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联想并购IBM中看企业的跨文化沟通
从联想并购IBM中看企业的跨文化沟通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
2一、跨文化管理沟通的相关文献综述············
2(一)企业并购文化风险的含义··············2
(二)跨文化管理沟通特征··················2
二、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的主客体策略··········
2(一)沟通主体策略························2
(二)沟通客体策略························
3三、解决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3(一)认识文化差异,发展文化认同··········3
(二)培训一批高速质的跨文化管理者········3
(三)建立共同经营观,营造共同企业文化····4 结束语······································4 参考文献····································5 致谢········································6 Abstract···········································7
从联想并购IBM中看跨文化管理沟通研究
周云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09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20091332029 摘要:跨文化沟通(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通常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沟通行为。因为地域不同、种族不同等因素导致文化差异,因此,跨文化沟通可能发生在国际间,也能发生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跨文化并购是件复杂的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联想并购IBM这一案例中,因为文化差异,导致的沟通问题,不能有效的激励员工,为公司的管理带来诸多不便。本文旨在为企业提供在特殊时期进行跨文化沟通的策略,提高企业并购后运营中的跨文化沟通效率,完善企业管理沟通机制。关键词:联想、IBM、并购、跨文化、管理、沟通
一、跨文化管理沟通的相关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兼并已成为一个摆在眼前的事实,当中有着诸多问题。但就联想并购IBM一案例,但由于跨文化的原因,产生了一些阻碍生产和发展的问题。主要是给IBM员工带来的不安和失落感。
(一)企业并购文化风险的含义
文化风险是企业经营所面临各种风险中的一种,主要是指企业在跨组织经营过程中,由于文化问的差异以及文化交汇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甚至导致企业跨组织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企业在跨组织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之中,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而导致的文化误解、文化冲突有时会危及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跨文化管理沟通特征
跨文化管理沟通是处于两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或外部人员间进行的管理性质的信息沟通。对外资企业而言,沟通能力非常关键,它要让全体员工不仅要意识到国家间的差异,同时还要用一种共同的语言交流,在承认差异和要求一致之间不断保持平衡,需要员工不只简单地从单一的世界观出发处理事情,而是能理解不同的思想,并在它们之间架起桥梁。
二、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的主客体策略
1、沟通主体策略
在沟通中,要使沟通双方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这得从认识自己开始,沟通者首先必须要客观地认知自己,界定自身的沟通地位,依据沟通目标,选择有效的沟通渠道和策略。
(1)我们在管理沟通中通常是通过优势给对方以心理暗示,从而赢得对方的肯定,使得沟通顺利开展。认识自己的优势就是为了更好把握沟通的机会和展开沟通。
(2)弱势通常是我们在管理沟通中导致失败的因素。这里的弱势是指文化风险,也就是是指因文化差异及其组织间的缺乏了解而对文化整合和正常业务经营构成的威胁。所以我们在管理沟通中发挥优势,还要不断的规避弱势和克服弱势,把弱势淡化或转化成优势。
(3)人的成功主要由知识、技巧、机遇三大因素决定。所以我们除了具备过硬和更多的知识,擅于把握有效沟通等技巧,还要能够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
2、沟通客体策略
制定沟通客体策略是沟通的第二个重要环节,沟通中的障碍一方面来自信息发送者,另外一方面也来自于信息接收者。因此,在制定沟通主体策略的同时,客体策略的制定也同样重要。成功管理沟通的本质是换位思考。如果说主体沟通策略主要是解决“知已”与“自控”的问题,那么,沟通客体策略要解决的是“知彼”和“激发”的问题。
二、解决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认识文化差异,发展文化认同
按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郝尔的观点,文化可以分为: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和技术规范。正式规范是人的基本价值观,判断是非的标准,正式规范的文化摩擦是不容易改变的。非正式规范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等,这些方面引起的摩擦是可以听过文化交流来克服的。对于技术规范则,可以通过长时期的学习获得,这是比较容易改变的。所以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摩擦还有不同,因此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认识差异的所在,才能解决此问题。发展文化认同必须跨国经营者发展跨文化传通与跨文化理解的技能与技巧。对于联想公司培养管理者的国际经营意识,加强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沟通的能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彼此相处,必须应建立跨文化沟通的机制。企业领导集体需要有意识的建立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组织与渠道。
(二)进行跨文化培训造就一批高速质的跨文化管理者
我国不少优秀的企业自上个世纪末期开始拓展其海外业务,经常会因为缺乏具有国际背景的管理人才而制约了其业务进一步发展。联想此次并购IBM的PC部门,相信也会遇见此瓶颈,短时期的管理专才的缺乏会使得业务进入一个不稳定期,对此最好的对策就是大力培养高速质的管理人才。从管理学的理论知道,企业的人员配备可以从内部提升和外部聘用。对于这个案例,成本最小收益更大的方法就是在内部管理者中挑选合适的人才加以培训使之可以迅速成长为合格的跨文化管理者。企业跨国经营中,在东道国的文化环境中,要面临两种不同的适应策略。一是被人改变———追随文化策略;二是改变人———创新文化策略,即由被动适应转向能动改观。当然比较友好的策略当属第一种。这样的结果是使企业的跨国经营成为东道国的“当地化经营”。在这一种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学习过程。因此追随文化策略又称为学习策略。对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而言,其实力远不能与西方大公司相比拟,学习策略无疑是友好而且有效率的方式。
(三)建立共同经营观,营造共同企业文化
相对于联想的锐意进取的朝气,IBM作为一个具有几十年历史并且长期以来就在此行业中领先的公司,IBM的保守求稳的心态就会更为明显。如何在这两个新老公司之间平衡经营目的,建立合理的企业文化也是联想今后必须重视的。
通过文化差异的识别和敏感性训练等,公司职员可以提高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公司战略的需求建立起公司的共同经营观和强有力的公司文化。同时通过文化的微妙诱导,使个体与集体相律动,不断减少文化摩擦,使得每个职员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同公司的经营业务和宗旨结合起来,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增强国际企业的文化变迁能力。
对于开展跨国经营的我国企业,要在投资对象国建设“合金”企业文化,要加强跨文化参与。跨文化参与是跨文化沟通与理解的成功所必须需要的重要方式。国际企业的跨文化参与系指通过文化的交汇,达成跨文化和谐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跨国公司的管理文化,并逐步建立起以公司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结束语
此次联想大手笔并购行业巨人,可以说是中国企业迈开国际化步伐可贵而又充满风险的一步,其象征意义也许会比现实所能感知到的实际意义更大。但是企业每一个行为的最终归宿应该是追求持续的盈利能力,联想必须清醒认识到,合并是在签字之后。许多经验已经说明跨国企业的并购成功的关键是在于企业文化的融合,如果不能在文化这个环节处理得当,那么这个合并是会以失败告终的。所以,对于那些想步联想之后的中国企业开展海外经营活动的企业,如何应对跨文化管理这个难题,是今后的一个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张云锋,于晓东。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J].中国外资,2004,(05)
[2]武亚航,《中国企业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方略》.企业研究,2005(2)
[3] 李健李肠:商务沟通[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
5[4]闻兴华,《跨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市场,2006(12)
致谢
论文能够顺利如期完成,应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陈斐讲师。陈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严谨求实的态度,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了我无尽的启迪,也深深的感染和激励着我。她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胸襟以及谦和高尚的人格将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老实说,因为陈斐老师,我真的从管理沟通中学到了知识,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分感谢您的付出。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Zhou Yunzhen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enterprise)20091332029
ABSTRACT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it usually mean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ople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Because different regional and different race, culture is different.S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ay happen to different culture group.Cross-Cultural merger is complex, so “Particular case is particular analysis”.For example, after Lenovo mergered IBM, many problems about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llowed.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the strategy when enterprises fac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enhanc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and perfect the mechanism of enterprise managerial communication.
第二篇:联想并购IBM
联想并购IBM文化管理的感想
2005年5月1日,联想布完成收购IBM全球PC业务,任命杨元庆接替柳传志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担任非执行董事。前IBM高级副总裁兼IBM个人系统事业部总经理斯蒂芬-沃德,出任联想CEO及董事会董。对于联想的这一并购的成功,给予有关企业文化整合,与企业文化管理方面很大的借鉴。
毫无疑问,文化整合决定并购的成败。像联想这样规模的并购在中国还是第一次,中国PC的龙头企业并购世界PC业的鼻祖,双方都有各自强势的企业文化,中间还夹杂着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这些问题给人们提供了巨大的讨论和猜想空间。当弱势企业收购强势企业的时候,最大的风险是如何树立新文化,这也是为什么此类收购的成功率只有百分之几的原因。联想与IBM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
首先,经营理念的差异。在危机意识这个方面,百年辉煌的世界级跨国公司,极具美国文化的优势,新和进步。联想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在计算机领域年轻有为,奋发向上,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但缺乏危机意识。在经营目标这个方面,一。而联想提倡高效、严格,是典型的生产企业文化,对客户真正的需求并不了解。
然后,管理决策的差异。在领导风格这个方面,提拔员工,给与员工上乘表现的机会。而联想管理风格强调搭班子、存在消极因素,易造成大量业务和管理骨干流失。在制度与效率这个方面,常程序化的企业,员工都遵守各种程序化流程,等级深严,各部门间遇事推诿,缺乏配合。在竞争机制方面,企业,同辈竞争强烈,同时强调教育,能发挥员工积极性。而联想内部员工之间缺乏一套有效的竞争机制,以助长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而美国人看重自信。
再有,人才观念差异。在人才价值标准差异,生活特点,文化风俗与管理特色。联想的绝大部分员工来自中国大陆。
而联想看重员工对公司价值观的认同。在人才成长环境差异方面,人才归属感方面,都更注重人才个人价值的实现尊重人,而联想销售业绩,最后,是价值取向差异。在工作信念方面,观念去工作,保持完美无缺。联想吧奉献精神摆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对于联想来说,要很好的整合这两种东西方企业文化,很快在新联想内部建立一个统一的企业文化是比较困难的,致竞争对手的乘虚而入。所以,不妨借用一国两制的思想,暂时维持联想与
业文化和管理模式,首先要稳定军心,让员工,特别是
惊中平静下来,让员工感受到收购前和收购后并没有多少区别,想的影响,让原来IBM的员工逐渐接受新联想。做好“三整合。
合模式选择。然后树立“四观念”。以人为本观念,树立以人为本思想:以和为贵观念,发展和谐文化;求同存异观念构建多元文化环境;循序渐进观念,推进文化创新融合。攻城掠地只有在军心稳定,齐心协力的情况下才能攻无不克。
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但是如何才能一本正经地做人呢?关键就是在于企业文化。如何整合联想和IBM的企业文化,对新联想未来的发展,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当原个人电脑事业部的员工和原联想的员工走进新联想的办公室时矛盾必将产生,异的处世方针,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竞争不可避免,化?。现在的联想本着“坦诚、尊重、妥协”的六字方针,经用一种全新的心态来迎接并构带来的文化挑战。IBM的企业文化建设比联想早始终保持危机意识,IBM追求服务顾客成为全球第IBM拥有不变的企业信念,尊重员工,公司文化注重个人。联想内部组织关系分立,IBM扼杀创新。在理解接收方面,IBM公司员工来自不同国籍,有不同的所谓注重人是注重他对公司的贡献。IBM员工对任何事物都以追求最优异最理想的易产生务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会导致员工的流失,IBM的员工,从联想收购然后在企业内部逐渐扩大联,整合目标,整合思路,整 这个时候谁是公司的主文化与次文80年,具有坚持不懈的追求创 IBM是一个非中国人看重谦虚,IBM尊重人的价值,IBM 形式主义。如果说想要最终导IBM的原本企IBM的震IBM虽然有求同存定战略和带队伍三要素是高度竞争环境的跨国
第三篇:联想并购IBM后的资源整合[推荐]
联想并购IBM后的资源整合
摘要:并购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捷径。联想并购IBM PC是近几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典范,其并购的主要动机是回归主业及获取国际一流品牌;并购后的关键整合包括人力资源整合、市场渠道整合、品牌资源整合、财产资源整合、文化资源整合等等。在今后,如果联想要真正成为有实力的跨国公司,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关键词:跨国并购 资源整合 人力资源 品牌形象 企业文化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正式宣布收购IBM PC事业部,收购范围为IBM全球的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全部业务。联想获得IBM在个人电脑领域的全部知识产权,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的销售网络、一万名员工,以及在为期五年内使用“IBM”和“Think”品牌的权利。新联想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在北京和罗利设立主要运营中心。交易后,新联想以中国为主要生产基地。
联想收购IBM PC事业部的支出总计为17.5亿美元。并购以后,新联想的股东构成中,联想控股占有46.22%的股份,IBM占有18.91%的股份,公众股占有34.87%的股份。并购交易完成后,新联想的年销售额将超过120亿美元,成为继DELL和HP之后全球第三大PC厂商,成为进入世界500强的高科技和制造企业。联想此举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
一、并购的动因及过程
(一)调整战略,回归主业
在20世纪90年代,联想在我国PC市场独领风骚。但随着国内市场开放,戴尔、惠普等PC国际厂商的进入,方正、同方、TCL等国内品牌的激烈竞争,使得联想的PC业务风光不再。2000年,联想在国内的份额已经达到30%,已触摸到了天花板。发展空间开始受限,寻找新的发展道路已经势在必行。新路子无非两条:一是在国内市场多元化发展;二是到海外发展。近几年,联想的多元化之路走得很不顺利,斥巨资投入的FM365、赢时通成为网络泡沫的牺牲品,软件、服务、手机以及数码产品领域等也只开花不结果,交了不少学费。2003年,联想高层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进行战略调整,由多元化转向专业化,专注于PC业务并向国际化发展。企业走国际化道路,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靠自我发展,即自己投资新建海外企业;二是进行跨国并购。前者所需投资大且耗时较长,后者则风险较大,但成效快。联想选择了并购。
(二)拓展海外业务,获取国际一流品牌
2001年,杨元庆开始带领联想尝试走向国际市场。联想先后与英特尔、微软等跨国公司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培养了一批了解国际业务的人才,培训范围包括技术、产品、市场部门。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联想开始将部分产品销往国外,并在美国、英国、荷兰、法国、德国、西班牙、奥地利建立了七家,以及超过100家的海外营销渠道。但是,渠道太长,运作不畅,物流成本过高。2003年,联想国际化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不到5%。联想在试探性地产品销往北美和欧洲市场时,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要在强手如林的北美、欧洲市场推广自己的品脾PC,所耗成本极高;二是渠道组建相当困难。为了尽快拓展海外业务,联想决定并购国际著名品牌。
二、并购后的资源整合
并购的成功与否,关键是并购后的整合。联想、IBM 作为两家优秀企业,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产生冲突难以避免。为了实现并购后的有效整合,联想对整合采取的策略是:对IBM,联想更多是抱着观察、研究、学习的态度,采用双品牌、双市场战术保持过渡期的暂时稳定,而不急于改造;为了使整合顺利进行,联想确定了整合原则:“坦诚、尊重和妥协”。柳传志解释,整合出现矛盾,首要的是“妥协”,搞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双方再慢慢腾出时间解决矛盾。
(一)人力资源整合:留用外方人才
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并购成功的五要素中指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任免是否得当是并购成功的关键。主管人员选派不当会造成目标公司人才流失、客户减少,经营混乱,影响整合和并购目标的实现。如果并购方对目标公司经营业务不熟悉,又找不到合适的主管,则应继续留用目标公司主管。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个调查发现,约有85%的并购方留用了目标公司经理人员。联想缺少国际化经营人才,留用IBM PC的高层,有利于平稳过渡,减少动荡。事实上,新联想也是这样做的。在新联想中,杨元庆担任董事局主席,CEO则由原IBM高级副总裁兼IBM PC事业部总经理斯蒂芬·沃德担任。目前,在联想14位副总裁和高级副总裁中,五位来自IBM,另有五位的背景是跨国公司或国际咨询公司。新联想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管理团队。一年的实践证明,留用斯蒂芬·沃德,稳定了军心,实现了平稳过渡,新联想的国际业务已顺利地扭亏为盈。现在,新联想已进入新的整合阶段,就是使新联想实现盈利性的增长。为此,新联想聘任戴尔前高级副总裁阿梅里奥担任公司新的CEO,沃德担任公司顾问。
国外研究表明,并购后很快离开的绝大部分是技术、管理专门人才。因此在过渡与整合阶段,应采取切实措施稳定和留住这些对企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人才资源。IBM个人电脑业务部门有近万名员工,分别来自160个国家和地区,如何管理这些海外员工,并留住关键人才,提防戴尔、惠普等厂商乘机挖墙脚,对联想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为了稳定队伍,联想承诺将暂时不会解雇任何员工,并且原来IBM员工可以保持现有的工资水平不变。把他们在IBM的股权、期权改成为联想的期权。另外,在并购协议中规定,IBM PC部门的员工并入新联想两年之内,不得重投旧东家IBM的怀抱。联想原想设立双总部,但是原来IBM方的部分员工坚持认为要用国际化的形象,还是把总部设在纽约。这些措施使IBM PC人员流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到目前为止,IBM PC部门9700多名员工几乎全部留了下来,其中20名高级员工和新联想签署了1~3年的工作协议。
(二)市场渠道资源整合:留住客户
新联想的最大挑战是保留IBM的核心客户,并且打败戴尔和惠普。新联想对客户流失风险是有预计的,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全球销售、市场、研发等部门悉数由原IBM相关人士负责,将总部搬到纽约,目的是把联想并购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IBM在全球发行的《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上刊登巨幅广告,向消费者承诺:IBM PC业务并入联想后,IBM大部分的经理级主管人员仍会是新公司里的主角,IBM PC的系统架构也不会改变;2004年12月13日联想集团披露与IBM之间的附属协议,特别强调,对一些特殊客户(如已签订合同并未交割的政府客户),联想集团将被允许向IBM提供这些客户的个人计算机和某些服务。新联想将使用IBM品牌五年,这对客户的保留有很大的帮助,联想还会继续用IBM的销售模式,继续使用IBM的服务,继续使用IBM的融资手段,这些对客户来说感觉没有变化。联想和IBM一起,一共派了2500个销售人员到各个大客户去做安抚工作、说明情况,现在市场基本上稳定了。
(三)文化资源整合:融合双方优秀的企业文化因素
并购的七七定律是: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其中70%的并购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文化冲突在跨国并购的情况下要较国内并购更为明显。因为跨国并购不仅存在并购双方自身的文化差异,而且还存在并购双方所在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即所谓的双重文化冲突。学者们认为,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是跨国并购活动失败的主要原因。联想与IBM的文化冲突,既有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又有联想文化与IBM文化的冲突。如何跨越东西方文化的鸿沟,融合双方优秀的企业文化因素,形成新的企业文化是联想未来面临的极大挑战。为了减少文化差异,增加交流,新联想把总部迁到美国的纽约,杨元庆常驻美国总部。为了双方更好地沟通,新联想采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作为公司的官方语言。文化磨合最重要的是董事长、CEO的磨合,现在联想的两位高层磨合得很好。但文化整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付出时间和耐心,需要并购双方高层以及双方员工的沟通、妥协,切不可操之过急。
(四)品牌资源整合:保留IBM的高端品牌形象
根据双方约定,新联想在今后五年内无偿使用IBM的品牌,并完全获得“Think”系列商标及相关技术。其中前18个月,IBM的PC部分可以单独使用,18个月到五年之间可以采用IBM和联想的双品牌,五年后打联想的品牌。鉴于IBM是全球品牌、高价值品牌、高形象品牌,新联想在并购后大力宣传ThinkPad(笔记本)品牌和ThinkCentre桌面品牌,以此作为进军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与此同时,新联想确定了国内Lenovo主打家用消费,IBM主打商用的策略,两条产品线将继续保持不同的品牌、市场定位,并在性能和价格方面做出相应配合。
联想对于进军国际市场做了充分的准备。早在2003年,联想成功地由Legend变成了Lenovo。2004年3月26日,联想集团成为国际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通过赞助2006年都灵冬奥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高Lenovo品牌在全球市场的知名度。另外,聘请国际广告机构——奥美公司,创作了全新的广告宣传语——只要你想!相信这些举措,定会加快Lenovo从一个区域性品牌向世界性品牌的过渡。2005年11月底,联想宣布提前放弃IBM的品牌,并打算在全球实施以Lenovo为主的品牌战略。我们认为,联想在五年内应继续使用IBM的高端品牌“Think”,而不放弃IBM品牌。因为在顾客心中,IBM就是高品质的象征,有很高的顾客忠诚度;联想可以在国际市场上推出Lenovo的中低端品牌。
(五)财务资源整合
IBM PC业务是亏损的,联想凭什么敢接过这个“烫手的山芋”呢?IBM的PC业务毛利率高达24%却没钱赚,联想的毛利率仅有14%却有5%的净利润。IBM在如此高的毛利率条件下仍然亏损,是其高昂成本所致:一是体系性成本高。整个IBM的管理费用要分摊到旗下的各个事业部,PC部分毛利率相比其他事业部要低得多,利润就被摊薄了,但联想没有这部分费用;二是管理费用高。IBM历来是高投入、高产出,花钱大手大脚,因此管理费用高昂。譬如生产一台PC机,IBM要24美元,联想只要4美元;IBM PC每年交给总部信息管理费2亿美元,这里有很大的压缩空间。IBM PC本身的业务是良好的,联想控制成本能力很强,二者结合可以使成本大大减少,并很快实现盈利。
三、总结
据IBM向美国证交会提交的文件显示,其卖给联想集团的个人电脑业务持续亏损已达三年半之久,累计亏损近10亿美元,而联想并购IBM PC业务三个月后就实现赢利,意味着并购后的资源整合初步成功。此次收购IBM PC是联想国际化战略的继续,是联想高层在合适的时间做出的一个合适的决定。我国企业走向世界最缺少的是品牌和技术,通过收购,联想得到了需要多年积累的资产:高端品牌、核心技术。联想今后可以在IBM搭建的平台上从事业务,可以说,联想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到目前为止,联想的整合正按计划进行,整合效果超过预期。联想并购IBM PC的资源整合是成功的,这意味着联想已走出其国际化道路的关键—步。但联想要真正成为有实力的跨国公司,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林倩.中国弱势跨国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案例分析(联想并购IBM)[J].拍案说法,2010(2)[2]胡海岩.TCL、联想、京东方海外并购中的财技比较[J].中国企业家,2005.(12).[3]柳传志.把事情想清楚是并购成功的关键[N].新浪财经,2005.12.10.[4]邓羊格.联想国际化的故事[J].中外管理,2005.(1).[5]武勇.联想并购IBM PC的动机、整合与启示[J].经济管理,2006.12).(
第四篇:联想并购IBM案例分析
联想并购IBM案例分析
J11021334 刘灯辉
摘要:
随全球经济形势的大幅度变化,企业并购也逐渐成为了企业快速发展的一种途径。面对全球经济化的大变化,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这股企业并购热潮更是席卷我国,造成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并且随着企业并购的高峰期到来,有相当多的企业并购方案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并购后,企业与企业的整合后,对并购方案效果决定性作用差异。因此,研究企业并购后的整合问题,这是关键性的。也是提高企业并购成功率的重中之重。本文从企业的并购的理论入手,阐述了企业并购与跨国并购的基本概念。以联想公司的并购IBM整合结果为基本案例,将相关企业并购整合理论,综合运用到联想集团的并购实践中,对其企业并购整合效果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对其可借鉴性进行探讨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 企业并购、联想、IBM、整合
无论对企业还是社会而言,企业并购是社会资源的重组,意义都非常重要。并购方案的失败,将会将并购双方企业拖入困难的境地甚至不可挽回。而且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大幅度浪费,造成社会损失。从而企业并购的各种要素在企业并购后整合,及在企业并购中,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也是保证企业并购整合顺利,并购方案实施成功的重中之重。
企业并购整合在经济一体化的全球,倍加受到我国企业界与我国理论界相当大的关注量,吸引了各方企业的眼球。企业并购整合的具体实例着实不少。值得一说的是,2004年底的一起跨国并购案,夜就是联想集团并购IBM PC部门。这个跨国并购却引起了争议。不光在全中国,全世界各个企业领域也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因为在我国,企业的并购还像个新生儿,并不是很成熟。更别说是大型的跨国并购。所以在企业并购中,我国各企业对整合工作的研究相当不足,技术和经验也是相当欠缺。但是值得预见的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我国市场化程度也会逐渐提高。也因为如此,我国各企业之间的经济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物竞天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并购整合也会出充满发生的可能性。
然而对企业并购后,应该如何整合双方企业的的资源,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试图从企业并购与跨国并购的理论,联系联想并购案例的的实际,从客观角度出发,并且对企业并购整合的意义,企业并购整合的具体步骤,进行一个实务分析,并有助于企业并购的实际工作。
一、企业并购与跨国并购
企业并购形象的来说,是企业的控制权的一种让渡行为。这是各企业增强自己企业实力,向外部扩张策略经营的一种途径。其目的是为了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增长企业的受益。实现企业规模经营,拓并且宽企业经营范围,最终实现分散经营形式的综合化经营。而且,在企业并购的行为中,企业收购行为都是以企业控制产权作为企业的交易对象。
而跨国并购实质是企业并购的延伸,因此也可以细分为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跨国并购的基本含义:一国的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去也通过手段,一定的支付手段和渠道,将另一国的企业,其整个企业资产,或者是足够能行使经营企业的控制权的大部分股份购买下来。跨国并购涉及的是两个国家甚至的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其本身是某企业,对全球经济环境进行分析,并根据其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针对自己企业的结构、体制、规模、功能等一系列方面进行重新组合。并将调整企业的的组织,进行变革或企业制度创新维护,也将是企业对全球经济市场的直接投资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
二、双并购方简介
联想集团简介
一、1989-1993年创业阶段
1984年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投资二十万元成立的。1988年在香港成立“香港联想科技有限公司”并实现了1.2亿港元的营业额。
1989年正式命名为“联想集团公司”拥有北京联想和香港联想,6月份在深圳成立深圳联想公司,建成低成本的生产基地。从此开始批量生产和出口主板。
1990年分别在美国洛杉矶和法国德斯多夫设立分公司,开始跨国经营。1992年初在美国硅谷设立实验室,以便及时获取电脑最新技术情况与信息。1993年国际PC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大批国内电脑生产厂商处境艰难。
二、1994-2003年的PC阶段
1994年2月联想在香港挂牌上市。标志着公司已经正式成为一个集研究、生产和销售于一身的大型企业。开始以市场为导向,改变管理体制,精简人员,改直销为分销,一举扭转了联想的颓势。
1997年北京联想和香港联想合并为中国联想,柳传志为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同年以10%的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市场首位。
2000年联想集团分为“联想电脑”和“神州数码”由联想集团控股公司作为母公司。
2001年杨元庆出任联想总裁兼CEO
三、2004年开始的全球化阶段。2004年,联想公司正式从“legend”更名为“lenovo”,并与国际奥委会签署合作协议,宣布成为第六期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
2005年联想正式宣布并购IBM全球PC业务,标志着联想集团国际化战略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
IBM公司简介
IBM是“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简称,1911年创立于美国,是全球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曾列美国四大工业公司之一,被称为“蓝色巨人”。该公司的主要业务为商用打字机,转为文字处理机,最后才到计算机及其有关服务。
IBM仍然保持着拥有全世界最多专利的地位。自1993年起,IBM连续十七年出现在全美专利注册排行榜的榜首位置。
公司的业务可分为全球服务、硬件、软件、全球融资和企业投资及其他总共五大部分。
IBM是计算机产业长期的领导者,在大小型和便携机(Thinkpad)方面成就相当瞩目。其创立的个人计算机标准,仍不断的沿用和发展。
另外IBM还在大型机,超级计算机,UNIX,服务器方面都领先于业界。软件方面也为软件界的领先者和强有力的竞争者。
三、企业并购
(一)、并购目的
央视财经《高朋满座》论坛,我国的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曾在在论坛上这样说道:“如果当时不做并购今天的联想充其量就是一个非常平庸的企业,甚至有可能在这几年被强势国外企业兼并,落得温水煮青蛙的结果。”
联想并购IBM PC业务的目的是: 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计算机行业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随着激烈的价格战,市场上个人电脑的平均售价逐渐降低,中国计算机市场的利润空间逐渐变小,国际化已成为计算机行业攫取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必由之路。对于有国际化战略的联想集团,并购成为其短时间之内获取有利资源的最佳选择。
曾经,联想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但是由于主营业务单一,届时在国内由于电脑市场同质化加剧,价格拉锯战惨烈。而联想的CEO杨元庆提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联想企业的多元化战略。但是在其实施过程中受到各种阻碍,联想做出了一个决定:回归PC主业、进行战略收缩和剥离IT服务的决定。并且将将商标更改为“Lenovo”,在当时成为了奥运会全球的合作伙伴。新生的联想的战略意图是“专业化与国际化”。
(二)并购方法:
根据收购交易条款,联想企业支付给IBM的交易代价是12.5亿美元。包括约6.5亿美元现金,和按2004年12 月交易宣布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股票收市价价值6 亿美元的联想企业的股份。双方的交易完成后,IBM将拥有联想18.9%股权。此外,联想将承担来自IBM约5亿美元的净负债。他们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1+1=股权 + 现金
并购后,IBM 将成为联想的首选服务和客户融资提供商。双方企业在股权结构方面,IBM无疑 成为并购后的联想集团的第二大股东。联想集团此次并购的总价为12.5亿美元。但在三年锁定期结束时,IBM 也将获得至少6.5 亿美元的现金和价值至多6 亿美元的联想集团的股份。但联想还承担了来自 IBM约5 亿美元的净负债。而IBM 将持有联想集团18.9%的股份,成为联想第二大股东之前,IBM的股权在三年之内都不可以对外出售。2、1+1= 并购融资 + 股权投资
对于交易额中联想企业应支付的6.5亿美元现金。联想不仅得到了充足的资金,并且采取了合理转嫁风险的方式。
四、并购面临的风险和制约因素
(一)政治与法律因素
据熟悉美国法律的律师称,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和司法部的反垄断审查以及外国企业投资委员会(CFIUS)国家安全审查,是外商并购美国公司必须通过的两个最重要的政府审查环节。2005年1月26日,3名美国共和党议员联名致信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认为这一并购可能危及美国国家安全。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决定,对此次展开全面调查,45天后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宣布批准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2005年5月1日,联想正式宣布完成收购IBM全球PC业务。
(二)市场因素
IBM电脑的金字招牌在市场上占据着较大的消费群体,当PC部门被一家中国的企业收购之后,推出的产品是否还会得到市场的认可,能否避免客户流失是联想需要思考的问题。因为在2002年,惠普收购康柏电脑时就造成了18%的客户资源流失。不仅要保留原有客户,而且联想需要制定新的市场战略吸引新客户的购买。并购前联想的市场范围仅为亚太地区,对于识别其他区域消费倾向能力,市场推广能力,服务能力等积累甚少,欧美市场能否认可联想品牌及其产品存在未知性。
(三)文化因素
联想集团与IBM公司是两家文化完全不同的公司。从公司的发展角度来看,IBM的公司历史比联想长80年,文化的深度自然不能相提并论。地区上的不同也造就了文化差异,联想是以亚太区为主的公司要接收管理IBM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PC机构,只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也可看出其中的管理难度。再者,新联想在文化整合时,也凸显了文化差异问题,到底是谁要融合谁的文化?是IBM将联想变成其PC业务部,还是联想的红色文化浸染蓝色巨人?突然间被一家发展中国家的公司收购了,对于原有的JBM员工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如何避免员工的大规模离职并使他们认同联想的管理模式与文化特征,对联想来说存在不小的整合难度。
五、并购带来的收益与机会
(一)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并购提高了企业规模,使联想对上游厂商的议价能力加大,控制供应链的能力增强,不但利用IBM原有的欧美供应链,而且双方的供应链可以合并使用降低全球采购成本。此次并购意味着联想的PC年出货量将达到1190万台,销售额达到120亿美元,从而使得联想在目前PC业务规模的基础上增长4倍。戴尔在全球PC市场以16.8%的份额位居第一,惠普紧随其后,而合并之后联想以约占全球PC份额的7.8%跻身前三。
(二)有利于国际化战略实施
联想在多元化战略失败后,开始向专业化转型,回归PC主业并决心打造成为国际品牌。联想得到了全球认知度非常高的IBM旗下PC品牌Think,并可以五年内使用IBM品牌,为联想的品牌过渡做好铺垫。
(三)提升技术研发与产品竞争优势 通过并购,联想集团得到了IBM关于台式机与笔记本电脑的所有专利和位于美国罗利、日本大和的两个研发中心,对于联想在PC领域技术上的积累获得了优势,弥补了联想在核心领域缺少关键性技术的劣势。
六、总结
企业并购并不是两个企业生产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必须通过有效地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并购整合被称为并购过程中最关键、风险最大的危险期。它涉及到了企业全球化战略、财务控制、国际营销、人才国际化以及企业文化等多方面的整合。这是关系并购能否成功的最重要环节。
由于并购本身的高难度、高风险。联想高层在并购谈判过程中,充分估计了可能遇到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极大地降低了并购的 风险。并购双方在咨询公司美林和高盛的协助下,经过13个月的艰苦谈判,最后在董事会结构、CEO人选、总部位置等方面达成了协议,最终达成交易。根据双方协议,整个并购交易在2005年第二季度之前完成。之后,新联想从整合双方的物流、制造、采购业务等入手,开始进入历时3~5年的整合期。第一步,明确总部的职能,对供应链进行整合,通过联 合采购,重新规划两个公司原有的生产制造布局、物流、生产等环节,从而降低其营运成本;第二步,在合并一年或者一年半之后开始对整个市场、销售渠道和研发等进行整合;第三步,联想利用全球整合的品牌进入到一些新的业务和新的市场。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并购式的扩张和发展模式,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国企业必须做大做强,但不能再认为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就可以实现成功的企业并购,购买有形资产是一回事,如何将有 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包括技术、人才、经验、思想观念等)有机结合、发挥创造性的价值增值功能,才是企业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廖运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李善民、陈玉罡:《上市公司兼并与收购的财富效应》,《经济研究》, 2002 年第 11 期.[3]图表来源于百度文库.[4]王海.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经济后果研究———基于联想并购IBM PC业务的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07(2):94-106.
[5]刘楚峰.联想集团并购整合IBM PC业务问题研究[D].沈阳:东北财经大学,2007.
[6]中国青年报2005-05-20 新联想:收购IBM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第五篇:联想并购ibm案例分析
联想并购ibm案例分析
目录:
一.联想并购的过程。
二.联想并购的动机及其原因。
三.联想并购ibm的启示。
四.我自己的看法。
一.北京时间3月9日晚上21时,联想集团与IBM正式对外宣布说,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提前完成对联想收购IBM PC业务的审查,通过该审查为交易的继续进行铺平了道路,有关合并工作将继续按照原计划进行。
IBM现任高级副总裁、IBM个人系统部总经理、候任联想首席执行官Steve Ward表示:“联想致力于成为优秀的企业公民,此次积极迅速的配合CFIUS审查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全球任何地方,我们都会这样做,因为新公司将致力于客户、员工和社会的最佳发展。新联想将是不断创新的国际PC公司,提供业界最好的产品.”他补充道:“现在美国政府的审查已经完成,联想和IBM正在迅速的行动,整合双方的PC业务,并且一切进展顺利。我们正在努力按计划于第二季度完成交易,同时继续为客户提供世界级的PC产品和服务。”
现任联想首席执行官,候任联想董事局主席杨元庆指出:“我们很高兴最终通过美国政府的全部审查,这向着我们最终完成这笔交易迈出了一大步。审查结果保障了新联想的合法权益和竞争力,我们将按照现有的业务方式继续向美国各个政府机构提供产品和服务。”他同时说:“此次审查让我们对国际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国家安全管理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将帮助我们更好的为联想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做好准备。我们在全球任何地方都将坚持以诚信为最高准则开展业务,新联想将尊重各国在法律法规方面的要求和对国家安全的关注。”
据悉,此次联想和IBM的合作将成为IBM业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IBM将通过全球约30,000名专业的销售人员及IBM网站为联想的产品提供销售支持和服务。同时,IBM全球融资服务部将成为联想的租赁、融资服务的首选供应商,在全球IT服务方面排名第一并拥有强大企业客户渠道的IBM全球服务部将成为联想保修、维修服务的首选提供商。
近期,联想的整合动作不断浮出水面。2月4日,联想公布了由联想和IBM PC业务现任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管理团队。2月23日对外宣布了联想中国2005财年的策略。2月28日在IBM一年一度的合作伙伴大会上,IBM隆重推出并介绍了联想,这是对两家公司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承诺的表现。联想的产品在本
次合作伙伴大会上的亮相也吸引了来自全球IT产品销售商的眼球,并得到高度赞赏和评价。随后3月2日,新联想改革与转型委员会近30名成员在拉斯维加斯召开了为期两天的第一次会议,在了解彼此的业务、人员和文化的同时,为新公司战略和文化建设开始筹划。随着一系列工作稳健有序的展开,社会各界对联想的收购行为更加认可,最近的一次对全球4,000多名客户的调查表明90%以上的客户对联想以及此次收购持支持态度。联想内部更是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一个PC行业的全球领导厂商和强大的竞争者已经走来!
二.联想为什么要收购IBM的PC业务?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联想的发展战略着手。
2004年前,联想制定了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但中国市场的严酷事实让联想尝进了苦头.多元化经营的失败也让联想清醒地认识到反展还是要有自己的核心业务—PC业务。但是国内市场激烈竞争让联想意识到必须走出国门寻找新的增长点。事实上,国内竞争激烈,国外市场进入缓慢,这是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在严峻的现实前面,联想选择了一招险棋,以12.5亿美元的代价并购了IBM的PC业务。
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虽说是险棋,但也是很高明之举。试想一下,如果联想不并购IBM的PC业务部门,而是按照现在的路走下去,虽然中国PC市场在全球市场一支独秀,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会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市场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低端有国内厂商价格血拼,高端有欧美日各大品牌无可动摇的优势,联想一不能象新天下那样控制成本,二没有国外品牌的研发实力,当中国市场逐渐开放之后,联想面临的路会越来越窄。而国外市场更是联想无法触及的梦想,联想一没有核心技术,二没有营销渠道,用什么去扩展国外市场?
而IBM有联想梦想拥有的一切,技术,渠道,研发能力,一流的管理团队等等,并且IBM在国内市场几乎很少有跟联想重叠的业务,因此并购之后对联想的国内市场营销方面并不需要太大的调整,也丰富了联想的产品涵盖的范围。当然对IBM本身的营销确实会带来很大的风险,很可能会将IBM一些老客户推向竞争对手。IBM的PC业务在运营体系上已经非常成熟,联想明智地选择了让IBM的品牌独立,请IBM的资深副总裁来担任CEO,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联想是抱着一种尊敬和学习的态度切入到IBM现有业务中。如果两者顺利融合,联想在研发,品牌,渠道等各方面将会发生质的飞跃,而IBM也会给联想在管理方面带来巨大的飞跃,这样的联想才是真正的世界性的PC巨子。
不过并购在PC产业是一次巨大的冒险。在过去的二十年内,无数的并购都最终失败,最明显的就是HP并购compad的教训,不但丧失了compad这一金字招牌,HP本身的品牌也没有得到大的提升,属于典型的1+1<2。就算是dell,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比如并购ConvergeNet却最终解散了并购的部门。
而联想采用了“蛇吞象”的方式并购了IBM的PC业务,无疑面临巨大的风险。产品、销售队伍、以及渠道、研发的整合无疑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一招不慎,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对于联想来说,风险可谓是非常巨大,因为IBM的业务部门的运营体系非常成熟,虽说目前是蛇吞象,而联想本身的现金有限,能不能支撑起IBM原有的PC业务,一旦支撑不起,只能玩完。不过据说联想准备在美国上市,这倒是聪明的一招,用美国人的钱来收购美国人的公司,但是这样一来中国人很可能最终丧失对于联想的控制权,蛇吞象最终演变成象吞蛇。
对于IBM来说,这次事件确实相当于它的PC业务部门独立,而老美的精明之处在于既剥离了亏损的业务,又找到了买单的接手人,赚到实实在在的美金。但是由于PC业务对IBM其他产品有巨大的协同效应,同时为了维持在企业消费者和个人消费者强大的影响力,IBM也不会完全放手PC业务,会跟联想配合做好两品牌的过渡工作,等平稳过度之后,IBM持有的联想的股份就能够进退自如了。
三.1.战略并购是并购成功的关键
国际化始终是联想的长期战略。2001年提出“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的企业远景,2002年的技术创新大会,2003年4月8日联想启用新的英文标识(LENOVO),2004签约成为国际奥运会合作伙伴,都是联想国际化的组成部分。此次收购IBM
PC是联想国际化战略的继续,是联想高层在合适的时间做出的一个合适的决定。
2.合理选择目标企业是并购成功的根本
PC业务是亏损的,联想凭什么敢接过这个“烫手的山芋”呢?IBM的PC业务毛利率高达24%却没钱赚,联想的毛利率仅有14%却有5%的净利润。IBM在如此高的毛利率条件下仍然亏损,是其高昂成本所致:一是体系性成本高。整个IBM的管理费用要分摊到旗下的各个事业部,PC部分毛利率相比其他事业部要低得多,利润就被摊薄了,但联想没有这部分费用;二?芾矸延酶摺BM历来是高投入、高产出,花钱大手大脚,因此管理费用高昂。譬如生产一台PC机,IBM要24美元,联想只要4美元;IBM
PC每年交给总部信息管理费2亿美元,这里有很大的压缩空间。IBM
PC本身的业务是良好的,联想控制成本能力很强,二者结合可以使成本大大减少,并很快实现盈利。
我国企业走向世界最缺少的是品牌和技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联想成长的隐痛。通过收购,联想得到了需要多年积累的资产:高端品牌、核心技术。联想今后可以在IBM搭建的平台上从事业务,可以说,联想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联想从创立初期,就提出了“贸工技”的发展思路。通过收购,联想可以获得IBM在日本和美国的两个研发中心,并可以获得相关专利,这与当初的目标更接近了一步。
3.双方互补性强是并购成功的基础
(1)IBM业务是在全世界的,而联想以前的业务是集中在国内的;(2)IBM最好的产品是高端笔记本,联想是台式机;(3)IBM服务的多为高端客
四.3.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很欣赏联想这种破釜沉舟的做法,毕竟相比新天下,这个策略要高明得太多了。新天下唯一的武器就是价格,除非他能够象dell一样在控制成本方面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否则没有研发能力的公司如果也能代表民族工业的希望的话,那我们的民族工业还有什么希望。而联想,虽然目前看来成功的希望很小,但是如果能够成功,中国也会拥有真真正正的世界级的企业,而不是象中石油,中石化这样是依赖资源垄断地位进入500强。我是衷心预祝联想获得成功,这也是大大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