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安市灞桥区建设总公司追加报告
西安市灞桥区建设总公司
关于玉川乡红门寺九年制学校因校址变更
造成设计变更工期拖后、物价上涨
申请甲方追加工程造价的
报
告
蓝田县教育局基建办: 由我公司承建的蓝田县玉川乡红门寺九年制学校,因山区温度低,于2010年3月16日开工,材料、设备等已进施工现场。因设计 教学楼、宿舍拟建于10m的山坡耕地上,材料、机械无法进入现场,需修一条便道方可施工(66*7*5.5)。施工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新建场地有200余个坟地未迁。5个高压杆未迁。在迁坟过程中遇到一家有地位的古代坟墓,坟主人不让迁,后经县教育局、玉川乡政府及学校等部门与坟主人多次协商未果。经县教育局、乡政府、学校领导共同商定工程方案变更,迫使工程停工。变更后的方案于2010年6月26日通知我施工方,将教学楼、锅炉房位置移在山下,将10m高山坡地向内挖16.6m,土石方于2010年7月28日施工完成。我方于2010年8月4日放线开挖教学楼、宿舍工程,施工时又存在结构问题,后请设计、勘察、监理、甲方到现场解决,由于工程方案再次变更,加之,原破山工程的石方设计未考虑到10m高的山坡设计挡土墙及楼距挡墙的安全距离破山石方工程,需再将120m长,10m高的山坡再向里挖15---20m,石料运到2.5公里的山沟存放。按设计总平面图放宿办楼基坑位置线,后经学校、县领导等部门验线,宿舍楼1----6轴位置在坟墓上边(县上和甲方等部门领导与村干部及坟主协商避开坟建宿办楼)相应西移位,后经设计院勘察建楼的位置及10m高的挡土墙设计方案。设计院认为上边不能建宿办楼,影响结构安全。设计院建议;将锅炉房放在高坡上边,宿办楼放在下边。将宿办楼放在下边变为双面楼,将局部山体再破40—50m,方案未定,现已再次停工。
综综上原因工程拖延一年之多,建筑材料、工人工资、运费等都在直线上涨,地址变更工程量加大,原定的造价与现实支出差距很大,如按原造价继续施工我方将出现严重亏损。故恳求局领导予以考虑追加施工费,补偿怠工损失。
我方于2011年3月5日接到变更图纸,3月6日再次进入工地,调整项目管理人员,合理安排施工人员,现已正常施工。特此报告
学校意见:
校
长:
监理单位意见:
总监理工程师:
建设单位意见:
负责人:
施工单位: 西安市灞桥区建设总公司 项目经理:
2011年3月22日
西安市灞桥区建设总公司
关于玉川乡红门寺九年制学校因校址变更
造成设计变更工期拖后、物价上涨
申请甲方追加工程造价的
报
告
蓝田县教育局基建办: 由我公司承建的蓝田县玉川乡红门寺九年制学校,因山区温度低,于2010年3月16日开工,材料、设备等已进施工现场。因设计教学楼、宿舍拟建于10m的山坡耕地上,材料、机械无法进入现场,需修一条便道方可施工(66*7*5.5)。施工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新建场地有200余个坟地未迁。5个高压杆未迁。在迁坟过程中遇到一家有地位的古代坟墓,坟主人不让迁,后经县教育局、玉川乡政府及学校等部门与坟主人多次协商未果。经县教育局、乡政府、学校领导共同商定工程方案变更,迫使工程停工。变更后的方案于2010年6月26日通知我施工方,将教学楼、锅炉房位置移在山下,将10m高山坡地向内挖16.6m,土石方于2010年7月28日施工完成。我方于2010年8月4日放线开挖教学楼、宿舍工程,施工时又存在结构问题,后请设计、勘察、监理、甲方到现场解决,由于工程方案再次变更,加之,李家河修水库道路实行管制,所有建材运输要绕道西商高速、经葛牌、草坪到红门寺运输费用提高;原破山工程的石方设计未考虑到10m的破山石方工程,将120m长,10m高的山坡再向里挖15---20m,石料运到2.5公里的山沟存放。按设计总平面图放宿办楼基坑位置线,后经学校、县领导等部门验线,宿舍楼1----6轴位置在坟墓上边(县上和甲方等部门领导与村干部及坟主协商避开坟建宿办楼)相应西移位,后经设计院勘察建楼的位置及10m高的挡土墙设计方案。设计员认为上边不能建宿办楼,影响结构安全。设计员建议;将锅炉房放在高坡上边,宿办楼放在下边。将宿办楼放在下边变为双面楼,将局部山体再破40—50m,方案未定,现已再次停工。
综综上原因工程拖延一年之多,建筑材料、工人工资、运费等都在直线上涨,地址变更工程量加大,原定的造价与现实支出差距很大,如按原造价继续施工我方将出现严重亏损。故恳求局领导予以考虑追加施工费,补偿怠工损失。
我方于2011年3月5日接到变更图纸,3月6日再次进入工地,调整项目管理人员,合理安排施工人员,现已正常施工。特此报告
学校意见:
校
长:
监理单位意见:
总监理工程师:
施工单位: 西安市灞桥区建设总公司
项目经理:
2011年3月
第二篇:2008年西安市灞桥区群众安全感调查报告
2008年西安市灞桥区群众安全感调查报告
为了准确把握全区社会治安形势,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效,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对维护社会治安的意见和建议,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现将2008年灞桥区群众安全感调查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2008年灞桥区群众安全感调查方案》要求,区统计局于五月六日――二十三日对全区九个街道办事处五十五个居委会﹝村委会﹞1102户的1102人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者中按性别分:男性占64%,女性占36%。按文化程度分:受过小学及以下教育的占6%,受过初中教育的占47%,受过高中教育的占35%,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占12%。按被调查者的职业分:其中,工人占43%,务农农民占24%,干部占3%,职员占2%,务工农民占6%,文教卫体人员占5%,离退休人员占3%,在校学生3%,服务人员3%,其他占8%。被调查者均为16周岁以上的常住本区的中国公民。
二、安全感总体评价情况
1、我区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较高
据对全区九个街道办事处的五十五个居委会﹝村委会﹞1102户的1102人的调查显示:在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下感觉很安全、安全、基本安全的,占调查人数的88%,其中:12%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社会治安环境很安全,40%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社会治安环境安全,36%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社会治安环境基本安全。与此同时,12%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社会治安环境不太安全或不安全。
我市提出创建“平安西安”活动,其中一项“硬指标”是,公众治安满意率要保持在85%以上。从今年的满意率看,全区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较高,这说明该项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多数群众的认可和赞同。
但,值得注意地是,各街道办事处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参差不齐,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尚须努力。列表如下:
各街办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排序 略。。
2、我区社会治安状况有明显好转
调查表明,认为今年社会治安比去年“有明显好转”和“有好转”的人数占80%;认为今年社会治安状况较以前没有变化的占18%;仅有3%的人认为今年社会治安状况比以前差或比以前差很多。
3、社会风气问题 ,百姓最为关心
调查结果反映:在治安问题、教育问题、就业失业问题、工资待遇问题、征地搬迁问题、社会风气问题、住房问题、医疗问题等十三类社会问题中,公众目前最关心的是社会风气问题,比例达15%。百姓最为关心的其它社会问题依次为医疗问题、就业失业问题、教育问题、征地搬迁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工资待遇问题、腐败问题、住房食品卫生问题等。
4、创建“平安西安”活动效果显著
社会公众对创建“平安西安”活动的知晓率较高,为84%。在所调查的居﹝村﹞委会中,均悬挂了横幅,贴了标语,有的还给住户散发了宣传单。
为了准确把握全区社会治安形势,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效,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对维护社会治安的意见和建议,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现将2008年灞桥区群众安全感调查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2008年灞桥区群众安全感调查方案》要求,区统计局于五月六日――二十三日对全区九个街道办事处五十五个居委会﹝村委会﹞1102户的1102人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者中按性别分:男性占64%,女性占36%。按文化程度分:受过小学及以下教育的占6%,受过初中教育的占47%,受过高中教育的占35%,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占12%。按被调查者的职业分:其中,工人占43%,务农农民占24%,干部占3%,职员占2%,务工农民占6%,文教卫体人员占5%,离退休人员占3%,在校学生3%,服务人员3%,其他占8%。被调查者均为16周岁以上的常住本区的中国公民。
二、安全感总体评价情况
1、我区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较高
据对全区九个街道办事处的五十五个居委会﹝村委会﹞1102户的1102人的调查显示:在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下感觉很安全、安全、基本安全的,占调查人数的88%,其中:12%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社会治安环境很安全,40%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社会治安环境安全,36%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社会治安环境基本安全。与此同时,12%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社会治安环境不太安全或不安全。
我市提出创建“平安西安”活动,其中一项“硬指标”是,公众治安满意率要保持在85%以上。从今年的满意率看,全区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较高,这说明该项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多数群众的认可和赞同。
但,值得注意地是,各街道办事处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参差不齐,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尚须努力。列表如下:
各街办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排序 略。。
2、我区社会治安状况有明显好转
调查表明,认为今年社会治安比去年“有明显好转”和“有好转”的人数占80%;认为今年社会治安状况较以前没有变化的占18%;仅有3%的人认为今年社会治安状况比以前差或比以前差很多。
3、社会风气问题 ,百姓最为关心
调查结果反映:在治安问题、教育问题、就业失业问题、工资待遇问题、征地搬迁问题、社会风气问题、住房问题、医疗问题等十三类社会问题中,公众目前最关心的是社会风气问题,比例达15%。百姓最为关心的其它社会问题依次为医疗问题、就业失业问题、教育问题、征地搬迁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工资待遇问题、腐败问题、住房食品卫生问题等。
4、创建“平安西安”活动效果显著
社会公众对创建“平安西安”活动的知晓率较高,为84%。在所调查的居﹝村﹞委会中,均悬挂了横幅,贴了标语,有的还给住户散发了宣传单。
5、社会公众对政法队伍持肯定态度
在对全区1102人的调查中,由于受部分群众没有或没有全面了解公安机关(派出所)、人民法院(法庭)、人民检察院各自的工作职责(对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没有或没有全面了解的人数分别为121人、400人、478人,所占比例分别为10%、36%、43%),故对政法部门工作状况的评价应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从正面看,公众对公安机关(派出所)、人民法院(法庭)、人民检察院的满意(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分别是81%、60%、55%。从反面看,公众对公安机关(派出所)、人民法院(法庭)、人民检察院的不满意率分别是8.5%、4%、3%。
在调查对象中,有151人在法院打过民事官司。在对立案、审判、执行环节的评价中:65%的人对执行环节不满意,20%的人对审判环节不满意,15%的人对立案环节不满意。
对政法部门存在问题的反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办事效率不高(23%),第二位的是态度生硬(10%),其它依次为执法不公、以权谋私、耍特权、工作推诿、贪赃枉法。
群众认为政法部门在打击犯罪力度方面,54%的人认为政法部门打击犯罪有力。46%人认为政法部门打击犯罪不太有力或不力。
从总体上看,政法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打击犯罪的力度,持之以恒地坚持“严打”方针,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
6、目前增强公众安全感急需解决的问题
社会治安与公安队伍的建设高度相关,四成多的公众认为增强公众安全感应“加强巡逻”和“增加街面警力”。
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公众对如何提升社会治安水平、增强公众安全感表现出很大关注,提出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加强青少年教育,占17%。其次是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占12%。第三是鼓励见义勇为,占9%。第四是公正执法与提高警察素质,分别占9%。
以上说明,人民群众对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极为关注,维护社会治安、增强群众安全感应从预防犯罪的思路出发,在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7、部分群众防范意识较差,不时遭受不法侵犯
在被调查的1102人中,有10%的人曾遭受过不法侵犯。不法侵犯集中表现为入室盗窃、自行车被盗、被扒窃等现象。
8、群众对社会治安要求和顾虑
调查中发现,居民 对社会治安的要求和顾虑尤存:一是一些治安问题影响了居民的安全感。在调查的1102人中, 排在第一位的,也就是说,有39%的人,认为公共场所﹝如集贸市场、公交车等﹞治安欠佳影响其安全感;排在第二位的,有26.4%的人,认为交通事故影响其安全感;排在第三位的,有25.6%的人,认为刑事犯罪影响其安全感;排在第四位的,有9%的人,认为火灾影响其安全感。二是个别犯罪现象较为严重,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入室盗窃犯罪现象、赌博现象等有超过10%的人认为比较严重和很严重。三是有近12%的调查对象认为其住地没有设立治安岗亭﹝警务室﹞或门卫室和治安巡逻队。
三、结束语
1.准确性分析
影响本次调查数据准确性的因素: 一是本次调查与各街道办事处综合治理办公室对村﹝居﹞委会开展宣传创建﹝平安西安﹞活动基本同步进行。二是本次调查过程中,各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负责综治的干部全程协助,配合,使被调查对象增加了一定顾虑。三是调查结果是被调查对象的主观评价,受个人素质、环境、社会关系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可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但上述因素,并不能影响调查结论。因为,统计调查是建立在大数法则、趋势分析之上。加之,本次调查,全体调查人员能严格按照《2008年灞桥区群众安全感调查方案》规定进行操作,抽取样本众多,问卷从不同角度对社会治安作出了评价,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分析、讨论、测算、评估,上述所有数据置信度为95%,误差率为±1%,可信度较高。
2.建议
从这次调查可以看出,群众对目前社会治安环境感到满意,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没有受到不法侵害,社会治安大局保持了总体平稳的态势。但从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因素仍然存在。因此,全区党政机关、尤其是政法部门要牢固树立“人民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把群众最关心的事情解决好、落实好,多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真正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及“平安西安”落到实处,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有了政法部门的存在,他们的安全也就有了保障,这样他们也就会安居乐业了,社会也就和谐安定了。
XX区统计局
二〇〇八年五月二十三日
根据《2008年丰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和《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群众安全感的工作意见》要求,统计局、调查队对全区21个街乡镇的335个居村委会进行了第二季度群众安全感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内容
主要内容涉及本区群众对居住小区及周边地区治安状况感受、对治安状况基本评价、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及对治安问题的建议。
(二)调查样本
全区样本量有效调查户为2300户。每个街乡镇调查样本量在100-150户之间。每个社区、村保证至少7个样本量。
(三)调查方法
以街乡镇居、村委会常住户为样本框,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覆盖21个街乡镇的被访户,利用计算机辅助电话系统进行调查。
(四)被访者基本情况
从调查对象居住地看:在街道居住的户占70%,在河西两镇居住的户占10%,河东三乡村居住的户占20%;
从调查对象性别看:男性占40.7%,女性占59.3%;
从调查对象年龄看:年龄在18-70岁之间。其中:18-25岁占12%,26-55岁占71%,56-70岁占17%。
二、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二季度被调查对象认为居住地社会治安状况“安全”的占93.4%,“不安全”的占5.4%,“说不清楚”的占1.2%。
与一季度相比,认为二季度社会治安状况“有明显好转”的占52.4%,“和以前一样”的占44.7%,“比以前更差”的占2.9%。具体情况如下:
(一)各街乡镇安全感及增减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有13个街乡镇的群众安全感超过全区93.4%的平均值。其中4个街乡镇安全感均超过97%,依次是王佐镇、长辛店镇、宛平地区、云岗街道,满意度分别是99.1%、99%、98.4%、97.0%。安全感在全区平均值以下的有8个街乡。
根据对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群众安全感连续调查,发现第二季度,有10个街乡镇安全感上升,分别是长辛店镇、方庄地区、南苑乡、太平桥街道、卢沟桥乡、王佐镇、马家堡街道、长辛店街道、云岗街道和南苑街道;11个街乡镇安全感下降。具体变化情况如表所示:
(二)不同群体的安全感
1、男性安全感高于女性
男性安全感为94.5%,女性为92.8%,男性比女性高1.7个百分点。
2、青年人的安全感较高。18—25岁年龄段群众安全感为96%;56—70岁年龄段群众安全感最低,为87%。
3、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安全感高
受教育程度为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群众安全感最高,为97.8%,大专、高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安全感分别为96.2%、95.4%、93.1%、90%。具体情况如图所示:
三、群众对当地社会治安状况的基本评价
(一)过六成群众在居住周边能见到社区民警
在问及“在您居住的社区能否看到社区民警”时,有35.9%的群众回答“经常见到”;有29.1%的群众回答“偶尔见到”;有35.0%的群众回答“从未见过”。
(二)过九成的群众在近三个月没有遭受入室盗窃的侵害
在问及“近三个月,您及家人有没有遭受过入室盗窃的侵害”时,97.8%的群众选择“没有”;2.2%的群众选择“有”。
(三)九成的群众在近三个月没有遭受自行车、汽车被盗
在问及“近三个月,您及家人有没有发生过自行车、汽车被盗情况”时,90%的群众选择“没有”;10%的群众选择“有”。
(四)超八成群众受到不法侵害时会选择报案
当受到不法侵害时,选择“报案”的群众占87%;选择“看情况再说”的占12%;选择“不报案”的占1%。
四、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两大因素
(一)流动人口
在问到“影响我区社会治安的原因”时,63.6%的人选择了“流动人口太多”,居第一位;“贫富差距过大” 和“对犯罪打击力度不够”也是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所占比重分别为16.6%和10.1%。
(二)盗窃抢劫和宠物伤害
在众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因素中,“遭遇盗窃抢劫”所占比重为36.2%,居首位;“宠物伤害”次之,占21.1%。
五、群众对社会治理的建议
1、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调查结果显示:63.6%的户认为流动人口太多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外来人口潜在危险”也是仅次于“盗窃抢劫”和“宠物伤害”的另一大因素。所以被访者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2、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
调查结果显示:53.6%的户所在小区未实行封闭式管理或没有专人值班,主要集中在花乡、南苑乡、右安门街道、南苑街道及东铁营街道。不实行封闭式管理的小区,出入人员混杂,影响群众安全感。所以,被访者建议实行小区封闭式管理或者设有专人值班。
3、加强法治道德宣传教育
从调查结果看,宠物伤害是影响群众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损坏公共设施、遇到危险不能互相帮助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群众的安全感。所以,被访者建议通过各种形式的法治道德宣传,提高民众素质,自觉管好宠物,保护公共设施,维护社区环境。
4、增加执法部门警力
调查显示,三成多的被访者在社区内从未见过民警,1/3的人在社区内偶尔见到民警。调查中,被访者建议关部门应增加警力,增加巡逻次数,保证居民安全。
社会治安调查报告 县政协调查组
社会治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关注、反应较为强烈的一个热点问题。安化的社会治安形势如何?怎样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围绕以上问题,今年8—9月,县政协组织三个调查组,深入到10个乡镇与县直有关部门,进行了专题调研。发放调查问卷300多份,召开座谈会20多次,收集了一批较为翔实的一手资料。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社会治安中尚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强了对综治工作的领导,综治工作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考核奖惩机制逐步完善,网络建设逐步加强,工作责任逐步落实,社会大局总体稳定,人民的生产生活基本有序,社会治安秩序较好,大部分群众对社会治安表示满意。据问卷调查,65%的群众认为当前社会有安全感,59%的群众认为社会治安形势在好转,60%的群众对当前的社会治安工作表示满意。但是,我县社会治安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1、盗抢问题突出。盗抢是群众反响十分强烈、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问题。据对调查的7个乡镇统计,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共立案的盗抢案件465起,平均每个乡镇立案68起。据县公安局反映,2006年1—8月,全县立案的盗抢案件723起,其中盗窃案674起,抢劫案49起,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3%、250%。东坪地区盗抢尤为严重。2006年1-7月,东坪城区立案的盗抢刑案366起,平均每天为1.7起。据东坪派出所保守估计,东坪城区至少有小偷500人左右。有的潜伏在郊区村,有的暗藏在城区出租房屋。这些人白天睡觉,晚上出来偷盗抢劫。盗抢在农村也呈高发态势。特别是年关、赶场,盗抢案件时有发生,令人防不胜防。保卫工作做得较好的学校、乡镇政府机关大院也有不少被盗。据梅城派出所反映,2005年以来,当地发生盗抢案件达298起。
2、赌博之风盛行。据统计,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县公安局共破获涉赌案件757起,打击处理涉赌违法犯罪人员632人,逮捕首要分子214人,治安拘留涉赌人员755人。打击力度之大,可说前所未有。但当今所面临的局面是打不胜打,赌博气焰依然嚣张。一是地下“六合彩”泛滥成灾。由于受高额回报的诱惑,加上隐蔽性强,报单、收兑赌注方便,导致地下“六合彩”屡禁不止。据调查,农村农民参与过地下“六合彩”赌博的达51.3%。每逢博彩时段,手机打不通已成常事。一些人已陷入屡赌屡输、屡输屡赌的泥潭不能自拔。2005年3月,大福镇石门村有一位老人下了码注后,手拿农药等待结果,当知道没有中码时,便一服了之,还担心自己死不了,又操刀割断自己的颈动脉。二是聚众赌博活动日益猖獗。近几年来,我县先后出现了押二
八、扳砣子、斗牛、白板刹等赌博方式,且迅速蔓延到各地。以东坪、马路、江南、奎溪、小淹、平口、梅城、大福、长塘等地群众反响最为强烈。东坪记录在册的聚众赌博场子就有8处。一个赌博场所少则十几人,多的达数百人。奎溪镇柏杨塘居委支书反映,奎溪镇34个村都有参与赌博的人员,他见到的赌博场子至今仍有6处。据调查,一些地方大大小小的赌博场子与窝点此起彼伏、神出鬼没。如江南的沿河街、农贸场,东坪的算盘岩、绿豆巷、税务村、吴合村,马路的四居委、松柏台、桥边村,奎溪的柏杨居委,平口的农贸市场,小淹的高峰村等均成为了远近有名的赌场集中的地方。更有甚者,有的赌博场所竟然设在镇政府附近。三是组织更加严密。地下“六合彩”有一套投注、结算、兑注、收注的办法,下线与上线衔接紧密。聚众赌博有专门的“保安”人员,多的放有五、六道哨卡,有的将眼线放到了公安局或派出所的大门口。庄家与出租司机互相勾结,司机接送一个赌徒,庄家发红包100-200元。赌场有专门的后勤人员,免费为参赌人员供茶、供饭,由赢家“抽水”提供资金,多的一天“抽水”达到8万元。有的赌场还有人放高利贷。马路镇有一人一天放高利贷赌资达8万元。
3、毒情呈蔓延之势。我县记载在案的吸毒人员达658人,还有在县外被抓获的吸贩毒人员数百人。根据1名吸毒人员周围至少有8—10个吸毒人员的国际惯例,我县吸毒人员数量惊人。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县涉毒的只有羊角塘、仙溪、东坪等少数乡镇,现在毒情已在我县各地遍地开花。据调查反映,吸毒人员农村多于城镇,外出打工人员多于本地居住人员,且呈低龄发展趋势。我县吸毒贩毒交织,结伙吸食占总吸毒人员的比例超过80%。涉毒犯罪高发,今年1-8月,县公安局破获各类涉毒案件157起,抓获涉毒人员150余人,缴获海洛因400多克,追缴毒资30多万元。
毒品吞掉了吸毒者的钱财,不少吸毒者因此家徒四壁,负债累累。毒品在吸尽吸毒者钱财的同时,也不断地吞噬着吸毒者的家庭、身体和灵魂。我县因吸毒导致父子反目、亲友成仇、妻离子散,甚至家破人亡的事例屡见不鲜。吸毒还传染多种疾病。不少吸毒者因此染上了艾滋病,这是安化成为艾滋病高危区的重要原因。吸毒诱发各种违法犯罪。男吸毒者必导致“男盗”,女吸毒者必导致“女娼”,有的公开勒索甚至抢劫、绑架他人,掠夺毒资。仙溪镇方公村一位吸毒者,劫持自己几岁的小外甥做人质,用刀架在小外甥的脖子上,勒索姐姐家4000元现金作毒资。
4、恶势力有所抬头。据调查,我县不少乡镇集镇地都有恶势力存在。东坪有老城区、城埠、木子、杨林、东桥等几个流氓团伙,经常惹事生非、挑起事端、打架斗殴、横行大街小巷。田庄、马路等地有几股恶势力也常来东坪闹事,造成东坪地区天天发生打架斗殴。马路镇潺溪坪村有10个左右青少年结成一伙,手持钢管、砍刀经常在当地寻衅滋事,作恶多端,群众无不深恶痛绝。这伙不法分子还给赌场提供保安服务,充当黑保护伞,每人每天收取100元左右的保护费。
5、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逐渐增多。群体访、集中访、重复访、越级访呈高发状态。据统计,仅在县党政机关大院发生的群访事件,2005年为74批次,参与人数达2265人,2006年1-9月已发生51批次,参予人员约2000人。主要涉及军转复退军人待遇问题,企业改制中的问题,或机构调整中利益受到冲击的群体。另外,各类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时有发生。据统计,2005年全县发生群体性事件11起,2006年1-9月已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为6起。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经过调研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管理体制不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各种各样的经济组织与社会组织不断涌现,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而我县的社会管理体制没有相应发生大的变化,有的仍然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体制,管理滞后的问题较为突出。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近几年来,我县外出务工人员达20多万人。同时也有大量的外地和农村人口进入我县集镇,造成集镇人口急剧膨胀。东坪城区常住人口仅5.5万,流动人口却达3万多人。同时,大量企业破产、改制,一大批“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由于我县对流动人口管理乏力,人口呈无序流动状态,盲流中不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据公安机关反映,平口镇近两年破获的 “两抢”案件,其作案者主要是新化的“烂仔”;奎溪镇的买码、扳砣子、押二八的庄家大多来自溆浦。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利益诉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政治参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明显提高,各方面的诉求明显增多。一些人一旦自身利益被触及,他们不是采取合法的方式和途径来表达,而是动辄采取过激行为制造影响,给党和政府施压。有的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盲目心理,企图扩大事态,引起党政和社会的重视,并不达目的不止步。
我国法制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也不相协调。许多法律规定与基层实际相脱离,对某些犯罪行为的惩罚量刑不高,对犯罪行为与犯罪嫌疑人的震慑力不够。如我国法律对赌博犯罪规定的最高刑期为3年;对贩毒罪的惩处,从最高法院到各地的司法量刑依据不一;对死刑的适用要求越来越高,犯罪成本偏低,致使许多不法分子敢于铤而走险。
2、部分民众法律意识淡薄,道德滑坡。我县普法一直没有延伸到户,民众长期不是普法对象;一些农村普法措施流于形式,民众对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据问卷调查,18%的民众从未学习过法律知识,不知道《治安处罚法》的达到21%。一些人法律观念淡薄,无所顾忌,为所欲为,在浑浑噩噩中不知自己犯了罪,犯了罪不知道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我县农村文化事业落后,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加之缺乏正确的引导,于是,有的不能正视腐败与工作失误,对党和政府产生信任危机;有的对贫富不均的现状产生不满;有的对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各种消极腐朽思想乘虚而入;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沉渣泛起;不少人灵魂扭曲,道德滑坡,唯利是图,金钱至上,贪图享受,好逸恶劳,堕落犯罪。另外,我县农村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占了全县总人数的50%,这些人科技文化素质低,辨别是非的能力弱,再加上一些人无所事事,精神空虚,就很容易染上恶习,甚至走向犯罪。
3、基层基础工作缺位。一是一些综治机构形同虚设。不少机关、单位虽然有综治领导小组、综治办,也明确了人员,但大多为摆设,为应付上级,为应付检查而设。不少厂矿企业综治机构及人员只有档案,没有安排专门的治保人员,有的甚至连门卫也没有。乡镇一些专门的综治机构也有名无实。如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室,其工作由司法所承担,不少司法所就是一个人,主要精力放在当律师、打官司创收上,常常是人去房空。在农村虽设有治保会、调解会,主任由村干部兼任,但不少人将此当成了副业,再加之其缺乏法律知识,在工作上仅凭威望、凭经验、凭个人关系,很难谈上依法依规办事,其工作粗糙,方法简单,往往三言两语了事,有的干脆能推则推,能躲则躲,发挥不了多少作用。
二是一些地方、单位综治工作乏力。由于综治工作注重检查验收、注重考核结果,因而一些地方和单位满足于不出问题,满足于检查过关。对于基础工作、日常工作常常是漠然置之,平时少有人管或无人管的现象普遍。也还有一部分领导认为社会治安是政法机关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县禁毒委员会,除主任在国际禁毒日发表过电视讲话外,平时基本没有开展过实质性的工作。还有的领导工作作风漂浮,热衷于做表面文章。群众反映,应付上级检查验收过关好似做游戏。如打码脱帽验收,省、市验收组还未到安化,就早早集合基层干部等待。验收抽到哪里,马上派人盯梢,前面挨家挨户打招呼,后面跟踪追查。不少群众讲,要不是村干部做工作,我们就要把实情反映上去。
三是群防群治有名无实。农村基本没有巡逻守护,赶场、过年、过节也没有什么治安保护。不少群众、不少单位安全意识淡薄,对自己的财产疏于防范,导致窃盗等犯罪分子易于得逞。公安机关对打击犯罪常感力不从心,无力开展经常性的治安巡逻,对治安复杂的重点地方、重点地段、重点区域及发案较高的重点时段无力进行守候、监控。有的派出所在8小时以外无人值班、无人接警。有的派出所对突发事件反应迟钝。马路镇发生“8·24”杀人案后,报案40多分钟后才有干警赶到。在这段时间,许多群众看着事态激化、升级。
4、惩治、打击乏力。公安机关的平均破案率不到50%,盗抢案的破案率与打击处理率更低。积案多,积案易变成死案,造成正义得不到伸张,邪恶得不到打击。据调查中反映,检察机关也尚存在该捕而未批捕的现象。梅城烟草站吴某夫妇参与买码做庄,涉案金额达300万元,完全符合批捕条件,但因其在检察院有熟人,一直没有批捕。今年7月,公安端掉了东坪安中村的聚众赌博窝点,有4名嫌疑人已达到批捕条件,可检察院一直不同意批捕。还有群众反映,法院也存在重罚轻判的现象。
打击乏力暴露了政法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一是警力不足。我县人口与公安干警比为3.8/万,比全国的15/万低11.2/万。拥有11万人口的大福镇,只有干警7人,其比例不足0.7/万。法院、检察的力量也同样不足,相当一部分派出所、法庭只有2-3人。如果有人外出,连日常工作都难以维持,怎谈及时有力打击违法犯罪。二是有的干警综合素质不高。近10年来,我县政法干警从政法院校进入的少,从教师或其他部门转入的多,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未经过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和业务培训,办案能力不强,执法水平不高。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是有的干警执法不公,办人情案、关系案;还有的干警从事二职业,或秘密充当歌厅、舞厅、按摩室、赌博场子的黑保护伞等等。据问卷调查,认为执法人员执法不公、办人情案的达36%,对执法不满意的,公安24%,检察13%,法院13%。据一知情人讲,有位女青年因盗窃被拘留,公安放人的条件是交罚款3000元,并请一次客。被公安有关人员所逼,委托讲情的先后花去4500多元,请了3次客才了难。三是专项经费不足。我县政法机关均因县财政统一专项安排的经费不足,还要靠创收保运转。2005年,县公安局总支出达2041万元,由县财政预算再加省里补助的经费为980万元,其他靠罚没、收费或拉赞助弥补。公安局所属二级机构经费更加困难,除了人员工资由县局统一安排外,其他的均要靠自己筹措。于是为钱办案的现象较为普遍。2006年3月,某乡政府院内发生盗窃案,当地派出所破案后,乡政府负担了1200元的办案经费,而赃款赃物去向何方,一直不得而知。同时“因钱止步”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如奎溪镇派出所,明知一名犯罪嫌疑人在浙江某地,由于没有旅差费而放弃追捕,致使其人长期逍遥法外。据调查反映,县检察院、县法院其经费也存在较大缺口。
三、打造平安安化应采取的措施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持全县社会大局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没有社会大局的稳定,就不可能有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要打造平安安化,根据这次调研的情况,我们认为,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大教育与普法力度,着力提高全县人民综合素质
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协调与配合,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法律下乡活动,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倡导正确的荣辱观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见义勇为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形成一种祛邪扶正、匡扶正义的社会风尚。要广泛开展十星级农户、五星级居民户、科技示范户等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崇尚文明、崇尚科学,走文明致富、科技致富之路。要加大普法力度,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车站、码头、医院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可设置法制宣传栏(窗)。建议适度开展现场审判、现场调解等工作,选择当地发生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现场审理、现场调判,采取以案说法、现场说法等方法,向群众传授法律知识。各地每年要选择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如婚姻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合同法、森林法、土地经营权法等法律,由宣传、文化、司法等部门牵头,派出所、法庭等单位部门配合,利用农闲季节,举办法律讲座,或办班培训,逐步提高全县人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律水平。
要突出抓好青少年教育。家庭、学校、社会要将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与文化教育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同步进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把“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转化为自身行动的标准。家长、教师要言传身教,帮助青少年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引导他们崇尚文明、遵纪守法。要加强文化市场的整顿与管理,坚持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等出版物,严格执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依法整治传播不健康内容、吸收未成年人上网的网吧和电子游戏室,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2、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着力强化治安防控管理
⑴着力强化基层综治队伍建设。乡镇综治办要配备2-3名专干,人员可从行政干部中选配。村(居委)要健全治保、调解组织,并按照有关规定,做到组织、人员、工作、报酬四落实。医院、学校、企业等单位应安排专门的治保人员,单独的院落应安排专职门卫或楼栋看管员。县直各部门、单位,各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综治工作领导小组,真正做到有领导负责、有专人办事。
⑵着力抓好群防群治工作。其一,要加快社区建设,建立社区治安防控体系。流动人口较多的城镇,可以相邻居住小区、院落等为单位成立社区,实行社区主任抓楼院长,楼院长抓单元长,单元长管居民户的社会治安管理体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社区应紧密配合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门对公共娱乐场所、特种行业、危险物品的从业人员实行管理,并建立和健全好流动人员就业、婚育、健康、违法犯罪记录及出租房屋登记制度,落实用人单位治安责任制,按月对社区流动人员、暂住人口、出租房屋进行核查上报。有条件的社区,在做好居住户工作的条件下,可按照“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成立保安公司。其二,要强化农村治安防范工作。农村可以自然村落、种植或养殖区域组织联防,在年关、收获等重要季节可开展临时巡逻守护。其三,要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司法所、派出所、法庭要加强协调配合,建立辖区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回访等环节的办事程序,完善调解制度、调解程序和调解纪律,加强村级调解的协调与指导,努力提高调解成功率,筑牢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其四,要积极推广科技防范。在重点单位(如银行)、重点部位(如财会室、车库)、治安复杂场所(如车站、市场、娱乐场所)等发案率较高的地方安装摄像头,实行“24小时”监控,并与110、120报警台联网。在居民区,可根据居民的需要和承受能力,安装简易红外线防盗装置,把治安防范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可能发生治安隐患的区域。公安机关要在群防群治中发挥中坚作用,加强重点地方、重点地段、重点时段的巡逻与守候,构建强有力的控制网,筑起维护稳定的铜墙铁壁。在此基础上,要大力开展平安社区、平安村镇、平安企业、平安校园、平安工地、平安家庭等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平安安化。
⑶着力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就业机会,减少盲流。劳动部门要按照“信息导向、按需流动、凭证管理、全程服务”的要求,强化流动人口的劳动管理,整顿好劳动市场。公安要抓好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建立流动人口档案及出租房屋登记、安全检查制度,加强流动人口违法犯罪人员的控制,加强对无合法证件、无固定场所、无正当生活来源“三无”人员的治安管理。⑷完善有关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机制、齐抓共管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对各乡镇、各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评估与考核,加大责任查究力度,对责任心不强或履行职责不到位的责任人,要督促改正,对屡教不改造成损失或恶劣影响的要给予相应的处分;对目无法纪,侵犯群众利益,或因工作不力造成治安问题突出,安全事故多发的有关领导和责任人要依法依规处理,真正做到“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包一级”,把综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着力净化社会环境
公、检、法要集中优势兵力,加强协调与配合,增强打击合力,严厉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建议县委政法委要督促公安机关对积案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对因工作不力,造成破案率低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其工作责任。要遵照“大案必破”的原则,明确任务,挂牌督办,集中精力破获一批大案要案。检察、法院每年应对已办案件进行1-2次回头看,对应诉未诉、应判未判、重罪轻判的应予以及时纠正,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要严厉打击赌博活动,坚持露头就打,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把矛头直指庄家、赌头。建议对各类庄家要进行一次排查,不够刑事处罚的要实行重点监控、重点管理。对提供赌博场所的,对多次收注、结算、交接赌资的,对发放高利贷赌资的,要依法处罚到位。对长期从事赌博活动,不够刑事处罚的,应落实劳教等处罚措施。对经常参与赌博的人员可集中举办培训班,帮助其提高法律意识和思想觉悟。要下决心铲除毒害,依法从重从快打击贩毒犯罪,消灭毒源;要加强戒毒工作,尽快摸清吸毒人员的底子,做好入网工作。要大力开展无毒社区,无毒村、组,无毒乡镇创建活动,争取在3-5年的时间内,把安化建成无毒县。
4、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树立政法干警形象
要突出抓好政法干警的思想作风建设。从严治警,在干警队伍中真正树立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树立起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为民执法的形象。要突出解决好少数干警执法不公、群众观念淡薄的问题,解决好少数干警从事二职业、充当黑保护伞、打牌赌博等严重损害干警形象的问题。建议县委政法委、县纪委和公、检、法、司四家长年设立干警作风举报箱,加大社会与人民群众的监督力度,帮助干警端正作风。要充实政法干警力量,建议适当压缩行政编制,增加政法队伍编制。可向益阳市及有关县市学习,采取用行政编制招收公安巡警的办法。人事部门在招收政法干警时,应适当放宽条件限制,要优化配置警力资源,充实基层干警力量,确保基层工作需要。派出所、法庭要加大干警的内部交流力度,以减少办案的人情干扰。
5、建立保障机制,适度增加政法经费投入
鉴于目前对公、检、法、司四家工作经费县财政预算还未完全打足,近几年县财政状况已逐年好转的情况,建议县政府对政法几家的工作经费要予适度的增加,以利政法几家能一心一意谋工作,不必为解决其经费缺口去瞎折腾,这也有利于政法几家形象的不断提升。
第三篇:西安市出租汽车总公司班组建设管理办法1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
第四条
第五条西安市出租汽车总公司班组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 为了夯实班组基础管理,提高班组实际工作水平,结合总公司经营管理实际制定本办法。班组是公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基层组织,是公司落实规章制度与实现总司“建和谐企业、树西汽品牌、创一流业绩”目标的落脚点,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班组建设工作。班组建设工作是公司基础管理的基本工作,纳入各单位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第二章 组织领导 公司经理、书记全面负责班组建设的领导工作主管经理负责班组建设的日常领导工作。部门,负责修订公司班组建设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开展班组评先树优活动,对单位班组建1总公司生产营运部是公司班组建设工作的主要
第六条
第七条
第八条
第九条
第十条
设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动态考评。营运部、安保部、服务稽查部等部门分别负责对班组建设工作所涉及的营运指标、安全管理、优质服务等专项工作予以指导。各单位领导班子全面负责单位的班组建设工作,班子成员间需就班组建设工作作出明确的分工,接受公司有关部门的检查和考核。第三章班组建设工作总体要求班组建设工作的主线是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强班组建设的目的是提升班组的执行力、创新力、凝聚力,目标是优质高效完成班组承担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班组精神文明建设宜倡导文明服务理念为根本,不断提升员工素质,培养西汽品牌意识、安全意识、遵章守律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和阳光心态及和谐气氛。标杆管理是促进班组建设工作的主要形式,总司和基层单位每年进行一次先进班组评选、考核与经验交流工作,各单位要深入开展向先进班组学习的活动,依靠榜样的力量带动整个班
2组建设工作进步。
第十一条实行自主管理是班组建设的主要方向,各单位第十二条
第十三条
第十四条
第十五条
要完善与落实班组管理,为班组创造有利于形成持续学习、创新与赶超标杆,永争一流的氛围和条件,把班组打造成为高绩效的团队。各单位要重视班组的学习和培训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保证员工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第四章班组管理 班组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与考核评价机制,工作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基础管理资料齐全,记录完整,准确真实;规范服务,安全管理工作达标;班组成员认真履行职责。班组要以创建学习型班组活动为载体,将个人目标统一到班组共同愿景之下,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水平,努力实现科学管理。班组要学习运用目标管理方法,形成计划、执行、检查、总结、提高的闭环管理模式,落实各项基础工作要求,并根据业务性质和班组特长形成学习型、创新性、优质服务型的特色。
3第十六条班组要实行民主管理,管理人人有责,增进相
互理解,全员参与的局面,把各项目标变为员
工的自觉行动。
第十七条班组要落实各项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在员工中
第十八条
第十九条
提倡健康情趣,开展读书、建设、娱乐等集体文体活动,杜绝各类违反精神文明建设、行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以及法律、法规案件的发生。第五章班组长管理 班组长是班组生产管理的直接指挥和组织者,也是企业中最基层的负责人,其个人素质、业务能力、管理水平等直接影响公司各项方针目标的落实。班组长应具有较高的素质,掌握班组管理办法,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同志,群众威望高。各单位要认真做好班组长的选拔、任用、培训和考核工作。各单位对班组长实行聘任制度,由各单位通过民主选拔、测评、竞聘答辩等方式决定本拟聘班组长,聘期一年,期满可竞聘连任。
4第二十条对因违反有关规定,不能继续担任班组长或因
能力原因不能胜任班组长的,由所在单位及时
调整。
第二十一条当年被评为不合格班组的班组长取消下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三条
班组长的竞聘。第六章考核与奖励 有营运部牵头各职能部门配合,对班组实行动态考评,并评出公司先进班组、样板班组、不合格班组,在总司范围内进行通报。公司从先进班组中推荐符合条件者参加集团公司或外部社会荣誉的评比,对获得荣誉的班组,总公司将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及奖励。西安市出租汽车公司二〇一〇年八月六日 5
第四篇:西安市灞桥区职业教育中心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西安市第四十七中学 西安市灞桥区职业教育中心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试行稿)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必须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主要指教学秩序、教学环节、教学评价、教学科研与教学改革四个方面的管理。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是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
在教学常规管理的实施中,必须端正教育思想,将教学思想的确立与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结果的评价统一起来;必须实行民主管理,强化激励机制,注重发挥全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通过教学常规管理的实施,进一步促使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实现教学管理的正常化、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
一、教学常规管理的基本要求
1、各部、年级组、教研组及全体教师,每学期期初都应根据学校对教学工作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认真地制订教学工作计划,制定完成教学任务的各项措施,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切实实施计划,期末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的总结。
2、全体教师必须认真地抓好教学过程中的六个基本环节
(1)备课:每堂课前都要认真地写好教案,充分做好教学的各项准备(包括直观教具、实验、实训器材、活动器材、电教用具、制作课件等),不上无准备之课。杜绝不备课、无教案进教室上课的现象。各任课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提问和练习,精心设计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等。认真写好教案。教案要整洁,条理要清楚,能切实指导上课,不抄袭、不搞形式主义。教案要以课时为单位编写,内容包括:①教学目标要求;②重点、难点;③教具准备;④教学方法和过程;⑤板书设计;⑥课堂练习;⑦小结;⑧作业布置;⑨课后反思等。每课时教案结尾要留适当空格,以便及时记载课后教学反思。必须提前一周按课时写出教案,交部主任、教研组长查阅,部主任、教研组长要把好备课关,部主任、教研组长的教案交职教或基教主任查阅。提倡各学科教师利用网络收集备课资料,拓展备课内容。
(2)上课:教师应严格按课表进教室上课或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不得私自调课、停课 或擅自改上自习课。因请假、或其它原因需调课、停课者,须隔天提出,经职教处或基教处批准;确实临时需要调课的,必须向职教处或基教处补办手续。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预备铃响出办公室,组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正式铃响开始上课,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下课铃响准时下课。严格上课纪律,做到上课不迟到、不会客、不接听电话、不抽烟、不坐教、不拖堂。上课时要关掉手机。杜绝上课迟到或提前退课现象(包括辅导课、晚自习)。教师要尊重、爱护学生,不讥讽、嘲笑和侮辱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特别是要照顾到后进生,力求使他们能掌握本课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职中的课堂教学,按内容可分为理论课、演示课、实验课、操作课、模拟课、检查巩固课,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把讲、议、示范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课堂上要加强直观、形象教学,充分利用幻灯、投影仪、微机、视听设备及多媒体等现代化电教手段辅助教学。重视实物标本、挂图、模型等各类教具和实验仪器、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利用各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板书工整、语言规范,表达清晰、课堂结构安排合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择宜而用,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教育方法,提倡利用现代教学设备组织教学。树立学生为本观念,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性、自主性、民主性;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各科教师都应该按照教学需要,精选和设计作业。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强调格式、强调订正。作业必须由教师自己认真批改,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初中和艺术部各科作业批改量分别是:语文2次/周,作文1次/2周,数学4次/周,外语3次/周,理、化、生2次/周,政、史、地1次/周。职中各科作业批改量分别是:专业课不少于3次/周,公共基础课不少于2次/周。部主任、年级组长按实际批改次数每周统计上报,职教处或基教处每月复查批改次数。杜绝只有布置、不作批改或不及时批改的现象;提倡各学科教师进行作业面批。
(4)预习和复习:教师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认真布置好学生每天的预复习工作,要提出具体要求,给予具体指导,并且落实检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2 惯。提倡各学科教师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收集学习资料、拓展学习内容作为预习和复习的要求。
(5)辅导:教师应重视课外辅导,根据学校的安排,认真上好提高和补缺辅导课,抓好“培优补差”工作,提倡各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6)考试:全体教师都应按照职教处或基教处要求,认真做好复习、命题、打印、监考、阅卷、总分、统计、分析、讲评工作。学校规范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流水阅卷,统一总分,严格考场纪律,限时做好教学质量分析、各种表格上交等考试的常规工作。月检测要精心组织,要有分析,有小结,有改进措施。杜绝由于监考教师缺乏责任心影响考试秩序的现象,禁止擅自离开试场,或在试场内吸烟、看小说、看报纸等。
要保证期中和期末学校考试期间的正常秩序,有监考任务的教师一般不能请假,没有监考任务的教师须正常到校工作。
4、全体教师都应积极地投入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1)要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尽量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以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教师要端正教学指导思想,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根据各专业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德育寓于教学之中。并注意把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有机地贯穿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
(2)听课:积极开展互相听课、评课活动,研讨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可以在部内、教研组内听课,也可以跨年级、跨学科、跨专业听课。任课教师都应该欢迎和接纳其他老师听课。任课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教研组长不少于25节,教导主任不少于40节,主管教学副校长不少于45节,中层以上学校领导不少于30节。
(3)开课:根据各部、各教研组确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专题或重点,主动争取,积极上好交流课、研讨课、示范课、评优课、汇报课等,每位专任教师一学期内至少承担一次。不断探索和总结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方法,涌现一批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在全区有影响的骨干教师。
(4)课题:每位教师都应该加强教学理论学习,都应该结合自己教学工作,有经常性的学习和钻研的专题,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研究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研究水平,以教学科研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5)论文:每位任课老师都要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根据自己的钻研 3 专题或研究课题,每学期撰写不少于一篇教学专题总结。有条件的老师要积极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参加学校、区级和市级教学论文评比活动。积极向《灞桥教研》投稿。
(6)课件:每位任课教师都要积极学习现代教学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充分利用我校现有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效率。注重通过改进教学手段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青年教师必须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每位任课教师每学期在多媒体教室最少上一节课,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学期应该至少完成一个课件的制作,并积极参加学校或市、区的多媒体课件评比。
二、教学常规制度的管理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学校以职教处或基教处为主建立教学常规管理小组。管理小组负责日常的宣传、指导、检查、督促、考核、评价,提出奖惩意见,每月进行一次教学检查,每学期末负责做好教师的综合考核工作。
1、对教师执行基本要求情况作常规检查。不能根据学校规定按时完成和上交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总结、教学专题总结,不能根据学校要求完成听课、课件制作、多媒体教室上课等情况的,根据检查结果,及时公布,学期末进行汇总,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2、对教师认真备课情况作常规检查。课前缺乏准备,甚至无教案进教室上课的情况,查实后作为一次工作事故予以记载。各部、教研组每周检查,教导处每月复查。
3、对教师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情况作常规检查。作业无布置,或者有作业布置而经常不及时批改的情况,查实后,作为一次工作事故予以记载。各部、年级组每周检查,教导处每月复查。
4、对组织考试情况作常规检查。平时的阶段考查工作不负责任,一学期不进行阶段考查;或者考查全部采用外来试卷、不能够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出卷;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不能认真做好考试质量分析、不能认真进行试卷讲评,或者考试成绩弄虚作假的,查实后作为一次工作事故予以记载。
5、对尊重爱护学生情况作常规检查。课堂上讥讽、嘲笑和侮辱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查实后作为一项师德事故予以记载。
6、对调课情况作常规检查。未经职教处或基教处同意,擅自调课或改上自习课的情况,查实后作为一次工作事故予以记载。
7、对准时上课情况作常规检查。没有特殊情况,不准时进教室上课或提早退课(包 4 括辅导课、自习)的情况,查实后作为一次教学事故予以记载,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8、对忠于职守情况作常规检查。工作时间擅离岗位影响到调课、会议、活动、学生教育等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情况,查实后作为一次工作事故予以记载。
9、对认真监考情况作常规检查。学校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发生监考教师不能准时领取试卷进入试场,或擅自离开试场放任考生,或在试场内吸烟、看小说、看报等,以及在试卷的收发、整理、装订中因主观原因造成差错而影响阅卷工作的情况,查实后作为一次工作事故予以记载。
10、对遵守作息制度情况作常规检查。不能够自觉遵守学校作息制度,经常迟到、早退,擅离学校的情况,查实后批评教育,作为一项师德事故予以记载。
上述违反学校教学常规要求的各种情况,将作为教师在校工作表现的重要依据,在学期工作考核和学工作考核中得到反映并与每月绩效挂钩。
三、说明
1、教学检查每月进行一次,主要检查形式:收集、分析、汇总教学检查资料,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会等。教学检查每月反馈一次。
2、本《常规》于2009年10月试行。未尽事宜,由学校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在实施过程中研究处理。重大变动,待实施一段时间后,再修改、完善。
2009年9月28日
第五篇: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5)
前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落实西安市整体发展战略规划,根据西安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促进和加快灞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共灞桥区委、区人民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和灞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坚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遵循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战略构想,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编制了《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区位于灞桥区东南部和东北部,包括席王、红旗、灞桥、洪庆、新筑、狄寨、新合7个街道办,128个行政村,农业总人口27.5万人,耕地总面积80000亩。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新的机遇
针对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现实,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举措,彰显国家对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视与支持。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六个关于“三农”
问题的一号文件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显示了国家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一系列农业新政的出台,不仅有助于集中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而且也为各地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统筹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距扩大,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民增收陷入困境等突出问题,提供了历史机遇。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立,将加快形成以西安为核心的“一轴一环三走廊”的快速城镇发展轴带。灞桥区地处“一轴”和“一环”交叉地带,城乡交融度高,城市产业特色明晰,农业基础扎实,是陕西省和西安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点建设区域。目前该区域农业发展整体格局与区域发展总体目标还不协调,编制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是抢抓机遇,落实国家及省市战略部署,强化板块经济,实现灞桥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新的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中国农产品市场供需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主要表现是商品市场开始从生活必需品阶段向耐用型和休闲娱乐型消费品阶段转型,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倾向性越来越明显,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需求依赖的不是农村而是城市。这表明城市对传统型农村和农业的功能要求在发生改变,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不能也不会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下带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基于小农户经营的传统农业要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很难改变小农户经营格局的情况下,必须深度思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广辟农村产业门路,加强新农村建设等问题。从全国农业发展趋势判断,各地在传统农业发展基础上,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如都市型农业模式、城郊型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模式,但产业配置都比较单一和缺乏持续性。在世界经济由信息经济到知识经济,再到创意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发展农村创意产业,即开创性的、全方位的挖掘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全方位、立体型、超常规培植农村创意产业,建立
全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从而破解“三农”问题。
目前,陕西省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和产业向以西安为核心的城市群集聚的趋势非常明显,城乡差距逐步扩大。与农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与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转折,对耐用型和休闲娱乐型消费品需求逐步扩大,对农业多样化功能的需求也已经显现。受终端市场需求格局变化的影响,西安市及其周边农村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及环境建设面临重大调整。灞桥区处于西安市东部,城郊特色鲜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和谐化、现代化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灞桥区通过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将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拓展为生产、生态、生活和科教等多项功能,使农业和农村成为西安都市圈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既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新的需要
(一)贯彻落实西安向东发展战略,打造“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时代要求
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未来西安发展的空间布局为“九宫布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并逐步向东拓展。灞桥区位于城市重点发展的东北方向主轴上,将会成为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材料制造、生态人文旅游等产业为主导的西安城市副中心。作为灞桥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着眼长远,以融入城市、服务城市为主线。因此,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不仅是灞桥区贯彻落实西安市整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而且也是通过将奇特的自然风光、厚重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农业资源融入到大西安都市圈,使其成为城市“绿肺”和城市组团之间景观带,打造“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
(二)促进灞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根据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西安市将建设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市和最有活力的和谐城市。按照西安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西安市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发展先导区,力争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2020年达到15000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然而,西安市农村现阶段“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基本状况,与全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极不协调。因此,促进和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是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灞桥区作为西安市农业特色和区位优势非常明显的经济区,也进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即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此,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依托区域中心城市,按照都市人的需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按照农业工业化的理念、农村城镇化模式、农民产业工人阶级化的思路,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休闲性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既是西安市和灞桥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传统农业主体功能向现代农业多功能转变,极大提高农业生产要素聚集效应,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三)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区域农业综合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从我国农业实际出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这表明,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提升农产品生产及供给功能,还要注重挖掘资源,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注重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灞桥区作为西安市近郊区,无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还是城市功能、市场辐射和发展前景,都具备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优势和条件。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深度挖掘农耕文化、白鹿塬文化风情和山水风景,按照多元化、立体型、超常规和趣味性相结合的思路,有效地整合区域内特色化的农业资源和人文自然资源,规划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粗拉
长农业产业链条,打造以“绿色生产、休闲观光、科技示范、加工物流、人文生态”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区域化的农业“块状经济”,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区域农业及农村综合竞争力,进而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第二章
规划区基本条件、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基本条件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灞桥区地处东经108°59′-109°16′,北纬34°10′-34°27′间,南北长为30.8公里,东西宽为26.5公里,海拔高度为358.9米—1421.7米。区政府所在地纺织城,距西安市12.5公里,东与临潼区、蓝田县接壤,西与雁塔、新城、未央区相连,南与长安区为邻,北以渭河为界与高陵县隔水相望。全区下辖9个街道办事处,包括洪庆、红旗、狄寨、十里铺、席王、新筑、新合、灞桥、纺织城等。
2、气候条件
规划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区,光、热、水、气、土等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降雨量635mm,日照时间为2026~2719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2~13.3℃,极端最高气温为41.7℃,绝对最低气温为-20.6℃。年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为3650~4325℃,年无霜期202~208天。年初霜日期为11月1日以后,终霜期为4月1日以后。风向频率(静风频率)为30%左右,平均风速为2M/S。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左右。全年适于旅游的天数为290天,其中最佳的旅游时节为3月中旬至6月底、8月初至11月中旬,约210天。
3、地质地貌
灞桥区以渭河冲积平原为主,具有山、坡、川、滩、塬的多样性地貌特征,包括三个类型区,其中北部为渭河冲积平原区,东部为低山丘陵区,东南部为台塬区。
白鹿塬区域地质构造属于渭河断陷形成的阶梯式下降复式地堑,阶地台塬沟堑内以砂孵石、砾石及土状堆积物为主,并有丰厚的新生代沉积。台塬上区地形平缓,地势北高南低,以农业用地为主,地形由南向北依次递减至沟沿,沟顶海拔600m~750m,沟底海拔160m~600m之间,长度约3公里,坡度约30°左右,地面切割成的沟谷长度约为1000~2000m/km2。土壤类型以黄垩土、白垩土、褐色土以及少量的红色土,有机质丰富,保墒性能好,但是透气性差。
(二)区位交通条件
区政府所在地纺织城,距西安市中心仅12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距灞桥区仅40公里。境内航空、铁路、公路交织成网,陇海铁路横贯东西,西康铁路连接南北,六条铁路专线延伸到六个城市干道。310、312、210国道以及101、102、211省道穿境而过,西临、西蓝、西禹、绕城高速和东三环构成“三纵六横”的交通网络。除此之外,西安市区还有多条公交线路通往灞桥。
(三)资源条件
1、矿产资源
区内矿产资源,尤其是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8种矿产,构成矿床2处,矿点10处,矿化点6处。其中,金矿化石英脉宽约1.5米,出露长10米,含金量2.2克/吨;石墨矿体1500米长,200—250米宽,平均厚度111.47米,储量9325.9万吨,矿物产量640.1万吨,属大型石墨矿床;铸型沙矿断续出露达1000多米,可采厚度2—4米;建筑材料用粘土矿,分布面积约98.2平方公里,蕴藏
量4亿多立方米;另外,肪石英、花岗岩、泥岩、细沙岩、方解石、云母等矿体也均有一定开发价值。区内地热开发面积60平方公里,已打出热水井10多眼;白鹿塬矿泉水资源丰富,水质纯净,有用矿物质含量高,有益元素含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2、动植物资源
区内鲸鱼沟(亦称荆峪沟)为当地自然名胜,沟首自蓝田县安岱场村,沟尾至灞桥区高桥乡,总长度约15公里。此地沟壑纷歧、溪流曲折、翠竹丛生、鸟语花香、景色宜人。
塬上植物以小麦、玉米、豆类等农作物以及蔬菜、瓜果、药材等经济作物。沟坡上部的坡阶地生长着枣子、石榴、杏子等;沟坡下部为成片生长的竹林和竹树混合林,间生核桃、杏树等杂果林和次生林;支沟内生长有酸枣、刺槐、灌木等次生林及花草。沟坡的林木茂盛,植被覆盖状况良好。
沟坡内的动物资源主要有麋鹿、野兔、野猪、野牛、野鸡、喜鹊、黑头鹤、麻雀等。
3、文化旅游资源
陕西是黄河文明和汉语文化发祥的中心地域,是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大省。作为名城故都西安的人文明珠灞桥,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与周秦汉唐文化的兴存区。“周秦故里”、“大汉雄风”、“盛唐气象”三大历史时段中的各种历史人文景观,悠然形成体验中华文明与人文历史的“华夏旅路”,其旅路从“蓝田猿人遗址”到“西安半坡博物馆”,自然涵盖灞桥区。久负盛名的灞河与灞桥地带,既有自然形成的优美的生态景观,又有历史形成的幽雅的人文景观,恰与故都西安相衔接而呼应。区内有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龙山文化米家崖遗址和隋汉灞河古渡遗址、汉文帝灞陵、黄巢练兵遗址,关中八景之一“灞柳风雪”,以及白鹿塬、鲸
鱼沟、洪庆山竹翠林青,构成集中而丰富的审美文化资源、产业文化资源与经济文化资源。
4、水资源
“八水绕长安,灞桥据其三”,区内灞、浐、渭三河交汇常流,流长60公里,流域面积170多平方公里。其中,渭河在区内流长约10公里,流域面积10.4平方公里;灞河在境内流长约34公里,流域面积125平方公里;浐河在区内流长约11公里,流域面积40平方公里。区内浐、灞、渭三水是西安市水源地之一,年过境客水总量达64.02亿立方米,加上1.8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储量,累计65.82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总量,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5、其他资源
区内电力资源充足,地热资源比较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四)基础设施条件
灞桥区交通方便,通讯发达,公用设施配套齐全。陇海铁路贯通灞桥区全境,铁路支线通过7个乡(镇),车站20个。西(安)-临(潼)、西(安)-阎(良)、西(安)-蓝(田)绕城高速公路均从本区起始,西(安)-韩(城)公路经过本区三个乡、镇,通往陕北、内蒙等地,310、312国道贯穿区内,本区的 11个乡(镇)、街道均有公路通过。村村通工程覆盖全区,村内道路全部硬化,部分示范村基本实现了绿化、亮化。
(五)经济社会发展条件
灞桥区面积332平方公里,辖9个街道办229个行政村,84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9万人,其中农户67687户,农业人口27.5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6.2%,2008年全区农村劳动力16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9%,男女劳动力比例为1:0.95。
200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8亿元,同比增长1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亿元,同比增长4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7.5亿元,同比增长26.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亿元,同比增长52.3%,实现了两年翻一番的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1.9亿元,同比增长24.9%;实际利用外资2898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2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912元,同比增长17.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18元,同比增长27.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98‰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7%。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均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六)市场条件
随着都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其消费结构开始从生活必需品阶段向耐用型和休闲娱乐型消费品阶段转型,对农业功能的要求也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灞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开发建设,不仅满足了现代都市人多样化需求,而且也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仅2008年,全区旅游人数达到200多万人次,白鹿塬核心区域达到50多万人次。随着区内旅游环线的有效衔接和重点旅游景点的深度挖掘与精心打造,客源市场将会进一步拓展,游客规模将会大幅度增长,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灞桥区是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肉、蛋、奶、蔬菜等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近年来,区内生产的肉、蛋、奶、菜、果等鲜活特色农产品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但仍然难以满足都市人的消费需求,以樱桃、葡萄等特色果品生产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08年灞桥区樱桃挂果面积1.45万亩,年产樱桃6500多吨,樱桃鲜果产值达到10400万元。全区樱桃旅游总收入达3012.5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7.2%。其中接待游客人数逾50万人次,同比增长16.2%,农家乐销售总收入1062.5万元,同比增长23.5%。
(七)政策条件
根据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灞桥区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总面积达到139平方公里,主城区已拓展至产灞河两岸。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平川地区农业用地日益减少,灞桥区农业发展布局东移已成定局。区内东部的新合、新筑东部、狄寨塬、洪庆山和灞陵坡等坡塬地区将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为此,灞桥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强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方向,按照“优化种植业、规范养殖业、提升加工业、活跃流通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财政支农、农村小额信贷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精品农业、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发展的政策举措。
二、发展现状
(一)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灞桥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和农业部关于“主导产业强村、工商企业富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的新农村建设思路,结合该区植被茂盛、特产丰富、自然风景秀丽、又靠近城市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加快发展养殖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目前,全区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
(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2008年全区耕地面积18.7万亩,年均粮食总产7.3万吨,蔬菜总产28万吨,农业总产值12.5亿元。其中以小麦为主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14万亩,年产粮食7.3万吨;以樱桃、葡萄、猕猴桃及小杂果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5.4万亩,年产各类
水果6.8万吨;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基地3万亩,年产蔬菜28万吨;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3.2%,形成21.5万亩林地;奶牛存栏量达1.3万头左右,年产奶类6万吨;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面积24840亩,认证无公害产品15个,认证绿色食品产量20950吨,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南果、北菜、沿河生态”的基本格局。
(三)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发展现代农业意识不断增强
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18元,同比增长27.9%,农民收入增长中有很大比重来源于涉农收入。目前,全区已形成8个农民专业协会,分别是浦桥果业协会、新合余家蔬菜协会、席王樱桃协会、洪庆草林协会、新合奶牛合作社等。协会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农产品品牌建设及农产品销售活动,使广大农民在不断掌握农业实用技术的同时,逐步认识到加入协会和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自身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
(四)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区重点发展了西安灞苑葡萄科技园、广茂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兆龙有限公司、西安东方乳业有限公司、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洪塬鑫养鸡场等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初具产业园区化、生产规范化、组织合作化、环境生态化的加工龙头企业和公司龙头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小区。目前,全区注册的农产品品牌有灞苑牌葡萄、白鹿塬、东李牌樱桃、新合牌蔬菜、东方牌乳品、兆龙牌牛肉、洪塬鑫牌鸡蛋等10余种,有力地促进了示范村果蔬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五)农业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灞桥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近年来,在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给(排)水工程、电力电讯和热力工程等方面,区政府
先后投入数十亿资金,对其进行了整修和修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三、存在问题
灞桥区区委、区政府通过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灞桥区所处地位、西安市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全面发展的消费需求相比,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1、区域分工与协作不紧密,特色与优势未能凸显
灞桥区与西安市中心区的空间协调主要体现在通过区域产业错位发展实现地域协调发展。灞桥在产业选择方面,应该坚持有特色的“质”的追求要胜于对低层次的“量”的追求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与西安及周边地区相配套的分工协作体系。然而,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与周边地区相比,目前灞桥区农村产业定位还不够明晰,特色与优势还不明显,基本还处于单打独斗、相互过度竞争的局面,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的过程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地区专业化、顾客专业化的基本特征尚未显现。
2、乡村型产业向都市型产业转型滞后,不能满足都市人多样化需求
目前,尽管灞桥区现代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长期以来仍然没有摆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的产品经济形态,以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农村第二产业发展薄弱,特别是为都市人服务,并吸引其消费的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不能满足都市人对灞桥独特的农耕文明、地方文化、山水风景的体验性与观赏性需求。农产品生产基本上是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管理粗放,标准化技术应用率低,农产品品质不高,而以园区化、立体化、标准化的企业化生产格局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3、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都市型农业亮点不多、水平不高
灞桥区虽然资源丰富,但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没有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其具体表现在:(1)在产品结构上,资源型、传统型的初级产品多,高科技、加工型、外向型、特色型产品少;(2)在产品内涵及品牌上,大众化、低档品、低质品多,有品牌高档品、高质品等名、优产品少,尤其是符合出口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更少。(3)在产品的开发方面,龙头企业普遍缺乏研发新产品和市场开拓的人力资源,依托科研单位研发少,产品更新慢,附加值不高,难于适应市场发展变化。(4)在经营规模上,千家万户小生产分散经营,难于应对市场变化等多重风险,制约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显现出家庭经营体制在新形势下的局限性。(5)在特色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上,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与产业资源融合不够,园区的观赏性、体验性和生态环保性等方面的特色未能充分展示。
4、农村产业发展的科技装备与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灞桥区科技局、农林局坚持以葡萄、樱桃、无公害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以已有的各类科技示范园、专业协会、星火培训学校为依托,聘请省内专家定期为农村星火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及广大农户举办科技讲座,传授实用技术,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灞桥区农村产业发展的科技装备,但从总体上看,还远远达不到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的科技要求。此外,灞桥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很难有效地抗御灾害和支持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主要表现为现有的水利工程布局不合理,加上多数工程年久失修,维护量大,成本高,综合利用率低;区内虽然主要干道已经贯通,但是有些村之间的公路等级低、质量差、垮塌严重,晴通雨阻;农业产业化建设标准起点低,离标准化、规范化有一定的差距。
5、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目前,灞桥区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健全。
突出表现为农业生产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生产技术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农产品加工能力弱,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产业化经营发育不充分,现有产业化组织运行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不够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标准低,特别是市场信息化水平较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的售后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
6、农村生态环境条件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有一定差距
近年来灞桥区农业与农村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总体来看,由于工业污染和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以及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的随意堆放,使得农村生态环境承受污染负荷急剧增加,农村环境质量,特别是耕地质量,出现了下降的势头。区内广大农村居民点,由于缺乏有效地规划引导,大多处于分散化的自然村落状态,点多面广,难以形成设施配套的规模化居住新区。村庄内部道路不规整,生活垃圾随处乱倒,生活用水无组织自由排放,这些都严重影响到灞桥都市型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三章
规划依据、范围与期限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6、《陕西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条例》;
7、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
8、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9、陕西省委、省政府有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10、《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1、《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
12、《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13、《西安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14、《西安市灞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15、《西安市灞桥区城市分区规划》;
16、《灞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7、灞桥区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18、灞桥区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的报告;
19、灞桥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性文件;
20、《灞桥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21、西安市和灞桥区历年统计年鉴及外业调查资料。
二、规划建设规模与范围
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位于灞桥区东南部和东北部,包括席王、红旗、灞桥、洪庆、新筑、狄寨、新合7个街道办,128个行政村,涉及农业总人口27.5万,规划土地总面积约80000亩,土地利用现状以耕地、园地、林地及村镇建设用地为主。
三、规划期限
(一)建设期限
灞桥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建设期限为七年(2009年-2015年),分两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为2009年-2011年.该阶段按照规划超前引导、区域功能清晰、产业布局合理、交通便捷通畅、配套设施完善的原则,遵循“论证、可研、设计、招商”四位并举的工作思路,完成规划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重点产业园建设性详
规和产业发展规划,完成规划区内部服务中心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任务。
第二阶段为2012年-2014年。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资源及产业进行整合为基础,以提升都市型农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吸引强势企业入驻规划区,带动规划区内平原现代农业区、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洪庆山旅游区重点项目的建设,提升规划区现代农业产业的生产、示范、创效、旅游观光等功能。同时,着力改善园区周边的软硬环境,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将规划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典范和都市人休闲度假的最佳区域。
(二)建设内容
(1)2009为规划论证及设计阶段。完成总体规划,基础设施项目及其他产业项目建设设计,全面启动招商引资计划,完成白鹿塬核心区总体设计。
(2)2010为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完成规划区重点路网内外衔接、园区化土地整理、功能化绿化、景观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白鹿塬核心区建设工程。
(3)2011为核心区重点项目建设阶段。完成水安路观光带、葡萄主题公园、农事体验园建设,重点进行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建设,加快产业提档升级。
(4)2012为园区内部项目及产业建设阶段。完成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白鹿塬特色动物养殖园总体建设任务。
(5)2013为全面完成三带建设阶段。完成旅游大环线带、产业带和观光带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创新政府引导下的企业、协会和农户分工协作机制,提升区域品牌和影响力,扩大园区的辐射带动效应,规划区域呈现出总体规划效果。
(6)2014为完成新农村重点建设项目阶段。完成9个新农村示范点村容村貌、公共设施等建设任务,凸现灞桥农村新风貌。
(7)2015为规划区域都市型现代农业全面发展阶段。增补完善、扩穷发展,规划区域全面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日益彰显。
第四章 规划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紧紧围绕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依托西安城市经济圈及关中—天水经济带,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战略构想,优化资源配置,深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生态和生活多功能型转变,实现城乡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同步发展。
立足灞桥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势,深度挖掘白鹿文化和汉文化内涵,适度开发洪庆山自然资源,培育引领旅游消费客户群。通过资源整合,拉伸、延展果林、菜粮、奶畜、农产品加工与物流、观光旅游五大产业链条,拓展及强化环境保障及生态服务功能;通过旅游引领、文化搭台、产业唱戏,推动都市型农业多元化、立体型、超常规发展;通过优势发挥与资源聚集,使城市居民休闲有去处,农民增收落实处,最终实现农民富裕、农村繁荣、城镇扩展、城乡一体、和谐发展。
二、规划原则
(1)统筹发展原则。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原则。即
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互动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农业传统功能与服务都市发展功能、统筹农业内部产、加、销互促发展,统筹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有效结合,实现灞桥区经济良性发展和社会环境友好发展。
(2)市场导向原则。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以效益为中心,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产业覆盖面积大、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业产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营和管理,实现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作,以及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3)生态循环原则。以保护和发挥灞桥区的优势环境资源为基础,按照灞发展循环经济理念,选择产业类型,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一是根据土壤环境和水资源供给状况,规划林果等产业发展;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环境,规划畜牧养殖产业规模,全面配套沼气池、蚯蚓分解、有机肥发酵等设施。三是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属性,规划农业、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畜牧业发展、废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开发与市场协调发展。
(4)科技支撑原则。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技术手段和经营管理方式,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强化生物技术、设施技术、信息技术、加工技术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促进主导产业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档次,转变都市农业发展方式。
(5)机制创新原则。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具创新性和示范性,涉及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广度与深度调整。因此,必须按照城乡一体化原则,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利益分配制度、项目审批与管理制度、科技支撑与服务制度以及城乡公共服务及社会事业管理制度,增强发展活力,为全国其他城乡结合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6)多元投入原则。灞桥区和西安市政府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建设中,突出公益性和基础性,主要任务是搭建平台和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因此,必须按照
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思路,创新投资机制,规划和包装都市农业发展支持项目及资金筹措方案,吸引企业、民间资本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园区建设。
三、功能定位
1.灞桥区发展定位
根据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灞桥区总体发展定位是:西安东部新区、宜居新地、商贸新都、物流之都、人文生态新灞桥。融居住、生态旅游、商贸、文化娱乐、物流、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为一体。
(1)商贸定位。以物流、商贸、市场为核心,通过三环商业网、组团商业圈建设,形成区域商业中心、西安国际港务区和物流中心,辐射周边国家商务物流节点城市。
(2)文化旅游定位。以汉文化和白鹿原文化为核心,加强文化旅游设施建设,结合城市滨水景观空间,洪庆山旅游风景区,以广运潭、白鹿原、鲸鱼沟为重点,打造西安市一级文化娱乐中心、西部泾渭浐灞第一水城和旅游景点环线带。
(3)综合交通定位。以现有道路为基础,新增互通式立交5座,分离式立交10座;规划公共停车场58个;规划三处公交保养厂;规划有5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形成交通网络和进入西安的快速通道。
(4)工业定位。以轻纺、食品、电子、加工、军工等现代化工业为主导,形成西部轻工业发展基地,带动西部工业升级。
(5)农业定位。以精品果业、设施蔬菜业、奶畜饲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种植业为核心,打造西安市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并形成“接二连三”、产业循环、与文化旅游业相互交融的运作模式。
2.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规划区功能定位
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以西安市确定的灞桥区发展定位为指导,以灞桥区的地理、生态、人文、科技等资源环境条件为基础,按照公园式、集成化实点布局模式,突出环境竞争力,产业推动力,科技支撑力和文化影响力思维坐标,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1)产业功能。注重现代科学技术产业化,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是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因此,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中的主导产业定位为:高产、高效的标准化种植业,以奶业为主体的现代畜牧业,以现代设施为支撑的设施园艺业,品牌化的现代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及城郊旅游业。其中优化结构,革新生产方式,开展产业循环,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品质量,实现品牌化营销,开拓高端消费市场及海外市场是关键。在明确灞桥区都市型现代产业功能定位基础上,白鹿塬都市农业区将突出发展葡萄、樱桃、核桃等果业和旅游产业。
(2)文化科教功能。农耕文化是白鹿文化的起源,儒家文化是白鹿文化的核心,生态文化是白鹿文化的重要内容。有效整合文化资源,促进产业开发与文化传承间的融合,有利于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可为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增添新亮点。同时,注重文化和科教功能相结合,与大学城和西安科教基地衔接,打造白鹿书院、白鹿讲坛、白鹿文化节等文化教育品牌,并通过展厅、展板、画廊、雕塑、影视、电教等手段,展示农业科技、自然科学、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特色,直接面向市民及青少年进行农技、农知、农情、农俗、农事教育。
(3)生态生活功能。依托都市型现代农业规划,建设自然、城市与区域人口融合的互惠互生结构,创建社会和谐的人居环境、经济高效的区域经济环境、生态良性循环的持续发展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的机会,增强人们对现代农业的感知,提升都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体现人、自然、产业间的和谐发展。
(4)社会服务功能。灞桥区都市型农业的基本功能仍然是生产和供应名、特、优、鲜农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并保障生产者和经营者有较高的稳定收入。但发展趋势表明,都市型农业单纯的产品生产功能相对弱化,逐步转化为多功能型的社会事业部门,其区域性、整体性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因此,必须以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人文景观平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以及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物流及供应链、市场体系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和整合农业的生产与供应、观赏与休闲、示范教育与辐射带动功能,增强灞桥区都市型农业面向区域社会的整体服务功能。
(5)辐射示范功能
西安市具有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市场发达等显著优势。因此,灞桥区必须针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系列化开发、链条化经营、区域化聚集、营多元化发展、一体化管理等复杂问题,推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依托西安大都市的经济实力,借助科技、资金、人才等优势,在农业装备、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现代农业产业管理等方面,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推动陕西农业现代化提供经验,发挥辐射与示范作用。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总体的目标,以农业功能多元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科学化为主线,充分发挥灞桥区位优势和农业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以“三区两带”规划建设为核心,着力打造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到2015年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民生活水平和素质有明显提高,基本形成城乡产业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富裕,“种养加,产学研,商消游”一体化的具有灞桥特色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格局。
2.具体目标
(1)农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按照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以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带动农业,进一步创新农业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面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共同繁荣。到2015年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27.6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年均增长15.6%。
(2)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紧紧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运行机制等环节,实现重点突破;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到2015年全区创建15个优势农产品品牌,其中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2个,品牌农产品销售额占全区农产品销售额的40%以上;培育形成1家年销售额达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交易市场,10家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龙头企业。认定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基地5个,面积达到2万亩。
(3)都市生态环境建设。按照创建生态经济区的总体战略,加强都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整治农村环境污染和农业生产面源污染,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得到遏制,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加快推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大绿二期工程等林业绿化项目,推广循环农业模式,加强农业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引进新的粪便污水处理技术,建设沼气能源项目,到2015年 全区建成生态公益林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8.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建设沼气池1000口,畜禽粪便污水处理率达到85%。
(4)休闲观光产业发展。抓住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灞桥区位、交通和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挖掘休闲观光农业资源,努力打造休闲观光品牌,着力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重点开发“三线三节”,以“三节”带动“三线”,通过“三线”的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特产销售、农家乐服务等产业发展。到2015年全区建成农业休闲观光园区15个,休闲旅游年
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建成农家乐500家,从事休闲观光农家乐服务人员5000人。
(5)人文自然景观建设。重点包括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至2015年,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将建成以西安市为依托,以森林生态和环境保护为主旨,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主体,突出自然野趣,以生态、休闲旅游为重点,以“城市森林公园暨国际乡村俱乐部”为主体定位,以“华夏源脉,灞桥脊梁”为形象定位,以“东部崛起‘组团’”为功能定位,集森林生态旅游、休闲疗养、生态农业观光、科普教育、健身娱乐、野营探险、自助休闲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森林公园。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一心、三带、六园、九点”的整体布局基本完成(详见第六章)。
(6)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设。通过大胆探索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利益分配制度、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项目审批与管理制度、科技支撑与服务制度,增强发展活力,实现园区自我良性发展,为全国其他城乡结合部的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第五章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一、总体布局
依据因地制宜、空间连续、突出特色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将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
现代农业总体发展格局规划为“三区、两带”。三区: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平原现代农业生产区、洪庆山旅游风景区。其中,白鹿塬都市农业区是主规划区,平原现代农业生产区、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区是次规划区。两带:连接三区的交通物流带、连接各景点的旅游大环线带。由两带联通三区,实现资源、物资、信息、旅游、人流循环、通达。
1.三区区位
(1)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区。位于狄寨街道办辖区,主要分布在水安路两侧。西起起薄太后南陵,东至灞桥蓝田界。长约7.5公里,宽约3.5公里,占地约3.5万亩。内含两带四园和鲸鱼沟。
(2)洪庆山旅游风景区:位于灞桥区东部,包括黄巢堡景区、墨玉河景区、月亮湾景区和九龙顶景区四个景区,规划总面积约3000公顷。
(3)平原现代农业生产区:位于红旗、洪庆和狄寨的西部,地域较零散,约4.5万亩。
2.两带区位
(1)连接三区的交通物流带。物流带联通三区,结合连接各景点的旅游路线,实现物资和农产品的高效流动网络。同时与灞桥物流商务港联通。
(2)连接各景点的旅游大环线带。包括连接薄太后南陵和鲸鱼沟、由鲸鱼沟返回白鹿塬都市农业区的两条纵线,由白鹿塬都市农业区到汉文帝灞陵的塬沿观光线和由汉文帝灞陵到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三条旅游线链接而成。
二、功能分区
1.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区
集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服务功能和社会功能于一身,“一心、三带、六园、九点”(简称为1369)以发展农业产业、休闲观光农业和白鹿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将其打造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探索实践、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镇改造),农业产业与非农产业进一步融合的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的、生产力水平高的都市现代农业区。
2.洪庆山旅游风景区
以生态功能为主,生产、文化和社会功能为辅,以“走进自然、感受人文、享受生活”为主题,优化资源,合理布局,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实施旅游开发,将其建设成森林型生态保护基地、优势果品生产基地、西安市的氧气加工厂、休闲旅游度假胜地、民族荣誉感教育基地,形成规模宏大的生态旅游产业链,为西安市城镇居民及外来客人营造一处“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回归自然、怡情山水”的新天地。将其打造成以狩猎、野果采摘、野外生存训练与拓展培训、休闲度假、农家风情为特色的原始生存体验旅游风景区。
3.平原现代农业生产区
以生产功能为主,结合社会功能和服务功能。在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区示范带动下,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城郊现代农业生产,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合理配置,科学管理,在发展高效、优质农业的同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将其打造成以标准化种植、养殖及现代农业企业孵化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的主战场。
第六章
白鹿塬核心区设计思路与空间布局
一、设计思路
以循环经济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为基础,以项目为支撑,以企业和农民为主体,以“古塬白鹿·绿色田园”为品牌,深度挖掘农耕文化与儒家文化孕育的白鹿塬文化,有效整合灞桥区的人文、历史及自然资源,全力打造灞桥区的农业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形成“可览、可游、可品、可居”的产业、生态、环境景观,构筑出“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实现白鹿塬文化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完美结合,最终把核心区建成集生产创收、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功能分区
核心区依托白鹿塬区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自然、文化、地势、地貌状况和产业现状,通过园林化设计,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生产、观光、管理和服务等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布局,使白鹿塬整体形成“一心、三带、六园、九点”的空间格局。
“一心”:即管理服务中心,为整个园区的提供管理服务,负责整体规划的组织实施,产品推销,参观接待,园区品牌打造,旅游产品的开发,宣传推介等工作,为入园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政策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等服务。
“三带”:即白鹿塬产业观光带、白鹿塬农业产业带及旅游大环线带。白鹿塬产业观光带以东西贯穿整个园区的水安路为轴线,沿路成片种植适合本地生长的樱桃、葡萄、杏、桃、柿子等水果,形成局部壮美的植物景观。使整个观光产业带春天百花竞放;夏天翡翠串串,绿荫遮天;秋天叶黄果熟,满园飘香。不同品种的水果可以延长整个园区的游览季节,满足不同爱好游客的需要,使得四季有花可赏、四季有果可采;白鹿塬农业产业带贯穿5个核心园区和9个新农村示范点,主要体现白鹿塬现代农业具有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高效化、生态化、示范化特色,展示“公司+基地”或“公司+基地+农户”等新的农业生产
组织方式,展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相互融合;旅游大环线带将白鹿塬区各个产业园、景观园和文化园勾稽相连,形成一套旅游景观导向线和功能连接的大动脉。
“六园”:即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白鹿塬葡萄主题公园、白鹿塬农事体验园、白鹿风情园及白鹿塬特色动物养殖园。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和白鹿塬葡萄产业示范园,以涉农企业与农户为主体,展示现代标准化高效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提高涉农企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途径;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在向世人展示独特的自然以及人文景观的同时,弘扬汉文帝为薄太后“亲尝汤药”的中国至孝文化,以古文明的动人故事点亮西园,在此厚重的背景之上重点展示园艺型农业、示范型农业、观光型农业,把园区与周围的示范园、观光点连接起来,扩大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使灞桥区水安路林果产业观光带内容更加丰富。白鹿塬农事体验园以传统的休闲度假为主,着重开发集民俗风情、农耕体验、生态观光、采摘休闲为一体的农业旅游综合园区;白鹿塬特色动物养殖园-“白鹿园”是集科研、养殖、加工、旅游购物、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体验观光园;白鹿风情园以白鹿塬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农业产业发展为依托,将文化、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形成集生产、示范、观赏、储藏销售及加工、文化品味为一体“意境·白鹿塬”;
“九点”:以狄寨街道办所在地为核心,在对现有街办、村落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九个特色鲜明的新农村示范点”。
三、规划内容
(一)“一心”--园区服务管理中心
(1)面积:作为灞桥区政府的直属机构,不单独占地。
(2)功能:负责园区整体规划的实施,企业引进,产品推介,参观接待,旅游
产品开发,园区品牌打造和宣传推介等工作,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对园区所产产品进行质量检测、认证等工作,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信息和政策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等服务。
(3)内容:中心按照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以园林化的建设手段把生产管理、餐饮服务、农资农技服务等有效组织,合理的布局,形成集农业生产管理与休闲观光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服务区。从园区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考虑,组建园区管理服务机构,引进现代物业管理理念,对园区的生产、流通、食宿、各类产品开发等相关业务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品牌。
(二)“三带”
1、白鹿塬产业观光带
(1)面积:白鹿塬产业观光带全长17公里,位于水安路狄寨段两侧,包括狄寨街办金星、杜陵、南大康、北大康、姚家沟、鲍旗寨、狄寨街、南寨、小康、夏寨、东车、西车、张洪寨、五坊村、塘村、狄村、南白、南魏、杨家沟、迷村、寨子等21个村。
(2)功能:以水安路为为轴线,将整个水安路两侧的果业连接成为一个整体,通过提供观赏、浏览、体验、品尝、选购等形式,使白鹿塬果业资源延伸为旅游资源,让游客在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享受优美的田园风光。果业观光带建成后,将成为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陶冶精神情操、调节市民心态、增长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的上佳场所。
(3)内容:一是按照“月月有景色,月月景不同“的思路,以葡萄、樱桃及杂果等三个主要观光带为主,在各带之间种植各种苗木花卉和时令瓜果;每间隔2公里树立白鹿雕塑,创立白鹿品牌,并在白鹿雕塑上设置路标,为游客提供向导;二是搭建8条景观廊道,供游客休憩观光;每条廊道修建2座茶亭,让游客饮茶
赏景;修建马棚3间,饲养马匹,组成马队,让游客骑马游园。
2、白鹿塬农业产业带
(1)面积:以白鹿塬产业观光带为中心线,贯穿整个白鹿塬区的标准化农业种植基地。
(2)功能:贯穿5个核心园区和8个新农村示范点,主要体现白鹿塬现代农业具有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高效化、生态化、示范化特色,展示“公司+基地”或“公司+基地+农户”等新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展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相互融合。
(3)内容:以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标准化樱桃种植园、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及白鹿塬葡萄主题公园的标准化葡萄种植区为核心,连点成线、连线成带,形成沿路高效农业产业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标准化葡萄种植带。建设总面积5000亩,主要在修剪、管理、施肥、灌溉、病害防治等方面展示标准化生产技术。生产产品达到有机产品质量。
标准化樱桃种植带。建设总面积5000亩,主要在树型修剪管理、施肥、灌溉、病害防治等方面展示标准化生产技术。生产产品达到有机产品质量。
标准化蔬菜种植带。建设面积500亩,以设施蔬菜生产为主,计划建造日光温室300亩,大拱棚200亩,主要进行草莓、番茄、甜椒、黄瓜、甜瓜、西瓜、食用菌等蔬菜生产;露地蔬菜主要包括洋葱、大蒜标准化生产为主,实现标准化定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采收等。
标准化杂果种植带。建设总面积500亩,包括猕猴桃、石榴、桃、李等4类果树标准化生产示范,建立示范园区。其中猕猴桃面积100亩,石榴100亩,樱桃面
积100亩,桃子面积100亩,李子面积100亩。主要在树型修剪管理、施肥、灌溉、病害防治等方面展示标准化生产技术。生产产品达到有机产品质量。
3、旅游大环线带
(1)面积:覆盖整个白鹿塬区。
(2)功能:将旅游景点的道路与干线公路连接,对整个白鹿塬的各个景区进行整合,通过资源优势互补,实现汉文化,白鹿塬文化及观光农业的完美结合,形成景点搭配合理,集吃、住、行为一体的、功能完善的旅游大环线,从而节约旅游的时间和费用,消除旅游壁垒,实现整个园区的无障碍旅游。
(3)内容:除“五园”的旅游项目以外,将重点建设霸陵坡生态景观长廊带及荆峪(鲸鱼)沟生态旅游风景线。
霸陵坡生态景观长廊带:利用霸陵坡独特的地势和地貌,结合当地的风俗和人文景观,以弘扬汉文化为重点,以乡土文化和特色美食为卖点,在旅游服务的供给中,注入文化主题,形成文化与服务的有机结合。把霸陵坡打造为生产、生活、休闲娱乐、健身、保健为一体的高品位旅游圣地,展示悠远灿烂的大汉文化,提炼浓浓的爱国情怀。主要包括:特色景观长廊:在霸陵坡高地搭建一条特色景观长廊,游客可站在景观长廊上远眺,灞河全景尽收眼底,并且在景观长廊上雕刻各种跟汉文化有关的诗词,让整个霸陵坡景区更具文化内涵;农业示范带:依据霸陵坡特有的地况和地形,选择水土肥沃的区域进行小麦、樱桃、核桃和葡萄等农副产品的标准化种植,既符合整个白鹿风情园的设计思路,又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特色农家乐带:在西张坡、王家坡、陈家坡、东家坡、塘家坪、马渡王、马仕字、东蒋村和西蒋村发展农家乐,利用农家自给自足的传统生活方式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休闲娱乐带:修建康体运动中心:以时尚生活为题材,设置健康、时尚的活动项目,如网球、羽毛球等,建设养生保健的服务设施,如养生保健馆、健康随诊(亚健康诊疗、企业健康保健)、美容养颜等;
名特水产带:在灞河一带建设标准化名特水产养殖基地,养殖陕西省各种名特水产,一方面保持了生态环境,又能给霸陵坡增加一道靓丽的风景。
荆峪(鲸鱼)沟生态旅游风景线:该区面积为2000亩,包括漂流区500亩、瀑布观赏区500亩、趣味垂钓区500亩和竹排区500亩。在传统水域景区观光游览的基础上,开发和设置各种“亲水、嬉水、滨水、乐水、享水”等游憩娱乐项目,通过“清风竹韵”、“渔樵耕读”、“白鹿古原”等文化概念包装,赋予荆峪(鲸鱼)沟旅游景区一些文化内涵,打造1~2个荆峪(鲸鱼)沟旅游区的标志性景观、文化景观、标识景观系统,充分彰显“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文化内涵,将荆峪(鲸鱼)沟打造成为“关中第一沟”,成为西安市内最具快乐氛围的清凉谷、快乐谷。主要包括白鹿塬生态旅游苑、鲸鱼湖休闲山庄、卧龙山庄水上游乐场、游艇康体俱乐部、湖岸栈道、观景平台等建设内容。
(4)精品旅游线路设想
白鹿塬半日游:白鹿塬产业观光带;霸陵生态景观长廊带;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白鹿塬葡萄主题公园;白鹿塬农事体验园;特色动物养殖园
白鹿塬一日游: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白鹿塬产业观光带;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霸陵生态景观长廊带;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白鹿塬农事体验园;白鹿塬产业观光带-白鹿塬葡萄主题公园;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白鹿塬产业观光带-白鹿塬农事体验园;白鹿塬产业观光带-特色动物养殖园;白鹿塬农事体验园-霸陵生态景观长廊带;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白鹿塬二日游: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白鹿塬产业观光带-白鹿塬葡萄主题公园-特色动物养殖园;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白鹿塬产业观光带-白鹿塬葡萄主题公园-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霸陵生态景观长廊带-白鹿塬葡萄主题公园-特色动物养殖园;
(三)六园
1、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1)面积:18000亩。
(2)功能:一是展示现代标准化高效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提高涉农企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途径;二是实现产业典型示范、休闲娱乐度假和弘扬白鹿文化的完美结合。
(3)内容
标准化樱桃种植园:占地面积1800亩,该区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示范。主要在树型修剪管理、施肥、节水灌溉、病害防治等方面展示标准化生产技术。生产产品达到有机产品质量。
设施樱桃园:建设总面积100亩,本着品种调优,档次调高,效益调好的原则,建设大棚樱桃6500m2。
种苗产业园:占地总面积1000亩,该园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优势,吸纳国内外农业及相关学科的科技成果,以花卉、果树、园林绿化植物等的新品种繁育与产业化经营为内容,以种子与种苗销售为经济增长点,实现园区高效生产运营。按照苗木用途,将该园区分为4个生产小区:一是果树苗木生产区:占地面积500亩,主要生产各类果树的实生苗和新品种嫁接苗,如苹果、李子、梨、欧洲大樱桃、桃、核桃、杏、核桃、柿子、葡萄等的实生或嫁接苗;二是商品花卉生产区:占地面积200亩,主要生产菊花、牡丹等盆栽花卉,地被石竹、葱兰、三色堇、一串红等露地花卉,百合、切花月季、香石竹等温室花卉;三是荒山造林苗木生产区:占地面积200亩,主要生产油松、侧柏、文冠果、花椒、榆树、沙棘、刺槐、中槐、杨树、元宝枫等干旱半干旱地区荒山、荒坡绿化造林苗木;
四是城市园林绿化苗木生产区:占地面积300亩,主要进行各类城市绿化苗木生产,比如雪松、法桐、女贞、栾树、七叶树、紫薇、木香、海桐、结香、连翘、合欢、龙爪槐、樱花等苗木生产。
现代农业科技园:占地500亩,该园区以展示国内外农业及其相关学科高新科技和创意农业的新成果、新技术为内容,以科技成果转化与旅游观光为经济增长点,以农业专家与企业技术部门为主体,展现农业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主要包括:①植物克隆园:以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及信息化管理技术为核心,展示现代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在植物繁育方面的应用;②梦幻植物创意园:以无土栽培技术为核心,以各种特殊的形式和形态展示各种新的作物生长潜力与人类的利用能力,展示梦幻般的创意农业科技成果。③现代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展示园:该区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农业工程技术展示,主要包括设施农业工程发展历程与技术革新、智能化温室生产原理模拟、节水灌溉设备、水肥一体自动化控制设备、农业机械化,电子灭虫仪等;二是农业科技电子体验区;三是展示电子科技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等3方面内容。
白鹿休闲山庄:以著名作家陈忠实《白鹿原》为原型,以当地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为依托,建设白鹿原休闲中心,包括餐饮服务区、住宿区、停车区、会议中心、健身娱乐中心、白鹿文化纪念馆等。白鹿休闲山庄依托鲸鱼沟的地理地势巨差,按照独特的陕西坡地类型,在盘坡公路上修建窑洞宾馆,以这种独具魅力的黄土高坡居住方式,缓解现代都市人对城市高楼大厦的厌倦、压抑之情,以勾起他们都乡村生活的向往。
樱桃主题公园:以农户为单元,以农家传统的待客方式为主要形式,培育具有樱桃园特色的农家乐。通过景观打造生态化,形成一户一景、户户不同的集群式发展的农家乐模式,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观农家景、吃农家饭、摘农家果、干农家活,充分体验农家乐趣,亲身感受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意境。主要包括樱桃人家、古村人家及山野人家等建设内容,通过樱(桃)花摄影大赛、阳光老人观樱(桃)花一日游、浪漫樱(桃)花情约派对及樱桃宴、美容宴等系列农家主题宴
活动,提升灞桥樱桃主题公园的知名度。
特色古街:以白鹿原传统民居为主要建筑设计形式,青石铺路,霓虹灯璀璨,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可向游人出售传统剪纸、花灯、泥塑、石刻、编织、传统服饰等,突出白鹿原原汁原味的生活风情,提升商业街的人文意境。
竹林文化区:该区面积3000亩。建造20间竹屋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竹屋墙壁上雕刻各种与竹相关的诗词,竹工艺品展示区5000平方米,在竹林上方人工搭建各类鸟巢,引进各种鸟类。景区建成后,达到“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来有清韵”的意境。
2、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
(1)面积:以薄太后陵为中心2000亩。
(2)功能:以观光农业为基础,实现现代生态文化与古代汉文化的有机结合。
(3)内容
按照区域特色和功能差异的原则把园区规划为:
薄太后陵的古迹文化区:对薄太后陵核心保护区进行有效监测,严禁一切破坏活动。现存的石刻、碑文进行保护,运用不同颜色的植物、砾石或可逆性材料,表示出陵园的神门、门阙、乳台、献殿等位置,增强历史的可读性和文化的场景感。
汉文化馆:布置在在水安路西园段,本馆主要包括两个片区:一生平事迹馆。该馆以实物展示为主、结合图片文字说明,全面系统地介绍汉薄太后、汉文帝的生平事迹,以及对后世造成的影响,弘扬汉代文化;二是全面反映“孝”和“俭”文化的主题馆,“百善孝为先、勤俭是美德“,“孝”和“俭”文化是中华民族的
宝贵精神财富,“孝”和“俭”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文帝作为中国第一孝子,他的“孝”和“俭”,是封建帝王中最为老百姓所乐道的。文帝事母,孝行天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本馆以雕塑的形式展现“文帝事母 亲赏汤药”的典故及文帝及后宫简朴的生活、衣饰,弘扬“孝”和“俭”孝文化,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形成和睦社会风尚。
白鹿书院:以白鹿文化为核心,以文学为其鲜明特色,发展藏书、编书、教书,研讨、交流、设奖等一系列活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黄河文化,守住中国文化的根,促进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的文学事业的发展。白鹿书院建成后将成为广泛团结、联系国内外的作家、评论家和学者,开展文学和文化交流活动,设坛讲学的平台。
花卉林木区:以时令花卉和葡萄、樱桃等观赏且大众喜食的果树生态园为主要的建设对象,该区营造相对封闭、安静的空间,以自然景色为主,为游人提供休憩、观赏、游览、食果空间。在各种花果生态园区间建设一个湖亭假山,以水面为中心,大小空间相互结合,宏观与微观观赏相结合。分为:缀花草地景区、山水密林景区、绿色廊道。
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在薄太后陵西部和北部大片区域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1000亩,示范基地500亩,主要以樱桃和核桃为种植品种,在产业带的连接处设置观光走廊,种植时令观赏花卉。
娱乐休闲餐饮区:修建生态餐厅和茶社2800m2,修建林间休闲小道1.5公里,农家乐相关休闲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等。
3、白鹿塬葡萄主题公园
(1)面积:占地1000亩
(2)功能: 以白鹿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葡萄产业发展为依托,以葡萄与葡萄酒历史文化、价值景观及葡萄酒实物展示为一体,以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将葡萄、葡萄酒文化与观光、休闲、采摘酿酒体验、娱乐健身、美食及购物等功能相融合,通过展示由土地到餐桌的葡萄与葡萄酒产业链的整个过程,宣传、普及、感受、体验葡萄酒文化,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树立葡萄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3)内容:主要包括葡萄酒庄、标准化葡萄种植园及白鹿原民俗文化体验园等三个片区。
第一片区:葡萄酒庄
占地100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葡萄酒堡:酒堡分为四层,地下一层为酒窖,地上一层为葡萄酒生产车间,二层为展览区,三层为酒吧。
休闲葡萄园:占地面积20亩,利用生态型基质栽培技术在连栋大棚内种植葡萄,其中又分为两部分内容:情侣葡萄园和观赏葡萄园。情侣葡萄园占地10亩,通过包装营造一种人间仙境的氛围,使情侣葡萄园也达到神话般的境界。观赏葡萄园占地20亩左右,采用常规栽培或者无土栽培,树下铺草坪(耐踩踏草种),一家人可以坐享其中,体验休闲。
体验葡萄园:规划建设面积40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常规采摘园,占地20亩;其二是占地20亩的水上葡萄园。在一座人造河的两边种上葡萄(运用生态型基质栽培技术),葡萄架伸向水面。葡萄节期间,游人可以泛舟水上,划船自采葡萄。
探险葡萄园:建设一个占地面积10亩的葡萄迷宫,将葡萄园的美观、幽静与探秘 的惊险、刺激氛围结合起来。
葡萄与葡萄酒文化广场:建设一个介绍葡萄与葡萄酒知识和传播葡萄酒文化的综合性场馆。葡萄科普园面积2000 m2,种植葡萄科、葡萄属植物,陈列并演示从葡萄生长发育一直到葡萄酒生产的各个环节,供青少年参观、学习、实践。
葡萄长廊:长2000米,沿道路种植各种葡萄。
特色餐厅:特色餐厅一方面以辽阳的民俗,以地方风味小吃为主;另一方面围绕绿色葡萄资源,开发出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葡萄食品”。如,“葡萄龙须菜”,“情人心尖”。“葡萄龙须菜”即葡萄的卷须,可以凉拌,可以爆炒,也可做汤等;“情人心尖”其实就是葡萄新梢的嫩尖等等。
特色保健中心:葡萄酒浴,葡萄酒桑拿,葡萄皮渣超微粉面膜,葡萄粉碎物全身保健等特色项目。
第二片区:标准化标准种植园
建设面积800亩,包括50亩设施葡萄栽培区,其余为露地葡萄栽培区。
第三片区:白鹿原民俗文化体验园
以著名作家陈忠实《白鹿原》为原型,以当地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为依托,建设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包括白家大院、鹿家大院、中医堂及白鹿原小吃城)及白鹿塬影视、婚纱摄影及写生创作基地。
4、白鹿园农事体验园
(1)面积:720亩,布局在白鹿园的东郊。
(2)功能:以传统的休闲度假为主,着重开发集民俗风情、农耕体验、生态观光有采摘休闲为一体的农业旅游综合园区,园区建成后,将使游客来则有景致可观,劳则有蔬果可摘、憩则有清茶可品。
(3)内容:
自耕园:现规划四个蔬果认养小区,每个认养小区面积为20亩,共计80亩。自耕园满足城市居民“认养一分地,当回农庄主”的需求,让认养者和其家人利用闲暇时光参与耕作、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劳作及乡土情趣。
珍果采摘园:占地100亩,该区以自然式布局,结合浏览路线种植不同花期与果实成熟期的果树,其中,以樱桃、核桃等适生果树为主栽品种,同时栽种一定面积的石榴、李子、桃及杏等杂果等,力求两季有果可摘、三季有花可赏。
观赏林:占地200亩,主要以种植适合塬上水土条件的经济绿化树种为主。该区为区内的园中园,主要以静赏为主,在种植上按其不同的空间变化,以雪松林、竹林、槐树林及银杏林为主,同时设有赏景的竹廊、木屋、竹楼及小作坊等小景进行点缀。
休闲区:位于园区的中部,是集餐饮、游园、水上及湖边休闲为一体观光休闲区。该区将园区内面积为12000m2的水库改造成人工湖,以湖为中心,以湖周边优美多变的地形、观赏林等自然景观为主体,同时修建一些风情木屋、林中茶社、观景平台、钓鱼台、凉棚等设施,供游客回归自然、休闲度假及观光旅游。
服务区:该区设有行政办公楼,职工宿舍、综合楼及服务区站20余座,为游客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设施。
5、特色动物养殖园-“鹿苑”
(1)面积:规划区域500亩,布局在荆峪(鲸鱼)沟。
(2)功能:“鹿苑”集科研、养殖、加工、旅游购物、科普教育于一体,依托荆峪(鲸鱼)沟的自然风景和品种繁多的鹿科动物,向游客展示风景如画的青山绿水,生机勃勃的动物群体,幽静清新的竹海,让游客体验与城市动物园迥然不同的感觉,是吸引广大游客特别是小朋友最乐于前往的一处人文景观。
(3)内容:
割茸观光台:设计游客观鹿台、观看割鹿茸、喂鹿活动。同时,为丰富观光产品,可以适当引入其他观赏性强的动物,如孔雀等观赏鸟类,使金鹿园更具观赏价值。
鹿文化园:增加稀有鹿品种;建立小型鹿文化展览馆,将鹿作为吉祥物雕刻或绘于门楼、屋檐、墀头、窗棂、石鼓、迎壁、庙宇、陵寝、古桥、亭阁等建筑上。在园区还可以开展鹿类动物知识竞赛活动,如鹿科动物100问有奖竞赛等。
小鹿斑比主题乐园:乐园背景设置模仿动画片的场景,设立各种儿童游乐项目;在“六一”节可以举办专题活动“小鹿当家”来提升人气。
鹿科动物园:品种包括麝、麂、水鹿、梅花鹿、白唇鹿、马鹿、长颈鹿、麋鹿、驼鹿、獐、狍等。其中,黑麂、麋鹿、白唇鹿是我国特产鹿类动物;驼鹿是鹿科最大动物;长颈鹿是陆上最高的动物;霍加狓是非洲特产珍贵动物;麝、毛冠鹿、白唇鹿、麋鹿、獐是我国保护动物。
购物中心:强化鹿产品的购物力度,使之规模化、规范化,重点宣传鹿产品的健生功能。
鹿肉餐厅:以鹿系列产品及陕西地方特色小吃为主。
6、白鹿风情园(作为一个概念、品牌)
(1)面积:贯穿整个白鹿塬区,特色化的人文自然景观的集中体现区域。
(2)功能:以白鹿文化为龙头,以“白鹿”为品牌,以汉文化为重点,以现代化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为游客展现各色乡土风情,让游客在追溯历史的同时中,体验难得的那份闲适野趣,尽情的嬉戏、玩耍,寻找远去的那份纯真和乐趣,构成一幅“古塬白鹿献祥瑞,天下游人醉风情”的悠然画卷。
(3)内容:主要包括:霸陵坡生态景观长廊带--特色农家乐带;白鹿塬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白鹿休闲山庄、樱桃主题公园、特色古街;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白鹿书院、生态餐厅和茶社;白鹿塬葡萄主题公园--白鹿原民俗文化体验园;特色动物养殖园--鹿肉餐厅。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农家乐。
(四)九点
包括九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1)面积:5000亩。
(2)功能:展示新农村建设模式
(3)规划内容:以狄寨街道办所在地为核心,形成“环状+放射状”的组团式村镇体系,该体系是在对现有街办、村落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九个特色鲜明的新农村示范点”。中心镇(狄寨街道办所在地)按照国家建设示范性小城镇的规划要点进行建设,紧密结合白鹿原产业特色和人文自然资源,形成以休闲度假旅游业为核心的功能结构合理,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优美的居民新区。外围按照自然村逐渐向中心村归并集中的原则,形成八个特色鲜明的居民新村。每个新村周围有绿色环形廊道,每个廊道通过放射状的绿色轴带与园区和中心镇相连
接。每一个居民新村由住宅区、文化教育与休闲娱乐区、医疗卫生与生活服务区3部分组成,完全满足适居性与产业发展要求。各居民新区依据其文化背景及产业特色不同,形成不同文化、饮食风格与建筑特色。新区农民既可以发展农家乐等庭院经济,也可以参与周围各园区生产活动。
第七章
主导产业安排与重点项目运作
一、主导产业安排
(一)现有产业
(1)高产、高效的标准化种植业;
(2)以奶业为主体的现代奶畜饲养业;
(3)以现代设施为支撑的温室蔬菜业;
(4)以高品质、名品牌的现代林果业;
(5)各种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
(6)以及与西安市相关林的城郊旅游业。
(二)核心区产业
(1)葡萄产业;密植高产示范园300亩,规模化产业园500亩。
(2)樱桃产业:设施樱桃100亩;标准化示范园1000亩;产业化种植1万亩。
(3)核桃产业:核桃观赏种植园500亩;核桃加工、储藏2000吨。
(4)畜牧饲养业:规模化养奶牛500头、养猪2000头、养奶山羊1000只、特种动物1000头、果园养鸡2万只、建设万吨有机肥厂1座。
(5)沼气产业:围绕畜牧饲养业和农户生活需求发展沼气1000口。
(6)旅游产业:围绕自然景观、人造景观和白鹿原文化、汉文化建设20个景点和500户农家乐。
(三)核心区基地
(1)2000亩精品葡萄生产基地;
(2)1万亩樱桃生产示范基地;
(3)500亩核桃观赏种植基地;
(4)2000亩设施有机蔬菜基地;
(5)1200亩良种苗木繁育基地;
(6)500户民俗村农家乐基地;
(7)5000头畜牧高效养殖基地。
(四)产业循环运作
利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促进产业优化结构,革新生产方式,开展产业循环,提升产品品质,实现品牌化营销,开拓高端消费市场及海外市场是关键。实现如下产业循环
(1)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科学循环;
(2)畜牧饲养——沼气、有机肥——果菜业之间的科学循环;
(3)旅游产业——农业产业之间的融合。
二、重点项目运作
1.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1)建设规模:投资1个亿。
(2)建设目标:为园区产业提供支撑平台和基础服务。
(3)建设内容:交通道路、旅游环线、停车场、燃气工程、供热工程、加油、加气站、公共绿地、给排水工程、电力、电讯工程、环保环卫工程、防灾工程等。
(4)资金来源:政府财政投入。
(5)运作管理:加强管理,科学运作,保证质量,明细开支。
2.旅游景点及设施项目建设
(1)建设规模:投资1.5个亿。
(2)建设目标:为园区旅游提供支撑平台和基础服务。
(3)建设内容:鲸鱼沟、白鹿塬风情园、洪庆山森林公园、西原汉薄太后陵、农事体验园、灞陵坡生态休闲长廊、水安路产业观光大道等旅游景点,以及餐饮、住宿、文化设施建设。
(4)资金来源:政府和企业联合投入。
(5)运作管理:突出生态,保证质量,综合管理,科学运营。
3.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升级与循环发展项目建设
(1)建设规模:投资5000万元,产值10个亿。
(2)建设目标:提升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经济水平,实现产业之间循环互动。
(3)建设内容:葡萄主题公园、樱桃产业示范园、核桃产业及加工园、畜牧(牛、猪、羊、鸡)饲养产业园和沼气、有机肥产业的建设;各产业的种植结构、品种结构、运作机制、经营模式的优化和高科技化;各产业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科学循环,互动发展
(4)资金来源:企业和农户联合投入。
(5)运作管理:突出生态循环和资源充分利用,利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依据市场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统筹安排,科学管理,实现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4.灞桥区都市现代农业市场开发与品牌项目建设
(1)建设规模:投资1000万元。
(2)建设目标:以白鹿品牌为依托、以渠道建设为重点,以农资和农产品物流为突破口,实现市场引领产业发展。
(3)建设内容:国内外市场信息平台、西安市、陕西省、出口贸易市场生态体系、农资及农产品物流据点、白鹿系列品牌开发等的培育和建设。其中农产品市场供需研究和白鹿系列品牌的文化内涵挖掘是核心。
(4)资金来源:政府和企业联合投入。
(5)运作管理:突出品牌、物流和目标市场,保证产品质量,搭建市场平台,开辟营销渠道,创意营销方式和策略,实现园区农资和产品的顺畅流通。
5.灞桥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1)建设规模:投资500万元。
(2)建设目标:为园区发展提供决策和运作支持。
(3)建设性质:具有研究性质。
(4)研究内容:灞桥区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城乡一体化模式创新;都
市农业、现代农业、城郊农业的区别和联系;灞桥区文化创意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产业的企业化运作管理模式、政府、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合作机制、园区的组织管理制度安排等。
(5)资金来源:政府财政投入。
(6)运作管理:发现亮点,注重成果,加强管理,专家领军。
第八章
基础工程建设要求
一、交通道路系统规划
(一)对外交通道路规划
1.指导思想
按照城市规划的总体布局,适应灞桥区作为西安市东部交通枢纽的需要,在合理分配园区各功能用地布局的基础上,组织完整的对外交通系统;根据园区用地布局,合理确定道路网密度,使交通网在园区内尽可能均匀分布;在人流、物流、车流的集散地,做到相互协调,形成有机联系。
2.原则
在充分考虑当地地质条件和满足交通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占地面积,以扩大绿地面积;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3.道路规划
园区外运输以汽车为主,主要依托汽车运输解决农产品的转运问题。园区对外交通通道主要由一条景观大道(水安路)和不同功能区之间的道路网组成,结合狄寨外环线成椭圆放射状布局。完成与灞桥区一纵四横及三纵一横的连接。
(二)对内交通道路规划
1.指导思想
园区对内的交通线路,应根据生产作业线和工艺流程的要求,合理地分配和组织流线、流量、车行系统和人行系统;应注意水平运输和垂直运输的衔接以及不同的交通车辆、不同的交通线路和不同的交通流量的衔接;生产区道路采用能满足错车要求的单车道。
2.原则
整个园区通过内部道路系统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按照人流、货流的不同特征、交通工具的不同性能、交通速度差异等进行分流,将道路区分成不同的功能。道路设计与当地的主导风向呈一定的偏斜角度,以避免大风的直接侵袭。
3.道路规划
A、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区:
(1)道路结合城市规划道路,与城市道路协调统一,区域采用椭圆放射状道路布置形式。园区内部道路规划到三个级别,即主干道、次干道和三级道路。主干道(水安景观大道):设计21米双向四车道景观带左右各50米建设;次干道(塬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