须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就必须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就必须变“冷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案例3:“国庆”节,又有一批新生加入共青团,老师向他们祝贺的同时问:“你准备怎么做?”本以为学生会说自己今后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如何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没想到这位同学毫不犹豫爽快回答:“我准备请客”。听到学生的回答,老师惊愕得半天说不出话……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家庭物质生活水平日益优越,教师在信息占有上已经没优势。因为在信息时代“地球是平的”,人们以几乎毫无相差的状态“平等”拥有各种信息资源。一方面老师仍然需要也可能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人生智慧引导学生,当然更需要老师善于学习(包括善于向学生学习)、善于思考(包括善于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思考)。

转换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淅川县仓房镇中 周红朴

在当今信息时代、高科技时代里,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大量增加,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之间延续多年的知识的“单向输出者”和“被动接受者”的关系,及其确立和存在的客观基础发生了变化。教师角色将由“信息源泉”和“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一个合作者和咨询者。“教师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真理的人。”在未来,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

一、“ 师爱”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师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师爱”会产生无形的教育力量,能使学生尊重信任教师。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和帮助,才会产生自觉学习,遵守纪律的积极性,他的智力、情感、品质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平等的、互相关心的社会。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必须持一种平等亲和的态度走近每一位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要坚决摒弃与人道主义教育相对立的和抑制儿童个性发展的权力主义、强迫命令及其种种表现形式,如训斥、辱骂、伤害自尊心、讥笑、恐吓、暴力等等。

多年的工作实践也使我深深体会到:“师爱”是真诚的,是伟大的,是神圣的。热爱每一个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让我们共同用“师爱”开辟通向学生心灵的道路,架起连接师生情感的桥梁。

二、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和学生是平等的。从根本上说,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而存在的,师生之间虽然有履行职责的不同和完成任务的不同,但是,从人的尊严和权利的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这是因为人的尊严和权利是超越人的年龄、知识和能力水平等而存在的,人之所以成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的本质规定性决定了师生之间必须平等。教师必须持一种平等亲和的态度走近每一位学生,不仅不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观点,而且虚心地听取和接收来自学生的看问题的角度和观点,教师应该能够包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生的“不同声音”,在对待学生与自己不同的知识经验,思考类型和处理方法时较为宽容,较具弹性,能够比较多的从积极的方面看待学生与自己不同的知识经验、思考类型和处理方法等,能够摒弃过去那种过于威严、偏执顽固、“死要面子”的“绝对权威”的形象。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教学机制。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各不相同的知识背景和优势发展领域;努力形成轻松愉快的交流气氛,和每一个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同时,还应注意和学生集体进行交流,以及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交流的气氛。教师可以在这个平等交流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和展示自己成就的愉快感,进而可以有效地培养起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表现能力等。总而言之,21世纪的教师不再是知识上的“绝对权威”和课堂上的“绝对权威”,而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合作者、咨询者、交流者。

第四篇: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尹洪艳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思想,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物理教学反思才具有它真正功效。

第五篇:浅谈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面对新课程,准确认识与全面把握教师新角色已成当务之急。那么,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实现哪些转变,本文作以简论。

一、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作为传统传授者角色的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他们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授受者。教师拥有绝对控制课堂教学的权利,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中信息交流方式是单向传递,即教师讲,学生听。且人们普遍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细就越好;学生越“听话”、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就越好;记忆得越多越准确就越好。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忽视了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过程的评价。由此造成的便是教师的“满堂灌”和学生的被动授受,学生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

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学习者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的强制填鸭式的教学是不能产生其期望结果的。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此意义上讲,学习是学习者的自主心理行为,教育只能影响学习并为学习服务。教师的职能也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也强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已成为未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各种开放的数据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现成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学会如何根据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作为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合作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向生活,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学会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

二、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

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在他们看来,学生是不懂事的,生来就需要教师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根据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管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处于被管制被奴役折境地,基本上丧失了作为独立自主个体的地位。这种模式化的管理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太医 创新能力极为不利,只是培养出了一批批的“标准件”。这与新课程的核心思想“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相违背。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要求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时间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把许多原告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交给学生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作为组织者,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让学生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要营造一个接纳的、宽容的、支持性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研究表明,80%的学习困难与过重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明显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联想与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因此,对教

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比自身的的常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

三、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由应试教育的执行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的教学只注重应试技巧的培养。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教学过程成了教师讲授过程和学生大量演练习题的过程。一般情况是:教师为解知识,并积极地呈现部分和整体知识;学生通过听讲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这样的教学使学生面对的只能是“书山”、“题海”,而且考试成了老师的唯一“法宝”,这种只注重应试教育,而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订报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同伴交往,学会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应试教育的执行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学生正处于生命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安全感、归属感和尊重感,需要教师的尊重、关爱和理解。幸福快乐的学习生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学校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奠基阶段,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影响。所以,教师应站在生命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健康的心理、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给予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解放他们的个性,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和体验,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给予每一个学生充分的宽容、理解、关怀和支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导师和支持者,成为他们情感的归宿。真正关注学生的生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生命走向和谐与完善。

四、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在课程之外。课程作为系统的学科知识,是由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设计的,教材也是由国家统一编订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只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在教学之外。作为课程主角之一的教师只是消极和被动的课程执行者,教材往往被奉为教育的“圣经”,教师只能遵循教材的要求,照本宣科。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视教材为“圣经”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教师应迅速适应这个环境,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定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与教学必须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仅是的实施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随着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确立,教师在获得课程开发权利的同时,也承担了课程开发的责任和义务。教师不仅要与学生一起对教学广西进行加工和建构,还要承担起开发学校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任务。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和强烈的参与意识,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的能力,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写适宜本地使用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培养、提升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五、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学,研究被认为是教育专家们的事。教师只有偶尔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只教不研”的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及其研究的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办法的窠臼里面不能自拔。

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在新课程实施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应付和解决的。因此,教师不能只等着被动地授受别人的研究成果,然后机械地移植教学中来,而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时代对每位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在新课程,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教师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解决问题所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可为下一步的实践提供参考。如此循环研究,一方面可以不断提高研究者的教育科研能力,逐渐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另一方面也能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研结合才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保证。

六、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必须由“知识权威”转变为终身学习者

过去,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慢,学科内容和相对稳定,再加上体制的因素,许多教师长年累月只念“一本经”,教上几年书,大致熟悉了教书的套路之后,便把自己的教学方式变成了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周而复始地使用。这样,教师俨然成了“知识权威”。

而今天,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理论、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尤其是学校教育的研究更是蓬勃发展,研究成果日新月异。那种想一劳永逸地学习知识然后坐吃老本的做法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和教育异性的需要。对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尤其如此,即便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如果不注意充电,也很可能会因为理论知识、思想观念等的陈旧或匮乏而落后于时代,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个性、开发校本课程等都需要教师有相应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陈旧的知识体系,通过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只有拥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广泛丰富的学科外知识,才有可能让教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知识更新异常迅猛的信息时代,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才能用言传身教的实际行动,当好学生学习的楷模。

浅谈化学新课改中教师和学生的转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