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后感 水犹如此,人何以堪
《水知道答案2》读后
“水”犹如此,人何以堪?
——《水知道答案2》读后
龙华中心小学 王文涛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一日
水犹如此,人何以堪?
——《水知道答案2》读后
龙华中心小学 王文涛
多年以前,读作家阿城的《棋王》后,记得一句话:“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直指灵魂深处。当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浩劫之后,巴金、阿城、刘心武等一些作家开始反思、开始寻找一代人迷失的一些东西。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是因为我们的骨子里有铸就我们心灵的文化因素。谦让、中和、宽恕、仁义、等等。棋王王一生追求的就是这种传统的文化基因和心灵归宿,这无疑也是作者阿城的想法。
那时候,我们还知道如何跟大自然相处、如何跟人相处、如何跟社会相处。但是现在?现代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越来越多的河流失去了生态功能、越来越多的电子垃圾充斥城市、越来越多的物种消失了踪影、越来越大的海洋面积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当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生命之源——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而我们不知所措时,日本作家江本胜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水知道答案!
乍看来这是一本不怎么太起眼的小书,但是却在亚洲、欧洲等很多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如潮的好评。中文版出版以来,很受欢迎,静下来细细品味,受益匪浅。
首先抓住我们思想的就是“爱与感谢”这两个关键词,纵观全书,作者用科学的精密的实验证明了水结晶的不同形态表示了不同的信息,同时也把这个理念扩展到社会生活、人生旅途等各个方面。
《水知道答案》阅读有一种快感。很明显的感受得到日本文学一贯的风格:简洁清晰、文风优美、雅致精巧、含蓄隽永。细读下来,颇有收获。
首先,爱与感激的力量。
英国的夏山学校是一所世界知名的教育机构,它有一句话:“唯一的治疗是真正的爱”,确是如此。夏山学校专门对那些被我们认为心智不健全或者相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培养。身为教师,爱与感激的力量是巨大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一种幸福;当孩子们有一点一滴的感恩之心回来看望我们老师时,谁的心不是满满的幸福?当水在零下25度的环境中凝结时,听到“爱”“谢谢”时,就能形成最漂亮的六角形的结晶,而听到“混蛋”等不好的词语后,水甚至不能形成结晶。教育者如果能够以自身的大爱施于每一位学生,学生的心里必定也是充满感激与爱的。那么,什么样的教育不能达到目的呢?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就是教育他们做人,最重要的应该是建立健全的人格、品质、美德。学习文化知识应该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那么,从小灌输博爱的思想,教学生广博地去热爱大自然,热爱亲人,热爱他人,热爱自己,树立相对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这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师生关系和谐,授课、学习和谐,这就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其次,波动理论带给我的思考。
很早就接触过爱因斯坦的“场理论”,也知道因为认识到光既是
一种波动也是一种粒子的理论,爱因斯坦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但是将场理论和波动理论如此浅显易懂的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本书作者江本胜。在书中,他认为音乐的波动可以治疗一些疾病,认为波动这种物理运动形式存在于随时随地,音乐、疾病、语言、河流、联络等等,随时随地存在,是一种粒子的运动形式。佛家讲:“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都是在微观的层面上去看待这个世界。江本胜的观点也是如此,并且他委托朋友找到了一种能测量波动的仪器。之后,他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波动的客观存在。因而,他提出了一种和谐的观念,利用粒子的波动理论,可以观察大自然、观察疾病、注意到我们长久以来注意不到的现象。在这样的理论中,他强调精神力量对于人类自身的有益影响。这不是唯心主义,当科学无法解释却客观存在时,我们可以接受并尝试利用这些有益的理论。那样,我们就可以以积极的心态去生活、工作。这些值得我们去讨论。
最后,现代生活带给了我们什么?
《水知道答案》中提出:“人的一生,从水开始,以水结束”,胎儿在母腹的羊水中生长,如实的再现了远古人类从大海中诞生的过程。现代生活,二十四小时无时无刻都在与水打交道,可是很惭愧,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厌,故几于道。”水对人类无所求,给了人类最宝贵的生命支援,可是人类对于水却并不怎么客气。溪、河、湖、泊、池塘、大河、大江、海洋,凡是自然形成的水的“家”,哪一处还没有被人类的足迹踩到,哪一处没有人类现代文明的垃圾?哪一处没有被人类的工业文明所污染?恐怕真的很难再找到一处清净之地。
我们看看现代生活最大的几个关键词:商品、石油、电能、电脑、化工产品。无一不是人类欲望膨胀的副产品。五花八门的商品广告无时无刻的刺激着我们的感官、购买更多的商品;为了石油能用最先进的杀人武器挑起战争;电器无时无刻的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电脑竟然成了我们须臾不能离开的东西,信息严重过剩;化工产品更是侵占了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衣食住行早已和古人有着天壤之别。似乎童年随之而去、幸福也越来越远。
我们日益面临着越来越多诸如此类的问题,所以我们呼吁低碳、呼吁环保、呼吁健康、呼吁感恩。可是哪一天我们不在与低碳环保、健康感恩背道而驰?
我们不必否认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生活诸多的方便与快捷。但是方便与快捷绝不等于幸福。当我们日益厌烦这种生活时,水告诉我们: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到大自然中去,接近水;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看看日升月落,细细品味生活;乐观自信面对一切;克制欲望,平和中正,返璞归真……
当我们不知道如何是好时,去问问水吧。水犹能知道生活之道、水犹能了解自然的本性,水犹如此,人何以堪?
诚然,水知道答案。
第二篇:读后感 水犹如此,人何以堪
《水知道答案2》读后
“水”犹如此,人何以堪?
——《水知道答案2》读后
龙华中心小学 王文涛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一日
《水知道答案2》读后
水犹如此,人何以堪?
——《水知道答案2》读后
龙华中心小学 王文涛
多年以前,读作家阿城的《棋王》后,记得一句话:“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直指灵魂深处。当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浩劫之后,巴金、阿城、刘心武等一些作家开始反思、开始寻找一代人迷失的一些东西。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是因为我们的骨子里有铸就我们心灵的文化因素。谦让、中和、宽恕、仁义、等等。棋王王一生追求的就是这种传统的文化基因和心灵归宿,这无疑也是作者阿城的想法。
那时候,我们还知道如何跟大自然相处、如何跟人相处、如何跟社会相处。但是现在?现代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越来越多的河流失去了生态功能、越来越多的电子垃圾充斥城市、越来越多的物种消失了踪影、越来越大的海洋面积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当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生命之源——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而我们不知所措时,日本作家江本胜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水知道答案!
乍看来这是一本不怎么太起眼的小书,但是却在亚洲、欧洲等很多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如潮的好评。中文版出版以来,很受欢迎,静下来细细品味,受益匪浅。
首先抓住我们思想的就是“爱与感谢”这两个关键词,纵观全书,《水知道答案2》读后
作者用科学的精密的实验证明了水结晶的不同形态表示了不同的信息,同时也把这个理念扩展到社会生活、人生旅途等各个方面。
《水知道答案》阅读有一种快感。很明显的感受得到日本文学一贯的风格:简洁清晰、文风优美、雅致精巧、含蓄隽永。细读下来,颇有收获。
首先,爱与感激的力量。
英国的夏山学校是一所世界知名的教育机构,它有一句话:“唯一的治疗是真正的爱”,确是如此。夏山学校专门对那些被我们认为心智不健全或者相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培养。身为教师,爱与感激的力量是巨大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一种幸福;当孩子们有一点一滴的感恩之心回来看望我们老师时,谁的心不是满满的幸福?当水在零下25度的环境中凝结时,听到“爱”“谢谢”时,就能形成最漂亮的六角形的结晶,而听到“混蛋”等不好的词语后,水甚至不能形成结晶。教育者如果能够以自身的大爱施于每一位学生,学生的心里必定也是充满感激与爱的。那么,什么样的教育不能达到目的呢?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就是教育他们做人,最重要的应该是建立健全的人格、品质、美德。学习文化知识应该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那么,从小灌输博爱的思想,教学生广博地去热爱大自然,热爱亲人,热爱他人,热爱自己,树立相对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这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师生关系和谐,授课、学习和谐,这就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其次,波动理论带给我的思考。
很早就接触过爱因斯坦的“场理论”,也知道因为认识到光既是《水知道答案2》读后
一种波动也是一种粒子的理论,爱因斯坦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但是将场理论和波动理论如此浅显易懂的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本书作者江本胜。在书中,他认为音乐的波动可以治疗一些疾病,认为波动这种物理运动形式存在于随时随地,音乐、疾病、语言、河流、联络等等,随时随地存在,是一种粒子的运动形式。佛家讲:“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都是在微观的层面上去看待这个世界。江本胜的观点也是如此,并且他委托朋友找到了一种能测量波动的仪器。之后,他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波动的客观存在。因而,他提出了一种和谐的观念,利用粒子的波动理论,可以观察大自然、观察疾病、注意到我们长久以来注意不到的现象。在这样的理论中,他强调精神力量对于人类自身的有益影响。这不是唯心主义,当科学无法解释却客观存在时,我们可以接受并尝试利用这些有益的理论。那样,我们就可以以积极的心态去生活、工作。这些值得我们去讨论。
最后,现代生活带给了我们什么?
《水知道答案》中提出:“人的一生,从水开始,以水结束”,胎儿在母腹的羊水中生长,如实的再现了远古人类从大海中诞生的过程。现代生活,二十四小时无时无刻都在与水打交道,可是很惭愧,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厌,故几于道。”水对人类无所求,给了人类最宝贵的生命支援,可是人类对于水却并不怎么客气。溪、河、湖、泊、池塘、大河、大江、海洋,凡是自然形成的水的“家”,哪一处还没有被人类的足迹踩到,哪一处没有人类现代文明的垃圾?哪一处没有被人类的工业文明所污染?恐怕真《水知道答案2》读后 的很难再找到一处清净之地。
我们看看现代生活最大的几个关键词:商品、石油、电能、电脑、化工产品。无一不是人类欲望膨胀的副产品。五花八门的商品广告无时无刻的刺激着我们的感官、购买更多的商品;为了石油能用最先进的杀人武器挑起战争;电器无时无刻的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电脑竟然成了我们须臾不能离开的东西,信息严重过剩;化工产品更是侵占了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衣食住行早已和古人有着天壤之别。似乎童年随之而去、幸福也越来越远。
我们日益面临着越来越多诸如此类的问题,所以我们呼吁低碳、呼吁环保、呼吁健康、呼吁感恩。可是哪一天我们不在与低碳环保、健康感恩背道而驰?
我们不必否认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生活诸多的方便与快捷。但是方便与快捷绝不等于幸福。当我们日益厌烦这种生活时,水告诉我们: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到大自然中去,接近水;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看看日升月落,细细品味生活;乐观自信面对一切;克制欲望,平和中正,返璞归真……
当我们不知道如何是好时,去问问水吧。水犹能知道生活之道、水犹能了解自然的本性,水犹如此,人何以堪?
诚然,水知道答案。
第三篇:树犹如此
既有一日得空 便看了白先勇的《树犹如此》
首先还是要吐槽语文老师太没情趣了
期中考卷讲评就这么平淡地过去了
一点白先勇的八卦都没讲!!
还是喜欢萌萌的杨帆啊!
要不是CH发短信给我 我真心不知道白先勇和王国祥的关系
自然也不会想到去看《树犹如此》了
“柏树无故枯亡,使我郁郁不乐了好些时日,心中总感到不样,似乎有什么奇祸即将降临一般,树犹如此。没有多久,王国祥便生病了。” “王国祥的个性中,最突出的便是他争强好胜、永远不肯服输的憨直脾气,是他倔强的意志力,帮他暂时抵挡住排山倒海而来的病灾。那时我只能在一旁帮他加油打气,给他精神支持。” “自此,我与王国祥便展开了长达三年、共同抵御病魔的艰辛日子,那是一场生与死的搏斗。” “我们绝对不能向病魔示弱,露出胆怯,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似乎一直在互相告诫:要挺住,松懈不得。” “我陪着王国祥进出那间急诊室多次,每次一等就等到天亮才有正式病房。” “当时如果有人告诉我喜马拉雅山顶上有神医,我也会攀爬上去乞求仙丹的。在那时,抢救王国祥的生命,对于我重于一切。” “开上高速公路后,突然一阵无法抵挡的伤痛,袭击过来,我将车子拉到公路一旁,伏在方向盘上,不禁失声大恸。我哀痛王国祥如此勇敢坚忍,如此努力抵抗病魔咄咄相逼,最后仍然被折磨得行销骨立。而我自己亦尽了所有得力量,去回护他的病体,却眼看着他的生命亦一点一滴耗尽,终至一筹莫展。我一向相信人定胜天,常常逆数而行,然而人力毕竟不敌天命,人生大限,无人能破,读后感《树犹如此》。” “一九五四年,四十四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与王国祥同时匆匆赶到建中去上暑假补习班,预备考大学。我们同级不同班,互相并不认识,那天恰巧两人都迟到,一同抢着上楼梯,跌跌撞撞,碰在一起,就那样,我们开始结识,来往相交三十八年。” “我与王国祥相知数十载,彼此守望相助,患难与共,人生道上的风风雨雨,由于两人同心协力,总能抵御过去,可是最后与病魔死神一搏,我们全力以赴,却一败涂地。” 整篇文章只称王国祥为朋友,然而字里行间却真真是相知相守的深情
我并不擅长写读后感,很难用语言书写出读完一篇文章的感受
两个人的生活本应如此,细节里弥漫着温情
无奈终究逃不脱病痛的魔爪,挣不开先走一步的悲痛
相交38年的恋人 病逝
6年后才着手写了这篇悼文 期间 他的挣扎哀痛 不得而知
然而6年的时间真的能够平复几乎破碎的心吗
白先勇先生的《孽子》是我早前便已买了的 却是一直没有翻开
我向来对现代背景的小说有所抵触 同志文学更是鲜少涉猎
总觉得现实的故事 更多的是残酷
最后还是默默祝愿我最爱的p先生和他的T先生能够早日向家人坦白 幸福到老
第四篇:白先勇和《树犹如此》
死生契阔,在人间
——解读白先勇《树犹如此》中的同性之情
《树犹如此》这篇一万三千字的长篇散文,写的是白先勇、王国祥这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从青年时的相遇相知,“四十四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与王国祥同时匆匆赶到建中去上暑假补习班,预备考大学。我们同级不同班,互相并不相识,那天恰巧两人都迟到,一同抢着上楼梯,跌跌撞撞,碰在一起,就那样,我们开始结识、来往,相交三十八年。”此后,又成为了彼此的生命之最,从家乡到异乡互相扶持之情,不逾如恒。白先勇热爱文字如同生命,不但放弃了成功大学水利工程系第一名的成绩,转学到台大外文系;甚至于为了一群志同道合者的共同理想,办起一份劳神耗财的文学杂志;此时,那位同样也历经学习兴趣的转换跑道,同学于台大物理系的王国祥,却发现得了顽固的疾病。
“一九六○年的夏天,一个清晨,我独自赶到台北中心诊所的血液科去等候化验结果;血液科主任黄天赐大夫出来告诉我:„你的朋友王国祥患了再生不良性贫血。‟”这病潜伏了三十多年之后,仍令他病逝异国。而重病第一次发作时,他休学在亲戚家借住养病,但是,“病中还替《现代文学》拉了两个客户”。日后出国进修,居然把奖学金的部份济助那位自顾不暇的好友的文学杂志,使其得以持续出刊。旧病复发后,三年的奋战过程,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当时如果有人告诉我喜马拉雅山顶上有神医,我也会攀爬上去乞求仙丹的。在那时,抢救王国祥的生命,对于我重于一切。”在王国祥弥留之际,“他的心脏终于停止……我执着国祥的手,霎那间,天人两分,死生契阔,在人间,我向王国祥告了永别”,多了“在人间”三个字,道出了跨越天上人间,此情逾恒的一份期待。
这是一篇长篇散文,为了架构它,白先勇立了十个标题:憧憬金色前景、花园中的地标、柏树无故枯亡、再生不良性贫血、妖魔突然苏醒、时间漏斗无穷尽、生死场挣扎剧烈、亲往大陆走访名医、王国祥的最后一个生日、送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文中扣题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树,只是背景、陪衬和象征。为了成全作者对园艺美感的期待,王国祥千里迢迢,从美国东岸而来,花掉了暑假的三分之二,朝九晚五,胼手胝足的整理出一个局面,之后,所种的树种也是两人各自情有独钟的;各种颜色的茶花树,是白先勇的最爱;而那三棵日后以一柱擎天之姿在夕阳中显得金碧辉煌的意大利柏树,便是王国祥所建议,并被欣然接受的。中间那株长得最好的却彷佛预警般不寻常的无故枯萎,和种树之人不久之后,发作旧疾竟是如此巧合,在一个隐于山谷中,不易被人发觉的家园,是一段友情的故事,如今斯人逝去其一,屋主园中独坐,看似享受,满园幽趣。寻常人眼中的一片蓊郁,而他独独凝眸于那枯亡柏树所留下的缺口,缺口处的苍穹,在作者眼中己成了无法弥补的“天裂”。全文一万三千字,用这二个字收住,是何等雷霆万钧。万钧之力敲击着读者的想象力,园中树兴衰荣枯的故事,看似贯串全文的主脉,仔细读去,才知只是一个舞台布景,用来映衬一段友谊。这一段同性之情,是精神上的契合,或是灵肉合一。
王国祥死后第六年岁末,白先勇才动笔写这篇纪念文,或许是忙,但全文经过三个月三易其稿,这也不符合白先勇之常情,他自称写得最费力的游园惊梦也才写了五次。一枝写起小说来已运转自如之笔,何以写一篇悼念亡友之散文费思量至此,他琢磨什么?或是有所顾忌?在《树犹如此》这篇在他心中占有相当份量的散文之作中,他要告诉读者的正是他在〈给阿青的一封信〉中所提到的:同性之爱和异性之爱完全一样,都能发展出刻骨铭心,相守不渝的情谊。
第五篇:读《树犹如此》有感
读《树犹如此》有感
罗维力
各位长辈、各位群友上午好,我是罗维力,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白先勇的散文集《树犹如此》。
白先勇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名将白崇禧的第五子,虽出身名门,却对底层生活有着深层次的关怀,他的作品很少带有政治倾向,贴近读者的日常生活,耐读性很强。
这是我读白先勇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小说集《台北人》,《台北人》用新旧交替时代台北都市各个社会阶层的悲欢离合展现浓浓乡愁,感染力很强,耐人寻味。《树犹如此》是一本散文自选集,主要收录白先勇回忆个人经历、亲友交往的文章,时间跨度长,空间跨度大,从作者幼时抗战时期的桂林、重庆,到内战时期的上海、南京、香港,再到战后的台湾,以及大学毕业后旅美留学,回国之后返乡寻根,写亲人、写师友、写青春,全书渗透出对文学的热爱,对故土的忧思,对世事无常的感怀,白先勇逐渐由一个热血青年走向开阔、沉郁和豁达。白先勇的文字一流,情感细腻,对于世事沧桑的参透,对于故友旧人的深切缅怀,对于青春逝去的不舍却又坦然,读起来像是听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娓娓道来,真挚动人,在阅读的时候,我就像坐在白先勇身边,看着他所看见的,经历着他所经历的,感受着他所感受的。
除去上面这些感性的部分,我对白先勇书中写到的一些人物和细节也很感兴趣,所以在介绍书的主要内容之前,先和大家分享几则书中的八卦。
1、白崇禧是完美主义者,冷静理智,要求严格,无论是对工作还是生活,他十分重视子女教育,饭桌上还得检查功课,既是严父,也是慈父,充分尊重子女们的选择。
2、白先勇母亲马佩璋生长于官宦之家,热情开朗,富有同情心,乐观进取、勇敢无畏,白先勇原话是“母亲一生不耐虚礼,从不做作,完全是个真情真性的人。也正是母亲乐观进取、勇敢无畏的个性,才经得起日后跟随父亲经历惊天动地、一波又一波的历史考验。我们一家几十口,母亲是家中擎天一柱。”
3、白先勇从小便是“学霸”,因为梦想到三峡修大坝,所以高中毕业后就申请保送至台南成功大学水利系,读了一年发现兴趣不合,便重考了台大外文系。1960年白先勇在台大外文系读大三,和几个志趣相投,热爱文学的同学朋友一起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文学》,倾注了大量心血,只凭满腔热血,最终却因为经济原因曲折重重,历经停刊,复刊,再停刊,又重刊,前后历时二十四年。这本杂志在六十年代对于台湾文坛有着非凡的开拓意义,引入西方文学的介绍,研究中国古典文学,鼓励创作,小说、散文、现代诗百花齐放,发掘培养出台湾年轻一代有才华有理想的作家,很多后来的文学大家处女作都发表于《现代文学》。有个患有自闭症的16岁少女写了一篇读起来有点古怪的小说《惑》,白先勇看后觉得少女有怪才,拿去发表在《现代文学》上,女孩从此决定弃画从文,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她叫陈平,就是日后的三毛。
4、白先勇更是认为《现代文学》对于中国文坛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乃至具有兴灭继绝的时代意义。白先勇的作品很少带有政治倾向,他不仅对台湾蒋经国、李登辉统治时期避而不谈,对于大陆毛泽东执政时期也是谨慎对待,但在1977年回忆创办《现代文学》的来龙去脉以及肯定这本杂志功绩的一篇文章里,他鲜有地对文革做了略微的叙述,原文是“这就是中国台湾六〇年代的现实,纵的既继承了中国五千年沉厚的文化遗产,横的又受到欧美风雨猛烈的冲击,我们现在所处的,正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空前剧变的狂飙时代……在这个选集中,我们找不出一篇对人生犬儒式的嘲讽,也找不出一篇尖酸刻薄的谩骂。这批作家,到底还是受过儒家传统的洗礼,文章以温柔敦厚为贵。六〇年代,反观大陆,则是一连串文人的悲剧:老舍自沉于湖,傅雷跳楼,巴金被迫跪碎玻璃;丁玲充军黑龙江,迄今不得返归;沈从文消磨在故宫博物院,噤若寒蝉。大陆文学,一片空白。因此,台湾这一线文学香火,便更具有兴灭继绝的时代意义了。”
5、白先勇为其父撰写了传记《仰不愧天---白崇禧将军传》,目前尚不能在大陆面世,但《树犹如此》中有些章节涉及白崇禧的生平纪事,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白先勇拜访余纪忠时听其谈论1946年四平之战中,白崇禧的立场和无奈。根据白先勇文中叙述,1946年春夏之际,国共为争夺东北展开第一次“四平街会战”,这次会战是决定东北战争的关键,更对内战的胜负有关键性影响,共产党由林彪率领十万大军,结集在中长铁路上的重镇四平街,国民党由杜聿明指挥,人数相当,精锐尽出,双方拉锯不下战况惨烈,1946年5月蒋介石派白崇禧紧急飞往东北督战,白崇禧一到国民党军队士气大振,三天内攻下四平,林彪部队撤退到哈尔滨。此时白崇禧力主国民党军队不顾一切乘胜追击,但是蒋介石迫于美国调停及国内外种种压力,未能采纳白崇禧的建议,于6月6日下令停战。其中十分关键的一刻,国民党攻破四平准备攻往长春,南京方面命令不得越过辽河,白崇禧就在锦州开往太原的火车上召开紧急会议,直问杜聿明有没有把握把长春打下来,杜说有,于是白说:“那么好,你说你有把握,那你就下令进军,南京方面我来负责。”彼时,孙立人部已追过松花江北岸,离哈尔滨不足一百公里,原文 “此次停战,遂予林彪部队喘息机会,整军反扑,东北形势,自此逆转。”针对这次会战,白崇禧专门发表了长文《养虎贻患---父亲的憾恨》,详细记录了第一次“四平街会战”的前因后果及其重大影响,可以说四平之战是白崇禧一生最大的遗憾。
八卦完了,进入正题,全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至念、青春、师友、关爱,以及附录的三篇其他学者对白先勇的访谈。
一、至念。这部分主要是白先勇对挚友和家姐的深切缅怀,以及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娓娓道来,情深意长,感人至深。尤其是他纪念挚友王国祥的长篇散文《树犹如此》,挚友因病亡故,白先勇沉痛不已,直至王国祥死后第六年末才开始写这篇纪念文,一万三千字,字字情深。白先勇与王国祥青年时代相遇相知,后又共同漂泊海外,相互扶持,早期未犯病时,王国祥千里迢迢从美国东海岸来到白先勇位于南加州滨海的住所,花暑假三分之二的时间帮白先勇在房屋的前后院整理出一个花园,种上了茶花与意大利柏树,后来这个花园便是两个人感情的见证。王国祥病发后,白先勇为其治病奔波,不辞辛劳,甚至为当年没有让王国祥试试气功疗法而耿耿于怀。文中写到:“当时如果有人告诉我喜马拉雅山顶上有神医,我也会攀爬上去乞求仙丹的。在那时,抢救王国祥的生命,对于我重于一切。” 两人共同抵御病魔,但王国祥终究还是离开了人世。“霎那间,天人两分,死生契阔,在人间,我向王国祥告了永别。”“我与王国祥相知数十载,彼此守望相助,患难与共,人生道上的风风雨雨,由于两人同心协力,总能抵御过去,可是最后与病魔死神一搏,我们全力以赴,却一败涂地。”时光是最强的破坏者,两人相遇相知三十八年,没有输给时间,却败给了命运。王国祥生前建议栽种在花园里的意大利柏树,在他病前也不寻常地骤然枯焦而亡,树枯不久,王国祥便犯病。人去了,枯树还在原地,却因为枝叶已枯,在一片葱郁中有了一道裂痕。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我与王国祥从前种的那些老茶,二十多年后,已经高攀屋檐,每株盛开起来,都有上百朵。春日负暄,我坐在园中靠椅上,品茗阅报,有百花相伴,暂且贪享人间瞬息繁华。美中不足的是,抬望眼,总看见园中西隅,剩下的那两棵意大利柏树中间,露出一块愣愣的空白来,缺口当中,映着湛湛清空,悠悠白云,那是一道女蜗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全文终于此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全文生动地记录了两人的相识,再遇,共事,发病,求医,别离,真挚感人,催人泪下。文章最后让我想起中学时期学过的《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非常打动人心,我本身也十分感性,看的时候几欲落泪。
二、青春。这部分主要是白先勇回顾大学时代创办《现代文学》,浓墨重彩地记录了无悔青春,每当提及这本杂志,白先勇的文字都充满激情,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仿佛就在眼前。白先勇将《现代文学》称之为“同人杂志”,所谓“同人杂志”,指的是刊物的运作资金是有集股汇成,某些作者和工作人员也是股东。每到年终,股东可以分红,还赠送股份给一些对刊物有较大贡献的作者和职工。也就是说,这种刊物不是依附于某个组织和党派,保持着独立的立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就是典型的同人刊物。而这样的刊物,在如今的中国已不复存在。在《现代文学》早期的创办者中,有很多后来的文学大家,除去白先勇自己,还有余光中、李欧梵等等等等。大批青年作家,都是通过在《现代文学》上投稿才开启了自己的文学之路,上文的八卦部分也做了介绍。根据白先勇的介绍,创办《现代文学》一个很重要的时代契机就是当时的台大校长博斯年,把以前北京大学的自由风气带到了台大,博斯年本人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加上还有一批循循善诱的良师,如台静农、胡适、夏济安等等等等,这些外因都深深影响着白先勇那一代的学生,白先勇说他们那一代是延续了五四精神的,而这些外因,现在的大学是不可能具备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分里作者写到很多台湾的其他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感兴趣的群友可以边读边做笔记,会得到一张很好的书单。关于这部分,最后要说的是我非常佩服作者下苦功夫做学问,白先勇说无论是读中文系还是读外文系的人,都应该诚恳地阅读经典,这样才能触类旁通、形成完整的世界文学的经典观和趣味观,在比较中提升自己的文字水准和判断能力,非常有道理。白先勇和李欧梵读英文原著,《约翰克里斯多夫》这种鸿篇小说都是对着字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查过去的,我又想起朵姐之前向我推荐亨利保尔森的英文原著,更是由衷地佩服。
三、师友。顾名思义,这部分主要是作者对师友的回忆和追念,《文学不死---感怀姚一苇先生》、《忧国之心---余纪忠四平街之憾》等等,情真意切,真挚感人,后面很多篇涉及文学、绘画、佛禅、摄影等领域,由于不甚了解,读起来稍显沉闷,我觉得可看性不强。
四、关爱。白先勇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这部分主要写他对同性恋人、艾滋病患者的关爱,对于这些陷入绝望的人,作者予以慰藉、宽容,让我对这些群体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文章最后的附录部分,收录了三篇对白先勇的访谈,白先勇粗略地谈到了个人、家庭、历史和传统,谈到了自己的性取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白先勇说他幼时因为得了肺病被送到上海独自养病,看到窗外树木开始落叶就觉得难过,可能这孤单养病的经历对他日后性格的成形有些影响,他性格很敏感,旁人不注意的事,他能感觉出来,因此他不能忍受别人的痛苦,别人不快乐,他也不好受,而且这方面给他很大的心理负担,所以日后法国《解放报》采访他问到他为何写作时,他用英文脱口而出:“我之所以创作,是希望把人类心灵中的痛楚变成文字。”
白先勇的这本《树犹如此》,字字斟酌,饱含深情,耐人寻味,读完之后,便深深体会了他的那句“我之所以创作,是希望把人类心灵中的痛楚变成文字”,这是白先勇开始文学创作时的愿望,这个愿望,早已实现。白先勇是蒋氏政权飘移孤岛之后的“官二代”,但他没有从政经商,却走上了把人类心灵中的痛楚变成文字的笔墨生涯,成为孤岛上卓有成就的“文一代”,无论这是他的个人选择,还是命运安排,我都对他从内心深处滋长蓬勃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