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及对策
我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及对策
XX大学 水利水电工程 XXX
(指导教师:XX)
摘要:农村饮水安全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村饮用水安全是一个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加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团结的问题。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政策、法律等多方面,采取不同措施,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才能保障 “让全国人民喝上放心水”,确保农村饮水安全。这几年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有所改善,但还普遍存在自来水普及率低、工程设施落后、水源污染严重、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运营管理纷乱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一、着力推进工程项目建设。
二、严格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三、严格、依规佑护好饮用水源。
四、加大工程建设资金投入。
五、建立现代化管理机制。关键词: 农村、水安全、建议
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普遍提高,国家全面推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农村饮水安全仍未引起各方足够重视,农村饮水安全设施建设及建后维护基本仍停留在较低水平,相对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特别是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着更多的问题,也一直存在着争议。下文笔者简要介绍我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概况、分析存在问题及成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对策建议,仅供参考。
一、基本概况
(一)自然环境。我县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沿海,揭阳市南部。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15°53′58″至116°32′58″,北纬22°56′44″至23°11′2″之间,北回归线以南。东西长67km,南北宽33.5km。地势北高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北、西北部以大南山为分水岭与普宁、潮阳两市相邻,西南部以鳌江河为界与陆丰市相接,南临南海,海岸线长达82km。全县总面积1253 km2。区域内山地丘陵多、平原坡地少,沿海多为丘陵及沙滩。我西北部为大南山脉,犁头岽为全县最高山峰,海拔823m;南部为沿海冲积平原,多分布于龙江河、雷岭河、鳌江河流域和西石湖附近盆地。地面高程(惠水高程)一般在14~15m之间。本县地质主要为花岗岩,经强烈风化形成缓坡台地,西部三清山地带为沙质,岩红壤土,其余丘陵山地为花岗岩风化赤红壤,水土流失,有机质层浅薄,地下含水量少。滨海带多有海积沙地,呈酸性,沉积层多为浅薄石英砂覆盖,一般厚约20m左右。
我县水资源丰富,县内河流众多,境内流域100 km2以上河流有5条,分别是龙江河、罗溪水、雷岭河、鳌江及狮石湖水,100 km2以下有河流4条,分别是为铭湖溪、溪东溪、大潭河、赤沃水,均为独立出海。
我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处在北回归线以南。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1.8℃,最高月平均气温28℃,最低月平均气温14.1℃,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4℃,最低气温2.1℃。年平均降雨量1829mm,最大年降雨量2636mm,最小年降雨量982.7mm。最大日降雨量426.6mm。降雨量月分配不均匀,4~9月降雨量占全年总量的85.1%,其中5~6月降雨量占全年总量的36.8%,10月~次年3月降雨量占全年总量的14.9%,故历年往往出现春旱、夏涝。
(二)社会经济。县内交通较为发达,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978.3km,其中,地方公路814.9km,每百km2国土面积通车里程达81.1km。
全县设建制镇14个,国营农林场3个,共有行政村304个,自然村489个,总人口1308637人,其中农村人口1265664人;农村人口按地形分布,平原的共有83个自然村,人口19.29万人,丘陵的共有347个自然村,人口93.21万人,山区的共有59个自然村,人口8.23万人;202_年,全县农民年均纯收入5350元。
近几年来,我县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和完善发展思路,围绕建设“能源工业县”和打造“沿海经济产业带”的发展目标,突出推进工业发展、城镇建设、基础教育“三大突破”,坚持把解决历史问题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快速增长。我县经济增长后劲足,快速增长时间长。二是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县委县政府从我县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出发,实施大项目落户建设,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极大鼓舞广大干群和投资者建设我的信心和勇气。三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育方面,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劳动力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已迈出可喜一步。社保扩面和社保费征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所有这些深刻变化,表明我县初步具备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二、供水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自来水普及率低。全县设建制镇14个,国营农林场3个,共有行政村304个,自然村489个,我县总人口1308637人,其中农村人口1265664人;已解决饮用水问题的农村人口491693人,占农村人口的45.64%,相当一半以上的农村人口未用上自来。个别缺少水源地区及经济落后的山区,至今未通自来水;南面沿海地区,没有地表水源,地下水含矿物质超标不能饮用;有些已建成自来水管网,但因建设资金不足,无法接入各村;有些地方地下水较丰富,水质好,所以村民接自来水的积极性不高;是造成自来水普及率低的主要原因。
(二)工程设施落后。至202_年底,我县已建成农村饮水工程有正规自来水厂11座,设计供水规模3500~50000t/d。其中7座建设于80~90年代,建成至今已有20~30年,原工程设计标准较低,运行时间长,存在机械老化,管道污塞、破漏,取送水泵房动力不足,反应池、沉淀池、过滤池工艺流程不科学等问题,严重制约正常供水,且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现状供水设施已无法满足供水需求,大部分需要扩容或改造。由于农村经济比较溥弱,致现已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部分村供水管线只能接到村口。农民对饮水安全意识差,村民接自来水的积极性不高,哪些已铺设管网的村入户率较低。
我县有供水设施的分散式供水农村人口共58.5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4.36%。主要为手摇井、筒井、大口井。饮水水质经检测,23个水样均严重超标,根本不能饮食。特别是冬季和枯水期,由于无雨或雨水较少,水质较差。有些井水含有害物质较高,当地村民叫“蟹糕水”,井水连洗菜都不能用。
(三)水源污染严重。水源污染、水质不达标,个别地区缺少水源。县内水源地分布比较分散,管理比较困难,沿海地带及偏远山区水源比较缺泛,主要有:一是农村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遏止,增加了水资源保护的难度,成为威胁农村水质不达标的主要原因,县内镇管的部分小型水库部分已被承包给农户养鱼养鸭,致使小型水库水质收到影响。二是农村小型水厂处理设施落后,采用集中供水的农村饮水工程大多数设施较为简陋,只有少数供水工程有消毒设备,多数供水工程只有水源、管网和简单的沉淀过滤设施。分散式供水工程多为户管,普遍缺少水处理设施。三是缺少水质监测设备和人员,不能进行经常监测,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除乡镇水厂管网延伸和规模较大水厂有检测设备和人员,水质检测不成问题外,广大农村中小水厂由于规模小、管理人员少、没有水质监测设备、更谈不上专职检验人员,目前也没有条件建立水质检验试验室,直接影响了水质的日常监测。四是沿海地带及偏远山区水源缺泛,距离好水源地较远,解决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资金多,我县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低,财政出资补助、农民自筹资金用于饮水工程的建设十分困难。
(四)资金投入不足。我县现已建成农村饮水工程有正规自来水厂10座,其中7座建设于80~90年代,建成至今已有20~30年,原工程设计标准较低,运行时间长,存在机械老化,管道污塞、破漏,取送水泵房动力不足,反应池、沉淀池、过滤池工艺流程不科学等问题,严重制约正常供水,大部分需要扩容或改造。由于地方财政资金紧缺,各级政府的配套资金未能及时到位,影响部分项目的实施进展。部分供水工程项目只能铺设供水管网至村口,未能通水到户,致使城镇公共用水普及率偏低,管网漏损率偏大。
(五)运营管理纷乱。我县供水现状的管理体制纷乱,镇北水厂及龟头山水厂由水利部门属下自来水公司直接管理,岐石片区水厂由个人承包管理,其余水厂均由各镇设为镇属下企业进行管理。由于供水工程管理体制不顺,归属不清,影响了供水工程的正常管理,造成个别供水工程供水质量较差,用水户时有怨言。同时,部分供水企业由于一些水厂的建设无偿资金投入较少,贷款资金较多,造成水厂企业本身负债较重无力还贷,虽采取提高水价以期解决还贷问题,但水价的提高,使部分工矿企业用不起水而自备水源解决,相当一部分农村村民用不起水,供水量的减少,使供水企业本身效益减少。另外,供水厂建设规模大都属超前投入,短时间内未能达到设计供水能力,投入产出不平衡,也是供水企业还贷周期拉长,影响工程效益。
三、对策建议
(一)着力推进工程项目建设。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形成强大的宣传态势和声势,争取项目区群众的广泛支持与参与,让农民群众明白这是他们自己的事,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促进全县自来水普及率提高。二是加大领导责任力度。县及地方各级政府应成立工作领导班子,具体落实领导、技术、管理责任,加强组织实施。三是加大水利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县级水利技术人员缺乏是制约饮水安全项目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县水务局应加强水利技术人员、供水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四是做好项目监测工作。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切实做好水质水量的监测工作,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二)严格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民心工程,只有严格管理才能保证质量。要严把“三关”,严格“四制”,确保工程质量。严把“三关”,一是严把规划设计、评审关。项目工程应开展勘测规划设计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或委托专门的中介机构完成初步规划设计,组建专家评审组,对项目规划设计及实施方案进行评审。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审批立项,更不能开工建设。二是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建立“业主负责、施工保障、监理控制、政府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合格的施工单位、负责的工程技术人员、称职的监理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严把工程建设各个关口。三是严把竣工验收关,坚持报验制。工程竣工后,先由施工单位自验,之后报请项目法人单位验收,由项目法人单位牵头,会同发改、财政、水务、卫生、供水等相关单位联合验收,达不到要求的,必须整改或返工。严格“四制”,就是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以及合同制。
(三)严格、依规保护好饮用水源。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格水源管理。县政府要着手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的要求对已建工程和规划工程的水源进行保护,根据水源类型划定水源保护区,制定保护办法。严禁在保护区内存在可能污染水源的任何污染源和污染活动。对造成饮水工程水源污染的,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环保部门要责成造成污染的单位实施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治污。要强化地下水管理,在做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基础上,划定地下水限采区和禁采区,由该县水务局实行取水许可审批制度,防止无序开采地下水。具体保护措施:一是取水点周围半径100m的水域内,严禁捕捞、停靠船只、游泳和从事可能污染水源的任何活动,并由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管理单位设置明显的范围标志和严禁事项的告示牌。二是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的水域,不得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准建禽畜饲养场或垃圾填埋场,其沿岸防护范围内不得堆放废渣,禁止建有害化学物品仓库,堆栈或装卸垃圾、粪便和有毒物品的码头,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及施用持久性或剧毒的农药,不得从事放牧等有可能污染该段水域水质的活动。三是供应生活饮用源水的水库、山塘,应将取水点周围部分水域或整个水域及其沿岸划为卫生防护地带,按要求进行保护。四是以河流为供水水源的自来水工程,由我县水务局会同卫生、环境保护等部门,根据实际需要,把取水点上游1000m以外的一定范围河段划为水源保护区,严格控制上游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污水时必须符合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GB3838-202_《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有关要求,以保证取水点的水质符合饮用水水源水质要求。五是水厂生产区的范围应明确划定并设立明显标志,在生产区外围不小于10m范围内不得设置生活居住区和修建禽畜饲养场、渗水厕所、渗水坑,不得堆放垃圾、粪便、废渣或铺设污水渠道,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和绿化。六是单独设置的泵站、沉淀池和清水池的保护办法与水厂生产区的保护办法相同。
(四)加大工程建设资金投入。一要多方筹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事业,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所需资金较大,筹资办法采取“政府主导,财政补贴,群众自筹,社会捐资”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资金投入。我县属粤东北欠发达地区,县、镇级财政连年赤字,当地农村收入偏低,自筹资金能力有限。因此,建议省政府提高补贴资金的比例,使计划的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切实减轻群众的负担。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二要专款专用。为确保工程资金专款专用,县设立工程建设专门帐户,项目资金的支付严格按合同规定执行。要增加资金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度,实行账务公开。无论是国债资金、地方配套资金还是群众自筹资金,都要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五)建立现代化管理机制。一要深化机制改革,不断完善供水工程运行机制。要根据水利部颁发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村镇供水工程管理的意见》的要求,以保障农村供水安全为目标,以提供优质供水服务为宗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农村供水工程特点、产权归属明确、管理主体到位、责权利相统一、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工程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二要全面理顺体制,加快水利局职能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对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越来越重要,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积极探索水利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供水工程的经济效益,继续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搞好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工作。要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水利局职能向水务局职能过渡。三要强化水源保护,着力制定保护办法。把饮用水源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迅速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的要求对已建工程和规划工程的水源进行保护,根据水源类型划定水源保护区,制定保护办法。四要多方协调联动,建立城乡供水的应急机制。在水环境污染日益恶化,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的情况下,多方协调联动,建立和完善城乡供水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机制,增强机动快速处置能力,减少损失,安定民心。
参考文献:
[1]我县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规划 202_年9月
第二篇:浅谈泰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与对策
浅谈泰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与对策
彭淑琴
摘 要: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饮水安全是最重要的民生水利。解决饮水困难、保障饮水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社会稳定的大事,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水利局
关键词: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对策
一、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泰顺地处浙南山区,地域面积1761.5km,辖36个乡镇,518个行政村,总人口34.8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1.2万人。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多年平均水资源量23.48亿m3,人均占用量6745m3。但是境内降水时空分布差异大,地形地貌复杂,绝大多乡镇处高山地带,乡镇人口规模小,人口居住分散,经济欠发达,蓄引水工程设施建设落后。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导致了难以形成骨干的引供水工程,农村饮用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相当突出。据统计,截止202_年底,全县共有农村人口31.2万人,基本解决饮用水问题的农民有18.08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57.9%,其中由标准自来水厂供水的有3.77万人,占20.9%,由简易自来水工程供水14.31万人,占79.1%。
202_年以来,泰顺县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把解决农民饮用水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村村通自来水为建设标准,以实现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先后制订了《泰顺县城镇供水水源规划》、《泰顺县农村饮用水建设实施方案》、《泰顺县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等相关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措施,组织实施了司前、西洋、仕阳水厂等15个农民饮用水工程项目,为解决农民饮用水问题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上级部门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仍存在较大差距。
1.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据调查,截止202_年底,全县农村人口中约有13.12万人饮水不安全,占农村总人口的42.1%,农民长期饮用不安全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主要表现在:
(1)水质不达标,涉及0.81万人,占2.6%,分布在全县各乡镇的部分村庄。由于供水设施差,农民都是从河道、坑塘、山泉直接将原水引入饮用,没有经消毒等任何净化措施,水源水质难以保证,无法达到饮用水标准。
(2)水源保证率低,涉及4.1万人,占13.14%,主要分布在包洋、雅阳等乡镇饮用山坑水和泉水的村庄。由于山区人口分散,大多数饮用水工程利用山溪自然水源或小型水库,蓄水量少,使供水工程在干旱季节水源得不到保证。
(3)用水量达不到标准,涉及4.01万人,占12.9%,主要分布在位于地势较高的高山区。四是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涉及4.2万人,占13.5%,主要分布在采用山上引水的村庄。
2.在工作层面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1)部分群众对饮水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仍存在“等、靠、要”思想,少数乡镇领导对农民饮水安全缺乏应有的紧迫感。
(2)各乡镇之间解决农民饮用水问题工作进度不平衡,存在“集镇快、山区乡慢”的现象。
(3)水质监测没有正常运行。相关水质监测部门每年仅低档次地监测十个以下供水工程水质,绝大多数供水工程都没有被监测过,水质得不到保证,对检查不合格的供水工程也存在失管现象。
二、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程型缺水
过去对饮水工程建设投入少,一些早期建设的乡村自来水工程,由于标准低、水源不足、管网陈旧等原因,处于停供半停供状态。农户主要依靠引用山涧自流水来解决饮水问题,遇到干旱年份就饮水告急,工程型缺水问题严重,广大农民饮用水难以保证。
2.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饮用水工程是一项投资大、效益低的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近年省市进一步加大了对泰顺欠发达山区的扶持力度,但大部分资金由村集体、村民集资、赞助等各种办法解决。由于县乡村三级财政困难,且地势落差大,地形复杂,使工程建设投资很大,建设项目又多,资金短缺一直是影响泰顺县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瓶颈,以致大多数农村不敢启动饮用水工程建设。
3.供水工程管理不善
泰顺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一些新建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单位投资大,供水用水量少,供水费偏低,而工程管网长,运行管养费用高,使供水工程经营效益差,难以达到正常运行。部分农村自主管理养护的山区分散式供水工程,几乎不收费,喝福利水、大锅水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由于经营管理条件差,缺少运行管理主体和有
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供水工程经过多年的运行使用,管网普遍老化,渗漏水严重,以致不能自我维持。
4.思想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意识不够,对饮用水安全程度仅凭肉眼判断,对水质超标问题普遍存在习以为常的麻木思想。乱扔乱倒生活垃圾,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现象普遍,造成部分地方水源污染,水质变差。缺乏水资源忧患意识,节水观念极为淡薄,浪费水资源现象严重,没有把水作为一种商品,喝水不花钱的思想根深蒂固。
三、农村饮水安全的对策措施
1.加强领导,合力推进
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成立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发改、财政、水利、卫生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部门合力推进的良好机制,把农民饮用水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实事工程、德政工程摆在水利工作乃至农村工作的首位来抓,为农民饮用水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2.科学规划,分类实施
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是做好今后工作的基础。泰顺地形复杂,村落分散,基础设施共享度不高,且各地水源条件、工作基础、经济实力差别较大。因此必须立足实际,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各项规划,使各项规划更具可操作性,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1)集中式供水。
根据地域和水源状况,且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可以依托现有水源,新建或扩建规模水厂,而后将管网向周边农村辐射,形成区域性集中供水。
(2)分散式供水。
对离城镇相对偏远的农村,由于地势高低不平,村庄相对分散,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可以采取各自然村或联户建设的形式,配套建设净水和消毒设施,实行联户供水。
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
农村饮用水工程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引导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1)泰顺县政府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将农村饮用水工程项目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计划,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工程建设,并逐年增加。同时,可通过整合县水利、卫生、建设、民政、农业等各部门力量筹集建设资金;也可通过银行、国土、供电等单位在贷款、用地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优惠,降低建设成本。
(2)争取国家、省里的支持,对山区村庄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用水要通过组合包装给予一定倾斜,使山区也能得到更多的扶持和补助。
(3)坚持“谁投资,谁受益”政策,通过适当给予一定财政补助,政策处理和村内管网安装由各乡村自负等办法进行引导,鼓励支持民间资金参与投资和经营,采用市场化运作,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建设资金不足。四是各受益乡镇、行政村要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从乡镇财政、村集体资金
中提取一部分和由用户自筹一部分,有条件的可通过争取工商企业、电站赞助等办法筹措工程资金,形成各界合力办水的有效机制。
4.强化服务,严格管理
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监督体系,建立健全供水安全责任制。通过供水工程预先水源水质监测和严格的取样、检测和化验,加强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对检测不合格的供水单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查处,并督促限期整改。通过水质状况,指导农民安全饮用水,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工程投入运行,建后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明确管理主体,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理责任,确保工程项目充分、长期发挥效益,必须深化改革,建立工程运行管理机构,做到建管并重,明晰产权,权责明确,不断健全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努力提高运行效益,加强供水工程的维护管理,确保长期发挥效益。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管理:
(1)以国家和集体投资为主修建的工程,可由受益乡镇组建工程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也可尝试实行对外承包经营,明确责任主体。
(2)由民间资本或股份制修建的工程,由受益户代表建立管水小组,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保证供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由村集体、村民筹集资金修建的工程,要落实村一级专人管理制度,参照企业化经营模式加强经营管理,促进供水工程良性运转,努力实现“以水养水”的目标。
5.防治污染,保护水源
要在水源保护、给排水系统等方面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解决农民饮用水安全问题。
(1)从便于水源保护的角度出发规划供水工程取水点,合理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地,界定保护区域。
(2)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严格限制各项开发活动,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有影响的旅游和水产养殖活动。
(3)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循环农业,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行畜禽粪便和农作物桔杆的资源化利用,控制农业污染。四是结合村庄整治和示范村建设,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尽快建立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制度,推进农村改厕和推进沼气池的建设,对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作无害化处理。
第三篇: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调研报告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事关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做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深入了解我市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情况,做好市政协十一届十七次常委会专题议政前的各项工作,7月21日,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对我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银川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属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降雨量210mm,蒸发量达2000mm。尽管银川平原引用黄河水自流灌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地表水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被誉为“塞上江南”,可是仍有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少质差,浅层地下水含氟、砷、细菌超标,不能作为饮用水。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精神,切实加强农村人畜饮水工作力度,组织实施了农村饮水解困、氟砷病改水和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一大批农村饮水工程发挥了良好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了农民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按照供水水质、生活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和水源保证率等四项饮水安全指标评判,202_年底,我市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达到50.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65.2万人的77%。就目前看,我市基本构建起农村饮水安全供水管网体系,推行了农村规模化供水,试行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了农村供水入户。基本构建起农村饮水管理体系,由各县市区农村供水管理总站负责监督和指导本辖区人饮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供水水价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让广大群众得到最大的实惠。据测算,平均水价在2元/立方米,户均月水费支出在10元左右,国家发改委中资公司开展的饮水安全中期评估显示,我市农村群众对饮水安全工程的满意率达到96%。
今年是我市连续第四年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列为为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提出了年内在全区率先基本实现农村饮水全覆盖的目标任务,以显示市委政府“保障民生、惠及群众”的信心和决心。经过市水务局的积极协调和争取,今年确定了9大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批复解决24万人的饮水问题,其中解决不安全饮水人口15万人,改善提高饮水标准9万人。已下达批复开工建设的四项工程是贺兰洪广常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永宁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灵武梧桐树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灵武郝家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四项工程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12.2万人,饮水受益人口18.9 万人。批复总投资884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475万元,自治区财政投资1062万元,剩余4309万元由银川市和各县市区财政配套及农户自筹。目前,贺兰、永宁、灵武的4项工程已经开工建设,三区和贺兰县习岗人饮项目也在积极协调下达批复,8月5日前全部开工建设。
兴庆区大兴镇塔桥村饮水安全工程被列为市政协今年的1号提案,在市水务局、市自来水公司、市建设局、兴庆区的 共同努力下,目前,从六盘山路延伸至长塔路的管道埋设基本完成,往东由兴庆区水务局负责的长塔路至塔桥村管线铺设工作,待人饮方案批复后,即可招标实施,预计9月底完工。市自来水公司承诺,该工程完成后,村民用水实现同网同水质,并给予一年的优惠水价。一年后实行同网同价,按照供水标准服务。
二、主要问题
(一)建设项目尚有一定的资金缺口。一是饮水安全项目解决的人口从15万人增加辐射受益人口到24万人,这其中增加的资金不仅有国拨资金的缺口,还有市、县两级配套的资金缺口和农户自筹资金,这笔缺口资金在预算中是没有的。二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移民吊庄地区群众拿不出足额的自筹资金,其它县市区的贫困户、特困户的自筹资金难以落实,成为自筹资金缺口的重点。同时,吊庄群众和贫困户今后的水费也成为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三是工程的不可预见费较大。管沟开挖时需要占青苗,破坏现有的柏油(水泥)路面,挖断部分地埋电线光缆,恢复路面、线路以及青苗补偿的资金无处落实。
(二)工程建设保障方面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工程任务艰巨,施工条件复杂。工程点多、面广、线长,且前期需要协调供电、公路、铁路、园林、通讯等多个部门,协调工作量大、协调起来也比较困难。二是宣传动员难度大。部分群众思想观念落后,认为自家手压井(地表水)使用方便,对集中安装自来水,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也有“等靠要”的想法,直接影响工程进度。三是有的县市区政府财政困难,自筹资金难以落实。
(三)运行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农村供水电价不统一。有的县市区执行0.478元/千瓦时的电价,没有按照自治区有关规定执行。因电价高,导致水费高、水费难收缴等连锁反应。二是技术力量匮乏,难以适应当前工作需要。随着农村饮水工程的深入实施,三区的工程技术人员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供水工作需求,人员和技术力量成为农村饮水工程顺利实施的“瓶颈”。
三、对策建议
水是生命之源,安全饮水是人民群众生存的基本要求。农村饮水安全是当前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保障农民饮水安全,维护农民生命健康刻不容缓。为此,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1、着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当前和今后,应着力解决进度迟缓、工作不力的问题。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形成强大的宣传态势和声势,争取项目区群众的广泛支持与参与,让农民群众明白这是他们自己的事,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力争年内完成市上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二是加大领导责任力度。各县市区应成立工作领导班子,具体落实领导、技术、管理责任,加强组织实施。三是加大水利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县乡水利技术人员缺乏是制约饮水安全项目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县市区水务局应利用农村供水管理总站成立之机,选配水利技术人员,同时,加强水利技术人员、供水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四是做好项 目监测工作。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切实做好水质水量的监测工作,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二)严格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民心工程,只有严格管理才能保证质量。要严把“三关”,严格“四制”,确保工程质量。严把“三关”,一是严把规划设计、评审关。项目工程应开展勘测规划设计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或委托专门的中介机构完成初步规划设计,组建专家评审组,对项目规划设计及实施方案进行评审。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审批立项,更不能开工建设。二是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建立“业主负责、施工保障、监理控制、政府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合格的施工单位、负责的工程技术人员、称职的监理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严把工程建设各个关口。三是严把交工验收关,坚持报验制。工程竣工后,先由施工单位自验,之后报请项目法人单位验收,由项目法人单位牵头,会同发改、财政、水务、卫生、供水等相关单位联合验收,达不到要求的,必须整改或返工。严格“四制”,就是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以及合同制。
(三)强化项目资金监管。一是改进资金管理方式。应实行工程建设资金县级报账制,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格审签程序。二是加强资金统筹使用。由各县市区政府统一协调相关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发挥最大效益,避免重复投资建设。三是实行定期审计。审计部门应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发现问题,责其整改。
(四)妥善解决新增加的潜在的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今年的24万饮水不安全人口中,其中一部分是属 于改善型的。从以往情况看,饮水安全人口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变数,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新增加的潜在的饮水不安全人口不断涌现,有关部门应做好监测工作,及时解决此类问题,全力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五)加强管理和服务,确保农村饮水安全。一是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护机制。首先应明确工程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落实管理主体,并建立健全长效管护制度;其次应实行有偿供水、计量收费制度,确保工程正常运行及维修费用;再次应完善经营管理方式,借鉴成功经验,组建供水公司,依靠供水公司加强管理。二是建立动态检测和举报机制,强化对集中式供水的源水、处理水、末梢水的监测,确保出厂水、末梢水都达到饮用标准,同时,应建立用水举报机制,接受群众监督与举报。三是加大饮水安全监管力度。坚决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加强对集中式供水单位的监督管理及整改督促,对检测不达标的应责令供水单位及时整改。
第四篇:保障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关于农村饮水安全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背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饮水安全工作,要求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作为政府工作的目标。
近几年中央和地方安排资金建设饮水工程,重点解决了中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农民的吃水困难问题,但仍有一些地区的农村饮水存在高氟、高砷、苦咸、工业污染、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以及血吸虫等水质问题。卫生部门和水利部门初步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农村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用水的人口3亿多人,其中饮用水氟砷含量超标的约有6500万人,饮用苦咸水的有3800万人。
据了解,长期饮用高氟水,轻者形成氟斑牙,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长期饮用苦咸水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诱发和加重心脑血管疾病;长期饮用砷超标的水,造成砷中毒,导致皮肤癌和多种内脏器官癌变;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的地区,易导致疾病流行,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血吸虫病近几年来呈增长趋势,有些地区与饮用水水源有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和农村稳定,成为人们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重要意义:
一、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水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事关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在发展中国家,80%的疾病是由不安全的水和恶劣的卫生条件造成的,妇女儿童受危害最严重。要减少疾病、拯救生命,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得到安全的饮用水。我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高氟、高砷、苦咸、污染等水质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群众身体健康,水量不足、季节性缺水、取水不便问题严重影响着群众的正常生活,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农民的迫切需要。
二、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存、生活和生产等切身利益。目前,我国农村的饮水设施以传统、落后的分散供水为主,与城市供水有相当的差别,饮水安全问题很多,是我国农村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之一,不仅影响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也是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已与农村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已成为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别。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饮水安全问题不解决,这些目标和构想就难以实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可减少疾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决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具有较强的公益性;
农村经济普遍薄弱、农民收入较低,需要政府扶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涉及到水资源等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配置和保护,需要政府统一组织和协调,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针对目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的现实,国家应该调整政策倾斜对象,从保护弱势群体、保持农村社会稳定角度考虑,加大对包括农村饮水在内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别,使全国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明确提出:在202_年底前,使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降低一半。我国政府对此已作出了郑重承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应根据农村供水发展特点,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分阶段目标。经济发达地区,要依靠地方财力,尽快实现农村饮水安全目标;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解决对农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要与202_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相一致。
二、水源保护与水质净化相结合,防治并重。保障饮水安全,首先要保护好饮用水源。要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加强水源地周边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防止乱打井超采地下水造成水量不足,或引起不同含水层水质混合,造成饮用水中氟砷等有害物质超标,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饮用水源。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水净化设施,向用水户提供水质达标的饮用水。同时建立社会化的水质监测服务体系,对供水水质进行监测、提供水质检测服务,完善供水水质保障体系。对适度规模的水厂要设化验室,做好水质的常规检测。
三、因地制宜,近远结合,合理确定工程方案。根据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当地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合理选择饮水工程的类型、规模及供水方式。首先考虑当前的现实可行性,同时兼顾今后长远发展的需要。水源选择应符合当地水资源管理的要求,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选择水源,优质水源优先满足生活用水需要。水源有保证、人口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应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并尽可能适度规模,供水到户;经济欠发达、农民收入比较低的地区,供水系统可暂先建到集中给水点,待经济条件具备后,再解决自来水入户问题。居住分散的山丘区农民可建分散式供水工程。
四、建管并重,强化用水户参与管理。为管好用好工程,确保工程可持续利用,要广泛进行社会动员,对于工程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和工程建成后的水价要让用水户广泛参与,征求他们的意见,尊重群众意愿,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在选择技术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管理条件和农民对水价的承受能力,在保证供水质量的前提下,优先选择管理简便、运行费用低的技术方案。在工程开工以前,要求明晰所有权、落实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明确水价和收费办法及服务体系,确保供水工程良性运行,持久发挥效益。
五、扶持引导,多渠道筹资。按照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困难大的多补、困难小的少补等原则制定资金筹措计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事关亿万农民基本生存,是一项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事业,所需投资多,按照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增加投入,扶持引导,确保饮水工程所需资金足额、及时到位;从我国农村现实情况出发,受益农户也要在负担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承担一定的投劳投资责任;引入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第五篇:沁水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调查
沁水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调查
邹树琦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本。去年入秋以来的旱情,使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也给我们带来了警示——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状况不仅关系到“三农”工作的进程,而且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更关系到发展稳定大局。笔者通过对沁水县的农村安全饮水状况进行的全面调查和深入的分析,认为解决好全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必须着眼于长远发展,未雨绸缪,把农村安全饮水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依法治水,科学用水,严格管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关键,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沁水县通过大力实施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工程,新建农村饮水工程444处,使全县农村饮水工程达到797处,基本解决了全县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历史上最好成绩。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不断延伸,广大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日益迫切,对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的呼声也日益强烈,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或逐渐危及到农村饮水安全,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1、全县水资源总量呈下将趋势。沁水县处于沁河中游,境内有小泉小水444处,人们普遍认为“沁水不缺水”。但是,从全市水资源评价来看,沁水县水资源总量减速相当明显。1956年-202_年系列全市水资源评价全县年均水资源总量3.0788亿立方米,1980年-202_年系列全市水资源评价全县年均水资源总量
2.5155亿立方米,如果把202_年-202_年的水资源加入进行评价,年均水资源总量减少将更为明显。尤其是近三年以来,受连续干旱影响,全县的水资源总量呈连续下降趋势。202_年,全县十大河流流量比正常年份减少了60%,蒲峪和山泽两座水库蓄水量不超过50万方,444处小泉小水有近300处干枯,地下水位普遍下降3-4米。部分饮水工程水源水位连年下降,水量大幅减少,甚至干枯。
2、农村饮用水源水量逐年减少。全县大部分村庄都是利用村庄附近水源,按照“引水源——建水池——修管道”的办法,满足日常用水需要。但随着近年来降雨量减少,采煤、采气和大型基建工程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全县40-50%的引水工程在冬春两季枯水期缺水严重,一些村庄只能隔天供水,有的村甚至每天只能供水一个小时。水源总量的连年下降,已经造成农村饮水安全不稳定和无保障,找水、引水成本不断加大。30%左右村庄的水源使用期大大缩短,平均每隔3-5年就需重新寻找水源,有些相邻的村甚至为了争水源而引发矛盾。从202_年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初步普查的结果来看,在全县农村17.1万人口中,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为13万多,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不高的人口为4万,占到了农村总人口的24%。
3、农村饮水工程保障机制不健全。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普遍存在“重建轻管”和保障水平低的问题。部分饮水工程属于“一次性”工程,管理滞后,缺乏维护,供水量和水质得不到保障。一是95%以上农村村民无偿使用饮水工程,不缴水费,只有极个别村村民缴纳提水电费,饮水工程的正常维护、水质净化无正常的经费来源。二是村民节水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致使日益枯竭的水源更是雪上加霜。三是
部分农村饮水工程水源环境遭到破坏后,不能及时得到补偿和修复,缺乏农村饮水安全破坏评估机制和赔偿机制。四是基层水利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现有人员不能完全满足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需要。
二、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存之本、是生态之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沁水县人均水资源量1400立方米,在全省属相对富水区。但是,水资源年际变化丰枯悬殊,具有连续丰水、连续干旱的特点,而且由于受降水、下垫面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水资源量的区域差别很大,时空分布不均,形成理论上的“富水区”与不能满足实际用水需要的现实矛盾。要进一步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使有限的水资源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发挥最大的作用,应做到以下三点:
1、依法保护现有水资源。一是在全县加强《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全民保护水资源意识,积极参予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二是依法保护好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防止盲目开采导致地质环境恶化;依法做好地表水防治工作,杜绝地表水资源污染。三是完善和出台全县水资源保护的规范性文件,规范各种取水、用水行为。要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节水意识;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各行各业节约水资源;通过大力发展中水回用等先进技术,推广节水减排的典型经验,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使水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2、科学配置利用水资源。一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健全适合我县水资源现状的产业结构模式。鼓励发展节水型农业,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林业、牧业等低耗水型农业;对工业企业中高耗水低产出的企业,强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项目审批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考虑环境生态效益,对于超过水资源承载力的项目不允许上马。二是对全县境内水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调配、管理和利用,制定水量分配方案,合理分配用水指标,优化工农业生产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结构,科学配置水资源,努力杜绝水资源浪费。三是合理的提高水费价格,实行总量控制的阶梯水价,有效利用经济措施对水资源进行调控。通过科学调度水源,把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和尊重自然规律的要求,贯彻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解决“防洪、工农业生产用水、生态用水”等问题,实现科学用水、科学管水。
3、持续加强水源涵养。多年以来,沁水县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610平方公里,初步治理面积仅为830平方公里。因此,做好水土保持,积极涵养水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营造和保护水源涵养林,严禁乱砍滥伐,严禁陡坡开荒。围绕水源地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坡、荒沟,防止水土流失。二是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积极实施淤地坝、河道改造治理、截潜流、荒沟治理等工程建设,做到土不下山,水不流失。三是加大小型水库建设力度,在县河、十里河、柿庄河、郑村河等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骨干性水库,进一步扩大全县水资源总库容量,做到有水存得住,没雨用得上。
三、积极推行区域化集中供水模式,大力发展农村集中联片供水工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差别不断缩小。但是,“供水的保障率”仍然是农村与城市形成差别的一个主要因素。发展区域化集中供水是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的重要举措,可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运作思路和最大范围覆盖、最小运行成本的标准,加快推进农村区域化集中供水建设。
1、科学布局,分批实施。一是围绕全县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总体安排部署,科学规划布局区域化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做到规划先行、设计超前、广泛覆盖,使区域化集中供水工程符合特色城镇化建设要求,与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二是按照“先易后难、先沿线后边远、逐步扩大范围”的原则,以“龙港镇、中村镇、端氏镇、嘉峰镇、郑村镇”为重点,以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为主要建设范围,分期分批建设区域化集中供水工程。三是在实施区域化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当中,兼顾乡村行政区划与水源地的合理搭配,做到科学使用水源,最大限度地降低供水工程造价;坚持注重工程质量,把区域化集中供水工程真正建设成惠民工程、百年工程,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合理用水,规范建设。一是要认真选择水源。能选用合格地表水的就不开采地下水,能选用小泉小水的就不用大库大河的水,尽可能把地下水和大库大河的水作为应急备用水源。二是要布好管网,建好泵站。围绕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管网,科学设计泵站,保证所建工程发挥长期效益。三是要建立健全区域化集中供水管理的运行机制。实行供水公司、供水协会、供水大户等多种运行模式,按照“政府适当补贴、企业合理收益、用水优质优价、水费公平负担”的原则制订水价,收取水费,使供水企业步入以水养水的良性运行轨道。
3、兼顾个别,灵活供水。沁水县山大沟深,面积相对较大,地理条件西高东低,区域海拔落差明显,客观上大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不能完全覆盖所有村庄。对于居住相对分散、人口较少的偏远山庄,可以通过移民并庄,纳入区域化集中供水网络。对于移民条件不成熟的偏远村庄,可就近纳入区域化集中供水企业管理之中,由区域化集中供水企业承担供水任务,建立单独的引、提、蓄小型供水设施,以满足群众用水基本需求。
四、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抓紧抓好,切实维护农村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沁水县农村安全饮水面临的实际情况,促使我们应该及早动手着力研究和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抓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1、要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要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领导小组,对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定期进行研究部署,加强督办检查。要把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摆上各级各部门的重要日程,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状,把责任落到实处。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狠抓落实。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及时推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先进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的氛围。
2、要进一步强化资金保障。要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资金,确保区域化集中供水工程顺利实施。一是争取国家和省、市的项目支持和财政投入,有效整合使用各项水利资金和支农资金,发挥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二是县财政建立水利专项基金,划拔专款用于农村饮水安全解困工程。三是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办水。四是凡涉及到农村饮水工程安全的工矿企业,尤其是采煤、采矿、采气和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要提前进行评估,并收取相应的保证金,用于区域化集中供水工程的建设、保护和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要进一步强化队伍保障。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必须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做保证。沁水县现有水务队伍和技术装备已经存在业务素质较低、硬件设备落后等问题,与做好今后的水务工作形成较大反差。因
此,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县、乡、村三级水务队伍建设。一是充实建强县级水务队伍,加强技术力量和装备建设。二是加强乡镇水利员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择优录用,吸收一批水利技术人员和专业对口的院校毕业生,同时加大力度培训现有的乡镇水利员队伍,不断优化水利员队伍结构。三是建立村级水管员队伍,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使他们具备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能力。
(作者系中共沁水县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