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泸州市卫生局
泸州市卫生局
关于调整泸州市医院评审委员会的征求意见函
各区县卫生局、市注册医疗单位:
为进一步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我市按照《四川省医院评审办法》,在单位推荐名单的基础上,我局拟定了泸州市医院评审委员会名单及其专家组成员名单(名单附后),现将该名单下发你们,请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附件直接进行修改或提出更换更为合适的人员名单(附修改意见或说明),于2010年6月7日(星期一)以传真或电子文档形式反馈我局医政科。过时未反馈意见者,视为无修改意见。
推荐参加泸州市医院评审委员会及其专家组成员应符合下列条件:(1)作风正派,坚持原则,责任心强;(2)有医院管理经验或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综合素质好;(3)原则上具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4)身体健康,能胜任评审工作。
电子邮箱:联系电话:3190512.3103274 附件:泸州市医院评审委员会委员名单
泸州市医院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名单
泸州市卫生局二0一0年六月三日
附件:
泸州市医院评审委员会委员名单
主 任 委 员: 康江泸州市卫生局局长
副主任委员 : 李一萍泸州市卫生局副局长
委员:
胡晓佳廖斌姚健罗荣李定军何延政雷正元杨长皓万礼仪范贤明甘辞海毛熙光刘文君吴显和叶云王开政唐光才姚国媛郑捍东汪代杰市纪委驻市卫生局纪检组组长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教授泸州市人民医院院长、教授 泸州市卫生局医政科科长泸州市卫生局监察室主任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教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医教科科长、副教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质控科科长、教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主任、教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教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ICU主任、教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主任、教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剂科主任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主任泸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泸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外科主任 泸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芦苇泸州市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副主任医师黎金凤泸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主任技师孙维瑞泸州市人民医院质控科科长、副主任医师李玉莲泸州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师蒋英蓝泸州市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副主任药师高毅滨泸州市人民医院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办公室主任:
副主任:
成员:
魏铭李佑林李东霞徐光凤雷志群税纪楠罗章全李正业潘伟庆周田马卫中杨帆罗荣李定军黄德董涛纳溪区人民医院院长、副主任医师 纳溪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泸县人民医院院长、副主任医师 泸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合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主治医师 合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叙永县人民医院院长、副主任医师 叙永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古蔺县人民医院院长、副主任医师 泸州市精神病医院院长、副主任医师 泸州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副主任医师 泸州市医学会秘书长、副主任医师泸州市卫生局医政科科长 泸州市卫生局监察室主任 泸州市卫生局医政科科员泸州市卫生局医政科科员
泸州市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名单
一、管理专业组:
廖斌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教授
何延政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教授
李昌平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教授
张志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教授
姚健市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
李东霞泸县人医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魏铭纳溪区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雷志群合江县人医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罗章全叙永县人医院长副主任医师
潘伟庆古蔺县人医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周田泸州市精神病医院院长、副主任医师
聂开友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支队长
陈文渊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副支队长
秦祖明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三科科长
雷正元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医教科长、副教授
卢苇泸州市人民医院医务科长 副主任医师
二、医疗专业组:
杨长皓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质控科科长、教授 万礼仪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主任、教授
范贤明
罗兴林
熊瑛
甘辞海
刘文君
李远新
邓存良
李代渝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教授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教授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ICU主任、教授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主任、教授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教授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教授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输血科主任、教授 毛熙光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
马跃荣泸州医学院教授
李世宁泸州医学院病理科主任、副教授
魏继承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常务副主任、副教授 刘建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科副主任、教授 陈明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范忠才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
鲁晓波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李宗恒泸医附院妇产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张涛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精神卫生教授、精神专委会委员 陈秋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 杨四维泸医附属医院口腔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教授 唐光才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主任
刘德贵泸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姚国媛泸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郑捍东泸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外科主任
汪代杰泸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孙维瑞泸州市人民医院质控科科长、副主任医师 杨景芳泸州市人民医院副主任 主任医师
高毅滨泸州市人民医院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李佑林纳溪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外科副主任医师 徐光凤泸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税纪楠合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李正业叙永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杨卫国古蔺县人民医院医务科、外科副主任医师 刁玲古蔺县人民医院医务科、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三、护理院感专业组:
吴显和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 王绍群泸医附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
胡正洁泸医附院护理副主任主任护师
金永芳泸附二院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师
李玉莲泸州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师 许建琴泸州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管护师 熊利君合江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
郑辉泸县人民医院护理部
刘显芬泸县人民医院护理部
马淑蕾叙永县人医副院长副主任护师
钟世君叙永县人医护理部主任
杨泉古蔺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
金莉君古蔺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四、医技专业组:
王开正泸医附院检验科主任 主任技师
梁能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主任技师 刘德贵泸州市人医副院长放射科副主任技师 黎金凤泸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主任技师 邹忠培市人医放射科主任副主任技师
陶松纳溪区人医检验科副主任技师
李炎平泸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 邱玉兰合江县人医检验科副主任技师陈怀德叙永县人医放射科副主任技师
陈坚叙永县人医检验科副主任技师
五、药学专业组
叶云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剂科主任、副主任药师 蒋英蓝泸州市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副主任药师 王绍培纳溪区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主管药师 郭荗华泸县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副主任药师 雷芳合江县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副主任药师 蒋玲叙永县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副主任药师 蔡毅古蔺县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副主任药师
第二篇:泸州市龙马潭区卫生局集中开展整顿机关作风工作总结
泸州市龙马潭区卫生局
集中开展整顿机关作风工作总结
为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集中开展机关作风整顿的实施意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现将区卫生局集中开展作风整顿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思想发动、学习培训阶段”(6月15日至6月30日):6月19日下年召开了局机关全体职工会,参会率100%,对局机关开展作风整顿作了进一步的动员;6月21日下年召开了卫生系统作风整顿动员大会,参加的人员有区卫生局机关、卫生监督执法大队、疾控中心全体职工以及区属各医疗卫生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共60余人;局机关从6月22日起到6月30日,每天下年4点开始,集中学习2.5个小时,每人总学时为15小时。在自查自纠阶段(7月1日至7月10日):于7月5日召开了服务对象、社会各界征求意见会,主要听取意见和建议,集中查找局机关以及领导班子、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于7月7日召开了职工座谈会,全体职工就机关、局班子、个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集中查找,并对个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改;于7月10日召开了民主生活会。在整改、建章立制阶段(7月11日至7月25日):建立和完
善了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注重落实、严格执行;认真落实局机关和个人整改措施,以及抓好各项整改工作落实。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在这次集中整顿机关作风活动中,局机关一直在区作风整顿领导小组和机关党委的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成立以局长、党委书记张光惠为组长,纪委书记翁文英、副局长张翼为副组长,曹小丹、方玲、黄祖荣、徐剑、唐胜玉为成员的作风整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督查组。办公室负责作风整顿的具体安排,实施方案、总结、工作协调等工作;督查组负责督促检查各单位作风整顿开展情况,督促检查反映出来的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加强对机关作风情况的督查。建立督查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机关作风整顿的实效性和长期性,并在系统内及时组织召开了动员大会,统一认识,总体安排,制定下发了了实施意见。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业务技能的学习,解决干部职工学风不浓的问题,以思想教育为核心,大力加强党的基本理论、法规、时事政治的学习教育,集中学习了区委刘云书记在2006年全区集中整顿机关作风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行政效能监察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风建设的决定》、《党章》、胡锦涛同志有关“八荣八耻”的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在学习过程中,采取原文宣读和结合卫生工作的实际进行讨论的方式进行。通过学习提高了职工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
(三)积极查找问题,抓好落实整改工作。区卫生局结合单位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实际,重点围绕解决不思进取、作风不实、服务意识不强、学风不浓、法纪观念淡薄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召开了服务对象、社会监督员、区级党代表、人大代表等的征求意见会,发出征求意见表61份,收回61份,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类归纳、汇总、梳理,共收集到15条意见和建议。召开了职工座谈会,每一位职工都实事求是的找准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制定了个人整改方案,并由局机关作风整改领导组审阅并签署意见。召开了民主生活会,由支部书记带头对职工进行交心谈心,通过谈心,大家交流了思想,消除了误解,征求了意见,查找了问题,明确了方向。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针对单位和个人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整改方案,坚持把思想整改、行动整改和制度整改结合起来,把个人整改和单位整改结合起来,把本单位整改和行风系统整改结合起来,上下联动,相互配合,整体推进,从根源上着手,一项一项地抓好落实。在整改过程中,做到边整改边落实,通过教育活动,让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局机关干部和职工思想、作风的变化和进步,提高了整改的实效。
(四)规范机关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区卫生局充分利用这次开展机关作风整顿活动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主要制定和修改了《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领导班子和
干部职工政治学习制度》、《廉政制度》、《财务、后勤制度》、《车辆管理制度》、《考勤制度》、《首问责任制》等,形成用机制管人,用制度促事的局面,注重落实,严格执行。
(五)加强检查和督导。按照分工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本部门的日常教育和检查以及对下属基层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调查处理基层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了始终保持职工高昂的学习状态,区卫生局作风整顿督导组随时加强督促,一方面坚持点评鼓励,一方面坚持检查学习笔记,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及时改进。同时,还结合卫生工作的实际,对每个单位进行了不定时的纪律考勤抽查。
三、整改成果
(一)、提高了对开展机关作风整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通过学习,使全体干部职工认清了在新的历史条件、新的形式下,强化机关管理、整顿机关作风、严肃机关纪律、振奋机关精神、提高机关效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加强了对干部、职工队伍的教育管理监督。
(二)作风和精神面貌得以新转变。
过去不少同志认为只要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就行,与同事平等相处就好,对群众、纪律随便一点也没关系。通过这次作风整顿,解决了局机关个别同志不思进取、满足现状、办事拖拉散漫、盲目乐观的现象;解决了个别人员服务意识
淡薄、工作效率低下、业务能力不强的问题。卫生局机关形成遵章守法、爱学习、鄞工作、求上进的良好氛围,工作作风更加务实,行为更加规范,纪律更加严明,服务更加优质,机关整体面貌呈现出“团结、和谐、奋进、创新”的新形象。
(三)整顿到实处,建立起长效机制。
机关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把它与卫生行风建设结合起来,与完成卫生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误;要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回头看活动结合起来,推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促进依法行政;要与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结合起来,提高行政效率;要与“做人民满意的公仆”等活动结合起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四、承诺
(一)在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各项规定,在其位、谋其职、理清思路;严禁在工作中精神萎靡不振、办事拖拉散漫、回避问题和矛盾、盲目乐观等问题。
(二)加强公仆意识,加深对群众的感情,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坚决克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对群众的困难和疾苦不闻不问、冷、硬、横、推的问题。要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不得相互拆台、离心离得。
(三)不得吃喝玩乐、贪图享受;要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对基层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调查处理。
(四)、要依法行政、遵章守法、严于律己,按时上下班。坚决克服工作不在状态、玩游戏、会风散漫的问题;八小时以外对自己要严格约束。
二00六年七月二十五日
第三篇:泸州市农业局2008工作总结
泸州市农业局2008工作总结
2008年,我局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省一号文件和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工作,始终把改善民生、富民惠民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现代农业要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大力发展水果、蔬菜、专用粮食等三大特色优势产业,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切实抓好两大民生工程,创新工作方法,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克服了雨雪冰冻灾害、农资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泸州农业工作面貌焕然一新。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粮油作物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71.37万亩,较上年增加3.84万亩,增0.68%;总产量203.35万吨,较上年增加9.46万吨,增长4.88%。其中小春粮食播种面积152.62万亩,总产27.34万吨,分别较上年增加0.72万亩,1.04万吨;油菜播栽24.15万亩,较上年增加2.25万亩,增长10.3%;总产2.59万吨,较上年增加0.29万吨,增长12.61%。大春粮食播栽面积418.75万亩,比上年增加3.12万亩,增长0.75%;总产176.01万吨,比上年增加8.24万吨,增长4.91%。
全市高粱种植面积21.39万亩,总产5.73万吨。
(二)经济作物
1.蔬菜:新发展蔬菜基地7000亩。全市蔬菜种植面积76.02万亩,产量150.28万吨,产值15.8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0.72万亩、10.68万吨、3.1亿元,增幅分别为1%、7.65%、24.4%。
2.水果:全市发展水果面积2.35万亩,其中:甜橙1.75万亩,龙眼0.31万亩、荔枝0.425万亩,全市果树面积达到84.39万亩,水果总产量13.38万吨,比上年增产2.09万吨,增18.51%,产值3.57亿元,较去年增加0.61亿元,增20.61%。
3.茶叶:全市发展茶叶面积0.56万亩,全市茶园面积达到11.98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7.08万亩,占总面积59.1%。茶叶产量3179吨,较去年减产143吨,减4.3 %,名优茶产量1276吨,占茶叶总产量的40.14%,全市茶叶总产值9312万元,较去年增收4451万元,增加91.51%。
(三)民生工程
1.沼气建设:截至12月23日,全市新增农村沼气池24950口(其中2008年新增项目450口),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11.4%。新增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38处,容积10415立方米;大中型沼气工程1处,容积840立方米;建设生态家园模式户 8377户。
2.农民工培训:截止12月16日统计,全市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8868人,占总任务的110.85%。新型农民科技培训4362人,占总任务的167.8%,带动农户6.285万人,占总任务的142.8%。实用技术培训158.7494万人,占总任务的122.1%。
(四)其它
全年实现病虫防治面积1126.37万亩次,草害防治面积252.67万亩次,鼠害防治面积171.19万亩。共挽回粮食损失42万吨(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20.3%),病虫危害损失率为2.28%;改造中低产田9..62万亩,超计划20.25%;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69.4万亩,超额77.3%;全年发放蚕种23776张,产茧808685公斤,栽桑6500亩。规范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6个。
二、主要成效
——粮食生产再创新高。通过认真落实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面积;依靠科技,大力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和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粮食单产;以项目为载体,打造粮食生产亮点;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强病虫害防控等措施,粮食面积稳步增长、单产稳步提高、总产稳步增加,实现了连续五年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203.35万吨,为泸州历史上第二个最高年。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超额完成甜橙新基地发展任务。在泸县、合江、江阳、叙永、古蔺5个区县新发展甜橙1.75万亩,完成省财政厅、农业厅下达我市计划任务的175%。二是南亚热带名优水果快速发展。全市新发展优质晚熟荔枝0.425万亩,优质龙眼0.31万亩。三是蔬菜产业发展优势凸现。完成了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市场需求,突出特色,优化区域布局,建设六大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新发展蔬菜基地1.5万亩。四是茶叶基地扩大,产业化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新发展茶叶面积0.56万亩。纳溪区引进业主冯朝文,投资250万元,成立泸州市纳溪区天绿茶厂,在护国镇伏金村建成年产400吨茶叶加工厂;业主朱毅,成立泸州市沁宏茶叶有限公司,在天仙镇建成年产300吨出口绿茶加工厂。两个加工厂于今年上半年已投入使用,为茶叶产业化开发,提供了加工保障。五是粮食内部结构优化。高粱、脱毒红薯、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六是品种优质率进一步提高。全市优质稻154.3万亩、优质专用玉米40.5万亩、优质专用小麦43.1万亩、优质专用大豆13.8万亩、“双低”油菜14.4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7.08万亩、无公害蔬菜19.4万亩,分别占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茶叶、蔬菜种植面积的71.2%、49.1%、50.9%、61.6%、59.8%、59.1 %和25.5%。
——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一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市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4个,其中规范建设26个。截至11月3日统计,全市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29个,成员3694个。二是龙头企业培育取得突破。泸州老窖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我市第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家、省级9家,市级龙头企业达到53家。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日益加强。如泸州老窖集团公司在龙马潭区金龙乡发展有机高粱基地,按照高于市场收购价50%的价格收购农民种植的有机高粱,使种植有机高粱的农民亩平增收超过1000元。三是标准化生产继续推进。组织实施优质甜橙、荔枝标准化生产12万亩;古蔺县500亩“蔺春牌”牛皮茶系列、泸州老窖集团公司申报的2.68万亩有机原粮基地,通过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检查评估,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古蔺县10万亩小麦获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结合古蔺县绿色食品基地申报、认证,在古蔺县实施小麦绿色食品示范基地1.5万亩。四是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为产业化经营提供了重要支撑。全市优质稻产业带、优质甜橙产业带、优质荔枝、龙眼、青果产业带、蔬菜菜篮子基地、加工蔬菜基地、外销蔬菜基地初步建成,并形成一定规模。五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扎实推进。全市土地流转面积31.7万亩,占承包地面积10.5%。流转农户占承包农户的7.5%。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一是省级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在省上每户补助300元的基础上,市财政配套300元,区县配套200元,每户补助达到800元,江阳区补助达到1000元,经济较好的乡镇也配套补助不等的资金,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建池农户的积极性。启动了建后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每个区县今年至少建立10个村级服务网点要求,采取以区县协会+乡镇分会+村级网点和区县物管总站+乡镇分站+重点村级网站的形式,物管费采取政府部门出一点、群众出一点的模式,稳定物管队伍。由沼气生产工为基本队伍,组建沼气建后服务企业,开展建后服务。其中,纳溪区、叙永县和合江县区县级服务企业已经组建,大部分乡镇已经完成“骨架”的搭建,逐步开始进入正常运行,收到显著成效。市政府安排出专项经费11万元,对已经建立起服务网点的区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扶持物管站,鼓励企业参与到建后管理工作中。二是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围绕我市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蔬菜、甜橙、荔枝、龙眼、茶叶、高粱等重点产业,按照“业主(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科技推广”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年初提出建设10个农业创业园区。现已形成以荔枝为支柱产业的合江农业科技创业园区,完成新发展荔枝5860亩,其中集中连片4060亩,补植连片1800亩,在合江镇完成5160亩,建成7250亩荔枝连片产业带;大桥镇完成700亩,形成1400亩连片规模,并带动了区内甜橙、花卉、真龙柚、梨桃等多种水果的发展,在两大园区高换优质晚熟品种示范1460株,带动农户自发高换6600株,优质晚熟品种比例达到10%。以蔬菜为支柱产业的江阳区黄舣镇罗湾村农民创业园区,面积达1100亩,进住了农民业主23户,每户平均种植面积达50亩,主要以种植早春蔬菜为主,今年,亩产值达6000多元。纳溪区护国镇伏金村茶业创业园区,形成了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7000亩,人均2.67 亩,茶叶加工厂8个,茶业产值800万元,比上年增收300多万元,其中茶农鲜叶收入600万元。全村人均茶业收入3058元,人均增收1146元。形成了集茶苗繁育、名优茶加工、茶叶种植于一体的产业模式,茶产业已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伏金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专业村、富裕村和文明村。龙马潭区魏园生姜产业示范园区等。
——机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围绕行政效能建设,制定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9项制度,修订了《农业局工作制度》、《农业局财务管理制度》等14项制度,按照“两集中、两到位”要求,精简和调整了行政审批事项,制定和修订了《泸州市农业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等6项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泸州市农业局计算机保密管理制度》等12项保密工作制度,圆满地解决了职工购房遗留问题。科技“三下乡”、“法制宣传”、“行风政风热线”,目标管理,机关内部管理、行政效能建设等有新推进,爱卫、双拥、无偿献血、妇女儿童、老龄、群团、维稳、信访、计划生育、计生“三结合”、应急处理等工作有新的进展。顺利通过了文明单位验收和工会职工之家验收。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抓灾后农业恢复重建
全市共筹集雨雪冰冻灾后农业恢复重建资金1988.8万元,其中上级资金1195万元,市、区县、乡镇资金793.8万元。改种补种面积27.2万亩,其中洋芋5.9万亩、蔬菜17.6万亩。栽果树苗1.1万亩。补栽茶苗0.35万亩。增种大春作物16.1万亩,其中蔬菜4.1万亩、高粱9.2万亩。修复受损的蔬菜大棚等农业设施4552个。
(二)抓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1.抓粮食高产创建。按照省农业厅“七个一”的要求,开展好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市、县财政落实高产创建资金405万元,组织1046名农技干部进村入户,在全市42个乡镇落实大春粮油高产创建活动面积27.26万亩、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点20个。特别是在泸县境内省道219线、万得公路沿线和合江县泸合路、佛九路沿线打造水稻超高产“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推广“百里长廊”,做到核心示范区良种100%、水稻旱育秧90%以上、水稻强化栽培95%以上。
2.抓高粱产业化运作。重点抓20万亩高粱基地建设。我市把发展高粱产业作为助推酒业经济的重要抓手,作为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今年,通过狠抓规划、种子、面积、政策、技术、订单等的落实,全市高粱种植面积达到21.39万亩,比2007年增加15.51万亩。市级财政投入了200万元资金予以扶持;订单比例达到72.3%;在全市建立示范片3.07万亩。开展高粱高产创建活动,杂交高粱“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551公斤,比大面积亩产263.8公斤亩增287.2公斤,增产108.9%;正季杂交高粱+再生高粱亩产达到1014.3公斤。“千亩展示区”亩产486公斤,比大面积增产222.2公斤,增产84.2%。“正季杂交高粱+再生高粱”大面积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亩产值达到3000元左右。
3.大力发展蔬菜。积极实施四川省的“4415”蔬菜助农增收工程,充分发挥我市“春 提早”和“秋延后”这“一早一晚”和立体气候的优势,抓好蔬菜基地建设。引进珍稀食用菌、荷兰瑞克斯旺公司的番茄、黄瓜、台湾碧秀苦瓜嫁接苗、太空豇豆、广西的荔浦芋等蔬菜新品种60余个,进行品比推广试验。特别是在古蔺护家乡等地姜种基地的试种成功,解决了制约我市生姜发展瓶颈,为我市大力发展生姜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引进宜宾市竹海高科集团,与江阳区业主签定80亩珍稀食用菌竹荪试验生产订单合同,进行试验种植。亩收鲜品竹荪1480斤,鲜竹荪送餐厅每斤达25-35元,烘烤成干制品135斤,竹海高科集团按每斤干制品60元收回,亩产值达8100元,除去生产成本,亩纯收入3700元以上,试验生产过程和效益都获得成功。竹荪产业的发展,有望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的开发的又一骨干产业。
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整合涉农项目,引进业主经营,蔬菜产业发展呈现出三大亮点:一是财政投入增加。仅江阳区财政在今年蔬菜基地建设上就将投入资金上千万元。二是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业主。在龙马潭区、纳溪区、古蔺县和叙永县等区县,已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业主,有力地提升了蔬菜产业化经营水平。在江阳区黄舣镇罗湾村,通过政府扶持,业主投入,吸收失地农民、下岗职工参与,采用客土等办法培肥地力,分期投入修建大棚等办法,把2000亩沿江长期荒芜的河滩地建成了优质蔬菜基地。三是保护地蔬菜面积日益扩大。仅江阳区大棚蔬菜就达到1.5万亩,地膜加小拱棚面积2.5万亩,遮阳网面积5000亩,地膜覆盖面积6万亩,防虫网面积250亩。
4.继续抓好特色水果产业。着力打造沿泸隆高速公路甜橙产业带、赤水河甜橙鲜食精品果产业带,长江及沱江沿岸龙眼、荔枝产业带。按照“建管并举,注重管理”的原则,突出抓好甜橙已建果园的管理,结合甜橙专合组织建设,重点打造江阳区通滩镇国光果园、合江县大桥镇黄包山果园、叙永县水潦乡海涯果园、古蔺县马蹄乡马岭果园等10个甜橙重点示范果园和甜橙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农业部荔枝“948”项目,进行了特晚熟鲜食型荔枝优质、稳产、丰产、安全生产技术的研究。引进优良品种,优化品种结构,组织实施荔枝标准化生产,唱响荔枝奥运果品品牌,使我市合江荔枝成为全省唯一北京奥运指定供果果品。
5.狠抓晚秋生产。按照“突出一个重点,闯出一条路子,抓好一块收入,新兴一个产业”的思路,早谋划、早安排、早落实,坚决打好今年粮食生产的最后一仗。一是强力发展再生稻。全力打造22万亩高产再生稻示范片新亮点。二是狠抓高粱“杂交品种+再生高粱”技术攻关。实现了杂交高粱两季亩产超1000公斤的目标,亩平收入超过4000元,闯出了一条我市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三是全力抓好秋菜种植。四是大力发展红苕产业。实现2万亩酿酒用脱毒秋红苕平均亩产超4000公斤,亩平收入2000元以上,推动晚秋粮食产业化发展。
(三)抓农业保障体系建设
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我市乡镇农技体系改革工作全面结束,居全省领先。按 照“一乡一站”的原则,经过改革我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仍为133个,编制数由501人增加为611人;实有人数由537人增至559人。改变了我市农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状况。
2.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争取项目资金。江阳区先行一步,由政府出资投资1000万成立了我市第一个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搭建农业投融资平台,将有力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我市筹建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工作正有序推进。
认真研究部、省农业发展方向和有关政策投向,编制项目规划和项目储备库。争取到部、省的项目近亿元,其中水稻、玉米、小麦良种补贴近4000多万元,农村沼气项目1300多万元,“阳光工程”培训项目近300万元,测土配方施肥项目400多万元,甜橙项目90万元,标准粮田项目1050万元等;争取到救灾资金1205万元。国家和省级资金的投入,为我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3.农资市场监管。全市累计出动农资打假执法人员3336人次,印发农资打假宣传资料19.49万余份,检查企业2946个次,整顿市场1151个次,检查生产经营网点5621个。查获农资产品 52005公斤,价值52.47万元,挽回经济损失399.5万元。通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集中整治行动,整顿和规范了农资市场秩序,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和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4.政府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我局围绕粮食、水果、蔬菜、茶叶等产业发展,一是整合农业局内部良种展示、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沼气建设、农民科技培训、农民专合组织建设等项目和内容,打造龙马潭区金龙乡高粱、特兴镇魏园村生姜、江阳区华阳乡白湾蔬菜、纳溪区大渡镇甜橙、合江县合江镇荔枝、叙永县红岩村茶叶等10个农业综合示范片;二是整合各部门间国土整理、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政府性项目资金4133.67万元,集中力量打造泸州农业新亮点。如叙永县将部级小麦良繁基地建设项目和国土部门的省级土地整理项目整合,打捆投资2018万元,其中小麦良繁项目620万元,土地整理项目1398万元。新建成小麦良繁基地2万亩,每年可生产优质小麦种子600万公斤。龙马潭区在金龙乡将有机高粱和无公害高粱基地建设、绿色防控、沼液综合利用相整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降低了生产成本,成为我市高粱生产新亮点。
5.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是深入开展农业投入品监管,控制源头污染。二是积极推行农药进销台帐档案管理制度试点。全市完成35个乡镇的试点工作。三是继续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8年全市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个,面积近2万亩,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8个;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证一个区,面积近34.5万亩。四是加强抗震救灾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五是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市场的长效监管。按照省农业厅的统一安排部署,完成对巴中、达州两市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农产品质量例行抽检3次,检测6大类蔬菜、食用菌样品500个;完成对市内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蔬菜生产基地例行抽检13次,检测蔬菜、水果、粮食、食用菌等样品260个(含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全年共检测各类样品1213个。
(四)抓农业基础建设
1.病虫防治体系。以绿色防控为先导,以统防统治为基础,以村级植保专业队为重点,以病虫监测体系为依托,抓好全市农业生产病虫防控工作。目前已成立村级植保专合组织157个,实现水稻带药移栽比例达85%、螟虫统防统治比例达85%,绿色防控面积达12万亩,杂交高粱全面做到统一进行病虫害绿色防控,小麦病虫防治面积64.69万亩次。
2.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215.4万亩,完成计划的143.6%,其中布置田间小区试验60个,肥效校正试验58个;培训农民4.01万人次,发放资料8.85万份;配肥卡发放53.5万户;施用配方肥农户46.4万户、149.6万亩。
3.农业污染源普查。完成农业污染源普查的野外调查以及数据录入与上报工作,全市普查农户9979户, 录入表格30066张,并于2008年5月31日前将基础数据直报国家污普办,11月5日顺利通过国家数据录入质量验收。我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多次受到省污普办农业组的表扬。
4.改造中低产田土。改造中低产田土9.62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20.25%。
(四)抓现代农业亮点建设
1.创业园区建设。2008年,重点在蔬菜、水果等优势产业上,以“业主(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科技推广”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和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式,建设10个1000亩以上的农业创业园区,推动泸州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有龙马潭区特兴镇魏园、古蔺大寨乡蔬菜创业园区、纳溪区护国镇伏金茶叶创业园区、叙永县石坝乡大地甜橙创业园区、合江县荔枝创业园区、江阳区弥陀镇罗湾蔬菜创业园区等。
2.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建设。围绕优势效益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全市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4个,其中规范建设26个。到目前为止,全市有各类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580个,成员14.2万个,带动农民40.3万人。已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社有138个,其中种植业73个。
3.“一村一品”建设。今年规划建设10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推进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积极配合市委农工办在市委党校举办全市性一村一品培训班,派出专家培训了水果、蔬菜等生产技术。在江阳区通滩镇国光村、况场镇盘湾村、纳溪区大渡口镇民强村、泸县牛滩镇八甲村,古蔺县马蹄乡马岭村等地建设甜橙专业村,在合江县合江镇魏家祠村建设荔枝专业村,在龙马潭区特兴镇魏园村、江阳区华阳乡白湾村等地建设蔬菜专业村。
4.品牌创建。重点选择甜橙、荔枝、龙眼、加工蔬菜等优势农产品,整合、培育或创立农产品著名品牌。特别在唱响奥运荔枝品牌,带动泸州荔枝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在去年合江荔枝成功入选奥运水果、“带绿”获得“中华 名果”殊荣的基础上,今年突出抓好商业开发,一是取得了“合江荔枝”域名商标,二是与北京市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等多家大型农产品企业联姻,开辟荔枝营销业务,三是与作为奥运水果主要供果商的北京百果神农果品公司签订供果协议,正式进入奥运水果供应市场。目前供果区域、供果时间、品种、数量、包装运输方式、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方式均已确定,确保满足奥运荔枝供应需要。
(五)抓农业品种技术引进试验示范
1.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一是在粮油作物上引进试验水稻新品种10个、玉米新品种32个、高粱新品种12个、脱毒红苕新品种7个、洋芋新品种7个、小麦新品种18个。二是在蔬菜生产上引进荷兰瑞克斯旺公司的番茄、黄瓜、广西的荔浦芋、台湾碧秀苦瓜嫁接苗、太空豇豆等蔬菜新品种60余个,进行品比试验。三是在合江县大桥、甘雨等地建荔枝母本园600亩,主攻优质特晚熟品种。四是引进福鼎大柏茶、福云系列、乌牛早、平阳特早、福选9号、元宵绿、清心乌龙、名山
311、名山131、梅占等27个茶树新品种,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品种保障。五是在纳溪区建立省级新蚕品种试验基地,引进新品种6个。
2.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一是试点示范水稻机械化插秧工作,为减少水稻种植劳力投入作好技术储备,加快应用步伐。二是探索高粱生产“杂交品种+再生技术”两季平衡增产技术体系研究。三是开展稻田养鸭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采用稻鸭共栖除草灭螺控害施肥、保护青蛙和稻田蜘蛛、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控害使用技术,实施后田间福寿螺、杂草和一代螟虫危害明显降低。四是搞好“3414”土壤肥料田间试验以及对比试验的调查记录及试验分析,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测产及效益调查。五是在纳溪区进行全市沼气综合利用的试验示范,主要进行沼液浸种、茶叶喷施、沼液病虫防治等试验、示范工作。六是按照“单产高、质量高、效益高”的三高蚕业要求,示范蚕业科技“六化”技术标准,即桑园建设标准化、小蚕饲养共育化、大蚕室外蚕台省力化、簇具使用方格簇化、消毒防病统一化、桑蚕品种优良化。
(六)抓机关建设
1.开展思想大解放讨论。我局认真开展“思想大解放,推动大发展”活动,先后组织了3次思想大解放座谈会,由局领导、中层干部、中级职称以上专业人员、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参加,按照结合现代农业建设、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的要求,做到领导干部畅所欲言、中层干部畅所欲言、农业专家畅所欲言,共收集到研讨文章17篇,有31位职工就泸州农业发展在会上作专题发言,为我市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建设出谋划策。
2.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一是完善了值班制度,制定了工作意见,修订了内部管理制度,制定了首问负责制等相关制度,理顺了行政审批事项,完善了政务公开管理制度,抓好政务公开工作。二是处理好信访工作,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对来人来访都是热情接待、仔细询问、如实记录、认真回复信访人的诉求。全年接待上访群众共45批67人 次,其中重复访20批22人次、集体访2批12人次;收到信访件26件,其中省农业厅信访处转交件4件、市委群众工作局转交件10件、市级部门转交件4件、群众信访件8件,并积极处理市领导包案,着重解决邓正仪、夏永权、李祥渊三人反映的问题。三是加强了效能建设,机关上下班纪律严明,做到任务及时落实、材料按照报送。四是加强了综治管理,认真开展了综治暨平安创建工作宣传月活动,做到全年无一起治安问题发生,得到社区的认可和好评。
3.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一是加强了信息报送工作,编印《农业信息》36期、《简报》83期、《农业经济》13期,向省厅、市委市政府报送政务信息400多条,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专题调研文章2篇,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近20篇。二是广泛开展农业调研。全局领导、职工共完成调研文章40余篇。三是改版了农业局门户网站,修改原有栏目,增加新栏目,全年网站登载消息2000多条。
4.积极参与救灾工作。一是年初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后,局领导及时奔赴灾区指导救灾,并抽调技术人员50名,积极投入救灾工作,抓好灾区农业恢复重建工作。二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局领导带领农业专家亲赴灾区帮助恢复农业生产,同时全局职工积极参加捐款捐物活动。全局职工为地震灾区群众捐款共计九万余元,捐书上千册。我局先后抽调3名同志赴灾区工作,受到灾区干部群众的好评。宋其龙同志还被评为全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四、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差,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十分脆弱,特别是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尤为显现,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极不适应,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更远。
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主导产业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少,实力弱,带动农民作用不强,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发展滞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三是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投入资金少而分散,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项目上明显不足,农业与农业、农业与非农业项目资金整合没在行成,应当成立专门部门来协调。
四是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化肥、农药等主要农资产品的持续高价位上涨,农业病虫害危害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和农产品经济效益的体现面临更大的挑战。
五是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大,主要表现在农村社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升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加上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弱化,基本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农经、农技服务体系的作用发挥得不够,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
第四篇:泸州市商务工作汇报
泸州市商务工作汇报
尊敬的林书记、尊敬的袁秘书长:金秋时节,欣逢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两位领导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我局调研和指导工作,体现了市委对全市商务工作的支持和对商务职工的关怀。我代表工作在全市商务战线的同志们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商务厅的指导下,我局围绕三大战略(“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商旅活市”),突出一个重点(新农村建设),狠抓“五项建设”(机制建设、项目建设、市场建设、能力建设、理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现将全市商务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1-9月全市主要商务目标完成情况对外贸易
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4010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3410万美元,同比增长39.8%,完成省政府下达我市4000万美元目标任务的85.3%。预计年末完成出口总额4500万美元。利用外资
全市合同利用外资1136万美元,外商投资实际到位 1207 万美元,完成省政府下达 700万美元目标任务的172%。其中,赫克力士天普化工有限公司760万美元,泸州科氏沥青产品有限公司310万美元。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一家(壳牌集团公司)。引进亚洲浆纸业巨头印尼金光集团,预计两年内增资将达到8亿元人民币。预计年末合同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600万美元。外经合作
外派劳务625人,完成省政府下达700人目标任务的89.3%,比去年同期增长47%。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60万美元,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60万美元的9.3倍。预计年末外派劳务770人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69亿元,完成省政府下达124亿元目标任务的74%,比去年同期增长14.9%。预计年末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亿元。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全市已建成标准化日用消费品农家店、农资农家店280家,完成市政府下达75家目标任务的373%。10月10日,各区县待验收的农家店达350家,年底力争建店400家。
二、主要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着力优化服务,抓好外贸主体队伍建设一是扎实抓好外贸主体队伍的培育。通过强化“点”对“点”的培训、上门培训、出口孵化等方式,新增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20户,新增出口零突破企业4户。目前,全市获进出口经营权企业已达108户,四县三区均实现出口业绩,特别是叙永县实现外贸出口多年为零的历史性突破;二是扎实抓好进出口平台的搭建。充分利用商务系统的组织优势与网络优势,有针对性地组织我市50余户企业分别参加“广交会”、“昆交会”、“通用跨国采购会”、“波兰国际博览会”及“第七届西博会”等国内国际重要展会,为企业推出产品、推出品牌及相互沟通、互通有无创造条件和机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七届西博会”期间,通过省厅的促成,成功举办了“泸州-俄罗斯经贸合作洽谈会”,为“泸洲造”产品开拓俄罗斯市场奠定一定基础;三是扎实抓好企业进出口关键环节的跟进与协调。主动配合国税、检验检疫、海关、银行等部门,积极实施“大通关”工程,在此基础上,争取市政府支持,建立了重点出口企业联系制度,由商务、财政、国税、外管、检验检疫、海关、口岸、国资等八个部门分别联系一户重点出口企业,并设立重点出口企业联系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实行定期召集制度。通过努力,切实帮助解决了部分企业出口退税遗留问题、我市冻猪肉恢复出口准备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外汇核销单和原产地证申领等问题,发挥了商务部门的统筹协调职能;四是扎实抓好各项商务政策的争取与引导。紧紧盯住“西部外经贸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出口系数补贴”、“出口孵化补助”等鼓励政策,及时研究政策、学习政策和解读政策,站在企业的角度帮助企业申报项目、争取项目与落实项目。长沱活塞环、四川维城磁能等22户企业共34个项目获得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59.9万元;审核下达西部外经贸发展资金项目4个,金额18.5万元。
(二)着力项目“落地”,抓好外商投资促进工作围绕外商投资促进,着力在“落地”二字上狠抓落实。一是切实做好我市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的外资引进工作。围绕煤、电、化、路、港综合开发,围绕化工、机械、酒业、港口物流等四大产业,突出做好泸天化、川天华、泸州北方、长江起重机、邦力重机、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国际集装箱码头等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外商投资促进工作。先后主动联系并促成世界500强企业德国德固赛化工公司、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美国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美国特雷克斯公司、法国安盟保险公司等到泸投资洽谈。且沃尔玛公司投资设立连锁店、日本三菱商事与泸天化股份公司合作开发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进展良好。二是切实做好在谈项目的跟踪服务和落实。安排专人、明确责任,项目不落地不撤兵,狠抓在谈重点项目不放松。促成了泸州新希望饲料、泸州利茹制衣、泸州市港龙置业落户泸州;促成了赫克力士天普化工、合江瑞安水泥、锐佳科技陶瓷、泸州科氏沥青等四户企业的股份转让和增资工作;目前,正在全力跟踪服务香港汇日集团及印尼金光纸业集团的在泸投资项目。三是切实抓好外商投资促进机制建设。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泸州市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外商投资企业从申报、设立、审批、经营等的全过程作出明确规定,使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管理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其次,外商投资促进信息平台建设已具雏形,成为我市对外引资的一个重要窗口;再次,完善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工作,规范集中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对外的工作机制,努力营造亲商、重商、安商与富商的工作环境。
(三)着力推进外派劳务,拓展外经合作领域围绕拓展外经合作领域,着力在“培训”二字上狠抓落实。一是狠抓外派劳务培训工作。把“培训”作为深化外派劳务工作的“牛鼻子”,作为外经和外派劳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从经费上予以保证,从政策上予以支持。牵头举办外派劳务专门培训班3期,培训劳务人员430人次;与市劳务开发办联合制订《市级外派劳务基地暂行管理办法》,初步建成护士、石化安装、服务人员、电子机械、建筑、缝纫、医疗美容、厨师等专业的8个市级外派劳务培训基地。同时,力推泸州医学院卫生学校的护士外派劳务基地成为省级护士出国劳务培训基地。二是狠抓外经合作领域拓展。初步建成省级外派劳务基地县一个(泸县);外派工种不断扩大,在巩固传统建筑工、厨师、渔工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外派工种的技术层次与专业化水平,石化安装、钻探工、驾驶员、护士出国劳务有了新突破,出国劳务的国家由去年的10个拓展为20个;高度重视外派劳务优质订单的争取工作,与近6户“中”字号外经企业初步建立起长期协作关系;高度重视外派劳务纠纷的防范与化解工作,制发《境外突发劳务纠纷应急处理办法》。三是初步建成外派劳务基地“借船出海”的机制,积极鼓励和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和中介组织申办外经权。今年,继泸天化、市一建司取得对外工程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泸县建筑安装总公司成为商务部批准的我市第三户对外承包工程外经企业。四是加快“走出去”步伐。通过宣传引导,市一建司在哈萨克斯坦签下合同金额为1260万美元的承包工程项目,已完成营业额560万美元,是我市目前最大的一项对外承包工程;纳溪一业主在缅甸投资建设炼钢厂,已完成投资380万美元,年产5万吨,已投产2万吨,这是我市目前在境外最大的一个投资项目。
(四)着力统筹城乡市场,开创流通业发展新格局围绕开创流通业发展新格局,着力在“统筹”二字上狠抓落实。一是探索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构建,促进新农村建设。集中力量,扎扎实实抓好“两大工程”即“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工程。通过抓试点、抓培训、抓机制、抓宣传、抓督查、抓创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得到市上高度重视和省厅充分肯定,全市已建成标准化日用消费品农家店、农资农家店280家;代市政府起草的《关于切实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即将下发;通过抓调研、抓规范、抓服务,“双百市场工程”即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和农产品连锁经营开始起步,申报了1户国家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试点,申报了1户省级试点(古蔺下桥农贸市场),有10户企业申报为省级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试点。二是探索城市商业网络的构建,促进城乡统筹。启动以 “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制定《泸州市市级商业示范社区评价标准》,力争年内建成2-5家市级“双进”工程示范社区,已向省厅报送省级示范社区一个(刺园路社区);着手编制我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已完成征求意见稿;为统筹城乡市场,推动城乡市场健康发展,代市政府起草的《关于加强泸州市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已正式出台,《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代拟稿已报市政府。三是探索市场运行监测体系的构建,促进市场平稳运行。率先开通城市生活必需品监测系统,初步完成 “重要生产资料”及“重点流通企业”监测系统的建设,加强对市场供求信号的动态监测、分析与把握。其次,草拟《泸州市市场运行监测工作绩效考核办法》、《泸州市监测样本企业报送考核办法》,用机制保证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转。四是加强特殊行业管理与服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酒类行业管理。制定《重点酒类企业联系制度》;开展《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和《四川省酒类管理条例》的专门培训,全面实施“备案登记制”和“随附单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参加我市白酒鉴评会,组织100余家企业参加全国糖酒交易会、西博会等会展,着力推进泸州酒业发展区建设的服务。进一步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全面实施“放心肉”工程。建成生猪定点屠宰厂(场)121个,城市屠宰厂(场)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目前,已在全市开展集中打击“注水猪”专项行动,正在着手进行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等级资质认定工作,努力提高屠宰企业标准化、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对报废汽车回收、二手车交易、拍卖、典当、茧丝绸等我市特许经营行业的整顿和规范。五是打造活动品牌,促进消费增长。元旦、春节期间,圆满完成 “2006四川·泸州迎春购物月”各项工作任务,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与市总工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首届烹饪技术大赛,组织近130名选手参赛,被业界誉为“我市餐饮界的一大盛会”。
三、今年工作的几个特点今年以来,全市的商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商务厅的大力支持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狠抓目标考核建立健全商务系统目标考核机制。一是在局机关,制定《泸州市商务局机关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工作月推进表》等目标考核制度,让每个科室、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目标和相应的责任。根据考核结果对内部所有科室进行拉通站队排位,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培养、使用与激励相挂钩,奖惩逗硬。二是在本系统,完善对区县、企业的目标考核机制,推行目标完成情况按月通报、季度小结、半年督察、考评制度,并要求各级要对照目标找差距、对照目标找问题、对照目标抓督查,努力做到用目标指导工作、用目标推进工作、用目标检验工作。
(二)狠抓机制建设一是政策机制建设。围绕外贸协作,实施 “大通关”工程,建立重点出口企业联系制度;围绕外商投资促进,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泸州市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围绕外派劳务拓展,制定出台《泸州市市级外派劳务基地管理暂行办法》、《泸州市境外突发劳务纠纷应急处理办法》;围绕商务流通业可持续发展,制定《关于加强泸州市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泸州市关于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切实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市场运行监测与分析,制发《泸州市市场运行监测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围绕酒类行业监督管理,制定《泸州市重点酒类企业联系制度》。二是管理机制建设。修订和完善局机关党委工作、行政工作与后勤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制定《泸州市商务局行政效能监察重点事项试行办法》,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行政效能监察范围。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理财,确保人性化管理与规范化运作。
(三)狠抓工作创新注意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一是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推动改版商务网站、搭建网上信息平台。新网站7月份运行至今已有8000余人次登陆访问。二是为解决内贸外贸两张皮问题,推动“四外联动”工作机制的建立。将广交会、厦交会、糖酒交易会等重要展会,延伸为外商投资促进平台,把贸易促进与投资促进结合起来进行谋篇布局。三是为解决工作合力的问题,推动扁平化组织的构建。从各科室抽调人员组成临时机构,成功完成“迎春购物月”、“泸州首届烹饪比赛”、“商务工作会”、“商务培训会”等大型商务活动;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级部门“一”对“一”联系重点出口企业的机制。四是为解决统筹协调问题,推动机关月工作例会、区县局长联协会、重点部门情况通气会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四)狠抓队伍建设一是狠抓机关队伍建设。通过抓培训、抓培养、抓教育、抓监督,努力打造一支一流的工作队伍,努力做到既高标准严要求,又真诚关心热忱帮助。通过积极向组织人事部门推荐干部、大力支持干部职工参与各级各类培训、谋划探索干部轮岗交流、中层干部半年谈话等举措,实现机关队伍的优化与高效。二是狠抓商务系统整体队伍建设。“人才强商”是商务部门的一项重点工程,采取集中培训、分类培训、分层次培训、现场培训、考察代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涉外人才、企业经营管理者、商务行政工作者等的培训力度。今年,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 15期,组织外出参观考察 70余次,参训人员近700名,努力实现了把重点酒类企业、重点外贸出口企业、重点流通企业、生猪定点屠宰场等方面的经营管理者,市场运行监测系统监测人员及本系统商务行政人员全部轮训一遍的目标。
(五)狠抓商务调研结合商务系统的实际设立了“泸州商务调研奖”,鼓励各区县、各部门、各企业积极参加调研工作。一方面,要求各区县、各部门、各企业都应有调研课题与调研计划。目前,已完成《泸州市“十五”对外贸易报告》、《创新泸州白酒产业的思考》、《泸州市茧丝绸生产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开发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拓宽利用外资渠道》等多篇课题调研文章。另一方面,注意调研成果的转化与利用。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引发的思考、提出的建议,力求尽快解决、尽快转化、尽快落实。“银企对接会”、“组建酒类行业协会”、“设立市级外派劳务基地”等大量举措,就是调研推动的直接结果。
四、后三个月的重点工作商务工作线长、面广、量大,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它从流通的角度切入生产、消费领域,经济运行的每个环节都涉及到商务工作。后三个月在统揽全局中重点突出以下几项工作。(一)抓好商务目标的督促检查工作。根据“全市目标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和1-9月商务工作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加强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差距较大的区县和企业进行重点督促检查。紧紧盯住省级目标、市级目标与部门目标不放松,力争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的商务目标任务。
(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是商务部今年确定的一号工程,是一项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消费“不安全、不方便、不实惠”的惠民工程,也是一项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系统工程。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把握四个难点。一是要选准试点企业。设立较高的企业准入门槛,进行双向选择。把那些具备较强经济实力、配送能力、管理能力和真正想干实事的企业选为试点企业。二是要大力探索“一网多用”。充分释放农家店的“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功能,逐步扩展药品经营、烟草零售、科教文化用品下乡。把农家店作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平台;三是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据测算,到乡村开店配送成本比在城市高出2成以上,在城市投资与在农村投资的毛利比约为3:1。因此,单凭市场化运作来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难度较大,还要依*政策的强力驱动。各区县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出台与之配套的支持促进政策。四是要加强运行监管。坚持科学发展,力戒盲目扩张和滥竽充数。把开办农家店进度、数量与农家店运行质量和农民满意程度,纳入工程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加强跟踪和后续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和政策效果。
(三)“四外”联动我们要用全局眼光审视泸州商务发展,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以吸引外资为重点,推进外贸、外资、外经、外事“四外联动”。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外商投资推动。完善网上投资促进平台,完成外商投资协会换届,探索建立外商投资服务中心,抓好沃尔玛、三菱商社、印尼金光纸业、香港汇日集团、凯华药业等项目的跟踪与落地工作,帮助赫克力士有限公司、长江起重机公司、锐佳科技陶瓷工业有限公司、维城磁能有限公司等外商投资企业着力拓展海外市场,有效拉动外贸出口。二是通过对外贸易推动。把贸易伙伴变为合作伙伴,以商招商,带动外商投资。召开两个会议,即银企协作座谈会和第二次重点出口企业联系部门联席会议;组织好三个活动,即精心组织企业参加第100届广交会、第22届印度国际贸易博览会、“美酒醉宝岛”等国内国外大型经贸活动,为企业扩大出口搭建平台;三是通过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推动。促成泸州医学院与成都天立宏科技公司建立护士外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第四期外派劳务专业培训,预计培训出国人员200人次;积极推动到阿联酋、也门两批60人次的出国劳务;组织参加京津川外派劳务对接会。以对外承包工程为契机,带动我市成套设备、技术与材料的出口,带动外派劳务工作的开展;四是通过外事平台推动。充分利用各种外事活动平台,寻求新的对外合作渠道和贸易机会,形成以外事为平台,外资推动外贸、外经带动外贸、外贸促进外资与外经发展的协调发展机制。
(四)酒类产业管理泸酒不仅是我市传统的优势产业,也是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我市的酒税占税收总额的近30%,创造就业岗位30000多个,并对广告、设计、包装、印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加强对酒类产业的管理与引导:一是建立和完善重点酒类企业联系制度。加强与重点酒类企业的沟通联系,对重点酒类企业进行重点帮扶;二是组建泸州酒类企业协会。加强酒类企业的交流联系,发挥酒类行业自律作用,提升泸酒整体形象;三是全面实施酒类“随附单”制度。加大对假冒伪劣的打击力度,保护名优产品;四是研究制定促进酒类产业发展的意见。从政策层面推动泸州酒业的做大做强与做优。
四、请求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外贸出口环境有待优化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外贸出口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十五”期间累计进出口23329万美元,占历史以来进出口总额28240万美元的82.6%,其中,出口16872万美元,占历史以来出口总额的84.5%。但是,比起省内先进市州、甚至川南城市,我们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除了产业基础、产品结构、交通运输、信息化程度等等客观因素外,还反映在思想意识、服务效能等方面。特别在服务效能方面,因为外贸出口工作牵涉众多职能部门,哪个环节有问题,都会严重影响企业出口。近几年来,企业反映最多的,主要是个别直属部门,一是强调政策原则多,灵活解决问题少,凡事都依照法令法规,不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二是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轮岗后,政策业务不熟悉,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影响企业办理程序化的手续,个别企业还因此来回跑几次;三是部门领导人对涉及出口工作的具体科室重视不够,对科室的要求,特别是如何加强对企业服务问题上,强调不够;四是个别区县职能部门,对外贸出口环节不了解,往往先入为主地对企业的出口持怀疑态度,导致企业在办理相关手续时增加格外的麻烦和困难。
(二)流通业发展举步维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商务部也提出了2006年进一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建设”、“农贸市场改造和规范化建设”、“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培育”等一系列服务于“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全国各地掀起了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热潮,出台配套政策促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省财政厅设立了内贸专项扶持金1500万元,用于流通业发展专项扶持发展资金。宜宾、内江等周边城市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为此,我局在代市政府起草了《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请求市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泸州市流通业发展专项扶持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政府引导推动泸州市流通业的发展。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扶持资金,那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工程”、“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培育”等举措将无力开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立将举步维艰。
(三)工作缺乏主动权我局作为行业管理部门,接到企业反映时,只能进行协调,问题能否解决,没有主动权。为此,建议:恢复成立泸州市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对外开放协作机制,切实解决泸州对外开放软环境问题;在适当时候,由市委领导主持召开一次涉外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座谈会,专门就如何扩大我市对外开放、促进对外贸易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达到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加强服务,扩大出口的目的。
(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交通难由于我市一些试点区县如古蔺、叙永等偏僻的边远地区,交通极为不便,加之我市将在三年内建成近千家农家店,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乡级、村级农家店的指导,建设更符合规范、符合标准的农家店,恳请林书记帮助解决“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交通难的问题。
第五篇:泸州市纳溪区招商局
泸州市纳溪区招商局
2007招商引资工作总结
一、招商引资实绩
预计2007年1-12月,全区新签市外境内项目84个,投资总额128797万元,协议引进资金128797万元,实际到位资金97527.9万元,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201%,同比增长136%。其中,省外境内项目67个,投资总额111168万元,协议引进资金111168万元,实际到位资金77132.9万元,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227%,同比增长218%。全区2007年新引进项目中,落户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3个,分别是四川银鸽竹浆纸业有限公司、四川新源矿业有限公司、云南裕泰实业有限公司;引进泸州巴蜀液酒业有限公司和泸州八仙液酒业有限公司(增资)等8个落户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
二、招商引资措施
(一)创新思维和手段,加大组团招商力度。
2007年,我区继续加大组团招商力度,把全区31个项目分为13个组,由四大班子领导担任招商小组组长,并确定各职能部门为责任部门,明确考核奖惩办法,发挥其整合优势和团队优势的特点,集中力量全面推动我区招商引资工作的发展。今年,有关组团招商小组,已完成了泸天化煤气
化中心、银鸽纸业、巨宏化工、九禾民燃、新源矿业、晋锋源洗煤等项目组团招商的目标任务。
(二)沿海四省市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按照市政府赴沿海四省市招商的要求,我区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由区上主要领导带队集中时间赴沿海四省招商,精心组织项目对接。6月,区委书记陈冠松带队,在浙江、上海开展了招商活动,与浙江宁波美术制版印刷厂、上海佳力士机械有限公司、上海国大建设集团等企业进行了一对一对接洽谈并达成了初步的投资意向,并与上海闸北区政府就上海企业产业转移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6月21日,代区长毛乐平带队到江苏省各地开展招商活动,成功引进南京喜相逢贸易有限公司、无锡锡林荡口铁有限公司,并与张家港东方农化公司就我区新上的农药项目进行了洽谈,达成一定共识。作为“走出去”招商的重要一环,沿海四省市招商在今年成效显著,拓宽了招商渠道,推动全区招商引资工作的发展。
(三)储备项目精心包装,结合优势深入宣传
充分利用西部化工城核心区、化工园区等产业优势和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立体交通区位优势,围绕化工、造纸、酿酒、物流以及农业特色产业,精心包装招商引资项目。推出九头鸟、竹笋加工、石龙岩、永利C区4个资源项目;推出百节温泉、天仙硐、凤凰湖3个文化旅游产业类项目;推
出承接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及煤化工,延长泸天化产业链的蛋氨酸、二甲醚、甲醇、聚甲醛等4个项目;推出美科制药1个资产重组、产权转让项目,完成目标任务(5个)的240%。以新推出的招商项目为基础,完成了纳溪投资促进网站的全面更新,并结合实际编印了《纳溪投资指南》、《纳溪旅游投资指南》。
(四)各镇、办事处全力以赴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按照区委区府下达的目标考核任务,各镇、办事处切实加强领导,充实了人员,保证了经费。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认真解决招商引资中的有关具体问题,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宽松的环境,得到了企业的好评。如棉花坡镇引进的泸州纳溪晋锋源物流有限公司,新乐镇引进的汇鑫能源,大渡镇的酒业企业,护国镇引进的天绿茶厂等。
二00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