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江保卫战第二课时下
大江保卫战第二课时下
3、学习事例之二:铁汉本色
师过渡:如果第一层写的是子弟兵的群体形象,那么第二层就是特写个体形象,黄晓文的事迹。(媒体播放黄晓文的人物形象)
⑴自由读,说说这一层主要讲了什么?你觉得黄晓文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⑵准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黄晓文的事迹,先同桌说,再集体交流。⑶体会“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⑷课前搜集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感人的事迹?
⑸齐读第四节。
4、学习事迹之三:勇救群众
⑴轻声读第五节,画出你受感动的句子,交流。
⑵在你们心目中,子弟兵们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用笔把他们写下来。再交流。⑶朗读,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
⑷齐读这一节。
5、总结,引读第六节,四、总结课文:课文中哪些段落让你感动?
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五自然段。
2、以“当长江大提遇险时”领起说一段话。
板书设计:
大堤抢险(面)英雄
大江保卫战勇救群众(面)↓
铁汉本色(点)铭记
第二篇:大江保卫战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大江保卫战》一课主要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在1998年夏天大江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场面、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同心协力、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二、教学方法:
教学本课采用底阁镇教委“四步十二式”课堂教学模式。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4、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五、教学准备:
1、笔记本电脑;
2、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3、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述:曾经有这样一首歌唱遍祖国大江南北,许许多多的人为之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请听——《为了谁》。
2、过渡:这首歌赞颂了抗洪救灾中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课文。
3、板书课题:大江保卫战
<二>、第一步:感知体验
1、感知课题:
学贵有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你想知道点什么吗?指名学生说一说。[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设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以渴望求知的心情进入新知的探究。]
2、感知课文:
(1)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教师听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出示小黑板指名小老师领读。万丈高楼平地起,靠的主要是地基。小学语文教学不能舍本逐末忽略了生字新词。(2)听课文录音。
教师提出听读要求,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设计意图:听课文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听力和概括语言的能力。] 指名学生说一说。(3)学生自读感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读熟了课文,才能更好地感知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继续采用默读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以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4)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开火车读课文。及时评议学生的读书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5)自己练习尝试着复述课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自己先试一试,会给自己增加一点信心和勇气。
(6)指多名学生复述课文。
复述接力,传递快乐!及时鼓励学生,激活学生复述得热情!教师出示写有复述温馨提示的小黑板,为学生复述点明方向。
【设计意图】由于课文比较长,如果让一个学生把全篇课文复述下来,有一定的难度,并且需要好多时间。复述接力 赛,不仅能节约时间,还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复述,满足学生展示复述才能的欲望!<三>、第二步:提出问题 第三步:解决问题
1、自我提问——独立解答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己尝试提问题;
(2)自己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课前上网查询等多种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3)指名学生说一说,不能解决的教师板书下来,共同解决。
2、互相提问——合作探讨
(1)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提一提不明白的问题;(2)小组交流提出的问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通过大家的力量解决一些问题;
(3)小组推选代表说一说,不能解答的板书下来。
3、教师引导提问——教师引导解答 教师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预设问题如下:
(1)为什么要保卫大江?(2)是怎样保卫大江的?
(3)为什么课题叫“大江保卫战”?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内容加以感悟理解:
A、学习事迹之一:大堤抢险
读课文、看插图、画句子,“——”画战士们是怎样做的,“~~”画战士们是怎样想的。①交流所画的句子
②逐句交流、体会、朗读。
☆“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让学生体会人民子弟兵救援神速。)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从中体会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精神。)☆“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宾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体会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与人民心连心的本质。)
B、学习事例之二:铁汉本色
如果第一层写的是子弟兵的群体形象,那么第二层就是特写个体形象,黄晓文的事迹。
(1)自由读,说说这一层主要讲了什么?
(2)你觉得黄晓文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3)准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黄晓文的事迹,先同桌说,再集体交流。
(4)体会“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像黄晓文这样的铁汉,这样动人的事迹太多了,说明人民子弟兵个个都是铮铮铁汉。)C、学习事迹之三:勇救群众
师过渡:在大江保卫战中,子弟兵们除了保卫江堤,还要救护遇险的群众,这方面的感人事迹也是数不胜数。(1)轻声读第五节,画出你受感动的句子。
①同桌先交流,交流你感动的原因。②再集体交流。
☆“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体会群众正在危险中,战士们迫不及待地进行营救。)
☆“……”(体会子弟兵救人的事例数不胜数。)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体会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
☆“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向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体会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突出反映军民鱼水情。)适时向学生讲解有关借代的修辞手法。
(2)体会了这么多,那么在你们心目中,子弟兵们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用笔把他们写下来,再交流。
<四>、第四步:内化检测
1、【积累运用】
积累摘抄本课内的排比句,比喻句。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记忆课文,并将这些生动的句子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知识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
2、【实践活动】说话训练:
是啊在抗洪一线,处处是英雄,人人是英雄,他们的事迹令人感动,他们的行为值得颂扬。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让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到最低点。
(1)你看,在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飞向……飞向……飞向……
(2)你听,感人的故事有多少啊!在安造垸……在簰洲湾……
(3)你说,引导表达,“在什么地方,子弟兵救出了谁。”(4)你赞,是啊!哪里有洪水……哪里有危险……看到了红五星……
子弟兵的心中装着百姓,子弟兵和人民群众是鱼水情深呀!设计意图:通过说话训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抗灾现场,亲眼目睹人民子弟兵的大无畏英雄壮举,让学生萌生出敬英雄,颂英雄,乃至学英雄的激情来。
3、是啊,洪水无情人有情,铭记人民子弟兵!让我们带着对子弟兵的敬佩之情背诵课文第五节。
4、练习巩固:(教师发放收获卡)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教师出示课堂练习展示卡,以期达到“课课清”“堂堂清”,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以致用!
五年级语文课堂收获精彩展示卡
温馨提示: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同学们,学完课文后你的收获一定很大吧!拿起笔,细心做一做,相信自己,我能行!
一、我能用下面的词语说句话: 惊心动魄----闪烁----
二、我会把他们分清的。
斩()兼()崭()谦()魄()塞()魅()赛()
三、下列词语我记住了。
()波()浪 气()山()
()()不息()()铁汉
四、品味妙句,完成练习。
1、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
这里把“奔腾不息的长江”比作———————————— 我觉得这样比喻,形象的表现出———————————————————————————————————————————————————。
2、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句中,用—————、——————来指代人民子弟兵。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是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联系自己的生活,你能用这种写法写一句话吗?
————————————————————————————————————————————————————————————————
<五>、板书设计:
保大堤(面)
英雄
大江保卫战 战洪水(点)
↓
救灾民(面)
铭记
<六>、作业设计:
课下搜集人民子弟兵面对灾难、奋不顾身的感人事迹(如抗洪救灾、抗震救灾等),我们举行一次“英雄事迹记心中”故事会。
<七>、结束语:
学完了本文,老师也不由得被人民解放军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情不自禁地写下一首诗来表达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教师配乐朗诵诗:
献给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
当暴雨倾盆而下的时候,当狂风怒吼不止的时候,当洪水铺天盖地的时候,当天灾突如其来的时候,是您——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长城”!
风停了,雨住了,是您,用汗水血水保住了大堤 是您,救出了幼儿园教师周运兰 是您,给了小江珊以生的希望 多少个日日夜夜 多少次风风雨雨
因为有了您——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才有了祖国人民的幸福和安宁!
底阁镇朱官庄小学
张景宏
第三篇:大江保卫战
大江保卫战 第二课时
内容简析:
《大江保卫战》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以浓墨重彩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官兵长江抗洪的惊心动魄场面、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同心协力、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课文遣词造句生动形象,叙事后适时的议论抒情,使全篇情思飞扬。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学习这篇课文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读悟交融,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从中受到灵魂的洗礼、心灵的净化。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 “惊心动魄”、“铭记”、“鏖战”。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地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品味,理解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2、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人民子弟兵的伟大,激发学生立志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宏伟志向。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3分钟)
导入揭题: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江保卫战》。齐读课题。师:谁来读出你的理解?指名读 师:谁来读出你的味道?指名读 师:一起来,读出硝烟味。
师: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那是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
师:一起接着读(师领读:“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你能读得更急一些吗?把三个感叹号读出来。)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设计意图: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教师深情并茂的导语及学生气壮山河的气势,学生很快进入98年长江奔腾、肆虐的洪水中,走进了那令人心惊肉跳的现场,渲染了课堂氛围,为学生迅速接近文本做好铺垫】
二、学习2—4自然段(15分钟)
过渡:就在这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中,涌现了无数感人肺腑的场面,我们先来看在九江赛城湖大堤上抢险的场面。(板书:大堤抢险。)
1、出示自读提示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一个词最能表现出当时大堤抢险场面的惊险。找到了,用笔圈出来。朗读时要字字入眼,句句入心,声声入情。开始。(生自由朗读找词,师巡视。)指名,告诉大家你选的哪个词,说说你的理由。
师:“惊心动魄”是什么意思?(惊心动魄就是使人心灵震惊,魂魄震撼。)找到那句话,读一读。这一句是对第二节的“概括”,“惊心动魄”又是对大决战最贴切的形容。
2、出示自读提示2认真默读第二小节,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找出最让你感动的那一句,用笔画下来。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体会。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简短的话。默读要眼到、心到、手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生默读、思考、批注,师巡视。)
出示第一句,师:划了这一句的同学举手,指名读。第一遍完整读,说说你的感受。第二遍指导读。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师:战士们肩上可是一百多斤的沙包,读得再沉重点。)在泥水中来回穿梭。(你是怎样理解“穿梭”的。这里穿梭形容什么?)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师:索性能换一个词吗?你再读读,干脆点!)
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师:嶙峋是什么意思?凹凸不平,突兀,锋利。嶙峋的片石是什么意思?割破了脚趾的片石,是什么片石?)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师:再一起读出你的感动。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追求更加有层次的读才能读得更有实效,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自己读,谈感受后带着感受读,教师指导后再来读,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内容,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滋味】
3、过渡:嶙峋的片石把战士们的双脚割得鲜血淋淋,可他们却全然不顾,课文中就给我们彰显了这么一位铁汉的本色,他是谁呀?一起说。(生:黄晓文)(板书:铁汉本色)对,就是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谁来读一读黄晓文的感人事迹。
师:读了这个故事,告诉大家此时你心里什么滋味?(生:感动。)
师:再找一位学生,你听了故事,此时此刻你心里是什么滋味?能不能带着感动再给同学们读一读铮铮铁汉黄晓文的故事。老师和同学帮你,你一定能读好。学生读到黄晓文大声说时,师引读:黄晓文“忍着巨痛”大声说,生接着读。师:“扯”能不能换成“撕”、“拉”为什么?
(争分夺秒、毫不犹豫、用力猛、速度快、果敢刚毅的性格、雷厉风行的作风)师:“捆”能不能换成“包”或“扎”为什么?
(动作迅速、草草应付,表现了黄晓文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和铮铮铁汉的本色。)师:“拔、扯、捆、扛、爬”五个准确的动词,就能表现的如此传神。师:同学们,铁钉扎进脚底,嶙峋的片石把双脚割得鲜血淋淋,难道他们就不疼吗?(生:“疼!”)是啊!他们也是血肉之躯啊,可他们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是什么?一起说,(生齐读:“大堤,保住大堤!”)
4、“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到:‘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师:让老师想起了一句话,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见机指导朗读)
师:你的朗读已经让我们感动了。说说你此时的感受?(战士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了一道人墙。)师:“奋然”可以换一个什么词?(奋不顾身)
师:当时情况怎样?(“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师:跳下去就意味着什么?(跳下去很可能被洪水冲走,被巨浪吞没。)出示课件:师生齐读: 战士们奋然跳入水中,也许这一跳,就会被急流冲走 ;就会被巨浪吞没 ;
也许这一跳,就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 ;再也不能回到自己温馨的家; 也许这一跳,孩子将失去自己的爸爸;
也许这一跳,; 也许这一跳,; „„
学生写,放视频。
指名每人读自己写的那一句,连读。
师:但是,战士们义无反顾,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大堤,保住大堤!)
师:血肉之躯筑人墙,钢筋铁骨战巨浪。
【设计意图:当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之际,教师已无需过多地解说,留下空白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驰骋自己的想象。学生的发言可以说是一种心灵的独白,一种无言的酣畅。】
(3)师过渡:“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有一副对联这样描述道:(齐读)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小结: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如果说,作者在这向我们描绘了一个群体的战斗,这位铁汉的描写就是一首个人的颂歌。
三、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2分钟)
过渡:面对肆虐的洪水,战士除了要保护大堤,还要抢救遇险的人民群众,像黄小文这样的感人的事迹更是数不胜数。
师:这样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人民会忘记他们吗?指名读最后一节。
师:是的,没有谁会忘记,也不能忘记。齐读最后一小节,让这些铮铮铁汉——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中!
【设计意图:“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去,想开去。以读为本,读悟交融,透过文章的字字句句感受到作者那起伏的情感,“爱作者之所爱,入境又入情”,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的时候,智慧与情感齐飞,知性共灵性一色。】
第四篇:大江保卫战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地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地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人民子弟兵的伟大,激发学生立志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宏伟志向。【教学准备】 投影
【拟定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课生字词,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是一个团结的民族,尤其在各种困难面前,更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还记得1998年的夏天,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长堤。就在万分危急的时刻,长江堤上出现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画面,亲自去看一看。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大江保卫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看到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为什么叫“战”战斗的经过怎样?)
2、带着问题读课文。
要求:⑴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词。⑵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⑶标出难读的地方。
三、学习本课生字
1、根据课后生字表的注音,学生自学生字读音。投影出示:
日夜兼程 肩膀 肆虐 闪烁 摇摇欲坠 嶙峋 铁钉
2、指名读,随读随纠。注意:虐n< 嶙l n
3、学生自由练习,同位互相检查。
4、再指名读。
5、全班齐读。
四、指导朗读
1、自由朗读。
2、生提出难读的地方,师指导朗读,学生反复练读。
A、暴雨,大暴雨,一场接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B、战士们高声喊到:“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
加油!”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再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C、再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蒎洲弯,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五、感知课文大意
1、整体通读课文。
2、思考:从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六、指导书写生字
1、仔细观察生字的结构和笔画。
2、提出难写的字。
3、指导书写。
4、学生描红、临写。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抗洪抢险地光荣事迹,读一读。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感知、理清思路、学习第一段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1、师述:曾经有这样一首歌唱遍祖国大江南北,许许多多的人为之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请听——《为了谁》。
2、过渡:这首歌赞颂了抗洪救灾中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课文。
3、板书课题:大江保卫战
4、教师简介背景
5、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归纳整理出几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顺,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嶙峋、肆虐、惊心动魄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分段,简述段意
第一段(1):写长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响了大江保卫战。
第二段(2~5):写我部队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表现神勇,涌现出许多动人事迹。第三段(6):赞扬了人民子弟兵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三、学习第一段
1、范读,思考: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概括归纳:
一、灾情危急,二、奔赴战场
2、圈画出反映灾情危急的词语、标点,读一读并体会。
“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以及三个“!”。
3、指导朗读。
4、画出子弟兵奔赴战场的词语,读一读。“日夜兼程”、“挺进”
5、指导朗读,体会子弟兵们大战洪水的英勇气概。
6、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内容。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一、激情导入
1、播放98年抗洪视频,创设情境:同学们,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军队。在一次次抢险救灾的战斗中,人民子弟兵们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不顾身,展现了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看!1998年的夏天,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长堤。就在万分危急的时刻,长江堤上出现了人民子弟兵的身影,出现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
2、激情导入:《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以浓墨重彩生动地描述了当年人民解放军官兵在长江抗洪战斗的感人事迹。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这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吧!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从视频画面中感受抗洪战斗的惊心动魄,燃起学习课文的激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说说看到课文题目有什么问题。
2、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要求:⑴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词;⑵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⑶标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学效果。
(1)、幻灯片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其他学生或教师纠正字音。
(2)提出难读的句子,学生练读,教师随机指导。
(3)接龙朗读课文,大家互评。
4、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1)边读边想,读后说说自己从文中读懂了些什么。
(2)理清课文脉络。按“告急——决战——铭记”给课文分段。
三、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教师范写重点生字,边写边讲述注意点。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寻找生字字形特点,在主动识记中加深生字印象;培养学生写字的正确姿势和良好习惯。]
七、布置作业
1、抄写带有生字的词语。
2、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后反思:五年级的学生,多数都没有经历1998年的那场世纪洪水,因此学生并没有这方面的情感体验;而且,这是一篇简洁的通讯报道,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我在教授这篇文章时,主要设计了这样的目标: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深刻体会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本设计试图通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课件,根据母语学习特点,抓住重点词句朗读品味,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再现当时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品味语言文字,感悟子弟兵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在设计小组学习时我曾反复思考,什么样的小组活动才是有效的,高效的?所以首先我是让学生自由读文、找感动的句子一再让学生能充分的品读语言文字,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学习,这样一种先行交流的形式,自认为学生参与的面会更广一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一些,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进行集体交流,这一环节则按自己的预设层层深入,当然也得关注课堂生成!我通过关键词句的品析以及一些标点符号的内涵引申和不同形式的朗读努力让文本感动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深处!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掀起学生情感的高潮,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
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真实的记叙了1998年解放军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是一幅融情、理于一体的文章。课文可分为三个版块:大堤抢险、铮铮铁汉、勇救群众。作为教师或许对1998年的那场世纪洪水,还可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激起心中的情感。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而且,这是一篇简洁的通讯报道,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那么,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针对本文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通过阅读加深感悟”的要求,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深刻体会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课堂上我努力指导学生经历如下的情感体验。
一、怦然心动,以情激情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了当年长江流域洪水肆虐的场面,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有力地渲染了课堂气氛。无需多言,立刻就使学生感受到了情势的危急,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之怦然心动。
接着,录像停止,我便深情并茂的引导他们诵读课文第1自然段中的部分语句。由于先前的实况录像已经扣动了他们的心弦,再加上激昂的叙述,很容易就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们的意念很快走向了文本,走向了98,走进了那令人心惊肉跳的现场,课堂上学生的诵读明显的让人感觉到洪水的疯狂,情况的紧急,为下文“险中见英雄”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二、情动辞发,以读激情
保卫大堤与保护群众是本文两大动人的场景,其中第2自然段是场面描写,第4自然段是典型事例描写。在教学这两部分时,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于是我给了他们较大的学习空间,让其自读第2小节,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场景,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象文本所反映的一些画面,此时让他们互相交流一下,理清思绪,是让其在读与思中充分的获得文本信息,这便是文本向“主体”的流动,是用文本去感动学生。
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与感情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有难度的,因为“所有的语言此时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而,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此刻学生朗读文章,就会将文中的语言与录像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像这一中介再一次传递给了学生,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因而他们的读书是投入的,是声情并茂的。
总之,在这堂课上,我注意了通过体验锻炼学生读的能力、背的能力以及信息处理等多种能力,并且注意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学生朗读,加深学生感悟。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还有一些不足,比如,多媒体操作不太熟练,自己本身情感没有完全爆发出来,激情不够等等,我想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积极努力改进的。
第五篇:大江保卫战
第一课时实录
师: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是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望月》,请大家一起把课题读一遍。预备读。生:望月。
师:轻轻地读一遍。生:望月。
师:柔柔地读一遍。生:望月。师:有人说望月时望的月亮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一个在江中,一个在诗中,还有一个在心中。请同学打开书,以最快的速度读一读,找一找江中月在哪,诗中月在哪,心中月又在哪?然后试着完成课堂作业中的第一大题中的第一小题。生:默读课文。
师:好的,把笔放下。我们来交流交流第一小题的答案。生:先写江中月,师:板书:江中月 生:再写诗中月,师:板书:诗中月 生:最后写心中月,师:板书:诗中月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了不起。浏览一遍课文,就把握了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原来《望月》先写—— 生:江中月 师:再写—— 生:诗中月 师:最后写—— 生:心中月。
师:当我们搞清了全文的写作顺序之后,我们的阅读就有了明确的发现,孩子们,这叫整体地读。明白吗,有了整体地读,我们接下来就要细致入微地读。谁找到了“江中月”的部分? 生:在第二自然段。师:读给大家听听。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很好。很努力,很认真地把“江中月”这部分读清楚了。好,大家看,这就是文中出现的江中月(出示文字),请大家,轻轻地、自由地读一读这部分。体会体会你对这一江天月色的感受。开始。
生:读这一部分文字。
师:自由读,按自己的节奏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师:好的,谁来读一读这江中月色。生:学生读。
师:读得好,慢慢地读,安祥地读,你的朗读就像月亮一样安祥。孩子们,假如你就在现场,就在这月亮皎洁的晚上,你面对着这样一片江天月色,你心中涌起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内心的感受? 生:安祥。生:宁静。生:清幽。生:升着。
师:这是一种独特而奇怪的感受。生:笑。
师:孩子们,其实每一个人面对着这样的江天月色,都有他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有人体会到是的是安祥,有人体会的是宁静,有人体会到的是清幽。我们各自带着自己的感受走进这片江天月色。(出示江天月色图及背景音乐)看,多么清幽的月光,多么宁静的月光,这就是赵丽宏笔下的江中月,既然是江中月,就应该与江有关,是吗?在这一段中,找一找出现了哪些带江的词,找到一个,画出一个。开始。生:看书,画词。
师:好的,我们来交流交流,你圈出了哪些带江的词。生:长江。生:江面。生:江水。生:江两岸。生:江天交界处。
师:大家看,这就是文中出现的五处带江的词。拿笔画出来。请看大屏幕,我们来读一读带江的词,怎么读呢,我来读带江的词,你们读其余部分,我们配合着来朗读,来感受江和月的关系。现在开始,一、二读。生:其余部分 师:读带江的词。
师:现在调换来读,你们读带江的词,我读其余部分,注意听,我读时的声音、气息、节奏还有速度。
师:读其余文字。生:读带江的词。
师:此时此刻,月和江可以分开吗?不可以。此时此刻,江和月可以分开吗?不可以。因为此时此刻,月亮、月光和月色已经融入到了—— 生:江面。
师:融入到了—— 生:江水中
师:融入到了—— 生:江两岸
师:融入到了—— 生:江天交界处。师:这就叫—— 生:江中月
师:孩子们,其实在这样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你完全可以想像得到,月亮照耀的不仅仅是一条江,也许是十条、也许是百条、也许是千条,也许是万条。看,月亮出来了,月光和月色融入到了—— 生:长江里。
师:如果长江是一条长长的江,月亮、月光、月色融入到了—— 生:长江里。师:融入到了—— 生:江水中 师:融入到了—— 生:江两岸
师:融入到了—— 生:江天交界处。
师:这就叫千江有水千江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江天月色,来感受这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意境。我一句,你们一句。(放背景音乐)师,读一句。生,读一句。
师:这真是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天上的一轮明月照亮了大地上的无数条江,而无数条江中倒映着一个一个清澈的明月。这就是“江——中——月”。师:那么诗中月在哪呢? 生:读诗中月文字。
师:这就是她找的诗中月。跟她找一样的请举手。没有找到的赶紧划下来。
师:好的,把笔放下。我们来看,这六句诗中月,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嵌着一个月字。如果你再仔细观察,你还会发现,虽然诗人们望着的是天上的同一个月亮,但是他当时的心情—— 生:不一样。
师:他们当时的感受—— 生:不一样
师:他们当时的体会—— 生:不一样
师:找一找,请你在每一句诗中找到一个动词,一个能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圈了来。生:圈动词
师:好的。我们先来看第一句,你找到的是哪个动词。生:呼字。
师:呼喊的呼,直呼其名的呼,是吗?把呼字圈出来。师:谁敢呼月? 生:那是小时候。
师:小时候,对吗。月亮出来了,圆圆的、亮亮的。想着小时候对着月亮呼喊,呼叫,呼!叫它什么? 生:白玉盘 师:大声地呼。生:大玉盘 师:直嚷嚷地呼 生:大玉盘
师:不对呀,它不是白玉盘,它叫什么? 生:月亮
师:它明明叫月亮,为什么叫它白玉盘呢? 生:把它比喻成白玉盘。师:是吗,是吗?
生:他小时候不知道月亮是什么样的,把它看成白玉盘。
师:是他小时候不知道月亮叫什么名,是不是,但是尽管不知道,还直嚷嚷,你体会体会,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很兴奋。师:很兴奋,很好奇,好。把这种感受读出现,你来读。生:读第一句
师:你来再读一读。生:读第一句诗
师:不行,不兴奋,不好奇。来,你读一读。生:读第一句。
师:这就对了。我们再看第二句,看看你又圈的是哪个动词。生: 问。
师:询问的问,明知故问的问。来,把这个问字圈出来。
师:月亮出来了,诗人举起酒杯,对着夜空,问着月亮,问它什么?谁能用诗中的来回答。问什么?
生:明月几时有。师:大声地问。生:明月几时有?!
师:是的,就这样问。你再来问一问。生:明月几时有?!
师:起来,站起来大声地问。生:明月几时有。
师:抬起头来,对着青天问。生:明月几时有。师:明月会回答你吗? 生:不会。
师:明明知道,明月不会回答你,为什么还要问呢? 生:他兴奋 师:你呢? 生:悲伤
师:不对。此时呀,在这个夜里,诗人与他的兄弟相隔千里,他希望在这个月圆的晚上能与他的兄弟团聚在一起,然而,兄弟不能团聚,而月亮却圆了。这种孤独、忧伤。谁来读一读。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不错,谁再来试一试。你来。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真好。看第三句。你圈的又是那个动词? 生:疑字 师:疑。怀疑的疑,疑惑的疑。诗人面对着床前的这清幽的月光,诗人又会有什么事要疑呢?孩子们其实这首诗,我们打小就会,而且早已耳熟能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师:为什么疑月?
生:思念家乡,把月光比作霜,比较安祥。
师:体会得真好。那是因为他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大家看,有人因为好奇而——、生:呼月
师:有人因为忧伤而—— 生:问月
师:有人因为思乡而—— 生:疑月。师:面对的是天上的同一轮明月,但是谁能接着说—— 生:心情却不一样。
师:对,谁还能接着说—— 生:感受不一样。师:谁还能接着说—— 生:体会也不一样。
师:对,面对天上同一轮月亮,但是收心情不一样,感受不一样,体会也不一样。我们再来看第四句,圈的是哪个词。生:近字
师:近,亲近的近,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近。把这个字圈出来。大家看,诗人旅途劳顿,日暮时分,终于把船停靠在了江渚,江边,可以休息了,可这时候最先出来迎接他的竟然是倒映在江边的那轮皎洁的明月,诗人心中不禁涌起了一丝欣慰、一点欣喜,来,我们怀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生: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师:好。第五句找到了哪个动词。生:对字。
师:好。对,面对的对,无言以对的对。把“对”字圈出来。诗人面对着月亮,看着月亮缓缓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沉沉地落下去,月亮完全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蒙胧,此时此刻诗人的内心是满腹的愁怅。让我们一起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生:读。
师:好。我们再看最后一句,看看你又找了哪个词。生:入。
师:入,进入,是入字吗。生:江水流的流。
师:我知道你会找这个流。什么流走了? 生:江水流走了。情感也流走了。
师:呵,有点道理。其实啊,这两句诗中中,确实找不到与诗人有关的动词。我们来看,必须要看诗的后两句,也许你要找的词在诗的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哪个字? 生:思字。
师:把思字写下来。
师:诗人在思渝州。因为那轮娥眉山月像朋友一样陪伴着他夜发清溪直向山峡,然而夜到渝州,那轮娥眉山月却再也看不到了,于是诗人像思念一位好朋友一样思念那轮明月。孩子们,我们看,有人因为好奇而——、生:呼月
师:有人因为忧伤而—— 生:问月
师:有人因为思乡而—— 生:疑月。
师:有人因为欣喜而—— 生:近月。
师:有人因为愁绪而—— 生:对月
师:有人因为怀念朋友一样而—— 生:思月。
师:望着天上的同一轮月亮,但是每个人的月亮是不同的,心情是不同的,感受是不同的,体会是不同的。孩子们,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千江有水千江月。
师: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月。我一句,你们一句,来感受诗人望月时的不同情怀。(背景音乐)师,上句。生,下句。
师:面对天上同一个月亮,有人呼月,有人问月,有人近月,有人思月。师:课文不仅写了江中月,诗中月,还写了—— 生:心中月。师:谁找到了? 生:读心中月部分
师:你找到的是谁的心中月? 生:小外甥。
师:小外甥,好的。大家看,这就是小外甥的心中月(屏目出示心中月文字)。谁能把小外甥的心中月读成一句话。
生:月亮像一个喜欢看我们大地的一双明亮的眼睛。师:还可以再浓缩一点。生:月亮像明亮的眼睛。
师:坚定地,肯定地告诉大家。生:月亮像明亮的眼睛。
师:没错,这就是小外甥的心中月。孩子们,有人说,《望月》中所望的三个月亮呀,有的是作者的想像所得,有的是作者的观察所得,有的是作者的回忆所得。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理解试着完成课堂作业第一大题的第二小题。生:学生做题。
师:好。我们来交流交流。生:想象心中月,师:稍等。板书:想象心中月。继续。生:观察江中月。
师:稍等。板书:观察江中月。继续。生:回忆诗中月 师:同意吗? 生:同意。师:好。请坐。
师:又有人说呀,这《望月》所说的三个月亮,一个代表了过去的月亮之美,一个代表了现在的月亮之美,还有一个代表了未来的月亮之美。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理解完成第三小题。生:做第三小题。师:好。你请。生:江中月是现在。
师:江中月代表了现在的月亮之美。(板书在黑板)继续。生:诗中月代表了过去。
师:诗中月代表了过去的月亮之美。(板书在黑板)继续。生:心中月代表了未来。
师:心中月代表了未来的月亮之美。(板书在黑板)同意吗? 生:同意。师:还有人说,《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一个写来有童话的味道,一个写来有散文的味道,还有一个写来有诗歌的味道。你能不能根据自个的理解,试着完全成第四小题。生:做第四小题。师:好,你请。生:江中月是散文。师:好。大声点。(板书)生:诗中月有诗歌的味道。师:继续。(板书)
生:心中月有童话的味道。师:好。(板书)同意吗 生:同意。
师:孩子们,看黑板。现在你已经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出现在你眼前的就是《望月》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我们看——,《望月》先写—— 生:江中月 师:读,《望月》先写—— 生:《望月》先写江中月
师:那是他的观察所得,代表了现代之美,写得有散文的味道。作者接着写—— 生:诗中月。
师:那是他的回忆所得,代表了月亮的过去之美,有诗歌的味道。作者最后写的是—— 生:心中月
师:那是他的想象所得,代表了未来的月亮之美,有童话的味道。孩子们,你们说,这样的构思好不好? 生:好
师:巧不巧? 生:巧
师:妙不妙? 生:妙
师:合在一起就是三个字“好巧妙”。有人对作者佩服得五体投地,终于逮着一次机会,可以当面向作家请教。他问,说老师你太厉害了,你的《望月》怎么就写得这么好呢,请问当时你是怎么想的?想听听赵丽宏的回答吗? 生:想。师:想不想? 生:想。师:真想? 生:真想。
师:只见赵丽宏微微一笑,他说——(出示在屏幕上)师:不要读。
师:傻了是吗?有困惑是吗?什么困惑?你说——
生:这是他后来写的时候想到的,他写的时候只能想到的是现实。
师:你在替他作解释是吧?你自个的困惑没有解决,居然替他去作解释?好。你的困惑是什么?
生:他把自己融入进去了,跟本没有想过这些事情。他在想的就是月亮美。师:你有困惑吗?你没有困惑?我是说你有没有问题,有没有疑问? 生:他为什么没有把自己融入进去? 师:哦。你来你来。
生:他写的时候跟本没想过怎样写好它,然后这些好词佳句都是平时积累下来的,他写的时候跟本没想过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好。
师:你还是在替他作解释。你们在维护作家的权威,是吧?来。我问一问大家,赵丽宏说这刚才的这些总是他跟本就没想过。你们看,我们前面忙活了这么长时间,那就意味着我们都白忙活了是不是啊?人家跟本没有想过。是我们加上去的,不白读了吗,你不觉得遗憾吗?你不挺失望?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其实赵丽宏的话,没有说完,他接着说——(出示话)仔细看,现在你明白了什么?来,你明白了什么?
生:各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可各人的眼光都不一样。师:说得真好。你还明白了什么? 生:每一个人都自己独特的解读。
师:这个太重要要了。还有,你们看——有人从《望月》读出的是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赵丽宏说,我觉得这样解读—— 生:不错
师:有人从《望月》读出的是观察之月、回忆之月和想象之月,赵丽宏说——我觉得这样解读—— 生:不错
师:还有人从《望月》读出的是现在之月、过去之月和未来之月,赵丽宏还说——我觉得这样解读—— 生:也不错
师:还有人从《望月》读出散文之月、诗歌之月、童话之月,赵丽宏说——我觉得这样解读——
生:也不错
师:你们看,一篇课文至少有了四种读法,我相信,一定不至四种,也许五种、六种、七种、八种,也许,十种、百种、千种、万种,当你认真地去读,读出来的感受都不同。我们把这样的读法叫做—— 生:千江有水千江月。
师:知道什么意思吗?你们看,天上只有一个月亮,然而当这个月亮倒映在故乡的无数条江中的时候,江中就有无数个月亮。这样的写法就叫做—— 生:千江有水千江月 师:这篇文章只写一个月亮,而读这篇文章的人就像倒映在这一条又一条江中的无数个月亮,这种读法,也叫做—— 生:千江有水千江月。师:明白吗? 生:明白。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以上为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下周一接着整理)《望月》第二课时
师:我们再来听写第一段话。我有个特别的要求,我只读一篇。现在开始。师,老师一句一句读第二小节文字,生,学生听写。
师:好,对照大屏幕,全对的举手,好,掌握得不错,把手放下。
师:其实,写错了也不要紧,写错了能够改正,牢记的,我也算你全对。师:现要全对的,请举手,师:好,把手放下。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江中月。一边读一边思考一个问题,就这段的内容而言,是写景还是写事?来,准备,我们一起读,月亮出来了——读 生:读第二小节文字 师:写景还是写事? 生:写景。生:写景。生:写景。
师:好。请在这段文字的边上标注上两个字“写景”。师:这的的确确是一段写景的文字。写什么景? 生:月亮。
师:月亮之景。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好在哪里?我们一句一句来读。
师:听清要求,我们跟着作家,一起来到了江轮的甲板上,这时候,我们像作家一样,抬头,只见——读——
生: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你们注意到了吗?作家是怎么望的,我刚才说了个关键词。生:仰望 生:抬头仰望
师:没错,抬头仰望。好,我们继续看。我们也学着作家低头凝望,只见——读——
生: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的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我们像作家一样是怎么望的?
师:怎么望,谁还记得我刚才说的关键词。生:俯看
师:不对,没注意听。你说—— 生:低头望
师:低头——凝望,这就对啦。
师:孩子们,你们看,作家一开始是—— 生:抬头仰望。师:紧接着是—— 生:低头凝望
师:这里面有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是他的观察顺序。你们看,他的观察顺序是——从上——
生:到下 师:从上—— 生:到下。
师:没错。他是这样观察的也是这样写作的。我们继续像作家一样看。
师:在江轮的甲板上,先是抬头仰望,接着是低头凝望,又接着的是举目眺望,只见——读 生: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师:请问,当作家举目眺望时,他是向远处看,还是向近处看? 生:往远处看。
师:原来是往远处看,前面作家凝望时,看到的是近处还是远处? 生:近处。
师:当然是近处了。孩子们这也里又有一个秘密,体现了作家的观察顺序。是由近—— 生:到远。师:由近—— 生:到远
师:这段,作家是由上到—— 生:下,师:由近—— 生:到远。
师:这样的观察顺序,作家写出来也这样。我们看,抬头望天——读——
生: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的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低头望江面,读——
生: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的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停,举目眺望远方,读
生: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师:我们看,作家是这样望月,我们再仔细看看,每一次望,写下的都是什么?月亮出来了,写什么? 生:写月亮。
师:写月亮。写景。月亮洒落在长江里,写什么? 生:月亮。
师:月亮。写景。再看,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写什么? 生:写月亮。
师:写月亮。月亮之景。你们看,他望月,写的都是月亮,月光,月景。孩子们,这样写,我们把它叫住“望月只是月”,在这一段的旁边写上“望月只是月”。作家时时处处写月亮,写月色,这叫“望月只是月”。其实,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写望月之景的文章,写得精彩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我们来看,这是著名作家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的月亮,他这样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写得好不好? 生:好。师:美不美? 生:美。
师:读一读,你觉得什么地方写得特别美。你来。
生:读“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师:说说你对这句话美的感受。生:就是他把月光比作流水,师:月光是静的,他的月光写得好像在—— 生:动。
师:还有一个更传神的字眼,生:泻。师:好,孩子,你知道这叫什么美吗?这叫灵动的美。请坐。师:你还有不一样的,好,你来说。
生: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师:你觉得这一句写得特别的美,是吗?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生:读“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在月光的照耀之下,叶子和花显得特别漂亮。
师:好,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的美吗?这叫朦胧的美。其实有一个地方朦胧的感觉特别浓。他说“就像——”
生:就像笼着轻纱的梦。
师:对。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感受感受它的灵动的美,朦胧的美。月光如流月一般,读——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师:薄薄的青雾,读——
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师:你看,这是写景还是写事? 生: 写景。
师:当然是写景。写什么景? 生:月亮之景。
师:写望月之景。这就是望月之景。我们再来看,这是作贾平凹《月迹》中的月亮。他说“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你们看,在这段文字当中,你们发现没有,里面的一些词及景是你们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你是不是觉得有点陌生?你说——
生:他说“原来月亮是长着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师:嗯,说什么方面让你陌生 生:他说,月亮是长腿的。师:月亮会长腿吗?你说 生:不会。
师:这叫什么写法? 生:拟人。
师:对,拟人。把月亮当作什么来写啦? 生:人。
师:对,把月亮当作人来写。好的,这是觉得陌生的地方,还有吗?比如,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字眼,比如——
生: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师:哪个字眼,哪个词? 生:盈。师:“满盈”,是吗?你知道满盈是啥意思吗? 生:不知道。
师:就是那个月亮特别的—— 生:圆。
师:特别的圆。以后,看到月亮特别的圆,就叫—— 生:满盈。师:你说。
生: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静静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师:你说,有什么让你陌生的地方。生:静静地,悄没声地。
师:你觉得这里让你从来没有看到过,是吗? 生:嗯。
师:好。月亮还可以这样形容,静静地,悄没声地。这就是贾平凹笔下的月亮。这段文字,是写景的还是写事的? 生:写景。
师:当然是写景。写什么景。生:月亮之景。
师:对,月亮之景。好,我们再来看。这是斯妤《小窗日记》中的一段文字。她说:半圈明晃晃的月丝,发着白金一样的光辉,静静地,几乎不为人察觉地嵌在暗蓝色的天空!我敢说,我从来不曾想到宇宙间还有这样清新娴静的景致,还有这样细如丝线、亮若白金的玉华!蓝天,银辉;月圈儿弯弯,天幕儿垂垂——多美丽的意境,多飘逸的月景!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如果让你来摘录其中的好词佳句,你会想摘哪些?你来说—— 生:还有这样细如丝线、亮若白金的玉华!
师:你为什么在这么多句子中,单单喜欢这一句?
生:她把月亮比作丝线,亮写得像发出白金一样的亮光。
师:嗯,丝线、白金,那是多么细腻的观察啊,又是多么奇特的想象!好,你来说,你最想摘的是哪一处?
生:半圈明晃晃的月丝,发着白金一样的光辉,静静地,几乎不为人察觉地嵌在暗蓝色的天空!
师:为什么独独钟情于这一处?
生:我看那个明晃晃的月丝,写得特别好。师:哦,月亮竟然还有月丝。是吗? 生:嗯。
师:那是你以前从来没有见识过的,对吗? 生:嗯。
师:好的。孩子们,你想摘的肯定还有很多处,是吗?实事上这段文字写得非常优美。大家看,斯妤写《小窗日记》是写景还是写事? 生:写景。
师:当然是写景,写什么景? 生:月亮之景。
师:写月亮之景。这就叫望月——读 生:望月只是月。
师:大家看,赵丽宏写望月写得清幽之美,朱自清写《荷塘月色》写得朦胧之美,贾平凹写《月迹》写得生动传神,而斯妤写《小窗日记》写得清新闲静。现在我让你们写望月,闭上眼睛,(播放音乐)打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回到那个美好的月色,也许你是在自家的门口前望月„„;也许,你特意找到一片空旷的草地望月„„;也许,你来到了珠江的堤岸上望月„„;也许,你来到了高高的山顶上望月„„。月亮出来了,尽情地喷洒着它的清辉,月亮照耀之下,你看到了怎样的美景,你的心起了怎样的波澜。好,睁开眼睛,请把自己的望月写下来。大屏幕上提供许多望月的优美词句,如果需要,只管拿来使用。生:写作
师:停下手中的笔,不管你有没有写完,都把手中的笔停下,好吗。其实,写多写少,写长写短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起笔的那一刹那,你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美好的月夜。好,谁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望月?好,你来,孩子,我知道你写完了,而且一定写得很精彩。但是呀,我告诉你,俗话说,三分写七分读,要写好,更要读好。好,拿起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望月。生:在这幽静的夜晚,那满盈的月华泻下一片柔和的光辉。像那朦胧的轻纱拂在了我的脸上,在那暗蓝色在夜空,她多像一颗无瑕的珍珠,嵌在了黑幕上面,朗照着我。师:怎能没有掌声呢? 生:鼓掌。
师:我很想替她再读一遍她的望月,可以吗? 生:可以
师:仔细听,在她的望月当中,至少有三个地方是借鉴了大作家的写法。仔细听,然后我们再交流。师:在这幽静的夜晚,那满盈的月华泻下一片柔和的光辉。像那朦胧的轻纱拂在了我的脸上,在那暗蓝色在夜空,她多像一颗无瑕的珍珠,嵌在了黑幕上面,朗照着我。生:鼓掌。
师:现在不用鼓掌。现在要说说她的望月中哪几处是很好地学习了作家的写法。第一处,在哪?
生:泻下。
师:好,有一个泻字,借鉴了朱自清的写法。就一个泻字,含金量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第二处在哪?
生:她提到了月华。
师:嗯,月华。什么样的月华? 生:满盈的月华。师:嗯,学谁的? 生:斯妤的
师:对,学斯妤的。你找到了你三处吗? 生:轻纱拂在她的脸上。
师:哦,轻纱拂在她的脸上。那是学谁的? 生: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的。
师:哦,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的,像笼着轻纱的梦。你看,在自己望月的美好境界当中,我们能够很好地借用大作家的写法,让我们自己的望月变得更加生动、更加优美、更加意义深远。这是她的望月,再请一位,好的,你来。注意,把作文本拿起来,不但要写好,更要读好。
生:柔和的月光洒在了大地,银白色的月光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轻纱,如同在仙境一般。鱼儿从湖中跳起,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扰乱了清静的月夜。师:真好。生:鼓掌。
师:他这段望月,我觉得最大的特色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挺不错。那个部分是静,哪个部分是动?你说。生:一天始写“光洒在了大地”是写静,后来写“鱼儿从湖中跳起,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扰乱了清静的月夜”是写动。
师:这叫变化,这叫起伏。写得真美。其实,他的一动“鱼儿跳出水面,划破了清静的月华”是在反衬,月夜是多么的安静。真好。孩子们,大作家写望月,写的“望月只是月”,你们这些小作家写望月,写的也是“望月只是月”。如果,望月这些文章通篇都是写的望月之景,开始写望月,中间写望月,最后还是写望月,觉得怎么样? 生:很单调。师:单调。生:很无聊。
师:很无聊,是吗?都有这种感觉,是吗?我们打开课文。我们来找一找,赵丽宏写望月,是这样写的吗?他还写了什么?谁能迅速地找出来,他除了写景,还写了什么?你说。生:他还写了小外甥。师:小外甥和谁,干什么? 生:和小外甥对诗。
师:对诗。你看,对诗是写景还是写事? 生:写事。
师:当然是写事。来,把“写事”这两字写在这件事情的边上。生,写字。
师:文中除了写我和小外甥对诗、背诗这件事情以外,还写了另外一件事,啥事? 生:小外甥在问他月亮像什么?
师:他们在讨论、交谈月亮像什么。请问,这是写景还是写事? 生:写事。
师:当然是写事。请在这件事情的边上也标注两个字——“写事”。生:写“写事”
师:大家看,赵丽宏写望月不仅写了望月之景,还写了两件事,一件是—— 生:月下对诗。
师:还有一件事是—— 生:月下交谈。
师:好,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件事。拿起课本,我们分一下角色,全男生读舅舅的话,全女生读小外甥的话,其余的文字,老师读。准备——开始(师生分角色读。)
师:孩子们,你们看,这样写还枯燥吗? 生:不枯燥。师:还乏味吗? 生:不乏味。师:这样写,我们很愿意津津有味地读下去。你们看,这个时候写望月,可曾写到望月之景?写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写到。他们对诗、背诗、交谈,这个时候月亮、月光、月色之景已经不在作家的文字中了,这样写,我们叫做“望月不是月”。
师:但是,这样写,虽然有很多好处,大家读一读课题 生“望月” 师:再读 生:“望月” 师:再读 生:望月
师:题目是《望月》,可这与望月无关系呀,跑题了,而且跑题的篇幅还特别多,真正写望月的只有一半的篇幅,不是写望月的却有一大片。这是为什么? 生:他望的是心里的月。师:你认为他跑题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小外甥他的心里也有一个月亮。
师:你是说他们交谈是月,是与月亮有关,是这个意思吧? 生:嗯
师:谁有补充?你补充。
生:他们话题都是围绕月亮的,所以没跑题。师:比如说,他们背的诗——
生:他们背后的诗里都是描写月的。
师:背与月有关的诗,是吗?还比如说—— 生:他们说这月亮像眼睛,也是说月亮的。师:也是与月亮有关,是吗? 生:嗯
师:他们无论是背诗还是交谈都是紧扣着望月,只是没有直接写望月,是不是,而更重要的是,你们发现没有,他们无论背诗还是交谈他们都是沐浴在—— 生:月光下。
师:他们是月下—— 生:背诗
师:他们是月下—— 生:交谈。
师:背的是望月的诗,谈的是望月的话题。孩子们,这样写,景和事已经水乳一般交融在一起。虽然没有直接写望月,但是处处跟月有关。这样写,我们把它叫作“望月还是月”。(老师板书“望月还是月”)
师:孩子们,来,我们来看看“望月还是月”。开始是一轮—— 生:江中月
师:我们忘不了,月亮出来了—— 生: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我们忘不了,月光洒落在长江里——
生: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的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师:我们忘不了江两岸——
生: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师:我也忘不了月光——
生: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师:是的,望月还是月当然是指一轮—— 生:江中月。
师:我们还忘不了旧时不识月,—— 生:呼作白玉盘。师:明月几时有—— 生:把酒问青天。师:床前明月光—— 生:疑是地上霜。师:天旷天低树—— 生:江清月近人。
师:月落乌啼霜满天—— 生:江枫渔火对愁眠。师:娥眉山月半轮秋—— 生:影入平羌江水流。
师:是的。望月还是月当然也是指这轮—— 生:诗中月
师:我们忘不了,你说月亮像什么? 生:像眼睛,天的眼睛。
师:是的。望月还是月,更是我们开头所接触的那——(指着板书)生: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师:是的。望月所望的就是这样三个月亮。但是,孩子们,其实,你仔细看看,我们还会发现,假如,离开了你自己心,你还望见江中月吗? 生:不能。
师:离开了你自己心,你还能想起诗中月吗? 生:不能
师:也不能。所以,你最终望见的只能有一个月亮,那就是—— 生:心中月。
师:这个道理明白吗? 生:明白
师:这个道理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明白。明白吗? 生:(笑)不明白。
师:明不明白,我们都得下课了。下课。生:老师再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