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大学教育
编辑:风华正茂 识别码:14-1019389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2 11:13: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大学教育

蔡达峰: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大学教育

教育是人类永恒的需要,大学也有现实的处境,所以,大学教育在不同环境中会有不同作用,优秀的大学是最能够坚守教育本质的大学。改革开放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变革,是解放人民思想,激发社会活力,推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转折的过程。讨论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大学教育,不是简单地将30年来大学的变化贴上改革的标签,而是要审视大学作用与社会变革的内在关系,也就是大学教育与思想解放、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外开放的相互关系,这才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建设未来的大学。

一、改革开放对大学教育的要求

30年来,社会对大学产生了各种影响。在改革开放的主流下,我们着重要看的是解放思想、发展经济、对外开放对大学教育的要求。

1、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中华民族崇尚教育。文革摧残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开放以后,全社会迸发出急切的教育需求,大学得到发展的机会。

邓小平多次强调教育对国家发展的意义,他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指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素质教育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大战略。在中共十二大上,教育和科学技术被列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中共十三大提出,要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中共十四大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中共十五大提出,要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中共十六大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中共十七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颁布了《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2_年发展规划》。1999年,国务院转发教育部《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2_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

30年来教育得到的重视,是我国的文明进步的写照。这种重视的原由,有公民对职业发展的愿望,有政府从为了发展经济和科技,到为了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的愿望。这些愿望基于国情而存在,并还将延续。而大学的时代使命,既要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读机会,又必须注意保持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事实表明,这对大学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它与社会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

2、改变大学落后状况的需要

强国必先强教育。面对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我国大学明显缺乏实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普及程度低。1949年普通高校招生约3万人,1965年招生约16万人,1977年招生约27万人,录取率21:1。我们时常称这个时期是精英教育,其实是落后的表现。要依此实现快速大发展,难度不小。

二是经历不稳定。我国办学历史很悠久,但始于清末民初近代大学,既远离传统,又常变革。先学日本,后改为学美国,但征战连年,筚路蓝缕。建国后,又改学苏联模式,50年代调整高校结构,实行与国民经济计划高度统一的管理体制,集中力量培养工业和科技专业人才。强调了工科,但削弱了人文社科;强调了产业对口,但削弱了综合性大学建设;强调了专才教育,但影响了全面素质培养;强调了政府统包,但削弱了大学的自主活力。终于使大学高度专门化、应用化和行政化。以后的10余年,大学又受到几次政治运动的强烈冲击。文革开始,大学以阶级斗争为纲,教学停顿荒废,成了高度政治化的机构。

这种不稳定的原因,或因无法回避的动荡国情,或因大学与国民经济关系紧密,偏重实用而受行业波动,或因与政府部门关系紧密,习惯依赖而受政策波动。中国大学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自身对维护教育本质的责任,难以有效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大学教育的重大变化

30年来大学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着重要总结的是教育与思想解放、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法制建设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变化。

1、高考从恢复到改革

1966年,高校招生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取消考试的意见,后由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实行了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造成了低水平学生改造大学的畸形局面。直到1977年8月,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仍坚持这种荒唐的做法。

同年,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与会教师提出恢复高考制度,他果断表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但随后召开的全国第二次高校招生工作会议,仍意见纷纷。经邓小平再次坚持,终于使会议达成了恢复高考的意向。10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决定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12月,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并使应届高中毕业生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使大学得到了基本的尊严。这是大学在改革开放中的第一大转变。

高考恢复以后,其权威不断加强,以至于成了中学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和升学的独木桥,加剧了分数竞争。期间,它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调整考试科目,网上录取,试点自主招生等,但以政府统一计划管理的性质没有变,考生和大学的自主性没有发挥。202_年教育部批准复旦、交大在上海实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让大学和学生自主相互选择,有制度性转变的意义,但未推进。同时,社会对招生公平问题更加关注,政府责任更加重大,于是,“阳光招生”、“安全招生”更为政府所关心,高考改革面临着方向性的决断。

2、规模从扩大到限制

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是公民和政府的共同愿望。恢复高考后,大学招生规模不断增加。1999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思路,当年普通高校招生数比上年增加了42%,进入了大扩招、跨越式发展的高潮。202_年,高考毛入学率达到了15%,提前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同时,研究生教育也迅速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未就业和为延缓就业而就读研究生者增多,扩招政策和教育质量遭到质疑,政府开始强调教育质量,控制招生增幅,但增量仍然不小。大学开始在学费收入、就业率、教育质量之间权衡招生规模问题,这是市场直接给大学的一次反压力。

3、入学从免费到收费

大学不是义务教育。但建国以来,公办高校一直实行免费教育。1989年高等教育试行收费制度,1997年在全国高校实行。虽然收费只占教育成本的一部分,虽然政府统一管理收费项目及标准,给贫困家庭学生以资助,但这毕竟属于大学进入市场机制的重大改革,触发了许多深层问题,如教育双方的承受能力与权利、招生规模与选拔标准、教育质量、教育成本补充机制、学生学习动机等,而这些变化都会使大学经受更加深刻的挑战。

4、就业从分配到自主

1951年政务院决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1962年中央成立“毕业生分配委员会”。1981年恢复高考后首批本科生毕业时,恢复统一计划分配制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允许大学有一定的自主分配权力。1989年政府正式推出“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大学向计划体制的告别,始于学生与大学的权益关系。收费与就业把大学推进新的环境。由于自主择业受制于职业界的接受能力乃至市场状况,当就业机会总体不足,学生自主无力时,政府与大学就要承担学生对教育质量的质疑。同时,自主择业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动机。

5、培养目标既明确又含混

综观社会对大学培养目标的影响,一面是大力倡导的全面素质教育,一面是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收入差距、就业市场机制等对学生求学利益的刺激。这种矛盾,对善于按行业要求培养专业学生的中国大学来说,很难正确把握和协调。

全面素质教育是培养目标上的重要导向,其要义是倡导以人为中心,并纠正专业至上的培养目标。但它在还没有得到透彻的论述时,就被当作保护实用教育的一顶帽子。于是,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大目标下,设立了专门人才、拔尖人才培养等具体要求,大学培养目标成了由全面素质、专门、拔尖、实践、创新等诸要素构成的混合体系,目标意图变得很含混。在教育实践中,政府一边规定大学开设普通教育课程,设立了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幅度精简专业。一边强调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教育。202_年的专业结构调整,就以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使专业越分越细,种类迅速增加。许多大学利用专业设置自主权,大量举办应用性专业和热门专业,全国一半以上大学开设了英语、计算机、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应用性专业。

大学改革首先要将培养目标从为用向为人的境界提升,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当今中国存在的不理性和不和谐现象,与大学单一的培养目标有直接的关系。大学教育如果再不能突破自身局限,它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作用及其前途是令人担忧的。

6、对外交流从封闭到开放

30年来,我国逐步形成了全面的对外开放格局,带动了大学教育的发展。公派出国留学政策加快了大学师资培养速度,留学回国政策提升了大学师资实力,来华留学政策改善了大学生源结构和管理环境。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等高层交流机会,国地区间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颁布,为大学开放提供了机会和保障。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学的发展战略,并在学术活动、学生培养与师资建设诸多领域成效显著。

同时,教育开放也使国内大学面临新挑战。自费出国留学和合作办学机会的增多,师生的多样化和学术思想的多样化等,对大学教育的规模、类型、质量及管理等构成全面的压力。中国大学既要学习先进,走向世界,又要坚守自身使命,服务国家,这是重大的考验。

7、政府主导大学制度改革

30年中,大学制度的重大变化都是由政府主导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五大改革任务。其中,办学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发展民办高等教育。202_年《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民学高校发展较快。但在高校整体格局中,它仍只是公办大学的补充。202_年,全国278所民办高校(不包括独立学院)专任教师7.5万人,在校生近134万人,其中本科生仅12.5万人。多元办学体制尚未在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上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这是我国大学结构的重大缺失;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指部委办学体制、中央和地方办学体制的调整。调整后,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一批部委院校成为地方院校。同时,它也改变了一些大学的历史、法定主体和办学特色,这几乎与50年代的院系调整的做法一样,显示了政府在办学中的绝对主导权,我国大学自主地位的确立有待时日;经费筹措体制改革主要解决大学多种筹资渠道的问题。但财政投入仍是主渠道,非财政资金的教育投入比例很小,制度都不完善。经费筹措其实就是办学经费投入,即便说是基础性投资,也回避不了办学权益问题;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指人事聘任制度和后勤社会化改革。这本属于大学的事务,但因大学人事制度源于国家,教育部改不了大学,大学也只在岗位等级安排上搞了一些名堂,大学内部的学术、师资、学生、财务、行政等管理制度没有重大变化。另外,以“985”和“211”工程为标志的重点高校建设工程,使部分大学整体实力提高,少数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未得到重点支持的公办大学处境更加艰难,政府公平行政问题受到质疑。

8、简单的小结

30年来,中国大学办学能力不断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培养规模普及扩大,物质条件总体改善,规格层次基本齐全,形式门类更加多样等方面。这种提高是比较显性的,且主要是由经济快速发展带动的。但实际上,中国是穷国办大学,大学的经济来源并不充裕,不可能有财力的优势,有些大学还有经济危机。大学发展不能等待资源,而要靠很理性的筹划。

办学观念不断转变,这主要表现在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这些转变是内在的,是由国际化、法制化和市场化环境促进的。但实质上,办学最需要有人文精神,尤其是在开放竞争的环境下。这是中国大学最缺乏的意识,也是中国社会对大学最需要的能力。如果中国大学能够重自守轻迎合,一定会对社会有真正的贡献。

办学管理未有深刻变化。大学对外既靠政府又要自主权,对内重行政轻法规,管理模式基本与政府部门一致。中国公办大学没有生源危机、破产之虞,是一种少见的安全机构。来自市场的些许压力,远不抵政府的关怀,远不足以培育大学管理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当多大学连章程都没有。中国大学真正的活力一定来自于自身的忧患意识和独立处境。

三、深化大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中国大学已经有了很大的规模和很快速的发展,但远不足以称向高等教育强国进军的口号,有些最基本的东西还很薄弱。今后的改革必须抓住关键,才能带动全局发展。

1、准确认识大学使命

我们的大学不很成熟,大学的领导们要特别有意识地去坚守教育本质,准确地说,最好要由这种意识的人做大学领导。大学教育本质上就是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发展潜能,成为高尚的人,而不引导学生争取眼前的各种现实利益,这就是大学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大学要勇于担当命运抉择的责任,把握民族和国家对大学本质需要,协调社会和学生的实现矛盾,克服自身的局限,坚守大学的使命。如果今天的大学不能使学生更懂得人的价值,一定会影响未来社会的和谐。

2、重点改善师资队伍

师资不强大先进,培养目标和质量无从提升。大学的领导们要特别有意识地去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而不是期望于个别人创造惊人之举。中国大学要加快增加教师数量。202_年全国高等高校1867所,在校本专科生1738.8万人,专任教师107.9万人,平均生师比约18:1,刚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合格线,且生师比连年走高;要注意改善师资结构。202_年全国高校教师中,38.5%具有高级职称,而78.3%是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要转变教师的工作状况。现在教师任务杂,负担重,干扰多,自顾不暇,身心疲惫,这是当今大学面临的尴尬局面。师资建设能力提高了,学生管理要求就能够及时提高。

3、深入内部管理改革

大学要改善师资队伍,就必须改革教育工作评价系统、人事和分配制度,必须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参与人才竞争。为此,大学要有改革的权力,因为这些制度现在都与政府的投资与管理制度直接联系;大学要有改革的动力,因为依赖政府的习惯抵挡了大学独立面对社会和学生的压力。为此,大学要有自主的地位和权利来有效地平衡权责关系,大学领导要能够代表师生实现其长远的利益。为此,政府要依法转变职能,减少对大学事务的行政权力与义务。

新时期改革开放为我国大学发展提供了大好机会,也考验着大学发展的能力。政府和大学都要有忧患意识,实事求是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从自我批评开始,大胆地推进大学改革,让大学在对社会发挥更有益的作用中实现其发展。

第二篇: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崛起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崛起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的中国已经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文明大国。在不久前,我们的国家刚刚举办了一届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全国都沸腾了起来。

改革开放使一座座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改革开放前的深圳,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渔村。人们靠打鱼为生。而如今的深圳,到处都林立着高楼大厦。深圳就好像中国的缩影一样一直在不断的进步着,发展着。

改革开放使人们用上了高科技。如今的人们已经不再听那破旧的收音机,家家都有了彩色电视,而且大部分家庭都有了电脑。如今的人们已经抛弃了BP机和当时人们最渴望拥有的大哥大,而换上了美观、轻巧、易携带的手机。人们做饭不再用烧柴禾的大铁锅了,都用上了高科技产品---液化气、电磁炉、微波炉……这在当时是多么遥不可及的事情啊!

改革开放使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如今,很少有人还在睡那又冷又硬的土炕了,人们都已经睡上了柔软舒适的席梦思床。人们不再住那阴暗狭窄的小屋子,都住进了高高的大楼房,就连村里的人也盖上了二层小楼。

改革开放使人们的衣食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以前,人们的衣服上都有着好几个补丁,一年四季就几身衣服,鞋子也是破旧不堪,这些东西都是穿到破的不能再破了才去换新的。现在,人们的衣服都是名牌,而且一年四季衣服多的是。如果还想在见到有补丁的衣服恐怕只有街上的乞丐才会有。以前,人们买食物还要用粮票,很少才会吃一次白面饼,只有在过年时才会吃上一次肉。而现在,人们买食物不仅可以不受限制的想买多少就卖多少,而且肉也成为了人们每餐必备的食物,就连鸡、鸭、鱼等也成为了我们经常见到的食物。最后再说行,以前人们出去不是步行就是骑那种带大梁的只有大人才可以骑的自行车或开摩托车,只有非常有钱的人家才会买辆小汽车,让人非常羡慕。现在,小孩子们都骑上了自行车,大人们无论男女几乎都会开车,如今有辆车已经不会被别人羡慕了,因为几乎家家都有车。如今的这些全部都是改革开放的功劳。中国在不断的蒸蒸日上,人民的素质在不断的提高,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最发达的国家。

第三篇:中国改革开放

重 庆 邮 电 大 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中国改革开放

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0101104班

姓名:徐健辉

学号:2011210119

中国改革开放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1978-202_年,中国发生了5000多年历史上最为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再度崛起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场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无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From 1978 to 202_, 5000 years of history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is the most profound a social revolu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glow the vitality of the objective facts,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once again the great achievements, indisputable and proved the necessity of the social change and correctness.Mammoth practi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created the extremely rich experience in the reform, review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ystem summed up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no matter for the caus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o the world the fate and future of socialism,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significance.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在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中,中国是最早提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领导层就在实践中初步意识到了传统体制的弊端,萌发了要变革传统体制的念头,并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和60年代初期,进行过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尝试。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改革,还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进展,故称之为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从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

与其他国家的改革一样,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物价波动较大,市场秩序混乱,重复建设比较严重等。针对这种情况,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

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目的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这段历程,从实践上看,是整顿调整时期,从理论上看,是总结改革经验时期,以便确立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能够顺利稳妥地向前推进。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到202_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要思想理论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谈话围绕“抓住时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从理论上对诸如社会主义本质、判断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概括,深化了对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五阶段: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从202_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突出特点,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改革开放的设计和实施,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特别是以人为本与统筹兼顾的原则。

作为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最强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他的作用具体在什么方面?

二、邓小平与改革开放

1978年5月十一日。光明日报发表重要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篇社论引起了社会的极大轰动。这是一场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大论战。同年,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

1980年,正式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又相继开放了沿海十几个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1984年1月,邓小平等人视察了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1992年,又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抓住时机,关键是发展经济。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就是邓小平的这些措施,使中国从崩溃的边缘被拉了回来。也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开始摆脱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胆子大一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仅让西方感到新鲜,更对一代中国人从心理上受到冲击。“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多少年来由于意识形态的束缚,所有共产主义国家都陷入经济发展慢的泥潭。而邓小平将多年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换成了“加强经济建设”不得不令人惊讶。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词是由邓小平提出的。由于中国的国情与资本论中的社会情况不一样,也不同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所以必须有自己独特一套符合本国发展的方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具备五个基本特征:第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一切权力属于中国人民,而不再仅仅属于某个政党或团体。强调的是以人民为本,而不是以官为本。第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要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就是人民的共同富裕和进步。离开共同富裕,离开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第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华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且是对一切世界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包括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吸收和借鉴。第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它的主体是人民当家作主,是有别于历史上任何年代和国家的民主。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必须对权力加以有效的监督。

正是这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使得中国社会主义没有遭到覆灭。并带领人民走向新生活。

综上所述,中国改革经过近30年的奋力推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应该说改革的理论准备越来越充分,改革思路越来越明确,改革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这就为今后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其关键问题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一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二是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关系;三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四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五是党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六是人治与法治问题。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冲破,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已经在实践中全面推行;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正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调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第四篇:浅谈中国改革开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学科设计论文

浅谈中国改革开放

院系: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年月日

浅谈中国改革开放

【摘 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创造了伟大的奇迹。

【关键词】改革开放成就影响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其历史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国内背景即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国际背景即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改革开放的影响

伴随着视野拓展而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域的扩展。改革开放前,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往往只局限于中国的问题,且“问题意识”淡薄。而对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任务,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改革开放以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视野、实践基础和时代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必然引发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 并给哲学思考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

(一)有对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优秀文化资源的吸收问题

在改革开放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哲学(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要么是简单否定, 要么是以政治批判为主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展开, 世界性交往的深入, 哲学的交流和对话也随之扩大和深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逐渐向“他者”敞开, 相互研究和吸取优秀文化资源和思想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态度发生了转变, 逐渐从政治批判转向了把它作为研究对象。

(二)有伴随全球化而来的各种世界性、人类性问题。

改革开放使中国融入了全球化的“大村庄”。全球化的双重效应使中华民族既迎来发展的机遇, 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因为伴随全球化而来的许多问题往往是世界性的、全人类的问题, 诚然也是中国的问题;而中国的问题许多直接就是世界性的问题。如发展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问题、人的发展与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社会公正和社会正义问题、技术和消费的异化问题、民族性和现代性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解决, 既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自身和与时俱进的需要。

(三)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关的各种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机结合的新阶段。对这个新阶段的各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论题, 也成为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取得重大成果的深厚根基。

(四)改革开放赋予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的大改革、大开放、大实践、大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无论是意识形态领域还是学术领域都是硕果累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色是由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造就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大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的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华民族实现大发展和民族腾飞的实践。

三、改革开放的成就

(一)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统计表明,1978年至202_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

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2_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四)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脱离实际,对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物质经济条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可以说,能认识到中国处于初级阶段这个事实,标志着我们的发展终于走上了实事求是和尊重客观规律的道路

四、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我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其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们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绝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夜郎自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深化改革开放无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十七大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

(四)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现实上来说,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此,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目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永无止境地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五、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迈出新步伐

经历了30个年头后,我国改革开放没有停步,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又迈出了新步伐。

(一)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

国有独资企业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继续深化,实现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初步分开。“中国铁建”首次公开发行A股和H股,H股公司“中煤能源”增发A股。国家就电信行业重组作出部署,竞争性市场格局进一步形成。

(二)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

稳步发展金融市场,有关部门发布《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创新企业直接融资产品。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积极推进,进一步推动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黄金市场对外开放迈出实质性步伐。

(三)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在近70个中央预算单位推行公务卡管理制度,开展财政绩效考评试点。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全面实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统一。新的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颁布执行。提高了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调整了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适应宏观调控的需要,完善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取消了部分商品的消费税优惠政策。

(四)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四家已改制银行深化内部改革,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得到提升。中国农业银行改革基础性工作继续推进。

(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

全国共有16个省份发布了工资指导线,引导企业通过集体协商合理确定职工工资。目前多数省份已基本解决工资历史拖欠问题,各地继续加强了防范新欠的制度建设,加快完善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和欠薪报告制度、工资保证金制度以及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

(六)教育体制进一步健全。

北京等16个省份和5个计划单列市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惠及1702万名城市中小学生,其中天津等8个省份同时免除了教科书费。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的格局基本形成。

(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完善。

养老保险制度方面,顺利完成202_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作;稳步推进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将天津等6 个省份做实个人账户比例提高到4%;加快推进省级统筹工作,目前已有18个省份实现省级 统筹;在5个省市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医疗保险制度方面,目前,全国229个基本医疗保险扩大试点城市和地区中,已有142个出台实施方案。城镇职工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3574万人、4539万人。

(八)农村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

党中央、国务院对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明确了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目前,已有19个省份出台了关于推进改革的文件,已完成承包的林地约8.78亿亩,占集体林地的34.5%。

(九)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国务院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重点是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

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的目的概括为三句话: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表明,通过这场伟大革命的洗礼,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

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党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我国这三十年取得成就,不仅使我们炎黄子孙为之欢呼和自豪,也赢得了很多外国媒体认可和称赞。美国《华尔街日报》这样说:“三十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让许多民众摆脱了贫困,人数之众是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第五篇:浅谈中国大学教育

浅谈中国大学教育(随感)

前言:犹记得自己从部队复员回校复学后的感受,上课的过程中总有人进进出出,老师只在按着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将书本中的专业知识一一讲述在教室的空气中。

部队作为一个有严明纪律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按章办事、依纪律行事的行为准则不会变。貌似,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思想、行为受到极大的约束。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学会了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做一件不一定对的事情的时候,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会去思考,他是否可行……

而我们的大学教育抱着激发学生创造性,自主性的原则在进行零管制状态的教育模式!对于我们这样的大专院校,课堂纪律性无从谈起,这与老师的约束及学生的主观意识都息息相关。

一个巧合的机会,我有幸走进浙江师范大学,在这里我自主走近浙师大的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室内听了两节课,是会计专业关于债务重组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课程。这样课程的枯燥程度也是可想而知,在听课的整个过程中,老师教学流畅,在推进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交流有效。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没有学生随意走动,进出,部分同学没认真听课也是安安静静在作着自己的某些思考。

相比较而言,学生的素质、教育的环境是决定大学教育好坏的两个关键因素。

在专科类院校中,学生大部分在中学的时候没有十分的努力和很好的成绩,自我约束能力欠缺,对他人尊重的意识相比较而言较弱。在摆脱中学那种死板的教育、严格的要求的教育制度下,来到大学这片新的天地后,面对自由的课堂纪律,他们大部分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影响身边的同学,教育的方向性并没有体现在学习的自主性上面,而是体现在个人思想的放纵中,行为的解放中。这样一个群体在没有环境的约束下,他们年轻、好动、思想活跃,真正的自主性在学习上占用的比重太少太少。

中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告诉我们:对人的施教要因材而异!不同的个体和群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应该是有所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当前的中国大学教育问题也是如此,中国大学生群体庞大,个体素质相差甚大,学校层次分明。当前的中国大学教育机制可能更加倾向性的适合重点名牌大学类院校,而对于扩招多余出来的一半左右的学生都是需要学校给予一个有松有紧的环境的。他们更需要在大学的教育中,把握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大学对于他们成长的意义也更加重大。说到这里,在大专院校里,老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和约束的把握就变的更为重要。

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大学教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