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非典型猪瘟的症状2014
编辑:轻吟低唱 识别码:14-753578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17 07:55:22 来源:网络

第一篇:非典型猪瘟的症状2014

非典型猪瘟危害主要表现在造成母猪繁殖障碍,新生仔猪20日龄内死亡严重,育成猪很少有典型症状,表现为慢性死亡,加之继发的其他疾病,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临床症状

发病猪无年龄、性别和品种的差异。病猪食欲不振或不食,鼻镜轻度干燥,体温时高时低,有的体温变化不明显。有的猪咳嗽,多数病猪食欲不定,初期粪便干燥,后期腹泻或便秘交替发生。病程稍长者,运动轻度失调或步态不稳,其耳部、颈部、腹部、四肢内侧可见大小不等的散在或弥漫性出血点。病猪病期可拖至几个月,耐过猪往往发育不良,成为僵猪。

对猪瘟病治疗,肌肉注射高热金针;发病前期每瓶20ml用于150kg体重、后期用于100kg体重;预防量减倍。

【商 品 名】高热金针

【兽药名称】通用名:硫酸庆大-小诺霉素注射液 汉语拼音:Liusuanqingda-xiaonuomeisu Zhusheye 【主要成分】硫酸庆大-小诺霉素(载体为猪同源精制血清抗体)【性 状】本品为无色或微黄色澄明液体(加入猪同源精制血清抗体后为微红色或灰黄色液体,久置有少量沉淀)

病理变化

非典型猪瘟的主要病理变化与典型猪瘟接近,但较为轻微,如淋巴结呈轻度周边出血或只有水肿现象;肾的实质颜色变淡,肾盂大多有出血;个别喉及膀胱黏膜有少量出血点;脾稍肿,边缘有1处至2处三角形小梗死灶;回盲瓣肠段可出现溃疡、坏死,但难得见到典型扣状溃疡的病变。

第二篇:非典型猪瘟的防制

非典型猪瘟的防制

猪瘟是一种已被人们熟知的疾病,如今不论大小猪场都十分重视对猪瘟疫苗的免疫接种,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典型猪瘟不见了,于是人们渐渐地把猪瘟忽略了,当猪场发生猪病时,往往把猪瘟排除在外,殊不知,近年来猪瘟却改头换面,悄悄卷土重来,但由于病、死猪都未发现典型的猪瘟症状和病变,并且其流行规律和临诊表现都与典型猪瘟截然不同,往往被我们忽视。

【流行症状】典型猪瘟由猪瘟强毒株引起,目前少见;非典型猪瘟由自然致弱的低毒力或中等毒力的猪瘟病毒株引

起,目前常见,包括种猪繁殖障碍型猪瘟(带毒种猪综合症)和仔猪非典型猪瘟(仔猪先天性感染);

其中非典型猪瘟对保育仔猪的影响最为严重,其造成的死亡数约占仔猪死亡总数的1/3-1/2。

【临床特点】带毒种猪综合症:可引起流产、死产、木乃伊胎、弱仔及持续感染仔猪(貌似健康,3-5天后突然发

生震颤,不能允乳而死亡);个别母猪产后出现乏情或返情现象;感染母猪所产仔猪可形成对猪瘟的免疫耐受,至断奶后发生迟发型的仔猪非典型猪瘟。

仔猪非典型猪瘟:断奶后1-4周多发,病死率50%以上,体温升高(41℃左右)精神沉郁、减食消瘦、扎堆面卧、眼膜潮红、部分腹泻、呼吸困难;部分耳尖、腹下或四肢皮肤有出血斑点;剖检可见胸腺

萎缩,扁桃体有坏死病灶,体表淋巴结水肿,脾梗死,会厌软骨有出血斑点,肾或膀胱散布出血小点,胃浆膜出血,心肺等脏器的病变与并发感染有关。

【病因分析】◆免疫抑制性疾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等)◆免疫程序不合理或疫苗质量不稳定

◆长期饲喂霉变饲料玉米等◆滥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引起的免疫抑制

◆种猪(公猪、母猪)造成的垂直感染◆苗毒污染猪舍和环境

◆生产后对仔猪、母猪的人为应激等

【防治方案】

◆母猪配种前10天注射科鸣特号15ml,附弓链康15ml一次,净化母猪群,清除隐性感染的病毒或细菌。◆母猪配种前5-7天,复方达黄素+瘟热清(畜利健)+孕畜宝拌料,连用5天

◆母猪产前5-7天,复方达黄素(替米考星)+畜利健+孕畜宝拌料,连用5-7天

◆仔猪3、7、21日龄、断奶、转群,分别注射科鸣特号+头孢噻呋(5mg/kg)

◆仔猪断奶当日,注射科鸣特号2ml+诺炎2ml一次;猪乐宝+瘟热清(畜利健)+氨V650拌料,连续饲

喂7天

◆新购仔猪注射科鸣特号+诺炎(0.2ml/kg),复方达黄素+强氟欣+畜利健拌料,连喂7天

《特别推荐:科鸣特号含有“克隆抗体”能够选择特定病毒结合,诱导病毒蛋白质发生改变,提高机体抗体水平,对控制死亡,提高免疫力有显著作用》

第三篇:规模化养猪场如何有效防控非典型猪瘟

规模化养猪场如何有效防控非典型猪瘟

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属于一类动物疫病。是造成我国养猪业经济损失最大的疾病,据报道因该病死亡的猪只占三分之一以上。

一、近年来猪瘟病情变化

近年来典型猪瘟已经比较少见,非典型猪瘟呈蔓延和扩散的趋势。长期以来接种疫苗是综合防治猪瘟的有效措施,但是由于各猪场母猪群、仔猪母源抗体水平,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等的不同,常导致免疫失败。我国猪瘟疫苗的免疫通常以能防止临床感染为标准,应用这一标准进行免疫,常有部分猪抗体水平达不到防治亚临床感染的水平,这部分猪感染强毒后常引起亚临床感染和持续性感染等,由于病情比较缓和往往容易被忽略,给猪场带来巨大的隐形损失。一旦猪瘟病毒发生毒力返强,不排除有猪瘟爆发的可能。

二、非典型猪瘟控制方法

1、后备母猪

随机采样30头,检测猪瘟抗原,抗原全阴性合格,阳性者表示感染猪瘟建议淘汰。另外检测猪瘟抗体,以50%分界线,50%以上判定为免疫合格,50%以下者建议补免猪瘟疫苗6-8周后采血重新测,仍然为阴性无抗体反应猪,建议淘汰。通常采样30头就可以初步代表整个后备母猪的整体水平,理想的免疫状态是抗体阳性率100%,合格率50%。

2、公猪

全部采血,检测猪瘟抗原抗体,要求抗原检测阴性,抗体阻断率50%以上,免疫不合格者建议补免猪瘟苗,6-8周后重测,仍然不合格者建议淘汰。

3、怀孕母猪

随机采样30头,检测猪瘟抗原,要求抗原检测全阴性,阳性者坚决淘汰,否则产出持续性感染猪,潜在的损失更大。怀孕早期猪瘟抗体检测不合格者,可以补免苗,怀孕后期不建议补免疫苗,可以在小猪出生时施行超前免疫。

4、仔猪

目前仔猪采用二次免疫和超前免疫,由于各个猪场免疫情况不一致,固定的免疫程序并不见得有好的免疫效果,由于母源抗体跟疫苗注射的相互干扰,往往产生免疫耐受猪,后期给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们有必要针对各个猪场的实际情况检测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在仔猪母源抗体阻断率降低至30%-40%时,免疫猪瘟疫苗,保证既能克服母源抗体的干扰,又能使充足的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抵御猪瘟感染。具体实施方案如下:仔猪随机采样30头,检测猪瘟抗原,要求抗原检测全阴性,阳性者淘汰。每周采血检测一次判定母源抗体消长规律,母源抗体阻断率降低至30%-40%补免猪瘟苗,6-8周后检测,免疫不合格者补免一次,6-8周后检测,不合格者淘汰。

养猪场要做到有效防控非典型猪瘟,就要对猪群抗体水平实行定期监控,保证猪群有较高抗体水平,有足够的免疫力抵抗猪瘟。我们九鼎养猪服务中心可以每季度为您的猪群定期检测,提供针对性免疫指导,做到真正的未雨绸缪。另外猪场要完全控制猪瘟,就需要不断淘汰猪瘟阳性猪,这样猪场才能逐步净化,得到控制。

第四篇: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与非典型症状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与非典型症状

发表者:袁敏琴 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

创面修复科

了解糖尿病的人都知道,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其实,除了“三多一少”的症状外,出现以下似乎与糖尿病毫不沾边的症状时,你也应该提高警惕哦!

1,餐前低血糖:在糖尿病的初期,有些患者并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而是常常表现为餐前饥饿难忍及低血糖。其原因是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延迟,与血糖的变化不同步,餐后血糖达高峰时,胰岛素分泌却没达峰,到下一餐前血糖回落时,胰岛素分泌反而达到高峰,这样就造成了低血糖(反应性低血糖),引发餐前饥饿感。

2,异常排汗:糖尿病性植物神经病变时可出现汗液分泌异常,即便天气不热(尤其是吃饭时)也常常大汗淋漓,且以颜面、上身为主,下肢出汗较少。

3,胃肠功能紊乱:糖尿病性植物神经病变常可影响胃肠道功能,使胃肠道蠕动减慢,胃排空延迟,患者表现为腹胀、纳差或顽固性便秘。此外,也有少数患者表现为慢性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通常不伴有腹痛及脓血便,而且使用抗生素无效。

4,排尿困难及尿潴留:高血糖可损害支配膀胱的植物神经,影响膀胱的收缩与排空,患者表现为排尿困难、尿滴沥、尿失禁。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上述情况,首先应考虑前列腺肥大,还应注意排除是否存在糖尿病引起的“神经原性膀胱”。

5,体位性低血压:由于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造成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当久坐、久卧后突然起立时,由于血管不能反射性收缩,导致血压下降而引起一过性脑缺血,病人出现头晕、眼花甚至晕厥。

6,视力减退:糖尿病可引起视网膜病变及白内障,从而影响视力,发病率随着病程与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对视力影响最严重,常常因视网膜出血而造成视力突然下降。

7,手脚麻木:糖尿病可引起末梢神经炎,表现为对称性的手足麻木、疼痛、灼热、感觉减退或消失,也有患者会产生走路如踩棉花的感觉。

8,嗜睡及昏迷:有些老年人身患糖尿病自己却浑然不知,在某些诱因(如严重脱水、感染等)作用下,可引起高渗性昏迷或酮症酸中毒昏迷,临床表现酷似脑血管病。

9,伤口久不愈合:由于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外周血管病变,影响伤口周围组织的血供,加之,糖尿病人营养丢失严重,从而导致伤口愈合困难。

10,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糖利用障碍,如此一来,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只能靠分解体内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从而导致患者体重下降。凡是具备上述症状之一者,即使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也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化验血糖和尿糖,以免糖尿病被漏诊。

第五篇:猪瘟教案

第七节 猪 瘟(2学时)(Swine fever;Hog cholera)重点:

1、猪瘟的持续感染在流行病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2、猪瘟的症状和病变

3、猪瘟的诊断方法

4、猪瘟的免疫程序及防制要点

自188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首先发现本病后,百余年来猪瘟在世界上各养猪国家都有不同程度流行的报告。

1984年,国际兽疫局(OIE)规定了新的动物传染病分类法,将一些可在全球范围内传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给动物和畜产品国际贸易带来严重影响的传染病例为A类。本病即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是国际检疫的重要对象。

猪瘟在我国不知从何时开始发生,据1935年的调查报告,我国绝大部分省区都有猪瘟发生,经济损失巨大。

特点:高热稽留,全身性的出血,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常常为急性,也有慢性的。

病原

属黄病毒科(Faviviridae),瘟病毒属(pestivirus),是一种泛嗜性病毒,分布遍及全身各种器官和组织,自然感染只侵害猪,引起全身性败血性感染。

病毒核酸为单股RNA,为二十面体球状病毒,有囊膜,含类脂质,对乙醚、氯仿和脱氧胆酸盐敏感。

稳定性:

在50℃ 可存活3天,在37℃ 可存活7天但不能存活15天,-70℃ 可存活多年而不明显丧失感染性。病毒在尸体、血、尿腐败后2 ~ 3天内灭活,骨髓中的病毒即使在腐败情况下,仍能保持毒力达15天。

最经济有效的消毒药为1~2%烧碱加5%石灰乳。5%氨水消毒被病毒污染的圈栏、饲槽等,喷洒后经3小时(25℃)试验,获得确实可靠的消毒效果。

病毒的培养:

猪瘟病毒的生长脱离不了猪的组织,本病毒用细胞培养时以出芽的方式陆续释放,在多数情况下,不出现细胞病变。

本病毒用细胞培养时以出芽的方式陆续释放,在多数情况下,不出现细胞病变。因猪瘟病毒不能致细胞病变,故通常应用荧光抗体技术以检出细胞培养物内的病毒。

1958年日本人发现并首创END试验(鸡新城疫病毒强化试验)。这个试验本身并不是特异的,然而,如果在对照试验中,猪瘟病毒、特异性免疫血清能抑制待检测材料的END反应,则可证明这个反映的特异性。

毒力和抵抗性:

毒力往往有强有弱,在流行初期分离的较强。流行的后期,自慢性病例分离的毒力较弱。我国温和型猪瘟病毒株的抗原性与石门系株标准毒株的抗原性是一致的。

多年来认为病毒为单一血清型,并与其他病毒没有交叉反应,近年来,由于血清学技术的进展,对这方面的认识有了提高。

Agnaud(1974)将猪瘟病毒分为两个亚群,其一为已知的病原性强的病毒,以及由其演变来的病毒株。如中国系兔化毒,日本的GPE株等(A亚群),另一为以美国的331株为代表的病毒株(B亚群)。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在抗原性上的亲缘关系较前者密切。

流行病学

无地区性,几乎所有的欧洲、非洲、亚洲和澳洲都有猪爆发此病的记载。

易感动物:猪(包括家猪、野猪),不分年龄、性别、品种。

传染源:主要病猪,带毒猪(种母猪)。如母猪免疫力不强,抵抗力低,怀孕后母猪感染猪瘟无症状,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复制,致小猪弱胎、胎儿出生后,不能站立,颤抖,这种胎儿就是传染源,这种胎儿发育不良,很快死亡。

感染途径

自然感染的途径:主要是从消化道,但也可以通过呼吸道(经鼻腔粘膜)和眼结膜,此外,破裂的皮肤或去势时的伤口也可以感染。猪吃入病毒后从口腔粘膜进入组织,最初在扁桃体内被发现,以后侵入白细胞进入淋巴结,直到24小时后才在血流中出现。

病毒进入上消化道,首先进入淋巴系统,颌、咽淋巴结,进入血液,然后定居组织,到血液中后主要与球蛋白结合,有的试验,将病猪球蛋白接种健康猪能致发病,清蛋白不发病。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健康易感猪群,潜伏期2 ~ 20天,最初最急性死亡;一周后,陆续发病;2周后到达高潮,3周后趋向平稳,故病程陆续持续1月左右。

流行特点

无季节性,初次传入易感猪群,首先最急性,1 ~ 3周,出现多数急性病例,以后则多为亚急性或少数慢性病猪。病程稍长者,常发生继发感染,发生“肺型”或“肠型”猪瘟。

症状

最急性:5 ~ 10天 急性:10 ~ 20天

亚急性:20 ~ 30天 慢性:30天以上

1、行动迟缓,少食。

2、体温高,40 ~ 41.5℃(也可以39.8℃,39.9℃),持续不退。

3、血液变化

(1)a、白细胞减少,发病初期一周之内,正常猪14500个/mm3,小猪12000 ~ 25000个/mm3,由于造血系统侵害,白细胞下降至10000个以下/ mm3 一周后由于细菌继发感染,白细胞有所上升。

b、血小板:50 ~ 500万个/mm3 下降至5000 ~ 50000个/mm3,并一直下降。

(2)中性球比例上升,核左移;淋巴球比例下降。

4、眼结膜炎,粘液或脓性分泌物将眼睑粘连。

5、阴茎鞘积尿:肿胀,挤压有尿液挤出。可能灰白、恶臭。

6、大便先干后稀。

病初:粒状,可带粘液、血液、后拉稀,有粘液或脓液。

7、皮肤、粘膜出血

四肢内侧、胸下、腹下、皮肤薄、少毛区可见出血点、耳腹侧也可见。粘膜、嘴唇内侧、齿龈、母猪阴户粘膜,眼结膜。第三眼睑。由皮肤,粘膜出血,可推测其内脏粘膜,浆膜出血,说明猪瘟晚期,一般不超过72小时死亡。

8、慢性:食欲时好时坏,体温时高时低,大便干稀交替。

9、神经症状:神经系统受侵害

断奶后小猪,身体僵硬,剧烈奔跄,倒地抽搐,很快死亡。

10、温和型:(又称“无名高热”或“非典型性猪瘟”)

症状缓和,死亡率低。呼吸系统症状、神经症状,大猪症状轻,死亡率低,小猪症状较重,易死亡。

11、迟发型:是先天感染猪瘟病毒,特别是在胚胎感染低毒HCV,小猪不能产生对HCV的中和抗体,产生免疫耐受,死亡率不高。若作为后备母猪,可能产生死胎、木乃伊胎、流产。

病变

1、皮肤、粘膜、浆膜广泛出血。

2、淋巴结,体积肿大,切面出血,猪丹毒大片出血,而猪瘟淋巴结周边及中央条纹出血,生发中心在中央,故中央血管少,而周边髓质疏松,血管丰富,故易出血。

最早咽喉和颈部淋巴结出血、肿胀。

3、脾脏:不肿大,颜色不变,脾周边或尖端有黑色病灶,为出血性梗死。

4、泌尿系统

肾:与猪丹毒(大红肾、肿、颜色深,密密麻麻出血点)比较,不肿,颜色淡,表现贫血在此基础上,有大小、数量不等出血点。

猪瘟出血:肾皮质、髓质、肾粘膜出血。

丹毒出血:肾皮质出血,猪丹毒杆菌侵害肾小球。

膀胱:少数针尖大出血点。

5、呼吸系统

咽喉喉头,会咽软骨粘膜表面有出血点。

6、消化系统

扁桃体有炎症,后期坏死,胆囊粘膜出血、坏死、溃疡、盲肠、结肠、回盲口附近粘膜坏死,最初,滤泡炎症,坏死、溃疡,表面有痂样覆盖,中央凹,周围凸起,形成扣状溃疡,而且形成轮状坏死。

7、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在脑、脑膜,实质有出血现象,显微变化,可呈非化脓性脑炎。

① 脑血管充血,脑血管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称“套现象”。

② 神经细胞发生水肿、变性、崩解、神经纤维表现水肿,称“髓鞘肿胀”。

③ 小胶质细胞增生。

8、肋骨骺增宽

亚急性猪瘟,病程较长,不出现败血性病理变化。骨的病变值得注意:主要发生在胸下肋骨连合处,骺线明显地增厚。

断奶后不久的小猪,发生猪瘟,如病程较长,猪磷,钙代谢发生紊乱,骨质形成受到影响,尤其5 ~ 9肋骨与肋软骨之间的骨骺线增宽(变疏松)。

诊断

特别注意有无继发,实验室检查:

1、继发,可作其他微生物学检查。

2、血液检查:病初白细胞减少,后期白细胞增多,核左移,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3、脑切片:非化脓性脑炎

4、免疫学检查

5、琼扩试验:猪瘟血清检查未知抗原,60%检出率。

6、荧光抗体法:直接或间接法,检查切片(冰冻)或涂片检查细胞浆中有无荧光。

7、酶标试验

I)组片法白细胞中包涵体;

II)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猪瘟强毒和弱毒在兔体内的交互免疫试验

疑似猪瘟抗凝血5ml,或临死猪淋巴结,注射兔后,10天后,猪瘟兔化毒1:20(or 1:40)耳静脉注射,测体温(6小时一次,连续3天),对照试验,只打猪瘟兔化毒,试验组兔无体温反应,对照组有体温反应—猪瘟;试验组兔有体温反应,对照组有体温反应—非猪瘟。

生物学试验

试验组:病料接种猪

对照组:抗血清对猪被动免疫,再接种病料(6-24小时),饲养21天后观察,如试验组发病,对照但不发病确诊。

防制

(一)平时预防措施

1.预防接种

中国系兔化猪瘟苗,国内、国外(法国梅里厄研究所,全苏兽医研究所)进行大量试验研究证明本毒系非常安全,接种各种类型的母猪的产仔数,成活率及初生体重均无不良影响,反复通过猪体传代,未出现返祖现象。

以肌肉或皮下注射法免疫力最可靠,鼻腔和眼结膜囊接种,产生的免疫力都不太确实。猪肌注兔化毒,3天可产生可靠免疫力。用兔化毒免疫断乳猪,大多数在免疫后1-1.5年,仍有免疫力。

法国梅里厄研究所(1978)由中国系兔化毒(CL系)在羔羊肾细胞上培养,制成细胞培养冻干疫苗。经测定其免疫力产生时间为注苗后第5天,第7天则免疫力更坚强。本疫苗的免疫期在2年以上。

以前规定春秋各一次,后来,规定长年预防,但对出生初乳后小猪及上次未免疫的大猪要补一次(补防)。一个月,断奶后各免疫一次。

中和抗体在1:8或1:8以下,免疫效果(100%)。

中和抗体测定:

采猪血清稀释1:2,1:4,1:8,1:16,1:32,1:64„„一定量猪瘟兔化毒20~100个兔体反应量(用一批疫苗,先测定疫苗中兔体反应量的高低),然后进行中和,中和后接种兔,有无体温反应。不出现体温反应的血清的最大稀释倍数。

梅里厄研究所(1978)建议,对非免疫母猪所生仔猪,生后7天即可免疫;免疫母猪所生仔猪,在生后60 ~ 75天免疫。有传染威胁时,允许于60天以内,在吮乳期预防接种,但必须在1 ~ 2月后,加强免疫一次。

在健康环境中的猪,以后每二年加强注苗一次。有污染危害的种猪,每年加强免疫一次。

发病时的措施:

1、抓紧时间确诊,隔离淘汰措施、场地、用具、饮水消毒。

2、紧急预防注射,加大剂量(2 ~ 5头剂),200头剂亦无反应,注意换针头。

3、建立免疫带

疫区周围地区的猪应立即全部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形成安全带,防止疫区扩大蔓延。

4、停止生猪集市和调运

5、病死猪的处理

扑杀的病猪和死猪以深埋为原则,应装在不漏水的容器内运往指定地点,埋在1米以下的深坑内。

美国消灭猪瘟的经验:

猪是唯一的储主,其他动物包括某些昆虫虽有保毒可能,但不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从理论上讲,猪瘟是一种比较容易消灭的疾病。

美国花的时间较久,经十余年后猪瘟才停止发生。这些国家消灭猪瘟的主要措施为扑杀病猪,加强检疫,预防接种和其他防制措施。预防接种一般在执行计划的初期采用,疫情已经控制后,就停止使用疫苗,而以检疫,快速诊断、扑杀和其他防疫措施为主。与猪瘟相似的疾病:

猪弓形虫病的潜伏期为潜伏期为3~7天,病程多位10~15天。

序言: 猪场弓形体感染以种猪为主,并且是复发性感染为主,首次感染弓形体的比例较少。哺乳和保育仔猪以先天性弓形体病为主。仔猪发病后2~3天,生长育肥猪发病5~7天,其体表毛根处有出血性紫红色斑点。

(l)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育肥猪有咳嗽、流鼻液(清亮),乳猪偶有咳嗽和流鼻液。

(2)耳尖、腹底的皮肤上出现出血性紫斑。乳猪明显,往往有从耳尖向耳根推进或减退的情况,作为疾病轻重的标志。育肥猪偶尔有此现象。

(3)体温41℃~42℃以上,呈稽留热型(通常7-10天)。

(4)乳猪可出现神经症状,如转圈、共济失调等。

(5)少吃或不食,精神沉郁。

(6)育肥猪和后备母猪大便可呈煤焦油状血痢或呈无血的腹泻。

(7)怀孕母猪可引起流产、死胎、畸形胎、弱仔,弱仔产下数天内死亡,母猪流产后很快自愈,一般不留后遗症。

临床症状与猪瘟的临床症状极为相似,但弓形体病有个标志性的特征,如果是弓形虫病一定会有肺水肿,会出现呼吸困难,猪瘟则没有这个肺水肿的病理现象和症状!

总结:有猪弓形虫病一定会有肺水肿的出现.1、弓形虫常呈暴发流行和急性经过

在养殖中,典型的猪瘟临床症状实在难以看到;而弓形体病则不同,本病尚不为大多数人(包括一些年青兽医技术人员)所了解,对本病的防控,在一般中小猪场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不以为然,而一般猪场都有本病原存在,发生机率较高,一旦发生,又因为对本病认识不足,作出误诊误治的现象相当普遍,不少猪场的兽医人员往往将这种“无名高热”当作细菌性引起的“败血症”来治疗,大量使用抗生素或当作猪瘟处理,结果是药不对症,无的放矢。这实际上人为地造成了本病在猪场中的流行。所以本病一旦在猪场发生,往往传播迅猛,病情急剧

2、体表出血(瘀血)存在不同

弓形虫与猪瘟都有体表皮肤广泛性出血(瘀血)症状,但两者有截然不同之处。2.1 出血出现的时间不同

弓形虫患猪发高烧后1~2天(或同时)就会在体表相应部位皮肤上出现出血点或瘀血斑;而猪瘟体表出血一般很少在早期发生,至少也在发病后期或慢性过程才会出现。

2.2 出血出现的部位不同

猪瘟体表皮肤出血,仅发生于耳尖、四肢内侧、腹下等皮薄处;而本病出血点或瘀血斑块,则到处可见,特别是在胸背部、荐臀部等皮肤厚实的部位出现,这是猪瘟患猪所少见的。

2.3 出血出现的程度不同

猪瘟出血是局限性、散在性出血点(如火鸡蛋或麻雀蛋样),即使融合也不会形成大斑块,程度较轻微;而本病患猪的出血则呈广泛性、弥漫性的瘀血斑块,甚至有的瘀血斑块互相融合布及全身。笔者曾遇到过多例本病患猪于发病后2~3天内全身呈紫红一片的(整头猪从头至尾周身紫红)。

2.4 出血斑点颜色不同

猪瘟体表出血斑点呈紫黑色或蓝黑色,颜色较深;本病患猪体表瘀血斑块多呈紫红色,颜色相对较浅。

3、排泄物不同

猪瘟便秘阶段排出的粒状干硬粪团呈灰黑或灰褐色,后期拉稀呈黄褐色水样腹泻,尿液浅黄色;而本病患猪排的粒状干硬粪团呈暗红色,后期拉稀呈酱油(煤焦油)样半流体黏稠粪便。尿液呈鲜橘黄色。

4、弓形虫的防治

a:预防:

猪舍要定期消毒,消毒药醛威加1%来苏水、3%烧碱、5%草木灰都有效。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卫生。消灭鼠类,控制猪猫同养,防止猪与野生动物接触。

b:治疗:

对急性病例,磺胺嘧啶钠每千克体重70毫克,由于磺胺嘧啶钠溶解度较低,较易在尿中析出结晶,内服时应配合等量碳酸氢钠,并增加饮水。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每千克体重20-25毫克,每天1-2次,肌肉注射或口服,同时给予维生素B族,病初使用效果更佳。

非典型猪瘟的症状201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