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梅花香自苦寒来(妇联)
编辑:梦里花开 识别码:13-745065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12 14:17:5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梅花香自苦寒来(妇联)

梅花香自苦寒来

走进云南省宣威市宝山镇摩布口子公路两旁满目苍翠,鸟语花香,水果飘香的世外桃园,谁也想不到几年前的这个地方,却是一个沟壑纵横、荒山秃岭、缺水无电、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的地方。

八年以后,这一切的改变,与一个名叫包梅芬的普通农村妇女分不开的。她是一位朴实、贤淑的中年农家妇女,从那饱经沧桑的面容上透出几分刚毅、聪慧和精明,然而,正是凭着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和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她投资156万元,创办了占地326亩的“宣威市宝山生态园艺林场”。林场是集果树、蔬菜、饲草、中药材、果苗培育、园林绿化、无公害养殖、水土保持数据监测、地方特色小吃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区。

说起包梅芬的创业经历,也不是一帆风顺。其间所经受的坎坷和挫折,唯有她及家人心知肚明。她1993年从宣威县海岱农中毕业,被招聘到宣威龙津生态园艺林场从事果树栽培管理和果树苗木繁育工作,为了加强果树理论学习,把实践与理论较好地有机结合,1994年-1997年到宣威农广校就读林果专业,选修了企业管理学科。学用结合,在宣威市龙津生态园艺林场一干就是八年。她尝到了多少苦头,遭过了多少白眼,阅尽世间冷暖,但也磨练了意志,历练了胆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决定要把自己从一个“打工仔”变成自己命运的“主宰”。许多师生和亲戚好友对她放弃较好的待遇而感到惋惜,一些人甚至讥笑她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她却说:“我要以我自己的行动,向你们证明走自主创业之路才是当前农村的出路,我不但要走好自己的路,还要带着别人一起走,一起富”。2001年初,她硬是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拼劲,毅然又回到自己的母校,租下80亩荒地创办“宣威二职中良种果树实验示范基地”。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才能体会,一次和丈夫从重庆拉果苗回来,付了苗款和运费后,身上仅有5角钱,后来有好心的同学拉了一把,才把难关挺过来。刚有效益,理顺了关系,四年后,为了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宣威招商引资,建设磷电一体项目,果树实验示范基地,变为建设用地,她只能离开心爱的创业之地。冷静的她,回到了家乡宝山,寻觅二次创业机会。

随着国家“珠治工程”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在宣威范围内启动,2004年她又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宣威至六盘水公路旁,离宝山镇政府6千米的摩布口子一口气租下了326亩土地创办“宣威市宝山生态园艺林场”。二次创业非同寻常,缺水、缺电、无房,只有自己和丈夫在公路上凝视着这山、这地,选好吉日,2005年1月28日进行简短的仪式就开工了。相关的规划设计人员、挖机师傅、住房和圈

舍建筑工人、选购果苗四件事情同时协调启动进行。113位临时工人和兄弟姐妹、父母齐上阵,干得井井有条、热火潮天,就连宝山的党委书记都感叹好多年都没能有看到这种“大集体”的场境了。由于时间紧,假植的果苗都挂果了还没来得及移栽,水务局毛副局长都为她捏了一把汗。带果栽树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要保证成活,水是保障,水是关键,在6千米以外拉水栽树和请水务部门找水源、架铺6千米管道解决急需用水问题,紧接着安装了变压器,解决了用电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周边34户124人206头畜、禽的饮水问题,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为了林场的发展后劲,购置犁地机、机动植保机械、割草机,培训了驾驶人员。为了高产出、高效益,为了林场稳健、持续发展,她先后到云南省园艺研究所、省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向专家、教授请教,学习园林、园艺、企业管理等知识,引进新优品种、保水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她所培育的果品色泽、口感好,安全无公害,又进行了分级定价,品牌包装上市。在2007年的昆明进出口交易会上,优胜者牌,宝山油桃极为响亮,受到领导的肯定和顾客的称赞。

发展循环农业、综合农业开发,资金链断裂,极端天气,是最大的制约瓶颈。2008年罕见冰冻减产80%,2009年特大霜灾,造成100%绝收,2010年大旱,亏损90%。连续三年的沉重打击,几乎让包梅芬回不过神来。但是,她神毅超常,没有被击倒。她先后向市里面汇报,宣威市妇联、农业局、水务局、市政协、市科协、老促会等主要领导到林场指导救灾工作,相关的部门带人员、带技术、生产资料(化肥、农药)、资金连年持续地支持帮助,2011年才恢复了元气。彩虹总在风雨后,历经挫折的包梅芬非但没有放弃综合农业开发,相反总结教训,坚定信心,要把环境保护、生态修复、高效农业综合开发有机结合,创造行业领军板块、行业成功典范。2010年扩建100亩核桃,身边这点流动资金远远是不够支付的,此时,包梅芬想到了“娘家人”——妇联组织,市妇联的领导了解她的情况以后,都很支持她,安排由妇联担保,发放了一毕小额创业贷款贴息贷款,100亩核桃得以顺利实施,种与养结合,间种蔬菜、马铃薯,繁育果苗以短养长相结合,发展养殖鸡、猪,她走上了果蔬—畜牧—沼气农业循环综合利用的路子,拉长了产业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逐渐彰显出来,预计2011年林场收入达到25万元。没有相关的政策扶持,三年极端灾害,25万元这个数字是不可达到的。

十年风雨,十年耕耘,事业有成的她,有固定工人16人,解决了农村留守妇女107人的就业。自己富不算富,她没有忘记父老乡亲,没有忘记报答社会。新农村建设带头捐资、汶川地震尽力捐资,宝山太和小学送苗绿化校园,还免费培训果树栽培、嫁接技术500余人次,分发相关图书、光

碟、技术资料2000余份,接待参观学习人数2000多人次,用她的行动影响和感召力,还帮助同学、同事、亲朋好友及民间人士在海岱、东山、格宜、宝山建起了不同规模、不同档次的生态果园、农庄、农场共计50户2000多亩,美化了荒山,保护了环境,造福于子孙后代,建造了幸福家园。

包梅芬诚自强自立、奋斗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人们的尊敬,2007年被选送到昆明作云南省第一批女经纪人培训。多次被宣威市委、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巾帼创业带头人”、科普先进工作者,2008年被当选为“宣威市政协委员”、宝山镇太和村妇女主任;她创办的“宣威市宝山生态园艺林场”被市委、政府评为“十大种植户”,“宣威巾帼创业示范基地”、“曲靖农校实习基地”。

第二篇:梅花香自苦寒来

苦难 成才

<政工教案>

人 吃

人不吃苦难成才

记得有一位刚刚戴上领花和帽徽的新战友问:“我能成才吗?”对于这似乎很难用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问题,我回答的异常肯定:能。其实,就智力来讲,普通人与成就卓著的人并没有太悬殊的差别,所不同的是,要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要像李白那样高吟“天生我才必有用”,勤奋钻研,努力进取,拼搏不止终会结出硕果,成为人才。

也许,有的同志会问,那么我们怎么吃苦才能成才呢? 我认为首先要勤奋。

一、勤奋--通向天才之路。

人们常把那些才智超群的人称为天才,以为那是与生俱来的本事。但是这些天才们自己却不这么看,他们对于通向天才之路的解释只有两个字:勤奋.大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莎士比亚在谈到他的创作经验时,也有两句值得切记的名言:“勤乃无价宝,慎乃护身术。”我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诗人郭沫若讲得更直截了当他说:“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的。”鲁讯讲得更深刻而幽默:“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这些名言警句从不同角度反复讲明了一个道理:勤奋出天才。唯心主义所谓天才靠遗传、脑量多少决定天才与否等等,都是骗人的谎话。从遗传学角度可以证明天才与遗传之间并无关系: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父亲是个的鞋匠;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父亲是个小职员;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祖祖辈辈都是渔民;我国大数学家华罗庚的父亲是个小商贩,作曲家聂耳的父亲是名医生……这些名人取得巨大成就,都与遗传没有多大联系。还是华罗庚说得好:“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倘若自己学业进步不大,落后在他人之后,我想不该怨天尤人,而应当反问自己:是否做到了勤学苦练?是否流下了足够的汗水?

二、坚韧之心,成功的根基。我国宋代文学家苏轼曾告诉青年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里所说的坚韧,就是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困苦,都能够坚持和忍耐,有百折不挠的韧性。这一点,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共识。办事毫无耐心,急于求成,遇难即退,到头来,总是事与愿违,一事无成。所以,发现新大路的哥伦布说:“坚韧之心,是成功的根基。”我国南宋大学者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有一名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就是说,读书、求知需要有如痴如魔的入迷精神。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为了研究条件反射现象,细心数着沿玻璃试管滴出的狗的唾液,一丝不苟地记在本子上。一位新来的助手没干多久就厌倦了,忍不住唉声叹气的问:“要数到哪年为止?”巴甫洛夫说:“小伙子,如果有必要,就数它十年、甚至二十年!”。这些饱含人生经验的至理名言,都讲述了同样的道理:坚韧,是度过处竟的支柱,是换取知识的珍宝,是解决难题的后盾,是建造高楼的根基。求知成才的路上,要想扬帆驾舟驶达胜利的彼岸,须有坚韧的意志才能办到。

韧劲能帮助求知成才者积累更多的知识。李时珍进深山尝百草,矢志不渝27年,才能完成巨著《本草纲目》;诺贝尔历尽艰辛,饱尝失败,几乎耗尽精力,才发明了炸药;奥地利动物爱好者乔•亚当森从26岁起,深入东非肯尼亚的热带丛林中,亲手捕捉、训养小狮子,依靠罕见的耐性和韧劲,在那里度过了43个春秋,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写出了轰动世界的《野生的爱尔莎》一书。事实说明,要想深入地、系统地掌握知识,取得真知,非有超常的韧劲不可。

三、耐得住寂寞,成功的保证。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故事:海妖塞壬姐妹,是半人半鸟的怪物,专门用迷人的歌声诱惑航海者,就是那些见多识广的水手,听到这歌声也往往不能自持,跳入海中游向塞壬的海岛,结果是自投落网,成为凶残的海妖的果腹之物。俄尔卜斯的船要经过塞壬的海岛时,他用蜡封住了同伴的耳朵,并吩咐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叮嘱说途经塞壬岛时无论自己如何恳求,也不能松开绑绳。就这样,俄尔卜斯听到了塞壬那诱人的歌声,但却无法跳海,船和人都平安地经过了这令人生畏的海区。

神话从表面看荒诞不经,令人无法相信。其实,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到可以看到一些与世情相同的东西。在求知的航道上也有种种诱惑,也需要我们像俄尔卜斯那样,抵御可能毁灭自己前程的“海妖的歌声”。要成才就必须经受一番孙悟空进入八卦炉式的锻炼,就必须有抵御“海妖的歌声”的意志力,耐得住寂寞,才会不断进步,事业有成。沿着成功者走过的路,进行一番认真的考察,就不难发现,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耐得寂寞,就是成功的抵御来自四面八方、形形色色的诱惑,以保证把全部精力用于自己的事业。1939年的一天,纽约百老汇的一家小戏院里,上演了一出有趣的讽刺喜剧。几位年轻的物理学家相约去找60多岁的爱因斯坦,想说服他一起去看戏。可爱因斯坦却拒绝了学生们的邀请,仍旧伏案工作。他说:“我没有工夫去看戏。不要劝我去啦!等你们到60岁的时候,就能珍惜能由你自己支配的每一个钟头了!”戏剧演出对爱因斯坦没有诱惑力。就连以色列总理亲自托人送信,正式提请他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的候选人时,也被正式拒绝了。古人有一条至理名言,叫“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就是说,成就事业的秘诀在于勤勤恳恳地努力。而无节制的玩乐只能导致学业的荒废。当然,求知成才与娱乐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作为休养生息、调节生活的娱乐,对身心健康有良好的作用。奋斗不必一概排斥娱乐。但是要想事业有成,学业有成,不是随随便便能实现的,非付出辛勤的努力和艰苦的代价不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想集中精力学习,必然要在休息、娱乐上失去一些时间,比别人少休息一点、少玩一点。

四、攀登高峰莫畏难 马克思曾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到达那光辉的顶峰”。的确,求知成才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不畏艰难,努力攀登。有些人确实想学点东西,长点本领,可就是怕吃苦。这些人订规划、下决心时,胃口不小,恨不得一口气吃个胖子,一拳砸出一眼井来。可是,稍遇到一点挫折,碰到一点困难,就摇头叹息,不想再坚持了。那只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精力和心血的凝聚,那里会有成功的花朵开放?就拿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率来说吧,当时很多人认为他是在玩纸牌时偶然发现的。有一次,有人故意问他是不是这么回事。门捷列夫哈哈大笑:“这个问题我研究了20多年,走过无数弯路,而你却以为是灵机一动干成的。不是那么回事!”

有些记载名人轶事的书刊,常常对一些人创造成就的“妙手偶得”津津乐道,引为美谈。细究起来,这“偶然得之”的背后,又有多少长期积累的艰辛啊!齐白石老人画虾,可谓栩栩如生。虾须矫柔,似乎正在飘逸,躯干透明,薄壳下仿佛跃动着生命,画上仿佛有清波荡漾,真是气韵生动,形神兼备,令人叹为观止。然而,看似一幅画,却注入了齐老一生的心血和功力。从一个农村木匠到绘画大师,谁能说得清这成功的路上有多少挫折和艰辛。

向高处攀登,的确是一件十分费力的难事。可是,前面的路越是艰险,也就充满奇异景观,只有攀得最高的人,才能领略到知识高峰的猗丽风光。宋朝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石洞时,感叹“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他在文章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畏惧山高路远者,只能在山脚下徘徊;害怕困难重重,即使攀登一段,最终也逃不了半途而废的命运;只有“明知山有虎,便向虎山行”的人,才可能登上最高峰。求知的道路就是这样,要想尝到成功时的欣喜,就要会出百倍的艰辛。勤奋努力,精雕细刻,做个不断向高峰攀登的人。成才的大门是不会向懒惰的人,投机取巧的人打开的。

战友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成功之路就在我们脚下。

政工七队六班:祝春桥

第三篇: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的成功是靠艰苦劳动的来的。光是一天两天的吃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被清华大学邀请当文书时,同大学生们一起学习。别人都八点才上课,他却每天早上四点半就起床读书,比普通人多学三个小时。正是这样柯苦地学习,他才成为大名鼎鼎的数学家,他的成就和他的勤奋是分不开的。

原来当电工的王晓里,现在成了国防科技大学的教师;原来是羊肉馆烙烧饼。职工周祖德,现在成了南京大学的外语翻译;原丹东市制锁工人苏永全,成了北大研究生····他们的成功哪个不是辛勤汗水堆积成的。

一个人的资质好固然是个好条件,可是如果不勤奋学习,那么聪明也是无用的。北宋有个叫方仲永的,5岁时吟诗作赋,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神童。可到了20岁却成为了平庸无奇的人,方仲永的才华日益衰退,是他父亲带他四处炫耀,没有努力的结果。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天赋再好,如果不勤奋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大科学家牛顿在上小学的时候,不也曾被当成弱智儿吗?这样来说,一个人的天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又勤奋好学的刻苦精神。

可见,优异的成就不是别人给的,而是靠自己的勤奋去争取的。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当人们夸他是“天才”时,他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用在工作上。”这说明他吃了苦,用了功。否则是不会取得那么大的成就的即使聪明绝顶的人,如果他朝朝暮暮,总是躺在草地上,让微风吹抚他的脸庞,两眼望着蓝天,天才永远不是他。

革命导师马克思,花了40年的时间,才写出举世闻名流芳百世的巨著《资本论》。他为了搜集资料,光日记就有一千三百多篇。由于经常思考问题,来回踱步,竟把地毯走出一条深深的印痕。

知识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这是千真万确的道里。

有的人由于知识贫乏,对天才缺乏正确的认识。总是认为自己头脑笨,不是天才,于是失去了上进心

这种人不知道天才与勤奋的关系,他不了解一切成功者的艰苦历程。殊不知,不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不经过勤勤恳恳的奋斗,永远不会有多大作为的。相反,只要你树立远大的理想,并立定志向,终身为之奋斗,那么就一定会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那时,你会从知识贫乏的小学生成为天才。

第四篇: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习张桂梅老师事迹有感

张桂梅名如其人,可贵的就是她那种“凌寒独自开”的精神。看了有关她事迹的视频资料,亲眼所见她的朴实与坚强,更使我惊叹一个人只要有勇气和毅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是的,一个人如果要一心扑在工作上、抛弃名利、不求回报,还是需要很大的毅力才能做到的,但在张桂梅老师一生的教书生涯里,就这样做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她做到了。她不受外界影响,爱岗尽业,无私奉献,全身心的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始终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她热爱工作,潜心钻研,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因地制宜,总结出一套适合贫困偏远山区的教育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成绩不断提高;她热爱学生,对待学生有一颗慈母般的心,在生活和学习上常常接济困难的学生,把母亲般的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

张桂梅老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以前,我以为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很不错了,至少觉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学习了张桂梅的先进事迹后,才觉得自己相差很远,张桂梅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让自己明白在教书育人这项平凡的工作上还可以做出许多许多不平凡的事。以前,自己遇到惹事捣乱的学生有时就巴不得见不着他们的面,真是太惭愧了。其实越是这样的学生越是我们丰厚的教育资源,可以使枯燥的教育理论变得鲜活。有许多教育大家为什么在各类学生面前都能应对自如,就是源于他们对另类学生的教育热情,正是这些个案才充实了他们的教育实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张老师为镜,时刻鞭策自己,点醒自己,增强自信心,更加努力的干好自己的工作。

寒梅傲雪方显其美丽。张桂梅以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学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她那凌寒绽放的身姿,淡淡的幽香使人情不自禁地就想亲近她,就想像她一样。我爱梅花,更想成为具有梅花般品格的人。

第五篇: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香自苦寒来

勇于开拓创新的建设者程文军的先进事迹

程文军 男

大学本科学历,工程师,中共党员 36岁,历任原海军直属汽车修理厂(9416工厂)厂长、党委副书记,现任中韩合资企业--北京摩比斯中车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方代表。

公司简介

北京摩比斯中车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简称公司)由中车汽修(集团)总公司(简称中车集团)与韩国MOBIS株式会社(简称韩方)共同投资组建。公司为北京现代汽车项目配套,生产汽车前后保险杠和仪表盘等塑料制件,合资一期投资1230万美元,中方以现金和土地出资共284万美元,占40%;韩方以现金和技术出资共426万美元,占60%。;注册资本710万美元。以后将随北京现代汽车的扩建而扩建。

2002年11月,在昌平区南口镇马坊村原9416厂院内北端开工建设,2003年3月设备安装完成开始进行试生产,6月生产进入稳定期,厂房全面落成,当年为北京现代配套5万台,成为北京汽车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公司扩产达到15万套,实现销售收入67184万元,净利润2400万元,上缴税收2270万元。截止2005年6月30日,公司已经实现销售收入43634万元,同比增长30%。

目前公司从业人员330人,其中解决昌平地区200多人就业问题,为缓解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活跃当地经济做出了一定贡献。

个人事迹介绍

2001年,程文军受中车集团任命担任北京9416工厂厂长兼党委副书记。9416工厂是典型的老国有企业,由于长期在海军,受部队计划体制管理的影响,进入市场较晚,市场经济的意识薄弱。上任伊始,他就认识到厂里自脱离军队以来,业务量不足,人员富余,没有拳头产品和技术的现状,必须通过开拓新项目,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来解决。2002年6月,随着北京市政府对北京现代汽车项目的推进,他获悉中车集团准备和韩国公司洽谈合资,为北京现代配套生产汽车零部件。他敏锐地感觉到其中潜在的巨大机会,立刻赶回总公司找到领导,详细了解准备事项并向领导提出把合资项目建在昌平厂里的想法,并得到了首肯。他知道此次许多企业都十分积极争取与韩方的合作机会,且由于北京现代在顺义,9416工厂在昌平,总装厂对配套企业都有配套半径的要求,地理位置上不占优势,谈判难度会很大。为了把项目争取到昌平9416工厂,他聘请专家对厂里的现状和土地进行了评估,制定了可行性方案,他每天奔波在路上,来回数百公里,一遍遍地核对材料和数据,一次次地修改方案,一趟趟地跑总公司,和韩方沟通;并积极联系镇政府和区政府以及政府各相关部门,取得了政府各方面最大限度的支持,使韩方投资昌平增加了信心,并顺利签定了投资意向书。由于准备细致充分,获得了韩方的好评,比顺义、平谷、密云的企业积极主动,终于争取提前进行了正式谈判。正如韩方谈判代表赵常务说的:“我们决定与中车合资投资昌平,并不是因为昌平9416工厂有什么优势,完全是由于程副总诚实、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坚忍不拔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我们。”在正式谈判过程中,他不厌其烦就每一细节进行有理有利的论述,在双方股本比例和分红方式等关键利益方面,采取了疲劳战术,谈判共进行了三天两夜,双方代表都熬红了眼,在这场比毅力、比体力、比谈判技巧的商战中,终于达到了双赢的局面,签定了正式合资合同。从获得消息准备到谈判成功尘埃落定,他共行程上万公里,准备的资料有几米高,人也瘦了10多斤。

由于中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北京现代汽车必须在2003年3月生产出产品,强占市场,否则将失去最佳机遇。2002年8月合资合同签定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合资成败与否、工厂建设的顺利与否、公司的正常投产与否都直接影响到北京现代的生产进度,进而影响北京市政府工业发展规划的格据,关系重大,中韩双方分别抽出管理和技术人员组成TFT小组,其中程文军担任中方代表,TFT小组旨在采取三项工作同时推进的方式,加快工厂的建设和生产准备工作。即项目报批立项工作和设计施工工作以及配套外协生产工作同时展开,这既是意味需要“现代速度”,也更意味着三倍的工作量,意味着有家不能回。对此,他做好心理准备,开始了忙碌的工作:每一个白天他和太阳赛跑,每一个夜晚他不能与月同眠。在各级政府部门可以看见他忙碌申报的身影;在总公司和设计院有他研究施工设计的声音;在施工现场有他留下的坚定脚印;还要尽一切可能安排好韩方工作人员的生活起居,缓解他们的思乡之苦。项目开工建设时已经是北京冬寒料峭的11月,也就是说整个施工期要贯穿寒冬来进行,难度无疑又增加了一倍,天公也不作美,似乎想要考验一下他们的忍耐力,2002年的冬天是北京30年来最冷的冬天,最低气温零下20多度,北京历史近50年来最大的一场大雪,使施工的技术条件和方法不得不进行调整修订,当中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公司临时办公室和指挥部里没有取暖设施,工人宿舍和食堂都冻着冰。为了鼓舞士气,他一方面积极寻找可行的保暖御寒方法,一方面身先士卒吃住在现场,和工人们共患难。许多人开始对他刮目相看,这个外表清秀的“白面书生”骨子里竟是铮铮的铁汉,有了这样的带头人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难,打不胜的仗。团队精诚合作,坚忍努力,终于使胜利和春天结伴而来,2003年3月,设备安装完毕开始试生产,及时保证了北京现代汽车的正常生产,从而获得了北京现代汽车颁发的“配套证书”,使企业正式走向了稳定生产时期。

从2002年6月开始与韩方接触,到8月签定正式合资合同,9月完成了项目可研、立项批复、规划及工商注册等工作,10月完成了设计、监理、施工招投标工作,11月开始施工,2003年3月建筑施工和设备安装完毕,开始试生产。在投资项目领域创速度之先河,时任昌平区委书记赵凤桐和区长佟根柱多次视察工厂,并称赞该项目充分体现了“现代速度”,并且是一个“高产”项目。

2003年底,北京现代为了打响牌子,夯实基础,赢得时间,在争夺愈演愈烈的汽车市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决定2004年将产能扩大到年产15万台,并推出全球市场具有竞争力的车型“伊兰特”,同时要求各配套企业加速扩建全力配合。又是一场硬仗,不仅要打,还要打好,他立刻投入到了新一轮的项目改造中,连抽出时间照顾怀孕的妻子也成为一种奢侈,只好选择把妻子送到老家父母处休息,很多次闲暇他都会想起那首歌“说句心理话,我也想家。。”想念远方的父母、妻子和将要出世的孩子,他知道只有把工作做好才是对他们支持的最大回报。2004年产量15万台比2003年翻了三翻,突然增加的生产任务,使刚刚建成的公司捉襟见肘:人员少、缺培训、人机缺磨合、制度不完善、机构不健全、中韩方文化的进一步磨合等。这一年,不仅要健全公司的管理,完成增加的生产任务,还要尽快学习消化引进的韩方生产技术,工作内容和数量空前。一组数字也许胜过千言万语,自2002年6月来,他每天平均工作14小时,节假日包括春节基本不休息,每年累计比正常工作时间多工作4个半月,相当于3年的时间完成了5年的工作量,跑在了时间的前面。

企业兴旺不忘回报社会,他积极策划公司参与社会公益爱心活动:为支持周围农村电网改造,于2002年12月赠于工厂所在马坊村10万元;2004年4月21日为“爱心会康复中心”捐助残疾人康复设备和器械价值3万余元;2005年8月2日为工厂旁边居民社区捐赠室外运动器械价值2万元。

梅花香自苦寒来,撒满了汗水与泪水的枝头终于收获了累累硕果:工厂预计今年完成年产23万台的配套,实现产值10亿元,完成税收3000万元。工人平均工资增长了20%,成为当地有名的梧桐树,吸引了更多的金凤凰。他也深深知道,任重而道远,他还会上下求索。

(2005年9月)

梅花香自苦寒来(妇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