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乡村旅游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编辑:蓝色心情 识别码:20-416501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18 04:19: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乡村旅游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2013—2014学年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报告(论文)

题目:乡村旅游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会计学 指导教师:

2014 年 3 月 6 日

乡村旅游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以陕西省柞水县为例调研报告 摘要

随着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旅游业迅速发展,我国乡村旅游也出现了蓬勃的发展之势,尤其在近年来中西部地区以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乡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乡村旅游在积极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说明了乡村旅游发展不成熟。在此,我将结合陕西省柞水县乡村旅游发展,阐述乡村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以便更好地推动柞水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关键词:乡村旅游柞水县问题措施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sinc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ural tourism also appear in our country rapid development momentum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 series of impact on the rural economy, social culture, environment etc..Rural tourism in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has also exposed some of the problems gradually,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not mature.Here, I will combine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Zhashui County of Shaanxi Province, expounds the positive effects brought about by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he problems and solving measures,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Zhashui county.Key Word:Rural tourism Zhashui County

The problem Measure

目录

摘要.......................................................................................................3 1.导论....................................................................................................6

1.1研究背景.................................................................................6 1.2研究目的与意义......................................................................6 1.3研究内容.................................................................................7 2.陕西省柞水县....................................................................................8

2.1陕西省柞水概况......................................................................8

2.1.1资源状况.......................................................................8 2.1.2主导产业.......................................................................8 2.1.3旅游发展状况...............................................................9 2.2发展乡村旅游的必然性..........................................................9 2.3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10 2.4解决的措施............................................................................12 3.总论..................................................................................................13 参考文献.............................................................................................13

1.导论

1.1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农村基础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前进道路上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随之伴随的是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对田园式乡村生活的渴望。这对农村来说便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农村利用城市人们的心理,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城市居民为目标的一种休闲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并创新性的提出旅游产业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概念。[1]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旅游主题是“中国乡村游”,在全国大范围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07年国家旅游局又将全国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柞水自西康铁路和西柞高速的相继开通以来,进入了“西安一小时经济圈”,利用生态和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近年来,柞水县更是大力发展以“走古道、逛古镇、访农家、赏渔鼓”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游,使该县的旅游形式更加多样化,也更具吸引力。仅2013年前8个月,乡村游带动农民就业1.4万人,促进地方农民增收1.8亿。[2]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转变农村经济发展结构。农村经济发展由第一产业带动向第三产业发展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农业与旅游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势互补,旅游业的发展促使农业的振兴。

(2)为农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提高农民收入与生产积极性。可以使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增加价值,同时,增加农副产品价值。利用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园区。既使农村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的同时,扩大农业生产范围,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吸引当地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发展,增多劳动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为城市人群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在人们注重物质文明增长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的发展。改变人们的旅游观念,减少城市旅游地区的压力,对交通也带来缓解。在偶尔的短暂假期中也能为都市人们告别城市的喧扰,回归大自然,带来一份宁静,洗涤心灵。

(4)促进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乡村旅游将城市的先进文明带进农村,以农村文化为主,挖掘农村文化的个性,形成新的文明乡风。有利于资源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更全面、均衡、科学的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3]

1.3研究内容

(1)以陕西省柞水为例的乡村旅游兴起的原因及其条件(2)以陕西省柞水为例的乡村旅游发展可能存在的阻碍以及措施(3)以陕西省柞水为例的乡村经济在的问题解决后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在各地结合本地特殊情况进行推广发展

2.陕西省柞水县

为了更好地研究乡村旅游发展各方面,本人于13年寒假利用查找资料与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陕西省柞水县的旅游业状况进行了解。

2.1陕西省柞水概况

2.1.1资源状况

国家确定的贫困县之一,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山林地面积多,农耕地面积少,由于土地分布零散,一些土地质量欠佳,自然灾害频繁,致使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柞水地跨温带与亚热带,气候与地形多样,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70%,活立木蓄积量、人均占有量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是陕西省的林业县。经济林主要有板栗、核桃、猕猴桃等,其中大红板栗是北方板栗中的优质品种,行销国内外,久负盛名。[4] 2.1.2主导产业

(1)以板栗为主的林果业。重点抓好板栗、核桃、食用菌生产建设同时,突出抓好干鲜果、中药材加工两个系列的深度开发,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链。

(2)以铁、铜、金、铅、重晶石为主的矿产业。长抓铁、铜、石(非金属矿类),短抓金、银、铅;近期办好现有采、选、冶企业,远期瞄准建设钢铁基地的目标。

(3)以溶洞开发、秦岭隧道和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为主的旅游业。旅游资源以自然风景为主,突出生态旅游这个主题,合理有效地利用风景

名胜资源,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2.1.3旅游发展状况

(1)柞水县把旅游业作为突破发展的第一产业,突出“观山听水怡情,休闲度假养生”的主题定位,整体推进县城、牛背梁、溶洞、凤凰古镇四大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打造最佳秦岭山水游和古镇乡村游品牌,发展惠民富民特色旅游,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2011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92万人次,创社会效益10.2亿元。

(2)先后获得了“中华最佳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老百姓心目中陕西十大最具吸引力旅游县”,牛背梁被评为“老百姓心目中陕西十大最具魅力旅游景区”等称号,柞水溶洞被评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凤凰镇位列陕西省9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3)开展了牛背梁森林公园4A景区九天山3A申报和石瓮镇、营盘镇、凤凰镇、石瓮镇石瓮村、营盘镇朱家湾村“旅游名镇”和“乡村游示范村”的创建工作;柞水溶洞和牛背梁景区获得了省级“平安景区”称号;组织编撰了《柞水旅游指南》等旅游文化书籍,提升柞水旅游品位。对新纪元等五家酒店和各镇123家农家乐实施升级改造,有2家酒店被初评为“三星级”,编印《旅游法规文件选编》,全县累计开展各类涉游知识培训20场次3000余人次;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旅游广告宣传、导游服务和客运票价、住宿餐饮、旅游门票等涉旅收费监管为重点的旅游环境专项整治活动,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广大游客营造舒适的环境。[5] 2.2发展乡村旅游的必然性

(1)随着现代化农业发展,部分农村的农业由于地形地势、气候、土壤等客观原因,农村经济的经济发展对农业逐渐失去依附性,例如柞

水县农业发展方式已经滞后,但由于客观原因导致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受到很大的阻碍,机械化生产无法进行。另外,经济状况落后,当地劳动力大量流失,大部分农村青壮年人口选择外出务工,使得农村有大量的留守老人与儿童。农村的各种矛盾突出,尤其作为贫困地区、贫困县存在更多的隐患。所以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这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必须改变当地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经济结构,建设新农村。

(2)柞水县处于秦岭脚下,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秦楚古道、药王沟旅游、四方山景区、秦岭狩猎俱乐部、凤凰古镇、九天山公园、小沙栗沟生态旅游、天平山旅游、赤水沟旅游、五华山(东坡)公园、溶洞景区百神湖、丰北河乡旅游等旅游项目的开发。

(3)自2008年西柞高速的开通后,五星级锦苑盘谷山庄和麓苑国际大酒店、四星级禹龙晨昇大酒店等酒店也相继建成,为柞水经济拉近了柞水与大城市的距离,为柞水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2.3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发展大旅游意识较弱。柞水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还不够宽,没有认识到旅游业中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没有把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产业实施,全社会大旅游意识差,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的认识不到位。

(2)政府部门职能作用发挥不够,有的处于缺位状态。自2008年起,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柞水县各地农家乐兴起,农家乐的办理手续简单,一时间农家乐遍地都是,盲目发展,有的甚至相邻好几家都兴办农家乐。但由于乡村旅游具有季节性,过了旺季之后,旅游客源减少,当地农民对此认识不足,加上政府没有及时合理的引导,农家乐以快速 的时间萎缩,导致当地农民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影响农民的积极性。(3)乡村景点人文特色不浓,旅游资源过于单一,旅游资源组合欠缺。目前,柞水的旅游景点一直都以自然风貌和人造风景为主,而农村的文化底蕴没被突出,乡村旅游中的极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开发没有跟上。

(4)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客源市场条件较差。近年来,在旅游宣传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柞水的知名度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较出名的景点较少,乡村旅游更是鲜为人知。

(5)农民对乡村旅游缺乏科学系统的经营管理,对市场信息缺乏良好的判断力。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全县从业人员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的仅10%左右,旅游专门人才严重匮乏。例如,当地特色的家庭旅馆“农家乐”开发管理的不够规范,服务质量差。接待能力还比较差,柞水县的旅游属于假日游,每次假日的到来为柞水经济带来机会,但同时对来柞游客的住宿、饮食,购物、交通不能很好地保障,存在严重的问题。

(6)季节性影响很大。淡旺季对柞水县的旅游业影响很大,基本上旅游旺季都处于4月到10月份,而淡季时乡村旅游受到很大的制约。如五星级锦苑盘谷山庄处于柞水县老林乡,由于客源的影响,其运营时间在每年的4月份到10月份,其它时间就不用进行运营状态,这一条件的限制导致行业发展困难。

(7)当地劳动力欠缺。柞水人口只有16.5万,加上外出务工劳动力较多,本县发展缺乏劳动力。如盘谷山庄在不运营的时间段内,里面的工作人员除了较高层的管理阶层外,其他的全都休假,休假时长将近半年。为了防止劳动力的流失甚至以欠工资的方式以免人员的流失,于是在这一部分人员又无法在别的地方发展,影响当地人们的收入。

2.4解决的措施

(1)确立大旅游观念,促进旅游大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中旅游业的地位,尤其是新兴的农村旅游在农村产业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把旅游产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实施。提高全民意识,用“一盘棋”的观念来指导、服务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发展旅游的合力,带动就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2)坚持科学发展原则,掌握市场信息,加快旅游规划。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盲目性。由于农村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对市场信息掌握的不足,此时就要发挥政府的职能,对乡村旅游的定位、旅游市场分析、资源分析、功能定位、发展战略等进行科学的规划,尤其要突出分类、分景区规划,生态游要侧重于修路、植树、保护,人文游要侧重于保护、挖掘等。保护良好的生态资源,使得乡村旅游能够持续发展。

(3)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例如加强对家庭旅馆“农家乐”开发建设的规范管理,满足游客需求,最大限度地留住客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诚信服务机制,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旅游环境;严格执法,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通过执法使乡村旅游变松散型管理为规范化管理。

(4)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政府进行形象宣传,乡村企业跟进产品促销,同时也加大对绿色农产品开发,积极实施龙头带动和品牌战略。在媒体上广泛深入地进行柞水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开展网上宣传、会展宣传、人员推介等。或者策划大型活动,每年策划举办1—2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大型活动,用宣传来提高景区的吸引力,形

成游客的注意点。

(5)加大对旅游产业链的发展,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在发展加强旅游景点的特色同时,发展相关产业链,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

3.总论

柞水被誉为“西安的后花园”,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旅游业一直未受到很大的重视。柞水的经济一直处于落后地区,信息也比较闭塞。自2008年高速公路的开通可谓是对柞水带了巨大的改变。柞水人特别是农民们开始意识到外地游客对自己可是好处多多。然而就在那个时候柞水人意识并不成熟,而且缺乏相应的管理,对外地游客存在许多不合理的行为。现在,柞水的乡村旅游正处于兴起阶段,如果合理的发展将会对柞水人民带来巨大影响。也许柞水农民再也不用过着贫苦的日子,再也不用忍受亲人的分开。那时柞水将是怎样一片光景?

参考文献

[1]盛世金农网·关注“乡村游” [2]陕西省柞水县人民政府网站

[3]旬阳宣传网向小敏乡村生态旅游——农村发展的新亮点 [4]柞水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思路报告杨金祥 [5]柞水特色旅游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朱恢军

第二篇:池州市旅游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池州市旅游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旅游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成为池州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池州市旅游经济发展潜力

(一)区位优势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接黄山,西望庐山,东与芜湖相接,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滨江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面积8271平方公里,人口159万,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九华山风景区。长江流经池州160公里,通江达海,承东接西,池州港是长江干线重点港口,是800里皖江外籍游轮、国内大型游轮进入“两山一湖”地区的定点停靠码头;

318、206国道纵贯市内,沿江、安景高速公路,铜九铁路已全线通车;宁宜高速铁路、九华山旅游国际机场已动工建设,不久将通车、通航。

(二)资源优势 池州是泛“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环境优美,生态优良。境内气候温暖湿润,江河水系发达,森林覆盖率达57%,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是全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是安徽省旅游资源最集中、品质最高的“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客进入“两山一湖”区域的重要出入口。池州境内以九华山为中心,分布着大小旅游区300多个,其中有4处国家级旅游品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国际性佛教道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被誉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牯牛降;被誉为“中国鹤湖”的国家级湿地珍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九子岩。还有首批4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平天湖国家级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杏花村等人文景观,是理想的休闲胜地。

(三)人文优势 池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先秦时代,池州的高山深谷,由习惯于“山处水行”的越国人盘踞,像一个钝头巨楔一样,插在吴、楚之间,直到三国时期,池州山区仍是战国时代被楚国打散后的越国人的君、王部落的聚居繁衍之地,因此地表地下具有丰富的越文化遗存。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五游秋浦,三上九华,写下秋浦歌十九首和“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等绝世佳作。杜牧曾任池州知府,并写下著名的《清明》诗。历代名人陶渊明、苏轼、岳飞、陆游等都曾驻足池州,并留下宝贵的文化珍品。源远流长的佛文化、诗文化、戏文化、茶文化,古老的贵池傩戏、目连戏和青阳腔,具有池州地域特色和深厚底蕴的“九华文化”,享誉海内外。

二、池州市旅游发展现状

自“十五”开始,池州市便确定旅游兴市的战略目标,“十一五”便确定了“大九华、大旅游、大产业”的战略构想,明确提出了“把九华山建设成为国际性佛教道场、世界级旅游胜地,把池州打造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结合安徽省“两山一湖”发展战略,大力提升九华山品牌效应,以发展九华山旅游文化为主,发展秋浦仙境、牯牛降生态、尧舜胜境等四大旅游板块。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300.8亿元,是“十五”末的2.6倍,“十一五”年均增长15.3%,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43.4亿元,是“十五”末的3.7倍,“十一五”年均增长30%,高于全省4.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97元,是“十五”末的2.0倍,“十一五”年均增长15.2%,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5827元,是“十五”末的2.0倍,高于全省542元。累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3.1%、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29.9%。池州市旅行社发展到73家,四星级旅游饭店发展到5家,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7处。旅游总收入138亿元,旅游接待人次1545万人次。

一是加大旅游板块开发

积极以开发三大旅游经济带为核心,突出四大旅游板块建设,以九华山为龙头,整合九子岩—将军湖旅游景区、青阳南部自然与文化生态旅游景区,打通景区间旅游通道,形成集宗教旅游、自然生态观光、旅游中转和接待、旅游商品集散等为一体的大九华胜境旅游板块;以秋浦河、清溪河、大王洞、万罗山、霄坑等自然山水风光为基础,深入挖掘傩文化、诗文化、杏花村文化等旅游内涵,形成千载诗人地的诗文化旅游中心、度假休闲基地、民俗旅游基地的秋浦仙境旅游板块;神奇的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台溶洞群、仙寓山、富硒村等为基础,突出生态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特色,形成集生态观光、回归自然、科学探险、休闲度假、乡村体验为一体的牯牛降自然生态旅游板块;依托历山尧舜文化、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流古文化区、香口温泉、南溪古寨、龙泉万亩生态茶园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东至玩具城及海螺集团等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等,成为圣贤朝拜、升金湖观鸟与科考、古文化体验、温泉度假、边贸购物以及工农业旅游基地的尧舜胜境旅游板块。

二是加大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开发建设九华山旅游机场,积极与合肥、黄山对接,开辟旅游班线,扩大客源输入,建设完成铜九铁路及沿江城际客运铁路,完成“合铜黄”、“沿江”、“安景”三条高速公路建设,建设好冬至—九江高速公路,建设池州旅游专用港,将池州作为皖江定点旅船停靠点。完善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A级以上景区的公路沿线旅游标识牌、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的建设。

三是加强旅游市场管理。旅游部门依法行政,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旅游行业标准,实施一年一度的旅行社、星级宾馆、A级景区的年检、复核工作;加大检查力度,重点整治涉及超范围经营、安全隐患、无证上岗、星级宾馆服务不达标等问题;全面推行旅游合同标准化工作,强化旅游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实行统一投保;认真落实旅游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强对饮食、宾馆、运输等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大力整顿规范旅游市场,严格查处零负团费、欺客宰客等现象,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四是加强区域协作,整合资源

以“区域联动、行业联合、企业联系”为中心,抓住省委、省政府推进以黄山为龙头,“两山一湖”地区为重点,皖南六市为基础,自然文化遗产为品牌,打造大皖南国际旅游区的发展战略,加强与黄山和省内其他城市的联系和合作;借助长三角旅游合作组织等区域旅游合作平台,加强与周边省份城市的联系和合作,互送客源、对等宣传,增加池州旅游景区(点)在全省、沿江和华东旅游线路中的比重,扩大池州旅游在区域内的影响力。

三、存在的问题

1、景区效益形成慢

各景区效益形成速度缓慢,投资回收率低。以齐山—平天湖生态旅游景区为例,其总投资达10亿元。但未能有效提供消费型游客,从而带动周边旅游经济发展。

2、旅游商品品牌度不够

“十一五”池州市便确定了旅游商品开发工程,明确了十七类旅游商品开发,但目前尚未有一项商品知名度超出省外。

3、旅游竞争压力大

池州特殊的地理区位,南有黄山,北有合肥,开发国际市场面临强劲竞争,同时随着各地对旅游发展的重视,各省市均出台了相对应的旅游主题,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池州市的客源。

4、文化旅游融合不够。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文化、旅游部门沟通配合不够,存在“各唱各的戏,各打各的牌”的现象。旅游资源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挖掘不够,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项目,没有转化成产品进入旅游市场,池州深厚的文化内涵没有挖掘出来,文化资源价值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

四、对策和建议

为推动池州市旅游业快速发展,全面实施“大九华、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培育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行业,为发展通道经济打好基础,正确处理好突出重点与兼顾整体的关系;合理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旅游开发与文化品位的关系;近期开发和长远规划的关系。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认识,提升现代旅游发展理念。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大九华、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战略,打造“生态池州、佛国九华”旅游主体形象,确立两大发展目标,即“把九华山建设成世界级旅游胜地、国际性佛教道场,把池州打造成为皖江首选、全国著名、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为发展旅游业指明了方向。因此,要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对于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建设生态城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意义。结合开展“旅游发展年”活动,建议举办现代旅游理念引领旅游业发展的学习讨论或专题辅导,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更新观念中突破陈规,树立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生态经济,发展旅游业就是发展生态经济的思想,自觉地把旅游产业发展放在通道经济大背景下来谋划,增强大旅游观念、以人为本观念、文化观念、市场观念和一体化观念,以旅游促开放,以旅游惠民生,以旅游增和谐,以旅游促发展,推动池州市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

2、深入开发,优化旅游文化内涵

围绕打造“九华文化”品牌这一核心,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按照“整合文化资源,扩大文化景区,提升文化品位,打造文化特色,做大文化产业”的思路,加大对四大旅游板块的文化内涵开发,建成杏花村民俗文化、齐山平天湖休闲文化、南湖节庆会展文化、池州傩文化、九华山大愿文化、青阳农耕美食文化、东至陶公文化、石台绿色养生文化八大文化圈,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3、科学规划,加快旅游景区发展(1)九华山风景区:

精心打造莲花佛国朝圣游品牌,形成深度宗教旅游产品,吸引国内和东亚、东南亚国家的游客前来朝拜。

整合九华佛文化、朝拜文化、九华陵园往生文化、禅茶文化、养生文化,科学转化文化资源,形成特色经济发展。结合九华山99米铜像建设、“印象九华”文艺汇演、九子岩综合开发,充分营造氛围,积极推进黄山—九华山路段沿线旅游服务业建设,突出陵阳、蓉城、朱备、庙前区位优势,积极打造“朝山拜佛上九华、吃喝娱购在XX”的氛围,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业、农家乐、商贸区等旅游区风格,形成百亿旅游产业园。

(2)齐山—平天湖旅游景区:

整合平天湖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训练基地、齐山文化公园和齐山森林公园资源,加大平天湖文化内涵开发,宣传其独特的诗文化氛围,突出文化品位,加快文化效益转换,形成独具山水野趣、浓厚文化底蕴,集康体运动、休闲度假为一体生态环境优越的旅游胜地,成为池州中心城区旅游接待和市民休闲、居住最佳场所。开展“最美平天湖”工程,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诗人来此采风,打造全国最大的游湖、赏景、品诗基地,进而推动全市旅游接待服务业的高端发展。

(3)九子岩旅游景区

错位发展,加快与九华山的对接速度,积极举办特色活动,做好做足佛教生态名山文章,打造九华山最美后花园。

(4)大王洞、万罗山旅游景区统一协调发展,突出秋浦仙境风味,开发自然博物馆,展现山水和谐、天人合一、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的旅游风采,“千古诗人地,悠悠秋浦情”,打造集休闲度假、康体娱乐、水上运动、商务会议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园。

4、整合资源,加大旅游商品品牌开发力度

提到宁国,人们都会想到詹氏食品,提高江西土特产,都会想到绿滋肴,品牌即效益,只有扩大品牌知名度,才能形成良好的消费收益。加大培植本地特色旅游商品品牌的力度及对企业的扶持,包装打造,如利用素食文化打造全省知名的素食企业;整合黄石溪茶、九华佛茶的资源特点,通过禅茶文化,打造国内知名商标;对九华玉、傩戏脸谱等进行更好的艺术创造、加工,使之真正成为池州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纪念品;设立打造专业的旅游商品销售市场;整合十七类旅游商品,统一品牌,使之成为池州标志。

5、强化宣传,积极开拓旅游促销市场

一是整合各级各部门的力量,建立政府组织、部门联合、政企联手、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新机制,形成政府推动城市形象宣传、企业开展产品促销的格局,实现宣传的聚合效应、整体效应和放大效应。二是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平台和大型节会,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借举办各种节会之机,在会议举办地组织规模较大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邀请周边有实力的旅行社和旅游宣传机构,组织开展“秋浦行”大型自驾游等系列推销活动;组团参加各类国内外大型旅游推介会,继续举办“九华山庙会”等能突出池州特色的节庆等活动。三是借助文化宣传造势,组织文艺界人士宣传池州,采取画家画九华,作家写秋浦,摄影家拍池州的办法联合宣传推介池州旅游资源。

第三篇:湘乡市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湘乡市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湘乡市旅游局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湘乡旅游业的亮点,是吸引长株潭城市群居民来湘乡旅游休闲的重要吸引物。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绿色山水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共同构筑了我市旅游产品格局,是我市的旅游主打产品和最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之一。因此,打造休闲旅游城市,必须进一步做大做强乡村旅游。近日,湘乡市旅游局牵头,组织发改局、地税局、卫生局、农办、水利局、工商局、电力局、公路局、交通局、规划局、国土局、法制办、供水管理处组成调研组,以发放问卷、座谈讨论的形式,对我市范围内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区(点)、农家乐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并组织相关部门到长沙望城县光明村学习考察,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乡村旅游概念及类别

概念: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对象,进行观光、度假、娱乐或购物的一种旅游形式。是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田野风光、体验农事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类别:按照乡村旅游活动的主题目标至少可以分为农家乐(这是当前乡村旅游的主体)、农村风景观光旅游、农业观光园、农业新村、历史文化村落和农业胜景六类;而按照乡村旅游这个活动存在的理由来划分,则可以分为景点依托型(这是主体,包括部分农家乐以外的旅游类型)、客源地依托型(如大部分农家乐)和混合型(即同时具备以上两种特征)三类。

按主题目标分类,能从发展阶段、产业特点、地区分布、吸引劳动力特点、游客消费模式和游客结构等多方面细致描述乡村旅游。例如农家乐是以农户家居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的乡村旅游类型,是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基本形式,也是现阶段最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游。

二、湘乡市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市打造休闲旅游城市,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选择。乡村旅游,是我市较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是打造休闲旅游城市的有力支撑。乡村旅游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减轻和缓解了城市过分拥挤的现象,能够营造出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是实实在在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项目。

(二)发展乡村旅游是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乡村旅 2 游是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新利用,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粮食、生猪的生产以及外出打工,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地实现转移就业,拓宽增收门路,改变现有收入的来源渠道,改变农民收入增长方式,拉动经济的增长。

(三)发展乡村旅游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和谐湘乡的必然选择。乡村旅游区(点)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乡村旅游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乡村旅游可以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市乡村旅游区(点)集中在城郊和旅游景区周边,都是在未来城镇发展的方向,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对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湘乡具有特别的意义。

(四)发展乡村旅游是丰富旅游内容,增强我市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我市现有的乡村旅游区(点),不仅丰富了旅游内容,还增强了旅游的吸引力。优越的区位和交通,较好的农业产业基础,原生态乡村环境,乡村旅游将会成为我市旅游产业一个主打产品之一,和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形成互补,成为建设休闲旅游城市的有力支撑。

三、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1、外部交通和区位优势

我市距省会长沙约100km,距株洲约80km,距湘潭城区 40km,距韶山仅22km,随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湘乡市将成为“三市一体化”的卫星城市和区位优势明显的次中心城市,具有接近省内人口稠密、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中心的优越条件,区域内客源市场很大。同时,我市处于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域范畴,湘黔铁路、洛湛铁路、320国道、上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规划和建设中的沪昆高铁、宁乡灰汤—虞唐、韶山—湘乡、湘潭易俗河—湘乡、209省道湘乡段、长花灰韶高等级公路湘乡段将构成完整便捷的现代化旅游交通,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可进入性。

2、地缘文化优势

我市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有难得的红色旅游资源、宝贵的名人资源、独有的湘军文化资源、少有的佛文化资源和珍贵的古城资源,而我市乡村旅游区(点)大都在这些人文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周边,使我市乡村旅游区(点)更具特色和吸引力。

3、农业产业和山水资源优势

湘乡位于湘江一级支流涟水中游,是湘潭市两个农业大县之一,面积2012平方公里,人口90万,其中农业人口79万人,辖3乡15镇4个办事处,708个行政村、47个社区居委会,8102个村民小组,225493户农业户,耕地面积62万亩,其中水田56.4万亩,旱土5.6万亩,有林地138万亩,放养水面14.28万亩。

鱼米之乡,山地和水库形成的小气候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开发。褒忠山、韶峰山、东台山等山体资源是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载体。涟水河、韶山灌区、水府庙水库等水体资源是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纽带。

4、人力资源优势

湘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千年湖湘文化的浸润使湘乡人具备了“有血性、讲义气、勤奋务实”的人文精神,湘乡人能吃苦、霸得蛮,战争时期能打仗,和平年代会读书、会做官、会经商,同样也会发展乡村旅游,湘乡作为一个县级市有2家五星级乡村旅游点、3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点就是最好的证明。

湘乡历来重视教育,东山学校、湘乡一中、二中等优势教育资源是优势人力资源的源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智力支撑。

(二)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特点

1、起步早,自发建,起点越来越高。

我市乡村旅游从农家乐起源,明月山庄、龙溪山庄于2001年前开发,是湘潭市和湖南省最早的一批农家乐,益阳的花乡家乐是在明月山庄学习取经后开发的。2004—2005年是湘乡和湘潭市农家乐开发的高峰,都是农民自发投资建设和经营。2007—2008年以茅浒水乡为代表的生态休闲型乡村旅游点拉开了我市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序幕,茅浒水乡还因其原生态的山水环境、绿色生态的经营理念而成为湖南省首家生态休闲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共有茅浒水乡度假村、明月山庄两家“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山水人家休闲农庄、起凤山庄、龙生龙和生态庄园三家“湖南省四星级 乡村旅游区(点)”和其他大大小小的农家乐近20家。

2、靠山水,近城郊,特色立足生态化。

我市乡村旅游主要有两类:一是景区依托型,如龙溪山庄、水云山庄就是依托水府旅游区开发的。二是城郊依托型,借助于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以城郊农业为资源依托,以城市居民为客源,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项目发展保障,如茅浒水乡、明月山庄、山水人家、龙生龙和、起凤山庄等。这两类乡村旅游都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长株潭城市群的游客,并因此成为湘潭市乡村旅游的龙头。

3、小投入,大投资,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市乡村旅游从小投入的农家乐逐步发展为大投资的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生态休闲乡村旅游点。明月山庄、山水人家等从农家乐起步的乡村旅游点都是利用自有的住房来经营的,从小投入起步。龙溪山庄、水云山庄、茅浒水乡则是完全为了经营乡村旅游,择地大投入而建,龙生龙和、起凤山庄的经营业主则是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发展前景后从其他行业转型投资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

(三)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和困难

1、乡村旅游发展思路不开阔,内容单调,品位较低。我市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为主,但“农”和“乐”并不突出,有的地方乡村旅游虽然开发多年,但是起点不高,进步不大,经营模式单一,以提供乡土特色风味餐为主要收入来源,娱乐活动以棋牌为主,感觉就是城里的活动搬到了农村,其他如体验式、参与式的乡村旅游产品很少,也没有通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融合发展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

2、乡村旅游经营、开发和管理比较混乱。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同质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多,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离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市乡村旅游项目有90%是“农家乐”项目,虽然,张江村农家乐已呈带状发展,但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营销,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小农经济意识比较强,各自为政,没有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良性发展道路,不知道如何做特色、创品牌,还处于低水平的相互模仿和价格竞争阶段。

3、乡村旅游的开发普遍缺乏规划,盲目建设。一是许多乡村旅游项目都是跟风盲目上马,开发中城市化倾向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建筑风格和装饰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脱离了乡村旅游的本意。二是盲目的扩建,一户农家乐内房物的建筑风格不一致,攀大攀洋之风不仅影响了乡村景观,还存在不少环保、消防、游览安全等方面的隐患。三是没有专业的旅游规划,没有提炼和培育企业文化,没有实实在在的农业产业支撑,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价值。

4、乡村旅游人才匮乏,难以走上规模化、品牌化的良性发展道路。通过几年的发展,我市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矛盾逐渐凸现 7 出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不知道如何延伸产业链、如何延长游客在乡村的停留时间来增加收入;二是疏于管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不高,或是有热情但服务技能欠缺,低水平的服务带来的往往是低收入的回报;三是由于经营和管理者本身的素质和生活习惯,清洁和环保意识不强,不仅农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与污水垃圾治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不足,导致垃圾堆积,环境受到污染。

5、缺少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我市乡村旅游完全是自发式地发展起来的,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只是通过评选旅游示范村、星级农家乐和农业旅游示范点来规范乡村旅游的发展,管理力度不大,导致我市乡村旅游无规划、无序、低水平发展。因目前农家乐对财政的直接贡献率低,相关部门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规定:落实宾馆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湖南省委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湘发[2007]13号文件也规定:旅游饭店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的同等水、电、气价格。但我市相关部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上面文件精神来操作。如明月山庄、山水人家等星级乡村旅游区(点)的用电费用是按照60%的商业用电与40%的农业用电的方式收取,没有享受到优惠的用电政策。

6、乡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从此次调研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的道路建设、用电保障、环境卫生、规范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等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道路建设方面:有一部分乡村旅游区(点)的可进入性不强,狭窄的乡村公路,小车不好会车,旅游大巴也不好进入;用电保障方面:水府旅游区周边的龙溪山庄和水云山庄等几家农家乐,经常受到停电和电压不稳的困扰,致使无法正常经营,经营户也因此不敢加大投入来提质扩容;旅游环境方面: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虽然乡村旅游区(点)和农家乐经营业主已经注意周边环境卫生的改善,但一些没有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户仍然维持原有的生活陋习,一时难以改变,环境保护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标识系统方面: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各乡村旅游区(点)和农家乐普遍缺乏规范的引导标示和指示牌。

7、乡村旅游点受土地和资金的制约,难以扩大规模,承载能力弱,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从我们调研的几家来看,都有扩大发展的意愿,但在现行金融体制下大部份乡村旅游经营者没有有效的资信证明,房屋和农用地都不能用作抵押,贷不到款。而流转来的土地不能作为质押,经营也不能在上面建永久性建筑。因此,我市乡村旅游点很难扩大规模,真正实现提质扩容和转型。

四、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引导,促进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1.形成共识,群策群力。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 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农民利益和农村集体利益。建议成立乡村旅游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乡镇要从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战略的高度出发,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明确目标责任,制定措施,在有条件的村(镇)建立乡村旅游示范点,从人、财、物等方面帮扶示范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一批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型旅游村(镇)。

2.示范带动,积极推进。要结合东山新城开发、棋梓桥生态水泥城建设、啤酒城建设等“两型社会”建设重点项目的实施,综合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确定几个示范点,乡村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实施三个三年计划,以三年为期,每期重点扶持几个点,抓好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建设,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东山新城和水府旅游区开发牵涉到大批的拆迁户,如何为失去土地或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农民打造造血功能即更好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政府在拆迁之前要为农民规划好的。将水府旅游区内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不影响景观的地方,依山傍水打造移民新农村建设旅游安臵街区(村落),在大东山旅游区内沿韶山灌区南灌渠规划乡村旅游休闲带,以优惠政策引领农民主动搬迁。近三年重点打造张江乡村旅游示范村、韶山灌渠乡村旅游风情带(东山新城移民 乡村旅游带)、水府移民安臵旅游休闲示范村。同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村(镇)建设旅游专业村(镇),充分调动各地和农民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导向性投入,重点支持乡村旅游规划、人才培训、市场宣传、基础设施建设等。

3、政策资金,双轮驱动。出台《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制订发展乡村旅游的奖励和扶持政策,财政安排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贷款贴息补助、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乡村旅游管理培训、乡村旅游规划编制,鼓励和引导有资金实力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大、中型国营企业开发像湘乡茅浒水乡假村那样高起点的乡村旅游项目,提高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机制,通过组建乡村旅游合作社、采取政府﹢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吸引城市居民来乡村联排建房、引进担保公司等方式努力破解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和土地等瓶颈问题。

4、多元参与,和谐共赢。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上,我市要逐步由单一的经营主体向多元参与的经营主体转变,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充分运用好湘乡活跃的民间资本,着力形成多元化业态结构,实现错位发展,以农家乐聚落集群、特色农业园、休闲农庄、乡村音乐酒巴、乡村旅游风情街等多样性旅游产品适应多层次消费 需求。

(二)精心规划,强化布局,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1.为了促进我市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克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低水平、同质化等问题,应按照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三结合”的原则,加强规划,科学发展,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最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市乡村旅游点正处于连点成线、成片阶段,应迅速编制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产业分带、功能分区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可以考虑在乡村旅游发展比较集中的区域例如张江村,借鉴光明村的经验,实施规划先行战略,由村为主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或是张江村乡村旅游的建设规划,按照财政拿大头,农户出小头的方式,整体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同时,也要启动乡村产业规划的编制工作,把乡村旅游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促进新农村建设。要规划在农用地上种植各种花卉、水果等高效农作物,确保乡村的田野上一年四季都是景观,一年四季都能提供让游客参与的作物采摘产品,延长游客的滞留时间,把游客的消费从餐桌引向体验性活动中来,增加乡村旅游的收益。

2.通过规划引领,我市要重点发展五个乡村旅游板块。一是大东山旅游区内的灌渠生态休闲旅游带,和东山学校旧址、励志论坛等红色旅游景点形成红绿相交,共同发展的格 局;二是做好湖南水府旅游区乡村旅游板块,以独特的水乡、湿地的乡村旅游丰富水府旅游区的内容;三是开发龙洞乡村旅游板块,以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对接韶山旅游市场;四是开发长江水库乡村旅游,服务和对接宁乡灰汤温泉旅游;五是开发壶天合东水库乡村旅游,以古镇、古民居吸引娄底市民休闲旅游。

3.要结合涟水河生态循环带改造和新城建设,规划建设好二大桥到电站大桥的涟水河风光带,扩宽道路,美化、亮化沿线的村居民宅及庭院,打造一条观看原生态田园风光的乡村旅游道路;规划建设好东山大桥至洙津渡的连水河风光带美化、亮化建设,平整沿线的山地、荒地,打造滨河田园农庄,开创乡村旅游新业态。

(三)夯实基础,改善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发展。

1.加强道路及交通标志建设。交通和公路部门根据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打造乡村旅游交通网络,优先改扩建从各交通干道通往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四、五星级乡村旅游点的道路和外部旅游交通标识。

2.加强乡村旅游点的旅游标识系统建设,统一规划旅游标识系统,交通和旅游部门共同指导乡村旅游点做好旅游交通标识和引导标志,规划和建设好乡村旅游点生态停车场和绿色环保客运系统。3.加强乡村旅游点环境的净化、美化工程。环保局要制定乡村旅游环境保护规划,指导和扶持乡村旅游经营户做好污水排放、垃圾分类处理,旅游局指导乡村旅游经营户设计、制作和安装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方便实用的垃圾桶或垃圾箱,在乡村旅游点成片成带的地区建设一个积压式的垃圾收集站,帮助三星级以上农家乐建污水处理池;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设、规划、旅游和文化部门要确定几种有湘乡本地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风格,通过统一规划,采取穿衣戴帽等形式营造新的乡村旅游景观;林业部门要指导和扶持乡村旅游点进行林相改造,既要做到四季有花香,又要保护好乡村旅游点周边的原生态环境。

4.加强水、电、通讯和信息等设施建设。市、县水利部门要保障乡村旅游点用水需求。电力部门要确保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点用电需要和安全,在电力紧张时优先保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的供电。通讯、广电部门要实现乡村旅游点信号和电视全覆盖。成片成带的乡村旅游带要做好供电用电规划。

(四)打造精品,提高效益,推进乡村旅游品牌化发展。

目前,我市乡村旅游还停留在粗放式格局,存在片面强调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了本地乡土文化内涵挖掘利用的现象。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突出乡村旅游的特色,做足“农”字文章。要充分挖掘农村传统特色文化,全面展示与其紧密 相关的农耕、农作、农事文化,让游客感受到农家的淳朴、热情和温馨。要在乡村文化旅游产品方面大做文章。要设计游客参与性强、满足个性化体验的多样化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来满足体验经济的打造精品,提高效益。

1.在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开发方面,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一批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现代农业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如茅浒水乡、水府旅游区可打造湘军水师体验式旅游项目,在旅游项目设计上大力发展会议旅游和可参与性的水上游乐、游泳、野外拓展、野外CS等特色旅游项目;茅浒水乡、明月山庄可打造婚庆旅游项目;东山大桥—洙津渡可结合土地平整工作建滨水休闲农庄的。

2.在乡村旅游购物方面,鼓励、支持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经营。倡导和推进“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农副产品进袋”工程,采取政府﹢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湘乡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及诚信规范的乡村旅游购物商店,不断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附加值,为农民带来更多实惠。

3.在饮食文化方面.要突出传统地方特色菜、农家菜,通过旅游传播湘乡的饮食文化。如湘乡的蛋糕席、水府的鱼宴都是湘乡特色化餐饮,相关部门可加强引导,配合规模化的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通过改善餐饮环境和规模化、集群 式经营,打造成湖南省有区域特色的饮食品牌。

4.推行绿色经营模式。我市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要强化“乡土性、参与性、休闲性、自然性”的特点,要深化利用地方乡土资源,营造特色服务品牌和形象,增强市场吸引力与竞争力。要警惕乡村旅游城市化带来的不必要的乡村旅游资本成本和经营成本,提高效益。

(五)培养龙头,壮大主体,促进乡村旅游高品质发展。

1.在三年内有计划培育3—5个乡村旅游龙头企业,政策、资金和宣传向龙头企业倾斜,鼓励龙头企业提质扩容,延伸产业链,增强乡村旅游的带动功能。

2.引导其他有资金和社会资源的企业投资乡村旅游,丰富我市乡村旅游内容,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如可鼓励怀祺制革、华龙米业等企业结合其相关产业开发新型乡村旅游产品,鼓励和引导华泰、龙宾等星级旅游饭店通过建立自己的绿色环保蔬菜基地打造集观光、采摘和科普于一体的基地农庄,延伸酒店个性化的服务内容。

(六)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1.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通过送教上门、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旅游文化、旅游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等方面的素质和服务技能,造就一批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2.加强乡村旅游镇(村)干部培训。重点加强对东山新城、东郊乡、棋梓镇、毛田镇、龙洞乡等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文化特色明显、发展潜力大的相关镇(村)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镇(村)领导干部发展乡村旅游的能力。

3、依托乡村旅游协会或是合作社,聘请省内外知名旅游专家,组建我市乡村旅游研究中心,组织乡村旅游论坛,强化我市乡村旅游技术和智力支撑。

(七)加强促销,拓展市场,着力向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

1.制定乡村旅游促销方案。重点是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与包装,帮助乡村旅游企业设计和提升服务产品形象。通过举办东山励志文化节、水府水节等活动,逐步树立起独特的“修身齐家”乐活乡村旅游形象。加强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会展宣传,采取邀请旅行社踩线和走访高校、大型企业等方式在长株潭城市群开展有针对性的乡村旅游宣传活动。

2.加强与旅行社的紧密合作。积极开展“湘乡市东台山重阳登高”、“千古湘乡一日游”和“寻找湘军”等活动,并在主要客源地设立营销网络,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拓宽我市乡村旅游的客源渠道,加快实现乡村旅游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3.针对乡村旅游自驾游客人多的特点,一是建立乡村旅游网上超市,坚持联合促销,捆绑促销。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将乡村旅游点和周边旅游景点、公共文化设施捆绑营销,打造成不同的产品,制造市场、吸引游客;二是建立乡村旅游的公共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在潭邵高速水府收费站发放水府旅游区乡村旅游点信息资料,在湘乡高速出口设湘乡市乡村旅游导览图,加强高速出口至东山大桥、二大桥的乡村旅游外部引导标识建设。

(八)整章建制,规范管理,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

1.乡村旅游产业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两次专题会议研究湘乡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问题,组织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监督乡村旅游规划的实施,引导乡村旅游朝着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2.成立乡村旅游协会,由协会组织乡村旅游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协会负责具体实施湘乡旅游规划,负责行业自律和对接相关行业管理部门。

3.建立乡村旅游诚信经营体系,每年对乡村旅游经营点进行质量等级评定,并进行公示,促进乡村旅游经营户提高服务水平。

当前,乡村旅游发展有需求、有市场、有动力、有推力,我市还有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基础,相信在湘乡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乡村旅游业发展大 局,牢牢把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我市的乡村旅游业一定会迎来一个跳跃式的发展,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再上新台阶。

第四篇: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乡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乡村旅游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为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增加新的动力。通过对**乡乡村旅游的研究,分析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找出制约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潜在动力,针对性的就如何借助县委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园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推动**乡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一、**乡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和现状

(一)**乡乡村旅游发展优势

1、交通和区位优势

**乡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县境西部,地理位臵优越,距北京、天津各约225公里,距承德市区约50公里,距宽城县城仅22公里,国家级承秦出海路贯穿全乡,宝清旅游路由东北向西南贯穿全乡,完整便捷的现代化旅游交通,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可进入性。

2、生态和资源优势

**乡林果资源和林木资源相当丰富,森林覆盖率71.2﹪,占全市第一,素有“天然氧吧”之称。尖宝山、平顶山等山体资源是**乡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载体。具有“北方桂林、塞外三峡”之美誉的蟠龙湖、清河两大水体资源是**乡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纽带。

(二)**乡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乡把乡村旅游业作为拉动需求增长、提高乡域发展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来抓,多措并举、狠抓落实,不断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步伐。始终坚持“开发两头带中间、统筹辐射促周边”的工作思路,以建设“清河谷生态休闲旅游园区”为定位,坚守“科学保护、重点开发、突出特色”的开发理念,充分利用生态和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旅游产品,催生了一系列以生态度假、景区休闲、民俗景观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

1、生态农家游

生态农家游以生态休闲山庄和精品采摘园为依托,形成集观光度假、采摘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旅游体验项目。生态休闲山庄的典型代表是省级生态旅游五星级乡村酒店塞北江南山庄。此外,依托生态农业、山场森林资源的绿色综合农业生态宝山山庄正在建设中,楠山休闲渡假山庄和悠然休闲度假山庄即将投入运营。太阳沟采摘园和塞北江南采摘园在2012年完善多品种、多功能建设的基础上,将于2013年继续打造“尖宝山百亩优质果园”、“掉子沟特色采摘园”两个精品采摘园建设。

2、景区休闲游

景区休闲游以蟠龙湖(潘家口水库)景区为依托,充分挖掘水库旅游资源,初步形成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接待体系。游碧波水库,赏湖光山色,吃地道农家饭,到清河口村旅游,已成为越来越多附近区域游客的首选。清河口村农家院也已集中连片,2012年被承德市评为十大最具魅力的旅游乡村。

3、观光民俗游

2013年继续推进极富民俗特色的**村新民居建设,年内完成50户新民居建设,使其形成民居景观;加快推进清河景观建设工程,年内在**段修建3道迎水坝,形成1.5公里的汇水面,沿宝清公路路沿两侧种植花卉,形成“一川清水,两岸锦绣”新景观;中远希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40万续建10个观光大棚在今年年底完工。

二、**乡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创新意识不到位,开发模式相对单一

乡村旅游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增长知识、增强体质等多种功能。但是目前**乡乡村旅游产品单

一、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面上,主要内容仍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春天赏花、秋天采果”等传统单一模式,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越来越少,加之缺乏一些大型的娱乐活动,这使得乡村旅游活动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难于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后劲。

旅游商品开发深度不够。目前,**乡所谓的旅游商品,还只是最初级的农业果实等,缺乏深加工、缺少新理念,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2、基础设施不到位,设施配套不健全

**乡是农业为主的乡镇,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对乡村旅游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比较简陋,相当一 3 部分的农家院的客房、餐馆等食宿条件较差,以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主的配套设施,难以满足游客的需要。

此外,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尚不健全,众多游客带来的大量不可降解的废弃物质难免会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恶化。

3、服务接待水平不到位,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乡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为当地村民,多数未经过专业旅游培训,文化素质和旅游专业素质相对不高。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他们不仅难以准确揣摩旅游者的心理,提供使游客满意的旅游服务,甚至会与旅游者发生冲突,从而使游客的旅游质量大打折扣,有些时候游客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使乡村旅游的形象受到损害。

4、政策法规不到位,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旅游基本法“尚未出台,乡村旅游更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政府行政部门的管理,经营者的经营,游客权利的保护均缺乏法律的依据。在管理体系、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建设上,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宽城县、**乡旅游协会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发挥出协会对乡村旅游市场的引导、规范和带动作用。致使乡村旅游的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不到位,也给本地区的旅游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三、**乡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乡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旅游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资源,形成全乡办旅游的局面。

针对**乡紧紧围绕蟠龙湖旅游经营开发的特点,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结合国家有关标准,制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并举的科学可行、简便易懂的**乡旅游评价标准。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制定全乡旅游接待证制度和乡村旅游经营户的考评、公示制度,保证经营户规范经营。切实发挥**乡乡村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的组织引导作用,力促乡旅游协会尽早发挥作用。

2、投资多元,借力发展

积极探索多渠道融资办法,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一要政府投入。乡财政每年列出一定的专项经费,设立乡旅游经济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推介等,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作用。二要市场化运作投入。市场化运作需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乡政府应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有形资源和特许经营权、政策等无形资源变成旅游经济发展的资本来运行,制定政策,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旅游经济发展。三要积极对上争取投入。千方百计争取旅游发展政策性资金,争取水利、交通,包括公路“村村通”工程、扶贫等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地与发展旅游经济结合起来,增加投入。

3、配套完备,保护环境

着力规划好乡内道路交通系统,并完善停车场、公厕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旅游点环境的净化、美化工程,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指导和扶持乡村旅游经营户做好污水排放、垃圾分类处理等工作。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制定旅游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并建章立制、付诸实施,努力营造“碧水、绿地、蓝天“的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做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培育人才,提升素质

结合农村环境整治重点开展村民环保素养和文明素养培训,改善村民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开展旅游经营管理、职业道德与基本常识培训,培养一批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人才,进而扶持一批经营信用好、经营效益高、经济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乡村旅游户和园区企业组织;开展特色农业技术知识培训,大力加强农业生产的改良与改进。切实加强对旅游从业村民的培训和引导,提高村民素质,激发村民办好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村民办好乡村旅游的能力。

5、打造精品,树立品牌

在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开发方面,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一批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现代农业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如宝山山庄建设中增加真人CS等娱乐项目,在清河口村积极引进企业打造私人游艇俱乐部。

在乡村旅游购物方面,鼓励、支持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经 6 营。倡导和推进“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农副产品进袋”,打造精品农业。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及诚信规范的乡村旅游购物商店,不断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附加值,为农民带来更多实惠。

在饮食文化方面.要突出传统地方特色菜、农家菜,通过旅游传播**乡的饮食文化。配合规模化的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打造成有区域特色的饮食品牌。如继续扶持润毓野猪养殖有限公司推出野猪养殖观光和围绕野猪菜肴推出特色餐饮。

6、加大宣传,提升品牌效应

乡政府要大力引导旅游经营者转变认识,提高专业水准,学习先进的促销策略,充分利用报刊、电台、影视、广告、博览会、交易会、互连网等多种形式广泛的宣传,同时加强与旅行社的接洽与合作,在节假日推出亲子游、浪漫双人游、全家乐等促销活动,突出“品牌化”经营。

总之,**乡凭借优越的地理位臵,独特的旅游、交通环境,如能以乡村旅游市场为导向,从规范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标准入手,大力开发、宣传乡村旅游产品,始终贯彻“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加入到**乡村旅游队伍之中。届时,**乡的乡村旅游必将对本乡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观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篇:2016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2016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二)政策引导。成都锦江“五朵金花”现已成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每年吸引数百万人前往休闲度假,还引发了一场“全国人民考察运动”。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科学规划是龙头、产业支撑是根本、农民增收是动力、有效融资是保障”,从建(2016信访工作调研报告)设到管理,始终体现了的政府的主导作用。就我县而言,就是要立足资源优势,放眼全国、全省,准确定位;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由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落实责任,将乡村旅游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形成发展合力;要在用地、税费、建立发展基金、财政补贴、融资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同时,要大力招商引资,以商招商,以一些大项目吸引城市资本和工业资本,探索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三)彰显特色。“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决不能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当扬长避短,因陋就简,就土避洋,突出自我特色。从“吃”来说,要发展有罗田特色的饮食业。蜀南竹海的特色是“观竹、吃竹”,用竹子的附属产品做出“全竹宴”的熊猫大餐,让游客流连忘返,值得借鉴。从“住”来说,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客店、平原水乡的草屋茅舍、山中小寨等都可以作为旅馆,我们的农家旅馆同样可以利用乡野民居,以现代生活设备为内饰,与自然融为一体。从“游”来说,要提高品位,提高游客参与度,既要留得住老人,又要留得住孩子。要精心设计出能够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山水画景,体验民情风俗的乡村旅游项目。比如参与打板栗、采摘、耕作等一切农事活动,体会“老米酒、篼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生活,食宿农家,餐桌上能够吃到“罗田十大名吃”的美食,穿街走巷,能够听到男女老幼传唱罗田民歌。从“购”来说,要加大地方风味、工艺品、纪念品等三大系列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延伸产业链。

(四)规范管理。要结合我县实际和市场需求,制定《乡村旅游管理办法》,规范经营行为,确保乡村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要通过挂职、聘请等举措,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和接待服务水平,特别是要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一批乡村特色景点的导游;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建设整洁、卫生、和谐、优美的旅游环境,增加游客的游玩兴趣和滞留时间;要鼓励能人返乡,聚合人才、资金、资源优势,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协会,提升管理水平和建设档次。

(五)精心包装。一部电影《刘三姐》能够传遍桂林山水,一部电视剧《乔家大院》让人们熟知山西祈家乔家堡,一曲《纳西古乐》让人们永远知道丽江古城。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同样要注入文化内涵。要打造出像成都的“五朵金花”、云南的丽江古城一样的名镇、名村、名景。当前,重点是要做活板栗、甜柿、红叶三大文章,激活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三大历史名人。我县素有“全国板栗之乡、甜柿之乡”的美誉,甜柿品质无与伦比,板栗漫山遍野,红叶声名远扬,其开发和炒作价值远远超过麻城杜鹃。建议在旅游公路沿线及景区栽植甜柿和乌桕树,让游客走进罗田的山川原野,放眼满是秋阳照彩、金果凌霜的甜柿和秋林尽染、红叶烂漫的美景。要加强包装宣传推介力度,整合媒体宣传攻势,全方位扩大品牌效应,吸引游客“秋游都来罗田打板栗、摘甜柿、赏红叶”。要围绕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选好主题,面向全国组织开展电视剧、电影、歌曲、文艺作品等一系列创作、征集和评选活动。

乡村旅游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