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汶川地震中的应用
“汶川大地震”我来评
这是一则2008年的新闻,在2008年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大地颤抖,山河移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此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这是一个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的日子。面对无情的现实,举国垂泪,我条件反射的就选择了这则新闻,可能是因为自己亲身经历过,我家成都新津震级是6.5级,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各种场面仍历历在目,那是一个让人刻苦铭心的日子.发生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和灾难压顶不能屈的坚强精神永远地留在了我们心中。在救援以及在之后的灾后重建过程中,国家的救援速度和及时有效、又快又好的工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这一切,我个人认为都是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释, 汶川大地震反应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五个方面。
首先从物质的客观存在性来讲,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告诉我们:自然界是客观的,是先于人类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地震本属于自然灾害,这次汶川大地震的产生正是源于地球板块的运动,由于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这就造成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进而导致了这次的汶川地震。因此这次震惊全国的地震是自然界自身发展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我们意志转移而转移的,所以它是符合物质的客观存在性的。
其次,此次地震是符合事物的普遍联系性的。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事物的普遍联系性的定义是:任何事物都具有普遍的联系,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世间万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有的人类已完全掌握,有的还没有或还没有完全掌握。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每件事的客观规律。譬如:在地震来临之前,一般情况下现动物都会出现一些异常反应。但是,这些规律具有客观性并就不是代表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人们是可以通过自觉的活动来认识这些客观规律并且可以利用这些客观规律的。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妥善安排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温总理说: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不错,我认为这句话就是这次抗震救灾在认识客观规律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好写照。
最后,此次地震中反应了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敢于正视矛盾,面对矛盾,并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它。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个意义非凡的一年,因为在那一年里我们经历的东西实在是太多,雪灾、地震。在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并没有沉浸在痛苦之中,而是积极抗震救灾。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全社会自发组织参与到救援工作中。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使灾区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小。我国的救灾工作也因此取得了全世界的普遍赞扬。所以这是符合矛盾的普遍性的。
当然我们都知道矛盾不仅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具有特殊性,并且矛盾的普遍性与其的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矛盾的特殊性是这样说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特殊性其内在要求就是我们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各地灾区的受灾程度不同,特别是学校受损遇难比较严重。针对这一具体情况,我们的救援人员采取了不同的救援方案,与时间抢生命,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抢救最多的生命。
对于矛盾的两点论,首先是重点论,矛盾的重点论要求我们既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又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论要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要以重点论为补充。在地震发生后的 72 小时里,一切都以抢救人的性命为首要任务。72 小时之后,主要任务转为灾后防疫。之后的工作重点 就是灾后重建工作。
在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和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汶川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圆满结束。如今,那里的人们已经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凤凰涅槃,灾后重生。整个抗震救灾过程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灾后重建的成功实践也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在一步步的变强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将不再是梦!
第二篇:汶川地震中的感人事迹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陈坚:背压三块预制板的男人
陈坚,四川省北川县一个26岁的青年。他也许一辈子也没做过什么伟大的事,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打工者。在这次地震中,他是无数不幸遇难者之一。他顽强地求生,顽强地相信希望,他的乐观鼓舞和感染了所有救他的人,也感动了中国网民,他们发帖说他是地震中坚强的男人!一个如此热爱生命的人,带给自己和别人希望的平民——就是英雄。
被发现时他埋了72个小时
5月15日下午三点,来自江苏省消防中队的救援人员发现了被埋在废墟下的陈坚。当时,他思维清晰,告诉救援人员他已经被埋了72个小时。
陈坚的头被横着夹在两块巨大的水泥板中间,不能活动。他腰部以下侧身被几米厚的水泥板压住,身子无法正常拉出来。
救援工作陷入困境。救援人员要紧急调来特殊救援工具——双作用千斤顶。
在等待工具到来的空隙,陈坚还很有兴致地通过在场的四川电视台记者跟大家聊天。我要和和睦睦和她过一辈子
“我是北川大地震的、说不幸运又是很幸运的人。三块预制板把我压在底下,使我不得动弹。我三天三夜没有吃一颗粮食,只喝点水。我觉得我命还是大,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我不想放弃我家里的任何一个人。我要坚强,我一定要坚强,我必须要坚强,为每一个深爱我的人。一定要顽顽强强地活下去。我要对得起他们。我要对得起他们对我付出的那么多的好。我希望你们一样,不要在任何困难面前被吓倒。
“头天晚上,我真的真的坚持不住了,我很想放弃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回头又想,我不能失去他们。我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他的呼吸并不是那么顺畅,正如救援工作并不是那么顺畅一样。但他一直在主动地说话。陈坚希望能通过电波给他老婆报个平安,记者把电话递到陈坚面前,他说:“我叫陈坚,26岁。我老婆叫谭小凤,我想告诉她我很安全,我会坚持住。我出来以后,我希望能和她和和睦睦地过一辈子„„”
陈坚说,他结婚一年了,老婆已经怀了小孩。“我不想孩子出生,连父亲啥样都不晓得。我觉得我已经从死神手里逃过来了,我现在啥子(什么)都不惧了。”他说着一口铿锵的四川话,能想象出平日里的他是多么健谈多么开朗多么自信。
“我是世界上第一个背压3块预制板的人。”他开着玩笑,废墟下的眼神没有丝毫绝望。障碍一个一个被排除,晚上8点40分左右,情况越来越明朗。救援人员在艰难地进行最后的努力,陈坚用微弱的声音吐出:“一、二、三„„一、二、三„„”为自己打气,为救他的人打气。
快九点的时候,陈坚被救出来了!所有的人都激动不已,然而,就在把他成功救出废墟后的十分钟,他就再也不说话了。记者和救援队员大声叫陈坚的名字。拼命地为他做人工呼吸。然而他不说话了。确定陈坚已经不行了,救援队员咬着嘴唇哽咽:“你这个傻子!都坚持这么久了!这个傻子„„”转过头去。所有的人泪流满面。女记者失声痛哭。
他那么乐观,那么坚强,离生的希望曾经只有一步之遥。他生前的这些话,仍然能让人感觉到生命的顽强。
他离生的希望只有一步之遥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最著名的捐款者 他是在江苏南京江宁区乞讨的老人,名叫徐超(音)。15日中午,他向募捐点捐了5元钱;下午3时,他又来了,这次捐出了100元,塞进募捐箱,将工作人员惊呆了。他说,中午捐的时候,因为身上都是零钱,不好意思拿出来,后来到银行兑换成100元整钱,才拿过来捐 “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他们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不容易啊!”他说。据知情人19日报料,徐超又捐了339.01元。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是一位妈妈留给她三四个月大的宝宝的手机短信。救援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在一堆废墟的间隙,她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着地支撑着身体。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小宝宝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手机塞在包裹着宝宝的小被子里,保存着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含着妈妈乳头活下来
年轻的妈妈双手怀抱着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失去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红扑扑的小脸与母亲粘满灰尘的双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5月13日下午,都江堰河边一处坍塌的民宅,当救援人员小心地将女婴抱起,离开母亲的乳头时,她立刻哭闹起来。“从母亲抱孩子的姿势可以看出,她是很刻意地在保护自己的孩子,或许就是在临死前,她把乳头放进了女儿的嘴里。”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孩子活了他走了
当人们搬开垮塌的汶川县映秀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
他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大震中,张老师的妻子、同是该校老师的邓霞和他们不满3岁的儿子也被垮塌的房屋深埋。
“地震来时,张老师就让学生立刻趴到桌下。我娃儿说,地震后还看到张老师拼命往外挖倒塌的墙壁,想给学生们开条生路。”学生家长王艳梅说。这次地震中,张米亚班上30名学生存活了近半,王艳梅的孩子也是幸存者之一。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临死胸前护着三个学生
5月14日10时,震后第三天,当解放军官兵掀开因地震完全坍塌的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时,眼前的一幕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一位死去多时的女老师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紧紧地各拉着一个年幼的孩子,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的生命。
她叫杜正香,是南坝小学学前班中班的代课老师,不过孩子们更喜欢摇着她的手喊她“杜婆婆”,其实杜老师今年才48岁。
“看得出她是要把这些孩子们带出即将倒塌的教学楼,她用自己的肩背为孩子们挡住了坠落的横梁。”参与搜救的解放军战士说。
杜老师以生命守护的五个孩子最终没能生还,这可能是她唯一的遗憾。
她的同事、语文老师杨树兰说,杜老师要不是为了救学生,自己一个人肯定能跑出来。地震发生时,正好看见杜正香一把将送孙子上学的严明君老太太祖孙俩推出了摇晃中的教学楼,转身冲进一楼的教室,连抱带拉救出几个孩子,之后她又冲进了已是烟尘滚滚、不停摆动中的教学楼。
这是杨树兰最后一次看到的杜正香身影。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环抱三个学生身体断成两截
震灾中,什邡龙居小学教学楼坍塌,上百师生被埋于废墟下。在清理废墟时,人们发现英语老师向倩的身体断成两截,脸部血肉模糊。但她的双手仍紧紧拥着两个学生。人们怎么掰,也无法掰开她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在场所有参与救助的人员均泪流满面,自发向向倩遗体鞠躬致敬。
地震发生时,向倩疏散学生离开教室。看到有两个学生手足无措,她大步跑过去,一手搂住一个,朝门外冲。
教学楼突然垮塌,她和几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中。
向倩的父亲向忠海是什邡南泉小学副校长,听到女儿的噩耗,他悲痛欲绝:“我可以理解,作为教师,应该这样!应该这样!”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病人转移了,她却失去了孩子
四川省医院内分泌科在第二住院大楼21楼,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共有68名病人,其中一半是无法自行行走的重病患者。内分泌科24岁的护士陈晓沪,一趟又一趟背着、抬着病人,搬运氧气罐、床、被子„„
陈晓沪安慰着不知所措的家属,让能走的病员由家属扶着从楼梯下去,却忘记自己有孕在身。
到了下午4时许,陈晓沪突然觉得自己腹部、腰部非常疼痛。医生面带遗憾地告诉她:“这是先兆流产!孩子恐怕没办法„„”
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我想伤心你能给我时间吗? 没有哭泣,没有失魂落魄,只有救人、救人、再救人„„在灾情最重的北川县,从废墟里爬出来、灰头土脸的民政局长王洪发机械地奔跑着,见人就救,用手从废墟里刨出10条生命。这样一直忙到13日凌晨三四点,王洪发终于找个空闲,一屁股坐在泥水里。他想起了儿子,想起了埋葬儿子的那堆废墟。他感到一阵心痛,那可是他唯一的儿子!噩耗相继传来。至5月17日,王洪发在地震中已失去儿子、二姐、侄儿、岳父等15位亲人。
“你失去了这么多亲人,现在伤心吗?”记者冒昧地问了一句。
“我想伤心,你能给我时间吗?总有一天我要大哭一场!”王洪发回答。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150小时截肢后被救出
映秀镇水电公司职员虞锦华于18日20时10分被山东公安消防总队成功救出。自地震发生至脱险,虞锦华在废墟中被埋了150个小时,救援人员对她的营救也长达56个小时。虞锦华被埋在六层水泥板下,里面乱石、水泥柱交错,营救人员很难判断承重部位。为了保证虞锦华的生命,营救人员采用了5个不同方案。
营救人员最后采用的方案是从废墟上方打探洞。压在虞锦华上方的水泥板被逐层打穿。但虞锦华下肢也已被水泥板挤压坏死,奄奄一息,同时,她被一具遇难者的遗体挡住,拖出遗体导致的尸水漏泄可能危及虞锦华的生命。
余震引发的塌陷令营救极其艰难,探洞直径一度从40厘米缩小至20厘米。医生用了近两个小时对虞锦华进行了高位截肢手术。她最终获救。记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 124小时卫生纸接尿液求生 在德阳市什邡蓥华镇仁和村,生产复合肥的蓥峰实业公司女职工刘德云和卞刚芬一起被埋在废墟中。他们在废墟中不断鼓励对方,相信一定能获救。为了不让自己睡着死去,两人一发现有睡意就使劲用手扇打自己,渴了就用身上的卫生纸接尿液维持生命。16日晚6时30分,被埋在废墟中的刘德云被成功救出。17日12时42分,消防员将2米长的一根胶管擦洗干净,给卞刚芬输送牛奶、矿泉水。18时13分,消防员用担架将卞刚芬抬出危楼。她眼睛被蒙着,眼角处有滴滴泪珠。待命的医生立即对她进行简单检查,送上救护车。此时,距离卞刚芬被埋已有124小时。
动人的故事汇成河,流淌在中华儿女的心窝。这些感动,延续着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坚定着灾区人民的信心,激励着救灾将士的斗志;这些感动,是我们共渡难关的共鸣,是我们重建家园的心声。因为有了这些感动,我们更加有力;因为有了这些感动,我们的心贴得更紧!抗震救灾终会取得彻底胜利,感动的故事说不尽。
第三篇:汶川地震中的母亲
汶川地震中的母亲
当救护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以这样的姿势定格了:双膝跪地,双手坚定地撑着。她的上身向前匍匐着,模样就像在行跪拜礼,她的身体被压得变形了,让人不忍目睹。但是在废墟中,拱起了一座母爱的桥。
不知道她从哪里得到的力量,在大厦即将倾倒的瞬间,在水泥板和砖块狂暴地砸向她的那一时刻,她没有趴下,而是用这种独特的姿势支撑着,直到永恒。她背负着的是千万斤的废墟啊,但她没有倒下。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的力量如此强大吗?对,那就是母爱的力量。也许她还活着,救援人员冲她喊叫,用铁撬敲击着水泥框架。她没有听见,也没有任何反应。队长从砖石的缝隙中伸进手,触摸到的却是冰凉的躯体。于是救援队员们暂时放下了她,走向下一个废墟,去救一息尚存的人。
或许是得到神灵的启示,救援队忽然想到了什么,他迅速往回跑,竭尽全力地把手伸进那女人身子弯成的苍穹中,他探到了一个软乎乎的,暖融融的小生命!那是一个孩子!救护人员们把断壁残垣搬开,从她屈曲的身体下面抱出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在母亲的呵护下,她还酣然熟睡着,因为有母亲的庇护,山崩地裂并不意味着什么。泪眼莹莹,满脸慈爱。橄榄绿
队长紧紧地把婴儿护在怀里,橄榄绿和红色的襁褓互相辉映,成为人间最美的风景。孩子毫发无损,她一直安详地睡着,红扑扑的小脸蛋让所有的人为之动容。随行的医生准备给她做体检时,襁褓中却滑出一部手机,上面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
这是世界上最感人的短信,同时也是一条特殊的遗嘱,一个伟大的祝福!“亲爱的宝贝,妈妈爱你”手机从这一双手传到另一双手,就这么一直传下去,泪水滴在手机屏幕上,模糊了那两行字。都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但谁敢说这位母亲的脊梁不是一座大山,泪水淹没了全世界的眼睛,我也看到同学们眼中已浸满泪花,同时也让我明白“母爱无边,恩重如山”。
第四篇:遥感在地震中的应用
遥感在地震中的应用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多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房屋倒塌、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长期以来,地震预报监测、灾害调查、灾情信息获取主要依靠实地勘测手段,其获取的数据精度和置信度虽然较高,但存在工作量大、效率低、费用高和信息不直观等缺点。遥感技术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实地勘测手段的缺点,并具有其他实地勘测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地震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遥感技术最早应用于地震始于国外,早在1906 年G.R.劳伦斯利用风筝成功拍摄美国旧金山8.3 级地震的震后灾情,标志着人类利用遥感技术记录地震灾害信息的开始。20 世纪60 年代以来,航空遥感在日本、美国、加拿大、印度、新西兰、泰国等国均被广泛地应用于地震灾害调查。由于早期航天遥感影像分辨率较低,其在地震中的应用局限性较大。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影像的日益普及和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遥感技术在地震各阶段中的应用,本文将从地震发生不同阶段中,对遥感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
震前监测预报
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科学届的一大难题,由于地震的成因非常复杂且多样化,目前的技术手段还难以高效、准确地开展地震预报监测。目前,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地震预报研究还仅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集中在震区热异常探测研究。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表温度异常早被人们察觉,历史上亦不乏记载,我国史料中就记载了许多强震前出现的热异常现象。我国1978 年的唐山大地震,其震前就出现了地表热异常,表现在气压高、多雨,地表下0.8m处地温与常年相比差异较大,震前3 天突然增温,其增温中心即为后来的震中区。研究表明,强震前在震中区较大范围内出现增温异常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增温异常不仅表现在气温上,还表现在地表温度和地表下浅层地温上。传统的震前热异常研究主要是利用全国台网实测的气温、浅层地温以及(中、深)层水温等数据对震中附近局部地区的地表及地下一定深度的热状况进行时空演变的分析。这种方法虽然也能较真实地反映局部地区热异常状况,但难以获取地震范围内大面积的温度动态演变资料。热红外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大、全天候动态监测、信息
丰富等特点,因而基于热红外遥感手段可快速获取震区大面积热异常影像,连续不间断监测则可得到震区热异常影像序列。
震后紧急救援、灾情监测及评估
地震往往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从过去的地震实践来看,震后几小时到24 小时内是人员抢救的关键时段,这就要求我们有能力在震后几个小时内,即使在灾区通信及交通中断的情况下,也可快速获得极震区和高烈度区的震害信息,为震害快速评估及抢险救灾提供快速、准确的决策依据。现有的航天及航空遥感,包括CCD 摄像、航空目测、航空遥感、微波遥感等技术手段则恰恰可满足灾后救援需求,高时间分辨率卫星及众多静止卫星的日益普及使得遥感手段对于灾情过程的监测十分有效。灾情监测主要包括气象监测、山体滑坡监测及次生灾害监测,次生灾害监测则包括次生火灾、次生水体污染、次生地质灾害、次生堰塞湖监测,其对灾后救援及灾区的影响最大。在灾害应急阶段,灾害评估主要包括房屋倒损、房屋受损、交通受损、受灾人口等方面,其中又以交通受损评估最为关键。地震灾害通常导致通往灾区的道路严重受损,致使救援物资、设备和救援人员不能够及时赶往一线进行抗震救灾,同时也延缓了受灾民众的安全转移和撒离。目前,国产高分卫星系列高分一号、高分二号以及资源卫星系列资源三号、资源一号02C已经在地震灾害监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公众可以在遥感集市上查询相关影像数据并共同参与救援与监测。
在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县6.5级地震事件中,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紧急调动资源三号和高分一号等多颗高分辨率卫星对受灾区域进行连续观测。同时,相关部门开通了卫星数据应急共享通道,向社会各界共享受灾区域高分一号等多颗国产遥感卫星历史影像数据、最新影像以及最新判读解译成果图。判读解译成果图能客观、真实呈现受灾现状,精确定位地震造成的直接灾害与次生地质灾害,精确定位山体滑坡中断道路位置与山体滑坡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的位置,为国家搜救中心了解灾区灾情现状、疏通灾区中断道路以及消除堰塞湖等易造成次生灾害隐患区域提供参考信息。
图 1 滑坡体中断道路三维影像
图2 滑坡体导致堰塞湖三维影像
图3 红石岩村堰塞湖形成前影像图(2014年6月25日)
图4 红石岩村堰塞湖形成后卫星影像(2014年8月5日)
灾后重建
遥感技术手段可作为灾后重建科学规划的重要技术保障,对于强震区,其灾后重建进展情况监测及评估工作可借助遥感手段开展。同时遥感手段还可对灾后的生产生活情况监测评估,为决策者及管理者提供不可或缺的技术依据。基于遥感手段,还可获取震区基础地理数据,为灾后重建提供及时、可靠、适用的科技保障。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因而准确、高效地开展地震预报、监测、救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及现实意义。遥感技术具有获取信息快、信息量大、手段多、更新周期短,能多方位、全天候地动态监测等优势,为地震预测、地震灾害调查及损失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高科技手段。随着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多传感器遥感影像的普及与深入应用,遥感技术在地震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其综合应用不仅可从单一信息源分析向复合分析方向发展,还可从定性判断向定量分析方向发展。
第五篇:汶川地震中的感人片段
汶川地震中的感人片段
总理,父亲
1.总理和赶往灾区的登机部队领导讲话:“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这时候,他不仅是一位威严的共和国领导,更是一位面临危难的父亲!
2、“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总理在电话里大喊,说完摔了电话。随行人员说,头一次看到老爷子这么厉害。在抢救现场,年过花甲的温总理,已然哭得不成样子,要知道,1942年出生的他,已经66周岁,比绝大部分前线救灾的人都要年老。
3、“第一还是救人,救人的重点是重灾区,地震中心区,联系不到的地区”。在环境险恶的抢救现场,两鬓苍苍劳累无眠的老爷子一不小心摔倒了,手臂受伤出血,却把要给他包扎的医务人员一把推开。
4.温总理雨中看望废墟下待救学生,流下眼泪。
十三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后,立即乘车来到都江堰市区街道,他在雨中踩着泥泞看望受灾的孩子们。
温家宝专程前往新建小学,实地考察抢救因地震被掩埋在废墟里的小学生们的情况。他冒着危险,踩着泥泞,攀上瓦砾堆,走近施救地点。当他看到抢险人员正在解救两名被困在废墟下的孩子时,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在雨中,温家宝一直弯腰察看救援情况。他大声告诉孩子,我是温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
温家宝心情十分沉重,再三叮嘱抢救人员务必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多时间,抢救出更多孩子。他说,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
人民子弟兵
5.余震,坍塌,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一个孩子的战士跪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6.灾区的孩子们是无比勇敢的,一位刚被救出,左手骨折的小孩子,躺在担架上,忍着浑身的剧痛,微笑着向救灾的战士们敬了个军礼!
向地震中牺牲的人民教师致敬!
7.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同志用自己的双臂和身体护住4个学生,自己却不幸遇难。
“我会牢记你那永恒的瞬间。你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
当大灾到来时,那双手臂不是急于寻求自身的安命,而是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5月16日上午,湖南大学师生举行追思会,悼念在四川地震中勇救四名学生的英雄教师、他们引以自豪的77级校友谭千秋。
8.舞蹈老师身体护学生
汤鸿今年20多岁,是名年轻漂亮的舞蹈老师。地震发生时,她正在为学生排练迎“六一”儿童节的舞蹈节目。发现险情后,她把学生推向墙角,把她们抱在自己怀中,垮塌的楼房倒在她的身上„„她的尸体被找到时,她俯身趴在那面墙的角落里。她的怀里,3个女孩活了下来。妈妈是爱你的9.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短信中说:“孩子,如果你能幸免于难,你要记住,妈妈是爱你的。”
灾难中,我们众志成城
10.虽然不能靠近你,但我们用心温暖你。5月18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让所有中国人热血沸腾。天灾无情,人有情感,这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宣传文化界最大的募捐活动,场内场外共设置了15个捐款箱,当晚单笔最高捐款额为深圳市慈善会1.3亿元,社会各界共捐款15.14亿元。
在音乐界文艺界的捐款中,郁钧剑、那英、郭兰英、王昆、韩磊、刘欢、韦唯、韩红等人纷纷走上台捐款。祖海20万元、斯琴格日乐10万元„„刘欢走到捐款台前时,打开了一个大袋子,里面掉出好几捆钱,由于太多,一捆钱差点掉在了地上。
《千手观音》中演员邰丽华也来到现场,她通过手语翻译说:“在2005年的春晚上我说过,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她说,在地震发生第二天,残疾人艺术团就从以往演出收入中拿出了100万元捐助给灾区。昨天站在台上,她坚定地表示残疾人艺术团将继续捐助灾区。“三
天后,我们将去英国7个城市商业巡演。今天,我们把商业巡演的160万元再次捐给灾区。我很高兴地获悉,英国邀请方也决定把活动收益捐赠灾区。”
11.据南京市江宁区东新南路募捐点的工作人员回忆,15日12时,一名老人来到募捐点,他头发花白,穿一件打满补丁的蓝色衣服,下摆已破烂,脚上穿破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
老人端着碗,在宣传牌前看了一会儿,哆哆嗦嗦地从口袋里掏出5元钱,放进募捐箱,念叨“为灾区人民„„”工作人员愣住了,还没反应过来,老人已经离开。
15时,老人再一次出现,这次他掏出了100元,塞进募捐箱。“这次可把我们惊呆了!”工作人员赶紧拉住老人问情况,老人这才解释说:“我上午就想多捐一点,但钱太零碎了„„”原来,老人特地到银行把零钱兑换成了整票。
昨天下午,在热心市民指引下,记者几经周折在江宁区东新南路找到了这位正在行乞的老人,他坐在广场的一个角落。据老人说,他叫徐超,67岁,江苏泗洪人,在南京讨饭已有8年。
面对这样一位老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感谢的话。或许太多的感谢在此时都显得那样的不合时宜,唯一想做的就是对老人深深的三鞠躬!!
相关语段:
1.飞鸟于空,哀鸣嗷嗷;天地为愁,草木凄悲。
四川大地震,死亡数万,灾民无数。天府之国,满目疮痍,布奠倾觞,不知悲之所集。2.俄新社评:汶川地震让半个亚洲震动,让整个世界震惊。中国经历的磨难太多,但从没在磨难中倒下。面临灾难,中国展现出坚韧与顽强;珍视生命,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敬意和赞扬。
在这个生死交织、人神共泣的时刻,我们愿共同分担这份痛楚,愿共同祈祷生命的希望。中国不需要同情,中国需要理解;中国不需要安慰,中国需要支持。我们愿以杯水之力,尽寸尺之能,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我们知道,一个总理在两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
让我们为生者祝福,为死者祈祷。中国,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