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应用的体会
编辑:落花时节 识别码:16-841834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20 23:11:3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应用的体会

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应用的体会

胡予皖

202_.5.26

通过几年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1.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一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一成不变地听取、记忆。这样一成不变的模式学生有一种疲劳与厌烦的情绪,教师的教育目标语学生的学习目标很难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因此地理课堂教学形式要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注重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和学习气氛。

2.改变讲授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了主体

传统的课堂是以旧代新,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老师是主体,而此时的学生往往处于 “被动”式思维。他们被迫去思考前面的知识,被迫去思考老师要求回答的内容,从而被动地进入上课学习的状态。由于所有的过程都在被动中进行,这样很难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课文阅读回答问题,或者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这样,学生被动会变成主动,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在上课时讨论,主动寻求答案,成为学习了主体。

3.实施开放性课堂教学,开拓学习空间

在地理课的课堂教学中,变信息的单向性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在合作讨论中引发学生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要以大地理教育观、全球化为指导,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国内外联网、学科间融合的全球化的地理教育体系,从而大大拓宽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渠道等,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所以,教学要提供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创新的情感,领悟创新的策略,健全创新人格,培养创新能力。

4.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内容的密度与容量

目前的教材内容多,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在完成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只靠老师使用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在课堂上包打天下、滿堂灌,会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逐渐地进入课堂,为改变落后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激活课堂教学,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软件自行设计了许多课件,使学生获取更多、更新鲜的地理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爱好,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密度与容量,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拓宽,基础知识更加牢固,学习成绩有明显断提高。

5.开展课外实践,让学生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爱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从而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开展课外实践,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

二、改革评价机制

课改新理念认为评价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发展和让学生学得最好,是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因此,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科学,要讨论要解决的问题都需遵循科学的严谨,教学中无论自然方面或人文方面对学生的评估都要讲求科学性。而在地理教学中,不必要求学生达到同一个水平,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可能性,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透过多角度、多标准的评价,肯定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所以学科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得出的结论符合科学且合理有效,就可以允许有几个可能发生的标准答案,而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同时,现代地理教育更关注下列无法精确定量的学生个性发展,如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对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审美能力、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等。所以,教学反馈评价也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从更多地关注结果到更多地关注过程,从更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等可通过考试评价的学习成果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难于通过考试评价的成果,使得教学目标的评价更趋向科学化、多元化、模糊化。

三、加强自己专业的提升和发展

地理是一门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学科,地理教学中所需要的素材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发展,教学要做到常讲常新,支架要搭建的充满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培养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具备地理思维和能力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探索,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指导地理教学。通过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并且亲身教学实践,加之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提高地理教学水平和质量。

第二篇: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天堂完全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计划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改革继续沿着积极、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特拟定新一年课改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积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促使课堂教学改革有突破、有亮点、有实效。

二、工作目标

1、以课堂教学改革求教育质量,以教育质量求社会效益,以社会效益求教育发展。

2、落实面向全体学生,探究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真正关注学困生,遏制学生两极分化。

三、组织实施策略

1、优化落实“三案”,促进课改细化、深化

导学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前预习提纲、课堂探究问题、当堂达标练习、知识要点小结、课外巩固训练等。

导学案的使用要求:导学案采用多媒体展示,或借助小黑板展示,或印发到学习小组,有条件的学校可印发给每位学生。每次课后,教师要对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进行查阅,评价学生达成教学目标情况,对遗留问题及时发现和矫正。

从理论上讲,练案包括练习、作业设计方案和考试、质量检测方案等。练案要体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阅读思考、查阅资料、整理笔记、尝试练习、实验操作、手工制作、社会调查等等。

教师必须及时批改作业,检查教学效果,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一般作业当天批改,作业批改要认真、细致、规范。

教案是执行导学案的具体实施方案,是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教学流程。

有了详尽的导学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以后,教案的项目可以适当精简,与学生使用的导学案内容重复的部分可以省略不写,以便 把主要的精-1-

力用在科学设计教学流程、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上,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扎实有效。每堂课上完后,要及时对教学情况进行回顾,写出有一定深度的课后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中改进和提高。

2、落实教学常规

课堂教学改革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学常规不仅要抓,而且要抓实抓好。教学常规的各环节一个都不能少。尤其是备课,所谓备课,实际上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或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

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减少统一讲解时间,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分组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认真做好校本教研,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充分发挥集体备课活动优势,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本学期全体教师把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作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一看”思想观念的转变——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做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二看”教学模式的突破——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三看”手段方法的运用——以导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四看”教学效益的提高——做到“当堂清”;“五看”面向全体——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无“闲人”。

在工作中要能及时总结自己的得与失,把自己进行课堂实践的内容做为校本教研的内容进行记录,通过广泛的讨论,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第三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

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

今年我校进行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即“学案”教学。通过这一学期的实践和摸索,我感受颇深。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课堂的效率高低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对学生的思考,问题解答,语言表述等都进行人为控制: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学案”教学改变了这一切。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案”是教师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是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进行的方案。它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开放性,活动性的教学模式。

二.精心编制学案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案的编写是基础,如果学案的编写不成功,学生的学也就不成功。因此为了能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我在编写学案时下了很大的功夫。首先在编写时我必须以学生的视角来写,以学生学会为出发点,必须身临其“境”,进行策划和组织。在最初编写学案时,我不论什么课,都是一种模式,后来发现这种效果并不理想,于是便把学案按本身知识的特点进行了分类,适合教师讲的以讲授为主,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生自主学习::另外我还请其他老师帮我修改,进行二次备课。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都挣着在上课的时候回答问题。

三.反思

学案教学模式是我转变了教学理念,加大了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内涵,提高了我的专业发展,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如何把教案和学案进行有效的整合,是我今后还应学习的。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一定会有教学的再创新的。

第四篇:新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改革

赵连根

1.新课程的基本特征

1.1.课程功能

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1.2.课程结构

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的新课程结构。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培养为主线,精选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努力体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以及与社会经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实践与探究,同时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

1.3.课程标准

强调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

1.4.课程实施

探讨教学规范的转型,重建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概念,尊重学生经验,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1.5.课程评价

强调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对教师的发展价值,以及对课程本身的改善价值,建立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

1.6.课程管理

建立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明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的课程管理职责。

1.6.1.首先,新课程倡导合作,就是要体现其开放性。每一位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促进其发展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实现。同时,每位儿童都有差异,他们的发展取决于有差异的课程,没有合作就不可能提供有差异的课程。

1.6.2.其次,新课程倡导对话,就是要体现其民主性。把什么样的课程交给儿童,或者说儿童需要什么样的课程,不能让某个专家或某一群体的人来决定,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对话与协商,特别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上。

1.6.3.最后,新课程倡导探究,就是要体现其科学性。教师要想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必须学会探究。有人说,教学即探究,教师即研究者一点也不为过。

2.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

2.1.重新理解课堂

尽管教学改革会出现内容的增减、范围的扩缩、形式的分合等,但由于没有把课堂教学纳入到整个课程教学改革中加以系统思考,并予以重点突破,所以,课程教学改革不可能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

2.2.准确把握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课程实施是执行一项或多项课程计划的过程,涉及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过程的改变、校长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角色的变化、社区文化环境的相应改变等。

3.以基于课程的课堂教学观取代基于教材的课堂教学观

3.1.基于教材的课堂教学观--注重知识传授

在这种课堂教学观的支配下,形成了备课--讲课--作业批改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组织认知。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得最具体的是认知性目标,浅者要求达到讲清

知识,深者要求达到发展能力,其他任务则可有可无。

3.2.基于课程的课堂教学观--注重人的发展

课堂教学要让教师与学生获得真善美的真实体验,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不再被“死的”教科书或教案所控制,而是将其变成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创新课程的一种资源。课堂教学将紧紧围绕师生的主动发展而展开,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手段将随着课堂教学情景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此时课堂教学充满着偶然性、不可预知性和艺术性,在持续创造的教育情景中,教师的需要、兴趣、价值观、经验和教学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得到了充分尊重,任何学生都有权对课堂教学过程发表自己的意见,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与学生通过共同参与、主动探究,使课堂变成了有真正生活的课堂,使教学变成了创造力的教学。

4.构建基子课程的课堂教学

4.1.变按教材篇目思考教学为按课程单元思考教学

在正确的课堂教学观的指导下,整体审视课程,并对课程的单元作出划分和教学安排,然后按照单元来思考和设计教学活动。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两点:第一,形成课程实施整体框架,便于从实际出发,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第二,拓宽课堂教学的空间,拥有一定的课堂教学资源的配置权,教师和学生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调整教材资源,整合其他教学资源。这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创新课程找到了切入口。

4.2.变按教材篇目备课为按课程单元设计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是以单元为单位的,而不是以教材的某一篇目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的结构要素是:

4.2.1.学生发展背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知识,要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就要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深人分析。学生发展背景分析应成为课堂教学目标生成的基础。

4.2.2.课堂教学目标。

4.2.2.1.一是针对性,就是目标能反映和满足师生发展的需求;

4.2.2.2.二是适切性,就是目标能立足实际并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4.2.2.3.三是整合性,就是目标既注重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师生生命活动的相互作用,又注重知识体系与生命活动的有机整合;

4.2.2.4.四是可操作性,就是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不仅有系统的程序、步骤和方法,而且有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有效检测的手段。

4.2.3.课堂教学内容、要求及方法。此时的课堂教学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仅指书本知识,还包括现实生活知识、课堂教学环境等。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绝不是唯一资源,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对课程单元内的课堂教学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4.2.4.课堂教学评价。评价是检测目标达成的手段。要把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看作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这里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既有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也有学生群体间的相互评价;既有终结性评价,也有发展性评价;既有量的评价也有质的评价。究竟采取何种评价方式,应视课堂教学目标以及课程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的情况而定。而促进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发展,则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

4.3.在基于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激活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方案是预先设计的,尽管对可能出现的课堂教学情况作了充分考虑,但毕竟无法预料课堂教学方案实施中会出现的实际情况。要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意味着教师要在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及时地修正课堂教学方案,调整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能否达到这一要求,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判断一位教师是

优是劣,关键是看其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

4.3.1.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通常被理解为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况的特殊敏感性并知道在其中如何表现。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对出乎预料的和无法预测的课堂教学情况作出即刻反应。人们往往把课堂教学机智说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智慧和才艺。能展现课堂教学机智的教师都具有在复杂而微妙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迅速地、十分有把握地和恰当地行动的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充满着智慧。没有智慧就没有机智,而没有机智,智慧最多也只是-种内部状态而已。

4.3.2.教师要激活自身课堂教学机智,必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注意养成下列一些品质:

4.3.2.1.第一,具有敏感性。能从间接的线索如手势、神态、表情和体态语言来理解学生内心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4.3.2.2.第二,具有理解学生的内心生活的能力。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理解学生个体诸如害羞、气馁、鲁莽、高兴、愤怒、温柔、悲伤等情感。

4.3.2.3.第三,具有良好的分寸和尺度感。能本能地知道应该进人情境多深和在具体的情境中保持多大的距离。

4.3.2.4.第四,具有道德直觉。能感受到什么才是最恰当的行动。

4.3.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活课堂教学机智呢?

4.3.3.1.需要教师不断增强感知力、理解力和洞察力以及正确行动的直觉,不但要用抚摸,用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用沉默等方式来感动学生,而且要知道学生是如何体验整个课堂教学情境的,以便作出恰当的反应。

4.3.3.2.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充满自信。因为虚假的信心是脆弱的,是不可能得到学生信赖的。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将真实的信心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

4.3.3.3.教师要懂得运用课堂教学机智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要知道何时该顺其自然、何时该保持沉默、何时不介入、何时该忽略什么、何时该等待什么、何时该“不注意”什么。

4.3.3.4.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创造空间,使学生能以自己的方式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要避免完全操控和放任自流两种倾向。若能形成一种恰当的交流关系,就不会窒息学生对个人空间的需求。

4.3.3.5.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独特性。教师应当不断地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这个学生在哪些方面与我和其他学生不一般?学生怎么会有这样的差别?我能够做些什么来帮助这个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呢?

4.3.3.6.教师要善于运用眼神、言语、沉默以及动作。

4.3.3.6.1.在眼神方面,我们知道眼睛在表达复杂情绪方面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教师要重视眼神的运用,一方面要知道如何理解学生的眼神所传递的信息一方面必须学会通过自己的眼神来表达自己。

4.3.3.6.2.在言语方面,课堂教学的言语气氛可能会阻止或者促成师生间的联系和接触。教师要注意措词方式和语调,创造一种师生间能进行真诚交流的言语气氛。还要避免措词和语调的公式化,让感人的言语在课堂教学中由衷地进发出来。

4.3.3.6.3.在沉默方面,教师要知道沉默的力量,也要知道何时保持沉默。

4.3.3.6.4.在动作方面,教师既要善于洞察学生姿势神态的心理或情绪状态,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气氛、关系和情绪。教师要知道动作、姿势和言语是交融在一起的。

4.4.总之,教师要在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马上知道该说什么或做什么,机智地修正偏差或重新将课堂教学引向具有教育意义的方向上去。教学上的聪明不纯粹是知识意义上的聪明,教学上的聪明是指充满智慧的敏感性。

摘自《素质教育大参考》202_。9A(4~9)

第五篇:论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作者:徐京飞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2_年第04期

一、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是课堂。构建以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提问、讨论等新型的课堂模式,来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不是接受知识的机器。新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分类推进,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正、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贯彻新课改的主体性、合作性、开放性等原则,培养学生成独立的人格、精神风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2.运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们大量地灌输知识,却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的“人才”高分低能。所以,要改变原来陈旧滞后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的思想为指导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在构建主体合作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表现在引导、指导、教导等方面。引导就是在不改变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障碍,进行有效地指导。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使整个教学课堂成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形式,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思维更加敏捷,这样就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主体合作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笔者认为,“主体合作开放型”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比较好的适应新课改的模式。

主体性体现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处地位以及所发挥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合作性体现在各个方面,师生间、小组成员间等,通过合作增强学生间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在合作中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发现学习中的兴趣。在培养合作意识的情况下,也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想多观察,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开放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不拘一格,兼容并包,形成一种民主、平等、活泼的课堂气氛。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想要达到,既让学生充分参与、发挥其主体作用,又要以开放形式吸纳其他资源,形成一种自主开放的效果。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我们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师要“启”的得法,要“导”的及时,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要重视教与学的相互转换,体现出教与学的结合,营造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评价上,要以积极评价为主,要把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同时把目标评价贯彻于教育过程的始终,以有利于学生的转化。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们的共同追求,也是体现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教师要依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教学环境,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要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即定好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课堂的生成点。

诚然,新课改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发展性的创新型体系,它传输了新的教育观念和实践活动,以其丰厚的内涵、与时俱进的发展,吸取多方精华,采纳多种教学模式,择优补差。主体合作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其中一种,更要不断创新完善,因材而宜,因人施教,才能走进新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应注意的不良倾向

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应用的体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