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关于中小学校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teniu推荐)
编辑:逝水流年 识别码:20-1012609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28 00:29:5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中小学校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teniu推荐)

关于中小学校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调研报

一、我市中小学校教育经费投入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市、区年度教育支出增长率均高于财政一般性收入增长率,人员经费、运转经费和项目建设资金得到保障,有力推动了中小学校建设与发展。

“十二五”以来,我市中小学校教育经费累计投入约129亿元,年均投入约25.8亿元。其中,XX年20.1亿、XX年23亿、XX年24.2亿、XX年26.5亿,XX年预计34.5亿。

XX-XX年,秀英区教育支出18744.68万元、18990.42万元、22911.26万元、28095.36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5%、1.3%、17%、22.6%。

XX-XX年,龙华区教育支出30115.2万元、32391.7万元、42800万元、4860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9.3%、7.5%、31.7%、13.6%。

XX—XX年,琼山区教育支出26805万元、33288万元、35549万元、39434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4%、6.8%、10.9%、11.7%。

XX-XX年,美兰区教育支出26682万元、27682万元、34906万元、3374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4.7%、3.7%、26.1%、减少3.3%。

二、我市中小学校教育经费安排、使用、监管的基本情况

我市中小学校教育经费均做到了按照“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项目、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政府投资计划中的必保项目、跨年度在建项目、上级要求配套资金的项目、其他项目”轻重缓急的顺序来安排。

学校经费支出由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部分构成。基本支出包括基本人员支出和其他公用经费,主要用于学校保基本、保运转。项目支出主要包括中小学班主任专项工作经费、中小学公用经费、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补助、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校舍改造专项补助、教育费附加安排的建设项目等专项支出。

对教育经费的使用均做到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事前监督主要是审批监督。对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严格通过人大批复的预算下达;对上级安排的教育专项资金,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报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批准后下达。事中监督主要是财政审核监督和财政检查监督。每一笔教育经费支出,都经过财政局层层审核把关,最后报账时还要经过会计核算把关。事后监督主要是审计监督。市区审计部门每年都对所有教育资金进行审计,有时还要接受上级审计部门的专项审计和有关部门的专项检查。

三、我市中小学校教育经费投入、安排、使用、监管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市区教育部门没有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所需项目资金计划方案,造成市区财政部门无法了解和掌握该项工作所需资金,无法将该项工作所需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报市区政府追加。目前,各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工作资金缺口较大。

2、未能结合我市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需求,提出资金需求和资金保障,造成年度预算执行与学校正常运转出现脱节。取消择校生后,原靠择校费保障正常运转的普通高中学校没有了资金来源。

3、现行的政策规定和各类支出标准,已无法满足学校发展需求。各区属学校的教学、培训、设备购置、正常维修、发放聘用人员工资等支出主要依靠生均公用经费,造成许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存在违反规定、超出范围和超出比例支出问题。

4、上级教育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由市级教育部门向上级部门申报、安排和分配,各区政府、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基本“无话语权”,导致各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不太重视刚性以外的教育支出投入。市本级财政也存在对全市普通教育经费保障 “大包大揽”的现象。

5、由于市区教育部门在向上级申请项目资金时,未能与市区财政部门沟通、协调和联合拟文向上级申报,导致教育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时,未将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和未向市区政府申请预留配套资金,造成执行过程市区财政无资金可配套,项目无法按时间和结点进行实施。

6、对上级转移支付未确定项目资金分配不科学、不合理。如省财政厅给我市下达的XX年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中央补助资金,市教育部门在市属学校安排正常运转经费的基础上,又将中央补助资金分配市属学校,只分配美兰区28小安排70万元。而我市进城务工子女主要就读于四个区的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如此分配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中央补助资金,不符财政部、教育部有关规定。

7、在预算执行中,上级“戴帽”下达的专项补助资金,由于年初预算时无法提前预知,且具有极强的专用性,导致不能与预算安排有效结合,从而影响了资金分配的整体效能。

8、市区教育部门未能根据教育发展规划和各学校发展要求,建立“项目库”,造成年度预算项目资金编制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

9、年度安排项目资金存在“统、散、挤”等现象,特别是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存量资金过大,土地出让收 益提取的教育资金等资金,未能按新的《预算法》有关规定,将项目资金列入单位年度预算中执行,从而造成年度财政教育资金无法及时拨付和正常支出,导致沉淀在教育部门和各学校账户资金较多。

10、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资金的拨付,市级有关部门没有在学校开学当月拨付到位,多数时候是到了学期末才拨付,影响了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转。

11、教育费附加区级分成较低。另外,教育费附加大部分在市里统筹,市里也以专项的形式下一部分给区里,但这种专项是确定了单位和项目的,不利于区级统筹。

12、部分区仍属于“保吃饭财政”,随着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基数越来越大,各区人员经费开支等保运转方面的刚性支出占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大部分,教育投入增长主要靠区级财力越来越难维持。

13、项目资金下达慢,项目启动滞后。如市财政XX年1.216亿改薄资金于当年11月才下达到市教育局,而资金使用计划至今年4月才批复,不可避免导致资金结存。

14、项目审批环节多、时间长。如工程项目顺利走完前期最快也要180天,导致项目实施进展缓慢,不能按时交付使用,影响资金支付进度,形成资金大量沉积。如港湾学校从XX年开始启动,由于各种原因直到XX年底才动工,XX年8月才能完工,该项目工程进度款结转时间很长。

15、工程类项目结算资金拨付缓慢。已竣工交付使用项目按规定只拨付到合同价的80%,其余20%待项目审计、财务结算后才能拨付。审计结算和财务结算分别由市审计局和市财政局负责,一个项目完成审计、财务结算的时间平均要半年以上,有的甚至几年。如xx旅游职业学校新校区从XX年交付使用至今尚未完成审计结算,造成往来帐1个多亿一直按资金结余统计。

16、市级资金分配信息的连续性和准确性有待加强。如市教育局XX-XX年连续3年未收到土地计提教育资金和地方教育附加,市财政局于XX年才重新拨付以上两类资金。市教育局编制资金使用计划时缺乏额度控制,降低计划有效性。又如XX年的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土地计提教育资金资金使用计划分别为2.1亿元、2.68亿元和2.63亿元,而财政部门最终批复的预算金额分别增至3.68亿元和6.1亿元,致使市教育局今年资金支出压力加大。

17、教育资金安排不够合理。一是市教育局对于部分项目资金需求预测存在一定偏差。因工程类项目征地、审批、建设等环节时间较长,情况不易控,容易导致资金形成积压。如北师大合作项目征地进度较为缓慢,预计XX安排的资金可能形成积压。二是各区划块部分的教育经费安排主要由区政府和区教育局共同制定,不合理安排导致有些项目资金未闭合,有些项目重复安排资金,而有些项目因资金配套不足 形成缺口。如秀英区在XX年土地计提金额未明确下达情况下,实施计划造成资金缺口;琼山区府城中学项目因不收择校费后产生的欠款问题。

18、有关规定执行不到位。近几年来,财政部门出台的有关财务管理的办法、规定及通知较多,调整幅度较大,财务人员没有得到有效培训,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和操作过程不到位情况。

19、项目资金申拨程序不规范。一是在编制项目计划时市财政要求有立项文件,而发改要求资金落实后才给予立项,存在矛盾,使得项目在申报时走了不少弯路;二是省教育厅在下达专项目资金计划时,有时要求市财政会签上报,有时因时间很紧要求我局直接报送,市财政不知情,落实项目市级配套资金时延误,如琼山区四所学校运动场配套资金拖了近一年才解决。三是学校在申请或调整项目建设资金时,是否必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未明确,使得一些项目资金下达或调整了市教育局都不清楚。

20、部分学校领导对财务管理重视不够,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强,致使一些学校在年底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未充分测算公用经费的需求,利用自有资金盲目上一些基本建设和设备采购项目,对基本保运转经费项目如水电费、物业管理费安排不足导致年底正常运转经费紧张;一些学校在项目资金未落实情况下擅自上项目,当项目资金无法到位时又违规 擅自挪用其他项目资金支付,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造成严重影响;一些学校的报帐员和财政支付的会计,对这两年来不断出台的新的财务管理规定不学不问,凭经验办事,出现了不少做帐错误情况,甚至在支付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矛盾。

四、加强我市中小学校教育经费投入、安排、使用、监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市财政、教育部门及四个区政府尽快建立我市教育经费安排使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协调,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安排使用保障机制,切实解决教育经费安排使用存在的突出问题。

2、由市区教育部门在每年年底前,将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所需项目资金计划核定后,并报市区政府审批同意,市区财政部门再根据有关规定和承担比例列入年度预算中执行,资金从市区统筹的教育费附加等资金中安排,以确保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3、XX年起市属各学校已档次、类别、学生人数等情况,安排学校正常运转、设备购置及维修经费,并作为控制数列入以后年度市属学校预算中。为使各区属学校享有等同市属学校预算安排,从今年开始,各区政府将学校正常运转、设备购置及维修经费项目列入年度预算,资金由市区政府按7:3共同负担。资金由市区年度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中安排,主 要用于学校聘用教师及保安工资、教学活动、设备购置和正常维修维护,以确保各学校无择校费和捐资助学等预算外资金来源后,学校教学正常运转和正常发展,并重点倾斜各镇中心小学,确保各区完全小学和教学点受惠。资金具体安排由各区根据本区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4、从XX年起,在遵循国家、省、市有关政策及标准的基础上,将各区管理的教育财权,随事权下放各区政府管理,确保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在履行职责时不缺位、不越位和不错位。

一是为进一步规范中央、省、市转移支付资金的申报和申请,市区教育部门要联合市区财政部门,由下至上申报和申请上级转移支付项目及资金,必要时报市区政府审批,对已明确项目并需市配套的上级转移支付项目及资金申报和申请,市区政府按7:3配套,资金由市区统筹的教育费附加等资金中安排,并列入年度预算中执行。

二是对上级下达不明确项目和没分配到具体单位的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市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不做具体分配,只根据有关规定分配资金额度给各区。由各区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根据各区学校发展情况和需求自行安排。

三是从XX年开始,在保持现有的公共财政教育资金量和标准的基础上,安排各区生均公用经费、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补助、免作业本费等补助资金,并作为市对各区的教 育转移支付资金。对XX年及以后年度普通教育等其他教育经费的标准提高、新增项目和扩大范等资金的增加,均由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并报市区政府审批同意后,市区政府再按有关规定共同承担和保障。今后市属学校和各区属学校的资金保障等问题,均由市区教育部门根据职能和职责提出,并制定出实施方案,由市区财政负责资金保障。

5、进一步规范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土地出让金收益提取的教育资金安排、分配和支出。

一是进一步规范教育资金项目安排。从XX年开始,市、区教育部门要严格按照《xx市市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编制年度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土地出让金收益提取的教育资金项目计划,并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项目、省级确定需要市财配套的项目,部门项目和其他项目进行排序和轻重缓急安排,市区财政部门再根据国家方针、政策及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和有关文件进行审核后,并列入年度预算中执行。对未经报市政府同意,又急需安排的项目,由单位报教育部门审核后,并经市财政部门认可有资质的社会评审机构审核后,由部门列入年度预算中执行。

二是进一步规范教育贷款本息偿还。根据市审计部门近年提出教育贷款本息偿还不规范问题,从XX年开始,由市教育部门提出和安排年度教育贷款本息偿还资金额,资金从 年度地方教育附加中先安排,不足部分再从土地出让金收益提取的教育资金安排,并列入年度部门预算中执行。

三是市区教育部门对已拨付的历年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存量资金进行清理,并提出处理意见,报市政府同意后,市财政再根据有关规定调整。沉淀在市财政的土地出让收益提取的教育资金安排,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有关精神,从XX年开始,由教育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对该项资金进行分配和编列项目资金支出预算。

6、按教育发展规划和各学校发展需求,制定教育财力评价,按财随事走、按“基数加增长法”完善各区教育财政补助结构,分别建立市、区两级教育“项目库”,并导入财政项目体系中,从而形成让项目等资金,替代有资金再找项目,提高资金的使用率,促进预算项目管理的规范和效益。

7、XX年及以后年度市区财政预算教育资金安排,要在保持现有的资金量基础上进行。对列入年度市本级预算内安排,并下达各区的生均公用经费、家庭经济困难补助、免作业本费等资金,作为市本级财政对各区普通教育转移支付并列区级支出。对XX年及以后年度普通教育等其他教育的项目保障经费提高标准、新增项目和扩大范等资金增加,均由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并报市政府审批同意后,市区财政再按有关规定共同承担和保障。市区财政部门不再对市属和 各区学校资金提出安排意见。

8、尽快成立财政投资评审中心。随着财政教育资金投入不断增多,教育项目除政府投资项目由发改部门负责实施外,全市每年还约有3.5亿元的财政教育项目资金,由相关部门直接分配和安排,财政部门未能在事前评审和全程监督,工作相对被动,很难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每年的竣工决算,都要从会计师事务所购买服务,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包括海南省本级和省内很多市县已经设置了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其更专业化的投资评审和完整的管理链条,更好地保障财政教育资金项目投资的效益,也更有利于财政职能的发挥。因此,建议我市参照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成立财政投资评审中心。

9、进一步提高国库集中支付体系的运转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流转环节,压缩资金周转时间,加快下达项目支出预算和转拨上级补助资金的速度。

10、市财政部门要及时给教育部门反馈资金管理信息,尤其是按照相关规定每年提供给教育部门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确保经费持续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

11、为进一步加强教育资金管理,议参照教育费附加划块管理体系,按照相似比例,将存量较大的土地计提教育资金划分至各区,以体现市区两级政府财权事权的匹配,提高 资金使用效益。

12、各区各校应科学合理编制经费预算,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资金分配针对性,严格执行教育资金使用范围,避免出现违规违纪行为。

13、“十三五”期间,我市教育项目较多,如全面改薄规划项目、教育信息化项目、北师大xx附校及xx培训基地、市五源河学校项目、增加学位项目等,建议市直有关部门,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加快项目进程,提高资金支出速度,减少资金积压。

14、加大学校公用经费的拨付力度。对于不足200人的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无法满足教师办公、教研、水电费等开支,建议市级财力能对于不足200人的学校,按250人补足生均公用经费。

15、扩大教育费附加的使用范围。适当放宽教育费附加使用范围,把临聘教师,安保人员、物业等确保学校正常运转的人员支出纳入到教育费附加的使用范围。

16、各区的教育费附加安排由市按收入比例统筹分配安排,造成各区的教育费附加安排比例不均衡或比例较少,甚至个别年度不安排。因此,我区建议市级加强对教育费附加统筹安排的监管力度,按照xx市教育费附加的管理使用办法有关规定,按足额比例安排到各区用于教育工作安排。

17、要通过加强财务管理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各学校领 导财务管理的能力和财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防范财经风险的目的。

18、各职能部门和学校要认真履行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职责,严格执行教育经费的适用范围,避免出现违规违纪的行为。

第二篇: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调研

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调研:后4%时代路如何走?

202_年03月19日 11:14 来源:光明日报

202_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1994亿元,占GDP比例首次超过4%,成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里程碑。然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需摆脱对政府行政动员机制的依赖,成功地从运动式发展走向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建设;摆脱对政府不断确认“优先发展战略”的依赖,从部门间协调、专家决策走向广泛的教育政策对话机制。

3月8日,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戴柏华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访谈,在解读《关于202_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_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时表示,202_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1994亿元,占GDP比例达到了4%。这一目标,是经过20年艰苦卓绝努力获得的成果,是去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代表政府所作承诺的兑现,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里程碑。“4%”,已经成为牵动中国教育的“符号”,成为教育人魂牵梦萦的期盼与硕果。4%实现后,后4%时代怎么办成了社会热点。一种观点认为,4%仅是初步达到基本标准,未来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最终在202_年时占GDP比重达到4.5%-5.0%;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4%的目标达到后,需要考虑教育经费的使用是否恰当,需要评估经费支出的使用效率。两种观点之间的差异表现为,4%是个经验性的总量目标,今后是将重点放在总量支出的形成机制上,还是放在保障经费的使用效率上。如果把财政性教育经费比喻为水库,那么,今后的重点是确保继续往里面灌水呢,还是要重新规划和监测沟渠的设计和水量分配呢?本文拟分析202_年各省区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分配去向,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的道路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202_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规模和去向

目前,财政部网站已公布除西藏、湖北之外的29个省(区、市)和大连、厦门、青岛、深圳4个计划单列市的财政预算报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作为重要的项目,都已经被详细地列出了支出的规模和去向(见表一)。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仅是衡量教育投入的单一指标,还谈不上系统的公共财政支出评价。通过对全国29个省(区、市)预算执行报告中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信息的初步汇总,可得知,制度建设不能停留在审查支出是否达GDP4%的阶段,需要思考后续的支出管理问题,需要回答省、市、区各级政府在教育投入中承担的主要责任是什么?财政性教育经费增加如何与教育发展方向相匹配?如何看待地区间的差异情况?

从各省支出表中可以看出省本级和地方政府在支出上的匹配职能:全省支出是汇总地方政府支出的结果,省本级支出是省财政划拨地方后由省级政府作出的安排。以省为单位的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从两个渠道四个“户头”支出:全省和省本级公共财政支出、全省和省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理论上讲,地方政府主要支付基础教育的运行经费,省级政府承担第三级教育和促进教育机会公平分配的支出,以及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探索性支出。大多数省本级支出都放在了农村教育和农村学生生活补助上,放在发展本省高校建设上,这样的支出安排基本上符合省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分配。

从各省支出内容还可以看出省际间支出重点的高度一致性。绝大多数省(区、市)202_年的支出安排在学前三年行动计划、校舍安全工程、普通高中多样化建设、提高各教育阶段生均经费标准、农村寄宿生营养改善计划、化解普九债务、高校债务上,这些支出大都匹配中央政府大力推进的教育发展计划,为落实全国范围内的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提供了财政保证。

省级支出安排与国家教育发展重点的一致性还提出了教育事业规划应考虑地区差异的问题。国家在确定教育发展重点时,无论是内容还是标准都要适应大多数省(区、市)的需要,对于少数超出基本服务水平的省区,其指导意义就打折扣了。在省级层面,北京、上海、天津和广东的支出内容与其他省(区、市)就有所不同;在省内,省会城市与地级市在生均拨款水平上是否能够合理地差异化,保证在消弥城乡或者城市级别差异的同时,体现不同城市和地区之间在物价和要素价格方面的自然差异,也对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与规划制度改革提出了要求。

根据202_年各省(区、市)的预算执行报告,教育支出安排反映出三个基本特征,向教育经费支出管理制度提出了两个需要深入讨论的根本问题,涉及到达到GDP4%后的道路选择。对财政性教育经费目标和标准的思考

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管理的目标与标准问题,早在4%的目标还远未达到时,就有一些学者希望借助确定基本服务标准,实现4%或者更高的目标。这实际上是通过事权核定机制确保教育财政支出的制度设计。然而,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不能停下来等待系统的制度设计。如今,实现了4%的目标后,关于机制问题的讨论更加富有实际意义。

制度目标财政达标还是财政充足?

财政制度之所以存在是为了满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公共教育需要多少钱政府就安排多少钱,这是财政预算的基本原理。保证按照基准化的教育服务标准提供充足的经费,是财政制度设计的出发点。但是,这些原则是以国家财政制度、政府间完善的行政制度为条件的。实际上,发展中国家在教育供给上,往往存在财政支出无法匹配政府制定的教育发展目标的情况。

为了实现教育发展目标,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需要通过“社会动员”和“政策优先”等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财政上的缺位。前者表现为90年代初“人民教育人民办”,政府动员社会资源发展教育事业,这是政府动员对财税汲取能力的替代;后者表现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国家层面上的确立,减少了政府部门之间、各级政府间的政策协调成本,这是行政对预算支出管理的替代。在中国以往的教育事业发展中,行政力量通过社会动员和确定教育发展目标,成功地实现了对尚不成熟的财政制度的替代。

然而,暂时性的替代不应该也无法成为永久性替代。在支出达到GDP4%之后,还需要回到稳定的教育财政制度建设上来,回到财政充足的原则上来,不断淡化对各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是否达4%的审核。还需要不断地追问,各省应该为民众提供什么标准的教育服务,财政支出安排是否充份地保证了按照标准提供教育服务,如果无法保证,是否启动中央政府的救助机制,省级政府借债机制?或者成本节约机制?

制度标准全国统一管理还是地方自主决策?

稳定的财政支出制度,除了管理机制外,还涉及具体支出标准的确定。在确定标准方面又有两个不同的路径选择:中央政府进行标准管制,或者政策对话基础上的地方政府自主决策。

2在公共财政的范畴内,教师工资和生均经费是两个主要的支出项目,统一支出标准与地方消费水平差异之间存在难以避免的矛盾。目前,最低1.2万的本科生生均经费标准是中央政府确定,并以各地之间“锦标赛”的方式实施;统一管理程度较低的高职、中职生均经费标准就存在较大的省际差异。教师工资标准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其中的矛盾。由于全国实行统一的专业职务制度(教师工资由专业职务等级和教龄、职务、工作负担综合确定),可以预计,随着公共财政制度的不断落实,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离差会逐渐缩小。财政保证教师工资是为了确保教师质量和教师工作热情,但是,统一标准客观上会造成发达地区教师工资缺乏吸引力(见图一)。

从图一中可以看出,在我国最发达的北上广苏浙闽粤等地区,教师工资占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低,教师工资的吸引力明显小于西部地区。再考虑到这些地区获得其他职业的可能性非常高,可以得出结论发达地区很难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如果再考虑北京、上海、天津的城市化水平,将直辖市的中小学教职工年工资与其他计划单列市进行比较,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见表二)。

因此,在基本制度一致的前提下,如何保证支出标准对各地的适切性?协调“标准管理”和“地方自主决策权”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支出管理制度设计的关键。

走出“财政确保”的路径依赖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是总量估计的结果,本身并不涉及投入和支出机制。在我国GDP增长迅速的背景之下,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大的政策影响力,是社会对教育重视的结果,也是我国各级政府成功地使用政策协调和社会动员的结果。达到4%以后,如果持续使用行政力量替代公共财政制度建设,不仅会产生机制效用衰退现象,还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对要素的不合理配置。

虽然目前部分省教育经费支出细目并未提供,但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推论不难得出即发达地区在GDP总量很高的情况下,为了确保4%目标的达成,会持续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而在安排经费支出预算时,由于教师工资这一最大的成本上涨受到制度约束,最现实的预算安排就是通过各种“工程”不断提高教育机构的资本投入水平。这种现象已经在发达城市的中小学中体现,首先是校舍不断翻新,然后是教育设备投入水平越来越高,但是,教师职业仍然不具备吸引力,由于男性养家的负担较重,教育行业女性从业比例不断提高。

站在教育部门的角度,在国家公共财政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寻求行政体系对制度的替代,构建“锦标赛”式的机制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非常有效的战略。后4%时代可能还需要继续依赖这种机制。然而,应该清晰地看到,继续依赖该路径的成本会越来越高,不仅表现为“高于4%”的持续增长难以获得广泛社会共识,而且还表现为“财政确保”机制积累的要素配置扭曲会越来越严重。教师工资成本受到统一管理后,教育经费增长会导致使用不当,提高预算安排中的随意性。更严重的是,如果不引导经费投入有效转变为班额减少和农村教师岗位的有效供给,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一方面学校各项工程获得可有可无的经费,另一方面大班额无法降下来;一方面教师总量过剩,另一方面农村教师依然缺乏。现象背后是教育要素核算准则和教师岗位配置制度的缺失。教育部门如果不能在短期依赖“确保战略”的同时自觉打破对“确保机制”的依赖,就会在未来十年逐步丧失教育事业发展的友好社会环境。

结语: 持续发展面临转型

1978年以来,我国政府成功地实现了“穷国办大教育”的壮举,其中涉及的制度创新和行政效率,为发展中国家在财政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发展教育事业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但是,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面临着主动退出“运动式”发展道路、向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建立的转型。这种转型已经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_-202_年)》的制定过程中,在“发展”和“改革”之间的顺序协调中,在后续各类试点工作的推进中有所体现。

202_年,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GDP的4%,为继续推动转型提供了更好的契机,希望教育事业顺利摆脱对行政动员机制的依赖,从运动式发展走向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建设;摆脱对政府不断确认“优先发展战略”的依赖,从部门间协调、专家决策走向广泛的教育政策对话机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曾晓东 龙 怡(光明日报)

第三篇:中小学校义务教育经费使用情况月报告

中小学校义务教育经费使用情况月报告

(主要内容)

报告单位(盖章):报告日期:年月

一、学生数变动情况

主要内容包括:截至上月底在籍在校学生数情况,本月转入、转出和辍学学生数情况,截至本月底在籍在校学生数情况等。

二、公用经费使用管理情况

主要内容包括:公用经费支出项目名称、使用用途、累计金额及占公用经费支出比例,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项目名称、使用用途及政府采购预算执行情况等。

三、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管理情况

主要内容包括:补助对象的界定、公示情况,补助资金的发放、签收情况等。

四、循环教科书使用管理情况

主要内容包括:循环教科书保存、发放、回收和补充情况等。

五、收费管理情况

主要内容包括:收费项目、标准及额度情况,收费公示制度执行情况等。

六、民主理财情况

主要内容包括:民主理财小组建立情况,民主理财小组对经费支出审核情况,农村学区委员会管理制度建立及对学区内学校重大事项决策和管理情况,财务公开内容及公开形式情况等。

七、其他需要补充说明的情况

第四篇:关于教育经费使用和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教育经费使用和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局领导的统一安排,审计股组织全体人员,下到联系学校,采取“听汇报、与校长教师座谈、查看财务相关资料”等方式,对学校的教育经费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202_年以来,全县中小学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扎实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县教育核算中心建设、运行情况良好

按照教育局安排要求,县教育核算中心于202_年成立以来,学校的财务收支实行报账制,推进了财务管理网络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⑴收费管理。每季开学,由局、学校、教师之间,层层签订责任状,每学期初组织各校校长和有关人员学习应知应会卡、中小学收费管理制度和上级有关收费文件精神,对收费标准实行张榜公布,禁触收费这根高压线,确保不出现乱收费现象。

⑵预算规划。每年年初,按照预算要求和标准,教育局组织各校财务人员根据各自的教师.学生等情况进行全额预算,局、各单位各学校根据预算情况安排资金,并合理安排建设及办公用款规划,同时分期分批的拨付到和校,做到了不截流,不拖欠。

(3)审核报帐。学期初由教育核算中心根据单位大小情况借用一定数量的备用金,确保学校教育教学正常开展,确保大额资金不外流.按照财务收支管理规定,各单位每月将学校的收支票据到中心进行审

核,不合格的条据不予报销,审核合格的票据入帐,有效的杜绝了违规票据,加强了财务管理。

(4)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认定发放程序。贫困寄宿生资助工作严格按照评审、公示、拟定、再公示、发放、签名等程序,建立档案资料,由局和学校分别存档。

2、合理使用管理好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

⑴中小学公用经费全额划拨。在拨付过程中不挪用、挤占、截留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要求学校使用过程中做到不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

⑵各学校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既保证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基本开支,又适当安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开支。加强实物消耗核算,建立规范的经费、实物管理程序,厉行节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对公用经费政府采购的物品和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自行采购的物品加强使用管理。要求学校建立物品采购登记台账,建立健全物品验收、进出库、保管、领用制度,明确责任,将公用经费使用情况定期在校内外公布,接受师生和群众的监督。

3、规范使用管理好中小学修建工程及其他专项资金

中小学校修建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工程规范,组织工程管理和质量监督,责任到人,对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严格“工程”质量管理和资金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其他专项资金坚持专款专用,确保专项经费全额用于项目建设,对专项资金实行集中支付、封闭运行,严禁挤占、挪用“工程”专款。主动接受财政、审计、教育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和专项审计。实行项目公示、工程预算和竣工决算审计制度,严格控制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用经费有用于吃喝招待和发放教师的个人津贴、补助、福利等

自202_年全县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公用经费拨付到学校,据不完全了解,除按政策规定用于正常开支之外,也有用于吃喝招待和教师津贴、福利等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是新机制政策所不允许的。

2、住宿费的取消给学校的正常运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住宿生不再收取住宿费政策要求,自202_年取消住宿费后学校普偏反映,住宿生的住宿设备添置、小型维修、水电费等开支无具体的资金来源,学校也无法垫付此笔开支,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三、几点建议

1、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认真执行公用经费的使用范围,使学校的经费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2、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投入,切实解决高中学校的债务问题。

3、上级部门应对取消的住宿费按比例安排一定的资金给予补充,维护学校的正常运转。

第五篇:中小学校交通安全调研报告

中小学校交通安全调研报告

中小学校交通安全调研报告

中小学校交通安全调研报告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我们明天的“太阳”,同时也是交通安全中的弱势群体。由于不少中小学校都在公路沿线,加上交通安全设施不全,在他们上学、放学参与道路交通活动过程中,惨剧常常就在他们身上不时地上演,严重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中小学生交通事故的不断发生,既牵动着千千万万的家长与教师的心,也牵动着各级党委政府的心,更牵动着我们从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公安交警部门的心。笔者现就如何使中小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减少中小学生交通事故谈一点粗浅 的看法。

一、中小学生易发交通事故的原因

1、中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行为无常。这种活泼好动的生理特点,使他们在通行道路和街道时,或蹦蹦跳跳,或嬉戏打闹,行走路线变化无常,想跑就跑,想走就走,任意穿行,行动突然;有时骑车时还会勾肩搭背,甚至骑自行车大撒把或比试骑车技术,不注意避让车辆和行人,不顾前后左右,这样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2、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由于现在总是把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升学率的高低挂钩,因此学校把时间都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的传授;同时,交警部门由于警力有限,所以在宣传教育上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现在的中小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有很多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交通违法,对交通违法行为导致的严重后果认识不

足。

3、交通工具的多样化与中小学生的技能不相适宜。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摩托车、电动车、汽车等的普遍使用,家长出于对自己子女的爱溺和上下学的方便,往往毫不犹豫的就购买给学生,但却没有让学生学习相关的交通法规就上路。正所谓“无知者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中小学生由于好奇心强,思维简单,思想幼稚,敢于冒险,什么都敢接触,什么都想尝试。基于这些心理特点他们就会贸然驾驶一些自己根本不能驾驭的交通工具,近年来中小学生驾驶摩托车引发的交通事故举不胜举。

4、家长监护不力,缺乏对未成年学生的教育和保护。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孩子结伴出玩时,不注意遵守交通法规,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时有发生。再就是一些家长自己对交通法规就知之甚微,更无从谈起教育孩子,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面前不遵守交通法规,没能给孩子

树立好的榜样,这些都无形中对未成年人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当前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及分析

1、学校教育方面:一是导向的错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各中、小学校都以学生升入重点中学或考入重点大学的人数多少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教育导向的错误,必然造成管理重心的偏移,因而不可避免的出现学校忽视学生交通安全的问题。二是学校交通安全基础教育薄弱。学校主动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很少,即使有交警部门来督促,多半都是走走过场而己;学生的交通安全防护差不多都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学校将学生的安全责任完全寄希望于家庭和社会;学校对学生遵守交通法律的情况掌握不实,缺乏必要的考试、考核和督导;教育的对象层面窄,仅限于小学生或低年级的学生,中学生很少有上交通安全课的,更不用说参加交通安全实践活动了。三是对校园周边

交通环境的规范欠思考。学校对接送学生的机动车是否合法全然不知,也不闻不问;对学校的安全提示牌、警示牌、人行横道线设置缺乏必要的考虑和规划,各种标志、提示、警示牌等交通安全设施很不完善。

2、学生自身因素方面:一是由于中小学生自身具有生性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在进行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行动时,往往比较盲目,不计后果盲撞参与,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极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的主要违法行为有:过马路时随意抢道,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道路;骑车在公路上互相追逐、胡闹玩耍等;乘坐无牌无证、超员、超载车和农用车、拖拉机等等。二是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普通较少。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象,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相对较少,对110、122、120这些常识性的报案电话也不太熟知,因而常常

出现中小学生骑车上车、成群结队,步行上路,不守交规,搭乘公车不守秩序等现象发生,为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3、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方面:一方面从警力而言,警力严重不足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由于基层中队及一线交警承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任务重,工作忙,日常交通管理勤务已显得捉襟见肘,因而面对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少数同志确实存在为完成任务而走过场的现象。另一方面宣传形式和内容单

一、枯燥。上交通安全法制课、作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报告、播放电视光盘和图片展览几乎是惯用的几种宣传方式。缺少针对性、新颖性,中小学生接收效果相对较差。

三、如何加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工作

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78781起,比上年下降%。自以来,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首次回

落到9万人以下,共造成89455人死亡。其中有近3万名儿童在交通事故中受伤,是欧洲的倍、美国的倍。中小学生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直接造成人身伤亡,而且使无数个幸福的家庭片刻间支离破碎;不仅威胁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活动,也让家庭忧心忡忡,影响家长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家长的寄托,学生交通安全问题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学生的交通安全也迫切需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宣传部门、法制部门以及学校、家长、学生等社会方方面面各个阶层共同来重视和解决。公安部制作的“篮球女孩”警示片真实反映了一个花季女孩的被无情的车轮碾碎了幸福的童年,给广大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交通事故已成为威胁中小学生生命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的交通安全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近几年来,由于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县未发生涉及中小学生的交通事故,但影响中小学生交通安全的隐患还大量存在,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加强和改进对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已刻不容缓。公安交警部门作为道路交通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对中小学生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是交警义不容辞的责任。自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开展以来,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问题被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对当前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状况分析之后,对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的教育模式。交警部门作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主要力量,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的同时,还要积极与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密切配合,建立起协调联动的机制。各部门之间要保持密切的联系,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一同挑起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重

担,通过不懈地努力,不断提升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二是全面提高交警队伍的素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交管部门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但是由于交警队伍警力有限,日常工作量较大,大多是民警都奋战在交管工作的第一线,从而造成了宣传警力严重不足,单凭两三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满足当前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的需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打造出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过硬的交警队伍。“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我们经常说到一句话。但是,要真正实现“自身硬”的标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要不断加强对民警的教育培训力度,首先要对工作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同志进行重点培训,将其培养成为业务骨干;其次是充分发挥业务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先进带后进,在队伍上下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全队民警整体业务素质的提升,为搞好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地、系统地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由于多年来我们的宣传工作长期处在一个落后的状态,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的宣传教育已明显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长抓不懈,克服平常心态,努力将对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让学生远离事故的必要措施。通过这一措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和技能,并在参与道路交通活动中,自觉地运用这些常识和技能,从而达到避免交通事故、保护自身安全的目的。在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中,公安交警部门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几点具体做法:一是理性灌输法。即由交警或老师将交通安全常识和技能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也是当前最常用 的做法之一。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向学生传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走路、骑车、乘车习惯。二是活动熏陶法。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受教育于熏陶之时。通过经常性地开展一些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形式丰富多彩的各类学生宣传教育活动,稳固和深化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三是氛围感染法。其主要特点是寓教育于交警等部门的日常管理之中,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各界对其的关爱,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通过文明、整洁、有序的交通环境,醒目的警示标志以及交警的规范管理,使学生受到良好环境和氛围的感染,并产生与周围环境相符合的情绪,自觉约束不文明的交通行为。四是自我教育法。采取这一方法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自我提升交通安全意识和素质,开展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引起共鸣。

通过学校自身教育,采取游戏、儿歌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寓教于乐,并积极拓展外延,开展了“小手拉大手”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

总之,我国中小学生近2亿,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面对复杂的交通现状,短期行为和临时性的1 2 下一页

关于中小学校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teniu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