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感想
编辑:雨声轻语 识别码:16-734750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06 15:18:2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感想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感想

今年暑假看了《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新的认识,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感想: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所谓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就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我从事基础教育多年,发现目前基础教育的课程,其教育观念滞后;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不强;课程结构过于单一;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只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这些弊端根深蒂固,非一日之寒,非个人能力能改变,我曾听到有人为之叹息。现在,国家下大力气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这个新教改理念正是对旧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弊端而树立起来的。所以我深切感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能够清除基础教育课程的弊端,使我在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有所作为。

二、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的转变与教学行为。新课程要求相应的教师角色与之相适应。新课程要求教师因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播知识,应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着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而不能自拔。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在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动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样才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评价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等教学常规以及学生的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等量化指标,并通过检查监控将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纳入统一的规范中,将教师‚管住‛。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水平,评价的性质是积极性的,评价的特点是发展性的,评价方向是面向未来的。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运动能力,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此来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发展需求。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体育课中的‚动‛,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大脑动‛、‚身体动‛

这两个方面。‚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身体活动是‚动‛的外在表现。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不但要看学生身体的‚动‛,更要看学生内在的‚动‛。而我们不少体育教师不是为了学生的学设计教,而是为了教而设计教,为了使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为了使学生动起来,设计了不少形式主义的东西。有人把‚智力大冲浪‛、‚实话实话‛、‚幸运52‛等搬上课堂,这些东西以表面的热闹、预先设计好的表演,换来的是大多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被扼杀,这样华而不实地体育教学是哗众取宠的典型表现。还有,体育新课标强调合作学习,不少体育教师以为合作就必须分组,分组后就自主活动。这种做法则极不可取。事实上,体育教材中绝大多数内容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这样表面上的生动活泼、热热闹闹,违背了学生学习体育的规律。殊不知,有时候体育课堂上暂时的沉默,恰恰是思维的紧张与活跃,迸发出来的往往是富有个性的见解与独具创见的观点。特别强调的是,体育课中的‚动‛,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不一定以追求场面上的活跃,而是需要使学生的情感、思想一直处于跃跃欲试之中。

体育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体育新课程课堂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的微笑多了,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了。这是好事,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反应情况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问题是,微笑、表扬、鼓励并不是多多益善,尤其是对学生明显错误的动作应予以否定,不能动辄表扬,要值得表扬才表扬,同时要让学生知道体育教师所表扬的是什么。其实,激励也好,批评也好,只要适时适度,都能恰到好处。有时体育教师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由衷的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其所蕴含的表扬、鼓励更充满感情,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评价‚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体育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表扬学生在于努力挖掘学生的全部潜力,促进它们的发展,‚只有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读懂’学生,才能真正地焕发出表扬的强大力量。如果体育老师能够读懂学生,即使批评指正,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困难‛。可见,体育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应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虽然廉价的表扬、鼓励比批评、训斥要好得多,但如果过分地、铺天盖地地表扬,是起不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的三、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并不等于让学生随意练习。但有些体育教师误解了自主学习的本意,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淡化教师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过分地依从学生的兴趣选择,出现教师跟着学生走的现象。如有的教师上课时,拿出几个排球和足球后,让学生自由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则‚蜻蜓点水‛式地到各组指点一下,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和反馈,学生一‚玩‛到底。在这里必须明确的是:体育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不等于不引导、不指导。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十分慎重地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们,同时教师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和教学的火候要到位,对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到底有没有思,有没有悟要作出客观的判断和评价,否则很可能将体育课变成放羊式的教学,表面上学生嘻嘻呵呵,好不热闹,但教学效果就会十分遭糕,学生受害不浅。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评价中还是不免俗套的出现许多这样的例子:先向参赛选手下发比赛细则和具体的量化标准,参赛选手在赛前‚千锤百炼‛,严格按照‚标准的上限‛进行准备,以求得课的‚完美无缺‛。评课者见课完全符合自己心中的某种理想化的模式,含笑点头:‚好课好课‛。其实好课的基本要素应该是:常态、真实、普适性。它不是摆设,更无须粉饰,是常态下平实的课,具有普遍适用性;是‚有待于完善的课‛,侧重于课的‚真实性‛。真正的‚好课‛不会完美无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暴露出来,从而我们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和研究,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有问题的课并非都不是‚好课‛,一节‚好课‛无须完美无缺,只求在在某些方面,或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有所收获、有所启发、有所创新,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好课‛。

体育课中合作学习要避免‚有形无实‛。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十分注重合作探究。但探究什么?为什么探究?如何合作?有些体育教师因为课前没有认真设计,或钻研得不深,在教学时显得信心不够,因此有时将学生简单地分成几个小组,宣布进行合作学习后便草草了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了合作的形式并不等于就是合作学习,教学中决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计学习和锻炼就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比如,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后仍由教师来严密控制整个学习过程;或者在如布置完小组学习任务后,由运动技能好的同学去教运动技能差的同学,这些做法都不是合作学习。学生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而且有的学生即使知道也不一定去做。学生在这种错误的合作教学情境中只能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着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得到体现,学习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提高。

学习方式是转变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从而形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每个学生,除了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现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世界能力。独特性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其独立个性的体现。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破特征。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参与、实践、感悟知识。问题性是现代学习的重要特征。问题时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我通过对现代学习方式的乐解,切实把握了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对于我培养学生的现代学习方式很有帮助。我对现代学习方式的几个特征的感触颇深。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教学应改革,因为它违背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低估和漠视了学生的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意识,有悖于现代学习方式。

这个就是我对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感想。

陈燕妮2011.08

第二篇: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感想

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感想

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感想: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所谓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就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我从事基础教育多年,发现目前基础教育的课程,其教育观念滞后;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不强;课程结构过于单一;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只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这些弊端根深蒂固,非一日之寒,非个人能力能改变,我曾听到有人为之叹息。现在,国家下大力气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这个新教改理念正是对旧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弊端而树立起来的。所以我深切感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能够清除基础教育课程的弊端,使我在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有所作为。

二、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的转变与教学行为。新课程要求相应的教师角色与之相适应。新课程要求教师因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播知识,应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着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而不能自拔。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在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动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样才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是教学,使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注答案去做。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教什么,离开了教学参考资料,就不知道怎样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意识,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改变以往学课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的执行的做法,提高和增强教师对课程建设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也就是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社区也向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华,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性,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也要变革。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社区型”教师,教师角色是开放型的,教师要注意、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求,在对待师生关系上要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要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要反思;再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要合作。新课程的改革中,上述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要求,对教师是一个规范和促进,能促使我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把教学工作搞的更好。

三、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转变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从而形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每个学生,除了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现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世界能力。独特性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其独立个性的体现。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破特征。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参与、实践、感悟知识。问题性是现代学习的重要特征。问题时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我通过对现代学习方式的乐解,切实把握了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对于我培养学生的现代学习方式很有帮助。我对现代学习方式的几个特征的感触颇深。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教学应改革,因为它违背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低估和漠视了学生的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意识,有悖于现代学习方式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心得感想

新课程改革心得感想

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系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每个人的发展是多样化的,可选择的...通过紧张的培训,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了心理准备,让我更加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

新课程改革是一种政府行为,这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时期的要求。社会对不同类型的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首先要进行教育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自身的发展的要求。在世界的发展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一层不变的教育模式,教育是社会以展的前提。我们的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高中教育正逐步走向大众教育和普及。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系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每个人的发展是多样化的,可选择的。更强调和注重个性的发展。这次学习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我们的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和伟大意义以及其深厚的内涵。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3.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4.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6、为教师教学创造较大的空间

通过听取先进入新课程改革的省的报告,让我进一步了解到在新课程改革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

1、教育观念问题,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主要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

2、课时不够,主要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同时也有教材本身的问题。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要注意强调知识的选择性。尽量及早通览教材,对高中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禁止在教材的选用上版本的不同。

3、对三维目标的落实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本实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要流于形式。

4、在新教材改革中,很可能会造成教师忽视基本功的现象,主要体现在(1)不认真研究课标。

(2)不备学生,(3)不敢批评学生,盲目赞扬。(4)不重视教学设计。(5)不重视学生的习惯的培养,甚至导至性格外向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性格内向的学生受到冷落,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等一系列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我们实践中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资料。让我们进一步休会到教育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的教育改革都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第四篇:对新课程改革的感悟

对新课改的感悟: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我们学校也不开展得轰轰烈烈,每个人都在为实施新课程改革想方设法,构建各种新的课堂模式,组建多种活动小组,千方百计创设教学情景等等。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难道只是流行,难道我们只是在赶时髦?还有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是什么?这些疑问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本人从三年前就开始对新课程改革尝试,在学校里每次都按新课程的标准来上课,现就此谈谈个人的感想。

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动力。”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机遇与挑战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二新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

看法一:不要形式主义,要从观念、角色上转变。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教师要从观念、角色上进行转变。

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新课程的意识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利用课余时间,尽量去了解学生,充分的接触是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的基础。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作为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向学生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自己的建议。因为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所以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向他指出错误或提出好的建议,学生极易接受。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余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看法二:不要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要因材定教。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新课程新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而变化。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们还应该端正一种认识――培优补差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值得我们重视。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一时间,好多老师的计算课,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分东西”开始。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可时间一长,学生们也就习以为常,情境也就失去了新异性,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

看法三:不要忌讳老师的讲,要重视必要的讲授。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数学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如今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了。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平时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上课该讲的不敢讲,本来老师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似乎都较着劲比谁更“少言寡语”。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从学习方式看,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种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一般来讲,如果要学习的概念、法则、结论等学生能够去发现的,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发现学习或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如果学习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去发现,也不容易被发现,则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能有的老师会说,在接受学习中学生是否容易被动学习,而在发现学习中学生更能够主动学习。我们说,设计得很好的接受学习同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相反,如果在发现学习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或活动的组织等不恰当的话,也可能会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另外,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在一节课中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情况是两者交替进行,在接受中有发现,在发现中也有接受的成分。在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于“讲”。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不一定是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分水岭。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看法四:不要只求“表面热闹”要注重实效。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第五篇: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感悟(定稿)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感悟

----听牛广田教授专题讲座有感四间房乡三完小于红彬

听了牛广田教授的《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的专题讲座和他亲自做的二节语文课,使我感受较深。回来后我和我们平时上课做了比较,有这么几点想法,希望以后能时时给我们一点启示。

一、课改到底改什么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已是普遍展开,看来新课程改势在必行。可是做为边远地区的小学教师,由于缺乏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只凭借自我学习或是观看几张上级下发的通识培训的光碟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虽然平日里也学习,学校也是大张旗鼓地搞新课程方面的培训,但仍对新课程没有清晰深刻的认识。课标学的遍数不少,而真正理解的却不多,更何况应用于教学之中呢?老师们都认为现在的课改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吧。

牛广田教授的讲解可谓抓住了要害,把我们急于想弄明白的最为困惑的问题只用了四条就解决了,一根主线就把最主要的提了起来,展现在我们面前,听后豁然开朗。新课程要求我们从教学思想、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全方位地重新包装自己,要一改往日的凯洛夫式的“五大环节”、“机械训练”。把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空间中自主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思维,提升生活质量。

当然,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首先得从理念上转变,要改变原来那种师道尊严、唯师为尊的观念,营造师生平等的和谐氛围,教师要从“皇位”上走下来,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最好的朋友,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感染学生,言传身教,要树立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观念,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民主平等。

过去的教学看重知识传授,教师就是知识的代言人,传授知识是主要的,在此基础上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进行思想教育,关注的是课本,是知识,而不

是学生本身的发展。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说明着眼点不同了,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近期的,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发展。这样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就变得重要了,课标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于学生的发展,要充分开发利用课外资源,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得知识,培养能力。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既然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就不能再采用那种机械训练的灌输式的方式了,而是要设法营造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交流合作中生成新的知识,同时也就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二、教师应该怎么办

新课程中的教师在定位上、观念上已与以往有所不同,那么做为一个有十多年教龄已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我们来说应该怎么办呢?是拘泥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沉囿于过去的教育观念?还是摒弃旧的观念,脱胎换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不庸质疑,学习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明智选择,正如牛教授所说:要想端稳教师这碗饭,就要不断地学习。是呀,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特别快,往往刚学会的知识,几个月之后就成为旧知识而被淘汰了。作为老师,要时刻树立“空杯”观念,时时不忘学习,不忘给自己充电,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那么,我们应该学些什么呢?我想,除了反复研读课程标准之外,还要尽快通读新课程理念的有关书藉,像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平时要常常翻阅报刊,或上网浏览网页,让自己每天都有所得。另外,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要把新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教学之中,并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所选择地学习,做到有的放矢,效果会更好。

反思,也是我们尽快走进新课程的有效途径,更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每日里的教学实践中必定会有不尽人意之处,在工作之余,静心思之,反复斟酌,寻其成败,挖其根源,纠其正理,并把这些思之所得都记录下来,让自己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

交流,现代教育讲究合作,讲究协作。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没有团队的力量大。所以,教师要树立团队意识,经常与同事们切磋研讨。在学校,可以是年组内、同学科、跨学科交流,在网上可以登陆教育教学网站,参与全国各地的有关新课改的讨论,既能时常接触最新最前沿的动态,紧跟时代步伐,开阔了视野,又交到了朋友,何乐而不为呢?

三、语文课应该怎么教

语文是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二者的统一。这么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不少误区。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正致力于语文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可谓是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理。但无论怎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心中所思所想,这一点是共识。

那么做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做到这些呢?牛教授一再强调的就是一个兴趣问题。是的,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兴趣,有了兴趣,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可以产生毅力,可以激发钻研精神。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一样,首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仅要激发,更要注重保护。教师要精心设计情境,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兴趣,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外,都要以鼓励表扬为主,像呵护小苗一样培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感觉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任何强制性的事物最终都不会获得成功,我们要想让学生真正热爱读书,热爱语文,就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获得成功。我想这就是所说的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吧。当然,我们不能为了激发兴趣而搞些哗众取宠的花架子,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多联系学生所熟悉地生活与事物,达到目的即可。

其次,教学方法也很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习分成低、中、高三个年段,我们要依据不同年段的不同教学重点和要求选择恰当地教学方法。所谓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语文教学讲究要在读中感悟,以读促学,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充分地与文本接触交流的基础上,在反复诵读中掌握字词句的有关知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教给读书的方法,要养成爱读书、会读书;会表达、善表达的习惯。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感受文本,与作者的内心碰撞。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牛教授所说的“闭上教师的嘴”也就是这个意思。但就我看来,教师不是不讲,而是要讲得恰到好处,该讲则讲,不该讲则不讲。像一些学生难以感悟到的思想内涵上的精深之处,教师就应当及时点拨。要讲的应该是方法,是能够启发引导学生的话语。再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听说读写的训练与学生读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之中自然地完成任务,掌握知识。牛教授这点做得不错,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既得到了训练,字词句也都掌握了。

第三,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教师要倾注情感。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篇目十分注重人文性,这与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相得益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前三条所涉及的都是有关思想教育方面的要求。这样看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实现课标要求的必要途径。教师备课的过程就是与文本接触相通相融的过程,教师首先要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课文中的情感,以此达到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课堂上,教师的情感倾注对唤起学生对文本的共鸣至关重要,这体现在教师的创设情境、点拨梳导上。教师适时适度地激情表达会激起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的热情,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生成新的知识。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富于感性的,是热情奔放的,是善于表演的。

四、几点值得商榷之处

作为一名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对牛教授所作讲座中的一些观点也有自己的看法,感觉有的未免失之偏颇。在这里略谈几点。首先,牛教授对中国的传统教育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孔子之类的教育先驱没留下什么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东西。这点我不敢苟同。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而知新”等教育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更何况我们的传统教育那看似简单实则有效的方式培养了一大批世界级的文人学士,在世界艺术园地中占有一席之地呢!不说别的,单就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传统教育中的“诵读积累、熟读精思、评点批注”等都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某一种思想,只能辩证地对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科学地吸取精华,为我所用。第二、对于

凯洛夫教学的“五大环节”亦不可全舍弃,应就所教知识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方法,只要是适合学生的就是好的。第三、牛教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对的,但认为要激发兴趣,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在课堂上不纠错,一律都要鼓励、表扬,“好,很好”、“好,不错”之声不绝于耳。这种简单地不分清红皂白地评价一开始还能奏效,可是长此发往,学生的错误何时纠正?依牛教授之意,要由学生自行改正。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也同样要给学生一些提示,甚至是正确与否的判断吗?我认为,不伤害学生的自信、保护学生的自尊都是需要的,不在于是不是不纠错,而在于教师采用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以上是我的几点粗浅看法,也是本次学习反思所得,不尽完善,希望能与同行共同研讨,以求精进。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感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