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5篇
编辑:心上花开 识别码:20-565332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08 03:39:24 来源:网络

第一篇: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我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是乡土文化的根,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祠堂文化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它涵盖有祠堂、祠产、祠约、祠堂建筑规制、祠堂陈列格式、祭祀礼仪,以及宗谱家乘、行派世系、传记事略等广泛领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当前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祠堂变身为农村文化室、老人之家、农家书屋等,祠堂以其独特的存在演绎着现代文明。因此,在农村现金文化建设中探讨祠堂文化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尤为重要。

一、祠堂文化的社会功能

(一)教化功能:是指以祠堂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族众教育、感化的活动。

祠堂,以宗族血缘为基础,建构的目的是通过对先祖的祭祀供奉收宗睦族,增强本宗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以求宗族的兴旺发达,通过祠堂之筑、堂号堂联、仪式活动、配以宗谱家谱的修订和族规民约的制定严格地梳理了本宗族的血脉源流关系,达到明彝伦、序昭穆、正名份、辨尊卑的目的,向后人昭示道德情感、伦理法制和文明教化。

祠堂建筑,一般腔调伦理道德,儒家耕读为本,宗仁孝悌、科举功名,人丁兴旺之理念,其形制、雕刻、绘画内容大多以此为主题。从平面布置看,祠堂采取建立中轴线,两边对称的建筑格局,这充分显示出父子、君臣伦理教化的特征。其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制,把四水归堂的文化概念,融入到祠堂的二进间、三进间的建筑模式。

祭祀是族众间的一条精神联系的纽带,通过祠堂仪式活动,加强了血缘关系,联系了族众感情,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别是通过祭祖强调了家族内部上下尊卑伦序,宣传了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提倡了子女对父母、子孙对祖先的孝道。这样家族的儿童成员从幼年起,长幼之序,孝悌之礼等礼仪就在其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薄恶,教育族人。如“叙倫堂”,“叙,次第也,倫,辈也,”叙倫,就是对后人进行“明伦倡序、知书达礼”的教化。堂联,就是祠堂礼的对联,其主要以训勉后人,激励后人向上、不断进取为内容。堂号、堂联是民间家族文化中的一种用以慎终追远、团结血亲、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它不仅具有向后代灌输一种文化意识的内涵,还具有“敦促后代重视农业生产、重视教育、培养好下一代”的教化功能。

族谱记载着每一个宗族的源流、始祖的功绩、辗转的迁徙过程和他们族支的世系承传与繁衍。各宗族的族谱多通过叙传、碑记等记叙历代祖先出类拔萃的事迹,如显宦名儒、孝子顺孙、烈女节妇等,为后人树立起效法的楷模,以激励后人奋发努力,耀祖光宗。族规民约以伦理纲常之道,制定家族成员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如其关于“忠孝节义礼、名份”的规定,关于修身、齐家、敦本、和亲之道,关于“职业当勤、崇尚节俭、重视教育、济贫救灾”等规定,充分反映了族规民约对族众的教化功能。

当然,祠堂文化教化功能最直接体现在: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集中在这里上学,让祠堂变为传授知识的课堂。

(二)规范功能:指祠堂文化对族众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起的约束作用。其作用在与根据特定条件,将某种方式予以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体或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

邓河《论近代社会宗族组织的存留与演变》指出:“祠堂之功能是:上祭祖先之灵,下规后嗣之则。”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因祠堂文化中的精神与国家儒家文化思想相一。同时,我国地域辽阔,广大地处偏僻的农村是封建行政权力的“盲区”,法律推行的“空白区”。为了更好地管理,统治阶级也默认了祠堂作为封建法庭的存在,代为执行国家意志。

祠堂是族人的议事场所和司法机构。祠堂作为本族的大型公共空间,族内的大型活动及其他族内重大事物的商议都在祠堂内进行。在根据族规所定,本姓族人的日常行为不得违反族规,一旦触犯或发生纠纷、治安等案件,先由族长等人召集全族人于祠堂进行审议,教导其及时悔改并给予相应的惩罚,若犯事严重,则可能驱除出族,甚至在祠堂中被剥夺生命。让全族人引以为鉴。在此,祠堂便充当着如今“法庭”的角色,族长便是法官。

祠堂是村落的法庭,那么祠规民约便是“法律”。祠规民约是族众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维护生产和生活需要,将一些宗族观念和习俗,如仪式、禁忌、族规、习惯、民俗等,逐步固定为祠规祖训,成为家族、村落或社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其内容广阔,包括职业、婚姻、伦理、交友、娱乐等;其形式多样,有禁忌、族条、祠规、家训、禁碑、风俗。在祠规中,包含了一些封建性的东西,如妇女不得随意入,族人修建居室不得有碍祠堂风水等。但更多的是一些积极的内容,像族人破坏祠堂物件必须赔偿,族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严禁行窃、嫖娼、赌博、狼狈为奸、忤逆尊长等有违家族道德的行为等,对违反者进行教育,使之改过迁善。当在祠堂审判犯法的族人时,族众都要去旁听,借此引以为鉴。虽然,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健全,这种族规的作用已经有些弱化,但毕竟还是在农村社会中发挥着一定程度上道德规范的作用。

(三)维系功能:指祠堂文化起着统一族众的行为与思想的作用,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族众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祠堂一盖就是数百载,族谱一修就是几千年,作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祠堂文 化是华夏各民族带着明显的血缘地特征的标志,一条维系着各宗族姓氏之间的血脉,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架起穿越时空的桥梁。

祠堂供奉先祖,是祭祖的场所。由于历史的变迁,宗族人口日益增多,很多家族不但由族祠(族祠、总祠),支祠(房祠、分祠),而且有跨越地域的大宗祠,甚至有跨国的宗祠。祠堂就这样把不同地域的有血缘的族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祠堂祭祖有季祭、节祭、生辰忌日祭等。一般来说,无论巨族或寒族,对祠祭都十分郑重。如精心安排日期,定有庄严司祭仪式,一般要读族谱,使族众了解家族的光荣历史,讲述先祖的光辉业绩,以励族人;还要宣读族规、家训,以教育族众;参加祭祀的人要思念祖宗遗训及其遗范,以教育自己下一代,祭毕,族人间还要行礼,后辈向前辈行礼。可见,祠堂祭祀是一个精神联系的纽带。通过祠堂祭祖活动,加强了血缘关系,联系了族属感情,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族谱是宗族用来记载本族源流、世系发展、族规家法,族产族田等情况的薄籍,是姓系封建宗族制度的精神上的纽带,是确认族众血缘关系亲疏远近、防止血缘关系混乱的依据。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但是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经之一。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忍心。在实现祖国统一的今天,族谱承载着义无反顾的民族凝聚力。做好侨乡族谱的普查和整理工作,特别是将其中出洋族人的世系沿革、居地变迁,人口流动,族人业绩等有关内容汇总成编,进一步为海外侨亲寻根竭祖提供方便,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调节功能:通过祠堂文化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里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族规是宗祠规范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调节手段和机制,用于调整和规范族人的生活和行为。在缺乏法制治理的近代社会,族规在社会中往往起到法律的作用。弥补了国家、社会在教育、赡养和治安等方面的职能缺陷。祠堂这一执法场所——民间法庭也在追求公平公正的决断,对于一族中房派、邻里或众家出现的纠纷,祠堂可以仲裁者的身份,进行调解并作出权威性的裁决,涉及双方都必须执行。邻族之间的纠纷,或者族人侵犯邻族利益或个人的案件,一般是由两族祠堂来协商解决的。而没有经过祠堂处理,族民个人是不能直接向官府告状的。可见,祠堂通过祠规民约的制定和对族民的约束,对社会各种矛盾排解,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调节,族民利益冲突的调节起着难以想象的作用。

祠堂是婚丧嫁娶的公共场所,也是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祠堂一般设有上、中、下厅,上厅为享堂,放置祖宗牌位,中厅为祀堂,用来举行祭祀仪式或喜庆活动,下厅设有万年台,为吹鼓奏乐之地,也可以演戏。凡是婚丧寿宴,一般都在祠堂进行拜祭活动,仪式结束后,就在祠堂大摆筵席,设宴就餐,酒菜丰盛。族人们相聚在宗祠,饮水思源,缅怀祖先业绩,颂扬祖先恩德,思祖之情融于佳酿,崇祖观念进一步得到强化。逢年过节,有的祠堂装饰一新,族人带着自家做的果子、酒来到祠堂,大家坐在一块,相互问好,大人喝酒、聊天、下棋,小孩嬉闹玩耍,其乐融融。有的地方祠堂还搭台唱戏庆贺。每次演戏,不会是演一两天,而是演一段时间,短至三五天,长至一两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添丁上灯之日,鞭炮齐响,醒狮起舞,主人大宴亲友,还会有戏曲表演或醒狮武术表演,令众亲友心情欢庆。

综上所述,祠堂文化在历史上发挥其巨大作用。随着新中国成立,各种运动的开展,祠堂作为四旧彻底被破坏了,其社会进步功能也逐步消失,直至8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寻根热的兴起,祠堂又得以复兴。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个地方政府都根据各地的情况,把祠堂文化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引领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祠堂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二、祠堂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内容,整理现代社会中的宗族祠堂基本都已经剔除宗族传统内容中的糟粕,如何发觉其有利于当代社会的文化内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成为重要的任务。

(一)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祠堂这个特殊载体,充分利用祠堂资源,挖掘祠堂文化极点和传统道德积淀,把祠堂变成为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现金思想文化传播的阵地;在农村,群众对姓氏宗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为强烈,许多祠堂都设立了诸如理事会、监事会、老人会等民间管理机构,其成员作为祠堂活动的掌舵人,为灌输新鲜血液、拓宽文化内涵、调解邻里纠纷、宣传思想道德和科普知识身体力行、不辞奔波,对社会安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祠堂文化作为地方传统文化,是最具个性特征的文化,有着突出的地域性,它所承载的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不少村两委也不失时机地引导祠堂活动,发挥祠堂文化以德育人功能,培育时代道德风尚,为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祠堂阵地作了有益的探索。摒弃祠堂内的菩萨、神位等东西,在祠堂举办成年宣誓仪式、尊老爱幼、移风易俗教育等宣传教育活动,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如设立计划生育婚前新风先进文化“七室一栏”,即计生电教室、图书室、阅览室、书画室、活动陈列室、功德榜室、计生戏曲宣传排练室、计生宣传栏。不少祠堂引入功德榜、能人榜、好样榜、寿星榜等五榜,评选表彰各典型,一年一评,未上榜的见贤思齐;有条件的祠堂可设置阅览室、电视室、棋牌室等活动场所,平时对居民开放,节假日可举办象棋赛和书画展等文娱活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特别是乡 风文明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保留古老的乡村祠堂风貌,发展旅游和休闲观光业。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日趋富裕,对年代久远、保存较好、具有一定建筑文化价值、体现地方特色的农村祠堂,加以保护和整修,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方,以祠堂为中心进行的旅游景点开发以及展览馆、博物馆的改造。通过大量的报道,图片或文字展示等,让民众加深了对祠堂历史、文化、建筑审美价值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村民对祠堂的保护意识。其合理的利用与开发不仅有利于文物的长久保护,并拉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当代的祠堂其名称或许还沿用了旧制,但它们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祠堂变为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传播的阵地。在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正确认识祠堂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性,继承和弘扬祠堂文化成为研究当代农村建设的新课题。当今中国祠堂兴建的原因经济发展——兴建祠堂的经济原因

(1)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增长了。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大量农民进程务工,不少打工农民赚到了大钱。党和政府又重视“三农”问题,在农村实行“免征农业税”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惠农政策,我国农业和农村有了巨大的发展,农民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农民有了钱,就为祠堂的兴建提供了资金来源。

(2)草根意识——兴建祠堂的文化因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开放的文化指导方针,使得人们的儒家思想观念回潮,从而激发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家族观念。中国农村宗族文化在当代虽有演变,转型甚至消亡,但是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根深蒂固。它都会有一个不变的内核——对血缘原则和“报本敬宗”理念的坚持。“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的思想在农村流行。催生了农村宗族文化的复兴与转型。祠堂作为农村宗族文化的载体和本村或者本堂的心理场域,在农村有着重要的地位。

(3)族谱

族谱是教科书,各宗族的族谱多通过叙传、碑记等记叙历代祖先出类拔萃的事迹,如显宦名儒、孝子顺孙、烈女节妇等,为后人树立起效法的楷模,以激励后人奋发努力,耀祖光宗。宗谱家谱的修订,严格地梳理了本宗族的血脉源流关系,达到明彝伦、序昭穆、正名份、辨尊卑的目的。族谱不仅是对宗族历史时间的叙述,而且要通过其严格的入谱规则和谱式图序确定宗族成员的界限和等级,表明宗族成员的血缘和身份组织关系,同时通过族规族训完成对宗族成员的道德教化和管理。

(4)祠规民约

族规是宗族权利的具体体现,具有劝谕和强制的作用。由于祠规禁止族人有违法社会公德的行为,加强了家庭道德和行为的纯洁性,起到了劝善扬恶的效果。家法族规规定遵纪守法、尊长敬老、自尊自爱、孝顺父母、教育子孙、和睦相处、重家庭、讲信义、保护共有族产、腔调责任义务、重视血缘亲情与血族关系、极力维护稳定的政权、反对社会动荡等,这些内容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目前基层政府工作中的某些薄弱环节。现代各宗族组织的家法族规,虽不能像封建社会那样规定对其族人实施各种惩罚,但在注重教育感化的基础上,普遍强调以惩代罚,各种经济制裁、名誉惩罚还是存在的,如训斥、赔礼道歉、罚款、记过等,这种惩罚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国家现行立法中惩罚体系的内容,对我国现行法律加以补充。

3、祠堂教化功能的体现

(1)集体意识和民族认同的培养

以宗祠为中心在本宗族人中开展的纵向活动,主要是祭祖;以宗祠为基本单位与远宗开展的横向活动,主要是联宗。这些祭祖和联宗活动,所追求的实际上就是对同宗文化的认同,宗祠每开展一次这样的活动,都会强化宗人的集体意识和民族心理,并将这种文化心理积淀传输到下一代。尤其是宗祠开展的横向联宗活动,其着力证明公祖、校正班辈、再立相碑,这都是对民族文化认同心理的有力刺激。

(2)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祠堂承担着个体社会化的功能。祠堂祭祀是一个精神联系的纽带,通过祠堂祭祖活动,加强了血缘关系,联系了族属感情,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别是通过祭祖强调了家族内部上下尊卑伦序,宣传了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提倡了子女对父母、子孙对祖先的孝道。通过祠堂祭祀之礼,外则教之以尊君长,内则教之以孝其亲。这样家族的儿童成员从幼年起,长幼之序,孝悌之礼等礼仪就在其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另外,通过祠堂的祠规、族规的制定和族规的执行宣传封建礼法,维护了封建伦理纲常,很多家族成员改邪归正,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族中的每位成员也都明确了自己的社会角色。

(3)文化传递与选择

礼堂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物化现象。它的建筑规模、格式包含有向后一代灌输一种文化意识的内涵,这在宗祠内的灵牌、堂号堂联尤为明显。

(4)道德法制的教化

祠堂是祖宗神灵所依的地方,这里有祖先对子孙的审视,族长在这里代祖宗立言,对犯错子孙进行惩罚,同时也对其他子孙有警示告诫的作用。祠堂是传统伦理道德的载体,对社会越轨行为起控制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是一种规训和惩罚的空间。

随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的复兴与继承、发展,面对现代文明发展而产生的一些问题(如墓地开发、能源短缺、环境破坏、道德迷失等),祠堂的兴建与发展,对于祭祖、循礼、教化、规范、维系人们道德与忠信起到巩固作用。在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上要继承传统章法,也要发扬现代设计理念。既要有他的特有功能,也要加强公众的参与性,使人们在现代文明快速节奏中心灵得以归宿。我想中国祠堂文化的复兴与发展,建筑兴起,定当与西方教堂相媲美,成为千古经典。

第二篇:祠堂功能说

祠堂功能说

一、吴之光说祠堂五大功能

常州著名文史专家、常州祠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之光说,祠堂有五大功能:一是尊祖敬宗,纪念祖先的场所,发扬祖先的爱国主义,艰苦创业的精神;二是寻根问祖,接待来访,联络宗亲的场所,加强民族团结,发扬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三是道德教育的基地,通过祠堂文化内涵,匾额、楹联、碑记,以及族规家训,如爱国、孝悌、敬业、诚信、友善,勤劳、俭朴等道德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等,发扬文明道德、和谐友好新风尚;四是陈列书画,阅读书报,增进知识,联络感情,增进宗亲邻里情谊,喝茶聊天休闲,发扬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五是民俗文化、民间收藏的陈列馆,收藏陈列旧宗谱、旧碑记、旧石器、旧家具、旧农具,是新旧历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修缮祠堂的工作刻不容缓。

二、祠堂的功能 ——百度文库

一、祠堂初始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怀念祖先,寄托先人的精神,给所有的子孙一个根,让所有子孙知道自己是什么人的来历,不至于迷失。如祠堂内的世系周表,牌位塑像,族谱家谱等,我们从中可了解到家族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由于宗祠用于供奉祖先的较多,又有牌位塑像,人们长期在宗祠内烧香念经祈求老祖宗保佑,常言道百善孝为先,为了奉先思孝,也为了承先启后,不忘根本,因此,祠堂往往香火不断,成为人们祭祀祖先的场所。

二、宗祠的另一种功能为族人修谱、文化研究的场所。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现在不知道自己上三代祖宗名讳的人为数不少,更谈不到自己是哪支哪房,所以宗祠文化研究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断线,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三、在新时代的今天,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宗祠又有了新的价值标准。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利用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祠堂的现状

建国后,随着宗族制度的衰落,祠堂人为破坏不少,特别是“大跃进”和“文革”期间,借扫“四旧”之风,很多祠堂被当作工场拆除,没有被毁环的,经历风雨侵蚀,也破旧不堪,再加上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又有不少祠堂拆建为商铺或住宅,直正保留下来的祠堂不多。祠堂是我们祖先的“根”,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自己的“根”。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寻根热的兴起,族人的凝聚力在不断加强,全国各地对文物古建筑祠堂越来越被重视,兴起一种祠堂兴建维修保护热潮,这对建设和谐团结的乡村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祠堂的功能是什么?

徜徉在徽州的古村落,都能听到村中的老人述说着仿佛并不遥远的祠堂的故事,每一次聆听都会增加我对祠堂的好奇。我在祠堂边出生,并在祠堂里上学、长大,如今祠堂给我的印象不再是儿时的“黑洞洞、冷冰冰,阴森森”的记忆,在家乡祁门的秀水明山间仍掩映着许许多多高低、斑驳的古祠堂。徽州多祠堂,保存众多且完好的当属祁门,现存大小祠堂150多座,其中国家级保护的11座,省级保护的2座。每一个祠堂就是一部宗族的历史,每个祠堂都是了解徽州过去的化石。今天,在高楼如春笋竟立的农村,古老的祠堂让我思绪飞扬。祠堂有什么功能?有什么作用?最初的、最本源的功能、作用又是什么? 《辞海》释为:祠堂者,祭祀祖宗或先贤之场所也。可见祠堂最初的、基本的功能、作用就是纪念先人,类似于今天的纪念馆、纪念堂。也就是说祠堂的第一功能就是纪念。纪念有固定化的陈设,祠堂都设有专门安放祖宗神位的“寝堂”,在祠堂“享堂”悬挂祖容像及彰显祖宗功勋荣耀的匾额、对联。如祁门彭龙汪氏支祠“彦兴祠”中“越国华公保障六州伟业光史册;文溪倚祖延绵万世秋尝春祺庆宗馨”的楹联,即为歌颂纪念汪氏先祖汪华;奇口郑氏总祠“一本堂”的“乡贤大夫”、“文武大宗”匾额是对祖宗荣耀的概括;武陵吴氏建邑堂的“开邑元勋”、“长史世家”和“有志成仁”匾分别是纪念祁门第一任县令吴仁欢和抗日英雄吴末法。纪念还有仪式化的程序,如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在祠堂举行祭祖仪式的时间不固定,但以春祭和冬祭最为隆重。祭祖在祠堂“享堂”即大厅进行,其仪式程序复杂,各地各祠不尽相同,但一般有以下程序:

一、仪式前准备。如推举主持人、主祭人、场地布置等;

二、仪式中。

(一)、入祠。主持人致辞并宣布开始、依次入场;

(二)、祭祀。请神位、神像、进供品、上香、上酒、诵读祭文、鞠躬叩拜、辞神;

(三)、退出;仪式后往往还有分发物品、聚餐。各环节配有一定的鼓乐。

《红楼梦》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对贾府年末岁初的祭祖作了极为详尽的描述。仪式准备:“且说贾珍那边,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房,以备悬挂遗真影像。”贾蓉还在光禄寺领了春祭的恩赏。贾珍还将乌进孝交的各物留出供祖的来。仪式程序:“只见贾府的人分昭穆排位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列站,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每一道菜至,传到仪门,贾荇贾芷便接了,按次传入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内。每贾敬捧菜至,传于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妻子,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于王夫人。王夫人传于贾母,贾母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直至将菜饭汤点传完,贾蓉方退出下阶,归入贾芹阶位之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一齐跪下„„一时礼毕,贾敬贾赦等便忙退出„„”

祁门马山叶氏宗祠叙伦堂2005年的春祭使我们了解祭祀程序更具体,其有29个环节,依次是:

1、平身祭立;

2、击鼓者发鼓三通;

3、鸣锣者鸣锣三段;

4、奏乐者奏乐三章;

5、集体排班执事者各司其位;

6、引赞者引主祭就位;

7、引赞成者引主祭东甫浣洗,西南提示;

8、执事者引主祭入观礼仪;

9、执事者引主祭行案贤礼;

10、执事者引主祭入嘱所;

11、执事者捧酒与毛沙,平身复位;

12、执事者引主祭者行初式礼;

13、执事者进酒、再进酒、三进酒、平身复位;

14、执事者引主祭者入嘱所;

15、执事者捧嘱入所,止乐读祭祖文,平身复位;

16、执事者引主祭者行中式礼;17执事者进饭、再进饭、三进饭、平身复位;

18、扫事者引主祭者入读颂辞;

19、执事者捧酒肉入古所,止乐古词,平身复位;20、执事者引主祭者行三式礼;

21、扫事者进帛、再进帛、三进帛、平身复位;

22、执事者引主祭者别位引倍祭者就位;

23、执事者引陪祭者拜祖,平身复位;

24、执事引陪祭者别位,引主祭者就位;25执事者引主祭陪祭,执事酒府服后祚,平身就位;

26、执事者启围,执事者祝围,执事者上围(围同尾);

27、执事者捧常者,捧帛捧嘱者捧嘱;

28、执事者引主祭者陪祭者焚帛,平身复位(执事者撒饭);

29、执事者退班,礼毕陪拜。祁门马山叶氏祠堂叙伦堂春祭活动程序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立祠堂目的是纪念,随着社会发展和实际需要,祠堂功能也在发展延伸。在中国古代,基层政权力量十分薄弱,官府只能管到乡镇以上的事务,社会基层虽有保甲制度,但一般只是行政管理。古代中国农村也要修桥铺路,也有不孝子孙,也有土地纠纷,也有邻里矛盾,也有杀人越贷,也有贫困生„„政府管不到、管不了,怎么办?由乡村、宗族、家族自我管理,政府予认可并支持。自我管理本宗族的诸多事务的办公场所在哪里?祠堂就成为了首选,祠堂相当于今天的村委会的房子。祠堂作为“村委会”,一可以借助祖宗之威严,一可以赋予管理权力来源的合理性——禀承祖宗遗训。祠堂的第二大功能是管理。

徽州宗族事务实行自我管理多依祠规祖训或族规家法,祠规祖训或族规家法或书以族谱,藏于祠堂;或对联匾额,悬于祠堂;或勒石刻碑,立于祠堂。祁门明正德十五年(1521年)的《奇峰郑氏祠堂记》中记载:“祠之前有一本堂,堂有规,大率视义门郑氏之旧而损益焉,祭毕有燕,燕有训,训诸族人,各唯唯而退,此其大较也。„„岁时奉祀之时,长幼燕集之际,布其家规而聆其训词。”《歙西岩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卷一《族规》中规定:“凡族人相遇于道,尊长稍立,卑幼进揖,仍立路旁,以俟其过,毋得傲忽疾行先长,以蹈不恭。”祁门《方氏宗谱》阐述了祠规家法:“如不遵者,男则罚银,女则罚布,顽刚鸣公究治,决不宽恕。”在祠堂的第一个功能“祭祀”中往往有宣讲祠规祖训这一环节。祁门赤桥方氏宗祠正厅悬有对联:“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敬五事,复五性,正五伦都从遵亲起见;修六德,敦六行,明六艺特为天地立心。”“唯诗书可以传家,能读得富文遗篇才算鉴湖真派;必忠孝乃堪名世,须各尽纳常大节无渐正学后人。”可见“尊亲重孝”“修性养心”是对方氏族人的要求。祁门历口环砂的叙伦堂的院墙镶嵌着一块大清嘉庆立的“永禁碑”和“告示”,对毁林垦荒、砍树挖根现象予以禁止并有具体的罚则。祁门彭龙光庆堂享堂右墙上嵌有一石碑,对本祠堂的管理做了规定。祁门箬坑汪氏的敬敷堂祠内碑刻最多,有11块,其中“禁”字碑就有四块:《禁止赌博》、《奉宪示禁》、《奉宪严禁》、《加禁合文》。这里特别要提祁门文堂的永赐堂的乡约家法,《文堂乡约家法》共22条,内容涉及乡约家会的安排、立户长、约正、约副,遵守祭祀礼节、祭扫维修祖坟、尊重长辈,钱粮官事、捕拿盗匪、旌表名节,处置邻里纠纷、规范山田买卖、保护风水山场等等,曾在《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徽州宗族事务实行自我管理有相应的组织。最高管理组织是以族长中心的宗族议事会,宗族议事会下还有专门事务管理组织,如文会(读书之人的聚会活动)、路会(管修路,建茶亭、凉亭等)、桥会(木桥被告毁便搭建)、养山会(禁止滥砍滥伐、护林防火)、义祭会(外流客死本地加以埋葬)等等。

徽州宗族事务实行自我管理的执法场所在祠堂。一旦族众违反族规家法,族长召集族人,大开祠堂大门,请来族长年老者和当事人的直第、旁系男性亲属,聚集祠堂的享堂,公开审理,决定犯错者进行训诫、处罚。处罚种类有许多,或罚款、罚物、罚请戏班唱戏;或革出祠堂、或族谱除名、或逐出本族、或不得入祖茔;或顶香罚跪、或竹板责打、或剁指剜目、或尖埋沉塘。如徽州族谱中有许多这样的内容:“不孝不悌者,众执于祠,切责之,痛治之”。很多影视作品对此有反映,如《烟锁重楼》,这让很多观众对族规家法有些直观的感受。

祠堂还有第三大功能是文娱,即文化活动的场所。祁门《王源谢氏宗谱》上说:“朝夕聚于斯,出入由于斯,冠婚丧之礼行于斯,若鲁署然,肃而不哗,粹而不悖,雍雍有序而不紊,诚不愧于斯堂之名矣。”宗族中的演戏、舞龙、舞狮都在祠堂中操办准备。在祁门好多的祠堂中有用于唱戏的专门固定戏台,如新安的叙伦堂、积庆堂、聚福堂古戏台和闪里的嘉会堂、敦典堂、会源堂古戏台,皆是国家级保护文物。应试中举,加官晋爵的庆贺活动也在祠堂进行。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在祠堂里操办。唱得最多当数发源于祁门的目连戏了。

祠堂的功能或作用可以高度概括两个字:教育。纪念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合约行族规,是为了惩治教育;搭台唱戏寓教于乐,是为了宣扬封建道德。在徽州祠堂的后面或旁边还往往建有族学、私塾,也是为了教育。一句话,祠堂在中国古代乡村扮演的重要角色就是教育。祠堂是古代农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平台,回忆历史,抚摸一座座古老的祠堂,想必对我们的美好乡村建设多少会有些裨益。

第三篇:浅谈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文化的功能及塑造

084020107顾嘉祺 管理学期中论文 浅谈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文化的功能及塑造浅谈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文化的功能及塑造08思想政治教育B班 顾嘉祺

摘要:

高校学生社团在长期的活动与自我塑造中,创造了其特有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它们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形成了特有的社团文化。社团文化通过影响社团成员的参与态度和行为方式,对社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笔者从管理学组织文化的视角出发,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的社团实践经历,分析了高校社团组织文化的内涵特征,阐述了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文化的功能,对社团组织文化的塑造提供一些抛砖引玉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 学生社团 组织文化 功能 塑造

一、高校社团组织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大学生自发组成的社团是高校社团文化形成的基础。高校社团组织文化包括社团活动、社团形象、社团价值观、社团精神、社团品牌和文化产品等主要方面。社团活动是高校社团文化的动态表现与具体表现,是高校社团文化中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部分。社团价值观是社团文化的核心,是社团活动实践中形成的对社团活动、成员的工作行为和社团公众形象的树立等问题的总的看法。社团精神是社团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的信念和不懈追求,是社团基于自身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在活动中长期培养形成的。社团文化产品是社团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物化形式。我们发现,高校社团文化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一)个体独特性

每个组织都有其独特的组织文化,各个高校社团作为独立的学生组织,由于其背景、宗旨、活动形式及发展模式的不同,使得其具有超个体的独特性。就拿我校来说,一百多个社团涉及学术、师范生技能、就业、环保、艺术等各个领域,学生奔着相同的理想信念、兴趣爱好参与社团生活,社团发展的价值理念、组织管理模式也各有千秋。

(二)相对稳定性

社团文化是社团在长期发展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会因

社团结构的改变或发展模式的调整而随时变化,特别是社团的精神比物质文化更具这种稳定性。我院的冬阳爱心社、旅地学院的同创社等这些社团都是云南高校中比较具有影响力的社团,其共性之一就是成立时间长,有稳定、独立的社团文化。

(三)融合继承性

每一个社团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形成的,必然会接受和继承社团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但是,社团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必须注意吸收其它社团的优秀文化,融合优秀的文明成果,不断地充实和发展自我。笔者曾在学院时事论谈社工作,发现社团的核心传承是时代精神和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而在同创社又深深的感受了社团“一家人”的文化,这些都是社团文化的优秀传承。由学校或学生社团组织的社团交流、网上各种各样的论坛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社团文化融合的机会,促进了各社团的发展。

(四)长远发展性

社团文化随着历史的积累、社会的进步、环境的变迁以及组织变革逐步演进和发展。强势、健康的文化有助于社团适应学校、媒体、外界元素的变革。社团发展的案例在我们身边并不少,我们学校的跆拳道协会等社团就是立足长远、、注重自身发展的典例。

(五)学生主体性

大学生作为客体接受高校社团文化的教化作用,接受文化环境所赋予的情感、思想、意志、价值、意义,并且最终作为高校社团文化的主体,表现为对社团文化的支配原则和享用原则,即大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创造文化、改造文化和评价文化。高校社团文化是大学生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关注人的主体需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展人的主体能力,塑造人的主体性人格。

二、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文化的功能

与其他社会组织不同的是,社团是校园中因兴趣爱好、研究方向等的一致性而组成的学生团体,成员之间最大的特点是自愿、松散、流动,它不像其他组织对成员具有强制性约束力。因而,同学对社团目标、社团文化的认同是社团真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高校社团的组织文化具有以下功能:

(一)促进社团的自我内聚

社团文化通过培育学生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成员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习惯与整个组织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相对稳固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与整体趋向,以此激发出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指向社团的共同目标而努力。高校学生社团的成员来自东西南北,来自不同的年级专业,社团的共同目标与文化让大家聚在一起,共同奋斗,而社团也不自觉地成为理想的聚集地。

(二)促进社团的自我改造

社团文化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旧有价值观念,建立起新的价值观念,使之适应社团正常实践活动的需要。尤其对于刚刚进入社团的同学来说,为了减少他们个人带有以前所养成的心理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整个社团的不和谐或者矛盾冲突,就必须接受社团文化的改造、教化和约束,使他们的行为趋向社团的一致和谐。在这一点上,主要体现于社团的组织制度、一些约定俗称的习惯促进成员的改进,从而推动社团的整体自我改造。

(三)促进社团的完善和延续

学生社团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通过无数次的辐射、反馈和强化,会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和优化,推动组织文化从一个高度向另一个高度迈进。反过来,组织的进步和提高又会促进组织文化的丰富、完善和升华。社团组织文化的形成和塑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耐心倡导和精心培育,以及不断地实践、总结、提炼、修改、充实、提高和升华。同时,正如任何文化都有历史继承性一样,一经固化形成之后,也会具有自己的历史延续性而持久不断地起着应有的作用,并且不会因为执行层的人事变动而立即消失。学生社团的人事交替流动性下社团的稳定就是这一点的最好映衬。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社团就是这样每年一换届,但它的文化却得以延续下来。

(四)促进社团成员的发展

社团组织文化对学生的社会能力有促进作用。这里所说的社会能力包括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相互沟通、竞争与合作的能力等。这些社会能力只有通过人际交往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一般说来,越是平等的人际关系,对人的社会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大。因为只有在这种人际交往中,个人才会获得模仿、展现、质疑、沟通、竞争调解及合作的充分机会。因此以平等为特征的学生社团在促进学生社会能力发展方面的潜力要大于班级和其他学生正式组织。在社团活动中,通过对活动内容的商定、活动目的的认定、活动角色的分配、活动工具的准备、活动冲突的调节及活动结果的评定,学生才逐步形成与发展自己的社会能力。

教育功能。当代大学生,面对新的社会趋势和竞争要求,积极寻求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途径。大学生的需求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多变性的特点。但是,单靠学校方面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的这种成才需求。学校也不可能动用自己的力量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这种发展需要。高校社团文化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帮助学校做好各方面的工作,通过大量的、多层次的、多方面的活动,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促进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建设,促进大学生成才,有力地化解冲突,增进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三、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

通过对社团组织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分析,我们知道其对于社团发展、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塑造一个优秀的组织文化是社团成功的基础。社团组织文化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是社团发展过程中一项艰巨、细致的系统工程。我们认为组织文化的塑造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展开:

(一)建立健全社团价值观

社团价值观是整个社团文化的核心,建立健全社团价值观是塑造社团文化的首要战略和基础。高校学生社团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关于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社团价值观要体现社团的宗旨、管理战略和发展方向,要符合社团的特点和反映成员的心态。

(二)强化社团成员认同感

社团的组织文化模式要得以发挥作用,主要要强化成员的认同感,培养一种认同意识。这种强化可以通过宣传、培养和树立典型、培训教育等方式进行。首先,是利用一切宣传媒体,宣传社团文化的内容精要,创造浓厚的环境氛围。例如,通过学校校报、学院院报、校园广播、学生论坛等内部媒体以及所在城市各种信息报、电台等外界媒体加深社团内部成员及外部公众对社团的了解。其次,可以培养和树立典型。榜样是社团精神和文化的人格化化身与形象缩影,能够以其特有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为各成员提供效仿的具体榜样。高校学生社团进行每年的社团评优、推荐优秀成员参加学校的活动等都是树立典型的重要手段。再次,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一些相关的培训,也有利于成员提升自身能力,加深对社团的认同感。例如,社团举行成员拓展培训,加强社团凝聚力,提升了综合实力。

(三)树立社团形象与品牌

社团形象是社团组织文化的直接表现,是社团对外展示的窗口,代表社团运作发展的思路。树立一个良好的社团形象是社团立足学校、面向社会的重要条件。因此,要结合社团的宗旨、目标、活动内容设计形象。形象的表现又分为物质形象和社团信誉。在物质形象的设计上要在社团标识的设计、活动宣传的策划等方面考虑到社团长远利益和形象。我校各社团都有比较醒目的标识,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同创社”的logo。在社团信誉上要追求诚信、拼搏的理念,展现社团特有的魅力。创立社团的品牌要由社团举行的活动打响,这是社团吸引更多同学关注、加入社团的重要前提。如“国学社”的“经典晨读”活动、“时事论谈社”的“时事沙龙”活动等,都有较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可谓“品牌活动”,这也是它们能成为“品牌社团”的重要原因。总之,只有树立形象,创立品牌,扩大知名度,增强影响力才能真正弘扬社团组织文化,立足校园,长足发展。

(四)规范化与多元化管理

在高校现有的条件下,社团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社团成员素质的竞争。社团成员流动性强,有效的管理就很重要。社团的管理思路应该增强成员的效率意识、信誉意识、创新意识,提高成员认同感和团队归属感。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的管理人才,规范化与多元化管理。其中,要巩固落实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文化,实行规范化管理就要建立必要的制度保障,在相对松散的社团组织机制中,统一明确的奖惩规章制度是十分必要的。社团可以通过制定章程,规范考勤制度、评优制度等约束、激励社团成员的行为。

(五)坚持创新开放中发展

实践告诉我们,创新则强,守旧则衰。创新带来生机,创新意味着活力,创新孕育着发展。社团要充分发挥各成员的创造精神,认真听取成员的各种意见,在价值观上重视目标创新,在发展模式上重视制度创新,在对外联系上重视环境

创新,在品牌树立上重视活动创新。创新的同时,要注重开放,学生社团要树立开放意识,努力打破院、校、地区和国家的界限,加强学生社团之间的联系、协作与交流,积极进行跨校际交流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社团自身发展,提高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李立夏.高校社团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理论导报,2010,(3).[3]马作宽.组织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4]王晓翌,杨静怡,刘荣.加强高校社团组织文化建设 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J].中国经贸导刊,2009,19.[5](美)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2008.

第四篇:祠堂与祠堂文化

祠堂与祠堂文化

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后来,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最早由于发族尚不多,便先置祠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渊源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祠堂及祠堂文化

过去当我们游惠山,走到五里街,经过锡山旁的绣嶂街。就到达惠山头山门“九峰叠翠”的拱圈山门,这一带,都是名门钜族的祠堂和先贤功臣的专祠,沿街开满了惠山泥人店。

一、祠堂的由来

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当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简单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惠山古镇一座座高低错落、依山而建的祠堂建筑,就是千百年来以无锡的世家望族为主的各宗族,长期在这里进行宗祠文化建设所留下的历史遗迹。按照古代的礼仪.凡祀帝王先师的祠称为宗庙.而祀公候、先贤的称为祠,这些宗祠均为官庙公祠。只有宗族为先祖所建的祠庙,才是通常真正意义上的祠堂。

在河南殷墟巳发现目前最早的宗庙祭坛遗址.历史上早在商周时的青铜器时代,就开始有祠庙祭祀之制,大量遗留至今的青铜器中,许多就是属于祭器之类。追远报本、祠祀为大,当时是有很严格的规制的:天子七庙、诸候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普通老百姓是不能随便建庙立桐的,即通常所称“庶人无庙,祭于其寝”,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居室内祭祀祖先。这类古老的宗祠,在意山祠堂群中不多见,主要有楚春申君庙、吴泰伯庙及陆羽祠等。他们的真正意义在于纪念性质.直到明代嘉靖年问,朝廷才允许民间联宗立丰司,具明显的宗法家族特征,普遍称作祠堂,专门用于同姓家族祭祖之用,于是在惠山这块风水宝地上,捌堂建筑开始象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出现了牌坊高耸、柯堂林立的局面.至清代更盛。无锡望族多以能在惠山取得一席之地立祠为殊荣,被看作是一种显贵的门阀。

每姓必建柯堂,必安先祖,名门、大族还建多处.如杨、顾、朱、王诸氏。又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别。较多的祠堂附近,就是他们的祠田、祠产.上河塘、惠山浜一带祠田尤多。

二、祠堂的主要功能

(一)祠堂既然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那么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会,齐集桐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通过祠堂祭祀,使旗人常瞻仰先祖仪容,唤起家族团结.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形成和维系宗族制度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维护和巩固族权地位,即通过敬宗以收族。古人认为祭祀乃“国之大事”,列为五礼之首。祭祀务在孝敬,以尽报本之诚,十分讲究祭祀气氛的庄重肃穆。古代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经过祭祀仪式后可以附于神主牌位之上。所谓神主就是一种嵌在木座上的长方形小木牌,有的白底黑字,有的红底黄(金)字,上面写着某某祖先的名讳、生卒年月、原配继配姓氏、子、孙、曾孙名字,每一对祖先一块.它被认为是始终活着的祖先。祭祀祖先就是祭祀祖先的神灵.宗庙内祖先的神主排列顺序是“左昭右穆”。始祖居中,始祖以下的男子隔代交替为昭穆两列:即始祖以下一、三、五等奇数代为昭辈;二、四、六等偶数代为穆辈。昭居于始祖之左,穆位于始祖右边。在祠堂的寝堂内,唐宋以后流行立先祖塑像,明清则流行挂先祖画像轴,民国时期开始挂考妣照片。

祠堂中祖先神主的供设。祠堂是祖先的神灵所聚之地,所以祠堂里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大殿正中设正龛,左右各设配龛。它像附着在墙上的小殿阁.神主摆在阁中,前面用帷幕掩饰,后来有的用大长

方形术桌,将神主摆设在桌上。一般的家柯正龛往往是供从现在的长辈算起的考(父)、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五世后则将神主迁到配龛上去。始祖是百世不迁的,永远摆在正龛上。古代为了增强血缘、宗族关系之间的团结,做到全族俱荣,利害与共,所以祭祀祖先活动比较多,以东汉为例:

正月初一祭拜去世的父祖、敬酒会食;

二月社日祭土地神,祭奉鲜菲先祖;

三月 开春向同族人救济义举;

四月清明祭扫,踏青;

五月、六月、八月用新鲜时物祭奉祖先;

九月 向全族中孤寡病老救济慰问;

十月 宗族人带头再次救济义举;

十一月 用白狗、黄米糕祭祖;

十二月 腊日用猎获禽兽作年终祭品。

惠山祠堂的祭祀也都有定例,并且逐步简化为春秋两祭。

但在每年新岁,定例初一日点烛焚香.初二日启门一日、子孙瞻拜先祖。

春秋两祭,于三日前洒扫桐堂,铺设洁净,以照诚敬。族众于祭日的清晨务必风雨毕集,不少宗族禁止妇女孩童人祠与祭。

祭祀开始,族众应依照辈分列队。

祭礼:各祠堂有所不同,如太湖叶家祠堂《条宗祠规则》上规定为:祭筵一席,杯筷十二双,熟香半斤,半通烛一对,四两烛一对。茶食十六色,荤肴十碗.小食十六色,三牲一副,高藁五柱,果盒一具,蒸卷五碗,小馒头五碗,总饭二碗,风糕五碗,大馒头二碗。茶汤各十二盏,锡箔六块,楮帛十提,千香三股,百鞭一串,双声廿个,鼓手五名,极尽铺张.祭祀隆重。

祭祀时.主祭一人,长抱马褂。襄祭二人,立于左右。

诵(即今司仪):众向前走三步,揖、跪。呼: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襄祭持酒爵给主祭.主祭放于案,立于左右。

诵呼:起、平身复位,众起立退三步立于原处。反复三次。第二次称亚献爵,第三次称三献爵。此为三跪九叩首之大札。

读祭文:过去往往都有固定的祭祀祝文。如惠山钱武肃王祠因为祀主是吴越国国王钱鳄,所以按例每次开祭.都要读祝文.先官祭。

官祭的既定祝文为:

维岁某于某月朔越某日某于无锡县知县某金匮县知县某谨以牲礼之仪致祭于敕封诚应吴越武肃王之灵日惟

王崛起于临安保障吴越横江跨海,恪遵画一之规,禁暴锄奸,爰著三之节,籍郡县而请吏,息兵革以宁民,馨香于以酬庸.忠孝永堪作则时维仲谨奠牲醴以

文穆王忠献王忠逊王忠懿王 配 尚飨 后家祭,家祭的固定祝文为:

维岁某于某月朔越某日某于某裔孙某等谨以清酌

庶馐之仪敢昭告于始祖

敕封诚应武肃王盟继世

文穆王忠献王忠逊王忠懿王及迁锡之祖

晋宗公尚父公之灵曰 于戏物重本原畴之追远之念事,维修举永崇时享之仪,望苕溪一水迢遥,财贸由越境以展孝卜,惠麓而九峰耸,爰即古以分祠。本朝之宠锡特隆。吾祖之忠贞,如在二戊褫膻垂祀奠于绵绵六望俱昌,衍宗支而奕奕。谨陈牲醴各懔见闻干戏。尚飨!祭祀结束,多数宗族都在祠堂中设宴,这叫享胙或饮胙,入座时不能颠倒尊卑长幼之序。享胙时,有些宗族还具体规定r菜肴每桌十样和每席只派酒两壶,饮酒习:许超过互小盅,饮胙后向族众分发胙肉、馒头之类,这叫散胙或称“散福”,年高德昭或有功于族的族男子,以及守节的寡妇等,能得到“增胙”的奖励.而违反了家法族规者则会受到暂时的直至永远的“革胙”之罚。

(二)祠堂的另一种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谱、纂修宗谱。宗谱是一种通过记传、论志、图表等形式,将宗族的血缘亲疏、辈分、家规、家法等情况和谱系等记载下来,以为本姓宗亲们掌握、遵照的特殊史籍:宗谱是一个家族的档案,它对本家族的族产、人口等情况有完整的记录;家谱又是家族的成文法律,它为处理家族内部事务提供依据;宗谱也是族人身份和辈分的凭证,族人可凭借宗谱“明世次,序长幼”确定自己在宗族中的地位,并获得相应的权利;对一个家族来说,宗谱有教化、敬贤、理政、信史等功用。有些

族务如祭祖、扫墓、认亲等.也需要依据宗谱来决定,因此宗谱也成为家族的行事指南。正因为宗谱对一个宗族来说具有如此特别的意义,所以宗族注重宗谱。谱阅十年或二十年以上必一修(义称续谱)。按照惯例,十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这个任务在祠堂里完成。在族长的主持下,组织有一定声望的族内文人进行修谱,以弘扬先辈祖德,家谱修成后,先请名人作序,送官府审查后再行刻印。家谱刻印完成,这是全家族的一件大事.通常要在祠堂里举行祭潜仪式,将一份家谱供在祠堂。其余按编号分给族人领谱保藏,家谱一般是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掌谱人由房长充任.

或推本房之贤能者为领谱人。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有严格的要求,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的木匣.供于柑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能霉烂,不能遗失。不得随意乱放,亵渎家谱。定期交族长检查。祠堂族妊有权严厉查处造成宗谱损害的族人。家谱更不准私自誊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如果有人敢瞒众觅利,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不怠。新谱修成后.旧谱要依数缴回销毁。

(三)祠堂的助学育才功能。祠堂里.在族人所捐赠的公田中,有助的作用.专门用作对本族子弟助学、奖学或开设义学、义塾之用,通过读书走上仕途,也是光耀门庭、荣宗耀祖,提高整个家族声望的大喜事。

祠堂或义庄合办学校,校址好多借用祠堂或义庄空屋,对本族子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家族子弟如出外求学,或外出考试,还可得到一定的补助和奖励。

如无锡华氏族规规定:初等小学每人提供学杂费5元.高等小学8元,初级中学30元,高级中学50元,大学120元。学生可凭录取通知书去领取,凭成绩报告

单领取下学期学杂费用,留级者停发。此外.还提供华氏子弟出国留学的全部费用,外姓优秀学员的出国费用,经义庄同意,也如数发给,用以鼓励好学成材.为国效力。

、(三)祠堂又是宣讲学教礼法的课堂。祠堂在祭祀仪式开始之前,专人向族众进行“读谱”,讲述祖宗艰难创业的历史,定时读家法族规,宣讲劝戒训勉之辞和先贤语录。向族人灌输封建的伦理道德、纲常教,使族众了解家谱的内容,知道自己同其他族人的血缘关系。加强家族团结,按照家法族规要求去规范族众的思想和行为。

(五)祠堂还是讨论族中事务的会场。族中遇订重大兴革事宜,关系全族之厉害者,如推选族长、兴建柯堂、维修家变、购置大片族产、同邻族打官司等等,都由族长召集全体成年人在祠堂开会讨论。族众可以各述所见,但族权至上,最后决定权在族长手中.族长决定了的事,必须执行。

(六)祠堂又是家族的法庭,如果说家法族规是家族的法律。那么家法也是封建国法的补充。族长就是家族法官,可以在祠堂执行家族的法律。在柯堂里判族中违反家法或族长认定违反家法的民刑案件,从公处分惩治。族众犯法违规.小则祠堂治以家法,大则送公庭治以官刑,族长在祠堂审判由族中士绅陪审,允许族人旁听,借以教育族人。判决的实施也在捌堂.如杖责、罚金、罚苦役、公革出祠等.都在祠

堂实行。甚至有的被判死刑的族人,则在祠堂当场被打死、缢死或沉潭而死。

(七)其他,祠堂里每当风俗年节或族内重大的喜庆活动,祠堂又是全族欢庆或娱乐的场所.大一些的祠堂,通常有戏台建筑.好戏连台,既是唱给先祖们听的,更是演给宗族内男女老少们看的。

农忙收获季节,大大小小的祠堂,都成了丰收的库房或临时堆栈。还有在战乱或应急突然事件时,祠堂里也就成了本族应急指挥的中心。

由此可见,裥堂是一个地域里家族的活动中心.通过捌堂祭祖和封建宗法等其他活动,用血缘关系作纽带,把族众牢固地扭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严密的家族组织。

三、祠堂的文化意义

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权力和经济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它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国家统治集团起着核心作用,宗族地域集团及家族血缘组织也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它们在对封建法制的辅助和补充.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也长期起到所谓治国安邦的社会作用,所以它仍然是历代统治者确认的保障的一种辅助统治。到了唐、宋之后,这些家族、宗族组织逐趋严密.它在~定程度上约束和规范各地的族众、家庭和个人的思想行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这种上层建筑的基础,当然是这种传统文化的本身。祠堂文化这门博大精深的传统知识体系,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育和发展,宗祠谱蝶文化和我国的编年国史、各地方志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文化。祠堂文化所表达的内涵,其实也就是先民的传统生活中的一种记录形式,它的主体是尊贤、祭祖,是对这种思想精神的思考、理解和信仰的过程,它的范围就是一种有序的、丰富的柯堂文化,它是包容并蓄汇纳百川.又滋润万物化成一体的知识体系,体现了封建社会宗族世家、同姓地域组织内特有的地域文化.也是历代世家大族宗族文化建设所留的遗存。它具体上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以地域为标识的。其中谱牒文化里的一些优秀的家训、家乘、家规、家礼等文献中,有关立志、勉学、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训诫和爱家、爱族、爱国的思想,在普及传统文化,规范人们生活和行为方式,提高人们的文化教育教养,整齐家风,以至协调社会稳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类文化著作以族长或长辈对晚辈耳提面命的谆谆教谕的形式,把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儒家文化精神,通俗地灌输传授给子孙后代,使他们同言而信、传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如治家、齐家、教家和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大学之道”,立人、达人、爱人谅人的“忠恕之道”,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蘩矩之道”等。《史记》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而“报本之礼,祠祀为大”,祭祀在古人来说是国之大事,列为古代五礼之首,因此,无疑也是宗族的头等大事,它是组成桐堂文化的重要部分,有各种礼仪规制程式。由此产生了国史、方志、家谱等所含的礼仪、祭祀等浩如烟海、品类繁多的传统文化。此外还有昭忠祠中弘扬“崇德报功,风励忠节”纪念精忠报国之臣的爱国精神,先贤、中丞祠中宣扬“持躬正直”、“奉职公忠”的效国利民精神,以及忠义、孝悌、贞节等忠、孝、节、义思想,都包含在这个独特的文化范畴之内。但祠堂文化主导地位还是以我国忠孝仁义为本的儒家文化为主体,吸纳佛家的“无为”和道家的“修养”等思想成分。但这些文化的总根是产生于封建社会基础上的,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它之所以为历代统治者所认同和维护,显然是可以为统治者服务的,因此,从文化角度来看.几千年后祠堂文化,其内容是丰富的,但同样也十分芜杂,并非篇篇药石,言言龟鉴,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理和时代的要求进行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那些礼教和族规中要求妇女一生必须“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所谓“三从四德”使广大妇女沉沦在十八层地狱之中,以及数千年来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的惨褐烈毒,应该严肃、彻底的批判。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如大量的贞节祠、节烈坊等,可以作为这一惨痛的历史的教材。包括祠堂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基础。一些优秀的传统思想,已成为古代文明的瑰宝,流芳百世。在我国目前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传统的祠堂建筑及其文化,已经是风毛麟角.显得岌岌可危。了解这种文化,特别真正对这种文化有所研究,或是经历过这种文化生活的人们.更是在日益减少。当这种占老的文化体系逐步被现代文明所遗忘的时候.一些曾经绝迹的社会现象和行为,也许会再度重现.危害人类社会。由此,我们更应该对祠堂文化的形式及其内涵,进一步去发掘研究,去洞察和思考。通过这些文化历史遗产。人们可以托物寄情、托物寄史,托物来寻根访祖、瞻仰未来。

正如无锡籍的中国著名规划大师、首任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顾奇伟院长所说的、惠山古镇的文化意义在于:“寺祛邪、祠扶正、史致用、二泉吟、水乡行、阿福情”这种高度复合型的文化特征.它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四、祠堂的构成与一般分布规律

如前所述,祠堂对于以血缘关系聚族而居的地缘组织来说,是这些宗族、家族聚居地重要的文化、经济和政治权力中心的标志,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族、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大体七都能从宗族立庙建祠的祠堂建筑规模、档次来得以反映。因为它是封建家族制度下所形成的产物,它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发生、发展和表现:(一)祠堂建筑:它是全族祭祀的场所,是用来对族众进行尊祖敬宗为主题的礼仪宣教的所在,重在精神上教化族人。

(二)祠田族产,是全族的公产,大多由族内各界人士募捐义赠,也有的是族内某人的遗产或贤达受封爵、赏赐田产的一部分,祠田多寡不一,无锡地区有些宗族富甲一方,祠田广达数千亩之多,它主要用途之一是用来赈灾恤族、救济本族贫苦族人,它是古代社会福利保障的一种初级形式,重在从物质经济上团聚族人。

(三)宗谱、家谱、家乘等谱牒文献的编修。宗谱最直接反映该宗族及其成员的历史,它是通过对该宗族的祠堂组织、职能机构、血缘、世系、祭祀活动、宗规家训、宗族田产、娠恤义学等基本内容,作多方面的完整历史记载,使同族人明根论辈.重在维系族众的血缘联系。

各地宗祠中.比较大而完整的管理设置通常由:

宗长——主全族事;

宗子——管祭祀;

宗正——宗长协理:

宗司——掌伦纪;

宗直——处理纠纷;

宗史——掌宗族史;

宗课——掌经济: 宗干——助宗长办具体事;

宗守——宗祠管理;

桐丁——守桐人;此外有的还有坟亲(守墓人)等杂役。祠堂设置的管理机构比较严密齐全。

关于祠堂的分布问题。

自古以来祠堂祖庙有二大类型,一类为皇帝先师们祭祖的神坛、祖庙、宗祠,分布在全国各地名胜之地、以纪念属性的祭祀为主,血缘、地缘的属性次之。

另一类则是以紧密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要属性的祠堂,是全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以祭祀先祖为主要功能,并兼有其他宗族活动的功能,这类祠堂是中国广大地域普遍分布的类型,所谓聚族而居,族各有祠.每姓必须建立祠堂以安先祖。它在中国封建家族制的社会中极度发展,但它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耕读文化为特色的,所以无论在热闹的城镇,还是穷乡僻壤,也不管是在封闭的荒村野岭,还是在发达的水乡村邑.只要那里存在同姓血缘体系的地缘组织或集团所形成的居住聚落、村舍,那里就必定有祠堂存在,虽然祠堂形式各异,但它们总是以分散式的、星罗棋布的总体分布格局为主,是中国大地上祠堂分布的基本特点。这是因为宗族制的首要条件是聚族而居,而这种条件主要在全国的山区、农村占绝大多数,祠堂分散分布在广大农村的特点,它和聚族而居的族众基本上是从事封闭式农业生产,过着千年不变的耕读渔樵生活有着必然的联系的。现在我们可以在皖南山区、徽州城里,看到精彩的徽派桐堂建筑;在浙江闽南青山绿水的乡村田原,见到宏伟优美的祠堂建筑,仍比较完整的保存在山野村落之中。

总之,一般祠堂的分布规律是以分散为基本特点,祠宅聚合为常规分布形态。

虽然随着封建家族制度的消亡,祠堂的发展也打上了句号。但是作为我国的一种有特色的传统建筑类型,以及它们所包涵的有益的、进步的祠堂文化和封建礼教中的许多残余,都将作为历史文化的遗存,辩证的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让后人受到启迪和教育。

第五篇:键盘的功能及分类

键盘的功能及分类 键盘的功能及分类 键盘是一种最常用的输入设备,它是一组按键的集合 从功能上可分为数字键和功能键两种,它是一组按键的集合,从功能上可分为数字键和功能键两种,键盘是一种最常用的输入设备 它是一组按键的集合,作用是输入数据与命令,查询和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实现简单的人机对话。作用是输入数据与命令,查询和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实现简单的人机对话。键盘的分类(a)键盘按照接口原理可分为编码键盘与非编码键盘两类。这两类键盘的主要区别是识别)键盘按照接口原理可分为编码键盘与非编码键盘两类。键符及给出相应键码的方法。键符及给出相应键码的方法。编码键盘主要是用硬件来实现对键的识别; 编码键盘主要是用硬件来实现对键的识别; 非编码键盘主要是由软件来实现键盘的定义与识别。非编码键盘主要是由软件来实现键盘的定义与识别。(b)键盘按照其结构可分为独立式键盘与矩阵式键盘两类。)键盘按照其结构可分为独立式键盘与矩阵式键盘两类。独立式键盘主要用于按键较少的场合,矩阵式键盘主要用于按键较多的场合 矩阵式键盘主要用于按键较多的场合,独立式键盘主要用于按键较少的场合 矩阵式键盘主要用于按键较多的场合,也称行列 式键盘 本此设计采用的是非编码独立键盘输入,下面着重介绍一下独立式键盘: 独立式键盘的按键相互独立,每个按键接一根 I/O 口线,口线,独立式键盘的按键相互独立,一根 I/O 口线上的按键工作状态不 口线的工作状态。因此,口线的电平状态,会影响其它 I/O 口线的工作状态。因此,通过检测 I/O 口线的电平状态,即可判断键盘上哪 个键被按下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