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族婚礼
宁夏回族婚礼习俗
社会工作121 1203010144 李璇
本文就宁夏固原回族的婚礼礼仪进行了探究与分析,从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宗教背景开始,并着重介绍了当地婚礼的流程,其中包括了正式婚礼前的“尔麦里”、喜宴的构成、迎亲送亲的习俗以及核心部分的“米卡哈”等当地别具特色的婚礼礼仪。最后总结了固原回族婚礼礼仪的风俗和特点。
一.地理环境
宁夏地处中国西北,东临陕西省,西部和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自古以来就是内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各民族南来北往频繁的地方,宁夏地势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约占全区的3/4,剩下的就是平原地区,其中沙漠占宁夏面积的8%。从地形分布来看,自北向南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鄂尔多斯草原、黄土高原、六盘山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的贺兰山脉绵亘250公里成了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边则为郁郁葱葱的六盘山脉。古老的黄河穿越宁夏中北部地区向北流淌,在宁夏境内总流程达397公里,流经12个县市。黄河宁夏段水面宽阔,灌溉垦殖,他们的辛勤劳动使宁夏成了沟渠纵横、稻香鱼肥、瓜果飘香、风光秀美的“塞上江南”。(百度文库)这从唐代诗人 二.宗教背景
宁夏主体民族为回族,且宁夏的回族总体上都会信仰伊斯兰教,这为当地的婚礼礼仪增加了独特的色彩。伊斯兰教崇尚和平,从伊斯兰教崇尚绿色就可以看出,穆斯林是希望和平的。但是穆斯林在民族的生命和信仰受到威胁和迫害时,伊斯兰教允许信徒进行强烈的反抗与征服。伊斯兰教希望团结,要求“穆斯林四海皆兄弟”(中国伊斯兰文化1996:128)。无论种族,语言,肤色存在多大的差异,只要皈依伊斯兰,相互之间都以兄弟相称。同时伊斯兰教也是教崇尚科学,正如先知所教诲的“求知是每一位穆斯林男女应尽的责任”。东西方思想和新老观念的融合,带动了医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建筑学、艺术、文学以及历史学等领域的前所未有的进步。许多关键的学科及概念体系,诸如代数学、阿拉伯数字,以及零的概念(对于数理科学的进步至关重要)都是经由伊斯兰文明传播到中世纪的欧洲大陆。许多复杂的仪器,包括观象仪(星盘)、象限仪和精确的航海图的发展为欧洲人的远航探索提供了必备的条件。“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中可以的到印证。
三.婚礼习俗
(一)娶亲
回族青年男女结婚不看黄道吉日,一般都以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或者主麻日的前日以及阴历双日为佳期。在结婚的前一天,由男方带一只羊,一百斤大米和半斤重大馒头,香油若干个,送到女方家,这叫催装礼,意为女方家老人放心,保证姑娘过门后,好光阴赛蜜糖。女家接受催装礼后,要尽快做好准备,结婚当天上午,如果女方住的比较远,接亲要早点出发,主要是为了避免遇见怀孕的妇女,以图吉利。(回族风情录1994:63)去时还要带核桃之类的东西,到女方家后先把核桃之类的东西撒到院子里,趁人不注意是赶忙到客屋吃饭,之后,陪同新娘上车。女方家一般在结婚头一天要设宴款待亲戚朋友和邻里乡亲,来的人一般要给新娘送衣服,袜子,鞋子,毛巾被,布料和钱,回民把它叫“填箱”。结婚这天上午,姑娘要洗大净,这叫“离娘水”。要绞脸,用交叉的线绞掉脸上的汗毛。梳妆完之后,要穿上红色的棉袄,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要穿上,这叫“厚道”,主要是讲究吉庆,如果穿的太薄,会被认为是“薄情寡义”。头上要搭上一块红绸子或红纱头巾,将新娘的面孔盖的严严实实。在送亲途中,若遇见其他娶亲的人马,新娘子要互相交换腰带,以防“冲喜”(青铜峡民间故事1987:98)。(二)”尔麦里”祈祷活动
宁夏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婚礼过程隆重且具有宗教和民族特点。因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在结婚之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尔麦里”,可以在婚礼当天早上或者前一天进行。这是伊斯兰教的传统祈祷活动,源于阿拉伯词语“amal”的音译,希望能带给新人和家庭带来幸福和好运。“尔麦里”可以在家里举行也可以再清真寺举行,邀请阿訇念诵《古兰经》,赞圣。家庭成员、重要亲友、阿訇和满拉一起参加,阿訇是比较重要的客人,要招待好。通常需要准备好祈福有的香炉、香、果碟等等。尔麦里的过程不算复杂,就是阿訇和家中懂教门的男人围着桌子跪坐一圈朗诵《古兰经》,当地话叫念“索儿”人数可多可少,具体的章节和内容因人、教派不同而有所差异,但目的主要都是祈祷真主保佑和赐福。(余贵孝1997:57)在婚礼上有专门一段是祈祷和祝福婚姻的,新郎必须也跪在其中。不光是念“索儿”,听“索儿”也能得到真主的祝福,因此一般念“索儿”是都有很多人听的,也叫跟耳麦里。在耳麦里现场的人包括听耳麦里的人都是要戴帽子的,回族的白帽子也是传统特色服饰的。念完后要接“都哇”,就是接真主的赐福的。完事主人要给阿訇等所有人散“乜贴”,就是散钱,除自家人外的所有人都有的,依经济能力可多可少,“乜贴”也是《古兰经》规定的施舍财物,一般是不能拒绝的。有个细节需要注意,就是钱要反面递送,因为伊斯兰教中只崇拜真主,不崇拜任何人,因此在这种宗教活动的场合中不能出现人或动物的塑像、画像的,包括钱上面的人像。(三)宴席(1)饮食 “尔麦里”之后就是开席了,通常在乡村或没有大场地时坐流水席,阿訇等众客人都入席,随来随吃。首先是干果水果等,之后是牛羊肉等,肉是重中之重,一般家庭结婚最少宰一头牛,还必须是能宰300斤以上肉的大牛,经济好的家庭还要宰羊或鸡若干只的。肉必须是经过阿訇宰的牛或羊等伊斯兰教规定的动物,其他的肉是不能出现在这里的。这里值得特别提到的是回族的特色食品:馓子和油香。可能北方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小吃,但是宁夏回族有其特有的食材与加工过程。新娘来之前待客首先是阿訇等“尔麦里”上的人,接着是亲戚和帮忙的人。之后是正式的婚礼流水席,招待来的亲朋好友。
(2)宴席场和宴席曲
回族在比较盛大的节日包括宗教节日,都有举办宴席的习俗,但是有宴席去表演的只有婚礼宴席。在婚礼中部但有大摆宴席的习俗,而且在宴席过程中有专为婚宴增添热闹气氛的宴席场,即专门为歌手设置的表演宴席曲的场所。这在1985年以前是比较盛行的。在许多地方,没有宴席场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没有宴席场不但会遭到乡亲们的数落,而且还会让人们瞧不起。主人一般要在婚礼的前几天邀请本村或者外村的“曲把式”口头讲明时间,到时候,他们会在晚饭后按时赶到东家,女方一般是女儿出嫁的前一天晚上,男方是娶亲的当天晚上。现在宴席场的流行度则大大降低了,在婚礼中已经不是一个必备的形式,有无皆可。
“花儿”是回族十分著名的一种演唱形式。凡是演唱宴席曲的著名歌手,同时也是演唱花儿的好手,但是由于回族一直以来男尊女卑的传统,回族婚礼的宴席场里没有女性参与演唱的现象。
在宴席场中最叫人开心的是“装”,有二三人就地取材,将随身的短皮袄翻穿起来,戴顶破草帽,切两块萝卜做成眼镜戴上,用灶灰抹上胡子,用面粉擦上脸,一副十足的丑角像,化妆女人的就在堂客中间借服装,看上啥借啥,看上谁的借谁的,很少会出现拒借的事。简单的化妆起来了以后表演独有的“毛老汉”,“拉鹅”等十种喜剧主题的小表演唱(回族宴席曲1984:64)。这些小戏虽有固定唱词和对话,但表演者多是些能言善辩者,他们可以随机应变地结合本地区和现场,灵活地加上不失大雅的怪话博得众人的大小。(3)以茶代酒
回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明确规定禁酒。回族在各种宴席上都没有饮酒的习俗,婚宴也不例外。然而,在婚宴特特定的场合即宴席场也是有喝红酒或者白酒的。回族的先民原来是非常喜欢饮酒的,由于在征战中,多次因饮酒误事,后来才在古兰经中明确规定禁酒(任继愈1990:126)。
(四)“米卡哈”
回族再简单的婚礼中一切都可以省,唯独“米卡哈”不能省,只有经过阿訇念“米卡哈”的婚礼才是合乎教法的婚礼,否则教法不认可此婚礼。“米卡哈”是有双方阿訇念在新郎面前念一段经文,中间要问女方主事人是否同意(问是否同意将女儿嫁给某某做丈夫的),回答同意,问新郎是否同意(是问新郎是否愿意或同意娶某某为妻的),回答同意,念完全部经文,并祈祷真主赐福和保佑,也祝福新人恩爱幸福。
(五)闹洞房
新郎新娘准备入洞房时,教长或家长将早已准备好的果子,糖,枣子,核桃,华生想新娘身上撒去,意为感谢真主赐给的良缘,祝福新郎新娘长生到老,早生贵子。撒喜之后,不让新郎随便进入洞房,新郎一般要请姐夫等人保驾或者掩护,准备冲进洞房。如不慎被恭喜的人挡住了,要将锅底黑粉墨汁等往新郎面上抹,直到抹成“黑包公”时才放进洞房。有些地方不耍新郎耍公婆。(回族风情录1994:84)
简单的说宁夏回族的结婚礼仪充满了当地的民族特色和伊斯兰教特点。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也有一些现代结婚理念融入其中,有些繁琐的仪式正在不断的精简,但根植在宁夏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和文化,依然使得当地的婚礼礼仪充满了迷人的特色。参考文献:
1.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文史知识编辑部合编《中国伊斯兰文化》,中华书局出版,1996年11月
2.余贵孝《固原回族研究》,宁新出管字第57号,1997年10月 3.《青铜峡民间故事》,宁夏青铜峡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1987年7月
4.《回族宴席曲》,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编,1984年6月 5.任继愈编《伊斯兰教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 6.《回族风情录》,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9月
第二篇:—回族婚礼
婚礼,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个大礼。回族老人常常把给儿子举行婚礼、完婚叫“卸担儿”,认为这是“终身大事”,是老人的责任。回族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回族的婚礼习俗,各地大同小异,概括起来经过以下几道主要程序:请媒人提亲,看人看家道,说色俩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亲),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闹洞房,摆针线,回门等。
提亲
提亲一般都是男方家通过各种途径看准女方家的姑娘后,请媒人去提亲。男方家的媒人提亲时,要带上茶、糖等四色礼,并通报男方家的姓名、家庭经济状况和教派等情况,有的还详细介绍男方家小伙子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手艺等,女方家长听后觉得大体合适,便给男方家媒人给话。女方家也请媒人到男方家看家道,并由男女双方媒人安排姑娘、小伙子在集市或亲戚朋友家见面,看男女双方相互能否看上相貌人品。
定茶
有些地方的回族也叫“说色俩目”或“道喜”。定茶一般要选择主麻日(星期五),男方家要准备回民喜欢喝的花茶、绿茶、陕青茶、龙井、毛尖等各种高中档茶叶,还要准备一些红糖、白糖、桂圆肉、核桃仁、葡萄干、红枣、花生米、芝麻等等,然后分别包成一斤重的小包,每个小包上放一条红纸,表示是喜庆的事。另外,还给未婚妻送二至三套合体、漂亮的衣服,由男方父母和未婚夫一起送去。女方家要宰鸡、宰羊,以糖茶、宴席热情款待。吃完宴席,双方当着众亲戚朋友的面,互道“色俩目”,表示这门婚姻大事已经定下和许诺。
插花
回族也叫“定亲”,有的地方还叫“提盒子”,也叫纳聘礼,意思是为姑娘插朵美丽的花。
插花一般都定在主麻日,男方由一位阿訇等带领,父母和嫂子或奶奶、婶子跟随。女方家也有一位阿訇或回族老人在家迎客,接盒子接聘礼。女方家还要炸油香、宰羊、过“尔麦里”。“尔麦里”,即由男女双方请的阿訇或懂得伊斯兰教义的人,诵读《古兰经》有关章节,其余人聆听。“尔麦里”过后,两家人和亲戚一起赴宴,这时相互寒暄,讲婚配和攀亲的重要意义。最后由双方商量结婚的大致日期,以便做好准备。
娶亲
结婚这天上午,姑娘要洗大净,这叫“离娘水”。要绞脸,用交*的线绞掉脸上的汗毛。梳妆完之后,要穿上红色的棉袄,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要穿上,这叫“厚道”,主要是讲究吉庆,如果穿得太薄,则认为是“薄情寡意”(当然现在不需要了,各式各样的婚纱已经代替了大红袄),头上要搭上一块红绸子或红纱头巾,将新娘的面孔盖得严严实实。
接亲车快到男方家大门口时,恭贺新喜的人要自动排成两行,迎接新娘和送亲的宾客,并向来宾道“色俩目”问好。然后将宾客安排到客屋先喝茶、入席。新娘要由新郎抱着新娘走进洞房。无论如何,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土的。同时,将新娘的陪嫁物和箱子也抬进院里的桌子上,待男方家给了开箱钱或搭门帘钱后,女方家陪新娘的嫂子或新郎才揭新娘头上的“搭妇巾”。
念“尼卡哈”及其他
当新娘子人了洞房,送亲客人进屋后,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一方面请阿訇给新郎新娘念“尼卡哈”:在堂屋正中设一张方桌,上方坐阿訇,左右坐证婚人和父母亲,地下铺上毯子,新郎、新娘跪或站在上面,聆听阿訇的教诲。证婚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准备人洞房时,教长或家长将早已准备好的果子、糖、枣子、核桃、花生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去,意为感谢真主赐给的良缘,祝新郎、新娘长生到老,早生贵子。有些地方新人人洞房时,将喜枣、喜糖等撒向围观的群众,以表示喜庆的施舍,众人皆从地上抢着拣,回民把撒喜也叫撒金豆。
回门
婚礼后三天或七天,新郎要准备礼品陪同新娘回门,也叫回娘家,看望岳父母及亲属。岳父母家也要事先做好准备,款待女婿女儿。除此以外,新娘家亲戚还要一家挨一家的请新郎、新娘吃饭,并给新娘回赠礼物。回门的当晚,新郎要赶回家中,新娘一般住上三五天或一星期后再由娘家人送回家或新郎自己来接回家。
婚礼习俗
回族有着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中最严格的饮食习惯的禁忌,回族遵守“许进不许出”婚姻原则,还有斋月期不举行婚礼等等[3]。
1、内部通婚外教徒结亲必须进教
回族一般在本民族内部通婚,若欲缔结婚姻的双方中女方为非穆斯林,则要遵守回族“许进不许出”婚姻原则:首先女方要自愿“进教”,其次女方要以“从夫居”的方式生活。
2、周五为婚斋月期不举行婚礼
回族青年男女结婚一般都选择周五为婚,因为周五在回族的风俗习惯中被认为是非常吉利的日子。其次,回族婚俗规定斋月期间不得举行婚礼。
3、结婚前两天新人“大、小净”
结婚前两天新人双方都需要全身沐浴,俗称“大、小净”。同天下午,同乡的其他男女青年则设宴邀请新人(女请新娘、男请新郎)。同时请本乡的老妇为新娘梳妆打扮。晚上,新人们则需在各自家里设“迎宾堂”接待客人,筵席则需排列成双,以示新婚成双成对。宴席上,年青人们可以尽情歌唱,念清真教道,直至深夜。
4、结婚前一天过大礼
结婚前一天,男方要给女方家送礼,女方家也要给男方家回礼,这种形式被称为过大礼。过大礼时,男方家送出的礼物要有给女方家宴请宾客用的肉食、果品等,还要有送给新娘装扮用的装饰类用品。这些礼品一般由阿訇带领男方家的人送到女方家。女方家的回礼一般是新娘陪嫁用的东西,如家俱、衣服、被褥、生活用品等,回礼则由新娘的兄弟在收到男方家礼品的当天,送到男方家。
5、婚礼当天男方家挂古兰经文听诵经
举行婚礼当天,男方家要贴红喜字和对联,堂屋墙正中还要挂阿拉伯文写的(古兰经)选段,两边则是阿拉伯文条幅。婚礼当天,男方的内亲们一大早都要跪在堂屋里,听阿訇跪着朗诵(古兰经),祈求真主赐福。听阿訇念完经后,负责婚筵的首席要招待阿訇。
6、三道槟榔、三道糖茶款待迎亲队伍
新郎在陪郎、媒人的陪伴下,坐轿(或骑马、走路)去新娘家迎亲。到达新娘家时,新娘家的大门都是关闭的。这时则需要陪郎代表新郎上前叫门,说一些祝贺、感谢的话,等待女方家开门,只有等到新娘家大门大开时新郎等人才能进入新娘家。而女方家对需要热情款待迎亲的队伍,进茶点时要让新郎坐上席,更要上三道槟榔、三道糖茶款待迎亲者和陪同的客人。茶点过后,还要上一道牛肉冷片、一碗凉鸡和一条鱼。鱼上了桌,就代表迎亲者可以迎走新娘了。这时候,新郎则起身向女方父母行礼,让陪郎与媒人周旋,让新娘坐进轿子,然后启程上路。
7、遇井盖盖红布遇娶亲换裤带
在迎娶的路上,若遇到水井,则要用红布或红纸覆盖,表示新人们将来不会遇到坎坷。此外,娶亲途中,还不能与其他的娶亲队伍相遇,如果不期而遇,新娘们则需交换裤带,以防“冲喜”。
8、新娘轿上吃红饭下轿提钱捧古兰经
新娘坐轿到男方家后,由两位女性老人打开轿帘,喂新娘吃红饭:红饭里拌有松仁、瓜子和芝麻,意为早生贵子,多子多孙。新娘吃完红饭后下轿,再由两位姑娘搀扶进门。进门时新娘要一手捧赫听(古兰经)选段及圣训选,一手提钱,意为祈求真主赐福,把幸福和钱财带到新郎家。
9、晚上举行婚礼阿訇主持婚礼仪式
回族的结婚仪式一般在晚上举行,堂屋里红烛高照,阿訇主持婚礼。双方父母、亲戚和宾客就坐后,阿訇询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得到肯定答复后,阿訇念《古兰经》中的“喜经”部分,然后抓起桌上的松子、瓜子、红枣之类撒向新郎新娘,并让新郎新娘用衣襟接住。撒过喜果后,阿訇再对新郎新娘进行训导性的讲话,然后再跟新人们讲述一些回族的礼俗、历史等传统。最后,在阿訇的主持下,大家一起感谢真主。婚礼结束,新郎家则要以茶点、糯米饭等招待阿訇和宾客。
10、婚礼第二天清晨新娘早起准备饭菜款待全家
婚礼第二天清晨,新娘则需早起打扫屋前屋后及邻近大街小巷卫生,然后自己掏钱购买羊或鸭做顿丰盛的早餐款待全家,然后将从娘家带来的鞋靴送给新郎的父母兄弟姐妹,表示自己今后是婆家的人了,希望自己能受到欢迎并与大家和睦相处之意。
如果你是汉族去参加回族葬礼应注意:
1、不要送花圈,回族没这个讲究。如果你是女生,不要穿裙子。穿着要朴素,以黑白为主,不要穿鲜艳的颜色。
2、不要大声哭泣,会惊扰了亡人。
3、禁食猪、马、驴、骡、狗等一切不反刍动物的肉;忌食凶禽猛兽的肉、动物的血和自死之物。油香、饼等食物要掰开吃,家中不挂人物像和鸟兽画,4、到清真寺不能吸烟、喧哗、歌唱;
5、如遇礼拜,不偷看取笑或在其面前走动、站立等。
按照伊斯兰教规和当地回民习俗,穆斯林实行土葬、速葬、薄葬。葬不择时,不用棺椁,不用任何陪葬物和祭品,仅用3丈2尺白布装裹,主张三日必葬,入土为安,葬必从俭。待葬期间,不磕头,不设祭棚,不动乐器。当一位穆斯林临终之际,亲属要在枕边念“清真言”,亡者的亲属不能号啕大哭,亲朋好友也只是暗自伤怀,默然坠泪。
回族葬礼的程序
回族的葬礼,东自长江三角洲,西至帕米尔高原,南起海南岛的天崖海角,北达黑龙江畔。大同小异,回族在陆地上一律实行土葬,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在远渡海洋中,可实行水葬。中国古今不少回族到圣地麦加朝觐,途中若逝世了。则在尸体上缠一块石头或铁棒,葬入水中,以免尸体浮在水面上。回族的葬礼,从以上情况看,虽然有其简约、俭朴的良好习俗,但仍有不足之处。
回族葬礼中的“善面”
善面。也叫探埋体(尸体)。这一程序相当于汉族向遗体告别。当阿旬、满拉、亲朋、乡邻来丧主家后,在向丧主和亲属表示哀悼后,到停尸房揭开亡人头上覆盖的白布单。看看面容。然后根据亡人的年龄、去逝的原因。多方而劝说丧主家不要过于悲哀和号淘大哭,讲述人生客观规律。回族反对丧家拍胸抓发、跺脚喊叫的怨恨之哭。
回族葬礼中的净身
净身。也叫着水或称洗埋宜台。净身无论在清真寺还是在丧主家,都要准备好浴床(一般是洗干净的门板)、汤瓶、温水、毛巾等。如在丧主家净身,离清真寺较近的,都从寺里担水,途中担水人累了,可以由另一人替换,但水桶底不许落地。净身一般由三人承担,即一人专门灌水,一人帮助冲洗,一人带上手套,双手轻轻洗涤。
回族的“折纳则”
殡礼,回族称为折纳则。殡礼,是回族丧葬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凡参加殡礼的人必须洗大净。殡礼的领导者,一般都是由本坊清真寺里的教长担任,也有的根据亡人的遗嘱来确定,不论辈份、地位,只要懂伊斯兰教规,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即可。殡礼有的在丧主住宅院里进行,有的在院外选一块平坦、干净的地方进行。其形式颁礼拜差不多。
回族的下葬仪式
下葬。回族的坟墓全部是南北方向,均呈长方形的一个坑,且口大底小。土质坚硬的地方,墓深五至六尺。土质较软的地方,深约一丈左右。一般坟长六尺宽三尺。在坑底的西边挖一个与坟坑平行的深洞,长约六尺,宽三尺,高三尺,其形状,上面是弓形,下面是平的。这个小洞只要人能弯腰出入即可。在地下水位较高或易塌陷的沙滩上,一般只挖一个三尺左右的坑,同时准备一个无底石棒和木盖,将尸体放入石椁中再加上木盖,回族人逝世,一般都称“无常”,有些地方称“归真”或“毛提”。“毛提”是波斯语,也即逝世之意。“归真”是回族群众对笃信宗教和宗教职业人员以及宗教上层人士去世的称法。回族无论怎么称呼逝世。但部忌说“死”这个词。为什么呢?这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因为伊斯兰教把死当作一个人最后的必然归宿,并把它理解为嘎来布(即肉体)的消失和“罗罕”(精神)的升华,是.人生的复命归真,而不是生命的归结。所以,久而久之,在回族当中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忌说“死了”
全世界穆斯林社会对丧葬都遵循以下基本习俗过程:
(一)、一个人停止了呼吸,并且获得了死亡的确认,首先帮助他把双眼闭上,用手巾把他的下巴托起合上嘴。然后帮助他脱去平常的衣服,把身体放平,双腿顺直,用白布把尸体盖上。
(二)、及时通知家属和亲友,说话要注意用词和语气,避免给亲人一次精神震惊。发通告者,要表示深切同情和哀思,提醒人们这是真主的意欲,不论什么原因死亡,都应当表现平静,耐心地接受无可挽回的事实,祈求真主饶恕他生前的罪过。
(三)、亡人在停尸房安静地躺着,他是在等待尽快安葬,禁止喧哗。家属和亲友应当为他的后事研究最佳方案,因为尽快速葬是伊斯兰的法规。
(四)、在计划和料理安葬期间,家属们应当为接待客人做些准备,例如这几天的饮食和外地来客的食宿。需要有一位丧葬经理担任总指挥,一切都有条不紊,分工合作,按部就班,人多而不慌乱。其余的人应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不可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
(五)、根据伊斯兰的法制规定,对死者的安葬有四件大事:用水净身、穿上包裹尸体的白布(克凡)、为亡者举行站礼(哲那者)和入土为安最后埋葬。
(六)、给亡人净身最好是亲近的人,一般男性洗男子,女性洗女子,但是配偶或子女可以不受限制。如果亲近的人不知怎样洗死人,可以请人代理,洗尸者必须是敬畏真主的虔诚穆斯林,人品可靠,受人尊敬。
(七)、洗净身体之后,用白布裹尸体,有传统规定的方式,男性用布三块,女性用布五片,严密裹紧。
(八)、为死者的站礼,可以在清真寺中举行,也可以在其它地方举行,如家中或空旷的地方。
(九)、站礼时,死者身上有遮盖,安放在前,众人面向克尔白,仪式由一人领导。参加站礼仪式的人,类同于礼拜,但只站立而无鞠躬和跪叩。
(十)、站礼中,领导仪式的人向真主祈祷,内容有赞颂真主和穆圣及其家属,也向真主祈求恕饶和恩赐亡故者和所有活着的人。这些都是传统的念词。
(十一)、站礼仪式之后,尸体应当立即运往墓地安葬。跟随送葬的人,以沉默为高尚,送葬过程是每个人为亡者祈祷和敬意、沉思死亡意义的时刻。克制感情,切忌嚎啕大哭。
(十二)、把亡人的尸架抬到墓穴附近,轻轻把死者的身体托起,放入墓穴中,面朝克尔白方向倾斜。与此同时,诵读祈祷经文,例如诵读《古兰经》:“我从大地创造你们,我使你们返回大地,我再一次使你们从大地复活。
(十三)、每个参加送葬的人,都从土地上拾起一小块土,投入墓穴中,口诵同样经文。墓中禁止放置任何纪念物或陪葬品。
(十四)、坟墓全部掩埋之后,继续诵读《古兰经》经文,赞颂真主,并且为亡者祈祷。葬礼的全过程,都许可在尸体周围用美香,如熏香、香料或香水,如在室内、庭院和墓穴中。伊斯兰葬礼要点有三:速葬、简葬和土葬。
(十五)、在墓地的事务一切完毕之后,参加送葬的人都必须向埋入坟墓中的亡者默默道声色俩目,表示告别。一般可以这样说:“安息在此的人们啊!按色俩目,艾莱伊库姆。在真主意欲的时候,我们都将来到这里,与你们做伴。祈求真主饶恕你们和我们。先知穆圣说:“如果有人归真,不要长时期保留尸体,应当尽快安葬。在他头的方向诵读‘法谛海’,在他的脚下诵读‘黄牛章’。
第三篇:回族婚礼
回族婚礼,各地大同小异,均图喜庆、吉祥,山区农村婚礼尤为热闹。一般是在男女双方领结婚证后,由男方选一个吉日(多数在星期
五、聚礼日)在征得女方同意后,于结婚前三天,带上10~12个半斤重的大蒸馍和整只的羊肉,到女方家送“催妆礼”。
结婚这天,男方家派出迎亲车和接亲人到女方家迎亲。女方家给新娘开脸(拔汗毛)、洗“离娘水”--“大净”。梳妆打扮停当以后,新娘在送亲人的陪同下,由众多乡亲簇拥上车。有的地方大热天新娘还要穿红棉袄,取“丰衣”之“意头”。送亲的人须是双亲,选择上有双亲、下有儿女、品貌端庄的人来担当此任,预示新郎新娘白头偕老,儿女双全。接亲车到男家大门时,邻里乡亲故意把躲躲藏藏的男方父母拉到车前,用一根绳子系在车头上,大家像赶牛一样大声“吆喝”,让他们向前拉车,这叫往家里拉扯新媳妇。新郎则围着接亲车跑步转圈,以示热烈欢迎。贺喜的亲友自动排成两行,夹道欢迎。有条件的,要从大门口到新房铺上红毡毯,有的则由新娘的哥哥或舅舅把新娘抱进新房。新娘鞋不能沾土显其尊贵。待送亲人全部下车后双方亲属邻里互相高声道“色俩目”。主人一面接待客人,一面按照回民习俗请阿訇念“尼卡哈”(伊斯兰教合婚仪式)。仪式开始,先由阿訇读一段《古兰经》,分别向新郎新娘询问是否同意与对方结婚,待双方答应后,阿訇宣布他们二人正式结为夫妻。继而,再按照一定内容谆谆嘱咐一番“尼卡哈”仪式即结束。接着阿訇从摆在面前的盘子里抓起一把糖果随手一撒,在座的人飞身抢夺,这是吉利的“意头”,也是婚礼的高潮。在有的地方回族婚礼上有耍公婆的习俗。人们拉来小毛驴,将到处躲藏的新媳妇的公公爹死拉硬拽扶上毛驴,头戴草帽,手敲脸盆,用锅烟子涂着黑脸,让他的老伴(新媳妇的婆母)牵着毛驴在院子里转悠。婆母的打扮是:满脸抹黑,两个耳朵上挂着红辣椒,手摇扇子。老两口这副打扮尽管不雅,但被嬉闹的人簇拥着、欢呼着,心里美滋滋的。这种习俗如同汉族新婚的闹洞房,图个吉利喜庆。
作 者:王者风范
张家川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在风俗民情、生活习惯及在婚姻丧葬、禁忌等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和约束。但是,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相互之间有程度不同的影响,从而在服饰、礼仪等方面又有所改变,但在婚姻、丧葬、禁忌等方面始终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点。
一、服饰
回族服饰,大体上和汉族相同,但根据宗教规仪也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头部装饰方面,回族成年男子重视留胡须,通常多戴黑白色平顶号帽和六角号帽,不仅礼拜时戴,而且平常也戴,因此,人们把戴白帽作为识别回族的外部特征之一。妇女平时都戴丝、绸或“乔其纱”等细料制成的盖头,中老年妇女惯用白色、黑色,新婚妇女用绿色的。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多数已婚回族妇女都戴白色圆顶帽,未婚女子不戴帽子。
二、饮食、禁忌
饮食 回族饮食比较丰富,品种多样。特别是各种风味小吃,精美可口,颇具特色。回族的主食是五谷杂粮,冬天喜食莜麦面或玉米面馓饭、搅团,佐以酸菜、腌咸菜或红、白萝卜丝的凉拌菜。夏天喜吃油泼辣子浆水面、凉面。若招待亲友,则吃“出汤面”或牛、羊肉臊子面,民间多用手工擀面,刀切而成。日常吃的家常便饭也多种多样,有面片、转刀、面棋(雀舌)、麻食、扯面、饺子等。每逢喜庆节日,回族家中都要制作各种油煎食品,最常见的是油香、油切、馓子和各种花型的面果子。杂食有麻花(俗称麻糖)荞面油佗、滚佗、玉米面碗佗等。干食以干面锅盔著称。日常有蒸馍、干粮、软饼、莜麦面和玉米面干炕。干食中还有“油面子”,将白面和牛肉炒熟,拌上食油、牛油、牛髓油、再加上核桃仁、杏仁,做成细粉,名
曰“油面子”,早晨用开水冲饮,既可充饥,又富有营养,是补身的佳品。
茶为回族群众待客的佳品。饮茶则为日常生活中的三膳习俗,不论平时或节日,凡是登门来访者,都要沏茶相待,回族人沏茶比较讲究,一般都使用盖碗,通常把这种饮茶方式叫“刮碗子”。回族群众一般爱喝云南的春尖茶、沱茶和陕青茶。待客以茶叶加桂圆、冰糖、枸杞、杏干、红枣、核桃仁、葡萄干等“五香茶”或“八宝茶”,沏在“三泡台”碗子内相敬。还有少数年老者喜喝“罐罐茶”,即将茶叶放入小砂罐内,煨在炭火旁,边煮边喝。
禁忌 回族对肉食的选择比较严格,禁食猪、狗、马、驴、等家畜和虎、豹、狼、狐等凶残禽兽的肉,忌吃一切动物的血液;不吃未履行宗教仪式而宰杀或弃死及非穆斯林宰杀和自死的畜禽。禁止吸烟、饮酒,家中招待客人或婚宴上,不用烟酒;禁止未经允许进入清真寺大殿,如进入必须脱鞋;倒茶、倒水用正手,不能反手倒水;吃饼子、馍馍要掰开吃。语言方面,对食用的牛、养、鸡、鸭只言宰,不可言杀。对殁了的伊斯兰教徒,称“亡人”,忌称“死人”。
三、家庭婚姻
回族婚嫁实行回族内部通婚,若与非穆斯林通婚,对方必须信仰伊斯兰教。其婚嫁程序为:提亲、送开口茶、订亲、送礼、嫁娶。
提亲 当男方相中女方,并从侧面了解女方的品德、家庭情况后,由男方聘请媒人说合后,拿上“四色情”(即四样礼品),去女方家提亲,女方若留下“四色情”则表示初步同意。送开口茶 提亲后,女方探听男方为人、家庭基本情况等,如中意便给男方回话表示同意。此时,男方家则要通过媒人向女方家送去名茶,佐以三种以上等礼品组成 “四色情”,故名为“送开口茶”,表示初步订亲。
订亲 送开口茶后,按照议定日期举行订亲仪式,由男方备好部分彩礼(现金)、“四色情”、衣料、鞋袜、首饰、化装品等,由媒人、女婿、家长及亲友一行8人去女方家订亲,女方家盛筵款待。同时,媒人与男女双方家长商酌、言定彩礼钱数、衣服件数、人情礼品份数和送礼日期。告别时,男女双方互送礼物叫“换手”,表示同意。
送礼 订亲后,按预定日期,由媒人、女婿、家长及亲友(共8人)带上事先商定的彩礼、衣料、首饰及四色礼品数份,并提红公鸡、黄母鸡一对前去女方家送礼。女方家以筵席招待,亲房户族以“出汤面”招待。三餐后,女方家摆出回送礼品,赠于男方,有衣料、鞋帽、蒸馍、油香等。
嫁娶 是男女双方家中最大的喜事。结婚日期,除星期二(阿拉伯语“斜扇拜”)视为不吉祥外,其他日子都可举行,一般以“主麻日”(星期五即聚礼日)嫁娶者居多。结婚这天,男女双方家宰牛、羊,搭棚结彩,到处张罗,请亲友,邀宾客盛筵款待客人。新娘迎娶进门后第一道仪式是请阿訇念“尼卡哈”(证婚词),使男女双方在宗教意义上成为合法夫妻,然后由证婚人将预先摆好的一盘红枣、核桃撒给围观的大人和小孩,以示吉庆。仪式完毕,新娘入新房,盘起辫子,戴上回族妇女的白帽,表示由姑娘成为媳妇。
四、丧葬
回族葬礼的特点是从速从俭,三日必葬,葬不择时,实行土葬,葬礼十分简朴。葬前,给死者必须洗大净。洗后,用三丈六尺白布(称卡凡)穿裹遗体;停厝院内或清真寺内,由阿訇、亡人亲属与前来送葬的亲友一道举行葬礼(站“者那则”)。后用“塔布提”(移尸匣)由晚辈抬或车载到墓地安葬。墓穴南北向,深8尺,长6尺,宽3尺。在坟的坑底顶端或西侧挖一穴,名曰撺堂或偏堂。撺堂、偏堂上圆下方,其面积可容下亡人为限,头枕北、足南、面西,墓内不放任何物品。后用土坯堵严,先由长子向坟内丢三锨土,再由送葬人用土填满直坑。同时,由阿訇在冢前诵读《古兰经》,主人及送葬者环跪墓前,念经毕则礼成。葬后,一般要请阿訇“走坟”40天或100天,在亡人谢世后的五个日子(第五天)、头七(第七天)、二七(第十四天)、三七(第二十一天)、月斋(一月)、四
十、百日、周年,都要请阿訇诵经
悼念,表示哀悼。
五、节日庆典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尔德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节日,一年一度,各有不同含义,过节方式也不同。
尔德节 是穆斯林在满斋后的第二天,故又称开斋节。这天早晨9时~10时,到清真寺聚众礼拜,互致“色俩目”问候,然后请阿訇为亡故的先人游坟诵经。同时,还要向清真寺缴纳一定数额的“菲图尔”(付行天课),对贫穷无济的教胞散“乜贴”。节日共三天,期间,各家各户都要炸油香、馓子、果果等各种食品,招待宾朋;大家走亲访友,互相赠送节日食品,祝贺节日快乐。古尔邦节 是尔德节后的第70天,按家庭经济情况宰牛、宰羊。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所宰牛、羊肉分别用于自家享用、馈赠亲友和施舍济贫。圣纪节 一般在清真寺里聚众进行。届时,回族教胞沐浴后,到清真寺集体高声诵经,聆听阿訇讲述“圣经”和穆罕默德生平,颂赞穆罕默德功绩。同时,清真寺宰牛、羊,炸油香庆祝佳节。
第二节 张家川“花儿”
“花儿”是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张家川花儿在民间已经传唱了数百年在格律、调式上有其独特的个性,在某些语汇中渗入了“小曲”的音韵,曲调高亢、悠扬。其最大的特点是以老百姓的日常口语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结构以四六句为主,曲令有百十种之多。
张家川花儿反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内容可分为抒情、叙事两大类,前者居多。从题材上分有情歌、生活歌、历史典故歌、神话传说歌、时代新歌等几类,从流行数量上,以“情歌”居多。歌唱形式上通常为独唱或对唱。情歌:“上河的鸭子下河的鹅,一对毛眼眼照哥哥;照你是座青石岭,我是岭上的花鹁鸽;照你是棵松柏树,我是树旁的花一朵;今生今世难分离,妹妹永远爱着哥”。“龙山镇的尕白菜,叶叶嫩着展开,弯弯的眉毛尕身材,凤凰展翅着走来”。“二细的草帽双飘带,遮挡着南山的白雨来。天气下着河涨了,想起尕妹么愁肠了。日子越多越是想,三天嘛喝了半碗汤;想你不是这么那么的想,眼泪么淌在了窗台上。想起天降浓霜了,把黑发变成白发了”。“(女)阿哥坐在埂埂上,把你的花儿唱一唱。哥是阴山里的流蓑草,妹是阳洼里的布谷鸟。”“(男)牡丹长在树底里,树给牡丹遮荫哩。妹妹你把头一抬,就像牡丹刚绽开”。情歌大胆、炽烈,不乏诙谐与机智,或歌唱欢乐爱情,或倾诉相思之苦,语言质朴率真,有浓郁的乡土味。
生活类的花儿,有:“家花不好家中宝,野花虽好露水草。家花不好看门哩,野花虽好哄人哩”。“山上的青松山下的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寒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语言质朴率真。
其他类的花儿,包括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内容,叙事性强,情节完整,内容生动。还有反映张家川回汉人民歌颂共产党、歌唱新生活的时代新歌。如恭门乡文化站王成科创作的时代新歌:“关山顶发了祥云了,张家川落雨了。古老又年轻的张家川,50年大变得美了。”“民族政策的光沾上,自治县迎头的赶上。50年发展的真快,喜在心头笑在脸上。”“阳山的麦子阴山的荞,川道里绷的是塑料。科学技术真个神,三九天吃上了青椒。”“色俩目道了个无其数,为表个敬人的心哩。张川儿女闯市场,为取个致富的经哩”。
张家川的群众平时唱花儿,一般不拘时间、地点和形式。不管是在山坡还是地边的田埂上,庄稼人困倦了,唱支花儿就足以驱散疲劳;孤独了,漫首花儿就足以排除烦恼;高兴了,唱首花儿就足以调动激情。在张家川,无论媳妇、姑娘、小伙子,还是老人,张口就能哼上几句自己心爱的花儿。他们赶着牛羊上山坡,挎着竹蓝到田畔,放开喉咙一吼,山山水水都歌唱了。仿佛在天地之间,惟有这种歌声,才能消解他们的饥渴,传播他们的心事,表达他们的情怀,流动他们的故事……花儿成了他们头顶上的另一片天空。
第四篇:回族婚礼讲稿
回族婚礼讲稿
授课班级:2009级护理<1>班 授课题目:回族婚礼
授课时间:2010年11月9日 教学内容与组织安排: 1回族婚礼总介
婚礼,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个大礼。回族老人常常把给儿子举行婚礼、完婚叫“卸担儿”,认为这是“终身大事”,是老人的责任。回族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但由于回民分布在全国各地,回族婚礼形式多种多样。据史书记载,回族的婚姻习俗大都是按照教规来办的。如娶妻,要经过请媒人提亲,送礼,写婚书,择吉日成婚等程序。据《固原州志》说,过去固原地区议婚,“先请媒妁通姓,惟不辟同姓,议妥纳茶果”等,之后还要“择日送衣料”等。婚期到了以后,“婚妁至女家接婚,送羊、麦、清油等”。新婚之夜,还要请阿訇念《古兰经》,第二天早晨,新婚夫妇要洗大净。《绥远归绥县志》载:“回俗须媒妁三人,掌教一人,方能议婚,男女主婚人如同意,握手为信,不立婚约,不亲迎,无鼓乐。新妇下轿,由其兄弟抱人洞房。不见亲友,待阿訇来为之诵经赞圣。及夕,新郎询问新妇以八句原根,能答,始行成礼。”《黑龙江志》还载:“新妇人洞房,坐炕上面墙,谓之坐福,傍晚,男女集新房,陪新夫妇食长寿面。翌晨,仍宴亲友,新妇依次拜谒,亲友尊长,皆有赐予,钱物不一”。临夏的回民一是请媒,二是定茶,三是纳聘礼,四是迎娶。无论是从史书记载,还是从现实的调查看,回族的婚礼习俗,各地大同小异,概括起来经过以下几道主要程序:请媒人提亲,看人看家道,说色俩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亲),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闹洞房,摆针线,回门等。
2提亲
回族当中有句俗话:“一家女儿百家奔。”当回族姑娘长到十六七时,就有人上门提亲。回民请媒人一般要两个以上,一个代表男方家的媒人,一个代表女方家的媒人。男方家的媒人提亲时,要带上茶、糖等四色礼,并通报男方家的姓名、家庭经济状况和教派等情况,有的还详细介绍男方家小伙子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手艺等,女方家长听后觉得大体合适,便给男方家媒人给话。女方家也请媒人到男方家看家道,并由男女双方媒人安排姑娘、小伙子在集市或亲戚朋友家见面,看男女双方相互能否看上相貌人品。见面后如无反对意见,男方家父母或其他人带上四色礼,小伙子还要带上见面钱,在媒人的陪同安排下正式见面。姑娘一般由姑妈或嫂嫂领着当面看女婿,媒人此时问小伙子和姑娘同意不同意。小伙子此时给姑娘见面钱,一般同意就接收,不同意则不接收。有些地方姑娘收了小伙子的见面钱后还给小伙子回赠小礼品。过去回族女子怕羞,不敢在客人或父母面前说婚姻事,不敢张口说同意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或媒人就观察表情,如果低头微笑,就说明同意;如果沉脸、哭泣或发脾气,则说明不同意,就不强迫,但也有不少父母包办的婚姻。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在有些青年男女互相早巳认识,彼此也了解,互有爱慕之心,但还要请媒人给双方家庭说明情况,走个过场,否则会受到讽刺。回民择偶不“合八字”
不管是自由恋爱的,还是经人介绍的,只要双方表示同意,则要尽快准备“定茶”。
3定茶
定茶一般要选择主麻日(星期五),男方家要准备回民喜欢喝的花茶、绿茶、陕青茶、龙井、毛尖等各种高中档茶叶,还要准备一些红糖、白糖、桂圆肉、核桃仁、葡萄干、红枣、花生米、芝麻等等,然后分别包成一斤重的小包,每个小包上放一条红纸,表示是喜庆的事。另外,还给未婚妻送二至三套合体、漂亮的衣服,由男方父母和未婚夫一起送去。女方家要宰鸡、宰羊,以糖茶、宴席热情款待。吃完宴席,双方当着众亲戚朋友的面,互道“色俩目”,表示这门婚姻大事已经定下和许诺,今后一般不再变更和许配他人。女方家在送客人时,还要给男方家以适当的回赠礼,表示意志坚定,决不反悔。
4插花
回族也叫“定亲”,有的地方还叫“提盒子”,也叫纳聘礼,意思是为姑娘插朵美丽的花。
插花一般是在女方喝了“定亲茶”以后,媒人根据女方的需要,由男方纳合理的聘金,回民叫“麦哈尔”,并适当购置一些化妆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四季服装或布匹材料、手表、自行车、录音机等等,以及送相当的装饰品,如手镯、戒指、耳环等,还要准备一只羊、一百斤大米和若干糖、茶等。如果不赠送聘礼,则婚姻无效。这些东西一般由女方或男方长辈或同辈妇女去陪同购买。
插花一般都定在主麻日,男方由一位阿訇等带领,父母和嫂子或奶奶、婶子跟随。女方家也有一位阿訇或回族老人在家迎客,接盒子接聘礼。女方家还要炸油香、宰羊、过“尔麦里”。“尔麦里”,即由男女双方请的阿訇或懂得伊斯兰教义的人,诵读《古兰经》有关章节,其余人聆听。“尔麦里”过后,两家人和亲戚一起赴宴,这时相互寒暄,讲婚配和攀亲的重要意义。最后由双方商量结婚的大致日期,以便做好准备。
插花这天,有些地方的回民由嫂子或奶奶故意将一对青年男女安排在一起吃饭、干活儿,增进了解,加深感情。
送聘金没有规定,一般是根据男方的经济条件量力而行,不强迫。通常情况下,不得少于一两纯银,但无论多少都要履行这一习俗。回民认为,赠送聘金,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男子对婚姻大事不严肃,朝三暮四,随意离婚,从经济上有所牵制;另一方面也是保障女子生活的一项措施。长期以来,在回族当中形成了男子如果无理提出离婚或中断婚姻关系,男方所赠的聘礼和东西不能索回。
但有些地方的回民,由于受中国封建社会买卖婚姻的影响,所索聘礼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给家庭贫穷者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
5娶亲
结婚当天上午,如女方家住得较远,接亲车要早点出发,主要是怕与怀孕的妇女相见,要图吉利。宁夏泾源等回族聚居区在娶亲这天,男方家还要请一位结婚不久的新媳妇去接亲,临去时还要带些核桃之类的东西,到女方家后先把核桃之类的东西撒到院子里,乘人不注意时赶忙到客屋吃饭;之后,陪同新娘上车。女方家一般在结婚头一天要设宴款待亲戚朋友和邻里乡亲。来的人一般都要给新娘送衣服、袜子、鞋、毛巾被、布料和钱,回民管它叫“填箱”。结婚这天上午,姑娘要洗大净,这叫“离娘水”。要绞脸,用交*的线绞掉脸上的汗毛。梳妆完之后,要穿上红色的棉袄,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要穿上,这叫“厚道”,主要是讲究吉庆,如果穿得太薄,则认为是“薄情寡意”,头上要搭上一块红绸子或红纱头巾,将新娘的面孔盖得严严实实。然后从近邻和亲友中请几位上有老、下有小、夫妻和睦、儿女双全的人去送亲,回民也叫吃“宴席”。在送亲途中,若遇其他娶亲人马,新娘子要互相交换腰带,以防“冲喜”。接亲车快到男方家大门口时,新郎要由姐夫带上跑步迎上去,围着接亲车转一圈,故意碰一下车,这叫“撞亲”。到大门口时,恭贺新喜的人要自动排成两行,迎接新娘和送亲的宾客,并向来宾道“色俩目”问好。然后将宾客安排到客屋先喝茶、入席。男方家还要从新房门口到大门口,铺上红毡或毛毯子,没有条件的,新娘的哥哥或舅舅要抱着新娘走进洞房。无论如何,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土的。同时,将新娘的陪嫁物和箱子也抬进院里的桌子上,待男方家给了开箱钱或搭门帘钱后,女方家陪新娘的嫂子或新郎才揭新娘头上的“搭妇巾”。
6念“尼卡哈”及其他
当新娘子人了洞房,送亲客人进屋后,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一方面请阿訇给新郎新娘念“尼卡哈”:在堂屋正中设一张方桌,上方坐阿訇,左右坐证婚人和父母亲,地下铺上毯子,新郎、新娘跪或站在上面,聆听阿訇的教诲,阿訇宣读《古兰经》有关片断,再用汉语作一番解释,其大意是:结婚是成人的标志,是夫妇做人的开始,从此做人应尽种种责任;要严守教律,孝敬父母,待人谦虚,主持家务,奉公守法,上进求学等。然后阿訇面对证婚人问新郎:“你愿娶她为妻吗?”新郎如愿意则应马上表态。再问新娘:“你愿意嫁给他吗?”新娘如表示愿意,阿訇就宣布,从今天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并告新郎、新娘互敬互爱,白头到老。证婚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准备人洞房时,教长或家长将早已准备好的果子、糖、枣子、核桃、花生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去,意为感谢真主赐给的良缘,祝新郎、新娘长生到老,早生贵子。
有些地方新人人洞房时,将喜枣、喜糖等撒向围观的群众,以表示喜庆的施舍,众人皆从地上抢着拣,回民把撒喜也叫撒金豆。
撒喜以后,开始耍新郎,不能让他随便进洞房,新郎一般要请姐夫等人保驾或掩护,准备冲进洞房。如不慎被恭喜的人挡住了,要将锅底黑粉、墨汁等往新郎面上抹,直到抹成“黑包公”时才放进洞房。有些地方不耍新郎耍公婆。当新娘人洞房后,众乡亲把公婆簇拥到院子里,耳朵上挂两串红辣椒,头上戴上破草帽,脖子里挂一个铜钟,反穿皮袄,倒骑毛驴,在众人的逼迫下,让公婆骑上毛驴转圈圈,逗笑话。回族群众认为,结婚三天没大小,不耍不热闹。山东泰安和曹县的回民婚礼习俗也很有趣,新娘子在媒人带领下,和婆家所有的亲戚见面,新郎拿着墨碗随从,新娘见一位亲戚,用毛笔在他脸上画一下,谁的脸上画得最多,谁就最受新娘尊敬。
7回门
看望岳父母及亲属。岳父母家也要事先做好准备,款待女婿女儿。宁夏固原、泾源等地的回民习惯用鸡腿来款待重要客人和亲友。除此以外,新娘家亲戚还要一家挨一家的请新郎、新娘吃饭,并给新娘回赠礼物。回门的当晚,新郎要赶回家中,新娘一般住上三五天或一星期后再由娘家人送回家或新郎自己来接回家。
介绍完回族婚礼的基本程序之后,下面请大家欣赏回族婚礼的婚纱照。在欣赏中可向同学们穿插介绍回族婚礼的特色习俗
在回族的婚俗中,有两种人很重要:一是媒人,一是男女双方的舅舅。回族有句俗语:“媳妇美不美,全凭媒婆一张嘴”。意思是有了一个好媒人,就能娶到一个聪明贤慧、勤劳善良的好媳妇,足可见媒人的重要性。经媒人多次说合,男女双方有所了解后,媒人和男方主婚人便携带简单礼品到女方家去相亲。在相亲过程中,不但由女方父母相女婿,而且要有意安排一个“偶然”机会,让男女见面,女方家若肯收下男方所赠的礼品,即表示“相中”。然后,商定订婚的日子。主麻日定婚期
回族把定婚称为“道喜”。道喜日期以“主麻日”为佳,这天凌晨,男女双方家要过乜贴,以寄托美好的希望。定婚前,要赠给女方一定的礼物。然后由男方舅舅或媒人与女方议定婚期,一般也以主麻日为婚期,还要看是否公历、农历的双日。之后女方家长即向未来女婿回赠衣服鞋袜等礼品,等待婚期到来。路遇水井盖红布
订婚的男女双方在结婚前一个月,新人不能见面。在结婚的前一天或当天凌晨,新郎才到女方家举行“尼卡罕”仪式。仪式后,男方即可迎娶新娘。回族称新娘为“新姐姐”。新姐姐梳洗打扮完毕,临行前要大哭一场,即使没眼泪也得挤几滴,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在迎娶的路上,若遇到水井,要用红布或红纸覆盖,表示新人将来不会遇到坎坷。娶亲途中,还不能与其他的娶亲队伍相遇,若不期而遇,新娘要相互交换裤带,以防“冲喜”。
仪式上,宾客们会向新人索要“喜物”。新郎于是端起早已准备好的一大盘核桃、红枣等撒去,引得男女老少争相抢拾,以求喜庆。随后主人邀请宾客入席欢宴,庆贺新婚。
第五篇:回族婚礼习俗
回族婚礼习俗
河西学区:蔡建伟
任小强整理
李娜口述
回族婚礼与汉族婚礼有几份相似,也有许多不同。订婚或结婚,一般选在聚礼(星期五)或其先一天,订婚前由男方央媒至女家提亲。女方表示同意时,男方即先托媒人先给女方送“开口茶”,然后研究聘礼(通称“迈海勒”),商议已定,互相作揖说“色兰”,表示婚姻已定。随后,男方给女家近亲和舅家送“四合礼”(即四色礼),一般以茶为主,附带其它,俗称“道喜”。届时,男方宴请女方来人。媒人及近亲好友,互相致贺。结婚之日,新郎由亲友中的新婚者陪伴,称为“陪客”,二人皆披红戴花,侍女迎客。婚礼需请阿訇证婚,含“依扎布”(证婚词),检验结婚证,然后在来宾席上撒放核桃,红枣(喜果),寓意早生贵子,再由阿訇宣讲有关家长对子女的义务和子女对老人应尽的赡养义务。待客高潮中,来客给男家长者与近亲脸上涂红抹黑,嬉闹取乐,取其大洗之意。
回族在婚礼过程中,不讲属性,不搞吉卜,不拜天地,不互拜,不向公婆叫头。禁用乐器或鸣炮。
传统是财富,财富需要我们继承。
华亭的婚礼习俗蕴含着许多精华,它让人深思,让人留恋,让人回味无群。但是,这种传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不可理喻的弊端比如说婚姻自由这方面。男女之间的爱不是产生于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关怀,不是培养起来的,而是由双方父母及媒人通过一系列的“等价交换”获得的。虽然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布《婚姻法》,废除旧习俗,到当地乡(镇)人民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方可结婚。但这只在少数公教人员中兴起,没有贯穿到全民之中。到现在,农村男女的婚姻仍由父母封建式地包办。
更为荒堂的是,女家向男家索要彩礼几乎成了女家的“发财之道”。其根本原因是人们思想的麻痹。他们岂不知这种荒谬做法是在自己给自己寻找压力,因为他们的女儿要嫁人,儿子当然要娶媳妇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素质的提高,这种做法定会被历史的车轮碾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