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引导学生进行中学作文评改 论文
怎样引导学生进行中学作文评改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生产力的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生巨大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写作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事各行各业工作的人,都要求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然而,学生的作文写出来以后,批改却是中学语文教师的沉重负担。家长、学生乃至社会舆论,都要求教师“精批细改”,认为这样的教师才是最负责、最优秀的教师。这一切,就像锁链一样紧紧捆住了教师的手脚。语文教师加班加点,拼死拼活批改出来的作文,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大多是只看看总批和分数,至于批改的道理,却很少有人认真琢磨,教师有点白费工夫。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的学生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
当前,教育领域的改革正在深入进行,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批改也应改变过去少慢差费的做法,打破常规,走改革之路。近年来,在不断教学的过程中,我对作文评改进行了以学生集体评改和互改为主,教师抽查和点评为辅的改革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改革的依据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观点的提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但课堂教学如此,就是在写作及其批改活动中,也同样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去的作文批改是教师全批全改,然后讲评总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我现在采取集体评改和学生互改相结合的作文批改方式,就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确认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具体操作
第一步,由于学生年龄相当,社会活动面相似,认识问题的能力没有大的差别,因而作文水平也相差不大,作文中出现的共同问题比较多,语文教师每次辛辛苦苦地一本本圈点、批改、写评语,到最后发现评语几乎雷同,绞尽脑汁也难写出各具特色的个评语。根据这个特点,我将每班学生分成三组,每次只需详批一组,就可以对学生此次作文中存在的优劣问题有个基本了解,这样下一步集体评改,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第二步,集体评改 集体评改是作文评改的关键一步,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前准备:从初阅的作文中共抽出好中差各{2}本。同时,确定此次作文要求及评改等级标准,将范文及评比标准一并打印,上课时发给学生。评比分四个等级:
A级(85分以上):立意新颖、深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准确、流畅;书写美观,用字、标点、格式正确。
B级(70~80分):中心明确;结构完整、清楚;语句通顺;字体端正;用字、标点、格式正确。
C级(60~69分):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清楚;语句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字 迹清楚;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合计不超过四处。
D级(60分以下):中心不明确;结构混乱;语句不通顺、语病较多,字迹潦草,用字、标点错误较多。
说明:这个标准具有广泛性,每次评改都可以采用,如果具体作文有具体要求,可在此基础上作适当调整;另外,在每个等级中再分上、中、下三等,如A级可分A++(95分)、A(90分)、A+-(85分),这样可以给学生作文以准确的定位。
过程:将范文按差——中——好的顺序,依次由同学们来讨论,让学生评出每篇文章的等级及原因。比如,要求学生写一个熟悉的人物,题目自拟。有一个同学写了《我的姐姐》,大体内容是:我姐姐大我四岁,她很关心我。因为我自幼胆小,所以常受同龄人欺负,每当这时,姐姐总是及时出现,帮我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从此再也没有人欺负我了。
这位同学在文章中写了姐姐三次帮他打人的事情,还具体描写了姐姐打人的神情和动作。评定此文,有的同学给打了B级,认为他写出了姐姐对弟弟的关心、爱护,而且所选材料也能突出中心;有的同学立刻反对,认为最多得C级,因为姐姐关心弟弟是对的,但不能打人,而且对姐姐打人的动作、神情的描写非常可笑,没能起到生动感人的作用。显然后一部分同学的评价是对的,我表示赞同,并说明赞同的理由:实际上这位同学犯了选材和立意不当的毛病,姐姐关心弟弟,可选材料很多,可这位同学偏偏选择姐姐帮弟弟打人的材料,这样写,不但不能写出姐姐的可爱可敬,反而使笔下的姐姐成为一个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可憎人物,假如社会上人人如此,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认真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点拨,学生领悟到:写文章要考虑全局,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缺一不可,忽略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整体表达效果。
另外,中等水平文章重点议,因为此类文章有代表性,它有中心,结构也清楚,语句也通顺,学生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它的等级。教师允许学生对此类文章有等级争议,问题越辩越明,在争论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周密,认识问题的能力也会加强。并适时引导学生认清此类文章之所以不能得高分,是因为虽有中心,但不够新颖、深刻;语句虽然通顺,但不够生动,表现力不强。如果是材料作文,就要引导学生看它是否结合原材料,是否联系现实等等。然后在前两类文章品评的基础上,推出好文章,有了前面的比较、鉴别、争论,大家会深刻感到好文章确实在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确实令人赏心悦目。至此,文章的好与差的尺度,同学们基本心中有数了;自己文章的优劣得失也基本有了判定。点拨:在课堂尾声时,对同学们的评级要充分肯定,老师的鼓励会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第三步:课后互批集体评改后,大家情绪高涨,教师应该趁热打铁,让同座的学生依据课上品评的经验及标准进行互批,写出评语,评出具体等级,并签上评者姓名。同学们都想让自己写的评语最中肯,等级最合乎实际,因而,态度十分认真,批阅格外仔细。由此,品评文章的能力又一次得到训练和提高。
第四步:教师点评学生互改后,教师再从学生中抽出四分之一检查一下,看同学们评定的是否合乎客观实际,评定的等级能否让被评者心服口服。对于评定优秀者,给予表扬;对 2 于评定有出入者,找其面谈,指出问题所在。这种点评,教师初期抽查本数可以多些,待训练成型后,可以适当减少。以上四步,基本完成了作文评改的一个循环。
三、效果
1.集体评改和学生互改大大减轻了语文教师的负担,使他们少做很多重复的无效劳动。
2.大大的缩短了作文批改的周期。以往一次大作文收上来,如果两个班的作文,教师最快也要两个星期才能反馈下去,如有其他工作稍一耽搁,就只能一个月才能批完。这么长时间才批改完的作文,学生早已没有了新鲜感,更无修改的兴趣了。学生作文的长处得不到肯定,文中的错误、问题依然存在,因此,作文水平难以提高。而用集体评改方法,一周内即将作文反馈给学生,学生写作的新鲜感依然存在,兴趣也高。
3.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品评他人文章时,基本能比较全面地说出一篇文章的优劣,相应地评出等级,学会了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比如,有时学校统考后讲评,我故意将范文的分数删去,然后让大家给范文打分,有许多同学打的分数几乎与教师一致。
4.由于经常训练,学生对于各类文章写作的一般规律,基本能做到心中有数,写文章时在选材、立意、表达方面的偏差明显减少了。
5.更重要的是,在集体评改和互改中,学生积极参与,对于同一篇文章,前前后后意见交锋,激烈争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想观念相互撞击,放射出了很多的新思想、新灵感。同时,在讨论中,启发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高了认识问题的能力。在对不同等次文章的品评、比较中,思维品质更加周密,鉴赏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感觉学生非常喜欢集体评改这种方式。在这当中,他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将“苦写”变成了“乐写”。
第二篇:怎样让学生互相评改作文
怎样让学生互相评改作文?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教师了解作文教学取得怎样效果的重要判断之一。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它是教师与学生在作文教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
精批细改的方法是教师批改作文的基本方式之一。这种批改方法对学生的作文从内容、结构到语言、卷面进行全面的细致的批改。这种批改方法对教师了解学生的作文实际水平也有极大的好处,便于因材施教。但是,这种批改方法如果运用不好,也容易形成教师包办代替,影响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采取各种形式的批改方法,增强学生写作兴趣就显得很有必要。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的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所以,作文教学也应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头脑,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方式去体会批改的乐趣,从而在快乐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时它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老师,仍然是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角色在活动中多给学生指导,教给学生批改的方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了这样一种评改作文的方法,那就是:“自改——互改——点评”的作文教学法。
一、自改
要让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该从哪些方面下手。一般说,修改作文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文章的内容,一是文章的形式。内容包括文章的思想观点的斟酌和材料的提炼;形式包括文章结构的调整、语言文字的推敲、标点符号的使用、书写格式的规范等。要教给学生一些自改的方法:
第1步,要让学生在通读作文的基础上,对主题是否突出、观点是否鲜明、选材是否典型、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等六个方面作出判断,对要修改的文章有个总体认识。
第2步是对字、词、句、标点符号的运用等加以推敲,进行修改。
同时教给他们学会眉批的方法。(眉批用来指出作文中局部的优缺点,写在作文顶端和旁端的批语。它简明扼要地指出作文中局部改动的地方作简要说明,提示作文中毛病所在。相当于我们对文章的点评),然后给自己打上一个恰当的分数。(之前,要把作文评分标准告诉学生。)
二、互改
互改作文,是学生作文成果的一个展示。把自己的作品交给学生,这无疑是一种小范围发表文章的方法,它满足了同学的心理愿望,无形中就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且学生能绕有兴趣的去读同学的作文,把自己的作文与学生的作文进行一个很好的比较,因而,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也提高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互改时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指定一名组长负责,大家人手一本作文,要求每个学生对每篇作文拿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教师深入学生巡视,学生有问题或有争议的作文,及时给予指导解决:互评时,也要注意:
1、用眉批的方法找出同学文章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优点包括:用词、造句、布局安排等,不足之处在原句上修改,并对此点评。然后总批。总批用来指出全文的总的优缺点,写在作文的最后。它总结作文中突出的问题,并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总批中,可对本文的语言表达,构思安排、中心立意等来进行评述,也可写一篇文章的读后感等。只要能够表达自己的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感受就行,并且总评尽量使学生的语文水平突现出来。然后打上分数。
2、学生批阅时,要让他们同学进行交流,如对作文的细节问题的探讨、对分数的质疑等,互相交流,使学生面对面的研讨作文,学他之长,补己之短,在讨论中互相提高自己。
学生在自评、互评时,也可借鉴魏书生的评改作文的方法:
(1).格式是否正确
(2).卷面是否整洁
(3).错别字几个
(4).有几处病句
(5).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
以上五条,都是写文章最低的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够掌握。再批改两三篇,掌握得比较熟练了,再一条一条地增加新的要求。
(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
(7).看文章的选材
这条批语提三点要求:①是否围绕中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实际。③是否具有典型性。这三点中最要紧的是第一点,随着作文水平的提高,才提出选材具有典型性的要求。
(8)、看文章的结构
也要写清三点批语:①层次段落是否清晰。②过渡是否自然。③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9).看表达方式
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议论文当然以议论为主。除此之外,还要看其是否符合作文指导的要求。
(10).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在学生自评互评时,老师对学生还有要求:
A、眉批不少于5处。
B、总批不少于100字。(写评语时,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先写优点,再写不足。对缺点、错误要注意措词,提意见要具体,要重在鼓励,让同学容易接受。)
C、要有反思。(互改之后,作文交给作者本人。小作者要对自己的文章再次修改,找出文章中最得意之处和败笔之处,并说明理由。不少于100字)
3、点评
虽然教给了学生知识和方法,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学生的水平有限,定然存在一些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去发现总结。学生自评互评后,作文上交,老师对学生作文进行审阅,并留下记录。从中找出好中差三类文章,在班级读出来,师生共同评析。把学生作文中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出来,并且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讲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多肯定学生批改的成绩,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便纠正。同时教师对自评、互批的内容作一点点评,以激励学生更好的在下次批阅。本环节重在鼓励、表扬优秀作者。
学生听了别人的好文章,又听了老师点评,就会对照自己,找到不足。这时,让学生针对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再次修正。可在原稿上增添删减,达到学生自己的满意后上交。
第三篇: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
干驿镇古晴滩小学杨菊
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曾说:“修改文章的权力,首先应属于作文者本人,老师只是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可见,“修改”与“写作”关系密切,“修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新课标中也着重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俗话说:“文不厌改。”学生作文修改的过程是一个反复加工、反复锤炼的过程,只有通过反复修改,才能把客观事物反映得准确、恰当。可见,修改对于作文的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呢?
一、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老师应用事例让学生明白,世界上的好文章都要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鲁迅先生写小说《肥皂》,全文不过七千字左右,竟改动了一百四十五次;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每次文章写成后,总要贴在墙壁上,进出都要认真看看,随时改正,有时一篇文章改到一字不留;美国作家海明威写《永别了,武器》写到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多遍。…...老师应该以诸如此类的事例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让学生明确修改文章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有名的大作家尚且如此热衷修改,更何况是初学写作的我们,那就更应该养成自觉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二、做好学生修改作文的准备
1、学习工具准备。让学生准备好必要的字典、词典、摘抄本、红笔等必备学习工具。
2、思想动员准备。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只有学生写,老师改。虽然老师整天为批改作文忙得焦头烂额,但收效甚微。由此,我们探讨出一种作文批改的“互动模式”。即在作文批改中,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动关系,使作文批改形成学生自主操作的范式。在作文修改时,应引导学生明确互动的必要性,理解参与直至独立修改的重要性,相信互动修改的可能性。通过以上思想动员,-1-
学生激情空前高涨,不仅为学生自主合作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也为作文修改的互动模式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互动成员组合。作文互动修改分组时,教师应提醒学生考虑以下几点:从性格、习惯、爱好等方面考虑自愿组合;从水平方面考虑互补组合,以合理的人员配置作互动的能力保证;以“优”补“差”、从扶“贫”挤“困”方面考虑可变组合,以保证人才流动的合理和平衡。
三、传授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1、示范修改。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教师应首先做好作文的示范修改。教师可挑选出好中差三类不同的作文,提出不同的修改要求。对于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的好作文,教师可只作个别语句的修改或者适当增添一些修辞手法,给文章润色,基本保留文章的原作原貌。对于中等作文,教师可引导学生自我朗读,体会文章的不足之处。检查文章详略是否得当,内容是否具体,开头和结尾是否呼应,段与段之间过渡衔接是否适当等。对于较差作文的修改,教师可发挥全班学生的作用,按照习作要求,开展认真讨论。在发挥集体智慧修改之后,再请作者朗读修改后的作文,并请其将修改后的作文与原稿进行比较,从中体会到作文修改的重要性,激发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这方面,教师的鼓励作用和表扬文章的闪光点是十分重要的。
2、学生自改。在这一过程中,我要求 学生做到将自己的作文至少读三遍。第一遍:细读全文,改正文中的错别字,漏写的字、词、句及病句。这是修改的初步。第二遍:检查文章的主题、结构、详略等大方面。第三遍:再回到语言,看看语言是否符合文体,有没有语法错误,修辞是否妥当,字、词、句、段的斟酌是不是做到了精彩、精练。
3、互评互改。进入互评阶段,我按“回互”要求操作。(1)互定标准:分两步付诸实施:起初,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商讨确定相应标准;往后,教师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交换意见直至确立批改要求。(2)互改习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或同学之间互相交换读作文,看看哪些地方可以再进行修改,并注意写好“眉批”和“尾批”。在学生批改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巡回指导,既解答学生遇到的各种繁杂的问题,又要及时指导学生的批改。在批改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如不知批语怎么写、病句如何改等,此时,老师要随叫随到,并鼓励学生多
查字典、词典、讨论或查阅资料。同时告诉他们遇到问题要集思广益,不轻易下结论,批语尽量做到准确无误。同时,要求学生边批边做笔记,把优美的词句,新颖的开头结尾等摘抄下来,以后写此类文章时,就可取人之长,补已之短。(3)互谈体会:其意义在于扩大评改者与习作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操作时,可分两个步骤:一是小组内交流,二是小组外交流。学生可就取得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可在全班范围内取得互动效应。(4)互推佳作:其意义在于互改成果,推出范文。互推佳作应体现两个原则:一是鼓励性。每次作文,小组内至少要推出一篇佳作,在全班交流学习。二是集体性。习作者须按初评、复评以及师评意见修改,誊写后,让全班同学以及教师进一步提出完善的意见。
四、肯定学生修改作文的进步
学生互动评改完后,教师要对修改后的文章进行分类,从中选出需要重点讲评的作文。在讲评时,注意整体上的反馈,对于学生在自改、互改作文中的点滴进步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改得好的句、段、篇采用对比法让学生评论,老师指点,树立榜样,鼓起学生的信心;对于写作基础较弱的学生的微小进步更应给予表扬。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写作,乐于修改。
实践证明,教会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既减轻了老师批改作文的工作量,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能力,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修改,学生的作文水平肯定会有所提高。
第四篇:学生评改作文
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然、社会、人自身并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在中学教育阶段,学生作文一般指的是学生学习写文章。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适应实际需要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作文教学过程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过程。而作文的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评改是学生作文素人际关系的调整与处理,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间的互访与谈判大大增多了。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下,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越来越来密切。这样,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言”便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语言交际范围更加广泛,语言交际的运用和能力水平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人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使人们的社会交往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而提高了信息的传递,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利地促进了写作能力地发展。而写作能力的发展,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地飞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人们在工作生设以来,吸收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为适应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而进行的一场旨在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教育。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中国当前的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要以世界现代化教育的历史进程为参照系,而且要与世界各国加强教育往来和联系,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成果。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已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在传统的语文教育中,“应试教育”成为学校的主导思想。升学与就业的竞争,使考试成为莘莘学子前途和命运的主宰,学校教育走向了极端化。考试成为教与学的指挥棒,教育教学活动都把目标指向了学生的分数这个结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发展的过程。此时,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习惯于以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语文教学也同遭厄运,形成了一种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在学校教育中应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样,它应遵循现代教学规律,体现现代教育思的知识、经验,以及对生活的正确态度、认识,深刻的体验、感情,需要具备语文知识等各方面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清晰的思想力,良好的记忆力。其次,作文又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和心智活动。
写作是一种表达,而表达是人的一种内心要求,一种心理需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样会有表达的要求。同时写作还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过程,情感活动会贯串作文过程的始终。在作文过程中,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学生在生活中的喜恕哀乐始终是作文的动力。另外,作文还需要一种技能,这种技能主要是通过内部言语来操作。其过程大体如下:首先要从记忆中调出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的材料,这既是一个活跃的想象和联想的过程,又是一个从表达目的出发,进行严格选择的过程。其次,就是对所选择的材料进行分析安排。再于内容,内容立不住脚,形式上再改也没有什么意义。
第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是否符合文体要求
这个问题既是形式问题,也是内容问题。表达中心确定之后,表达方式就要为中心服务,什么地方记叙,什么地方议论都要恰当。同时,中心确定之后,就要采用恰当的文体进行表达。
第三、在文章的形式方面,主要看作文层次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是否恰当。
在学生的作文中,无论是水平较高的学生,还是水平较差的学生,在作文的结构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材料安排的顺序,材料的详略,材料的内在关系与表达这种关系的语言形式上。
第四、语言文字方面,主要看句子是否通顺,合理,句与句之间是否连贯谴词造句是否准确、恰当。书写是否正确,修辞是否形象贴切。
在学生作文上,不少学生基础差,错别字较多,用词不当,句子不通顺等语言毛病比较普遍。
第五、在形式方面还有标点是否正确,书写、行款格式是否合乎规定。
以上这五点是就作文评改的整体工作而言。至于每次具体的作文的评改,则要按照教材或教师的作文教学计划确定的重点,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一般要与作文训练的重点相一致。每次作文评改,内容要单
一、重点要突出,以便使学生的注意力的指向比较集中,总之,作文教学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改理念武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和作文水平。
第五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http://?diaryid=3069813&id=465742
说来惭愧,虽然做老师十几年,也学习过一些学习理论,自认为有了一点点思考和体会,但是关于深度学习,我了解的还真不是太系统,当我看到今天研讨的题目后,有一种很茫然的感觉,于是就在网络上学习了一些有关深度学习的文章,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思考,但是总感觉还不是太透彻,由于时间有限,我又不是太聪明的人,只好把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收获在此和大家交流,不到之处还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一起进步!一:所谓深度学习:
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的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把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在众多思想中进行联系,并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去,并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或者是指通过探究学习的共同体促进有条件的知识和原认知发展的学习。它鼓励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的记忆。我们可以把深度学习理解为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它强调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知识,把它们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帮助决策、解决问题。二:深度学习的特点:
1:深度学习意味着理解和批判; 2:深度学习意味着联系与构建; 3:深度学习意味着迁移与应用;
这些表明,深度学习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应该设计出学生学习可以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如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设计好大的问题,更要设计好小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的激发学生深入的去思考,并且注意时时生成新的问题;如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尽量的让任务情景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保持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更利于学生运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再来,就是评价环节应该注意对过程的几个环节。三: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简单对比:
深度学习浅层学习
概念:批判性的学习新知识,新思想,非批判性的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孤
试图将他们纳入到现有的知识体 立记忆学习内容。
系中。在概念之间建立联接。
特征:寻找意义,关注解决问题所需 建立在机械的学习上,关注解决问题
的核心店和概念的积极互动。能 所需的公式和外在线索,被动的接
区别观点和论据,在不同的模型 受信息。不能从实例中辨别原理。
间建立联系。将以有的知识和先 没有意识到新知识是建立在先前工
前的经验联系起来。将课程内容 作上。简单的把课程内容作为考试
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一部分来学。
概括起来说:学生要达到深度学习至少实现三个目标。认知结构的重建、学习策略能力的提高和道德素质的发展。
四:引导学习者将想法与以前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
理论和实践都充分证明:只有当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上,而且又高于旧知识时候,是人类最感兴趣、最有求知欲的时候。一个人在学习新知识以前,不是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一无所知的,他都有或多或少的基础或者经验,老师要善于调查或提前了解学生已有的的知识领域,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教学工作,这样对于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行深度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每学期刚开学时,学校、老师、班主任根据以往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把对学习有较大影响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为学生学习打下基础;编制和开发了对以往知识回忆的题目;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注意从小学知识和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引入,让学生感觉水到渠成,不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还提高学习效果。
2、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多动脑、会动脑;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学策略的选择,在编制学案或者提出问题时候,不仅要设计好大的问题,更要设计相关的小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并且注意随时生成新的问题;应该设计出学习可以积极参与地学习活动,只有积极的主动性才是深度学习的最基本的保障。
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独立思考、表达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思考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进一步促进他的思考和动脑。多关注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慢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深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注重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作为老师的我们,要有一定的高度和眼界,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点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新课标的要求,要有整合教材和知识点的能力。
4、更加注重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注重学生的点滴进步。而不是最后的一个分数。深度学习能力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敏锐地察觉学生的每个哪怕微小的一点进步而给予积极地评价,让学生把深度学习持续进行下去。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开 2 发学习者的自我评价能力,以便于他们能反思和自我管理。“了解自己”,这种观点有助于终身学习,在一个对成年学习者开发档案袋来证明优先学习的研究中.总之,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的能力不是每个学生自然所形成的,它要求学生持续不断练习,我们相信,把这方式应用于课堂教学必然带来的是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这种学习是自我导向的终身的学习,掌握深度学习的方式,终身受益。
但是当我们理解了学生深度学习是什么以后,但是还有一点是,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深度学习。这也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关键。教师的引导也是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是引导?如何去引导?
要让短短的四十分钟取得最大效益,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师及时而有效的引导是关键。
一、追问引导的本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引导”一词的解释是:带领;带着人向着某个目标行动。很显然,对于教学而言,引导取后一种解释比较合适。从广义上讲,教学活动就是教师的一种引导活动。引导一词不仅表述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要做的工作,即教师带着学生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开展学习活动,而且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引导的教学要求,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外因和内因的关系,选择好角度,把握好尺度,不包办代替,不束缚甚至干扰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带有明显的目标指向性,它决定了学习活动的组织都要围绕既定的目标而设计,同时应该竭力避免那些让学生无所适从,或者是可能导致学生思维无端发散的现象出现。教师通过引导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目的不在于训练和强化学生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和促成目前学生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进行思维。因此,从本义上看,引导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双向互动的一种手段和策略,包括引导学生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等,它直接指向学生学习素养的发展。
二、解读引导的内涵
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学生思维这一“不确定性变量”。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和教师引导两者和谐统一,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试着从教师的角度挖掘和剖析引导所蕴涵的价值。
1.引导是教师的教学策略选择。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不敢引导,不知如何进行引导。显然,有效的教学,一定需要教师给予学生适时、适度的引导,只有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才更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说,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然要把引导作为一种策略选择,从教学目标上整体把握学生该“学什么”,明确自己该“导什么”,让引导有正确的方向,这样学生的主动学习才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2.引导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现。
由于受教师教学经验、教学预设等因素的影响,同一教学内容,同一教学环节,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教学中也就有不同的引导方式。有的教师引导得恰如其分、灵活巧妙,而有的教师则机械生硬。如果说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学思维的领会、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显示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话,那么教师的教学能力则更主要体现为一种引导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引发学生的思考,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可以说,教师引导水平的高低是其教学能力的直接反映。
3.引导是教师的教学智慧。
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导相统一的过程,教师的正确引导是保证学生学习有效的重要前提。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变量的动态系统,其间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就对教师的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误入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引导展现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是教学智慧。当教师的引导具有了智慧的技巧,课堂教学将显得张弛有度,意趣盎然。
三、探索引导的设计策略
教师的引导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展现的仅仅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而失却教师的价值引领、智慧启迪和思维点拨,必然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因此,加强教师引导的设计研究,也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必然诉求。1.主题切入的引导设计。
现行小学教材的编排,每节课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在这些主题的统领下,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具体的探究活动。简洁有效地切入主题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比如:在每一单元,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从教学目标开始就要把每一课的所要表达的主题设计出来,让学生明白每一课要学会什么,要明白什么。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入研究的主题,为接下来学生的深入探究作了孕伏和铺垫。主题切人的引导设计是一种在有限时空内追求最大效益的艺术。
2.新知建构的引导设计。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得出一些结论,更重要的是在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实现对新知的主动建构。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时,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通过动脑、动手、动眼等方法,使学生获得对事物特征的感性认识,初步建立事物的表象。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可以说,在学生建构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能抓住学生认识的困惑和关键,具体到位。教师适时提问和追问,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形成这一经验。在学生建构 4 新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直观的学习活动与内在的思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在观察、操作、实验中获得的具体经验,形成表象,展开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进而实现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3.难点突破的引导设计。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接受和理解的知识,它是由教材内容的规定性与学生学习水平的现实性之间的差距造成的。对于教师而言,巧妙化解和突破教学难点是衡量其引导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教师而言,在把学生推人思维的旋涡后,应帮助学生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中找到同化或顺应新知的基点,通过适时、适度的提问,通过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理解和掌握。4.思维提升的引导设计。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探讨,或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引向问题深处;或把学生的思维“发散”,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着眼于提升学生思维的目标,教师的引导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利用教材知识点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重组相关知识经验,渗透一些基本的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应该避免让学生在低思维层次水平上的重复,引导学生在已有水平基础上不断向较高思维层次递进。
总之,有效的引导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摆正自身角色,紧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学习引向自主和谐、多元发展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