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案(精)
编辑:心旷神怡 识别码:14-741007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10 08:14:47 来源:网络

第一篇: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案(精)

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案 发布时间:2010年 1月 26日 来源:中国有色网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原材料工业在中部六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为贯彻落实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巩固和提升原材料工业基地地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特提出本方案。方案实 施期为 2010-2011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中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经过多年发展,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原材料工业已成为中部地区的 支柱产业。2008年,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增加值超过 8000亿元,占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 30%,形成了一批实力比较雄 厚、布局比较合理、优势比较突出的原材料工业基地。

——优势明显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中部地区铝矾土、铜、锑、镁、钨、稀土等矿产资源丰富,已形成与资源优势相匹配 的产业基地。2008年中部地区十种有色金属产量 1053.5万吨,占全国的 41.8%。稀有金属和铜、铝、铅、锌、镁等冶炼和加工 工业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独具特色的钢铁工业基地。钢铁是中部地区各省的支柱产业,总体规模较大。2008年粗钢产量 10835万吨,占全国的 21.7%。钢铁产品门类比较齐全,满足全国需求,部分产品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硅钢、不锈钢、球墨铸管、高速车轮轮毂 等产品优势突出。

——基础较好的化学工业基地。中部地区煤、盐、磷等矿产资源储量较大,化学工业体系比较完整,化肥、农药及煤化工 优势明显,石油化工、盐化工、氟化工、磷化工等行业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基础。2008年化肥、农药、甲醇、硫酸、焦 化等产品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34.9%、29.3%、26.8%、28.9%和 39.7%。

——快速发展的建材工业基地。中部地区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建材工业发展迅速,已形成水泥、玻璃及深加工、建筑陶 瓷、耐火材料、新型建材等门类较为齐全、技术装备比较先进的建材工业体系。2008年中部地区水泥产量占全国 25.5%,新型 干法水泥比重超过 7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7个百分点,玻璃深加工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但是,由于多年粗放式发展,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集中度较低,企 业规模偏小,产业布局不合理,如江西稀土冶炼企业平均规模不足 2000吨,河南规模以上氮肥企业平均产量不足 10万吨,湖 北磷肥企业平均产量不足 4万吨;落后产能比重较大, 湖南新型干法水泥比重仅 37%,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河南 48条轧钢生产线中仅有 4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创新能力亟需增强,企业研发投入少,多数企业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产 业链条短,产品结构比较单一,高附加值产品少,多数产品位于价值链低端;节能减排压力大,山西每年仍有 40亿立方米焦炉 煤气直接燃烧排放;资源保障程度越来越低,中部地区油气资源贫乏,铁矿石自给率不足 20%,安徽铜精矿 90%以上依赖进口, 河南铝土矿保有储量仅能维持企业 6-7年正常生产需要。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这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暴露,给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紧紧抓住当前有利的市场环境,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动产 业升级,为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赢得发展的先机和空间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保增长、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坚 决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加快转变原材料工业发展方式,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 排

降耗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不断提高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组织协调、注重 政策引导、改善市场环境,发挥政府部门在抑制产能扩张、整合社会资源、推动跨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兼并重组与体制创新相结合。扶优扶强,支持企业通过联合重组整合产业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通 过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企业兼并重组的体制和机制。

坚持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功能,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 业,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大力开发新材料,培育新的增长点。

坚持发挥本地优势与区域产业互补相结合。根据各地区资源环境、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加快整合上 下游产业,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整体竞争力。

(三调整目标

1.兼并重组取得重大进展。有色金属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新突破, 重点培育 1-2家具有国际竞争力、5-8家在国内领先的大型 企业集团;钢铁冶炼企业数量得到较大幅度压缩,培育 1家具有国际竞争力、2-3家在国内有较强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集团;建材 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取得新进展,培育 1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建材企业集团,初步形成 8家以上年产能超千万吨的区域 性水泥企业集团;化工行业兼并重组取得积极成效,年销售收入超百亿企业达到 10家以上。

2.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金属和非金属深加工产品、精细化工产品比重进一步提高,为新能源、电子信息、装备、航空航天、国防军工

等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新材料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玻璃深加工率达到 45%,中高档建筑陶瓷 占陶瓷比例达到 40%,高端石化产品自给率明显提高,高浓度化肥比重提高到 80%。

3.落后产能按期淘汰。全面淘汰 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 30吨及以下的转炉和电炉,逐步淘汰 160KA 及以下铝电解槽,限 期淘汰年产 5万吨以下铅锌冶炼厂、年产 1万吨以下金属镁等“小有色”企业,争取全面淘汰中部地区落后水泥和玻璃产能, 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 8万吨以下合成氨装置。

4.技术进步明显加快。力争在关键工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重 点大中型钢铁企业 60%以上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采用富氧底吹等先进技术的铅冶炼能力达 70%,无铬高档碱性耐火 材料实现产业化,新型自主创新煤气化技术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

5.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与资源禀赋、市场规模、环境承载能力等相协调的原材料工业布局进一步优 化,沿江、沿主要交通干线和能源、资源产地的原材料工业基地进一步壮大,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比较优势明显、竞 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6.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原材料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末明显下降,能源消耗达到国家限额标准,基本实现余 热余能 100%回收利用,硫利用率达到 97%以上,废渣 100%无害化处置,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达标,重金属污染得到有 效遏制,清洁生产水平显着提升。

三、主要任务

巩固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现有优势,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工艺装备结构和区域产业布局,形成 若干由大型企业集团主导、产业链完整、技术水平高、配套设施完善、具有循环经济功能的产业基地,构筑符合国家区域战略 定位、满足市场需求、优势互补的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新格局。

(一扶优扶强,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市场倒逼机制,引导企业联合重组或建立战略联盟,鼓励生产要素向武钢等大型企业集团 集中,支持武钢集团积极开展区域内和跨区域的联合重组,努力打造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推动马钢、太钢、华菱等与省内外企业联合重组,形成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推动安钢、新钢等与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跨区域重组, 努力减少区内钢铁企业数量。

加快区域内外有色金属矿产、冶炼、加工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中铝、五矿、江铜、铜陵有色、湖南有色、豫光金铅、大 冶有色等大型企业集团在整合中部地区有色金属产业中的主导作用,提高资源控制力,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煤、电、铝” 企业联姻重组,实现一体化发展。大力推动镁、钨、锡、锑、钼、稀土、黄金等产业集约化发展,支持重点骨干企业横向并购, 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按照煤化一体化原则,依托山西晋煤、阳煤、太化、河南煤化、中平能化、淮化等骨干企业,加速整合省内外煤化工上下 游产业,打造大型煤化工企业集团。依托宜化、兴发、洋丰、铜化、中盐、沙隆达等大型企业,推进磷、盐、农药等特色化工 企业的兼并重组。积极发挥中石化、中国化工、中海油、中石油等战略投资者在中部地区化工产业重组中的引领作用。

进一步发挥海螺、中国建材、中材、华新、天瑞、三峡新材、长利玻璃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水泥、玻璃、耐火材 料、新型建材等行业的兼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二做精做深,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优势,严格控制初级资源类产品产能的盲目扩张,着力增加 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断优化产品结构。

钢铁工业:重点发展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高牌号不锈钢、高速车轮轮箍、高档汽车面板、高强级管线板、高附加值油 井管、高压锅炉管、核电用管及特厚

板等产品,不断开发市场适销的新产品。加快推广使用强度 400MPa 及以上钢筋,促进建筑 钢材的升级换代。

有色金属工业:重点发展高精度高性能板带材、箔材等精深加工产品,大力发展合金制品和新材料,加快向产业链高端环 节转移。合理控制稀有金属发展规模,提高深加工能力。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体系,发展再生有 色金属产业。

化学工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精细化工等产品,严格限制产能过剩的传统化工产品发展。延伸焦化、磷、氟、盐化工产业 链。发展高浓度基础性肥料和高效复合肥,积极开发新型农药中间体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提高农资保障能力。以满足 中部地区市场需求为主,提高原油深加工能力,增加高品质石化产品生产。

建材工业: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绿色耐火材料、超薄超厚超白优质浮法玻璃及 LOW-E、ITO 导电膜玻璃等深加工产品, 全面提高建筑卫生陶瓷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型建材。

(三加强技术改造,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原材料工业,大力开展节能减排降耗,推行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 升级步伐。

支持关键钢材品种和有色金属新材料生产工艺技术研发,大力发展高温高压干熄焦、烧结余热利用、高炉余压发电、铜铅 锌冶炼短流程工艺、烟气脱硫、高性能专用铜铝材生产工艺、吨铝直流电耗低于 12500千瓦时的电解铝关键工艺、低品位和难 选冶矿产高效利用、尾矿和赤泥综合利用、再生金属保持性能等技术;支持油品质量升级改造,煤焦油综合利用,氮肥原料路 线和动力结构调整,磷肥资源优化配置,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产和废弃物处置能力建设;支持新型干法水泥企业推广应用纯 低温余热发电、粉磨节能、利用水泥窑处置废弃物等技术,推进玻璃窑炉全氧燃烧技术产业化。

加快淘汰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安全隐患大、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全面淘汰落后钢铁产能, 重点企业和地区要加快淘汰 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及相应的炼钢产能;按期淘汰反射炉及鼓风炉、电炉炼铜产能、烧结锅炼铅产 能、落后锌冶炼产能和落后小型预焙槽电解铝产能,逐步淘汰落后烧结机铅冶炼产能;淘汰 12500千伏安以下电石炉、间歇蒸 馏煤焦油加工装置、单套能力低于 10万吨 /年的焦油连续加工装置、酸洗法粗苯精制装置、高毒高风险农药以及小炼油、小合 成氨、小二硫化碳等落后产能;全面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水泥产能及“格法”、“小平拉”等落后玻璃产能。

(四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

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优势互补、合理布局,把促进产业集聚作为优化原材料工业布 局的重要途径,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园区化发展,进一步发挥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基地的整体优势。

结合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和技术改造,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加快布局调整,重点发展武钢、马钢沿江沿海钢铁基 地,推进合钢等城市钢厂搬迁改造,进一步巩固太钢、舞钢、华菱等特色钢铁基地地位,加快安钢、新钢等产业基地结构调整 步伐。充分发挥中部地区能源和有色金属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和重点地区配置,建设中铝、鲁能晋北、新安 等铝工业基地,发展江铜、铜陵、大冶有色铜工业基地,优化河南和湖南铅锌生产加工基地、赣南及湘中南钨锑稀土等稀有金 属基地建设。

调整优化中部地区石油化工产业布局,加快建设武汉乙烯生产基地,有序建设山西和河南煤化工基地、湖北磷化工基地, 进一步突出提升和壮大化肥产业,发展精细化工园区。支持河南、湖北、安徽形成大型、优质、高档浮法玻璃原片生产及深加 工基地,促进河南、山西耐火材料加工园区集约化发展,抓住沿海产业转移机遇,利用原料优势,进一步发展江西、湖北陶瓷 基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

各省级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原材料工业的行业管理、政策引导和协调服务。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原材料工业管理工作 的指导意见》(工信部原 [2009]294号,认真研究本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实施措 施。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充分利用财税、投资、信贷、法规等手段,统筹做好各项政策措施衔接落实,适时 开展实施效果评估工作。

(二深化改革,消除制约结构调整的体制性障碍

探索企业兼并重组的有效途径和各种方式,妥善解决人员安置、资产划转、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关键问题, 促进各种资源向优势企业配置。根据即将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兼并重组的意见、加快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指导意见等文件 精神,抓紧研究制定区域内原材料行业联合重组规划。认真贯彻《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 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 [2009]38号,结合有关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落后产 能退出机制,严格实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问责制,强化环保、能耗和电价、水价等制约手段,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

(三突出低碳经济理念,落实减排目标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在 2020年以前,大幅度减少单位 GDP 能耗的战略目标,以节能 降耗、治污减排、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为重点,抓紧制定出台原材料行业贯彻落实的计划、指标和政策措施,将相关计划目标 细化和落实到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确保中部地区各省“十二五”期间各项节能减排指标的 完成。

(四强化行业标准管理,严格市场准入

从更加关注民生、更加关注节能减排、更加关注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大局出发,进一步修订完善准入条件,提高准入门 槛。要以技术创新和质量品种为重点,抓紧修订完善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和稀土行业标准。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已经

出台的行业准入条件,加强对生产企业执行准入条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名单实施定期公布、动态管理, 同时接受社会的支持和监督。

(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充分利用国家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加大地方配套资金投入,根据各地原材料工业特点,着力向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和重点 产业基地倾斜。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信贷资金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优先支持符合结构调整方向和重点的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资本市场、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筹集资金。扩大社会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广泛参与产业整合,推动结构调整工作。(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

进一步发挥技术创新对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产业技术创新和新产 品开发能力。依托重点原材料工业基地,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调机制,形成区域创新联盟,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创新平台。大力开发影响行业技术进步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七开辟多元化资源渠道,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加强对中部地区重点矿产资源的保护,充分发挥稀有金属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合理规划资源开发规模,树立可持续发展理 念。促进矿产资源能源优先向产业基地和重点企业配置,制止无照开采和违章经营。加大短缺资源的地质勘探力度,增加资源 储量。积极树立“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一盘棋概念,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境外资源开发力度,鼓励有条件的 企业拓展国际化经营,建立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不断完善国内原材料资源和产品的收储制度。

(八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发挥信息引导作用

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和协会,建立信息联合发布制度,加强行业统计、市场行情、技术动态、产业预警等信息交流,为企 业经营和行业管理提供有力支撑。要充

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行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提供咨 询服务。

第二篇: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窦明洋

核心提示当今一个时期,是我省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更是辽宁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巩固和发展我省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意义和现状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挖掘和发挥现有工业基础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要求,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强具有基础优势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做大高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进一步提出,要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只有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才能切实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我省曾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多年来形成了以钢铁、石化、机械等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为我国的工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这样的产业结构,对资源能源消耗较高,对本省投入产出效益有限,对环境和生态影响较大。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产出附加值大、技术含量高、综合牵动力强、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加快转变我省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根本途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当务之急。当前,只有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符合时代要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构筑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充分发挥自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进一步集聚我省创新资源,不断提升辽宁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近年来,特别是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增量调结构、以创新促发展,突出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和“两化”融合、国有企业改革和中小企业发展、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工作,推动传统工业向新型产业转变,全省呈现出三次产业长足发展、工业运行质量趋好、产业结构趋于协调、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良好态势,跻身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行列,正向国家新的重要增长极的目标奋力迈进。

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工业经济仍然存在总量偏小、产品结构亟需调整、产业集群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迫切需要我们紧紧抓住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只争朝夕,勇于作为,积极探索,加快调

整,努力走出一条富有辽宁特色的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之路,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路径和措施

全省上下必须统一思想,增强调整优化紧迫感,抢抓转型发展新机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一场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攻坚战,争取用5到10年时间,重塑辽宁工业大省的新形象。

积极扶持重大工业项目,充分发挥国有骨干企业的中坚和带动作用。既要立足当前,千方百计扩大投资、消费需求,做大经济总量规模,又要着眼长远,实施一批事关持续发展的重大项目,推进重大项目的引进、落地、建设和储备工作,实现由中低端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增长转变,提高产业丰厚度。加快推进国有大企业的股权多元化改革和行业骨干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做强一批代表辽宁工业新形象的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发展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集团公司。加快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创造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体制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加快转型和发展壮大。

积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着力建设世界级高加工度原材料基地。加强资源整合,把具有全面资质的相关科研设计院所吸纳到辽宁装备集团,组建辽宁装备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和壮大我省具有相当实力、能够左右市场、真正走向世界的大型装备工程集团,使其在自主研发、总体设计、核心制造等方面,形成系列创造能力,牵动众多机电企业加入配套行列,最终实施“交钥匙”工程。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其他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向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迈进。依托大型、特大型企业,利用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已有的技术基础,围绕高端制造、高级冶金、现代石化和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高速高精复合数控机床、重型数控机床、精品钢材等,构建从基本有机原料到精细化工等系列产业集群,发展节能玻璃等高品质新型建材,推进原材料工业向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和会展等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配套服务。以沿海沿江沿河港口、机场、交通枢纽、开发区、大型批发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专业物流和配送分拨,促进批发交易与物流配送一体化。培育建设沈阳、大连等区域现代物流中心,推进沿海、沈大、锦阜朝三大现代物流产业带发展。依托本地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加速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尽快将其培育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推动建立新兴产业发展联盟,以联盟构建完善产业链,实现产业协同、错位发展和技术高端化发展,提升核心竞争优势。积极用新兴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石化、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发精品、拉长链条、降本提效,培育发展传统产业新优势。

积极发展工业产业集群,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布局规划、政策引导、服务创新、环境吸引,以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为支撑,鼓励、支持和引导关联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园区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格局。定期发布符合我省区域特点的产业政策导向,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和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主业特色鲜明、投入产出较高的优势产业集聚区。综合运用政策、补贴、服务等

方式,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自主加大投入,把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起参与广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实行科企结合,联合开发,推动创新成果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大力实施企业并购工程,健全首台(套)保险机制和补偿政策,建立重大装备风险保证基金。坚持以质取胜,加大创新投入,创建新产品、新品牌,抓好名优品牌经营与推广,不断丰富品牌内涵,提升辽宁产品竞争力。

积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着力培养和建设企业家队伍,加速培养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职业企业家、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大力发展厂长经理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各级管理岗位专业培训,努力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抓好国内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研发团队的引进工作,为工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把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扎实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努力破解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降低能源原材料工业中初级产品比重,强化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总之,通过统筹协调,综合施策,举全省之力,抓好落实,就一定能为辽宁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技术和要素支撑。

(作者系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常务副主任)

第三篇:李毅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升级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李毅中

日前,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点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不失时机地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这关系到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我国工业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实现了回升向好的重大转变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挑战,我们紧紧围绕“保工业,就是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大局,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增速回升向好的“V”型反转,全年累计增长11%,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着力扩大内需、稳定出口。推动实施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汽车、家电以旧换新、1.6升以下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等政策,有效地拉动消费、惠及民生。其中,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379、1364万辆,均居世界第一。推动国家7次下调出口退税率,全年为工业新增退税额1530亿元,为扭转我国出口急剧下滑,确保工业出口降幅收窄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9年11月,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5.3%,结束了连续12个月同比下降的局面。

着力推进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在工业发展最困难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围绕这一战略部署,国家发改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完成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165项实施细则并

逐项推动落实,全面加强行业指导。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提振了企业信心,保障了重点行业的稳步发展。

着力发挥企业技术改造的突出作用。通过努力,国务院设立了200亿元的中央财政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在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装备水平、安全生产和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薄弱环节进行技术改造。2009年,拿出230亿元支持了4441个项目,合计拉动了6326亿元的社会总投资,拉动系数为28倍。

着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和节能减排。机械、冶金、汽车、有色、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的并购重组加速推进,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炼钢、炼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焦炭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取得初步成效,全年分别淘汰落后产能1691万吨、2113万吨、7416万吨、600万重量箱、31万吨、1809万吨。2009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呈下降趋势。

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及软件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通过发放3G牌照和促进TD等3G产业发展,快速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当年直接投资1609亿元,带动了网络、服务和新业务的快速发展。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效果明显,正在催生一批新的增长点。

着力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积极发挥牵头部门作用,从政策法规、融资信贷、财税扶持、政府服务平台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环境。2009年,4800户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了8500亿元的贷款担保。截至2009年9月,中小企业贷款占企业贷款的59%,小企业贷款增加1.1万亿元,增

长27%。中央财政安排了96亿元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和30亿元技术改造资金,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开拓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着力科技创新和质量品牌建设。在关键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重大装备自主化和本土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科技专项成果正在加速产业化。国防科技工业重大项目进展良好。以品种、质量、品牌、服务为重点,全面加强工业产品质量管理,引导消费,拉动发展。完成2.3万项标龄10年以上行业标准复审,发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120项。

二、把握好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任务艰巨紧迫。

一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深刻变革和挑战。从外部发展环境看,全球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这从客观上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制约。从内部发展环境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工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总体上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中低端。我国工业目前仍主要依靠大量消耗物质资源,资源环境难以支撑,发展不可持续。要赢得这些挑战,必须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痛下决心、狠下功夫,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为我国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主要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市场需求、供给结构和贸易结构都面临深度调整,经济复苏缓慢乏力,结构调整优化需要较长的过程,这在客观上为我国加快结构调整、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经济下行时的“倒逼机制”往往也给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增添压力和动力。

二是我国已进入必须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工业经历长期高速发展后,面临新的周期性调整压力,进入需要推动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同时,我国工业发展也具备了加快结构调整的有利条件和物质基础。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工业必须努力推进转型升级。

三是中央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为促进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启动总额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两年投资计划,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制定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发展环境;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视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深化社会保障改革,扩大就业渠道等。这些重大政策的实施都将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保障。

总体看,我国工业发展的条件和动力正在发生重要变化。我们要把经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切肤之痛转化为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动力,抢抓发展机遇,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三、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措施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是: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过度消耗能源资源的粗放发展向注重效率、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促进我国工业良性循环,加快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

促进工业平稳较快发展,为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打好基础。当前,要坚持把改善供给结构、促进扩大内需作为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着眼于完善促进消费各项政策,增强消费需求对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抓住3G发展、三网融合等新机遇,开拓新型消费领域。促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扩大传统优势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实现内外需均衡发展。抓住当前战略性机遇,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一是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根据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要求,调整轻重工业结构,推动协调发展;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结合,推动劳动力密集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二是改善产业组织结构。按照市场竞争、规模经济、专业分工、产业配套的原则,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三是提升技术和产品结构。开发生产各具优势和特色的产品,引导消费、扩大消费。四是优化工业区域布局。坚持工业区域功能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与地区资源、能源及环境容量相适应、主导产业特色优势突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立产业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引导沿海地区与内地产业有序转移。

抓住主要环节,切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推动工业内涵式发展。尽快建立起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使持续的技术改造贯穿于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全过程。二是推进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把住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准入门槛,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三是大力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四是以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式发展。

以促进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为途径,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从企业、行业和区域三个层面,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融合。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制定实施鼓励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催生新型产业。推进国产软硬件的研发应用,推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发展。

以加强自主创新为动力,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契机,整合科技资源,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引导创新要素和资源向企业聚集。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振兴和自主品牌战略,推进产品和市场创新,有效拉动消费,提升消费结构。实施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引导企业实施财务资金、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协调解决结构调整和工业转型升级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业园区等财税、金融、环保、土地、进出口措施,完善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社保、人才、就业等相关政策,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

第四篇: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近年来,我县以“强工壮农”为目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化生产,进一步促进了我县农业产业升级,确保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一、产业发展稳步推进

超级稻方面:全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5.4万亩,实现粮食总产8.3万吨,比去年分别增长0.8%、2.5%,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推广优质稻12.4万亩、超级稻5.4万亩,分别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3.3%、36.3%,比上年增长7.1%。在方家屯、扶罗等乡镇开展示范片建设,通过“基地+农户+公司”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合作社建设,积极培育种粮大户。今年将继续调优粮食种植结构,力争优质稻面积达到12.5万亩,推广超级稻8万亩(其中优质超级稻3.6万亩)。油菜方面:以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油菜生产综合能力为主要内容,强化组织,精细管理,积极落实油菜高产创建各项措施。分别建立了1.72亩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围绕示范片建设。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单产169.1公斤,比2011年增产106.2公斤,平均亩增收509.7元,总增产值875.8万元。

旱杂粮方面:1.2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玉米已全部播种移栽完毕,目前长势良好,预计可全面实现650公斤的目标产量。在高产创建示范片的辐射带动下,各乡镇分别建立了1000亩示范片,开展了现场观摩和田间指导,促进了农业技术进入千家万户,提高了技术到位率。

金银花方面:根据我县实际,把发展金银花种植作为培育我县优势经作产业来抓。在李树乡建立了金银花苗木繁育基地86亩,努力提高本县金银花苗木供应能力。全年新造金银花面积3015亩,全年总种植面积达1.015万亩。大力推广金银花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努力提升金银花种植水平。全年共收获鲜花776吨,实现产值797.2万元。

蔬菜方面:大力发展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新建蔬菜基地3个、面积267亩。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8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各4个),其中3个绿色食品已通过了产地认证。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分别达9.81万亩、1.0万亩。贡溪乡康之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蔬菜基地300亩,以种植茄子、香芋、南瓜、紫薯等品种为主。目前止,共收获蔬菜约450吨、紫薯30吨,产品主要销往广东,创收入112万元。

二、多措并举确保产业升级

为了更好的确保我县农业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县农业局把农业产业化工作,当作目前工作的重点来抓。

1、强化组织管理,确保工作有效推进。

①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为抓好高产创建工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农办、农业局、财政局、水务局、农机局、粮食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及涉及乡(镇)的乡(镇)长为成员的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高产创建活动的具体工作。县农业局成立了高产创建工作实施小组,由局长任实施小组组长,粮油、土肥、植保、执法、科教、办公、财会等站(股、室)共同参与,主要负责研究制定高产创建技术方案并组织实施,高产创建技术宣传与培训,开展现场观摩、田间指导和专家咨询,指导各乡镇高产创建工作、高产创建示范片测产初验,指导粮油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展示等工作,确保高产创建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高产创建示范乡镇也相应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

②加强督查,确保实效。为保障农业生产工作见实效,县农业局在播种、管理和收割的关键时期,加大对各乡镇的督促检查力度。在攻关活动期间,及时派出技术小组,在产前、产中、产后分阶段开展督查工作。同时,安排了15名专业技术人员长期联系乡镇,切实加强了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力度。

2、认真开展“三项行动”,确保关键技术落到实处 ①认真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县农业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

15名,以村为单位对农民进行面对面的高产栽培技术培训。据统计,全县共培训高产栽培技术1.35万余人次,同时,印发各类栽培技术资料2万余万份,发放技术明白卡,使农户家家都有张明白卡、户户都有个明白人,农民的种植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②认真开展农业科技示范。为扩大示范带动作用,要求各乡镇分别开展1000亩以上高产创建示范片,示范片要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种植密度、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治,在示范片重点部位树立标牌,示范牌标明创建单位、工作责任人、生产目标、品种名称、技术要点等内容,便于农民学习,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高产创建档案,做好生产数据记载和工作记录。

③认真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在抓好高产创建的同时,加大节本增效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高产创建示范片全面推广了油菜育苗移栽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技术覆盖率、到位率均达100%。

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压力大。由于人口增加,带动农产品刚性需求增长,农产品供给仍然偏紧。同时,耕地呈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保供给压力大。

二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压力大。由于生产成本持续上

涨,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农民生产积极性难以调动。

三是发展现代农业任务十分艰巨。农村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机制制约了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产业基础十分脆弱,农业科技创新乏力,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

下一步计划

一是加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服务指导。把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围绕我县着重实施的超级稻、金银花等产业,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加强信息沟通与协调,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部门农产品加工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业部门指导农产品加工的能力及企业经营水平。

二是推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合作知识及成功典型、经验做法,强化农民群众的合作理念,增强各级干部支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责任感。加强对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积极争取专项扶持资金。大力推进合作社标准化生产,鼓励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机具,推广应用良种良法、努力提升合作社产品科技含量,鼓励合作社参与多种形式的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强化合作社市场信息获取能力,帮助合作社与超市、龙头企业实现“农超对接”、“农企对接”。

三是全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在落实申报项目、品牌建设等方面大力扶持。开展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监测和评定工作,加强农产品市场开拓体系建设和外销平台建设,构建稳定的销售网络体系,打响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带动农副产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实施订单农业,推广“基地+农户+公司”等模式,促进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四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利,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各项减负政策,推动减负惠农政策落实;开展农民负担执法检查,确保政策措施全面落实。

五是加强基层农经机构队伍建设。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精神,适应农村发展形势,转变基层农经管理职能,健全机构,完善体系。定期开展学习、研讨、培训和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农经人员能力和素质。建立和完善开拓创新机制,提高推动农经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新晃侗族自治县农业局

2012年5月15日

第五篇: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

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

2012-12-15 16:52:16 来源:《海南金融》2012年第9期

摘要:转型升级是中国工业面临的重要任务。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工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本文阐述了金融支持对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分析了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金融支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金融支持

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加快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跨越发展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必由之路。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工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本文首先论述了金融支持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其次分析了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工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金融支持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未来五年我国工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转型升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无论是工业结构向合理化、高度化升级,还是向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低碳转型,金融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金融的资本形成功能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

工业转型升级伴随着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企业的兼并重组、节能减排的推进、落后产能的淘汰等,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金融刚好满足了这种需求。金融系统与生俱来的能有效解决从单个储户聚集储蓄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性问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把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然后依靠一定的金融制度安排,将储蓄资金分配到不同收益率的工业投资项目和工业企业之间,实现资金在工业各行业内部及行业间的高效配置,为改造现有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等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工业的转型升级。

(二)金融的资金导向功能加速工业转型升级进程

工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是知识、技术、资本、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工业各行业间及其内部流动和产权交易的过程,现代金融体系为各种生产要素的评估、定价、转让提供了机会、工具和场所,是工业转型升级极其重要的助推器。现代金融体系具有强大的信息功能,能够实现对各种信息的筛选,甑别出发展前途好、效益高的项目和企业,进而引导资金从低效率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并通过对企业的产权界定、股票和债券发行、股份制改造、上市、收购、兼并、重组等,加速各种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产业集聚,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培育发展了新兴产业,并促进工业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加速推动工业的转型升级[1]。

(三)金融的风险防范功能为工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工业转型升级根本动力在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及其商业化是一项商业风险较大的活动,尤其是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更是如此。良好的金融系统能及时开发并提供与工业转型升级风险相适应的金融产品,不断地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风险防范与控制方法,锁定并降低转型升级风险,从而确保工业转型升级的顺利实现。

二、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现状

(一)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增大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加速推进,中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中部地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5.9万亿元,同比增长34.3%,2010年继续维持高速的增长态势,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7.1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地区中增长速度连续两年位居第二位,这主要得益于中部地区各项贷款中长期贷款的强劲增长。从表1可以看出,中部地区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增幅较大,由2006年的45%上升到2010年的58.7%,增加了13.7个百分点。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部地区金融机构贷款结构中短期贷款占比大幅下降,由2006年的48%下降至2010年的35.7%,降低了12.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尤其是中长期信贷投放的持续增加,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促进了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和集群发展,提高了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动力,为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

(二)信贷支持重点越发突出

技术创新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国际经验表明,创新能力好的国家或地区,工业经济增长的动力较强,抗风险的能力也较强。从国内来看,凡是创新能力强的省市,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也就较快。但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高收益的系统工程,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也就是说,技术创新对工业转型升级推动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金融作为纽带。图1显示,中部地区银行信贷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呈加大趋势,2004年中部地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金融机构贷款仅为28518万元,仅占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7.27%,到2008年科技活动经费金额机构贷款总额上升到53135万元,增长了86.32%,年均增长16.83%,在全国中的比重也上升到了15.72%,为近年来的峰值。

(三)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资本市场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助推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中部地区工业企业的间接融资在外部融资中都是占绝对支配地位,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情况不是很理想。从图2可以看出,中部六省非金融机构股票融资占总融资比重呈不断上升态势。2005年,除了湖北省、江西省股票融资占总融资比重分别为6%、5.4%的特殊情况之外,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的股票融资占比极低,均未超过5%,山西省甚至当年没有从股票市场融资。到2010年,湖南省股票融资占总融资比重高达12.8%,是2005年所占比重的32倍,跃居中部省份首位;安徽省股票融资占比次之,为11.8%,是2005年所占比重的39倍;其后依次为山西省(9.6%)、江西省(7.5%)、湖北省(6.5%)和河南省(6.2%),较2005年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这说明,中部地区逐步意识到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并切实把资本市场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障碍

(一)金融业总体水平不高

中部地区金融业总体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业相对落后。金融相关比率(FIR)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最常用指标,它是“某一时点上现有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为计算方便,本文采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之和与GDP的比值来简化衡量。表2显示,2010年中部地区金融相关比率仅为2.12%,不仅低于全国2.77%的平均水平,而且位于四大区域之尾,与金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相比更是相距甚远。这表明,中部地区金融发展总体水平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程度。二是资本形成能力较弱。收入比是一个地区的存款总额与国民收入之比,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相对储蓄能力和资本形成能力。2010年,中部地区收入比为1.28,低于全国1.64的平均水平,处于四大地区末位。这说明,中部地区资本形成能力相对不高,对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持相对不足。

(二)金融服务体系不足

工业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存在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无论是银行机构还是非银行机构的融资产品与服务,也不论是正规金融还是民间金融,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上都不可或缺。一定数量的多样化的金融机构是金融服务体系健全的重要标志,也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中部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外资银行和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都明显偏小,特别是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更是不够发达。表3显示,截至2010年末,中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个数、从业人员、资产总额、法人机构个数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3.6%、21%、14.8%、20.9%,各项指标仅高于东北地区,远远低于东部地区,也低于西部地区。

(三)工业经济金融锁定效应明显

目前,中部地区的优势工业主要集中在煤炭工业、烟草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和非金属业等原材料工业方面[2],而电子信息通讯、先进装备制造、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工业相对不发达,这种工业结构容易产生金融资源的行业锁定与规模锁定的现象,即大量的金融资源被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用,且往往占用时间较长。金融机构与大客户之间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小客户或新客户难以获得其所需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及其职员基本能满足现有客户的金融需求,惰性情绪抬头、职工知识老化,新知识储备不够,既有利益难以割舍,即便是遇到新的优质的客户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或不愿做出改变等等。据资料显示,2009年末山西省金融机构贷款大户主要集中在经营规模和产值高的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贷款占比高达48.3%,金融资源行业锁定效应明显[3]。此外,据《湖南统计年鉴2011》数据显示,2010年湖南省大型工业企业贷款1366.42亿元(占工业行业贷款的58.36%)、中型企业贷款613.29亿元(占工业行业贷款的26.19%),而小型企业仅得到贷款361.8亿元,仅占全部工业企业贷款的15.45%,金融资源规模锁定效应明显。这种强有力的金融锁定效应使金融机构缺乏动力或能力去调整信贷结构、着力金融创新或提高服务水平,即便是在政府主动推动和企业需求强烈的情况下也是如此,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大为降低,不利于工业转型升级和健康稳定发展。

四、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策略

(一)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根据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特点及其转型升级要求,进一步推动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功能定位合理的金融支持体系。一是整合建立工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完善财政补偿机制,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引导功能,这样既可对现有工业经济金融锁定实施解锁定,又能激发商业性金融的活力,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平稳过渡。二是进一步发展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资本工具,在拓宽工业转型升级的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的同时,确保现有资产存量转移渠道的畅通。三是要大力发展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会计审计、融资担保、信用评级、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助推工业转型升级。四是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引导。中部地区民间资金巨大,如能加以引导规范,不仅降低经济金融运行中的风险隐患,还能使更多的资金参与到实体经济中来,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区域性金融机构在支持本地区域工业转型升级上所具有的信贷链条短、程序少、决策快等优势,切实发展壮大中部地区的地方金融机构,全面增强本地区的金融实力。

(二)加强金融监管

工业转型升级存在较高的产业风险、金融资源重新配置风险以及金融业的固有风险属性,需要特别注意风险防范。一是金融监管机构要强化对金融运行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信贷更要严格监控。二是建立健全包括规模、分布、流向等在内的民间资本监测体系,掌握其特点、运行规律及变化趋势,出台有针对性的民间资金引导措施及鼓励政策,并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消除金融隐患。三是有效利用工商、税务、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准确了解企业的银行债务、对外担保,以及欠息、欠费、欠税、环境违法等信息。

(三)加快金融业自身转型升级步伐

工业转型升级必然伴随着大量企业的退出与新创、行业兼并重组更为活跃、技术创新更加频繁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在间接融资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存在严重的金融锁定背景下,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金融必须率先转型。首先是理念转型,要充分认识到中部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及其对金融业所带来的机遇,树立工业转型升级与金融发展互促互进、共同发展的理念,提高金融支持的主动性。其次业务转型,中部地区金融业要把握工业转型升级中资金的需求特征,结合中部地区资源型产业偏重、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较低,重工业中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比重较大,多数工业产品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的特点,逐步调整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审批效率,采取灵活的担保措施,发放新型的抵(质)押贷款等,加大对技术创新、并购重组等的信贷投放,提高金融支持的针对性。最后是要注重人才培养引进,为金融产品设计、营销、管理方面提供人才支撑,提高金融支持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发改委课题组.产业转型升级与资本市场:动力命题[J].浙江经济,2010(9):24-25.[2]石碧华.我国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战略定位[J].中州学刊,2007(5):25-29.[3]周梅.金融支持山西产业转型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1(6):62-64.(作者: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郭春风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邓平武)

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案(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