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案例、随笔 5篇
编辑:雨雪飘飘 识别码:16-743263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11 14:17: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案例、随笔

《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力”单元的第一课时,《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案例、随笔。本人通过对五上《我们的小缆车》这一课的几次教学,体会到要上一堂“精彩”的科学课确实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首先,在上课前,我们要精心准备实验器材,认真备课。

在这一课教学中,我们需要学生制作一辆小缆车,需要研究小车的运动速度与拉力大小的关系。因此,上课前,起码得准备小车和铁垫圈,可是学具袋里只有小车,没有铁垫圈,怎么办?我只好请人帮忙,好不容易找齐了100个铁垫圈,却发现实验并非我想象中那么简单,只要在绳子上挂上一个铁垫圈,小车就飞一般往前跑。我就在小车上加了一个钩码,一试,不行,还是一直往前冲?怎么办?后来,终于想到可以用回形针代替铁垫圈,可是,在小车不加钩码的情况下,还是不能顺利完成实验。经过多次改进,实验终于可以开展了。然而紧跟其后的是教学过程如何设计、课堂如何开展又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难题。“我们不能将科学教材当作圣经一样去教学,应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句话我时刻记在心中,但教学时我们又必须理解编者这样设计的意图,如果连编者的意图都没有理解,而随意去更改教材,去追求创新,那也是不适当的。经过初步的思索,我把本课时安排了三个实验:一是安装小缆车;二是研究用几个回形针刚好可以拉动小车;三是研究小车运动速度与拉力大小关系的实验。可是,这样的设计在试教时就被否定了,因为本课中要考虑的细节实在太多,再加上三次活动,时间根本来不及,于是,在李校指导下,我将三个实验并成了两个实验,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得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本课以“实验探究”为主,让学生亲自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根据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实验----交流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一开始我是通过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车图片引入的,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缆车的运动原理,引出“我们的小缆车”,提高制作小缆车的愿望;接着安排的是设计并安装小缆车的活动,当然,在试开小缆车的活动中同时安排了挑战性的任务:研究挂几个回形针刚好可以拉动小车?另外,在实验后引出了重力的教学,这也是本课时必须达到的一个知识目标。最后的一个实验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即设计并通过实验证明: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速度越慢。

以上是我在一次次试教的过程中逐步改进而最终订下的教学设计方案。应该说,它能为我在课堂上成为一名出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提供很大帮助。但在一次次的教学之后,我发现,科学课堂教学需要讲求艺术,我不是一名最好的艺术家。

1、在几次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在不经意中给学生太多的限制:让学生介绍实验方案及注意点,我总是担心学生不会答而自己把实验要求讲得尽量详细清楚,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时间;让学生汇报,我总是尽揽对结论有效的信息等等。其实,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该简洁科学,如果简洁性不强,对问题的重复叙述较多,实际上就是占用了学生的探究时间,因此,只有 “无言”或“少言”才能换得学生自主实验后的“多言”,从而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用自己的思维、想法指导行动。

2、在几次课堂教学中,我较关注的是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是否在我的预设之中,而对学生的问题似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有价值、值得探究和研讨的问题,但由于我的“功底”不厚,变得措手不及。在这课上,有一个小组得出的答案是“用三个回形针就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在分析数据为什么会有那么大差距时,他们小组中有一个学生就提出了“可能是我们小组操作不当造成的”,这个问题其实很有价值,遗憾的是我怕时间不够,没有及时“抓彩”,使学生思维的火花熄灭了。如果我在教学中善于随机应变、及时“抓彩”,适时的点拨“那你说说你们哪儿操作不当?” 那么在下面的环节中,学生就不会犯同样的错,科学实验操作就会更加规犯,科学课堂气氛就会更加活跃,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进行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课堂生成,因为这些预设外的随机生成的问题和目标才有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科学知识,才能让科学课堂上出“意外”,上出“精彩”。

天文学家卡乐·萨根曾经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着好奇和敬畏。”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天生存在的,身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做的还有许多许多。

一杯“饮料”给我的启示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试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并进行表达和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教学实例: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它。但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学生知道的却很少。为了进一步认识水,课本中设计了用感官观察水、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的活动,教学反思《《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案例、随笔》。在课堂上,我按照课本中的要求引导学生观察水,可是却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我的引导并不感兴趣,而是各自在忙着配制各种各样的液体。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在配制“饮料”。学生的一举一动被我看在眼里。如何对待学生的这与举动呢?在以前我一定会停下来批评学生,强迫他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上好这节课。

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我问他们:“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对配饮料很感兴趣呢?”学生们一致表示肯定。我又说:“那好,现在我们不往下讲了,你们就想办法配饮料吧!”学生们可高兴了!我又对他们提出要求:“不过我们不能盲目的乱配,要带着问题去配,问题是:(1)通过配饮料,你知道了什么?(2)发现水有什么本领?(3)比比看,谁的发现多?”问题提出后,各小组的学生纷纷开始自己组内的配制研究活动。十几分钟过后,我看到大部分小组已经结束了了自己的研究,于是接着问:“通过配制饮料,你学到了什么?发现水有什么本领?”这时候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水能溶解别的东西。”有的说:“是能溶化果珍。”有的说:“水能溶化白糖和食盐。”还有地说:“是没有颜色。”我趁势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一学生解释:“因为果珍是橙色的,放在水里还是橙色的。如果谁有颜色,那果真就会变色了。”另一学生说:“我把红墨水放在水里,水变红了,而没有变成其它颜色,而且变浅了。说明水是没有颜色的。”我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肯定,“你们说得真好!”这是有一个学生迫不及待的站起来说:“我发现谁没有味道,因为我配的糖水仍然是甜的。”“我发现水是透明的。”另一个学生站起来就说。我直接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他解释:“我把水放在绿色的瓶子中,看上去水是绿色的。其实谁是透明的,能看见瓶子那边。”“我也发现水是透明的,我把一块红色的水果糖放进去,在没溶化之前,我看得清清楚楚。”“我还发现水比油重。”我接着问:“你是怎么发现的?”他说:“我在水里放上油,油总是在上面。”我此时引导学生,“你们相信吗?不妨试一试。”学生们又动起手来,他们实践后高兴的汇报:“油真地在上面!”这是一个坐在前面的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还发现水不能溶化油。”他的发现让我特别的高兴,我走到他跟前,对他说:“你真棒,观察得真仔细,今后还应该这样。”我还发现学生不光把精力集中在放在瓶中的水上,还注意了瓶外的水,一学生说:“水有浮力,我的饮料瓶能浮在水面上。”又一学生说:“水还会流,我不小心把水洒在桌面上,水就会流到地上。”我问:“其它东西会流吗?”他说:“不会。”另一学生站起来就说:“那可不一定,沙子也会流。”我借着这个契机,告诉孩子们:“像水这样会流动的物体叫液体。”话音刚落,一学生又有了新的发现:“水在瓶子中无论怎样放都是平的。”我说:“这叫做水平面。”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起,看得出大家还有些意犹未尽,我对大家说:“我很高兴,同学们发现了水的这么多秘密。回去大家继续研究,看还能发现什么?”

我的思考:

这是我的一节由失败变为成功的课,学生原来是在“偷偷”的配制饮料。现在是在我的支持和引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即通过配制饮料,研究水的性质,使无目的的玩儿变成有目的的学,达到了玩儿中学的目的。学生配制饮料特别认真,而且还不断讨论、交流。教室里秩序井然,没有一个人在捣乱。由于我满足了学生的要求,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所以课堂气氛活泼生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摆正了师生的位置关系。我在学生中进行指导,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使学生学会了自己去发现,去自主获取知识,虽然他们在表达时有些言语不规范,但这样的经历必将成为他们难忘的记忆。配制饮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但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契机,从此切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对我来说,则由此悟到了教育教学的机制,学会了如何使用教材,体会到什么是把教材作为一种资源,感受到以人为本给课堂带来的巨大活力。从而真正体现了把学生作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建立起学生具有主体能动性的学生观,实现在课堂里的主动学习。

教学随笔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科学教师,由于器材的原因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对于许多科学实验只能简单的演示。其实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求知欲望热烈,这样的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更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只能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去发现问题,再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积极主动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经过一年的科学教育活动,我感觉收获颇多。

一、要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学生勤于动手、动口、动脑、动眼、动耳,为他们设置种种参与实践锻炼的情境,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亲身体验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高。另外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对摸得着、看得到、闻得出、觉得到的极易掌握。针对此特点,在《空气》这个模块的教学中,为了扭转学生

这一思维定势,我设计了看、摸、听、称等几个环节。首先是感受空气的踪迹,我让学生每人拿一个塑料袋来回甩动,一会儿工夫,袋里就装满了气。再让学生一手抓袋口,一手去捏、去摸。接着把袋口拔开一点,靠近耳边,挤压袋内空气,听声音。再装气,用牙签扎一个小孔,压入水中观察。就这样,依靠视觉、触觉和听觉,学生就乐意接受空间存在着空气,空气会流动这一事实。在课外延伸活动中,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个小任务,让学生回家用铁丝做个平衡器,两端分别挂上空塑料袋并使其平衡,接着取一端的袋子装上空气再称,这时你会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带到学校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带着问题回家去做实验了。第二天来校,兴奋的告诉大家平衡被破坏了。原来是空气在捣鬼。这一实验,使学生又明白了原来空气是有重量的。这一教学设计,既降低了知识难度,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新知的探究率也大大提高了。

二、在实验中要让学生享受快乐,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体、形象、生动、有趣是科学实验课的主题及生命。只有科学课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投入其中,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

五彩缤纷的科学实验要让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倍增,要让学生在“做中学”科学实验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不断的享受成功的快乐。学生在一个个小实验中,不断的探索,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会碰到一个新问题,推动着学生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三、在实验中还要注意发挥个性,提供创造的机会

在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动够。即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只有自己思考才能遇到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产生创造的火花。“有疑才会有进步”,注重让学生自由发挥,观察到什么现象,将是答案纷纭、稀奇古怪,虽然会花去许多课堂教学时间,但我却十分愿意,因为这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火花,学习知识的闪光点。因此作为老师要有耐心,有信心,能让学生一直的发问,直至问够,说够。另外,还要注意在实验中让学生玩个“尽兴”,如果时间确实不够了,可以让学生回家继续做延伸活动,或通知家长,帮孩子一起完成实验,切不可半途而费,草草收场,因为实验的整个操作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知识的过程,是知识表露的过程。最后还要让学生用眼看够,认真的观察,仔细的观察,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观察到事物的变化,都能明白整个实验的过程。

第二篇: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我们的小缆车》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有两个内容:

1、安装一个小缆车。通过组装一个用重力拉动的小车,使学生发现铁垫圈有重量,绳子对小车可以产生一个水平方向的拉力。铁垫圈又产生一个向下的力,引出重力的概念。2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通过这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小车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及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为后面深入研究弹力、反冲力、摩擦力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重点在于: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在实验中,让学生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形成继续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所以,本节课我们教研组设计了三个活动,分别是:组装小车、让小车刚好动起来,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观察和提问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最开始出示不同的车,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在力的作用下小车才会动起来。然后让学生想办法借助各种力,让自制的小车动起来,接着出示垫圈等实验材料,让学生借助这些实验材料组装小缆车,多数学生是能够清晰的说出正确方法,这时借势让学生上来试一试,增加他的自信心及自豪感。当学生组装好之后,老师点出:这就是一辆我们的小缆车了,这里就接题了。这样,环环相扣,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接着就是让学生根据同学的示范来说一说注意事项,这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思维,学生观察到的问题很多,回答也有很多种,这样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积极动脑,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探究多大的力刚好让小车动起来时,我们直接将书上多大的力转化为了垫圈的个数,因为学生是知道垫圈个数与拉力大小的关系的,直接将其量化为垫圈个数显得更直接明了。

第二次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先有:推测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的关系,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课堂中学生需要测多组数据,所以要留较多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和发现,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在表格中还设计了实验发现一栏,目的在于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除了需要验证的实验假设,还能不能发现其他问题。善于观察和发现不仅在科学探索中重要,在孩子们平时的生活中也同样重要。看似一个很小的细节,恰好是我们科学探索最需要的东西,最宝贵的东西。

实验完成之后请学生上台汇报,这时需要关注的是,上台汇报的同学是否做到了仪态大方自然,声音洪亮及下面同学是否认真倾听。科学课上,学生倾听的习惯、汇报时的大方端庄,是应该从小培养和特别关注的。这点做好了,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受益匪浅。

接着进入总结部分,包括两次重要实验总结和课堂小结。通过总结不仅能将本节课重要知识点呈现出来,也能训练学生得自我反思能力。

这是基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前提下进行教学设计的,希望这次的课能较好的体现科学素养中的:

1、实证意识,即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2、有正确的科学概念:如:重力、拉力,3、在试验中体现小组的合作、科学探究的能力,4、有严谨的科学思维和态度,如:在让小车动起来的过程中,怎样体现刚好两个字。

在本节课的实际教学中,有这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提问“是什么力让小车动起来的?”时,有学生说:“牵引力’;这个时候我是直接帮他改成了绳子对小车的拉力,让后引入重力的。如果这个时候再多让几个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学生也能提到垫圈的力,这时再将重力和拉力是怎样转换的。这样课堂显得更从容,也能加深学生对本节课中重力转化为拉力给小车提供动力的认识。除了让学生说一说重力,还能让学生将凳子掂起来现场感受一下重力,这样能加深对重力的认识。

2、在学生汇报实验数据时,发现个别小组的实验数据不严谨,同样的垫圈个数测出来的时间差距超出了正常的误差范围,这时老师应将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析原因,找出不足哦,这样更能体现科学的严谨性,提醒学生学会质疑。

第三篇:《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

双修日我已经开始了准备,找了一块自己演示用的长条板,装上了固定位置用的扣子,组装好12辆小车,选择并买好大小合适的垫圈。

我对这堂课的实际操作略做了些改变:

因为是一单元第一课,开始做了些单元的介绍,并以各种各样的车的交流引入到《我们的小缆车》。

接着,以课本小缆车插图为例,分析小车的动力从何而来,进而认识垫圈的重力、物体的重力。(有意识的把时间控制在5、6分钟左右,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后面的探究环节。)

然后,课堂的重点就此展开。提出:到底几个垫圈才能让小车刚刚动起来呢?垫圈越来越多的时候,小车的运动会怎样?然后针对性的讨论测试的方法,展开测试。

课堂实施下来,感到课堂时间还是很紧张的。因为这个实验挺花费时间,学生考虑并调节绳子、确定起始点和终点等都需要很长的时间。(第二个班级因为前面的班级已经调节好了绳子,时间相对充裕一点。)

虽然课本提示用秒表和目测都可以,但实际测试的时候,用秒表记时远比目测效率高且准确。所以还是事先提示学生借调好带秒表的手表比较好,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

双修日我已经开始了准备,找了一块自己演示用的长条板,装上了固定位置用的扣子,组装好12辆小车,选择并买好大小合适的垫圈。

我对这堂课的实际操作略做了些改变:

因为是一单元第一课,开始做了些单元的介绍,并以各种各样的车的交流引入到《我们的小缆车》。

接着,以课本小缆车插图为例,分析小车的动力从何而来,进而认识垫圈的重力、物体的重力。(有意识的把时间控制在5、6分钟左右,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后面的探究环节。)

然后,课堂的重点就此展开。提出:到底几个垫圈才能让小车刚刚动起来呢?垫圈越来越多的时候,小车的运动会怎样?然后针对性的讨论测试的方法,展开测试。

课堂实施下来,感到课堂时间还是很紧张的。因为这个实验挺花费时间,学生考虑并调节绳子、确定起始点和终点等都需要很长的时间。(第二个班级因为前面的班级已经调节好了绳子,时间相对充裕一点。)

虽然课本提示用秒表和目测都可以,但实际测试的时候,用秒表记时远比目测效率高且准确。所以还是事先提示学生借调好带秒表的手表比较好,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

第四篇:我们的小缆车

《我们的小缆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2、通过实验得到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过程与方法:

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能进行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并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形成继续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用小车一辆、粗线一捆、铁垫圈20个(实验袋中已有),挂钩一个(回形针制成)、秒表、记录单。

教师:课件(不同车辆的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活动一:测试训练秒表的使用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训练一下秒表的使用,请材料盘所在位置的那位同学拿起盘中的电子表,并调到秒表功能,不会的同学可以将电子表交给其他组员,准备好了吗?当老师拍第一下手时开始记时,拍第二下手时停止记时,好开始。

学生听老师口令开始记时。

请每一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时间,第一组?好,你是记时员,第二组?好你也是记时员??(在此将每小组的记时员首先确定下来并进行了训练)

活动二:感受重力

同学们,今天有那么多的老师来听课,大家紧张吗?那我们来做个运动轻松一下吧,全体起立,老师先说一下规则:当老师说跳的时候大家就蹲,当老师说蹲的时候大家就跳。好现在开始。

学生听老师口令,游戏。蹲、跳、蹲、蹲(做3—4次)

为什么我们使劲的往上跳,跳了半天还是回到了地面,而没有飞到空中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地球有引力,因为我们有重量,因为我们有重力等)小结:对。因为地球有引力,我们都受到了它的力,所以我们用力向上跳,跳得再高还是很快落到地面。刚才的游戏,绝大部分同学做得很好,这说明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反映很敏捷。希望大家上课时也要多动脑筋,积极探索,踊跃发言,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

一、出示图片,谈话导入

同学们都玩过四驱车吗?你知道它们用什么作动力的?(生答:干电池、电动机、手推的力、摩擦力等等)。

1、判断各种车辆的动力

仔细观察这些车,它们都是靠什么提供动力的?

课件出示各种车辆的图片,包括:马车(PPT1)、手推车(PPT2)、火车(PPT3)、卡车(PPT4)让学生集体回答后师重复一遍。马车靠马力,手推车靠人力,火车靠电动机的力或靠发动机的力或靠蒸汽机的力,卡车靠发动机的力。

这辆车你还能判断吗?

课件停留出示“缆车”图片(PPT5)

2、引出课题

车可以使用不同的动力驱动前进,缆车是用钢缆绳拉着前进的车,它可以轻松的爬上陡坡,是很有特色的运输工具。今天我们也要做一回小科学家来研究小缆车的运动。

板书并课件出示课题:我们的小缆车(PPT6)

二、实验论证

(一)、活动一

1、安装、测试、调整小缆车

(1)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辆小车,你能想个办法让它运动起来吗?(推,电机)你还有其他办法吗?

老师又为大家准备了一条带有挂钩的绳子,你能再想个办法让小车运动起来吗?

(学生回答时可以请学生进行演示)学生回答,师进行适当的追问和补充。PPT7

2、需多大的力才能拉动小车(1)猜测

这辆小车现在的状态是静止的,那请你来猜测一下:究竟需要几个铁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PPT7,动作二)究竟怎样才是刚好运动起来呢?(2)设计实验

这只是同学们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实验验证)

你觉得我们该如何做这个实验?

如果没有学生举手就请小组讨论一下,在学生汇报的过程当中应适当的追问,比如:小车该如何放置?(知道小车应该放正)怎么放置铁垫圈?(知道垫圈应轻轻地放;在放置的过程中应保持小车的静止,等放完挂线平稳之后再放开小车;垫圈应一个一个的增加)

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注意点:

1、垫圈放置时应该保持小车静止;

2、挂线平稳之后再放开小车观察;

3、一个一个的增加垫圈

(3)请同学们完成实验,并将实验结论记录表一中。

学生安装小缆车、对小缆车进行调整,并完成“至少需要多大的力,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

下面开始实验,实验完成后记录下来,迅速将物品放回原处,并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PPT7,动作三)

(4)汇报交流、验证实验

哪个小组愿意告诉大家,需要几个垫圈刚好能拉动小车? 桂老师听到了几种不同的声音,请你来猜测一下:为什么结论会有所不同?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小车的重量不同,轮子灵活性不同,垫圈的重量不同,桌子的光滑程度不同,还有其他因素)

不同的实验条件就会影响实验的结论。虽然我们的实验结论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知道“一定的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课件出示:一定的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PPT8

3、认识重力

刚才我们实验时,铁垫圈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挂上一定数量的垫圈小车就运动起来了?(生答因为垫圈有重量,有拉力,有重力)

小结:是铁垫圈的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板书:重力

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的?为什么有这个力?

对了,在地球上,由于地球的引力,所有的物体包括空气都受到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PPT9并板书:

上课前的游戏我们都体会到重力的存在。

(二)、活动二: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1、思考:大小不同的拉力如何影响小车的运动?

刚才我们已经让小车动起来了,怎么做才能让小车运动的更快?(增大拉力,增加垫圈)那么请你来猜测一下:拉力的大小与小车的运动速度有什么关系?(课件出示,PPT10)

学生回答,师板书: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越快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这是同学们的猜想(板书“?”)我们需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猜想。怎么做这个实验?请你来设计这个实验步骤。(学生回答)

补充提问:在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垫圈应该怎么增加?为什么要多个多个的增加?怎样才能知道小车运动的快慢,可以用什么方法?(控制好运动距离,规定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记时并记录)

为什么同种拉力条件下要多做几次实验?(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

4、老师还有一个温馨提示,邀请我们班的班长来提示大家,课件出示温馨提示(PPT11):

(1)控制好小车运动的距离, 每一次实验以透明胶带为起点,桌沿为终点。(2)三个三个的增加铁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怎样变化,并记录时间。(3)、四人小组分工明确:确定两人为操作员(一人控制小车,一人放置铁垫圈),一人为记录员,一位为口令员兼记时员,操作员严格听口令员指挥(喊“放、停”)。

(4)、实验完成后,迅速将物品放回盘中,并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大家能接受班长的提醒吗?好,下面开始实验。

5、学生根据屏幕提示与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记录,师巡视并适当协助。

6、全班交流,汇报实验数据,验证之前猜想(1)请把你们的实验数据与大家分享吧!

请三到四组上实物展示台,学生边介绍师边根据学生回答将实验数据记录于EXCEL中。

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刚才我们的猜想,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与我们实验结论一致吗? 并板书:将原有问号改为感叹号!(2)小结

是什么拉动了小车?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 课件出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越快。(PPT13)

四、课堂小结,拓展

第五篇:我们的小缆车

我们的小缆车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安装用重力拉动小车的装置。

经历“推测——实验验证——结论”这样一个拉力大小对小车运动影响的科学探究活动,能够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

教学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是重力产生的拉力是小车运动的原因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棉线、挂铁垫圈的小钩、铁垫圈、秒表、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出示玩具赛车

大家见过这种车吗?知道它是靠什么运动起来的吗?

2、谈话:

几千年前,人类就发明了车,到了现在,各种各样的车更成了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① 说一说:你们都知道哪些不同类型的车吗?它们是靠什么运动的呢? ② 出示幻灯片:你认识这些车吗?它们靠什么动力运动的呢?

马车——马的拉力

汽车——发动机的动力 电瓶车——电力

三轮车——人 力

3、介绍缆车:缆车是用钢缆绳拉着前进的车,它可以轻松地爬上陡坡,是很有特色的交通工具。(出示各种不同类型的缆车,观察它们是靠什么运动的?)

学生一定的经验基础,就是他学习的基础。缆车这种交通工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学生对此非常陌生。由于学生对缆车的感性认识很少,教师要重点讲解分析缆车。

二、指导探究

1、做个小缆车 ① 实验准备

出示材料:实验小车、棉线、铁垫圈、铁钩,你能用这些材料做个小缆车吗? ② 制作小缆车 出示注意点:

想一想:棉线应该栓在小车的什么位置?它和小车的运动方向有关系吗? 试一试:在铁勾上挂上铁垫圈,看你的小车能不能很好的运动起来?

(注意:不要让小车掉下桌子)

③ 请你思考:我们安装的小缆车,铁垫圈起了什么作用?(拉动小车的作用)

学生对缆车及其运动方式充满着好奇感。教师从缆车图片引到我们的小缆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其探究的欲望。④ 介绍重力

铁垫圈为什么能拉动小车的呢?看介绍重力的短片 小结:铁垫圈的重力拉动小车

重力这一科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教学目标之一,教师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重力这个科学概念。通过充分感受重力,认识重力,这里是让学生明白绳子将垫圈的重力转换为拉力,进一步渗透转化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思想。

2、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的实验 推测:

① 多大的拉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 ② 拉力的大小和小车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能肯定吗?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吗? 验证:

①温馨提示:(各小组分工合作)

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2、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

3、再多个多个增加垫圈个数(2个、4个、8个……),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4、用秒表记录时间。

② 指导使用秒表

③ 出示实验记录表,指导填表 ④ 学生实验、记录 ⑤ 汇报交流(2—3组)

⑥ 讨论:什么力拉动了小车?拉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

结论:

要使小车运动起来必须要有一定的拉力,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

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推测——实验验证——结论”这样一个拉力对小车运动影响的科学探究活动,体验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方法,探究发现拉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⑦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它写下来。

我知道了:。

三、拓展延伸

1、对各组不同的实验数据做一些分析:如,有的挂3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而有的小组却要4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小车的运动,除了和拉力大小有关,还和摩擦力等因素有关,通过教师的质疑,激发学生继续探究《运动与力》的兴趣。在本单元的第五课,学生就要研究“运动与摩擦力”的关系。

2、学具整理

现在请大家把小车等实验材料整理好放到袋子里。(学生整理实验材料下课)

整理实验材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的习惯。

板书设计:

我们的小缆车

↓重力

→ 拉力(大)

小车(快)

《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案例、随笔 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