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福建省文化旅游业202_~202_年发展规划
编辑:暖阳如梦 识别码:17-1092058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05 12:15:05 来源:网络

第一篇:福建省文化旅游业202_~202_年发展规划

《福建省文化旅游业202_—202_年发展规划》解读 时间: 202_-08-11责任编辑: 策马踏雪旅游_中国网

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助力文化旅游快速发展,中国福建省政府日前转发了省旅游局制订的《福建省文化旅游业202_~202_年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文化旅游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提出了六大务实举措和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这一“蓝图”的绘就,必将对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结合,推动全省文化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福建省旅游部门及业内部分专家学者,对《规划》的看法、理解和评价如下:

■背景:文化旅游登上驶往春天的动车福建文化底蕴深厚,为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福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逐步加大,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品牌,文化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化,已经成为福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新“引擎”。

去年5月,中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提出了要把海西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9月,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共同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再次为福建的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和巨大的发展动力。

为了推动文化产业更快的发展,去年4月福建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到202_年建成文化旅游大省,让文化旅游成为海峡西岸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的目标。

今年年初,中共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对福建旅游工作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要求福建“要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尤其要用好福建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对台旅游区位优势,打造好‘海峡旅游’这一品牌,努力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福建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加快全省旅游业发展做出部署。

省委书记孙春兰在福建省经济工作会议上要求,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精品线路,拓展旅游市场。

省长黄小晶在202_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旅游业,把握高速铁路时代新机遇,以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为重点,整合和保护旅游资源,完善营销服务,开发多样化产品,促进两岸业界共同培育市场,提升‘海峡旅游’品牌,打造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洪捷序副省长在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快推进旅游精品建设,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加快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加快构筑两岸旅游合作前沿平台,共同培育海峡旅游市场;加快构筑两岸旅游合作前沿平台,共同培育海峡旅游市场;加快推进旅游业改革开放,做大做强我省旅游产业;加快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切实让游客更加满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规划》经省政府批转出台!省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从制定到出台历时半年,明确了文化旅游产业振兴的指导思想,提出文化旅游产业近三年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为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福建文化旅游的发展将驶入快车道,登上了驶往春天的动车。

■目标:三年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紧密关联,旅游资源有外在自然景观、山水等,更有内在的文化资源。按照《规划》,发展福建省文化旅游业的总体目标是要适应市场需求,整合行业资源,充分发挥福建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有效结合,着力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时代风貌突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的文化旅游品牌,逐步形成一批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规划》中要求,三年内福建将建设以文化旅游为主要特色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达到50个,其中4A级和5A级旅游景区达到20个。202_年,巩固武夷山、鼓浪屿5A级景区建设成果,加快泰宁风景区、莆田湄洲岛创建5A级旅游景区,推动长汀红色史迹建筑群、沙县小吃文化城等创建4A级旅游景区工作,支持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厦门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完成“十一五”旅游产业专项规划提出的文化旅游发展目标。到202_年,打造出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效益的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产品,初步形成一批在海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整合:构建八大片区四大精品线路 《规划》确定,福建省将整合全省特色文化资源,重点打造八大片区,这将有效地联合各地文化资源,打破地域的限制,形成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区域。

一、闽南文化旅游区,涵盖厦门、泉州、漳州市,凸显建筑、音乐、宗教、民俗、商贸及现代都市等文化要素;

二、客家文化旅游区,涵盖龙岩、三明两市,推动形成闽西、赣南、粤东协作发展客家文化旅游的良好局面;

三、妈祖文化旅游区,以莆田湄州祖庙为核心,整合贤良港妈祖故里、莆田工艺美术城等资源,加强与台湾地区主要妈祖庙宇的合作;

四、红色文化旅游区,以古田会议旧址为龙头,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重点,推动形成以“领袖故里、红色摇篮”为主题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

五、闽都文化旅游区,以福州为中心,包括三坊七巷、船政文化、昙石山遗址、寿山石文化等,增强闽都文化的旅游功能;

六、福建土楼旅游区,涵盖永定、南靖、华安等三县的世遗土楼及相关景点,确立“福建土楼”统一品牌形象,推出福建土楼旅游精品线路;

七、畲族文化旅游区,以宁德地区为主,加强畲族工艺品和特产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提升畲族文化的感知度,精心培育富有特色的畲族文化旅游区;

八、朱子文化旅游区,以南平地区为重点,强化朱子文化内涵的研究和开发,并整合武夷城村古汉城、下梅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文化资源,加快培育有一定影响的朱子文化旅游区。

特别指出的是,《规划》还突出列出了四条文化旅游的精品线路,为文化旅游市场提出了明确的规划。

一、闽南文化旅游线:以泉州海丝文化、惠女风情、南音、闽南茶文化、德化瓷文化、厦门琴岛文化、万国建筑、漳州开漳圣王、关帝文化,以及多元宗教文化为主要内容。

二、闽西北文化旅游线:以武夷山闽越文化;朱子文化、茶文化、客家祖地文化等文化与民间艺术为主要内容。

三、红色之旅文化旅游线:对接江西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形成涵盖龙岩、南平、三明、瑞金、井岗山等地的红色旅游经典线路。

四、闽中文化旅游线:以省会福州为中心,以三坊七巷、马尾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湄洲妈祖文化、陈靖姑文化、畲族文化为主要特色,集中闽中一带从古到今的文化精华。

■措施:六大举措重在务实 据福建省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提出了六大务实举措,都是根据福建的实际,尤其考虑到文化资源的特点,按照“资源可持续发展,突出文化资源特色,坚持项目带动,以市场导向”的原则来具体实施的,重在务实。

一是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充分挖掘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色文化、畲族文化等福建特色文化的内涵,围绕表现文化、延伸文化,积极开发、整合、包装福建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多元文化旅游产品,有效发挥文化资源的最大价值。

二是加快文化旅游精品建设:加强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重点建设完善武夷山“双世遗”、福建土楼、厦门鼓浪屿、福州三坊七巷、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等对中外旅游者有较大吸弓]力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

三是构建文化旅游八大片区:整合全省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闽南文化旅游区、客家文化旅游区、红色文化旅游区、闽都文化旅游区、妈祖文化旅游区、福建土楼旅游区、畲族文化旅游区和朱子文化旅游区。

四是推出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大力打造闽南文化旅游线、闽西北文化旅游线、红色之旅文化旅游线、闽中文化旅游线这四大文化旅游精品路线。

五是加大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力度:将构建多元化的文化旅游形象推广管道,加大境内外媒体的宣传推广力度,积极举办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同时整合政府营销资源,将文化旅游的形象宣传、经贸宣传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海西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宣传态势。

六是加强对台文化旅游交流:打响妈祖文化对台旅游品牌,办好闽台民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立足两岸文缘加大合作力度,鼓励台商投资建设文化旅游项目。

■保障: 夯实四个方面助力文化旅游《规划》还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交通网络、提供人才保障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首先,《规划》要求旅游、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其它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大做强文化旅游市场,推动福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其次,要求各级财政要适当增加文化旅游项目资金投入,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有实力的民营和外资企业参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企业自主决策并承担风险的运行机制,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机制市场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体制。

第三,《规划》要求加快完善主要文化旅游景区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干线的连接道路,抓紧开通各城市中心城区、交通枢纽至重要文化旅游景区的旅游客运专线,实现旅游交通无缝对接,提升全省文化旅游交通的等级质量和通达性。

第四,《规划》提出应当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旅游院校的作用,做好对文化旅游人才的教育培训、资格认证等工作,逐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促进校企合作和旅游产学研一体化进程,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文化旅游人才。引导文化界人才积极参与,促进文化旅游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评价:文化将助力旅游产业发展福州的海峡温泉旅游文化节、厦门的自驾车旅游节、宁德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化节、莆田的湄州妈祖文化旅游节、泉州的闽台对渡文化节、漳州的海峡两岸(东山)关帝文化节、南平的中国武夷山国际山?水?茶旅游节„„福建旅游节庆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这些节庆活动,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而且包含了现代文明的成果和旅游经济的价值。事实上,福建近年举办的旅游节庆,其效应远远超过了活动本身,不仅创造了可观的旅游收入,而且发挥了对外宣传和对台旅游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作用。

“福建是个很有故事的地方,我非常看好福建的旅游资源!” 邹隽是来自美国的归侨,目前已经在福州投资了一些和旅游相关的配套产业。他说,作为著名侨乡,有不少海外资本看好福建旅游,政府提供的一系列的政策规划保障,大大增进了众多民间资本投资海峡旅游业的信心。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实现文化效益的主体。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必须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的郑耀星教授认为,《规划》把福建文化资源挖掘得很全面,将很多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了福建文化大省的特色。同时,《规划》更加明晰了福建文化旅游资源,其中“八大文化旅游片区”、“四大精品线路”提出了明确的市场发展方向。

顺昌县旅游局局长钱升亮说,去年“齐天大圣文化旅游节”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聚集顺昌,万人空巷的场面至今叫人难忘。举办文化旅游节后,旅游人数猛增至20多万人次,增长幅度是百分之几百!” “借助文化包装的旅游线路明显更受市场欢迎。”康辉旅行社负责人说,目前康辉推出的龙岩上杭古田地区的红色之旅相当火爆,每年都会接待

500多个旅行团。湄洲岛的妈祖朝圣之旅也是热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对妈祖文化十分感兴趣,更有许多台湾客人,专程为了朝拜妈祖和寻根福建而来。

“《规划》中对客家文化旅游区的打造让人十分欣喜”,宁化县旅游局负责人表示,福建宁化是举世闻名的客家祖地,与台湾客家文化一脉相承。目前台湾至少有300余万是客家人。目前正在着手建设海西客家历史文化园,把客家祖地建成海峡两岸客家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这对加快两岸“三通”与和平统一步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福建农大旅游学院的陈贵松副教授认为,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结合,不仅是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的事,国土资源部门、民政部门等许多部门都应通力合作,还要考虑跨区域的整合、联合推介。也有业内专家对《规划》提出中肯的看法,“就目前来看,福建旅游规划还没有将盘子做大,还缺乏一些大手笔投入的文化主题类公园。”专家认为,现有的景区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可以将分散在各个小景区的文化旅游元素整合打造浓缩闽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突出福建作为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的特色,促进闽台文化的融合。游客可以在主题公园浏览八闽特色文化,而后有选择性地进行一些深度游。

有学者建议,文化旅游更加要求从业人员要有高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因此一定要重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培养。而《规划》中对人才方面“订单式”的培养,将为文化旅游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继力量。

■共识:项目带动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品牌形象!近年来,海峡旅游品牌迅速走红,“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建设加速,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文化产业烙上鲜明“海西印象”。福建山青水绿林密,自然、文化遗产众多,共同的海峡品牌让分散的资源抱团闯市场。厦门、武夷山开通“空中快线”,游客实现“山海一日游”。分布于两市三县的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携手组成“土楼联盟”,共迎四海宾朋。海峡旅游品牌下,全省旅游业界组合高速铁路沿线景区,推出福建旅游联票。

让“虚”的资源变成“实”的产业!近年来,为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福建各地旅游市场纷纷投资打造旅游文化精品项目,精品迭出:福建参与摄制的红色历史大剧《红色摇篮》荧屏热播,收获掌声和泪水;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使武夷岩茶热销;原生态客家歌舞集《土楼神韵》走向台湾。武夷山的《印象大红袍》,厦门的《闽南神韵》„„福建省各地市倾力打造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文化效应和经济效应。旅游文化产业崛起,直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提速。仅一年时间,福建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累计接待旅游者5348.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4.6%,旅游总收入602.94亿元,增长16.5%。

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吸引游客的一个亮点。文化元素已经成为了旅游发展新的“助力器”。

随着文化的助力,“海峡旅游”这面金字招牌也越擦越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湾旅游者。今年5月,福建省省长黄小晶率福建省经贸文化交流团赴台湾开展以“走亲访友做生意”为主题的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收获颇丰。距离访台访问仅仅过了一个月,福建又举办了第二届海峡论坛,再次把闽台交流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据福建省旅游局统计,目前台胞已成为福建省旅游市场第二大境外客源,占全省接待境外游客总人次的30.3%。

省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旅游业将在整合资源上下功夫,积极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结合,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加快推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和文化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提供支撑。(驻福建记者 汪平)

第二篇:宁夏旅游业发展规划

宁夏特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对西部的大开发,宁夏旅游业行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开发和建设 了“小滚 钟”、“西夏王 陵”、“沙坡 头”、“沙 湖”等 著名的 旅 游 景点,而且,许多 旅游 景点和旅 游项目正处于开发建设之中,已开发的黄河漂流、沙漠探险、六盘 山 消 夏、生态观光农业等特色旅游项目已受到了海内外游客的热烈欢迎。202_年,宁夏旅游业实现总收入9.3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42%,接待旅游者人数和旅游创汇分别比上年增加了29%和55%,202_年“五一”黄金周,宁夏各大景区接待游客35.73万人次,景点门票和娱乐收入857万元,又比202_年同期分别增长了57.7%和47.6%,旅游总收入超过500万元。宁夏已不再是被海内外人士称为“中国旅游的最后处女地”和“被中外游客遗忘的角落”。但是,由于宁夏特色旅游业起步较晚,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总体规模小,旅游饭店总数、旅行社总数、从业人数等均居西部各省之末;旅游资源处于粗放开发阶段,有些景点的景区建设、服务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未达到标准;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产品缺乏体系和层次化,不 能完 全适 应 多层 次 的 市 场 需求。旅 游企业 规 模 化、集 团 化、综 合化 经营 程 度 低,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宁夏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通过审议

“十二五”期间我区将打造“一个轴心旅游带、三大旅游板块、五个城市乡村旅游圈”的产业空间布局。会议听取了自治区旅游局关于宁夏旅游也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的说明。“十二五”期间,我区要建成以首府银川市为集散中心,以石嘴山、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为副中心的“一个轴心旅游带、三大旅游板块、五个城市乡村旅游圈”的产业空间布局。一个轴心旅游带就是以402公里“黄河金岸”为轴心的沿黄城市旅游带。自治区旅游局局长李春阳说。

【出录音】“黄河金岸”旅游建设内容主要有:规划与建设500公里生态文化景观带和旅游观光休憩区;规划与建设黄河陆路、水路观光和水上运动、娱乐项目,开辟横城至兵沟段夜游黄河线路;合理规划与整合黄河与滨河大道周边景区景点,避免重复建设和低层次开发;建成3—5个自驾车营地;规划与建设分层级住宿与度假设施;建设门户空间项目。完善“中华黄河坛”等景区景点的配套设施,使之成为黄河宁夏段的地标式建筑群。

三大旅游板块包括,塞上江南新天府,贺兰山历史文化,六盘山红色生态。塞上江南新天府板块,重点建成一批具有现代旅游功能的大项目,包括:中阿论坛会议中心、中国国际穆斯林商品交易中心、中国区域性(宁夏)影视基地等。贺兰山历史文化板块,完善贺兰山东麓一线旅游休闲度假功能,建成贺兰山东麓百里葡萄长廊;扩大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规模;完成贺兰山岩画景区保护工程;完成西夏陵景区扩建工程和拜寺口西夏皇家寺院遗址保护工程;规划西夏城(主题公园);建设三关口(赤木关)明长城陈列馆;认真规划滚钟口景区,突出民国建筑特色和民国时期的宁夏历史文化主题。六盘山红色生态板块,重点建设固原须弥山石窟扩建与保护工程,泾河源老龙潭生态文化区扩建工程,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扩建工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地保护工程,固原古原州文化一条街

和固原博物馆扩建工程,建设泾河源、白云山度假基地,火石寨生态休闲度假基地、彭阳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隆德杨家店红色生态和乡村旅游基地等。

五个城市乡村旅游圈是以五个地级市为中心,半径50公里左右的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圈。同时,完善建设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产品、户外运动和康体健身产品、科普教育产品、深度体验产品、自助游和自驾游产品、节庆会展产品等七大旅游产品体系。

自治区主席王正伟说,旅游是个朝阳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一定要规划好论证好,从长远着眼,整合旅游资源。

【出录音】要想把宁夏的旅游做大做强做优做亮,如果各自为政根本做不大。怎么整合好这些资源就是要成立一个自治区的旅游集团公司,目标就是要上市。借鉴外地成功的做法。总体要有利于发展,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有利于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王正伟说,要完善服务设施,做优旅游产业。保持目前的旅游主要指标的增长态势,旅游相关投入不能减;要增加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要求今年以银川为龙头,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反映宁夏特色的旅游产品,增强宁夏旅游市场吸引力。

王正伟强调,要扩大旅游产业的对外开放。加大向西开放的步伐,适应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加强旅游市场的区域合作;适应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要求,强化旅游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加强宁夏旅游的对外宣传力度,切实提高旅游经济综合实力。

《宁夏旅游信息化202_-202_发展规划》通过评审

宁夏智慧旅游建设迈上新台阶

1月1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局组织召开《宁夏旅游信息化202_-202_发展规划》暨《宁夏智慧旅游行动计划》和《宁夏旅游目的地数字系统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评审会。由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国家旅游局、国家科技部以及区内相关部门的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规划》进行了评审,这标志着宁夏旅游信息化和宁夏智慧旅游建设又向前迈出跨越性一步。

随着全球信息化风起云涌,旅游行业信息化和智慧旅游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国家旅游局也将202_年确定为“智慧旅游年”,旨在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为了与国家智慧旅游建设保持同步,今年,宁夏将智慧旅游建设作为一项关系全局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局正大力实施旅游信息化及智慧旅游建设,从旅游管理、服务、营销三个方面展开旅游信息化工作。本次评审的《规划》,将为宁夏旅游信息化发展及宁夏智慧旅游建设提供顶层设计和实施指南,此外,宁夏智慧旅游一期项目也将于近期完成招标,包括“宁夏旅游目的地数字系统”“宁夏旅游信息电子认证系统”“宁夏旅游景区游客流

量动态监测和服务系统”“宁夏旅游手机APP系统”“宁夏旅游电子门票分销系统”等系统将进入开发实施阶段,预计今年旅游旺季来临前完成建设并运行。

据了解,随着《规划》内容的落实以及智慧旅游各项目建设的推进,将进一步健全宁夏旅游行业信息化发展体系,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提高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同时,从游客出发,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为游客带来更多便利,使游客利用手机和网络就能在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享受旅游和回顾评价旅游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全新服务体验,真正的实现“一机在手,游遍宁夏”。

《银川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方案》出炉

银川有望成为中国西部旅游休闲目的地城市

银川日报讯(记者鲍淑玲)将原有的“把银川规划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旅游目的地城市”修改为“把银川规划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旅游休闲目的地城市”;在区域目标定位上,将原“国际回乡风情旅游目的地”改为“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昨日,银川市旅游局组织旅游业内专家对新出炉的《银川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方案》(简称新《方案》)暨《兵沟旅游区重点区域提升规划》进行论证。

新《方案》进一步强化旅游业作为银川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新增做优黄河旅游观光带(中华回乡文化园、水洞沟、黄沙古渡、兵沟大峡谷)和贺兰山文化旅游观光带(镇北堡西部影城、西夏陵、贺兰山岩画、苏峪口);开发建设若干旅游综合体,包括永宁穆斯林文化旅游综合体、西夏遗址与西夏城旅游综合体、阅海旅游综合体等;把永宁县建设为旅游强县,建设镇北堡、杨和、玉泉营、掌政、黄河金岸华夏河图等一批旅游强镇。

在空间结构上,形成“一城两核、两带三区”的总体战略格局,(一城:即银川城市旅游综合服务区,两核:即都市休闲核心体、滨河新区度假核心体,两带:贺兰山东麓旅游发展带、黄河金岸旅游发展带,三区:贺兰生态历史旅游发展区、永宁回乡风情旅游发展区、灵武—宁东镇基地文化旅游发展区)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城引领·两核联动,两翼齐飞·三区驱动”的空间动态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阅海、爱伊河、唐徕渠等重点水系、水景、公园等扩整、连通、绿化、亮化和美化,积极推进黄河银川段建设与发展,打造“塞上湖城,西北水乡”。在空间动态发展战略中,重点发展都市休闲度假、都市休闲娱乐、商务会展、文化体验产品,承担旅游集散、信息咨询、旅游综合服务等功能,重点建设夜间旅游、水上旅游、餐饮美食和休闲娱乐等几个特色系统。都市休闲核心体和滨河

新区度假核心体差异互补、联动发展。阅海板块建设中阿经贸博览会永久会址、阅海旅游综合体、银川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打造一台集回族文化、西夏文化、黄河文化于一体的“印象银川”歌舞晚会;扩整、连通阅海、爱伊河、唐徕渠等重点水系,开通水上游线,修建码头,绿化美化亮化两岸景观;以鼓楼、玉皇阁、南关清真寺为核心,修缮和恢复老街景观;将文化城、新华街和解放街打造成特色旅游购物街区;建设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美食城或美食一条街。滨河新区以国家两区建设的战略构想为指导,依托“旅游既城市、城市既旅游”的建设理念,引进国内外投资集团建设空港保税区、黄河金岸·华夏河图、希诺国际健康城、三弦国际穆斯林城等大型项目,重新打造以康疗、文化及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河旅游核心体。

新《方案》将“西部自驾游线”修改为北京-太原-延安-银川-兰州-西宁-拉萨;北京-银川-阿拉善-额济纳-酒泉-嘉峪关-乌鲁木齐;北京-鄂尔多斯-银川-延安;西安-固原-中卫-银川;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乌海-银川-兰州-西宁。将银川东线旅游修改为“银川市区-中华回乡文化园-水洞沟-黄沙古渡-兵沟大峡谷-华夏河图”;将回乡风情旅游修改为“银川市区南关清真寺-中阿论坛永久会址-永宁穆斯林文化旅游综合体-鹤泉湖湿地旅游区-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区-玉泉营葡萄酒小镇”。

与会专家在认真听取规划单位对《方案》的汇报后,分别针对城市形象定位、集群发展、交通配套等,对《规划》进一步修改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智慧旅游建设助力宁夏旅游产业发展

近一年来,自治区旅游局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宁夏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加快推进宁夏智慧旅游建设工作,从旅游信息化顶层设计到智慧旅游系统开发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宁夏智慧旅游一期项目,主要包括宁夏旅游目的地数字系统、宁夏景区游客流量动态监测与服务系统、宁夏旅游电子门票分销系统、宁夏旅游信息电子认证系统、宁夏旅游电子政务平台和宁夏旅游APP应用平台等已经基本开发完成,正在进行内部测试和部署,将于近期上线。宁夏智慧旅游一期建设为我区旅游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高起点编制202_-202_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为了充分发挥我区智慧旅游建设的后发优势,自治区旅游局在借鉴兄弟省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我区旅游信息化的现状,先后对五市旅游局和100多家旅游企业进行调研,反复论证宁夏智慧旅游项目,去年编制完成了《宁夏旅游信息化202_-202_发展规划》,确定了以“一个中心、三大体系”为宁夏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即,以建设宁夏智慧旅游云数据中心为依托,构建宁夏旅游产业管理与网络运营体系、宁夏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和

宁夏旅游资源市场营销推广体系“三大体系”,开发宁夏旅游目的地数字系统、宁夏景区游客流量动态监测与服务系统、宁夏旅游电子票务分销系统、宁夏旅游信息电子认证系统、宁夏旅游运行监测系统、宁夏旅游智能导游系统、宁夏旅游网络营销管理系统、宁夏12301旅游服务热线系统、宁夏旅游政务平台、宁夏旅游APP应用平台等多个支撑系统。作为宁夏首部自治区级旅游信息化规划,这部规划立足宁夏旅游产业发展,对宁夏旅游信息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为宁夏智慧旅游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

二、建设智慧旅游一期项目,夯实宁夏旅游信息化基础。

今年,自治区旅游局按照《宁夏旅游信息化202_-202_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进行智慧旅游一期建设,主要包括宁夏旅游电子门票分销系统、宁夏旅游信息电子认证系统、宁夏景区游客流量动态监测与服务系统、宁夏旅游目的地数字系统、宁夏旅游电子政务平台和宁夏旅游APP应用平台等,构建宁夏旅游信息化的基础。

宁夏旅游电子门票分销系统为我区各景区搭建了一个电子门票公共分销平台,全国以至境外旅游线上服务商和旅游企业均可通过此系统销售我区旅游门票。在解决我区门票多渠道分销预定的同时,此系统累积的大数据也将对我区旅游精准营销提供支持。通过后期扩展,这一系统还可应用到餐饮、住宿和娱乐等在线预定销售领域。

宁夏旅游信息电子认证系统是对区内各类旅游企业以及导游等旅游管理服务对象进行动态电子认证的诚信信息管理系统,每个经认证的对象将获得唯一的电子认证标签(二维码)。游客可以更放心便捷地享受认证旅游企业和导游提供的服务,行业管理部门可通过监督检查和系统投诉留言等对旅游企业和导游服务质量进行跟踪和动态管理,旅游企业可通过获得高等级的电子认证进行企业诚信宣传等。此系统将奠定我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

宁夏景区游客流量动态监测和服务系统充分利用手机定位和小区短信技术,实现对景区游客流量的实时动态监测。利用监测数据,可对景区游客流量提前预警,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对游客来源构成和驻留习惯等进行分析,对旅游营销决策提供支持;遇到突发情况,能够及时发布定向的提示引导信息,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宁夏旅游目的地数字系统是为到达宁夏和计划来宁夏的游客提供专业和完善的旅游信息的服务型网站系统。其提供的信息服务不是简单的陈列旅游资源和要素,而是以游客需求为出发点,注重信息之间的关联,按照游客思维逻辑组织和呈现旅游信息,为游客提供整体性的信息和相关服务。

宁夏旅游电子政务平台以实现“一站式”政务服务为建设目标,力图解决多个政务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流程整合问题。平台按照区、市和县三级行政管理进行设置,实现政务信息的分级报送、审核和发布管理,是我区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网上办公、政务公开、政策法规发布、招商引资等工作的在线平台。

宁夏旅游手机APP平台是目的地数字系统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补充。平台提供信息查询、线路预订、旅游点评、行程规划、社区分享等功能,后期开发还将增加在线导览和电子导游等服务。

三、注重新媒体应用,拓展旅游营销渠道。

自治区旅游局高度重视新媒体和自媒体在宁夏旅游宣传推广中的应用,专门研究境内外新媒体特点,逐步探索建立一套符合宁夏旅游营销实际的境内外新媒体营销系统。目前,自治区旅游局已开通宁夏旅游官方微博和微信。其中,宁夏旅游官方微博粉丝数量已突破14万。宁夏旅游官方微信正在结合智慧旅游一期建设进行二次开发升级。利用境外社交媒体如脸谱网(Facebook)和推特网(Twitter)等推广宁夏旅游的工作也已经启动。

宁夏智慧旅游一期建设完成后,自治区旅游局将立即启动智慧旅游二期建设,主要包括宁夏旅游运行监测平台、智能导游系统、目的地数字系统的客源地本地化平台等。通过智慧旅游一系列项目建设,将逐步实现我区旅游业的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营销,为将旅游业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和将我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提供强有力支撑。

昨天召开的自治区政府第1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宁夏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送审稿)》。新的“旅游版图”用鹅黄、天蓝、碧绿和金黄四种颜色将宁夏大地划分为“一个轴心旅游带,三大旅游板块,五个城市乡村旅游圈”,推出15条精品旅游线路,7大旅游系列产品,深度挖掘宁夏的胜利之红、生态之绿、大漠之美,重构“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旅游版图。

旅游业发展新五年规划提出,到202_年全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奔跑,到202_年达到168亿元,旅游业年总收入占全区GDP的5%。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增加2万人,旅游业占第三产业收入比重达到12%,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十二五”期间,全区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将超过500亿元,主要用于改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专线公路和旅游宣传等方面。

“十二五”期间,宁夏将构建以银川为中心,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为副中心的“一个轴心旅游带,三大旅游板块,五个城市乡村旅游圈”,即以402公里“黄河金岸”为轴心的沿黄城市旅游带,“塞上江南新天府、贺兰山历史文化、六盘山红色生态”三大旅游板块和以五个地级市为中心、半径50公里左右的城市和乡村旅游圈,把宁夏建成海内外旅游者向往的、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中国西部特色旅游目的地和面向穆斯林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自治区主席王正伟指出,要把旅游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来规划设计,整体构思、统一规划全区旅游版图。要集中力量整合旅游资源,将宁夏旅游做大、做强、做优、做亮。本着“有利于旅游业发展,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有利于旅游资源做大做强”的原则,借鉴外地成功做法,适时成立自治区旅游集团公司,争取上市。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将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以文化为内涵打好特色旅游牌。面向市场,面向游客,加快推出以地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文化项目和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化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宁夏观光旅游,加大宣传力度,在国内主要媒体宣传宁夏的秀美风光,使宁夏旅游业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记者李东梅)

第三篇: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通辽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通辽市旅游局

《通辽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组

二〇一〇年六月

第一章 通辽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思路,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旅游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思路,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制定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编制了通辽市、部分旗县市区旅游发展规划及部分景区景点规划;强化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及景区景点建设,推出9条旅游精品线路,全市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努力打造通辽旅游品牌,树立通辽旅游整体形象;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了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依法治旅,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接待国内外游客从202_年的142.4万人次增加到202_年的270万人次,旅游收入从202_年的16.26亿元增长到202_年的50亿元。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十分注重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在历次产业结构调整中,都始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成立了以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市直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划分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旅游业工作的领导,强化了领导小组的地位和作用,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工作重点。202_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努力打造具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草原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精品项目”;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通辽市旅游管理条例》。两个重要文件的出台对于我市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同年,通辽市旅游协会正式成立,同时成立旅游饭店分会、旅游景区分会。202_年,市委、市政府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和谐通辽建设的高度提出了“把旅游业作为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的龙头产业”的指导思想,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远景规划中都把旅游业定位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而确立了旅游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标志着全市旅游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

202_年,对通辽旅游业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11月28日,国家旅游局发布文件,命名通辽市等31个城市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孝庄故里、草原名城”通辽夺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张“金名片”。202_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旅游业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的总体部署,突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推进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02_年经“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项目组专家委员会的科学测评和审核,我市被评为“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最具发展潜力城市。”及“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全面提高产品档次,以项目建设推动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发展大旅游思路,大力吸收社会资本,全面提升旅游产品档次,重点发展文化品位高、参与性强、社会效益好的旅游产品。形成了“招商一批、在建一批、开业一批、提升一批”的良性循环。一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市内外企业、社会各界多方投资,鼓励、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团体和个人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精心筛选招商引资项目。为适应旅游市场的新形势,编制制定《通辽市旅游招商项目册》,并多次完善与提高。二是创新旅游业招商办法,采取项目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推介招商和专业招商引资的方式,加快旅游各项事业的发展。三是主动参与各种招商引资活动、寻求投资客商,建立投资关系,并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投资洽谈会。四是理性引资,重点建设项目要变“招商引资”为“选商引资”,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5年来,全市新增加的旅游项目46个,旅游业投资额达到10亿元以上。现已形成了以原始草原、沙漠风光、民俗风情、宗教探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骨架的旅游格局。目前,全市旅游景区景点已发展到40余家,其中国家4A级景区1个,3A景区10个,2A级景区4个。共有旅游星级饭店25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4家,社会旅馆200多家。共有旅行社28家,其中具有出境资格旅行社2家;旅游购物商店50余家,全市持证导游员249名。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的中高级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率达80%以上。

--以规划为先导,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构建大旅游的发展格局。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保护与开发并重、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抓好旅游开发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了《通辽市旅游总体

-2-

规划》的编制工作。各旗县市区也都把编制旅游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聘请国内专家,用发展的眼光,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各地的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扎鲁特旗的旅游总体规划已通过人大审议,奈曼旗、科左后旗编制的旅游总体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开鲁县旅游总体规划已完成资源普查和分项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编制规划,使各地旅游业发展思路逐渐明晰,在调整旅游业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实施精品战略,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形成了共识。

--突出地方特色,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培育国内一流旅游精品线路。202_年通辽市党代会、人代会明确提出了“保护历史遗产,挖掘自然资源,建造人文景观,外联带外宣,外宣促外销”的旅游发展思路,实现规模化旅游、开放式旅游,使旅游业真正成为通辽市的重要产业。按照把通辽市“建成草原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中国北方旅游热点地区”的奋斗目标,全市整合旅游资源,实施精品战略。按照旅游资源及地理分布,以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为主题,以“科尔沁文化旅游名城”为品牌,围绕一条旅游中心线(即国道304线),以大青沟、科尔沁区、珠日河和扎、霍草原四个核心区域的特色旅游产品构建“一线四区”的旅游开发布局。突出“科尔沁赛马”,开发建设具有通辽特色的“科尔沁草原文化之旅”、“孝庄故里游”和“中国马王故乡游”等专线旅游热线。一条旅游中心线,即国道304线作为通辽市旅游开发中心主线,旅游开发首先围绕该中心线进行,渐次向周围地区辐射。四大旅游区域。第一区,以大青沟自然保护区、4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旅游线路包括库伦旗三大寺、阿古拉民俗文化区、努古斯台原始草原区、僧格林沁博物馆等景区;第二区,以科尔沁区为中心,旅游线路涵盖森林公园、毛主席像章珍藏馆、莫力庙水库、吐尔基山水库、吉祥密乘大乐林寺、科尔沁博物馆、古榆园、麦新纪念馆等景区;第三区,以历史名人为主题,旅游热点项目为珠日河草原旅游区、孝庄园、嘎达梅林纪念馆、胡力斯台水库旅游区;第四区,以原始草原风光为内容,旅游线路上分布有山地草原、霍林河原始草原、静湖度假村、怪山旅游区、誉龙泉旅游区及霍林河露天煤矿工业旅游区等具有原始草原风光、蒙古族民俗风情、工业观光的旅游度假区域。目前,通辽市紧紧围绕“孝庄故里·魅力通辽”这一旅游主题,精心打造出六条旅游精品线路:一是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珠日河草原旅游区——扎旗山地草原旅游区——霍林郭勒辉特扎哈诺尔草原旅游区;二是孝庄园旅游区——吉祥密乘大乐林寺——科尔沁博物馆——莫力庙民俗度假区——古榆园——奈曼清王府;三是努古斯台——阿古拉——僧格林沁王府——大青沟国家级

-3-

自然保护区——库伦三大寺——塔敏查干沙漠探险观光区;四是麦新纪念馆——毛泽东像章珍藏馆——通辽市革命烈士事迹展;五是阿古拉——莫力庙羊场——珠日河“农家乐”、“牧家乐”民俗旅游;六是科尔沁蒙牛生产线、霍林河露天煤矿生产线工业旅游。通辽市按照旅游精品线路景区分布,与沈阳、长春构建沈——通——长金三角旅游圈、与秦皇岛与承德构成秦——通——承旅游经济圈、与辽西蒙东七城市则构建联合体旅游圈。通辽市在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同时,融入到更广阔的互补共盈的旅游合作领域,正在成为中国北方一个新兴的旅游热点地区。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升了通辽旅游形象和知名度。“十一五”期间,通辽旅游宣传促销的思路、方式日趋成熟完善。在市场营销方面,依托我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及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张名片为支撑,积极实施“背靠黑吉辽,面向京津唐,拉动日韩朝,延伸宁沪杭”的市场开发战略,组织了一系列旅游宣传活动,推动了旅游事业的新进步。我们一直把“游孝庄故里—品中国马都”、“科尔沁草原明珠—通辽”这两个口号作为我市新的旅游发展牵动战略进行全面规划部署和有效实施,目前已叫响全国。5年来,在《中国旅游报》、《内蒙古日报》、《通辽日报》等报刊上开辟专版,出版了《神奇科尔沁》、《科尔沁文化史》等系列丛书、印制了《通辽旅游风光》画册及《通辽旅游指南》,制作了《科尔沁草原之旅》、《魅力科尔沁》光盘。多角度、深层次宣传介绍通辽旅游。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等媒体先后对通辽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做专题报道,使通辽的旅游特色品牌得到彰显。5年来,积极参加国内各类旅游交易会、联谊会及博览会,与主要的客源市场旅行商们共同商讨旅游资源共享、线路联结、加强区域合作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促销活动,以此来不断提升通辽的旅游知名度。202_年,我市荣登由世界著名品牌大会主办机构世界著名企业联盟、美中经贸投资总商会、世界品牌组织、全球华人名牌网联合推选的202_《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排行榜。202_年我市以强大阵容参加202_·中国北方十省旅游交易会北交会并获最佳展台奖。

--不断加大旅游市场管理力度,健全机制,提高旅游服务满意率。一是广泛开展了星级饭店评定、旅游服务推荐单位评定、A级景区评定和创建文明景区(点)等活动;严格实行旅行社年审制度和导游人员IC卡管理制度,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规范了行业经营和服务行为,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加强了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制定了《旅游市场整顿和规范工作方案》,成立

-4-

了工作领导机构,协调配合相关部门,采取集中整治和经常性执法检查相结合、整顿规范旅游市场与旅行社年检、星级饭店复核、旅行社门市部清理、投保责任险、投诉受理等常规工作相结合,加大了查处力度,通过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明显改善,游客满意率极大提高。三是在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安全工作制度,举办了专门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班,尤其是加强了每个“黄金周”的旅游安全检查和督促指导,落实责任制,消除安全隐患,严防各类安全事故特别是重、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四是在旅游行业广泛开展了行风评议和创优争先活动,表彰了一批旅游先进旗县市区、先进旅游企业和个人,促进了行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二、“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旅游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全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和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发展速度仍显缓慢,仍存在着一些制约我市旅游业发展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充分。目前除科左后旗大青沟、奈曼旗的柏盛园已形成一定规模外,我市的沙漠、草原、水面、森林等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已开发的阿古拉旅游景区总体建设水平有待提升,很多景区资金投入少,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主要的旅游产品为观光旅游,具有浅层次、粗放经营的特征,适应现代消费者需求的互动性、参与性项目少。

二是旅游经费不足。部分旗县市区旅游局存在办公经费不足、宣传经费严重短缺的现象。如科尔沁区只有人头费,没有专门的宣传促销经费,严重地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三是旅游景区的详细规划滞后,缺乏指导性。多数景区没有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景区建设随意性较大,个别景点虽有规划,但自成体系,产业链条短,没有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问题。如库伦旗五星水库景区等。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仍很艰巨。近年来我市道路交通、通信等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虽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市域广阔,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仍有待完善,部分景区的游览指示图版、服务标识牌、告示牌等游览信息服务设施等方面需进一步规范。还有部分景区因周边环境差、道路状况不佳,可进入性较差,住宿等设施档次低,在规模、品位上均未能达到规划的目标。

-5-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以将旅游产业打造成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为契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的总体部署,突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推进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托生态资源和气候特点,发挥两大优势(交通、区位),积极实施“背靠黑吉辽,面向京津唐,拉动日韩朝,延伸宁沪杭”的市场开发战略,实现向旅游强市的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大旅游观念。加强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和部门合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扩大旅游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发展旅游大产业。

(二)坚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全市旅游业要坚持以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为基础,突出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民俗风情及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全力打造旅游“精品”,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和内涵,提高参与性和吸引力,全力塑造通辽旅游品牌和总体形象。

(三)坚持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我市地处东北、华北交通要冲的区位优势和全市旅游资源分布的特征,在线路设计、资源开发和市场培育上注重横向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双赢。

(四)坚持综合配套,推动联动开发。旅游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成为配套,形成功能完备的产业链,以精品旅游开发为重点,大力推动宾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工艺品、农畜产品加工的配套发展和开发,才能形成产业优势。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应立足在追求经济、-6-

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动态平衡的基础上,使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一个整体,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与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发展目标

从202_至202_年,以交通干线为重点,全面推进沿304国道主干线和高速公路的旅游产品组合,串联旅游区,形成黄金旅游线路。到202_年,基本形成中部、北部、西部、西北、南部五大旅游板块。力争在202_年初步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4A级以上景区10个,其中5A级景区力争达到3家。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方面,形成完善的服务设施配套,星级酒店达到50家,其中三星级以上酒店20家以上,五星级酒店1-2家。

客源层次上到新水平,在东北周边市场得到拓展的同时,争取远程游客(东北地区以外的游客)占游客总数量的比例达到30%以上。力争将通辽市建成我国东北地区黄金旅游线之一,东北地区的旅游强市,内蒙古东部地区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202_年到202_年,游客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8.5%,分别达到500万人次和120亿元人民币。基本形成旅游业发达、设施完善、产品丰富、服务优良、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旅游经济大市的发展格局。

第三章 重点项目和精品线路

一、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将孝庄园旅游区、库伦“三大寺”景区、奈曼王府、银砂九岛旅游区、珠日河草原旅游区等5-10个旅游景区打造成高A级景区。二是在努古斯台开发建设科尔沁马城,建成集繁育、交易、赛马、科研为一体的大型马产业城。三是霍林郭勒市建立蒙元文化中心和鲜卑博物馆。四是在塔敏查干沙漠开发极限挑战运动项目,建设成T3、U2汽车越野基地。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开发冰雪旅游、红色旅游、文化休闲旅游、乡村度假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重点建设哈萨尔圣地、九通绿都生态园、莫力庙集宁寺、蒙古礼品城综合楼、麦新烈士陵园等一批AA、AAA级的旅游景区。力争使我市的景区规模和对外影响都有一个大的飞跃,旅游产业配套体系逐步形成,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功能得以凸显。

二、精品线路

-7-

我市依托现有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需求现状与发展趋势,围绕国道304线,继续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按照重点突出的原则,实施政府主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模式,提升综合环境质量,完善旅游要素市场,打造和推广优质的线路产品,“孝庄故里〃魅力通辽,科尔沁文化旅游名城”的旅游总体形象已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认可。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七条精品线路:

线路

一、沙漠峡谷、牧民家园精品游 线路

二、山地草原风情游 线路

三、原始草原生态游 线路

四、农家乐、渔家乐体验游 线路

五、科尔沁宗教文化探秘游 线路

六、科尔沁红色经典游 线路

七、沙漠探险、体育健身游

精品线路的成熟,标志着我市大旅游格局基本形成。步入正轨的我市旅游业如今已变成了一列快速向前开进的列车,以一种势不可挡形式向前开进。

第四章 市场形象定位和营销战略

一、城市总体旅游形象

“孝庄故里、魅力通辽”

“美丽科尔沁:牧马人的伊甸园”

二、总体营销战略

继续巩固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积极开拓国际旅游市场,促进高端客源增长。构建以国内市场为重点,以草原旅游为主线的旅游促销体系,实现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和营销网络“三个突破”。

三、主要营销措施:

1、重点营销。加强与主要周边地区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客源地区的旅游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我市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份额,使来我市游客的人均消费水平得到提升。以黑吉辽、京津冀地区为高端客源市场和营销重点,营销推介通辽的民族特色及快速发展的城市风貌;以长江三角洲周边的大中城市为目标,营销推介通辽集民族与沙漠为重点的旅游产品。

-8-

2、联合营销。与大连、青岛等海滨度假城市进行密切合作,积极推动“中国黄金海岸线”联合营销;积极推动草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联合营销;与区外旅游城市互结友好城市关系,吸引更多的游客到通辽观光度假。

3、特色营销。集中宣传通辽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沙漠绿洲、草原的形象,大力培育和宣传促销特色度假旅游产品和草原旅游产品,重点打包推介

4、近郊旅游营销。积极组织适合市民消费需求的市郊旅游线路和参与性、休闲性、体验性的特色旅游产品,做好宣传、咨询和管理,完善交通和基础设施,方便家庭和散客旅游。

5、国内合作营销。适应国际旅游区域化发展方向,推动与全国重点旅游地区及相关旅游协作区在对外宣传促销方面的协作和一体化发展。重点与周边盟市及外省市的联系,实现联合促销、优势互补、客源共享、互利共赢。

6、企业参与营销。调动旅游景区点、旅行社和大企业参与开发国际旅游市场的积极性,扩大我市在主要客源国的影响和市场份额;拓展外联销售渠道,鼓励国内有实力和有市场优势的旅行社在通辽发展服务合作网络,相互交流信息,共同开发客源市场。

7、网络营销。利用国际互联网,发展旅游目的地境外营销预订系统,多语种、全方位宣传推介我市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信息,发展网上预订和服务体系,加大远程市场的开发力度。

8.媒体营销。发挥媒体的宣传效应。邀请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港澳台等主要客源国和地区的主流媒体来通辽拍摄旅游专题片;制作通辽市旅游宣传片、旅游指南、旅游地图、画册等宣传品;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我市旅游宣传片;在我市电视台开辟旅游栏目;与海内外旅游城市合作进行旅游形象片置换播放;继续实行宣传报道奖励政策。

9.宣传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制作内容实用、文字简洁、便于携带的旅游指南、旅游宣传小册子、小折页、小地图等;制作大批量、多语种、内容丰富翔实的通辽旅游宣传品,摆放在机场、车站、公共交通工具及宾馆饭店等处供游客查阅,在航班上作为免费读物。

第五章 旅游产业要素配套建设

(一)旅游交通

实施公路、铁路、航空交通多方协调发展战略。建设多层次旅游交通网络体

-9-

系。民航,重点开通至国内主要客源地中心城市和旅游热点城市的航班,加大航空公司与旅行社的合作,扩大包机业务;公路,主要抓好市区通往市内各主要景区的旅游公路建设,增开通往大青沟、阿古拉、莫力庙、珠日河等重点景区的通辽一日游旅游专线;铁路,在京通高铁开通的基础上,继续增加通往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客运列车。

(二)旅游饭店

坚持结构合理、档次提高、配套完善、服务细微的原则,使全市旅游饭店在档次、规模、综合接待能力等方面与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到“十二五”末,全市星级饭店由现在的25家达到50家,住宿设施供给总量与旅游市场需求相对平衡。适应度假和商务旅游发展的需求,引导建设一批度假型、商务型、会议型旅游饭店。适应自助游、自驾游、家庭游等散客市场需求,引导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家庭旅馆、汽车旅馆、青年旅馆和经济型饭店。加强高星级饭店建设,力争吸引国际知名饭店品牌落户通辽,建成1-2家在全国具有特色和影响的五星级饭店。

(三)旅行社

支持大型旅行社依托资金、品牌、规模等优势,走集团化、网络化的发展之路,建立批发商、代理商、零售商的销售网络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竞争,形成3-5家对旅游发展起重大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支持中小型旅行社立足特定旅游消费群体,面向专门旅游市场,走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之路。适当控制旅行社数量,优化旅行社结构,推动旅行社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四)旅游餐饮

大力开发以地方特色为主体,兼有其它菜系的风味饮食。充分展示通辽地方餐饮特色和多元特色,努力开发制作独具通辽风味的特色佳肴,丰富通辽饮食文化。全市要评定一批“旅游餐饮示范点”和重点建设“美食一条街”,推出美味可口的通辽地方特色餐饮

(五)旅游商品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挖掘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商品档次,加强包装宣传、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政策措施,把旅游商品业培育成为旅游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牛肉干、奶制品、版画、皮画、蒙古族服饰、蒙古族乐器、科尔沁有机食品、蒙药、旅游宣传品等旅游商品。培育一批名牌旅游商品超市,引进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商品连锁店,形成特色购物旅游。到202_年,旅游购物比重争取达到30%

-10-

以上。

(六)旅游信息

实施旅游行政办公网、旅游行业管理业务网、公众信息网和旅游综合数据库工程,建立以优秀旅游城市和黄金周信息预报点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以及旅游统计卫星账户,全面推进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和运营。

第六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支持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切实把旅游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部门要树立大旅游观念,密切协作,配套联动,形成发展旅游产业的合力。充分发挥市旅游产业化领导小组的作用,统筹解决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旅游、投资旅游的积极性,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加大旅游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力度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自治区的实施意见》,我市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强化政府扶持资金在旅游促销、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协调有关部门,加大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力度,特别是落实好对星级宾馆、饭店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价格政策;交通、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工商、公安、物价等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扶持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争取在政策上给旅游业最大限度的支持、最大限度的放宽、最大限度的保护、最大限度的简化、最大限度的变通,形成全方位开发建设、全社会办大旅游的新局面。

(三)大力推进旅游企业改革

加快企业改组改制步伐,推动旅游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加快旅游企业的民营化进程,大力发展民营旅游经济。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项目建设,推广旅游市场化运作的典型。加快旅游招商引资步伐,提高项目的策划、包装水平,增强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吸引力。鼓励各行各业、全社会参与旅游开发,兴办旅游经济实体,支持大型企业、上市公司以各种形式投资旅游产业。

(四)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大力推进依法治旅,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提高旅游执法水平,严厉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全面推进旅游

-11-

行业标准化建设,指导和督促旅游企业落实行业标准和国际通行标准。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建立旅游安全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严格执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通辽市旅游协会和各类旅游专业性委员会,发挥行业协会组织作用,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建立诚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制度,强化行业自律,共同树立和维护我市良好的对外旅游形象。抓好旅游细微服务活动,营造方便游客、尊重游客、爱护游客的良好旅游氛围。加快构建全市旅游信息网,建立和完善全市旅游公众信息网、旅游电子商务网,并与全国各省市、世界主要客源地市场联网。

(五)加快旅游人才开发

对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旅游服务人员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培训。推进导游的社会化进程,鼓励大学教师等专业人才兼职导游,加强景区讲解员和外语导游的培养,优化导游队伍结构。每年举办全市导游员风采大赛,培育一批金牌导游人员。“十二五”末,全市导游人员增加到800人。进一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促进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六)加强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把旅游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力求实现资源环境贡献与消耗比的最优化,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12-

第四篇: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探索开发跳伞、滑翔、游艇、私人飞机等高端旅游产品,打造世界遗产、熊猫故乡、蜀山之王、蜀汉三国、大爱无疆等8条精品旅游线。”昨日,四川省旅游局正式对外公布了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高端旅游产品:

探索开发跳伞、滑翔、游艇、私人飞机等

■8条精品旅游线:

世界遗产、熊猫故乡、蜀山之王、蜀汉三国、大爱无疆、长征丰碑、醉游中国、发现四川一百年

开发高端旅游产品 造精品旅游线路

《规划》提出,未来四川旅游将发展一个旅游经济增长极,即大成都旅游经济增长极:以成都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德阳市、雅安市、眉山市、资阳市等地,重点打造世界遗产、熊猫故乡、蜀山之王、蜀汉三国、大爱无疆、长征丰碑、醉游中国(即白酒金三角)、发现四川一百年(以欧洲专家探秘四川的行程,探索四川的百年沧桑)8条精品旅游线。

规划明确提出,除了要开发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自驾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美食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以及工业科技旅游,还要大力开发运动康体、中医养生、修学科考、宗教文化等潜在优势旅游产品,积极培育跳伞、滑翔、游艇、私人飞机等高端旅游产品,不断创造旅游消费亮点。

实现交通无缝对接 试点建智慧景区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在全省干线交通的基础上,加快旅游交通运输体系以及旅游集散中心、自驾车营地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干线铁路、城际铁路、长途客运、旅游客车、市区公交、出租车等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对接,把游客从交通上的多重中转、疲于奔波、耗时费力的现状中解脱出来。“旅游需要动起来,发生地理位移;而信息技术致力于使人‘宅’来。以高度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慧旅游’就是让我们从‘宅’垂直起飞,点对点抵达目的地。”四川省旅游局副局长陈加林说,要以旅游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推进旅游景区、旅游交通干线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多层次、开放式服务的旅游信息化应用平台体系,探索新技术在旅游信息服务中的应用,试点建设3个智慧旅游城市、10大智慧景区,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

《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10大亮点

【202_-1-18 16:56:52】 【来源:中国网西部高地】【字体:大 中 小】 【颜色:红 绿 蓝 黑】

【中国网•西部高地】讯蒋君报道近日,四川省旅游局透露了《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相关情况。

根据省政府和省“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十二五”省级28个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未来五年指导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政府履行市场监管、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编制历程

(一)前期准备阶段(202_年7月—202_年6月)。先后在全省开展了5个片区的调研,全面总结了全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执行情况,对涉及“十二五”时期全省旅游业发展的16个重大课题进行了研究,编制了多个专题规划,形成了总共54万多字的专题调研报告。

(二)中期起草、征求意见阶段(202_年7月—202_年3月)。在前一阶段系列基础研究基础上,对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全国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省旅游局内部两次在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会研究讨论规划思路;通过座谈、网上问卷调查等形式,征求省重点旅游企业、在校大学生、网民的意见和建议;书面征求了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21个市(州)政府、市(州)旅游局的意见和建议;今年1月6日,巨峰省长亲自主持召开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对《规划》进行了审查。

(三)后期审查完善阶段(202_年4月—至今)。反复修改完善文本,并再次送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行书面审查,送21个市(州)旅游局征求意见;7月底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对《规划》进行了评审论证;8月1日,彦蓉副省长召集省级相关部门,再次讨论完善《规划》。9月7日,巨峰省长主持召开全省“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第四次专题审查会,对《规划》进行了审查讨论。10月11日省政府第92次常务会议原则同意通过《规划》。

二、《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一)突出1个“转”字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省委确定未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省旅游业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增强全省旅游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转变政府主导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产品开发方向,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从外延扩张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管理,实现“旅游功能综合化、旅游发展方式集约化、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持续化和旅游生产及旅游消费低碳化”,真正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强调3性

“科学性”——规划编制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5个片区的调研、对“十一五”全省旅游发展成绩和经验的总结、16个重点课题的研究以及专项规划的编制都是支撑“十二五”规划思路的科学基础。

“开放性”——从全省旅游行业系统到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21个市(州)政府,从在校大学生、网民等游客市场到国内外知名旅游专家,通过不同方式参与《规划》编制。

“互动性”——强调借专家之智、集地方之意、汇部门之力、求公众之妙,“群策群力”编规划,《规划》最终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4个坚持

一是坚持紧扣中心。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战略,对未来旅游业发展进行谋划,突出发挥旅游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是坚持把握大势。充分抓住“十二五”时期,旅游业进入国家战略地位、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灾后产业振兴和中央扶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等多重机遇,主动适应新形势带来的新要求、新任务。

三是坚持“跳起摸高”。“十二五”时期,我省旅游业不仅要高于全省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还要高于全国旅游业平均增长速度,努力使旅游业成为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使我省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经济强省。

四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设置,既要尽力也要量力,区分轻重缓急,合理确定发展重点,强调措施的可操作。

三、《规划》的篇章结构

《规划》分为正文和附录两部分。其中正文4章、15节:

第一章是“发展环境”,客观总结了“十一五”四川旅游发展情况,深入分析了“十二五”四川旅游发展形势。

第二章是“发展要求”,主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四川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战略布局。强调要突出发挥旅游业综合功能,突出发挥旅游业的“扶贫”作用和区域协同效应,突出四川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突出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实现“基本建成旅游经济强省,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的总体目标,形成“1极、3带、5区、5环”的发展格局。

第三章是“发展任务”,围绕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提出了今后5年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构建6大体系,即优化产品体系、完善服务体系、创新营销体系、夯实基础体系、健全管理体系、构建保障体系。

第四章是“规划实施”,围绕发展任务的要求,强化规划如何更加有效的实施,提出注重规划衔接、纳入计划、加强监督考评等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附录包括了名词解释和图件。

四、《规划》的10大亮点

(一)扩大消费、满足需求——旅游资源品牌化、景区化

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旅游业作为扩大消费的重要领域,要开发更多的旅游资源,推出更加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规划》提出各地、各部门要协同配合,整合资源、挖掘资源、创新资源,积极创建世界遗产等各类旅游资源品牌,大力实施“资源景区化”,打造一批国际旅游精品,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快速转化。

(二)环境与民生——“三区”试点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改善民生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的要求;满足游

客休闲度假需求是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基本要求。“十二五”期间,将在全省开展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试验区、旅游度假区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发展道路,并在全省进行推广。

(三)最后的竞争——文化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产业和文化紧密融合,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对旅游产业的升华。文化旅游一直都是四川旅游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难就难在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上。“十二五”期间,四川文化旅游发展要实现5个“10”的目标。一是重点开发10大系列文化旅游产品。二是建设10个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三是推出10台地域风情浓郁、时代特色鲜明和市场吸引力强的大型文化演艺节目。四是培育10大文化旅游商品品牌。五是重点打造10大特色文化节庆品牌。

(四)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服务——“6+N”

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提供个性化、细微化、人本化和延伸化的服务是应对体验经济时代的必由之路。旅游服务要素的范围也要从传统的“吃住行游娱购”6大要素,扩大到旅游资讯的提供,旅游用品和纪念品的制造,旅游过程中的医疗服务,旅游过程中信用卡、旅行支票的提供等领域。因此,《规划》提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大众为根本,以大旅游的视野观,推动旅游业与相关生产性、服务性行业的融合,扩大服务领域,构建和完善娱乐、购物、咨询、运输、景区、住宿、餐饮、旅行社等“6+N”要素结构,促进旅游服务的升级。

(五)财智时代的营销——整合一切

在现在这个需要知识、需要智慧、需要思想的知识经济时代,营销是讲品牌、讲网络、讲互动,要用知识和智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营销战中取胜。因此,“十二五”时期的四川旅游营销,要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力量,包括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各类旅游企业、社会团体,甚至包括个人,分工合作,形成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产品、市场、销售一体化”宣传营销格局。

(六)大交通时代的无缝对接

奇葆书记指出,“四川省交通枢纽建成之时,就是四川旅游产业的大发展之日”。202_年四川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雏形将基本形成。“十二五”期间,要在全省干线交通的基础上,加快旅游交通运输体系以及旅游集散中心、自驾车营地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干线铁路、城际铁路、长途客运、旅游客车、市区公交、出租车等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对接,把游客从交通上的多重中转、疲于奔波、耗时费力的现状中解脱出来。

(七)从“宅”垂直起飞——智慧旅游

技术变革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旅游需要动起来,发生地理位移;而信息技术致力于使人“宅”起来。以高度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智慧旅游”,就是让我们从“宅”垂直起飞,点对点抵达目的地。《规划》提出,要以旅游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推进旅游景区、旅游交通干线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多层次、开放式服务的旅游信息化应用平台体系,探索新技术在旅游信息服务中的应用,试点建设3个智慧旅游城市、10大智慧景区,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

(八)一个标准拓展一个领域——旅游标准化引领

据估算,旅游工作需要与109个部门和单位联系。旅游部门是小部门,做的却是大产业。在这种情况下,旅游部门工作的开展,要借鉴星级饭店、A级景区的管理经验,通过标准的制定、推广、指导、实施来开展旅游工作。《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实

施标准化引领战略,继续深入推进“旅游标准化示范省”创建工作。健全四川旅游标准体系,重点推出一批填补国家空白的旅游地方标准,争取新增地方标准15部,市(州)区域性地方标准40部,企业标准100部。出台《四川省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建立旅游标准实施评价体系,强化标准实施的监督考核机制,规范旅游标准化工作。

(九)数字不是游戏——旅游统计制度改革

目前,我省的旅游统计调查制度主要是在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颁布与旅游统计调查相关的制度规范下,对我省的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统计调查。随着我省旅游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传统的统计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规划》提出,要推进旅游统计制度改革,一是开展旅游产业统计调查方法研究和试点工作,科学界定国民经济体系中旅游产业的范围,合理核算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二是加强旅游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旅游统计工作责任考评机制。三是规范上报数据口径、管控数据传递流程,统一数据出口,整体提升统计数据质量。

(十)最大的竞争——旅游人才

据统计,目前全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47万人,带动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超过180万人。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人才建设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创新培养方式,拓宽培养渠道,加大培养力度,提高旅游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一是实施旅游业人才职业化工程。二是加快建立新型的旅游人才培训体系。三是建立旅游行政人才、旅游饭店人才、旅行社人才、旅游景区人才标准,建立和完善旅游专业技术职称制度。

第五篇:东光村旅游业发展规划

东光村旅游业发展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旗委、旗政府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旅游文化的指示精神,促进促进我乡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塑造朝鲜族特色旅游品牌、建设朝鲜民俗家庭旅游点为重点,以体验朝鲜族风情,品尝朝鲜族美食为突破口,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为保障,突出特色,体现个性,展示文化内涵,加快培育一批旅游精品,把东光村建设成为以朝鲜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佳地。

二、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

办好朝鲜民俗家庭旅游业,是传承和发展民族特色旅游文化,提高地方知名度,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此问题,成立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把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到人,使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快速推进。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规划,促进旅游资源合理开发

围绕建设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全面规划开发利用东光村旅游资源,形成哈——大——齐——呼旅游线上重要的支点,带动经济发展。认真做好东光村今后旅游业发展

规划,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发展家庭游、观光游、民俗风情游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二)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培育拳头旅游产品

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依据,大力开发建设旅游资源,形成东光村旅游核心吸引力,统筹规划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着眼于发展“大旅游”,促进旅游各要素的有效组合。同时要协调好各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争取各方支持,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合力。重点开发朝鲜族歌舞文化、起居文化、饮食文化和农业观光文化。不断加强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以举办全旗丹敖节为龙头,组织办好特色民俗节庆活动,增加乡村文化亮点,提升发展家庭旅游业的文化内涵。

四、建设内容

(一)发展朝鲜民俗家庭旅游。

新发乡是全区唯一的朝鲜民族乡,具有独具特色的民族资源优势,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近期要着力做好东光村朝鲜民俗家庭旅游点的开发和建设工作,使其逐步实现市场化、规范化经营。按照每个发展民俗家庭游农户的自身特点,对室内布局进行重新规划,家具、摆设突出朝鲜族特色,室内进行建设典型的朝鲜族土炕供游人住宿和体验;实行挂牌经营,每个发展民俗家庭游农户门口悬挂突显朝鲜族特色的牌匾;房外墙体上绘制民族特色的图画和宣传栏;室内外环境进行彻底的整治,清理垃圾、柴草垛,以清洁美观的环境

迎接游客,有条件的家庭旅游点院落内建设民族特色木制凉亭,还设置民族特色的小品,供游人休息和娱乐。

(二)民族采摘园建设

结合家庭旅游点的发展,建设5处1000平方米的大棚式采摘园,种植沙果、杏子、葡萄、西红柿、苏子叶等果树和民族特色新鲜蔬菜,供游人采摘和体验农家生活。

(三)垂钓区建设

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两处面积为6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养鱼池,岸边建设若干个凉亭或垂钓台,供游人在这里垂钓休闲。

(四)农业观光区建设

依托3400亩优质水田、水田衬砌工程和朝鲜族悠久的水稻文化,规划建设500亩的水田观光旅游区,精心选择水稻品种,认真做好田间旅游观光线路的设计和建设。

(五)深入挖掘民族歌舞文化和民族餐饮文化,打造民族特色品牌

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打造民族特色旅游文化品牌,以进一步加快朝鲜族新发民间艺术团的建设为重点,完善活动场地、服装、道具、音响设备等的建设,以文化体育活动为先导,繁荣民间文艺创作,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形成民族文化发展大格局,以浓郁的民族文化凝聚人心,提升人气。依托朝鲜族特色饮食文化,在进一步规范现有民族餐饮饭店经营管理和服务行为的同时,加强餐

饮环境整治,扩大经营面积,开发传统的朝鲜族美食。游客可以参与体验制作朝鲜族传统美食过程。

五、工作措施

(一)完善基础设施。以政府投入,群众自筹等形式,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村屯道路、停车站点等交通设施,改造村屯小巷,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吸引力。进一步加强餐饮娱乐场所和住宿场所的建设,以规范、舒适的环境迎接八方来客,不断提高东光村的接待能力。

(二)强化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引导和培训,提高从业服务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为全乡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加大宣传力度,推出民俗旅游精品,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提高东光村民俗家庭旅游知名度,树立东光村民俗家庭游品牌。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旅游设施建设,通过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建设餐饮、住宿、娱乐、购物、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旅游企业,不断完善旅游设施的同时提升服务能力。

新发朝鲜族乡人民政府

202_年5月15日

福建省文化旅游业202_~202_年发展规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