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08-2012)
编辑:青灯古佛 识别码:20-747443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13 21:26:27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08-2012)

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08-201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最为多见。

其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典型临床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及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1周左右自愈,而少数重症病例可快速进展为神经系统疾病等致命性全身并发症,尤以与患儿感染EV71有关。

196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首次发现EV71,之后15年内该病毒在整个亚太地区迅速播散,按发病顺序依次为马来西亚、中国台湾、日本、新加坡、越南、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柬埔寨。检索1995年1月1日-2013年6月30日期间PebMed上手足口病相关信息,发现所有相关文献仅为描述性报道,很少有报道考虑发病地域因素、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或分析发病季节。中国2007和2008年年初分别爆发了几起手足口病疫情,随即启动紧急应对策略,于2008年5月建立国家手足口病强化监察体系。为了解国内手足口病流行病学情况,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余宏杰博士等开展相关研究。

该研究重点对2008-2012年国内手足口病发病年龄、季节、地域等特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该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等干预措施积累参考数据。该报告发表在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杂志上。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2008年1月1日-5月1日,国内所有手足口病确诊及疑似病例以自愿原则上报给位于北京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但是,自2008年5月2日开始,国家法定上报手足口病病例,于是中国手足口病强化监察体系应运而生。

监察体系中对病例进行分类、分型管理:手、足、口腔或臀部等部位出现小疱疹,合并或不合并发热症状的患儿,定义为手足口病疑似病例。

通过RT-PCR或病毒分离方法对疑似病例获取肠道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证据(包括EV71、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类型),定义为手足口病确诊病例。

若患儿出现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如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急性弛缓性麻痹或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心肺并发症(如肺水肿、肺出血或心肺功能衰竭),归类为手足口病重症患者,其余则为轻症病例。

研究人员针对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上报给国家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手足口病病例中,调取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数据,按照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实验室证据情况以及感染肠道病毒类型进行分层,分析所纳入病例资料的气候、地域和人口基本资料统计信息。

研究共纳入7200092例手足口病登记信息,2010-2012年期间该病年发病率为1.2例/1000人-年;其中,267942例(3.7%)为经实验室证据确诊病例,2457例(0.03%)死亡。12-23个月龄儿童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2012年期间该年龄组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8.2例/1000人-年、1.5例/1000人-年。5岁以下男童发病可能性是同年龄组女孩的1.6倍。

2008-12年国内手足口病疑似/确诊病例年龄分布与临床严重程度

统计发现,患儿从发病到确诊、从发病至死亡以及从确诊到死亡的中位持续时间分别为1.5天、3.5天和0.5天。发生心肺或神经系统合并症患儿绝对值例数为82486例(1.1%),其中2457例病情极重导致死亡(在重症中所占比例3.0%)。1737例经实验室确诊且死亡病例中,1617例(93%)与EV71感染有关。

国内实验室确诊手足口病严重程度不同组感染肠道病毒比例情况

虽然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时间和流行周期随地区所处纬度不同有很大的差异,但总体看来该病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气候温暖的时期。

国内发病集中时间在南、北两地有所不同:每年6月是中国北方手足口病的高发期,而南方地区在5月到9、10月期间几乎半年时间均高发。

季节性差异与当地降水量、日照时间、温度和气压有关,但是单一气候因素不足以解释全国手足口病发病季节复杂性。基于季节因素的发病地理差异性与气候、人口因素呈不显著相关。

2008-2012年国内不同省份手足口病监测数据热点图:图A显示每周手足口病疑似和确诊病例上报情况时间轴,通过年发病数进行标化;图B显示手足口病季节分布情况,记录2008-2012年期间每周发病比例中位值绘图;A图和B图地区按照纵坐标从上到下示意由北方到南方;图C显示手足口病每周发病数

国内手足口病发病周期和高峰时间分布图:A图从浅红到深红显示年度发病幅度;B图突出显示半年发病活跃性,用半年周期发病幅度除以全年周期发病幅度+半年周期发病幅度所得比值来衡量,浅绿显示全年疾病流行较强,深绿显示半年期发病较为活跃;C图显示手足口病每年发病高峰持续时间,从浅蓝到深蓝显示周数时间长短。该研究是目前以人群为基础开展的手足口病相关规模最大的一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国内EV71、CV-A16及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手足口病发病和死亡率,对5岁以下儿童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其中,低龄、感染EV71以及生活在农村地区是发生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

总体上,该研究为佐证优先给予EV71疫苗以及优化地区接种时机,提供了强有力的、基于人群的全国性数据证据;此外,这项研究结果还可作为与未来干预后相对比的疫苗接种前基线数据资料;鉴于该病在亚太地区发病逐年上升趋势,有必要针对相关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免疫情况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第二篇: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病例编码□□□□

1.一般情况

1.1姓名,若为14岁以下儿童,父亲姓名,母亲姓名 1.2性别 ⑴ 男 ⑵ 女

1.3年龄(岁、月)

1.4职业 ⑴幼托儿童 ⑵ 散居儿童 ⑶ 学生 ⑷ 教师 ⑸ 保育员及保姆

⑹饮炊食品业 ⑺ 商业服务 ⑻ 医务人员 ⑼ 工人 ⑽ 民工 ⑾ 农民 ⑿ 牧民 ⒀ 渔(船)民 ⒁ 干部职员 ⒂ 离退人员 ⒃ 家务及待业 ⒄ 其他(注明)⒅ 不详

1.5文化程度 ⑴ 学龄前儿童 ⑵ 文盲 ⑶ 小学 ⑷ 初中 ⑸ 高中

⑹大学及以上 ⑺不详

1.6现住址 1.7户口地 1.8工作(学习)单位 1.9联系电话:

2.发病情况

2.1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时

2.2发病地点 2.3首诊时间 年 月 日 时

2.4首诊单位

3.主要临床表现

3.1发热: ⑴有 ⑵无 □ 如有发热3.1.1最高体温 ℃ □□□ 3.2皮疹: ⑴有 ⑵无 □ 如有皮疹3.2.1出疹日期 年 月 日 □□□□□□□□ 3.2.2皮疹种类:⑴丘疹 ⑵疱疹 ⑶溃疡 ⑷结痂 ⑸结疤 ⑹其他 □ 3.2.3皮疹性质:⑴痒感 ⑵痛感 ⑶其他 □ 3.2.4手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5足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6口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7臀部皮疹:⑴有 ⑵无 □ 3.2.8躯干皮疹:⑴有 ⑵无 □ 3.2.9四肢皮疹:⑴有 ⑵无 □

□ □□ □□

□□□□□□□□□□ □□□□□□□□□□ 3.2.10其他部位皮疹:⑴有 ⑵无 如有,则具体部位 □ 3.3口腔溃疡: ⑴有 ⑵无 □ 3.4淋巴结肿大: ⑴有 ⑵无 如有,则具体部位 □ 3.5恶心: ⑴有 ⑵无 □ 3.6呕吐: ⑴有 ⑵无 □ 3.7腹泻: ⑴有 ⑵无

□ 3.8 并发症:⑴有 ⑵无

如有并发症3.8.1 病名,⑴心肌炎 ⑵脑膜炎 ⑶肺水肿 ⑷其他 □

4.实验室检查

4.1血象:采血时间 年 月 日

结果:白细胞 ×109/L 中性粒细胞= % 淋巴细胞= % 4.2血清学:急性期采血时间 年 月 日 抗体滴度

急性期采血时间 年 月 日 抗体滴度

4.3病原学:

4.3.1标本名称:⑴咽分泌物 ⑵疱疹液 ⑶粪便 ⑷其他 □ 4.3.2分离结果:⑴阳性 ⑵阴性 □

如阳性,病原名称

5.流行病学调查(病前7天内)5.1接触史

5.1.1病前一周内有外出史: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如有,5.1.1.1该地是否有该病流行: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5.1.2病前一周内是否有外地访客史: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如有,5.1.2.1访客是否有相关症状: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5.1.3与该病患者接触史:⑴有 ⑵无 ⑶不详 □

如有,5.1.3.1 该病人姓名 5.1.3.2 与该病人关系

5.1.3.3 该病人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

5.1.3.4 与该病人接触方式

5.1.3.4.1同吃 ⑴有 ⑵无 5.1.3.4.2同住 ⑴有 ⑵无 5.1.3.4.3同生活 ⑴有 ⑵无

5.1.3.4.4同工作 ⑴有 ⑵无 □ 5.1.3.4.5同学习⑴有 ⑵无 □

□ □ □ 5.1.3.4.6同玩 ⑴有 ⑵无 □ 5.1.3.4.7陪护 ⑴有 ⑵无 □ 5.1.3.4.6其他 ⑴有 ⑵无 请注明 □ 5.2饮食情况(病前7天内)5.2.1吃生冷食品 ⑴有 ⑵无

5.2.2生冷食品名称 购买地点 5.2.3熟食冷吃 ⑴有 ⑵无

5.2.4熟食品名称 购买地点 5.2.5在外就餐史 ⑴有 ⑵无

5.2.6就餐地点 ⑴排档 ⑵个体餐馆 ⑶宾馆餐厅 ⑷其他 □

6.主要诊治情况

6.1病人隔离:⑴是 ⑵否 □ 6.2如隔离,隔离地点:⑴医院 ⑵在家 ⑶其他 □ 6.3如住院,住院时间: 年 月 日; 6.4如住院,医院名称

6.5医院级别:⑴省级 ⑵市级 ⑶县级 ⑷乡级 ⑸其他 □ 6.6使用的主要治疗: 6.7转归:⑴痊愈 ⑵好转 ⑶恶化 ⑷死亡 ⑸留有后遗症(名称)□ 6.8如死亡,死亡日期 年 月 日

7.小结

调查者单位: 调查者: 审查者: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 □

第三篇: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

[摘要] 目的了解沙湾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

对沙湾区2008-2011年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沙湾区2008-2011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4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5.74/10万,2009年发病最多,共发病142例,年发病率为75.24/10万,占4年总发病数的41.16%;病例主要集中在1~4岁之间4个年龄组,合计发病303例,占发病总数的87.83%,以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45:1,男性病例明显多余女性病例;季节分布呈双峰型,发病高峰期是6月和10月;地区分布以城区为主;流行毒株以EV71为主。结论

2008-2011年沙湾区手足口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以手足皮肤和口腔黏膜疱疹为主要症状的小儿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2~10 d,平均为3~5 d,可导致流行或暴发;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但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1]。国家于2008-05将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进行网络直报,为此,沙湾区也高度重视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并加强了对网络直报工作的监管。为了解沙湾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掌握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现对沙湾区2008-2011年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手足口病疫情资料来源于沙湾区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数据来源于沙湾区统计局。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中规定的手足口病诊断标准进行。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08-2011年沙湾区共报告手足口病345例,其中临床诊断333例,实验室诊断12例,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5.74/10万,2008年发病最少(18例),年发病率为9.54/10万,2009年发病最高(142例),年发病率为75.24/10万,发病数占4年总发病数的41.16%(表1)。2.2 流行特征

2.2.1 时间分布

2008-2011年间,各月均有手足口病发病,但发病高峰期是6月和11月。发病最少的是3月和8月,各发病5例,发病最多的是11月,该月发病64例,占发病总数的18.55%(图1)。

2.2.2 地区分布

沙湾区所辖的13个镇乡均有发病,发病数居前五位的是沙

湾镇94例、加农镇83例、福禄镇40例、太平镇35例和碧山乡17例,5镇乡合计报告发病269例,占总发病数的77.97%。发病最多的是沙湾镇(政府所在地),合计发病94例,占总病例数的27.25%,发病最少的是范店乡,无病例发生。2.2.3 人群分布

2.2.3.1 职业分布

345例手足口病病例中,发病以散居儿童发病为主,共计发病189例,占总病例数的54.78%,其次为幼托儿童,共计发病146例,占发病总数的42.32%(表2)。2.2.3.2 年龄、性别分布

345例手足口病病例中,男性204例,女性141例,男女性别比为1.45:1。发病年龄发病年龄最小的为6月龄,最大的为20岁,主要集中在1~至4~组之间,4个年龄组合计发病303例,占发病总数的87.83%。发病最多的为3~组,共计发病99例,占总病例数的28.70%(表3)。

2.3 病原检测

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例标本采集和保存技术要求》,采集临床诊断病例发病3d内的咽拭子和7d内的肛拭子标本,送上一级CDC做肠道病毒PCR检测。2008-2011年共采集41份有效咽拭子标本,其中EV71阳性9份,阳性率21.95%,CoxA16阳性1份,阳性率2.44%,其他肠道病毒2份,未检出混合感染病例。3 讨论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我国在1981年始见于上海,之后疫情向全国蔓延[2]。在2008年之前沙湾区手足口病缺乏准确的疫情数据,自2008-05-01手足口病被列入法定传染病以来,使疫情有准确的数据信息。

分析显示,2008-2011年沙湾区手足口病发病率由9.54/10万上升到75.24/10万,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报告的345例手足口病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45:1,发病人数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喜好活动,活动范围大,接触密切频繁,从而导致相互传染的机会大有关[3]。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期是6月和11月,与手足口病春夏高发的流行特征和林晶[4]、黄鹂[5]等报导的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的春夏季节性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幼托机构的儿童在暑假期间减少了相互间的接触频率,从而减少了相互传染的机会所致。发病年龄以1~4岁的儿童为主,由此可见4岁以下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是防控的重点人群,幼托机构是重点的防控单位。从病例的地区分布来看,政府所在地的沙湾镇报告的病例最多,一定程度上与城区儿童密度大和接触频繁密切,相互传播的机会大有关。病原体的流行毒株以EV71为主。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口杯、玩具、床上用品和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流行强度大、传播快,且至今尚无疫苗和特效的抗病毒药物[8],因此,防控工作难度极大。为保护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应做好以下措施:①加强传染源的控制与管理。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健康带毒者,因此,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是控制本病扩散的有效措施,各级医疗机构对符合定义的病例及时报告,患者到正规的医院治疗,并严格执行隔离制度,病愈1周后方可复课。疾控机构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尤其对幼托机构严格执行相关控制措施。②采取综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让儿童家长(特别是重点人群)及幼托机构人员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传播途径等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人们的自我防患和保健意识[9];所有幼托机构全面落实晨检制度,发现病例或可疑病例及时送医;全面落实幼托机构的全园消毒制度,每天对玩具、餐具等日常用品至少进行1次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保持良好通风[10]。③加强卫生行政监督和技术指导。各医疗机构做好院感控制工作,落实预检分诊制度,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尽早进行治疗,防止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的发生;基层防疫医生对辖区内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追踪随访,及时掌握患者的转归情况,做好消毒药品的分发、管理工作,并指导疫点的消毒工作;各卫生院加强与学校和托幼机构的沟通,做好消毒和健康教育,提高学校和托幼机构的防病意识。④加强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对辖区内的医务人员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严格按照指南的标准进行诊断、治疗和报告。

第四篇:手足口病调查报告

关于对马头镇炼沙村那马屯手足口病聚集性

病例的调查报告

2013年9月27日监测发现:马头镇炼沙村那马屯出现3例手足口病病例,为进一步了解发病情况,控制疫情发展,我院于28日派员与乡村医生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1、基本情况

炼沙村距离县城区2.5公里,那马屯135户,共542人,生活饮用水主要来源那马水库,那马屯环境卫生良好,个别留守儿童卫生状况相对差。

2、发病情况

凌启铧(男,1岁)2013年9月19日手心、足心出现疱疹、发热38.5℃于2013年9月19日住进平果县人民医院治疗,2013年9月26日治愈出院。

潘芯瑜(女,10月)足心手心出现疱疹后食欲差,先在23日到平果县妇幼保健院治疗,25日到平果县人民医院治疗,26日百色市人民医院治疗。

黄荣科(男,1岁)发热39.5℃、手心口腔出现疱疹、食欲差于2013年9月24日,到平果县妇幼保健院治疗,2013年9月26日确诊为手足口病。

3、流行病学调查

发病儿童中均否认10天前有外出、外来史和接触病儿史,个别儿童存在不良饮食卫生行为。

4、防控措施

(一)对周围居民和患儿家长面对面讲解防病知识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接触婴幼儿前、替幼儿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楼梯扶手、门把手、水龙头、游乐设施用巴氏消毒液或含氯消毒剂按要求进行消毒;

4.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诊居家治疗,不与其他儿童接触,避免接触感染,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卧具清洗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消毒处理,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如果出现病情变化,立即到正规医院治疗。

(二)发放手足口病防治宣传单(积极行动起来,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300张

(三)对病儿家庭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相关物品全面消毒,向周围邻居发放含氯消毒剂,指导其进行预防性消毒。

从即日起,我院将密切关注该屯和周围村屯居民手足口病疫情动态,每天及时报告最新进展。

马头镇卫生院

2013年9月28日

第五篇:手足口病604例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手足口病604例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确诊手足口病604例的临床特征。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手足口确诊病例患者的年龄、性别、主要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604例手足口病例发病年龄最小为3月,最大为29岁,主要集中在1~3岁(占53.15%),平均1.68岁,发病时间为4~11月,集中发病在5~8月(占86.09%),男性352例,女性252例,发热、皮疹为主要临床特征,604例病例均治愈。结论手足口病例主要在春末、夏秋季流行,以≤3岁年龄组病例数最高,愈后均良好。

内蒙古第四医院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救治中心,于2009-04/11集中收治手足口临床确诊病例604例,对所有病例资料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04/11共收治手足口病患者604例。其中男性352例,女性252例,年龄最小的患儿3个月,最大年龄29岁,平均年龄1.68岁。

1.2 研究方法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8-05-03发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1],604例患者均为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对所有收集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记录其流行特征。2 结果

2.1 流行特征

2.1.1人群分布 散居儿童357例,占发病总人数59.11%;幼托儿童224例,占发病总人数37.09%;学生20例,占3.31%;其他3例,占0.49%。

2.1.2 地区分布604例病例多来自呼和浩特市旗县区,其中新城区193例(31.95%)、玉泉区75例(12.42%)、回民区102例(16.89%)、赛罕区136例(22.52%)、市辖旗县共40例(6.62%)、其他盟市病例共58例(9.60%)

2.1.3 年龄分布 其中不足1周岁者38例占发病总人数的6.29%;1岁至3岁者321例,占53.15%;3岁至7岁者220例,占36.42%;7岁至14岁者19例,占3.15%;大于14岁者6例,占0.99%(其中>20岁者4例)。患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至7岁,其中1~3岁居多构成比为53.15%。

2.1.4性别分布 男性患病352例,构成比58.28%;女性患病252例,构成比41.72%。性别患病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05,p>0.05)。

2.1.5 时间分布

604例手足口病例患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份,共发病例520例,构成比为86.09%,见图1。

2.2 临床资料 604例手足口病患者出疹前有发热者532例,占88.08%。皮疹形态为粟粒状红色丘疹和疱疹共存,红色丘疹相对较多。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稍高出皮面,极个别明显高出皮面,类似水痘。就诊时手足口均有皮疹者521例占86.26%。部分病例只有手口皮疹、臀部皮疹、腹部大腿内侧皮疹、口腔咽部充血滤泡;观察后,出现典型手足口病表现。5例重症病例合并有脑炎、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604例病例均获治愈。讨论

该组手足口病例主要在春末、夏秋季流行,以≤3岁年龄组发病最高与相关报道一致[1],因此≤3岁人群是防治的重点人群。职业分布中以散居儿童居多与国内多篇报道相近[2~4],可能与这部分儿童所在的看护环境接触范围广、手卫生意识差、消毒措施不到位、看护人员健康知识缺乏等有关。手足口患儿中男孩经常与小朋友玩耍的比例显著高于女孩[5],这与手足口病疫情情况相符[6]。故做好看护人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适时对看护环境进行有效消毒对控制手足口疫情起着重要作用。

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是CA16和EV71,但EV71引起症状较重[7],且常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EV71已逐渐成为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8],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多发于4~8月份,潜伏期2~7d,病例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9~10],隐性感染和不典型的轻型病例多,该组病例与上述规律基本一致。重复感染可能由不同菌株亚型引起,亦可能是不同时间流行的EV71基因转换[11]。因此加强病原种类鉴定检测并以此分类管理治疗对指导临床诊治极为重要。

该组604名患者的诊断均为临床诊断,未行相应的病原学实验室检查,未能了解其病原是否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完善EV71的快速、准确、操作简便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以有效指导临床。

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08-201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