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数学课堂教学常规的几点思考
关于数学课堂教学常规的几点思考
[摘要] 数学课堂的教学常规中的每一个步骤的目的都应该为引导每一位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了教学过程服务,都应该为引导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的意义服务,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了发展和发展所需要的必要能力。数学课堂的教学课堂常规结构应分成以下六个步骤进行: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学习任务及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开展自学尝试活动、课堂训练的组织设计、师生课堂小结、课后反馈。
[关键词] 构建知识自学尝试课堂小测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让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尤其是重视学生的模仿性训练,一味使学生通过获得既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已产生的问题并得出即定的答案或结论。这种传承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进“读死书”、“死读书”的死胡同,成为分数的奴隶,从而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构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意义,这种构建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第6页)。新课程的实施,教师是关键。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至关点。教师要从知识的权威走向平等参与学生的活动,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我们在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下,着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和创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和创造意识,促使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因此评价一堂好的课堂设计就看是否能成功地引导每一位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了教学过程,是否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了发展和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下面就针对数学课堂的教学常规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数学课堂的教学常规中的每一个步骤的目的都应该为引导每一位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了教学过程服务,都应该为引导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的意义服务,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了发展和发展所需要的必要能力。我个人认为数学课堂的教学课堂常规结
构应分成以下六个步骤进行。
一、创设问题情境。(2分钟左右)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因为每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和教师在新课中的教学活动或多或少的怀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较集中。利用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追求解决问题的迫切感和责任感,将每节课的知识创设成一种合适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松弛有道的理想气氛。
近代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为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该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当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发现问题、大胆怀疑、探果索因是创造的开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创设疑问情境和探究情境,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发挥学生的潜能,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找到正在探讨的问题和已经知道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指导他们如何思考、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运用旧知解决新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建构知识,掌握教学思想,养成独特灵活的思维品质。
比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教学中可这样设计:(屏幕显示)“思考: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从而有效地导入自学探索。
二、明确学习任务及学习目标。(1分钟左右)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自学,并从中寻找、开发、利用、生成和创造可学习资源, 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自学的盲目性,也便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设计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可先分析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制定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在完成上述两个过程的基础上,即在学生已有了学习准备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增强求知欲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自学增加“催化”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把学习目标“亮”出来(课堂上可以用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使学生心中带目标进行自学。
比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教学中可这样设计:(屏幕显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1、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指导学生开展自学尝试活动(15分钟左右)。
此步骤为学生自学提供具体、详实的材料,这些材料以一个个的问题组成题组,围绕新课学习任务,从知识的发生、发展、结论等处提出来。组织学生自学,初获信息,然后在教师辅导和指导下进行激疑、释疑、解疑,使知识信息贯通。学习中知识、技能及原理的迁移活动,也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没有问题,无从思维,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新知”时,通过设置问题,既可以形成问题情境,又可以造成一种心理紧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又使学生能存疑或质疑,造成一种“信息差”,学生急于解决这些疑问,形成学习意向,经过努力解决问题,数学知识的传输就通,如此继续,不断调整,来实现教学全过程。
这一环节是学生自学的中心环节,学生在这些自学问题的牵引下,初步获取知识信息,解决重点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在完成这些自学问题时,往往只能领会一些表象,教师的质疑、指导、画龙点睛是不可少的,从而确保学习目标真正落实。
四、课堂训练的组织设计(25分钟左右)。
要精心设计练习中思考性的合适梯度,提高训练的效率。既要防止过分的机械模仿,又要避免过早要求学生解决复杂的应用问题。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事先制定学习任务
及学习目标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为了让学生的心理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可将必做题采取课堂小测的形式,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选做题可以自由完成,不作课堂要求,这样既做到面向全体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更有发展的空间。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腿勤、眼勤,深入了解学生解题过程,对课堂小测可进行当堂面批并及时多给予肯定的评价,也可让学生进行自我、相互的评价与矫正,从而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自学效果,也可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此过程中也应给学生提供自己提出问题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和创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和创造意识,促使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五、师生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
根据学生在课堂小测的检查反馈情况,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对照学习目标进行归纳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使学生的认识再上升一步达到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
六、课后反馈(课后完成)。
一个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非一朝一夕,除了把别人总结好的经验为我所用外,主要靠自己“千锤百炼”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形成“秘方”。课后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迅速接收反馈信息,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从而为调整教学策略建立可靠依据,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通过书写,一方面可聚沙成塔,积流成河;另一方面把教学对象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变成信息,暂时贮存,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做到教者有的放矢。
2008年1月10日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2版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第二篇:数学课堂教学常规要求
数学课堂教学常规要求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是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主渠道,是学校教学管理的突破口。上好每一节课,是全体教师的神圣职责。为了切实抓好课堂教学工作,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益,特制定教师课堂教学常规要求。
一、严格遵守上课的规章制度。
1、仪表端庄、穿着得体、举止大方,讲究师容风貌。
2、课前2分钟带着教案及相关教具进教室作好课前准备,目视学生上课情绪或检查班级学生课前学具准备情况。如安排有眼保健操,任课教师应督促学生认真做操。
3、准时上课,上足45分钟,不得提前或推迟下课,中途不随便离开。上课时不得处理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关的事务。
4、微笑进课堂,民主进课堂,激情贯穿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上课语言亲切,态度和蔼,上课用普通话,热爱学生,循循善诱,积极为学生学习创造一种心理安全的气氛。
5、教师既管教又管导,严格课堂常规纪律,搞好组织教学,对违反课堂常规要求的学生要及时提醒,坚持正面教育,以理服人,不打骂、讽刺挖苦学生,不罚学生站立听课或停课出教室,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得在课堂上发泄个人怨气。
6、教学语言要清晰、准确、简练、严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抑扬顿挫、质朴文明。力求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兴趣,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帮助理解,引起师生感情和智力活动的共鸣。
7、重视学生课堂教学中的站立、坐下、看书、写字的姿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
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课前:
⑴深入钻研教材,精雕课时教学设计,做到一课时一教学预设。⑵指导学生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完成预习笔记。
⑶做好必要的课前准备(包括教学具的应用)。
2、课中:
⑴教学目标明确。每堂课都要有“三维”目标,且“三维”目标定位准确、恰当。⑵教材处理得当。知识线清楚,重点、难点、疑点、特点分明,讲课时做到:重点内容抓住关键突出讲;难点化整分散讲;疑点分析对比具体讲;特点强化特性
明确讲。
⑶教学方法新颖。注意使用启发式教学,引导要有分寸,应点在当点时,点在关键处;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表述观点,筛选信息,理清思路。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要突出思维的教学,重视结论(概念、法则、定理、公式)的探求过程,注意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解题时要突出解题思路的训练;
⑷教学结构严谨。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注重课堂反馈,及时评价和总结。
⑸学生要全员参与。面向全体学生,发挥优生引领作用的同时,应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潜能与发展,有效实行分层次教学。注意多种层次提问。提问以调动学生思维为目的,简单提问(学生用“是”与“不是”、“好”与“不好”等来回答)少些。对学生发言应作出恰当的评价,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训练机会。⑹课堂练习精练。练习体现针对性、坡度性、思维性、层次性。
⑺板书设计合理。做到规范、工整、简洁、醒目,禁止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⑻能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课后:
⑴精选作业。留作业要注意类型化,不留简单重复的作业,注意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分层次留作业,作业量要适度,要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及能力培养。⑵认真及时批改作业。错题及时讲评、订正,体现二度批改,对部分后进生尽量做到面批。
⑶注重反思。课后静心反思,总结本课的成功与不足,捕捉学生课堂学习的“闪光点”、“创新点”,即使记录教学随笔,调整制定下一节课的教学策略。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新常规
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新常规
预备铃响:
(师)铃声响(生)趴桌上(师)头(生)朝右(师)等(生)等老师 师生问候: 上课:(师)小朋友好!(生)老师您好!(原地起立)下课:(师)小朋友再见
(生)老师再见,谢谢老师!进入倾听的准备:
(师)小脚
(生)放平(师)小手
(生)放好(师)小耳
(生)听清 听的时候:
(师)眼睛
(生)认真看(师)耳朵
(生)注意听(师)一心
(生)不二用(师)做个
(生)好学生。正确的执笔:
食指拇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指在后藏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躺着。连线的时候:
(师)一
(生)放(师)二
(生)靠(师)三
(生)连 写完作业后:
1、(师)停笔(生)抬头
2、(师)说停(生)就停 打开书本的时候:
(师)一
(生)打开书本(师)二
(生)垫好垫板(师)三
(生)小手指题 发言:站直、大声、响亮。同桌交流: 同桌悄悄说,左边先说给右边听;右边后说给左边听;若有错误,及时提醒纠正。坐姿整理:
1、(师)1、2、3(生)坐端正。
2、(师)最高境界
(生)静悄悄。
3、(师)拍手三下(生)拍手三下。
4、(师)两脚踩地(生)脚并拢
抬头挺胸
看黑板(老师)。
下课:
(师)一
(生)换,二
塞 三
对齐
第四篇: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张国红
(朝阳市开发区下河首小学
辽宁
朝阳 122000)
摘要:
随着课改的不断扩展,小学生综合质量评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和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在日常中积累积累经验、发现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有效地课堂时间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课改
课堂
数学
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数学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它成为了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如何与时俱进,体现新课标的历年和要求,把新课标的思想,不失时机贯穿与现行教材教学之中,这里就数学课堂教学谈几点思考。
一、参与性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应该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经验。所以我们教者要提供现实的、适合学生的数学素材,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在数学活动中,并有所收获。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共同参与
教学“直线、线段、射线和角”时,老师先出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说出了从生活的角度看到了若干实物后,老师又问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学生说看到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直线和曲线,还有圆、椭圆等。老师引导学生美丽的图案都是由线画成的。请同学们自己任意画几条线,然后和同组的同学讨论讨论,看看可以把画成的线分为几类?进而引入新课。这样将美术与数学进行整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数学、热爱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看待问题。学生感到亲切,很积极地参与其中。
2、小组合作、人人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中,让学生统计2分钟内经过学校门口的各种车辆数,由于多媒体课件模拟情景一闪即逝的局限性,学生独立无法完成,这时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分工,规定小组成员每人只记一种车,在全部完成之后再进行合作总结。这样在统计过程中,人人参与,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统计的意识。
3、实践操作、人人参与
动手实践就是让学生去量一量、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教学、做数学。不但一切科学的发明创造离不了动手实践,而且动手实践能促进学生大脑的发育、思维的发展,能激活学生潜意识中学习数学的本能和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任意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个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猜一猜: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再让学生想办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有的折,有的量,有的撕下三个角“拼”等,冲破教材束缚,变原教材中“量一量”的单向思路为开放探索,通过人人动手实践操作,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二、探究性
现行教材中,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看不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如线段图的呈现,往往是静态的、结论的形式,应用题的解答过程,大多用了“告诉式”、“提示法”„„难以让学生领略数学动态的形成过程,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学问题的潜在探索空间,影响了学生主动探究潜能的发挥。教师作为教材的开发者之一,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对教材作适当处理和组织,尽量少一些暗示、干预,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
例如:“简易方程”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秤物体”引入,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天平秤物体”的学习情境材料,分别列出算式:20+30=50,50+50=100,20+X=100,2X=60,20+X>100等等,再想想:“可分成哪几类?”,然后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有什么特点?在观察材料、讨论中,自己获取什么是“方程”的知识,改变教材中“告诉式”,学生经历了抽象知识在实践操作中得以理解的探索过程,在不断探索中学到了知识,学回了学习,从中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再创造”的愉悦,同时体验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开放性
1、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教者要善于沟通数学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教学“小数乘法”时,可创设“水果店”场景,提供一些水果及价格:苹果每千克3.20元,梨子每千克2.50元,橘子每千克2.40元,香蕉每千克4.60元。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水果,购买2千克以上,算一算,要用多少元钱?怎么算的?这样结合实际选择学习材料,教学内容开放了。把“数学内容与教学现实有机结合”,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问题的开放性
在教学“9加几”时,我在教学本内容时,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出示一幅“运动会报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于是学生提出:参加赛跑的有多少人?投沙包的有多少人?参加运动会的男、女运动员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赛跑的比投沙包的多少几人?投沙包的比赛跑的少几人?”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让学生选取用加法做的一种信息进行探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在主动学习中,又想出多种算法,改变了过去只讲“凑十法”的单一做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这样,问题开放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变大了,探究的欲望也更加强烈了。
3、结论的开放性
我曾经出过这样一道题:妈妈每天工作8小时,一星期工作多少小时? 学生A的解法是:8×7=56(小时)因为一星期有7天。
学生B的解法是: 8×5=40(小时)因为我们每星期休息两天,我妈妈和我一样,休息两天,工作5天,所以一星期应按5天计算。
以上几位学生的不同答案,都有道理。这种开放式的结论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轻易地加以否定,势必扼杀了学生智慧中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反之,不轻易地加以否定,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说,使他们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愉快气氛中进行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以自身的行为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主动的提高。同时,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与交流等,尊重学生的思考,保护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所发展,有所超越。参考文献:杨刚
卢江《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作者简介:张国红(1972 —),女,辽宁朝阳人,小学高级教师,专科。朝阳市开发区下河首小学教师。
第五篇:课堂教学常规
汤沟小学课堂教学常规
为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师形象,全面高效设施课堂全优工程,我校结合打造全优课堂各项要求,特制定如下课堂教学常规:
1、上课预备铃响后2分钟,教师站到教室门前候课,督促、检查学生做好课前各项准备工作;上课铃响后,教师立即进入教室上课,按时下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不无故缺课。
2、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课表上课,不允许私自调课、停课、调课要做好调课记录,及时归还所调课务。
3、教师因病或因事不能按时到校上课者,应提前办理请假手续,做好调课记录。
4、上课带教案进教室,按照全优课堂的教学要求认真施教。
5、教师服装整洁,仪态端庄,教态自然大方。上课不会客,不穿背心、拖鞋上课,不坐着上课,上课不抽烟,不吃零食,上课不接电话或打出电话。
6、教学态度端正,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与学生平等相处,关爱学困生,不歧视、挖苦辱骂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7、教学目的明确、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按照“全优课堂的模式”进行上课,体现素质教育。
8、讲解清楚、概念明确,语言表达要精练、准确、通俗易懂,使用普通话,杜绝课堂上出现知识性错误。
9、能恰当使用教具,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0、注意纠正学生坐姿、写姿,随堂教师要负责督促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11、上课前,师生相互问好,鞠躬致敬。(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12、眼保健操,谁上课,谁负责,督促学生做好眼保健操,保证教师纪律。
在查课中,如发现违反上述常规现象的,按照绩效考核制度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