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史子谦同志事迹材料1
史子谦同志事迹材料
史子谦同志在21年的汽修工作中共为本地区修理行业解决疑难故障1000多例。为厂内外培训技术职工1200余人。他还为车间一线发明研制了如:喷油嘴线路检测试灯、大众汽车缸线摘取器、自制燃油压力表,自动变速器拆装做业台等多项实用工具,这几项发明既为公司节省了大量资金,也提高了一线职工的工作效率;和他人共同研制的发动机气门杆油封拆装工具获得了国家专利,专利号为ZL2005 2 0017133 6。
史子谦同志曾先后在《汽车与驾驶维修》和《汽车维修技师》等杂志上刊登过多篇文章。
在202_年,他担任了公司轿车车间主任。在职工中掀起了学技术、当先进的工作热潮,当年修车辆次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九,车辆返修率下降为百分之一,顾客满意率升为99.5%。使车间生产有了明显的进步,并且顺利的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同年被我国最大的汽车诊断仪制造商金德仪器聘请为技术顾问。
史子谦同志在202_年河北省汽车修理技能大赛中独揽卡车修理、电喷轿车修理、综合成绩三项冠军,并被评为汽车修理高级技师,荣获河北省技术能手称号。
202_年被评为河北省职工劳动模范并荣获河北省创新技术能手称号,同年又被东方天威汽车维修工程师协会吸收为资深会员。
202_年史子谦同志为了把自己所学知识传授给更多人,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贡献,调入保运集团所属交通技工学校任主教兼教学副校
史子谦同志事迹材料
长,任教期间共培训学生1100多人,其中三名学生康万隆、陈志敏、韩卫分别获得202_年河北省汽车青工大比武第一名、第三名、第十名。学生申会兴在202_年202_年保定市两次汽车维修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其他学员都遍布在河北省和全国的维修行业第一线,很多人都已经成为各4S店技术主管和技术尖子。
因为卓越的成绩,202_年史子谦同志入选保定市优秀青年,并获得保定市三等功奖励。
因工作需要202_年史子谦同志调入保运集团汽车修理分公司技术科工作,工作中他任劳任怨踏踏实实的工作在修理一线,帮助员工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业余时间又为公司内部培训了近50名修理技术能手。通过不懈的坚持和对汽车修理技术执着的追求,史子谦同志在202_年又荣获了河北省第一届百名能工巧匠称号,也是百名能工巧匠里唯一的汽车修理类能工巧匠。202_年又荣获第八届燕赵技能大奖称号,202_年史子谦同志被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承德技师学院两所高校聘请为客座教授,在讲课期间为两所高校“理论联系实践和理论为了实践”的课题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为学生们一出校门就能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02_年史子谦同志考试成为河北省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道路运输专业考评员,他如今还工作在保运集团修理公司的技术科,还奋斗在汽车修理技术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为社会的发展为汽修行业的发展做着他自己的贡献!
史子谦同志事迹材料摘要
史子谦同志在21年的汽修工作中共为本地区修理行业解决疑难故障1000多例,为厂内外培训技术职工1300余人,和他人共同研制的气门杆油封拆装工具获得了国家专利。
史子谦同志在202_年河北省汽车修理技能大赛中独揽卡车修理、电喷轿车修理、综合成绩三项冠军,并被评为汽车修理高级技师,荣获河北省技术能手称号。
202_年被评为河北省职工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职工创新能手称号。
202_年史子谦同志调入保运集团所属交通技工学校任主教,任教期间共培训学生1100多人,其中三名学生康万隆、陈志敏、韩卫分别获得202_年河北省汽车青工大比武第一名、第三名、第十名。学生申会兴在202_年202_年保定市两次汽车维修比赛中连续获得第一名。
202_年史子谦同志入选保定市优秀青年,并获得保定市三等功奖励。
史子谦同志在202_年荣获了河北省第一届百名能工巧匠称号,202_年又荣获第八届燕赵技能大奖称号。202_年被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承德技师学院两所高校聘请为客座教授。
202_年史子谦同志考试成为河北省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道路运输专业考评员。
第二篇:史来贺同志事迹简介
史来贺同志事迹简介
20世纪50年代,史来贺的名字就响遍全国。他以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与满腔热情帮助群众树立起战胜贫困的信心,使穷了几辈子的乡亲坚信:跟着共产党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有奔头!
1952年12月,年仅21岁的史来贺当选为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带领全村人治穷致富的重担。从任村支书的那天起他就立下誓言:“跟党走,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1953年开始,史来贺带领刘庄人车推、肩挑、人抬,起岗填沟,拉沙盖碱,用了整整20年,把刘庄周围750多块凹凸不平的“盐碱洼”、“蛤蟆窝”荒地改造成了现代化农业园区。他潜心研究棉花种植经验,使皮棉平均亩产量达到当时全国平均产量的3倍,刘庄也因此一跃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随后,史来贺带领刘庄人兴办起畜牧场,由3头小奶牛起家的小畜牧场迅速发展成为拥有上千头牲畜的大畜牧场,成为刘庄发展商品经济的突破口。
为了让刘庄群众富起来,史来贺又向工业挺进,兴办起机械厂。机械厂生产的小喇叭曾响遍全国各地;小型奶粉机销往全国二十多个省区市。机械厂从仅有三个半人的铁木业组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几十台机床的大厂。接着,史来贺带领刘庄人又陆续建起了食品厂、造纸厂、淀粉厂等。刘庄村办企业的发展,既有效地解决了剩余劳动力问题,也为集体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史来贺带领群众向高科技进军,建起全国最大的生产肌苷的华星药厂。肌苷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运用新掌握的领导科学和管理知识,史来贺带领刘庄形成了以农促工、以工建农、农工商并举的商品经济的新格局。他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向机械化要速度。现在,刘庄拥有拖拉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汽车等大型机械近千台,还有农用飞机一架,新式喷雾器100多部。使耕地、播种、脱粒、运输、治虫、浇水、收获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史来贺曾多次被授予全国民兵英雄、全国植棉能手、全国特级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曾经9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几十年来,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忠实履行共产党人的职责,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第三篇:李传谦事迹
李传谦同志事迹
如果我们相信有人能够32年如一日地执着追求;如果我们相信有人能够倾注毕生心血筑起一架人梯;如果我们相信有人能够在深山创造出旷世奇迹;如果我们相信有人能够„„那么这个人就是他----全国优秀体育教师、伊春市友好区第四小学副校长、优秀共产党员李传谦。
1937年农历2月24日,李传谦出生在黑龙江省绥化县张维屯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因为家境贫寒,小学刚毕业就辍学了。1953年7月,经人介绍他来到伊春林区,在友好公安分局参加了工作。1964年因受妻子家庭出身富农的牵连,下放到巴彦县农村,后来几经周折,终于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又回到了伊春。因李传谦热爱体育运动,篮球打得好,百米创过记录,田径各项均很出色,当时学校正缺教员,李传谦就在双子河林场子弟小学当了一名体育教师。从此,李传谦富有传奇性的人生拉开了序幕。
1964年在2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我国女队失利,给神州乒坛留下了令人痛心的创伤。鉴于当时国家女队的年龄状况,为攀登世界女乒高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指示、国家体委和团中央也向全国发出号召,要求各地泛开展少年女乒运动。
一天,体育教师李传谦到学校教导处送一份材料,他突然看到了《关于在少年中倡导乒乓球运动的通知》。他的双眼仿佛遇到了一块巨大的磁石,心底为之怦然而动:李传谦决心以学校为基地,成立一支少年女子乒乓球队,为国家输送人才。一个边远山区的小学体育教师,要肩负起如此重任谈何容易。讥笑者有之,挖苦者有之。有人说,咱这山沟里要能培养出国家队员,那还要正规体校干啥?有人说,他李传谦是搞田径的,自己都没打过乒乓球,怎么能去教别人呢?
面对这些品头论足的冷嘲热讽,李传谦宽容地付之一笑。体育兴亡,匹失有责!自强不息的灵魂,穿云透雾的追求,让这位朴实的东北汉子铁了心。校领导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拟议中的双子河林场工农兵小学女子乒乓球教练的桂冠便戴在了李传谦的头上。而此刻,李传谦的冷静却超过了激动。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对乒乓球技术和训练知识的贫乏。怎么办?没有越不过的高山,一个字,学!他跑遍了全市许多县区、跑到市体校,借来大量的在当时看来是那么珍贵的有关书籍挑灯夜读,甚至像古人那样,借着月光、星光、雪光苦苦钻研、思索。他还曾自费到市里、省里求名师指点。报纸上、广播里,凡是出现“乒乓球”三个字,他的听觉、视觉中就再也
无法感知其他事物。直到他合上疲惫的双眼,学习始终是他赖以生存的一大需要。
掌握了基本的理论和训练常识,紧接着那些实实在在的困难也真实地摆在了他的面前:没有资金、没有场地、没有设施,有的只是李传谦的一腔热情和两只手。一连几天,李传谦吃不下,睡不着。他在校园里转一圈又一圈,当他转到学校那间旧仓库前时,眼睛突然一亮:“就是这儿了!”于是,一间被弃置多年的仓库成了他的少年女乒“训练基地”。接着李传谦又东庙烧香西庙磕头,“化来了”一些木板,请木工做了一张白茬球台,两块砖头、一根板条支起来当“球网”。他又要来一些薄板削成简易球拍,训场地和用品算是齐全了。他在全校8至12岁女孩中挑选了十多名队员,他的少年女子乒乓球训练队就这样诞生了。
打球是需要钱的,而学校没有这笔资金,只好自己筹措,尽管当年一只乒乓球才1角8分钱,可对于月工资63元,既要养活一家妻儿6口,又要赡养远在农村二老的李传谦来说就成了一个不小的难题。一向要强的他也免不了长吁短叹。好在妻子很贤惠,这个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搞不懂乒乓球何以能像丈夫说的那样能为国争光,让“洋人”不敢小看咱们,可她相信丈夫、心疼丈夫,她隐约知道丈夫在干大事业。于是,每当丈夫回家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时候,她往往深情地凝视着丈夫那又消瘦了许多的脸庞,然后默默无声地用那常年捡树皮、喂猪喂鸭的粗糙双手,在贴身的破线衣口袋里摸索出几张带体温的人民币:“拿去买球吧,原本打算给你买双回力鞋的。”“回力鞋就甭买了,我那双旧鞋补补还能将就一阵子。”李传谦知道,这钱是妻子从牙缝里一点一点挤出来,他真诚地感谢她。从那以后,为贴补球室之用,他和妻子没买过一件新衣服,没用过一件新物品。由于没那么多钱买乒乓球,李传谦捡回那些被打坏的球,用小细棒儿小心翼翼地往里面塞旧棉花,他把这样的“棉花球”用线吊起来,让孩子们练打“吊线球”,这既增强了孩子们练球的兴趣,又省下了一些钱。
1966年冬,伴随着严寒降临的是那场席卷神州大地的空前浩劫。没有一个角落能够幸免,小兴安岭未能幸免,李传谦连同他的球队、连同他的“训练基地”无一幸免。在那个特定的环境里,人的灵魂被扭曲了,连平日里那么可爱的孩子们也往往做出许多令人无奈之举。一些小孩仿效“成年人”的样子,在挖空心思地寻找“四旧”和“封资修”之余,也把目光瞄向了那间少年女乒训练室。有人往球台上扬炉灰,李传谦亲手扫掉;有人往球台上泼脏水,他亲自擦干。可应付了今天应付不了明天,家长们怕
孩子有闪失,硬是纷纷把那些小队员从球台上拉回了家。就在李传谦为此万分焦灼的时候,自己也莫名其妙地被扣上“不搞革命出风头”的帽子。不解、愤懑、无奈,唯独没有气馁。李传谦冒着挨批判,蹲“牛棚”的风险,继续着他的追求。他挨家挨户去劝小队员和他们的家长,光是那位后来成为亚洲冠军的刁丽丽家他就去了4次,家长们被说动了,孩子们被说服了,他们全数回到李传谦身边,但此时,就连小队员们视为乐园和“基地”的那间破库房也已被贴上了封条。没有球室,李传谦就领着孩子们“打游击”,哪儿有球台就上哪儿练,有时就到草甸子上、小河边沙滩上,摆上砖头支起木板就开练。就这样李传谦每周24节体育课照上不误,带着他的队员起早贪晚,连星期天、节假日也不休息。在李传谦殚精竭虑的努力下,小球队坚持下来了,孩子们坚持下来了,李传谦的眉头也舒展开了。
就在李传谦带着小队员们起早贪黑拼命训练的时候,他2岁的宝贝女儿却得了淋巴血管瘤,舌头垂在唇外,不能进食、不能说话、不能合嘴、小小的生命危在旦夕,唯一出路就是去省城手术。妻子变卖了衣物,恳求丈夫一起去给女儿治病。丈夫真的心如刀绞!但他知道,这时候即使只是离开几天,时时盯着他的“造反派”就可能找到借口,已经看到希望的球队就可能一下子垮掉,再也难以聚拢„„望着被痛苦煎熬的丈夫,生性要强的妻了一手领着5岁的儿子,一手抱着2岁的女儿去了省城。然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虽经医生全力抢救,可女儿还是落下了终生残疾。
那年农历腊月廿八,妻子拖儿带女回到了家。本想进门就跟丈夫诉诉苦,然后再过个团圆年,可家中的情景令人欲哭无泪:破茅屋里没有一丝热气;墙壁上、窗户上一层厚厚的霜花;几只鸡饿死了;酸菜缸、水缸冻裂了;灶里无柴,锅里无米„„妻子李朝芬是个生性刚强的女人,她一直全力支撑着这个家,养猪、喂鸡、种地、拾柴禾。可是,面对此情此景,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满腹心酸,抱着两个孩子坐在门槛上呜呜痛哭起来„„李传谦一门心思领着孩子们练球,家里的事很难也很少顾及,为这妻子没少生气。可妻子毕竟是个通情达理的人,生气归生气,她对李传谦干的事业还是理解的。她说传谦人好心地善良,当年他们是打篮球认识的,因为她家庭出身是富农才在产假期间被单位除名,当初传谦没嫌弃我,现在我就是再苦再累也没啥可说的。
1969年夏天,李传谦由于过分劳累,加上经济条件使他得不到相应的营养补充,造成双目突然失明。他心急如焚!他急的不仅是自己的眼睛,更主要的是放心不下球队的孩子们。应当马上停下训练去治疗,但他没有这
个时间,也没有这个心思。朋友们劝不动他,妻儿的劝说也无济于事。李传谦真的“疯了”,他让年幼的儿子振峰引着来到训练室凭听觉、凭感觉继续指导孩子们训练,从没间断过一天。电许是苍天有眼,不经意间李传谦的视力突然恢复了正常。
“看来,我是为乒乓球、为我的小队员而生的。为国家培养输送乒乓苗子,这也许就是我今生唯一目标。”这成了李传谦的口头禅。他不知自家的柴米油盐放在哪儿。可是每个小队员的长项、短项,兴趣、爱好他都了如指掌。夏天,他舍不得拿出5分钱给可怜楚楚的孩子买一根冰棍,自己节俭得更像个“苦行僧”,可他却像燕子垒窝一样,把一分一角的钱积攒起来,投入到球室的建设中去。李传谦没有钱,但有土办法,他把妻子捡来的桦树皮拿到球室去生炉子,把家里的土豆拿到球室给孩子们烧着吃„„
1970午10月,小兴安岭已层林尽染。
为迎接东北三省乒乓球巡回表演赛,黑龙江省体委乒乓球教员张万骥,搭上了来伊春的列车。这位教练先后到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几大城市选拔少年女乒运动员。结果,由于历史的原因,这4个大城市的运动员,“造反”的夺权去了,“接受再教育”的上山下乡去了,多数少年女乒集训队名存实亡,有的干脆黄摊子了。心灰意冷的张教练偶然间听说伊春出了几个小姑娘,球打得相当厉害,于是闻名赶来伊春。在下榻的伊春市政府招待所,他见到了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的小姑娘们的教练——李传谦。然而,听说这位“传奇人物”既不是科班出身,也从未经过专业训练,不免大失所望,甚至想即刻打道回府。伊春市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李军劝他说:“既来之则安之,您先看看再下结论也不迟,这儿个小姑娘连我都打不过他们呢。”晚饭过后,市政府招待所四楼会议室里摆上了球台,四周挤满了前来观战助威的人群。
头场球,张教练先对当年刚满14岁的小姑娘焦志英。左横握对右直拍,在喧闹的气氛中,这一老一小各自亮开架式。小小银球在墨绿色的球台上划过一条条白色的弧线。自信的教练还没来得及调整战术,就被小志英2:o击败。观战的人群沸腾了。张教练擦去额头的汗珠,脱去秋衣秋裤,他在心里责怪着自己的“轻敌”和一时的疏忽,决心一举把另一位满脸稚气的小姑娘“斩于马下”。巧了,横拍对横拍,刚刚两个回合,张教练再一次翻身落马!越输心里越高兴的张教练于是再脱掉线衣线裤,身着背心短裤摆好架势,要看看年仅12岁、个头最小的刁丽丽球路如何。没想到这个小孩的球比两位小姐姐还刁还狠!她加力推挡干净利落,搓球、变线、起板、扣杀
准确有力,速度之快令人措手不及,昔日乒坛名将,今日乱了方寸。结果刁丽丽以21:6和21:4的大比分战胜张教练。张教练输了,输得心服口服;张教练输了,输得兴奋、主动。肩负着使命的张教练双眼闪烁着晶莹的泪花,拍拍这个的肩膀,又拍拍那个肩膀,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张教练心中有个无法解开的谜,他急切地要寻找一个答案。第二天中午,在市体委领导陪同下,张教练乘车来到双子河,他要参观一下这个李传谦用来培养少年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室。
穿过校园的操场,走进低矮的平砖房,走过一段黑幽幽的走廊,一踏进那间所谓的“球室”,张教练愣住了,他张了张嘴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他还从没见过这样糟糕的训练场地,屋子里,5户窗户因买不起玻璃全用板皮钉死,大白天也透不进几缕阳光;3张破损的球台,南北中排开,距两端墙壁不到2米;地板高低不平,到处都是窟窿,小小乒乓球掉进去就得把地板拿开,然后再铺上;球网接得满是疙瘩;靠墙的几只破板凳人一坐上就直摇晃;球拍更是没有一只标准的,而且每只球拍的背面都有拇指大小的凹陷。
科班出身的张教练,完全清楚在正规条件下,如何按正规的训练方法培训队员。他无法想象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居然能培养出这么好的少年女乒队员。他突然觉得,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位其貌不扬的李传谦,就像古埃及的金宇塔一样不可思议!张教练在心灵震颤的同时欣喜若狂。他感到黑龙江的少年女乒不是后继无人,而是大有人在,大有希望,李传谦和他的这所“球室”就是佐证!带着意外的收获,张万骥兴冲冲地回到省城。当时一点也没给他留面子的那三位小姑娘全被收到省队。从此,李传谦和他的球室便随着这三名女乒队员频传的捷报在全省传开,并引起了东北三省乒坛的瞩目。
李传谦生活一直很清苦。一身卡其布中式对襟棉袄他一直穿了20年,补丁摞补丁已经辨别不出本来的颜色。1970年,他赶到哈尔滨国际旅行社为参加东北三省乒乓球邀请赛的弟子刁丽丽助阵,门卫见他那身打扮,说什么也不相信他是国手刁丽丽的教练。
队员出了成绩,教练电沾光。1972年,李传谦被提拔为副校长。但李传谦心静如水,只是当了个挂名的副校长,他仍然一如既往地训练他的队员,他的心里只有乒乓球,球室就是他的家。
李传谦对乒乓球小选手们严爱有加,并且慧眼识人。当初组建乒乓球队首次选拔队员时,他一眼就看中了焦志英、刁丽丽、刘翠玲这三个小姑
娘。教练员呕心沥血,小队员触类旁通。仅训练半年,三个小姑娘就在全市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几年后,李传谦在挑选队员时,又发现了左手执拍的焦志敏。他欣喜异常,对焦志敏的训练要求也更加严格。一次,小志敏练托球累得实在受不了,哭着说:“我不练了。”李传谦急了,伸手在她背上拍了一巴掌,厉声说:“平时不挨累、不吃苦,上场还能不输球啊。焦志敏回到家脸上还有泪痕,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住了。母亲心疼女儿:“算了吧,别练了!”第二天,李传谦见焦志敏没来练球,心急如焚。他跑到焦志敏家,一边安慰小志敏,一边向志敏的母亲检讨:“都怪我的脾气太急躁了,可是不管怎样这球还得练,这孩子可是个难得的人才啊!”焦志敏的母亲被深深感动了,一个劲地说:“孩子,明天快跟李老师练球去吧,李老师图个啥呢?”从此,李传谦对焦志敏除了严厉以外又多了许多关怀。一次去外地比赛,小志敏感冒了,李传谦急忙跑到药店买来药一勺勺喂她。夜里,李传谦和孩子们睡在一间教室里,他就像父亲一样关爱着小队员们。
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培养子女成才视为人生大事,家庭大事。身为学校乒乓教练的李传谦有条件把白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优秀乒乓球选手。可是,他却没有做到。他常说:我是全体队员的教练,而个单单是我自己子女的教练。他的儿子李振峰与后来成为我国著名运动员的刁丽丽、刘柏艳等人都是同一批队员,李振峰从来吃不着“小灶”。有时李振峰和别的孩子吵闹了,或是没完成规定的训练任务,李传谦常常拿儿子开刀,杀一儆佰。一次,一个小女孩用球拍打李振峰脑袋,李振峰气不过也还了一拍,那女孩却“恶人先告状”。李传谦不容分说,追上儿子就打了两巴掌,又连踢了两脚。回到家,孩子再也憋不住了:“妈,他对别人那么好,干吗非打我’我到底是不是他的儿子?”
这样的遭遇,女儿李振英、李振艳也都领教过。这3个孩子从小都跟父亲练球,也都吃了不少苦、流了不少汗,李传谦何尝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可是,成功之路委实太陡峭、太狭窄了,也许只有极少数的人有机会通过。每次省体校招生,李传谦总要经受一番情感和理智的煎熬,而每次,他都毅然地写推荐信把更有发展潜力的“苗子”送出去。二女儿振英头脑机敏、动作协调利落,在球室苦练了7年。论球技,全市少年女乒打过第二;论年龄,那午她才13岁。可是身为父亲的他还是送走了那个“第一”,失去了为自己的女儿铺就一条通往成功之路的机会。就这样,李传谦在从事教练生涯的32年中,先后送走22批278名运动员,却没送走一个自己的孩子。
李传谦在利益面前从不伸手。他和妻子结婚后,一直住在那间破旧的草房里。冬天透雪,夏天漏雨,经过20年的风吹雨淋,随时都有倒下去的危险。一家人多想有一天能住新房。1979年秋天,李传谦所在的学校决定分给他一间砖房,他当时真高兴,妻子和孩子们也欢天喜地准备搬家。一天下班回来,李传谦突然对全家说:“这房子咱不搬了好吗?”妻子惊呆了:“学校不是都定了吗,咋说不搬就不搬了?”三个孩子当时就哭了起来:“爸呀,我们要搬家,我们要住新房了”一家人眼巴巴地望着李传谦,真的希望是自己听错了。良久,李传谦缓缓地说:“老苑头(该校工人苑文明)马上就要退休了,让给他吧,咱还有机会。”妻子怎么也想不通,最后李传谦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做人,不能老想着自己”便回到他的球室去了。就这样,李传谦一家在破草房住了一年又一年,直到把草房住倒了,区里在原地盖新砖房,他们才搬了进去。由于李传谦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赢得了荣誉,1983年,黑龙江省决定将李传谦所在的双子河第四小学定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区委、区政府决定在第四小学建一所新球室。400平方米的乒乓球训练馆落成那天,是李传谦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望着崭新的球室,望着那绿色的球台,李传谦久久舍不得收回目光。
1985年10月,正是小兴安岭五花山季节。19日午后。手捧欧洲杯胜利归来的世界乒乓名将焦志敏,在伊春市委、市政府为她举行的献杯仪式上,激动地把她亲手夺回的“欧洲杯”献给了林城120万人民。她动情地说:“我永远不会忘记,伊春是我可爱的故乡.这里有我梦一般的童年,有养育我的父母,有培育我的母校,更有教育我成长的第一个启蒙教练李传谦老师”。金光闪闪的“欧洲怀”,凝聚着焦志敏将近10个春秋的奋力拼搏,也闪现着李传谦20个寒暑的刻意追求。
第39届世乒赛后的第一个春天,李传谦收到世界冠军焦志敏寄的来信,信中说“荣誉已经过去了,我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首先应该感谢您——我的启蒙老师,没有您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是您放弃了自身更好的发展机会,为我的乒乓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你不但培养提高了我的技术水平,更培养了我坚定的事业心和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您培养了我,培养了我们姐妹3人,这似海恩情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报答的„„”一封简短的书信,使李传谦感到从未有过的欣慰和满足。他回到家里,自斟自酌,喝了足足有一斤白酒。妻子也为他骄傲,因为他的丈夫是世界冠军的启蒙教练。
李传谦以他的业绩和突出贡献被评为市级知识分子拔尖人才,一个师
出无名的小学体育教师,竟然培养出那么多乒乓球人才,这在省内外、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李传谦的名字惊动了国家体委、惊动了体坛„„可他却一次又一次放弃了难得的良机,甚至放弃了深圳一家公司要以李传谦的名字盖一所体校,请他出任校长的美意。当时,李传谦的工资收入不过百元左右,而公司开价月薪上千元以上,可李传谦说:“我哪都不去,我就在林区干一辈子,我不能扔下林区这些娃娃们。”
李传谦来林区后,再也没回过乡下老家,他很少在双亲膝下尽孝。1975年5月,他母亲病危住进了哈尔滨一家医院,弟弟连拍3封电报催他回去,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练球,他给弟弟拍了一封电报,叮嘱他照顾好母亲,他就继续领着孩子们练球。几天后,母亲病故的噩耗传来,李传谦痛哭失声;同年10月,李传谦的父亲病故时他仍未能赶回去。为这,弟弟气得一连几年都不和他说话,这在李传谦的心里成了永远也无法弥补的两件憾事。
在常年累月的训练日子里,李传谦一直坚持给队员当陪练,这使他的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几乎每个部位都有损伤,腿和脚的挫伤、风湿使他病上加病。尤其步入50岁之后,身体更是每况愈下,腿、脚常常红肿,有时连鞋都穿不上。1996年7月的一天下午,李传谦在给孩子们做示范动作时双腿突然剧痛,一下子跌倒在地,头撞在暖气片上,头顶撞了一个大口子,孩子们吓得直哭。可第二天,李老师带着缝了10多针的伤口又早早地来到球室,扫地、擦球台„„
1996年11月3日,是李传谦生命里程碑的终点。这天,他穿着平时最喜欢的那套红色运动服,和往常一样,照例是第一个来到球室,照例是扫地、打水、擦球台,然后逐个陪练。中午,孩子们蹦蹦跳跳都走了他才离开球室。回到家,他刚喝了半小碗粥就觉得难受,妻子急忙让他躺下歇一歇。下午2点多钟,他忽然急剧呕吐起来,妻子就近请来一位诊所医生,到家一看,是脑出血。儿子女儿闻讯赶来,把他送到区医院,但是太晚了。李传谦一生未进过医院,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当日午后4时,李传谦走了,他走得那样从容、那样坦荡,他把毕生的智慧与忠诚没有些许保留地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事业;他走的那样辉煌、壮烈,在他那间简陋的球室里,走出过国手,走出了世界冠军!李传谦的名字连国际乒联的人都知道。
友好区委曾分给李传谦一套宽敞的住房,可他不想在路上耽误那几分钟的时间,还是坚持住在离学校较近的那间平房里。房子是传统的40平方米老少居室格局,大屋一铺半截火炕,炕上铺着纤维板,地上是水泥地面。
墙东侧依次摆放着20世纪70年代打做的一米多高的 “五斗橱”、被橱和衣柜,地上放着几只笨重的木凳,唯一一件奢侈品大概要数那台16寸的日立牌彩色电视机了。就这台电视还是李传谦应邀去印度新德里观看焦志敏比赛归国时焦志敏同省队几位教练凑了500元钱买下的。李传谦去世后的全部遗物就是几套破旧的运动服和一摞又一摞的有关体育的书刊,一本《青少年乒乓球训练简明教程》和《乒乓球训练大纲》已经被磨得字迹难辩。井非师出名门的李传谦能培养出一颗颗中国乃至世界乒坛新星,那耀眼光环的背后,饱含着多少“人梯”的奉献与艰辛!
为李传谦送行那天,小兴安岭的初冬寒风瑟瑟,小队员们大声哭喊着:“李老师,李老师,我们想你,我们不能没有你呀!”孩子的家长们痛哭失声;学校的师生员工们痛哭失声;区领导、各界人士、淳朴的百姓无不为他叹息哀痛。
李传谦同志病逝后,中共友好区委立即作出《关于向优秀共产党员李传谦同志学习的决定》,并在第四小学乒乓球训练室原址办起一个简易的李传谦事迹展览馆,作为友好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3月25日。中共伊春市委作出《关于向优秀共产党员李传谦同志学习的决定》。《决定》要求全市共产党员学习李传谦同志默默耕耘,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廉洁自律精神;不畏艰辛,知难而进的顽强拼博精神;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今,第四小学的乒乓球训练馆已显得格外陈旧,但满墙的锦旗、奖状(百件之多)及闪闪发光的奖杯仍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展示着今天的骄傲。
第四篇:同志简要事迹
做 学 员 放 心 的 领 路 人
——28队党支部书记张礼兵同志简要事迹
张礼兵同志84年入伍,87年入学,91年毕业留校。几年来,他一直扎根学员队,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甘于奉献,把自己的理想根植在学员队的人才培养上。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两次被学院树为基层干部标兵,99年被军区评为基层优秀政治教导员。在担任28队党支部书记以来,他牢记职责,甘当公仆,使学员队全面建设年年都有新突破,所在单位先后被学院树为优秀党支部、优秀团支部、新闻报道先进单位、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其简要事迹如下。
一、他以一种强烈的紧迫感投入到学习之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张礼兵同志常说:“要想当好一名合格的党支部书记,必须具备过硬的适应岗位需要的综合素质”。他率先在支部班子内提出了“角色匹配”的具体要求和“育人先育己”的干部管理思路,一方面注重抓好支部一班人学习制度的落实,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年来,他始终以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无论时间多紧,任务多重,他都把学习作为硬指标,坚持做到工作少时找时间学,工作紧时挤时间学,并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伴随着我院“科技兴学、科技兴管”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创新教育大讨论的全面展开,为探索新时期的建队育人规律,他先后阅读了《情商》、《成功学全书》、《美学》《青年心理学》、《行为科学》、《青年创造力的培养》等10余部专著,记录了大量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文字,共撰写体会文章万余字,在大队干部会交流20余次。他还先后投资500余元购买书籍和学习光盘,自学了《Authorware》、《Photoshop》、《Fronpage》等实用软件,掌握了多媒体操作、网页制作的基本技术,他亲自指导并参与制作的学员队网页,受到学院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通过学习,张礼兵同志很快精通了业务工作,具备了扎实的基础,但他并不满足,逐步把所学的知识用于指导学员队建设,创造性开展工作上来。在政治教育中,他为了实现把学院政治教育计划和学员队实际及学员的现实思想紧密结合起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创造性的总
1结出了独具28队特色的“以成才观教育为龙头,以政治理论教育、系列党课教育为重点,以道德情操教育为辅助,以计生,保密,法规教育为补充”的正规系列教育思路和模式。三年来,他开展了30多个以成才观为主线的专题教育和50多次针对性较强的随机教育,收效明显。为巩固教育成果,他还创造性的把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种活动之中,通过巧妙设计主题,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如:通过开展纪念性活动“到家了”“满月了”“百天了”“周岁了”和98年“十一”以“家”为主题举行了文艺晚会,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家”的氛围;培养了学员的集体荣誉感和以队为家、建队爱家的意识。文化课教学期间,他总结出的“教、学、考、评、升”五步管控法和不同学科教学的队教配合方法等,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贴合实际,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独到见解,先后多次在全院干部会上作了介绍,受到了院部首长的好评。军事专业课开课后,为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他制定的“以学术研究为主线,带动军事专业课学习”的思路及以培养学员学科特长和二课堂特长为主全面开展二课堂活动,均收到良好效果。
二、他以一颗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建队育人之中,努力提高学员成才层次
张礼兵同志是我院唯一一个家属未随军的营职干部。三年来,他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把一腔热血全部倾注在学员的成人成才上。在98年夏,妻子和小孩刚来队3天,学院决定让该队下海城部队实习,队长劝他说:“教导员,你留下吧,我和两名教员带着学员去部队就行了”。妻子也希望他能留下,孩子则天真地说:“爸爸,要去你带着我和妈妈一起去。”他深情的抱起孩子,笑着摇了摇头。一边是割舍不断的亲情,一边是朝暮相处的学员,何去何从,妻子,孩子、全队的学员都等着他作出决定,后来还是理解他的妻子默默地为他打点了行装,孩子的眼里早已噙满泪水。去年夏,妻子再次来队,又值该队在外开装甲驾驶课,朝出晚归。因在外单位上课,且装甲驾驶课危险性大,他又“抛”下了妻子和孩子,和学员风餐露宿,坚持全天跟班在训练场,待课上完,妻子的假期也到了,团聚的时间只有8天,为了不影响工作,在家属来队期间,他没有陪妻子上一次街,逛一次公园,甚至没有给孩子买过一次玩具。99年十二月,在湖北老家的父亲因脑血管破裂住进了医院,母
2亲在深圳,子女又不在身边,急需要人照顾,家人希望他能回来照顾几天。可年底工作忙,干部少,学员队又恰巧被学院定为“基层三讲试点单位”,为了保证工作不受影响,他悄悄与家人联系把母亲从深圳接回家中照顾父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
就是这样,张礼兵同志将对亲人的那份深情悄悄的埋藏在心底,而把情感的砝码更多的倾注于学员。今年寒假刚刚结束,他发现张勇、钱飞两名学员思想消沉、工作热情不高,为摸清两名学员的思想,他通过平时与学员交谈式摸心、体会式交心、生活上关心的方法和他们交“朋友”,消除了他们的心理障碍。了解到他们都是因自身素质差,跟不上队里的步伐,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对此,张礼兵同志并没有严厉批评他们,而是分别找其谈心,通过军校学员与地方大学生对比,通过讲述我队前任队长“候善良”成功的历程耐心细致的做工作,使他们的思想很快转变过来。他还把自己珍藏的《将帅风范词典》等书籍赠送给他们,鼓励他们早日成才,感动的两名学员流下了热泪。钱飞同学因表现突出,军事素质有很大提高,6月份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
在生活上,他给学员以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无论工作多忙,他都坚持查铺查哨,坚持经常到学员班了解学员的学习、生活情况,解决学员的实际问题,对那些自理能力较差的学员,他经常督促他们常理发,勤洗衣物等。学员有病住院,最忙的莫过于张礼兵,他要亲自将学员送到医院,安排好生活住宿,还要利用休息日前往医院探望,为他们送去一份温暖,带去一声祝福,捎去教学情况,给学员以极大的鼓舞。正如学员们所说“我们在哪里,教导员就在哪里,工作就做到哪里,他就是我们的亲大哥”。
为了使学员在成才过程中少走弯路,张礼兵同志甘当人梯。他把自己多年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摸索出的宝贵经验毫不保留的传授给学员。如:在学员实习代职中,他定期通过骨干定期集训的形式,采取“提出问题、解剖麻雀、集体会诊”等方式指导学员实施管理,制定出“赋予课题、专题研究、过程控制、三级测评、参与式讲评”的实习代职模式。学员带着研究课题去工作,管理能力很快得到加强,真正达到了代职一批,成熟一批预期目的。
三、他以一种严格的标准意识投入到学员队伍建设上,努力提高学员
3整体素质
作为支部“一班人”的领头雁,张礼兵同志心里清楚:党员队伍是学员队的灵魂,是推动学员队全面建设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
为加强党员自身建设,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张礼兵同志每月坚持给党员上好“四堂课”,即:每月上一堂党的基本理论课,一堂党的优良传统教育课,一堂党员行为规范课,一堂时事政治研讨课。让每名党员在教育中真正受到启发,学到本领。张礼兵同志善于在抓反复、反复抓中出成效。在党员中,他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开展了“小专题教育、小范围对话、小评比竞赛”,使得每名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能出现不断向前发展的好态势,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在对党员队伍的管理上,张礼兵同志牢牢把握党员思想脉搏,善于发现和总结新情况、新问题,务实创新,大胆管理,摸索出了一条“教育、管理、关心”三同步、“制度约束、法规监控、群众评议”多种手段一体的党员队伍管理新思路。并深入开展党员身边“三无”活动和围绕江主席为广大青年官兵题词广泛开展“学习成才”活动。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对于党员的管理,必须依据科学有序的管理方法。不能凭经验办事。”他经常对党员进行党的宗旨和三大作风等优良传统教育,坚持用“排头兵”的标准严格规范党员言行,帮助其树立表率意识,也使得普通学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党员们深有感触的说:“教导员对我们要求的越严格,就让我们更加地感受到了做为一名党员的光荣。”
在发展党员的问题上,张礼兵同志严格按章办事,切实履行入党手续,把好“入口”关。他有一套较为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新党员的制度,即:被提名为发展对象的学员,都要进行一次文化知识、军事技能和党的基本理论知识考核,三项考核成绩连同民主测评得分,进行综合情况大排榜,总成绩优秀者为党员发展对象。新党员入党后,他还要亲自组织给新党员“画像”,即,每季度对新党员各方面表现采用“自评、互评、支部帮助评”的方式,进行一次综合打分,采取各种形式帮助新党员真正从思想上入党,老党员继续保持其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
第五篇:同志主要事迹
同志主要事迹
一、能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理论修养。尤其是在“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积极参与学习和主题实践活动,协调各处室做了大量的公益事业。如为捐助长丰埠里中心小学课桌椅做准备工作;为捐助肥东八斗乡变压器而四处奔走直至落实等等。
二、能模范执行党的对台路线方针政策,出色地完成对台工作。秘书处人少事多,工作繁杂琐碎,涉及文秘、人事、行政、后勤、财务、老干部等许多工作,该同志不厌其烦,尽心尽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尤其是在接待台商、为台商做好服务工作,经常牺牲休息日,认真拟订每一个接待环节,得以使接待工作顺利进行,深得台胞和台商的好评,也得到了台办干部的尊重。
三、能坚持党性原则,清正廉洁。秘书处掌管财务行政大权,该同志为了更好地行使权力,对台办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修订补充,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且易于操作执行的规章制度,使台办的各类事务有章可循,从不循私情。为了更好地合理使用对台工作经费,该同志根据工作需要,认真编制财务预算,严格控制经费支出,以保证台办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四、能团结同志,密切联系同志,全心全意地为台办干部和离退休老干部服务。如台办事多车辆少,工作用车根本排不过来,该同志在合理调度车辆情况下,还经常亲自驾驶自己的私车,送同志们去办事,受到台办党员的一致赞誉。再如离休老干部体弱多病,医药费往往跟不上,为了排除老干部的后顾之忧,该同志不厌其烦地找财政部门,尽可能地将医药费安排到位。对此,台办老干部深有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