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美学原理(精选五篇)
编辑:落花无言 识别码:13-864666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08 11:10:06 来源:网络

第一篇:美学原理

第一编美的本质

 美学之父。

 鲍姆嘉通。他的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美是主观的感受。

 这是从主观方面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山鹰在空中盘旋,这是寻找猎物而已,我们却

觉得它高傲、自由。所以 “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 但燕子在空中飞翔,给我们的感觉是轻盈。这说明物的某种属性,还是对美有影响

作用的,美不完全是主观的。

 美是主观说看到了美与人的感觉、体验、情感等方面的联系,但完全否定客观事物

在美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康德从质的方面对美的定义:“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

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

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中我们所得到的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感觉,但它不同于单纯的快感。因为一般的快感只是欲念的满足,主体对满足欲念的东西只关心其存在而较少关心它的形式。而审美活动不是欲念的满足,不涉及利害的计较,对象以它的形式而不是以存在来产生美感。所以美感不等于一般快感。美是不涉及利害和概念的纯形式。

 美也不等于善,善是意志所向往的目的,要涉及利害计较的实践活动。美感是一种

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所谓“自由”就是审美活动不受欲念或利害计较的强迫,完全自发。

 由上可知,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美感不同于感官的愉快和善,因此,康德就审美判断的质的方面对美下如下定义: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 美感与快感。

 1,审美的愉快与生理的愉快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主要是:美感以生理快感为基础;

生理快感可以强化美感。

 2,美感的愉悦性不同于快感:(1)快感是由实用功利目的的满足所引起的生理性愉

快,美感是由精神希求的满足所引起的心灵性愉快;(2)美感是对快感的超越和升华,美感是高级的愉快。(3)生理快感是在对象被消耗的过程中获得的,美感过程对象没有被消耗;(4)生理快感是短暂的,美感是长久的。

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 柳宗元提出的观点。

 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 美并非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的面前显现为不同的景象  美是自由的形象。

 人类将自己与动物相区分,人的活动具有自觉的目的性特征。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人类给自然界和周围环境打上了自己的印记,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活动过程及其成果中显现出来,这就给人类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肯定自身提供了可能。

 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悦虽然离不开一定的感性形式,但这种喜悦的根源

并不在于感性形式本身,而在于里面包含着人类实践中的自由创造。

 美的本质特征在于人的本质力量同它的感性显现两个方面的统一。

 首先,人的本质力量是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

人类遵循客观规律和主观目的进行自由创造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凡是人们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显示出来的理想、情感、愿望,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表现。

 其次,美必定是一种感性存在。美不是直接诉诸人的理智,而是诉诸人的情感。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现象的、具体的,总是凭着欣赏者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 最后,人的本质力量不是凝固的,而是发展的、变化的,它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达到的相对水平,因此美的感性形态也是流动的、新颖的。

 因此,美的对象形式特征上是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的感性形象。而美只是那种

肯定着人的自由创造的活动,肯定着人的目的、力量、智慧与才能的实现,人在其中能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的那种生活形象。

第二编审美发生、审美活动、审美感受

 审美发生的代表性理论。

 1,巫术与图腾崇拜说。

 2,劳动说。主要体现在工具上,工具是原始人类最重要的东西。从材料的选择、加

工的方法到外形的特征,都体现了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创造。

 3,本能说。主要是人的性本能、模仿本能、游戏本能。

 审美需要:

 审美需要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只有当审美需要被人清楚地意识到,并转化成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时,它才真正构成推动审美发生的一种积极的力量。审美需要是审美意识的内在驱动力,而审美意识则是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

 审美潜能:

 个体审美的发生必须有前提,前提之一是个体与客体都具有审美潜能。

 对于主体,这种审美能力在未被激发的时候可以称之为审美潜能,即相应的生理—

心理结构。

 对于客体而言,即审美对象要对审美主体产生作用,即审美诱导,具体表现在客体

反映出来的物质材料、社会内容以及艺术开放性。

 心理距离说。

 瑞士心理学美学家布洛提出“心理距离说”。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情感上或

心理上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消除了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因而使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

 移情说。

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一书中提出“移情说”。

 他认为审美主体赋予审美对象的生命和灵魂,使审美对象具有审美价值。审美中的移情

现象由两个基本方面构成:一是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和思想投射到对象上去;另一是对象本身是由线段、色调和形状等所构成的空间意志,能使审美主体的内在意识向它转移。最后主体和对象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第三编审美领域

 节庆狂欢之美。

 1,节庆狂欢超越了世俗的等级、特权、禁令,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种种局限,显示了生

活的本来面目,回到了本真的生活世界。

 2,人与人不分彼此,互相平等,不拘形迹,自由往来,从而显示了人的自身存在的自

由形式,显示了人的存在的本来形态。使人回复到人的本真存在。

 关于自然美性质的看法。

1、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的属性。

2、自然美属于心灵美的反映。

3、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狭义的自然人化是指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广

义的是指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4、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产生的审美意象。

 “艺术终结”论。

 1)杜尚之后,现代艺术的发展方向,是艺术本体的消亡,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日趋模糊。

艺术终结说甚喧尘上。

 2)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黑格尔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象征型艺术,这是艺术的原始阶段。人类心灵力求把它所朦胧认识到的理念表现出来,但还不能找到合适的感性形象,于是采用符号象征。这样,从形式不能明确表示出内容,物质溢出精神;其次是古典型艺术,这是艺术发展成熟的阶段。认识到形象,也就能明确认识到它所显现的理念,物质与精神平衡;最后是浪漫型艺术,这是艺术开始解体的阶段。无限的心灵发现,有限的物质不能完满表现它自己,于是就从物质世界退回到它本身。精神溢出物质。总的来说,艺术越往前发展,物质的因素就逐渐下降,精神的因素逐渐上升。到浪漫主义,人们不能满足从感性形象去认识理念,精神进一步脱离物质,要以哲学的概念去认识理念,导致最终艺术让位于哲学,艺术终结。

 3)丹托的艺术终结论。首先,他主张艺术作品总是深植于社会——历史背景之中,作品的艺术特性总是依赖于它们的历史和文化处境,因为关于作品的解释也参与作品的构成,即艺术作品本身就包含着“一种理论氛围”,即丹托所说的“艺术界”;其次,由于艺术作品是从其历史上下文中获得身份和意义,而历史又是有方向的、不可重复的,因此艺术上的变化也是有方向的、不可重复的;最后,艺术发展史的最终目的,就是艺术最终认识到自己是“艺术界”的产物,是理论解释的结果。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艺术发展的历史就走到了尽头。

 4)对于艺术终结论的评判。可各抒己见。

 艺术的定义特征不是我们从艺术作品上能够直观到的某些外显特征,而是隐藏在艺术作

品背后的某些非外显的特征。

20世纪中期开始, 出现了一批反对艺术定义的理论。根据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

理论,某些东西可以被归结为一类,是因为他们之间某些交叉重叠的相似,但并不是因为它们共有一个本质;而没有共同的本质, 就无法对这类事物进行定义。一些艺术理论家认为, 艺术就是这样一种家族相似概念, 被称之为艺术的东西五花八门, 尽管它们之间也具有一些交叉重叠的相似性, 但不具备下定义所必需的本质特征, 因此给艺术下定义是不可能的。

 曼德鲍姆看来, 这些看法其实是误读了“家族相似”理论。一个家族的诸成员没有外显的共同相似性, 比如没有面相特征上的共同相似,并不排除存在非外显的共同联系, 比如拥有共同的祖先。面相特征是外显的, 可以通过感知来识别的。共同的祖先是非外显的, 不能凭借感官来识别。如果艺术是一个家族相似概念的话, 那么就表明艺术的共有特征不是通过直观来识别的外显特征, 如面相特征, 而是不能通过直观来识别的非外显特征, 如遗传基因。

 传统艺术定义的错误在于, 它们都力图从艺术的外显特征方面去下定义。但是, 传统艺

术定义的错误, 并不表明艺术是不可定义的, 因为我们还可以从艺术的非外显特征方面去定义艺术。

第四编审美范畴

崇高的特征

 1)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憾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如:人面对大海,感

到自己犹如“沧海一粟”感到大海的壮美,即崇高之美

 2)崇高既是客观存在的宏大的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人不是匍匐在宏大的对象面前,而是高扬本质力量寻求精神超越。

 3)崇高包含有一种否定性的情感体验:恐惧感、惊惧感、痛苦。有一个辩证与升华的过程:恐惧感——快感。

 崇高与优美的区别。

1、就对象而言,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崇高却涉及对象的“无形式”,形式都有

限制,而崇高却涉及对象的“无限制”或“无限大”。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

2、就主观心理反应来说,美感是单纯的快感,崇高却是由痛感转化为的快感。美是

想象力与知性的和谐统一,产生比较安宁平静的审美愉悦。崇高是想象力与理性互相矛盾斗争,产生比较强烈激动、震荡的审美感受。崇高感是由痛感转化而来的,是一种仅能间接地产生的愉快。

 悲剧的美感。

 1,恐惧感。在压倒一切的不能抗拒的命运前,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 2,怜悯感。

 3,振奋感。悲剧引起的观者的怜悯和恐惧,最后不会让人感到沮丧、压抑。在让人

生畏之后,又会使我们振奋鼓舞。在不可抗拒的命运重压下,人依然坚持“自主”“自觉”的人格尊严和精神自由。

 净化说。

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有一种“净化”作用,借由引起怜悯和恐惧,使人的情绪得到

生理和心理上的净化,压抑得到宣泄,获得一种舒畅的松弛。通过人物的不幸与毁灭,把观看者引向对人生真谛的认识和领悟,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感。

 喜剧:

 喜剧作为一种戏剧体裁,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在西方美学史上,一直认为喜剧的主

角是丑,滑稽的本质在于丑的事物以美的形式出现,具有矛盾不协调性等特征,使用“寓庄于谐”的手法,通过假象揭露本质。

 丑的审美特征。

 罗丹的《欧米埃尔》

 1)审美的丑中主体与对象之间是一种不和谐的关系,主体凌驾与对象之上,漠视自

然、征服自然、肢解自然,将其神圣形式肢解变形,用来表示现代人复杂的自我与生存境遇。2)不规则、分裂、不自然、不统一、不完善、不对称、畸形、混乱、扭曲的表现形式。3)是非理性的意志表现自身的力量。近代以来的理性异化,人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改变。丑突破陪衬地位,变成独立的审美因素。

 荒诞。

 作为美感经验的荒诞感是西方后现代时期艺术主要的美感经验形态,是一种缺乏意

义的单纯的呈现。荒诞作为人的特殊的审美实践,实际上就是在否定之中构建其审美价值的。表现为反叛性、无秩序以及价值的削平。

第二篇: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1、美学名称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3、审美活动的基本特点?

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没有审美活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

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

3)、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他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4、对柳宗元“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芜没于空山矣”的理解?

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3)、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5.、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6、审美意象的最主要的性质有一下四点:

1)、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存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

2)、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无论是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存在,还是纯粹主观的在“心”中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

3)、意象世界显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这就是王夫之说的“如所存而显之”、“显现真实”(显现存在的本来面貌)。

4)、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即王夫之所谓“动人无际”,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使人产生美感(狭义的美感)。

7、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

8、审美活动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意象。移情作用的核心就是意象的生成,所以移情作用是

一种美感活动。

9、美感与快感区分我们要注意:

1)、人的美感,主要依赖于视、听这两种感官。

2)、除了视听这两种感官,其他感官获得的快感,有时也可以渗透到美感当中,有时可以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

10、美感的综合描述(特点)?

1)、无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对象的存在,因而也就超越了利害的考虑,这意味着美感是人和世界的一种自由的关系

2)、直觉性。这是美感的超理性的性质。超理性不是反理性。美感中包含有理性的成分,或者说,在“诗”中渗透着“思”。

3)、创造性。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

4)、超越性。美感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主客二分,从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这

种超越,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使人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

5)、愉悦性。这是人的心灵在物我交融的境域中和整个宇宙的共鸣和颤动。

11、美与美感的社会影响因素

任何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因而他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必

然受到时代、民族、阶级、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教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这是美和美感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意蕴的一个原因。

12、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整个社会集中体现为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13、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特点?

1)、自然美的特点:A、侧重于形式美。

B、变易性:不同时期看同一景物美感不同。主要是自然物自身的运动规律和人为因素影响。

C、多面性:同一种景物可有不同美感。

2)、社会美的特点:A、侧重于社会内容。

B、社会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C、社会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3)、艺术美的特点: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的统一

(一)艺术美的概括性、集中性。

(二)艺术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三)艺术美的理想性。

(四)艺术能化丑为美

(五)艺术美的超越性

14、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1)材料层(2)形式层(3)意蕴层

15、崇高的特点: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崇高,是惊心动魄而不是玲珑雅致。它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社会生活与艺术中。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被称为壮美。它是指对象以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键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心潮澎湃、惊心动魄,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高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优美:优美即狭义美。又称之为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优美是人类活动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是人类在实践中最早发现,最常见到的客观审美属性。作为美的典型表现,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情感肯定。和谐是美的观念。

16、崇高和优美的区别?

1)、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

2)、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人有痛

感的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

3)、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

性,不合常轨,在形式上有些卤莽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把美和丑放在一个炉子里去锤炼。

17、崇高的审美特征?

1)、从对象形式看,崇高的特征是大,凹凸不平,变化突然,朦胧,坚实笨重

2)、从主体心理看,崇高以痛苦为基础,令人恐怖,它涉及人的“自我保存”的欲念。

3)、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形式无规律、无限制,具体表现为体积和数量无

限大,以及力量的无比强大。

18、关于悲剧的实质:

1)、悲剧性是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

2)、矛盾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不可能实现

3)、由于新生事物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但它的力量太小,不足以战胜新事物,所以,在矛盾冲突中失败,就是鲁迅先生提出的“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19、悲剧的美感主要包含三种因素:一是怜悯,二是恐惧,三是振奋。

20、关于悲剧的分类:根据悲剧主人公或悲剧的表现对象,悲剧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

类型的悲剧是英雄人物的悲剧。例如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笔下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第二种类型的悲剧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不幸和苦难。例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第三种类型的悲剧是旧事物的悲剧。例如,光绪皇帝就是这样的悲剧人物。

21、荒诞的审美特点:在形态上的最显著标志是平面化、平板化以及价值削平。

22、中国美育之父:蔡元培

23、现实丑进入艺术的过程?

首先,要考虑欣赏者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

其次,要考虑各种艺术体裁的特点。

艺术作品的各种类别,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作品,由于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表演艺术的形象却是非常具体,在表现生活丑方面,就要显得严格些。再次,要努力挖掘丑的社会意义

丑,作为美学范畴,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艺术家在创作中,就有一个如何站在审美进行感受、体验,从而通过对某种丑的现象的描写,使其显示出一定的社会意义来。鲁迅写闰土那双松树皮样的手,是要写他苦难辛酸的经历,都是属于自然方面的特征,可是,在这里却显示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24、艺术美的应用

艺术美强化意义与形象的结合,它是美的集中表现。

202_年7月,赵本山有可能被取消二人转国家级传承人资格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事件缘起于6月中旬落幕的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上,有专家质疑眼下火爆的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不是传统二人转,而是变了味儿的“二人秀”。二人转的基本形式是一男一女配合表演的“双玩艺儿”。它的表演特征是:第一,男女两演员分别彩扮“丑”和“旦”形象,而不做具体人物扮相——中性扮;第二,中性扮的男女演员在一出剧目中变换着表演多个人物角色,并且自由出入剧情,在演员、解说和观众身份之间转换——“分包赶角”、“跳入(人物)跳出(人物)”;第三,二人转是“唱说扮舞”(四功)综合的表演艺术,但以唱为首要。二人转的唱 腔独特而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说。二人转的特色,既表现在“跳入跳出”的表演形态中,也结晶在它独特的唱腔及其表演中的灵活编配中。第四,在审美特色上,二人转追求一种独属于东北黑土地的“俗”,这种“俗”,是本色而鲜亮的,其根底是东北传统的刚健而诙谐的生命品格。

特别创造了具东北人独特性格的人物——如痴如狂思夫的王二姐,“二哥你走一天,我墙上画一道,二哥你走两天,我墙上画一双。不知二哥你走来多少日,我横横竖竖画满墙。要不是二老爹娘管得紧,我一气儿画到苏州大街上……”(《王二姐思夫》);还有插牌招夫的刘金定,“刀压脖子问亲事”,“你要应了婚姻事,一到高山拜花灯,你要不应婚姻事,想过此山万不能”等等这些都是令东北老百姓最珍惜和留恋的二人转人物。这就是真正的东北二人转,这就是二人转的艺术精华。

赵本山把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标榜为“绿色二人转”,是名不副实的!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不是“绿色二人转”,而是“灰色二人秀”。现在媒体上用赵家班的“二人秀”的红火来宣告“二人转”的繁荣,无疑是一种严重错误的舆论导向,它在强化追捧赵家班“二人秀”的同时,致使二人转在舆论的遮蔽下无声无息地灭绝。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能混为一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和传承的是传统二人转的精华,而不是现实的混耍、混闹、混骂、混要掌声的二人秀。物极必反,大众文化消费市场的形势,也不会永远如此任其糟粕继续泛滥

第三篇: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作业要求

作业:按要求撰写一篇与美学相关的短文或学习心得(202_字以内)。

什么是美学

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作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美学课的重点是介绍人类审美活动的最基本情形,切实培养大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大学美育中的基础理论课程,面向全校文理科各专业学生开放。只要你爱美,它就与你有关 蒙那丽莎的微笑

文里的西施,是春秋末年越国的美女,传说此女绝色盖世无双,有沉鱼落燕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席美女-------中华第一美女。女性美的理想标准是什么?整体全面的美应该怎么要求?明张潮的《幽梦录》提到:“以花为貌,以柳为态,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肌肤,以秋水为姿色,以诗词为情肠。”这可谓是美女的最高境界,只是能达到者太少。世界之大,谁是最美的女性,大家一直公认的是希腊的海伦和中国的西施。

海伦的美是如何呢?在《伊利亚特》中有这样的描诉,为了争夺海伦,斯巴达和特洛伊竟然打了十年的战争。这个世界只有好战的将军,没有好战的士兵。作者肯定没有见过海伦,但是却借助参战士兵之口说:“为了这样的美人,即使再打十年也值,我是自愿来参战的,我爱海伦,我要她留在我的国家。”怪不得两国的国王各不相让呢!海伦之美由此可见。真可谓是闲静似娇花照水,回眸一笑百媚生。

可是传说毕竟只是传说,我们都没有亲眼所见。虽说黄金有价,美貌无价,但是这也只是对外表的一个片面的标准。西地简单的认为:“美的女性应该脂粉气和书卷气兼而有之。云鬓蓬松,秋水映人,唇红眉黛,容颜娇媚,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翩若惊鸿,袅如春风,外在美固然很重要,这些也都是令人喜爱的,但是如花似玉,还要有智慧灵气,琴心诗韵。作到双绝,才能达到最美。她应该是整体的,多样统一的,内外俱佳才好。一个女人当其容貌.形体.衣着.发型和心灵.思想.才智.谈吐达到和谐统一时,她才是最全的美,即“美是和谐”

那么谁才是最美的女性呢?海伦?东方人不愿意,西施?西方人连连摆手“no!no!no!”有没有共鸣呢?有没有统一呢?

400多年前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巨人达.芬奇呕心沥血用了4年时间画成的《蒙那丽莎的微笑》曾使多少人为之倾倒,为之消魂,人们对她的临摹之多,复制之多,影印之多,用之插图插页,封面封底之多都史无前例。有的国家甚至将她印制在钞票上。一幅画,何以让世界如此的痴迷?一件艺术作品如此珍贵,真是一大奇迹。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美术家,艺术家,批评家去探索这一微笑的意义,但至今未能找到圆满的答案。据说画时为了让她愉快,能自然流出动人的微笑,画家请来乐师,为她演奏她最喜爱的音乐,“凡音之起,皆由心而生。”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可见音乐是主情的,是长于传情的,善于挑动人心弦的一种艺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种空灵之美的境界只能在虚实真幻隐露之间,只需略带笔意,要妙在笔外,才能真正空灵之焖的最高境界。可谓是用心良苦。据说画中人是画家的梦中情人,不然没有深沉的爱意,画家是画不出其中的情意蒙蒙。据说画中人也热烈的爱着画家,不然何以画中人能如此安详的在画家对面一坐就是整整4年。据说……。能有如此多的据说恰恰说明《蒙那丽莎的微笑》的成功。在她问世400年里,在人们的心里他始终是个活着的人,她具有的艺术美和艺术魅力高超而又永恒。画中的少妇,衣饰普雅,神色自如,清秀端庄,仪态万千。画家着重从内心的自然去描绘人物,表现了她那昂然的青春活力。一层蝉翼般的薄纱在额头上轻轻的撩起,更增添了她的妩媚,线条分明的嘴唇给人一种无以名壮的美,加拿大美术史家吉鲁曾公布过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她说蒙娜丽莎那倾倒无数观赏者的口唇,是一个男子裸露的脊背。她那自然交叉在胸前的丰润有致的手,是优雅娴静,悠然自得,还是温存诱惑,英国医生基友博士相信蒙娜丽莎怀孕了。他的根据是:她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表情,皮肤鲜嫩,双手交叉着放在腹部。性学专家则推测:蒙娜丽莎刚刚经历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现出令世人倾倒的微笑。实在难以说清。她那蓬松如流云般的卷发,披散下垂在裸露的颈上,别有一番风韵。尤其是画中的微笑,是圣洁,是鼓惑亦是永恒,令人百看不厌,很是耐人寻味。近日,科学家运用电脑技术做出了新的解读:“她”的微笑中带有喜悦、厌烦、恐惧等多种情绪。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分析结果是:其中包含83%的喜悦,9%的厌烦,6%的恐惧,2%的愤怒。这一研究成果将刊登在既日出版的《新科学》杂志上。不过,究竟是什么情景竟然同时勾起了“蒙娜丽莎”的四种情绪?这大概又是一个难以说清的“谜外谜”了。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利文斯通认为,蒙娜丽莎微笑的时隐时现,是我们的眼睛运动的结果。按照利文斯通的分析,人眼通过两个不同的区域来观察世界。一个是中心区,被称为视网膜的中央小窝,它让人们看到颜色,认出印刷符号,辨别细节;另一个是外围区,它分布在中央小窝的周围,是人们区别黑白、捕捉运动、分辨阴影的区域。当人们观察别人时,常常注视对方的眼睛。在欣赏《蒙娜丽莎》这幅画时,人们首先注意的也是人物的眼睛。当观察者眼睛的中心区在蒙娜丽莎的眼睛上时,“外围区”视线会落在她的嘴上。鉴于外围视区的观察特点,它会很快地注意到蒙娜丽莎颧骨的阴影,这些阴影又恰恰使人们意识到笑容的存在。但是,当直接观察蒙娜丽莎的嘴时,人眼的中心区又不会注意到阴影,所以“人们永远无法从她的嘴上看到笑意”。由此,利文斯通得出结论:蒙娜丽莎的笑容时隐时现,完全是因为观察者的视线在其脸上游动产生的效果。当我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时,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美丽笑容所迷惑。看着看着,恍然有所感悟,只觉得爽意的眼泪直涌上来……是的,蒙娜丽莎的千般美,万般美,及至的美都在她那甜润迷人的微笑上。

画家是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战士,他高举思想解放的巨手冲出中世纪的黑暗帷幕,向腐朽的神权和残酷的禁欲主义开战。歌唱崇高与自由,追求幸福与欢乐,蒙娜丽莎的微笑表现了画家一种审美理想,表现了中世纪被压迫和窒息的人性的觉醒和复苏。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空灵含蓄的,富有神秘色彩的,给人回味无穷的。她的笑是迷,耐看,耐思,耐捉摸。像音乐中的华彩,时而高,高扬到无法举首瞻仰,时而低,低沉到大海中的深渊,令人安然消魂。不同的观者,不同的感受,多样而又统一,像少女的天真?少妇的会心?嫣然一笑是那么的难以理解,羞涩?温柔?闲雅?诱惑?得意?还是暗示?表情似乎时刻在不停的变换着,难以揣摩。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是一种美。一种空灵含蓄的美,一种有限的艺术形象,给人一无限的艺术遐想的品味。美主要是被欣赏到的,美就是活在某种欣赏里面的东西——鲍桑葵 美是生活,美是和谐,美是微笑,美是蒙娜丽莎的微笑。

[1] [2] 下一页

第四篇:美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社会美: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2.优美:优美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是和谐。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3.审美心理: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审美心理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

1.艺术美: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2.绘画艺术:绘画艺术是一门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调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3.美育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是审美与教育的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活动既是一种教育活动,又是一种审美活动。1.现实美:现实美是指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的美,包括自然事物的美、社会事物的美等等。

2.电影艺术:电影艺术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音响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蒙太奇和长镜头是电影艺术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3.审美客体:审美客体特指审美活动中的客体,是在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成并与审美主体构成对象性关系的另一方。审美客体自身具有规定性,是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物质载体。

1.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 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说法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未能说明审美发生的根本原因。

2.园林艺术:园林艺术是指人类根据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文化所创造的既有实用功能又可供人休闲或观赏的自然景观,它利用一定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凭借山水、花草、林木、建筑等组合而成。

3.格式塔: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其意思是“完型”,是在人的知觉中呈现出来的式样,具有整体性和独立性的特点。1.自然美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 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2.崇高: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健、奇特的特色。

1.表情艺术: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主要包括音乐、舞蹈这两门艺术。

2.综合艺术: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综合艺术采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和艺术语言。3.社会美: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是美的各种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形态之一。

2.建筑艺术: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2.工艺美术:工艺美术是指具有鲜明艺术创造性的产品制作活动。工艺美术作品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4.美起源于“游戏”的审美发生学说被称为“游戏说 ”,其代表人物是 席勒和斯宾塞。

5.人的外在美体现在形貌美、服饰美、风度美 三个方面。6.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包括画面运动性、时空自由性 心理真实性。

7.在审美文化中,有三种主要行为方式,即 审美生产 审美调节 审美消费。

8.美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别,其主要特点包括 形象性 娱乐性、自由性和普遍性。

4.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 和情感愿望。

5.审美文化有三种主要行为方式,即审美生产、审美调节、审美消费。

6.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两大重要特征是“消解”与“复制 ”。7.现代西方早期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有 移情说、内模仿 说、距离 说和直觉说。

8.从表现内容上分类,喜剧可分为_否定型喜剧、肯定型喜剧、含泪喜剧三种。

4.艺术美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形象性、一主体性、审美性。5.-百多年来,人类学、考古学、美学、艺术学的研究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人类史前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图景,其中主要包括 原始器物与装饰品、原始造型艺术、原始歌舞、原始神话等几大类型。6.鲍姆嘉通于1735 年在《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美学”这一概念。

7.生活环境的美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 人文,环境的美,其中物质环境美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美、社区环境美、居室环境美。8.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形体、节奏、色彩、质感、空间组合等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4.1750年 鲍姆嘉通 出版了他的<美学》第一卷,这一年被称为美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纪元。

5.人类早期的舞蹈往往是 歌 乐 舞 三者合一的。6.音乐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包括丰富的 情感 性、意义的象征 性、形象的 模糊 性。

7.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不同,戏剧可以分为喜剧、悲剧、正剧三种。

8.奥地利 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 哪立的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流派。

9.审美生产是指审美产品的 刨作 与 制作。

4.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近代(或1750年前后),德国的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5.从世界范围看,园林艺术主要有 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东方园林 三种类型。

6.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所写的《诗学》 主要是探讨悲剧的。他认为悲剧所引起的怜悯与恐惧之情,能起“陶冶”作用。7.摄影艺术的主要造型手段是 画面构图、光线 和 影调。8.蔡元培提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

4.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等。

5.人的外在美主要体现在 形貌美 服饰美 风度美三个方面。6.电影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音响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蒙太奇和长镜头 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7.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包括形象的间接性、题材和内容的广阔性、审美情感的共鸣性。

8.社区环境美的主要内涵包括清洁卫生、服务设施齐备、美观且有地方特色。

4.审美生产是指审美产品的 创造 与制作。当代审美生产的主要特征是形成了文化产业。

5.美育的主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 审美能力、培养 审美创造力和塑造健康人格.1.生活环境的美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 人文 .环境的美,其中物质环境美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美、社区 环境美、居室环境美。2.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绘画艺术可以分为 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

3.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包括形象的间接 性、题材和内容的 广阔性、审美情感的共鸣性。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审美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艺创作心理与性欲升华说、文艺创作心理与梦的运作、审美心理与无意识三个方面。

4.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8世纪中叶,德 国的_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5.社区环境美的主要内涵包括 清洁卫生;交通便利,服务设施齐备; 美观,有地方特色。

7.现代审美心理学派中的移情说、距离说、直觉说的代表人物分别是立普斯、布洛和克罗齐。

8.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

力、培养审美创造力和塑造完美人格。

1.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 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 情感愿望

3.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4.电影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音响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蒙太奇和长镜头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5.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两大重要特征是“消解 ”与“ 复制 ”。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0分)

9.感知、想象、理解等审美心理因素是以情感为中介形成有机统一体的。

答:对,审美心理的突出特点是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审美中的情感活动以感知因素作为基础,审美中的情感活动通过想象因素自由扩展和抒发,审美中的情感最能在感性里表现理性。情感在整个审美心理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9.表情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待征。

对。音乐中有组织的乐音,通过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快慢,幅度和能量的大小等多种方式,来表现人们繁复多样、深刻细腻的内心情感。

10.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美已经存在。

不对。自然美是人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评价,自然美的产生是和人类社会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类产生以期自然的物质属性虽然存在,但自然是自在之物,不能自觉为美。只有在人类开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改造了人类自己时,自然美才产生了。

9.摄影艺术应如实再现被摄对象,而不应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不对。摄影艺术在反映现实的同时,也要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情感。任何艺术品之所以产生美感,都是因为凝聚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10.形象性是美育的首要特点。

对。美育从欣赏美的形象开始,并且始终离不开美的形象。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艺术美,它们的首要特征都是形象性,人人都要通过欣赏美的形象来接受美育。

10.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是形象的间接性。对。因为语言艺术是运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的,而语言具有抽象性,欣赏者必须在理解语义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才能形成艺术形象。

10.建筑艺术主要以空间组合、形体、节奏、色彩、装饰等为艺术语言。对。空间组合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形体是建筑物的总体轮廓,节奏是指建筑物的墙、柱、门、窗等有规律的排列和变化,色彩和装饰是突出建筑物艺术形象特性的辅助手段。9.大众文化就是大众传媒。

不对。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是既具有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种事物。作为精英文化的对立面,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在工业社会中以文化工业的方式出现、并且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的、以大众为消费对象的一种文化。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等等。大众传媒对人类社会的观念形态、生活方式,乃至文化教育方式、审美娱乐方式等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也对大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完全可以讲,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物质前提,没有大众传媒,就没有大众文化。

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这句话就是强调客观现实是艺术创造的基础,自然美丰富生动,是艺术家创造的源泉;强调在艺术创造中,要以大自然为师,勤于观察客观对象。另一方面也指出了艺术要靠艺术家用“心”去创造,而不是摹写自然,基本正确地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2.自然美偏重于形式。对。一般来说,美的事物总是体现为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统一,但不同的美侧重的方面有不同。自然美主要表现在形式方面。自然美的内容往往是朦胧的,不确定的,而自然美的形式却是具体的、直接引发美感的,因此形式在自然美中占据突出和显要的地位。

1.“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对。“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也就是说,在历史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由于客观社会原因或历史的必然冲突,真善美、生命、爱情、信仰、理想等等“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损害或被毁灭,这个过程或结果使人们陷入剧烈的悲痛,但马上又被正面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所感染,被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所震撼,因而由痛苦转化为快感,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即悲剧性美感。

2.大众文化就是大众传媒。(不对。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是既具有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种事物。作为精英文化的对立面,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在工业社会中以文化工业的方式出现、并且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的、以大众为消费对象的一种文化。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等等。大众传媒对人类社会的观念形态、生活方式,乃至文化教育方式、审美娱乐方式等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也对大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完全可以讲,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物质前提,没有大众传媒,就没有大众文化。

9.电影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对。综合艺术是指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吸取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的元素,获得了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们把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 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会到一起,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0.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对。优美的核心在于和谐,在审美类型中,优美是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优美感是各种美感中最单纯的情感,其本质就是愉快。1.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是形象的间接性。对。因为语言艺

术是运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的,而语言具有抽象性,欣赏者必须在理解语义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才能形成艺术形象。

2.“格式塔,l、5"理学派”认为,视知觉的“完型”遵循“简化”和“张力”两大原则。对。格式塔审美心理学派认为:那些最能够给人愉快的感觉的完型,是那些采取了最大限度简化形式的完型。造型艺术的关键在于它包含着张力。

1.因为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所以一切情感说到底就是美感。

错误。虽然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但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感。因为美感中的情感是蕴含、渗透着理性的心理功能,有着不自觉的理性认识内容。

2.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正确。因为从美的形成看,最初是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对人首先是有用、有益的,然后才可能成为美的,美的事物和功利有密切联系。

2.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对。因为优美的核心是和谐,体现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和谐。在对优美的事物审美的过程中,只有从生理的快感到精神上的愉悦。

1.因为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所以一切情感说到底就是美感。答:错误。虽然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但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感。因为美感中的情感是蕴含、渗透着理性的心理功能,有着不自觉的理性认识内容。

2.艺术是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审美感受的物化形态。正确。因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方式,把在客观现实中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构成可以通过感官所把握的艺术形象,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

1.审美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类的审美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在原始社会中,原始生产劳动、原始宗教(巫术)、原始艺术(图腾歌舞、原始岩画)等等,几乎很难区分开来,它们共同组成了原始社会人类的实践活动,所以说,人类审美发生最终归结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漫长历史进程。)2.表情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待征。(对。音乐中有组织的乐音,通过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快慢,幅度和能量的大小等多种方式,表现人们繁复多样、深刻细腻的内心情感。)

四、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1.简述应该怎样学习美学。

答:(1)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2)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

(3)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和美学的历史学习。

(4)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12.简述音乐艺术的美学特征。答:(1)丰富的情感性。(2)意义的象征性。(3)形象的模糊性。

12.简述喜剧艺术“寓庄于谐”的美学特征和基本方法。(1)“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诙谐可笑。在喜剧中,“庄”与“谐”处于辨证的统一。失去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 但是,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就不成其为喜剧。

(2)喜剧性艺术之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在倒错中显真实”。一切艺术都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而喜剧艺术是要在倒错(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 真实,以取得喜剧效果。

(3)喜剧性艺术之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的途径之二是“以夸张揭示荒诞”。通过夸张乃至变形,揭示真实,常常能够产生明显的喜剧效果。

11.简要说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审美理论的核心内容。人本主义强调审美活动在人的自我实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把审美活动看作是人的“需要层次”中的高级阶段,看作人的“自我实现”的重要一环,看作能使人获得巨大精神享受的“高峰体验”。审美实质上就是对自我本质和价值的关照。12.简述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1)画面运动性。电影和电视作品主要是由运动的画面组成的。运动是影视画面最独特和最重要的特征,运动的画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活动的艺术形象和令欣赏者惊叹的审美效果;

(2)时空自由性。电影和电视艺术都需要同时占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完成形象的展示,而且也要求表现空间与时间的自由性。电影与电视中运动的画面随时可以打破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只要内容需要,天南地北、昼夜古今可以瞬息之间相继出现在画面上;(3)心理真实性。影视艺术的特性还表现为使观众心理产生真实感,这种心理真实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的有机统一。电影的逼真性,来源于电影画面的照相本性。在所有的艺术形象中,电影形象最具有直观的真实,它不但能够再现事物的形状、颜色和声音,而且能够再现人物与事物的活动,甚至能够在人们眼前精确地再现出事物一些最细微的特征。假定性,同样也是电影基本的美学特性。电影作为艺术,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相式反映,必然凝聚着电影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

13.简述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答(1)想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功能,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心理学上把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再造性想象是人类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再现出记忆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创造性想象是在经验基础上对记忆进行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

(2)在审美活动中,生活经验越丰富、越具有想象力,得到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也越强烈;没有想象,人就不能形成审美理想,不能创造出比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更美的现实美和艺术美。(3)审美想象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情感是想象的动力和中介,审美对象往往在想象中被涂上一定的情感色彩,同时,主观情感也在想象中得到自由抒发。11.简要说明社会美的审美意义。

概括起来进,社会美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美能够培养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人的尊严意识和高尚情操。

第二,社会美能够赋予人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

第三,对社会美的欣赏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社会美能够激励人去积极地追求、创造美的生活,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

12.简述喜剧艺术的审美作用

(1)喜剧艺术使人们在笑声中满足了审美需求,激发了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笑是一面胜利的旗帜。’’‘‘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喜剧引发的笑声,能够成分展现人们的优越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之情。(2)喜剧中的讽刺作为一种战斗武器,能够揭露敌人的反动、腐朽、伪善,揭露严重阻碍社会进步的习惯势力及社会生活中的严重缺点和错误,起到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作用,增强人们与丑恶现象和错误现象做斗争的力量和志气。11.简要说明书法艺术的种类和特点。

书法艺术主要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5种。(1)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又叫“秦篆”,小篆字形整齐,转角处多呈弧形。(2)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隶书横笔首尾方中带圆,转角处多呈方折。

(3)楷书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特点是字形方正,笔画平直,风格古雅,整齐端庄。

(4)行书,在魏晋时期得以完善,其特点是字形流畅飞动,刚柔相济,富有很强的表现力。

(5)草书始于汉代,最早由隶书演变而成的“章草”,后来发展为“今草”,唐代出珊“狂草。” 12.简要说明美育的主要任务。美育的任务主要包括:

(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2)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审美创造力。(4)塑造完美人格。1.简述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1)画面运动性。电影和电视作品主要是由运动的画面组成的。运动是影视画面最独特

和最重要的特征,运动的画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活动的艺术形象和令欣赏者惊叹的审美效果。

(2)时空自由性。电影和电视艺术都需要同时占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完成形象的展示,而且也要求表现空间与时间的自由性。电影与电视中运动的画面随时可以打破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只要内容需要,天南地北、昼夜古今可以瞬息之间相继出现在画面上。(3)心理真实性。影视艺术的特性还表现为使观众心理产生真实感,这种心理真实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的有机统一。电影的逼真性,来源于电影画面的照相本性。在所有的艺术形象中,电影形象最具有直观的真实,它不但能够再现事物的形状、颜色和声音,而且能够再现人物与事物的活动,甚至能够在人们眼前精确地再现出事物一些最细微的特征。假定性,同样也是电影基本的美学特性。电影作为艺术,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相式反映,必然凝聚着电影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

2.简述审美心理结构的主要因素。

审美心理结构中包含着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

(1)感知包括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所谓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

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所谓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等基本特征,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感觉和知觉和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2)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心理学上把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大类。所谓再造性想象,是人类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再现出记忆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所谓创造性想象,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对记忆进行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在审美心理中,既有再造性想象,也有创造性想象。在审美活动中,人们总是把从感觉、知觉所得到的关于对象的完整表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的活动再造出来,或创造出新的形象。身后经验越丰富、学识教养越多,想象的翅膀也就越丰满,所得到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也就越强烈。

(3)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情感在审美心理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审美心理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统一体。那么,这些心理因素是如何在审美心理中统一起来的呢?它们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以情感作为中介所形成的有机统一。

(4)理解是审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美的事物不仅具有感性的形式和生动形象,而且还有内在的本质和深刻的意蕴。审美心理的理解因素主要包括:首先,对于审美对象的认识内容,不能脱离理解因素;其次,对于审美对象形式的认识,也不能脱离理解因素i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审美对象内在意蕴和意味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性因素。1.简述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1)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及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2)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3)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4)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5)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2.简述艺术美的主要特征。

(1)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形象性是任何艺术种类都不可缺少的,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2)主体性,集中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美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3)审美性,是指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

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得艺术品和其它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有机统一。艺术美的审美性又体现为真、善、美的结晶。11.简要说明社会美的主要特征。

(1)社会美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事物中的直接体现。

(2)社会美重在内容,突出体现为美与善的统一,与一定的社会功利性密切相关。

(3)社会美具有实在性、稳定性。

(4)社会美同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等相联系。

12.简述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1)视听综合性。(2)人物表演性。(3)戏剧情节性。1.简述优美的美学特征。

(1)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2)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3)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2.简述喜剧艺术“寓庄于谐”的美学特征和基本方法。(1)“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诙谐

可笑。在喜剧中,“庄”与“谐”处于辨证的统一。失去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但是,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就不成其为喜剧。

(2)喜剧性艺术之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在倒错中显真实”。一切艺术都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而喜剧艺术是要在倒错(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真实,以取得喜剧效果。

(3)喜剧性艺术之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的途径之二是“以夸张揭示荒诞”。通过夸张乃至变形,揭示真实,常常能够产生明显的喜剧效果。2.简要说明社会美的审美意义。

概括起来进,社会美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美能够培养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人的尊严意识和高尚情操。第二,社会美能够赋予人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第三,对社会美的欣赏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社会美能够激励人去积极地追求、创造美的生活,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

五、论述题(共30分)试述“审美距离说”审美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1)原籍瑞士、后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的布洛(1880--1934)在《作为一种艺术要素和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1912)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审美“心理距离说”,在各国美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2)布洛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即审美主体必须抛开实用目的与功利需要,把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由实用的变为欣赏的,由功利的变为审美的,才能够真正获得审美感受。

(3)布洛的“距离说”是从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系与黑格尔关于审美要保持自由欣赏态度发展而来,其核心是强调了审美活动必须摒弃实用功利目的,用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来讲,就是“虚静”。布洛进一步指出,在审美活动中,这种“心理距离”必须适中,距离过远或距离过近,都不能产生真正的美感。所谓距离太远,是指一种实用功利的态度或科学认知的态度,根本就没有进入审美的心境,没有建立审美的态度。所谓“距离太近”,是指审美活动与艺术欣赏固然需要共鸣和移情,但是,心理距离也不能太近甚至于消失,如果完全把剧中的故事当作生活的真实,甚至把剧中的人物当作生活中的自我,那也同样不可能得到美感。(4)布洛的“距离说”指出了审美心理的一些重要规律,所以在很长的时间内受到广泛的重视,而且至今仍有较大影响。但是,布洛的“距离说”完全否定审美主客体是在人类漫长实践活动中才最终形成的这一历史进程,过分夸大了心理距离在美感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未免以偏概全,把复杂的问题过分简单化了。尤其是布洛将美与美感混淆起来,把美单纯归结为主观心理的产物,使他最终落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潭之中。

举例说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审美理论的核心内容。

答 1.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一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其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马斯洛先后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潜能和价值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等重要理论,奠定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之父”。

2.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关于人的七种基本需要由低到高、由下而上依次是:第一层,“生理需要”,即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或生理需要,这是最基本的需要;第二层,“安全需要”,包括人身安全、避免危险等,引申涵义还包括社会安定、生活保障等;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指人渴望在家庭、亲戚、朋友、单位、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在给予他人爱和接受他人的爱中享受温暖;第四层,“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自重和为他人所尊敬,胜任工作、事业有成,从而得到肯定的评价和赞扬等等;第五层,“认知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求知、探索、认识和理解等,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基本需要和内在动机,认知和好奇心分不开,人的认知天性推动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第六层,“审美需要”,包括对于对称、均衡、秩序、完美等形式美的追求等。马斯洛是第一位把审美需要当作人的基本需要的心理学

家;第七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指个人特有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它是金字塔的顶尖,是人的所有基本需求中最高的目标,也是完满人性的体现。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有赖于前面各种需要的满足。马斯洛认为,各种基本需要都能得到满足的人,将会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3.人的潜能和价值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从生物进化论和比较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马斯洛认为,人的潜能就是人的内在价值。潜能得到发挥,也就是价值得到实现。4.“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最高追求目标,它强调完满的人性,强调以生物学为依据的人的本性的发展。这里所说的“完满的人性”主要指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特性或潜能,这些潜能的充分发挥就被称为“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能够做到“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中的一批杰出人物,他们有着坚强的信念和决心,都有着积极的创造性,对很多领域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很少失望、焦虑、恐惧、悲观的情绪,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并获得创造的乐趣,同时在创造性工作中全面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们更全面地享受生活,自然地发挥着全部生理、心理功能,他们的行为动机来自于发展潜力与实现潜能的需要。(5分)5.“高峰体验”:马斯洛进一步指出,“自我实现”的重要特征便是“高峰体验”。高峰体验的最大特征,就是人的精神处于最佳状态时的一种体验,人在这种体验中会感到欣喜若狂、销魂落魄、如醉如痴,它是人的存在最完美、最和谐、最幸福的一种境界。高峰体验的时刻,人有一种反归自然或与自然合一的极度欢乐,人的心胸仿佛豁然开朗,体昧到宇宙、人生的无穷奥妙,仿佛进入了天堂,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达到了一种尽善尽美的人生境界。“高峰体验”来自于创造的冲动和创造的激情,来自于科学发现和伟大的灵感,来自于爱情与异性的结合,来自于人与大自然的交融,更来自艺术创作活动与审美欣赏活动。

13.请结合审美实例阐述想象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

答:(1)想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功能,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心理学上把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再造性想象是人类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再现出记忆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创造性想象是在经验基础上对记忆进行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

(2)在审美活动中,生活经验越丰富、越具有想象力,得到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也越强烈;没有想象,人就不能形成审美理想,不能创造出比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更美的现实美和艺术美;没有想象,人就不能在审美欣赏中显现诗情画意,不能领略自然的优美与壮美等等。

(3)审美想象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情感是想象的动力和中介,审美对象往往在想象中被涂上一定的情感色彩,同时,主观情感也在想象中得到自由抒发。

3、论述人文环境美的主要内容。

1.广义的人文环境是指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构成的社会环境。狭义的人文环境特指一定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生活风尚构成的社会氛围。人文环境的美是进步社会形态的表现,是进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表现,是先进的文明生活方式的体现,是人类美好的社会人文理想的体现。

2.构成人文环境美的要素包括先进的生产力和进步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繁荣的文化事业等。

.3.生活方式即人们在生活领域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的美是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文明、健康、科学的活动方式体现。文明表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度统一,以及精神生活内容的极大丰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活动方式,体现为劳逸结合、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科学的生活方式是指按照科学的规律生活,“终身学习”体现了当今文明生活方式的特征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14.请结合实例对比分析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答:(1)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健、奇特的特点。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 与严峻冲突。

优美与崇高的区别以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比分析:(2)空间上的小与大。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 大、气势宏伟。

(3)时间上的慢与疾。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 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

(4)形式上的柔与刚。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

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优美的

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崇高的事物却常常有意地突破或违背对称、均衡、节奏、比

例等形式美法则,各个部分很不协调,显得突兀、怪诞、凶猛,甚至有意包含一些丑的因素,让人

首先压抑、不快、畏惧、痛苦,然后才提升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5)力量上的弱与强。优美的事物不呈现主体和客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主客体双

方的平衡、统一、和谐、安宁,强调力量的平衡和稳定,追求一种阴柔之美。崇高的事物则体现

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和严重冲突,充满了动荡与斗争,强调力量巨大与气势磅礴,追求一种阳刚之美。13。试述“移情说”审美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1)自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近百年时间里,“移情说”美学在西方许多国家具

有很大影响力。移情说的先驱是德国美学家费希尔(1807-1887)和他的儿子,他们有关审美

中移情作用的论述,为后来的“移情说”开了先河。一般认为,移情说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德国

美学家、心理学家立普斯(1851-1914),他的主要美学著作有《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

觉》、t论移情作用》、<再论移情作用》等。立普斯的移情说成为早期西方审美心理学流派中最 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5分)

(2)移情说的功绩在于对审美活动中的移情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什么是移情作

用呢?就是指人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往往不自觉地将无生命、无情感的事物当作是有生命、有

情感的,与此同时,人自身又受到这种错觉的影响,进而和事物发生共鸣。(10分,包括举例说 明。)

(3)立普斯是从心理学出发研究美学的,他重点研究了审美欣赏心理,他认为审美欣赏实

际上就是一个移情过程。立普斯认为,审美感受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客观事物,而是来自审美主

体的内在情感,也就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同情感”。只有这时,审美客体才在审美主体心目中成

为审美对象。由物我分离、物我对立的状况升华为物我同

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审美的 境界。(10分,包括举例说明)

(4)移情说对于移情作用做了细致研究,特别是立普斯从心理学出发,研究了人在观赏几

何形体时产生的心理错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这是他们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移情

说又是一种唯心主义美学理论,它把这种美感中的移情现象从认识论范围扩大到本体论范围,认为世界上根本就无所谓美丑,一切都只是人的主观移情的结果,他们看不到人类实践活动是

移情作用的基础,反而认为客观世界万事万物都不过是“我”的移情的结果,这就成为地地道道 的主观唯心主义了。13.试论人的内在美。

答:(1)内在美是指人的内在品质、性格的美,是人的美的决定因素。内在美是抽象的、无形 的,看不见、摸不着,它必须通过外在的言行来体现,内在美的感性形式是人的各种实践活动。

听其言,观其行,而后能窥见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作为一种社会美,人的美是有深刻的

社会内涵的,人的内在品质的社会价值是判断人的美的重要尺度。(5分)

(2)具体而言,人的内在美主要包括人的精神美和性格美。

精神美主要是指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包括人的崇高理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丰富的

美好情感和智慧、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修养等。

①人的美和崇高的理想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理想就是人们在头脑中预想的。希望实现的 目标。在美的理想中,充满了对未来生活图景的富有激情的想象,它是人们在头脑中创造的新

世界的蓝图,也是人的精神美的集中体现。

②人的精神美还体现为人在现实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③具有丰富的美好情感。美好的情感是人的人格美的主要体现,对人类生活和生命充满

热爱之情、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之情、真挚的爱情、真诚的友情、令人感到温暖的亲情等,都是人 物美的重要构成成分。

④聪明智慧、渊博的学识有助于增强人的美感,是人的内在美的重要组成部分。(15分)性格美主要是指人的性格特征的美。性格指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行为

方式。性格决定人的活动方向和心理风貌,使人的精神具备了个性感情特征,是人的内在美的

重要方面。性格美的表现是热情、开朗、活泼、诚恳、果断、稳重、刚强、机智、幽默等。13.试论艺术美的主要特征。

答:(1)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艺术形

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形象性是任何艺术种类都不可缺少的,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2)主体性,集中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

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美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 欣赏也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审美性,是指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更

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得艺术

品和其它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有机统一。艺术美的审 美性又体现为真、善、美的结晶。试论审美发生的多元决定论。

答:(1)审美发生是一个古老神秘的复杂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和侧面来进行探索。简单的线性思维方式无法揭示它的真正奥秘,必须采用辩证的多元思维方式才能为我们提供正确的研究途径。

(2)人类的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摹仿的动机、生物的本能、游戏的需要。

(3)在原始社会中,原始生产劳动、原始宗教(巫术)、原始艺术(图腾歌舞、原始岩画)等等,几乎很难区分开来,它们共同组成了原始社会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且共同组成了原始文化。人

类审美发生的根源最终归结为人类漫长的社会实践活动。

(4)所以说,人类审美活动的起源虽然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是,审美发生归根结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调子:不同光照下的色阶变化 视域:画家眼睛所看到的空间范围

不同形态物体:多种不同形态的物体组合在一起,物体之间在形状、体量、质感等方面各不相同.消失点:与画面成角度的平行线,在透视图中向远方伸延,越远越集中,最后消失在一点,这个点就叫消失点。

平行透视:在所画的景物中,有方形的平面与画幅平行的现象,有一个消失点,叫平行透视。

成角透视:在所画的方形物体成角透视图中有两个消失点的,叫做成角透视。

结构:物体内在的结构关系。

高光:光线照在物体亮面时产生的反光。质感:物体表面材料、质地的感觉。

全因素素描:以明暗关系来表现物体的形状、体积、质感、空间等。

主点:也叫心点,画家眼睛正对视平线上的一点。

设计素描:不注重物体的明暗关系、光影变化和质感效果,它更多的关注于物体的结构组合、穿插、关系和形体的构成。素描:主要以单色线条和块面来塑造物体的形象。

视平线:眼睛观察物体时与眼睛成水平的假想的横线,视平线随观者角度变化而不同。

投影: 光线照射物体时产生的影子。

视角: 画家眼睛所能看到的上下左右范围的角度,一般视角为60度。

成角透视:在所画的方形物体成角透视图中有两个消失点的叫做成角透视。

第五篇: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心得体会

在没有上美学这门课时就感觉到这门课程不是那么的容易去懂,虽然说现实 生活中到处都是和美有关的事物,但是当自己真正来体会是却很难。就像有一句 话是: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过,我也常说,但也就是一说,从来没有深究过为什么人皆有爱美之心。生活中也很少有人来想这些,而美学这 门课就带我们深入的了解为什么是美。上之前自己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美学这方面的内容,做了初步的入门。老师 的讲解中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美学这方面的书籍,就拿《美学原理》来讲,虽 然不是太深入的去读这本书。但通过阅读自己也学习到了不少东西。这本书主要 介绍的是: 一,美的本质及特征。人们在自由创造活动中和看到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特性 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创造。自由创造是人类珍贵的特性自由创造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基础 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自由创造能够成为美 的根源,是因为人能在他所创造的对象和产品中“直观自身”,看到自身力量、智 慧和才能以及目的和理想的实现,可以感到自由创造的巨大喜悦,产生美感。所 以我们可以说,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二,美的产生。美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实用价值是指事物能满足人们 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审美价值是指事物能够通过使人产生美感而带来精神喜悦 的价值。人们对实用价值的认识先于对审美价值的认识,审美价值是在实用价 值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早期的审美价值观和产品的实用价值是密切联系在一 起的。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直接 联系才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美是怎样产生的呢?

1、美产生于劳动

2、在美的 产生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 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4、在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一种辩 证关系。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 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是美的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 存在的形态之一。社会美的形态包括:(1)人的美。(2)劳动产品的美。(3)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在于: 自然美以形式取胜,在社会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社会美的具体特点表现为:(1)具有直接的实践性。(2)具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它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 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 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自 然美主要是以自然原有的感受性形式特征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同社会功利性的 联系较为曲折。因此,自然的某些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具有不可忽视的 审美意义,它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 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 客观现实,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美的构成包 括两个方面:(1)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2)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 想的表现。所以,艺术美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艺术美不同于 现实美的特点表现为:

1、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美,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能动反映,是经过艺术家创造性劳动产生的美,凝结了艺术家 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艺术美决定于艺术家创造性的劳动 艺术美虽然来源于 生活,但不等于生活;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但代替不了艺术美。因为艺术美的 本质在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是艺术美的决定性因素。人们 之所以从艺术品中感受到美感,从本质上说,是因为艺术形象中体现了艺术家的 主观精神、创造才能。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现实美虽然生动 丰富,但代替不了艺术美。因为艺术美的本质在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艺术家的 创造性劳动是艺术美的决定性因素。人们之所以从艺术品中感受到美感,从本质 上说,是因为艺术形象中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创造才能。四,意境与传神。意境是客观景物经过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熔铸,凭借艺术家 的创造出来的一种情景交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意境以意蕴和情趣取胜,是客 观(自然景物、现实生活)与主观(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 景的结晶。意境的特点主要有二:

1、“言有尽而意无穷”,“境生于象外”。

2、情景交融。意境中的情与境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传神在艺术创作中主要指通 过人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其内在的精神,把对象的本质特征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 为一体,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也是艺术中的一种美的境界。五,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 基本分类的理论,他从艺术是摹仿现实的观点出发,把艺术分为史诗、悲剧的喜 剧。亚里士多德的分类虽然朴素,但对后世的人影响很大。黑格尔依据理念内 容和感性形式相统一的原则,对艺术作出了逻辑的和历史的分类,即象征艺术、古典艺术和浪漫艺术三大类型。艺术分类的原则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内 容方面来说,一切艺术都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只是各艺术门类的侧重方面不同。从表现形式来说,各艺术门类都有独特的物质手段。因此,我们根据艺术作品的 内容方面的表现与再现的不同侧重点和所用的物质手段的不同来进行分类。根 据艺术作品的再现与表现和所利用的物质手段的不同,我们把艺术分为再现的艺 术、表现的艺术和语言的艺术。属于再现的艺术有雕塑、绘画、摄影、戏剧和 电影等。属于表现的艺术有工艺、建筑、音乐、舞蹈等。属于语言艺术的是文 学。六,形式美。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及其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因为形式 美的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概括 和总结。但是,形式美又不同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等,它不是具体的 美的客观事物的形式,不直接体现美的形式的内容。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创造 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于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形式美的法 则包括单纯齐

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结奏韵律和多样统一。七,优美与崇高优美与崇高作为美的两种类型,在本质上都是人的自由创造 的生动显现,但是他们在表现特征及给人的美感方面都有明显区别。

1、优美的 特点是: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它形式上的表现特征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根本上说,优美体现了作为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处于相对统一 的状态,使人产生和谐与愉悦的美感。

2、崇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美处于主客 体的矛盾激化中,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力量和强劲的气势。在形式上表现为粗犷 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从根本上说,崇高(壮美)体现了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处于激烈矛盾状态所显示的伟大精神和力量。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主要论述

1、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没有“崇高”这一名称,而是把崇高称作“大”和“阳刚之美”、“壮美”。

2、西方美学理论中关于崇高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古罗马时 期的朗加纳斯在《论崇高》中最早使用了“崇高”这一范畴。(2)18 世纪英国 经验主义者博克,详尽研究了崇高与美的不同特点。(3)康德对崇高问题做了 深入细致的研究,他的崇高理论影响非常大,在美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康德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而美 的形式是有规律、有限制的。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 是力学的崇高。崇高在现实中的表现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生活,另一方面是自然领域。1)在生活中领域的崇高 在现实生活里,崇高直接 通过人类为了创造美好生活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来表现。在这一领域,崇高就是指 人的伟大。人的伟大包括人类力量的巨大和人的精神品质的高尚两个方面。社 会生活中的崇高的特点表现为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所显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 量。(2)在自然领域里的崇高 自然领域的崇高表现为自然事物的巨大体积、力量以及粗犷不羁的形式等。和一切自然美一样,自然领域的崇高美的根源也 是社会实践。崇高在艺术中的表现 艺术中的崇高是对现实中的崇高的真实、集 中的表现。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通过突出自然事物的崇高特征,使自然领域的 崇高得到更为鲜明、生动的体现;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社会生活中 的崇高与日俱增具有历史真实性、更加感人。崇高的艺术作品是我们经常欣赏的 艺术对象,它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净化作用。崇高美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和明显 的伦理道德性质,是一种充满阳刚之气和正义力量的美。崇高美集中体现了人类 对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望、对美好品质与情操的追求。因此,崇高美具有十分积极 的审美意义。八,美感的本质特征,心理因素,美感的共性与个性。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 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 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及其复杂心理活 动和心理过程,它产生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美感的差异性

1、时代差异性。

2、民族差异性。

3、阶级差异性。

4、个人差异性。美感的共同性(普遍性)

1、时代共同性

2、民族共同性

3、阶级共同性

4、人类的美感共同性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中西方的美学史,了解了中西方的一些著名的美学家及他 们的一些美学理论。在之前,我认为美就是美,美的东西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美。学了美学原理之后,我才知道就“美的本质”(即“产生美的原因”)这个问题就 有很多美学家的许多不同的理论。比如毕达哥拉斯认为 „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 “,美就来自于数的秩序”“秩序和比例是美的和有用的,而无序和缺乏比例是丑的、和无用的”。在他那里,美就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 黄金分割等形式。而狄德罗则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他认为“美不是孤立 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 定的关系,然后才能说是美的或是丑的。”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则主张“美在生活” 说,他认为美来源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当然还有其他美学家的不同观点,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总之,在学习这本书之前,所有的这些对我而言都是 陌生的。其次,通过学习我还了解了“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 美学学科直到 1750 年才诞生。但是,就美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的源头而言,则 十分古老久远。”早在原始人类那里就已萌发了对美的追求。其中“美育”一章,我认为尤为重要,它阐述了美育对人的重要性。“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 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 美情趣上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 华和提高。”

美学原理(精选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