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八个关系(最终定稿)
编辑:烟雨迷离 识别码:17-1092056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05 12:13:5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八个关系

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八个关系

安全文化是在企业安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安全理念和行为准则,它包括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组织体系。煤矿企业把安全文化建设当作安全生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突出以人为本,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全面强化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变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从而为实现安全生产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安全管理是煤矿企业的永恒主题,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矿企业在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中,必须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建设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是从属于企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依赖于企业文化这个基础,没有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安全文化也就没有了根基。因此,在搞好安全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安全文化以有形或无形的渠道,正式或非正式的传播方式在企业员工中树立一种全新的“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以此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向深层次发展。

二、处理好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关系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有其内在联系,但安全文化不是纯粹的安全管理,企业安全文化也不是企业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有投入、有产出、有目标、有实践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和背景,是理念和精神支柱。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是互相不可取代的。它们都是为了人的安全和健康,但各自的目标值和广度及深度大不相同。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是有机的统一,安全文化来源于安全管理,指导于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又提炼了安全文化,丰富了安全文化的内容和理念。

三、处理好安全理念和安全生产的关系安全理念是企业在安全方面的诸项工作科学发展的综合体现,是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安全管理的深层思考,是灵魂和精髓。安全理念的培养、形成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安全生产的进程和生产质量的高低,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企业安全生产的本身分析,安全理念是一种精神理念,没有安全理念的精神支柱,是很难保证安全生产的。因此,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安全理念的确立是第一位的,而安全生产活动则是第二位的。

四、处理好安全文化与学习型组织创建的关系搞好安全文化建设工作,首先要组织编写《安全文化手册》,这是最基础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大力开展宣传贯彻《安全文化手册》活动,要充分利用各基层单位学习型组织的网络优势、政治优势和传播优势,将《安全文化手册》的内容纳入到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内容中,真正落实“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赋予学习型组织贴近安全生产、贴近企业发展的实际内容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希望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能够在学习宣传贯彻《安全文化手册》的活动中,与安全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取得成果。以安全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带动企业文化建设向前发展。以企业文化建设为纽带,促进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

五、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安全文化建设中,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过去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创造和总结的好经验、好做法,使之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进一步发扬光大,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虚心学习和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做法,在 《安全文化手册》的框架之内,充分吸收其安全文化的先进理念、科学内涵以及丰富的营养,在探索和创新中不断丰富安全文化,使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

六、处理好思想教育与经济处罚的关系在安全文化建设中,既需要经济处罚这一手段,也需要思想教育这一方式。事故教训告诫我们,既不能任意夸大思想教育的作用,也不能过分依赖经济处罚的作用,要把思想教育与经济处罚有机结合起来,在经济处罚中不断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在思想教育中合理利用经济处罚手段。

七、处理好安全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安全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安全文化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启发自觉,一般不带强制性。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思想政治工作相互渗透,缺一不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煤矿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便是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和思想教育是两个相交的圆,其目的都是为了搞好企业安全生产。

八、处理好政工部门与生产部门的关系在安全文化建设中,有一种错误认识必须纠正,有些人认为安全文化建设是政工部门的事情,与生产部门关系不大。安全生产涉及方方面面,安全文化同样如此。尽管政工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但安全文化建设的职责是相同的。政工部门和生产部门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全力以赴搞好安全文化建设。

第二篇:教导主任必须处理好的几个主要关系

教导主任必须处理好的几个主要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自己与校长的关系:学校管理者是以校长为首的学校各级干部,校长是学校的首要管理者,是学校的法人代表。而教导处则是学校管理的一个职能机构,行使学校管理的部分职能,校长通过教导处实施管理和指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校长侧重于决策和指挥,教导主任则侧重于组织实施和协调,从而明确教导主任是在校长的领导下起助手参谋作用,并参与和执行决策。这个关系是比较明确的,但如果教导主任思想不端正就会给工作带来麻烦或损失。例如:对教师的校务分工、评优选模、职称评定、选拔重用等等实质性问题上,不见得校长和教导主任在认识上没有分歧,最终还是由校长主持定案。这是工作中常有的事,教导主任就应尊重、拥护、理解执行。但因教导主任看问题角度不同,与教师的疏密关系不同,往往在会后自觉不自觉地对某一位或几位教师说什么我赞同你,校长不同意一类的话,这样,势必给上下级的关系带来紧张,给工作带来损失。事实上校务工作会议上或碰头会中领导间的意见分歧是常有的事,作为教导主任一定要维护班子的威信,维护学校整体利益,切不可做出拆台的傻事来。

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感悟:“太阳很好,但是太炫目了。月亮就刚刚好,它可以让我们优美地仰望,而且可以凝视。发光吧,但是,请注意你的光芒。”记住:工作干好了威胁领导,工作干不好领导威胁,工作干少了同事气愤,工作不干了自己倒霉。

二、正确处理好教师与校长的关系:有的校长不善于走群众路线,缺乏依靠教师办好学校的思想,遇事常常个人说了算,或者偏听偏信,以个人感情代替党的政策,这样势必挫伤群众的积极性,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的局面。作为教导主任绝对不可熟视无睹,要积极协调教师与校长的关系;采取妥善的方法,提醒领导注意,帮助分清是非,并要有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因教导主任在学校中具有中介性,获得基层信息比校长自然要多,如有的教师对学校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表示不满,甚至在教师中或学生面前发牢骚。当学校领导批评教育他们时,他们就有情绪、有意见,影响工作和教学的正常运行。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导主任,就应默默地帮助有关教师提高认识,克服缺点,改正错误,振奋精神,切不可在校长面前“添油加醋”讲教师的坏话,那样,很容易把事情搞糟。

三、正确处理好自己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导主任应是教师的朋友与贴心人。既要了解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特点,又要了解思想和愿望,对生活有困难的教师,要协同有关方面尽力解决,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教师谈心要有分寸,既要坦诚,又要讲究方法,切忌空许愿和损伤教师自尊心之类的谈话。教导主任在监督下属工作的同时,也要接受自下而上的监督和师生的指正批评,应持诚恳、虚心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此系教导主任能否在师生中建立威信,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有的人站在山顶上,有的人站在山脚下,虽然所处的地位不同,但在两者的眼中所看到的对方,却是同样大小)。(一个人之所以能对别人指指点点,通常不是因为他比别人高明,而是因为彼此之间所处的位置不同)。

四、正确协调好教师之间的关系:这是教导主任义不容辞的职责。因工作上的问题引起的教师之间的矛盾是常见的事,教导主任一旦发现这种矛头,尽力争取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之中,不要等到冰冻三尺再去解决,那样必将积怨深重,不仅影响团结,也必将给教育、教学带来损失。如果是教导处分配工作不当而引起的,教导主任就应态度诚挚地承担责任,努力改进工作,促使矛盾转化。(发生争吵和埋怨,是因为平等的人们没有分到平等的东西,或者不平等的人们分到了平等的东西)。(检验两只鸡的友谊,要等出现一条虫子的时候)。(在一个单位,你的朋友和敌人越多,你就越缺乏安全感)。

由此可见,做好人际关系工作是教导主任一项重要任务,所以教导主任必须有较好的人际修养。这就要求教导主任以培养跨世纪人才这个大目标,心怀坦荡,对周围出现的人际关系的种种矛盾态度要端正,处理要公道,作风要朴实,要实事求是,既要善于自我批评,又要讲究方法,敢于同不良习气作斗争。教导主任要有十种“意识”

一、要有榜样意识: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坏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

二、要有法规意识:市场经济更要讲法规意识,要抵制教育产业化。(问: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校长为了寻求学校的尽快发展,不得不经常和外界打交道,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给校长的工作带来许多困难,有的时候需要进行“两难”选择,正如人们常说的“违法的事不干,违心的事常干”。你遇到此种情况怎么办?答: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让领导帮助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切不可自以为是,自作主张,酿成祸患,给学校带来损失,也给上级领导添了麻烦)。(预防诱惑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好的方法是胆小);(要想在21世纪立足的人一定要学好三个技能,这样才能够在21世纪立足:电脑、外语、开车。有人说还要懂得“法律”!)

三、要有管理意识:校长是领导者,是决策层——“做正确的事情”,教导主任是管理者,是执行层——“正确地做事情”。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等是落实层——“正确地做事情”。要建立常规管理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检查机制和奖惩机制。(“做正确的事情” 与“正确地做事情”哪个更重要?)

四、要有角色意识:从学校层面讲,教导主任处于中层,是协助校长执行决策的具体操作者,因此必须具有正确的角色认知,要明确自己是干什么的,应该怎样干。到位而不越位,通常是你的思想和行动的准则。到位是指工作中要想得周全,干得认真;不越位则是要坚决贯彻执行校长的决策,不怀疑当然更不能凌驾于校长的位置之上。成功了,是决策的成功,是大家的成功,功劳归功与集体,归功于成功的决策;失误了,首先要反思自己工作流程的每个环节,检查自己在细节和用人中是否有漏洞,做主动的自我批评,并将反思的结果经过思考讨论筛子,然后把问题直接的或间接的呈给校长。要知道邀功是愚蠢的,揽过是聪明的。钓来的荣誉不是鲜花,而是荆棘。经验也说明,只要你努力了,只要你用心了,当一份荣誉到来的时候,校长首先要考虑的是你,群众首先想到的也是你。因此,作为教导主任,找准位置,增强角色意识,对工作对自己的发展都很重要。

五、要有协调意识:教师与校长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自己与校长的关系、自己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人际关系学——不是厚黑学)(联系“方圆艺术”)

六、要有合作意识:教导主任的责任说通俗点就是“上情下达,下情上晓”,起桥梁沟通作用。要正确认识自我、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靠顾全大局、融合群体的豁达胸怀,多学他人长处,择善而从,才能将精彩的个体组织起来,在管理中形成合力。

七、要有学习意识:“学习”是当今社会生活的通行证,是参与社会竞争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必备能力,是现代人的生存需要和生活方式。(联系自己的经历:已经错过了学习的黄金时期——当年在大学老师要求我们努力学习,遗憾的是没有听劝告;小的时候可以背古文,而现在不行了);(一个人成长的快捷方式,是周围有很多比他更聪明的人。也就是说在你的朋友圈中,如果你是最成功的那一个,你就不会更成功了。记住:永远要跟比你更成功的人在一起)。

八、要有前瞻意识:主动了解吸收前卫的理念和思想,指导实践,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敏锐地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判断和规划。教导主任在工作中,如果不是在思想观念、做事方略、行动步伐等各方面走在群众的前头,如果总是等待现成的指令,我想你的职位生涯已经结束。面对新课程,教导主任应首先走在前面。教导主任是作战团队最基层的首领,这个团队不但要有大的行动纲领,还要具有小步子行进的指南,要引领教师熟知把握学校的近远期行动,自觉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教法同”!(联系对“与时俱进”的理解。联系当今社会唯一不变的是“变”,我们在变化面前有三种人:被社会所淘汰的人,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的人,走在社会发展前面的人)。愚蠢的人总是要等事后才能明白,聪明的人却能在事前预见。做大事的人不必理会世俗的眼光,更不必和凡人商议。

九、要有服务意识:教育是服务,管理更是服务。教导处的工作是琐碎而繁杂的,而小学的管理结构又较简单。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牢固地树立服务意识。要处处以大局出发,时时为教师着想,常常带着思考深入到师生中去,倾听他们的呼声,捕捉他们的意愿,从而使得各项决策和工作措施符合实际和大家的要求。

十、要有教研(科研)意识:管理是科学,教学管理不等同于行政事务。管理要一手抓规范,一手抓研究。的确,要想与时俱新,管理创新,必须养成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在管理中,要捕捉研究专题。首先,以听课、调研为杠杆,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个性问题,引导教师反思,在反思中寻找解题策略;对于典型问题,就将其上升为“专题”,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完善教研制度,培养教研骨干,组织教研网络。(观念变校、品德治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专家助校、人心聚校);(在一些教师看来,科研不是自己的第一要务、主要需求。现实中的教师,或是忙得无暇顾及科研,或是觉得科研要求太专业而难以胜任,或是认为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足以支持他们完本职工作,科研是有一搭无一搭的额外任务。为了评职称,为了做“骨干”,教师需要“科研一下”。有了职称,有了骨干头衔之后,“科研不如教研,教研不如考研”的认识自然就占据了主导地位)。

第三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处理好14种关系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处理好14种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需求欲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复杂性、新颖性、易变性、冲动性、多维性、异化性、边缘性、朦胧性。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变化,采用科学方法,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探讨其规律和特点,正确处理以下14种关系,才能有效地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1、“博”与“专”,相得益彰

做“硬眼子”“常有理”的人的思想工作时常“卡壳”。究其原因,多是自己学识浅薄、寡识陋闻,言之无物、语不感人,自然也就无法使人信服。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方面要善于博览群书,采撷众长,做到“学富五车,才储八斗”;另一方面要精于专业特长,达到造诣精深,炉火纯青的境地。这样才能面对庞杂的社会群体,舛互多变的人生世故,把握住被教育者的思想脉搏,酌古参今,旁征博引,以理服人,应对自如。

2、“软”与“硬”,珠联璧合理论与实践脱节,往往引起人们的反感,称之“政工,政工讲起来空,用起来松”。这与“硬”的工作实际当然不相适应。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硬”作为基础,深入工作生产第一线,弄清人们的喜怒哀乐,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磨练出切合思想实际的“软”功夫,来解决“硬”任务中遇到的思想认识等问题,促进工作任务的完成。这样“软”“硬”相互促进,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空”“松”。

3、“虚”与“实”,兼收并蓄

有人对利用公共传媒,广造舆论,不以为然,认为是“花拳绣腿,摆样子”。只有促膝谈心“解疙瘩”才奏效。事实上,采用公共传媒,反复强大的宣传攻势,能使人们的思想在日积月累、长期以往的宣传中潜移默化,实现心理移位,形成新的思维定势。而针对特定对象的面对面的“实体情感交流法”,利于挖掘思想潜流,以“心”换“心”,沟通思想感情,达到教育目的。“虚”与“实”两者相互结合,兼收并蓄,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

4、“此”与“彼”,角色互换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伴随着激烈的竞争,促使人们更加注意“个性”意识的强化与发展。过分追求“自我”、体现“自我”的结果,更容易在以“我”为轴心的心理撞击中迸发出矛盾的火花。双方从“自我利益”出发,互不服气,争吵不休。在这种情况下,可劝双方互调一下角色,“如果你是他,此情此景你该怎么办?”。这样,他们互换为对方的角色,替对方想一想,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就容易获得相互理解,释怨和好。

5、“言”与“行”,立木为信

有人以为自己“言之有理,论之有据,有声有色,头头是道”,讲后即能使人茅塞顿开,付之于行。因其自己只说不做,即便你讲得天花乱坠,也会被人嗤之以鼻。古时,商鞅“立木而信”而法令畅行,曹操“削发代首”而威服天下。当代人,识多见广,观察细微,善于从“言”与“行”中探求事理本源。因此,言行不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忌。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

6、“大”与“小”,浑然天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由于人们政治信仰、人生目的、经济地位的不同,在三者不断发生现实和潜在利益冲突中,会有不同的选择。强以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令其“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在紧急状态下未必不可,但在常态环境中并非理想的方式。重要的是把大小道理融会贯通,“大”中含“小”,“小”中有“大”,使其悟透“国家不兴,企业焉富,家庭焉旺?”。这样,可使人们开阔眼界,心悦诚服。

7、“深”与“浅”,循循善诱

人们有一种封闭在潜意识深层的隐秘,对行动起着潜在作用。但常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在浅表的行动中。我们要善于细微观察、分析,从外在的浅层表象中,挖掘其潜在意识的真实本目。进而采取细致的工作方法,达到教育目的。

8、“入”与“出”,巧辟蹊径

瞬息多变的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常使被教育者感到迷茫惶惑,陷入乱序如麻的事理中。教育者要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科学的方法,循着被教育者的思想轨迹,“入”进弯子里,弄清症结。然后,巧辟蹊径,将其引出“迷宫”。

9、“结”与“结”,探幽索微

“冤家宜解不宜结”。但积怨甚深的双方,并非三言两语的劝解就能“解”。适当的方法,应背对背地让其自述端详,从中找出双方积怨的“关节点”。然后为双方“竖梯子”“搭台阶”,分别劝说。待情绪稳定,心意转动后,陈述利弊,阐明道理,把“结”解开,重归于好。

10、“明”与“暗”,灵犀相通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激烈的人生竞争中,人们大都希望成为强者。有了成绩,企望褒扬;有了贡献,希求晋升。但是,褒扬过频,效用递减;擢升任用,又不能违背组织原则随便许诺。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教育其正确对待成绩,把“企求”变成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

11、“直”与“曲”,恰如其分

激烈的矛盾冲突既起,一时平息又难。这时,除特殊情况外,不宜直接处理。可采取“迂回战略”,与双方的亲朋好友共寻解决途径。俗说“知己者,披肝沥胆为义也”。只要知己者出面,常可迎刃而解。

12、“真”与“伪”,明察秋毫

人格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私生活中真实的“自我”,同社会中装饰过的“自我”,常不一致,有时迥然不同。区分“真”“伪”,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只要我们审时度势,因人而宜,据情观察、分析,研究其行为动机的真实内涵,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内”与“外”,因人而宜

现代科学把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型”“外向型”两大类。“内向”者,含蓄沉稳,周密细致;“外向”者,耿直豪爽,不拘小节。对“内向型”,理需精,语要简,点到为止,对方即可自醒而自悟。对“外向型”,应采用“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先肯定平时成绩,待其冷静后,即可直陈利害,直言相劝,切不可绕弯子、兜圈子,造成不信任感,使工作难以进行。

14、“热”与“冷”,张弛有度

遇到一触即发的矛盾“热点”,切不可在双方矛盾“白炽化”状态下,未弄清事情的原委即草率处理。恰当的方法,先把双方劝开,暂时避开不接触,使他们反思是非曲直。待双方“冷”下来以后,再靠上去做工作,矛盾就较易化解。

总之,根据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辩证地分析和恰当地处理其内在关系,就能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融化在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里,成为民族心理的一部分,长期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任何时代的文明,都是前代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因此,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但是在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一些消极、迷信、愚昧的东西。对此,我们不能无条件地继承传统文化,应当采用“扬弃”的方法,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改造,赋予新的时代特征。

二、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我国的文化建设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文化交流也日益突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在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在中西文化有碰撞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但是,各个国家的历史传统不同,价值标准和文化形态各异,外来文化中也有许多文化垃圾。所以对外来文化,应该坚持文化的民族性,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洋为中用。学习和吸收并不意味着顶礼膜拜,照抄照搬、“全盘西化”的态度决不可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立足于我们的国情,走适合本民族的文化发展道路。

三、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这一关系是“两为”方针的集中体现。在精神产品的生产中,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服务,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同时文化建设要进一步面向人民大众,面向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因此,文化建设要面向人民大众,把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相结合,对通俗文化积极引导,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文化产品的判别尺度。

四、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指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是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主人翁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是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理想、道德和纪律,它带有明显的“软件”特征。而文化建设则带有明显的“硬件”特征。两者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文化建设对思想建设起着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思想建设对文化建设起着指导作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否则,就可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思想建设又是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它能够激发人们学习科学、攀登科学高峰的热情,增强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振奋人们搞好文化事业的拼搏精神。

(《宣传导报》1999年第4期 张玉田等/文)

第五篇:实现经济健康发展需处理好八个关系

实现经济健康发展需处理好八个关系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但是也要看到,经济发展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需要高度重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困难和风险,统筹兼顾、多措并举。从审计实践看,当前需处理好八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科学决策与推动落实的关系,加强对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报告、督查、考核和问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为保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十八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改革发展的方向十分明确,关键是勇于担当、有效作为、抓好落实。要建立报告制,各地各部门定期向中央报告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建立督查制,重点监督检查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是否真正取消或下放,财政、金融、税收、投资、外贸等改革措施是否落实,打通“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建立考核问责制,对各级各部门及主要负责同志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措施情况,实行考核和问责,对落实中央政策好、改革措施到位、经济健康发展的地区和主要负责人,可以考虑采取适当方式予以鼓励。

二是处理好优化增量与激活存量的关系,促进财政提质增效。当前形势下,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同时,可以考虑从改进财政管理方式入手,积极推进财政资源整合,切实提升财政管理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理顺中央主管部门在财政资金分配中的权责,尽快启动中央部门层面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健全专项资金分配、使用机制,着力解决权能交叉、管理分散、审批链条长、监管成本高、使用绩效差的问题。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将适合地方管理的事项连同资金分配权、项目确定权交由地方,而将一些主要由中央下拨资金而由地方完成的事权上收中央,切实解决一方面大量建设项目无钱动工、另一方面又有大量专项资金闲置的矛盾。同时,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减少竞争性领域财政支出,以增量带动存量,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引导作用;加强存量资金清理和收入征缴,以存量壮大增量,对确属没有指定用途或因政策变化无需继续执行的存量资金,应全面清理,由地方统筹安排,尽快落实到项目,使沉淀的财政资金尽快发挥效益,带动社会有效需求增长,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三是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目前,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不配套、不协调等问题,有的重商业开发、轻居民安置,重新城扩建、轻农田保护,重地上建筑、轻地下管网设施配套,需要做好科学合理规划,实现人口有序迁移。要完善建设规划,中央主管部门从战略布局总体把控,地方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对人口较多、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乡镇,加大基础设施、住宅、学校、医院等建设,引导有条件的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对城镇应统筹规划好棚户区改造项目,确保将集中连片的棚户区全部纳入改造范围。要确保资金投入,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行棚户区改造的专门债券来融资,对用于棚户区改造的政府性债务,单独统计、专账核算、专项考核,同时鼓励信贷资金、保险资金和社会保障基金进入,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投资。要切实维护民利,抓好拆迁补偿,完善配套设施,落实棚户区改造在缴纳税费、贷款利率和土地供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维护动迁居民的切身利益。

四是处理好资金投入与项目落地的关系,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关键是要把这些资金用好、用到位。从审计情况看,地方普遍存在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资金到位不及时等问题,有的还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甚至违规操作牟取私利,使强农惠民政策打了折扣,既不利于推动实现经济增长,更不利于经济长远健康发展。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除管理薄弱、监督滞后外,主要是责任不明确、问责不到位。为此,可以考虑将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主体责任落到地方政府,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切块下达到地方,由地方集中各级财力解决重点问题;针对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面广、地域分散问题,对能够由市场主体建设的,政府可采取购买方式,减少政府直接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落实工程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各个环节责任,确保建设效果。

五是处理好公平正义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要重点解决好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保障和生活水平问题,进一步研究加大对低保人群的投入,逐步提高低保标准,扩大覆盖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彻底解决大量低保资金结余与保障不足并存的现象;研究扩大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范围,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还要切实加大对失业人群的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六是处理好资金扶持与政策鼓励的关系,大力推动科技创新重点产业、重要行业发展。审计中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还存在创新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使用效益不高、创新的社会贡献与个人价值体现不匹配等问题,应在政策、制度、投入等方面加强对亟需发展的科技创新项目的扶持。例如,当前需加大对国产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解决国产计算机操作系统在稳定性、兼容性和成熟度方面的缺陷,推动提升国产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占有率,形成新兴产业链条;加强对移动4G技术的政策扶持,优化电信资源和频率资源配置,加强对微电子工业装备等产业链薄弱环节的政策扶持,通过实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带动通信行业迅速发展。

七是处理好经济增长与企业减负的关系,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企业是保障就业、涵养税源的重要渠道。推进企业发展,既需要企业适应市场变化、深化改革改制、加强经营管理,也需要创新政策制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当前,针对企业费用高、负担重、盈利低、经营困难等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和扶持政策,但仍存在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出口退税不及时、财务负担重等问题,有的地方扶持企业发展政策落实也不到位。确保经济增长应着眼长远,不能以加重企业负担为代价,应按照国家政策导向,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财税配套政策,加大对配套设施建设的财政补贴力度,鼓励企业在有限的土地上利用设备更新、先进技术的使用来提高生产力。加强对企业扶持政策效果的跟踪评价,适时对政策扶持的方向予以调整,重点扶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有强烈转型升级意愿、急需发展壮大、能够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中小企业。

八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清理不符合改革方向和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制度和规定。当前,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些制度弊端仍然存在,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一些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竞争领域,影响市场公平;一些地方为提高竞争力,制定大量税费减免退政策,导致资源配置低效,还造成大量财政收入流失。深化改革,释放市场活力,必须坚决打破制度束缚和利益干扰。对政府设置的审批、备案和具有前置性条款的登记制度,特别是一些与经济活动相关的隐性和变相审批事项,要从中央到地方进行全面清理,打破部门利益和地区垄断,建立全国统一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加快清理地方过多过滥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增加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加大高收入群体个人所得税征缴力度。

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各级审计机关应发挥积极作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着力促进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促进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正确把握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对严重违法违纪、以权谋私和腐败问题,要严肃查处;对突破原有制度或规定,但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创新举措,要客观对待,不能用现在的制度规定去查处以前的老问题,也不能用过时的制度规定来衡量当前的创新事项;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工作失误,要认真研究分析,历史、辩证、客观、审慎地做出审计处理,积极提出审计建议,更好地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八个关系(最终定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