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晋祠之谜
晋祠之谜(上)
宋朝皇帝赵光义残暴地摧毁了晋阳城,同时又认真地重修了晋祠,但正殿中的主神却变成了圣母,这位圣母到底是哪路神仙?她又是什么时候取代了原来的唐叔虞成为晋祠主神的呢?答案只能在晋祠中继续寻找。
晋祠的正殿是宋代的建筑,距离现在一千多年,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但接下来的一个发现,却让研究晋祠的许多专家有些困惑。
1953年,曾经对圣母殿前的鱼沼飞梁进行过一次翻修,在这个过程中柴泽浚发现,鱼沼飞梁和圣母殿地基的砖头是咬合在一起的。
但柴泽浚接着发现,虽然水面上的桥面和石梁的规格都是宋代的,但是水面下做支撑的柱子却不是宋代的做法。
这说明鱼沼飞梁的修建要早于宋朝,宋朝时期有可能对它进行过重建,但只是更新了水面上的建筑,而没动水下的石柱。
这一发现说明,虽然现存的正殿是宋代的建筑,但在这之前,这里应该就有更早期的建筑物存在,接下来的发现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在圣母殿的北侧,有一棵古老的柏树,树皮已经皲裂斑驳,一看就历经沧桑,而且大概由于年头太久的原因,树干都已经倾斜了,但却枝叶常青,静卧在一旁,如苍龙欲飞,它的名字叫龙柏。
据程言生介绍,正殿与这棵倾斜的古柏相对称的南侧,也应该有一株同样的柏树,它的名字叫凤柏。
但今天在正殿的南侧,凤柏已经不存在了,它生长的位置还留着,种了一棵很小的柏树作为替代。
两株柏树一直被称为“齐年古柏”,表示它们是在修建祠堂的时候同时期种植的,与祠堂同样天长地久,那么,如果能够知道柏树的树龄,它也就能旁证正殿最早修建的年代。
为了搞清龙柏的树龄,2002年3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园林研究所,利用C-14检测法来判定周柏的树龄,测定结果这棵树已经生长2600-2900年,这个时间是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
圣母殿是宋朝的建筑,然而,一旁却种植着周朝的柏树,树龄比大殿修建的时间早了一千多年,按照中国传统的修建祠堂同时种下松柏的习惯,显然,这两者在时间上出现了矛盾。
合理的解释应该这样的,古人按照习惯种下柏树的同时,也修建了祠堂,但祠堂在很多年后倒塌了,柏树并没有死亡,在原来祠堂的位置上,后人又修建了新的殿堂。
那么,晋祠中和周柏同时修建的唐叔虞祠是什么时候被毁掉的呢?
修建唐叔虞祠是为了纪念当年唐叔虞把国家管理得非常好,但唐叔虞死了若干年后,晋国政治上开始衰落了,朝中四位大臣——韩、赵、魏、智四卿的实力越来越强。
这四卿之中,又以智伯势力最大,骄横的智伯野心勃勃,一心想吞并其他三家的土地,智伯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也有一些计谋,他联合韩、魏两卿共同出兵讨伐赵襄子,并约定灭赵后,三家平分赵卿的领地。
赵襄子被孤立,不敌三家的联合进攻,只好退守晋阳城。智伯决定引汾、晋两河的水灌入晋阳城,赵襄子眼看就要支持不住了。
赵襄子急中生智,和韩、魏两卿秘密地联络,并对他们诉说利害:“一旦我赵襄子被灭掉,智伯将更加强大,下一个吞并的目标必定是你们韩、魏两家无疑。”韩、魏两卿于是与赵襄子歃血为盟,相约反攻智伯。
当智伯正在做胜利美梦的时候,韩、赵、魏三家的军队如潮水般杀来,智伯措手不及,被赵襄子所杀,之后,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伯的领地。
在今天的晋祠中有一条水道,名字叫做智伯渠,相传就是当年智伯引水灌晋阳城时所挖的水道。
自三家分晋之后,唐叔虞的国家就已经不存在了,但纪念唐叔虞的晋祠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只不过现在的晋祠正殿中供奉的已经不是唐叔虞,而变成了圣母。
从圣母殿向东北望去,有一组并不显赫的建筑,正门的匾额上写着——唐叔祠三个字。进入位于院落后面的大殿,就能看到坐在正位上的神像,这是一位面容俊朗的中年男人。他正是唐叔虞,在传说中因桐叶而受封为唐国诸侯的人。
这座唐叔祠位于圣母殿北侧,看上去仿佛就像附属于圣母殿一样。
但从这个祠堂的建筑风格以及殿中人物塑像的建造方式来看,似乎也是宋朝的手法,也就是说,这并不是当年唐叔虞的儿子为了纪念父亲而修建的,真正唐叔虞祠的位置应该在那棵古老柏树的旁边,也就是现在圣母殿的位置。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唐叔虞祠,似乎像是后人不忍看到晋祠的正神被迁出了正殿,但又无力改变这种局面,因此在偏殿的位置为唐叔虞重新建了一个祠堂。那么,到底是谁把唐叔虞迁出了正殿,并且换上了圣母?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当年宋朝皇帝赵光义在毁掉晋阳城的同时,曾经大规模重新修建了晋祠。但在重修晋祠正殿时,在赵光义的内心深处,却有一个心结没有解开。
晋阳自古以来是晋国的地盘,这里最受尊敬的祖先就是唐叔虞,当地人世世代代都要到晋祠中祭拜唐叔虞,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一种唐叔虞崇拜,这种崇拜,从唐叔虞管理这块土地开始,就一直延续了下来,到今天还有一定程度的保留。
唐贞观十九年十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在东征高丽的归途中来到了晋阳,他到这里来的目的是要亲自到晋祠中祭拜唐叔虞。
李世民年轻时跟随父亲在晋阳居住多年,当时被人称之为太原公子,他也一直把太原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认为这里是“王业所基,国之根本。”
这篇《晋祠之铭并序》是李世民亲笔写的,而且也是由他亲自撰稿,为了永久保留下来,文章写完之后被当地官员刻在了石碑上。
《晋祠之铭并序》一方面通过歌颂西周的政治功绩和唐叔虞的建国史迹以达到宣扬李唐王朝文治武功、巩固政权的目的,另一方面,也答谢了唐叔虞神灵保佑李氏王朝的冥冥之功。它既是一篇标榜自己功绩的文章,同时又是一篇还愿之作。
为了炫耀文采同时表示对唐叔虞的尊重,李世民在写《晋祠之铭并序》时,模仿的是他一生酷爱的王羲之的书法,他一直学习王羲之的《兰亭序》,包括几个大臣都在临摹,但是临摹最好的还是唐太宗本人,以至于很多人猜测《兰亭序》在他去世以后,也被带入了昭陵,因此至今世上找不到真迹。
《晋祠之铭并序》的书法颇具王体特色,全篇四十个“之”字无一雷同,是唐太宗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也是一篇融其政治思想、文学书法艺术于一体的旷世之作。
这块唐碑不仅是晋祠的镇馆之宝,而且也是国宝。从李世民亲笔提写的唐碑可以看出,就连一代盛世的君主都对唐叔虞 礼敬有加,可见,唐叔虞崇拜的影响力确实不同寻常。
公元923年,一名士兵来到了晋祠中,他拎的包裹中是一个人的首级。
后唐的李存勖和后梁经过多年的交战,最后杀掉了后梁皇帝朱友贞,在收兵回晋阳的同时,他专门派人把后梁皇帝的首级送到了晋祠,供奉在唐叔虞神像之前。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李存勖一直把自己认作是李唐王朝的后裔,他要模仿祖先的样子,把已经灭掉后梁的消息来告诉一直保佑他们家族的神灵。李存勖灭掉后梁后,重新建立了唐朝,史书上称这一段历史为后唐。
看来李唐王朝的兴衰和晋祠息息相关,李渊、李世民、李存勖,也相信是晋祠神灵在护佑李家天下,作为天子都对晋祠中的唐叔虞顶礼膜拜,老百姓就更加相信这样的神灵了,因此,唐叔虞崇拜在晋阳这一带确实影响深远。
赵光义的用心就是要从根本上模糊晋祠的唐叔虞崇拜,改变和铲除晋祠祭祀的主题思想,从而消除晋阳城危及宋朝统治的心理基础。
有了这样的想法,赵光义在重修晋祠正殿后开始行动了。
传说正殿建成之后,在赵光义的授意下,在一个更深人静的夜晚,唐朝的开国皇帝曾下跪祈祷的唐叔虞像,被士兵悄悄用绳子捆住,拖下神位,拖出了神庙。
隐约可见宋太宗嘴角凝结着的一丝冷笑,在他的思维中,消灭一座词堂,是他彻底消灭他以为的晋阳王气的一部分内容。
不仅仅是把唐叔虞神像迁走,为了把这件事做的更加彻底,赵光义还决心要将唐叔虞祠变成一座女神庙,于是,圣母出现在了晋祠的正殿之中。
赵光义要重新树立一种女神崇拜,也许他认为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根除晋阳城的唐叔虞崇拜,从而消除当地百姓桀骜难驯的民风。
以女郎庙替代叔虞祠,的确是消除了北宋皇帝对于唐叔虞崇拜的恐惧,但是,北宋的统治者似乎也感觉到了不妥和不安,老百姓能够接受一位女神吗?因此,他们需要一个高于唐叔虞的神,或者能够与唐叔虞相匹敌的神来作为晋祠的主祭神,但什么样的女人,可以担当得起如此殊荣?
现在圣母殿中的圣母,到底是个什么样身份的妇女呢?
有人说她是唐叔虞与其哥哥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
关于圣母是唐叔虞母亲的说法,在晋祠中同样能够找到证据。
程老师:到了清朝的时候,有个大考据家,他的老家就在晋祠附近,他在晋祠周围的草丛里面发现一块石碑,是宋朝年间的一块石碑,“为圣母…”那意思是说圣母他的功劳在于晋史而开基就是晋朝开国的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晋国开国的时候有什么圣母,那只能是唐叔于的母亲了,也就只能是邑姜了,所以大考据家严×看到这段话欣喜若狂,终于知道了圣母就是邑姜,以此为依据,基本上从此确认圣母就是邑姜。
这样的设置,未免让人啼笑皆非,但似乎又合情合理,连晋词原来的主祭神唐叔虞,也似乎无话可说,只能默认了,在最注重孝道的中国古代,神也和凡人一样,他能与他的母亲抗衡吗?能与母亲争享供品祭物吗?
晋祠的主祭神从此变为圣母,人们向她祈求降雨,祈求健康长寿,祈求得到美貌的妻子或如意郎君。
宋太宗迁走唐叔虞神像,重塑圣母像的这段历史,主要来自于传说,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因此历史的真实究竟是不是这样无从知道,也有可能是当地人出于对宋太宗毁灭晋阳城的仇恨而演绎出来的。
很多专家不认可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如果重修晋祠的同时换掉神像,肯定会激起百姓的愤怒,显然违背了赵光义安抚民心的初衷。
但北宋统治者对于唐叔虞崇拜的惧怕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他们一定要换掉唐叔虞神像,只不过要寻找合适的机会。
晋祠之谜(下)
晋剧三下河东讲述了这样的一段真实历史故事:
公元979年,宋朝的皇帝赵光义已经基本上把全国统一了,但是还有最后一个地方——山西的晋阳城没有攻克,这是赵光义第三次带兵攻打这座城池了。
守城主将眼看大势已去,交出印信,放弃了抵抗,赵光义攻入了晋阳城。
但主将投降后的晋阳城士兵和老百姓却依然在抵抗,赵光义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才最终控制了这座城。
对于这种顽强,赵光义在暴怒之余还有一种畏惧,因此,他下令驱逐城里的居民,并且让士兵焚烧、水淹晋阳城,彻底毁掉了这座让他损兵折将,胆寒不已的城池。
然而,在赵光义把晋阳城毁掉之后不久,却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他下令大规模重修了晋阳城附近的晋祠。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这座大规模的园林,正是在赵光义当年重修的晋祠之上,逐渐扩展而来的。
现在的晋祠占地十公顷,有祠堂、殿宇、寺庙、道观等各类古建筑近百座,宋、元、明、清代代不绝,殿、堂、亭、台、楼、阁、桥、榭样样俱全,堪称古建筑的博物馆。
一代名流梁思成为此评价:“晋祠又像庙观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
虽然赵光义当年残暴地毁掉了晋阳城,但却给今天留下了如此辉煌的一座晋祠,为什么他敢于毁灭一座成千上万人居住的城池,对一个小小的晋祠却又如此敬重呢?
当我们来到赫赫有名的晋阳城时,看到的只有这一段土墙,以及考古学家们挖出来的一个土坑,当年的晋阳城早已经被黄土掩埋了。
晋阳城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它的周围由天龙山、龙山、猛山、还有济州山等连接成了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脉,古人认为这是一条龙脉,而且带有王气。
晋阳一直是中原连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门户,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会派重兵守卫,但也因为这里的守将手握重兵,往往最终会成为中央政府的心腹之患,历史上的晋阳守将,有很多人起兵造饭,而且最终都当上了皇帝。
公元617年夏天,隋朝的江山社稷正在风雨飘摇之中,晋阳留守李渊来到了晋祠中。
就在踏进晋祠大门的同时,隋炀帝安插在李渊身边的两个亲信也被绑赴刑场,因为他们已经得到了李渊将要造反的消息,并且设计以太原天旱,需要到晋祠求雨为名,准备借机杀掉李渊。
但他们的计划被李渊的心腹察觉,于是,李渊抢先下手,杀掉了两名监军。
李渊最终还是来到了晋祠,但他不是来求雨的,他是来为起兵祈祷,祈求神灵能够保佑他夺取天下。
公元617年7月,李渊在晋祠誓师起兵,仅仅126天之后便攻占了长安。第二年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开创了大唐帝国三百年的基业。
正是为了毁掉晋阳城的王气,消除隐患,稳固自己的统治,赵光义才下令焚烧晋阳城,等大火烧过之后,赵光义又下令水淹晋阳城,宋军从晋水、汾水两处水源引来河水注入晋阳城中,当初,大水曾被赵光义用来攻城但却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现在晋阳城终于被大水彻底毁掉了。
在修建太原城的時候,潘美遵照皇帝赵光义的旨意,把很多重要街道都修成丁字街,意思是釘破龍脈,破除“王氣”。以祈求大宋王朝皇基的穩固,太原城中的很多丁字街,一直沿用到今天。
宋朝军队攻下晋阳城后异常残暴的做法,引起了当地老百姓的仇恨,统治者和民众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这种对立随时有可能会演变为最极端的冲突,作为皇帝的赵光义已经闻到了空气中危险的味道。
为了缓和矛盾,也为了得到神灵的保祐,赵光义大规模扩建了晋祠。
赵光义残暴地摧毀了晋阳城,同時又认真地修建了晉祠。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规模宏伟的晋祠正殿——圣母殿,正是当年赵光义下令重新修建的。
柴泽浚是一位古建专家,由于山西是中国古建筑保留最多的省份,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他有机会接触大量中国历代保留下来的建筑物,因此,实践经验非常丰富。
许多有经验的古建筑专家都仔细考察过晋祠圣母殿的建筑特点,柴泽浚就是其中研究了许多年的一位,他发现,聖母殿柱高的比例、门拱的規格、用材的标准、屋架的举折、出檐的长短、台阶的高低,都和宋营造法式十分的吻合。
大殿有一个环绕四周的围廊,足有两间房的宽度,这是专为祠堂的特殊設計,可供许多人同時参拜,游人走动也感到宽阔无比,站殿神像也有了足夠的站位空間。宋朝以前从来沒有这种结构形式,这更加证明圣母殿是宋朝的建筑。
正殿的八棵柱子上,盘着八条龙,这是我国古代唯一保留下来的木雕盘龙。当年是整体雕刻好以后盘上去的,因此是完全的立体造型,这让我们今天还能够全方位地观察到古人对龙的超凡想象。
圣母殿前面,与它连为一体的是鱼沼飞梁。鱼沼是一个池沼,是后山流出来的一股泉水。中国古代„园为池、方为沼‟,这片水的四周是石栏石柱围成的四方形,水中数不清的鱼往来不止,所以得名“鱼沼”。
鱼沼飞梁,用煞风景却又较准确的比拟,可以称它是中国古代园林中的“立交桥”。古代桥梁大多一字形,像这样桥梁同沼岸四面连接成十字形的极为罕见,在古书古画中。类似的桥梁在敦煌模糊的壁画上,曾经有人看到过,而在目前全国现存的古桥梁中,这样的桥梁仅此一例。
正是鱼沼飞梁的存在,把人们自然地引领到了圣母殿前。圣母殿,背靠悬瓮山,气势雄伟,坐鎮晉祠。
圣母殿正中高台之上,端坐着晋祠的主神——圣母。
这是一位女神,两旁站立着伺女。当看到正殿中的这尊神像是,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这样的疑问,当年李渊专程来到晋祠虔诚下跪,祈祷神灵护佑起兵夺取天下,他面对的就是这位女神吗?
仔细看过正殿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正殿前挂有许多牌匾、楹联,但很多匾额上面的文字却并不是写给坐在大殿上的圣母,而是在頌揚一位晋国的古人,在讲述一个剪桐封弟的故事。
正殿中神像台座下的琉璃雕飾,也和高台上的圣母无关,而是一位男士骑馬弯弓,驰骋疆场的風采。
殿前描绘的人物和大殿中供奉的主神不是同一个形象,这在中国传统的寺庙或者祠堂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现象。
程言生,山西人,曾经拍摄过晋祠的纪录片,后来由于兴趣的不断加深,对晋祠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独特的见解。
按照正常的逻辑,这两者应该是统一的,比如说中国最常见的关帝庙,大殿中央端坐的肯定是关羽塑像,大殿周围的墙壁上画的必然是关羽和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千里走单骑的故事,画面中的人物也应该是关羽的赤兔马和青龙偃月刀,以及关羽跃马扬刀的英雄形象。
但眼前的圣母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一定有什么地方出现了差错,那么是殿前的描绘错了呢?还是大殿中供奉的不是原来的主神呢?
看来李渊下跪的对象有可能另有其人,他又会是谁呢?
要解開這個千古謎团,必須弄明白,晋祠到底是因为什么而修建的?在当地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
周朝的皇帝——也就是武王伐纣的那位周武王,成为天子后不久去世了,他有两个儿子,哥哥周成王和弟弟叔虞。
哥哥继承了王位,这时唐国叛乱,周公便带兵平叛,不久就灭了唐国。士兵送捷报来到宫里,周成王正与弟弟叔虞在一起玩耍,成王拿青铜剪刀剪了一枚桐树叶,削成一个大臣上朝时手持的玉圭形状,叔虞围着他蹦来蹦去地看,成王就说,那么我把它封给你好了。
唐与桐字在古时谐音,这时候史官在一旁,就将武王的话记下来,史官说,王啊,请选择一个好日子,把唐国封给叔虞。周成王说:“我这是和叔虞开玩笑呢”,史官却说:“天子无戏言”,结果,周成王就真的把叔虞封为唐国诸侯,人们也就改称叔虞为唐叔虞了,这就是“剪桐封弟”的典故。
唐叔虞到了唐国以后,组织当地居民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当地百姓很快过上了从未有过的富足生活,当地人为此感恩戴德,唐叔虞在唐国树立了非常高的威信。他的儿子继承王位以后,把唐国改成了晋国,在晋水源头建造了祠堂纪念唐叔虞,祠堂一直叫唐叔虞祠,后来,直到北魏才改称“晋王祠”,简称晋祠,这就是晋祠的由来。
作为西周的古祠堂,唐叔虞才是晋祠的正宗,当年李渊下跪时面对的,正是这位唐叔虞。但这个结果,却使人们对晋祠现在的正殿感到迷惑不解了。因为,作为晋祠正宗的唐叔虞,并没有端坐在晋祠的正殿之中,这个位置上出现的却是圣母,这位圣母到底是谁呢?
在佛教的诸神当中,中国有一位人所共知的具有女性外形的传统神仙——观世音菩萨,民间供奉观世音是向她求子的,那么,大殿中的圣母是一位女性神仙,会不会也负责同样的工作呢?几百年来,确实也有各种说法,有人认为圣母与求子有关。
但在晋祠中,这种说法似乎不大可能,因为正殿北面,就有专门求子的场所——苗裔堂,百姓叫它“子孙殿”。
苗裔堂里有神像七尊,中间是子孙圣母,旁边是胚胎娘娘,保胎娘娘,送生娘娘等等,整个生孩子的过程由各个娘娘来分管,分工很明确。
道教在晋祠中也有许多道观,圣母会不会是道教中的某位神仙呢?
道教在晋祠山门的北面,有文昌宫、昊天神祠等,再向西还有朝阳洞、三台阁等等,名目繁多,但道教中似乎也没有圣母之说。
圣母既不属佛教、也不属道教,她到底是哪路神仙呢?而且,这座祠堂最早还不是为她修建的,那么,圣母到底是谁?她又是什么时候取代了原来的唐叔虞成为晋祠主神的呢?
第二篇:《晋祠》教案
晴儿
《美麗の晉祠》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の生字新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能從整體上把握文章の結構,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3、能通過句中關鍵詞語想象、感受、品讀體味晉祠自然風景の“兩美”(山和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の思想感情。
4、學習說明描寫相結合の表達方法,品味優美生動、精准の語言,體會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の作用。教學重點:
能通過句中關鍵詞語想象、感受、品讀體味晉祠自然風景の“兩美”(山和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の思想感情。教學難點:
學習說明描寫相結合の表達方法,品味優美生動、精准の語言,體會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の作用。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看老師板書課題。指名讀(2名),一讀提示“美麗”一詞,齊讀課題。
2、課前布置大家搜集有關晉祠の資料,下面咱們一起來交流一下(指名2人,內容不同)
3、師補充(酌情而定)
山西境內有晉水,周武王の兒子叔虞被封到這裏作諸侯,他用聰明才智帶領人民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使人民過上了安定富足の日子。他死了之後,人們在晉水の上遊,修建了一座祠廟供奉,以此紀念他,這座祠廟因為在晉水上遊,所以叫做“晉祠”。
4、過渡:山西晉祠我們沒有去過,它美在何處呢?請跟隨梁衡一起去觀賞。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大聲讀文,要求字音讀准,句子讀通,遇到不好讀の句子多讀幾遍。
2、這篇課文辭藻優美,下面我們一齊來讀讀看。
周柏
偃臥
徑幽香遠
古老蒼勁
一弘深潭 唐槐
旋起
草木蕭疏
虯枝盤曲
細流脈脈 勁直
蔭護
天高水清
老嫗負水
穿亭繞榭 皺裂
草蔓
拾級登山
壯士托天
冉冉不絕
晴儿
晴儿
題詠
精湛
心曠神怡
不一而足
曆曆可見
小結:這篇課文是一篇說明文,由題目可知,作者說明の對象是什麼?(晉祠)晉祠怎麼樣呢?一個詞語(美麗)
3、快速瀏覽全文,邊讀邊想:哪句話概括了文章の主要內容?勾畫下來。
4、交流
(1)指名讀句(出示:晉祠の美,在山,在樹,在水„„)引導學生說說為什麼找這一句。(文章2—5自然段分別寫了晉祠の山、樹、水、園中小品,這句話恰好概括了2—5自然段の內容)
(2)自讀這句話,你發現這句話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排比)言下之意是說晉祠の山美、樹美、水也美)感情齊讀。
5、質疑:晉祠の山、樹、水究竟如何美呢?走進課文,在字裏行間感受美麗,首先一齊來看山。
(三)品讀“山”
1、指名讀,邊聽邊想:晉祠の山美在哪裏?勾畫相關語句。
2、將自己勾畫の語句讀一讀,找出關鍵詞語,寫寫自己の感受。
3、交流
預設:A、這裏の山,巍巍の,有如一道屏障;長長の,又如伸開の雙臂,將晉祠擁在懷中。
(1)這裏の山怎樣美?用句中の關鍵詞語(巍巍の,長長の)(2)釋詞
巍巍:形容高大 長長:很長
屏障:像屏風那樣遮擋著外界の東西
(3)自讀,哪個字用得最好?(擁)組詞,指名示範動作。
平常生活中,誰會經常擁抱我們?這擁抱中充滿了對我們の?(關愛、呵護)這裏說“山將晉祠擁入懷中。”,仿佛這山對晉祠也充滿了---關愛、呵護之情。(4)指名2人讀,齊讀。
一個“擁”字把山寫活了,仿佛那山已然是溫情の母親了。B 春日黃花滿山,徑幽香遠;秋來草木蕭疏,天高水清。(1)山美在哪裏?(春秋の山景)
(2)釋詞
黃花滿山:滿山黃色の迎春花
晴儿
晴儿
徑幽香遠:小路僻靜,花香遠飄 草木蕭疏:草木稀疏
天高水清:天空極高,水極清。
(3)春天の山中是一幅怎樣の情景呢?(絢麗多彩、五彩繽紛、生機勃勃)秋日の山中是一幅怎樣の情景呢?(草木勁瘦、秋高氣爽)(4)指名讀、分組讀(女春,男秋)(5)小練習:仿照書中の形式,填空: 春日黃花滿山,徑幽香遠;
夏日,; 秋來草木蕭疏,天高水清;
冬至。
4、正因如此,無論什麼時候拾級登山-----(引讀)都會心曠神怡。這是作者の真實感受。
5、過渡:晉祠の樹又美在哪裏呢?
(四)品讀“樹”
1、師範讀,學生聽,勾畫樹美の語句。
2、自己勾畫の句子,找出關鍵詞語,寫寫自己の感受(學做批注)
3、交流 預設
: A那周柏,樹幹勁直,樹皮皺裂,頂上挑著幾根青青の疏枝,偃臥在石階旁。(1)這句話寫の是?(周柏)既然叫它“周柏”,那它是從周朝就有了の,距今已有 年曆史了,這樣の一棵古木,作者是怎樣描繪它の呢?(2)釋詞
勁直:堅強有力,挺直,筆直
皺裂:破裂出凹凸の紋路,從中看出這棵周柏年歲大,很古老 挑著:冒出
偃臥:倒著躺下(擬人化)
(3)指名2人讀。據說周柏已有 年の曆史,它曆經 風風雨雨,依然如此蒼勁,那周柏---(引讀)生:樹幹勁直,樹皮皺裂,頂上挑著幾根青青の疏枝,偃臥在石階旁。
看到這樣の周柏,你像說些什麼呢?
晴儿
晴儿
B 那唐槐,老幹粗大,虯枝盤曲,一簇簇柔條,綠葉如蓋。
(1)這句話寫の是?(唐槐)顧名思義,唐代就有の槐樹,距今曆史悠久。唐槐沒在哪裏呢?
(2)釋詞
老幹粗大:樹幹又粗又大
虯枝盤曲:樹枝彎曲、相互環繞,從中看出樹枝長の及其茂盛 綠葉如蓋:綠葉仿佛蓋子一樣,從中那個看出樹葉繁茂
(3)無論是周柏,還是唐槐,它們在晉祠曆經千餘載,依然古老蒼勁,那周柏---(引讀)------;那唐槐(引讀)-----,還有水邊殿外の松柏槐柳(引讀)---C 以造型奇特見長の,有の儼如老嫗負水,有の挺如壯士托天,不一而足。(1)這句話中の樹沒在哪裏?(造型奇特)
(2)那些奇特の造型?(老嫗負水,釋詞,演示,想象)(壯士托天,釋詞,演示,想象)樹の造型奇特(3)不僅造型奇特,還不一而足
不一而足:不一一列舉,還有很多。最奇特の是-----D聖母殿前の左扭柏,拔地而起,直沖(上)雲霄,它の樹皮上の紋理一齊向左邊擰(轉)去,一圈一圈の,紋絲不亂,像地下旋(冒)起了一股煙,又似天上垂(掉)下了一根繩。
(1)這句話描寫の是?(左扭柏)它美在哪裏呢?(向左扭,造型奇特)(2)你是從哪裏體會到它造型奇特の?(它の樹皮上の紋理一齊向左邊擰去,一圈一圈の,紋絲不亂,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煙,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繩。)a “一齊”“擰”(試做動作)
煙、繩,紋理朝同一方向 B 指名2人讀,師誤讀 C 生對比品味,辨別(3)體會讀,指名2人讀
這不僅僅是一棵樹,更像是地下 ; 這不僅僅是一棵樹,似乎是天上。
(4)這樹、這煙、這繩,更是讓我們浮想聯翩,仿佛這樹の背後藏著一些美麗の傳說、故事,讓我們不僅問道:這一齊像左扭の柏樹是怎麼來の?(學生想象)
晴儿
晴儿
(5)怪不得作者說:“聖母殿前左扭柏,------(引讀)-------(6)小結,在同學們豐富の想象中,滿目蒼翠,難怪作者會說:“晉祠在古木の蔭護下----(引讀)------顯得分外幽靜、典雅
(五)小結學習內容,總結語言特色
1、對照板書,小結學習內容
今天,我們學習了《美麗の晉祠》,你知道了些什麼?
(文章分5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總起:晉祠の美,在山,在樹,在水„„,2---5自然段分別介紹了晉祠の山、樹、水、園中小品及名人題。今天重點學習了晉祠の山和樹。晉祠の山,巍巍の,有如一道屏障;長長の,又如伸開の兩臂,將晉祠擁在懷中。晉祠の樹古老蒼勁,作者列舉了周柏、唐槐,此外晉祠の樹造型奇特,作者以左扭柏為例,通過“擰”、“旋”突出左扭特點,進一步說明造型奇特。
2、同學們,仔細回想作者是怎樣介紹晉祠の山、樹の特點の?運用了哪些方法?(細致の描寫,比喻、擬人、對偶、聯想)有什麼作用?(是說明對象更加形象生動,讓人感覺不是在觀看一個物體,而更像是人與人の交流,縮短了說明對象和讀者の距離)
師小結:以說明為骨架(總分)糅合細致、准確の描寫,對說明事物進行藝術の渲染,從而給人帶來美の享受,使人有身臨其境の感覺,這就是文藝性說明文。
(六)布置作業
用“總分”の構段方式,加以細致の描寫(可適當運用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對偶、引用)來介紹我們の校園。
五、說板書設計
好の板書是文章結構の簡縮,能體現作者の寫作思路和課文重點,式樣新穎不俗套。我の板書力求顯示這些。17
美麗の晉祠
巍巍の
屏障
山
長長の
兩臂
“擁”
古老蒼勁
周柏
“挑”
唐槐
美
樹 造型奇特
左扭柏
“擰” “旋”
晴儿
晴儿
水
園中小品
名人題詠
晴儿
第三篇:晋祠导游词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以下是“晋祠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晋祠导游词【一】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绵山旅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位于太原
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
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唐感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
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
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
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晋祠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晋祠,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细细游赏一番吧!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您度过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
1.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是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其余42尊侍女像分列两侧。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
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侍女像身高与真人相仿,姿态自然,神情各异,举手投足,顾盼生姿,世态人情,纤毫毕现,几乎可以给她们每人立个小传。这些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真实地表现了被禁锢,受奴役的精神面貌,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雕像珍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重要地位。
2.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也名卧龙柏,这是由于它形似卧龙,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的角度成为45度,头枕撑天柏,形若游龙侧卧,人们才以卧龙之名称之。这株古柏,位于晋祠圣母殿右侧的苗裔堂前。这株古柏从周代至今,经历了历朝历代的风风雨雨,虽然老态龙钟,但它体魄依然健壮,成为中华古老文明的化身。齐年柏,根据相关机构的科学检测,树龄在2600年———2990年之间。为国家一级珍稀古树。这株树,树高17.44米,树围5.58米,主干直径1.77米。
这株树虽然历经数千年,但依然挺立在晋祠圣母殿旁。依然苍劲挺拔,品位不凡,枝干舒张曲屈,树影扶苏,姿态优美,半躺半卧,悠然自得,不拘一格,甚是威风而且潇洒。就是这株古柏,引来了中国古代众多文人的赞誉和夸奖,历代讴歌者甚多。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来歌颂它。唐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3.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
关于难老泉,有一个“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说是晋祠北面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女子,嫁到了古唐村,受婆婆的虐待,每天都要到远处去挑水。一天,在挑水的路上,她碰见一位骑马的老人向她讨水饮马。虽然这一担水她好不容易从远处挑来,但是善良的柳氏还是把这一担水全送给老人饮马了。老人临走时送给柳氏一根马鞭,回家放进瓮里,用水时只须稍许提鞭水瓮即满,但千万不能把鞭子提出瓮外。切记!切记!
柳氏回家之后一试,果然如此。后来,婆婆发现媳妇不再挑水,而水缸里的水却始终是满的,心中不免产生怀疑,就趁媳妇不在家,偷偷地察看,发现了水缸中的马鞭,心想这是一个宝贝,伸手过去把马鞭提出缸外,一时之间,缸里的水马上喷涌而出,向四处漫流。正在娘家梳头的柳氏发觉水涌出来了,知道是婆婆把马鞭子拉出水瓮,情急中她一手夹草垫,一手执木梳,披散着还没梳好的半拉头发跑回家中,只见瓮里的大水象泉水一样不住地往外喷涌,她顾不上喘气,就慌忙把草垫往瓮上一扣,自己奋然一跃坐在了瓮上。
说也奇怪,春英坐到瓮上后,水势顿时变缓,一下子由汹涌的大水变成了涓涓的细流,顺着草垫子不停地往外流泄。不一会,村里的大水也渐渐地退了,人们才想起春英,纷纷赶到她家。只见春英端然坐在水瓮上,一手持梳,一手挽发,正在安详地梳头。不管人们怎么呼唤她,她也不应声,临近一看,原来春英早已坐化成仙了。只有那股清泉,从她坐的水瓮的草垫下涓涓流出,这就是潺潺不息的“难老泉”水,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善良的女子,称她为水母,在难老泉的西侧建起了水母楼,楼内塑有一尊端庄秀丽的水母塑像。
通过对晋祠各名胜的游览及解说,不仅让游客对晋祠有了更深的印象,而且也丰富了自己的课外知识,对所学专业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东西可谓少之又少,只有不断汲取,才能成为众人眼中的佼佼者。“活到老,学到老”,这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晋祠导游词【三】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
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十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由于年代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隋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因它晶莹澄澈,畅流不断,人们便以”难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诗人都曾写过赞美难老泉的诗。
第四篇:晋祠教案
二
一、晋祠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初步学会分析短小的文艺性说明文,体会说明文中运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的效果,明确说明顺序。
3、感受晋祠的“美”,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精读重点语段,领悟关键词句的含义及修辞方法的作用。2、体会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晋祠的由来 2、揭示课题
二、预习检查
三、讲解说明文的知识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学习说明文可以从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这五个方面入手。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2、为什么是这一句呢?引导学生分析结构,以此给全文划分段落。
五、研读课文,分析自然风景之美及历史文物之美
1、作者介绍了晋祠的哪些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他又是怎样来介绍的呢?(分组讨论)A组:(1)介绍了晋祠的那些自然风景?(2)抓住了什么特点?(3)如何介绍的?
(4)本文在介绍晋祠的自然风景时时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B组:(1)介绍了晋祠的哪些历史文物?(2)“三绝”“绝”在何处?作者是如何介绍的?
(3)次要建筑及园中小品的特点又是什么?作者是如何介绍的?(4)文章在介绍晋祠的历史文物时先重点介绍“三绝”,再粗略介绍园中其他景物,这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六、再读课文,理解主旨
1、作者介绍的顺序与开头总说特征的顺序并不一样,为什么?
七、小结:
七、布置作业:
第五篇:《晋祠》教案
《美丽的晋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能通过句中关键词语想象、感受、品读体味晋祠自然风景的“两美”(山和树),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精准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学重点:
能通过句中关键词语想象、感受、品读体味晋祠自然风景的“两美”(山和树),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精准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看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2名),一读提示“美丽”一词,齐读课题。
2、课前布置大家搜集有关晋祠的资料,下面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指名2人,内容不同)
3、师补充(酌情而定)
山西境内有晋水,周武王的儿子叔虞被封到这里作诸侯,他用聪明才智带领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过上了安定富足的日子。他死了之后,人们在晋水的上游,修建了一座祠庙供奉,以此纪念他,这座祠庙因为在晋水上游,所以叫做“晋祠”。
4、过渡:山西晋祠我们没有去过,它美在何处呢?请跟随梁衡一起去观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大声读文,要求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遇到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这篇课文辞藻优美,下面我们一齐来读读看。周柏 偃卧 径幽香远 古老苍劲 一弘深潭 唐槐 旋起 草木萧疏 虬枝盘曲 细流脉脉 劲直 荫护 天高水清 老妪负水 穿亭绕榭 皱裂 草蔓 拾级登山 壮士托天 冉冉不绝 题咏 精湛 心旷神怡 不一而足 历历可见
小结: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由题目可知,作者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晋祠)晋祠怎么样呢?一个词语(美丽)
3、快速浏览全文,边读边想:哪句话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勾画下来。
4、交流
(1)指名读句(出示: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找这一句。(文章2—5自然段分别写了晋祠的山、树、水、园中小品,这句话恰好概括了2—5自然段的内容)
(2)自读这句话,你发现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排比)言下之意是说晋祠的山美、树美、水也美)感情齐读。
5、质疑:晋祠的山、树、水究竟如何美呢?走进课文,在字里行间感受美丽,首先一齐来看山。
(三)品读“山”
1、指名读,边听边想:晋祠的山美在哪里?勾画相关语句。
2、将自己勾画的语句读一读,找出关键词语,写写自己的感受。
3、交流
预设:A、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双臂,将晋祠拥在怀中。
(1)这里的山怎样美?用句中的关键词语(巍巍的,长长的)(2)释词 巍巍:形容高大 长长:很长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外界的东西
(3)自读,哪个字用得最好?(拥)组词,指名示范动作。
平常生活中,谁会经常拥抱我们?这拥抱中充满了对我们的?(关爱、呵护)这里说“山将晋祠拥入怀中。”,仿佛这山对晋祠也充满了---关爱、呵护之情。(4)指名2人读,齐读。
一个“拥”字把山写活了,仿佛那山已然是温情的母亲了。B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1)山美在哪里?(春秋的山景)(2)释词 黄花满山:满山黄色的迎春花 径幽香远:小路僻静,花香远飘 草木萧疏:草木稀疏
天高水清:天空极高,水极清。
(3)春天的山中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绚丽多彩、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秋日的山中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草木劲瘦、秋高气爽)(4)指名读、分组读(女春,男秋)(5)小练习:仿照书中的形式,填空: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
夏日,; 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冬至。
4、正因如此,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引读)都会心旷神怡。这是作者的真实感受。
5、过渡:晋祠的树又美在哪里呢?
(四)品读“树”
1、师范读,学生听,勾画树美的语句。
2、自己勾画的句子,找出关键词语,写写自己的感受(学做批注)
3、交流 预设 : A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1)这句话写的是?(周柏)既然叫它“周柏”,那它是从周朝就有了的,距今已有 年历史了,这样的一棵古木,作者是怎样描绘它的呢?(2)释词 劲直:坚强有力,挺直,笔直
皱裂:破裂出凹凸的纹路,从中看出这棵周柏年岁大,很古老 挑着:冒出
偃卧:倒着躺下(拟人化)
(3)指名2人读。据说周柏已有 年的历史,它历经 风风雨雨,依然如此苍劲,那周柏---(引读)生: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
看到这样的周柏,你像说些什么呢? B 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
(1)这句话写的是?(唐槐)顾名思义,唐代就有的槐树,距今历史悠久。唐槐没在哪里呢?
(2)释词 老干粗大:树干又粗又大
虬枝盘曲:树枝弯曲、相互环绕,从中看出树枝长的及其茂盛 绿叶如盖:绿叶仿佛盖子一样,从中那个看出树叶繁茂
(3)无论是周柏,还是唐槐,它们在晋祠历经千余载,依然古老苍劲,那周柏---(引读)------;那唐槐(引读)-----,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引读)---C 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俨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1)这句话中的树没在哪里?(造型奇特)
(2)那些奇特的造型?(老妪负水,释词,演示,想象)(壮士托天,释词,演示,想象)树的造型奇特(3)不仅造型奇特,还不一而足
不一而足:不一一列举,还有很多。最奇特的是-----D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上)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转)去,一圈一圈的,纹丝不乱,像地下旋(冒)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掉)下了一根绳。
(1)这句话描写的是?(左扭柏)它美在哪里呢?(向左扭,造型奇特)(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它造型奇特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的,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a “一齐”“拧”(试做动作)
烟、绳,纹理朝同一方向 B 指名2人读,师误读 C 生对比品味,辨别(3)体会读,指名2人读
这不仅仅是一棵树,更像是地下 ; 这不仅仅是一棵树,似乎是天上。
(4)这树、这烟、这绳,更是让我们浮想联翩,仿佛这树的背后藏着一些美丽的传说、故事,让我们不仅问道:这一齐像左扭的柏树是怎么来的?(学生想象)(5)怪不得作者说:“圣母殿前左扭柏,------(引读)-------(6)小结,在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中,满目苍翠,难怪作者会说:“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引读)------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五)小结学习内容,总结语言特色
1、对照板书,小结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学习了《美丽的晋祠》,你知道了些什么?
(文章分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起: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2---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晋祠的山、树、水、园中小品及名人题。今天重点学习了晋祠的山和树。晋祠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晋祠的树古老苍劲,作者列举了周柏、唐槐,此外晋祠的树造型奇特,作者以左扭柏为例,通过“拧”、“旋”突出左扭特点,进一步说明造型奇特。
2、同学们,仔细回想作者是怎样介绍晋祠的山、树的特点的?运用了哪些方法?(细致的描写,比喻、拟人、对偶、联想)有什么作用?(是说明对象更加形象生动,让人感觉不是在观看一个物体,而更像是人与人的交流,缩短了说明对象和读者的距离)
师小结:以说明为骨架(总分)糅合细致、准确的描写,对说明事物进行艺术的渲染,从而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文艺性说明文。
(六)布置作业
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加以细致的描写(可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引用)来介绍我们的校园。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重点,式样新颖不俗套。我的板书力求显示这些。17 美丽的晋祠
巍巍的 屏障
山
长长的 两臂 “拥”
古老苍劲 周柏 “挑”
唐槐
美 树 造型奇特 左扭柏 “拧” “旋” 水
园中小品 名人题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