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16-600304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26 20:21:0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谈谈在科学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赵庄小学田锋

从事教学十余年来,自己一直兢兢业业的贯彻教育大纲要求,结合当前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并坚持素质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坚持向40分钟要质量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结合小学科学学科及小学生的特点,谈谈本人在科学课堂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和做法。

一、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激发兴趣

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科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但又必须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选择教法。例如,《凤仙花》一课:学生都非常爱看动画片,我抓住这一点,在课程的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大家都很爱看动画片,下面我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学生兴奋起来,这时我话锋一转,说:“今天请同学们看动画片,可不是放松、娱乐的,而是让大家思考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请你仔细看,看完后还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这时,学生的一双双眼睛都很专注地观看环保动画片。

看完后,学生纷纷举着小手要阐述自己的想法。“大人想盖好多好多的房子,把树都砍光了,地球就会消失,我们得保护树木。”“盖一所房子用不了很多木头,可是人类不能太贪,不能把树都砍掉。”“把树砍光,就没有氧气了,我们人类和动物就会憋死。”“树砍光了,地球就会变成沙漠,人就没法居住了。”…… 接下来笔者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深刻,都认为植物很重要,不能随便破坏。植物对于人类到底重要在哪里?我想大家一定有很多要研究的内容,请你想一想,你准备研究植物的什么问题,来证明植物的重要?”学生通过小组

讨论,选定了自己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愉悦的学习情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愉悦的情境中“发现”、“创造”,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唤起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学、乐于学。

二、要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探究后反思,谈谈探究后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我给学生都准备了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和以下待检测的物体: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纸片、头发丝、陶瓷、橡皮、铅笔、硬币、土块等大量材料,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实验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思考一下导体都有哪些共同特点,想一想怎样利用导体与绝缘体的性质为我们服务,领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说一说今天学校的收获。

三、大力拓展课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但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后续探究时,总习惯把拓展活动当作标签,在每节课的最后说上一句“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这个问题我们课外继续研究”,而如何研究却无后话。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时,要加强实效性。首先应该对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筛选,从中确定学生比较容易完成的、确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要及时督促检查,鼓励评价,适当时可以交谈、书信、家长签字的形式取得家长对学生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支持。对于那些中长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尽量设计些简单易行图表式的记录单,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过程性反馈,让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同学看,让别人来欣赏,使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同学间的认同和肯定,获得成功感,进一步激励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热情,真正把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向生活,走向社会,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的孩子去感受科学学习的魅力,真正与科学学习零距离。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要求,也是压在我们小学科学教师肩上的重担和责任。我们应在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在设计各种新颖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情境化教学,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让科学课堂教学真正地做到有效科学。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科学教师应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的宗旨,设计每一教学环节,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发展!使“一切为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第二篇: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涪陵李小

夏吉宏 2014/01/16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与专业成长发展的主阵地,同时又是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发展成长的主渠道。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师生互动,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师生共同正向发展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永恒的实践、探索和追求。

【关键词】课堂 教学 策略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遵循学生学习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教材为依据,课标为准绳和标杆,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采取较为优化的策略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展科学探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分享,提炼升华,达成教学目标。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益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师生教学活动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教师如何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有限的时空条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获得最佳的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呢?通过“国培计划—2013”期间的科学课程教学理论研修、影子研修与实践研修及教学实践,对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如下几点策略尝试探究,以抛砖引玉,供与同行探讨商榷。

一.解读课标 熟悉教材 细化目标

课标是课程与课堂教学的灵魂,教材既是课标的血肉,又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为此,只有深入解读课标,研习教材,细化教学目标,用活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研习课标,执行标准。教师在科学课程教学中,要深入研习领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全面正确深化理解和掌握课标基本理念,准确把握科学课程总体标准与相关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工程与技术四大领域的主要科学概念总体与分项标准,并认真贯彻执行科学课程总体与分项标准。

2.研读教材,依据课标,细化目标。通过研读科学课程教材,把握科学课程所涉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工程与技术四大领域的知识脉络,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基础、智力水平等,坚持“宁小勿大”、“宁缺毋滥”原则,细化确定导学、导教、导评价的全面、具体、且具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的方向,避免教学目标制定设置笼统、泛滥、空大,缺乏指向针对性,规避目标偏离与科学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目标表述简洁规范,更多考虑和明确活动环境条件,使教学目标具体化,以利于教师自身把握和让学生知道课堂教学活动“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保证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同时根据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统筹兼顾,细化确定分层、多维、多向教学目标,避免目标固化,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磁铁的研究》时,因部分学生先前就对磁铁及相关特性有了初步了解,似曾相识却又缺乏较为透彻深入的全面认知,因此在教学“磁铁的磁极及相互作用”时,就将教学目标细化调整为指导培养学生有计划地开展“磁性强弱与磁极的相互作用”的探究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证据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分析证据、归类整理、寻找规律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学生体验实验、认真收集证据并寻求规律结论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行熏陶,依据学生的前概念与认知能力水平,体现科学探究的主体性,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热情,有效完成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活用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教材是课程的一种主要载体,是师生教学的重要依托;同时,教材不同于课程,也无法体现课程与课标的全部,只是科学知识的部分载体。正如陈大伟在其编著的《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里所言: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它既来源于课本,但更来自学生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全部教材。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遵循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认知特点、规律,从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分享交流与独立思考方面,做好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必要时更要不拘于教材,充分挖掘、选择和利用学生熟知的事物现象和已有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等因素,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并进行灵活取舍、增删、有机整合重组,力求“以学定教、活用教材”,避免固守教材与机械地教教材,“不唯书、只为学”,以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三.转变观念 改进教法 增强兴趣 培养探究能力

1.转变观念,改进教法。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让科学探究走进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开展实验观察,记录收集证据并整理分析、寻求规律,把探究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过程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固化教材”、“固守目标”和“教科学”、“讲科学”的传统教学观念、方法,由重“教”、重“讲”转向重“导”、重“学”,由单一的重“结果”转向“过程”、“结果”并举并重,创造和营建学生自主探究的充分有效时空环境条件,坚持“导”、“学”、“做”结合,让学生通过结果预测假设、问题实验探究、感知观察,收集整理、分析证据,聚焦构建生成科学概念,并应用于生活、学习实践的操作实验与思维过程,发现、掌握、巩固科学概念规律。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护学生持久探究兴趣。科学课程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教学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创设目的明确、具有一定时代气息且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情境氛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假设,并通过亲身的实验观察、探究、验证、解释,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是身边,就是日常生活中,并深刻体会到科学不再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神话与枯燥的文字,而是可以通过探究认知、验证、解释的知识,学习科学就是为了验证、解释生活中的事物现象,解决生活学习与生存中各类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激情,并维持浓厚持久的科学探究兴趣。学生有了强烈的激情与浓厚的兴趣,自然容易获得有效或高效的教学效果。

3.注重学生探究体验与能力培养,激发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以学生主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发展、创造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坚持结论与过程并重,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与探究获得新知的过程体验,又要注重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让学生融入有效的教学情景,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热情。科学探究实验中,应让所有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通过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方案→准备实验器材→实验操作→观察感知实验现象→收集记录证据→分析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等,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自主用心“想一想”,动手“做一做”、“测一测”、“量一量”、“记一记”,用眼“看一看”,动口“说一说”、“讲一讲”,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实验操作与观察、证据收集与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去观察、发现一个问题,并去探索解答;同时给一点困难,让学生去克服解决;给一片时空,让学生去探究;给一个机会,让学生去实践创造、交流分享;放一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走……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知识探究与形成的过程,自主地发展并保持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学习科学的能力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导体与绝缘体》时,可给学生都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和以下待检测的物体: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纸片、头发丝、陶瓷、橡皮、铅笔、硬币、土块等大量材料,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实验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思考一下导体都有哪些共同特点,想一想怎样利用导体与绝缘体的性质为我们的生活、学习与生产服务,领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4.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表达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表达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事物的现象与问题,还是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方法、步骤等,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和符号来表述的。同时,学生能用语言、文字或符号表述事物现象、问题、科学概念、科学探究方法等科学探究过程,是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掌握与应用的标志之一,也只有通过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自主表达,才能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与科学探究能力进行评价。为此,学生科学探究表达能力培养极为重要。

(1)技高为师,身正示范。对小学生来说,身教重于言教。为此,一是教师要注重和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语言的示范导向与感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自身教学语言纯洁性、准确性、激励性、启发性与条理性、逻辑性与连贯性。对科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规律的条件和结论等内容的阐述力求正确严谨、科学和简练、通俗简明;二是教师还应注重和充分发挥教学演示实验操作与学生实验指导的示范引领作用,实验演示和指导方法正确,步骤合理,符合实验操作规范与安全原则;三是教师教学板书做到整洁规范,逻辑严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便于记忆。

(2)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氛围,给学生创造的表达机会与空间。教学中,一是我们摒弃“师道尊严”的观念与架子,以身作则并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学生发言,当文明听众,腑下身来做学生的倾听者。当学生对问题的假设、猜想表达不连贯、通顺和完整时,及时给予启发引导,多给予情感鼓励与表扬,科学探究中给足时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对问题结论的假设、实验方案计划的制定、实验证据(数据)及结论等的探讨、分享、交流,合作探究、营造氛围,让学生“善问”、“愿说”、“想言”、“实说”、“敢言”;二是精心设计问题,把握设问环节与时机,随机变换提问方式,调动学生表达激情,增强学生“想说”欲望;三是有效启发指导,强化学生表达训练,让学生“会说善言”。如教学设问学生难于回答或表达不完整、连贯和通顺,及时启发引导、请同学相互补充、纠正,引导学生把问题假设猜想、探究实验方案、结论规律等表述正确、完整,并坚持和强化训练,让学生愿表达、敢表达、会表达、善表达,言出智慧,说出精彩。

(3)注重实验记录,培养学生多种语言形式的表达能力。教学中,精心设计实验探究记录单,引领示范,指导训练学生采用文字、图形、符号等多种语言形式简洁、恰当、形象、客观科学地表达实验猜想、探究计划方案、实验数据与结论,逐步培养增强学生多种表达能力。

5.强化实验探究安全督导,规避实验安全风险。重视科学探究实验中学生人身安全与实验仪器设备的安全。科学探究操作中学生人身安全与实验设备器材的安全是降低科学实验成本的重要方面,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安全不在,何谈效益与质量。为此,在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过程中,应特别加强学生实验操作中注意事项与安全性指导、提示,加强爱护仪器设备教育,实验器材设备的发放、领取做到适时、安全、有序,并适时关注学生探究实验操作安全,强化操作规程与安全督导,确保实验操作中的学生安全,防范减少仪器设备的损坏,杜绝因操作方法不当与违反操作规程带给学生身体伤害乃至终身的遗憾。

四.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主体学习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行客观价值判断的活动。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的评价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是促进学生发展动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评价与教学目标结合,明确评价指向针对性。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准则和标尺。评价中,应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具体目标,注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评价目的多样性、评价对象的层面性、评价内容的多维性、评价手段的多样性,明确评价对象、内容、目标针对性,进行客观价值判断,以优化教学过程,指导改进教学方法。

2.评价适时适度。教学中既不能滥用评价,也不能吝啬评价语言。在课堂教学与学生科学探究的各环节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学生个性化优点、特长与闪光点,适时及时地采取不同的方式与评价语言,给予鼓励与客观性评价;同时要注重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倡导发展性评价,评价中以信任、尊重、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做到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

3.改变课堂教学评价的单向性。评价中倡导评价主体与客体的多元化与互动性,摒弃教师的评价“专利”,“放权”给学生,在课堂中引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机制与学自主评价机制,让学生到自信,表现“权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4.全面科学评价考核。改变以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笔试为主,忽视过程、技能操作、方法、思维等考核测试的传统固化教学评价方式,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多层面、多维度、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强化教学评价的课堂教学过程渗透、活动渗透、操作实践渗透等,深化课程、教学、评价的整合,利于教师及时得到教学反馈,进一步调整、改进教学,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提高科学课程课堂教学效益。

五.提高教师素质 建立和谐关系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尊重、信任和关爱学生,公正公平的爱护“丑小鸭”与“金凤凰”,走进学生的世界,成为学生的朋友,同学生真诚地交往、互动。同时,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与卓越。我们教师应该更新观念,加强业务学习与师德修养,以文明健康诙谐的幽黙感和亲和力感染亲近学生,以广博系统的知识、符合时代的先进理念和精湛的业务技能来征服学生。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0 3.涂桂庆 《小学科学课程教与学的实践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1; 4.马君 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21(2):51-52.

第三篇: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值不断提高,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发现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这种现象引发我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科学教育怎样才能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课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向40分钟要质量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结合小学科学学科及小学生的特点,谈谈本人在科学课堂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和做法。

一、关注学生发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科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但又必须根据

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选择教法。例如,《保护植物》一课:学生都非常爱看动画片,我抓住这一点,在课程的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大家都很爱看动画片,下面我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学生兴奋起来,这时我话锋一转,说:“今天请同学们看动画片,可不是放松、娱乐的,而是让大家思考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请你仔细看,看完后还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这时,学生的一双双眼睛都很专注地观看环保动画片。

看完后,学生纷纷举着小手要阐述自己的想法。“大人想盖好多好多的房子,把树都砍光了,地球就会消失,我们得保护树木。”“盖一所房子用不了很多木头,可是人类不能太贪,不能把树都砍掉。”“把树砍光,就没有氧气了,我们人类和动物就会憋死。”“树砍光了,地球就会变成沙漠,人就没法居住了。”……

接下来笔者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深刻,都认为植物很重要,不能随便破坏。植物对于人类到底重要在哪里?我想大家一定有很多要研究的内容,请你想一想,你准备研究植物的什么问题,来证明植物的重要?”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选定了自己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愉悦的学习情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愉悦的情境中“发现”、“创造”,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唤起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学、乐于学。

二、要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探究后反思,谈谈探究后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我给学生都准备了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和以下待检测的物体: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纸片、头发丝、陶瓷、橡皮、铅笔、硬币、土块等大量材料,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实验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思考一下导体都有哪些共同特点,想一想怎样利用导体与绝缘体的性质为我们服务,领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说一说今天学校的收获。

三、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 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上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在小组自主合作在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按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小组成员是动态的,可互换或流动,可按活动的主题需要让学生进行组合,提高新鲜感和合作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教师应当坚持鼓励性教学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一旦出现“同学互厉、教学相长”的局面,便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保护植物》一课,为了让学生巩固保护植物的方法笔者还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要想快速地闯过关卡,欣赏美景,小组各成员必须做到通力合作:有操纵鼠标的,有出谋划策的。实践表明,合作好的组的确要比合作差的组闯关速度快很多。

四、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客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

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如教学《昆虫》一课中,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 “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束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镜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五、大力拓展课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但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后续探究时,总习惯把拓展活动当作标签,在每节课的最后说上一句“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这个问题我们课外继续研究”,而如何研究却无后话。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时,要加强实效性。首先应该对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筛选,从中确定学生比较容易完

成的、确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要及时督促检查,鼓励评价,适当时可以交谈、书信、家长签字的形式取得家长对学生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支持。对于那些中长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尽量设计些简单易行图表式的记录单,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过程性反馈,让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同学看,让别人来欣赏,使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同学间的认同和肯定,获得成功感,进一步激励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热情,真正把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向生活,走向社会,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的孩子去感受科学学习的魅力,真正与科学学习零距离。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要求,也是压在我们小学科学教师肩上的重担和责任。我们应在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在设计各种新颖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情境化教学,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让科学课堂教学真正地做到有效科学。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科学教师应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的宗旨,设计每一教学环节,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发展!使“一切为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篇: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摘要: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失去了宝贵的东西——‚有效‛。结合几年的科学教学实践,目前小学科学课堂低效教学的主要原因,寻求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从教师思想和课堂教学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通过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组合作等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潜移默化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改进策略 因材施教 小组合作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走进科学课的课堂,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的确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集中反映了一个非常重要而实际普遍存在的有效性问题,即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却不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我们即使有再好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改变目前教师和学生负担过重而教学质量低下的现状。因此,在推进科学课堂素质教育的今天,增强教学有效性的意识,注重有效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运用,对于每一位教师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一、科学课堂低效教学的现象分析

在科学课堂中,低效教学依然存在,难以使科学探究活动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结合多年的课堂实践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教师在教学中仍是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没有建构起适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纸上谈兵,教师因时间紧,未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小学科学方面的仪器,很少组织学生去实验探究,学生不认识试管、烧杯、酒精灯等器材。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许多项目应让学生分组实验,但因种种原因,教师只搞演示实验,新课程要求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学习,仍未确立。

(三)教师在教学中轻过程重结论,以应付的心态来兑付现状。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很少考虑。

(四)教材内容理解不够透彻。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载体,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其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实施新课程,一线教师最多的抱怨是有关教材的问题。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不够透彻,教学时出现许多的尴尬,也造成课堂教学低效原因。

(五)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是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的关键。其主要表现在理论学习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教学语言不够规范生动等方面。

二、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改进策略

(一)因材施教——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科学教材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一些内容并不是处处适用,在教学中不能单向灌输,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什么是‚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是这样解释的:

‚‘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是指这样一种教材观: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传统教材绝大多数是以知识作为逻辑主线的,至多是结论加验证式实验,这样‘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识的代名词‛。‚教教材‛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和书上的某种方法上。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包括了科学素养的诸多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教材中的反映是有限的,它们更大程度上要靠亲历、体验各种与科学有关的活动达成;同时,又不能离开有关知识单独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从‚教教材‛转到‚用教材教‛: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有机地结合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以充分实现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综上所说,可以看到,‚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针对‚教学目标‛而言,是把教学目标单一地定位于‚知识‛上,还是兼顾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把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怎样‚用教材教‛呢? 1.教学的前提必须是‚用教材教‛

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钻研好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教材上的内容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儿童发展需要的一种理解,教师首先要弄清教材的安排意图。

教师怎样研究教材呢?

科学教材是由一个个有趣的,有意思的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教师研究教材,就是要研究教材的‚活动‛,分析每节课有几个活动,每个活动的组成,每个活动的目的、意义,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联系等。

2.不是‚教教材‛

教师在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本地资源,合理选取学习材料,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精神,本校学生的实际,采取合理的活动形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活动,而不是死守教材而不会变通。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对科学的重视。1.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起到‚激趣‛的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参与。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

3.运用多媒体创设学习的整体情境。

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实物教材的同时再适当地进行辅助电教手段,可以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情景,展示资料或演示操作等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改善,各种电教媒体不断升级,合理使用各种电教媒体(特别是多媒体),使它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把课上好,对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并创设一个学习的整体情境。

4、鼓励成功,提高学习热情是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也希望得到被赏识的机会。特别是少年儿童,他们有着自尊心,强烈的争强好胜心。随着事情的变化,这种心理可发展为勇于创新,敢攀高峰的坚强意志。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动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只有获得这种欢乐,才能激励他们再行动 的动力。

因此,教学中,老师正确利用这种心理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这必能让学生得到满足,并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激发他们表现自我的潜意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实施有效的科学评价,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实行个性的健康发展。这几年,我校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也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条款,每学期逐一落实。例如,每学期期末对各班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探究抽测,每班抽5人,把抽测结果作为期末评估教师的内容之一。另外,我校定期举办‚教学开放日‛活动,请家长听课、评课、填写评价表,这些办法促使教师不得不去进行探究式教学。

(四)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克服材料准备的难点。材料准备是让科学教师最头痛的事儿。每节实验课要准备的材料又多又杂,如果材料准备得好,课堂就会活力四射,课堂就会活力四射,没有材料的课堂就会变得沉闷。让教师一人准备材料似乎有点难。我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工协作。在《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一课中,我提前布置了下一节课要带的材料,然后分小组讨论,结果学生们集思广益,一会儿就分好了工。谁带什么东西,弄得清清楚楚。下一节课一看,各种各样的纸袋,比书上要求的还丰富。每小组用自己亲手准备的材料进行实验,热情更高了,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科学课堂中出现教学效果低效并非就是坏事,这也许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发出的一个改进信号,因此改进的关键在于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提高指导能力,正确看待教学效果低效的现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去思考、创造性的去设计、艺术性的去实施。相信我们在不断摸索中总结经验不断前进,‚让学生出彩,让课堂精彩。‛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江瑾琦.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有效性指导策略改进.浙江教学研究.2009(6)[3]陈厚德.有效教学[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4]沈明忠.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科学教学.2008(1).合黎镇中心小学 王玉平

第五篇: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析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析大渡口区实验小学 王雪梅

在进一步深化现实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人们往往对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但集中反映了一个非常重要而实际普遍存在的有效性问题,即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却不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我们即使有再好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改变目前教师和学生负担过重而教学质量低下的现状。因此,在推进课堂素质教育的今天,增强教学有效性的意识,注重有效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运用,对于每一位教师显得十分重要。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那么,如何变辛苦的教学为有效的教学,变痛苦的学习为轻松的学习呢?有效教学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念。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提高,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例如我在教学地震时,就由同学们熟悉的5。12大地震引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机。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目的地主动参与。我与学生激情互动时,适时地说明了本次课的目的是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学生明确了目标,马上开始探究实验。三是采用学生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方法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弄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再现模拟、实验、类比对照、直观展示、现场

互动等。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征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现在大家公认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什么特征呢?

1.课堂是贴近学生生活世界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学生的生活世界指的是学生全部的生活,得以展开的背景和种种可能性。“生活世界”是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多种品质生成的奥妙蕴藏的处所。

2.课堂是给予学生先进文化浸染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所以要善于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收文化的洗礼和熏染。

3.课堂是培养学生灵性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究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和对话。有效的课堂不是机械的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它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三)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

科学教学要真正走进课堂,引导学生自觉、主动、深入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把过程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师生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和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使课堂成为学生积极思维的舞台,让每个知识点成为学生幸福生活的快乐音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转变一些传统的观念。

1.由注重“教” 转向注重“学”。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虽然已提出很久,但在科学教学中很难实现,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适应和配合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接收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新课标倡导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最佳有效的结合,它要求教师以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情境和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改革的同步进行。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讲授一个新的知识点时,通过丰富的情境实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讨论、提出猜想、实验探究、归纳分析得出结论,从而体现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培养。

2.由注重“传授” 转向注重“引导”。当今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容易从课外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应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呈现者,而应成为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探究地震的中心和强弱时,先让同学们做模拟实验来探究地震中心和强弱,然后在出示一些在5。12地震中受到不同程度损坏的地方的图片,让同学们来讨论这次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3.由注重“模式” 转向注重“个性”。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努力形成教学个性,也就是说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要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作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其次是在优化教法上,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克服组织形式上的模式化,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就可以实现“模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从而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目的,使每一个学生对学习科学有兴趣,使每个学生向着“个性化”方向发展,而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要求更高了。

4.注重“结果” 转向注重“过程”。所谓重视结果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却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过程,甚至要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所谓典型习题,严重影响创造思维的培养,扼杀了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重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对知识、思维方法的探究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5.注重“成绩评价” 转向注重“多元评价”。课程实验需要建立新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式,对于教师教学实践的评价应由单一的考试成绩的评价转变为“多元评价”机制。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教学行为必须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

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总目标,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