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在 探 索 中 学 习数学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16-707245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21 20:30: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在 探 索 中 学 习数学

在 探 索 中 学习数 学

新疆霍城县第四中学 院新龙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不仅意味着模仿和记忆,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即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思考、交流与合作,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留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让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真正成为创造思维活动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的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最好不要简单地直接出示,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并提出来。

二、展开探求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急于得到结果,常用简单的方式,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和信息通道顺利地到达知识的彼岸,用牺牲学生的思维强度来获得所谓的教学效果。其实,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正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在“迷惑不解”到“豁然开朗”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实现再创造。

三、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不尽相同,为了促进学生的整体的发展,教学中应经常发挥合作交流的功能,采用同桌讨论和集体交流的形式,将个人的经验和成果展示出来,这样才能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自主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自主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在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只有主动参与了学习过程之中,才能从中理解,认识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预习指导方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在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只有主动参与了学习过程之中,才能从中理解,认识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基本理念,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成为我们实现课程改革的必究之路。在我校的“三探”的教学模式的指导下,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个体的自尊心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实践学习和生活培养起来的。教师要以良好情绪给学生一种信任的心理定势,清除学生畏惧,紧张的学生心理,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议、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到自己和其他同学一样重要。另外,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每个学生的心里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创设各种佳境,为各类 1

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不失时机的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2.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

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就要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教学时不要做过多的铺垫。形式和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知识实际,让学生通过旧知识联系迁移到新知识。就能促进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3.提供自主学习的形式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学习不是把学生当做图书馆,而是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形式。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所在,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是丰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要大胆放手,更多的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做到七个让,特征让学生观察,规律让学生发现,学具让学生操作,算理让学生讲述,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推导,难关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学习全过程。而且参与要多样化。如:质疑问题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当然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参与的内容和形式也是不同的。

二.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 2

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错误的原因。

学生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错误除了偶然的疏忽,通常有其心理上或思维上的不足之处。教师要研究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先寻找并加以消除。学生能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那么就意味着他已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2.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

每个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不尽相同,在同一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学习方法也互不相同。引导学生交流和总结学习过程,不仅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而且能优化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例如:计算36+47等于多少。有的这样计算36+40+7=83,有的这样计算30+47+6=83,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比较哪一种最简便。这样的交流让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三.把学生置于探究的主体地位

人们常说:“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实践证明,把课堂交给学生,把学生置于探究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之下,在老师的引导之下,能够主动的参与,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学生就可以在自主的思维活动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自我创新,自我发展。

如教学《角的性质》时,为了让学生弄懂“角的大小,跟角两边的长短无关,而是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我让学生按以下程序操作并思考:(1)画一个30度的角,画好后剪下来,与同桌画的角进行比较,看画的角是否一样大。(2)在分别画一个30度和60度的角,要求这两个角的两边长都是5厘米,画好后剪下来,自己比一比,这两个角是否一样大。(3)根据比较,猜想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跟什么无关?在这节课中,我当好引导者和服务员,而学生则自己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提问,动手探究结论有自己发现,充分体验探究和成功的喜悦,印象也就会更加深刻。

总之,教师要做到:把学生置于探究的主体地位,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坚决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探究得到结论的,教师坚决不要做知识的权威者,答案的发布者;让每一个学生都真切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四.在操作与合作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心理学表明: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实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启迪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

例如在教学“5的认识”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5的分解与组成方式。首先,让学生把5根小棒分成2堆,看看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操作,很快就学会了5的组成。学生经过操作研究,很快发现5可以分成2+3、1+4、4+1、3+2四种组合方式,于是学生感到很 4

兴奋,俨然他们是发现者、探索者。接着,教师又提出5根小棒还可以分成几堆的问题,学生的情绪再一次高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探究学习知识、动手操作,不仅有助于儿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的形式能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五.提供预习指导方案,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固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质疑,对书本质疑,对数学公式质疑,对课题质疑等,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如:在教学《十几减九》时,结合我校推出的“三探”的教学模式,我课前出示自主探究方案: 1.仔细观察下图:小猴一共有()个桃。小兔买走了()个,还剩多少个桃?

2.看书第1页。

小辣椒、小萝卜、小柿子、茄子它们算13-9的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

(1)摆一摆:你能照它们算的样子摆一摆吗?

(2)说一说:现在13-9你打算怎么算?(3)写一写: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对照方案中的问题就很想找到问题的答案,他的求知欲也更强烈了,同时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自主探究的氛围。这样在课堂中再进行交流汇报,对学生的汇报展示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学生会得到课前预习自主探究成功的喜悦。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创造性的学,做到两者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如果让我们的学生主动、灵活、独创地去思考、解决问题,在自主学习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才能更好地理解,认识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苏教版一数(下)教师教学用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王林等著)

第三篇:让学生在探索和感受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探索和感受中学习数学

——《小数除法》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第八册数学P61-64页小数除法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结合具体情景,学生将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会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和小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同时这节课也是下节课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小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法后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乘法的算法并明白了它的算理。大多数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类比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想到把小数除法先变成整数除法去做,再利用商的变化规律去解决小数除法的问题,但这种方法有局限性。

三、设计思路

有了小数乘法的基础,我在讲《小数除法》的数学课,设计思路是质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为学生创设观察、发现、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引起探究;新困惑、再次探究;总结规律,达到高潮的过程,将抽象、枯燥的静态知识变成学生动态的兴趣的探究对象,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是发展、变化的。

四、学习目标

1、通过“算一算平均每支笔的售价是多少元”的情况,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索小数除以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利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正确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正确掌握并理解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

例1:开学了,超市发推出了买一盒(10支)圆珠笔送2支的优惠活动,一盒笔售价是14.76元。在优惠活动期间,平均每支笔的售价是多少元?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学生自由发言。

师:谁来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

生:在优惠活动期间,14.76元可以买12支圆珠笔。师:那你们会列式了吗?

生:会。14.76÷(10+2)=14.76÷12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二:自主探究 第一层次: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计算一下这道题。师:四人一组交流你们的方法,推选代表准备汇报。

组1:我们组类比小数乘法的方法,先将14.76扩大100倍是1476,1476÷12=123,再将123缩小100倍是1.23。

师:这种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生:商的变化规律。

师:你们真聪明!用类比的方法解决了这道题。其他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这时,学生中无人举手。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感受到学生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第二层次:

师:我给大家介绍另外的方法吧。14.76÷12表示什么呢? 生:它表示把14.76平均分成12份,求每份是多少? 师介绍了书上的解法,并让学生思考了这几个问题。学生讨论解决了这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介绍书上这类题的方法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新知有初步的了解后指导他们对其中的重、难点进行深入的思考,以便理解新知。] 第三层次:

练习题:18.75÷15。

大多数同学用的是他们自己探究的方法。第四层次: 例2:1.95÷26。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师:没有完成的同学举手。

这时,大约有一半的同学都举手了。师:说说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我先将1.95扩大100倍是195,再求195÷26的商,这时,我发现有余数不能除尽。

师:你们四人一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吧。

生:我们想的办法是在195后添“0”再继续除,得出商是75。我们在195后添“0”,195又扩大了10倍变成了1950了,商75要变成1.95÷26的商应缩小1000倍而不是100倍。

师:从这道题中你们发现刚才你们自己探究出来的方法有什么缺点吗?

生:我发现如果有余数不够除时,被除数已经变成整数了。师:想想在什么数后面添“0”不改变数的大小呢? 生:在小数后面。

师:那你们就别把被除数变成整数,用老师给你们讲解的第二种方法计算一下? 师:你现在有什么感受?

生:用第二方法就不会出现刚才的问题了。因为没有改变被除数,被除数是小数,在小数末尾添0大小不变,所以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被除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引起探究;新困惑、再次探究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的过程,从而从内心中接受新知识然后主动去理解和应用它。]

教学反思:

一、注重情景的创设。

整个教学设计,先以超市优惠活动这一学生比较熟悉的情景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二、注重实践与探究。

新课讲授时,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注重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重视展开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问题时,没有进行铺垫引导,而是先让学生自己探索,转化为已有知识解决问题。从练习中反应出学生对自己探索的得到的东西记忆深刻。但如何让学生接受教师讲授的第二种方法呢?这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感受到第一种方法的缺点。

三、再次试验加深感悟 学生在解决例2时,发现用他们自己探究出的方法解决遇到了困难。通过讨论虽找到一种解决的方法,但却在实际解决的过程中感悟到了第一种方法的缺点。教师这时给予了引导,让学生试着用第二种方法。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从而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第二种方法。也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对第二种方法的理解。

第四篇: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陈鹤琴老先生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因此,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经常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活动的枯燥乏味往往会让学生的注意力分散难集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游戏贯穿其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我对如何有效的在低年级数学活动中以游戏来激趣一些体会:

一、游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小朋友开展他们特别喜欢的游戏活动,才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例如小朋友最喜欢猜谜语,我在《森林运动会》一课中,就设计了一个猜谜语的环节,让小朋友特别感兴趣。具体的游戏过程是这样的:课前我在黑板上贴了一些小朋友喜欢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用不同颜色的彩色纸剪的,每一个小动物身上都写了一则数字谜语。上课的时候,我首先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小朋友高兴地回答说喜欢,于是我让他们一起看黑板上的小动物,说:“这些小动物每人给大家出了一则谜语,你们谁猜中了就把小动物送给谁。”小朋友一听,高兴极了,争先恐后地举手说要来猜,我让小朋友分小组来猜,每一小组猜一则谜语,结果小朋友几乎都猜出了谜语所代表的数字,所以我就把小动物奖给了他们,看到他们兴高采烈地拿着漂亮的小动物互相炫耀的样子,我的心里感到由衷地高兴。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牢牢地把握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点,设计出了他们喜爱的猜谜语游戏,并且把他们刚学过的数字和谜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既巩固了数字的特点,复习了相关的知识,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由这个教学实例可以看出,把小朋友喜爱的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游戏。

在教学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进入游戏角色,获取过程体验。如果在课堂上只让少部分学生参与游戏,其他大部分学生充当小观众,那么学生的参与面就太窄,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游戏活动也就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利用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优势,尽量设计能让所有学生参与的游戏。在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时,我设计了一个“碰球”的游戏来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如我先出示数字8,对学生说:“嗨、嗨,我的3球碰几球?”学生可以说:“嗨、嗨,你的3球碰5球,”学生说出的数必须与老师说的数合起来是8。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迅速地说出碰球的数,于是10以内数的组成很快就被小朋友牢牢地记住了。所有的小朋友都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游戏而感到高兴,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做学生的游戏伙伴。

教师自始至终要与学生一起投入游戏,平等地成为游戏中的一份子,千万不要做局外人、旁观者。新型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中的游戏教学法,要求教师的身份必须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应该和学生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戏,融入到学生中去。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一旦发生错误,教师不应马上打断,而应在游戏结束之后才予以指正。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学生最喜欢和我一起参加“乘车游戏”,游戏之前,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司机头饰和算式卡片,把它们发到每个学生手中,游戏开始了,得到司机头饰的学生就当小汽车司机,戴上头饰神气地站到指定的地方,我一般也是戴上头饰当“小司机”,每个头饰上写了一个10以内的数,拿到算式卡片的学生就根据自己卡片上的得数去乘坐不同的“汽车”,全部上车之后,由司机验票,乘错车的被罚下车,验票结束之后,司机就带领乘客在音乐声中“坐车”,因为有我的参与,所以孩子们显得特别兴奋,他们都想坐上我的车,都为能跟老师一起做游戏而感到自豪。

四、与学生一起总结游戏。

在游戏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保护、保存、合理利用学生们在游戏过程中生发的学习兴趣与能量,因势利导,及时迁移,形成学习效益。游戏结束之后,要让学生自我总结、体会、交流游戏所得,形成抽象认识,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愉悦性。因为设计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求得知识,如果忽略了这一目的,游戏也就变成了玩,变得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游戏的过程,在游戏的过程中注意加以引导调控,使游戏真正地能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课堂教学服务。在游戏中学习在反思中提升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教学简介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储冬生 【摘要】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问题无论在生活经验,还是认识基础上学生都有一定的积累,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自主探究、在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整个教学活动,以游戏形式切入,引领学生进入兴趣盎然的探索知识内涵的情境当中,让学生经历“玩数学、做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融为一体的学习历程,享受“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材分析:“三思而后行”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的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册认识了可能性相等和可能性有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实际上是“可能性大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即可能性不等——游戏规则不公平,可能性相等——游戏规则公平。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体会,同时也是学生日后学习求可能性大小的基础。基于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1.让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理解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2.在活动中,能正确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规则。3.在游戏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等可能性,感受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设计理念:“给儿童„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论在生活经验,还是认识基础上学生都有一定的积累,教学时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体验、去探索,在活动中感受和体悟游戏规则公平的内在原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验,与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密切相关的知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学生已经学过。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生成和建构起自己的数学新知体系。●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自主探究。充分利用游戏这种学生喜欢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规则的公平性,并引导学生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整个活动中,要给学生尽可能大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活动并尽情地表达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和真实想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发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过程:“一切皆有可能”

一、游戏激疑。

师:大数学家陈省身说过“数学好玩”,今天这节课老师就想带着大家,在玩中学,学中玩,边玩边学。我们首先做一个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在这个小包里放了一些球(六个黄球,学生看不见),每次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后放回,搅匀后再摸,摸到黄球算储老师赢,摸到白球算你们赢。如果是我赢了,大家得为我鼓鼓掌,当然如果是你们赢了,我包括咱们听课的老师也会为你们鼓掌的。

(摸球结果每次都是老师赢,学生感到很奇怪……)师:大家觉得这个游戏怎么样,还想再玩吗?(学生质疑:老师作弊了;袋子里肯定是黄球多;袋子里可能全是黄球……)师: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

(将包中球倒出,全是黄球,学生大呼上当,不公平。)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游戏规则公平的问题。(板书课题: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分析:短短几分钟的活动,就为全课的教学营造了一种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氛围。一上课就让孩子紧紧地“盯”上了这个游戏,对游戏的关注不是老师的强制要求,而是学生对游戏活动本身的兴趣。

二、释疑猜想。

师:要想老师和大家都有赢的机会,这包里得两种球都有,老师调整一下,现在这个包中白球和黄球都有(六个黄球,两个白球,学生看不见),这次我不参加,白球代表班上的男生,黄球代表班上的女生,游戏结束时,哪种颜色的球摸到的次数多,就代表哪方获胜。在游戏开始之前,先了解一下游戏的要求:(摸球游戏开始。)

分析:组织学生的游戏活动,游戏要求(或者说是规则)的拟定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清晰的、可操作的游戏要求,那么游戏的组织很可能会显得很涣散,游戏的效果一定不会好,甚至会因此导致游戏的失败,至少是教学功能的丧失。

师:我们看看这几位同学的记录情况,他采用的是画“正”字的方法进行记录的,摸到黄球的次数是16次,摸到白球的次数是4次。大家记录的结果和他们一样吗?我们再来看看各自记录的方法。

(多名学生上台来展示并讲解自己的记录。)

师:比较他们刚才的这些记录方法,大家觉得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画“正”字,既简洁又明了,又便于统计。)

分析:这是一种游戏过程中的方法指导,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游戏结果,是学生在比较中获得清晰认识后,自主地作出的选择。

师:从结果来看,这次游戏女生获胜,女生可真厉害!祝贺你们获得胜利!(男生表现出不服的神态。)

师:男生好像又有什么意见或想法?(男生根据摸出的大多是白球,推测很可能包中的黄球数量就比白球少,游戏可能还是不公平。)

师:又怀疑球放得有问题,那我倒出来,让大家看一看。(将球倒出,学生一片哗然……)

师:因为黄球比白球多很多,所以黄球出现的可能性比白球大得多。看来包中有两种球还不一定就公平!

(板书:数量不相等 可能性不相等 游戏规则不公平)

分析:组织数学游戏活动,游戏之后所进行的分析和反思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充分的反思,才能让学生从游戏中获得“数学的收获”“思维的发展”“智慧的生成”,离开了思维的参与这种游戏活动必将沦为“机械的操作”。

师:大家认为刚才这个游戏还是不公平,那怎样的游戏才是公平、合理的呢?现在该怎样改变包中的球,才能使游戏变得公平呢?(学生自主设计和调整包中的球的个数。)

师:黄球和白球的个数一样多,这样摸到黄球和白球的可能性就相等,游戏规则就公平了。(板书:数量相等 可能性相等 游戏规则公平)

师:那大家猜猜看,现在黄球和白球的个数一样多了摸球的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学生可能会猜测:两种球摸到的次数应该相等,两种球摸到的次数应该差不多……)分析:这个环节的预测显得尤为必要,因为这是学生把握这个游戏的一个难点,不少孩子认为:球的个数相等,游戏规则就公平,游戏的结果摸到两种球的个数也应该是相等的。揭示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正是为了矫正他们的错误,把力气用到紧要处。

三、操作验证。

师:实践出真理,大家再分小组自己动手试一试,在规则公平的情况下摸球的结果到底会怎样呢?动手之前请大家先了解一下活动要求:

师:请各小组的组长合理地安排好摸球、记录及监督人员,开始活动。(学生进行摸球游戏,教师巡视,学生汇报。)分析:数学游戏教学中小组合作是经常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明晰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求的制定,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显得尤为重要。游戏活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的好机会。师:现在我们观察各小组的活动记录就会发现:既有红球多的、也有绿球多的,也有相等的。看来游戏规则公平,只表示双方赢的机会是均等的,在游戏规则公平的情况下同样会有输赢,游戏结果仍然是“一切皆有可能”!(板书:一切皆有可能)师:假如我们把各组的结果都汇总起来又会有什么发现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探索。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分析:这里既有各组数据内部的比较,又提示孩子可以从各组数据汇总的角度去分析,这是一种分析方法上的引领和审视视角上的指导,对游戏结果的分析能力的关注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所容易忽视的。

四、学以致用。

师:在摸球游戏中要讲究公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也需要考虑公平性问题呢?

(学生举例,老师适当点评,然后播放足球比赛开始前抛硬币决定谁先发球、乒乓球比赛前通过猜球确定谁先发球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理解,充分调用学生的感性生活经验。)1.基础练习

方方和圆圆也在做摸球游戏,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后放回,每人摸20次。摸到红球方方得1分,摸到黄球圆圆得1分,摸到蓝球两人都不得分。你认为在哪几个口袋里摸球是公平的?

(小结:只要看口袋里红球和黄球的个数是否相同,即摸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是否相等,与其他颜色的球没有关系。)2.综合练习

师:方方和圆圆都非常喜爱看《草房子》这本书,他们好不容易才借到了一本。谁先看这本书呢?你们能帮他们想出一些规则公平的方法来确定吗?(学生自由讨论,然后交流提出的设想,教师适时点拨。)

师:方方和圆圆也想到了四种玩法,大伙儿来做个裁判,看看哪些方法可以供他们使用。①转盘

② 划拳

③硬币

④骰子

(老师结合板书沟通转转盘、划拳、抛硬币、掷骰子四个游戏的相通之处,并揭示其数学本质所在。)3.拓展练习

分析:练习设计洋溢着一种生活气息,既注重了素材的多样性,又注重了学生对规则公平的理解、诠释和运用。整个练习的设计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层次性和情趣性。

五、小结作业。

师:这节课就快结束了,谁能谈谈你这节课学习的体会?(学生自主交流)课后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6个学生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小强在一块长方体的橡皮的各个面上分别写上1,2,3,4,5,6。每人选一个数,然后任意掷出橡皮,朝上的数是几,选这个数字的人就来当“老鹰”。你认为小强设计的方案公平吗?

分析:最后的这道课后延伸的问题,选择的是一个长方体的橡皮,由于六个面的面积并不一样大所以六个数字朝上的可能性也不相等,显然这样的规则是不公平的,让学生的思维再次受到一种涤荡。

课后说课:“玩数学、做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游戏活动使学生自主建构出游戏活动的公平性规则,能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并能设计出公平的游戏规则。努力做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获得“玩数学、做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融为一体的积极的情感体验。1.玩数学,需要呈现游戏过程的趣味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三次摸球的游戏活动,以“数量相等、可能性相等、规则公平”为主线,让学生在真实的“设计游戏、参与游戏、反思游戏”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建构游戏规则公平的内涵。2.做数学,需要突出游戏结果的随机性 对于可能性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这节课把目标定位于引导学生用已有的可能性知识,辨析游戏中的规则的是否公平。在游戏中我们还必须让学生体悟在游戏规则公平的前提下,游戏的的结果仍然是“一切皆有可能”的,这正是游戏的魅力所在。3.学数学,需要展现数学活动的全面性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特别注重展示问题解决的全貌。如第三次摸球游戏的活动过程分设计公平的规则、猜测游戏的结果、组织游戏活动、汇总游戏结果、分析梳理反思等环节逐层推进,让活动和思维融为一体,是学生看、听、说、想多种感官全面参与的高品质数学活动。4.用数学,需要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只有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提升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练习中两个小朋友通过游戏的方式决定谁先看书的故事就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一次综合应用,这既是对新学知识的一种巩固,更是一种提升和拓展。

纵观整个教学活动,以游戏形式切入,以游戏为链条,由“不可能、有可能、等可能”三个逐层推进的游戏,引领学生进入兴趣盎然的探索知识内涵的情境当中,充分体现了“玩数学、做数学、学数学、用数学”四位一体的指导思想,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得以落实与发展,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第五篇: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王丽娟

在学校教育中,每门学科在向学生传授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感受是在特定的数学情景中获得的一些初步的经验,而体验是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景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记忆、操练,而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体验、合作交流。

一、在学习中体验中乐趣。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由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认识角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借助了具体的事物或图形来帮助学生认识角。在上课时利用学生喜欢的魔术表演“变角”,从他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地参与学习。然后再安排“小小魔术师”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通过不同的方法用圆形的纸片折角,并找出角,充分感知角的特点。学生通过的“折角活动”,沉浸在操作的喜悦中,专注而又高兴,体验到了“做”的乐趣,培养了操作技能,有效地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联系现实生活,在体验中理解概念。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素材应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生活,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他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感受到的现实积淀,直接影响其知识的建构。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事实”,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抽象的概念。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许多物体,这是他们理解几何图形、建立几何概念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资源,教师应善于借助学生的生活来进行几何学习,让学生通过体验活动积极思考,初步认知立体图形的相关特点。新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牙膏盒、魔方、茶叶罐、乒乓球等)。通过课前的收集活动,使学生知道这些图形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上课时,我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把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物体放在一起,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想一想等多种实践活动,真实感知各种物体的特点。这样既不用老师太多的讲解,学生也能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知立体图形的概念,同时又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

三、解决实际问题,在体验中发展能力。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小学数学中,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再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学生也能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一知识点时,我以“神舟六号”飞船发射的升空为主线,创设了一个现实生活的情境,并以此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当学生通过例题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时,我再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数学信息:

神舟飞船的高大约是9米 教室的高大约室3米

飞船舱内面积约是6平方米 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4平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的问题和解答方法。在学生汇报时,重点讲解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适时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做出反馈:

(1)9÷3=3,神舟飞船真高啊!有三层教室楼那么高呢!

(2)54÷6=9,神舟飞船的船舱好小呢!我们的教室面积就相当于9个神舟飞船舱内的面积!

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实践操作,在体验中建构知识。

数学活动中的动手操作,既可以为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又可以实现知识的内化。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充分体验,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和具体化,进而抓住知识的关键,更能有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因此,学生的学习体验非常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质量。

所以开展体验性学习,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认识知识的本来面目,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能让学生深化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同时使他们积累时间活动的经验,掌握有效学习的途径,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总之,“体验学习”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把学生摆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主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实践中探索,在体验中发展。

在 探 索 中 学 习数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