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带领群众奔小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带领群众奔小康”的调查
今年暑假参加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的主题是关于农村贯彻新政策问题。在这短几天里,我受益匪浅。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待在学校学习,很少了解学校之外的情况。所以很感谢学校给我们这个任务,让我们有机会去体验学校以外的生活,并从中获取知识。我这次的主要任务是调查了解农村是如何落实新政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群众奔小康。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理解和把握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带领群众奔小康。
第一天去村委会宣传部门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十一五”时期的新农村该是个什么样子,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必须把握的。对此,《建议》提出了五条标准,也是五点基本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从而为增强农业富裕、农村繁荣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活富裕,是指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广大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广大农民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指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营造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风尚。
村容整洁,是指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村舍整洁卫生,布局科学合理,社会治安良好,农民安居乐业。
管理民主,是指进一步健全农村各项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促进农村各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各项利益,使农民享受到更高、更充分的民主权利。
接着三天,我去采访了村干部,大概了解了一下村里的初步计划,随后又跟随干部和各负责人到处走访查看了一下,以下是获得的资料。
二、汪集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10年奋斗目标
1、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全镇着力培育、壮大蔬菜瓜果、棉花,水稻几大特色农业,同时,加快发展地方草鸡、瘦肉型猪等优势产业,确保全年经济产量有较大的提高
2、扩大农村三产总量,在发展规模上实现重大突破。要提高三产专业村发展水平,扩大药材、板凳、五金、钣金、纺织、服装、古董等三产专业村的规模,力争各个专业村的专业户再发展20%以上,全镇三产从业人员增加500人以上,在总劳动中占比达42%以上。要做好医疗保健、养老托幼、网上销售、仓库储运等新兴三产项目开发工作,大力拓展三产发展领域,要兴建投入50万元以上三产项目5-8个,以项目建设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
3、搞好建筑企业,开发建设市场。
实行招商选资,扩大外资投入;拉长外贸短腿,扩大对外出口;鼓励出国就业,扩大劳务输出等等,以及党委对道路建设、水利建设、集镇建设、大文化建设和党建精神文明建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党委提出的2010年的奋斗目标,各项事业都要有新思路、新举措,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在发展农业上,一抓高效农业,二抓项目农业,三抓质量农业。在社会事业建设方面抓好三个大块,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集镇建设,三是大文化设施建设。
第五天参加了居委会干部会议,感觉干部对自身的要求都挺高的。对干部有了深深的敬意。真是人们的好公仆。
三、党员、干部要树立四股风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党员干部要以“亲民、爱民、富民”为目标,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水平,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全面改善,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实现“村美、民富、班子强”,在日常工作中树立好四股风气。
1、树立一股拼搏争先的风气。
在党员干部队伍中,有些人还缺少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有的只满足于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缺乏远大的目标,工作做到哪里是哪里;有的认为当先进麻烦多,当后进批评多,不先不后居中游最稳妥。作为党员干部,要自觉地增强竞争意识,敢于同同行挑战,敢于同左右比高低,在争先中创造出一流的工作水平。唯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不屈不挠的毅力和精神奋力拼搏,就一定到达胜利的彼岸。
2、树立一股真抓实干的风气。
江泽民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要求每一位干部“在实干上下真功夫、苦功夫、深功夫”。所谓真抓实干,就是要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出实绩,要象贤高村那样,逐步建成沟河成网、水质清爽、土地成方、绿树成行、大棚成片,体现田园风光,环境优美化,管理标准化,设施配套化,产品高效化,投资多元化,培训规范化,服务系列化,建造大公园、大花园、大菜园。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重的,要求是高的,困难是大的。如果一个干部布置工作时夸夸其谈,抓工作时蜻蜓点水,汇报工作时弄虚作假,瞎说一气,其结果必然是上级不信任、群众不喜欢、工作上去。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要党委、政府一声号令,必须坚决响应,闻风而动,具体实施时雷厉风行、扎扎实实。凡能开一次会议解决的事争取不开第二次,今天能办的事不拖到明天,明天办成的事不拖到后天;能在下面办的事不带到上面来“研究”,能自己干的事不推诿给别人干,真正把各项工作抓到实处、落到实处。共产党员要做到“三干一吃亏”,首先是肯干,其次是会干,第三是带领群众一起干,在各种利益不好平衡的时候,自觉自愿地吃点亏。
3、树立一股勤政廉洁的风气。
作为一个基层干部,要做到勤政廉洁,首先自身行为要正。古语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要带领群众前进,干部自身必须做到“身正”。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牢固,勤于政务的态度要端正,秉公办事的原则要坚持,否则说话办事就会缺乏号召力,指挥人家就失灵。其次,自身形象要好。
四、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步伐奔小康
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耕地和水资源紧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将对农业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因此,搞好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需要。
1、提高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
在我国,人口不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已成为三大不可逆转的趋势。从我们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来分析,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再不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人口膨胀,四海茫茫宿何处,土地减少,十亿敖敖吃什么?在旧社会里,我们的祖祖辈辈搞传统农业,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一熟棉花一熟麦,头发种来雪雪白,今年指望明年好,明年仍然一件破布袄”。解放后,毛主席领导农民翻了身,但人民生活改善进度不快,主要原因是大货隆,突出以粮为纲、队为基础,劳动强度高,农民收入低,七点钟八点钟,队长天天喊上工,学习毛选一刻钟,安排生活二十分钟,跑到田里九点钟,做出生活磨烊工,铁搭柄上撞瞌睡,未到点心望烟囱,一天只拿8分工,年终分配寥寥无几两手空。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联产承包,搞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民的积极性才得到了真正的发挥,老百姓才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可打这样一个比仿:“初高级社是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一摇;人民公社是石桥,风吹雨打不牢靠;联产承包是幸福桥,人民生活象芝麻开花节节高;产业结构调整是金桥,创收致富有门道,百姓收入一年更比一年好。”
2、认真学习外地产业结构调整的先进经验。
解放日报曾经报道过“四亩转乾坤”这篇文章,介绍湖南省桃江县红云村农民杨国峰家有4亩地的庭院,一座气派的楼房建在鱼塘上,鱼塘的东头有二个猪圈,猪圈上挂笼养鸡,猪圈下砌二个沼气池,鱼塘北边是一行柑桔树,鱼塘的西南栽种着时鲜蔬菜,鱼塘上还爬着一架葡萄,寸土必争,物尽其用。而杨国峰的奇特之处在于种养殖的物质循环在他的庭院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天趣盎然。楼房下是鱼儿纳凉的去处,楼房里的厕所粪便直达鱼塘,粪便掉入鱼塘喂鱼,鱼塘上点燃的沼气灯通宵达旦,诱来无数飞蛾,坠水的飞蛾成了鱼的上好铒料。猪圈上养鸡落下的鸡粪喂猪,猪粪流入沼气池产生沼气,沼气渣出口通向鱼塘再喂鱼。鱼塘里放养青鱼、白鱼、黄鲢头、鲤鱼、鲫鱼和甲鱼。柑桔树行间蓄水放养牛蛙、栽种茭白。鱼鳖混养三大好处,鳖的上下窜动为鱼塘产生氧气;鳖吃病鱼、死鱼,避免了鱼病的传染,鳖粪还是鲢鱼爱吃的铒料。柑桔树行间蓄水放养牛蛙,既满足了柑桔对水的需要,又使牛蛙得以柑桔树庇荫。4亩地里,杨国峰完成了“种、养、喂、烧、排”自然生态大循环。在我们德胜,种4亩地以上的人家不少,许多人面对黄土背朝天,一熟棉花一熟麦,去掉成本每亩净赚七、八百,少则二、三百,急得日里夜里睡不着,迫切需要改良品种,改进布局,调整结构,科学种田,提高效益,这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是欢迎的,但到底怎么调、怎么种,不少农民缺少门路、缺少信息、缺少资金、缺少技术,迫切需要领导的关心、干部的支持和帮助。我们要引导农民认真学习在结构调整中的先进经验,带领他们外出走走,让有条件的村民出出远门,开开眼界,把外地的经验带回来。即使对比较困难的农户,也要组织他们在本镇范围内取长补短。
3、鼓励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创新发展。
农业这一行,看起来象花工多、成本高、劳力强、收入低,认为致富潜力不大。其实农业是一门科学,搞好了,决不是一无所有,而是财源滚滚。例如文俊4组村民邓兴华,利用暖棚培育蔬菜的科学办法,种植反季节蔬菜,春天卖卖韭菜芽,夏天出售大山药,秋冬季节卖番茄,一年四季好价格,七楼七底楼房砌了一长埭。种植业的发展只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有好,就大有前途,大有奔头。实践证明,产业结构调整是摇钱树、聚宝盆。
在我镇,养殖业的发展为农村发财致富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例如,贤高村7组农民吴永平和吴永鑫,兄弟二人合作养鸡有信心,前几年首次养鸡亏本8万不灰心,总结经验和教训,继续看书学习动脑筋,调查市场摸行情,扩大规模添本金,第二年养鸡6000套,获得净利13万,一次扭亏增了盈,两家老小笑盈盈。近几年养鸡市场变行情,养户增加添竞争,吴家兄弟有信心,科学养鸡动脑筋,年年净赚十万八万不费心,继续越干越有劲。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前几年鸽子的销路越来越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例如,退休教师吴玉兰和张仁道,每月二、三千块旱劳保,生老病残有依靠,可以高枕无忧活到老,可是他们觉得清闲无事没劲道,寻找养鸽致富道,采取自繁自养加自销,只需买点鸽饲料,利润效益斜气高,年年钞票赚到一提包,存入银行藏支票,困梦头里都在笑。
总之,在市场经济十分繁荣的今天,寻求致富项目,拓展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加快调整步伐,提高农业结构调整质量。鼓励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创新发展,发挥农民的一技之长,推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4、解决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活思想。
农业结构调整虽然在全镇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已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在一部分群众中还存在着不求进取的思想观念。一是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这些人只求小发展,不求大跨越,满足于“一天三屯白米饭,老酒一天吃二餐,一只晕来二只素小餐,天天一包红塔山”的自满情绪。有些人家有外来收入,贪图享受,肉打饱,酒洗澡,香烟当柴烧,家中楼房高又高,产业结构调整脑后抛,于是不求进取、缺乏远大的目标。二是一味求稳,怕把风险的短期行为。这种人光满足于在责任田里种点油菜种点粮,收多收少不去讲,做好生活荡白相,嘴里薄汤汤,手里白相相,穿着粗光生,他们前怕儿狼后怕虎,杨树叶子怕落破头,只求低水平,不求高质量,只图年纪,不图名气。三是无所作为、消极懒散的精神面貌。这些人老是东游游西荡荡,三天二头牌打打,输脱钞票眼睛白洋洋,逢年过节一副寒酸相,年终要吃救济粮,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剩脚撬,活一天算二个半天,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四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这种人光是死呆板板田里做,不动脑筋找门路,肯定没得铜钿多,日子倒是蛮艰苦。俗话说,开了门头七件事,婚丧喜庆人情行里,吃穿住用,油盐柴米,有些人家上有老下有小,孩子上学,老人生病,支出多收入少,如果一直搞传统农业,只能在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只有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解放出来,才是唯一出路
五.我对干部的建议
上述四种对象虽占比不多,但在各个村里都有类似情况。我们党员干部要有针对性地做好这部分人的工作,对小富即安的人要开导他们开阔眼界,不要坐井观天。要让他们看到山外青山楼外楼,还有先进在前头,结构调整争上游,富裕幸福创一流。对一味求稳、怕担风险的人要给他们鼓气、助威,要让他们明确竞争就是战争,市场就是战场,要稳中求进。按老常规办事,保持老蓝颜色不能改变面貌,只有拼搏,才能幸福。对消极懒散的少数人要严肃对待,教育他们勤劳致富,必要时,把他们从睡懒觉的床上拔起来,从牌桌上拉下来。对因循守旧的农户要帮助他们学技术、找项目,必要时给予解决资金等方面的困难,让他们尽快接受新事物、落实新项目、寻求新发展。
我们应当确立“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一人致富只是优,万家致富才是乐”的思想,积极引导农民当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副业生产的行家里手、个私企业的能工巧匠、新时代的创业者,自己富了不忘大家富,使全镇人民共同走上富裕道路。
六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结束了,虽然有点累,但是还是非常高兴,能够真正的走进生活,体会生活,感受到农村的新变化以及未来的美好图景。让同时也感受到了农民伯伯劳动很艰辛,因此我们要珍惜粮食和一切食物。我相信,只要我们在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确立“一个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实践“三个代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服从镇党委的正确领导,带领全村人民一心想小康、二手抓发展、三产新突破、四方齐动员,达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吃穿不愁、八马园全、究竟怎么样、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要把德胜镇建成农业特色大镇、工业重镇、建筑业强镇、城郊服务业新兴集镇、三大文明建设先进乡镇,使汪集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镇更新,使汪集成为新洲区的优秀小镇,共创未来,携手前进。
第二篇:以实干带领群众奔小康
以实干带领群众奔小康
修路架桥,照顾流浪乞讨民工,收养孤儿等等,这些本该政府部门履行的职责,却落到了群众肩头,不由让人唏嘘。究其原因,政府部门没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头,懒政、庸政、不作为。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改变作为方式,以实干带领群众奔小康。
以实干带领群众奔小康,需要政府部门在思想上先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树立新时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确有必要。而当下,政府部门还沉浸在过去的管理思维当中,对待群众高高在上、对群众的需求不管不问或是空口空话,甚至装聋作哑,既伤害人民群众感情,也有损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如贵州省偏远农村的柏姓夫妇倾其家财为村修路架桥、流浪乞讨民工冻死城市立交桥、毕节5名流浪儿童垃圾箱取火闷死等,这些事例反应了政府部门对待群众工作思想僵化,这样的思想又该怎么带领群众奔小康呢?因此,政府部门转变思想刻不容缓,需跟上新时代群众需求。
以实干带领群众奔小康,需要政府部门下基层跟进。没有基层人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习总书记说。这说明中央对基层扶贫工作的重视,这要求我们“甩开膀子,加油干”,以实干论英雄。对于贫困地区,条件复杂,需要政府部门下基层调研,这样政策制定才能因地制宜,才能找准路子,加快发展,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如江西省井冈山市,之前身背两块“牌子”——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贫困县的帽子戴了多年。近年来,井冈山市选派了112名科级干部到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109名科级后备干部担任“村党组织副书记兼主任助理”,以红色旅游产业为抓手,旅游收入猛增和百姓腰包鼓胀,实现成功脱贫。因此,只有政府部门下基层,才能了解第一手资料,扶贫工作才有更有针对性。
以实干带领群众奔小康,需要政府部门率先垂范。俗话说,班子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对人民群众来说,政府部门就是头羊,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对群众的生产生活有重大影响。假如,政府部门在群众面前以各种“政治秀”为示范,那么,人民群众必定痛恨,对政府的信誉也是一大损失。如,某市班子成员集体带领环卫工人清晨扫大街,暂且不论“作秀”成分,虽说取得了一些成果,难道没有更好的宣传方式让市民遵守文明、爱护卫生吗?曾经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带领全县干部,战盐碱,修水利,把贫瘠的土地转变成高产田,解决当时困扰群众吃饭难的问题。这样的率先垂范是不是更有意义呢?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群众的小康离不开实干,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就一定能让群众奔小康。
第三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党支部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材料)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党支部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大黄村位于大英镇西北部,地理位偏远,号称“大英镇西伯利亚”。全村十六个村民组,1316人,362户,耕地面积3221亩,主要生产一麦一稻或一油一稻。全村党员54人,下设五个党小组,党员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创新意识不强。
近年来,大黄村的经济纵向比有发展,但横向与经济发展较快的村相比,生产发展缓慢,农民增收步伐不快,究其根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农民缺乏农村实用科学技术
农民习惯于种植小麦、油菜、水稻,主要是靠过去各级行政宣传、推动和推广,使他们掌握了优良小麦、油菜、水稻的种植技术。而现代高产、商效的农业生产靠的是的农业科学实用技术。比如说科学养鸡、养猪,靠的是新的科学养殖技术,有的党员群众想干但不敢干,怕投投入生产成本而收入不高或亏损。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二是缺乏农村实用的科学技术。
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农民增收。
一是道路制约了发展。大黄村级主干道多年失修,路面高低不平,车辆无法行走,农民种的西瓜等农副产品无法外运,小商小贩不愿上门收购。二是生产用水制约了发展。大黄村地处丘陵,易涝易旱,全村3221亩农田的农业生产全部依赖于村三级电灌站,而电灌站所有设备均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产品,严重影响农村的生产用水。三是土壤不良、田块不平制约了发展。常年施用单一肥料,造成土壤不良,全村农田多数没有经过低细致改造高低不平,不利于大面积发展经济作物。
三、农民负担仍然较重
现在虽然国家不再征收农民的农业税及以前的三提五统,切实减轻农民的不少负担,但农民仍然要承担许多必需的和不少预见的负担。比如说:
1、小孩上学。国家现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还没有全部免除学费,一旦小孩上了主高中和大学所带来的经济压力是巨大的。据调查:一个小孩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最少花费十三万元,这笔开支对目前尚不富裕的农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2、生灾害病。生病是人人不可避免的,高昂的医疗费用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国家公务人员有医疗保险作后盾,而农民却必须自己掏腰包,往往是一个人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一场病花光所有的积蓄。
四、农民思想守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不快。农民思想保守、落后,习惯于种植常规农作物,每年主要种植小麦、油菜、水稻。全村3221亩土地,种蔬菜和经济作物的仅的200亩左右目的是图省事,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缺乏勤劳致富精神。
五、村党支部在发展生产上的宣传、推动力度不够。农村税费免收后,村党支部主要抓学习,计划生育和社会稳定等工作,因无资金来源,在宣传和推动生产上年做的工作很少。全村生产发展主要靠农民自发行动缺乏宣传力、推动力,村干部,党员缺乏带头作用,仅靠几个带头致富的农户自然带动是不够的。
农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要贯彻落实这一战略决策,同样离不开村党支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是基础、是核心。因此村党支部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做直接的宣传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在新的形势下,村党支部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呢?
一、切实提高农民素质。
文化水平较低、素质不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部分农民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提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差距较大。为此,我们村党支部一定要采取一切措施,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使一部分因贫困而失学或辍学的中小学得以完成基础教育,做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个都不能少。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目前很多农民子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难以继续深造,而是步入社会加入到劳动力大军之中。针对这一现状,村党支部积极鼓励他们继续参加一结职业技术学习,为其日后求职打下一定基础。同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三是积极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开展经常性的“三下乡”活动,多渠道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二、充分挖掘内部增收潜力。
在国家扶持农民增收的前提下,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我们在这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方向是正确的,成效是明显的。但总的看,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深度还不够,水平还不高,还大有文章可做,前景十分广阔,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继续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二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又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又是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三是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能单纯地依靠数量增长、外延扩张,要转变增长方式,注重可持续发展。
三、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业成本。
减负、节本,实质上就是增收。目前由于农产品出现阶段性、结构性剩余,农产品价格走低的问题一时难以明显改善;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益下降,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也在减弱,农民外出打工的困难增多;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些问题使得当前农民增收十分困难,因此,要下决心减轻农民负担,下功夫降低生产成本,让农民休养生息。减少农民的不合理开支,可以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一条现实途径。
四、加大劳务输出力度。
目前,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合理地安置剩余劳动力,不仅能创造相当可观的社会财富,而且对一个地方的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大黄村去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20人,按照每人每年6000元计算,全年因外出务所得70万元,仅此一项就使大黄村人均收入增加近600元。村党支部应积极与镇劳动服务站联系,掌握信息,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
中央近年来一系列加强农业、支持农村、富裕农民的政策,极大地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这“四个没有”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当前最突出的矛盾。因此,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我们一定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话”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生态环境逐渐好转,农村基础建设逐步加强,使社会主义新农村早日建成。
第四篇:深入基层,一心为民,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深入基层,一心为民,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县委副书记XX同志基层挂点工作先进事迹
(2005年12月20日)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作为联系XX乡和XX村的XX同志,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以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己任,求真务实,奉
公克己,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扎实开展“五村,两规范”工作,为所挂点的XX乡群众做了许许多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群众有口皆碑。
一、深入基层,带领班子成员,努力探寻解决“三农”问题
XX乡地处该县南部石山区,距县城15公里,全乡石山面积占78,有9个行政村,88个自然屯,总人口14260人,人均耕地面积仅0.9亩,到2002年,全乡还有80的农户处在贫困边缘上,人均有粮仅21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940元。刚刚分配到该乡挂点的XX同志第一次深入调研时,了解此事后,他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放在心上,多次亲自率领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部门领导、技术员深入联系点,组织乡“三班子”和XX村“两委”班子成员、农村党员、农民代表召开座谈会,共同研究解决“三农”问题。他指出,XX乡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烤烟生产,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养殖业,合理有序地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在XX同志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2005年,XX乡全乡共有105个农户种烟1060亩,共交售干烟81220.1公斤,总收入713122.42元,仅此一项烟农人均收入250元。其中,兴旺村烤烟面积236亩,交售干烟19261.9公斤,收入178711.9元。全乡种植面积、收购干烟、总收入分别比2002年增加698.8亩、增长193.4,增加47524.1公斤、增长141,增加489422.4元、增长218.7。全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808亩,新种八角林200亩,劳务输出1700多人,有10多户靠养殖业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农民切切实实得到了增收。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为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他坚持科技先行的工作思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各种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一年多来,他组织乡村干部充分利用农民技校和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习所等学习基地开展技术经验交流,先后聘请了县烟草技术员6名,县农技部门4人,利用农闲时节到校(所)给烟农传授科技知识12节(次),为烟农解决各个环节技术难题17个。同时,他还将办公室“搬”到田边,组织专家、技术员到田头地块就某些技术问题进行就诊、解疑、传授。两年来,全乡党员98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全乡群众70以上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今年3月、5月、7月份,他还亲自带领全乡干部、农民技术骨干分8批次到外县先进烟区考察,开阔了烟农的眼界,有效地把群众“要我种烟”的观念转变为“我要种烟”,增强了全乡群众种烟的积极性。
二、深入开展“五村、两规范”创建工作,狠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在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和“五村,两规范”工作中,指导XX乡党委结合发展烤烟生产实际,创造性开展农村党建“双培双带”工程,即“把非党致富能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为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把党员培养成种烟能手、致富带头人或村级后备干部,党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党组织带领致富能人不断进步”的“双培双带”工程。建立党员中心户50户。这一工程的实施和党员中心户的建立,把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有机结地合起来,发挥了基层组织的先锋带头作用,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两年来,该乡在实施这一工程中共培养出村级后备干部89人,入党积极分子30人,发展新党员20人,为党组织输送了新鲜血液,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培养出党员种烟致富“明星户”35户,培养出农民致富带头人76人,其中在培养出党员种烟致富能人中,仅烤烟一项年收入超10000元以上的就有13人。全乡党员干部带领农民致富能力明显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贫困山区农村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牢记宗旨,为民办好实事、好事,躬身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为民”,不管走到哪里,XX同志总是把郑培民的话挂在嘴边,把为民办实事好事作为衡量执政为民的唯一标准,并把它落实在行动上。2005年1到9月,他共深入联系点69次,投入100多万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1件,其中解决突出问题10个。如当他了解到该乡XX片的烟区,在烘烤阶段河水高涨淹没拦河坝,需用竹排运烟过河烘烤时,号召当地群众修建一座铁链索桥,并当场献出刚刚领到的1000元工资给村委,随后组织县计划局投入钢丝、木板等价值近1万元的物资,仅用不到两
个月时间,就建成了一座25米长的跨河铁链索桥,给该乡的烟区扩大了240亩,当地群众称之为“连心桥”。协调资金投入70万元,维修7公里村级路,组织群众维修铺设了屯级公路5条共6720米;联系扶贫办、林业局等部门,投入资金10多万元,给该乡130个农户建设沼气池130座;联系烟草公司协调解决烟农物资价值约26万元。3月份,烟区旱灾严重,他先后争取到柴油机3台、水管500米、柴油350升,价值1万元,投入抗旱,将受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今年种烟的良好效益。同时,指导该乡党委政府利用烤烟生产的有关政策,联系资金17万元,并组织群众投工投劳维修建设11公里的三面光水利,重新修筑两座拦河坝、维修安装2个水泵站,为今冬明春的烤烟生产创造更良好的条件。
在XX同志的带动和指导下,近年来,其所挂点的XX乡和XX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广大干群心齐气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得到优化,“三农”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各项事业取得较大成就。2004年,该乡被市政府评为“烤烟生产先进乡(镇),2005年7月,在发展烤烟生产过程中表现突出的XX村党支部,被市委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
第五篇:党员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先进事迹调查
党员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先进事迹调查
人文社科系新闻(2)班
蒋方圆
张霜媛
赖彩霞
自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益阳桃江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精心组织、稳步推进、做到“三个突出”,有力地推动了桃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益阳桃江县委针对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参学党员从业状况、文化水平、思想状况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在学习培训中做到规定动作“立正稍息”,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同时结合桃江实际,更加注重简便易行,突出“三个创新”。
一是注重形式多样。学习培训中,除了举办培训班、宣讲团宣讲等形式外,许多参学单位结合各自实际,大胆创新,做到形式灵活,寓学于乐。武潭镇针对机关党员干部日常事务繁多、白天难以集中学习的实际,开办夜校学习班,制定详细的学习制度,规定每周二晚进行学习,现在已举办五期,做到了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高桥乡、牛田镇、鸬鹚渡镇针对参学对象思想差异性大、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实际状况,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进行宣讲,共成立文艺演出队18个,抽调退休老师、退休老干部和具有文艺创作才能的人组成了专门的节目创作队伍,创作宣传科学发展观知识的快板、地花鼓等节目12个。目前,文艺演出队已在全县演出近百场,吸引观众数万人;鸬鹚渡、桃花江等乡镇为巩固学习成果,举办了科学发展观知识抢答赛,规定每个村必须组队参赛,每队由支部书记、村委委员和3名普通党员共5人参加,根据比赛结果进行了评奖表彰;修山镇、三堂街镇等7个乡镇统一印制科学发展观考试试卷,对机关党员、村支部书记进行集中考试,对于不合格者,一律实行补学补考。
二是注重充实内容。除组织学习规定书目和文件精神外,我们结合当前工作重点,结合农村实际需求,结合县情民意,自编了通俗易懂、简单实用、适合基层党员特点的《科学发展观知识连环画》、《农村实用技术连环画》、《农村普法教育连环画》和《科学发展观典型案例集》等学习辅助资料,已发放至每个参学党员手中,共23521套。该套丛书得到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黄建国的充分肯定并欣然题词。另外,我们充分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挖掘身边的典型,进行广泛宣传,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来激励其他人、提高其他人。在教育系统,开展了向全国模范教师、桃花江小学校长黄丽君学习的活动;在卫生系统,开展向县人民医院护士长吴凤英学习的活动;有10个乡镇树立了“敬业爱岗好干部、带领群众致富领头人、为民办实事的村班子”的先进典型,通过先进事迹报告、演讲比赛等形式,广泛宣传她们的先进典型事迹,大兴学先进做先进的热潮。学习培训突出“创新”
三是注重分类指导。我们从农村党员从业情况、身体状况等不一的实际出发,实行分类指导。把农村党员分为三类,外出的流动党员;体弱多病、年老不便的老党员;在家的中青年党员。对外出的流动党员,寄发三样东西,即学习辅导资料、本乡镇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外出党员的一封信》,让他们掌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感觉到组织的关心,同时要求他们回寄自己的学习心得及对当地发展的好的建议,做到“走到哪学到哪”;对体弱多病、年老不便的党员,采取结对帮学、上门宣传学习等方式,了解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思想和生活情况等,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对在家的中青年党员严格要求,规定的6个动作一个不能少,即“一本读书笔记本、一本学习心得、参加一个组织生活会、写一份自我剖析材料及一个整改方案、解决一个突出问题”,做到“学习实,实践好”。另外,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许多民营企业的职工党员人数都超过5人,有些达到几十人,除了本地党员外,许多是贵州、云南等外地党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采取“适宜即建”的原则,只要符合条件,便建立党支部。这次活动中,全县共组建新经济党支部8个,使380多名党员有了学习的“娘家”。
二、调研走访突出“民本”
在走访调研中,我们继续深化“民本桃江”建设,把学习实践活动与理清本单位科学发展思路结合起来,把走访调研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在“现状怎么看”、“今后怎么走”、“现在怎么干”等问题上形成思想共识,重点做好了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开展好两项活动。对于乡镇机关党员干部,要求深入驻点村开展走访调研,走访1/3以上农户,带着扶贫帮困、为民排忧解难,排查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寻找良策、攻坚克难,开发致富门路、加强班子建设的目的和任务,认真搞好“五访五问五到户”活动,即访小康户、专业户,问致富经验;访老干部、老党员,问治乡(镇)良策;访上访户、意见户,问事情原委;访困难户、低保户,问衣食冷暖;访上级领导、专家教授,问发展大计。做到掌握情况到户,详细了解了群众生产所需、生活困难和致富愿望等;政策宣传到户,注重对中央大政方针和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做到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征求意见到户,采取走访座谈、调查询问等多种方式征求群众对乡机关干部职工工作作风的看法和意见;问题解决到户,乡(镇)领导干部现场办公,尽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问题;温暖送到户,在走访调研的同时从经济上、物质上重点帮助贫困户、五保户、残疾户等弱势群体,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对于村党组织班子成员,要求开展“四访一座谈”活动,即每个村党组织班子成员要走访2位离任村干部、走访3户特困户、走访5位致富能人、走访5户留守家庭,召开1个座谈会。
另一方面,做好两篇“文章”。乡镇的机关党员干部要将走访调研过程中所见、所听、所惑、所感,把群众的所想、所盼、所需,写成民情日记,做到了记录详细,感情真切。全县共撰写民情日记1200多篇,经过县委学习实践办认真筛选,修山镇党委书记彭建撰写的《为老百姓做事是我们的根本》、高桥乡党委书记刘楚雄《做好群众工作要始终不放松》等10篇优秀民情日记将在县委学习实践办编印的《学习简报》上予以陆续刊登。另外是写好调研报告,每个乡镇根据本乡镇实际确定10至15个调研课题,每个党员干部带着课题进行走访调研,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收集群众意见,撰写好调研报告。全县共撰写调研报告245篇,评选优秀调研报告10篇。其中桃锰社区吴松华撰写的《如何搞好流动党员的学习实践活动》,针对近2/3党员在外的现状,大胆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三步学习法”。灰山港镇刘训撰写的《化解人民矛盾必须“以人为本”》,针对目前人民内部矛盾集中凸现的现状,提出了“以人为本”化解法。
三、解决问题突出“聚焦”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同时,注意突出解决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把握着力点。针对桃江县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的实际情况,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来抓,紧紧把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这一着力点,认真开展“三查三帮”活动,即查找制约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查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出路、查找改变经济发展现状的方法和措施。帮助一个农户找到一条致富门路、帮助一个村找到一条致富途径、帮助一个企业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各参学单位认真践行,为群众找到致富门路50多条,帮助解决就业1000多人,为企业解决各类实际困难近百个,很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如浮邱山组织全乡100名特困户和低保户的子弟进行了一次免费技能技术培训,增强了养猪、种粮食、种经济作物、电子及安全生产的技术,其中21位学员被推荐到湖南省桃花江电池有限公司上班。鲊埠回族乡围绕企业搞好服务,当好“三员”,即营造优良创业环境,当好“服务员”、扶持企业发展,当好“联络员”、引导企业壮大,当好“领航员”,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目前,全乡共有各类民营企业55家,企业总产值达3.2亿元,直接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发放职工工资8000多万元。
二是主攻薄弱点。随着目前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成份、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方式的日趋多样化,基层党组织“软化”现象日趋严重,有些基层党组织形同虚设,有些干部有名无实,党员队伍日趋萎缩、核心作用日趋弱化。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以坚持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按照“选优配强一名支部书记、选拔培养一个后备干部、完善健全一套充分发挥支部委员作用的好制度、探索建立一种有效保障基层党员民主权利的好形式、调查找到一条帮助解决基层组织建设突出问题的好途径”的要求,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三项活动,即以“部门帮村、干部驻村、企业联村”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结对手拉手、党建互动促发展”活动,以“创一流业绩、创良好形象、创和谐环境,争当先进班子、争当优秀干部、争当模范党员”为主要内容的“三创三争”主题活动和“班子成员包片实行党务公开、驻村干部监督实行村务公开、职能部门清理实行帐务公开”的“三公开”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牛田镇小坞村利用学习实践活动的契机,将原有的24个组合并成8个组。并海选出8名责任心强、干劲十足的组长,加强了基层班子建设,得致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武潭镇瑯琊村原来派系丛生、管理混乱,致使多年没有村主任,实行“三公开”后,村民积极参与,选出自己满意的村委班子。
三是找准结合点。由于各参学单位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一,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不求千篇一律,而是从实际出发,结合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结合当前工作的重点,结合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认真找准符合自身发展的“结合点”,做到有的放矢、扎实有效,从而避免了活动践行的盲目和虚化。如松木塘镇的弘基矿业,既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是维稳工作的难点,更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松木塘镇党委决定以此作为切入点,认真做好弘基矿业的破冰工作,下派4个工作组深入到相关的3个村和厂区,把学习实践活动与解决弘基矿业的问题有机结合,认真做工作,积极打消群众顾虑、敦促企业环保措施到位,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桃花江核电站所在地沾溪乡,则紧紧抓住“核电站修建对沾溪经济的助推作用”作为切入点,认真开展调研,邀请相关专家讲课,召开党员干部座谈会,发放发展征求意见表,制定出了详尽的近期和远景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