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情洒童心 --教育学生心得
情洒童心
爱己之心爱人 律人之心律己。
从教20年来,她一直从事着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的行列中,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实验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市数学学科带头人,曾多次被评为市优秀教师、师德标兵。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要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要用艺术的眼光去设计,从走上讲台起,她便精心思考设计每一堂课,从结构的严谨、思路的通畅、语言的优美、板书的精炼,乃至每一节课的导语、每一次的提问、每一次的质疑、每一堂的总结,都尽力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一次次的公开教学,使她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教学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方法灵活,严、精、实、活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尤其在数学课堂教学上,大胆改革创新,将学生动手实验、分成学习互助小组、自由式讨论、师生互评引进课堂,以兴趣引导学生,以灵活带动学生,以情感打动学生,以丰富的知识教育、熏陶学生,形成了“导读点拨、自主学习、互动研讨、当堂训练”的教学特色。中德小学数学交流研讨会上她所执教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课,与中外专家进行研讨,再一次的使她在计算教学方面有新的提升。她所执教的课多次在市、区的各类赛课和研究活动中展示,获得省级优质课,国家级观摩课。
如果说她的教学是在用智慧将“金钥匙”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从容地打开知识大门的话,那么还不如说她在百花园里更多的是用爱心,用真诚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二十年来,她送走一批批的学生,无时无刻的不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着学生,抓住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所教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她每天花大量的时间陪着学生,下课时间她很少进办公室歇歇脚,她总是细心的去捕捉孩子的喜怒哀乐,哪一个学生从什么时候沉默寡言了,成绩下降了,而每当这个时候,除了和学生促膝谈心外,除了向家长了解情况外,她还勤于和学生书面沟通,她经常因人而异的在他们的试卷和作业本上或者周记上写上一些话,以此点燃他们心中自尊、自信、自强的火花。每次出差回来,她都会给学生带来小小的礼物,平时,一次漂亮的作业,一个精彩的回答,孩子们都会得到温馨的奖励,一个卡通印章、一颗糖、一块小橡皮都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并转化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他们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上遵规守纪,在学习上积极进取。她的班级就是一个温馨快乐的家,她在班主任工作中,正是用爱心巧妙地去牵动和连接这些鲜活的生命,筑起了沉甸甸的“班级情结
20年的工作经验让她得出这样的体会:生活上关爱学生,体贴学生,学习上理解学生,启发学生。做到用爱心温暖学生,用真心对待工作,用创新对待教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的氛围中汲取知识的养分,自己才能在努力后品味那一杯成功的琼浆。她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第二篇:情洒教育三十载
情洒教育三十载,甘为人梯育英才
——记贾庄校区薄庄小学校长
薄贵平
在巨鹿县城南,提起薄庄小学校长薄贵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薄校长十八岁参加教育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工作了三十多年。在他的领导和引领下,薄庄小学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德育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各级部门的肯定与认可。薄庄小学先后被巨鹿县人民政府授予“2009常规管理先进学校”“2010基层先进学校”。他本人先后被评为“优秀校长”、“模范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巨鹿县优秀共产党员”和“河北省优秀园丁”。他正是凭着对家乡教育的无限忠诚和热爱之情,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骄人业绩。薄校长为薄庄小学的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汗水。可以说,没有薄校长,就没有薄庄小学的今天。
一、精心抓学校常规管理。
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如何?关键看管理。薄校长认真学习学校管理先进理论,依据多年来丰富的从教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构建了学校的管理体系,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学校中层领导任小组成员的学校常规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了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育教研和德育建设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在常规管理过程中,他首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教师的榜样、学生的楷模。三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以校为家,坚守工作岗位。每天清晨,他总会出现在学校大门口,笑迎每位师生;黄昏时分,他总会出现在学校大门口,目送师生回家。在平日里,他总爱在校园里四处转转。每天,校园的角角落落都会留下他的足迹。有些教师工作不到位,看到了校长在查看,自己心知肚明,还没等校长指出,便及时得到了改进。校长经常教育全体教师:“要多做少说。不看广告,看疗效。”其次,薄校长对学校常规管理工作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分清责任,层层落实。为从校长到
一线教师,分工明确,责任清晰,逐步形成了严密、有效的学校常规管理体系。为了保障常规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转,他还亲自参与制定了《学校常规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和《学校常规管理奖惩制度》等。现如今,薄庄小学已经连续多年在校区常规管理综合评估中名列第一。2007年至2010年,连续四年代表校区接受省、市、县教学督导评估检查,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
二、潜心抓学校教育教研。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先行。”薄校长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多年来,学校一直把国旗下的讲话、各种大型文艺活动、班队会和主题班会等形式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以班级管理、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坚持以开展演讲比赛、书画比赛、歌咏比赛和讲故事比赛等多种形式为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养成教育。学校还将诚信教育确立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事迹。特别是五年级学生薄志伟、靳秋业、张浩宇、薄愠腾同学五年如一日,帮助残疾学生乔良川的感人事迹,先后被中国新闻网、新浪网、新华网河北频道、河北新闻网和河北电视台、河北日报等上百家新闻网络媒体竞相报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学校乃至全县小学生学习的楷模。薄志伟等四名同学先后被评为2010年8月份“邢台好人”、“安利文明红人”和“县级优秀少先队员”。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一不浸满了薄校长的汗水!
薄校长经常对教师讲:“教育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心,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三十多年来,薄校长既担任过学科教师,又担任过班主任工作。他深知教育教学工作的细小琐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成效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鼓励教师多向年长的教师学习,对于热点难点问题,教师之间可以共同探讨,一起寻找破解问题的妙招。他还要求班主任老师要强化班级管理,设立班委会机构,注重培养班级干部;在班级管理中,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还要做好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采用一对一的帮扶形式,把后进生转化工作落实到位。在他的正确指引下,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连续五年在校区教学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一。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在他的倡导下学校教导处制定了《学校教育教学考评细则》《学校教学教研实施办法》和《校本培训管理制度》等制度,设立了语文、数学、综合教研组,教研组长负责本学科的教研活动,学校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学科教研,为教师的业务成长搭建了交流平台。平日里,他经常和老师一起听课,参与学校教研活动。2009年,学校创编了校本课程《农村小学生诚信教育读本》,完善了三级课程体系。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他还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目前,学校已经完成市级课题三项。
在抓好学校教师培训培养、教学研究的同时,他还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指导。由他指导,孙云芳老师执教的数学课《用字母表示数》获县级优质课评选一等奖;由他指导,赵敬爽老师执教的数学课《圆锥的体积》获县级优质课评选一等奖;由他指导,宋文锋老师执教的科学课《运动的描述》获市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一等奖。
三、热心破解教师难题。
教师的家庭问题,影响着教师的工作心态。2010年春,学校赵敬爽老师的丈夫有了外遇,与她提出了离婚。那段时间,是赵敬爽老师心神不宁、情绪最低落的时候。薄校长知道后,及时劝慰赵老师,并嘱托身边的同事要体谅和关心赵老师。薄校长又通过私人关系,为赵老师牵线搭桥。“功夫不负有心人”,赵敬爽老师最终与巨鹿中学的陈占青老师认识、相爱,最终结为伉俪,完成了一段美好姻缘。
薄校长视教师如亲人,用一颗炽热而真挚的心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教师。2001年秋天,学校教导处主任赵庆昌老师的爱人身患半身不遂,需要住院治疗。对于原本生活拮据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薄校长得知此事后,倾囊相助,把原准备为儿子办喜事的六千元为赵老师的爱人垫付了医疗费,解了赵老师的燃眉之急。每提及此事时,赵老师都会动情地说:“薄校长的恩情重啊!这辈子也难以报答!”学校王晓丽、薄淑霞老师家住在县城,每天都要往返两次。特别是赶上雨雪天气,无法正常上下班。为此,薄校长在校舍非常有限的条件下,为她们腾出一间办公室,供其住宿使用,还为她们购置了电磁炉和餐具,解决了她们的吃住问题。薄校长用真诚和热心对待他身边的每一人,感动了学校全体教生。现如今,薄庄小学的教师队伍斗志昂扬、团结和睦!
四、倾心打造育人环境。
把薄庄小学做大做强,是薄校长的多年愿望。2005年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县里要落实“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工程”。他多次跑乡里去县里,利用各方关系,争取到危房改造工程项目,总投资70万元的“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工程”惠及薄庄及周边十几个行政村。从工程开工建设到项目竣工,是他最忙碌的一段时期。他既要抓学校全面工作,又要配合施工单位协调土地、水、电使用问题。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他常常夜不能寐,跟班检查。学校教学楼主体竣工后,为了保证师生如期搬迁,他有东奔西走,争取上级资金12余万元,完成了学校围墙、厕所、锅炉房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学校硬件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他还多次外出考察省内多所名校,借鉴其成功经验,确立和实施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全力打造“诚信校园”“书香校园”,进一步优化了学校育人环境!
五、甘心为人梯育英才。
三十多年的从教生涯是薄校长最引以为荣的光辉历程。1975年,刚刚高中毕业的他原本有机会上大学。可是,当他得知村里缺老师,孩子们没人教时,他毅然放弃了进城深造的机会,走上了三尺讲台,一干就是三十六年。其间,在保定当画家的舅舅得
知他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为之惋惜。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当民办教师的那段艰苦岁月。每月五块四毛多的工资要养活一家五口人,实在是微不足道,令人难以想象!大人没什么,孩子营养跟不上,他又何尝不为之担忧呢?深明大义的妻子最了解他的心思,为了能够让他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下过砖厂。有时,瞒着丈夫去娘家借粮借钱,补贴家用。由于多年来的忘我工作,薄校长严重透支着身体,患上了糖尿病和高血压。面对病魔的折磨,他毫不惧怕。家人和同事的劝说,在他身上没有任何作用。现已年过半百的他,对家乡教育的痴情未减。
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病魔的肆无忌惮的折磨,没有动摇他的梦想。相反,更坚定了他的从教信念。为了保证孩子能够读好书,他主动找到了村里的知识青年许胜国、赵庆昌二人,希望他们也能过来教书。就这样,他们三人,每人两个班,教了这班,教那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就取得了全乡第一名。优异的教学成绩吸引了邻村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薄庄小学上学。薄校长当时既当老师,又当校长,工作异常繁重。可他从来没有叫过苦,叫过累。在他的领导下,薄庄小学实现了从低矮、破旧、昏暗的平房到高大、宽敞、明亮的教学楼的顺利搬迁,学校硬件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薄庄小学的办学规模由小到大,综合教学实力由弱到强,学校育人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前来就读。几十年来,学校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薄校长每次提及自己的学生时,都会为他们而感到骄傲!
路漫漫其修远兮。薄校长强烈的事业心、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和矢志不渝的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深深的影响着周围的每一个人,诠释着他那绚丽多彩的教育人生。(贾庄校区薄庄小学薄国显)
第三篇:情洒建行
情 系 建 行
建行情,情浓于水,重于山,而这种情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春天。在这百花盛开、风景怡人、暖风习习的季节,踏着时代节拍,穿越岁月时空,仿佛我们又走进了1921年那火红的七月。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划时代的巨人们第一次聚在了一起,畅谈国家大事,从此中国有了领路人——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一起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苍茫的华夏大地到处都萌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世界的挑战下,一个伟大复兴的民族已经崛起。
银行永远都是一个国家经济建设的支柱。暮然回首,突然发现路怎么这么鲜红,那是国人的血,还有民族的泪,让哺育了我们五千年的大地竟如此的心痛。虎门的浓烟依旧在,大沽的炮声依旧在,而中国百年的耻辱更刻在每个人的心上,也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这让我们明白:中国曾被这样的践踏,卢沟桥上的枪声依旧在人们的耳旁回荡,南京30万同胞的鲜血依旧在人们的脑海中浮现。问苍天,中国怎会被这般凌辱?中国的命运怎会这样曲折?是国人的软弱还是敌人的强大?都不是,我们的鲜血是为科技落后流的,是为没有好的建设资金支撑流的,有了它,祖国才会强大,社会才会进步。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建行资金投放到位,才使我们的国际地位蒸蒸日上,才使我们的经济建设迅猛地发展。若是没有了建设资金做坚强后盾,我们的祖国又怎会摆脱百年的耻辱,那被人欺压、被人凌辱、被人杀戮的日子又怎会一去不返?百年的噩梦让我们明白:祖国不强大,纵使自己再强大,同样也会被人欺辱,被人扼杀。
身为建行人,你我的身上流淌的都是炎黄的热血,你我的精神延续着中华的血脉,中国的宏伟蓝图在90年的发展历程中可见一斑,也正是有了建行信贷资金的鼎力扶持,才使这张世界为之震惊的蓝图更加美丽,强大的信贷投放支持着祖国各项事业的建设,从当初的一穷二白,逐渐发展成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戈壁滩上的酒泉,一道道耀眼夺目的白光撕破了黑夜,一声声震耳欲聋的 1
呼啸惊醒了天地,神舟飞船腾空而起,实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让灿烂星空也接触了中国的气息;奔腾万里的长江,哺育了亿万国人,但它一怒之下,让那个无情的洪水冲散无数美满幸福的家庭。而现在,长江不再肆虐,三峡大坝的修筑截住了长江的风浪。毛主席诗中抒发“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美好画卷已呈现给国人乃至世界。
42年来,中国建设银行以增强资金实力、支持重点建设为主线,增强筹资能力、完善银行功能、促进金融创新、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确立了中国建设银行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努力塑造了中国现代商业银行的新形象。
有人曾经说过:虽然我们做不成高山,但是我们可以做成土堆,在自己的地方超越自己;虽然我们做不成大海,但是可以做成小河,去滋润属于自己的土地。就让我们珍视国家的利益,维护祖国的尊严,用我们的努力换取祖国的繁荣,积极支持建行事业,让建行工作变得畅通无阻,让祖国的血脉永远鲜活,让中华民族永远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为了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为了我们的子孙幸福安康,为了我们的民族永葆青春,为了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让我们一起吹响那惊天动地的号角吧:中国建设银行,建设现代生活。
乐陵市建设银行石国华
2011年6月20日
第四篇:情洒雪域(定稿)
情洒雪域
——西藏军区副司令员李素芝将军背后的亲情故事
“高原康”解决了内地人进藏的高原反应、在高原做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成功……所有这些举世震惊的医学奇迹,都与“李素芝”这个闪光的名字连在一起。现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西藏军区总医院少将院长的李素芝,进藏29年,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见的艰难困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04年底,李素芝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广为宣传以后,他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将军成就的背后,是怎样一个催人泪下的亲情故事……
信念和理想,构筑了爱的风景
1954年4月出生于山东临沂的李素芝,从小就养成了乐于助人、积极进取的品格。1970年,他如愿入伍,当年入党,第二年考入解放军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那时,郭淑琴在1中队,李素芝在3中队,虽然同在医疗系,同属一个大队,但是他俩并不认识。
1976年,大学毕业的李素芝毅然写了申请,要求去最艰苦的西藏工作,同时写申请的还有郭淑琴。在学校召开进藏人员的会上,他俩才互相认识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在那一刻把他们的距离拉近了。校长曾经对李素芝说,你和郭淑琴在一起最合适。进藏后,郭淑琴分在西藏军区总医院,兼任军医校教员,李素芝则分到了环境十分艰苦的山南军分区第九医院。没想到李素芝还是不满意,又再三要求到条件更艰苦、边防官兵更需要的地方去,于是他来到了海拔4500米的边防某团卫生队。初到之时,李素芝高原反应很厉害,身体颤抖,心跳加快,头痛欲裂,但是他硬是凭着坚强的意志战胜了高原反应。
两年多的时间,李素芝跑遍了所在部队的每个连队、每个哨所,研究了各种疑难病症,写下了10多万字的高原医学笔记;他还冒着巨大的危险,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为身受重伤、脑内血肿的战友成功地做了开颅手术……
李素芝和郭淑琴远隔千山万壑,只能偶尔委托战友捎信或带话,传递他们的感情。更多的时候,他们都把憧憬和思念写在日记里。文字成了他们情感生长的肥沃的土地。有一天,卫生队有几个人要到总医院学习,李素芝告诉他们,他的对象在总医院,有困难可以去找郭淑琴。这样,他们的关系才算明朗。
之后,西藏军区在下了第4次调令之后,才把李素芝调到军区总医院,调到郭淑琴的身边。1979年4月14日,他俩结婚了。让人想不到的是,即使在同一家医院里,他俩也不能经常见面。李素芝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业务上,从图书室到实验室,他三天两头不回家,回到家也常是三更半夜。最长的一次有一个多月,直到他俩因为要给各自的病人做手术才在手术室里不期而遇,郭淑琴还开玩笑说,看谁的手术做得又快又好。
一天,李素芝回到家里沉默很久才说:“小卓玛死了!是先天性心脏病死的。她才18岁啊!”西藏是先天性心脏病高发区,发病率是内地的2至3倍,国外有些医学专家曾经断言,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实施心脏手术,简直是天方夜谭。“淑琴啊,我们千里迢迢来到西藏,不就是想为这里的官兵和老百姓做点事吗?这里患先天性心脏病的人太多了,我一定要攻下手术治疗这道难关!”那一夜,李素芝失眠了,卓玛临终前那双企求生存的眼睛始终在盯着他,盯得他心痛。
从那以后,李素芝就决心攻克这个世界难题。为了做试验,他带领科里的人去抓野狗,有时郭淑琴也陪着去。为了支持李素芝做试验,郭淑琴有时间就做好了饭给他送去。有一次,郭淑琴刚进门,李素芝却无缘无故地发起火来:“你来干什么?回去!”郭淑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委屈地哭着跑回了家。半夜,李素芝双眼熬得通红回到家,对她说:“淑琴呀,很对不起,我不是有意想对你发火,是因为我的实验至今还没有进展,心里着急呀。”
那段时间,李素芝吃住都在试验室,弄得浑身狗味;他每月70多元的工资,大多被他用来买各种仪器,或者当学费去进修了。有一阵子,郭淑琴简直受不了,气极了,就吓唬他说:再做试验就离婚!李素芝希望妻子支持他,便找她谈心,从他们的理想、爱情、追求,到眼下他们对西藏的深厚感情,他们都谈了,感情也更深了。郭淑琴知道,李素芝不容易,他是顶着重重压力,顶着许多闲言碎语做实验的,他百折不挠要实现的,也是他们共同的理想啊。作为妻子,她敬佩他,当然会不遗余力地支持他。有人说,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便是他背后那个了不起的女性。
亲情,心中那永远的痛
1981年,郭淑琴怀孕了。8个多月时,郭淑琴患上了妊娠高血压症、高原红细胞增高症、尿蛋白4个+号,同时身体浮肿,开始流血,再坚持下去就有可能引起胎盘早搏、早死,甚至胎死宫里。在这种情况下,郭淑琴只得回到大连生孩子。
1982年3月1日,郭淑琴剖腹产下一个女孩。因为李素芝不在身边,是郭淑琴的姐夫在手术单上签的字。按规定,郭淑琴有产假7个月,可是她牵挂着西藏,仅过了4个多月,便把孩子送到了山东临沂,让李素芝的父母帮助抚养,自己则回到了西藏。
孩子“丢”在山东6年,他们特别想孩子。每当看见别人家的孩子,他们都会追上前去仔仔细细地看,问那孩子多大了,然后想象着他们的孩子是个啥样,长大了多少。目送着孩子远去,苦涩的感情流淌在心里,特别是郭淑琴,常常泪流满面。他们给孩子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衣服,郭淑琴还织了许多衣服,然后寄回老家。他们把对孩子的思念全部寄托在了那一件件小小的衣服上了。
郭淑琴离开孩子时,只带了孩子一张三四个月大时的照片,想孩子的时候,她抚摸着照片,看着看着泪水便流了下来。老家来信说,李楠太可怜了,她与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别的孩子要回家了,便说俺回家找爸去,俺回家找妈去,李楠只能说,俺回家找奶奶去。看着信,他们的心在颤抖,欠女儿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郭淑琴再一次见到女儿时,李楠已经6岁。漫长的6年对于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来说,“妈妈”只是一个美好的概念。她喊她“姨”,喊她“姑”,就是不喊她“妈妈”。
在西藏工作17年,郭淑琴的脑压高,经常头疼、呕吐,甚至大小便失禁。有一段时间,她一上手术台就晕,昏倒过许多次,只得休息一会坚持再上。她的牙齿已掉得差不多了,只好装上假牙。后来,郭淑琴被确诊患上了高原性心脏病,她的身体已经特别虚弱。这时候,李楠已经小学快读完了,寄宿在郭淑琴的大姐郭淑荣家里。大姐比她大25岁,长姐如母,当年,母亲去世时,郭淑琴只有十三四岁,是大姐将她带大。现在,这位善良勤劳的妇女又帮助带大了妹妹的孩子。李楠比郭淑荣的大孙女还小一岁,她们从小一起长大。李楠本该喊郭淑荣“姨”,可她却跟着也喊起了“奶奶”。不幸的是,“奶奶”不久得了脑血栓,瘫痪在床,不能再照顾小李楠了。面对诸多实际情况,他们经过反复考虑,最后决定郭淑琴转业。
1992年,郭淑琴转业回到了大连。妈妈能够天天和自己在一起了,小李楠特别幸福,但是她经常很委屈地问妈妈:“我爸爸呢?他怎么老不回来看我呢?同学们都说我是一个没有爸爸的孩子,他们欺侮我,瞧不起我,都不愿跟我一起玩。”郭淑琴心里难受,只得安慰女儿:“你有一个好爸爸,他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工作,等到过年的时候,爸爸就会回来看你的!”可是等了一年又一年,等了一天又一天,李楠还是没有见到爸爸。
终于,李素芝打电话说要回大连与她们一起过春节。李楠听了甭提心里有多高兴了。从那天起,她每天放学就跑到路口等爸爸,等啊等,一直等到了年三十,盼到了除夕夜,爸爸还没有回来;正月初一过了,元宵节也过了,正月都过完了,还没有见到李素芝的影子。后来,李素芝打电话抱歉地说,他到边防哨所巡诊去了,实在走不开。那一刻,郭淑琴捂着话筒忍不住嚎啕大哭。这就是她的丈夫,这就是李素芝,她认了,因为她理解他,但是孩子连见见爸爸这个起码的愿望也难以实现,这怎么不让她伤心呢?从那以后,李楠认为爸爸骗人,她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再愿意与人交流。
一次,李素芝借出差的机会终于回到了大连。那还是李楠记事后第一次见到爸爸,她高兴、激动又陌生,心里怯怯的。李素芝带她去逛街,突然下起了大雨,他想找个地方躲雨,可一转身发现女儿不见了。他急三火四像个落汤鸡似地回到家,发现女儿正躲在一边偷偷地笑。他根本没有意识到,那是女儿在“报复”他。女儿已经10多岁了,父女在一起的时间总共不到3个月,时间和空间暂时冲淡了他们血浓于水的亲情。李素芝心中惭愧,十分不安,回到西藏后有空也给女儿打个电话,想就此沟通父女之间的感情,可是每次打电话,只要是李楠接的,她要么不说话,要么喊一声:“妈,你的电话。”然后就冷冰冰地走开了。李楠后来说:“我不是不爱爸爸,因为从来没有叫过,一下开口叫还真不好意思。”
2005年7月,根据李素芝事迹创作,由中央电视台、西藏电视台和西藏军区联合摄制8集电视剧《雪域情》剧组进藏后,李素芝与剧组的演职员一起吃饭,当饰演他女儿的演员、16岁的沈陶然剥了一个基围虾递给他,说了一声“爸,你吃虾”时,李素芝竟感动得眼角都湿润了。
1997年暑假,郭淑琴带着女儿去了西藏,她要让女儿看看爸爸是如何工作的。在医院,李楠看到爸爸常常在口袋里装个凉馒头,有时候边走边吃,生活特别简单。从那以后,她对爸爸的态度好多了。李楠军校毕业后,也主动要求进藏工作,与爸爸接触多了,慢慢地理解了爸爸。一天,她终于叫了一声“爸爸”,这可把李素芝高兴坏了,他立即打电话给妻子:“女儿叫我„爸爸‟了!女儿叫我„爸爸‟了!”
李素芝、郭淑琴同时还欠着更多亲人的感情债,而有些感情债是他们今生今世永远都无法弥补的。这,成了他们心中永远的痛。
1990年,年仅50岁的哥哥突发脑溢血去世,郭淑琴接到消息后,非常痛苦,可是她却不能回去看哥哥最后一眼。郭淑琴的老父亲无法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不久也溘然长逝。作为女儿,她在父亲生前没有能够尽孝,去世了也不能给老人送终,她只能把痛苦和悲伤深埋心底,在遥远的西藏高原,在明月高悬的星空下,烧几张纸寄托自己的哀思。29年里,李素芝只休过4次假,总共只有90多天,其中大部分时间还被他用在了查资料、请教专家、“自费进修”上。郭淑琴说,李素芝每次回家总是惦记着他的实验课题,待上几天就走了,就连去看父母也是匆匆忙忙。自从《常回家看看》这首歌问世,他最害怕听到这首歌。听到这首歌,他的心就在流泪。
1999年8月,李素芝的母亲病重,郭淑琴三番五次发电报催他回来,李素芝却都因实验到了关键时刻走不开,一再拖延。等他回到家的时候,母亲已经去世3天了。妈妈不在了,爸爸也老了,李素芝知道他和父亲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那天,他含着泪水给父亲做了3个小时的按摩,陪父亲说了大半天的话。他似乎要把自己欠了父亲大半辈子的话都在那个短短的时间里全部说完。父亲是个老干部,理解他,很高兴,语重心长对他说:“孩子,我知道你很忙,你还是早点回去吧。家里的事儿还有你妹妹们呢。”第二天,李素芝依依不舍地走了。可是仅仅过了两个月,他的父亲一声声叫着他的乳名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那次团聚,竟成了他们父子最后的诀别。
好朋友孔繁森曾对他说:“我们西藏很艰苦,但不能白苦,要苦就苦出个名堂,为西藏人民谋点福利。”李素芝牢记着好朋友的这句话,终于做出了辉煌的成绩,身为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他同时兼任第三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先后发表论文188篇,获得科技成果20项,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16项,其中15项创世界医学奇迹、32项属国内首创、80项填补了西藏高原医学空白,主刀的大小手术13000余例,从未发生失误。2000年7月,中央军委授予他专业技术少将军衔。2005年11月,他被任命为西藏军区副司令员。
风霜雨雪终无悔
作为丈夫,李素芝也欠妻子很多很多。让郭淑琴备受委屈的,还是李素芝不在身边。据介绍,像郭淑琴在高原患的那些病,即使病人回到内地,三年之内也会可能出现下肢浮肿、脸部红肿长瘢,总是犯困。所幸的是,这一切郭淑琴都挺了过来。但是她仍然留下了很大的病痛: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2004年8月11日,郭淑琴不得已做了子宫切除手术。这一切,她都不后悔,因为她曾经是位军人,是李素芝的战友。
郭淑琴转业到大连石油某厂职工医院后,医院创建了妇产科。郭淑琴满腔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她每天早出晚归,要带孩子又要工作,艰难可以想见。李楠经常独自一人在家吃方便面。有一次,郭淑琴因为有手术,半夜才赶到家,见李楠躺在沙发上,额头滚烫,一量竟然高烧41度,她心疼得要命。
工作和家务,再苦再累郭淑琴都能挺过去,可是精神的孤独,那才叫真苦。自她转业,李素芝从来没有回去过,致使许多人怀疑她没有丈夫,谣言四起。郭淑琴与哪个男同志多说几句话,有人就说她有“况(情人)”,跟女同志交往,又说她是同性恋,还有人说她离婚了等等。有人甚至用嘲笑的语气问她:“你丈夫什么时候回来?让我们见见。”那是郭淑琴最难受的时候。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孩子,孤立无援,她没有办法堵住众人的世俗之嘴,只好打电话给李素芝:“素芝,求求你了,你回来一次吧。哪怕只是一天半天都行!”可是电话打了很多,李素芝只是好言安慰,却没有时间回去。
一晃三年多过去了。1996年,李素芝到北京开会,利用空闲时间到了大连。他不知道郭淑琴住在哪里,只好找到了医院。郭淑琴突然见到丈夫,满腹的委屈、满腹的痛苦、满腹的幸福再也无法控制,泪如雨下。擦干眼泪,郭淑琴拉着丈夫的手,挨个科室去拜访,她向每一个人介绍,我的爱人回来了,我们没有离婚,他在西藏,我们挺好!
1999年,因厂子不景气,45岁的郭淑琴办理了内退手续。回到家里,每天面对着电视,无所事事,她的心里空落落的。
2000年,郭淑琴去了深圳,在一家民营医院打工。一年后,这家医院在大连开了一家分院,郭淑琴便来到了大连,可是不多久,这家医院倒闭,郭淑琴下岗了。幸好,大连金州区长庚医院聘她当妇产科主任。虽然这家医院规模很小,只有30多张床位,但是郭淑琴工作非常尽心尽责。
李素芝在做客新浪网时曾说过:“我退休以后,打算带着妻子和孩子去旅游,把我过去欠她们的,甚至欠朋友、亲戚的,都尽量弥补回来。”
大爱无边,情洒雪域
四年前,一个12岁的藏族小姑娘到姨妈家帮忙看孩子,她吃了干牛肉后,误喝了电瓶里的硫酸水,结果食管被烧得只剩一条线。她的母亲背着她去那曲一家医院,结果没有看好。因为家里无钱,妈妈便把她背回了家,听天由命了。之后,在当地政府有关领导的关心下,这个小姑娘被送到了军区总医院。小姑娘已经16岁了,可看起来还像个几岁的孩子。李素芝给她诊治后,发现她的体质太弱了,无法承受大手术。他先在她的肠上打洞灌氨基酸、脂肪乳等流质营养品,增加营养,增强她的体质。一个多月后,李素芝用其一段肠子代替了食道,成功地给她做了手术。小姑娘很快得到了康复,她所花费的24万元医药费全部由总医院承担了。
看着这个可怜的小姑娘,李素芝落泪了。他打电话与郭淑琴商量,要把小姑娘收养下来。郭淑琴完全同意,而李楠本来就想资助两个特困女童,一家三口很快达成了共识。于是他们给小姑娘取名叫“李吉吉”,办理了有关手续,正式收养了她。如今,17岁的李吉吉在拉萨八一学校上一年级,她的生活费、学费全部由李素芝负担。郭淑琴每个星期都给她打一次电话,勉励她好好学习,告诉她,等她学好汉语后就接她到大连继续读书。一家人其乐融融。
漫长的29年,李素芝忍受着难以割舍的爱情和亲情的牵挂,为西藏、为祖国做出了卓越的成就,赢得了世人的真情爱戴。(沈俊峰)
(中国廉政报道网)
第五篇:关注学生 情洒事业汤
关注学生 情洒事业
——学习吴邵萍老师先进事迹有感
汤会会
“不断学习,才能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幼儿教育,踏实钻研,才能把幼儿教育的全貌看得更清楚,干得更出色。”吴邵萍老师正是始终奉行这一教育理念才能从教27年来始终用爱浇灌着幼教苗圃,用爱支撑起幼教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平凡之处彰显出伟大的人格。她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们,震撼着我们,也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感触颇多,我也已从教多年,从教育理念,付出的心血、工作实绩等各方面看自己做到多少,做的怎样呢!这无不让人深思。我及我们该怎样以吴老师为榜样,全身心的投身教育教学,做一名社会、家长认可,学生信赖的优秀教师呢:
(一)态度决定一切!“爱”,是吴邵萍老师勇于攀登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学习她“爱园胜爱家”、爱孩子赛妈妈的工作态度。
吴邵萍同志就是因为喜欢孩子才选择了教师职业。她27年来始终立足于幼教第一线,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对孩子一视同仁,无私奉献。是的,爱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做教师就要将爱心倾注在每一位孩子身上,关爱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那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同时也实现了我们的价值。端正了态度,也就决定了教学的起点,这才是做好事情的根本前提。作为一名教师我更要静下心,沉下气,耐得住清贫,踏踏实实工作,勤勤恳恳教书。教师工资绩效改革以后,我们教师的待遇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更应该凝神聚力,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以优质的教学回馈学生,回馈社会。
(二)提高教学能力和素质是关键。一个好教师关键是他取得了骄人的教育教成果。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研磨课堂教学,更多向名家或同行、同事学习交流,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社会、家长的认可、学生的信赖。
(三)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而且自己也要不断地学习。好学、勤学是吴邵萍的挚爱追求。她始终认为学习使人前进,学习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她身上真正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27年来,她从未间断过学习,从一个中师毕业生一直学到大专、本科、研究生课程班,自理近万元的学费。要想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有终生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我们进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我们符合时代的要求。
对园内的青年教师,吴邵萍教师更注重言传身教,在平日工作中,她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下班听取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后还与她们逐一反馈和互动,同时还定期上示范课给全园教师观摩。在她的指导下,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她的带动下,每个教师个个有特长,人人都是骨干,园里教师个个被邀请在全国各地上示范课,在全国各类研讨会上上观摩研究课。她认为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力量,培养他们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因此,她总是不厌其烦,毫无保留,全心全意地帮助所有幼教同行。她承担了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实习指.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研磨课堂教学,积极主动利用青蓝工程结对和外出学习的机会,更多向名家或同行、同事学习交流,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社会、家长的认可、学生的信赖。
总之,“爱”、“学”、“研”、“传”是吴邵萍老师前进、成功的方向。我们要学习她:在课堂上,做方法独特、机敏智慧的魅力教师;在工作中,是善解人意、谦虚好学的好同事;科研上,是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探索者。争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