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孵化器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精)
孵化器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一、孵化器的定义
孵化器,本义指人工孵化禽蛋的专门设备。后来引入经济领域,指一个集中的空间,能够在企业创办初期举步维艰时,提供资金、管理等多种便利,旨在对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和创业企业进行孵化,以推动合作和交流,使企业“ 做大、做强”。
美国孵化器专家鲁斯坦-拉卡卡认为:企业孵化器是具有特殊用途的设施,专门为经过挑选的知识型创业企业提供培育服务,直到这些企业能够不用或很少借用其它帮助将他们的产品或服务成功地打入市场;企业孵化器在中国也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它通过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支持,进而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
二、我国孵化器发展概述
自1959年第一家孵化器“贝特维亚工业中心”在美国诞生至今,孵化器行业走过了近50年的发展历程,截止2006年全美孵化器数量约1200家,为美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和新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第一家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中心创立于1987年,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
我国企业孵化器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进入稳定发展期。据《2013-2017中国企业孵化器产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每年都有新增企业孵化器。截止2010年底,我国企业孵化器已由2000年的164家发展到894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孵化器大国。
中国企业孵化器提供的服务整理为以下四类:(1)一般性服务,包括场地、商务设施等;
(2)管理咨询服务,包括一般性商务代理服务和制定战略、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市场分析、专业知识培训等;
(3)投融资服务,包括协助获得政府资金、申请担保贷款、直接向企业进行投资、与风险投资结合等;
(4)专业技术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投资服务是孵化器核心服务功能之一。
三、北京市孵化器发展概述
北京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基本涵盖了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及高效节能、环境保护、航空航天、新农业等主要技术领域。
重点集中在电子与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及光机电一体化四个技术领域,并以生物医药、新材料两个技术领域发展成熟度较高,具备形成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潜力。
科技资源组织能力方面:目前,大部分孵化机构已在新
材料、生物医药、空间信息、先进制造、中医药现代化等领域初步建立了科技条件平台,不少孵化器还成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试点单位,实现了科技条件向孵化器、大学科技园有效流动和集聚,为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成长提供了专业支撑。
专业孵化器的建立呈现出创办主体多元化、优势资源组合化的特点。多种资源优势相结合,一方或两方为主体,产权明晰,实行企业化运作。
按照创办主体和投资主体划分,分为以下四种:
1、政府主办型
政府主办型孵化器为成立最早的一批孵化器,多位老牌传统孵化器,并以事业单位形式存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及相关政策的引导,此类孵化器逐步完成由传统综合型孵化器向多专业复合型孵化器的转变,具有相当强示范和带动效应。北京市以北京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海淀创业服务中心为典型代表。
2、大学、科研院所主办型(学研型
此类型孵化器可充分依托大学、科研院所的技术、科技条件优势,为在孵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有利于初创型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的攻关,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此外,学研型专业孵化器的创办,有利于大学、科研院所各项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进
程。北京市此类型的专业孵化器有:北航天汇、科大方兴、神州空间、科方创业、利玛、中农大、启迪创业、交大、理工创新、泰思特、中自、北方车辆、京仪。
3、企业主办型(产业型)
企业主办型孵化器分为国企和民营企业、投资机构创办两种。这种类型专业孵化器更加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动各方资源,与大学、科研院所及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建立广泛的联系,通过机制的不断创新,整合各方资源,为在孵企业提供市场化服务。北京市此类型的专业孵化器有:均大高科、奥宇、博奥联创、华海基业、超导园、汉朝大成、建科兴达、信创宇轩、汇龙森、药谷一号、方和正圆、京海、中关村软件园、北内、中关村生命、华商臵业、中关村国际、康华伟业、新材料、集成电路、普天德胜、昌科晨宇、金丰和、北医联合。
4、混合型
混合型孵化器主要由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及投资机构(包括外资、合资企业及海外投资机构)多种投资主体共同投资建立,整合多方资源,充分以市场为导向,从在孵企业需求出发,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化服务。北京市此类型的专业孵化器有:赛欧、奥科兴源、中关村兴业、高创天成、八六
三、海银科、信创宇轩。
按照服务、运营模式大致分为几下四大类运营模式:
1、技术转移型
以技术转移为特色,辅之以投融资功能,发挥服务联盟的优势,加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可简化为:技术转移+投融资+服务联盟。这类专业孵化器主要都是依托大学、科研院所建立的专业孵化器,将自身系统的科技成果进行成果转化。如科大方兴、科方创业、中自、北理工、北方车辆等。科大方兴孵化器的主要工作是促进北京科技大学科技项目的产业化,孵化器利用自身资金和科技园的孵化基金,依托学校资源和自身对技术市场的判断能力,选择企业或项目进行投资,帮助优秀科技成果跨越资金链条的“死亡谷”、推动学校研发资源的的技术转移工作,进而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这种运作模式,在科技资源丰富的孵化器中,具有代表性。
2、技术服务型
这种模式是孵化器结合在孵企业的技术需求,建立专业技术平台,对企业开展测试、化验、技术培训等多种技术服务。在这类孵化器中,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发挥了非常突出的作用。这类运营模式在北京市的专业孵化器中普遍存在,只是各自的服务重点有所不同。
如华海基业孵化器是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创建的孵化器,它把创业培训与专业技术平台和投资(即采用信用投资的方式)进行了很有创意的结合,充分体现了民营孵化器的灵活
机制。它在成立之初就瞄准石景山的数码娱乐产业,选择了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同时广泛聚集各种数字产业化资源,这就奠定了华海基业孵化器迅速发展的基础。
博奥联创孵化器建立了专业的科技条件平台,包括光电测试中心、中试洁净室和机电中试车间,其中由北京市科委支持建立的洁净室,同时供赛普瑞特等多家在
孵企业共享使用,为企业节省了大笔资金;还可为创业企业提供产权策划及知识产权保护服务。
汇龙森善于整合资源,市场化程度较高,同时它为企业开展技术外包服务工作,体现出很大的灵活性,这与汇龙森的民营机制有重要关系,也与汇龙森管理高层有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团队整体运作水平高有关。汇龙森还开辟了新的孵化领域,与北京信威、六合万通、WAPI 联盟等合作建立了无线数字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通信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3、产业链型
这种类型的孵化器一般依托大公司的背景资源,对一个技术领域内上下游资源进行整合。进而形成对研发、中试、生产、销售等整个产业链的孵化,这种孵化模式基本锁定了在孵企业的市场风险,有利于在孵企业快速形成产业化通道,用公式表示即:专业技术平台+生产基地+市场网络。
如均大高科是九州通集团建立的孵化器,依托大企业的
优势,它形成了集医药研发、生产、市场营销及产业发展为一体的产业链,上中下游“通吃”。这种“贸工技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为均大高科孵化器在对企业服务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切入点。这种孵化器模式是大型企业建立孵化器的比较典型的模式。
4、投融资型
这种模式是以投融资为主要服务内容,又辅以一定的专业技术平台,主要在若干技术领域内投资,因此还是表现出很大程度的专业性,可以简化为:投融资+专业技术平台。投融资型孵化器的成功有两个先决条件。其一是孵化器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较强的融资能力,另外则是有充足的可供投资的技术项目或创业企业源。在此情况下,孵化器可以通过经验丰富的投融资管理团队,利用资本运作手段开展投融资服务。但此类运作模式为保证投资的安全合理,不会将资金都投向小企业。其特征会促使其很快超越孵化职能。这类孵化器以启迪和博奥联创为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种运营模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的孵化器可能同时具备着两种以上的运营模式,尤其是综合孵化器在向专业化转型过程中,由于其实力较强,进行了多方探索,形成了复合型专业孵化器,即跨几个技术领域,又采取了灵活的运营方式。如北京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海淀创业中心等。
现在,专业孵化器多以复合型孵化器为主力。
复合型孵化器是指在一个孵化体系内,既有综合孵化器,又有专业孵化器的一种类型,这种专业孵化器可能是独立法人地位,也可能是非独立法人地位,或者是联盟形式等等,这样,复合型孵化器既具备综合服务能力,又能显著地发挥专业服务能力,这是北京地区综合孵化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很有可能代表着综合孵化器发展的一种趋势。北京创业中心、丰台创业中心、海淀创业中心、北航天汇、汇龙森、启迪等孵化器都是这种类型。如北京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在孵化器的专业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突出专业特征,集成优势资源,打造了四大专业孵化平台:国际商务孵化平台、空间信息产业孵化平台、先进制造业孵化平台、科技文化产业孵化平台。这四大专业孵化平台的建设,为全面落实科委的工作方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北京地区今后孵化器的专业化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另外还有一种专业孵化器的特殊形式--企业技术联盟 企业技术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行业龙头企业、高成长型企业、创业型企业、上下游关联企业或其他组织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等,为了适应技术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需要而产生的优势互补或加强性组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借助外部技术资源共同增加企业核心知识和创新技术,以具有约束力的契约关系为依
托,以共性技术和技术标准等为纽带,通过合作研发、资源共享、共同开拓市场等方式进行相互协作的利益共同体和合作组织。它也是企业战略联盟的核心目标之一,其更强调技术开发资源的互补或加强,并特别强调联盟成员在未来合作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和地位,因此企业技术联盟是以多种技术资源为基础的资源整合性组织。企业技术联盟是一种新的技术开发系统,一种特殊的生产和技术贸易形式,一
种企业联合打造竞争力的新兴组织形式。企业技术联盟不同于“产学研联合”或“官产学”联合,是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技术创新组织形式。
四、孵化器发展缺点
尽管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着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孵化功能不完善,融资平台欠缺和人员素质偏低等多方面的问题。前瞻网认为,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省份之间以及不同城市之间的数量差异较大。我国的大部分科技企业孵化器过于集中在东部地区及少数中心城市,没有形成面向全国的辐射效应,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孵化器事业整体上的协调发展。
其次,我国现有的企业孵化器基本上是由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大量的资金专门兴建的,硬件设施完备,收费低廉,为在孵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基本服务支持。但是,除极少数企业孵化器对企业的具体运作提供全面支持外,绝大部分企业
孵化器都无能力提供全方位的管理服务,孵化期的功能尚需增强。
此外,在债权性融资等方面,由于中小企业普遍无法提供可以质押和担保的有形资产,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健全,而银行风险规避的需要等因素,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基本上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债权性融资。
而我国现有企业孵化器的许多管理人员来自于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服务意识不够,普遍缺乏经营管理能力,缺少创业经验,也缺乏高水平的技术能力和技术依托。这就直接影响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作效率,影响孵化器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企业孵化器要进行服务方式的创新,引入社会力量为孵化器及其在孵企业提供服务,推进孵化服务的社会化。企业孵化器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于自身没有优势的服务项目,要充分发挥和借助社会机构的力量,引入专业化的服务;要探索有偿服务的方式和方法,通过有偿孵化服务促使孵化器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使在孵企业能获得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的个性化孵化服务。
第一、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仍需进一步加强探索。目前,北京市大部分的专业孵化器未能突破单一“个体化”的发展模式,孵化器之间围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所开展的合作还较为缺乏,孵化器与在孵企业之间、孵化器内部不同企业之
间的联系也不够密切。第二、孵化器的收入结构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盈利模式 有待升华。逐步市场化是孵化器发展的基本方向,专业孵化 器的盈利模式也应向资本运作与市场开拓转化的过程。随着 政府放弃主导位臵,孵化器市场化运作的进展,逐步显现出 因对运营效益重视不够、收益结构依赖于物业而收益过低所 带来的问题。第三、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人才机制有待完善。专业孵 化器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有经验、有专业能力的 人才参与孵化器的建设和管理,同时,对孵化器管理人才的 培养标准和考核标准也需要不断创新。第四、对在孵企业的认识不足。了解在孵企业成长规律 与成长阶段的关键需求,有针对性地满足企业需求是关系到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是专业孵化器功能优化的基本 内容。
五、孵化器发展趋势 专业孵化器的运营模式定义为:专业孵化器在依据自身 专业特色资源、整合外部专业资源为在孵企业提供高效益、高质量的服务方面以及自身发展方面所形成的稳定的、推动 孵化器正常运转的体系结构,这一结构由于其内部各要素之 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得到发展。专业孵化器的运营模式可以宏观的分解为服务模式和
营利模式两个方面:服务模式是指专业孵化器为在孵企业提 供特色服务的方式方法,营利模式是指孵化器自身获取收益 的方式方法,这两个方面统一于孵化器的运营模式中。综合现在国家及北京市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情况,不难看 出,孵化器的发展正在步入规范化、集约化的时代。资金情 况做为一个企业的发展命脉,投融资还是孵化器形式中不能 缺少的,而且正日趋像集团化、规模化靠拢。统观社会发展也可以发现,只有制度化、规范化才是发 展的王道。孵化器的发展也是这样。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上就是盈利点,结合知名企业的 成长也可以看出,只有切实从客户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能促 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个人最看重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一句 话:只有我的客户挣到钱我才能挣到钱。所以孵化器的发展 依然是要以能促进在孵企业的发展为中心。
六、对我园区的发展建议 结合我
们园区的现状,我觉得我们现在当务之急有五个 事: 第一是孵化器审批工作。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只有 在自身条件上做到孵化器的要求,成功申请成为孵化器才能 使我们在孵化器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有力。第二是品牌效应。我园区现在规模已经具备,应当对入 园企业设定相应入门门槛,选取有发展潜力或是国家扶持的
企业类型,优化我园区企业类别,这样可以是我们的孵化器 发展的更好并且为以后的投资打好基础。第三是各项配套服务的配备问题。我园区应当在企业孵 化服务的配套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引进优秀的服务机构和日 常服务配臵,让企业的绝大多数问题都可以在园区内得到解 决,增强企业的向心力。第四是规划我公司内部职能。根据现实在发展情况,对 公司内部部门及人员职能做出合理的调整,规范和优化工作 流程,练好内功。是企业能够切实的感受到我们是为他们的 发展在努力。培养企业对我园区的信任度。第五是园企业产品的产业链的建立。促进园区企业的很 多生意可以在我园区内找到上下游的客户,这样在提高企业 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能提高园区企业的凝聚力。撰写人:姚宗武 QQ:278389268
第二篇:钢结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调查
钢结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调查
钢结构分为建筑钢结构、桥梁钢结构等,与目前建筑领域普遍采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具有强度高、工程造价低、自重轻、施工周期短和可工厂化制作等优点,如此多优势得到广泛重视并迅速发展,从重大工程、标致性建筑使用钢结构到钢结构普遍使用,呈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兴旺景象。
一、钢结构应用现状
1.高层重型钢结构
高层钢结构建筑是往往当作一个城市标志性建筑。80年代至今已建成和在建高层钢结构达100多幢,总面积约800万平方米,钢材用量80多万吨。
北京、上海在建和新建成的高层钢结构就达到十余幢。如:上海中心大厦(在建、632米)、上海环球金融中心(101层、高492米、用钢量6.5万吨);北京电视中心(建筑面积18.3万㎡,高度为41层,227.05m,用钢量3.8万吨);国贸中心三期(建筑面积54万㎡、高度为330m);央视新大楼等(建筑面积5万㎡、高度为234m、用钢量12.8万吨)。全国每年有200-300万㎡高层钢结构建筑施工,用钢量约45万吨。
2.大跨度、空间钢结构
近年来,以网架和网壳为代表的空间结构继续大量发展,不仅用于民用建筑,而且用于工业厂房、机库、候机楼、体育馆、展览中心、大剧院、博物馆等。钢结构用量较大的工业厂房如曹妃甸钢铁基地、上海江南造船基地等,代表性场馆如2008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馆)、2010上海世博会场(钢结构用量达30多万吨)、2010年亚运会(广州)、济南全运会、深圳大运会及南阳全国农民运动会等城市兴建的体育场馆。据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统计:网架和网壳近年生产已处于趋平稳状态,每年1500座,约250万平方米,用钢约7万吨,钢结构选用的钢材呈现品种多、规格杂、用量大、强度高的特点,主要品种有:Q235C、Q345C、390D(用于地下预埋的桩柱)、Q345GJ、Q420、Q460等。
随着悬索和膜的张拉结构研究开发深入和工程应用的推广。预应力空间结构开始得到应用。杭州雷峰塔、海南千年塔、广州新电视塔(高度610米、用钢量4.0万吨)和昆明世博园艺术广场膜结构等一大批新型钢结构建筑和构筑物不断涌现。悬索和膜结构目前处于发展阶段,用量不大,国内已有多家膜结构工程公司,承担很多体育场馆、机场、公园和街道景观的设计和施工。目前高中挡膜材仍需进口(如PTFE、ETFE)。
3.轻钢结构
轻钢结构是相对于重钢结构而言,其类型有门式刚架、拱型波纹钢屋盖结构等,主要用于轻型的工业厂房棉花和粮食仓库、码头和保税区仓库、农产品、建
材、家具等各类交易市场、体育场馆、展览厅及活动房屋、加层建筑等。用钢量一般30-40kg/㎡左右(不含钢筋用量)。全国每年新建轻钢房屋800万平方米、用钢约20万吨。
4.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充分发挥钢材和混凝土两种材料各自优点的合理组合,不但具有优异的静、动力工作性能,而且能大量节约钢材、降低工程造价和加快施工进度,对环境污染较少,符合我国建筑结构发展方向。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已广泛应用于冶金、造船、电力、交通等部门的建筑中,并以迅猛的势头进入了桥梁工程和高层与超高层建筑中。
在高层建筑方面,建成了全部采用组合结构的超高层建筑——深圳赛格广场大厦,高291.6m,属世界最高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全国已建成的采用组合结构的高层建筑超过40幢之多。组合结构拱桥已建成的也已超过300座。
5.钢结构住宅
用钢结构建造的住宅重量是钢筋混凝土住宅的1/2左右,可满足住宅大开间的需求,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住宅提高4%左右。钢材可以回收,建造和拆除时对环境污染较少,符合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国家政策。
我国目前是最大的建筑市场,平均每年房屋建筑建设约20亿平方米(2009年房屋施工面积达32亿平方米),其中钢结构约占2-3%,绝大多数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混凝土结构,还有少量木结构、砖石结构及土坯房屋。近8亿平方米/年的城镇居民住宅亦如此。钢结构建筑在我国整个建筑行业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5%,而发达国家已达50%以上,住宅钢结构的潜在发展空间非常大。目前,在在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武汉、青岛等地建了低层、多层、高层钢结构住宅试点示范工程,已建成500多万平方米,用钢约20万t。宝钢在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和研究人员,在武汉、沈阳等地设计建设了多处钢结构示范住宅项目,2007年在武汉汉阳区建成了钢结构示范住宅项目——赛博园经济适用房小区,达到了世界钢协有关“国际民用建筑用钢项目”的技术要求。此外,针对提供给四川地震灾区作为过渡期安置房的60余万套活动板房,宝钢完成了板房材料利用的试点项目。
6.桥梁钢结构
各大城市将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使用钢结构较多的有斜拉桥,主要在钢箱、缆索、桥塔等部位,600米以上的特大桥梁均为钢结构桥梁。“十一五”前三年平均新建桥梁3万座/年,年平均用钢量1300万吨。据统计,目前在建高速公路混凝土桥梁中可实施改用钢结构桥梁3480座,改用钢结构后可净增加钢材用量546万吨。截至2008年底,全国59万座桥梁中
钢结构桥梁不足1%。与美国60万座桥梁中钢结构桥梁占33%、日本13万座桥梁钢结构桥梁占41%相比,差距较大。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桥塔的桥是南京三桥,仅桥塔用钢量即达1.44万吨。香港昂船洲大桥(长1018米)和苏通长江大桥(长1088米)占据世界最大斜拉桥的前两名,到2015年,中国要建5座跨海峡大桥,总用钢量为625万吨。
二、结构用钢现状
1、各地区钢结构产量
各地区钢结构产量由大到小的排序为:浙江、上海、安徽、山东、江苏、湖北、广东、四川、北京等地。上海、浙江均占总量的20%左右。
2、消耗钢材品种用量
2009钢板消耗占64%,其次是热轧型钢占15%,钢管10%,冷弯型钢及其他品种用量均在10%以下。
3.消耗钢材强度等级情况
4.钢结构在建筑房屋领域的总体应用现状
据钢结构协会2009年对钢结构重点企业的调查统计:建筑钢结构(厂房、多高层、公共建筑)为581.5万吨,占应用比例的54%,说明房屋建筑为钢结构构件最主要应用领域。以下依次为非标钢结构246.8万吨,桥梁95.7万吨、其它80万吨,塔桅72.1万吨。其中,建筑钢结构中厂房应用量居首为290.2万吨,占49%,应用情况依次为公共建筑、高层钢结构、多层钢结构,占的比例分别是:21%、17%、13%。
5.主要加工制造企业
目前从事钢结构制造加工企业全国约1万家左右,但有固定生产场所并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仅4000-5000家。
目前最大的装备制造企业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产量达120万吨;最大的建筑钢结构制造企业安徽鸿路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产量达61.5万吨。具有最大综合制造能力的中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11家子公司)2009年由于钢铁建设项目减少,产量下降到114万吨(2007年产量达到164万吨)。5家上市的钢结构公司,即振华重工、精工钢构、东南网架、杭萧钢构、中船股份(原江南重工)2009年产量达到259万吨。
截至到2009年10月通过钢结构协会认证的钢结构制造企业四批共145家,其中特级企业44家、一级企业86家、二级企业15家。
三、钢结构产业的差距及未来趋势
目前,我国钢结构业用钢仅占全国钢材总量的4%左右,与发达国家10%左右的比例存在较大差距。国产钢材基本可以满足钢结构加工需要,但在具体品种规格和性能方面与国外比还有差距,如高强度大规格超厚H型钢、高强度超厚板等。目前日本在建筑、桥梁推广采用强度Q690级钢,并已成熟采用Q960机械用钢。
钢结构发展不断推动着高性能钢材的发展,目前正在修订中的国家标准《钢结构钢结构设计规范》,拟将Q390、Q420、Q460纳入规范中,改变长期以Q235、Q345为主要结构钢的局面
2009年我国钢结构产量约为2300万吨,产值超过3000亿元,钢结构总量将保持每年9%-10%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实现翻一番,达到5000-6500万吨,占全国粗钢总产量的10%,钢结构房屋建筑占全国房屋建筑总量约15-20%左右。今后一个时期,国内钢材品种、质量、规格不仅要满足国内外钢结构发展需要,有关领域的高性能钢材应用开发国际领先;钢结构的产品、配件及配套技术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突出量大面广,产值比重在行业中地位突出的钢结构住宅、钢结构桥梁及非标、成套装备制造(包括新能源风电、核电、智能电网、三合一、海洋工程钢结构网等)的潜在市场和自主创新技术发展,促进钢结构房屋建筑质量全面提高,提高建筑物使用期限和实际寿命更加先进,促进相关配套产品、部件的完善提高,逐步使钢结构产业成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具备钢铁、钢结构强国目标。
第三篇: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前言
高速公路被誉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桥梁,是发展现代交通业的必经之路,而中国在这条路上,则迈出了非同寻常的一个个令人赞叹的脚印。我国公路从建国初的几万公里到目前的400万公里,高速公路从1984年兴建到1988年底通车的第一条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到目前拥有总里程7.4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这其中的发展历程留下了几代人艰苦奋斗的足迹,凝结了无数公路建设者们的辛勤汗水。作为一名学生和未来的公路工作的从事者,我觉得我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些公路发展的历史,更要清楚地看清现状,和探讨公路事业发展的未来,这非常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开展公路方面的学习、科研和施工工作。
第一章 高速公路概念
1.1高速公路的概念和定义
公路是指联接城市、乡村和工矿基地之间,主要供汽车行驶并具备一定技术标准和设施的道路称公路。高速公路属于高等级公路。其建设情况反映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交通发达程度、乃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世界各国的高速公路没有统一的标准,命名也不尽相同。各国尽管对高速公路的命名不同,但都是专指有4车道以上、两向分隔行驶、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公路。此外,有不少国家对部分控制出入口、非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直达干线也称为高速公路。国际道路联合会在历年的统计年报中,把直达干线也列入高速公路范畴。从定义可以看出,一般来讲高速公路应符合下列4个条件:(1)只供汽车高速行驶;(2)设有多车道、中央分隔带,将往返交通完全隔开;(3)设有平面、立体交叉口;(4)全线封闭,出入口控制,只准汽车在规定的一些立体交叉口进出公路。
第二章世界公路发展情况
2.1世界公路发展的四个阶段
目前,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速公路,目前世界各国的公路总长度约2000万公里,约80个国家和地区修建了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26万公里左右(此数据不太准确),其中美国、中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高速公路里程约占世界高速公路里程的80%以上。
回顾历史,国外发达国家公路的发展大致都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正处于第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到本世纪30年代,是各国公路的普及阶段。这期间随着汽车的大量使用,大多是在原有乡村大道的基础上,按照汽车行驶的要求进行改建与加铺路面,构成基本的道路网,达到大部分城市都能通行汽车的要求。
第二阶段从30年代到50年代,是各国公路的改善阶段。这期间由于汽车拥有量的迅速增加,公路交通改善需求增长很快,各国除进一步改善公路条件外,开始考虑城市间、地区间公路有效连接,着手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的规划,英、美、德、法等国都相继提出了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干线公路发展规划,并通过立法,从法律和资金来源方面给予保障。
第三阶段从50年代到80年代,是各国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高速发展阶段。这期间各国大力推进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规划的实施与建设,并基本形成道路使用者税费体系作为公路建设资金来源的筹资模式,日本等国为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还通过组建“建设公团”修建收费道路来促进高等级公路发展。各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干线公路网,为公路运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是各国公路提高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的综合发展阶段。这期间各国在已经建成发达的公路网络的基础上,维护改造已有的路桥设施和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系统,重点解决车流合理导向、车辆运行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以提高公路网综合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此外各国还特别重视公路环境设施的建设,在公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环境和生态进行保护,如通过居民区的路段建设防噪墙等以减小汽车行驶噪音影响,又如设置鱼类和其他动物等专用通道,保证公路沿线动物的生活不受大的影响。
小知识:截止2007年统计时美国是世界上拥有高速公路最多的国家,拥有约9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加拿大修建了1.65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居世界第三位;德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为1.1万多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其中德国1932年建成的波恩至科隆高速公路,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法国目前拥有1万多公里高速公路,位居世界第五位;意大利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为6300多公里;英国为3000多公里;日本已修建了6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目前,美国拥有约10万公里高速公路,居世界第一。如果按照规划建设,未来两年,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第三章我国公路发展现状
3.1 我国公路现状
对于拥有13亿人口和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国家而言,交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我国政府始终把发展交通运输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政府已形成的理念是“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老百姓已形成的理念是“要想富,先修路”。
一是我国公路建设规模快速增长。到2009 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386.08 万公里,比2008 年末增加13.07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1227万公里,国道15.85 万公里,省道26.60 万公里,县道51.95 万公里,乡道101.96 万公里,专用公路6.72 万公里,村道183.00 万公里。
2009年4月中国34个省市区高速公路建设情况表
2009 年中国公路建设投资也显著增长。全社会完成公路建设投资9668.75 亿元,其中公路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321.35 亿元,路网建设完成投资3214.51 亿元,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132.88 亿元。“十五”(2001年—2005年)的5年间,全社会共完成公路交通建设投资1.98万亿元,年均增长18.7%,是“九五”期间的完成投资的2.2倍,超过了建国至2000年51年的总和。“十一五”前四年公路建设总投资达2.85万亿元,已经超过“十五”投资总和的1.44倍。
2010年高速公路高速发展,4万亿投资计划显示了强大的威力。交通运输部提供的数据显示,较09年上半年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共完成投资情况同比增长40.4%,其中公路建设完成投资3627亿元,同比增长49%。沿海建设完成投资297亿元,同比增长5.8%。并且,交通部首次对外公布了未来30年高速公路网络建设规划。发布的这份名为《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明确,未来30年内,中国高速公路网络将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布局方案,建设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线和18条东西横线,形成“7918”网状格局,通车总里程约达8.5万公里。高速公路的高速发展必将拉动2010年的重卡自卸车、载货车和牵引车的市场销量增长。
交通部近日在北京举行了2011年交通工作会议。会议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98.4万公里,五年新增63.9万公里。
高速公路由“十五”期末的4.1万公里发展到7.4万公里,新增3.3万公里。而2010年全年新增高速公路9200公里左右,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近一倍。
二是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从1988 年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到2010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4 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二。
三是农村公路建设稳步推进。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公路只有59 万公里,到2010年底,全国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345万公里。全国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92.7%,东中部地区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94%,西部地区建制村通公路率达到98%。
四是桥隧建设举世瞩目。我国相继建成一批深水基础、大跨径、施工难度高的大桥或特大桥。2007 年,又有两座世界一流的桥梁建成通车,一座是36 公里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一座是世界上首座跨径超过1000 米的斜拉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这标志着我国桥梁建设已由桥梁大国步入桥梁强国。在隧道建设方面,我国相继建成了中梁山、六盘山等一批(特)长隧道。2007 年,总长18 公里秦岭终南山隧道建成,是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隧道。
第四章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规划
4.1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规划
4.1.1规划方案
交通部自2001年开始组织编制《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并于2004年底经国务院审议通过。根据《国家综合交通网中长期规划》,2010 年公路里程预计达到370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 万公里(原计划);2020 年公路网总规模达到420 万公里,高速公路将达到10万公里(原计划。按我国经济发展需求计算,届时高速公路总规模按4 车道算应达到12—13万公里左右)。根据交通部《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络相结合布局方案,我国2020 年前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以及横贯东西、纵贯南北大通道,由7 条首都反射线、9 条南北纵向线和18 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简称为“7918 网”,总规模约8.5 万公里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其中:主线6.8 万公里,地区环线、联络线等其他路线约
1.7 万公里,至2010 年规划建成5-5.5 万公里(原计划),完成60%-65%。国家高速公路规划已经明确的路线在内蒙古境内有10条主线、2条联络线、1条城市绕城环线和1条机场联接线,总里程6000公里。
《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明确说明:“国家高速公路网是按法定程序由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速公路网络。它并不是未来我国所有高速公路的总和。各省(市、自治区)围绕这个规划,还要规划修建连接国家高速公路网或主要用于地方发展需要的高速公路”。交通部于2005年2月下发《关于印发省(自治区、直辖市)高速公路规划指导意见的通知》(交规划发[2005]41号),要求各省(区、市)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各地区的高速公路规划。
4.1.2发展趋势
路桥行业一直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方向标,从1988年大陆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到现在,中国高速公路一直保持着快速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根据交通部最新公布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从2005年起到2020年,国家将斥资两万亿元,新建5.1万公里高速公路,使我国国家高速公路里程达到8.5万公里,这还不包括约4万公里左右的地方高速公路。未
来高速公路建设将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如果单靠国家来筹措解决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寻找新的融资途径。高速公路公司股票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使中国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适应了公路投资发展的需要。但这仍然不能满足公路建设的资金需求。目前,资本市场上外资及社会闲置资金充足,如能有效利用这些外资和民间资本,将为高速公路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第五章我国公路市场发展分析及机遇
5.1我国公路市场发展分析
5.1.1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差距
虽然今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初步缓解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但总体来说,我国高速公路发展仍然仍处于滞后于交通需求的状态。
第一,我国高速公路总量明显偏少。美国、加拿大国土面积与中国差不多,但高速公路已分别达到了10万公里和1.9万公里。法国国土面积仅为中国的1/17,而高速公路已达9000公里。日本国土面积很小,高速公路已达7265公里。即使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也有不小差距。
第二,高速公路未形成网络。一般来说,高速公路具有通行能力大、行车速度快、运输效益高等特点,能够形成快速、高效、安全的运输通道。我国现有的高速公路是根据总体规划分期建设的,大部分项目里程较短,分布零散,没有形成长距离的运输通道,更未形成高速公路网络,因此高速公路应有的特点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难以体现。
第三,高速公路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前在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中西部地区的部分干线公路上,交通拥挤情况十分严重,阻碍了商品流通和经济。
5.1.2依据国际经验,我国高速公路行业将在未来20年保持快速增长。
依据美国高速公路网发展的经验,高速公路形成网络的过程中,将同步带来车流量高速增长的时期,其后车流量增长基本与GDP的增长同步。因此,从2010年末我国完成5.5万公里,实现“东网、中联、西通”的目标,基本贯通“7918网”中的“五射两纵七横”14条主干线路开始,到2020年我国完成“7918网”所规划的所有8.5万公里的高速公路里程里的这段时间,我国高速公路都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从我国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发展来看,客货周转量在过去25年里的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基本与我国经济发展相一致,说明随着经济增长,公路客货周转量保持同步增长基本是没有问题的。
“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趋势,预计GDP年均增长7.5—8.5%。经济总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进程将以制造业规模快速扩张为主要特征,对能源、原材料需求大幅增加,市场活力增强,物流和人流加快,必然使“十二五”期间公路客货运输需求保持持续增长势头。
从长期来看,普遍预测,我国在2050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超过美国。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高速公路行业必将分享国民经济的增长。
第六章 现阶段高速公路建设情况总结
50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就。回顾我国公路发展历程,对比世界公路发展趋势,可以认为,我国公路交通正处于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快速发
展时期。但是,由于基础十分薄弱,我国公路建设总体上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公路技术等级看,在全国公路总里程中还有20多万公里等外公路,等外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达到14.4%,西部地区更高,达到21.8%,技术等级构成仍不理想。从行政区划分布看,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公路发展在各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总的来看,东部地区公路密度较大,高等级公路的比例也较高,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高于中、西部地区水平。
因此,展望未来,近期的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公路建设的大力投入,为逐步实现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总体战略目标,按照道路的使用功能和交通需求,重点提高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公路技术等级,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扶持西部地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本世纪末以至下世纪初我国公路交通发展的战略重点,公路行业的前景明朗,大有可为。
附录一:国家高速公路规划“7918”网
1、首都放射线7条:
北京-上海、北京-台北、北京-港澳、北京-昆明、北京-拉萨、北京-乌鲁木齐、北京-哈尔滨。
2、南北纵向线9条:
鹤岗-大连、沈阳-海口、长春-深圳、济南-广州、大庆-广州、二连浩特-广州、包头-茂名、兰州-海口、重庆-昆明。
3、东西横向线18条:
绥芬河-满洲里、珲春-乌兰浩特、丹东-锡林浩特、荣成-乌海、青岛-银川、青岛-兰州、连云港-霍尔果斯、南京-洛阳、上海-西安、上海-成都、上海-重庆、杭州-瑞丽、上海-昆明、福州-银川、泉州-南宁、厦门-成都、汕头-昆明、广州-昆明。
此外,规划方案还包括:
辽中环线、成渝环线、海南环线、珠三角环线、杭州湾环线共5条地区性环线,2段并行线和30余段联络线。
附录二:五射两纵七横14条路
北京-上海、北京-福州、北京-港澳、北京-昆明、北京-哈尔滨,沈阳-海口、包头-茂名,青岛-银川、南京-洛阳、上海-西安、上海-重庆、上海-昆明、福州-银川、广州-昆明。
第四篇:我国模具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2012年我国模具产业市场发展前景调查分析
行业:制造机械 信息来源:中华机械网 发布时间:2012-02-09 打印 转发 关闭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被称为“工业之母”。75%的粗加工工业产品零件、50%的精加工零件由模具成型,绝大部分塑料制品也由模具成型。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模具涉及机械、汽车、轻工、电子、化工、冶金、建材等各个行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常务秘书长罗百辉介绍,模具工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模具产业发展迅速,模具工业已从过去依赖进口的附属产业走向独立的新型产业。世界模具生产中心也正在向我国转移,我国已成为模具生产和消费大国,模具企业新增投资中,加工设备的投入要占80%。据统计,2010年我国模具总销售额达到112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14%以上,而全国的模具设备市场已超过40亿元以上,而且每年还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这说明我国模具行业在后危机时期获得了较好的恢复性增长,增长速度又重新迈上了二位数。
目前我国模具生产总量虽然已位居世界前列,模具企业众多,依据2008年我国工业普查资料,全国共有模具生产企业厂、点约3万个,从业人员近100万人,其中模具制造行业主营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全国共有2800多家,从业人员40多万人。但模具设计制造水平在总体上要比德、美等国家落后,具体表现为:技术含量低的模具已供过于求,而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高档模具还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诸如精密、复杂的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轿车覆盖件模具、电子接插件等电子产品模具等高档模具仍有很大一部分依靠进口。而上海市模具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德普先生在其《中国模具工业的现状和发展》一文中也曾指出中国模具落后的9个原因。
一是总量供不应求,缺少中高档模具;
二是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进出口结构不够合理;
三是模具产品水平低于国际水平,生产周期却高于国际水平;
四是开发能力较差,经济效益欠佳;
五是国家对模具工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六是人才严重不足,科研开发及技术攻关投入太少;
七是工艺装备水平不高,配套性不好,利用率低;
八是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程度低,协作能力差;
九是模具材料及模具相关技术落后。
面对问题与不足,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副秘书长王金玲认为,中国的模具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分工合作,共享资源,实现技术水平的飞跃。她表示,如果企业分工明确,实施行业自律和建立价格体系进行公平竞争,而不是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就可以集中力量解决某一领域的问题,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可降低产品开发难度。如果企业能够共享研发成果,就会减少巨额投资,而且研发速度也会有所提升。
中国的模具制造作为一个产业起步的时间不算早,但是经过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如今也初具规模,并且涌现了一些具有竞争力的模具制造企业,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模具工业最为发达、科技含量最高的区域。
专家预测,随着全球加工业重心加快向我国转移,这一地区有可能在10年内发展成为世界模具生产中心。但是无可否认,对于整个中国模具制造业而言,应当充分利用中国模具业迅速崛起的契机,通过提供相关服务达到整合资源,互相配套的目的。这样才有可能使模具业走出目前的不利境地。
工业要发展,模具须先行。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秦柯表示,模具是工业生产中极其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特殊基础工艺装备。由于模具生产过程集精密制造、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和绿色制造为一体,因此既是高新技术载体,又是高新技术产品。由于使用模具批量生产制件具有的高生产效率、高一致性、低耗能耗材,以及有较高的精度和复杂程度,因此已越来越被国民经济各工业生产部门所重视。
绝大多数模具都是针对特定用户单件生产的,因此模具企业与一般工业产品企业相比,数量多、规模小,多为中小企业。模具产品技术含量较高,活化劳动比重大,增值率高,生产周期较长,因而模具制造行业就有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均衡生产和企业管理难度大、对特定用户有特殊的依赖性、增值税负重、企业资金积累慢以及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由于模具产品品种繁多,大小十分悬殊,要求各异,因此模具企业发展适于“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行业发展适合于集聚生产和集群式发展,以建立较强的协作配套体系。这也是模具行业的重要特点之一。秦柯表示,过去模具的生产加工主要依赖钳工,或以钳工为核心的粗放型作坊式的生产管理模式,现在则逐渐被以技术为依托、以设计为中心的集约型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所替代;模具产品的传统概念也正被模具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概念所替代,比如智能模具等。
“十五”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模具行业投入较大,企业装备水平和实力有了很大提高,生产技术长足进步,CAD/CAM技术已经普及;热流道技术和多工位级进冲压技术得到较好推广;CAE、CAPP、PLM、ERP等数字化技术已有部分企业开始采用,并收到较好效果;高速加工、并行工程、逆向工程、虚拟制造、无图生产和标准化生产已在一些重点骨干企业实施。
技术的进步促使模具产品水平近年来也有了很大提高,向高端发展趋向较为明显。一些模具产品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单套模具重量达到120吨的巨型模具,加工精度达到0.3~0.5μm的超精模具,使用寿命达到3亿~4亿次的长寿命模具,能与2500次/分钟高速冲床配套的高速精密冲压模具,实现多料、多工序成形的多功能复合模具,能实现智能控制的复杂模具等等。
但从模具产需情况看,中低档模具已供过于求,而以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为主要代表的高技术含量模具自给率还较低,只有60%左右,有很大一部分仍依靠进口。目前模具总销售额中塑料模具占比最大,约占45%;冲压模具约占37%;铸造模具约占9%;其他各类模具共计约9%。
2010年模具行业的运行特点说明行业过去5年的结构调整已取得了成效,从协会了解的情况来看,可以明显看到大型、精密、高效、高性能模具为主要代表的中高档模具比例继续上升,产品水平有较大提升。在2010年第13届国际模具技术及设备展览会上,获得“精模奖”的模具共有181项,其中一等奖55项、二等奖64项,不但数量上比以前有较大增加,而且水平也有较大提高,达到国际水平的项目越来越多,创新明显,专利增多。模具进出口平均单价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也反映了我国模具行业总体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进步的情况。
2010年我国人均塑料消费量约为46公斤,仅为发达国家的1/3,这预示着“十二五”期间我国塑料制品行业仍将会保持高速发展;在“以塑代钢”、“以塑代木”的必然趋势下,工程塑料制品业在“十二五”期间预计也会维持年均15%的市场增长率。由此可以想见,在模具总量中占比最高的塑料模具,“十二五”期间也将会以较高的增长速度发展。
此外作为模具使用量最大的汽车行业,预计“十二五”期间将会以年均10%左右的增长速度发展,加上我国庞大的机动车保有量2009年底为1.86亿辆,其中汽车7619.3万辆,摩托车9453万辆所带动的维修配件市场和出口市场,我国汽车零部件也将在1.5万亿元的庞大市场基础上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由此预计“十二五”期间汽车模具的年均增速不会低于10%,包括汽车轮胎模具在内的橡胶模具年均增速将达到10%以上。
电子及信息产业也是模具的大用户,“十二五”预计将有20%左右的年均增速。
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医疗器械、建材等行业也将为模具带来庞大的市场。例如医疗器械,目前我国只占全球2%的份额,药品与医疗器械消费比只有2.5∶1,而发达国家是1∶1;美国在医用塑料方面的人均年消耗费用为300美元,而中国只有30元人民币,可见发展潜力之大。
在国际市场方面,由于工业发达国家人工成本的持续提高,迫使他们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不断把模具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我国这样有较好技术基础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跨国公司到我国来采购模具的趋势尚在发展之中,国际新兴市场的开拓也大有可为。但市场在发展中对模具的要求日益提高。比如汽车轻量化、智能成形、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航空航天、生物医学、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都是“十二五”期间国家的发展重点,围绕这些重点所需的模具自然也是模具行业的发展重点,其中有许多是需要新开发的,许多技术有待突破。要以此为突破口带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我国模具使用寿命低精冲模寿命一般只有国外先进水平的1/3左右,生产周期长,质量可靠性与稳定性较差等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问题下一步亟待解决。与此同时,我国在研发能力、人员素质、对模具设计制造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造成在模具新领域的开拓和新产品的开发上较慢,高技术含量模具的比例比国外也要低得多国外约为60%左右,国内不足40%。
模具出口突破1亿美元我们用了10多年时间,从1亿美元发展到10亿美元用了7年时间,现在出口已接近20亿美元了,可以说我国模具行业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但底数大了,要实现“十二五”五年出口翻番的目标,必须积极培育出口基地和重点出口企业。当然扩大外贸,发展出口,不单是为了达到40亿美元的出口目标,而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一任务的完成来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来促进我国的模具技术及行业综合水平的提高。
中国民营模具企业管理思考
目前我国民营模具企业规模不大,如何坚持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专业化生产道路?在王金玲看来,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技术、资金、设备等条件,确定企业的产品和市场定位,集中力量逐步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在我国模具行业中,民营企业的数量占有很大的比重。据不完全统计,仅浙江省的民营模具企业就有6000多家,一年的模具产值高达60亿元人民币。随着模具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装备条件的改善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国内外模具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民营模具企业的经营管理,王金玲提出有五个问题值得在实践中研究探索。
第一,民营模具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需要改革。
企业的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变化的。过去这些模具企业的生产设备是几台普通的车、铣、刨、钻床,老虎钳加砂轮机,一个钳工师傅带几个徒弟,实行从头到尾的“包工制”。欧、美等国家模具企业大部分也是30~50人的小企业,但CAD/CAM应用水平高,数控加工设备多,模具零部件的精度靠先进的加工设备保证,工人严格按工艺操作,每个模具零件的加工都很到位,最后钳工的装修工作量很小,一个50人左右的模具厂,装配钳工一般只有2~3人。模具企业要发展,硬件是关键。国内很多企业为了迅速发展,购买了很多先进昂贵的设备。投入很多,但不一定会有人用。先进设备的使用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为了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还要有足够的订单,否则进口设备会被闲置成为“累赘”。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模具企业没有必要投入太多成本在购买设备上,设备够用就可以。CAD/CAM应用好的模具企业,可以从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对现有的包工式的生产管理模式逐步进行改革。目前很多企业在购买ERP系统,但是这些企业都是具备一定规模的模具企业,例如南京南汽模具装备有限公司、苏州汇众模塑有限公司等,并不是所有的模具企业都需要这样的系统。无锡国盛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就曾学习外资企业先进管理理念,结合企业实际,与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联合开发,研制出以PDM为核心的CAD、CAE、CAM、CAT的C4P集成系统,进一步实现了CAD、PDM、ERP的集成,提高模具设计与制造的速度和控制能力,提高产品的研发能力。
第二,民营企业的家庭式管理方式和用人机制需要改革。
过去靠艰苦创业积累资金,买设备,建厂房,有了一定的规模,这是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到现在许多企业仍然是老公当总经理,太太当董事长或总会计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新环境,面对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设备条件的改善,面对企业规模的扩大,再沿用过去的“家族式管理”和“任人惟亲”的用人机制,看来已经是过时了。因此私营企业也要“任人惟贤”,“惟才是用”。要让有才能的人负责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和营销管理。要真正做到,只要有本事,只要能为企业创效益,不是亲属也要“委以重任”。商场如战场,把有经营管理才能、有技术本领的人放在重要的岗位上,让他“在其位,谋其政”企业才能办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模具企业如何把人才留住,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人才不流动,“一潭死水”,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作用的发挥。但人才流动过于频繁,“朝秦暮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也不利于员工经验、技能的积累和企业的发展。从当前情况看,模具企业的经理、厂长,应该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上动脑筋,想办法,把真正有本事的人留住。
第三,模具企业要坚持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专业化生产道路。
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技术、资金、设备等条件,准确确立自己的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是当前模具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我国模具企业多数是自产自配的工模具车间分厂,专业模具厂也大多数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形式。为了达到经营的目的,什么样的模具订单都可能接。外资模具企业大多围绕汽车、电子、医疗等产业的模具需求,确定自己的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每个模具厂家都有自己的优势技术和产品,并都采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许多小企业,由于坚持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专业化生产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王金玲秘书长认为,现在国内模具企业的发展要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不要盲目发展,也不要注重形式主义,要做“小而专、小而精”的企业。
第四,模具企业要在做强的基础上适当做大。
这些企业,过去都是靠自己一点一滴地积累,今年买几台设备,明年盖几间厂房,逐步滚动发展起来的。但现在时代不同了,现在是商务信息时代,互联网已走进千家万户,可为什么只是被年轻人接受,而不被中年企业家认可,为什么不利用电子商务来进行与国际性的接轨呢,让我们的企业老板不出家门就能接到国内外订单,让老外或想和你合作的厂家在网上就能找到你,何乐不为呢?我们整个台州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对网络的意识还是很薄弱,这是阻碍我们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我们要打破这个绊脚石,我们的企业老板就应该开始学习计算机,掌握互联网,这是成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捷径。
第五,注重联盟的力量。
在竞争日趋同质化的今天,产品的配套服务是企业软实力的体现,模具企业更要注重销售人员培训,注重售后服务,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创造美誉度,巩固开发市场。进入一个地域前应更多地了解市场。很多外资模具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前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以科学的数据作基础,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跟风。他们企业的选址、价格的设置都非常的科学,由此可见,成功的企业不是跟着感觉走,而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中国很多企业喜欢单打独斗,但在当下的竞争环境下,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的能力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要扩大生产,要规模化,就要构筑全球化的网络,扬长避短,与供应商、渠道商、同行联盟。这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已在目前产业集群模具产业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印证。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企业做得很好,例如葡萄牙的模具企业,通过和波音公司的合作,借此提升整个国家模具品牌的传播力,同样,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也是可以借鉴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让国外出订单和图纸,由我国模具企业来完成设计及加工制作的具体操作,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理念,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改造,努力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国内模具制造企业相比外资模具企业的优势主要还是体现在成本优势上,但这种优势会越来越不明显。国内模具企业的劣势主要体现在管理水平的落后、技术水平的落后、生产设备的落后、人才培训机制的落后等。近年来随着模具企业对先进设备的引用、先进观念的实施使得自身发展速度大大提高,但还存在不足。国内的模具企业多数存在安于现状的想法,并没有意识到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还必须不断学习,坚持创新。这就要求企业快速、标准化并且制造流行。而要达到这些就需要企业能够建立快速的反应链,进行企业的优化管理,并能以客户为导向实现对市场的敏锐把握,练好内功,达到内外兼修。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新农村建设,中国的模具市场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随着我们在寻求差异化的路上不断创新,中国模具的价值和影响力将会不断增强。
模具制造信息化智能化路径解析
模具行业发展最关键的还是用信息技术带动和提升模具工业的制造技术水平。目前,CAD/CAE/CAM技术、快速模型制造技术在模具工业中的应用,使模具的设计制造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另外,数控精密高效加工设备在模具的开发和制造水平的应用,如五轴加工机床、高速铣等也大大提高了模具行业的发展水平。
企业的信息化是指企业如何与周围环境条件相协调、开发并利用好信息资源,使生产经营活动借助信息的及时处理、顺畅流通而高质量、高效率的运作。对模具制造行业而言,其信息化内容主要包括模具制造的数字化、集成化、柔性化、智能化、制造过程的虚拟化以及制造过程的网络化和全球化。
众所周知,模具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从手工作坊式的企业成长而来,在国内模具行业目前仍有许多模具企业采用作坊式的的管理方式,在模具的交货期、成本、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层出不穷,因此使订单延期或者丢失订单失去客户的情况屡见不鲜。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落后的企业管理手段和水平,使模具企业中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只能忙于应付,企业投巨资引进的CAD//CAE/CAM系统和高档数控加工设备也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率和水平,因此多数模具制造企业缺乏与其生产硬件相当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当然这些问题也已经引起了许多旨在进军国际模具市场的国内模具企业经营者的高度重视。毫无疑问,如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我国模具制造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因此,模具制造企业要想进一步提高其管理水平,具备快速反应和及时调整的能力,没有一套先进的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是很难做到的。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模具制造企业的集成化管理,是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与其他制造行业不同的是模具是典型的按订单进行单件生产的行业,每一个订单或者说每一个模具都需要与客户进行详细的业务和技术方面的沟通,否则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损失难以估计。因此,从本质上说,模具产品是模具企业的最重要的活动对象,而生产过程是从属于模具产品并且随着模具产品的发展而变化。这样一来,模具企业信息化的根本则转化为模具本身的信息化。
而采用模具制造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共享的、一致的、忠实的进程监控平台。在信息化系统中,通过项目计划与进程监控,可以对模具的整个生命周期从确定订单到模型设计、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首次试模一直到模具修改并按时交货进行实时管理。处在生产一线的管理人员可以直接在该系统中反馈模具生产的实际进度,系统忠实地监控该项目进程的每一个任务,当某一控制点出现延期时,系统会自动发出报警邮件给相关人员,以便及早发现并予以解决。而且,对于一些关键任务,还可以让系统提前预警,以使有关人员及早准备和安排。而且模具制造企业推广信息化在提高其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高产品品质等方面有着意想不到的收益。
通过国内一些模具企业的信息化实际进程可以了解到,模具制造信息化如果能与管理改进有效结合,可以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的规范化,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把企业的管理人员从繁杂的、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对高层管理人员而言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关注企业的发展方向,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开拓广泛的市场。市场人员则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客户资源的管理,寻找新的客户。技术主管可以有时间关注模具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强行业内技术的交流,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主管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进一步提高工效,提升质量和降低成本,并不断改善。因此,模具企业应该把握住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便利与机遇,结合自身特点为己所用,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优先发展智能模具。何谓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模具?所谓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分析、决策和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智能模具也是有感知、分析、决策和控制功能的,具有传感、温控功能的冲压模具、压铸模具,具有温控功能、注塑参数及模内流动状态等智能控制手段制造的注塑模具等等都是智能模具。
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常务秘书长罗百辉曾指出,随着我国低成本人力资源难以为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自动化和智能化制造必然要成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智能模具也必将随之快速发展。用智能模具生产产品可使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更加节材、实现自动化生产和绿色制造。因此,智能模具虽然目前总量还不多,但却代表着模具技术新的发展方向,在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智能模具发展好了,必然会对促进整个模具行业水平的快速提升起到有力的带动作用,因而,在行业发展中优先发展智能模具尤为必要。
1、为新兴战略性产业服务的智能化模具:为节能环保产业服务的节能环保型模具。这类模具主要有为汽车节能减排轻量化服务的模具、通过注塑参数及模内流动状态等智能控制手段制造的高光无痕及模内装配装饰模具、叠层模具和旋转模具、多色多料注塑模具、多层共挤复合模具、多功能复合高效模具、LED新光源配套模具和高效节能电机矽钢片冲压模具等。
2、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服务的具有传感等功能的精密、超精密模具。这类模具主要有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精密多工位级进模、多腔多注射头引线框架精密橡塑封装模具、电子元器件和接插件高精密高速多工位级进模、新一代电子元器件高效多列精密多工位级进模和多功能复合高效成形模、新一代电子产品塑料零件智能成形模具、高精密多层导光板模具和物联网传感器超精密模具等。
3、为生物产业服务的医疗器械精密超精密模具。这类模具主要为通过塑料注塑参数及模内流动状态等智能控制手段制造精密超精密医疗器械注塑模具、生物及医疗产业尖端元件金属不锈钢等粉末注射模、生物芯片模具等。
4、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服务的智能化模具。这类模具主要有为大型数控成形冲压设备配套的大型精密冲压模具、为重型锻压设备配套的精密锻压模具、为清洁高效铸造设备配套的大型温控精密铸造模具、为非金属成型设备配套的大型精密塑料模具和高等级子午线轮胎及巨型工程胎模具、为大型数控折弯机和智能折弯机配套的大型精密数控可调试无压痕折弯模和智能折弯模具、航空航天及国防工业特殊材料成形模具及快速模具、用于航空航天及国防工业的特殊铸锻模具和特种有色金属冲压模具、动车组齿轮箱模具和超高速>300公里/小时精密轴承模具、军工产品的光学非球面镜片和特种镜片成形模具、塑料金属等材料超薄超精和微特零件的成形模具、为高端制造服务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快速高效智能成形模具等等。
5、为新能源产业服务的模具。这类模具主要有兆瓦级风力发电机新型浆叶模具和主轴模具及电机模具等。
6、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服务的模具。这类模具主要有新能源汽车电池模具、新能源汽车变速装置模具、新能源汽车以塑代钢和轻金属代钢模具、节能型汽车混合动力装置模具、汽车覆盖件热成形模具及多工位自动化冲压模具等。
据罗百辉介绍,“十二五”期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模具制造装备发展总目标是以发展智能化模具来带动高效、精密、高性能模具总体水平的提高,以满足“智能制造”配套要求来带动模具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总体水平的提高,使智能模具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为我国模具行业到2020年步入世界模具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为:
1、以智能化模具为主要代表的高效、精密、高性能模具的水平,中长期目标是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十二五”期末首先要使智能化模具水平能基本满足智能制造所需。具体目标为:汽车零部件多工位自动化冲压模具占其全部冲压模具的比例从目前的10%左右提高到“十二五”期末的20%左右,进而达到30%左右的中长期目标;具有智能功能的热流道注塑模具占全部注塑模具的比例从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十二五”期末的40%左右,进而达到60%左右的中长期目标。
2、以智能化模具为主要代表的高效、精密、高性能模具占模具总量的比例从目前的约35%,达到“十二五”期末的40%以上,进而达到50%以上的中长期目标。
3、不断缩短模具生产周期、提高模具使用寿命和稳定性,首先达到“十二五”期末生产周期比现在缩短20%~30%,使用寿命比现在提高20%~30%,用模具制造精细化来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
4、不断提高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十二五”期末使生产高效、精密、高性能模具的企业基本实现CAD/CAM/CAE/PDM一体化,并有40%以上企业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
5、模具自动化生产是重要的发展方向,目前尚处于试验实践阶段,到“十二五”期末争取有5家以上的模具企业可实现模具自动化生产,并在模具智能网络化制造技术、管理方面有重大突破。
三项重大工程
1、智能化冲压模具创新工程该工程主要内容集中在冲压模具的智能化上,工程目标是迅速提升这类模具的智能化水平,通过模具的智能化控制来实现产品的智能化生产,从而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适应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尤其是要适应智能制造的需要。
2、智能化型腔模具创新工程该工程主要内容集中在型腔模具的智能化上,工程目标是迅速提升该类模具的智能化水平,通过模具的智能化控制来实现产品的智能化生产,从而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适应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尤其是要适应智能制造的需要。
3、智能化模具产业化工程项目为使模具装备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必要组织实施智能化模具产业化工程项目来推进智能化模具的发展。智能化模具产业化工程主要是以一些技术先进、实力雄厚、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骨干企业为依托,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将智能化模具方面的创新成果应用于实际产品之中进行研发,并通过企业技术改造来实现智能模具的产业化,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完成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配套服务的重大任务。
“百变模具”研制成功
从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传来喜讯,该校以宋爱平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经过两年科技攻关,终于研制出杆系柔性成形新型模具。此套模具因为可以方便、快速地重构成百种形式的模具成形面,可以替代若干套模具。
据介绍,制造汽车、船舶、航天、航空、军工等产品中板料覆盖件时,需要大量的冲压成形模具。传统模具通常成本很高,且制造周期长。现在有了此类“百变”模具,便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开发与制造周期,并减少模具材料消耗,降低产品成本,特别适用于中小批量的曲面板件成形加工。
快速原型制模只需三天
模具制造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以前制造一个模具需要3个月左右,而南汽集团新技术造出模具只需3天。据了解,南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最近研发的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利用激光扫描,机器中的液体材料在三天之内可以把模型拷贝出来。这套技术价值40万美金,在华南汽集团就拥有4台。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将更多地运用到第二代,第三代名爵汽车的研究制造上。
第五篇: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哈药集团制药总厂103车间 雷中良 张晓红
论文摘要: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 drugs)或称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s)是集生物学、医学、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以组合化学、药学基因(功能抗原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产业。现在,世界生物制药技术的产业化已进入投资收获期,生物技术药品已应用和渗透到医药、保健食品和日化产品等各个领域,尤其在新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改造传统制药工业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最活跃、进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关 键 词:生物制药技术 现状 分类 趋势
有些学者认为,20世纪的科学技术是以物理学和化学的成就占主导地位,而21世纪的科学技术是以生物学的成就占主导地位。无论这种说法是否得到普遍的认同,生物技术是当今高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似乎是不争的事实。科学家预测,生命科学到2015年会取得革命性进展。这些进展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很多目前无法医治的疾病的治疗问题,彻底消除营养不良,改善食品的生产方式,消除各种污染,延长人类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社会安全和刑侦提供新的手段。有些成果还可以帮助人类加速植物和动物的人工进化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等。产生新的有机生命的研究也会取得进展。
一、生物制药现状
目前生物制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肿瘤 在全世界肿瘤死亡率居首位,美国每年诊断为肿瘤的患者为100万,死于肿瘤者达54.7万。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1020亿美元。肿瘤是多机制的复杂疾病,目前仍用早年在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治疗。今后10年抗肿瘤生物药物会急剧增加。如应用基因工程抗体抑制肿瘤,应用导向IL-2受体的融合毒素治疗CTCL肿瘤,应用基因治疗法治疗肿瘤(如应用γ-干扰素基因治疗骨髓瘤)。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NMPs)可抑制肿瘤血管生长,阻止肿瘤生长与转移。这类抑制剂有可能成为广谱抗肿瘤治疗剂,已有3种化合物进入临床试验。免费论文66 wen.com网 神经退化性疾病 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脑中风及脊椎外伤的生物技术药物治疗,胰岛素生长因子rhIGF-1已进入Ⅲ期临床。神经生长因子(NGF)和BDNF(脑源神经营养因子)用于治疗末稍神经炎,肌萎缩硬化症,均已进入Ⅲ期临床。
美国每年有中风患者60万,死于中风的人数达15万。中风症的有效防治药物不多,尤其是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更少,Cerestal已证明对中风患者的脑力能有明显改善和稳定作用,现已进入Ⅲ期临床。Genentech的溶栓活性酶(Activase重组tPA)用于中风患者治疗,可以消除症状30%。自身免疫性疾病 许多炎症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4000万,每年医疗费达上千亿美元,一些制药公司正在积极攻克这类疾病。如 Genentech公司研究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E用于治疗哮喘,已进入Ⅱ期临床;Cetor′s公司研制一种TNF-α抗体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达80%。Chiron公司的β-干扰素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病。还有的公司在应用基因疗法治疗糖尿病,如将胰岛素基因导入患者的皮肤细胞,再将细胞注入人体,使工程细胞产生全程胰岛素供应。冠心病 美国有100万人死于冠心病,每年治疗费用高于1 170亿美元。今后10年,防治冠心病的药物将是制药工业的重要增长点。Centocor′s Reopro公司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冠心病的心绞痛和恢复心脏功能取得成功,这标志着一种新型冠心病治疗药物的延生。基因组科学的建立与基因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基因治疗与基因测序技术的商业化成为可能,正在达到未来治疗学的新高度。转基因技术用于构造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已逐渐进入产业阶段,用转基因绵羊生产蛋白酶抑制剂ATT,用于治疗肺气肿和囊性纤维变性,已进入Ⅱ,Ⅲ期临床。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转基因动、植物将成为未来制药工业的另一个重要发展领域。
二、生物技术药物的分类
第一代重组药物是一级结构与天然产物完全一致的药物,第二代生物技术药物是应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制造的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的重组药物。自1982年第一个重组药物——人胰岛素上市以来,第二代生物技术药物正在取代第一代多肽、蛋白质类替代治疗剂。
1、重组蛋白质和重组多肽药物:即利用DNA重组技术,将重组对象的基因插入载体,拼接后转入新的宿主细胞,构建成工程菌(或细胞),实现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并使目的基因在工程菌内进行复制和表达,最后将表达的目的产物纯化并做成制剂,得到重组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如细胞因子类药物:白介素、干扰素等;抗细胞因子药物:如CD4可溶性受体等;重组溶栓药物:如重组链激酶,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制剂,重组疫苗和菌苗制剂。
2、重组DNA药物:基因治疗是指向靶细胞或组织中引入外源基因DNA或RNA片断,以纠正或补偿基因的缺陷;关闭或抑制异常表达的基因;刺激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重组DNA药物主要用于基因治疗,包括寡核苷酸药物,反义核苷酸等;基因药物:腺病毒-IL-2,腺相关病毒-凝血Ⅸ因子等;DNA疫苗:治疗乙型肝炎、艾滋病的核酸疫苗等。
3、其他生物技术药物:如微生态制剂,另外还有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血液代用品、肿瘤疫苗等等。
三、生物制药展望
自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耒,结构基因组,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研究计划相继起动。这为生物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各国对此十分重视,并把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之一。
生物学的革命不仅依赖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而且依赖于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走向,例如微机电系统、材料科学、图像处理、传感器和信息技术等。尽管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基因组图谱、克隆技术、遗传修改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疾病疗法和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正在加快。
除了遗传学之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继续改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疗法。这些新疗法可以封锁病原体进入人体并进行传播的能力,使病原体变得更加脆弱并且使人的免疫功能对新的病原体作出反应。这些方法可以克服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越来越强的不良趋势,对感染形成新的攻势。
除了解决传统的细菌和病毒问题之外,人们正在开发解决化学不平衡和化学成分积累的新疗法。例如,正在开发之中的抗体可以攻击体内的可卡因,将来可以用于治疗成瘾问题。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改善瘾君子的状况,而且对于解决全球性非法毒品贸易问题具有重大影响。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有助于新药物的开发。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图像处理技术(例如原子力显微镜、质量分光仪和扫描探测显微镜)相结合可以继续提高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成为药物研究和药物设计的得力工具。药物与使用该药物的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在理解药效和药物安全方面会成为越来越有用的工具。
到下世纪初生物技术药物的种类数目尚不会超过一般药物的总数,但生物技术制药公司总数将超过前10年的6倍。
药物的研究开发成本目前已经高到难以为继的程度,每种药物投放市场前的平均成本大约为6亿美元。这样高的成本会迫使医药工业对技术的进步进行巨大的投资,以增强医药工业的长期生存能力。综合利用遗传图谱、基于表现型的定制药物开发、化学模拟程序和工程程序以及药物试验模拟等技术已经使药物开发从尝试型方法转变为定制型开发,即根据服药群体对药物反应的深入了解会设计、试验和使用新的药物。这种方法还可以挽救过去在临床试验中被少数患者排斥但有可能被多数患者接受的药物。这种方法可以改善成功率、降低试验成本、为适用范围较窄的药物开辟新的市场、使药物更加适合适用。
总之,综合多学科的努力,通过新技术的创立可以大大拓宽发明新药的空间,增加发明新药的机遇与速度。因为这些手段可以寻找快速鉴定药物作用的靶,更有效地发现更多新的先导物化学实体,从而为发明新药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