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
财政案例
案例资料 财政预算,是国家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等对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的计划。每年“两会”,财政部部长所作的预算报告,都是代表们锁定的“焦点”。政府预算是一本政府公开的“财务大账”:过去的一年收了多少钱?钱投到哪里去了?今年的钱该怎么用?这些钱是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年都要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和审查。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财政预算编制较粗,“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清”,预算的透明度不高,造成了很多部门预算游离在人大监督范围之外。同样,在预算执行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办法。对每年人代会批准的财政预算,执行随意性大。由于预算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造成了执行难的问题。往往部门申请多、找领导批条子多、临时性支出多,变成“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然后再报人大常委会做出调整预算的决议。为此,在近年各地的人代会上,代表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力度明显加大。如广东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对预算中“拨2000万元给机关幼儿园”、“事业单位的行政编制外人员每人每年补贴3.2万元”等提出了质疑。浙江、四川等省的预算报告也明显加厚,列支项目也更加详尽,以利于人大代表的监督。问题分析: 1.政府预算的本质什么? 2.为保证政府预算的科学性应坚持什么原则?
解答
1、政府预算的本质是关于民众赞同和监督国家财政活动的法律制度。政府预算反映着政府的职能与政策的方向,预算过程是政治的和决策的过程。概括而言,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财政计划,即用法律形式表现,反映和规定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支活动的预期收支指标与平衡关系的一览表以及管理制度。它是政府分配集中性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和调节、控制、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杠杆。一般而言,政府预算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其次是对政府支出的控制。
2、为保证政府预算的科学性,政府预算必须符合统一性、预测性、年度性,法律性和公开性等要求。这些特征体现了政府预算的技术性和政治性两个层面的内涵。统一性、预测性和年度性等特征可以理解为技术方面,法律性和公开性等方面则主要体现了政治内涵。
3、应对措施(附送)我国要提高政府预算的民主性,一方面要形成有效的预算分权和制衡,另一方面要扩大预算程序的公众参与度。首先是预算分权与制衡。预算权力是国家公共权力的核心之一,也是国家利益矛盾最集中的地方。预算分权就是要将预算权力在立法机关、政府、政府财政职能部门及内部各组织机构以及独立审计机关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以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运作体系。如建立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三者相互分离的制度,并形成三套相互制约的机构;建立资金的使用权、支付权、审核权相互分离的制度;实行财政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还可以建立一套独立于政府、直接对人大负责的审计监督系统,并独立行使监督权。其次扩大预算程序的公众参与度。公众对程序的参与,特别是普通公民对政治决策程序的参与,是程序内在价值得以体现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显著标志。政府预算收支的多与少都将实质地影响到每一个公民或者企业,让公众参与预算程序,让相对人对自己将要承担的纳税义务与将要获得的公共服务发表看法,与政府沟通,这本身就有其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有利于预算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而且也便于预算通过后的有效执行和政策的顺利推进。
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的案例
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2、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3、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4、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5、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1)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参与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实现收入在全社会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以及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割,缩小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在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中,政府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政策工具和措施,主要包括:税收制度,税收是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各项税收特别是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收入调节功能很强,是各国政府实施分配政策的主要工具;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为社会成员在丧失劳动能力、失业、疾病、工伤、生育等情况下,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保障其生存需要。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等内容。而这种制度保障应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与其所缴纳税的多少不完全对等;工资制度,政府公务人员和政府直接举办的公共事业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奖金等工资性支出,由政府财政支出安排,其支出总额和支出标准,直接关系到这部分社员成员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全社会的收入分配格局。因而工资制度构成政府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其政策目标的重要工具;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政府单方面的价值让渡,属转移性支出,其目的是为了执行政府政策的需要,对企业、个人的某些特定行为给予资金支持,以影响相关产品和劳务价格结构,调节市场供求关系。而政府财政补贴数额、补贴对象,则直接影响有关企业、个人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和份额。(2)政府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是指通过干预、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政府稳定经济职能,还意味着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属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可用经济增长率或增长额来表示。而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贫富差距缩小,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人们医疗教育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等。即经济的增长,最终要有利于人民福利水平的改善,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为实现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需要运用相应的政策工具和手段,主要有: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工具,保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运用财政制度的自动调节功能,实现经济稳定与增长(3)政府资源配置职能 政府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政府经济活动,引导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流动,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公共选择案例 案 例 分 析 案例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机动车车牌的管理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机动车车牌是按顺序发放,由工厂批量制作好车牌,然后由车管部门按号牌顺序发放给车主。第二阶段是“九二式车牌”,即为解决车管部门和群众之间因为车牌号码而产生的矛盾,实施“电脑选号”。该政策于1992年制定并进行试点,1994年开始在全国实施。然而随着机动车数量年年猛增,“九二”式车牌的容量已经不能满足车辆发展的速度。截止2001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7398万辆,一些城市摩托车和小型汽车号牌容量已趋饱和。随着机动车总量的增加和机动车所有人结构的变化,现行的“九二”式机动车号牌由于受编号规则的限制,在数量上不能满足人作的需要,在号码选取上也不能满足人们对个性的追求。为了改革和加强车辆管理工作,同时充分体现机动车所有人选择号牌的个性意愿,依据《公安部关于开展启用“二00二”式机动车号牌试点工作的通知》(公安管[2002]85号),北京、天津、杭州、深圳作为首批四个试点城市,于2002年8月12日率先启用这种新式机动车号牌。此次试行的“二OO二 ”式机动车号牌的所有号码全部对外开放,并采取机动车所有人自主选择的方式。号牌编号使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按“3+3”方式编排,字符位数由5位升至6位。汽车类号牌号码为上下两排结构,上排有一个汉字和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前者是所属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简称,后者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车辆管理所的顺序代码,如“鄂E”;下排是号牌编号。而摩托车号牌号码则为左右结构,左侧是机动车登记机构代号,右侧是号牌编号。在颜色方面,小型客车和轻型摩托车牌照颜色为蓝白相间,大型客车则上黄色牌照。依据这一通知,车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编排车号。个性化车牌一经推出就受到有车族的欢迎,投放头一周北京就发出了7000多份新车牌。但由于《通知》基本上没有对车牌的编码做出限制,于是像“CHN-001”、“USA-911”、“IBM-001”、“WTO”、“SEX”、“TMD”、“FBI”、“TCL”等被认为颇具“创意”的号码或字母组合纷纷出炉,这引起了社会上的一片争议。8月22日,北京2002式机动车号牌突然暂停发放。8月23日,其他三个城市也因“系统技术故障”暂停发放新式车牌。四个试点城市根据有关部门规定,暂停发放“二OO二”式车牌,恢复“九二”式车牌,个性化车牌在试行十天后匆匆收场。讨论提纲:
分析政策终结的主要原因和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依据有哪些? 总 结:
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助产物,二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就其关系而言,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则改善和塑造环境,具有反作用。
政策执行再决策是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以及公共政策执行任务完成之后,根据信息反馈对所执行的政策方案所做的必要补充或修正。
政策主体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败,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即是政策终结。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有:
主要任务、目标、路线发生了变化;政策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认识的深化;政策偏差的产生;政策负作用的产生。政策终结的原因:
⑴既定的政策目标已经实现,政策事项完成; ⑵政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⑶财政困难; ⑷政府的低效率; ⑸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 ⑹行为理论的变化; ⑺学习和试验。
市场失灵
一条;20世纪初的一天,列车在绿草如茵的英格兰大地上飞驰。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庇古(A.C.pigou)。他一边欣赏风光,一边对同伴说:列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喷出的火花(当时是蒸汽机)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铁路公司并不用向农民赔偿。这正式市场经济的无能为例之处,称为“市场失灵”。
将近70年后的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G.J.Stigler)和阿尔钦(A.A.Alchian)同游日本。他们在高速列车(这时已是电气机车)上见到窗外的禾苗,想起了庇古当年的感慨,就问列车员,铁路附近的的农田是否受到列车的损害而减产。列车员说,恰恰相反,飞速奔驰的列车把吃稻谷的飞鸟吓走了,农民反而受益。当然,铁路公司也不能向农民收“赶鸟费”。这同样是市场经济所无能为例的,也称为“市场失灵”。
二条; 简言之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①市场存在着垄断或不完全竞争,使其并不总是产生最有效的结果.②市场行为的外部性可能产生负面的外溢效果.③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公共物品的供给.④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或不对称性所导致的经济中的不确定性.⑤市场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后果在政治上或道义上无法接受
三条;另有观点认为
一般而言,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即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理想状态,任何分配方案的改变,都不能达到在不损害一部分人利益的前提下,提高另一部分人福利水平的目的。
既然这些领域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就需要政府干预。从各国市场经济实践分析,市场失灵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
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
根据经济学原理,在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的条件下,市场上参与竞争的企业很多,每一个企业都不能操纵、控制市场价格,只能接受市场价格,这种市场价格是通过供求双方的竞争形成的,各种生产要素可在市场上自由流动,有关交易的信息是透明的。在此情况下,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企业生产能够达到利润的最大化,即边际利润等于边际成本,资源配置可达到最优状态,也就是“帕累托效率”。
但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完全垄断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垄断,即在市场上只有一个生产厂家,它可以完全操纵市场价格。寡头垄断是指在市场上存在几个生产厂家,这些企业可以控制某一领域的商品和劳务供给价格,但它们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
垄断竞争就是指市场上既存在垄断又存在竞争的状况,其程度介于寡头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在市场上有较多的生产企业,它们之间存在竞争,但还达不到完全竞争的状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垄断竞争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市场条件。
至于垄断形成的原因,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答案,主要包括市场竞争形成的垄断、自然垄断等。
市场竞争形成的垄断有过度竞争产生的垄断、技术进步产生的垄断等。过度竞争产生的垄断是企业在竞争中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量,当其产量和市场份额足以控制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时,就会产生垄断。
技术进步产生的垄断,是由于企业在一定时期掌握了某些生产技术,如专利权等,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能对产品价格产生影响,进而对资源配置发生作用。而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在垄断条件下,无论具体程度如何,都会对市场机制形成扭曲,不能有效调节供给和需求,达不到资源合理配置目的。
由于市场机制本身无法克服各种垄断产生的竞争的不完全性,资源配置难以达到最优配置状态,就需要政府干预。政府对市场垄断的治理,主要有两种途径:
第一,利用法律手段打击或限制过度竞争产生的垄断,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第二,对自然垄断行业实行政府管制,价格由政府控制或指导,并对服务质量等提出明确要求,限制这类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操纵市场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市场失灵定义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在此着重于经济学主流的看法。经济学家使用模型化理论解释或了解这个状况,市场失灵的二个主要原因为:
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适切,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机制。
次佳的市场结构。
市场失灵在某些经济体的存在通常引起究竟应否由市场力量引导运作的争论。而这也产生要用什么来取代市场的争议。最常见对市场失灵的反应是由政府部门产出部份产品及劳务。然而,政府干预亦可能造成非市场的失灵。
市场失灵的表现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下列方面:
⑴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
这是因为市场机制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资本与效率的原则又存在着“马太效应”。从市场机制自身作用看,这是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资本拥有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这种拉大又会由于影响到消费水平而使市场相对缩小,进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社会经济资源不能实现最大效用。
⑵外部负效应问题
外部负效应是指某一主体在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过程中,对其它主体造成的损害。外部负效应实际上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漫延。如化工厂,它的内在动因是赚钱,为了赚钱对企业来讲最好是让工厂排出的废水不加处理而进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这样就可减少治污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从而对环境保护、其它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带来危害。社会若要治理,就会增加负担。
⑶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竞争是有条件的,一般来说竞争是在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但一方面,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垄断的出现,减弱了竞争的程度,使竞争的作用下降。造成市场垄断的主要因素。①技术进步;②市场扩大;③企业为获得规模效应而进行的兼并。一当企业获利依赖于垄断地位,竞争与技术进步就会受到抑制。
⑷失业问题
失业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后果,一方面从微观看,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另一方面从宏观看,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劳动者的失业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满足了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但失业的存在不仅对社会与经济的稳定不利,而且也不符合资本追求日益扩张的市场与消费的需要。
⑸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
市场机制的作用只会扩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发展也越有利。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等也会相对较高,可以支付给被利用的资源要素的价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优质的各种资源,以发展当地经济。那些落后地区也会因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优质要素资源的流失而越发落后,区域经济差距会拉大。再是因为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利益,在不同地区使用自然资源过程中也会出相互损害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负外部效应:江河上游地区林木的过量开采,可能影响的是下游地区居民的安全和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造成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与危害。
⑹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过程中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所谓非排它性也就是一当这类产品被生产出来,生产者不能排除别人不支付价格的消费。因为这种排它,一方面在技术上做不到,另一方面却使技术上能做到,但排它成本高于排它收益。所谓非竞争性是因为对生产者来说,多一个消费者,少一个消费者不会影响生产成本,即边际消费成本为零。而对正在消费的消费者来说,只要不产生拥挤也就不会影响自己的消费水平。这类产品如国防、公安、航标灯、路灯、电视信号接收等。所以这类产品又叫非盈利产品。从本质上讲,生产公共产品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产者是不会主动生产公共产品的。而公共产品是全社会成员所必须消费的产品,它的满足状况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这样一来公共产品生产的滞后与社会成员与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就十分尖锐。
⑺公共资源的过渡使用
有些生产主要依赖于公共资源,如渔民捕鱼、牧民放牧。他们使用的就是以江湖河流这些公共资源为主要对象,这类资源既在技术上难以划分归属,又在使用中不宜明晰归属。正因为这样,由于生产者受市场机制追求最大化利润的驱使,往往会对这些公共资源出现掠夺式使用,而不能给资源以休养生息。有时仅管使用者明白长远利益的保障需要公共资源的合理使用,但因市场机制自身不能提供制度规范,又担心其他使用者的过度使用,出现使用上的盲目竞争。
市场失灵的表现还有许多,它要求人们科学地认识市场机制的作用。
政府管制,公共产品,外部性
政府管制失败的经典案例政府管制失败的经典案例
经济学在解释政府管制之合理性时,总是以自由市场存在着“失灵”为根据。这些失灵包括“公共产品”(如航标灯)、“自然垄断”(如固定电话网、输电网)、“内部不经济”(如隐瞒产品质量和工作岗位安全信息)、“外部不经济”(如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滥采)等。为了克服这些市场失灵,政府理应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己任,积极采取准入、定价、标准、反
轻轻松松订酒店
免试入学读在职研究生
海量音乐免费下载
免试入学读在职研究生
垄断以及监督、检查、处罚等行政管制政策和手段,对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资格、范围甚至手段进行限制。
遗憾的是,在政府管制最发达的美国,大量研究文献显示政府管制并没有达到上述目的,不但没有克服市场失灵,反而大大增加了企业、消费者和纳税人的成本。因此从社会福利改善的角度来说,大多数管制是不划算的,划算的只是那些管制者和被管制的企业,因为后者“捕获”了前者后,就可以合法地搓揉竞争者和消费者了。政府管制实际上成为利益集团之间财富再分配的手段。好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议制度,使得任何利益集团都无法永远保持其来自政府管制者的“恩惠”。198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的私有化、取消管制、限制管制、回归市场的运动,就是对“福利国”和“管制国”无限扩张的深刻反思和彻底反叛。
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相比,我国改革前的计划经济可以说是一种全面而彻底的国有化和管制,其理由自然不是上述各种经济学的解释,而是为了实现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因此,20多年来的改革实际上是一场逐渐拓展的放松管制的运动,它的主要特征是在保持国有企业主导地位的同时,由竞争性产业开始,然后在某些垄断性产业,逐步引入民间和国外资本。这种变化,体现在政府管理机构身上,就是由运动员到裁判的过渡,由具有私人利益的老板向代表公共利益的中立管制者的过渡。应该说,这种过渡是极其困难的。困难的原因在于:第一,国有企业毕竟代表着一种正统的意识形态,民间企业则处于被歧视的地位;第二,公共财政和公务员制度建设的滞后,使得某些政府官员难以舍弃既得的权利,他们甚至要通过各种寻租的方式维持自身的体面生活;第三,政府职能的调整和弱化远远落后于经济改革的步伐,大量不合理的管制权力依然被政府保留和继续产生;第四,权力制衡机制的不完善,使得民间经济主体难以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得到补偿。因此,我们经常发现,在本来不应该存在特许权的地方,政府仍然不舍得松手;而且特许权的分配往往采取暗箱操作被不公平地授予某些利益集团;更有甚之,以前政府习惯于和国有企业结成利益同盟,现在,政府则把权力的滥用和寻租的范围扩展到外商和新生的私人利益集团。正是这种权力的滥用和难以制约,在存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加重了市场失灵的程度,在不存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创造出了市场失灵,而这些恰好是更危险的政府管制的失灵。
正是在这种制度变迁的背景下,北京出租车业的垄断现象,堪称政府管制失灵的一个经典案例。我断定,不管中国经济时报针对这一典型案例的调查报道对北京市政府未来出租车行业的管理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它都将被载入我国政府管制改革的史册。任何与政府管制有关的学者、官员、企业、从业者都将难以忘记它。作为一个长期研究政府管制的学者,我非常愿意从理论的角度来具体分析这一具有普遍性的管制失败现象,以验证上述关于管制失败的观点。
出租车行业是一个可完全竞争的行业,其从业者的进入壁垒几乎为零。如果有必要对它加以管制,只需要事前通过法律规定行业准入的若干条件,如司机必须是身心健康的,无传染病和精神病史、有若干年的驾驶经历以及上下限年龄的限制,再由申请司机向交通管制部门出具包括这些信息的真实文件,就应该可以取得行业准入资格,在进行工商税务登记后,即可开始营业。出租车的服务价格,可以通过公开听证会的方式加以确定。事后的监督,包括无理拒载、价格欺诈、绕路、车容和车内卫生等,则主要通过乘客投诉,由交通管理部门或司机自愿组成的行业协会进行处罚。这中间根本没有必要引入出租车公司。即便有出租公司存在,也应该采取司机之间的股份合作制;或由出资人雇佣司机,形成劳资雇佣关系,司机只按市场平均工资获得其收入,他的其他合法权益则受到法律的保护。
如该调查报道所示,北京市出租车管制的失误之一,在于一开始就主要采取了向有挂靠单位的出租车公司无偿颁发出租车经营特许权的做法,这在1990年代初是可以理解的。但它却埋下了管制失败的祸根。我相信当时的管制机构并没有寻租的动机,但正是这一制度安排使得大部分出租车公司靠司机的融资款玩儿起了“合法”的“空手套白狼”的剥削伎俩。我们尤其疑惑不解的是,当时的工商管理部门是如何界定出租车公司的治理结构的。
到1996年,“变相卖车”的问题暴露后,行业管制及政府其他相关部门没有采取措施完善出租车公司的产权结构调整,使司机成为公司的股东或被雇佣者,明确司机的合法权益,而是再次错误地要求公司收回(实际上是低价收回)本属司机购买的车辆,并且出文规定司机交纳四、五千元不等的高额“车份钱”、五万元以上的“风险抵押金”,实际作为司机再次出资购买更新车辆的资金。这一典型的错误在1998年的“摘红帽”和2000年开始的所谓“兼并联合”的过程中进一步被放大到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出租车司机无可挽回地沦为现代“骆驼祥子”,其命运开始由出租车公司任意宰割。
北京出租车管制失败的第三种表现是,当出租司机被出租车公司以滥集资、滥罚款(扣风险抵押金)、不投保或少投保(包括出租车6个车险种和三个社会保险险种)、“黑”小钱、“铲分”等手法严重侵害,不得不以高于常人2.5倍的工作时间赚取平均1800元左右的收入,并实际沦为城市弱势群体时,居然没有一个政府部门能够出面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北京市的高级法院甚至还出文明令不受理司机的维权诉讼!
读到这些报道的时候,我禁不住潸然泪下。我难以相信这就是我生活了18年之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善之区!我曾感叹每日清晨和下午接送小女上下学必须胆战心惊地通过上地东西里之间的没有红绿灯和地下地上过道的车水马龙的马路时的情景,以及居住小区业主管委会历经一年而迟迟难以成立的窘境,可这与北京最文明的的哥的姐们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他们毕竟是在“皮鞭”下苟且生存啊!
北京出租车管制失败的第四种表现是,由于国家的税收和消费者剩余的严重损失,目前的出租车管制,已经无可辩驳地牺牲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我们也许可以推论,出租车公司和北京市政府相应的管理部门,已经形成了牢固的利益同盟,它们在公开的秘密下,进行着不光彩的收入再分配。否则,以北京人素有的大智慧,难道就无法自己去解开这团乱麻?
在我国,政府管制的不当和失灵导致市场协调机制失灵的例子可谓随处可见,如民航票价的禁折、铁路运输的长期供不应求、证券市场的公开圈钱化、城市房地产的泡沫、民间金融的缺乏、城市公共设施的瓶颈、民办教育事业难以为继、医疗机构的以药养医、生产事故频仍、生态环境恶化、迁移权的限制和就业歧视使农民贫困化加剧、大量弱势群体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等等。可以说,如果不大力调整政府的职能,并彻底改革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方法,市场机制就永远无法在这些领域发挥其合理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就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
中央和各地方政府正在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作为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领导小组专家咨询组的成员,我深深感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迫切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但我也切身体会到中央政府的改革决心。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到位和行政审批、行政监督制度的逐步完善,我相信北京的现代“骆驼祥子”的命运最终会得到改善。但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因此我再次向中国经济时报的记者及其报道中那些勇敢的真名实姓者表示最真切的敬意!
经济学在解释政府管制之合理性时,总是以自由市场存在着“失灵”为根据。这些失灵包括“公共产品”(如航标灯)、“自然垄断”(如固定电话网、输电网)、“内部不经济”(如隐瞒产品质量和工作岗位安全信息)、“外部不经济”(如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滥采)等。为了克服这些市场失灵,政府理应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己任,积极采取准入、定价、标准、反
轻轻松松订酒店
免试入学读在职研究生
海量音乐免费下载
免试入学读在职研究生
垄断以及监督、检查、处罚等行政管制政策和手段,对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资格、范围甚至手段进行限制。
遗憾的是,在政府管制最发达的美国,大量研究文献显示政府管制并没有达到上述目的,不但没有克服市场失灵,反而大大增加了企业、消费者和纳税人的成本。因此从社会福利改善的角度来说,大多数管制是不划算的,划算的只是那些管制者和被管制的企业,因为后者“捕获”了前者后,就可以合法地搓揉竞争者和消费者了。政府管制实际上成为利益集团之间财富再分配的手段。好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议制度,使得任何利益集团都无法永远保持其来自政府管制者的“恩惠”。198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的私有化、取消管制、限制管制、回归市场的运动,就是对“福利国”和“管制国”无限扩张的深刻反思和彻底反叛。
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相比,我国改革前的计划经济可以说是一种全面而彻底的国有化和管制,其理由自然不是上述各种经济学的解释,而是为了实现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因此,20多年来的改革实际上是一场逐渐拓展的放松管制的运动,它的主要特征是在保持国有企业主导地位的同时,由竞争性产业开始,然后在某些垄断性产业,逐步引入民间和国外资本。这种变化,体现在政府管理机构身上,就是由运动员到裁判的过渡,由具有私人利益的老板向代表公共利益的中立管制者的过渡。应该说,这种过渡是极其困难的。困难的原因在于:第一,国有企业毕竟代表着一种正统的意识形态,民间企业则处于被歧视的地位;第二,公共财政和公务员制度建设的滞后,使得某些政府官员难以舍弃既得的权利,他们甚至要通过各种寻租的方式维持自身的体面生活;第三,政府职能的调整和弱化远远落后于经济改革的步伐,大量不合理的管制权力依然被政府保留和继续产生;第四,权力制衡机制的不完善,使得民间经济主体难以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得到补偿。因此,我们经常发现,在本来不应该存在特许权的地方,政府仍然不舍得松手;而且特许权的分配往往采取暗箱操作被不公平地授予某些利益集团;更有甚之,以前政府习惯于和国有企业结成利益同盟,现在,政府则把权力的滥用和寻租的范围扩展到外商和新生的私人利益集团。正是这种权力的滥用和难以制约,在存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加重了市场失灵的程度,在不存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创造出了市场失灵,而这些恰好是更危险的政府管制的失灵。
正是在这种制度变迁的背景下,北京出租车业的垄断现象,堪称政府管制失灵的一个经典案例。我断定,不管中国经济时报针对这一典型案例的调查报道对北京市政府未来出租车行业的管理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它都将被载入我国政府管制改革的史册。任何与政府管制有关的学者、官员、企业、从业者都将难以忘记它。作为一个长期研究政府管制的学者,我非常愿意从理论的角度来具体分析这一具有普遍性的管制失败现象,以验证上述关于管制失败的观点。
出租车行业是一个可完全竞争的行业,其从业者的进入壁垒几乎为零。如果有必要对它加以管制,只需要事前通过法律规定行业准入的若干条件,如司机必须是身心健康的,无传染病和精神病史、有若干年的驾驶经历以及上下限年龄的限制,再由申请司机向交通管制部门出具包括这些信息的真实文件,就应该可以取得行业准入资格,在进行工商税务登记后,即可开始营业。出租车的服务价格,可以通过公开听证会的方式加以确定。事后的监督,包括无理拒载、价格欺诈、绕路、车容和车内卫生等,则主要通过乘客投诉,由交通管理部门或司机自愿组成的行业协会进行处罚。这中间根本没有必要引入出租车公司。即便有出租公司存在,也应该采取司机之间的股份合作制;或由出资人雇佣司机,形成劳资雇佣关系,司机只按市场平均工资获得其收入,他的其他合法权益则受到法律的保护。
如该调查报道所示,北京市出租车管制的失误之一,在于一开始就主要采取了向有挂靠单位的出租车公司无偿颁发出租车经营特许权的做法,这在1990年代初是可以理解的。但它却埋下了管制失败的祸根。我相信当时的管制机构并没有寻租的动机,但正是这一制度安排使得大部分出租车公司靠司机的融资款玩儿起了“合法”的“空手套白狼”的剥削伎俩。我们尤其疑惑不解的是,当时的工商管理部门是如何界定出租车公司的治理结构的。
到1996年,“变相卖车”的问题暴露后,行业管制及政府其他相关部门没有采取措施完善出租车公司的产权结构调整,使司机成为公司的股东或被雇佣者,明确司机的合法权益,而是再次错误地要求公司收回(实际上是低价收回)本属司机购买的车辆,并且出文规定司机交纳四、五千元不等的高额“车份钱”、五万元以上的“风险抵押金”,实际作为司机再次出资购买更新车辆的资金。这一典型的错误在1998年的“摘红帽”和2000年开始的所谓“兼并联合”的过程中进一步被放大到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出租车司机无可挽回地沦为现代“骆驼祥子”,其命运开始由出租车公司任意宰割。
北京出租车管制失败的第三种表现是,当出租司机被出租车公司以滥集资、滥罚款(扣风险抵押金)、不投保或少投保(包括出租车6个车险种和三个社会保险险种)、“黑”小钱、“铲分”等手法严重侵害,不得不以高于常人2.5倍的工作时间赚取平均1800元左右的收入,并实际沦为城市弱势群体时,居然没有一个政府部门能够出面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北京市的高级法院甚至还出文明令不受理司机的维权诉讼!
读到这些报道的时候,我禁不住潸然泪下。我难以相信这就是我生活了18年之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善之区!我曾感叹每日清晨和下午接送小女上下学必须胆战心惊地通过上地东西里之间的没有红绿灯和地下地上过道的车水马龙的马路时的情景,以及居住小区业主管委会历经一年而迟迟难以成立的窘境,可这与北京最文明的的哥的姐们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他们毕竟是在“皮鞭”下苟且生存啊!
北京出租车管制失败的第四种表现是,由于国家的税收和消费者剩余的严重损失,目前的出租车管制,已经无可辩驳地牺牲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我们也许可以推论,出租车公司和北京市政府相应的管理部门,已经形成了牢固的利益同盟,它们在公开的秘密下,进行着不光彩的收入再分配。否则,以北京人素有的大智慧,难道就无法自己去解开这团乱麻?
在我国,政府管制的不当和失灵导致市场协调机制失灵的例子可谓随处可见,如民航票价的禁折、铁路运输的长期供不应求、证券市场的公开圈钱化、城市房地产的泡沫、民间金融的缺乏、城市公共设施的瓶颈、民办教育事业难以为继、医疗机构的以药养医、生产事故频仍、生态环境恶化、迁移权的限制和就业歧视使农民贫困化加剧、大量弱势群体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等等。可以说,如果不大力调整政府的职能,并彻底改革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方法,市场机制就永远无法在这些领域发挥其合理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就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
中央和各地方政府正在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作为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领导小组专家咨询组的成员,我深深感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迫切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但我也切身体会到中央政府的改革决心。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到位和行政审批、行政监督制度的逐步完善,我相信北京的现代“骆驼祥子”的命运最终会得到改善。但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因此我再次向中国经济时报的记者及其报道中那些勇敢的真名实姓者表示最真切的敬意!
第二篇:政府经济学案例
<政府经济学>案例
案例1: 在2002年的最后一个周日,中国为电力行业的垄断画上了句号。拥有占全国46%发电资产和90%输电资产的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重组为11家独立的公司,这些公司在12月29日同时宣布正式成立。从1987年持续至今的中国民航业改革在2002年也有突破性进展。随着6大民航集团10月11日的成立,中国民航总局与下属的民航企业彻底脱钩。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基础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其资产总和将占据中国民航总资产的80%。
问题: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建议分析: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竞争失效(2)外部性(3)市场不完全(4)公共产品(5)信息不对称 为弥补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政府介入的手段和领域为:(1)对效率的介入 ① 财政支出 ② 财政补贴 ③ 政府采购④ 限制垄断(2)对收入再分配的介入 ① 税收和转移支付 ② 公共事业投资 ③ 特别征税(3)对经济稳定的介入 ① 财政制度内在的自动稳定器 ②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③ 金融政策 ④ 紧急行政措施 ⑤ 道义上的劝告
本案例中,政府通过限制垄断,恢复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可操作的竞争。案例2: 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向最高法院递交诉状,控告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来迫使消费者使用它的其它软件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探索者”Internet浏览器。1999年,该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在长达270页的判决中,法官杰克逊列举了微软一系列反竞争,保护垄断势力的行为。微软一直在努力拓展其势力范围,使其超越软件行业,而进入日趋有利可图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连接行业,他们已经投资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在通讯和科技公司中(如AT&T)。由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具有垄断状态,把Internet浏览软件“网络探索者”(Internet Explorer)与“视窗”捆绑在一起也就相当于垄断了消费者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厂商上网的交通通道。
问题:
1、结合该案例分析垄断和反垄断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2、美国的反垄断法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建议分析:垄断市场会带来效率损失,影响市场作用的正常发挥,主要体现在:垄断使产量减少,价格增加;垄断造成社会无谓损失;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取。有必要通过反垄断措施纠正这种市场失灵,使价格降低,增加消费者和社会的福利水平。1890年,美国通过了美国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谢尔曼法。1914年,美国又制定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这三个法案基本形成了美国的反垄断法律体系。美国反托拉斯法所规范的反竞争行为包括: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滥用经济优势的行为、价格歧视行为、垄断与企业兼并行为、其他反竞争行为(股份保有、董事兼任、瓶颈垄断、商业贿赂)、损害消费者的行为(欺骗性定价、欺骗性广告宣传、虚假不实的标签)。美国反托拉斯法的特点是以限制造成垄断的不公平竞争行为为主,而不反对现有的垄断企业。所以,一个行业中垄断企业的存在本身并不违法,只有垄断企业应用其垄断力量不公平地竞争时才算违法。这使得美国的反托拉斯法具有很强的“行为法”特点,即一切以企业行为是否违背公平竞争为判断依据。
案例3: 中国电信改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当时联通的总资产虽然只有中国电信的1/260。但此举使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把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原中国电信被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三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2001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新的电信体制改革方案,对现有的电信企业进行重组。中国电信现有资产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河南、山东共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信公司归中国电信北方部分;其余归中国电信南方部分。
问题:1.垄断和市场失灵。2.政府对垄断的态度和措施。
建议分析: 1.垄断市场的效率损失。(1)垄断使产量减少,价格增加;(2)垄断造成社会无谓损失;(3)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取。垄断市场的非效率导致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之一。2.现今世界各发达国家限制垄断、促进竞争的政策措施,基本上是根据上述标准把促进“可操作竞争”作为政策目标。在各主要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制定了有关禁止垄断、维持公正交易的法律。具体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垄断的立法,由行政机构加以监督,由司法机关加以执行。各国政府的反垄断政策就是以这些法律为依据展开的。我国的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应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
案例4: 在小镇上,该镇的人从事的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养羊。镇上的许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羊群,并出实用以做衣服的羊毛来养家。大部分时间羊在镇周围土地的草场上吃草,这块地被称为镇共有地。没有一个家庭拥有土地。相反,镇里的居民集体拥有这块土地,所有的居民被允许在这块地的草场上放羊。集体所有权很好地发挥作用,因为土地很大。只要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有良好草场的土地,镇共有地就不是一种竞争性物品,而且,允许居民在草场上免费放羊也没有引起问题。时光流逝,镇上的人口在增加,镇共有地草场上的羊也在增加。由于羊的数量日益增加而土地是固定的,土地开始失去自我养护的能力。最后,土地变得寸草不生。由于共有地上没有草,养羊不可能了,而且,该镇曾经繁荣的羊毛业也消失了。许多家庭失去了生活的来源。
问题:什么原因引起这种悲剧? 建议分析:实际上,共有地悲剧的产生是因为外部性。当一个家庭的羊群在共有地上吃草时,它降低了其他家庭可以得到的土地质量。由于人们在决定自己有多少学时并不考虑这种负外部性,结果羊的数量过多。如果预见到了这种悲剧,镇里可以用各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控制每个家庭羊群的数量,通过对羊征税把外部性内在化,或者拍卖有限量的牧羊许可证。这就是说,中世纪小镇可以用现代社会解决污染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放牧过度的问题。但是,土地的这个例子还有一种较简单的解决方法。该镇可以把土地分给各个家庭。每个家庭都可以把自己的一块地用栅栏圈起来,并使之免于过分放牧。用这种方法,土地就成为私人物品而不是共有资源。在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时期实际就出现了这种结果。共有地悲剧是一个有一般性结论的故事:当一个人用共有资源时,他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共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政府可以通过管制或税收减少共有资源的使用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政府有时也可以把共有资源变为私人物品。数千年前人们就知道这个结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就指出了共有资源的问题:“许多人共有的东西总是被关心最少的,因为所有人对自己东西的关心都大于与其他人共同拥有的东西。”
案例5: 我国是燃煤大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近70%,随之而来的燃煤二氧化硫大气污染也相对较为严重。二氧化硫排放又引发了酸雨,对居民健康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据测算,每年我国由酸雨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100亿元人民币,为此,中国政府一直在寻求有效的防止办法,在部分省市试行排污权交易。2002年9月30日,江苏省环保厅与省经贸委正式公布了国内出台的第一部排污权交易办法,2003年1月中旬,江苏完成了首笔一滴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位于江苏省太仓市的太仓港环保发电机公司以340万元的价格,向南京市下关发电厂购买为期两年的二氧化硫排污权。
问题:1.什么是外部性 2.外部性的纠正措施有哪些? 建议分析:外部性的定义:某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了其他经济主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补偿的现象。用最简单的话来定义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造成的影响。矫正外部性的措施可分为:(1)政府进行行政管制 ①禁止某些行为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如禁止将有毒的化学物质倒入供水区。②规定采用新技术 ③规定排放标准(2)经济管制 ①征收庇古税和进行补贴 庇古税的定义: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最早由庇古提出,主要对排污者进行征税,又叫“排污收费”。征收庇古税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对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或个人,课征相当于他所造成的外部成本的税收,这样外部成本便成了当事企业或个人的内部成本,即实现了负外部性的内在化,从而迫使其决策时必须考虑该成本。②排污产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指管制当局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排污许可可以在市场上买卖。
案例6: 2002年3月22日,一场特殊的官司在浙江省长兴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长兴县泗安水库的养鱼户把安徽省广德县的有机合成化工厂推上了法庭,要求赔偿因水库受污染而造成水产品死亡的损失。2001年4月30日,长兴县泗安水库2000亩左右的水体遭受化学污染,鱼虾青蟹大面积死亡。此前,1999年7月19日,泗安水库也曾有3000亩水体遭受同样类型污染。根据长兴渔业部门调查,两次污染给长兴养殖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7万元。
问题:1.外部性的含义 2.政府对外部性的纠正。3.产权界定和污染治理。
建议分析: 1.外部性的定义:某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了其他经济主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补偿的现象。用最简单的话来定义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造成的影响。化工厂的生产排污具有生产的负外部性。2.政府对外部性的纠正:(1)政府进行行政管制。① 禁止某些行为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如禁止将有毒的化学物质倒入供水区。② 规定采用新技术。③ 规定排放标准。1)排污标准是由管制部门制定并依法实施的每一污染源特定污染物排放的最高限度。2)规定排污标准中存在的问题。A、如何确定排污标准。B、如何确定罚款。(2)经济管制。① 征收庇古税和进行补贴。庇古税的定义: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最早由庇古提出,主要对排污者进行征税,又叫“排污收费”。征收庇古税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对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或个人,课征相当于他所造成的外部成本的税收,这样外部成本便成了当事企业或个人的内部成本,即实现了负外部性的内在化,从而迫使其决策时必须考虑该成本。② 排污产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指管制当局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排污许可可以在市场上买卖。3.如果能够清楚的界定产权,则可以通过科斯定理解决污染问题。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无论初始权利如何界定,通过当事人之间进行协商并达成一定的协议,可以很好地解决外部性问题,并有效地配置资源。
案例7: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者免受学费”。虽然经过长期努力,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地方义务教育都作到了免收学费,但其他如书费、杂费、住宿费、补课费、校服费、报刊费、校舍维修基金等收费项目却是名目繁多。为此,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陆续实施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广东省从2001年起,每年拨出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免收农村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北京市从2002年9月1日起,将有约6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免交杂费。它意味着在北京109万名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生中将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
问题:1.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2.义务教育的外部性。建议分析: 1.公共产品因为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会带来搭便车的行为,如果由市场提供会造成公共物品缺乏供应或供应不足。政府供应公共产品的必要性:公共物品的充分供应既是政府履行好其经济职能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的重要手段。因此,政府要履行好其所应该履行的经济职能,成为有效政府,就应该供应公共物品。政府具有更强的供应公共物品的能力。第一,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它具有市场力量所不具有的合法强制力;第二,政府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公共权力机构,它能够持续地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第三,政府可以通过立法赋予政府供应公共物品的责任,并授予其筹资和分配资源的权力,从而可以使公共物品的供应具有稳定性;第四,政府是代表公共利益的公共权力机构,民主政府受到选民监督,因而能够保持公正,从而适合提供公共物品。2.外部性的定义:某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了其他经济主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补偿的现象。用最简单的话来定义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造成的影响。义务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性,市场力量难以提供社会需求的数量。
案例8: 义乌和东阳同处金华江流域。东阳市在上游,水资源丰富,仅一个横锦水库,在满足灌溉区农业灌溉及城市供水外,还有1.65亿方水可供利用。然而,义乌市却严重缺水,特别是发展现代化的商贸城,水城为第一个制约因素。2001年2月,义乌和东阳签订了有偿转让横锦水库部分用水权的协议。根据协议规定,义乌市一次性出资2亿元,购买东阳横锦水库每年4999.9万立方米水的使用权。转让用水权后,水库原所有权不变,水库运行、工程维护仍由东阳负责。除一次性出资外,义乌市每年按实际供水量以每立方米0.1元的价格支付总和管理费(包括水资源费)。这个协议打破了水资源使用权完全由国家垄断的局面,开创了中国水权制度改革的先例。问题:1.公共产品与共有资源 2.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管理 3.科斯定理怎样发生作用的?
建议分析: 1.一种产品或劳务同时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但在技术上能够排他,排他的成本很高,则该种产品或劳务应属纯公共产品;如果一种产品或劳务同 时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但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则该种产品或劳务属于公共资源。2.政府可以通过界定产权,划归国有,收费、征税,合理规划,限制使用量等方式,使公共资源得到合理利用。3.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无论初始权利如何界定,通过当事人之间进行协商并达成一定的协议,可以很好地解决外部性问题,并有效地配置资源。当交 易成本很小,当事人数量不多时,可以通过此方法有效解决问题。案例9: 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国家,为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开征了环保税。进入80年代后,环保税受到各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经历了一个从零散的、个别的环保税种开征,到逐渐形成环保税收体系的过程。包括对废气排放课征污染税,对废水排放课征污染税,对垃圾排放课征污染税,对噪音课征的污染税。对农业污染物课征的污染税等。另外,对援用税制的调整主要包括:一是取消了原有税制中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规定;二是在原有税种中采取新的有利于环保的税收措施。从调整的税种看,比较突出的是消费税、所得税和机动车税。
问题:1.税收的替代效应 2.税收与外部性。
建议分析: 1.(1)税收对消费者的替代效应 政府的课税造成消费者减少对课税商品和重税商品的购买量,增加无税商品和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因此,发生了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替代效应。(2)由于政府征税,会造成生产者减少课税商品和重税商品的生产量,增加无税商品和轻税商品的生产量,这就产生了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替代效应。(3)税收对总收益率的影响,首先是由于纳税的缘故总收益率下降了。如果其影响降低了投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造成纳税人以消费替代投资,即发生了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2.外部性的定义:某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了其他经济主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补偿的现象。用最简单的话来定义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造成的影响。在解决外部性时,税收可以通过替代效应,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将这种外部性内部化,减少外部性的生产。
第三篇: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
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
请同学们注意以下方面:
1.具体案例没有要求,但必须结合产业经济学中的观点分析,以PPT加以讲解。讲解十分钟,解答问题五分钟。
2.组长大胆组织,协调分工,组员大力支持,积极准备,于下周五之前把PPT交到我的邮箱,以组长名字命名。
3.大家准备完成之后,我们排出顺序,接着将一班的PPT发到群共享,大家仔细查看,准备课上提问。
4.案例分析课将在第十四周、十五周举行。
第四篇: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案例1: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GDP
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没有GDP这个发明,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我们就无法知道我国的GDP
总量排在全世界的第4
位,低于美国的5
倍多,没有GDP
我们也无法知道我国人均GDP
在2005
年已超过1300
美元,低于美国和日本的35
多倍。没有GDP
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你要判断一个人在经济上是否成功,你首先要看他的收入。高收入的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国的整体经济。当判断经济富裕还是贫穷时,要看人们口袋里有多少钱。这正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作用。GDP
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GDP
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的秘诀在于这两件事实际上是相同的。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这是为什么呢?一个经济的收入和支出相同的原因就是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如你雇一个小时工为你做卫生,每小时10
元,在这种情况下小时工是劳务的卖者,而你是劳务的买者。小时工赚了10
元,而你支出了10
元。因此这种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无论是用总收入来衡量还是用总支出来衡量,GDP
都增加了10
元。由此可见,在经济中,每生产一元钱,就会产生一元钱的收入。
讨论题: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是什么?
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和收入法是什么?
3.为什么国内生产总值(GDP)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案例2:从GDP
看我国的差距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汇率法计算了
179
个国家和地区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05
年GDP
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和巴西。数据同时显示,2005
年世界179
个国家排名,中国人均GDP
为1352
美元,位居世界第112
位,仍属中下收入国家行列。尽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数字还相当小,但中国人均GDP
突破一千美元,表明中国跨过一个“门槛”。2005
年人均GDP
位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卢森堡、挪威、瑞士、爱尔兰、丹麦、冰岛、美国、瑞典、英国和日本。中国香港居世界第23
位;中国台湾居世界第36
位。从上述数字看出,在2005
年我国的GDP
总量已超过了10
万亿人民币,我国的经济增
长速度是9.2%,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尤其是在各国经济衰退的宏观形势下,但是我们和发达国家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从GDP的总量来看,如果我们把这10
多万亿人民币比做一个蛋糕,那么美国就6
个蛋糕,从人均GDP
看差距就更大了,美国6
个蛋糕除以3
亿人,我们一个蛋糕除以13
亿人,美国的人均GDP
高出我们35
倍之多。中外很多经济学家估计照这样的速度增长我国GDP
总量有望在2015
年赶上美国,但人均量赶上美国还任重道远。
讨论题:
1.我国与发达国家在GDP
上的差距说明了什么?
2.怎样才能增加我国的GDP
总量和人均GDP
量?
案例3:GDP
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
是万万不能的越来越多的人包括非常著名的学者,对
GDP
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发生了怀疑。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如果一对夫妇留在家中打扫卫生和做饭,这将不会被列入GDP的统计之内,假如这对夫妇外出工作,另外雇人做清洁和烹调工作,那么这对夫妇和佣人的经济活动都会被计入GDP。说得更明白一些,如果一名男士雇佣一名保姆,保姆的工资也将计入GDP。如果这位男士与保姆结婚,给保姆不发工资了,GDP
就会减少。德国学者厄恩斯特?B?冯?魏茨察克和两位美国学者艾墨里?B洛文斯,L?亨特?洛文斯在他们合著的《四倍跃进》中对GDP
在衡量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是提出了诘难,他们生动地写道:“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好极了’,GDP
说。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
险代理、新闻报道、等等,所有这些都被看作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所谓的GDP
依然在增加”。1998
年湖北发了大水,遭了大灾,湖北的经济增长速度却提高到了13%。基于以上的分析,三位学者深刻地指出:“平心而论,GDP
并没有定义成度量财富或福利的指标,而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其中所包括的外资企业虽然在我们境内从统计学的意义上给我们创造了GDP,但利润却是汇回他们自己的国家的。一句话,他们把GDP
留给了我们,把利润转回了自己的国家,这就如同在天津打工的安徽民工把GDP
留给了天津,把挣的钱汇回了安徽一样。
看来GDP
只是一个“营业额”,不能反映环境污染的程度,不能反映资源的浪费程度,看不出支撑GDP的“物质”内容。在当今中国,资源浪费的亮点
工程,半截子工程,都可以算在GDP
中,都可以增加GDP。尽管GDP
存在着种种缺陷,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一种包罗万象、反映一切的经济指标,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所有描述和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中,GDP
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正因为有这些作用,所以我说,GDP
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
是万万不能的。
讨论题:
1.GDP
有哪些局限性?
2.为什么说GDP
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
是万万不能的?
3.怎样克服GDP
有哪些局限性?
案例分析:
案例1:
案例点评:
GDP
如此重要,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本国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合。准确理解GDP的要点是:①GDP
是按照现行的市场价格计算的;②GDP
包括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一切物品和劳务,例如你购买了音乐会的票,票价就是GDP的一部分;③只算最终产品,不包括中间环节;④是一个国家之内的,例如外国人暂时在中国工作,外国人在中国开办企业。他的生产的价值是中国GDP的一部分。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主要有支出法和收入法和生产法,但以支出为准。
案例2:
案例点评:
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本国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合。怎样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把我国GDP
这个蛋糕做大呢?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都要想办法,把企业的价值链做长,把经济的价值链作长,把产品的附加值做大。怎样理解这句话,我举一个例子说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很低,也就是价值链短。农民吃的东西很少是到市场上买来的。他们吃的粮食、蔬菜、蛋类等都是自己生产的。再看美国的农民,(美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如果他是个农场主,生产出的麦子,自己不磨面、不烤面包。从市场把面包、黄油、蛋类、蔬菜等买回来吃,这样一来,他们的价值链就做长了,GDP的总量就做大了。具体是怎样大的:美国农民是先把小麦送进面粉厂,面粉加工出来又进
面包厂,生产出来的面包又进超市,超市再把它卖出去。光是吃这个链条有多长,在这个链条上每一个环节价值都在增殖。而我国农民只做了一道工序,农民把粮食种出来进嘴了。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家都在设法把产品和服务价值链做长做大,这样才会增加我国的GDP。
案例3:
案例点评:
上述案例不难看出目前在评价经济状况经济增长趋势及社会财富的表现时,使用最为广泛的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GDP
指标,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这些缺陷使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无法衡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反还助长了一些部门和地区为追求高的GDP
增长而破坏环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可以肯定的是,目前GDP
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资源来获得的。有些GDP的增量用科学的发展观去衡量和评价,不但不是业绩,反而是一种破坏。我们要加快发展、加速发展,但不能盲目发展。从GDP的含义到它的计算方法不难看出,GDP
是而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
活动的营业额,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
美国罗伯特?肯尼迪(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之弟)“GDP
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这句话就是他在竞选总统的演说中对GDP
这个经济指标的批评。他不是经济学家,但他的这段颇受经济学家的重视。
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案例1: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
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0.68,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48。也许这种估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为什么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有这种差别呢?
一些人认为,这种差别在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不同,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一分钱要瓣成两半花。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消费观念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消费观来自不同的经济基础。还要用经济与制度因素来解释中美边际消费倾向的这种差别。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而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讨论题:
1.从这个案例当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如果要提高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案例2:老百姓为什么喜爱储蓄
高储蓄率往往是高
GDP
增长的后果。道理很简单,普通老百姓收入增长后,会小心地“奖励”一下自己,但不愿大量花钱。日本在上世纪70
年代GDP
增长很快,在那个时期的储蓄存款率也是很高的。到了90
年代,日本经济增长变缓,储蓄存款率也随着下降了。中国目前还是处在高GDP
增长期间,较高的储蓄存款率其实是正常的。缺少有吸引力的投资渠道是高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不光老百姓缺少投资渠道,近来很多企业也因缺少投资欲望而把资金存入银行。在中国,企业存款增加后,广义货币M2(定活期存款为主)就会随着增长。2005
年的M2
同比增长18.3%,很多人推测这个增长主要来自企业高达1.2
万亿元的利润。所以,老百姓不投资不是孤立的现象。
中国是个高储蓄率的国家,老百姓把收入的40%放在银行里。但是,对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来说,15
万亿元存款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如果让13
亿人平摊存款余额,人均不过只有一万多元。假定那些存款都来自5
亿城镇居民,人均不过三万元。一个典型的城镇三口之家,也就是大约10
万元存款。这个平均家庭存款数,购买房子不足,供养车不够,不断上涨的医疗费和教育费也让普通家庭不敢轻易花费银行存款。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高储蓄率是在平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基础上形成的。老百姓储蓄多是对养老风险和医疗风险没有信心。美国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上个世纪70
年代,美国经济不景气,美国人储蓄较多。随着经济改善和各种社会保险机制的建立,大多数美国人对未来的担忧没有了。2005
年,美国人的储蓄率是负数,说明他们不光不存钱,而且开始花过去的存款。不过,美国人并没有过度担心。储蓄是个复杂的现象,需要把居民存款余额放到更大的图像里去看。美国的老百姓只想花费,不愿储蓄,而中国的情况稍稍不同,老百姓感到银行里有储蓄,心里才能获得一些安全感。目前我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而培养一个孩子上到大学需要19.1
万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有钱不敢花就不难解了。消费低并不是“节约的习惯”,而是未来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
讨论题:
1.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含义。
2.中国老百姓偏爱储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案例3:一把“双刃的剑”
乘数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建筑业增加投资100
万,它不仅会使本部门收入增加,而且会在其他部门引起连锁反应,从而使这些部门的支出与收入也增加,在边际消费倾向为80%时,在乘数的作用下最终使国民收入的增加5
倍,使国民收入增加500
万。为什么会有这种倍数关系,让我们举一例来说明。例如,你花了50
元去买了10
斤苹果,这样卖水果的小贩收到50
元后,留下20%即50×20%=10
元去储蓄,拿其余的80%即50×80%=40
元去购买其它商品,这40
元又会成为其他人的收益。假如这个小贩把40
元用去购买蔬菜,这又使菜农收益增加了40
元。菜农再20%即40×20%=8
元去储蓄,其余40×80%=32
去买大米,这样,卖大米的农户又会增加32的收益。如此连续循环下去,社会最后的收益上升到250,其计算方法是:50+50×80%+50×80%×80%+50×80%×80%×80%……=50×(1+80%+80%×80%80%+80%×80%=50×[1(1-80%)]=250
元。250
元是最初需求增加量50
元的5
倍,这就是乘数效应的结果。但乘数的作用是双重的,如果上述例子的相反会使国民收入减少250
元。即当自发总需求增加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要大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增加;当自发总需求减少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减少也要大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减少。所以,经济学家形象地把乘数称为一把“双刃的剑。”
讨论题:
1.乘数理论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乘数理论是一把“双刃的剑”?
案例分析:
案例1:
案例点评: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说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明显的低于美国,为什么?我认为存在以下的原因:
首先来看收入。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尽管也经常发生经济周期性波动,但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经济的稳定决定了收入的稳定性。当收入稳定时,人们就敢于消费,甚至敢于借贷消费了。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的国家,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快,但就每个人而言有下岗的危险,收入并不稳定。这样,人们就不得不节制消费,以预防可能出现的下岗及其他风险。
其次来看制度。人们敢不敢花钱,还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性。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失业有失业津贴,老年人有养老金,低于贫困线有帮助,上大学又可以得到贷款。这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美国人无后顾之忧,敢于消费。但中国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被打破了,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且受财政实力的限制也难以在短期内有根本性的改变,从而要为未来生病、养老、孩子上学等必需的支出进行储蓄,消费自然少了。
最后边际消费倾向还与收入分配状况相关。在总收入为既定时,收入分配越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低。这是因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而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中国目前的收入不平等比美国严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低也是正常的。解决我国边际消费倾向偏低的就要从这几方面入手。
案例2:
案例点评:
我们把增加的收入中所增加的消费(即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凯恩斯曾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经济学家从消费统计资料中发现,在发达国家,消费是稳定的,并不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但这个规律在我国现阶段是存在的。为什么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储蓄这么多?凯恩斯把未雨绸缪的谨慎动机作为储蓄的原因之一。谨慎动机的储蓄就是存钱,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这种谨慎动机储蓄的多少取决于社会保障的完善程度。不确定性越高,社会保障越不完善,储蓄就越多。凯恩斯还指出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另一个原因是收入差距扩大。通常来说,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极低,但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极高。当收入和财富主要集中在富人手中时,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就低了。这种收入分化格局决定了整体边际消费倾向不高,消费不足。这种
谨慎动机在我国储蓄的增加中起了重要作用。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不确定性增加,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案例3:
案例点评:
乘数是指自发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自发总需求增加量之间的比率。乘数理论回答总需求增加与国民收入增加量之间的关系。
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就越小。如果上例的边际消费是90%乘数就是10
倍,最初需求50
元乘上10,社会收益就是500
元。这是因为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增加的收入就有更多的部分用于消费,从而使总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得更多。
但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确实存在着乘数理论所反映的这种连锁反应国民收入的增加也大于最初自发总需求的增加。这就是说,只有在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总需求的增加才会使各种资源得到利用,产生乘数作用。如果社会上各种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或者某些关键部门(如能源,原料或交通)存在着制约其他资源利用的“瓶颈状态”,乘数也无法发挥作用。如在改革开放初期,增加需求,导致加工业膨胀,但我国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无法满足新增需求,在旺盛的需求面前能源、原料等初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第三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案例1:刺激经济:消费还是投资
短期总需求分析尽管有其不现实的假设条件(总供给不变等),但对我们认识宏观经济问题,实现经济稳定仍然是有意义的。应该承认,总需求在短期中对宏观经济状况的确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重视增加内需已说明需求成为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如何增加内需呢?我们知道,就内需而言,如果不考虑政府支出,重要的在于消费和投资。消费函数理论说明了消费的稳定性,这就告诉我们,要刺激消费是困难的。前些年内我们八次降息,但对内需的拉动有限,居民储蓄一直增加,这说明拉动消费不易。拉动内需的重点在于拉动投资。第一,我们要区分投资与消费的差别。例如,我们过去一直把居民购买住房作为消费就是一个误区。应该把居民购买住房作为一种投资,并用刺激投资的方法拉动这项投资。应该说,在我国人口多,而居住条件仍然较差的情况下,在未来几十年中,住房仍是投资的热点,只要政策得当,住房可以增加内需,带动经济。
第二,在我国经济中,私人经济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经济的半壁江山。投资中的企业固定投资应该是以私人企业投资为主。这就要为私人企业投资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现在几乎每个人都认识到了内需的重要性。学习宏观经济学可以为我们寻找增加内需的方法提供一个思路。
讨论题:
1.为什么拉动内需的重点不是消费而是投资?
2.联系实际说明制约目前投资需求的主要障?
案例2:住房需求是投资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购买住房是一种消费,与购买冰箱、彩电、汽车一样。在经济学家看来,购买住房实际是一种投资行为,即投资于不动产。为什么购买住房不是消费而是投资呢?我们先从这种购买行为的目的来看。消费是为了获得效用,例如,购买冰箱、彩电、汽车等都是为了使满足程度更大,消费不会增殖,但投资是为了获得利润,或称投资收益。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人们购买房子不是为了住或得到享受(如果仅仅为了住可以租房子),而是作为一种投资得到收益。住房的收益有两个来源。一是租金收入(自己住时所少交的房租也是自己的租金收入),二是房产本身的增值。土地总是有限的,因此,从总趋势来看,房产是升值的。正因为这样,许多人把购买住房作为一种收益大而风险小的不动产投资。
把住房作为消费还是投资在经济学家看来是十分重要。因为决定消费与投资的因素不同。在各种决定消费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收入,但在决定投资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利率。因为利率影响净收益率。只有利率下降,收益率提高,人们才会投资,而且只要净收益率高,就愿意借钱投资,因此,要刺激投资就要降低利率。如果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刺激人们购买住房,关键不是增加收入,而是降低利率。
讨论题:
1.为什么购买住房是一种投资行为?
2.投资和消费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案例分析
案例1
案例点评:
构成总需求有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在其中消费占的比重最大,但消费是非常稳定的,每一年的消费水平变化非常小;投资仅次于消费,但投资不稳定,经济繁荣时投资增加,萧条时投资减少;政府行为是可以控制的,在经济繁荣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经济繁荣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一个国家一般追求的是国际收支平衡即出口等于进口。因此拉动内需的重点应放在投资上。但是国家应运用好调控政策预防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以及结构失横,今年双紧财政和货币政策就是抑制目前的房地产投资过热。
案例2
案例点评:
案例的核心是要区别什么是消费什么是投资。消费是居民为满足需要所支付的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以及用于生活劳务的支出。这种消费不会给消费者增殖一分钱,消费的多少是由收入决定的。而用于住房是不动产的支出,是由利率水平决定的,因为利率高,把钱放在银行吃利息没有风险,利息低人们就会寻找回报率高的投资项目,前几年具有投资眼光的人利用房地产市场低迷和国家购房的优惠贷款利息购买的房产,在现在房地产价格高的时候卖掉获取的巨大利益,不难得出居民的买房不是消费而是投资,因为使其投资的价值增殖了。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投资就会有风险,如果你进入购买的时机不对不但不会增殖,还会亏本,房产作为不动产它的变现能力差,它会比投资股票的风险还大。
第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实践
案例1:中国的需求管理政策
1998年初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通货紧缩时期。国内需求不足、产品滞销与企业利润减少和紧缩开支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恶性循环。从当年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措施。比较显著的变化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比如发行大量的国债,用来进行基础设施和其他方面的投资。到2000年初,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趋势开始反转,2000年GDP增长率恢复到8%的水平。有学者据此认为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遏制了经济的下滑,也有的学者认为单一的需求管理政策不足以拉动经济增长。后者观点的合理性有哪些?
案例2:小布什总统的减税计划
2000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经济开始减速,2000年第三季度GDP从上半年的5%以上降到2.2%;股市下挫,特别是纳斯达克指数比最高点下降50%;美国家庭的财富总值55年来首次下降;截至2001年3月,美国主要汽车制造商在国内市场的销量连续六个月下降;2001年3月份的失业率达到4.3%,为过去20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2001年2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向国会正式提交了关于10年内大幅减税1.6万亿美元的计划,以兑现自己在竞选总统时向选民许下的诺言。减税计划的主要内容有:简化个人所得税制,将五档所得税体系(15%、28%、31%、36%、39.6%)调整为四档(10%、15%、25%、33%);将儿童课税扣除由每名儿童500美元加倍至1
000美元;恢复双收入家庭10%的税收抵免;废除遗产税;扩大慈善捐助扣除的范围;使研究和实验的税收抵免永久化。减税计划的意图是什么?能否实现其目的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案例3: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
近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断提出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开始的,后来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主要原则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实行全面的金融稳定计划;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货币市场。比如,在货币供给方面,中央银行从1998年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连续7次降低存贷款利率等。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意义是什么?与扩张和紧缩相比稳健的货币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案例分析
案例1:中国的需求管理政策
案例点评:现代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需求管理、供给管理以及收入政策。实际上,任何单一的政策措施很难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政策之间往往具有互补性。宏观经济政策相互配合,可以抵消各自的负面影响,有助于政策的效果。本例中,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单纯的财政政策的效果是有限的。具体表现在:经济疲软时期,人们收入水平偏低,对未来的预期悲观。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低,乘数小。政府支出对经济的带动和刺激效果不显著的;政府支出将产生挤出效应。特别是衰退时期,产能过剩,投资空间相对狭窄,民间投资会被排挤;政府债务负担加剧,在长期中影响企业和公众的税收预期,会削弱投资和消费。这一时期的恢复增长受到了其他方面的积极影响,比如,产业结构调整,扩宽了投资领域,有助于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非公有制经济获得宽松的发展条件,民间投资活跃;收入政策的调整,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刺激了消费等。
案例2:小布什总统的减税计划
案例点评:减税是一种典型的供给管理措施,目的是鼓励储蓄和刺激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对于减税的效果,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减税需要充足的政府财力支撑以保证长期性。因为,投资一般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有受益,短期的减税措施将很难刺激投资增长;减税会改变收入分配状况,影响社会边际消费倾向。特别是财产税的减免,使社会财富进一步向富人集中,降低社会平均边际消费倾向,不利于刺激消费;减税会导致财政预算状况恶化,影响政府实施公开市场业务(回购政府债券),不利于扩张的货币政策,减税政策缺乏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等。
案例3: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
案例点评:稳健货币政策的主要意义首先是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互配合,其次是调控物价总水平。稳健货币政策不是扩张和紧缩货币政策的简单折衷,其主要特点是:稳健货币政策的主导原则是稳定,为财政政策和其他措施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采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工具之间相互配合和牵制;稳健的货币政策包含发展货币市场的内容,有提高货币政策本身效果的功用。
第五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案例1:成品油涨价的影响
2005年成品油调价之路:7月23日:上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上调柴油出厂价格每吨250元;上调航空煤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6月25日:上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200元;上调柴油出厂价格每吨150元;上调航空煤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5月23日:降低汽油出厂价格每吨150元。5月10日:上调柴油出厂价格每吨150元。3月23日:上调汽油出厂价格每吨300元。
1.运用AD-AS模型分析,油价的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案例2:人们币升值的影响
2005年7月21日,央行将人民币汇率从单一盯住美元改成盯住一篮子货币,解决了前一个问题,新的汇率机制有望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于是,市场就将更多的目光转移到了后一个问题上。央行当初利用汇改之机将人民币汇率升值2%后,人民币汇率就此踏上了升值的通道。截至到现在,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达到了2.38%。对于2006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升值”成了共同的预期。特别是,在央行首次实施的掉期操作中,一年期美元兑人民币定价为7.85,这对人民币远期定价无疑具有一定的影响,市场据此也更加确信,未来人民币汇率升值不可避免。
1.运用AD-AS模型分析说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案例分析
案例1:成品油价格上涨的影响
案例点评:燃油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燃料,其价格的变化,会对社会经济的诸多行业产生影响。油价的持续显著上涨,必然引起大量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成本的提高阻碍厂商提高产量,促使总供给水平下降,推动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假定经济中的需求方不变,其结果必然会使得经济社会中新的总供求均衡点向左上移动,形成的新的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出下降,经济可能出现滞胀状态。
案例2: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案例点评: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函数表示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时产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的收入。总供给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从AD-AS模型来看,人民币升值会使人民币相当于外币价值上升,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而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下降,从而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净出口的减少,会降低一国的总需求水平,从而进一步会降低产出,影响就业。
第六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案例1:阿根廷的恶性通胀
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的恶性通胀。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阿根廷一直是一个典型的经济案例,年通胀率平均达到450%,1990年初的12个月其通胀率更飚升到20
000%。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只是避免通胀吞噬一切。阿根廷的高通胀终于出现一个充满希望的转机。1989年刚刚当选总统的卡洛斯·梅内姆宣布了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反通胀的计划。此外,他还支持许多以供给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包括在1991年初任命由哈佛大学培养的经济学家多明戈·卡瓦洛为经济大臣。20世纪90年代初期,通胀已降为每年30%左右。
(1)通货膨胀会有哪些起因?
(2)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是什么?
(3)供给政策是如何抑制通货膨胀的?
(4)从需求管理的角度出发,阿根廷政府应从哪些方面控制通货膨胀?
案例2:1995年颠簸的软着陆。
从1992年到1994年,经济逐渐从1991年的衰退中复苏过来,失业率缓慢地从7.6%下降到5.4%。随着失业率接近于当时所认为的6%左右的水平,美联储变得担心经济过热。它开始提高利率。1994年初,美联储六次提高利率,总计提高了6%。当时的希望是“软着陆”,即平稳地从复苏转向不引起通货膨胀过热的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引起高利率,高利率又引起新的经济下降。但是,后来当经济的失业率在1996年逐渐降低为5.1%而增长提高时,美联储在这方面显然实现了着陆,尽管不是完全的平稳,但至少也像近几十年一样平稳。实际上,美联储并没有正确预期到经济的趋势;的确,由于得到资料有时滞,它甚至不能准确了解采取行动时的经济状况。批评者大吵大闹地反对1994年12月和1995年2月的利率上调,他们声称已经看到经济中存在的薄弱之处。美联储没有考虑这些警告,1996年1月发表的修改过的数据表明,甚至在美联储1995年2月提高利率时经济增长就停止了——1995年第一季度增长率低于0.5%,当得到1995年春季的数据并担心经济下降开始时,软着陆变成了“颠簸的软着陆”。问:
(1)失业率与经济过热之间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在1994年美联储要六次提高利率?
(3)批评者为什么要反对利率上调?
案例分析
案例1
(1)通货膨胀的起因主要有: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
(2)从收入分配效应看,通货膨胀使工资收入者受损,使利润收入者受益。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3)减少税收,减少管制,实施有助于提高和增强生产能力的经济政策。
(4)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案例2
(1)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存在反方向的变动关系,经济过热时失业率降低。
(2)提高利率,减少投资,从而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上涨速度。
(3)宏观经济政策具有时滞性,批评者担心利率上调的过高,从而使投资过度减少、经济增长速度过低。
第八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案例1:中国住房消费能否拉动经济增长
从居民消费趋向分析,中国住房消费仍将大量挤占居民其他消费支出,对经济的持续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截至2000年年底,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3.6平方米,与国外发达国家人均居住面积20~30平方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城市还有近200万户缺房,其中,人均住房面积4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还有近40万户,在不少城市尚有一定数量的危房需要改造;为此,“十五”期间,全国城乡将建房57亿平方米,其中,城镇建房27亿平方米,较“九五”期月间增长15%。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工是中国每年大约净增人口1300万人左右,在“十五”期间大约有1350万对新婚夫妇需要住房。三是随着农村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越来越高,在今后5年间有14%的家庭准备购买新房,户均支出约11万元,平均每年增长7.4%;有14.6%的家庭准备装修住宅,户均支出约2万元。四是预计今后每年的房地产投资将递增7%,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0.7个百分点。到2050年,我国城镇居民住房将增加150亿平方米,住房共计将达210亿平方米。届时,到2020年,全国城镇居民进人市场买卖住房产生的住房消费为8
000亿元;到
2050年,将达到3.4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000亿元以上。
据专家测算,建筑业每生产1亿元产品,需要直接消耗0.46亿元的工业产品,还可以带动0.04亿元的商品销售。每增加1亿元的住宅投资,其他23个相关产业相应地增加投人1.479亿元;其中,建材、冶金、机械工业和农副业等5个部门将增加投人0.70亿元,被带动的直接或间接相关较大的产业有60多个。不仅如此,住宅消费的提高还能带动诸如钢铁、建材、化工、汽车、交通、家电、装饰、家具、文化市场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消费的相应增长,其比率大约是1:6。有关部门计算显示,中国城市住宅建设每年要消耗的钢材相当于1995年全国钢铁产量的14%,消耗的水泥占年产量的47%,消耗的玻璃占年产量的40%,消耗的木材占年产量的20%,消耗的运输量占年运输量的8%。由此可以看到,城乡住房消费的增加将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案例分析
需求的快速增长将保证供给的相应增长。这是因为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中最主要的部分。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对于投资需求进而对于整个经济增长起着直接和最终的制约作用,消费需求的变化方向及变动速度最终决定着经济增长的方向和速度。由此,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国内市场对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国内市场需求来看,巨大的人口基数与潜在的巨大购买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依托和独特优势。因此,中国必须创造一个自己的商品、服务、劳动力、金融及其他因素的国内市场,增加国内经济的活力,扩大作为需求来源的地位,并利用和依托这一巨大的国内消费需求,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出口导向或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战略,建立合理的供求格局和更加稳定的经济结构,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格式
××问题(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基础》课程分析报告
一、理论关键词
(列3-5个,如消费者剩余、边际效用递减、供求定理等等)
二、问题(现象)导入
××××××××××××××××××××××××××××××××××××××××××××××××××××××××××××××××××××××××××××××××××××××××××××××××××××××××××××××(简洁,300字之内)资料来源:(如为摘抄报纸、网页或某则新闻,注明出处;如自己概括很多现象进行表述,则写明本人整理得)
三、经济学分析
××××××××××××××××××××××××××××××××××××××××××××××××××××××××××××××××××××××××××××××××××××××××××××××××××××××××××××××××××××××××××××××××××××××××××××××××××××××××××××××××××××××××××××××××××××××××××××××××××××××××××××××××××××××××××××××××××××××××××××××××××××××××××××××××××××××××××××××××××××××××××××××××××××××××××××××××××××××××××(自己的观点和表述,500-1000字,其中可以引用其他资料或别人的观点,但要注明)。
班级:
学号:
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