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编辑:红叶飘零 识别码:17-541732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24 08:37:57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宁夏彭阳县教研室袁治军

问题一:活动主题确定不当。

主题的确定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第一步,它决定着活动的方向和价值。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对于主题的确定重视不够,处理不当,以至影响活动的推进。有的老师对主题重要性和价值认识不够,简单确定一个主题就匆匆进入研究活动,在活动推进过程中却出现一系列问题,无奈之举是只好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主题,导致活动低效。有的主题范围太大,超出教师和学生实际,无从下手,例如小学高年级的“关于污染的探究”“再生资源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等等。有的主题开放度不大,难度偏易,探究空间狭小,如七年级的“巧测铁丝的长度”,探究的大致内容是对于一卷铁丝如何使用米尺和天平巧妙测出其长度。有的主题时令性和针对性不强,研究意义和价值不大,效果一般,例如在11月份确定的主题是“暑假生活大盘点”“各具特色的端午节”。

对策:充分认识确定主题的重要性,掌握科学方法,多渠道获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主题是活动的方向和灵魂,主题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成效优劣,决定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以及良好个性的培养。主题的确定是一项创造性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坚持科学 1

性、价值性、可行性原则。主题的确定必须坚持扶放结合、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初,学生对与课程认识不深、把握不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给出研究主题,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时可以提供若干问题让学生选择,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去研究,经过一定的训练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研究主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在主题确定阶段,必须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给学生一些确定主题的基本方法,例如围绕“污染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类型、层次、时限等角度思考,产生一系列主题,如“家乡及周边白色污染问题的研究”“城乡结合部水资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研究”“学校课外活动噪声污染的调查”等。对于获取主题的渠道,可以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三条线索考虑,从时令特点和学校实际、社区实际、学生自身实际获取研究主题,也可以从学科课程中综合、延伸、重组,派生研究主题。对于确定主题阶段出现的普遍问题,教师可以集中一定课时,进行分门别类诊断改进。

问题二:活动方案质量不高。

一是方案文本环节不够齐全,特别是对活动时长的规划、活动过程的安排、活动评价的设计、活动建议等有所忽略;二是活动方案的可行性不高,不能紧密结合当时当地现状,超出学校、教师、学生条件,有闭门造车之嫌;三是对于活动时长的规划走入极端,有的时长只有一两个课时,一

学期计划做十多个主题,加重师生负担,致使每个主题只能蜻蜓点水,不能扎实实施,有的时长达两个学期之多,前后时间跨度过大,对有些环节时间分配不当,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实际水平;四是对于每个阶段教师指导的重点、策略、方法不够明确,可操作性不强。

对策: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和学校班、团、队及校园艺术节活动等非指定领域,要求以整合方式实施,将研究性学习贯穿其中。这就对教师设计主题活动方案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对研究性学习主题方案设计提出更高指标要求,必须走出分科课程教学设计的定式,紧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要用大手笔宏观规划,整体设计。方案文本必须包括主题名称、适用年级、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时长、活动过程、教师指导团队、实施建议等基本内容。要科学、合理、恰当规划活动时长,一般一学期完成一至三个主题即可。针对主题确定课型、小组方案制定课型、方法集中指导课型、中期反馈课型、成果总结展示课型的不同特点,明确每个时段教师指导的重点难点、基本策略和方式方法,必要时可设计分课时教师指导方案。要全面预设活动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活动所需要的内外部环境支持,对活动实施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以确保活动有序、有效、安全实施。

问题三:教师角色定位不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领者。但在实践中,教师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一是由于受分科课程教学模式和思维定势的影响,教师出现越位现象。课堂教师“讲风”盛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空间均无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自主性、生成性、开放性未能达到应有的体现。在“钟摆的探究”主题活动中,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向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各种元素变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空对空的逻辑推理,而不能放手让学生参与到研究方案的制定、实验的探究、数据的分析处理等实践活动之中。二是教师指导的缺位。在学生活动中,教师一味放手,不敢进行必要的的指导与引导,学生活动随意,目的性不强,活动产出质量不高。例如学生在制定小组活动方案时,可行性低,活动预期产出难以完成;在进行实践活动之前,由于缺少教师必要的方法集中指导与培训,对活动要领与注意事项考虑不周,致使实践活动“卡壳”,活动被动低效甚至无效或负效;在中期反馈环节学生侧重汇报阶段成果,弱化或回避了活动困惑与问题,不能达到该课型的预期目的;在成果展示阶段,由于缺少教师的统筹协调,各组汇报形式、内容交叉或重复现象频发,学生以汇报物化成果为主,缺失了对活动的体验

与感受、心得与体会、教训与反思等非物化成果的交流等等。

对策:辨证定位,有效引领,确保活动实效性。于漪老师讲得好“在课堂中,教师该讲的,十句也不多,不该讲的,一句也是废话。”教师要深刻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领会其精髓,既要充分凸现课程特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实践探究过程,又要及时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各个环节教师指导的重点,当好学生的助手与参谋。具体来说,要为学生确定活动主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与学生一道设计规划小组活动方案,并提交全班审议。活动前进行必要的方法集中指导与培训,例如如何采访、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如何借助网络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等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研究的需要,统筹安排指导的内容,要有计划性、系统性、渐进性。在中期反馈阶段注重引导学生在展示阶段产出的同时,提出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与学生一道研究解决的办法,以便学生做好后续研究活动。在活动成果展示前,教师要了解各组的具体情况,统筹安排成果展示的程序、内容、形式,将物化成果与非物化成果并重,做到成果共享,经验分享,共同发展。

第二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了不少问题。如:课程认识问题、课程资源问题、教学设计问题、课程管理与评价问题等。正视这些问题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和进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原因;对策

1.写作的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强调培养目标应该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方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与实施,正是在小学探索一条既符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目标,又符合小学生心理年龄、认知特点发展规律的新探索。

至2003年底,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已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推行,作为这次课程改革重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在全国大部分中小学开始实施。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关键,它不只是既定课程计划、教学方案的落实过程,而是该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的整体过程,从而是一个探究、发现、创新过程。但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仍是一门新兴课程,其发展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从目前实施的总体情况看,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思仍在不断增强,有的学校已经有意识地进行了教师的学习与培训,有的学校建立了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还有的学校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评价。总而言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正视目前的现实情况,形式也不容乐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严肃。而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将成为促进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实施的关键,也将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对综合实践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总结归纳,将有助于更快更有效地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2.相关概念与剖析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3]。其学习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及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课程的一种特殊发展形态,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开发的决定》规定中小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更加明确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规定为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程,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区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地方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对于习惯根据教材、大纲和传统教学方法来实施课程教育的地方、学校和教师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领域,一门全新的课程,一门没有教材、没有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课程,一门使地方、学校和教师对其实施确感为难的课程。

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的研究现状

3.1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尝试。国外较早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国家有美、英、法及日本等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总结中小学课外活动经验及吸取“活动课程”理论合理因素的基础上,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课程计划》中规定:开设班团队活动、晨会(夕会)、科技文体活动、体育锻炼、校传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六类活动课。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3.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的现状

3.2.1课程及课时安排不符合国家规定

陈秋红、沈旎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谈到: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培养研究》课题组对武汉市武昌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中看出,在调查的50所学校中,有10所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数合计每周超过5课时,有24所学校每周2~3课时,10所学校为1课时,6所学校未写明具体时数。个别学校在课表中未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而是将班会、信息技术、劳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王颖在《深圳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问题研究》一文中也有谈到:2004年,深圳市教研室对100多所小学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7.%4的学校全部年级开设了,50.%8的学校部分年级开设,还有1.%7的学校完全没有开设。而每周开设课时1节、2节、3节、4节的学校比例分别为42.%

9、45%、8.4%、29%.由此可见,半数以上的课改年级没有开设综合实践课,近9成学校没有按规定开足综合实践课时量。

由此观之,课时不落实是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民办学校这种现象尤其严重。有的学校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正确认识,认为既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升学影响不大,作为一门副科何必在这方面浪费时间,甚至于连课表都不用排;不少学校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方、学校自行管理之名,任意分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部2课时或者3课时用来开设所谓的地方课程;有的学校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缺乏“专职教师”,缺乏“教材”,缺乏明确的评价指标,开设的时机还不成熟,干脆把3课时分别划给语文、数学和外语,或者只是要求学生在双休日、寒暑假期间简要地做点调查,写一篇调查报告应付教育管理部门的检查。

3.2.2学校管理制度的缺失与教师安排的不合理

陈秋红、沈旎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组织虽然有,在运行时职责却不分明、不规范,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来自学校层面的相关指导,直接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课程实施的效果。

马笑岩在《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一文中也这样写道:制度的有效建设和执行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更加需要制度的支持。然而,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及措施,不能通过制度措施的保障,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张建芳在《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写道: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任务集中在少数几名教师身上,导致课程知道教师专职化和具体知道宽泛化。

潘东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误区与对策》一文中也有这样的描述: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任教师等同于班主任或专职教师。现在不少小学管理者、教师认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班主任或某一专业教师的任务。理由是,班主任熟悉班级的管理,专业教师有较精深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专业背景作支撑,这两类教师知道活动的效果比一般教师要好得多。

由上观之,许多学校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专门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员和专职负责的领导及老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由学校原来的班主任或其他教师来兼任,由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承担的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或其他任务,因而课程计划、主题选择、学生活动过程、档案管理、成果展示等工作无人全程指导和跟踪服务管理。

3.2.3以其他科目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

潘东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误区与对策》一文中要阐述道,许多教师由于受到分科教育的积极影响,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个体智能结构的缺陷限制,产生了一些错误观念。他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等同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等。

姜翠君在《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几点思考》一文中写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中,误区之一是课程定位不清。表现为,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视为单纯的活动课,等同于学科课程。

由上观之,相当部分学校与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只不过是一个新名词,实际上就是原来的活动课,更有甚者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等同起来。在上课时教师就和学生完成一些科技制作,或者是只讲授一些科技方面的知识。有的教师甚至就用学科知识的讲授完全替代了综合实践活动。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把综合实践活动四个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截然分开的现象很突出,四个领域的教学内容没有完全体现,以偏代全。很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被研究性学习所独享,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料为清一色的研究性学习档案。还有学校,由于劳动技术课和信息技术教育课开设的时间比较长,同时它们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学习领域,所以用劳动技术课或信息技术课来代替综合实践活动。

3.2.4教师指导不当

王松在《亟待改变的几种现象—浅议农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一文中描述到一种现象:有些老师以前自己以教学主宰者自居惯了却浑然不觉,依赖讲授法多了而秉性难移。课程实验刚开始,还是不知不觉地老用讲授法,介绍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告诉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步,每步需要完成哪些任务„„一问一答,循规蹈矩。结果两节课下来,学生就兴味索然了。也有的教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放任学生自由活动,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为:教师随便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长负责活动,只到活动结束时,教师才与学生一起分享活动“成果”。

姜翠君在《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几点思考》一文中也有相似的描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一包到底的现象十分严重。这其中教师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角,学生成了配角,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相反,有的教师放任学生的自由,完全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总而言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的角色进行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主导者、支配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协同者。教师不能象教学科课程一样“教”综合实践活动课,而要起到有效指导作用。就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而言,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能创设小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指导小学生确定探究的方向,帮助小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指导小学生获得合作的技能等。

3.2.5本土化课程开发没有受到重视

王颖在《深圳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问题研究》一文中写道:传统的教育习惯,使教师始终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老师没必要开发课程资源,自然缺乏必要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直到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深圳实施已经三年多了,经常还有老师抱怨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好上,没有教材、教参,没有课程标准。相当部分的教师不知道什么叫课程资源,什么样的素材能够成为课程资源,更谈不上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即便是有些教师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学校也不一定有帮助他们开发课程资源的条件。

3.2.6课程实施的精英化和表面化

张建芳在《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谈到,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的指令性学习领域,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成人专家化取向相伴随的,必然是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精英化”,因为成人专家化取向的“研究性学习”拔高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只有少数尖子学生能够胜任和感兴趣,从而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处于“陪读”的地位[11]。

吴竞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特点及过程》中写到:一些学校教师将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当一部分精力用在成果的规划和总结上,甚至有的在活动还未开展就让学生准备论文集、作品集,开学生的成果展示会等。

这种只面向少数学生和过于重视成果、忽视对过程中的丰富教育资源的开发导致了课程实施的精英化和表面化,这并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成长。

第三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了不少问题。如:课程认识问题、课程资源问题、教学设计问题、课程管理与评价问题等。正视这些问题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和进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原因;对策

1.写作的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强调培养目标应该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方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与实施,正是在小学探索一条既符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目标,又符合小学生心理年龄、认知特点发展规律的新探索。

至2003年底,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已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推行,作为这次课程改革重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在全国大部分中小学开始实施。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关键,它不只是既定课程计划、教学方案的落实过程,而是该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的整体过程,从而是一个探究、发现、创新过程。但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仍是一门新兴课程,其发展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从目前实施的总体情况看,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思仍在不断增强,有的学校已经有意识地进行了教师的学习与培训,有的学校建立了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还有的学校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评价。总而言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正视目前的现实情况,形式也不容乐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严肃。而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将成为促进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实施的关键,也将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对综合实践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总结归纳,将有助于更快更有效地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2.相关概念与剖析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3]。其学习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及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课程的一种特殊发展形态,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开发的决定》规定中小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更加明确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规定为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程,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区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地方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对于习惯根据教材、大纲和传统教学方法来实施课程教育的地方、学校和教师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领域,一门全新的课程,一门没有教材、没有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课程,一门使地方、学校和教师对其实施确感为难的课程。

3.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的研究现状

3.1.1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尝试。国外较早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国家有美、英、法及日本等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总结中小学课外活动经验及吸取“活动课程”理论合理因素的基础上,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课程计划》中规定:开设班团队活动、晨会(夕会)、科技文体活动、体育锻炼、校传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六类活动课。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3.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的现状

3.2.1课程及课时安排不符合国家规定

陈秋红、沈旎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谈到: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培养研究》课题组对武汉市武昌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中看出,在调查的50所学校中,有10所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数合计每周超过5课时,有24所学校每周2~3课时,10所学校为1课时,6所学校未写明具体时数。个别学校在课表中未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而是将班会、信息技术、劳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王颖在《深圳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问题研究》一文中也有谈到:2004年,深圳市教研室对100多所小学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7.%4的学校全部年级开设了,50.%8的学校部分年级开设,还有1.%7的学校完全没有开设。而每周开设课时1节、2节、3节、4节的学校比例分别为42.%

9、45%、8.4%、29%.由此可见,半数以上的课改年级没有开设综合实践课,近9成学校没有按规定开足综合实践课时量。

由此观之,课时不落实是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民办学校这种现象尤其严重。有的学校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正确认识,认为既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升学影响不大,作为一门副科何必在这方面浪费时间,甚至于连课表都不用排;不少学校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方、学校自行管理之名,任意分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部2课时或者3课时用来开设所谓的地方课程;有的学校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缺乏“专职教师”,缺乏“教材”,缺乏明确的评价指标,开设的时机还不成熟,干脆把3课时分别划给语文、数学和外语,或者只是要求学生在双休日、寒暑假期间简要地做点调查,写一篇调查报告应付教育管理部门的检查。

3.2.2学校管理制度的缺失与教师安排的不合理

陈秋红、沈旎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组织虽然有,在运行时职责却不分明、不规范,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来自学校层面的相关指导,直接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课程实施的效果。

马笑岩在《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一文中也这样写道:制度的有效建设和执行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更加需要制度的支持。然而,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及措施,不能通过制度措施的保障,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张建芳在《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写道: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任务集中在少数几名教师身上,导致课程知道教师专职化和具体知道宽泛化。

潘东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误区与对策》一文中也有这样的描述: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任教师等同于班主任或专职教师。现在不少小学管理者、教师认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班主任或某一专业教师的任务。理由是,班主任熟悉班级的管理,专业教师有较精深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专业背景作支撑,这两类教师知道活动的效果比一般教师要好得多。

由上观之,许多学校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专门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员和专职负责的领导及老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由学校原来的班主任或其他教师来兼任,由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承担的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或其他任务,因而课程计划、主题选择、学生活动过程、档案管理、成果展示等工作无人全程指导和跟踪服务管理。

3.2.3教师指导不当

王松在《亟待改变的几种现象—浅议农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一文中描述到一种现象:有些老师以前自己以教学主宰者自居惯了却浑然不觉,依赖讲授法多了而秉性难移。课程实验刚开始,还是不知不觉地老用讲授法,介绍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告诉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步,每步需要完成哪些任务„„一问一答,循规蹈矩。结果两节课下来,学生就兴味索然了。也有的教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放任学生自由活动,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为:教师随便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长负责活动,只到活动结束时,教师才与学生一起分享活动“成果”。

姜翠君在《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几点思考》一文中也有相似的描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一包到底的现象十分严重。这其中教师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角,学生成了配角,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相反,有的教师放任学生的自由,完全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总而言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的角色进行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主导者、支配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协同者。教师不能象教学科课程一样“教”综合实践活动课,而要起到有效指导作用。就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而言,教师的指

导作用表现在:能创设小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指导小学生确定探究的方向,帮助小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指导小学生获得合作的技能等。

3.2.4本土化课程开发没有受到重视

王颖在《深圳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问题研究》一文中写道:传统的教育习惯,使教师始终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老师没必要开发课程资源,自然缺乏必要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直到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深圳实施已经三年多了,经常还有老师抱怨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好上,没有教材、教参,没有课程标准。相当部分的教师不知道什么叫课程资源,什么样的素材能够成为课程资源,更谈不上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即便是有些教师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学校也不一定有帮助他们开发课程资源的条件。

这种只面向少数学生和过于重视成果、忽视对过程中的丰富教育资源的开发导致了课程实施的精英化和表面化,这并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成长。

3.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实施的解决方案

3.3.1落实课程设置要求,确保教学到位

第一,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放在和其他课程一样的高度,要求集体备课,注重专题研究,严格教学检查。第二,要保证足够的课时,开齐课程,更新教学理念,打造高效课堂,要保证学生社会实践课每学期不少于两周。第三,组织编写教材,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常态化。第四,建立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和教师个人资料数据库,完善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网上操作系统。第五,在课堂教学上,首先要保障课程开齐开足,不能停开或少开,按要求配齐教师、课表、教材,其次要重视教学方式的改进和观念的创新,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教学目标。

3.3.2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素教师专业素质

第一,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师资力量跟得上。在师资配置上,要优先安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骨干力量,这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础条件;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管理上,在教师考核方案上增加了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考核,促进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的探索实践的积极性和规范性。另外,组织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师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培训和交流的方式有外出学习和校内开展讲座和座谈会等等,以促进教师在心理上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视,以及对开展活动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充分了解和深入研究。

3.3.3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主体是小学生,因此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小学生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同时也强化了教师和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创造有利于活动开展的校园氛围。

3.3.4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注重实效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盲目上马,各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目

标、有特色、有步骤的展开,制定的目标不能不切实际,开展的方法不能过于僵化,实施的步骤要平稳有序。比如在确立活动的目标上,学校要做到“一次规划,分期进行,循序渐进”;每学期开学,要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作为开展活动课程的指导方针,针对学科的特点灵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针对农村小学教学基础资源相对落后的现状,要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要重视人员培训、课程设置、学生评价、设备配备、教学研究、样本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力求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起步扎实、过程落实、效果厚实。

第四篇: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出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新突破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形态的新建构。但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也是此次改革的难点,笔者从课程实施主体入手试图揭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问题

自2001年秋季教育部要求各地区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以来,综合实践活动就成为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成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时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切入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学校、指导教师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落实在操作层面的过程,是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与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过程。

从目前实施的总体情况看,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识不断增强,有的学校有意识地进行了教师的学习与培训,有的学校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有的学校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评估。应该说,综合活动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停留在规划设计层面,而不付诸实施,它的独特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教师和学生也就不能从活动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反映了学校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折射出学校与教师全面落实新课程的状况,同时也折射出社会及家庭对新课程改革的关心、重视及支持程度。

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参与课程实施的主体多,但起主导、核心作用的是学校、指导老师和学生。在此,笔者试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浅谈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实施主体,学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资源开发、校本培训、对课程实施进行管理评价。然而,作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实施主体,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

(一)学校对课程的管理问题

制度的有效建设和执行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更加需要制度的支持。然而,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及措施,不能通过制度措施的保障,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而且,有的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安排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的现象严重。

(二)学校在指导教师的配备和安排上不合理

尽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最为自由、最为自主的课程,但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当他们走出课堂,从自然、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的时候,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当他们在活动中面临困惑时,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可以说,教师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有的学校设立一名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负责全校的综合实践教学。由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活动一般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一个班的学生最少也会分为几个小组,教师人数太少,势单力薄,必然会在教师生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极为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向纵深发展。有的学校将综合实践课程分给班主任,缺少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应有素质的考虑。

(三)学校对课程的要求过于注重活动的结果,而忽视活动的过程

一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相当一部分精力花在成果的规划和总结上,有的甚至在活动还未开展之时就开始部署如何出版学生的论文集、作品集,举办学生的成果展示会,甚至邀请各方人士、社会贤达参加成果展示会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总结阶段固然值得重视,但过多地渲染成果而忽视实实在在的过程,忽视过程中的丰富教育资源的挖掘,是非常可惜的,也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追求背道而驰的。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具体落实者、指导者和管理者。与传统的学科课程的实施相比,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涉及因素多、时间长、场所多、安全要求高。因此,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畏惧思想和情绪,而且多数教师缺乏与该课程相关的知识、能力,碰到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由于多方面原因,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确实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大多数教师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而忽视活动的实质

目前,我国各地小学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鼓舞下纷纷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通过活动展示、报告会、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交流和研讨。从各种各样的活动展示中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活动组织得热热闹闹,形式丰富多样,但这些热热闹闹的活动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实施的教师也说不清楚。这往往是由于教师在课程设施缺乏对课程目标、价值的把握和准确追求导致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形式主义的、限于表面化的活动固然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满足,但对学生的发展缺乏实质性的贡献,这种现象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正追求。其次,一些教师用学科教学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目前,一些教师采用“教”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甚至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都是采用“彻头彻尾的学科教学方式”来上,按“复习已有知识”、“引入新课题”、“教师进行传授”、“学生课堂讨论”、“进行课堂练习”等环节进行。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这是由于这些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区别尚未清楚,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式及基本要求尚不明确,往往用学科思维来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问题。

(二)有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时间的整体管理

有些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一股热情,但缺乏科学精神,缺乏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把握和学生学习负荷的认识。曾有一位教师为四年级学生安排了十三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而且每个主题的活动都涉及调查研究、网络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结果学生课外忙得不可开交,部分家长也只好代替子女去“访问”、去“调研”、去“写作”。

(三)一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课程与生活、社会的有机联系,它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也正因为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不足,把课程资源仅局限在教材等文本资源上,对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或者是开发利用的面太窄;也有的教师责怪学校的资源太少,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条件性资源。

三、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施加影响的主要对象,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但是,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使活动不能顺利地进行,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到的体现。

(一)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兴趣转移问题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查找资料、参与活动过程、展示活动作品、进行自我评价等。在课程实施初期,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然而在活动的中、后期,学生的兴趣往往会发生转移,出现与预期活动目标不相符的现象。如果这时有的教师强迫学生去参加活动,有的学生就会被动应付,有的学生则是中途放弃,这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学生对课程的认识问题

受传统观念和家长的影响,再加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他们认为能考上重点学校是他们的努力目标,把分数看成是自己唯一的成绩,因而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认为这样会影响自己正常课程的学习。因此,学生没有能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使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缺少积极的驱动力。

(三)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活动方式的选择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教师指导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选择主题,但是不同的主题学生所采取的活动非常单一,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多种活动方式的选择,只是局限于同班同学之间的合作、小组合作等方式,而很少参与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的合作探究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因此,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3-152.[2]顾建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2-215.[3]许兴海.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探索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12).[4]李建年,陈小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问题及思考[J].贵州教育,2003,(6).作者简介:

我叫文放,女,1988年10月出生于南漳县武安镇七里店村。现工作于南漳县清河管理区黄莲树完小,任教数学、品德、美术等学科。我认为好的教育就应该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的发展。我的电话是***,电子邮箱:okyggg@126.com,邮政编码:441500

第五篇: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自2001年秋季教育部要求各地区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以来,综合实践活动就成为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成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时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切入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学校、指导教师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落实在操作层面的过程,是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与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过程。

从目前实施的总体情况看,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识不断增强,有的学校有意识地进行了教师的学习与培训,有的学校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有的学校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评估。应该说,综合活动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停留在规划设计层面,而不付诸实施,它的独特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教师和学生也就不能从活动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反映了学校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折射出学校与教师全面落实新课程的状况,同时也折射出社会及家庭对新课程改革的关心、重视及支持程度。

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参与课程实施的主体多,但起主导、核心作用的是学校、指导老师和学生。在此,笔者试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浅谈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实施主体,学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资源开发、校本培训、对课程实施进行管理评价。然而,作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实施主体,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

(一)学校对课程的管理问题

制度的有效建设和执行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更加需要制度的支持。然而,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及措施,不能通过制度措施的保障,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而且,有的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安排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的现象严重。

(二)学校在指导教师的配备和安排上不合理

尽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最为自由、最为自主的课程,但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当他们走出课堂,从自然、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的时候,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当他们在活动中面临困惑时,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可以说,教师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有的学校设立一名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负责全校的综合实践教学。由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活动一般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一个班的学生最少也会分为几个小组,教师人数太少,势单力薄,必然会在教师生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极为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向纵深发展。有的学校将综合实践课程分给班主任,缺少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应有素质的考虑。

(三)学校对课程的要求过于注重活动的结果,而忽视活动的过程

一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相当一部分精力花在成果的规划和总结上,有的甚至在活动还未开展之时就开始部署如何出版学生的论文集、作品集,举办学生的成果展示会,甚至邀请各方人士、社会贤达参加成果展示会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总结阶段固然值得重视,但过多地渲染成果而忽视实实在在的过程,忽视过程中的丰富教育资源的挖掘,是非常可惜的,也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追求背道而驰的。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具体落实者、指导者和管理者。与传统的学科课程的实施相比,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涉及因素多、时间长、场所多、安全要求高。因此,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畏惧思想和情绪,而且多数教师缺乏与该课程相关的知识、能力,碰到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由于多方面原因,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确实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大多数教师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而忽视活动的实质

目前,我国各地小学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鼓舞下纷纷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通过活动展示、报告会、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交流和研讨。从各种各样的活动展示中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活动组织得热热闹闹,形式丰富多样,但这些热热闹闹的活动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实施的教师也说不清楚。这往往是由于教师在课程设施缺乏对课程目标、价值的把握和准确追求导致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形式主义的、限于表面化的活动固然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满足,但对学生的发展缺乏实质性的贡献,这种现象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正追求。其次,一些教师用学科教学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目前,一些教师采用“教”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甚至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都是采用“彻头彻尾的学科教学方式”来上,按“复习已有知识”、“引入新课题”、“教师进行传授”、“学生课堂讨论”、“进行课堂练习”等环节进行。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这是由于这些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区别尚未清楚,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式及基本要求尚不明确,往往用学科思维来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问题。

(二)有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时间的整体管理

有些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一股热情,但缺乏科学精

神,缺乏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把握和学生学习负荷的认识。曾有一位教师为四年级学生安排了十三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而且每个主题的活动都涉及调查研究、网络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结果学生课外忙得不可开交,部分家长也只好代替子女去“访问”、去“调研”、去“写作”。

(三)一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课程与生活、社会的有机联系,它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也正因为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不足,把课程资源仅局限在教材等文本资源上,对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或者是开发利用的面太窄;也有的教师责怪学校的资源太少,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条件性资源。

三、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施加影响的主要对象,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但是,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使活动不能顺利地进行,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到的体现。

(一)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兴趣转移问题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查找资料、参与活动过程、展示活动作品、进行自我评价等。在课程实施初期,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然而在活动的中、后期,学生的兴趣往往会发生转移,出现与预期活动目标不相符的现象。如果这时有的教师强迫学生去参加活动,有的学生就会被动应付,有的学生则是中途放弃,这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学生对课程的认识问题

受传统观念和家长的影响,再加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他们认为能考上重点学校是他们的努力目标,把分数看成是自己唯

一的成绩,因而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认为这样会影响自己正常课程的学习。因此,学生没有能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使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缺少积极的驱动力。

(三)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活动方式的选择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教师指导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选择主题,但是不同的主题学生所采取的活动非常单一,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多种活动方式的选择,只是局限于同班同学之间的合作、小组合作等方式,而很少参与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的合作探究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因此,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健康发展。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