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小学生暑期生活状况调研
农村中小学生暑期生活状况调研
摘要:在当今的中国,书本上的知识十分重要,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也很难在社会上取得大的成就,教育需从娃娃抓起,知识如此,社会实践也亦如此,本文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的暑假生活状况进行调研,找到有效安排学生假期生活的方法,使其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的人才。
关键词:中小学生;暑假生活;调研;总结;建议
1.调查背景
1.1调查目的通过本次调查农村小学生度过暑假的情况,来了解农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休闲方式,可以帮助家长和老师针对性的安排小学生的假期生活。
1.2调查时间和对象
从2011年10月1日至2011年10月6日对重庆**龙市镇中小学生的暑假生活的渡过情况进行调查。
1.3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和电话访问的方式进行。
2.调研内容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农村学校学生的暑期生活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一面。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和电话访问,主要有以下几种暑期生活方式:
2.1暑期出游
旅游是让学生在整个暑期感到最兴奋、最激动的活动内容,这主要得益于现在家长对孩子越来越重视,让孩子出去多长长见识,开阔眼界,已成为家长的一种共识,农村的学生主要是以科技馆,公园游玩和爬山等形式出游,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意识的不断改变,大人们对孩子的教育实践有了更多的重视。
2.2参加培训班
在调查中,很多学生选择了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其中参加体育方面的培训班人数几乎为零,参加音乐方面的培训班人数还不到2%,其他都是参加有关所学课程如语数外的培训班。
那么对于语数外培训班,学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初三学生大部分认为是出于自己马上要升学考试的需要,学校竞争十分激烈,这有利于考上一个自己满意的学校。其余学生,很多是因为家长的压力,同学们都在补习,备感压力很大,才不得已参加补习班。现在社会都在提倡为中小学生减负,但是我认为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假期中学校老师都布置了不少的作业,据调查表明68%的学生每天都要挤出1——2个小时来做老师规定的作业,12%的学生每天甚至要挤出4小时以上的时间来做作业。
2.3上网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和电脑的普及,学生上网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调查显示,暑期上过网的学生平均每次上网1——2.5小时的占51%,2.5——4小时的占21%,1小时以下的只占28%,而“最多一次上网时间”的调查显示:竟然有8%的同学在6小时以上。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助于学生找到更多的学习资源,了解与掌握以前我们无法得到的一些信息,增加知识量,同时若无法正确对待它,也将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对很多未成人的学生来说很难正确区分有用的信息,一些信息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可能因此影响学习与生活,这些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提高警惕。
2.4看电视
我想每个家庭拥有电视机,早已不再是新鲜事,随着有线电视的扩容,现在电视频道更多了,学生选择的余地更大了,再加上暑期高温持续,家庭空调比例的上升,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能够留在家里。调查显示,100%的学生每天都要看电视,而且63%的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4小时以上,也就是说:看电视是学生暑期生活最重要、最普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项活动。
3.调研总结
调查显示,学生在长达两个月的暑期生活中,除部分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参加补习班、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或由家长带出去旅游外,其余时间基本处于一种无组织、无规律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学习、生活、安全让人感到十分担忧。
3.1学习压力仍然过重
尽管国家三令五申要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各个学校也已减轻了学生在假期的课业,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迫切,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寻找最优秀的补习班、最优秀的辅导老师,科学与数学自然重要,语文和英语也不能落下,结果学生上午补理科,下午补文科,晚上还要练钢琴。而大部分学生对培训和补习是带有抵触情绪的,由于年龄小,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或是害怕家长,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一般只要家长有这方面的要求,做出参加培训或请家教补习的安排,他们也就接受了。
3.2网吧,健康成长的隐患
网吧、游戏厅和野浴给学生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据调查,我校有不少学生整天泡在网吧或是游戏厅里,给孩子们身心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也给家长的工作和学生自身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此外,池塘洗澡、野外钓鱼,既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但也是家长最为担心的事。
4.建议
4.1学校与家长共同努力
学校应致力于组织一些学生喜爱、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夏令营活动。比如说学生的短途旅游,让学生自愿报名,允许家长与学生一起参与,让家长融入其中,也解决了学校的安全顾虑;也可以组织志愿者服务队,确定一些主题,比如说环保、调研、慰问等内容,并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深入调查当地的历史沿革,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名人名事,挖掘故乡的文化内涵等活动;还可以建立学生暑期科普活动基地,开展暑期科普活动,中小学生暑假读书动手小制作、小发明作品展览,参加小型的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参加拥军优属活动,为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做好事,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增强学生自学、自立、自强、自律的能力。
4.2家长重视
家长应该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关心孩子。学习是孩子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但不是孩子的全部,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所以学生怎样能真正的成长还是需要家长的重视。家长需要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尊重孩子的想法,多关心孩子的需要,努力为漫长而枯燥的暑期生活,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
4.3社会的重视
祖国的花朵的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所以社会对祖国花朵的培养应该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为学生的暑期生活创造有利条件。少工委、图书馆、文化馆等单位要多组织一些下乡活动,让农村中学的学生也能享受城镇的优越文化资源。同时要大力开展以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拓展学生视野为宗旨的音、体、美、劳、电脑、航模兴趣活动、读书演讲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等各项活动,有条件的单位,在暑期可为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各种娱乐室,让学生度过一个健康,愉快,充实,安全又有意义的假期。
暑期社会实践无论是对中小学生还是对我们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学生能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接触到一些学校里所接触不到的事情、学到无法通过课本来学习的社会知识。我们希望社会、家庭、学校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帮助,学生自己能够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锻炼自己,完善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为未来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农村青年工作、生活状况调研报告[推荐]
农村青年工作、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以甘南州迭部县阿夏乡西居村为例
农村青年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我国青年的主体。他们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状况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村青年的优势和作用,凝聚广大农村青年的智慧和力量。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少数民族农村地区青年工作和生活现状,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青年工作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座谈、走访、征求意见等形式对农村青年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分析,对我乡农村青年工作现状和未来发展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一、农村青年基本现状
(一)青年发展状况
1、受教育程度。在调查的50人中,有初中学历的17人,占总人数的34%,有高中学历的23人,占总人数的45%,高中以上学历的只有10人,占总人数的21%,近80%的青年从事农业种植、养殖、零售、建筑业等体力工作。调查表明,农村青年学历层次偏低,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较差,大多数只能从事体力型、收入低的工作。知识水平的限制,直接影响了农村青年的就业。
2、家庭情况。在被调查对象中,年龄在20至35岁之间共占87.13%,已婚占66.21%,明显多于未婚和离婚,家庭成员在3人及
以上的占93.11%。这组数据表明,我乡农村青年绝大多数已经组成家庭,并承担着生儿育女和赡养老人的重任,导致生活压力大,家庭负担沉重。
(二)青年发展中的能力培养
1、找工作的渠道。调查发现,农村青年通过亲戚朋友或同乡介绍找工作的占34% , 自己寻找到的占30%,通过政府或中介组织介绍的占11%,所占比例较少。农村青年找工作的渠道不畅,限制了他们自身的发展。
2、生活目标。调查显示,80%的农村青年对当前的工作生活比较满意。但对于将来的生活目标以及规划,65%的农村青年对将来没有打算,只是边走边看,30%的青年选择学技术然后回家乡发展,有5%的青年打算到城市发展。在工作目的调查中,有74%的青年认为挣钱过日子是其工作的主要目的,21%的青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5%的是为社会做贡献而工作。在对农村青年有无创业打算的调查中,有41%的青年经常有创业的打算,也在摸索当中,28%的青年有创业的想法,但还没有反映在行动中,23%的青年偶尔有创业的想法,8%的青年没有创业想法。这说明我乡农村青年创业的积极性较高,但普遍显得很迷茫,对自己的将来没有多大期望,农村青年迫切需要就业创业的指导和扶持。
3、政治参与状况。调查表明,对“基层干部和爱国宗教人士哪个威信更高”这个问题时,选择爱国宗教人士的比例略高于基层干部,而对于“是否认同藏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
一问题,100%的人选择了认同。由此可见,农村青年具有较强的集体认同感,但是少数民族群体中基层干部的威信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是否经常关注国家及地方的时政新闻,主要关注哪些内容”这一问题,很多少数民族青年朋友选择了很少关注,汇总之后发现农村青年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改革。调查显示,农村青年比较关注民生问题,参与社会建设的意愿比较强烈,但少数民族同胞的积极性仍有待提高。
4、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在调查中发现,有40%的农村青年表示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无条件地尽自己的义务,有50%的青年则要看情况为新农村建设尽义务,有10%的青年表示给钱才干。43%的人担心新农村建设会不尊重农民的意愿,搞“形象工程”,21%的人担心会加重农民的负担,15%的人认为不是实事求是,会搞一刀切,13%的人担心只是刮一阵风。农村青年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度高,但参与度不高,担心效果不明显。
二、当前影响农村青年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影响农村青年发展的基础条件。
1、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农村基础教育存在师资水平不高、管理力量薄弱,办学模式单一,教育条件落后等问题,特别是农村学校在施教的过程中普遍只重视文化知识的教授,没有在学生的基础教育与学生的从业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建立起联系,没有在学生的短期需要和长远需要之间、地方需要和社会普遍需要之间建立起平衡,从而使走向社会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较
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青年素质的提高及个人发展。
2、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当代青年所处的是一个开放式的生存环境,形形色色的思潮冲击着农村,一些不良风气和不健康思想,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封建迷信等思想对青年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工作方式和评价标准等因素的影响,农村青少年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思想道德教育缺乏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不强,无法发挥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教育效能。
3、农村青年文化建设滞后。目前农村青年文化状况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农村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文化生活单调是农村青年文化生活现状的显著特征。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缺乏,面向青年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很少,农村青年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不高,农村民间文化缺少青年传承,农村普法教育力度不够,从而使求神拜佛、卜卦算命、赌博等封建迷信活动和不良习气有所抬头。
(二)影响农村青年发展机会的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综合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村青年的就业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相对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产业单一,人均水平低。农民增收的难度依然很大,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年劳动力选择了离开土地进城务工。
2、农村青年就业创业难度大。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农村青
年中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突出。受就业观念、教育培训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能力普遍较弱,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多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型职业。初、高中毕业的“两后生”,缺少职业技能,职业定位“高不成、低不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促进农村青年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和基础责任,应该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要通过政府行为调整教育政策,追求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支持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确保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青年务工需要的教育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为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二)增强农村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职能部门及有关团体的支持和配合。要以农村青年的理想教育、现代文明意识教育为重点,针对青少年群体各成长阶段的特点,进行分层教育,合理确定由低到高的阶段性目标、内容和方法,努力做到目标切实可行、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重视思想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改变过去思想教育就是说教、读报纸的教育方式,以影响大局和青年关切的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口,把思想教育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融入到青年群体性活动当中,使思想
政治教育实实在在地进入到青年的思想、工作和生活。
(三)大力加强农村青年文化建设。文化对于农村青年,最重要的作用是青年主体意识的启蒙。文化可以启迪青年人的理想,拓宽青年人的视野,增长青年人的才干。农村青年文化建设要以服务农村青年成长成才、就业创业为主线,创新载体、加大投入、重在建设、引导参与、寓教于乐,用先进文化塑造农村青年,充分发挥青年在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大力加强农村青少年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年文化活动,推动农村青年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引导农村青年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农村青年的社会化要通过他们在社会参与实践中来实现和推进。要不断增强农村青年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识,积极引导农村青年科学规范、合理有序、务实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通过党团组织覆盖拓宽参与途径,通过加强指导、规范管理,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青年社团组织,通过培训和劳务基地建设,为青年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通过法律手段和合理渠道,维护青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要热情鼓励农村青年参与青年志愿者行动,使他们在奉献中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第三篇:某区农村留守儿童暑期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XX 区农村留守儿童暑期生活状况 的调研报告 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保护能力,不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为对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今年区妇联通过镇、村妇联组织网络,对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收集有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通过“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的形式,走访基层妇联干部、镇村干部、留守家庭等,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共同探讨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思路。
本文根据调研情况,对目前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粗浅分析,就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暑假教育与安全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一、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我区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数的80%。本次问卷调查在 XX 镇 XX 与 XX 两个村进行。共发放问卷188份,回收有效问卷18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走访 12 户留守儿童家庭,召开了 3 个小型教师座谈会。问卷调查选取的样本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 1-9 年级学校的在读学生,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 7-18 岁之间。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全部是留守儿童。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家中有两个孩子的居多;家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孩子有较大比重;独生儿童家庭少见。
1.留守儿童监护情况总体良好。近半数孩子认为监护人对自己管理很严,只有 12%的人认为“基本不管”。但问及监护人是否参加家长会时,多数孩子回答“有时参加”,28%孩子表示“从不参加”。在问及“你会迟到或逃课吗”时,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从不这样(占 79.6%),有 12%的留守儿童表示有时会这样,经常迟到或逃课的只有 1.8%,这表明学校和留守儿童家庭对孩子的监管还是比较严格的。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大多与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也说明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出之前都希望尽量地把孩子安顿好,相信孩子在自己外出期间能够得到比较好的照顾。
2.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健康、自我要求严格。当问及“你的理想是什么”时,多数留守儿童选择“当科学家、医生、教师、宇航员”,这表明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很健康,他们具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优良品质,也表明学校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是比较有效的。在“放学后,你会做作业吗”的问题中,有 57.2%人表示马上做作业,9%的人会“先玩一会儿再做”,而“不做或抄别人”的只有 5.3%,另外还有33%的人表示需要别人督促,才做作业,这表明留守儿童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同时也说明了农村教师有绝对的权威,留守儿童对老师有畏惧感。在“周末放假了,你主要做什么”的问题中,有 51.6%的留守儿童是呆在家里做作业或看电视,37.9%的人表示主要找朋友玩,这说明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还是比较自觉的,这也与监护较严相一致。
3.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务工持理解态度。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目前的家庭生活比较满意,这与父母外出务工给农村家庭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收入直接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 52.3%的留守儿童认为“为了使全家的生活更好,我理解支持他们外出务工”。在“你最想对父母说什么”问题中,有16.7%的留守儿童选择“希望父母注意身体和人身安全,将来一定要报答他们”,31%的留守儿童“希望父母能回来,一家团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并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原因有:希望合家团聚,渴望父母的关怀与温暖,与父母缺乏心灵沟通,学习需要父母的辅导,觉得父母在外务工太苦、太累、不安全等等,也有的孩子表达了他们因父母不在家而遭受歧视、心里孤单、寂寞的感受。这些孩子是懂事的,他们对父母的理解和关心是其他同龄人所不能体会到的。然而,父母不在身边也确实给这些孩子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暑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与其他儿童存在的差异性,使其在身体发育、智力水平、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或问题。暑期放假,留守儿童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更加显著:
1.学业指导不力。调查数据显示,有 46%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 50 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往往就只能管管孩子吃喝,无法进行文化知识的辅导。
2.意外伤害高发。留守儿童暑假期间的生活和城市孩子相比显得单调,往往就是看看电视、下河游泳,存在较多安全隐患。一是溺水,数年来,我区留守儿童暑期因游泳溺亡的案例也不鲜见;二是交通事故,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在没有家长看护情况下自行骑车上路,因此导致意外伤害的不在少数;三是性侵案件,暑期是性侵案件高发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监护人和本人缺乏相关知识,导致防范意识不强,往往给坏人以可乘之机。
3.。
社会不良诱惑。调查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假期缺少玩伴与健康的娱乐项目。由于暑假期间缺乏正面引导和管教,农村孩子们无处可去,部分留守儿童易被不良群体吸引变成“街角青少年”,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从而和人聚众斗殴斗殴,成为涉罚涉罪少年,所以每年暑后,都有个别适龄青少年成为流生。
4.。
心理问题突显。调查发现,在中学阶段,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通常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神经质、自闭等不良的心理特征。调查数据表明,在遇到烦心事时,有 49.1%的人表示平常能与自己要好的同学或朋友倾诉,但是暑假期间有事只能“闷在心里”。在“受到挫折时,你会怎样”的问题中,67.9%留守儿童表示到了节假日更加想念父母,4.7%的人表示感觉一到放
假就觉得生活没有意思,甚至还有 0.5%的人有自杀的念头。这表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明显,如假期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应对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这个特殊群体的人数已在加大,问题也正在凸显。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对国家人才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深远深刻的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影响的不仅是一代人,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为解决留守儿童暑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一是强化政府职能作用。政府要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各有关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普及、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掌握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庭对少年儿童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同时,应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对老年监护人,探索采取适当形式,对他们进行培训。
二是建立健全暑期家长学校。目前,我区农村只有约53%的中小学校建立了家长学校并正常开课。妇联、关工委、教育等部门要齐抓共管,加强对农村家长学校的扶持和督促力度,不断推进村一级家长学校的建设。家长学校要保证常年正常办学,经常开展活动。要立足新情况,创新办学形式,在学习时间上,可以采取农忙与农闲相结合;在授课方式上,可以采取面授与函授相结合;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在活动形式上,可以采取授课与活动相结合。
三是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村居)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生活上的和心理上的关注。村居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安排有爱心教师与孩子结对进行动态管理教育。加强暑假期间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联系可通过网络、书信等形式,内容上突出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的建议以及家教知识宣传、个案沟通等。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假日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爱心老师接触的机会,使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加强对走读留守儿童的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帮助其健康成长;村委最好能邀请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对家教功能缺位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补偿。
四是家长要转变观念。要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假期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加强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五是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教育、妇联、关工委等部门要继续做好暑期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力争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有条件的农村可创建村镇父母课堂等家庭教育基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广大家庭提供儿童道德培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群团组织可以举办一些替代性的活动,如开展“争当爱心妈妈”结对帮护活动等,让有亲和力的成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他们父母的角色,对这些留守儿童给予生活关怀、心理咨询、教育辅导(含文化艺术以及安全教育)等综合性的情感慰藉,让孩子找到心理支持。
还可以组织教育志愿者成立暑期家庭教育社团,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带领农村留守儿童参与活动,锻炼孩子们的社会活动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根源复杂,涉及人员广泛,亟需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从而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第四篇:农村党支部组织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党支部组织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党支部组织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根据《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专项研究“解剖麻雀”调研方案》要求,我们专门组织人员,由部领导带队,通过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典型分析等形式,围绕农村党支部组织生活开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我们将麻屯镇后楼村作为样本,发放问卷46张,其中支部书记调查问卷1张、党员调查问卷45张;召开座谈会1场,座谈访谈20人。同时还对支部2017年以来的“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记录进行了调阅检查。
本次参加调研的后楼村党支部书记,党龄9年,2014年10月开始担任支部书记。参加调研的45位普通党员,党龄1年以下的2名,1-5年的8名,6-10年的16名,11-20年的17名,20年及以上的2名。
从支部书记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后楼村党支部能够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开展组织生活,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积极性较高,除少数请假,很少有党员缺席;党支部已通过组建微信群等方式,开始成熟运用或尝试使用新媒体等技术开展组织活动;支部的班子成员均能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双重”组织生活。
从普通党员调查问卷来看,大部分党员对支部开展组织生活情况持肯定态度,超过90%的普通党员认为支部“三会一课”能按时组织开展、内容丰富,能经常性开展谈心谈话;每年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支部组织生活很少有党员缺席,能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支部组织生活质量较高。
二、经验和做法
**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全县基层党组织中广泛开展了规范组织生活专项行动,推动党内组织活动开展常规化、组织管理系统化、活动内容多元化。
(一)抓制度,推动组织生活常态。印制下发《**县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制度规范化手册》,严格按照“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组织生活的工作规程、流程进行,支部组织生活更加规范。通过查阅后楼村的“三会一课”记录,2018年累计召开党员大会20次,支委会25次,集中党课学习14次,符合要求。
(二)抓规范,严格组织生活程序。利用每月25日党员固定活动日开展专题学习研讨,为开好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打牢了思想基础。今年后楼村党支部已召开组织生活会2次,民主评议党员1次,全体党员均能紧密联系个人实际深入查摆问题,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立规执纪、抓好整改,确保开出高质量的专题组织生活会。
(三)抓创新,拓展组织生活的载体。创新载体,扎实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制度,推动党内各项组织生活有序开展。针对“三会一课”制度不规范、无特色等实际问题,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把规范组织生活与“三新”讲习所建设、党建书屋建设、脱贫攻坚、逐村观摩等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开放式组织生活,提高党员的参与积极性。注重在活动现场营造仪式感和庄重感,在悬挂党旗、入党誓词的党员活动室内,党员佩戴党徽,逐个交纳党费,讲党课学党史,让党员真正找到归宿感。建立“5+x”党小组活动模式,在做好“规定动作”之外,创新“自选动作”,引导党员在设岗定责服务群众、助力精准扶贫脱贫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抓整改,提升组织生活效果。针对专项行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专项整改措施进行整改。通过专项行动的开展,有效的改善了我县组织生活不规范、组织生活质量不高、组织生活不经常等问题,让组织生活有了鲜明的目标指向、有了多样的形式载体、有了贴近实际的实质内容,实现了党的组织生活务虚与务实相结合,使“三会一课”具体化、生动化,有效调动了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增进了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沟通了解,促进了党员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县在农村党内组织生活的开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相比、与党章要求相比、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重痕迹轻质量现象。一味照抄照搬记录模板,导致会议模式化、记录格式化、主持说套话、发言说空话,会议虽然开了却达不到效果,记录虽然写了却千篇一律,既不能在会议过程中总结经验、查找问题、表彰先进、激励后进,也不能在记录上体现出如何发挥政治工作的服务保障作用。
(二)存在重安排轻落实倾向。调研中发现,党支部在落实镇党委月度工作安排时,每项工作都能制定落实措施,明确支委责任分工。但日常执行中,党支部书记不去抓、支委成员不过问、党员干部不上手、普通党员不知道的问题还是比较普遍。
(三)存在重听讲轻互动问题。在讲党课时,支部书记对镇党委下发的党课参考资料不深入思考,不结合实际进行充实完善,拿起来就念,“讲”党课变成了“读”资料。党课讲不起来,党员听不进去,不组织讨论或讨论三言两语不触及实质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党课质量不高、效果不好,没能发挥出党课的引导、教育和示范作用。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其根源主要有三点:一是动力不足。主要是党支部对开展党内组织生活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位,没有看到开展组织生活对提升党员的归属感以及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等方面的作用。二是能力不足。村党支部书记和支部文员大多年龄较大、学历不高,他们认为开展组织活动无非就是把大家叫到一块,读读报纸,未能与村里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内容空洞泛味,影响活动的效果。三是精力不足。由于人少事多,支部的党务工作者身兼数职,使得他们没有精力来谋划、研究组织生活问题,只能是被动应付,因此组织生活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
四、意见与对策
严格规范党内组织生活贵在坚持、重在认真、要在细节,通过广泛调研,我们建议抓好党内组织生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支部书记队伍素质。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示范观摩等形式,教育引导党支部书记如何立足岗位当好支部书记、如何紧扣工作重点组织好“三会一课”等党内生活、如何发挥作用开展党内活动,不断提升党支部书记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
(二)把握党员需求,提升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在落实基本制度、规定程序的基础上,注重把握党员需求,结合党员思想实际落实党内基本组织生活制度,突出党员政治理论、技术业务和对新知识、新情况的需求,结合不同时期工作重点,针对不同文化程度、工作经历党员特点,采取党员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把“三会一课”打造成党员提升素质、增长知识、比学赶帮的综合平台,切实提高“三会一课”的质量。
(三)创新工作方法,提升组织生活的实效性。要不断创新“三会一课”形式,探索互动党课、示范观摩、交叉评比等形式,改变党课由干部讲为大家讲,检查考核由党委评为大家评,培训办班由党委组织为大家互相帮助。要充分发挥好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下乡,丰富和完善“三会一课”的组织形式,不断增强“三会一课”的灵活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注重强化激励引导,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支部书记推进工作创新,充分调动党支部书记和党员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深化评比考核,提升组织生活的规范性。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及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要求,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的规范性文件,对“三会一课”的要求、流程、效果等进行规范和明确,使党支部有章可循。实行定期检查与随时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检查“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适当开展灵活多样的评比活动,适时评比“最佳党课”、“最佳活动”等,以点带面,示范推动,促进“三会一课”质量的普遍提升。
(中共**县委组织部供稿)
第五篇:农村青年工作、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青年工作、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青年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我国青年的主体。他们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状况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村青年的优势和作用,凝聚广大农村青年的智慧和力量。为全面深入地了解xx乡农村青年工作和共青团工作的现状,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青年工作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座谈、走访、征求意见等形式对农村青年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分析,对我乡农村青年工作现状和未来发展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一、农村青年基本现状
(一)青年发展状况
1、受教育程度
在调查的50人中,有初中学历的17人,占总人数的34%,有高中学历的23人,占总人数的45%,高中以上学历的只有10人,占总人数的21%,近80%的青年从事农业种植、养殖、零售、建筑业等体力工作。调查表明,农村青年学历层次偏低,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较差,大多数只能从事体力型、收入低的工作。知识水平的限制,直接影响了农村青年的就业。
2、家庭情况
在被调查对象中,年龄在20至35岁之间共占87.13%,已婚占66.21%,明显多于未婚和离婚,家庭成员在3人及以上的占93.11%。这组数据表明,我乡农村青年绝大多数已经组成家庭,并承担着生儿育女和赡养老人的重任,导致生活压力大,家庭负担沉重。
(二)青年发展中的能力培养
1、找工作的渠道
调查发现,农村青年通过亲戚朋友或同乡介绍找工作的占34% , 自己寻找到的占30%,通过政府或中介组织介绍的占11%,所占比例较少。农村青年找工作的渠道不畅,限制了他们自身的发展。
2、生活目标
调查显示,80%的农村青年对当前的工作生活比较满意。但对于将来的生活目标以及规划,25%的农村青年对将来没有打算,只是边走边看,20%的青年选择学技术然后回家乡发展,有55%的青年打算到城市发展。在工作目的调查中,有54%的青年认为挣钱过日子是其工作的主要目的,23%的青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11%的是为社会做贡献而工作。在对农村青年有无创业打算的调查中,有41%的青年经常有创业的打算,也在摸索当中,28%的青年有创业的想法,但还没有反映在行动中,23%的青年偶尔有创业的想法,8%的青年没有创业想法。这说明我乡农村青年创业的积极性较高,但普遍显得很迷茫,对自己的将来没有多大期望,农村青年迫切需要就业创业的指导和扶持。
3、政治参与状况
调查表明,对“基层干部和爱国宗教人士哪个威信更高”这个问题时,选择基层干部的比例略高于爱国宗教人士,但是在维吾尔族以及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青年中很大一部分人选择了爱国宗教人士。而对于“是否认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问题,100%的人选择了认同。由此可见,农村青年具有较强的集体认同感,但是少数民族群体中基层干部的威信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是否经常关注国家及地方的时政新闻,主要关注哪些内容”这一问题,很多少数民族青年朋友选择了很少关注,汇总之后发现农村青年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改革。调查显示,农村青年比较关注民生问题,参与社会建设的意愿比较强烈。但少数民族同胞的积极性仍有待提高。
4、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
在调查中发现,有40%的农村青年表示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无条件地尽自己的义务,有50%的青年则要看情况为新农村建设尽义务,有10%的青年表示给钱才干。43%的人担心新农村建设会不尊重农民的意愿,搞“形象工程”,21%的人担心会加重农民的负担,15%的人认为不是实事求是,会搞一刀切,13%的人担心只是刮一阵风。农村青年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度高,但参与度不高,担心效果不明显。
5、对团的基本态度
调查显示,团的活动与青年需求脱节,动员力和凝聚力下降。近60%的农村青年表示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内容老套、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农村青年盼望的科技培训、外出务工等项目因经费和团干部素质问题不能普遍开展。调查结果表明,团员意识淡漠,难以管理。农村团员青年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崇尚务实,追求个人成功、致富的意识增强,组织观念、集体主义观念淡漠,同时由于多种思潮冲击,信仰多元化现象明显,难以教育管理。
二、当前影响农村青年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影响农村青年发展的基础条件
1、农村基础教育薄弱
农村基础教育存在师资水平不高、管理力量薄弱,办学模式单一,教育条件落后等问题,特别是农村学校在施教的过程中普遍只重视文化知识的教授,没有在学生的基础教育与学生的从业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建立起联系,没有在学生的短期需要和长远需要之间、地方需要和社会普遍需要之间建立起平衡,从而使走向社会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青年素质的提高及个人发展。
3、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
当代青年所处的是一个开放式的生存环境,形形色色的思潮冲击着农村,一些不良风气和不健康思想,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封建迷信等思想对青年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工作方式和评价标准等因素的影响,农村青少年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思想道德教育缺乏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不强,无法发挥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教育效能。
4、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难度加大
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薄弱,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主要表现为团的吸引力下降,农村大量青年外出务工,团的工作很难找到工作对象。在农村出现的各种“两新”组织中,团建工作相对滞后,甚至存在空白地带,未能有效地覆盖青年。农村团干部基本上是兼职从事团的工作,年龄普遍偏大,并带有义务性质,工作热情不高,再加上经费严重不足、活动场地缺乏,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开展非常困难。
5、农村青年文化建设滞后
目前农村青年文化状况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农村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文化生活单调是农村青年文化生活现状的显著特征。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缺乏,面向青年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很少,农村青年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不高,农村民间文化缺少青年传承,农村普法教育力度不够,从而使求神拜佛、卜卦算命、赌博等封建迷信活动和不良习气有所抬头。
(二)影响农村青年发展机会的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综合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村青年的就业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相对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产业单一,人均水平低。农民增收的难度依然很大,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年劳动力选择了离开土地进城务工。
2、农村青年就业创业难度大
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农村青年中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突出。受就业观念、教育培训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能力普遍较弱,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多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型职业。初、高中毕业的“两后生”,缺少职业技能,职业定位“高不成、低不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促进农村青年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和基础责任,应该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要通过政府行为调整教育政策,追求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支持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确保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青年务工需要的教育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为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二)增强农村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职能部门及有关团体的支持和配合。要以农村青年的理想教育、现代文明意识教育为重点,针对青少年群体各成长阶段的特点,进行分层教育,合理确定由低到高的阶段性目标、内容和方法,努力做到目标切实可行、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重视思想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改变过去思想教育就是说教、读报纸的教育方式,以影响大局和青年关切的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口,把思想教育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融入到青年群体性活动当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实实在在地进入到青年的思想、工作和生活。
(三)加强农村共青团工作
进一步履行好团的基本职能,发挥好组织、引导、服务、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作用,是加强农村共青团工作的根本所在。要按照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青年、服务社会的要求,针对薄弱环节,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聚焦点,大力整合和配置资源,选树农村带头致富青年典型,打造重点工作项目和活动品牌,关心和扶持农村特殊和困难青年群体,整体化推进农村团的工作。加强农村团建,一方面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创新团建模式,努力实现对农村团员跨区域、跨行业多重覆盖,另一方面要建立流动团员管理的长效机制,构建农村青年动态管理的新格局。
(四)大力加强农村青年文化建设
文化对于农村青年,最重要的作用是青年主体意识的启蒙。文化可以启迪青年人的理想,拓宽青年人的视野,增长青年人的才干。农村青年文化建设要以服务农村青年成长成才、就业创业为主线,创新载体、加大投入、重在建设、引导参与、寓教于乐,用先进文化塑造农村青年,充分发挥青年在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大力加强农村青少年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年文化活动,推动农村青年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五)引导农村青年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农村青年的社会化要通过他们在社会参与实践中来实现和推进。要不断增强农村青年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识,积极引导农村青年科学规范、合理有序、务实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通过党团组织覆盖拓宽参与途径,通过加强指导、规范管理,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青年社团组织,通过培训和劳务基地建设,为青年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通过法律手段和合理渠道,维护青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要热情鼓励农村青年参与青年志愿者行动,使他们在奉献中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