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中关村的建设与发展
“文化中关村”的建设与发展
王长田
2011年第8期 责任编辑 刘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墨非
201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比上年增加近2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的12.3%。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得以确立,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整体实力日益雄厚。尤其是电影行业,发展成就令人瞩目。去年北京电影票房收入达到11.8亿元,比上年增长46%,连续四年全国第一。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也初步形成。“十一五”时期,北京市组织认定了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覆盖全市16个区县,集聚文化企业上万家。
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并肩发展。2010年1月至11月,在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中,非公有制及混合所有制单位实现收入4483.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比重的80.5%。打造全国文化产业九大中心的目标正在实现。
现在“文化中关村”概念的提出,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出了一条可以借鉴的成功之路。
北京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但文化创意企业所得税税率大约为25%,对中小企业来说负担较重。我建议比照北京高科技企业认证的做法,建立文化创意产业认证制度,通过认证的企业可享受15%的优惠税率。
北京要发展成为国际活动聚集之都,将涉及到商业、文化等多个系统的协调。目前,很多大型活动由国有企业承办,民营企业很难进入政府采购之列。希望今后政府在进行活动采购时,向社会开放,让国有、民营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一直在宣传系统内管辖,应该有一个机构,让文化走出原有的小圈子获得充分重视,以利于其长足发展。我建议可以考虑设立“大文委”来统筹全市文创产业发展。在“十二五”规划制定前,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曾提交过一份调研报告,提出加大政府机构改革的力度,整合市文化局、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出版局、文物局、旅游局、体育局等政府部门的职能,组建北京市文化委员会,以“大文化”统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北京市是全国最早推出文化产业专项政策的城市之一,目前已经推出的各种专项政策达到26个。同时,北京也是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最全的城市之一,这些政策使北京成为全国最有吸引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地区。但是,目前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仍相对欠缺。
近年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陆续颁布了众多关于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如“海聚工程”、“十百千工程”以及成熟的人才引进渠道和政策等,为中关村聚集人才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北京的“文化中关村”建设,也应结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现阶段的实际,推出与中关村国家示范区匹配的人才吸引政策。我们欣喜地看到北京市已做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战略决定,并出台“关于加强文化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的若干意见”。相信此举会对北京吸引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有所帮助。
“文化中关村”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依托清晰准确的城市定位。城市定位提供了该城市发展形成的人口素质、消费市场、文化特色,特别是规定了政府支持的重点产业及其产业政策,以及限制一些产业的扩大甚至生存。从企业成长的角度看,企业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城市市民的支持、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因此,企业主营业务,必须与所在城市定位有多方面的契合,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平台。这就如禾苗和土壤一样,有肥沃的土壤,禾苗才会茁壮成长。
此外,“文化中关村”的建设与发展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一个城市的发展,在“引进来”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程度之后,城市自身的发展以及为企业提供的平台,将面临严重的瓶颈。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城市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越来越需要“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另一方面,企业经营活动形成的各种后果,给城市造成巨大的压力,令城市不堪重负,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人口失业、住房保障等等。
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克服企业发展需要与城市资源保障两方面的突出矛盾,有必要在立足城市定位,推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超越城市空间,面向全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积极拓展运营。这将是逐步形成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
从企业层面来看,超越城市空间就是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更高层次上开展市场合作、项目合作、资金合作、技术合作、人才合作等,促进提升企业发展方式,参与全国全球市场竞争。从政府层面来看,超越城市空间主要是要突破束缚“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体制限制和政策限制,与国际惯例和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接轨,使一个城市更快速、更彻底融入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之中。
我们期待,“文化中关村”将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第二篇:浅谈公安文化发展与建设问题
浅谈公安文化发展与建设问题
任何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公安文化历经几十载也从昨天走到今天,公安文化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面对当今公安文化的格局状态,面对未来公安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趋势,有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需要我们的思考和探讨,本文就公安文化研究的背景与视野问题、公安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性思考与战略性定位问题、公安文化建设与发展要以人文精神为底蕴等问题,提出我的几点思考和判断。
一、公安文化研究的背景与视野问题
公安文化研究的背景与视野问题。文化,这一概念从来就含有动态性的复合特点,公安文化也是如此,任何文化都有它生成的基因和程序,公安文化也是如此。公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社会文化土壤,因此,我们研究和探讨公安文化问题,无法回避的是它与现实社会的密切关系,与时代的文化背景关系,公安文化与外界不是绝缘的,而是在任何一个时间横断面上都呈现着横向的吸收和扩展的态势,它与外界不断地借鉴、感染、撞击、融合和扬弃,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式体系。因而,我们在对公安文化进行建构时,视野一定要开阔,要把建构的目光投射在时代的背景上,投放在整个社会结构的大坐标体系中,要宏观地、整体地把握公安文化建设问题,转变当前公安文化研究的视野不够开阔,关注的目光多限于公安机关内部,多限于它的内在结构和内在功能,缺乏全方位把握问题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格局。
当我们转换视野,在一个更开阔的时空背景下审视公安文化的时候,公安文化呈现出许多新的不断随着时代变化着的特点,如它的神圣性、厚重性、兼容性、实践性、开放性、承受性和过滤性等特点,体现出了公安文化的外在功能和价值。公安文化是实践性的,在实践过程中,它是一种行为准则、行为模式、行为规范,表现为它对社会伦理、道德、风俗、民情的承受性;可消解、析疑各种文化形态的过滤性;对人生哲理和时代精神的兼容性等。在现实生活里,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网络中,一切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及日常生活方式都要受到周围社会关系和文化环境的制约和钳制。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位公安民警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因此,民警的思想、感情、性格、行为等,总是带有一定社会文化的模式特征。社会文化对民警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行为规范上,民警也是社会的成员,要在社会中生存和活动,其行为要符合社会规范,在社会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社会文化造就人的心理和人格,人类的正义感、是非感、审美感、羞耻感、罪恶感以及认知、情绪诸如此类的道德与良心、伟大与崇高、鄙俗与渺小等人格,都是社会文化赋予的,一个人愈是接受先进文化的教化,人格愈高尚,伟大的文化造就伟大的人格。可以说,文化对人的心理、品德、性格的影响是最深层的社会化。
在当今世界文化形态、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形态,都不是单一的、纯而又纯的,总是存在着主流文化、亚文化、反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还存在一些带有愚昧、颓废、低级、庸俗等色彩的落后腐朽文化。我们公安民警处在与境内外各种违法犯罪分子斗争的第一线,精神压力大,接触社会消极因素多,容易受到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因此,应努力加强公安文化的过滤性功能,充分发挥公安文化所具有的对社会种种文化现象的析疑、排斥、改造、认同、滤出纯洁、促成升华、消解负作用的功能。公安文化建设要特别强调弘扬主流文化、引导亚文化、遏止反文化,用先进文化占领公安机关的文化阵地。
公安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与时代发展相一致,公安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说明了只有那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才能称之为先进的公安文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凝聚为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则对民族精神产生负面的影响;优秀的外来文化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养料,消极的外来文化冲击民族精神。因此,公安文化的建设,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累加,而是要进行积极的整合。
我们在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探索公安文化的特点,是为了找到既符合社会客观现实,符合时代精神,又符合公安机关自身实际;既具有实效性,又便于操作的文化育警、文化强警的途径和方法。公安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复合的系统工程,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内涵,要直面时代的新要求,发展新观念,增添新内容。公安文化不是一个孤立自足的整体,公安文化是一个与时代完整呼应的整体,离不开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离不开时代的文化背景,它包含着鲜明的政治内涵,体现了时代精神,汇入中国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因此,不能把公安文化建置于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之外,置于时代精神和文化背景的视野之外。否则,它必然是脱离客观实际,不完整、不健全的。
二、公安文化建设的战略性思考与定位问题
公安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和战略性定位问题。随着公安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我认为迫切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对公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进行战略性思考和战略性定位。这里所谓的战略性思考是指对如何实施文化强警、文化育警的战略部署,如何探寻文化强警、文化育警的有效途径,如何规划公安文化的建设,如何既向科技要警力,也向文化要警力等问题进行前瞻性的、深刻的、全面的研究。由此而言,所谓战略性定位就是找准公安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核心点,这个核心点是把公安文化建设定位在她是综合警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上,定位在公安文化也是警力上。
对公安文化是一种警力的战略性定位,为公安文化的研究与探索提供新的思路和坐标系。我们知道,公安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文化作为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先进文化,直接影响民警的思想、精神,激发民警的热情和斗志,塑造民警的人格和信念,对民警的素质和公安队伍的建设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公安文化作为文明智慧的结晶,可以为公安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些正是体现和说明了公安文化是一种警力。
如果说中华文化是国魂,那么公安文化就是警魂。我们知道,公安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它包含着四个子系统,并构成由表及里的四个层次,即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这四个小系统形成了公安文化由表层至深层的有序结构。物质文化最为具体实在,属于表层;行为文化是一种活动,处在浅层;制度文化是观念形态的表现形式,是人与物的结合部分,位属中层;精神文化是观念形态和文化心理,层次最深。这四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物质文化是文化的基础,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行为文化是文化的外壳,它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动态反映;制度文化是文化的关键,它把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统一为整体;精神文化是主导、是中心,它决定其他文化的变化和发展方向。由此说来,公安文化作为一种警力体现为一种合力,即对民警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是一种导向力;对民警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约束力;是把民警团结起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公安文化塑造警魂,影响民警的思想意识,其中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取向、哲学信仰、法律意识、道德规范、审美情趣、心理习惯等。公安文化有时是无形的,但它的作用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无形的比有形的重要、软件比硬件重要”。在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文化对经济建设和整个现代化事业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在市场经济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就是经济规律;同时还有一只看不见但不能忽视的手,那就是文化。世界500强企业的发展进程已经表明,文化是一个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动力,更是组织管理中一座有待挖掘的富矿!
公安文化作为一种警力,还体现在智力因素(科技、教育等)、精神力量(理想、道德、价值观等)、环境效应等方面。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可以说,警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警力的强弱,公安机关要完成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任务,越来越依赖于警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警察队伍的战斗力,“更多的是取决于警察智力资源的开发,取决于警力系统中智力资源、知识资源的含量与配置”。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的竞争将主要是人的竞争,而人的竞争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文化的竞争,所谓“文化是明天的经济”的认识,也预示着一个文化竞争时代的到来。所以,必须依靠文化的强大作用,提高民警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以国民素质和智力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成为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在这种情况下,先进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搞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是保持我国经济增长后劲、提高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相对而言,公安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必然成为综合警力的重要标志。
公安文化也是一种警力,还体现在管理效能上。我们知道,公安管理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公安文化的管理效能是以一定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行为来影响和规范民警的思想、行为,体现为一种感召力、凝聚力、行为约束力、目标导向力,公安文化表现为一种精神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学识文化和科技文化,它的核心效能是促进公安队伍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提升公安民警忠诚、公正、服务、效率的品质。我们知道,现代组织管理模式已经完成从“经验”到“科学”再到“文化”的3次跃迁,这其中的成败经验与教训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企业文化力、商业文化力、金融文化力,特别是城市文化力的崛起,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就是经济时代的特征。“文化管理”被认为是当今全球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巅峰境界,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介入组织管理活动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在这方面,公安文化的拓展空间和建设领域是相当广阔的,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先进文化建设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面对未来的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除了要认识公安文化自身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应认识公安文化在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公安文化建设要以人文精神为底蕴
公安文化建设与发展要以人文精神为底蕴。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她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是一种文化的价值标准,是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一种对人的生存、价值、权利、命运的注重与关怀,她关注并维护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价值与意义,关注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等。人文精神主张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实现人的目标,探求更符合人类理想的生活方式,体现人类对人生理想和价值意义的追求与确认。可以说,人文精神是公安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缺乏人文精神的公安文化其发展和建设必然缺乏后劲,缺乏人文精神内涵的公安文化活动必然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功效。
以人文精神为底蕴,体现在公安文化建设中,就是以警为本,既要从严治警,更要以情待警。在公安文化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民警的思想道德、警务技能、精神面貌决定了公安文化的整体水平。因此,公安文化建设必须以警为本,一切为了民警,尊重民警,关心民警,爱护民警,保证民警的心理健康,关怀民警的情感世界,促进民警的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全面的发展。调动民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民警去追求更为科学的人文精神、人生价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拓展、丰富民警的人生价值内涵,帮助民警建构文明、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方式。帮助民警正确认识和把握公安工作的规律,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人的建设,不断增强公安队伍的凝聚力、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
以人文精神为底蕴,体现在公安文化建设中,就是以民为本,既要保障人权,也要尊重人权,把执法为民的思想根植于每一个警种、每一个民警身上,落实到每一个执法环节中,切实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公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要从增进人民的感情入手,从深入开展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的教育入手,从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入手,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各项执法工作中,让民警“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去工作,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满腔热情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事情着手,继续推出便民、利民的措施”。公安文化建设中要以民为本就是积极探索有效机制和方法,防范和杜绝“发生伤害群众感情、漠视群众疾苦、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努力把握公安文化的丰富人文精神内涵,牢固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使公安文化建设真正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公安文化建设与发展要以人文精神为底蕴,就是要把人文精神内化为民警的精神品格。人文精神总是直接地体现在人的人格力量、人格素质上,它可以表现为道德、良心、意志等,虽然并不等于道德、良心和意志,但它是道德的依据,良心的根基,意志的支撑点,而这些又是公认的人格的主要构成要素。正如我在前面谈到的,在现实生活里,我们每一个民警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生活,无时无刻不受到一定社会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在社会的实际运行中会遇到许多矛盾、失衡、失序的问题,如当今的中国还存在着“物欲化倾向:重物质,轻精神;粗俗化倾向:向原始的、本能的方向复归;冷漠化倾向:灵魂的瘫痪;躁动化倾向:情绪化和非理性;无责任化倾向: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浮夸虚假化倾向:经济功利性取向”等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和精神危机问题。因此,公安文化建设就是要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升民警的精神品格,注重民警坚强意志的砥砺,高尚品格的培育,使民警以健康的人格承担时代所赋予的重任。
公安文化建设与发展要以人文精神为底蕴,就是要在公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中,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建构自己的人文精神;就是要提倡深度的精神文化,提倡人文关怀,提倡诗意的追求,批判社会文化中一切浅薄的、庸俗的、丑恶的东西。所谓深度的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与世界的优秀文化交融的产物,它追求意义和价值,深度的精神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人文的品格。公安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建构,决不能割断它与中国历史的、现实的人文精神的深层关联。因为人文精神首先是指凝聚在各种文化运作中的有关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意义的哲理性认定,所以,在当代历史条件下来建构人文精神,既需要对体现在传统中的人文精神作出深刻的批判和解构,又需要对当前人类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展开清醒的反思和认知,并对公安的现状有整体的把握,达到历史--文化--哲理的特定视野融合,这样,公安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建构才能既有理论上的澄明性,又有现实中的直接性。
总之,公安文化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高民警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任务的文化,是以培养民警良好的价值共识、正确的道德意识和科学的理想追求为目标的文化,是体现新世纪公安队伍建设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的文化,是统一民警思想、锤炼民警意志、提升民警精神品格、鼓舞民警斗志的文化。公安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是基础的、根本的,也是持久的,其价值具有广泛性、深刻性、长远性。我们要增强建设公安文化的自觉性,要在全球化的大视野下,立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探讨公安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最后,我想说:公安文化如风,公安文化如水,公安文化强警、育警润无声。
第三篇:浅谈审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精选)
审计文化是审计群体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审计组织整体素质的外在反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促进审计署五年规划的贯彻落实,推动审计事业的全面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新时期审计文化的培育与构建。本文就审计文化建设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审计文化的内涵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籍中常常指“人文化成”和“以文教化”之意。《易?贲卦》中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审计文化属于“亚文化”的范畴,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种制度和组织机构,从狭义的文化概念来理解比较合适。审计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通过审计组织的领导者主动倡导和精心培育的,并为审计组织全体人员所认同和遵守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及其物质形态的总和。它揭示了以下几点涵义:①审计文化是审计组织全体人员所认同的群体意识,而不是少数人或某个人的意识。也就是说,审计文化是审计组织中的主导意识。②审计文化的核心是审计价值观和审计精神,它既可以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中,也可以体现在审计组织的制度与服务中。③审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过程,是在审计组织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受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④审计文化现象有优劣之分,只有那些对审计组织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优秀审计文化现象,才是我们要培育和提倡的。⑤审计文化以人为中心,以激发审计人员的自觉行为为目的,审计文化是自觉、主动培育的结果。⑥审计文化不可能离开一定的形态而存在,因此,审计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管理思想。
二、审计文化建设对审计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的审计工作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风雨历程,经过“边组建,边工作”、“抓重点,打基础”、“积极发展,逐步提高”、“全面发展审计事业”等各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审计监督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正值变革和发展时期的审计工作而言,塑造何种审计文化,倡导何种审计理念,形成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精神境界和工作作风,将决定审计工作能否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首先,审计文化是中国审计事业发展的要求。审计文化的培育是当代中国审计事业发展的基点,审计职能的确定及实现均依赖审计文化的选择和定位。审计文化作为审计整体素质的一种外在反映,它既能够在审计自身机体内创造良好的气氛,从观念、精神和无意识层次调动审计人员正确的工作方向和敬业精神,又能够在自身机体外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审计的生存和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使审计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审计文化是审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审计文化,可进一步促进审计制度创新、深化审计理论和技能研究,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其次,审计文化是市场经济建立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审计作为市场经济控制机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审计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也是非常重大的。它能提高财务信息的价值,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完善和有效运行,促进股东利益和管理者利益的最大化,此外还能分担企业风险。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也就自然而然地需要一个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相适应的审计文化体系。最后,审计文化受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与国际交流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各种领域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审计规则和制度面临着诸多挑战,都需要与国际接轨。加强审计文化研究,倡导正确的审计理念,形成科学的审计方法和思维模式,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营,倡导高尚的审计文明,充分发挥其在国家政治经济建设中独特的保驾护航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打造面向未来的审计文化
生生不息的审计文化,是推进审计工作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建设审计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准确地把握审计文化的作用和特点,建设适应时代发展、面向未来的审计文化,是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审计组织赖以生存的保障。要把审计文化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推进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一)树立新的价值理念,不
断寻求审计工作新的增长点
价值理念是指导组织行为的一系列基本准则和信条,一个组织所确定的各种政策,所进行的各种决策,所采取行动的方法和方式,都将受到组织所具有的价值理念潜移默化的束缚和影响,也都是组织所具有的价值理念的外在表现。因此,审计机关确定怎样的价值理念,将牵系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一个科学的价值理念,将牵引
着审计工作在纷繁复杂的审计环境中准确把握自己的方向,有效实现审计工作职能。传统的审计工作的价值理念,将监督主要理解为对问题的揭露和查处。反观审计工作环境变化后审计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效应,披露被审计事项所存在的问题仍是审计工作成果的主流,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微观经济单位有效运行具有积极影响力的成果仍是很少;反观审计工作环境变化后审计工作职能的深化和扩大的程度,不能不承认审计工作的职能范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完全协调,其中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在潜意识里存在的旧有审计价值理念,自觉和不自觉地影响着审计人员对新事物的判断。笔者认为:第一,监督本身的语言含义包含了两个层次,即对实际情况的查看和督促所查看对象的有效运转。前者是一种原始的监督,后者则是高层次的监督。第二,监督层次的选择取决于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究竟确立怎样的审计价值理念,不是依据个人的主观臆断,而是依据客观现实的要求。审计工作所面临的现实是新技术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就审计对象而言,其运行的策略、行为方式及成长需求已发生了变化,我们如果仍然以旧有的审计价值理念去审视审计对象,必然会引发审计风险,使审计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而就审计需求而言,审计工作仅仅通过反映事实的发展过程来实现对经济的监督作用已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对审计价值的期望。因此,在新的变革条件下,适时提升审计监督层次,树立建设性审计的价值理念至关重要。建设性的审计价值理念的内涵在于强调监督的效率性和价值性,强调对制度的依赖审查。建设性审计价值理念的确立,不仅有助于审计工作职能的扩大和深化,拓宽审计人的视野,寻求审计工作的增长点,扩大审计领域,深化审计职能,而且有助于审计功能的实现。审计工作依赖于同被审计单位和其他相关单位的配合,而审计外部环境的优化,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与环境发展的认同。如果我们在审计中能够贯彻建设性的审计价值理念,那么审计证据的取得,审计所应取得的相应的配合等将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从而大大降低审计风险。
(二)改变思维模式,从效益性出发实现审计功能
在传统的审计工作思维模式中,真实性历来被认为是审计的一个基本目标。但是国家审计不同于社会审计,其更多肩负的是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政府经济行为有效性的一种评价和监督,应将效益性作为审计工作的终极目的。在实施审计工作时,真实性只是实施审计的一个基础和前提条件,当一定的审计事项被确认为是真实的以后,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审查是必须的。国家审计作为一个经济监督部门,只要能够促进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有效和最优,能够增强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能够提高国家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审计工作就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强调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即“真实-合法-效益”。通过审计,客观公正地评价政府的经济行为及其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从而为政府经济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和支持。
(三)提倡人性化的审计方式,促进审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新审计文化的一个外在的表现在于强调实施审计工作时应以人为本,更多体现一切为了发展的人性化工作模式。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培养审计精神。审计精神是审计文化的核心,是广大审计人员履行审计职责的精神支柱。它是一只无形的手,其作用力在某种程度上要大于行政命令。因此,我们必须组织广大审计人员和理论工作者对其内涵和表述进行充分讨论,形成共识,科学表述,大办倡导。大家对审计精神形成共识之后,要积极倡导和宣传,做到人人熟知,人人理解,注入到每个审计人员的思想领域,作用于审计行为。
二是确定审计规划发展目标,成为审计人员追求目标的愿景。审计工作和审计事业要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必须制定现实的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给大家一个可追求和实现目标的愿景,激发大家工作的热情和追求目标的愿望。审计规划发展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审计工作重点、审计技术水平、审计知识结构要求、审计作用发挥层面、审计成果反映等,它可以导向审计工作,引导审计事业发展方向和广大审计人员努力的方向,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可以有效引导审计文化建设。
三是创建学习型审计机关,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培养紧密合作的团队精神、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追求共同目标愿景、创新思维理念和综合执业水平。通过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审计团队精神和共同追求审计目标的愿景;通过组织培训和后续教育,提高文化和专业知识水平,改善知识结构;通过宣传和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执业的政治素质;通过组织调研、考察和研讨,交流学习先进思想,构造自我超越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组织综合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培养系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促进提高执业和分析判断问题综合能力。
四是完善审计工作评价体系和用人制度,创造展示自我的内部环境。审计文化建设必须与审计机关的内部管理和用人机制相结合,以科学的工作评价体系和任人唯贤的用人制度作为保障条件,以人为本,促进先进思想、先进技术方法和先进文化齐头并进。
五是整合审计资源,构造审计整体优势。通过文化建设活动,形成共同愿景和团队精神,优化审计资源。即整合审计物质资源,为审计工作和审计文化建设提供物资条件,创造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审计精神文明;整合审计人力资源,科学配置专业人员,优化知识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做到各尽所能,相互协调,整体人力和知识优势;整合审计技术资源,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代表审计先进生产力水平;整合审计信息资源,重点是开发获取的庞大的财会数据资料,分层次、分专业进行分析评价,为宏观决策和进行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审计发挥作用的层次和地位。
综上所述,审计文化是变革时代审计工作发展的基点,审计工作职能的确定及实现均依赖审计文化的选择和定位,只有树立科学的审计文化观,审计工作才能适应时代的挑战,才能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第四篇:论保险行业文化的发展与建设
论保险行业文化的发展与建设
一个行业的文化发展程度深刻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模式、制度选择、政策取向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水平,从而深刻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水平。
文化是制度建设的必要补充。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文化是指该行业在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背景中逐步形成的与本行业相关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品牌效应的综合体现。
保险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文化内涵有自己的特色。保险文化是保险行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也是民族历史文化在保险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浓缩和凝结。我国保险行业经过多年的艰苦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理论创新取得突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建设不断加强。所有保险从业人员构成的行业群体,其共同遵循的行业理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正是保险行业文化所涵盖的内容。
保险行业文化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即引导保险业走正确的道路,实现确定的目标;约束功能,即用成文的或约定俗
成的规则约束保险行业使其健康发展;凝聚功能,即用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信念使整个行业上下团结;辐射功能,即保险行业文化不但对本行业,还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保险行业文化发展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其基本制度框架已经建立,文化建设初显成效。例如着力发展“三农”保险、商业养老、责任保险等险种,积极应对2003年非典,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等重大事件,都体现了保险服务社会稳定,服务保障民生的重要作用,保险业正朝着人性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的保险行业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如:诚信体系不健全加深了公众对保险的误解;保险经营不合规范的现象增加了经营风险;忽视外在环境建设,行业文化宣传不到位。再有,由于我们当前的保险行业文化建设更多地停留在监管层面,而其他行业主体游离于行业文化建设之外,其力量和主动性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同时,行业文化创新能力薄弱,制约了保险行业的发展。
笔者认为,建设先进的保险行业文化,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弘扬诚信为本的诚信文化。诚信是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念。保险从产生那一天起就和信用密不可分,保险公司卖的不是实物
型产品而是信用和承诺,没有信用便没有一切。因此,诚信文化应是保险行业最根本的行业文化。保险行业要坚持诚信服务,把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促进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构建人人有责的合规文化。合规文化建设是实施风险为本管理的基础和载体,是保险业稳健运行的内在要求。保险业在追求盈利的同时要重视方式的正确性,防止出现为了片面追求高速业务增长而忽视合规要求。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注重用制度来约束人,用制度规范日常行为,用制度来规范业务经营过程,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保证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建立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制衡机制。
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文化建设根本上是人的建设,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行业角度看,保险属于金融服务业,保险公司员工多属于知识型员工。保险行业员工素质的提高,不仅包括体质素质、保险专业素质、智力素质的开发,还包括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行为准则等直接调节、规范人本身行为的人本素质的开发,两者的完美组合将有助于保险行业精神的形成,并成为保险行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营造引领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文化。在现代的市场环境中,保险
宣传对社会舆论的导向和对消费者的引导作用十分明显。应以教育为切入点,普及保险知识,优化公众保险意识。各保险经营主体要切实从维护、珍惜保险行业的利益和信誉出发,力避相互排斥、诋毁,以增强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和信心。注重引导和培养理性保险消费者,引导人民群众全面了解保险业的经营规律和特点,培养理性消费心理,使保险业在获得稳定的资本注入以外,也得到成熟的消费理念和优秀的管理文化。
此外,还应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险创新文化。保险行业应从战略高度看待保险创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保险创新工作。
第五篇:安全文化与发展
安全文化与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特别是安全生产领域,安全文化日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已成为增强职工安全意识,保证企业安全生产,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有效途径。对于贯彻落实安全发展观,树立员工正确的安全价值理念,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保障安全,促进企业的安全发展,将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文化层次、年龄结构、职位的不同,接受能力拘泥于一定的范围内,从而导致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展非常的缓慢,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必须从提高职工对安全文化的认识入手,加大企业安全文化输灌,根据职工的从业属性、年龄、工种等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因素,有理有序地开展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工作,让职工从中认识到安全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激励他们积极的投入到安全文化建设之中。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安全文化建设是提升管理层次,达到长效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创新安全文化的内容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行业特征和本企业特色的安全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安全规章制度等的总和。它包括:
1.物态的安全文化。即生产设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以及生产场所,环境,安全技术装置的本质安全化。
2.安全制度文化。即安全生产法规,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的建设。以营造一种强制力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予以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使员工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的、道义的责任,从而规范员工的行为。
3.安全观念文化。它包括为安全方针、目标,安全理念及对员工行为的安全引导,强化“我要安全”意识。培养员工对自己对他人安全的关注,从而达到关爱生命,远离违章的目的。
二.创新文化建设的措施
1.加强物态安全文化建设。增加对安全的硬件投入,首先配齐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其次要完善生产设备的安全防护设施及安全设施标准化,使电站在生产现场安全设施管理上达到规范统一,为员工创造一个清晰,安全的工作环境;第三是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系统安全程度。如加装微机防误装置和带电报警装置等。通过加强物态安全文化建设,可以消除作业环境中的事故隐患,为作业环境创造安全,良好的条件,并起到提醒作业者遵章守纪,珍惜生命,勿忘安全的作用。
2.建设制度文化。在完善规章制度的同时,要重在落实,重在严格考核。制度文化建设关键在严密实施,严厉检查,严肃奖罚,严格落实,离开这个“严”字,再好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只有通过反复的、持久的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来加深对安全文化的理解,才能使安全文化深入人心,营造员工遵章守纪的组织氛围。
3.建设“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理念。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员工是最积极的因素,他们不仅是被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管理者,要发挥员工在安全管理
上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要在安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为我、为人、为企”的“三为”思想。在管理中发挥员工的作用,体现人性化管理。要树立服务观念,设身处地为现场着想,为生产一线员工着想,尽力解决实际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责任感,能够使安全工作从被动转为主动,从“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从而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员工的工作质量。
三.创新安全文化建设的形式
1.领导通过榜样作用,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行动是文化的第一步,行动在同一个环境下不断重复,习惯了,继续下去就变成文化。一个好的领导干部的行为,应当给职工树立榜样,用自己的示范作用和良好的素质去激励员工的积极性。领导干部首先要成为“关爱生命,远离违章”的模范执行者,名符其实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其模范的遵章行为和以身作则的行动就像一种无声的命令,可有力的激发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营造一种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2.开展案例解剖,安全警示教育。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故案例,分析其事故产生的根源,危害以及应吸取的教训。特别是兄弟单位的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其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把它们制作成图册,进行安全警示教育,使员工工作时刻保持警惕。
3.采用有效的载体,开展灵活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如开展安全竞赛、预案演练、技术练兵、安全游戏、安全征文等。它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形式丰富多彩,为职工所喜爱。通过有趣的活动,提高员工事故应急能力,使安全意识入脑人心,进而营造良好环境,培养队伍作风,锤炼企业精神。
4.开展亲情互动。“精成所至,金石为开”。要做到以情感人,使得安全文化深入到每个家庭,深入到每位员工的心里。如开展《对亲人安全说句贴心话》活动,号召家属发挥好安全第二道防线作用。把亲人的安全嘱托话语摆在员工的办公桌上,时时勉励,嘱托职工搞好安全生产,使遵章守纪成为每位员工的实际行动。
总之,我们的企业要利用一切宣传和教育的形式,大力弘扬安全文化,达到启发人、教育人、提高人、造就人、约束人的目的,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促进企业安全发展。
底盘二班:林野201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