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新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编辑:逝水流年 识别码:16-574098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12 20:25:5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新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摘要]影响教师教育观念形成的因素包括教育传统、现代教育理念、个人经历和教育现实四个方面。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实现真正转变,不仅仅需要教师通过学习培训或对自己的教育经验进行总结与不断的反思,从而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得到提升,更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使自己学习、体悟到的理论知识下沉到教育实践中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关键词] 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改革研究性学习新课程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正冲击着我们头脑中的旧有的观念。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这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 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如我们经常讲教育,教师天天搞教育,但到底什么是教育?我们在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等教育思想方面恐怕都有重新认识和认真反思的必要。

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的核心,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其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的教育可概括为六个字“教师讲、学生听”。形成了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者,从而完全阻止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与思维训练、个性培养等。这样的教 1

育难道不是在走退路吗?为此,我们要在教育中改革、创新,首先应从基本的做起,即必须把教师由传授者立即转变为指引者,学生一切知识的获得,应由其自己去亲身实践,去探索,放大学习空间,外延活动范围,形成自学自成自知其然。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引导,如何去激发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师,要做到改革先行,实践探索,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需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方向。

教师在新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例如:我们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决定从研究性学习入手,从教学模式上突出“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自我评价,去体会科学思想的真谛。通过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把教育变成学习,把学习真正变成学智慧。把培养学科能力、思维方法作为最高的学习目标。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独立的思考和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激发出来的,基于这样一个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又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提供宽松活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和谐气氛,营造争论条件

1.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

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哪怕是最差的学生,由于受到成功的鼓励,他们也会很乐意做更难的问题,反之,经常受到失败的打击,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学习,他们只体会到学习之苦,学习之无获与无颜面。因此,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给予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每一具体阶段上,又要让他们不断获得克服困难后的成功满足和喜悦。这样,学生的“苦学”才能真正的转化为“乐学”。使得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形成积极互动,共同营造和谐的、活拨的、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坚持以成功激励学生,不能以失败刺激学生,教师评价学生要重在表扬和激励,“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当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信任,就能不断产生获取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

3.民主评价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每个学期我们组都制定研究性学习计划,同时建立了一系列的评价方法(1)以作业的形式,学生写成实验报告,教师评价得分,分成A、B、C等几个等级(2)表达交流,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位同学汇报他们小组研究性课题的设计思路、实施方案及得出的结论,各小组学生互相打分,也分为几个等级,学生在展示自己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对于得分较低的组,教师应帮助他们分析找出其原因。(3)定期展出学生好的作品,我们组已经在学校举办了多次展览,极大地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4)学生好的作品学校收录出论文集,使学生有成就感。学生手工制作的好作品,实验室给予保存。(5)分阶段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讲评,评出优秀的个人和小组。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置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新的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不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这一点,应从最基本的做起,即变“师问”为“生问”。过去的教育,总体上呈现一种固定停滞的状态:师问--生答--师小结。实际上,这样的教育已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阻碍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影响着学生的自身发展。要切实体现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我认为,“师问“应为“生问”。比如:完成一道数学应用题,我们教师应只给出条件,让学生提问并自己完成解决。这样,学生的个性得到体现,各自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使他们定额思维活动空间扩大了,创新的能力明确体现了出来,教育的目标得已有效实现。

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搭建了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通过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与意志的作用,努力构建有利于激发主动积极学习的乐学场景,保证学生高质量、高速度的学习,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培养。

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面临很多挑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素质,而教师的学习反过来能更好地促进和指导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思维能力,不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首先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为创新的教育打好第一仗。

参考文献:

[1]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赵昌木.教师成长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4]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6]高潇怡,庞丽娟.论教师教育观念的作用[J].教育科学,2003,(2).

第二篇:高中语文新课程呼唤: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高中语文新课程呼唤: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目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行为等都将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如果教师还是死守“师道尊严”,不转变观念,不能及时地完成角色的变迁,或许不久就面临着“换人”或“下岗”的危机了。

不是有人唱:“不是我不明白,是社会变化太快”么?看看报纸,听听新闻,我们身边时刻都发生着新鲜事。如在有老师硬性规定:学生迟到了,要喊“报告”的时候,北京东城区提出“尊重”教育,允许迟到的学生不喊“报告”,而是悄悄地走进教室。学生有事进办公室可以坐下来,与老师平等交谈等。面对这种以往不可想象的变化,我认为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观念:

首先是“树立服务的观念”。我们对教师自身的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乃范”,就是“师道尊严”。在认定了教师是授业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的同时,也确立了教师的尊严和地位。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容易产生一种现象:学生求学,教师施教,求学者唯唯诺诺,施教者大恩大德,教师成了知识的化身,有着至高的尊严,学生普遍产生害怕教师的心理。有的老师甚至炫耀:看,我的学生多听话,多怕我呀!平时教师往往只关照学生的学业成绩,热心于一部分学生,冷淡另一部分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应赋于全新的内涵——教育即服务育人。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不能厚此薄彼。是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学生,教师本应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车,共同前行。教师的一切言行都要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有了这种思想理念,教师就能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位学生,为每位学生 的成长服务,这样教师与学生才会平等相处,教师才不会以施恩者的心态凌驾学生之上,对学生学业和行为上的错误,才不至于轻则责骂,重则惩罚,这样教师就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维护学生的合法合理的权利。可见,只有树立了这种全新的教育观,教师才能真正地推进新课程的改革。

其次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才呢?成绩优秀的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读重点,上名牌、是我们心目中的人才。为了培养这样的学生,不少老师加班加点,频繁考试,让“违纪”学生抄10遍练习题的有之,让学生背作文的有之。我们总是偏爱成绩好的尖子,对他们悉心关照,百般呵护,结果培养出的往往是畸形“人才”——他们因时常被“自豪”的“光环”笼罩着,往往是言行举止高高在上,而且对社会、对学校、对老师少有“感恩”的心!这样的学生很难合上时代需要的节拍。有个教育名家早就说过:成绩是教育的副产品。回头想想,我们读了那么多的书,对我们有用的到底有多少呢?有用的是学习方法,是人文意识,是一颗善良博爱的心。爱因斯坦说:所谓的知识,就是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忘掉以后,剩下的那部分。不是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么?有“用”就是“材”!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在社会的某个工作岗位上能发挥他的作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就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有位校长对他的老师说:要善待优等生,他们可能成为科学家,为我们学校添光增彩。也要善待中等生,他们可能做官,为我们学校批条子、剪彩。更要善待那些中下生,他们可能很会赚钱,将给我们学校捐资呢!话也许“实在”了些,却值得细心品味。

比如一块砖,建在高楼大厦上和铺路面上的作用,应该是一样的发挥了“材”的作用,而我们往往只看中前者而忽视后者。这,很不公平!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人拜访他的母亲:“有杜鲁门总统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很自豪。”这位母亲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呢!”相反有位女孩得知自己舅舅是美国总统时对她妈妈说:舅舅是总统,你怎么没有告诉我呢?母亲平淡地说,这有什么好说呢?会当总统的人很多啊!

是的,没有不成功的学生,却有太多不善于发现学生成功的老师。可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呐。只有树立全面的人才观,承认差异,才会放弃以学业成绩高低论好坏的理念,才会发现学生的特长,真正的做到善待每一位学生。只有把心放开,才能坚信人才多样化,坚信人人都能成才,才能成为发现“人才”的伯乐啊!

再者是“树立‘爱即师魂’的观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面对一群有活力四射的学生,只有撒播爱的种子,才可喜获“感恩(父母、老师、社会、生命)”的回报。知识是冰冷的,唯有经过老师心灵的加温,才能使学生愉乐地接受。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不能把爱简单地理解为“打是亲,骂是爱”,甚至简单地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爱。因此教学中必须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多看学生的闪光点,多参与学生交流,多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关照。正如马卡连柯说的:爱的本质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我们应尽量做到:在任何情况下不给学生打低分,任何情况下不羞辱学生。为此老师应该及时实现角色的变迁:

一是实现由“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被师生互教互学所代替。教师不应该是单纯传授知识的人,应该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者。教,是为了不教。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变化递增快,教师想在几年时间里把“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早已多样化,有些知识学生可能还比老师懂得多、懂得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是说,将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方法的人么?

因此,新课程呼唤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成为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形成的 引导者。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以实现“不教”为目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个积极地旁观者,直接参与学生学习,但参与却不是干涉。所谓旁观者清,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气氛,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处理好课堂上“活”而“不乱”的关系。

另外,教师应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潜移默化者。有人说:一个人在青少年求学时,没有遇上一个他心目中的好老师,那么他就是一个潜在的犯罪分子,如果他遇上心目中的好老师,那么他即使坏也坏不到哪里。我们应信任学生,赏识学生,要关心学生,呵护他们的心灵。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园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二是实现由“教书匠向科研型角色的转变”。在一度考成为老师的法宝,分,成为学生的命根的“传统教育”下,老师变成了只管教和考,学生只管学和分,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诱发出紧张的师生关系。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是“一根粉笔一张嘴”。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 机械地执行课程计划,一是一,二是二,成了教材知识的传声筒,成了按部就班的“教书匠”,教师往往把课本里的答案当圣旨,忽视或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学生成为教师的复制品,谈不上什么创新和创造。

有个笑话是这样说的:老师在黑板上画个圆,问这圆像什么?幼儿园小朋友讲十多种,小学生讲出了十来种,中学生讲出了八九种,大学生讲出了两三种,社会上的人们一种也讲不出来。为什么?怕讲错了被人笑。教师忠实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教学方法一成不变。新课程则认为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才能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才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最终成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科研型的教师。

三是实现由“传统教学思维向现代教学思维转变”。教师这种转变体现在: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单向信息输出向师生信息互动转变。现在的学生接触面广,能提出许多让老师措所不及的问题来,作为教师不能独断专行,把学生的“奇思妙想”一棍子打死。应以发展的眼光、多元的思维来审视学生,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有个作家曾经说过,成功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慈悲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宽容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生活美的人。教学中多以发散的思维看来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尽可能地少一些纯科学性的、系统性的术语,多一些生活化的甚至是“不合常规”的语言,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和生活化。可谓“生活即语文”也!

总之,社会在变,学生在变,我们的教学环也在变。教师与其被动地适应、被动的变化,不如积极主动地“学在先,变在先”,站在课程改革的波峰浪尖上,做高中课程改革“弄潮儿”!

第三篇: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师角色

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师角色

摘要:新课程标准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块,这就要求新世纪的体育教师如何把握教材,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模块;素质教育;良师益友

前言:中学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改革决定着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课堂面目焕然一新。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做法。过去体育的精华部分对当今体育课程实践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蕴含着先进教学理念的体育新课程并不是与过去体育教学的决裂,更不是过去体育教学的对立面,更多的是对过去的继承与发展,扬弃与创新。

1.纠正编激的改革观点,树立先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使人们对一直以来所从事的习以为常的体育教学工作进行审视与反思,一些过去视为宝贵经验的做法受到质疑,甚至批判。有的资料将体育基础教育课程划分为“新课程”与“旧课程”强调新课程对旧课程的绝对否定。事实上,体育课程的出现是建立在对以往体育课程的分标总结的基础上而加以改进,使之更趋完善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体育课程分为势不两立的“新课程”与“旧课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健康型人才。

1.1以重技能训练,转向“健康第一”

传统的教育观念,及以学生对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是否正确。完整地接受了知识和技能;教师是否准确,系统地讲授为质量标准。而新课程是从学生健康状况是否有改善,学生以体育的意识和兴趣是否增强,体育行为是否进步为质量标准。

在传统观念下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扮演的是教练员,是把学生培养成运动员式的一种教学模式。而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送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教师不仅仅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把握体育课程的价值,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1.2从关注运动能力转向全面发展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体内部的各个系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功能,担负着不同的任务。若一味地根据学生的运动爱好来安排教学内容,则会造成学生身体机能不均衡发展。《国家课程建设纲要》明确规定:①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要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②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③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要遵循学科的知识体育。所以教师不应只方面对面训练学生的某一项技能,而应将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与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健康奠定基础。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将来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摆在教师面前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不能建立和形成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和制度。

2.1做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和朋友

两千多年来,在封建传统的思想影响下,“师道尊严”在人们脑海里根深蒂固,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课堂上不论学生是否喜欢这项运动,只要教师决定了就不能改变,甚至是在教师的训斥声中应付了一堂无价值的体育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创造力等等也随之泯严了。新课程对未来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确定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求索者,教师是中介者;学生是劳动者,教师是服务者;学生是设计者,教师是生产者。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2.2做好学生遵章守纪的规范人

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体育教师不仅是师者,更重要的是组织者、管理者,没有管理,体育教学难以出效益。体育教学“管理者”角色,不仅仅局限在体育课的教学管理,而应为学校管理者的一部分。当前,体育教师对自身作为管理者,却忽视管理的问题依然存在。表现为:一是重教轻管;二是只管不理。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作为学校“管理得”的角色认识。第二,要不断地提高管理能力。第三,要把管理与规章结合起来。

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需要具有新的理念和新的观念的教师来实施。为了使国家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作为我们新世纪体育教师要勇敢地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多层次,健康的适应祖国建设和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史宏,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角色,中国学校体育1997.1

[2] 邱启国浅谈新标体育教学所应继承的优良传统,中国学校体育2006.1

第四篇: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谈谈我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几点认识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新课程改革正一步步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师又是教学的主要执行者,所以改革的成败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如果教师不更新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在此,我想就“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不当之处,愿与同仁们共同商榷。

一、更新教育观念

江泽民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地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些妨碍学生创新精神能力的教育观念。”因此我们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并树立以下教育新观念:

(一)树立“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的基本观

21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和健康发展的世纪。“人人都有成长的权利,人人都有成才的可能。1

我们应该为每一个孩子编织成才的梦想,开辟成才的道路。”应成为教师教育的基本准则。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确立的基本信念。要把这种为学生终生发展的高度负责精神贯穿于课改的始终。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及格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人生的体验。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是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四有”新人。

(二)树立“学生自主发展、倡导体验参与”的活动观 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一流教育的真谛。个性是创造的前提,千人一面的教育难以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我们以往的教育不太关注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不足。俗话说得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会。”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学”的实践,才能学会学习。把老师的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学生获取自己的体验。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书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变得丰满、深刻。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只有在学生自主的活动中才能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应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适合教育的学生。教师不能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的自主思维空间与自我体验的权力,应让学生自主发展。多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多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多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多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多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三)树立“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观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应改变课程评价中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起“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观。在评价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内容应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

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只有评价内容的综合化,才能适应社会的关注。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对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因此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同时,评价重心也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过程、探究过程、努力过程和各个时期进步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才能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现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全面发展。

二、转变教师角色

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的平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必然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不应再是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而应扮演好更多的角色。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的角色特征。它不仅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而且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传播现成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沿

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课改也要求教师从过去“思品训导者”“德育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心理的疏导、健康人格的示范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启发者和参与者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构建过程,但有时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沉默凝滞的局面。如:不知道如何开始而出现冷场,忘记活动的下一个步骤,一时忘记某一语言表达或想不出某种表达时,教师就应及时给予鼓励、适时给予提示和启发,督促参与活动。再如当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时,可提供关键词,当学生回答过于简短时,启发其进一步扩展和解释自己的答案。总之教师作为启发者应在学生确实需要帮助时才施以援手,而不是一启发就滔滔不绝,喧宾夺主。

当学习活动开始时以后,教师除了环视、监控、给予帮助之外还应该尽量参与学生活动,作为一名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完成任务。教师的参与不仅能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使教师能够走进学生的世界,共同分享各自的生活经验与认识,从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学生也将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三)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堂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

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师成了教育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有些教师甚至到了离开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如何出试题的地步。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已迫在眉睫。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与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已越来越需要具有开发本土化、校本化课程能力的教师;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状况进行分析,从而真正成为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它需要我们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以新课程改革为重要契机,在理论上提升,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并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到实践新课程的浪潮之中。

第五篇:转变教育观念是走进新课程的当务之急

转变教育观念是走进新课程的当务之急

湖北省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 田宗学 444324 新课程理念中的研究性学习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概念的提出为现代教育与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关键是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

1.教育理念

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理念;二是三个发展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念;三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主动、合作、探究);四是学科整合的理念;五是转变教师角色的理念;六是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理念。其中以“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理念最为重要。

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重视学生认识化学的价值和实际用途,深刻理解化学与社会的联系等,因此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注重整体发展的教育理念,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独特的才能志趣、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化学课程对教师提出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由于知识面比较窄,就所学谈学科内容得心应手,就生活谈学科就有较多的困难。讲具体的知识点很准确,就具体知识在化学学科中的意义、在学科发展中的意义是什么?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是什么?教师并不是理解的很深刻。所以教师要阅读更多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在阅读中应当联系学科特点,不能就事论事,紧密联系现代生活中的例子,学会收集、整理利用相关的资料,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释现象。如2008年9月16日新闻联播报道,中国质检部门检测出“三鹿”婴幼儿奶粉中含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造成许多婴儿尿路结石。笔者撰写的《学好有机化学的现实意义-----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一文供同学们阅读,抓住时机使学生掌握了三聚氰胺的结构和性质。

2.角色定位

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导演者。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在思想上改变教育理念。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和理解,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朋友和崇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①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崇拜者 一般来说,学生怕老师似乎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但师生之间的感情不能对立。只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学生为主体,经常与学生交谈,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形成师→生、生→生、生→师的对话模式。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语言交谈会更加随和,也就更容易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为了适应教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就是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通过报刊、杂志、网络信息技术等各种渠道收集教育教学资料,充实实践知识,扩大知识面,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教学工作,真正成为学生的崇拜者。

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

教师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将重心转移到学生能力培养和和谐健康发展上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直接富有时代性的特征。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程的努力方向,教师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组织学生学习,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而是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③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老师作为课程开发者意味着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实施者,还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参与课程的研究,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改进、补充教材资源,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整合。

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要求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增强新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

④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斯腾豪斯提出的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并从课程实施的角度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论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形象出现,把每一间教室作为研究新课程的实验室。教师作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研究者的角色有利于确立教师的研究地位、树立新的教师形象,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提高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3.教育方式

①备课应是备理念、备学生

备课是备过程的错误观念应该首先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备课就是备理念的观念。教学过程才会突破,有所发展和创新。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死扣教材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眼界日益开阔的学生的胃口。所以活用教材、充实教材应该是教师在策划教学过程时首要思考的问题。备课前要先备学生。“想同学所想、供同学所需”,考虑学生课前已经掌握的知识有多少?应采取什么样的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去设计教学?一切教学设计都围绕着学生,上课才会得心应手。

②在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所谓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审视的过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角色定位中教师是个研究者,作为研究者就需要进行积极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反思深刻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率水平。

③在人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与其他教师有更多的联系,还要求与学生家长进行配合,新课程倡导,教师在参与新课程开发时,能够积极展开交流与对话,形成伙伴式团队文化,实现共同的专业发展,家庭的重要也是不言而喻的,教师也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教师于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一贯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策略。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沃德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例如在讲到碘单质的性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指导学样进行学习。

师:首先我们做一个实验.试管架上有三只试管,里面分别是:糖水、盐水、淀粉,同学们用滴管分别往每个试管中滴入两滴碘酒,看看有什么现象出现.(学生做实验,回答所看到现象).师: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紫色.使用的“液体”增至黄酒、酱油、碘酒3种.“物品”改为马铃薯、盐、面粉、米饭、糖等多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放手让学生在各种“液体”与各种“物品”之间一对一“找朋友”——哪种“液体”碰到哪种“物品”会发生新的颜色变化?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学生通过亲自分类、亲自鉴别,从而发现淀粉特有的性质。

5.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此新课程强调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多研究学生,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即时的反应,而不是一心只盯着教学内容,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讲解。

教师以前长期习惯了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他们总是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但实施新课程后,教学方式将是开放的。比如教材中有许多“空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因此,现在的教学,已不再像从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而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生成新的内容。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以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认真领会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有新思路、新视角。

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可以将教学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另外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转为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当教师以组织教学为主时,应是分解教材中的知识,将知识有组织地呈现出来,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回答课本的问题。而教师以探究为主时,就应引导学生提出各种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如高一在探究Cl2性质之后,就可以抽象出Cl2的性质①氧化性②与水发生歧化反应③与碱发生歧化反应,掌握一般规律之后,结合原子结构的特征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学生探究得出F2、Br2、I2的性质乃至类卤素(CN)

2、(SCN)2的性质,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6.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导向与质量监控的作用,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也是评价理念的创新。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摒弃重知识,重结果,重外在的评价体系,做到使记过评价与过程评价,内容评价与外部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建立和促进不断提高评价体系成为教学工作的重点,新课程倡导的是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性质测验等评价方法,强调建立以学校评价为主、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传统的学生评价中总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漠视学生的个性特长、生活背景、学习类型和学习策略,结果往往造成部分学生总是被排斥在评价标准之外。真正的评价也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评价,评价的功能也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

7.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要素来源,还包含着课程实施的条件。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把它分为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络等,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内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

①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教材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它的编写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取向,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要重视教材建设,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②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自身其实是最直接、影响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而教师也是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善待“错误”,把课堂看成师生逐步认识“错误”,共同成长的过程。这时候的错误就有可能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另外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专业发展,通过培训与实践提高开发运用能力,特别是要提高教师识别、捕捉、利用和开发课堂教学资源的能力,通过教师自身这一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发展。

教科书已不再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到日程,学校和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学会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才能开发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做到真正的“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参考文献:

1.刘树载、丰顺荣等,新课程下教师面临的挑战[J] 中学化学2004,(11):3-4 2.杨扣珍,以学生发展为本 [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0)1-2

新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