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中国农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应对
编辑:独坐青楼 识别码:14-762636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2 08:33: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国农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应对

中国农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应对

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主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商业银行之一,虽然从近些年的盈利状况来看,盈利颇丰,但是这种盈利依然是建立在传统的存贷差基础之上,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收入来源于手续费和佣金。

在金融全球化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之下,中国农行如何实现自身的业务转型和职能调整,如何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大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领先于我们几十年甚至百年,作为中国的四大行之一的中国农行如何加快自身发展,与国际接轨,并入世界潮流。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与探讨。

报告显示中国农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之下正按照国家的部署积极稳步的推进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配置资源,通过价格引导资金流向,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适应方面,有三个角度的影响,一是经营方式需要转变,再者是经营结构有待调整,最后是要注重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对农行提出的要求,农行应该着重进行业务创新,进行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转型,不能只靠利差和佣金手续费业务,金融资产要有合理的安排,不能过多的依靠信贷资产,另外农行也应尽力完善内部机制,实行财务硬性约束。应该在法律范围之内,政策允许之下,进行金融创新,向西方学习逐步推进业务多元化发展模式,可以实行银行控股公司制,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业务之外,还可以逐渐的向投资,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业务领域拓展。最终建立成为城乡一体的全能型国际金融企业。

农行应该有长远的眼光,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骄人战绩,应该从上到下树立危机意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全面应对新的挑战,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

同时也应把握好度,深知过犹不及,农行作为四大行之一,关系经济命脉,金融稳定,和国家安全,也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如果在应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措施不当,则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所以中国农业银行尽可能在保持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的基础之上,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基调,以稳定为主线,进行风险资产管理的同时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树立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的关系,最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农业银行负债业务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净息差继续保持同行业的领先地位,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在完成股改上市之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对于农行的总体战略规划,主要应坚持以下几个方面。要密切关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及时进行相应的业务调整,要有效管理好资产负债业务,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拓宽盈利渠道,要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积极面对,勇于创新,推出相应的理财产品。作为城乡联动的大型商业银行,农行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尽一份力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继续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积极拓宽多渠道的利润来源,提高综合收益水平。要做好新资本管理办法对接工作,提升资本管理水平,满足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进行风险的有效管理,不能只盯住业绩而忘却风险,也不能滥用“大而不倒”的特权,无视风险,进行过高的风险业务。最后,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经营理念运营模式,加强业务流程创新,不仅仅凭借寡头垄断地位获得垄断收益,真正实现作为一个服务性的金融机构所做的服务承诺。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有可能缩小,传统的存贷款利差优势难以为继。但是作为大型之一,中国农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不仅仅在于存贷款息差上,中国农业银行成立于1951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多年的经营中,农行的信誉,服务逐渐的加强,产品创新能力也逐步提高,分支机构众多,有利于获得客户的青睐。但是不能因此就固步自封,农行还应该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强化农行的“资本约束”“风险覆盖”“收益均衡”的理念,增强资本和风险意识,逐步建立起合理的风险评估体系,还有随着最近中国农行副行长的落马可见,中国农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监督体制很不健全,对于风险的防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行应该建立风险预警模型,不断监测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房地产行业风险,产业结构调整相关风险以及长期贷款风险。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即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明确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即简历由市场供求决定的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在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是市场机制在利率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银行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的差异化更加明显,创新是利率市场化下的必然选择,首先要改变创新业务模式,第二就是创新银行风险定价体系,第三就是创新体制和流程,另外更为关键的就是产品和技术创新,农行这些年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也做了一些准备,首先就是不断创新业务模式,细分化的为客户服务体系,加强在渠道,产品,客户,品牌,队伍一个良性互动平台,另外一些新兴的中间业务,财务管理,财务顾问等等这些业务也在不断发展,同时强调风险管理观念,风险定价模型,这些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伴随着农行的发展,逐渐的要以客户为中心,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高高在上的银行形象到了彻底转变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1》 《货币金融学》 《货币银行学》 《和讯新闻》 《知识经济》 《经济生活文摘》

《中国农业银行(招聘指导书)》

第二篇:小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一、总体情况

6月8日央行突然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扩大存贷款利率的上下浮动区间,双管齐下着力阻止经济增速再下滑,向市场发出政府稳定经济增长决心的信号。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25%,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31%。此外,上调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至1.1倍,下调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至0.8倍。这是人民银行从2008年12月以来第一次下调基准利率,也是央行第一次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随着央行下调存贷基准利率和放开浮动区间,各大银行的浮动利率于6月10日已经呈现。浮动后,最高的银行一年存款利率达到3.575%(调整后基准利率的1.1倍,浮动区间上限),最低利率为3.25%(调整后的基准利率),五大行仍维持目前的3.5%(调整前的基准利率),但三年期和五年期存款利率下调至4.65%和5.1%。

目前按照最高限标准来执行的大部为城商行,广东华兴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青岛银行等多家银行为吸引存款,在央行基准利率基础上浮后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575%,比五大行的3.5%高出0.075个点。北京银行虽然没有调整整存整取的存款利率,但是却将活期利率上调至基准利率的1.1倍,即0.44%。

二、央行下调存贷基准利率和放开浮动区间的意义

(一)这种双管齐下的减息政策说明当前国内经济下行风险的严峻性,政府希望用更有力度的信贷政策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促使国内经济复苏。

(二)这次央行减息其实是一次不对称减息。因为,不仅存款利率下调幅度有很大差别,比如活期存款利率仅下降0.1厘,而5年期存款利率则下调0.4厘。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存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上上浮10%。

(三)这样的不对称减息也是一次重大的利益关系调整。这次不对称的减息,就是通过存款利率上浮及贷款利率下浮的区间扩张来缩小银行利差水平,减弱国内银行的政策性获利。

三、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存款利率浮动机制的推出,将使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议价能力下降,即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向上浮动的可能加大。

各商业银行存款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公司类存款和个人储蓄存款,而存款利率浮动机制的推出对个人储蓄存款业务的影响要大于对公司类存款业务的影响,因为储蓄存款的存款期限普遍高于公司类存款,商业银行长期贷款等高利差贷款也必须依托长期限的储蓄存款作为资金支撑。因此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实行,必然导致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利用新的价格武器抢占四大银行储蓄存款份额,造成储蓄存款业务市场整体竞争环境更加激烈。

(二)储蓄存款利率实行浮动利率制后,商业银行将受到存款成本上升的困扰。

存贷利差的收窄将成为一种长期化的趋势,这将迫使商业银行拓展以中间业务为代表的其他非传统存款货币银行业务。可以说存款利率市场化,尤其是储蓄存款利率市场化将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彻底改变。

(三)存款争夺从暗到明。

之前,商业银行开发了很多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本质上就是通过上浮存款利率吸收存款。存款利率的上浮只不过是将部分收益率相对较低的理财产品资金转换为银行存款,金融机构整体成本并不会明显提高。从长期而言,利率市场化开启,必然会加剧各家银行之间的存款争夺,银行之间的差距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越拉越大。降息后,贷款利率降了,而存款利率如果不变的话,对银行的息差会有很大影响。但城商行存款少,压力不会这么明显,所以会更愿以高利率来吸引客户。

(四)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降。

存贷降息后,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将下滑。此次降息后,净息差的萎缩对银行业绩形成了较强的压力,会进一步导致理财收益的下滑。

(五)竞争加剧,传统信贷业务发展受阻。

利率市场化将直接冲击银行传统业务,减少利差收入。利差缩小,银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促使银行改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然而此次降息对大型银行更为有利,因为大型银行的存款多,即使小银行把存款利率调高到最高的3.575%也比大银行的3.5%高不了很多,储户也一般不会因为这么小的差额而转移存款。

(六)积极影响:

1、扩大利率浮动空间,给予金融机构更大的定价权

正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所说:“现在商业银行可以花很少的资源在定价上,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定价必将是商业银行资源投入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其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研究。”

2、从表面来看,存、贷款同步减息维持了名义息差,但扩大利率浮动空间,却让各家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创新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在市场竞争中见真章,从而促使金融部门更有效率地将资金配置到实体经济中有真实需求的部门,如产品有市场却告贷无门的中小企业等。这正是央行以减息助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所在。

3、提高存款利率对小银行的影响不能一概定论。一般小银行的客户以中小企业居多,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小银行在资金定价方面空间可观。但是,这与地方经济又息息相关。如果该银行所在地区经济发达,民营经济活跃,中小银行在当地的贷款议价能力较强,那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吸收存款,对于该银行的利润影响不大。但是,若当地民营经济不活跃,以大中型国企为主,中小银行在贷款议价中无定价权,那么一味地提高存款利率,显然不利于银行经营。

4、在央行扩大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后,小银行会最大限度地利用浮动空间来揽储,这样其竞争优势得以体现,市场上将出现差异化的利率分布,而这将显著考验银行的定价能力。然而,同时出台的降息政策有效缓冲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冲击,虽然影响深远,但是对于这一刻处于改革中的银行而言,感受要比没有降息政策来得轻一些,而且在没有给它们带来更大影响的前提下,给了银行适应利率市场化以时间和空间。

四、应对措施

(一)追随式利率调整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小银行跟随大银行提高存款利率,这种行为是比较理性的选择。因为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号召力比较强,小银行根据其价格参考定价,至少能保证不会存在太大的风险。

(二)突出特色,做强自身的传统信贷业务。

在传统业务能力升级方面,中小银行将比大型银行面临更大的考验并可能面临明显的挤出效应:一是为争夺市场,大型银行会动用利率决定权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存贷款利率出现逆向走势,进一步降低行业整体利差水平(大银行的资金成本更低);二是中小银行通过机制和产品业务创新形成的服务中小企业的特色化经营优势,将受到价格竞争的直接冲击,经营转型的步伐将更为艰难。

(三)开发新金融服务产品,合理调整信贷资产结构,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目前,国外先进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普遍在40%~60%。有些大型银行甚至更高,如瑞士银行的中间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美国花旗银行70%的利润来自中间业务。从国内上市银行来看,中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能力偏弱,其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不高,而中小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又更显落后

(四)利率市场化之后,由于利差的短期缩小,长期依靠传统业务的中小银行将面临较大打击,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其核心在于发挥中小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成本优势,回归服务中小企业的本性,走差异化的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五)科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在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遭到挑战的背景下,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加大投行、理财、资金托管等中间业务发展无疑是商业银行转型的必由之路。中间业务对资本消耗较少,在资本充足率和存贷比的监管约束下,银行力求加强中间业务收入等轻资本消耗业务谋求转型。

(六)信贷产品和相关费用合理定价,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加快电子化、网络化等多渠道虚拟化客户服务的建设。

第三篇: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棋局:银行业大变局呼之欲出

利率市场化改革上海证券报[微博]2013-07-22 04:14 我要分享

0

贷款利率7月20日全面放开后,利率市场化还剩下存款利率上限这一鸿沟。利率市场化这盘棋局的后半局,难度更大,风险更大,下一步可能优先放开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存款替代类金融产品

如果说利率市场化是一盘棋局,那2013年7月20日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步。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这盘棋局中,下一子又将投向何处?

贷款利率全部放开,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还剩下存款利率上限这一鸿沟。展望这盘棋局的后半局,难度更大,风险更大,所需配套机制也更多。而从新金融业态发展和货币政策调控的角度,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紧迫性又在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是必须攻坚的难题。

为了避免对金融体系造成大的冲击,存款的替代类金融产品,例如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则被市场看作是最有可能优先放开的负债类产品。

前期谨慎布局

利率市场化的前期布局严谨,走步谨慎。一位央行人士用四个字形容——步步为营,可见监管层的谨慎态度,“下错了无法悔棋,必须要对经济和金融体系负责。”

这盘棋局始于1996年。1996年我国以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突破口,正式启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随后,分几步放开国内外币存贷款利率,这主要发生在2004年之前。

2004年开始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有了较为明显的加速,逐步取消了人民币贷款上浮封顶、存款下浮限制,扩大贷款下浮区间、存款上浮区间。直至刚刚过去的周末,完全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可谓走完半程。

伴之左右的还有金融市场 的丰富和发展,特别是OTC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不断扩大使价格更为市场化,企业可以选择发行票据和企业债来进行融资,其价格已经完全不受贷款基准利率的限制。

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利率市场化尤为重要。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同时,利率也是其他很多金融产品定价的参照基准。

改革的布局还需要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形势。

北京大学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宋国青20日在北京大学的一场报告会上表示,利率市场化是共识,大方向上放开没有太大悬念,长远意义比短期意义更大。

而在他个人看来,政府选择在这个时点取消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是出于对经济增长的担忧,二季度GDP增速7.5%,6月CPI2.7%,可能顶到了上下限。同时这也是经济转型的需要。

下一子投向求解

贷款利率全部放开,意味着利率市场化仅剩下存款利率上限这一难题。展望这盘棋局的后半局,可以发现难度更大、风险更大。

央行相关负责人19日解释,这次改革没有进一步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主要考虑是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更为深远,所要求的条件也相对更高。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看,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阶段,需要根据各项基础条件的成熟程度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可以说,利率市场化改革步入了“深水区”。宋国青展望,政策还是小步微调为主,需要非常小心地向前推进。至于下一步何时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他估计短期内不会有太大调整。

确实,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未完全到位,同时存款保险制度、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等配套机制正在逐步建立过程中,尚未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推进需要谨之、慎之。而从货币政策调控的角度,利率市场化改革又显得紧迫。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目前中央银行管制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并存,但是随着信托、理财、网络金融等新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自发力量的增强,市场自发的利率市场化正在加快推进。这对我国现行的数量型货币政策框架提出挑战,以存款准备金率为代表的数量型工具的效率被削弱,所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利率调控体系建设的紧迫性进一步提高。

学界、市场也有多种声音,建言献策存款利率上限如何放开。其中,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被看作是最有可能优先放开的负债类产品。

德银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目前我国推广CD的时机已经成熟,且风险可控,下一步利率市场化应该将引入CD作为突破口。CD作为利率可以自由浮动的银行融资工具,可以提高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但又不至于全面冲击存款成本和挤压银行利差。

而这类建议在周小川数年前的一篇长文中可以找到依据。周小川曾设想,考虑逐步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的价格,“这也许无法一步到位,但总体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应整体推进,在放开存贷款利率的同时,其他一系列上、下游产品和替代产品的定价权也应同时交由市场决定。”

银行业大变局 呼之欲出

伴随央行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七折下限,利率市场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两只靴子”中,一只已经落地。

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无疑会带来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金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但对于银行群体而言,这也意味着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利差可能进一步收窄。

而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改革将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的自主化经营,倒逼银行 3

转变经营模式,从而使得银行间的竞争更趋激烈

利率市场化再进一步,银行业“变局”呼之欲出。

日前央行宣布取消贷款利率下限,这被认为有利于银行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中小、小微领域,推动银行经营模式的调整,不过短期内贷款利率下行或不明显。

经营模式迎调整

在央行宣布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前一日,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即在一个论坛上说,取消银行存款利率下限后,由于大企业和银行谈判中议价能力会进一步增强,将逼迫银行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议价能力比较弱的中小企业领域,对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是一大好处。

这一判断并不仅基于理论分析。此前某国有大行董事长在股东大会上亦表示,由于大企业融资方式多样,且议价能力强,因此,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今后银行将会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中小企业。

中行行长李礼辉也曾表示,自去年将贷款利率下浮空间进一步扩大至30%之后,一个直接的效果是中小企业与个人贷款增加。

此次取消贷款利率下限,有望加速这一转变,但这并非利率市场化深化的唯一目标或带来的唯一改变。

有银行人士认为,取消贷款利率浮动下限,会造成传统对公业务模式的极大改变,即从信贷额度利率定价竞争转变为融资方式和融资介入时点的竞争。

而随着利差缩小,其他业务则有可能迎来发展良机,有银行人士认为,靠财富管理等业务赚取中间业务收入将越来越重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微博)日前发布微博评论称,中长期看,利率市场化会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从 4

目前的同质化商业模式转向差异化定位,大型银行需要更多关注综合发挥多种金融工具为大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而中小银行则需要转向更为清晰的、有相对定价能力的小微企业。

短期贷款利率下行或不明显

此次取消贷款利率的另一重要目的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央行明确,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但李礼辉介绍,去年将贷款利率下浮空间进一步扩大至30%之后,实际上基准利率上浮类贷款占比上升,实际执行贷款利率最低下浮10%。下浮30%的下限规定只有指标意义,取消贷款下浮幅度限制是将贷款风险定价自主权交给银行。

针对此次取消贷款利率浮动下限,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亦认为,短期内对贷款定价影响不明显。

“贷款利率最终如何变化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贷款的供给总量,二是信贷需求者谈判能力。”从前者来看,目前贷款总量总体偏紧;从后者来看,对具有谈判能力的主体,现在贷款利率存在更大的下浮空间,但这类主体主要是央企、地方政府和其他高信用等级的企业,对其他企业来说,因此此前利率本来多上浮,因而本次调整影响不大。

据鲁政委统计,今年以来,贷款利率下浮占比总体稳定,上浮占比略有上升,而基准占比则有微幅下降。也就是说,目前的总体情况是信贷供给小于需求、利率有上浮压力,此时打开贷款下限,影响有限。

“也可能正是因为如此,央行才选择此时进行,以力保平稳推出。但长期却未必总是这种情况,因而,贷款利率下限的取消在长期影响会更大。”鲁政委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变化仍待时间验证之前,银行面临的另一大问题是自主定价何以落定。

“贷款利率下限取消以后,就意味着央行不再设置贷款的基准利率。没有了标尺,要由银行自主定价,在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之前,这对银行业产品定价是一次重要的历练。”郭田勇说。专家声音

王国刚:利率市场化需要“外科手术”

“从金融市场入手,大力发展存贷款的替代品、各种债券以及在债券基础上的债权债务工具”

“央行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这是在行政机制范围内推动利率市场化的一个步骤,是水到渠成之事。鉴于其仍在行政机制范畴内,对市场有利好,但影响会很快过去”。昨日,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王国刚对记者表示。

“目前,贷款的基准利率还存在,新增贷款规模还有管控。因此,目前的改革只能称为水到渠成式的,并非是里程碑式的。”王国刚说。

在王国刚看来,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只是“内科手术”,在现有行政体系框架内,用行政机制推进利率的浮动水平、利差等的变化。真正的利率市场化需要“外科手术”,即应从金融市场入手,大力发展存贷款的替代品、各种债券以及在债券基础上的债权债务工具。

“比如面向居民发行企业债券”。王国刚说,理论上,债券在金融上称为直接金融工具,是资金供给和需求者通过债券市场进行直接交易。但目前我国债券都称为准间接金融工具,资金供给者不能直接购买债券,而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再去购买债券。

“为什么不能向居民个人直接出售债券呢?”可以设想,企业债券收益高于银行存款,一旦对居民直接开放,银行存款肯定会下来,迫使存贷款占整个金融资产的比例下降,用市场化方式促进存贷款利率形成机制改革和商业银行业务根本转型。

券商声音

贷款利率放开不会明显冲击市场 银行股未来或现分化

针对上周末央行发布的一系列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券商人士普遍认为,在当前资金面供求关系背景下,相关措施短期内不会对商业银行息差造成显著影响,也不会对市场造成明显冲击,短期看对银行股影响不大。

从中期来看,央行此举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或将激发市场对未来更多改革的憧憬。

国泰君安在日前举行的电话会议分析中指出,“预计周一银行股会小跌,不会大跌。”之所以不会大跌,是因为此次央行出炉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方案比预期好,且之前银行板块已经将该因素考虑进来并部分体现在股价上。至于小跌的原因,是由于筹码分布决定。

多位券商分析人士称,在此前贷款利率浮动下限为0.7倍的背景下,一季度银行90%的贷款仍执行基准以上利率,显示目前银行贷款仍处于卖方市场,短期内不会出现商业银行竞相下调贷款利率的情形。

广发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沐华说,在贷款总量控制的背景下,贷款下浮区间的打开对贷款定价的影响有限。从政策利空释放角度考虑,改革对银行股作用偏正面,股价大幅下跌后估值存在反弹空间。

海通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戴志锋判断,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改革会对银行经营压力产生更加明显的影响,但目前央行态度审慎,预计短期内不会推出存款利率放开的改革措施。市场对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的推出有所预期,对银行股价影响有限。

从海外经验来看,美国、韩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均先放开贷款利率,对存款利率放开更为谨慎。而在存款利率上限最终放开后,这些国家的市场利率均先小幅上升随后系统性下降。中期来看,主要证券市场的股市估值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均有所提升。

伴随中国利率市场化预期进一步明确,银行股会分化。招商证券分析称,未来定价能力强的银行有望脱颖而出。

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望带来一些相关板块的交易性机会。海通证券策略分析师荀玉根说,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设上限,可能带动借道放贷,激发典当、小贷概念公司在短期内出现交易性机会。

记者观察

利率市场化的政策信号与现实

□尽管企业更便宜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但资金价格向下大幅波动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为了响应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导向,银行的一部分资金已经在低价放贷

□更值得注意的是,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的目的除了增加信贷可获得性,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促使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一只靴子终于在7月20日正式落地。贷款利率完全放开之后,在通往完全利率市场化的道路上,还剩下“存款利率完全放开”这最后一块难啃的骨头。

在央行宣布以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的方式来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当晚,出现了很多种解读的声音。其中不乏阴谋论者,认为是央行故意制造了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并借机推出利率市场化改革。我们对此观点不做真实或虚假的评判,但此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作,对于推动商业银行将更多精力转移回“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稳增长仍然是当前政策的着力点。在这一背景下,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对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供了可能性。这一时点的选择,很难让人不与中国实体经济存在的现实困境产生联系。然而,我们认为这恰恰也说明了政策的导向作用正在发挥。本报此前曾多次撰文呼吁“预期管理”的重要性,这种导向可以让市场更清 8

楚地认识到政府对于当前稳增长的意图和决心。

但我们也需要正视事实。尽管目前企业更便宜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但资金价格向下大幅波动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据记者了解,在原有的允许贷款利率下浮30%的规定下,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浮幅度基本保持在10%以内。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更指出,在贷款利率浮动下限为0.7倍时,如剔除首套按揭贷款,贷款利率较基准利率下浮的占比仅为6.6%左右,而即便考虑首套按揭贷款,较基准利率下浮的也仅占11.4%。

央行对信贷额度是限定的,这决定了信贷资源的稀缺性。多家机构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依然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因而不太可能打价格战。而上证报在近期的调研中也发现,虽然目前企业的有效信贷需求仍然不足,但银行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为了将贷款放出去而降低利率。尽管大企业的议价能力比较强,但在短期内获得低于7折利率的可能性仍然非常小。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为了响应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导向,银行的一部分资金已经在低价放贷了。目前浙江一带的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成本已经较此前有所下降了,部分银行将贷款利率由上浮30%降至了上浮10%。当地银行的人士坦言,小微企业的高风险特质决定了银行是无法给予其更便宜的贷款的,这对于银行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显然,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的目的除了增加信贷可获得性,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促使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业内人士也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当银行不能够给予更便宜的贷款时,也不会因此而放弃客户,而是会引导其发债或通过非标资产渠道满足其融资需求。这对于提升银行独特的竞争能力也将起到倒逼作用。

距离利率市场化的终点,显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一方面,存款利率的放开将对银行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更加合理的基准利率等基础制度层面的政策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返回腾讯网首页>>

马光远:利率市场化改革不能单兵突进

利率市场化改革经济参考报[微博]2013-07-22 01:09 我要分享

0央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此举被视为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大举措。

毫无疑问,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之举,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实现资金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一方面有利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促进银行间竞争。在当前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期,央行在金融改革特别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提速,积极意义自不待言。

然而,就中国金融改革的现状而言,金融资源的错配、资金价格的扭曲以及金融业垄断导致的金融抑制和资金空转等一系列的问题,是包括利率市场化改革等金融整体改革滞后所致。要改变银行业的垄断,实现资金价格的市场配置,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必须全面推动金融改革。

从实际情况看,关键的改革包括打破两大行政管制:一是银行业市场准入的管制,一是价格即利率管制。而这两点改革必须同时推进,缺一不可。如果仅仅推动利率的市场化而不在市场准入的管制方面有重大突破,银行业真正的垄断局面其实很难打破。

以这次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的管制为例。坦率而言,全面放开贷款利率并非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各界公认,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是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这是核心的核心。央行也承认,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阶段,因此提出“根据各项基础条件的成熟程度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必须要等到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完善、存款保险制度以及金融市场 退出机制等配套机制成熟以后才推进。完全可以借鉴以前的经验,通过逐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上浮幅度,逐渐推进。但遗憾的是,这次利率市场化改革,并未在2012年6月对存款利率上限上浮1.1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而存款利率管制、贷款利率放开的结果则很有可能适得其反:一方面,资金不但不会流向中小企业,反而是出现资金更多的流向大企业的马太效应。在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之后,银行将根据风险原则配置贷款资源,中小企业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将很难拿到低价格的信贷资源,不但不能降低,反而会推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由于银行严格的准入管制,以及严格的存款利率管制,银行之间所谓的激烈竞争也是伪竞争,在银行牌照属于特许资源的情况下,银行根本不会担心经营不善导致关闭的问题。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我国金融改革关键时期,利率市场化绝对不能单兵突进。为了真正引入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保障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在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的同时,应该按照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金十条”的精神,加快推进民营银行试点,加快小额贷款公司转为银行的推进工作,增加资金供给主体,真正打破银行业的垄断,通过设立一批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同时,在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不能一味强调“条件的成熟”。事实上,存款利率市场化实践早已开始。6月“钱荒”事件引爆点的理财产品就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最经典实践。真正的市场化,应该允许商业银行有更大的议价权,同时放开民间借贷利率,竞争力强的银行可以把存款利率适当上提,贷款利率自由下浮,缩小银行利差,将一些经营不善的银行淘汰出信贷市场。

当然,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中国金融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一定要抓住最佳时间窗口,整体推进,各个突破。无论是民营银行的行政准入,还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对于中国金融业健康以及实体经济而言,是更为重要和关键的改革,不仅绕不开,也是金融改革是否成功的标杆。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返回腾讯网首页>>

第四篇:小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一、总体情况

6月8日央行突然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扩大存贷款利率的上下浮动区间,双管齐下着力阻止经济增速再下滑,向市场发出政府稳定经济增长决心的信号。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25%,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31%。此外,上调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至1.1倍,下调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至0.8倍。这是人民银行从2008年12月以来第一次下调基准利率,也是央行第一次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随着央行下调存贷基准利率和放开浮动区间,各大银行的浮动利率于6月10日已经呈现。浮动后,最高的银行一年存款利率达到3.575%(调整后基准利率的1.1倍,浮动区间上限),最低利率为3.25%(调整后的基准利率),五大行仍维持目前的3.5%(调整前的基准利率),但三年期和五年期存款利率下调至4.65%和5.1%。

目前按照最高限标准来执行的大部为城商行,广东华兴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青岛银行等多家银行为吸引存款,在央行基准利率基础上浮后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575%,比五大行的3.5%高出0.075个点。北京银行虽然没有调整整存整取的存款利率,但是却将活期利率上调至基准利率的1.1倍,即0.44%。

二、央行下调存贷基准利率和放开浮动区间的意义

(一)这种双管齐下的减息政策说明当前国内经济下行风险的严峻性,政府希望用更有力度的信贷政策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促使国内经济复苏。

(二)这次央行减息其实是一次不对称减息。因为,不仅存款利率下调幅度有很大差别,比如活期存款利率仅下降0.1厘,而5年期存款利率则下调0.4厘。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存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上上浮10%。

(三)这样的不对称减息也是一次重大的利益关系调整。这次不对称的减息,就是通过存款利率上浮及贷款利率下浮的区间扩张来缩小银行利差水平,减弱国内银行的政策性获利。

三、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存款利率浮动机制的推出,将使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议价能力下降,即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向上浮动的可能加大。

各商业银行存款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公司类存款和个人储蓄存款,而存款利

率浮动机制的推出对个人储蓄存款业务的影响要大于对公司类存款业务的影响,因为储蓄存款的存款期限普遍高于公司类存款,商业银行长期贷款等高利差贷款也必须依托长期限的储蓄存款作为资金支撑。因此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实行,必然导致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利用新的价格武器抢占四大银行储蓄存款份额,造成储蓄存款业务市场整体竞争环境更加激烈。

(二)储蓄存款利率实行浮动利率制后,商业银行将受到存款成本上升的困

扰。

存贷利差的收窄将成为一种长期化的趋势,这将迫使商业银行拓展以中间业

务为代表的其他非传统存款货币银行业务。可以说存款利率市场化,尤其是储蓄存款利率市场化将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彻底改变。

(三)存款争夺从暗到明。

之前,商业银行开发了很多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本质上就是通过上浮存

款利率吸收存款。存款利率的上浮只不过是将部分收益率相对较低的理财产品资金转换为银行存款,金融机构整体成本并不会明显提高。从长期而言,利率市场化开启,必然会加剧各家银行之间的存款争夺,银行之间的差距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越拉越大。降息后,贷款利率降了,而存款利率如果不变的话,对银行的息差会有很大影响。但城商行存款少,压力不会这么明显,所以会更愿以高利率来吸引客户。

(四)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降。

存贷降息后,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将下滑。此次降息后,净息差的萎缩

对银行业绩形成了较强的压力,会进一步导致理财收益的下滑。

(五)竞争加剧,传统信贷业务发展受阻。

利率市场化将直接冲击银行传统业务,减少利差收入。利差缩小,银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促使银行改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然而此次降息对大型银行更为有利,因为大型银行的存款多,即使小银行把存款利率调高到最高的3.575%

也比大银行的3.5%高不了很多,储户也一般不会因为这么小的差额而转移存款。

(六)积极影响:

1、扩大利率浮动空间,给予金融机构更大的定价权

正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所说:“现在商业银行可以花很少的资源在定

价上,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定价必将是商业银行资源投入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其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研究。”

2、从表面来看,存、贷款同步减息维持了名义息差,但扩大利率浮动空间,却让各家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创新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在市场竞争中见真章,从而促使金融部门更有效率地将资金配置到实体经济中有真实需求的部门,如产品有市场却告贷无门的中小企业等。这正是央行以减息助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所在。

3、提高存款利率对小银行的影响不能一概定论。一般小银行的客户以中小企业居多,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小银行在资金定价方面空间可观。但是,这与地方经济又息息相关。如果该银行所在地区经济发达,民营经济活跃,中小银行在当地的贷款议价能力较强,那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吸收存款,对于该银行的利润影响不大。但是,若当地民营经济不活跃,以大中型国企为主,中小银行在贷款议价中无定价权,那么一味地提高存款利率,显然不利于银行经营。

4、在央行扩大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后,小银行会最大限度地利用浮动空间来揽储,这样其竞争优势得以体现,市场上将出现差异化的利率分布,而这将显著考验银行的定价能力。然而,同时出台的降息政策有效缓冲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冲击,虽然影响深远,但是对于这一刻处于改革中的银行而言,感受要比没有降息政策来得轻一些,而且在没有给它们带来更大影响的前提下,给了银行适应利率市场化以时间和空间。

四、应对措施

(一)追随式利率调整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小银行跟随大银行提高存款利率,这种行为是比较理性的选择。因为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号召力比较强,小银行根据其价格参考定价,至少能保证不会存在太大的风险。

(二)突出特色,做强自身的传统信贷业务。

在传统业务能力升级方面,中小银行将比大型银行面临更大的考验并可能面临明显的挤出效应:一是为争夺市场,大型银行会动用利率决定权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存贷款利率出现逆向走势,进一步降低行业整体利差水平(大银

行的资金成本更低);二是中小银行通过机制和产品业务创新形成的服务中小企业的特色化经营优势,将受到价格竞争的直接冲击,经营转型的步伐将更为艰难。

(三)开发新金融服务产品,合理调整信贷资产结构,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目前,国外先进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普遍在40%~60%。有些大型银行甚至更高,如瑞士银行的中间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美国花旗银行70%的利润来自中间业务。从国内上市银行来看,中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能力偏弱,其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不高,而中小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又更显落后

(四)利率市场化之后,由于利差的短期缩小,长期依靠传统业务的中小银行将面临较大打击,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其核心在于发挥中小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成本优势,回归服务中小企业的本性,走差异化的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五)科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在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遭到挑战的背景下,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加大投行、理财、资金托管等中间业务发展无疑是商业银行转型的必由之路。中间业务对资本消耗较少,在资本充足率和存贷比的监管约束下,银行力求加强中间业务收入等轻资本消耗业务谋求转型。

(六)信贷产品和相关费用合理定价,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加快电子化、网络化等多渠道虚拟化客户服务的建设。

第五篇:利率市场化下全球的应对策略

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货币市场和几乎所有债券市场上的利率,包括同业拆借、回购、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以及国内外币存款的利率都已经放开。当前,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已日趋成熟。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步考虑是:确立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目标利率,通过逐步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幅度和存款利率上浮幅度,寻找中国的均衡利率水平,逐步实现政策利率由存贷款基准利率向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转化;通过中央银行目标利率调节市场利率,引导存贷款利率,调节货币信贷总量,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因此,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有必要梳理和比较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过程,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催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开展。

20世纪上半叶,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利率管制。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随着高通货膨胀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突出,通过利率管制调控宏观经济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以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McKinnon)和爱德华•肖(Edward Shaw)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为主要依据,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给个的实践在20世纪80年代后成为世界性潮流,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和众多新兴市场国家先后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对利率市场化国家典型案例的研究,不仅要总结其技术上(改革步骤)的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国家利率管制的形成、利率市场化进

程前后的宏观经济金融结构演变、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金融法律环境、货币政策操作方式的调整等综合分析,回答以下重要问题。

(1)实现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其内在动力是什么?或者说,利率市场化对国家战略的推进将起到什么作用?

研究发现,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和地区经济金融不断发展和特定历史事件的影响,利率管制的弊端不断显现,各国经济金融运行先后遭遇困境(如美国的“金融脱媒”和“滞涨”、日本的“滞涨”与升值压力、韩国的高通胀和企业危机、中国台湾的高通胀和升值压力、拉美三国的经济危机等)。放松利率管制、建立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和资金市场化定价机制于是成为各国的必然选择,也是其应对经济结构转型、转变金融资源动员方式的重大举措。

(2)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的整体模式将产生何种影响?

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受到“金融脱媒”或资本国际流动加强的巨大冲动。研究认为,以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改变了西方国家的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主要国家顺应经济金融运行的实际需求,先后放开经营限制,走向了混业经营。在此框架下,金融行业内部(如大小机构之间、银行及证券机构之间)的竞争格局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类创新活动更为活跃。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与竞争,加速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进而也深刻地改变了金融风险的传播链条。

(3)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稳定提出了设么样的新挑战?

金融风险问题并不停留在银行利差收入减少、竞争加剧等直接表

象问题。由于急于金融市场的创新更为激进,各类金融机构更为依赖全球金融市场的各类交易,金融市场全球性、系统性风险问题凸显。各国往往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或者改革进展的过程中建立存款保险制,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的完善、混业监管机制的建立也减轻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在更深层次,金融业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变化,金融资本的特殊逐利性加剧了全球经济金融的顺周期问题。本轮危机中,已经实现利率市场化和金融业充分竞争的主要经济体,金融领域都出现问题并对经济造成了重创。

(4)利率市场化与利率调控手段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复杂关系? 这一问题的隐含前提是利率市场化不是绝对的,存在一个市场利率与调控利率之间的边界。那么在实践中,人们又是如何认识这个边界的?或者说,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更明确的定义。研究发现,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的步骤和进程各不相同,但多数案例(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印度)以最终完全放开存款利率作为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标志。同时,利率市场化不意味着货币当局完全放弃对利率的管理与调控,而是运用自己拥有的金融资源,以市场参与者的身份,通过市场交易来改变金融市场的供求状况,并通过影响基准利率来调控整个市场利率水平。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无疑是利率市场化与利率调控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本研究还试图总结典型国家的经验教训,消除一些存在已久的误

解。

(1)关于改革背景。有观点认为西方主要国家已经“天然”村在利率市场化,即使历史上存在利率管制也是特例。实际上,多数国家都经历过严厉的利率管制时期,由管制到市场化是普遍经历的进程,是经济思想、社会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2)关于改革时机。人们普遍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实际上,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时期,也是内部经济发展乏力,外部出现石油危机等巨大压力的时期,美、英等国在这段时间还出现了“滞涨”。

(3)关于改革动力和阻力。有观点认为银行要特别是大银行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阻力的主要来源。实际上,受到创新制约的银行业,面对来自资本市场的挑战,正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动力之源。利率市场化需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但应充分发挥大型银行的作用。

(4)关于改革的不良后果。有观点认为改革将提高融资成本,将使部分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破产。实际上,融资成本的上升不是改革的后果,而是改革的诱因,只不过利率管制条件下,融资成本的上升体现在非银行体系。

本研究这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利率理论的全面回顾,包括利率决定理论、利率传导理论以及剖析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金融发展理论。第二部分是利率市场化经验分析,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进行梳理,在国别分析基础上寻求规律性的经验。第三部分对国

别研究成果加以归纳和总结,得出结论:特定时期,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投资需求,政府往往实施利率管制;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时,为了调整经济结构,政府会加大开放力度,实施金融自由化战略;存保制度的建立能够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多数国家实际利率水平上升,融资结构和金融业格局发生变化等。

当然,由于本研究主要对历史经验的梳理和总结,对一些新情况难免考虑不足,特别是本次金融危机暴露的问题正促使大家重新思考前述问题,一些以往达成的共识或工人的经验受到挑战,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一是需要进一步研究资本监督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才在G10国家实行Basel I,所以国际上利率市场化的“第一代人”几乎都没有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强制约束的困扰和压力,而在当前推行利率市场化面临着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压力,在银行目前主要依赖存贷款利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情况下,银行体系安全问题面临新的挑战。二是应着重关注影子银行体系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以及相应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三是套在新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式下重新审视利率市场化与汇率政策调整、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汇率之间的关系。

2011年9月8日,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George Osborne)在伦敦主持了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的第四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双方同意加强和扩展在金融部门改革和发展领域技术合作以及联合课题研究方面的重要项目,其中包括了“金融市场创新在利率市场化中的作用”这一课题。本报告就是这一重要课题的第一个成果。本报告

形成过程中,英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处一等秘书彼得•芒福德(Peter Mumford)、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郦金梁、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中金公司(香港)研究人员茂军华等。。。。。

中国农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应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