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提倡探究教学5篇
编辑:月落乌啼 识别码:16-751394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16 02:33: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提倡探究教学

提倡探究性教学促进思维发展

青县职教中心路景泽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 故事 提问 实验教学 思维能力

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高考评价的核心目标。

一、故事引入 激发探究欲望

遗传与变异的故事

说: 一对夫妇在酒吧里喝酒,男的是一个科学家,人很聪明,女的是一舞蹈家,人很漂亮,他们在哪儿聊天,科学家说:‘我们将来的孩子肯定长得像我一样聪明,像你一样漂亮’。

问:他们的孩子肯定既聪明又漂亮吗?为什么?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一个反应堆泄漏,结果导致多人死亡,全成居民全部迁出。切尔诺贝利成为一座空城。20时机90年代,一个9人小组的考察组进入切尔诺贝利,结果遭遇巨鼠群,只有一人生还。最后集结大量军队,轻重型武器,将所有能发现的巨鼠群消灭。科学研究表明,核辐射使老鼠变异,产生一个全新的鼠种。由此学生兴致极高。

生物新陈代谢的故事

在新陈代谢开篇时,我经常给学生开个玩笑。首先提到植物人,学生一听就觉可怕。但我从另一角度跟学生说如何利用生物工程方法去“制造”真正的“植物人”--在能量不足时晒晒太阳即可解决问题(这当然还是一种假想)。学生听了印象极深。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上教师所要提问的每一个问题,应精心设计、合理规划,讲技巧与艺术性,才能有效地克服随意性提问的弊端,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日本教育界在80年代初曾用两年时间专门开展讨论“什么是好的提问”。结果认为,好的提问都应具备以下特点:⑴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启迪学生思维;⑵表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⑶对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相适应;⑷能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具体目标;⑸富有启发性,并能使学生自省。这为教师设计课堂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提供参考。

那么如何进行课堂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呢?

1.1根据教学需要,在关要处设置问题,激发思维

发问

发问是课堂提问实施的首要环节,如何发问,可体现在教师提问的水平上,在教学实际中,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决定了发问的艺术性:⑴ 发问时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都可以发问,但只有在最佳时机的发问效果最好。那么,什么时候才是发问的时机呢?就是当学生处于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集中、思维激活,对教师的发问往往能入耳入脑、取得良效。最佳发问时机既要求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要求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有机不发或无机而发,都给课堂提问带来损失。⑵ 发问对象。向学生发问要注意两点: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课堂提问,虽然每次直接回答的只是少数学生,但必须照顾到学生整体。教师应要求全体学生都认真思考,做好回答的准备,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先提问中等水平的学生,同时提醒全班学生尤其暗示差生注意听,待中等生答得差不多时,再请优秀生补充。不要先点人后提问,更不要先问优秀生,忽略中等生,冷落差等生,以免造成“少数人表演,多数人陪坐”的现象。这样才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发展。二是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如个性特点、学习程度,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的不同,课堂发问时做到心中有数,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否则易①

造成学生与教师的隔阂,影响师生关系的融洽,也直接影响了中等水平以下的学生的思维发展。⑶ 发问顺序。教师发问时,在内容的难度上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但在形式上,教师发问不要按座位顺序点名提问,而应打破次序,有目的地“随机”提问。⑷ 发问方式。应注意灵活多变、丰富多样。可以从解题入手,也可以从某一个问题的中间开刀,奇峰突起,甚或结论开始,往前推论;可以口头形式,也可以书面形式,可以相对集中,也可以有意分散;可让个别学生回答,也可以让全班学生议论纷纷;等等不一。再加上鼓励与期待,学生就积极参与,会推动学生进行独立的或集体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回答更精彩。

2.2 待答

我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所谓“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问题。“第二等待时”指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再提出另一个问题。因为学生可能要作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改变回答,上述第一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思考的时间。第二等待时给学生以时间,使他们能完整地作出回答,而不致于打断他们的思路。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2.3 助答

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准确、完整、流畅,甚至完全“卡壳”时,教师应耐心期待并积极设法促使转机,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以下措施:⑴ 重复发问,申明题意。⑵ 分解难点、化难为易。⑶ 转换角度,另辟蹊径。有时学生对从某个角度看问题觉得陌生或难以理解,教师不妨变换一下角度,进行变式提问,以助学生从新的角度攻克问题。⑷ 适当提示,巧用点拨。有时学生的思路误入歧途或不得要领,教师可以给予适当语言提示、指点迷津,以助学生的思维走出误区。⑸ 补充修正、以求完善。

2.4 总结

课堂提问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启发性总结,公正地指出其优点或不足,如有必要,教师可复述正确答案或再做简单讲解,以照顾中下等程度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请有关学生复述正确答案,以加深理解。教师本人对学生的回答作评价时,一般应从掌握知识的广度、理解知识的深度,知识的巩固程度、错误的数量与性质,口头表达能力、是否有创新性这六个方面综合评价。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3.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

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肯尼思·H·胡佛也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赫伯特.蒂利博士甚至建议,每天在课堂上拿出10到20分钟作为“提出创见的时间”,由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具有某种天赋的孩子。然后可以为这些孩子安排一些单独的活动来促进他的学习能力。教师通过提问教学,将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可使学生终生受益,获得解决问题的终生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的技巧与艺术性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教学实践表明它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一定要关注课堂提问的技巧与艺术性,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的方法、实验的方法、调查的方法等。

3.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长期以来,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在内容及方法上多采用验证性实验,即由教师先讲授知识,然后

通过实验,验证已了解的知识,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我们在实验中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例如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蛋白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材料自备,教师只提供一些必备⑨⑧⑦的仪器和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苏丹 III 染液等,虽说学生带的材料五花八门,有苹果、牛奶、豆浆、西瓜、花生、肉、芝麻、葡萄等等,但最终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却相差不大,只不过颜色深浅不同。不但证明了生物组织中糖、蛋白质、脂肪的存在,而且还证明了不同生物组织中它们的含量不同。再比如,《鉴定二氧化硫对植物的污染》实验,我们把此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观察学校锅炉房、实验室、食堂周围的花草树木生长状况,进而和周围环境的花草树木相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并写出科学小论文和治理方案,这比待在实验室,制造着二氧化硫气体,观察植物受损情况强多了。实践证明,探究性实验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3充实实验内容,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必须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实践活动。在原有的实验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验原理,要求,有目的的充实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课本中要求用新鲜的绿色叶片作材料,而我们不但要求学生采摘新鲜的绿色叶片,还要求学生采摘陈旧的,不同颜色的叶片(包括光照射强弱不同的叶片),做此实验,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带着问题去实验,不但掌握了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而且还更进一步地理解了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4根据生物学特点,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实验方式,不照搬课本。

生物科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大幅度地增加了实验项目的数量和类型,有观察类、验证类、设计探讨类等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在时间、地点、实验操作的材料、方式上等等,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不一定非要按照课本的要求千篇一律地去做。既为学校节约了开支,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5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课外实习、探究、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生物学实验和各种实践活动是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的实践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场所和条件,受《教学大纲》的限制,生物学实验课堂教学课,往往局限在实验室内的40分钟内,而忽略了实验课之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采取以下举措。(1)开放实验室,成立生物兴趣小组,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有差异,学习有好坏,兴趣各不同,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去做一些有兴趣或突发灵感的实验,或者把课本上的实验和自己设计的实验对比验证等等,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建立实验基地(3)加强校外探究、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校外探究,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带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还带有社会性和技术性,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很多,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的人才,从而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

第二篇:提倡直言

当前,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是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搞好党员先进性教育,必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笔者认为,党员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过程中要提倡直言。

直言,顾名思义,就是毫无顾忌地把应该说和需要说的话说出来,开门见山,一针见血,不隐恶,不饰非。何为直?《荀子·修身》中讲:“是为是,非为非,曰直。”直言当然不是不讲究说话的方式,不是不要批评的艺术,而是指敢于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丝毫不因私情、不为面子而有所顾忌,躲躲闪闪。与之相反,不直言则是顾虑重重,恐怕对自己不利而不敢按照自己的本意表达意见和看法,表里不一,曲意逢迎,违反原则。这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境界、不同的精神追求、不同的工作作风。

直言,反映了一种实事求是的品格。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一条重要原则。直言作为一种行为,怎么想就怎么说,毫无顾忌,是没有私心、胸怀坦荡的表现,它反映了实事求是的品格。这样,就可以使组织和领导者获知更多的真实情况,从而正确决策,推动工作;能够更好地团结同志,增进班子团结。反之,有私心,不直言,就会对同志不诚恳,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同志间的隔膜,影响班子团结。我们党一直重视直言、提倡直言。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对“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等自由主义倾向提出了严肃批评,这实际上是对直言的提倡和鼓励。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要广开言路,提倡直言。正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直言,批评不良倾向,献计献策,才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直言,反映了一种敢于负责的精神。看到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觉察同志身上的问题苗头,就直言不讳,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供组织参考,促同志警醒,有利于推进工作,有利于同志进步。从这个角度讲,直言与其说是一种性格,不如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对党的事业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精神。正确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动力。然而,近些年来,这一优良传统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有所淡化,致使好人主义盛行,自由主义严重。少数党员干部患得患失,对上级不愿直言,怕得不到提拔重用,怕遭打击报复;对同级不愿直言,怕把关系“搞僵”,怕落下“不好共事”的名声;对下级不愿直言,怕遭嫉恨,怕丢选票。因此,在今天很有必要重新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言精神。“金无足赤(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teniu.cc查看),人无完人。”人总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毛病甚至错误的,这就有一个如何对待的问题。本着对事业、对同志极端负责的精神,敢于直言,指出不足,使之得以克服,以利共同进步,这才是我们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直言,反映了一种雷厉风行、干脆利落的作风。有话直说、敢于直言者,总是希望工作不断得到改进,事业尽快有所发展,这是共产党人应当追求的。反之,是非不清楚,态度不鲜明,精神不振奋,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瞻前顾后,畏畏缩缩,是不可能做到直言的。这是应当坚决加以纠正的。

直言不易,直言难求。在当前开展的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应当敢于直言,善于直言。

第三篇:道家提倡

道家提倡“教子七不责”

《太平经‧为父母不易诀》里说:“人从生至老,自致有子孙,为人父母,亦不容易。”为人父母者要养育好自己的子孙,平时的教育就要注重方法,使其各有所成。由此,道教提倡的子女教育方法讲究“七不责”:

转播到腾讯微博

资料图

1.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子女,要在众人面前给子女尊严。

2.愧悔不责。如果子女已经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继续责备,但要多加观察,避免子女的忏悔仅仅是流于表面。

3.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子女。如此时责备,子女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不夜不成寐,要不噩梦连连,对健康不利。

4.饮食不责。正在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子女,这个时候的言语指责,容易造成子女脾胃虚弱。

5.高兴不责。子女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人高兴的时,经脉处于畅通状态,如果子女突然受到责骂,经脉就会立即憋住,对身体伤害很大。但适当的提醒是应当的,乐极生悲的道理必须要让子女经常感受到。

6.悲忧不责。子女心情沮丧的时候不要责备。假如孩子沉默不说话的时候就不能再责备了。

7.疾病不责。子女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生病是人最脆弱的时候,子女更需要父母的关心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

第四篇: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设计(范文)

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顾名思义,它是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前,预设的教学活动方案。任何一位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都务必要做到两项最基本的工作--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讲,前者比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因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是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我们一定要改革旧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一.破“师本设计”立“生本设计”

所谓“师本设计”,是指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的教学设计。这类教学设计,其教学资源均来自于教材与教参。设计者很少考虑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整篇教学设计能看出教师在课堂中清晰的“教”的轨迹,但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上是怎样主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即在《语文课程标准》思想的指导下,在新课程改革培养目标、实施原则和评价体系的指导下,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编写教学计划。值此,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强调学生情感与心理需求,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课堂的学生活动主体,强调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强调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显然,“师本设计”是完全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我们倡导“生本设计”。所谓“生本设计”,是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一切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对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自觉破过去“教师即知识权威”的“师本角色”,立“师生平等互助学习”的“生本角色”,并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得以充分体现,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基本要求。

二.破“教参套用”立“多元参照” 过去教师在备课时,总是习惯于把教学参考书作为教材教学唯一的参照资源。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来自于“教参”。不管“教参”对教材分析的深与浅,也不管“教参”涉猎的参考内容是否有价值,提供的学习方法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当然更不考虑生活中和课堂上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里,设计者十分关注“教参”规定的既定教学任务,并把能不能按时完成“教参”规定的既定教学任务,视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标志。教学设计中的既定任务完成了,“学生是否真正有效地学,并得到了确实的发展”等实质性问题却很少考虑,所以,教师在上述思维定式下设计的教学方案,基本上是教学参考书的“变本”。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参考书,可以说是教师制定教学设计时的重要参考,但不能作为唯一的参照资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制定教学设计时,要在领悟“课标”与“教参”的基础上,做多元的教学资源参考。

第五篇:新课程提倡怎样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提倡怎样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顾名思义,它是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前,预设的教学活动方案。任何一位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都务必要做到两项最基本的工作--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讲,前者比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因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是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我们一定要改革旧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破“师本设计”立“生本设计”

所谓“师本设计”,是指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的教学设计。这类教学设计,其教学资源均来自于教材与教参。设计者很少考虑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整篇教学设计能看出教师在课堂中清晰的“教”的轨迹,但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上是怎样主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即在《语文课程标准》思想的指导下,在新课程改革培养目标、实施原则和评价体系的指导下,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编写教学计划。值此,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强调学生情感与心理需求,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课堂的学生活动主体,强调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强调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显然,“师本设计”是完全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我们倡导“生本设计”。所谓“生本设计”,是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一切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对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自觉破过去“教师即知识权威”的“师本角色”,立“师生平等互助学习”的“生本角色”,并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得以充分体现,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基本要求。

二.破“教参套用”立“多元参照”

过去教师在备课时,总是习惯于把教学参考书作为教材教学唯一的参照资源。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来自于“教参”。不管“教参”对教材分析的深与浅,也不管“教参”涉猎的参考内容是否有价值,提供的学习方法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当然更不考虑生活中和课堂上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里,设计者十分关注“教参”规定的既定教学任务,并把能不能按时完成“教参”规定的既定教学任务,视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标志。教学设计中的既定任务完成了,“学生是否真正有效地学,并得到了确实的发展”等实质性问题却很少考虑,所以,教师在上述思维定式下设计的教学方案,基本上是教学参考书的“变本”。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参考书,可以说是教师制定教学设计时的重要参考,但不能作为唯一的参照资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制定教学设计时,要在领悟“课标”与“教参”的基础上,做多元的教学资源参考。

首先要作理论思考。制定教学设计,我们应依据教学内容,结合本班学生认知起点和实际学情,思考在教学中应重点体现出哪一基本理念?是以“合作式学习”为主线,还是以“主体性学习”、“体验式学习”为主线,甚至是以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为主?其次要作主题思考。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设计,需有一个体现一定的教育思想的主标题。通过这个主标题可以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程度,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方法或预想到相应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有了鲜明的主题,实际上就是给了教师课堂教学一个明确的方向,可以收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效果。再次要作学生思考。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所以学生应是处于课堂教学动态中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是为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学习服务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要思考“本班学生的认知基础,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对本班学生是否适用”。此外,教学设计流程中还应对某些教学环节作出必要的学情预测和设计说明。第四要作资源思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认真思考,除教材、“教参”这些主要教学资源外,还有哪些可供该课教学利用的且有价值的资源。有些资源是要求教师或学生在课前认真搜集整理的或是制作的。在考虑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时,还要特别思考如何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多元整合、有效利用。最后要作方法思考。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必须根据该课的教学内容,认真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为最宜:“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实验发现法”等。

三.破“一般性设计”立“理念性设计”

所谓“一般性设计”是指过去由“比较笼统的‘教学目标’,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以归纳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板书设计’”等内容组成的教学设计。这类教学设计与新课改精神存在较大差距,因为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设计套路,缺乏理论指导、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缺乏创新意识。这类设计和相应的教学活动,只是教师所从事的一般性简单重复性劳动,因而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所谓“理念性设计”是指每一篇教学设计都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发展需要,具有人文性、主体性、生活性、互动性等特点,可以说这类教学设计和相应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如何制定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设计也是如此,它有基本格式,但无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在借鉴别人优秀教学设计的同时,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做好教学设计这项最基本的、也是最为常规而又最重要的工作,如为每一篇教学设计提炼出一个符合一定教育理念或法则,且教法个性鲜明、语言精炼的主标题,并具有“设计理念”、“教学分析”、“设计思路”、“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学反思”等基本构建,教学过程中有适当的学情预测和某一教学环节设计说明等,如此,定会使该教学设计具有更强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自觉加强现代课程理论的学习,自觉进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探索,脚踏实地地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使每堂课真正做到有备无患,使所有学生都能创造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真正达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提倡探究教学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