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浅谈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优秀范文五篇)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18-704539 9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20 09:33:3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浅谈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关系到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惠及子孙的伟大工程,搞好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应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措施

一、我国生态环境基本状况

1、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保护和改善,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主要表现在:植树造林,防治沙漠化,水土保持,国土整治,草原建设,及天然林资源的保护等,并逐步完善了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问题:虽然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全国生态环境状况仍然面临严峻形势,问题依旧大于成绩。目前我国环境总体在恶化,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生态赤字逐渐扩大。突出表现在:

(1)、大江大河的源头地区生态恶化加剧,沿江湖泊、湿地等日益萎缩,水源涵养、调蓄洪峰等功能衰退严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加剧了植被退化、土地沙化。

(2)、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初期,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现在,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达到356万平方公里,形势十分严重。特别严重的地区主要有,黄土高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以及长江中上游和横断山脉地区。

(3)、土地沙漠化严重。我国北方的沙漠、戈壁以及沙漠化地区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5.5%,目前有5900多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和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是世界上受沙漠化之害最深的国家之一。

(4)、森林资源锐减。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5)、地下水位下降。由于对地下水的过分开采,导致华北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

(6)、大气污染严重。现代社会里,随着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的大量排放,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今年来,酸雨不断蔓延,不仅影响着大陆,而且也影响着临近地区。

(7)、水资源污染及短缺。我国属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虽然总体达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部分河流开发利用过度,已超过国际警戒线;另外,水污染现象也愈演愈烈,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不断被排入江河中,使水体污染不断加重。

(8)、人口压力。目前,我国人口已逾13亿,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也是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最大压力。人口众多,迫于压力,人们不得不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砍滥伐等,人口问题是我国面临的最大压力。

二、生态环境恶化原因

1、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这是由自然环境的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是经过较长自然蕴蓄过程后发生的,主要受自然力操纵,如,地震、火山、泥石流、台风、旱涝等。

2、次生环境问题:

(1)、落后的生产方式与人口压力。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生产力最重要因素是劳动者体力,而客体要素是耕地,新增劳力只有获得土地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于是,同步于人口增长,耕地不断地被开发。人们以一种几近掠夺式的开发,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平衡机制,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直接加快了生态退化的速度。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为了生存而不断开垦荒地、超载放牧、乱砍滥伐、过度抽取地下水,破坏自然的自我恢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高昂环境代价。人口素质低下,尤其是大批农业剩余人口进入低技术、粗放乡镇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分散排放,难以治理。同时,人口就业压力迫使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发展,产业发展难以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工业对资源依赖程度高,“三废”排放强度大。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一半,但GDP单位能耗、物耗,及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均大大地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3)、生态保护工作不足。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全国性的生态环境检测网络,不能对环境现状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一些部门单位监督不力、执法不严,使许多环境破坏现象屡禁不止,加剧生态退化。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一些产业在税收和政策方面缺乏国家支持,41%保护区未建立管理机构,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并且,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仍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还不完善,生态保护能

力落后,各地存在经费紧张、装备落后等问题。

(4)、管理体制和方法的缺陷。管理体制中,弱化了中央调控的能力,使各地为维护自身利益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部门分割,难以形成合力,造成管理真空;某些行政部门同时兼有部门开发和保护的职能,重开发,轻保护;保护环境没有成为考核政府官员的主要政绩,很难杜绝掠夺式开发。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中心,保护和改善自然恢复能力,同时加强法制,严格监管。

2、基本原则: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并举。

3、近期目标为,到2010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远期目标为,到2030年,全面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使物种丰富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四、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培养科学素质较强的新一代劳动力,同时加强科技在产品中所占比重,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过渡到以技术密集型为主。从而减少对资源的开发以及环境的污染,变粗放型经济为集约型经济。

2、建立生态保护区。在江河源头、重要水源涵养、江河洪水调蓄、防风固沙等区域建立生态功能区,对区域现有植被和生态系统应严加保护,停止一切使其退化的开发活动和认为破坏活动,停止一切产生污染的工程项目建设。同时,控制区域内人口增长,必要时刻采取移民措施。

3、加强对水、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管理,并完善相关法律法

规,对其开发利用进行管理,有节制、有计划地开发,禁止无限制的开发和利用。

4、对生态良好区要重点保护,对于物种丰富并未受破坏的地区要抓紧抢建一批新的保护区,如横断山区、西双版纳、大小兴安岭、三江平原等。

5、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在现代化进程中,切实保护好各类生态用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二者并重。

6、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各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协调和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本辖区的生态保护重点工作。

7、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制定地方保护的管理条例。

8、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增加宣传设施,加强新闻舆论监督,表扬先进人物典型,揭露违法行为。

第二篇:青藏铁路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青藏铁路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 环保列车实现“污物零排放”

青藏铁路(青海西宁至西藏拉萨)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铁路,穿越神奇洁净的青藏高原。人们担心,在它以优美的身姿驰骋的同时,会给“高原净土”脆弱的环境带来隐忧。

与普通列车不同的是,进藏列车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保证了车体内生活污水污物零排放。

1.列车上的厕所是特制的。青藏铁路不允许向车外沿途排便,列车上的厕所采用真空集便装置,废物废水都有专门的回收设备。

排泄物通过真空集便装置和连通管系集中收集到车下吊装的污物箱内,污物箱的容积可以满足连续运行42小时无须排放的要求。废水通过排水管系收集到污水箱,污水箱可以满足连续运行18小时无须排放的要求。厕所集便装置采用真空式,新型的真空喷射器解决了高原低气压对集便系统真空度、抽取真空时间和冲洗循环的影响。

2.在格尔木车站还要集中进行吸污作业和垃圾回收作业,污物

箱、污水箱和垃圾箱清空后,再进入格拉段运行,完全可以保证污水污物零排放。

车上采用列车专用垃圾压缩机处理其他废弃物,能保证沿途环境不受垃圾污染。

 环保设计施工破解生态难题

青藏高原是不少河川的发源地,生态环境原始、独特而脆弱。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青藏铁路建设要珍爱高原一草一木。青藏铁路建设部门与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政府签订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首份环保责任书。

据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黄弟福介绍,青藏铁路仅环保投入就超过11亿元,接近工程总投入的5%,是目前我国环保投入最多的铁路工程项目之一,并在全国重点工程建设中首次引进了

1.藏铁路总体设计师李金城说,在自然保护区内,铁路线路遵

循“能避绕就避绕”的原则,施工场地、便道、砂石料场的选址都经反复踏勘确定,尽量避免破坏植被。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巴羊欠见证了青藏铁路的两次施工,他深有感触地说:“以前铁路修到哪里,植被就破坏到哪里。

此次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实行了定点取沙,沿线生态环境保持地相当

2.为了恢复铁路用地上的植被,科研人员开展了高原冻土区植被恢复与再造研究,采用先进技术,使植物试种成活率达70%以上,比自然成活率高一倍多。这些举措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3.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首次建设野生动物通道

青藏铁路总指挥部的监测表明,藏羚羊已经适应了人工营造的迁徙环境,大批藏羚羊通过野生动物通道自由迁徙。

为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青藏铁路全线建立了33个野生动物通道。2002年夏季,国家珍稀野生动物藏羚羊产仔迁徙时,相关施工单位主动停工为它们让道。野生动物通道的建设,充分考虑了沿线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迁徙规律等,以保障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殖。

建议:

1.向来西藏的游客发放宣传单,让他们不要购买濒危动物的纪念品.2.制作指示标语

七年八班姜昕冉

第三篇: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中铁十局三公司苏州项目部文件 中铁十局三公司苏州项目经理部 [2007] 6号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通知 项目经理部所属各部室:

浦庄大道等13条路污水管网工程全长25.9km,主要工程项目为顶管、拖管、开挖管施工。工程量大且相对分散,施工参战机械多,工作面广,故认真落实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在本工程中显得尤为突出重要,为了减少粉尘及噪音污染,控制施工污染,使植被破坏及水土流失减至最低限度,特制定本标段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组成如下: 组长:宋 凯、周传林 副组长:程 刚、王育、曹荣昆

成员:魏喜、王帅、张怀宏、王昌涛、龚荣兵

项目经理部和各项目队分级负责,加强施工作业现场控制和职工的环保生产教育。同时,采取定期检查、专人检查、班组自查、职工互查相结合方法,深入开展创建本标段生态环境标准工地活动。

(2)防止和减轻污水污染措施。

①完善施工中的临时排水系统,防止雨季到来时水流对坡面的冲刷,造成排水对附近水体的污染。

②钻孔桩用的泥浆以泥浆池存放,废渣弃至弃碴场。

③工程废水和生活污水,经过沉渣池过滤,检验水质合格后,方可排入河流。

④清洗集料用水或含有沉淀物的水在排放前先经过过滤、沉淀处理;

⑤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附近的水体造成污染; ⑥施工机械防止漏油,施工机械运转中产生的油污水及维修机械时油污水不得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⑦施工期间,水泥、油料、化学品的堆放严格管理,防止在雨季或暴雨时期,材料随雨水排入地表对附近的水域造成污染。

⑧工作井外设置沉淀过滤池,确保施工排水符合排放标准。

(3)防止扬尘污染措施。

①施工便道进行泥结石硬化,在全部施工期间,对施工场地及时洒水,使尘土飞扬减到最低程度(不超过1m);

②开挖的土石方及时清运,遇风时淋水降尘;弃土、弃碴堆放到指定弃碴场;弃碴场弃土完毕,表面进行复耕、绿化。

③水泥和其他容易起尘的细料和松散材料放入库内保存。④有粉尘发生的施工场地,如水泥砼拌和场所的投料器均加设防尘设备。

(4)防止噪音污染措施。

本工段施工现场200m之内有居民区,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可能将噪声大的作业安排在白天(6:00至22:00)施工,尽量避免夜间(22:00至6:00)施工。现场加强环境噪声的长期监测,指定专人负责实施噪声监测。

①所选施工机械符合环保标准,操作人员经过教育。

②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推土机一次推土量及装载机装载量,严禁施工机械超负荷运转。

③加强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缩短维修保养周期,使机械保持良好的运转状态。

④运输车辆噪声采取减低速度的方法进行控制。

(5)其他生态环保措施。

①施工期间,施工破坏植被的面积将严格控制,除了不可避

免的工程占地、砍伐以外,严禁发生其它人为形成的破坏。

②施工临时设施,如便道、料场、生活生产房屋,按照少占农田耕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布置。

2007年7月14日

主题词:环保措施通知抄送:顶管施工队,开挖施工队,拖管施工队。苏州项目经理部2007年7月14日印发

共印8份

第四篇: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提出针对本项目环保工作的要求和环保措施,提高参建职工的环保意识和注重环保的自觉性。

2、严格执行设计文件要求和国家及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规定,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项目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与措施,严格遵照执行。

3、建立环保工作各级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即领导层抓全面,管理层抓重点,实施层抓具体落实。同时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每月对施工环保和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及时整改。

4、坚持环境保护工作与设计、施工统筹规划,同步运作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与时间,合理规划施工用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环保与施工同步,恢复措施紧跟,施工中保护施工界外的地表植物和排水沟渠,施工后及时平整清理、恢复植物,完善排水系统、清除垃圾。

5、精心保护地表植被,对施工限界内的植物、草皮、树木等做到尽力维护,尽可能将铲除的草皮养护好用于地表防护。同时对施工废弃物和生活垃圾集中运至指定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严防逸散,对动植物造成损害。

6、加强对大气质量的保护力度,在运输水泥等易飞扬物料时用蓬布覆盖严密。配备专用洒水车,对施工现场和运输道路经常进行洒水湿润,减少扬尘。

7、加强对噪声限制的保护措施,机械车辆途经施工生活营地或邻近居民区时减速慢行,不鸣喇叭。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尽量降低夜间车辆出入频率。

第五篇: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对策

班级:水利工程姓名:王鹏学号:28号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推广科学技术等方面加大力度,从而进一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兴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形势还相当严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987年2月,布兰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长篇报告中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了“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DenBos宣言”,即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发展宣言。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是一种能够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的农业;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使用恰当、经济能够维持、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1994年7月,《中国21世纪议程》把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业投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二、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农业用水资源匮乏、土地盐碱化和农田污染等,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首先,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下降。水土是农业的基础,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丧失,使土地变得贫瘠甚至荒废;蚕食耕地,可以说直接剥夺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空间;农业水资源被污染,影响了农业灌溉,破坏了农业生态。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对草地的盲目开垦,使森林、草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能力减弱,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工业“三废”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和不合理的使用,使农业耕地发生大面积板结,致使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

其次,导致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危害程度加剧。森林、草地的减少,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蔓延。水土流失,使河床、水库、湖泊等淤泥增加,河床增高、水库库容减小、湖泊蓄洪面积减少,加剧了洪灾。土地沙化,使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可以说,如果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不能彻底改变,中国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灾、成灾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最后,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维护它的平衡极为重要,保持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基础,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多年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使得许多地区自然资源调节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者消亡。由于土壤成分的改变和化肥、农药等在农产品中的大量残留,使一些本来应给人体增加营养的农产品变成了携毒品。农产品质量等级下降,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包括人们的观念落后,传统观念、习惯以及错误的认识致使人们环保意识淡漠,无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法制和制度建设落后;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不够完善和成熟;生态农业和节约农业发展不够等。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必须根据造成环境问题的各种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现阶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截至2001年底,国家制定和完善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资源管理法律。同时,国务院还制定颁布了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30余部行政法规。这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既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也要加快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强大舆论。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要做到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

同时,在法律进行完善的另一面,还要提高广大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就要求大力开展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方面,政府必须在各方面强调农业环境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发展生态环保农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向人们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激发人们从事环保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改变“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传统观念,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对人们有计划地进行环保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结构的调整要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来进行,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凭借自己的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避免了结构趋同、供过于求、浪费资源,而且又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弊端。

例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发展特色农业,既可以发挥区域优势,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中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挥固有的粮食优势,多生产粮食,保持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证粮食安全。这样不同的地区各有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既提高了经济效益,满足了市场,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形成了合理的生产布局。

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

通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国长期存在的过度开垦和放牧使得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草原退化严重,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的生态建设工程。

同时,由于近些年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为了切实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并附以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措施,切实保护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数量。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源资讯管理系统,开展土地资源的详查工作。

4.大力发展科技,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及技术服务,有效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不到50%,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0%左右,氮肥利用率仅为35%,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17%左右。

“十一五”期间,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围绕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三大任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优势农产品核心生产、加工技术攻关。加大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度。加强已有先进、成熟技术的中试、熟化、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创新推广机制,促进科技与农业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率和转化率。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新机制。最终使我国农业真正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综合生产能力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可持续发展思想概述[J].国土开发与整治,1995,(6):1-5.[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3]李锦顺.城乡社会断裂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05,(2):28-32.[4]张玉林,顾金土.环境污染背景下的“三农问题”[J].战略与管理,2003,(3):63-72.

浅谈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优秀范文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