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篮球竞技运动为例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造与创编
以篮球竞技运动为例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造与创编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重要部分,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我国学校体育课的教材内容长期以来受到前苏联的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形成了主要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线的教材体系。因此造成了教材内容与学生兴趣不相符,教材内容与学生能力有差距,教材内容重复出现在大、中、小学体育中,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篮球运动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但是由于篮球运动的具有凶悍的对抗性,攻守的平衡性等特点对学生刚开始学习篮球就带来了困难,在学校篮球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造和创编。
1、简化篮球运动的规则,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我们把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活动方法和活动规则进行简单化处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活动的方法,从而在同学之间能进行活动和比赛。如篮球运动,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先简化活动方法和规则,让学生不管采取什么方法,只要把球投进篮框就算得分。没有了走步、没有了双手拍球、没有了各种各样的规则限制,学生的心理约束全都解放了,活动的兴趣自然而然就被彻底激发了。事实上,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身体条件,简化运动项目的规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2、降低篮球运动难度要求,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把复杂的篮球技术动作进行分解,包括分解其动作、技术、战术体系和规则,选用其中适合教学的部分内容作为体育教学内容。这样用竞技体育的内容充分地丰富我们的体育教学。如小学趣味化更多一些,高中正规项目要多一些。此外,把竞技体育项目作为健身、娱乐的手段,对有些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项目需要进行改造后,才能作为教材。简化教材的技术结构,逐步改变纯竞技式的、成人化的运动项目,促进学生身心群协调发展。
3、改善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体会技术动作。在持球交叉步突破的篮球教学中。持球交叉步突破技术动作包括:以右脚为中枢脚为例。突破时,左脚向前方跨出半步,做向左突破的假动作,当对手重心向右移动时,左脚前脚掌内侧迅速蹬地,向对手左侧跨出一大步,同时上体右转探肩,贴近对手;球移至右手,向左脚右斜前方推放球,右脚迅速蹬地跨步,加速超越对手。学习持球交叉步突破的动作要点是:蹬跨、转体探肩、推放球、加速。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一技术动作,老师们用的最多的通过讲解示范,强调转体探肩,但是学生还无法深刻的感受这一技术动作,以至于在篮球比赛中运用的这一技术动作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纠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有在课堂上体会到转体探肩,课后练习的时候很容易就忽视了这一动作。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放球的同时摸一下右前方的地板,然后加速超越对手。这样就会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转体探肩的动作,使学生加强本体感受,便于学生课后的组织练习,利于学生掌握这一技术动作。
第二篇: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一、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
2、运动训练
3、运动训练学
4、运动竞赛
二、填空题;
1、运动训练学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学者_____________及他的同事提出了项群训练理论。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可以归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
3、竞技体育的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死个有机组成部分,4、竞技体育基本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运动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是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
7、依据理论研究所涵盖的领域,可把运动训练理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
8、竞技体育是以_____________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_____________。
9、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个方面。
三、判断题
1、依理论研究所涵盖的领域,可把运动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
理论。()
2、竞技体育是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教育活动。()
3、竞技体育由运动选材、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三部分构成。()
4、竞技体育的竞争性主要表现在“竞”和“技”两个方面。()
5、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运动成绩。()
6、运动员是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
7、运动训练是运动员在教练员的独立执导下完成的体育活动。()
8、高水平运动员之所以能够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是因为他们竞技能力的各构成部分都得到了均衡发展。()
9、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只有进行大负荷训练,才能提高运动成绩。()
10、现代科学技术队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而对于心理能力、运动智能却无能为力。()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竞技体育基本的构成要素是()
A、运动训练B、运动医学C、运动员选材D、运动竞赛
2、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三个层次不包括()
A、一般训练理论B、周期训练理论C、项群训练理论D、专项训练理论
3、在运动训练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中,我国学者的突出贡献是()
A、提出周期训练理论B、提出超量恢复理论C、建立项群训练理论
D、建立一般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两个理论层次
4、从运动员竞技能力获得的途径看,成功运动训练的重要前提条件是()
A、运动员选材B、运动训练C、运动竞赛D、竞技体育管理
5、在现代竞技比赛和运动训练过程中,需要对原有计划进行必要的变更。这反映的运动训练的特点是()
A、训练目标的专一性和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B、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和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C、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和应变性
D、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6、在竞技体育的比赛中,选手们往往为追求成绩的0.01秒的提高。常常表现出忘我的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这反映出的竞技体育社会价值是()
A、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B、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C、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求
D、排解社会成员不良情绪
五、简答题
1、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有哪些?
2、简述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3、简述运动训练的目的与任务。
六、论述题
1、试述运动训练学与各项训练理论的关系。
七、方法应用题(此题为知识拓展题,可自由选择是否作答)
1、2000年悉尼奥运会平衡木冠军刘璇,2001年12月15日正式宣布退役。挂着奥运金牌刘璇激流勇退,而事实上在那以前,她已经转型成为北京大学新闻学院的大学生。你认为我国优秀运动员(如奥运冠军)是否应该在个人的竞技顶峰时期获得一次或几次大赛胜利之后便“激流勇退”?为什么?
第三篇:浅谈运动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浅谈运动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结合跆拳道运动特点、对运动训练理论概念的思考
概念在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概念可以清晰地呈现出问题所在,能够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因此在诠释概念的过程中表述要准确、清晰。金成平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对运动训练理论的界定进行阐述:对各种运动训练实践具有阐述、预测和指引的作用,其理论的外延包含竞技体育与一般运动训练实践领域。
运动训练与竞技体育的关系密不可分,但在运动训练理论中概念的构成要有所区分。“学科”和“理论”等基本概念在进行知识探讨过程中就要有清晰的划分,正如郭可雷对“运动训练科学”“运动训练学”和“运动训练理论”概念的划分,这三者都有不同的界限。运动训练科学所呈现的是一个学科群,能够在相关学科中反映运动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运动训练学代表的是一门学科,主要集中反映运动训练规律中所展现的相关知识;而运动训练理论是具体的知识体系的构建。
2、运动训练理论主要内容的构建
我国的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通过田麦久、过家兴等学者的研究,在不断创新中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方法等词条,在中国百科大词典体育分部的遴选中逐渐涵盖得更全面、更具有代表性。运动训练概念问题的研究,随着人们对其实践和理论的认识展现出运动训练理论中主要内容的大体概括,而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田麦久认为,运动训练学源于各个专项训练实践和专项训练理论。“一般训练学理论”和“项群训练理论”均来自专项训练理论,但又高于专项训练理论。张岩认为,运动训练学理论包括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三方面。王锦、解晓政等学者认为,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可依据坐标轴的维度来开展,横向坐标轴中包含了训练原则、训练内容、方式方法、训练安排、训练负荷等方面,纵向坐标轴中所包含的层次主要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
该研究认为,专项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一般训练理论3个方面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其中一般训练学理论是核心,也代表了最高层次。一般训练学理论能够在项目中找到一般规律的理论概况和实践过程中带有共性、普遍性问题的理论体系,而项群训练理论能够发现具有相似竞技特点与实践要求,并且在一组运动项目中能找到共性的点。、运动训练理论的方法论
目前,整体论与还原论两种简单性的方法论模式是运动训练科学研究领域所使用的,这两种方法论模式有力地促进了运动训练科学的研究发展。运动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两种方法模式在实践中解决复杂的问题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整体论和还原论两种简单方法论的使用,能将部分从整体中抽离出来,将方法论运用到研究中,探索各部分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科学训练中,复杂性方法论的使用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过方法论对训练、比赛中的问题进行重新的解读和思考,并再次运用到实践中。整体论和还原论两种简单方法论的使用,加之复杂性的方法论为研究的新方法论展现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为运动训练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发展开拓出一个路径。在研究运动训练科学的历史进展中,还原论和整体论模式,都是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模式,在运动训练科学研究进展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不可或缺的存在意义,但也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当前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内容体系研究的主流
目前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是“运动训练、行为导向、竞技能力、竞技状态、运动负荷、运动适应、运动表现、项群训练理论、基于学科研究范式、训练方法、训练分期理论、训练过程控制、体能训练”等问题。其正好对应“为什么练、怎么练、练什么、练多少、怎么实施”中运动训练的重点问题。运动训练理论主要针对“练什么、练多少、怎样练、怎么实施”,即训练内容、训练负荷、训练方法及训练安排问题而进行相关研究。
跆拳道在向外推广时,大多是以这种击破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其威猛无比的功夫,这种方法是用拳、掌或脚分别击碎木板、砖瓦,以此检验和测试练习者的功力程度。这种独特的方法现以成为跆拳道训练、晋级升段、表演比赛的一个主要内容。
跆拳道的特点二:内外兼修,方法独特
跆拳道理论认为,经过专门练习,人的关节部位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威力,非凡是拳、肘、膝和脚四个部位,尤以脚和手为甚。长期专门练习跆拳道,可以使人达到内外合一的程度,即内功和外力达到统一的颠峰。
跆拳道的特点三:以腿法为主,拳脚并用
由于竞赛的需要、规则的限制和跆拳道攻击方法的特点,使的跆拳道主要是以脚法攻击对方为主。进攻时注意送髋,力求出腿的力度和击打的效果。在比赛中虽然可以使用拳的得分技术,但往往只起到防守、格挡的作用。进攻时则主要是运用腿法攻击对方头部(以面不为主,.不允许攻击后脑)和被护具所保护的胸腹部。
跆拳道的特点四:强调气势,发声扬威
无论品势还是竞赛跆拳道,都要求在气势上给人以威严,多以发出洪亮并带有有威慑力的声音来显示自己的威力。尤其是在竞赛跆拳道比赛中,双方运动员都是以规则允许的发声来提高自己的斗志,借以再气势上压倒对手,甚至在出击时配合击打效果使裁判得以认可,争取现在心理上战胜对手,所以跆拳道练习者要进行专门的发声练习。
跆拳道的特点五:以刚制刚,直来直往
在进行跆拳道比赛中,运动员使用的技术都是以刚制刚、以直接接处为主,方法比较硬朗简便。进攻时都采用直线的连续进攻,以快速连贯的腿法组合打击对手;防守时的动作也是以直接的格挡为主,讲究以硬抗硬,以快制快。
第四篇:篇章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学讲义
篇章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竞技体育的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一)竞技体育的起源
体育运动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展起来的,竞技体育同样如此。狩猎是原始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原始人在其长期生活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能否获取赖以生存的猎物取决于他们同被追击的猎物之间在速度、耐力、力量等各种身体素质和搏斗技巧的实力比较。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身体活动形式被人类不断地加以分类、提炼和总结,并相互比较,渐渐演化出了区分胜负的竞技活动。史学资料表明,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己经有了初步的区分胜负的比赛意识和一定的体育竞赛形式。在原始公社末期,由于部落间的武装冲突十分频繁,为增强社会成员的作战能力,加强内部团结,常常进行不同目的的宗教活动,在世界的一些地区出现了以竞技运动为主要内容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逐渐由单纯的生存需要转而为包括娱乐、愉悦在内的多元需要,人们出于强身健体的目的而参加竞技活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竞技运动的审美观念也逐渐形成,竞技运动逐渐与宗教、军事和生产活动的联系明显地减弱,成为一种更具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现象。
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从不同实践过程来看,竞技体育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运动员选材
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选材时,应注意考虑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力求使用科学的测试和预测方法,努力提高选材的成功率。
(二)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三)运动竞赛
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
(四)竞技体育管理
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能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的效果。因而,竞技体育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竞技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竞争性竞技体育中的“竞”是指比赛和竞争,“技”是指运动技艺。运动员参加比赛的能力,即竞技能力。竞技运动的参加者总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战胜对手。
(二)规范性高度的技艺性是竞技体育赖以存在的基础,但高度的技艺又是以对技术、战术种各种训练的规范性要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竞技体育的规范性还表现在各个竞技体育项目竞赛规则、竞赛规程等制约机制的规范性和竞技体育管理的规范性等方面。
(三)公平性竞技运动比赛应该合情合理,不偏袒任何参赛者。比赛必须严格根据规程和规则的要求来进行,平时训练也必须针对规则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
(四)集群性竞技体育是由若干运动员组成的群体行为,是由很大的群落系统参与的社会行为。每一个个体在群体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完成一定的功能;它们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构成完整的竞技活动。
(五)公开性现代通讯系统的发展,使重大的体育比赛活动能够成为吸引全球数亿人关注的社会活动。而且,竞技体育具有比一般社会活动更为明显的公开性和外相性特点。
(六)观赏性竞技体育是从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发展而来的,现代竞技体育日益加强的竞争性,更大大加强了其可观赏性。观赏比赛成为广大群众善度时间最好的方式之一。
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竞技运动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不断地追求新的成就及新的突破。竞技选手们永无止境的追求,每0.01秒的提高,每一个新技术动作的出现,每一场精彩的表演,都是这种奋斗精神的集中表现和生动写照。竞技选手们在运动训练中所培养并在运动竞赛中所展现出来的竞争性,也正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素质。
(二)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自身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人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满足,同时也高度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观赏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比赛已经成了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从观看高水平的体育比赛中不仅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而且也可以得到美的享受。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满足着人们不断提高的体育观赏的需要,是竞技体育的一项重要功能。
(三)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优秀运动员在竞技赛场上表现出力与美的结合、勇与智的对抗、高超的技艺以及顽强的意志,都会作为光辉的榜样和成功的范例而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围绕奥运会和一些世界级的重大竞技体育比赛,以及全运会的召开,都会出现群众体育活动的高潮。我国自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以来,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正逐步形成良性的协调机制,竞技体育的发展推动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反过来群众育的发展也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种体育内部的交融现象大大促进了现代体育的发展。
(四)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现代竞技体育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等综合实力的“橱窗”。竞技体育比赛的胜负巴不仅涉及运动员个人的荣誉,更关系到一个国家和社会团体的荣誉,许多国家和社会团体都对竞技体育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巨大的投人。国际体育竞技实质上已经成为国家地区之间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因素多维组合的竞争与较量。
(五)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竞技体育的发展必然改变人类的消费结构,促进与运动训练、体育比赛有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举办大型运动竞赛不仅可以直接获得经济效益,而且也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竞技体育已成为体育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达到了630多亿美元,成为美国国民经济中的第22位支柱性产业,而竞技体育产业所产生的产值占其中的绝大部分。竞技体育的发展己对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巴塞罗那奥运会后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由于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召开,使巴塞罗那市城市发展整整推进了10-25年。
(六)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参与运动训练和体育比赛或观赏体育比赛,不仅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有助于许多不良思绪和心理状态的排解引导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
第二节 运动训练学的概述
一、运动训练学的概念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提高人体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规律的科学,是现代体育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知道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学理论源于运动训练实践,又指导着运动训练实践,其发展的行程经历了萌芽、形成、深化及扩展3个阶段。现代竞技体育的百年历程,孕育并推动着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发展,形成了包括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3个层次的理论体系。在21世纪,运动训练理论将一方面向竞技体育理论扩展,同时在不同竞技能力的培养、训练过程的控制及有关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现代科技也会更全面、更有力地介入其中。象所有科学的理论一样,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也是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服务于训练实践的需要,推动训练实践的发展。
二、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
(一)释义: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中的主体构件: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自于遗传效应、生活效应及训练效应多元的途径。
(三)运动训练与运动员选材的关系: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和后天训练获得性竞技能力两个部分。科学的选材出了具有优势的先天性遗传能力的可造之材,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使得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的竞技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四)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
三、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
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
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在运动训练全过程的每一节,即运动员状态诊断、训练目标的建立、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活动的组织实施、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训练状况的反馈调控、直至训练目标的最终实现,无一不广泛地应用着现代科技的成果。
四、运动训练学的任务:
(1)从众多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
(2)探索尚未被人们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
(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
(4)广泛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训练学的研究与实践中;
(5)运用一般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第五篇:以《祝福》为例谈小说的教学内容
以《祝福》为例谈小说的教学内容
一、《祝福》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培养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4、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5、启发并引导学生感受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2教学目的:
1、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其典型性。
2、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3教学目的: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人物和环境的关系。
4教学目的
从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影响的角度探讨小说的主题。从小说语言对表现人物、渲染环境的作用的角度探讨作品是如何反映、深化小说主题的。
教学重难点
周围人物对祥林嫂命运的影响。
小说悲喜交加的氛围和作者的感情基调。
5教学目标
一、认识春天及迎春祝福对反衬祥林嫂悲惨遭遇的作用。
二、把握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所揭示的深刻社会主题。
以上教学设计突出的问题:
对小说教学内容随意性。注重课文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学习。教学目标的泛化和模糊性。对重要课文教学内容设计的狭隘性。
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小说教学的三维目标 1.高中说课程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小说知识,为理解作品服务。“在阅读鉴赏中,了解小说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2、能力目标:发展独立阅读能力。独立阅读能力包括概括内容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诠释主题能力,“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揣摩语句能力,“根据语境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2.小说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设身处地“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重视对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2)多元解读“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3)知人论世“阅读文学作品应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身世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缘由等材料。”4)常用阅读方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
3.高中小说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态度,“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2)情感,情感包括个人情感和社会情感。个人情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社会情感,“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3)价值观,价值观包括个人价值认同和社会价值认同。个人精神,“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社会思想,“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三、小说教学内容的存在问题分析
所谓技术分析就是运用情节图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描写的知识图式(人物描写就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就是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对小说进行从抽象的语言到抽象的意义的分析。
这种分析有利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但是技术分析因为忽视了文学形象的还原,使鉴赏活动只能停留在语言解释的游戏之中。鉴于技术分析小说教学的弊端,有人提出整体感知的学习方法。意识形态角度的诠释绝不是唯一的文本理解。从历史、哲学等其它文化角度进行阐释,还会有其它的有益于人生、有益于社会的文本解读;另外,文学话语具有含蓄和含混的特点,小说文本本身就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从纵深角度看,主题的阐释常常脱离文本的结构和形象体系。主题的探讨应该以结构的分析、形象的完形为基础逐层递进。主题的探讨注重思想意蕴的挖掘,忽视情感意蕴的整理;注重社会发展的价值挖掘,忽略个人发展的价值引导。我们应该从尊重小说文本认知的内在统一的角度,建构学生解读小说主题的复合的教学图式。
语言解释的强化和意识形态解读的过化。人文的空泛化,语言的技术化。
四、问题解策略:强化文艺理论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