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国家农业节水纲要
编辑:紫陌红颜 识别码:20-291217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2 17:32:1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国家农业节水纲要

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大力推行农业节水灌溉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据中新网能源频道了解,《纲要》共分6章28条,明确提出了农业节水的总体要求、体系构成、分区指导、重点工程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实施意见。到2020年,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3亿亩。

《纲要》明确了农业节水的总体要求,提出发展农业节水要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宗旨,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严格水资源管理,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转变农业用水方式,完善农业节水机制,着力加强农业节水的综合措施,着力强化农业节水的科技支撑,着力创新农业节水工程管理体制,着力健全基层水利服务和农技推广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业节水必须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分区实施,突出重点、示范推广,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建管并重、深化改革的原则。经过努力,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3亿亩,其中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亿亩以上;全国农业用水量基本稳定,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全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亿亩以上,高效用水技术覆盖率达到50%以上。

《纲要》提出要建立农业节水体系,通过优化配置农业用水,调整农业生产和用水结构,完善农业节水工程措施,推广农机、农艺和生物技术节水措施,健全农业节水管理措施等,在全国初步建立农业生产布局与水土资源条件相匹配、农业用水规模与用水效率相协调、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农业节水体系。同时,依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提出了东北地区、西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南方地区发展农业节水的指导意见。

《纲要》规划推进五项农业节水重点工程建设。一是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同步改造,优先安排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二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规模化推广工程,以东北、西北、黄淮海地区为重点,集工程、农艺、农机和管理等措施于一体,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规模化推广工程。三是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工程,建设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县,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推广改土、覆盖、倒茬、平整土地和秸秆还田、土壤墒情监测等技术。四是农业节水技术创新工程,开展节水灌溉技术标准、灌溉制度、新产品与新技术研发和综合节水技术集成模式等方面的联合攻关,集成和再创新形成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节水模式,并加大技术推广力度。五是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以西南地区为重点,在具有一定降水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

《纲要》要求健全发展农业节水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法规政策,推行节水灌溉制度,增加农业节水投入,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深化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第二篇: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

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业是用水大户,近年来农业用水量约占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62%,部分地区高达90%以上,农业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大力发展农业节水,在农业用水量基本稳定的同时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和《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精神,把节水灌溉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全面做好农业节水工作,特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决策和部署,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宗旨,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严格水资源管理,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转变农业用水方式,完善农业节水机制,着力加强农业节水的综合措施,着力强化农业节水的科技支撑,着力创新农业节水工程管理体制,着力健全基层 水利服务和农技推广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编制全国性、区域性的农业节水相关规划,以供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合理确定农业节水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实施。根据各地水土资源条件、农业生产布局等实际情况,抓住影响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的关键环节,分区采取适宜的农业节水措施,兼顾节水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坚持突出重点,示范推广。突出抓好重点区域、主要农作物的节水技术应用,集中连片建设农业节水工程,实行规模化发展。建设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加快节水技术推广。

——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农业节水机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明确各方职责,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坚持建管并重,深化改革。在加强农业节水工程建设的同时,建立健全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农业节水产业支持、技术服务、财政补助等政策措施。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农业生产布 2 局与水土资源条件相匹配、农业用水规模与用水效率相协调、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农业节水体系。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3亿亩,其中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亿亩以上;全国农业用水量基本稳定,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全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亿亩以上,高效用水技术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二、建立农业节水体系

(四)优化配置农业用水。通过建设骨干水源工程和实施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进一步优化用水结构,缓解重点农业生产区的用水压力。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合理配置地表水和地下水,重视利用非常规水源,提高农业用水总体保障水平。在渠灌区因地制宜实行蓄水、引水、提水相结合。在井渠结合灌区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在井灌区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在不具备常规灌溉条件的地区,利用当地水窖、水池、塘坝等多种手段集蓄雨水,解决抗旱播种和保苗用水。

(五)调整农业生产和用水结构。根据各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优化配置水、土、光、热、种质等资源,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农作物种植结构以及农、林、牧、渔业用水结构。在水资源短缺地区严格限制种植高耗水农 3 作物,鼓励种植耗水少、附加值高的农作物。在规划建设商品粮、棉、油、菜等基地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条件,避免加剧用水供需矛盾。积极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节水。

(六)完善农业节水工程措施。优先推进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节水灌溉发展。除有回灌补源要求的渠段以外,对渠道要进行防渗处理。要平整土地,合理调整沟畦规格,推广抗旱坐水种和移动式软管灌溉等地面灌水技术,提高田间灌溉水利用率。在井灌区和有条件的渠灌区,大力推广管道输水灌溉。在水资源短缺、经济作物种植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等地区,积极推广喷灌、微灌、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因地制宜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雨水集蓄利用等措施。

(七)推广农机、农艺和生物技术节水措施。合理安排耕作和栽培制度,选育和推广优质耐旱高产品种,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大力推广深松整地、中耕除草、镇压耙耱、覆盖保墒、增施有机肥以及合理施用生物抗旱剂、土壤保水剂等技术,提高土壤吸纳和保持水分的能力。在干旱和易发生水土流失地区,加快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八)健全农业节水管理措施。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强化农业用水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农业用水量,合理确定灌溉用水定额。明确农业节水工程设施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完善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加强水费计收与使用管理。完善农业 4 节水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技术指导和示范培训。积极推行农业节水信息化,有条件的灌区要实行灌溉用水自动化、数字化管理。加强技术监督,规范节水材料和设备市场。

三、实行分区指导

(九)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西部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积极采用深松整地、抗旱坐水种等措施,合理施用生物抗旱剂和土壤保水剂;合理发展膜下滴灌、喷灌,在有规模化耕作条件的地区集中连片发展大、中型机械化行走式喷灌。东部要加大现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新建灌区应达到节水灌溉工程规范要求,大力推广水稻控制灌溉技术。

(十)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以及山西省西部,要严格按照水资源配置总量,控制灌溉发展规模。在灌区重点发展渠道防渗,在适宜地区大力推广膜下滴灌、喷灌技术。在水资源条件允许的地区,适度发展大、中型机械化行走式喷灌,兼顾发展小型移动机组式喷灌和管道输水灌溉;在具有水力自流条件的地区优先发展自压喷灌、微灌和管道输水灌溉。在内陆河区优先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维护生态安全。要加强土地平整,改进沟畦灌水技术,推广垄膜沟灌、覆盖保墒等技术,配套施用长效、缓释肥料及抗旱、抗逆制剂。根据水资源条件,在草原牧区积极发展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大力实施小流域、坡耕地综合 5 治理和黄土高原淤地坝等工程建设,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十一)黄淮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五省(市)和山西东部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北部。在井灌区重点发展管道输水灌溉,积极发展喷灌、微灌和水肥一体化,推广用水计量和智能控制技术。在渠灌区、井渠结合灌区重点发展渠道防渗,因地制宜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推广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在地下水超采区严格控制新增灌溉面积,大力提倡合理利用雨洪资源、微咸水、再生水等。

(十二)南方地区。包括长江沿岸及其以南的各省(区、市),要以渠道防渗为主,重点加快灌排工程更新改造,适当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大力发展水稻控制灌溉。在丘陵山区兴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抗旱减灾能力;搞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推广坡耕地综合治理,采取覆盖等农艺措施,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要采取各类节水综合措施,提高灌溉保证率,率先实现农田水利现代化。

四、推进重点工程

(十三)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优先安排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着力解决工程不配套、渠(沟)系建筑物老化、渗漏损失大、计量设施不全、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加强末级渠系建设,加快 6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十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规模化推广工程。以东北、西北、黄淮海地区为重点,选择农业生产急需、发展条件好、农民积极性高的地区,集工程、农艺、农机和管理等措施于一体,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规模化推广工程,为周边农户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让实用节水技术进村入户到人,努力做到节水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示范作用较大。

(十五)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工程。建设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县,突出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集成配套,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与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相结合,完善田间基础设施,发展补充灌溉和微水灌溉,推广改土、覆盖、倒茬、平整土地和秸秆还田、土壤墒情监测等技术,提高降雨入渗量,增强田间蓄墒能力。

(十六)农业节水技术创新工程。积极发挥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优势,建立企业、用水户广泛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节水技术创新和推广机制。注重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节水技术,集成和再创新形成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节水模式。加强主要农作物高效用水基础科学研究,开展节水灌溉技术标准、灌溉制度、新产品与新技术研发和综合节水技术集成模式等方面的联合攻关,在喷灌、微灌关键设备和低成本大口径管材及生产工艺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推广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智能控制和精量灌溉装备。开展灌区自动化控制、信 7 息化管理等应用技术研究,逐步建立农田水利管理信息网络。重视发挥节水材料和设备生产、销售骨干企业在农业节水技术创新与集成中的主体作用,落实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完善其售后服务网络。

(十七)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以西南地区为重点,在具有一定降水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人均占有半亩以上具有补充灌溉条件的基本农田,使中等干旱年生产生活用水有保障、粮食不减产,严重干旱年生活用水有保障、粮食少减产。积极发挥人工增雨(雪)的抗旱减灾作用。

五、健全体制机制

(十八)完善法规政策。积极推进农田水利立法工作。各地区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和管理。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等实际情况,研究支持农田水利特别是发展节水灌溉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占用农业灌溉水源和灌排工程设施补偿制度。

(十九)推行节水灌溉制度。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逐级分解农业用水指标,落实到各地区和各灌区。各地区要发布适合本地区条件的主要作物灌溉用水定额。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建立节约水量交易机制,构建交易平台,保障农民在水权转让中的合法权益。

8(二十)增加农业节水投入。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对大型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高效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示范等投入力度;增加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全面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抓好中央统筹资金的使用管理,重点向粮食主产区、中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发展银行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发展节水灌溉提供中长期政策性贷款支持。加大节水灌溉研发投入,提高科技装备水平。扩大节水和抗旱机具购置补贴范围。

(二十一)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开展农业节水和受益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鼓励农民建立用水户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让农民广泛参与农业节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对用水节水中的问题进行民主协商、自主决策。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技术指导、制度约束、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调动农民节水积极性,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二十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的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专业化服务队伍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三位一体”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强化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充实技术力量,经费纳入县 9 级财政预算;加强与农机、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等的合作,在节水灌溉技术模式、设备选型与运行维护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指导。充分发挥灌溉试验站、抗旱服务组织、节水灌溉公司等专业化服务队伍在节水灌溉、抗旱减灾、设备维修、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组织开展针对基层水利技术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其管水、用水的能力。重视解决基层水利技术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二十三)深化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晰农业节水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管护经费,逐步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的运行机制。深化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采取租赁、承包等方式,不断创新工程管理模式,大力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逐步形成小型农业节水工程良性运行机制。

(二十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合理确定农业水价。在渠灌区逐步实现计量到斗口,有条件的地区要计量到田头;在井灌区推广地下水取水计量和智能监控系统。重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农业节水,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 10 助。强化农业水价制定、水费计收与使用监管,增加工作透明度,坚决制止中间环节搭车收费和截留挪用。

六、组织实施

(二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农业节水摆在重要位置,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在政策制定、资金安排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各省(区、市)要根据本纲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水利、农业、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科技、林业、气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农业节水工作。

(二十六)制订相关规划。地方各级水利、农业等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制订节水灌溉、旱作节水农业等相关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经各方面专家论证、审查和政府审批后,作为安排农业节水补助资金和整合相关资金的重要依据。规划要与流域、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总量控制指标相适应,与抗旱、农村土地整治、农业发展、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节水型社会建设等规划相衔接。

(二十七)加强监督检查。结合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农业节水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下项目和投资计划安排相挂钩。对在发展农业节水中作出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表彰;对严重破坏农业节水设施、违反节水有关规定、扰乱用水秩序的行为 11 依法追究责任。建立农业用水和农业节水监测评估制度,进行监测和定期评估,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二十八)强化宣传教育。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节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扩大水情宣传教育覆盖面,营造节水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全社会治水兴水的强大合力。围绕水与生命、水与粮食、水与生态等主题,大力普及农业节水知识和先进实用节水方法,广泛宣传和交流各地开展农业节水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做法。

第三篇: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解读

《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解读

2012-12-13

发展农业节水有了顶层设计

——水利部办公厅常务副主任王韩民解读《国家农业节水纲要》出台背景和重要意义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出台有何重要背景和重大意义?参与《纲要》编制的水利部办公厅常务副主任王韩民对此进行了解读。

记者:请您谈谈《纲要》出台的背景。

王韩民:《纲要》出台的背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节水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发展节水灌溉进一步作出安排部署,强调要把节水灌溉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战略和根本性措施,全面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对农业节水如此重视,主要是基于以下四个原因:

首先,发展农业节水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国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农业是用水大户,近年来农业用水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2%,部分地区高达90%以上,而且农业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

其次,发展农业节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长远稳定地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水土资源短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越来越大。要实现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关键在水,最根本的出路在于节水。

第三,发展农业节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加快推广先进实用农业节水技术,可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农业生产资料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取得节水、节地、节能、节肥、减排、省工等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科学发展。

第四,发展农业节水是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的迫切需要。随着极端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加剧、现代农业发展对水的依赖和敏感程度提高,加强以节水灌溉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极为迫切。

另一方面,虽然发展农业节水是如此重要和迫切,但却缺乏专门的政策性指导文件。目前,我国有效灌溉面积为9.25亿亩,节水灌溉工程面积4.38亿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87亿亩,虽然节水灌溉发展成效明显,但总体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缺乏专门的政策性文件提供指导。根据相关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将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95亿亩,其中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确保5000万亩、力争新增1亿亩。到2020年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将力争达到7.6亿亩。而要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发展农业节水,就必须强化顶层设计,为规划编制、政策完善、工程建设、管理改革提供指导。

早在2001年,中央农办就将农业节水作为重点课题列入研究计划,成立了由中央农办、水利部牵头,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单位参加的课题组,着手编制了《全国农业节水发展纲要(2001-2010年)》。

为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把节水灌溉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根本性措施,进一步明确农业节水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使农业节水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发展的用水需求,水利部于2011年7月,又成立了《纲要》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班子,以《全国农业节水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近年完成的相关规划为基础,赴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苏、新疆等地对节水灌溉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广泛听取地方意见和建议,组织相关人员多次集中研讨,并正式征求了中央农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气象局等部门意见,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后,编制完成了本《纲要》。

记者:《纲要》的出台有何重要意义?

王韩民:大力促进农业节水,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项利国惠民的战略性工程。

《纲要》明确提出了从2012年到2020年我国农业节水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导向、分区和分类指导、工程措施和支撑体系、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及组织领导和实施等内容,对推进节水灌溉发展农业节水,进行了顶层设计,为规划编制、政策完善、工程建设、管理改革提供了指导。

具体来讲,《纲要》出台的意义有以下五点:

首先,《纲要》的出台有利于从整体上全面推进农业节水。《纲要》强调运用综合性的措施,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科技、工程等多种手段,到202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农业生产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相匹配、农业用水规模与用水效率相协调、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节水体系。在指导思想上强调“四个着力加强”,即着力加强工程、农艺、农机等节水措施的综合运用,着力强化农业节水的科技支撑,着力创新农业节水工程管理体制,着力健全基层水利服务和农技推广体系。

其次,《纲要》的出台有利于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筹谋划农业节水工作。《纲要》在编制过程中,与《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全国抗旱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水利发展规划(2011—2015年)》、《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全国节水灌溉规划》以及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等规划进行了协调和衔接,目标任务与政策措施都保持了一致。

第三,《纲要》的出台有利于强化对农业节水的分区分类指导。《纲要》强调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对农业节水工作分区分类指导。综合考虑各个地区不同的自然地理与气候条件、水土资源状况、生态环境、水利工程基础、农作物种植结构以及农业农村发展需求,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东北、西北、黄淮海和南方等地区农业节水发展的分类指导意见。

第四,《纲要》的出台有利于推动农业节水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纲要》在强调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强调要创新农业节水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出要完善农业节水政策法规,建立严格的农业用水管理制度,增加农业节水投入,建立政府扶持和农民参与的农业节水发展机制,完善农业节水技术服务体系,深化农业节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一步增强农业节水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第五,《纲要》的出台有利于强化节水的公益性,明确了政府在农业节水发展中的责任主体地位。《纲要》在工作方针上,提出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投入,明确地方政府职责,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农业节水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农业用水新机制。

总之,《纲要》的出台必将极大地促进农业节水工作和节水型社会建设,进而对促进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降低农业生产自然风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学习贯彻《国家农业节水纲要》

推进节水灌溉大发展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王爱国解读《国家农业节水纲要》

2012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部署,切实把节水灌溉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来抓的具体体现,《纲要》从宏观层面和空间布局上对大力推进农业节水作出了全面部署和统筹安排,进一步明确了总体要求、体系构成、分区指导、重点工程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和组织实施意见,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如何准确把握《纲要》内容,以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就此,记者采访了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王爱国。

记者:如何全面准确地把握《纲要》的主要内容?

王爱国:《纲要》共分6章28条,明确提出了农业节水的总体要求、体系构成、分区指导、重点工程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实施意见。我们在贯彻落实中,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准确把握好《纲要》对发展农业节水提出的总体要求。《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农业节水发展的思路和要求,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指导思想”、“五项基本原则”和“一个发展目标”。“一个指导思想”,突出了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彰显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兴水治水理念,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水资源高效利用,要求严格水资源管理,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转变农业用水方式,完善农业节水机制,着力加强农业节水的综合措施,强化科技支撑,创新工程管理体制,健全基层水利服务和农技推广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五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坚持因地制宜,分区实施;坚持突出重点,示范推广;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坚持建管并重,深化改革。“一个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3亿亩,其中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亿亩以上;全国农业用水量基本稳定,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全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亿亩以上,高效用水技术覆盖率达到50%以上。这些思路和要求,是对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战略部署的细化实化,所提出的农业节水发展目标是综合考虑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节水的要求和资金供给可能等实事求是地提出的,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一定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并贯穿到农业节水工作的全过程,推动农业节水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二是要准确把握好《纲要》对建立农业节水体系明确的主要内容。农业节水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工程、技术、行政、管理、法律等多种措施的结合体,从农业生产布局、种植结构、水资源配置到工程、农机、农艺、管理等措施的有机结合,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多个环节。《纲要》强调要突出抓好优化配置农业用水,调整农业生产和用水结构,完善农业节水工程措施,推广农机、农艺和生物技术节水措施,健全农业节水管理措施等五个方面的工作,到202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农业生产布局与水土资源条件相匹配、农业用水规模与用水效率相协调、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农业节水体系。这些都是事关农业节水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核心举措,也是是对长期以来农业节水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应该充分体现在节水灌溉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等环节中。

三是要准确把握好《纲要》对发展农业节水实行的分区指导原则。《纲要》在统筹考虑种植结构、规模、气候特点、水资源条件、农业生产方式、经济条件以及地方积极性等因素,将农业节水的发展区域在空间上划分为东北、西北、黄淮海和南方四个地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明确了四个地区的发展重点、目标任务,以及适宜的技术路线、种植模式和节水措施。东北地区西部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东部要加大现有灌区节水改造和新灌区建设力度。西北地区要严格按照水资源配置总量,控制灌溉发展规模,在适宜地区大力推广滴灌、喷灌技术;内陆河区优先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维护生态安全。黄淮海地区的井灌区重点发展管道输水灌溉,积极发展喷灌、微灌和水肥一体化,推广用水计量和智能控制技术;渠灌区、井渠结合灌区重点发展渠道防渗,因地制宜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在地下水超采区严格控制新增灌溉面积。南方地区以渠道防渗为主,适当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大力发展水稻控制灌溉;丘陵山区兴建“五小水利”工程,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农田水利现代化。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搞好顶层设计,完善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突出重点任务,推动农业节水科学发展。

四是要准确把握好《纲要》对发展农业节水推进的重点工程。《纲要》对推进农业节水重点工程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规模化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农业节水技术创新、山丘区“五小水利”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工作。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要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同步改造,优先安排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规模化推广工程,就是以东北、西北、黄淮海地区为重点,集工程、农艺、农机和管理等措施于一体,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规模化推广工程。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工程,核心是建设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县,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推广改土、覆盖、倒茬、平整土地和秸秆还田、土壤墒情监测等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创新工程,要开展节水灌溉技术标准、灌溉制度、新产品与新技术研发和综合节水技术集成模式等方面的联合攻关,集成和再创新形成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节水模式,并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要以西南地区为重点,在具有一定降水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这些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工程,也是老百姓热切期盼的民生工程,有些是实施多年近年来有较大突破的工程,有的是近年来加大力度着力推进的工程。实施好这五大工程,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总结近年来工作实践中的经验,不断完善制度,创新体制机制,扎实做好推进工作。

五是要准确把握好《纲要》对发展农业节水要健全的体制机制。农业节水工程建设管理任务重、难度大,且面广量大、服务千家万户,必须创新长效发展体制机制。《纲要》强调要完善法规政策、推行节水灌溉制度、增加农业节水投入、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深化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七个方面的管理改革。完善法规政策,当前首要任务就是尽早出台《农田水利条例》,研究支持农田水利特别是发展节水灌溉的长效机制。推行节水灌溉制度,就是要结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大力推行科学灌溉制度,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增加农业节水投入,就是要进一步落实好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特别是大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政策,不断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业节水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农业节水的各项工作。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鼓励农民广泛参与农业节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就是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的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专业化服务队伍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三位一体”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深化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明晰农业节水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管护经费。要足额落实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加快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政策。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和水费计收机制,强化监管,增加工作透明度。这些改革的方向和主要内容都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也被广大农民和基层水利工作者所认可,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抓好落实,强化管理出效益,深化改革添活力,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记者:如何贯彻落实好《纲要》,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发展实现新跨跃?

王爱国:贯彻落实好《纲要》,不仅需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纲要》的内涵和要求,更重要的是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能不能抓落实,善不善于抓落实直接关系到《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的实现。我们一定要以执政为民的理念、高度负责的精神、科学严谨的态度、改革创新的勇气、求真务实的作风,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坚持不懈地把农业节水这件惠及亿万民生的大事办好、好事办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抓紧做好相关规划编制和前期工作。根据《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尽快编制完成《全国灌溉发展总体规划》、《全国牧区水利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等规划,规划要做好与《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全国节水灌溉规划》等的衔接。进一步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规划经审查和审批后,作为安排农业节水补助资金和整合相关资金的重要依据。要选择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加强水资源论证和技术方案比选,严格项目审查审批,确保工程前期工作质量。水利部属流域机构、相关事业单位要对节水灌溉前期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必要时进行技术审查和水资源论证。要高度重视部分地区旱改水增加地下水开采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地区严禁超采地下水扩大灌溉面积,加强大规模渠道防渗及节水后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地膜覆盖薄膜回收和残留降解等基础研究及监测工作,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是切实加大节水灌溉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和资源整合,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节水灌溉的投入力度。增加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等项目资金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和补助比例;足额计提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中央和省级统筹部分也要加大对节水灌溉的支持力度;实施好将抗旱、节水设备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政策,落实好鼓励农业节水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继续对生产和维修节水灌溉设备所需国内不能生产的部分关键零部件执行进口关税优惠税率。在经济作物种植区、规模化农业园区鼓励使用金融资金发展节水灌溉,探索多种形式的财政贴息办法。落实好水利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实施细则》,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特别是农民积极参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在保障灌溉面积、灌溉保证率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工农业用水水权转换机制,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农业用水权转让资金要全额用于支持节水灌溉发展。

三是加大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按照“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要求,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全国251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任务,适时启动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提高农田排涝能力。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补助为引导,以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主要平台,发挥农村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等资金合力,全力推进以节水为中心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突出搞好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以西北、东北、黄淮海地区为重点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全面抓好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积极推进西北、黄淮海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以牧区水利试点项目建设为引导,结合退牧还草、草场围栏、京津风沙源治理、牧民定居等项目建设,依据牧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主要牧区,因地制宜地发展节水灌溉饲草地,力争到2020年新增节水灌溉饲草料地面积2000万亩。同时,积极推广水稻控制灌溉、坐水种、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等节水措施,力争每年落实节水灌溉措施面积2亿亩。

四是强化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护。制定完善高效节水灌溉和农业节水项目管理办法,规模以上项目按规定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承包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强化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监管。鼓励和引导受益农户直接参与小型工程建设管理,发挥监督作用。继续深化大中型灌区、泵站骨干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足额落实公益性工程管理人员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以落实管理责任主体、管护措施和管护经费为核心,加快小型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切实落实农田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财政适当补助政策。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用水计量,加强水费计收与使用管理。到“十二五”末,地表水灌区逐步实现计量到斗口,有条件的地方计量到田头;井灌区全面推广地下取水计量和智能监控系统。提高节水灌溉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要实行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和超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水。加强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2013年底前完成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任务;积极研究政策,加大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的扶持力度,提高对农民发展节水灌溉的指导和服务水平。

五是强化技术支撑。通过产学研结合,加强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和技术集成的联合攻关,加快成果转化。加强灌溉试验站网建设和节水灌溉制度试验,完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监测评价。建立项目实施专家对口援助机制,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加强与农机、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等的合作,在节水灌溉技术模式、设备选型与运行维护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指导。充分发挥灌溉试验站、抗旱服务组织、节水灌溉公司等专业化服务队伍在节水灌溉、抗旱减灾、设备维修、技术推广等方面作用。鼓励有关骨干企业开展区域农业节水工程规划设计、设备供应、施工组织、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等全过程服务。各级政府组织开展针对基层水利技术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基层人员管水、用水的能力。

六是严格市场监管。完善节水灌溉设备和产品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培育骨干企业,提高设备质量和产业化程度以及行业整体水平。严格市场监管,加强监督检查,定期发布产品认证和质量监督抽查信息,及时公布质量监督检查结果,实行不合格产品及企业退出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实行设备产品生产成本定期核算、最低成本指导价发布制度,规范招标、投标程序,遏制恶意低价竞争。加强对节水灌溉设备生产和销售企业售后服务的监管,提高售后服务水平。

七是加强宣传培训。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开展节水灌溉和农业节水科普教育,广泛宣传发展节水灌溉的意义、效益和经验,提高全民节约用水和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形成社会广泛支持、关心、参与节水灌溉发展的良好氛围。依托节水灌溉增效示范等相关项目建设,充分利用高校、科研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技术力量,开展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技术培训,提高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水平。

第四篇:浅谈节水农业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节水农业

作者:贾志峰 胡晓燕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21期

摘要:本文从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与浪费并存的事实出发,综述了发展节水农业的意义及采取的主要措施,在分析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节水农业的发展方向。关键词:节水农业措施方式现状

节水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采取工程、农艺和管理等措施,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以实现节约用水和提高农业用水效益的目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节水农业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今年来日益严重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但是在这种水资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1.用水浪费,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用水效率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2.灌排设施整体标准较低,老化失修严重,水资源的利用水平不高;

3.节水领域的技术发展落后,如节水设备和材料的工艺落后,产品功能单一,配套性差;农业节水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低,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等。

4.节水相关政策不配套;

5.节水意识淡薄。

二、发展节水农业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城镇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间将形成争水用局面,农业用水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个矛盾只能通过发展节水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工业、城市用水之间的矛盾,而且对缓解水资源不足、提高农业产量。

三、发展节水农业的主要措施

从农田水循环和节水技术措施看,节水农业包括了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等措施,需要土、肥、水、作物等协调配套,具有明显的系统特征、效益特征和技术综合特征。

1.工程技术节水

1.1开辟新水源,增加供水能力

1.2改造原有工程设施

1.3田间节水

2.农艺技术节水

2.1节水农作制度

研究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节水高效型作物种植结构,提出相应的节水高效间作套种与轮作种植模式。

2.2选用抗旱高产作物和品种

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作物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由本身遗传特性、形态特征和生理过程决定,因此可以通过选用合适的作物品种来达到节水的目的。

2.3利用耕作、覆盖措施和化学制剂

耕作、覆盖措施和化学制剂可以调控农田水分状况、蓄水保墒,提高农田水利用率和作物水分生产效率。此外,农田水肥耦合及高效利用技术也是一种农艺节水的重要措施。

3.管理技术节水

农业管理范畴的节水,包括管理措施、管理体制与机构,水价政策,用水管理,节水措施的推广应用等。

3.1组织机构: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达到科学节水,合理运行,维护得当,良性发展的机制。

3.2现代化用水管理: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专家系统等专业软件,科学制定用水计划,适时适量调配水源,达到高效利用的目的。

3.3维护与维修管理:灌溉系统的维护与维修直接关系到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应制定相应的计划,如灌溉系统岁修和大修计划,灌溉系统的维护计划,设备的维修等。

3.4政策法规

依据《水法》、《农业法》的节水条款,制定节水政策、法规。①建立合理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②依据政策法规,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提高全民节水意识,促进节水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3.5加强宣传

加强节水宣传,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培训班、发放节水资料等形式,普及节水知识,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

四、节水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

1.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

1.1建立区域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研发适合旱区应用的新型、高效工程和生物雨水集蓄形式;

1.2研究污水(或中水)灌溉对土壤、地下水及作物品质的影响,提出污水(或中水)作物安全高效利用指标量化体系,研究不同灌水方式下作物灌溉制度;

1.3研究低成本、节能型的微咸水开发利用技术,建立微咸水灌溉下的控制指标体系和作物灌溉制度。

2.应用新材料及先进制造工艺

采用高分子材料研制技术可靠、结构简单、经济合理的刚柔混合结构或纯柔性结构作为渠道的护砌结构;研制抗堵、耐用、价廉的微灌灌水器,开发新型微灌过滤器、注肥器及系统控制设备;研究低压节能型异形喷嘴喷头;将工程措施、农业措施与管理措施有机结合,形成综合节水技术,并向标准化和智能化方向迈进;研发适合旱区应用的新型低成本、高效率的坡面集雨固化材料、生物集雨材料和田间集雨材料等;研发新型节水制剂(保水剂、吸水剂)、作物抗蒸腾制剂;研发可被微生物完全分解为对环境无害物质的新型覆盖材料等成为发展的热点。

3.研究和推广生物技术节水

利用作物生理调控和现代育种技术,可以实现用水从传统丰水高产型向现代节水优质高产型转变的关键性技术。

4.信息技术节水

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水资源、土壤水分和作物水分进行监测调控,根据作物需水规律进行精量灌溉。

5.注重节水农业综合技术集成发展节水农业的过程中,应重视工程节水、农艺节水与管理节水的有机结合与集成,重视节水农业的综合效益,发展与国家经济水平、水资源数量相适应的节水农业技术模式。

五、结语

1.我国人口基数大,水资源短缺,发展节水农业较其他国家更为紧迫、重要。

2.正视我国节水农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立足国情,研究符合我国国情民情的节水农业,切忌盲目照搬。

3.发展节水农业应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状况,科学确定不同地区节水农业发展模式,切忌盲目发展。

4.发展节水农业应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农民承受能力及节水对生态的影响,促进节水农业与工业、人、社会的和谐发展。

5.发展节水农业要抓好素质教育。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农民进行节水知识培训和水患意识教育,引导农民发展节水农业,实现用水观念的转变。

6.在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要满足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和谐发展的需要,不仅要发展节水农业,还须提高全社会综合节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环境统计数据2007——各地区节水灌溉面积(2007年)[EB/OL].[2]许迪,康绍忠.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高技术通讯,2002,12(12):98~103.

第五篇:节水农业

节水农业,作好用水文章

农业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目标就是农作物高产与高水分利用效率相结合的节水型农业。节水农业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水分(包括降水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量的80%左右,其中90%的种植业用水都需经过土壤水的转化而被植物吸收利用。如何充分利用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水高效利用的综合农艺措施,已成为当前农业用水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下面介绍节水农业中调节干旱的几项措施:

一、减少不必要的降水流失,保住天上水。

丘陵山区要大力加强工程措施和耕作技术措施建设,工程措施主要有兴修水平梯田,沟坝,水窖等。耕作技术措施有水平沟种植、垄沟种植、蓄水聚肥种植等。通过深耕或深松,耕深15-20厘米,打破犁底坚硬土层,降低了土壤容量,增加了孔隙度,从而增加了降雨的入渗速度和土体的蓄水容量。少耕免耕对减少风蚀、水蚀、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地表径流起到良好作用。免耕可使降水流失量减少,土壤流失量减少,土壤含水量增加。

二、选择避旱和适应土壤干旱的措施,巧用土壤水。

根据不同地区土壤特点,选耐旱优良品种。通过一些耕作措施,减缓干旱时期的旱情如延长蹲苗时间以错过旱情期;在限水灌溉条件下,磷肥集中深施效果最好。有地表水源的地区,限额灌溉,以水防旱。

三、防止不必要的蒸发,减少消耗,多用土壤水。

防止不必要的水分蒸发可采取覆盖、应用抗旱保水剂等措施。(1)覆盖。有麦糠覆盖、生物覆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留高茬覆盖、沙石覆盖等几种方式,保墒增温效果好。生产实践证明,麦田采用麦糠覆盖蓄水量提高20-44.6毫米,比对照增产23.2%。覆盖栽培具有明显而稳定的聚水、保墒、增温作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及其有效性,提高作物有效耗水比,抑蒸减耗,节水抗旱,促进早熟和增产等作用。(2)利用抗旱保水剂,延长土壤水分持续供应。抗旱保水剂可直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在旱作大田上,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平均可高出5 个百分点以上,在灌溉地上,可明显可提高土壤抗旱能力,延缓灌水时间,减少灌水1—2次。

四、提高土壤现有水分的利用效率,用好土壤水。

土壤深层贮水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它在作物生育期降水不足时,可通过毛管运动或根系的吸收调节水分的供应。采用轮作平衡调水,推广良种,间作套种,铺膜提高地温增加水分的有效性,增加施肥量,合理利用N、P配合,无机

肥与有机肥配合提高土壤水的利用,增施P、K肥,“以肥调水,以水调肥”充分利用深层水。

国家农业节水纲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