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集体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途径
班集体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途径
南通市启秀中学程丽华
中文摘要:班集体是一个微观的社会体系,是学生参与社会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沃土和摇篮。班集体建设要倡导 “以生为本”、“和谐发展”的新理念,班集体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用“系统管理”的方法看待班主任工作。
关键词:班集体以生为本和谐发展系统管理整体效能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的教育理念发生着深刻地变化,班集体建设也呼唤着新的思维,渴望着新的管理智慧,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更新班集体建设的理念,调整班集体建设的思路,创新班集体建设的途径,使之更加符合现代学生的实际,顺应时代的要求,顺应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所以对班集体建设的研究和探讨仍然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以生为本”是班集体建设的基本前提
在传统教育学理论体系中,班集体属于学校德育的范畴,把班集体理解为学校德育的工具和手段,忽视了学生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班集体建设在整合优化班级各种教育和文化因素中的独特价值。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发展观,“以生为本”就是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个体,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生为本”是班集体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以生为本” 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班集体建设就是要“以生为本”,重视每位学生的价值,为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形成和发展开辟广阔的天地,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展示其天资、才能与个性。调动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让他们做集体的主人,在集体活动中唱主角,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班集体建设中。让每位学生感到在班集体中,自己对于他人来说非常重要。让每位学生都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主体,相互感染,相互激励,如同磁场,其辐射和穿透对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和全面提高起着重要作用,最终构建一个满足每位学生发展需要和“以生为本”的班集体。
“以生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价值。新时期,我们的教育进入一个“人”的世纪。人的发展、个性解放成为教育的核心价值。“以生为本”的管理,就是把学生视为平等的人,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视为有生命的个体来尊重,坚持把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相应的环境和条件,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学生全面的、自在的发展为核心的一整套班集体管理模式。通过班集体建设达到改变人的状态,开发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能力,张扬人的个性,提高人的价值的目的。学生发展目标:“六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交往、学会创造,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终生发展的能力。
“以生为本”就是从人才强国定位教育的功能。班集体建设与学生的人生维系紧密,是为学生的将来人生有准备的教育。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全社会要高度重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以生为本”就是一种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 1
主义的接班人,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实践表明,在班集体里通过自律、互律、互助、共进,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创造性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可促进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中学阶段是学生求知习能、懂事明理的关键期,是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黄金期,班集体在学生的一生中至关重要,“以生为本”是班集体建设的基本前提。
二、“和谐发展”是班集体建设的根本任务
班集体是社会的一个微观体系,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参与社会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沃土和摇篮。一个好的班集体,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完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和谐发展”就是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统一。班集体具有积极的价值导向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目标和教育内容,拥有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班集体具有社会化的功能。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使一个自然的人变为社会的人。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从“生物人”逐渐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即个体习得社会文化规范和适应社会环境,成为社会合格学生的过程。学生在班集体中要遵从和依照集体规范行事,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班集体的每位学生都来自不同的社区和家庭,拥有各自不同的社会知识,经验背景,通过集体活动相互交往可以习得各种社会经验和处世能力,从而养成一个社会公民的基本品质,使班集体中的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就是调控教育系统中诸要素的关系。“和谐发展”自然跟学生的自身素质有关,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要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设和谐的教育条件和氛围,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首先,要广开交往渠道,促进人际交流。交往和交流是和谐发展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通过交往与交流,才能促进思想与感情的接近、沟通与理解,才能进一步密切联系,增进友谊。组织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是促进“和谐发展”的主渠道。其次,优化人际关系,能提高“和谐发展”的质量。“和谐发展”实质是价值观念的一致,因此群体价值观念的正确与否决定着班集体“和谐发展” 的质量高低。我们在班集体中需要建立的人际关系是平等、友爱、团结、互助、共同进步,为此,让学生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让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
“和谐发展”就是有效地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一个好班集体,在开展活动时要善于依靠全体学生的共同支持和参与,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给个性各异的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通过班集体活动和积极和谐的人际交往,引导学生自觉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又充分发挥和发展了学生智力和能力。这样不仅尊重个性差异,完善每位学生的个性,而且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和谐发展”和全面提高。促进学生的个体目标与班级共同目标和谐,既保证完成班集体共同目标,又实现了学生个体目标。
所以说,“和谐发展”是班集体建设的根本任务。班集体像一座长长的桥,通过它,学生们跨向理想的彼岸。班集体像一条挺长的船,乘着它,学生们越过江河湖海,奔向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社会大舞台。很多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多年,仍念念不忘当年的班级,可见班集体对学生个体影响之深远。
三、“系统管理”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保证
班集体是在教学班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协同体,它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自主教育共同的基层组织。班集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班集体建设的系统就是开发利用班集体建设的所有资源,协同各种力量与要素,充分发挥班集体自组织功能的最优化管理系统。
“系统管理”就是为协同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班集体建设是协同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自主教育。班集体建设要发挥任课教师的协同作用,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班集体建设的核心指标。班集体建设要创造条件,让除班主任、学生以外的家长及社会更多人员进入系统,同时利用多种资源,使得班集体得到物质、能量、信息保证;使更多的人参与班集体建设,调动多方面力量的积极性,通过竞争、合作,使班集体产生新的模式和功能;组织一系列突出主题、注重实效的活动,使得班集体建设得以维持和发展;运用好的组织方法,创造有序发展的良好路径,在班集体建设系统中让所有的发展都成为一种充满爱意的、自发的、和谐的集体行为。
“系统管理”就是为素质教育的目标“育好人”提供平台。班集体建设属于非线性协同系统,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之间的协同发展,班集体建设中学生的互动体验、共同成长、全面发展等多维建设目标包含了班级管理的目标。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全体学生的参与下,制订合理且可行的条例与规定,以引导和规范集体学生的日常道德和学习行为习惯。学生既是接受管理的客体,又是进行管理的主体。既要使制度条例真正成为全体学生的集体规范,又要使制度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班集体建设的主人,成为建设班集体这座大厦的“设计师”,而不是成为班集体这座大厦的“房客”。只要学生把班集体建设当作自己的事情,才能将自己的才干奉献给集体,与班集体同呼吸共命运,把自己融化在班集体中。
“系统管理”就是建立和完善班集体建设的体系。班集体是由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构成的体系,班集体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是班集体建设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生群体是班集体的主体参与力量,是班集体中的学习群体;教师群体是班集体的价值引领力量,是班集体中的导学群体;家长群体是班集体的资源开发力量,是班集体中的督学群体;社区群体是班集体的社会促进力量,是班集体中的助学群体。建设充满文化气息的集体,逐渐形成富有特色的班集体精神文化,是班集体建设重要方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宽容、理解和合作的处世态度体现了班集体特有的发展理念,也是一个班集体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班集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单位,班集体建设有利于整合学校各种教育因素,提高学校和班级教育的“整体效能”。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班集体是满足学生精神需求,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场所。综上所述,在班集体建设中“以生为本”是基本前提,“和谐发展”是根本任务,“系统管理”是重要保证。
新思维,新角度,新的理论诠释了新课程背景下的班集体建设新的内涵,更新了班主任对学校班集体建设工作的看法,倡导我们要做一个心态健康、生活幸福、工作得法的班主任,建设一个有序规范、有凝聚力、团结互助、和谐发展、有自己特色的班集体。
第二篇:新理念新思路
新理念新思路
——谈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邳州市土山高级中学娄海林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者,有一定的权威性,是知识的化身,教师将知识整个灌输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得到逐步改善,课堂教学的中心已开始逐渐转移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角色运用已在实施。教师在备课时,已能注意到如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让学生回答问题、分组活动、小组讨论,分角色表演等。但是,这种课堂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非常浮浅的表层,还没有真正能与所学的语言结合起来,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课堂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老师手中,学生没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
《新的信息机技术课程标准》中规定信息技术教学的总体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它根据信息技术课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综合操作技能。因此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将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变化也将发生如下新变化: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向知识的引导者转变
过去“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准备一桶水、一桶活水”。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教师是唯一的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注重的是单向的知识灌输。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寻找水源的人”,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在教学活动中,以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同化并建构知识更新。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而不是灌输。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来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究式地学习以及合作学习。学生不是一个待灌的瓶子,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极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的做法。
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而忽略了知识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运用和学生思维的过程。比如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吸引教学”法、“实例操作”法和“任务驱动”等,坚持“以用为主,培养能力”的原则,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对于培养有较强
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方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由此可见,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学生对自己学习知识的过程不了解,没有能力开发和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那就只能是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机械学习。
三、由重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讲为主,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机械地记忆,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比如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教师注重对重点词句的讲解,注重对知识单向度的灌输。让学生只是掌握住这些语言点,然后再做相应的练习题便以为学生在考试中准能考高分。这样的学习只能是被动地学习。而随着改革的进行,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的学习。教学评价标准也应当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四、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挖掘者转变
以前教师认为教材与自己无关,专家设计好教材,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消费者”去消费,满足于“教书”,满足于把书本知识教给学生。而现在教师要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
主动的课程开发者。教师不要迷信教材,不要有了教材就完全根据教材去教学,没有教材就不知所措。教材的优点是标准、规范,但缺点也随之而来:它固定、僵化,用不好就约束了教师的创造性,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而不是“使用”教材,造成教师的“教材就是课程”的偏见。在课堂教学当中,老师们普遍的做法是课本上有的就教给学生,而且往往是很规范地按照教科书上的编排顺序一一对应的教给学生,不敢把它打乱顺序,也不敢将其内容有所改变。
五、由师道尊严向平等民主转变
过去教师像警察,目的是严格纪律,对学生实施严格控制,师生关系过于严肃,缺乏亲和力。对学生批评多、鼓励少。新课程则提倡营造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作为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中提供帮助的服务者,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六、由教书匠向研究者、学习者的转变
过去有人问教师“你是干什么的?”回答是“在学校里教书”。教师满足于作一名“教书匠”,认为研究是专家的事与自己无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路上来。”实际上,每一位教师都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能切合实际的改进意见。凡事只要能认认真真地去做,去研究,必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作为一个引导学生寻找水源的人,还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台北师大的陈美玉教授曾说:“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变通则。教师只有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与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将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通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不断地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篇:新理念催生新思路
新理念催生新思路新举措创造新业绩 ——西充县地税局提前七十天超额完成半年税收任务
开年以来,西充县地税局新班子准确把握和研判西充地税工作当前面临的形势,立足西充税源实际,围绕组织收入中心,坚持把做大规模、缩小差距、加快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瞄准既定的发展目标、思路和重点,举全局之力,集全局之智,以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手段,大打组织收入“组合拳”,确保了税收收入保持持续较快增长。截止4月23日,全县共入库税收收入5393万元,完成计划的51.86%,同比增收3027万元,同比增长127.9%,于4月20日提前70天完成半年税收任务,其收入总量、增量均为历史最好水平,其增幅、进度一直位居全省、全市前列。他们的具体做法:
一、是把目标锁定,向现实要收入。局党组客观认识到:西充县局是全市系统唯一一个收入没有上亿的单位,无论从纵向看,还是从横向比,西充的税收收入总量在全省59个扩权县和全市排名中,始终居于末尾。客观的要求、部门的现状、领导的期盼、地方的发展都需要、都迫使西充必须努力实现多收超收。基于此,局党组理性提出了“一年上个亿、两年快增长、三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号召全县地税干部树立爬坡上坎、负重前行、逆势赶超的信心和勇气,树立不
进则退、不争则慢、不追则衰,有为才有位的竞争意识,努
力做大做强收入规模。
二、把管理做细,向征管要收入。完善细化重点行业、重点税种、重点税源的征管措施;建立健全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建立健全
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等税源数据库,完善和落
实税收管理员制度,以税务登记管理为抓手,加强案头分析
和下户检查,加强纳税人户籍案头管理和实地巡查;开展“税
收执法整顿年”活动,抽点精干力量开展建安房地产业税收
清理,召开工业企业税收工作座谈会,做好信息共享比对工
作,及时掌握重点税源的经营状况和纳税状况,提高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清呆欠、核死欠、追陈欠、压新欠等
措全面清理欠税,大力追缴陈欠,依法核销死欠,严格控制
新欠,努力化解欠税风险,确保税收及时全部入库。
三、把基础打牢,向科技要收入。充分利用全省地税数
据大集中系统,加强数据录入、管理和运用,全面实施“网
格式”税源管理,把对纳税人的户籍管理引向深入,减少了
管理死角,严格“以票管税”。纳入系统监管的户数从上线
之初的3846户增加到 4537户,充分运用新征管系统收集掌
握大量的涉税信息,并以此作为依法催缴、限改的主要依据,使潜在的税源及时转化为现实的税收收入。
四、把责任落实,向制度要收入。严格执行“定岗位、定人员、定目标、定责任、定程序、定奖惩”的计划考核管理措施,把任务落实到征管人员头上,落实到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税源上,切实加强了对各阶段税收工作的督促检查,深挖潜力,堵漏征收,一分一厘抓入库,千方百计保目标,增强了外在压力,提高了内在动力,形成人人思任务、人人抓任务、人人围绕任务攻坚破难、奋力苦抓的良好氛围,全体动员,全力以赴努力实现超收。
五、把能量激活,向服务要收入。进一步简化业务流程,归并工作环节,减少审批项目,为纳税人提供“一窗式、一条龙、一窗清”的服务。实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政务公示制等人性化、个性化、细微化的服务,服务承诺制度;税收管理员主动上门进行纳税辅导、开展政策咨询、协助企业核算等贴近式服务,形成了征与纳对等、情与法交融、执法与服务高度融合的服务链条,极大地提高了征纳双方的信任度、认可度、理解度、配合度,主动纳税申报率持续攀升。
六、把潜力挖尽,向稽查要收入。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稽查、重点稽查和日常检查,尤其加强对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中介机构税收专项检查,对招商引资企业及民营企业税收进行检查清理,以此为整顿和规范纳税秩序的有效手段,继续扩大稽查广度,拓展稽查深度,严格处罚制度;经常性开展案例分析和专项总结,查找管理漏洞,完善管理
办法,以查促管,以查促收;完善选案、实施、审理、执行四环节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落实稽查执法责任制,大力推行“质疑约谈制”、“查后陈述申辩制”、“稽查建议制”,推行“阳光稽查”,最大限度地提高稽查威慑力。
七、把漏洞堵住,向政策要收入。既认真落实好下岗再就业、西部大开发、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又积极争取、用活、用足税收政策,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始终关心企业经营方向和营销策略的选择,帮助沟通经营渠道和提高核算能力,及时给予税收政策引导和提供方便的纳税服务,帮助纳税人渡过难关,积极促进其发展壮大;对所有办税业务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流程再造,地税服务和税收入库明显提速;科学、辩证地处理好完成收入任务与压缩“水份”的矛盾,税收收入的质与量得到有效提升。
第四篇:新教材 新思路 新理念
新教材新思路新理念
——新课标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教后感
(葛美安安徽省桐城市南演中学,桐城市2314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的编写应以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为依据,采纳标准中的教材编写建议,尽量选择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实际问题作为素材,要反映数学的价值,能表现出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笔者执教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实验教材多年,深感本套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下面就本套教材的特点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1.利用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取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新教材抓住学生认知的这一心理特点,利用丰富多彩的图形和富有挑战性的文字语言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诱发学生追根求源,不断探究,不断创新。例如,教材每一章的首页都设置了学生感兴趣的导图,文中多处巧妙地插入“比一比”、“想一想”、“试一试”等挑战性语言,这种编排可谓匠心独运,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向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2.广泛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数学是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和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然,揭示自然规律。从实际中探究出来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已经拓展到客观世界的方方面面,他们开始关注来源于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更为广泛的现象和问题,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新教材,根据初中生这一心理特点,广泛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增加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充分反映数学的价值。例如,教材内容涉及银行存、贷款问题;税收问题;股市行情分析问题;通讯问题;交通问题;工、商业利润问题;球赛问题;杠杆平衡问题;质量分数问题等等。特别是加大了利用图表信息处理问题的力度,在每一册的最后一章,都安排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
3.展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广阔空间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对于知识的呈现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改变了传统教材中首先呈现知识结论,再围绕结论展开研究的模式。教材通过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设置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地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构建数学模型,再把模型与自然、社会、生活等相联系,用模型去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尝试、探究、创新,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学习,不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教材在导入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时,不是首先搬出法则,再讲法则的具体内容及注意事项,最后巩固训练。而是首先创设问题情境:“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再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点在数轴上按不同方向连续运动的情况,得出自己的发现,最后通过合作交流、师生共同活动得出法则。这种安排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4.加强“双基”训练,注重动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程目标涉及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知识与技能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先于世界的一面旗帜,是实现其他三个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在确保中国基础教育传统优势的同时,删去繁、难、偏、旧等过时的内容,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国情实际,及时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质疑,提出问题,进而通过动手操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及时对自己的思维、行为进行反思,努力寻找最佳方案、策略,获得创新体验。例如,教材在创设具体情境后,多处插入 “你发现了什么?说说看”,在通过操作导出结果时多处插入“你还有其他方法吗?”、“你的方法是最简单的吗?试试看”等等;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之前,首先让学生动手做折纸实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讲等可能事件的概
率时,首先让学生分组做抛掷硬币实验,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的规律。
5.内容编排体现螺旋上升原则,给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新教材在教材内容编排上,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与知识特点,对于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采取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这种编排,一方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轻松、和谐的环境。例如,教材在初一学,不涉及具体的逻辑推理,对几何证明格式不做任何要求,只要求能认识图形特征,能通过简单说理得出欲求结果即可,到初
二、初三再逐渐提高要求;又如,对于统计与概率部分的内容,分散到初中每一学期学习,打破了传统教材中集中一次学完的编排,且每后一学期的内容都是在前一学期的基础上不断深化。
6.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设计具有一定弹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集中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新教材,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在确保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弹性设计教材内容,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种设计既考虑到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又有助于教师实施分层教学。例如,对每一章的复习题,突出不同的层次性,分成A组、B组和C组;教材中编入的阅读材料、课题学习等,既考虑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
7.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致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新教材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加大计数器、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的力度,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高效应,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计算时,教材中插入了利用计数器进行运算;在探
究《红楼梦》的作者是谁时,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字(虚词)统计;在分析中国体育健儿在2000年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取得的成绩时,利用计算机在网上获得相关信息;利用计算机帮助画统计图等等。
第五篇:新理念新思路新阅读
新理念新思路新阅读
——浅谈新理念下高中课外阅读指导
新余市渝水一中语文组罗朵连
关键词:知识爆炸
雅俗共赏 脑袋贫穷重提减负开放式阅读 主体性的自由阅读对话交流、探究式阅读 摘要: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学生学问太浅,脑袋贫穷。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让学生重视课外阅读,从而走向“致富”之路。其次是减负,让学生有时间享受阅读。进行开放式阅读,以点带面,把学生引向广阔的语文天地;雅俗共赏,主体性的自由阅读与对话交流、探究式阅读相统一,让学生爱上学习。
全新的课改理念,为中学校园带来了春的气息,为中学语文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给我,一个普通语文教师予新的启示。在此,与大家共享——我对高中课外阅读知道的思考与实践。
一 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课外阅读
在知识爆炸的年代,课堂上问及鲁迅、李白,同学们七嘴八舌,问及简爱、保尔、李政道、张瑞敏或者正在发生的大事,他们有的低头不语,有的很无辜地等待老师来告之,很少有人能对答如流。学生学问太浅,脑袋贫穷啊!
可是学问何其重要,“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远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热人。”
毛泽东曾这样说过。而学问在哪里,“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更多的知识在课外。
所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让学生重视课外阅读,从而走向“致富”之路。
二 重提减负,让学生有时间享受阅读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在阅读。
可是全国上下,喊了多年的减负,大家好像都喊哑了,或许发现喊错了,竟然补课照常,教育部门也是听之任之,学生的时间几乎都被作业与补课占据,于是“课外阅读”便成了学生课余的“奢侈”,可怜啊。
因此,我要重提减负,借改革之风还学生时间与自由。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快乐,课外大量阅读,成为一个有丰富知识的当代聪明的中学生。
三 开放式阅读,让学生爱上学习
1、以点带面,把学生引向广阔的语文天地
前面提到过,“教材就是一个例子,更多的知识在课外”;但“教材又是根,是本”。所以我们可以把教材作为一个点即透过教材,由点到面,引领学生走向未知。
比如,我们在教授人教版必须3第二单元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的诗歌后,可以让学生观看二十集大型电视记录片《唐之韵》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集,从宏观了解唐代,进而把学生引向唐朝的政
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等,这时候,兴趣就产生了,好奇促使学生迫切想了解未知的唐代,开始了课外阅读。“学然后知不足”,同学也开始认清历史、政治等学科了。“大语文”“大文化”的观念便渐渐产生,这是功德无量的大事,我们可乐而不为呢?
2、雅俗共赏,“浑疏搭配”,让学生营养均衡。
钱理群教授在《20世纪中国文学名著中学生导读本》序言中说:“如果胡乱追逐时髦,出版快餐读物,中学生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袋子里的烂肉’,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吃“烂肉”,喝“酸酒”长大,是可能成为畸形人的。”
这话不假,但我以为也没严重如此。经典固然要读,因为她是人类的精华,是学生最有营养的精神食粮;通俗作品,快餐读物也可以读,他们更新的比较快,反映的是现实,时看时新的网络作品、报纸杂志、各种媒体视听节目,可以让学生及时把握现实,了解生活和时下某一类人的思想,这样不是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吗?
所以,从知识层面上看,雅俗文学可以互为补充;雅俗共赏,学生才能营养均衡。
3、主体性的自由阅读与对话交流、探究式阅读相统一,让学
生真正爱上阅读。
我们说,好的作品总是具有极大的混沌性、模糊性,包含多重的(甚至是开掘不尽的)意义,有的意义甚至是可以意会不能言传,无法明晰的,所以作品的价值要在读者的自由创造性阅读中去实现。
课外阅读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感受,进行自由的创造性
阅读,这也符合阅读的基本规律。
新课标强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质疑和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具体到课外阅读也是如此。
所谓“不吐不快,吐而后快”,我们可以每一周或每两周拿出一节课时间专门交流课外阅读的个体感受,或者要求全校性的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周。可以围绕某一主题进行交流,也可以围绕某一本书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做到资源共享,还可以做到思维互补。长期这样对话与交流,就会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本,去再阅读,再创造,再探究。同时也会活跃我们的语文课堂,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学得更加有深度和广度,从而爱上学习。
指导学生进行主体性的自由阅读与对话交流、探究式阅读时我们的责任,也是时代的迫切需求。
课外阅读可以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底,可以为学生的终身精神打底。我们要培养出有丰富知识的人才,还要培养出会自我学习的人才、有独立思想的创新性人才。让课外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让我们的学生不再“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