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的能力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16-732059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05 03:18:0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的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的能力

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羊街镇羊街中学阳俊凤

【摘要】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

【关键词】学生主体合作探究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人类社会发展也将随之进入一个快速变化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是转变教学理念,实施创造性教学。我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如下粗浅的探究。

一、合作探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新课程也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活动参与者、促进者。在教学中让学生位于何种位置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是:每学期开学初将学生按学习水平,智能高低,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等情况混合编成5—6人一个的合作小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探究题,要求探究题略高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把问题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果子能摘到”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活动引入最佳状态。先让学生围

1绕探究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最后全班交流,得出最佳方案,这样能充分显示学生各自的思维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相互交流中捕捉适合自己思维方式的信息,不断地进行交换、处理,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小组自主探索中得到了自由发展。这样,由传统的传授知识,记忆知识教学过程转变成了学生发展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创造思维过程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二、学“问”和学“答”,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夜晚要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以“问题解决”为特征之一的数学课,对增强学生提问的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变课堂上的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推动实施新课程教育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如何提问题,如何提出新颖、有独创性的问题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利用计算机上设计的程序,使学生在屏幕上栩栩如生的看到吊车上的沙土徐徐流下,慢慢形成一个圆锥的形状,学生由趣生疑,教师趁热打铁,问:看到这堆沙子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想知道沙子的形状叫什么?这堆沙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它的占地面积有多大?怎样测量它的高等

一连串的问题。接着,教师做一个实验,先拿出一个用厚纸做的圆锥容器,再拿出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在空圆锥容器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空圆柱容器里,让学生数数,到几次正好装满。师问:你们看了这个实验,能提出哪些问题?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提问,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有这样的关系?能不能把求圆锥的体积转化为求圆柱的体积来计算、、、、、、较有价值的问题?

三、主体参与和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别彼此的思考。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活动。教与学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学生教学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任何引导,启发和传授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中不但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前人的创造精神,还特别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智利训练、趣味数学、数学竞赛等。因为课外活动能以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学生吸引住,让学生完成一道数学题,从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中任意抽取4张,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混合运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使得运算结果为24或-24。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J,Q,k分别代表11,12,13。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考,不到十分钟,奇迹出现了,同学们见写出了二十多种不同的算式。这时同学们无不欢欣雀跃,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平时数学教材上的思考题,很多都是这样组织学生解答出来的。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从活动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是一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培养。作为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学观,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方法上要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在每个学生的心田播下创新的种子。

[主要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法》 吕世虎石永生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关文信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作者简介:

阳俊凤,生于1974年6月,女,云南元谋,汉族,本科,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羊街镇羊街中学,中学一级数学教师。

地址: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羊街镇羊街中学教师:阳俊凤

邮编:651304学校电话:0871-8391017 手机:*** 邮箱:ymjy8391017@126.com

第二篇: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世海旦八镇中心小学邮编:717504

主题词:数学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篇论文是通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它主要从: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

3、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创新意识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手段。

江泽民同志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特殊的使命。”这明确给我们指出了当今的教育趋势和使命——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浅谈个人见解。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事物失去兴趣的人,是永远不会达到成功的彼岸。因此,兴趣是学习的驱使者,是创新的直接动力。纵观古今中外,我国原子弹之父钱学森,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牛顿等。当时他们在发明前,如果不是对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有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小学生经常由兴趣主控着学习动力。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火花,使其登堂入室,发挥出自己特殊的想象力。例如:我在教学有关行程问题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AB两地相距400千米,甲乙两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2千米,几小

·1·

时后两车相距40千米?一开始多要求学生先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相距是什么意思吗?全班同学都齐答是两车相互间的距离。紧接着,我又提问:“你们谁两个人上来表演一下,用走路的方式表示出两车运动后的相互距离?”这时候,同学们的兴趣动机被激活了,个个蠢蠢欲试。接着我选出两位同学上台来表演,结果:这两位同学没有相遇,而是留下了一段距离。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们谁还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两车的距离?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学们的思维火花越烧越旺,都陷入深思。片刻,有一位同学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说:“老师,如果两车相遇后继续向前走,不是也能相距出一段距离吗?”这时,其他同学听后,都对这位同学投来了赞许的眼光,同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也在这充满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发展了技能。可见,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来自于教师的巧妙引导和适时的点拨。

二、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世界上许多的发明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大胆的想象就没现实的可能,社会也就将会停滞不前。而观察是发挥想象力的前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人类从蜻蜓飞行这一生物现象得到启发制造了飞机;鲁班由茅草割破手指的偶然物件中发明了锯子;牛顿由苹果着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等。由此可见,这些取得伟大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也要着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这种智力因素,才能更有利地发挥想象力,从而找出规律。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推导公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你们观察一下,想一想这个平行四边形(指着画在黑板上的平行四边形)如果分成两

·2·

部分,可能由哪两个图形组成?同学们观察后,有的说是由两个梯形,有的说由两个三角形,有的说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还有的说是由两个不规则的图形组成。通过学生的不同回答,我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通过引导,顺利地进入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三、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人们常说:“实践是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人们的劳动实践是推动一切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事物的向前发展就是人们劳动创新的体现,没有实践创新的过程,就没有发展的结果。有所发明的科学家,在发明前都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找出了事物的本质。法国著名物理学家比埃里·居里,在研究放射性现象时,经过反反复复的实践证明,终于发现了“钋”、“镭”两种放射性元素。那么我们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往往也是通过实践表现出来。例如:我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用一些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模具。拼成一个生活实例接近的图形。同学们兴趣盎然,个个都满有信心地拼了起来。一会儿,我要求拼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的模型,这时,一个接着一个,有的像一座小房子,有的像一个机器零件,有的像一个机器人,还有的像一项尖尖的帽子,真是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由此可见,通过动手操作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组合图形的组成,还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的特有创造力。

四、积极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特有创造力。

众所周知,“没有探索,就没有创新”在我们科技发达的今天,如果没有一代代伟人的不断探索,不断的创新,会有今天多姿多彩的世界吗?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说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3·

因此,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是不容忽视的。

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解法。传统的做法是将那些教者认为最佳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害怕学生走弯路吃苦头,浪费时间。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抑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实,我们教者,平时应该多些鼓励引导学生探索、钻研,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敢于打破权威,找出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我在教学有关行程问题时,有这样的一道题目: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5千米,5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同学们通过分析解答后,都得出了同一种答案:先求出甲乙两辆汽车5小时后所走的路程,再求出路程差,“65×5-45×5”这时,我抓住有利时机,给学生思维的大海推波助浪,引导探索,寻找最好的解法。不一会儿,部分学生终于找到了用“速度差×时间=相距路程”“(65-45)×5”这种好办法。

总而言之,我们教育者应明确自己的神圣职责,并且懂得“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的道理。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教师加强自己的道德素质修养与业务水平的提高,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也不断地创新自己,那么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将脱颖而出,教育之花将更加姹紫嫣红,更加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第三篇:加强生活化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加强生活化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内容摘要:加强生活化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用数学的思维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⑴打好“技能训练生活化”这张牌 ⑵打好“思维训练生活化”这张牌 ⑶打好“应用题训练生活化”这张牌 ⑷打好“日常生活数学化”这张牌 ⑸打好“搜集数学资料经常化”这张牌,总之,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改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更不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这样,学生就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打好以下“五张牌”。

一是打好“技能训练生活化”这张牌

“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选择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并仔细听老师的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笑笑和淘气,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1个苹果,要平均分给笑笑和淘气,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再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

二是打好“思维训练生活化”这张牌

“思维训练生活化”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十整百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258-196=258-200+4”,学生对减200再加上4,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258元钱去服装店买衣服,一件衣服196元,她付给营业员二张百元钞票(应从258元减去2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样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合作练习。这样教学,不但使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而且还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是打好“应用题训练生活化”这张牌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玫瑰花3支15元,菊花6支18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4支百合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四是打好“日常生活数学化”这张牌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都离不开数学”,使学生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粉刷墙壁、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五是打好“搜集数学资料经常化”这张牌

“搜集数学资料经常化”是指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经常引导学生搜集数学信息,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这些信息,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产、生活、天气、交通、军事等方面的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使命感。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学生在报纸上搜集到了“今年小麦比去年增产15%”;“今年国民生产总值,第一季度比去年同期增长7.8%”等。在教学统计内容时,学生就搜集到了许多资料,证券走势图、国有资产和私有资产所占比例图,某地平均气温情况统计图等。教师引导学生这样坚持做下去,就会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关注„„。就会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数学教学生活化“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总之,打好“搜集数学资料经常化”这张牌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四篇:浅谈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贵州省遵义县团溪中学吴克敏

【内容提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是历史赋予教师的重任,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那么,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就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主体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基础教育的创新,教师要主动迎接新形势的挑战,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呢?

一.数学教师必须树立创新的教学思维。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受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树立创新性教学思想,并把这种思想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在教学设计上创新,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在教学手段上创新,给学生以启迪。

一提到创新教育,有些人往往想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这是走入了另外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符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教师必须通过挖掘教材,高效驾驭教材,把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1.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能力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帮助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比如,学生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敏感好奇,有想发表自己见解的强烈欲望,这时应给学生“说”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师生一起搜集、讨论、分析,让学生主体参与,探究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案或最佳方案,或是对一些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建立新的学说,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要克服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要鼓励和指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对学生独树一帜的想法和做法,要给予肯定和支持。中央电视台曾有一个“异想天开”栏目在鼓励想象和创新方面起了先导作用,我们的基础教育不妨学习和借鉴一下。

3.要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辩证思维的训练。可通过设计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练习,或者让学生独立解答,或者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鼓励他们大胆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比如,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说出自己与他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不强求一致的标准,尽可能做到“一题多解”和“一题多答”,对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将答案和盘托出,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要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训,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勤于钻研教材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学生生活带来的美。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一些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

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四.巧编习题,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练习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得天独后的条件。练习题的精心设计,既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创新。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的传统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该对学生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精心选择一些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习题和例题。

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形式多样化,能增强学生趣味性的习题,如改错、抢答、判断、猜谜等,通过这些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变学生由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增大练习面和知识面,还可以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重视实践活动,发展创新能力。

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多少科学成就,多少发明创造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活动和实践操作才获得成功的。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练习和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观察和思考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传统的注入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只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尝试、讨论、练习、探索和创造,就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五篇: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1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能力是立足于21 世纪的通行证,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那么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的语文课程,更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确立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已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使自己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其次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在语文教学环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非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有些语文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照本宣科,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有个性的学生不能积极看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修养,使自己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阶段的互动式教学工具主要有“电子白板”和“希沃5”两类产品。“电子白板”全名为“多功能交互电子白板”,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许多宏观、微观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带给他们非常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得学生的体验更直接,感受真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传统授课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另外,希沃5是基于网络的互动教学产品,通过现有的多媒体教室进行达到互动课堂并能进行多种互动式随堂活动,能够将课堂上每个成员的情况及时反映到这个系统中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已手中的遥控器来查看自已的答题情况等。互动教学系统的广泛应用,将解决课堂教学的一系列难题,将为教学提升授课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卓有成效的、积极的作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初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初中语文教学要立足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多种手段,多种技巧,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训练,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进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努力整合学科与信息技术,做新世纪的创新教师。

二、开展开放式教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实行全方位开放。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延伸至课外,这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与互补是创新教育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为此,在横向上,语文课堂教学最好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使学生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感受时代气息,强化现代意识,同时可以应用微机、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获得网络最新知识信息。在纵向上,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开拓未来研究领域,研讨语文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既适应动态的今天,更适应不定的未来,实现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最佳结合。

三、开展导学式教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成功的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学生个性化的教育,在语文教学方法上,教师可采取导向法,导趣法,导疑法和导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法指导上,要授以渔而不仅授鱼,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学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不唯书,大胆质疑,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同时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采用“新”“奇”“活”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个性展示的机会,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语文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创新教育,就要发动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既当受教育者,又当教育者,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人,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现在有些语文课堂教学之所以一些道理犹如“过耳风,”甚至出现“教师台上使劲讲,台下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些教师一张嘴,一台戏,满堂灌,抹杀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阻碍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经讲过:“如果一个人手中有一只苹果,两个人互相交换一下,一个人手中还只有一只苹果;如果一个人有一种思想,两个人互相交换一下,那么,一个人就便成了两种思想。”照此推理,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在学生参与,变学生被动为主动,把几十个人的思想集中起来,就可以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之宝,作为语文教师来讲,又何乐而不为呢?让学生参与,大家动手,人人开口,相互启迪,相互影响,问题大家摆,道理大家讲,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在充分的酝酿?讨论和交流中,互相受益,教学相长。

众所周知,历史上凡是作出辉煌成就与突出贡献的人,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因此,广大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教学实践改革中适时正确引导,不断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的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