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
编辑:静默星光 识别码:16-708219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22 08:45: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

西华二中:李祥慧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理念,以全区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为目标,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我开展了新的一轮课堂教学改革,主题更加明确——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高效课堂”,在此大好环境下,我也深刻的反思自身课堂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现简单反思总结如下:

一、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在新一轮课堂改革之前,我们也进行了不少的课堂教学模式得探索。比如,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材料来代替教师简单枯燥的说教,将最新的时政热点及相关的影响资料充分的吸收进课堂,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大量资料的扩充,使得整堂课如同一个大的拼盘,一会视频,一会活动,看似热热闹闹,实际学生理解消化的时间减少了,使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正如《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不重,学则不固。”同时,由于学生搜集资料的条件有限,大部分资料的准备还是由老师进行,整堂课依然是老师占在了主体地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了遏制。针对这些情况结合我市新一轮的课改,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以导学提纲为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获取知识不应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更不应是唯一的目标,我们要让学生自主的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学习的方法,并能够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形成探究——发现——创造的能力。结合这个特点,在新课改后我们尝试“以导学提纲为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首先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编写导学案。可以包括:学习目标与要求、基础知识自学提纲、深度思维的问题、方法与思路的要求、典型例题的举例和分析、系统总结和归纳、跟踪检测、当堂达标、作业布置、拓展迁移等。比如我在讲授《直面挫折》一课,就为学生编写了这样一个导学提纲,如果你是一个遇到挫折的人,你将怎样面对?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和自身经验一步步的来解决问题。这种导学提纲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其求知欲,也有利于同学们的展示。

其次,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本着先静后动的原则来进行,所谓“静”就是学生独自静心学习,沉浸在自学提纲和教材之中,运用圈、点、勾、划等方法读透教材,理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或拿不准的问题可以进行整理或者做出特殊的标记。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减少对老师和他人的依赖性。所谓“动”就是小组成员之间针对自学中存在的问题相互交流,个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同组成员相互讨论,本着自己能独立完成的组内不交流,组内能完成的班内不交流的原则,最终达成共识,充分体现小组团结合作的魅力。

第三,小组交流展示,提升学生自信。在新课改后,“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已无容身之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经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旋律。教师一人独掌教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

强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可是,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班级里总有一部分学生不原意或者不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课堂上教师指导的学习活动往往演绎成优生或部分中等生的“专场演出”,为此我在展示环节中特别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提倡“展示无错”“后进赶先进”“全员参与”原则。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2、发挥合作精神,同学展示有错误的,组内其他同学可及时纠正、完善补充;小组成员在展示过程中注意和其他小组成员以提问方式形成互动。

3、每次展示时教师不点名,学生按照小组的分工展示预习成果。展示的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由老师在导学提纲上提出的问题,另一部分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主发现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4、展示交流时要求学生能够脱离课本,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思路和独特的见解,其他小组的同学在认真倾听、笔记的基础上,记下疑问。当展示结束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要求答复,没有具体的问题时,也要适当地从准确性、新颖性、实效性、语言表达等方面指出存在的不足和欣赏的长处。

5、展示的方式要丰富多样,新颖活泼,健康深刻。展示的方式除了常用的听、说、读、写、看外,更提倡小品表演、编演课本剧、案例分析、调查分析、网络交流、歌曲绘画、实物设计、实际操作等多种艺术的呈现方式。

二、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以良好的习惯促学生主动发展

1、教学生学会听课,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

在45分钟的课堂上,学生每一个时间单位的注意力不尽相同,维持的时间长短也不同,这就形成听课质量的差别,听课质量的差别必然导致学习成绩的差别,因此解决好听课注意力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解决好听课注意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听课笔记,听课笔记主要是以听为主、以记为辅。以往有些学生,上课的时候记笔记特别认真,几乎能把老师所有讲述的内容全部记录下来,结果影响了听课质量;还有的学生从来没有记笔记的习惯,结果课后复习的难点和疑点无法自己解决。所以,从开学开始,我要求学生每人必须设一个课堂笔记本,将老师上课的重点知识简明扼要地记录,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有针对性地写出评语或鼓励的语言,每位学生的都不一样,让学生认识到老师对会听课学生的欣赏,发挥榜样的带动效应。

另外,激励语言和奖励机制双管齐下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这里我最常用的是激励性用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在学生的表现有明显进步时,应及时运用肯定性、激励性用语,并适当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在这方面我主要采取的措施是,课堂上对紧跟老师授课步子的同学的独到见解大张旗鼓地甚至是夸张式的表扬,例如——“不错,学习就得认真。” ——“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大有进步,再加油。”/“希望你再接再厉!”/“不骄不躁,继续努力!”——“功到自然成!”/“你瞧,你比以前进步多了,望继续努力,争取更优异的成绩。” ——“你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成功!”/“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一定能进步!”/“老师相信你能自己想出来!”/“相信你能做得更好!”等。另外专门设置的百分考核奖励加分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学一个月来,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大大增强,问题不再没人答,而是抢着答。

2、教学生学会做题,养成认真做题的好习惯

在学期中、学期末以及中考组织的学生质量检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平日学习还可以,但考试成绩往往不如人意。究其原因,不会审题是其成绩不理想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所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这方面我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将课堂中分析的课文、搜集的资料、习题等权利下放给学生,这一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句,从而归纳主题、划分层次,真正看懂材料,因为许多同学总认为政治学科开卷考试,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乱抄一气,全然不顾材料的主旨,造成反题的现象,所以有必要训练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学科评价体系,促先进、带后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所以我们应关注每个孩子,要信任他们,给他们以希望,对他们进行积极评价,评价是促进学生反思自己,找出缺点和不足以便及时进行矫正的最佳途径,也是教育评价中的“促进学生发展”功能的最好体现。在主体性教育中,艺术性地进行评价可使学生充分体验成长的愉悦,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将各种知识有效地纳入自我的认知结构中去。因此,对学生的展示做及时的评价是不可缺少的。在我的课堂中我主要采取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内容灵活选择,可以是展示过程中的全部也可以是某一点,可以使讲题的思路,也可以是讲题的语言,方法。但不管怎样每个人的评价都必须是非批评的,必须有建设性的作用。评价的时机也并非固定不变,可以在一个小组展示后,也可以在所有小组展示后,其目的只有一个,及时发现并赞赏每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拿起“表扬的武器”,使学生处于“我能学好”的自信中。当学生沉浸于“我能学好”的喜悦之中时,必然会产生更强烈的主动的求知的心理冲动,从而以更好的心态步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为自主学习搭建起新的台阶。

以上是我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在实践中我也深深感到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来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才会有自主学习的兴趣、素养并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来,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实际,达到课改的目标,我会为此不断努力。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不断拾荒在新课改征途上的我会更加从容、达观、自信,在改革中尝试,在尝试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

第二篇:激活思想品德课堂之我见

激活思想品德课堂之我见

江苏省兴化市顾庄学校初中部 费丙权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这就要求老师们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精心构思问题情景,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课堂在大纲的框架内最大限度地体现生机与活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

关键词:学习兴趣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化 学法指导

一、激发学生的思维

能否激发学生的思维是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它直接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投入程度,关系到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从思想品德课每节课内容要素的构成来看,既有思维的平淡点,又有思维的强劲点。一般来说,思维的强劲点,主要存在于一定背景材料到揭示课本基础知识的转折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当分析教材重点、难点时,往往要先为学生提供一定背景材料设置情境,在引导学生了解材料的基本情况后,巧妙地为学生提供设问,要求学生结合背景材料进行分析、思考、讨论。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激发状态,课堂教学也上升到了高潮。当围绕问题圆满完成讨论之时,课堂教学的目标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不仅如此,更关键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思维。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则主要是通过设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掌握新知识,从而发展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讲九年级第七课《公平合作》时,我在学生看书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的公平合作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或小组讨论后回答。当他们的观点与教材主题思想基本相同时,我便即时给予肯定,学生也就从中得到了成功的满足,从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始终是教学的难点与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而从学生的兴趣点来看,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近期发生的国内外的重大时政热点以及社会焦点问题;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是促进和提高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他们主体性充分发展的开始。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规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知识,而且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全面关注“人”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道德素质方面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另一类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较为喜闻乐见的,都想说也能说上几句的东西。这些内容在趣味性、可读性日益增强的中学政治教材中随处可见,要充分利用。同时,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把教材中没有的而能为教学所用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搬上课堂,并通过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思维过程中,完成落实课本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一举两得之功效。

三、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方法的指导,强调的是发现、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学习方法的指导有一定的基本程序,以指导自学方法为例,指导自学法可以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指导的基本过程是:首先是布置任务、明确要求、提示重点。任务可是一章或一节,也可以是一个问题,布置任务时要提示自学的重点,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任务。任务和要求应符合学生的水平,照顾个性差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是解答疑问、指导方法。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自学中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扫清障碍;根据个别情况,指导学生改进自学方法。再次是检查效果、弥补不足。及时地采用提问、检查作业等方法,了解学生的自学效果,对重难点进行个别或集体的查缺补漏,纠正错误,肯定成绩,给学生以鼓励。最后是运用。即把学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巩固自学的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不断得到发展。

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是课程的探究者和开发者,是教与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创造者,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喜欢某一学科与喜欢某一学科的任课老师是相互对应的。如果学生不喜欢、不尊重、不热爱任课老师,对所学课程没有兴趣,他们的情感就处于一种抑制状态,就不能有积极的,高效率的思维活动,教学就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这一相关性早在我国古代,《学记》中就已提及到所谓“乐其师,信其道。”因此,作为教学的活动组织者,教师始终应该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他们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获取知识。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建立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讲求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创造师生之间多样化、多层面、多纬度的沟通方式,让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得到尊重,给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的才华、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的求异思维,把课堂变成以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主阵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中逐步养成。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人人参与的实践和创新过程。所以,学生才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逐步形成善于质疑、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把学生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

思品课本身就是一门很综合的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很有必要,在活动中学生学得知识,受到教育,其效果是老师在课堂上的泛泛说教所代替不了的。例如在学习《伸出爱的手》一课,教师不是单纯讲解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应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而是在学生开展了“体会残疾人的一天”的活动,让学生蒙住双眼体会忙人没有眼睛做事的诸多不便,让学生捆绑一条腿让学生感受腿有残疾的人的举步为艰,让学生帮助双手体验没有了手的困难等等,体验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更能身临其境的体会残疾人的诸多不便,以及其超乎常人的坚强意志,学习他们,帮助他们的情感就自然由心而升。学习《美化家园》一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看我手多巧”的变废为宝活动,学生把废瓶子、废罐子、没有用的纸片经过构思设计,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进行展示,这个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注意环保,美化家园的意识。

主体性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是情感的切入点,导行的前提,无论是学生道德思维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思品课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亲自体验,感受教学内容,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信息交流,也是培养道德主体的重要途径。总而言之,教育人的工作本身就是感情的工作,关乎感情,而我们培养教育的对象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我们最终的培养教育目的也正是让他们成为富有正义感,具有责任感,带有使命感的时代新人,这就更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以情为线,贯穿始终,唯如此,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生命力和感召力、影响力。

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情感、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激发兴趣、自主合作探究课堂、生活化课堂、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实现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从而搞好思品课堂教学,让思品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涛.思想政治课开放性问题设计的一般要求[J].[2柯建来《思想品德课体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3] 张京伦.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J].此文于2010年发表在《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第9期

第三篇: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改革背景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学生被动接 受,不愿学、不会学、听不懂、教学效益低的教学状况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益,影响了学生 未来的发展。目前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如杜郎口模式、武汉二桥中学 模式。从目前教学的实际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无法照抄照搬,如何把课堂变成师生 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阵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参与课堂研究,全面提高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科学素养,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二、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遵循“立足实际,突现主体,注重实效”的原则,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模式,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 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以教学案为突破口,以分步导学、先学 后教、精讲点评为主要环节,以班级自主管理、小组竞赛、文化熏陶为激励,努力改变学 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兴趣的动起来,真正主动学习,提高综合素质,让学生想学、会 学、乐学、活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三、改革的总目标

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立足学情,让学生动起来,做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会学乐 学,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五、“教学案”课堂教学改革细则

(一)备课模式:

“单元规划,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不断优化、成型学案”

1、单元规划、集体研讨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单元或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2、轮流主备、集体定稿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教学案”初稿,并交给备课组长审查修改,提前一周进行集体研讨;备课组长将一周的“教学案”草稿交备课组长审定,制成正式文本并印刷。教师根据导教学案,并对学案进行个性修改。

3、课堂反思、整理成册

师生共用“教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教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教师将“教学案”整理成册,备课组定期上交导学案电子稿(以年级为单位每周收集整理),以备检查和存档。

(二)“教学案”基本格式:【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学法指导】——明确任务、注意表达方式【学习过程】(分步导学)

1、预习导学(主干知识填空)——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课前完成,不超过20分钟,达到了解)

2、问题探究——师生探讨·分析问题(课堂主体,教师引入,学生探究展示,教师点评)

3、趁热打铁(训练)——自我检测·解决问题(可有可无)

【延伸拓展】——根据实际对部分学生使用或者对某些课使用,可有可无。【课时作业】——巩固训练,要求适量适度。也可重新布置。学生当天完成,教师当天批阅。【单元检测】——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每单元结束,以考试形式进行,必阅)

(三)“教学案”的编写原则: 编写“导学案”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方便学、有利学

2、记忆性原则:体现主干知识,必记必背。

3、探究性原则:充分利用教材探究性示例,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层次性原则: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每节课重点探究1-2个问题,问题要有层次,最好为有梯度的小问题合成探究性问题,便于学生思考。

5、宜粗不宜细:要体现主干知识,不必刻意分割教材内容,要为教师留有个性空间。

(四)课堂教学模式。

改革的核心在于用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学习,没有固定模式。

1、精讲示范课:适合每单元第一节或者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学生课前预习后,由教师根据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讲解教学内容,体现内容的“真和美”,展示教师的教学魅力,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学会思考。此课型不等于满堂灌,一定要有学生思考的空间,引着学生追寻最美境界。

2、分步导学课:主要实施的课堂模式。学生课前预习,了解内容;上课前5分钟检查(或者处理作业、处理遗留问题、复习提问等),教师引入新知并引导思考探究性问题;学生思考并合作讨论,然后回答展示讨论;教师点评总结并引入下一问题,最后小结,学生课后完成作业。

3、习题复习课:适合单元检测复习。课前考试形式独立完成,课堂先分组讨论,然后诊断答疑的形式完成。

(五)“教学案”的使用原则 ⑴对学生的要求

1、课前对学生是预习提纲。所有学生根据“教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必须自行解决“教学案”中填空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按学案思路深入思考,提出问题。任课教师课前检查。

2、课堂上对学生是学习笔记。要及时思考并做好记录,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3、课后要求学生应将“教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并对学习中遇到的东西进行反思积累。⑵对教师的要求

1、上课前一天教学案,指导学生预习。课前检查教学案,了解预习情况。

2、课堂教学时首先引入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展示,教师精讲点评。

3、课堂上要求教师以学定教、灵活使用。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

(六)几点要求:

⒈教师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突破教师不讲学生就不会,教师少讲唯恐学生不明白的观念,要敢于降低难度,不刻意追求教学质量的迅速提高,坚定不移的进行课堂改革,用自己的巧妙“引导”让学生动起来,只要形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局面,最终能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⒉教学案是学生的笔记和知识积累本,学生应当整理成册,妥善保存,教师要强化学生学习品行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切实落实“二先二后”(先预习后上课,先思考后提问)的学习程序,倡导课前真预习、课上乐学习、课后善整理的学习风气。任课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会预习,会讨论、会质疑,尤其会展示,让学生有序参与课堂。年级要加大检查力度,确保落实。

3.建立健全班级竞争机制和文化氛围。各班形成班级口号、誓言等,健全并形成班级文化。班内学生按自然组分组,四或五组,小组间要学习能力公平。每组有组名、组内宣言、组长、成员等,班级内部有小组评比栏。

4、要求教师连续讲解不超过3-5分钟,每节课必须有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要求每节课至少有5-10名学生回答或展示问题,每节课有掌声并表扬学生2-5次。进一步落实教师“三讲”:即讲重难点、课前建模或课后总结、引入知识和小结问题。“三评”:即评学生展示或有序参与、评易错易漏易混点、偶发讲评点。“三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不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要求不讲。

第四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发展上获得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因此,要全面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完成一次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保证课堂教学信息的顺利传递,才能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顺利搭建起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所接纳和内化为知识。

一、激发兴趣,引发动力,积极参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有兴趣去读、去学,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氛围营造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以说,人们在心理上往往趋向于轻松愉快而躲避紧张压力。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潜能。因此,老师要改变思想观念,转换角色,从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一切为了学生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援助者,学会热爱、尊

重学生,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营造宽松的、愉快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情。

2.图片展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效。因此,在每堂课之前都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的亢奋状态。比如说,可以进行图片展示。

二、注重教师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道德。情感由政治和思想品德组成,不仅仅依赖于显性课程设计的渗透,更有赖于思想品德课堂教育方法的良好运用。思想品德课程强调的是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和政治素养的培养,在教育过程当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分析和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陶冶学生健康的情操。情感的形成需要适当的情景烘托,人类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当中迸发的,这种感情或激动或悲伤或愉快或沮丧,是不受大脑支配的,全部有赖于当时所处的环境。所以,对于教育者来说,自身的情操和自身的道德品质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会在不自觉中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当教师表现出的是高尚的思想品德时,学生自然受到感染,这种非课堂式教学起的作用往往比课堂讲课的作用更大,学生从中受到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更加透彻和切合实际。

三、巧设疑,妙导思。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先导,它可以引起积极的思维,使课堂“神动”。然而,问题的设置和思考时间直接影响课堂的有效性。问题过多,学生疲于回答,不愿思考,思考问题的时间过短,不能激发学生深度思考,问题的提出没有实际意义,教师自问自答的课堂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具体内容提出解决本课重难点的“好的问题”,提出“好的问题”之后,让学生思考问题,根据问题本身的难易度确定学生思考时间的长短。“问题提出”和“时间控制”是教学效能测评的两大要素,问题提出的好,问题的量适度,则教学效率高,课堂教学的提问以学生思考3—5分钟为宜。

四、师生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充满快乐与成功的体验,这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诚地与学生交流与沟通,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实践。为达到这个目的,我的做法是:先指导学生预习,即针对本节课的目标、重点、难点,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包括教材与课外材料的整理),使学生有的放矢地预习。搞好预习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然后,由学生汇报预习情况,师生合作归纳提炼出问题。最后,合作学习,即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充分发挥群体互补优势,在合作讨论中感受成功与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初中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相关生活常识,但是对于生活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思想品德课程应该为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所以,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方式,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亲近社会,提高社会生活能力,为今后打下基础。

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通过新闻调查、模拟法庭、辩论会等活动,开展情境教学。在活动中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人的意识、情绪和思维是受他所处的环境影响的,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可以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实物、画面、音乐等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出与教学要求相吻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参与、去感悟、去理解、去体验,从而进一步增强趣味性,提高实效性。

以上是我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部分心得体会。总之,课堂既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又是学生生活的方式之一。课堂教学应贯彻生活化原则,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活动,以体验生活的方式最终达到指导学生生活的目的。在思想道德课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增强思想品德教学效果。

第五篇: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

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

本文以笔者所在部门为研究对象,以笔者亲身经历的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为背景,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和研究了当下学院在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提出了笔者对于法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以期能对我院法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完善尽绵薄之力。

为了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特别是要以学生为本,大力贯彻三个一切的方针,学校开展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始于2010年的考试改革已经走过了两个年头,由此所引发的我们对于高等教育教学观念的再思考,进而去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作为法学院一名教师,我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感受颇多。明显感觉进步的就是一线教师的教学态度更为严谨和认真,体现在我们制作的教学文件更加规范、更加的细致。我相信,在制作教学文件的过程中,大家都在琢磨如何上好一堂课。

深入的思考有了,改革仍在进行,教师的风貌发生了改变,但整体的效果并不如我们所期待。从法学教育的特性出发,我认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一、转变观念

(一)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加强内涵建设

在2010年教育部对我院进行新升本科院校合格评估中曾提到:像我们这样的学院年轻充满着朝气和活力,但是我们缺乏的是时间的积淀,所以给人的印象是缺少内涵。对此我亦有很深的感触,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显得很浮躁。当今的中国大力推行依法治国,不可谓不重视法律。但由于历史上缺乏法治的传统,现下的中国是依靠以一系列潜规则(游戏规则)维系着,法律很多时候只是装点门面而已。从小的耳濡目染使得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我们缺乏对法律的信仰。

笔者认为:内涵式发展在法学院首先体现在我们如何教育大学生树立对法律的信仰。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曾经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作为站在讲台上的法律工作者,我们的任务远不止教授法律规则和制度,更要注意对学生们法治信仰的培养。当然对法律的信仰不是一堂课就可以一蹴而就的,他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授课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点滴渗透。譬如讲一些西方历史上的法理(哲)小故事就很有教育意义。希腊先贤苏格拉底被判入狱,他的朋友克里多准备营救他,苏格拉底不肯接受这个方案,因为在他看来,法律一旦裁决,便即生效,即使这项制度的裁判本身是错误的,任何逃避法律的制裁也是错误的;德国的磨坊主如何以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告诉世人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如何艰苦卓绝地为种族平等而斗争;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如何成为法律人最响亮的口号。这些西方法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给予我们的是什么?

(二)正确理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鉴于我校生源特点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双重考量,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我们工作的目标。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但笔者认为,应用型≠工具型,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是在以往重视培养学生理论素养的前提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法学理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关键的关键在于寻找贴近现实社会生活的教育方式。

(三)改变司考至上的心里魔咒

在高等教育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很多法科学生将通过司考作为其本科四年的终极目标,学校也将司考通过率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高校法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应该是:通过四年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地学习,培养法科学生法律人所独有的思维模式,提高其法律素养,完善其法律人格,为其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司考是每一个法律人分内的事情,可是作为教师我觉得过度的强调司考的重要性将使同学们产生短视的效果,毕其功于一役。造成其无法很好地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也会给其正常的学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于司考的态度我认为应该是:淡然处之、水到渠成。就像我们认真对待生活,就会感觉到幸福一样;我们努力学习,自然司考就会通过。

二、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从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中走出来的高中毕业生,在如何发挥自身能动性方面先天不足,又忽然进入了一个环境十分宽松的大学,心理上产生倦怠是必然的。再加之文科专业的特点,久而久之产生了随意应付了事的态度。众所周知,教学是相互的过程。如果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想我们的工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所以笔者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一)找好兴趣这个老师

高中的课程设置是没有法学的,我们的学生步入高校面临的是他们所陌生的东西。所以行动上是迟滞的,但在心理上是好奇的,我们就要充分抓住这个阶段,使同学们的好奇心转变为对法学的无尽的兴趣。如何做好这个过渡呢?笔者认为:到法院身临其境的旁听是最好的选择。作为大一的学生,集体去法院旁听目的不在于学习知识,而在于感受司法的氛围,在那里同学们会感觉自己将来会成为司法系统中的一分子。此次旁听我们要慎重对待,选择适当的内容(贴近生活的案例),选择正规的庭审,规格尽量要高些。大一开学的一场旁听所燃起的星星之火,必将照耀他四年的大学生涯。

(二)使用实时、真实的案件材料挖掘同学们对法学兴趣

法律是上层建筑,法学的理论是枯燥的,法条的规定是抽象的,教师的宣讲是空洞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难以持续的。怎么样使兴趣继续延续下去呢?其实高校法学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地探索着,其中的案例分析和模拟法庭都是不错的选择。可是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何更好地发挥二者的作用呢?笔者认为:

1.案例分析

首先,案例分析在学生完成一些基本课程的学习之后开设,且案例分析应该摆脱之前按课程单独设置的原则,应该是不分实体法和程序法综合设置。

其次,案例分析课应该完全是开放的,教师也是其中一员,在座同学的发言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的就是正确的答案,教师的发言也只是一种观点,作为参考答案学生可以持有异议。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注定了其答案很难使你满意,所以,切记案例分析求的不是标准答案,我们要的是同学们自己思考。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