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对数学教学备课环节的反思范文
编辑:紫陌红尘 识别码:16-846073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24 11:39:4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对数学教学备课环节的反思范文

对数学教学备课环节的反思

施兵

作为一名从事多年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看了暑期培训的视频,她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要求,还在教师使用教材、指导学生学法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新颖的、实用的建议。所以对备课这一重要教学环节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

目标设计不完善,教师备课时应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而很多时候教案上只能看到传统的教学目标,仅仅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罗列,新课标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学法指导,在备课时没有充分体现,每节课的学习都要让学生学会一定探究的方法、技巧,教师将作怎样的指导。备课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我们应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找准新知识学习的切入点;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设计课堂教学,把握学习的鼓动点;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差异,根据对象确定分层施教,架好学习的桥梁,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消得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摘得到”,而很多时候提高班与平行班使用的是同一份教案。教师精心地选择例题和学生的训练题至关重要。例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代表性.思维性.特别要注意例题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和一图多用。学生的课内训练题和课外作业题,要避免大量的机械模仿性的题目;要紧扣重点,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规律的掌握,要注意题型的多样性,要重视变式训练和探索性的训练,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对于课外作业可布置适量,选做题,以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教案中经常会看到游戏、实验、探究等等词语,却很少看到如何在学生活动时给予应有的指导。当让学生做一个游戏或实验时,每一名学生是不是都懂得游戏的目的、实验的要求?如果学生不明确时,作为教师又将怎样引导学生观察游戏或展开实验呢?少了这环节的设计,难以保证学生的活动不会变成放羊式活动。例如圆的周长与半径之间的比值得出圆周率这节课,教师让学生测量圆的周长、半径,然后求出比值,由于测量的方法不同,圆形的大小不同,得出的数据只会引起学生的误解。根据教学情况进行课后备课,提高教学反思能力,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而教后反思走形式,在检查教案时发现,绝大部分老师都附上了教后反思,但仔细阅读教后反思,空泛、大同小异、缺乏深刻性是其共同的特点。许多反思只是对课堂时间紧张与否、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写了个结论,另外,在反思中出现最多的就是指出学生错误较高的题,但很少能看到对学生错误高的原因分析,当然更谈不上挖掘导致学生错误率高是否与授课有关、如何在后续教学中弥补等。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则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备课要深入

备课要深入、全面

今天我上了一节数学课,内容是三年级数学《可能性》的第2课时——可能性的大小。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验证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多少之间的关系。因此,这节课我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堂上有一个实验环节——在一个装有4个红球、1个蓝球的盒子里随机摸取(并放回)20次,记录这20次的结果,以确定“数量多可能性就大”这个知识要点。本来按照我的设想,学生肯定会摸到红球的次数多,因为4红1蓝。可就有那么巧,9组都是摸到红球的次数多而摸到的蓝球次数少,有1组同学摸取的结果让我大感意外——10次红球10次蓝球!这一组的结果就像一只鹤立于鸡群之中,让我不知所措,最后在让学生总结规律时,我只有说除了这一组外,其余各组都是红球多而蓝球少,总的规律是摸到红球可能性大而摸到蓝球的可能性小。虽说学生同意我的看法,但我仍觉得不够完美。

课后听课的老师对我说,这很正常,有时就那么巧。他说可以这样解决这个问题,虽说10红10蓝,好像摸到红、蓝球的可能性一样,但如果把所有10组摸到红球的次数和10组摸到蓝球的次数分别加起来,就会发现摸到红球数量巨大而摸到蓝球数量少,那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仍旧是大的。而那个10红10蓝恰巧体现了可能性,即不确定性。多好啊!我当时怎么没想到!

认真备课多么重要啊!问题就是出现在不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越是觉得正常不过,越是不能大意!

辛店五小 张保华

202_-11-18

第三篇:夯实备课环节

夯实备课环节,实现有效教学---小学音乐有效备课的实践研究

[ 202_-12-1 14:16:00 | By: yangmanli ]

一、研究背景

有效教学是课改的一大追求,也是我们音乐教学中永恒的话题。在每一个40分钟的音乐课堂上,我们能带给学生怎样的精彩,学生能否真正融入其中且都有所收获,都取决于备课质量的优劣。也就是说,备课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风向标”,而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保证,也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提高文化水平及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

但是,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音乐备课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它的宗旨已逐渐从缜密的“作战计划”转变到无效的“机械劳动”,形成了“备课”、“上课”的两张皮现象,导致了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 现象一:应付检查,蒙混过关

不少老师把备课视为一项沉重的负担,当成应付检查的“苦差事”。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于是,敷衍的“绝活”竟相上演:“勤快”的老师捧出自己的老教案一课一课抄下去,心想:这样省时又省力;“上进”的老师找来名师的教案集,原搬照抄,心想:质量好,检查时评分也高;“能干”的老师到音乐网站搜刮到一套全册的配套教案;“聪明”的老师则给旧备课本换上了新包装,简单快捷。好一招掩人耳目!

◆ 现象二: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当前推行的集体备课,应该说很大程度上把我们从书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可是,解放的结果是什么?一人备课,集体模仿。众人只轻松地做一回“看客”和“听客”,现成的教案让大家如获至宝。可是,用在课堂上却捉襟见肘,怎么上怎么不舒服。

◆ 现象三:教后反思,肤浅失真

教学设计尚且借助现成的教案,写教学反思就更不用说了。从现有的教学反思来看,空话连篇者居多,如“这节课上得很好”,好在何处,没了下文。有些教师是教过且过,懒于反思。有些则把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要求抄录下来充数。更有甚者,把别人的反思,克隆到自己的备课本上,也不看是否合适,只要有空隙就插入,读之令人啼笑皆非。

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什么总是那么令人回味无穷?这无不取决于他们预约这精彩的能力——备课。这种能力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来自扎扎实实的行动,来自深度的教学感受和长期的积累总结。如果他们备课只是一味抄写,亦步亦趋,没有创造性地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环节,会有如此精彩绝伦的教学效果吗??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要把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备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说,无论干什么事情,都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劳而无功。教学亦是如此。我们只有在课前对教材认真钻研、深究,结合学情,充分挖掘音乐作品内涵,创设性的运用和整合教学资源,有效预设生成等,才能备出高效、灵活的音乐课,才会有精彩纷呈的有效教学。

鉴于此,为了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增强,音乐学科质量步上新台阶,我们提出了“夯实备课环节,实现有效教学——小学音乐优化备课过程的实践研究”这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课题方案。

二、概念界定

1、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包含三重含义,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现在研究的有效备课应该包括无效变有效和低效变高效两个层次。

2、备课:备课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备课即大备课、终生备课,它以教材、课堂教学为核心,向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辐射,包容了师生阅历的全部——既指写在备课本上的有形教案,更指融入心间的无形教案。狭义的备课是为课堂设置预案、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但备课又不等同于写教案。

3、小学音乐的有效备课:以音乐新课程标准为观照,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备课观,在吸收传统备课经验精华的同时,跳出教师本位、教材本位、课堂本位和知识本位的习惯性认识怪圈。备课时深入音乐作品意境,与作者对话,以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沟通,再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角度出发,把对音乐的个性解读和审美体验充分地融入到教材的分析和处理中。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根据其理论,有效备课就是在备课中以有效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为目的,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特点来设计适应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以建构清晰、完整的认知结构。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备课的策略及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追求目标。它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根据人本主义理论,学生不仅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有效备课就是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和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的备课,是体现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个性发展和认知规律,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和鼓励者的备课。

3、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理论

具有代表性的是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①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②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③ 有效教学更多的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④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⑤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提出了教师应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面对具体情景时能作出决策。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对小学音乐备课实效性进行全新的观照,找到影响音乐有效备课的因素并研究出与之相对应的策略。

2、通过研究,总结出音乐有效备课的基本理念、原则、具体操作策略、评价标准等,真正提高音乐备课的实效性,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和谐发展。

3、通过研究,刷新教师的备课观念,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科研水平,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更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

五、研究内容和操作措施

(一)研究内容

1、调查小学音乐教师的备课现状,深入剖析并研究与之相对应的策略。

2、研究小学音乐有效备课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3、研究小学音乐有效备课的基本形式和具体操作策略。

4、研究小学音乐有效备课的基本理念及应侧重的关键部分。

5、研究衡量小学音乐备课是否有效的标准。

(二)具体操作措施

【一】备课的高度——在教材与学生的磨合中找到“共振点”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向广度延伸,向深度扩展,以一种课程计划者、实践者、评价者的身份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付诸实施,并评价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刷新自身教育理念,立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做到“备学生”与 “备教材”的同行。

1、备学生:分析学情,找准起点

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现有音乐知识和艺术素养,预测课堂中学生的反应和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之外,在备课中多参考他们的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角度,使课堂教学尽可能让他们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

● 深入研究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关注个别差异,采取分层教学。

2、备教材:理解透彻,胸有成竹

教师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有多透彻,准备的教材有多充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因此,备课时我们一定要吃透教材,熟悉音乐作品,沉浸到音乐意境中去,与作者对话,以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沟通,然后再把对音乐的解读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把自己富有特色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到教材的分析和处理中。

● 深入研究教材 ● 准确制定目标 ● 把握好重难点 ● 明晰教学主线 【二】、备课的宽度——在已知和未来的穿越中找到“联通点”

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为价值取向,跳出“教教材”的圈子,把备课的焦点聚集在三维目标的落实上,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领悟教材的精髓,把教材用活,让学生学活,从而帮助学生达到“会学、乐学”的境界。于是,有了“备学法”与“备过程”的同辉。

1、备学法:关注主体,重在引导

传统的备课较侧重备老师的教法,从老师的角度来思考这个知识点怎么教,重难点要怎么突破,而忽视了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结果,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很辛苦,且成效不高。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中激发学生思维,开发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应侧重备学生的学法,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用学生的视角审视教材,拓宽学习渠道,力避主观臆造。对关键性问题的设计,要体现课题性、开发性、综合性等特点,要有较强的预见性并设计相应对策。

2、备过程:不拘一格,彰显个性

要想课堂教学达到流芳溢彩的效果,我们在流程的设计上要敢于打破常规,彰显个性化风格,使教学环节上烙上“我”之痕迹,以别具一格的设计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让课堂教学波澜起伏,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三】备课的深度——在学科与生活的互通中找到“链接点”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备课所占有的材料必须充分而有意义。于是,从建立知识联系和应用角度出发,有了“备整合”与“备经典”的同路。

1、备整合:立足本体,拓宽视野

教材资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我们可以借助网络优势,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智慧。在钻研音乐作品过程中精心选点、设点,立足课本,跳出课堂,让知识向生活延伸。

● 单音乐教材的重组,拓展艺术思维 ● 跨学科教材的重组,拓宽人文视野 ● 与日常生活的沟通,拓宽教学空间

2、备经典:关注细节,彰显魅力 ● 创设亮点,焕发异彩

一堂好课的精彩必定来自于其独特的教学亮点。但教学的亮点不在其外表是否华丽,关键要看能否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了认知与情感交融成一片的良好教学境界。

﹡ 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 独具匠心的提问技巧 ﹡ 富有魅力的教学语言 ﹡ 别出心裁的创编活动 ﹡ „„

● 预设生成,预约精彩

用自己的慧眼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朵浪花,每一抹亮色,让学生自由畅谈个人真实的想法,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学生在生成中感悟。【四】备课的力度——在个体与集体的关联中找到“平衡点”

备课,既是个体行为,又是集体行为。于是,从关注教师群体品位的角度出发,有了“备自己”与“备大家”的同心。

1、备自己:自我修整,精进不休

备课中的其他环节,如备学生、备教材等,在一般理解下都属于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与之相比,备自己似乎贯彻在教学过程的始终。笼统地说这是一个在备课过程中,不断研究自己,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和反思自己的过程。

● 备心态:以开放的胸怀、积极的态度应对新的挑战。● 备思想:变课堂中的“独裁者”为“平等中的首席”。

第四篇:备课五环节

 备课成败的5个关键点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备出一份好的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也能使教师教学更有底气,甚至变得胸有成竹。同时,好的教案设计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效率等多个方面,最终对整个课堂课的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认为无论是哪门学科,教师真正要备好一堂课,就必须脚踏实地,并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地研究和设计。下面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简单谈谈决定备课成败的5个“关键点”。

一、“研读”是备课的必要前提

研读就是要知根知底。“备课备什么?”这是必须要知道的问题。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研读”与备课内容相关的一切资料。

细分一下,“研读”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备课前要吃透了课程标准要求,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例如作为一个科学老师,如果连《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基本理念等一点都不清楚,就无法备得出一份符合学生特点和学习实际的科学教案;二是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一定要弄清楚,免得走“重复路”、“半段路”或“走过头”;三是要极为细致、认真地品读和读透教学内容的每个细节。如《科学课》每一个教学内容上都有很多问题、实验方案、图片、知识点、提示、表格„„这些内容的答案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和学生的关系是什么,和教学的条件有什么联系,重点在什么地方,难点在哪里等等一切问题都要搞清楚。像有些实验必要时要自己亲自尝试做一做;四是“研读”学生、自己和教学条件。对学生教师应该熟悉他们的学习基础和其他各种条件,对自己教学这个内容的能力和水平要有一个自我认识,当然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自己能够创设的教学条件也要了如指掌。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除了发挥自己的力量外,还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依靠集体的力量来“研读”,但目的是为了达到最佳的“研读”效果,对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比较恰当地确定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方向。

二、“博学”是备课的重要基础

博学”就能做到厚积薄发,也能使我们触类旁通,甚至顿生灵感。因为一个人的创造力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必须通过广泛学习,不断积累,关键时刻才能一点一点发挥出来。我觉得备课前教师博学的途径很多,如、广泛阅读、听课取经、研究教案、专家指导等等。

广泛阅读,这是教师丰富内涵的必然途径。例如,科学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而这个学科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动物、植物、人体、宇宙、环保、能源、电学、光学、力学、磁等等。课间课后学生很可能提出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教师什么都回答不上,久而久之,威信就自然失去了;反之,教师博学多才,学生怎么问也问不倒,那学生就会由衷敬佩,学习动力也就会倍增,所以阅读学习是教师备课前的必修课。

听课取经、研究教案,这是教师备好一堂课的捷径。有机会多听课,特别是公开课,教师可以学到教学设计等很多好的教学基本功;同样研究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大量现成的教案也可以了解自己所需的教案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所以这两种途径都能迅速帮助教师拓展备课的思路,提升备课水平。

专家指导,这是一种机会难得、提升自我最快的途径。得到专家点拨,有时就会茅塞顿开,所以教师要积极把握和创造机会向尽可能多的教学专家请教。一方面可以向学校“请进来”的专家请教;另一方面,教师平时要广交教学好友,特别是要利用现代通讯条件(如网络)和教学专家建立交流联系途径,这样遇到问题可以及时请教。

三、“细致”是备课的基本要求

“细致”即是备课设计要考虑周密。备课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如何针对教学对象开展教学活动,教学中应该实现什么目标,怎样实现教学目标,可能会出现什么意外,怎样调控教学进展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在课前备课中都应该有方案设计和预见。如果考虑约周密,课堂教学实效就可能更好。环节扎实,方法新颖

针对教学内容和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要设计清晰、由易到难的教学环节来达成目标。一般来讲,科学课的教学环节主要有:导入、教学、巩固、拓展等四个环节。

导入”要突出一个“新”字,要用新颖的方法(例如情境法、猜谜法、故事法、实验法、悬念法等等)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渐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师生的重点互动活动。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通过实验、考察、讨论等探究方法主动学习,锻炼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的意识,多一些尊重和宽容,鼓励学生多实践多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得,同时也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巩固”环节的设计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再锻炼,但不能简单地重复。“拓展”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科学也要用科学,科学课中许多实验和探究活动仅仅依靠课堂是完不成的,例如种植、饲养等活动还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所以“拓展”实际就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活动,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保障。

总之,教学设计要遵循“五个性”,即活动性、科学性、系统性、启发性、教育性和有效性。关注生成,提前应对

科学课中,面对鲜活的具有主动探究能力的学生,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学生生成的各种新问题,这些可以统称为生成性资源。生成性资源具有随机性、突发性等特点,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中即时产生的。对生成性资源的发现和处理反映了教师备课的深度和广度,也是一名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突出体现。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提前应对。

首先,备课时教师要充分预设。生成性资源尽管对教师把握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甚至有时是不可预测的,但教师备课前可以进行细致分析,将每一个环节中学生可能生成的情况作出多种预测,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这样做,可以使教师有备无患,真正做到应对自如。

其次,经常与学生沟通,变被动准备为主动准备。学生在课堂中可能生成的资源,由于师生思维之间的差异,光靠教师独自思考,预设时不一定能够全部考虑周到,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遇到问题应该主动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思考动向,这样也可以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

最后,及时总结应对生成性活动的经验。每一堂课上总有很多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在不断应对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一些方法,例如因势利导法、留有悬念法等等。这些好的方法,教师要在平时认真总结,通过课后反思,归纳梳理,形成新的课堂教学中的成功经验。

当然,课堂上一切都有可能发生,生成性资源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很多结果是由课堂的推进状态以及教师的处理方式决定的。但是教师如果能进行充分准备,并且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倾听学生不同的声音,那么学生生成的思维火花就会被点燃,成为师生创新的火花,成为课堂上精彩的瞬间。语言锤炼,简洁优美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所以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科学学科的特征,我觉得科学课的教学语言应该锤炼得简洁优美,具体有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语言要生动形象,学生喜欢听;二是语言要简洁精炼,学生容易听;三是语言要富含知识,学生有收获;四是语言要科学规范,学生能模仿;五是语言要激情激思,学生受启发。

课堂中,教学语言做到了高度概括、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条理清晰,学生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体系,才能明白教师引领要求,并进行科学有效地探究,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四、“创新”是备课的成功亮点

一堂效果显著,能够吸引学生的好课,必然有很多与众不同之处,而成就这种好课的前提应该是备课中有创新。我认为科学备课中最需要创新的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教学内容选择上有创新。

科学教材在编写时都会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并且选择各种地方的教学素材,正因为这样,对于同一个地方,教材中的素材不一定全部适合本地区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创造性地选择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材料。例如研究“土壤的成分”时,教师要学生准备的土壤就应该是学生身边找得到的。像苏州地区土地肥沃的黏土和壤土多,沙土少,学生研究自己找到的土壤就更加兴奋。教学技术使用上有创新。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将学生看不清、听不见、想不出、说不好的自然现象,运用各种教育技术(如实验、动画、录像、音频、投影等)巧妙地呈现出来,使学生看得清、听得见、想得出、说得好,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教学技术创新的过程。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平时充分学习和掌握教育技术的功能,并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性使用,熟练了才能有创新使用的灵感迸发出来。教学方法运用上有创新。

教学中,如果我们总是用同样的方法对待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教所有的内容,不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那受教育的学生自然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所以教师备课中要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多变性和多样性。要选择好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自己心中的“教学方法库”;其次,教师要像作家创作一样需要一点“灵感”,需要充分联想归纳,形成创意独到的学生喜爱的教学设计。例如,针对学生很难探究的宇宙知识,教师可以选择网络虚拟探究法,引导学生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针对学生喜欢饲养的小动物,教师可以采用实践探究法,指导学生在饲养中培养观察、动手等各种能力,获得饲养的方法等等。教学能力应变上有创新。

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往往会发生许多难以预料的突发事情。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学生不小心手弄破了,或者东西掉在地方发出响亮的声音了,或者外面飞进了小动物了等等情况。当这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时,教师如果反应敏捷,巧妙处理,非但不会影响教学实效,甚至反过来可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应对问题时,要有自己很独到的应变能力,特别对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的突发事(如东西掉地上)时,更要不断变换处理方法。应变能力的创新在于教师对课堂把握的熟练程度,也在于教师平时的经验积累,还在于教师对师生关系的正确定位。

五、“传承”是备课的价值延伸

每一次备课都是教师的一种创新劳动,凝聚了教师很多心血。特别是公开课的准备,教师更是尽了一切力量,费了无数精力。因此,一套备课其实就是教师的一份财富,不应该随意丢弃,而应该很好地传承下去。如何传承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呢? 坚持撰写教学反思。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备课都可以总结出得失经验。当我们再次上到这个教学内容时,这些经验就能帮助我们扬长避短,少走弯路,提高教学实效。所以,在每次教学之后教师要进行积极深刻地反思,并将反思加在备课后面。写教学反思可以将课堂上星星点点的启发和顿误、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和典型问题等等内容记录下来,既要记“成功之举”,也要记“败笔之处”,还要记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和想法。鼓励反复使用备课。

备课要传承好,发挥其更大价值,教师应该反复使用。这样既可以减少教师忙于案头的一些重复劳动,还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让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并结合反思内容进行修改,使备课不断精益求精。反复使用不仅仅局限于自己,还可以和同行交流,让他人在使用中给你指出改进的地方。积极使用电子备课。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使用,大大方便了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备课中,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可以将原来的手写备课,改变为电子备课。电子备课由于修改、携带和保存都很方便,所以这种改变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传承好备课,真正发挥备课的重复使用的功能。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备课就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还要勇于创新、积极实践,让优秀的备课帮助教师用最少的时间与精力获得事半功倍教学效果,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第五篇:备课教学反思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我们的祖辈、父辈是一本耳熟能详的书,但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它的趣味性不及《汤姆 索亚历险记》,故事性不如《西游记》,因而阅读兴趣很淡。但是这本书所崇尚的理想、勇敢、坚持、执着等优秀品质,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中学生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我想,这也是教材编写者们推荐这本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为了增强课堂气氛的感染力,选择了两首乐曲:一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朴树的《白桦林》。这首俄罗斯风味浓郁的歌曲在开场很好的渲染了气氛。二是八只眼乐队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唱出了中国几代人读这本书的感受。因为没有确切的歌词,所以放弃了滚动播放歌词的想法。但是如果在播放这首时,能展示一些前人读这本书的心得,学生听歌的感受可能更深切。

最后的作业设计注重课堂教学的延伸。但是,这份作业再次把学生拖回了名著本身,书本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差异,再一次为这份作业的实效性打了折扣。

《风筝》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主要应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在学生说课文叙述顺序时,我没有一味要求学生对课文做高度概括,也没有要求语言必须精练,而是充分重视学生的表达欲望,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话、凭自己读后的印象将课文的内容按叙述顺序讲述下来,当然,也鼓励概括能力强的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

《风筝》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这样一篇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给了我们一次拉近师生距离的机会。为此,我设计了一个非常童趣的导入——猜谜。“空中一鸟,长线牵牢,不怕风吹,只怕雨打”,学生的情绪一下提高了,为课堂的教学打好了基础。

语文新课标要求读书要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基于这点,我把整堂课的重心都放在了朗读上,有进行指名读,同桌交流读,小组竞读等。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朗读精彩时,我都能给于一个鼓励的微笑,当某个孩子胆小声音微弱时,让其他孩子给他鼓掌。看着孩子们因鼓掌而激动的脸庞,我不禁也深深感动了,不经意的一点掌声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啊!但就朗读而言,我个人认为有败点,不应该把齐读放在开端。学生的思想感情还没有达到一定层次的时候,让他们齐读,效果适得其反。

以后我还要多磨练,多给自己敲敲紧钟,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这两天讲授的课文是《童趣》,是一篇文言文,也是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有的认为要依然要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有的则认为应该弱化基础知识,而要侧重让学生去体验课文。关于这些争议可以从各个渠道获知,这里就不再多说。还是讲讲我上课时的一些情况。有一两个亮点:一个就是导入,我还是按照我以前的思路,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这次讲的故事可以说很符合课文,因为讲的是一个小女孩想象的故事,这个故事作为一个导语可以说是很成功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就是在课堂上讲了一个《武林外传》的小故事,是关于刑捕头吃东西的故事。刑捕头没有钱,他就要了一碗阳春面,可是在他吃之前,他嘴里一直在说“这是肉丝面,这是肉丝面”,结果他就真的把它当肉丝面吃下去了。这个故事告诉同学们的就是:“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只要你是这样想的,事情真的就是这样的。

但是,通过这次《童趣》的教学,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二.这是一篇充满趣味和想象的文章,应该可以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去体验文章里面的乐趣,因为他们才刚刚度过自己的童年,对于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还是记忆犹新的。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趣事谈谈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让他们去体验作者当年的乐趣,或许效果会更好。但是实际上这堂课我们大都是在传授文言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觉。这实际上也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尽量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

本课教学设一各种形式的朗读,知道学生正确的语言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规律,是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四十五分钟的实效性。

1.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像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几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则》了。

2.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学习文言文,我认为不仅仅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多读文言文,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3.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积累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对数学教学备课环节的反思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