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跨国公司经营的利弊
跨国公司经营的利弊
一、跨国公司概况:
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国际公司、超国家公司和宇宙公司等。70年代初,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组成了由知名人士参加的小组,较为全面地考察了跨国公司的各种准则和定义后,于 1974年作出决议,决定联合国统一采用“跨国公司”这一名称。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
跨国公司主要特征:一般都有一个国家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为主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在许多国家建立有子公司或分公司;一般都有一个完整的决策体系和最高的决策中心,各子公司或分公司虽各自都有自己的决策机构,都可以根据自己经营的领域和不同特点进行决策活动,但其决策必须服从于最高决策中心;一般都从全球战略出发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市场和合理的生产布局,定点专业生产,定点销售产品,以牟取最大的利润;一般都因有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有快速的信息传递,以及资金快速跨国转移等方面的优势,所以在国际上都有较强的竞争力;
跨国公司经营特点:作为在国内外拥有较多分支机构、从事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与国内企业相比较,是有其一些区别的。这些区别表现在: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目的是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而国内企业是以国内市场为导向的。跨国公司是通过控股的方式对国外的企业实行控制,而国内企业对其较少的涉外经济活动大多是以契约的方式来实行控制。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趋势:跨国公司越来越看好的中国市场;跨国公司将大量并购中国企业;跨国公司将进一步主导中国的出口;跨国公司加速投资扩张,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中国;投资趋向系统化,加强在华研发投入。
二、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今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仍将需要外资拉动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和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在竞争和合作中,我国公司不断学习境外跨国公司的经验,积极调整,积极走出去,积极发展壮大,也成为后起的跨国经营企业。没有“引进来”的促进,“走出去”是难以想象的。
3、有利于国内各项体制改革;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法律的制定和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改革还因为参照了跨国公司带来的经验而少走了不少弯路。
4、有利于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靠自身的力量已到了相对极限。国际市场可以帮助我们继续调整。
5、有利于促进研发和人才的培养;跨国公司的科研开发实力虽不能直接为我国服务,但其研发计划、管理模式和新成果的部分转让会使我们受到压力和启发,但同时也为我国间接培养了各类人才。
6、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增加财政收入;“三资”企业上缴税收已占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比例。
三、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不利影响
1、享受优惠过多,利润外流,国内企业深感不公平;我国入世后在给予外商企业全面国民待遇的同时,又继续给予外商在税收减免、土地使用等方面的特殊优惠政策。内资企业以不正当方式表示其不满,又造成了国内市场种种扭曲的竞争。外资高额回报最终还可能导致我国国际收支逆差。
2、可能造成新的结构性矛盾;跨国公司长期投资回报率高的产业,将会造成我国产业结构新的不合理变化。外资的进入并未直接地带动我国自主研发能力。
3、经济安全受损;跨国公司虽有不少研发机构设在中国,但这不能使其科研成果为中国服务。相跨国公司的在华信息部门和调查机构为国外情报机关提供了方便。中国各种商业机密和其他秘密对国外防范难度大大增加。
4、金融抗**能力受到新考验;随着人民币逐渐国际化,金融服务贸易扩大开放和资本市场的启动,安全问题随之而来,不是说开放就不安全,而是开放中防范意识、预警系统和保障措施应随之相应加强。
5、人才争夺更加激烈;跨国公司的人事制度无疑有很大的优越性和诱惑力。跨国公司违法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增多,一些跨国公司没有给中国的商业文明、人权进步和法制健全带来积极的促进。
四、如何应对跨国公司的弊端:
1、不开放是最大的不安全,古今中外,因开放而繁荣者不可胜数,因封闭而保全者闻所未闻。大国应有开放的气度和胸怀。我国过去因封闭而侥幸避开金融风暴的打击,不能作为拒绝开放的先例。
2、“放”与“防”的适度,我国有产业政策、产业指导目录和外资企业法律。主动在我,因时因事因地制宜,避短于前,扬长于后。
3、依法管理,外资带来的一些不利因素也有我国原因。一是长期对国际竞争规则不熟,不知如何趋利弊害,二是我国体制自身的弊端给管理带来了漏洞。只要提高法治水平,改革人事制度,中国利用外资完全可以健康地、顺利地、可预见地和可持续地为中国现代化服务。
第二篇:跨国公司利弊
一、对跨国公司地位的最新认识
1、跨国公司是当今国际关系的重要主体
新世纪的跨国公司在国际舞台上异常活跃,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发展的主要推动者是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的荦荦大者,不仅在幕后推动国际经济和政治关系准则的发展,还直接活跃在国际舞台上。跨国公司500强企业的领导人(包括董事长和总经理们),出访各国时大多能直接与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对话。各国首脑外交的主要随行人员是其国内大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领导人。跨国公司富可敌国。全球前100大经济实体中,跨国公司企业一共占了29席。埃克森美孚公司在2001年的增加值超过了当年巴基斯坦的国内生产总值。
2、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的主题是:“跨国公司与出口竞争力”。该报告认为: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成长,在国际化生产、销售、出口、就业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跨国公司母公司约有6.5万家,共拥有约85万家国外分支机构。2001年,跨国公司外国分支机构的雇员约5400万,而1990年只有2400万。2001年,跨国公司的全球销售额约为19万亿美元,是同期全球出口额的两倍多。跨国公司的海外分支机构分别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0和全球出口总量的1/3。如果把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分包、生产许可证发放、合同制造商等活动都考虑在内,那么,跨国公司占全球gdp的份额就会更高。在向外国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以及加强国际市场联系方面,外国直接投资已经超过贸易,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
跨国公司不仅推动经济全球化规则(如wto规则体系)的制定,而且对这些规则的执行、运用和监督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一国如违背wto原则或开放承诺,跨国公司往往是初级原告。
3、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影响全球商业文化
虽有企业腐败和造假帐的现象出现,但不可否认的是,跨国公司是市场经济400年培育出来的精英组织。决策民主和管理科学是其主流。现代企业制度能最好体现在跨国公司身上。各国企业的管理、培训和发展,无不效仿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之间也在竞争中相互学习和借鉴。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对现代生活伦理、商业模式、工作节奏、教育和科技和法制建设都有直接的影响。
4、中小跨国公司的作用日益增大
目前人们的视线主要集中在6.5万家有一定规模的跨国公司身上。而近10年来,中小跨国公司同样在投资、贸易、科技、服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许多中小企业,由于其业务的世界性,一开始就是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的发展中壮大。跨国公司中生与死、大与小的转化每天都在发生。
5、跨国公司的购并能力越来越强
跨国公司在产业、金融、贸易、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垄断能力越来越强。全球直接投资(fdi)和跨国并购(m&a)主要是由跨国公司完成的。跨国公司的购并力有时超过了经济的范畴。它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各国财政、选举、改革、研发、情报和武器的进步。
二、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发展趋势
1、跨国公司越来越看好的中国市场
2002年,中国fdi总额和fdi信心指数均位列世界第一。未来5年,中国利用外资的优势地位不会发生太大变化。5年以后也不会逆转。主要原因是中国入世后法律环境进一步改善、投资回报率很高和中国政局及对外关系的稳定。
中国服务市场、资本市场、西部大市场、农业市场、教育市场等新型市场的扩大开放会制造新的投资“亮点”。中国承诺开放的产业或地域,跨国公司要进入;中国限制开放或暂不准进入的,跨国公司灵活变通也要力争进入。
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美日欧三大经济区经济增长放缓和国内需求下降,连续两年全球外资流量锐减。彼消我长,国际资本有不请自来的苗头。
2、跨国公司将大量并购中国企业
2001年,我国以跨国并购形式吸引的外资不足引资总额的5%。但2002年,中国启动了资本市场,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新法规,外国并购资本大量进入,占fdi的15%。随着国内生产能力的过剩和投资环境的改善,跨国并购将是中国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
跨国公司不仅关注中国市场的“热点”和“亮点”,还从中长期目标出发参与处置中国的“冷门”行业和“不良”资产。这一过程既可根据国际市场的差异盘活大量假不良资产,又可借机打破限制,抢先进入中国一部分尚未全部开放的领域。到2002年9月,外资参与处置我国不良资产超过230亿人民币。
3、跨国公司将进一步主导中国的出口
从1985年到2001年,中国的出口额由260亿美元上升到2662亿美元,其中跨国公司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48%。这一比重今后还有可能加大。
跨国公司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出口结构的改变。出口制成品分为四类:资源密集型产品、高技术产品、中技术产品和低技术产品。中国在出口产品的结构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出口竞争力在高、中技术产品方面提高的速度尤其可观。这要归功于国内产业政策的调整和跨国公司的市场导向。1985年,初级产品和资源密集型制成品的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量的49%。至200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2%,而非资源密集型制成品的出口比例上升到87%。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也从1985年的3%提高到2000年的22%,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国。2000年中国出口的10种主要产品都是当今世界贸易中举足轻重的产品。其中三种高技术产品——通信设备、自动化数据处理设备和计算机零部件的出口比例占高技术产品总出口量的13%。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比例的提升速度标志着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外资企业所占的比例从1996年的59%,上升到2000年的81%。以移动电话为例,过去5年中,该产品出口增加了6倍,2000年外资公司的产品出口所占份额达到96%。
4、跨国公司加速投资扩张,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中国
2001年以来,跨国公司不断在中国追加投资,战略重点向中国转移,投资规模不断加大。德国巴斯夫公司与扬子石化的石油化工一体化项目,德方投资近30亿美元。壳牌石油公司在广东的项目投资总额也将达到41亿美元。近期,摩托罗拉关闭了在欧美的工厂,却增资近20亿美元,在天津建立半导体集成生产中心和亚洲通信产品生产基地,并在北京成立了北亚中心总部。美国《财富》杂志2002年初公布的调查显示,有92%的跨国公司计划在中国设地区总部。跨国公司为何如此垂青中国?通用公司总裁瓦格纳说:“没有坚定的中国战略,就无法实现全球化。”
5、独资和控股企业增加产业垄断加强
入世以来,新合资浪潮以外资控股为多。独资企业总数在一年内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和。独资或合资控股不仅可使跨国公司保守其技术秘密,规避中外企业在制度、文化、经营理念等诸多方面差异导致的摩擦和矛盾,而且可使其在华投资更好地融入其全球战略。还可以通过对合资企业的增资扩股,乘中方企业追加资金不足而逼抢中方股份的手段,完成了对行业主导企业的控股合资,确立其产业内的垄断地位。无合资经验的跨国公司则通过兼并收购,实施股权控股。这在新开放的产业尤其如此。
6、投资趋向系统化,加强在华研发投入
大量投资性控股公司在华确立,表明跨国公司已转向全方位的系统化投资。投资公司可以统一协调其在华企业,使产品、服务、研发各环节得以协调,使产业辅射性控制功能明显增强。已有60余家跨国公司的高科技研究中心在中国设立。
7、扩大与非国有经济的合作
新开放的服务业和信息产业领域外商来华投资,越来越多地选择非国有企业作为伙伴。民营经济与国际资本结合的趋势还在加快发展。
8、投资重点产业仍在制造业,重点区域仍在东部
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的项目数量占全部外资项目的73%,2002年约占71%。近两年,外商在西部投资虽有所增加,但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在全国的比重中仍只有5%左右。
三、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要实现年均7.18%的gdp增幅至2020年翻两番,没有外资的参与是很难实现的。过去23年,外资对中国gdp的年均增长年均贡献率达1.4个百分点,外商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12%左右,今后仍将需要外资拉动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和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
在竞争和合作中,我国公司不断学习境外跨国公司的经验,积极调整,积极走出去,积极发展壮大,也成为后起的跨国经营企业。过去3年,“三资”企业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国内企业走向世界几乎无一例外的是先与跨国公司合资或合作了一段时间,然后实现国际化经营的。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2002年投资报告,2001年,我国12家最大的国有企业向海外投资总额超过300亿美元,相当于整个拉丁美洲的对外投资。没有“引进来”的促进,“走出去”是难以想象的。
3、有利于国内各项体制改革
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法律的制定和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改革还因为参照了跨国公司带来的经验而少走了不少弯路。跨国公司还在一定程度上监督了我国法治的建设和运行。
4、有利于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靠自身的力量已到了相对极限。国际市场可以帮助我们继续调整。而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一靠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和贸易,二靠我国公司“走出去”。
5、有利于促进研发和人才的培养
跨国公司的科研开发实力虽不能直接为我国服务,但其研发计划、管理模式和新成果的部分转让会使我们受到压力和启发。跨国公司已在我国建立了数十家高科技研究中心进行工程和软件开发。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还使其在华企业逐渐“本土化”,这不仅直接锻炼了我国2千多万不同层次的员工,而且促进了我国人才市场和人事制度的进步。跨国公司虽造成了人才的外流,但同时也为我国间接培养了各类人才。
6、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增加财政收入
跨国公司在全球雇佣了约5400万员工,其中2300万在中国。我国十分之一的就业是由“三资”企业解决的。“三资”企业上缴税收已占我国财政收入的17%。
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不利影响
1、享受优惠过多,利润外流,国内企业深感不公平
我国入世后在给予外商企业全面国民待遇的同时,又继续给予外商在税收减免、土地使用等方面的特殊优惠政策。许多省市区在实际工作还继续放宽优惠以扩大招商实绩。所以外资来华的回报率为世界最高。一方面造成了利税的损失,另一方面造成了国内企业竞争起点低,生产成本相对增加,引起了内资企业的不满。内资企业以不正当方式表示其不满,又造成了国内市场种种扭曲的竞争。外资高额回报最终还可能导致我国国际收支逆差。
2、可能造成新的结构性矛盾
跨国公司长期投资回报率高的产业,将会造成我国产业结构新的不合理变化。并且到目前,跨国公司来华主要在制造业领域。由于绝大多数跨国公司不向中国转让先进技术,所以所谓“世界工厂”只是“世界加工厂”。外资的进入并未直接地带动我国自主研发能力。
3、经济安全受损
第一、跨国公司虽有不少研发机构设在中国,但这不能使其科研成果为中国服务。相反,服务于这些研发中心的中国雇员多为中国企事业单位转岗人员,他们还把原来的成果知识带到了外企。
第二、跨国公司的在华信息部门和调查机构为国外情报机关提供了方便。中国各种商业机密和其他秘密对国外防范难度大大增加。
第三、外资在中国经济结构各项比重不断增加,使国外资本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加强。
4、金融抗**能力受到新考验
服务业的开放,尤其是金融服务和资本市场的开放,使中国抗击金融**冲击能力受到挑战。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拉美风暴没有严重影响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基本不接轨。但随着人民币逐渐国际化,金融服务贸易扩大开放和资本市场的启动,安全问题随之而来,不是说开放就不安全,而是开放中防范意识、预警系统和保障措施应随之相应加强。
5、人才争夺更加激烈
跨国公司的人事制度无疑有很大的优越性和诱惑力。中国的人才流失为入世一年多来最大损失。金融、信息、管理、营销四大类专业人才大量“跳槽”的现象日趋恶化。由于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有规模竞争的实力,一些跨国公司在人才猎头方面还使用了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6、跨国公司违法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增多
一些跨国公司造假,使我国利用外资的数字在外经贸部、工商局和税务局三个部门逐级“缩水”。实际的“实际利用外资”要比我们已知的少很多。不少跨国公司还在实物、技术上作假折价,又一次使我国引资数字大大缩水。
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经常实行垄断竞争手段,使广大中国中小企业生存困难。
一些跨国公司利用中国法制不全和官场腐败把大量不利环境的行业转移至中国,造成了大量洋污染和洋垃圾。跨国公司的行贿还增加了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难度。一些跨国公司利用中国工会制度的落后,残酷剥削压迫员工,侵害中国公民人权。外来妹150余人被烧死,广东一省有2000余工人被非法搜身,许多员工被迫向老板下跪磕头。
总之,一些跨国公司没有给中国的商业文明、人权进步和法制健全带来积极的促进。
五、制定新的跨国公司对策的几个思考依据
1、处理好“利用外资”和“被外资利用”的关系
跨国公司绝无一个仅为帮助中国现代化而来。资本自产生之时,就是为利而来而往的。我们利用外资,也为外资所利用。只要有双赢,或多赢,放心“利用”无妨。
2、不开放是最大的不安全
古今中外,因开放而繁荣者不可胜数,因封闭而保全者闻所未闻。大国应有开放的气度和胸怀。我国过去因封闭而侥幸避开金融风暴的打击,不能作为拒绝开放的先例。
3、“放”与“防”的适度
我国有产业政策、产业指导目录和外资企业法律。主动在我,因时因事因地制宜,避短于前,扬长于后。
4、中国市场仍有很大的“容资”度
2001年,全球fdi总额为7351亿美元,中国利用fdi总额为468亿美元。2002年,全球约为7000亿,中国约为500亿。我国在全球利用外资速度的上升,引起了各国对外资优惠政策的增加,今后几年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地位不会突升,也不会突降。
无论从产业结构改造还是扩大出口,无论是开发落后地区还是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我国都必须扩大利用外资。同时,对国内民间资本应采取同样的优惠政策,启动一个巨大的国内资本市场以平衡国际资本。
5、依法管理
外资带来的一些不利因素也有我国原因。一是长期对国际竞争规则不熟,不知如何趋利弊害,二是我国体制自身的弊端给管理带来了漏洞。只要提高法治水平,改革人事制度,中国利用外资完全可以健康地、顺利地、可预见地和可持续地为中国现代化服务。
第三篇: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
一
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
1.1 跨国公司与本土化的内涵
1.1.1 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又称 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国际公司(International Firm)、超国家公司(Supernational Enterprise)和 宇宙公司(Cosmo-corporation)等。70年代初,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组成了由知名人士参加的小组,较为全面地考察了跨国公司的各种准则和定义后,于 1974年作出决议,决定 联合国 统一采用“跨国公司”这一名称。
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 资本主义 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 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 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认为跨国公司应具备以下三要素:第一,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内经营业务,而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形式经营,也不论其在哪一经济部门经营;第二,这种企业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因而具有共同的政策,此等政策可能反映企业的全球 战略目标 ;第三,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以及分担责任。
1.1.2 本土化:
本土化应该理解成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目的。一个事物为了适应当前所处的环境而做的变化,通俗的说就是要入乡随俗。本土化这一概念也广泛的用于不同的行业。本土化是现代营销观念的反映,它的核心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以消费者为核心,而不是以商家的喜好、习惯为准绳,企业规范必须随地区性变化引起的顾客变化而改变。
“本土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全方位融入东道国经济中的过程,它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经济安全、增加就业机会、管理变革、加速与国际接轨。
1.2 跨国公司本土化策略的演变及实施原因 1.2.1
本土化实施的原因
1、许多经营领域具有很强的国别或地区特性,它们必须满足多种消费者的需求,因而需要一个当地化的战略。如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内容和功能都是一样的,但是,在各个国家都要采用本土的文字。一家著名的美国公司曾沿用在美国成功的经验,在日本推销制作糕点的原料,结果损失数百万美元。原因是当时日本家庭与美国家庭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没有烤箱。这家公司的失败明显就是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
2、2、跨国公司能成功地在全球范围发展,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很大原因在于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知名度。中国政府、企业和民众往往把是否在中国实行人员、企业文化、物料、营销等本土化,作为判断跨国公司是否对中国有利的一个标准。跨国公司在中国实行经营本
土化,在中国投资项目,利用中国人力资源,有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提高企业在当地的形象。例如芬兰诺基亚大举雇用中国员工,在中国本土投资项目,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使其在移动通讯行业中知名度极高,现在一提起手机,人们就会想到“诺基亚”这个牌子。
3、3、中华民族文化。跨国公司为实现经营全球化,势必面对不同的社会文化、企业文化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对跨国公司融入当地社会带来很大的障碍。实行经营本土化,利用中国人力资源,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差异,避免激烈的文化冲突,实现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促进管理变革的实施。跨国公司在中国实行经营本土化,能充分利用中国市场生产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和制造成本低的优势,减少总成本,提高总效益,以至于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
4、适应企业市场环境的需要。很明显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后,面临的市场环境跟自己的东道国肯定不一样,消费者的人文环境和消费观,政府的法律制度和倾向、地理自然条件的差异、原材料的供应、市场替代者等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跨国企业只有适应这些不同的环境才可以更好的生存进而盈利。
1.2.2 本土化策略的 演变
公司在国际化进程中,随着经营取向由“母国中心主义”到“东道国中心主义”、“地区中心主义”、“全球中心主义“的转变,从而导致本土化经营策略的产生。
20世纪70年代以前,跨国公司凭借强大的实力,一切从母国出发,充当母国对外扩张的工具,对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行掠夺式经营,导致东道国政府纷纷制定法律和政策,对外国资本在东道国的活动范围及方式等加以明确限制,甚至采取没收手段交外资企业收归国有,从面使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经营活动处处受阻,甚至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1980年以来,跨国公司一改过去无视东道国利益的经营战略,注意使其经营活动同东道国社会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相融合,接受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并在经营管理权上选用东道国员工担任某些高层领导障职务,不失时机的推行当地化政策。在产品方面努力适应当地消费需求,提高合资企业产品的“国产化率”;在生产方面,交一些高附加值且有出口创汇能力的产口安排在东道国生产,强调对东道国经营发展的促进作用,满足东道国对先进技术的需求;在利润分配上,尽可能实行利润再投资;在经营管理上,一方面使其管理人员更多的了解当地文化和思维方式,从面更好的与东道国政府及社会沟通协调,另一方面,在东道国先用部分管理人员,尽可能地挖掘利用当地的管理资源,等等。
1.3 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的方式
1.3.1 产品品牌本土化:
品牌,指能为顾客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附加价值的产品。
品牌从本质上说,是传递一种信息,一个品牌能表达六层意思。其中包括: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使用者。产品品牌最终面向的还是使用者,因此,品牌必须与当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即实行本土化。建立一个品牌如果不考虑当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征,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所以,产品品牌本土化是公司经营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成功是品牌营销的成功,是国际知名品牌在中国深入人心、赢得广大消费者认同的结果。
同时,在企业开展国际化营销的众多要素中,品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内涵,是最需要本土化的内容。在围绕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建立品牌忠诚度展开的品牌宣传和推广活动中,跨国公司将国际知名品牌的人格化内涵同中国消费者心灵深处的自我形象诉求的 心理定位相联系,并根据中国人爱面子、讲攀比、喜炫耀的消费特点进一步强化和提炼,赋予品牌特有的牌格魅力。如“奔驰”的尊贵威严,“劳斯莱斯”的显赫,“马爹利”的雍容华贵,“皮尔•卡丹”的高雅时尚等等。这些品牌所蕴含的强烈而鲜明的社会地位、身份、财富的象征性价值和炫耀性价值,成为吸引消费者购买、仰望和追随的持久动力,有效地树立了品牌的高质形象,建立了品牌崇拜,极大地提升了品牌的附加价值。
1.3.2 人力资源本土化:
人力资源本土化的核心是解决企业与当地社会的融合问题。本土雇员比较熟知所在社会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本土雇员的使用能够加快企业融入当地社会,在东道国扎根、生长。人力资源的本土化还有利于企业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据一家曾在巴基斯坦作业的录井公司计算,使用当地雇员担任一般岗位的工作,人力资源成本能节约1/3。
人力资源的本土化也是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必然要求。许多国家都有严格的保护当地就业的法律法规,对外资企业使用当地员工有着明确具体的要求。雇员本土化的水平未能达到当地政府的要求,也会直接影响经营活动的开展。如参与竞标,本土化程度甚至直接影响到投标结果。
实施人力资源本土化并非轻而易举。首先是在管理沟通方面,如何招聘到高素质的当地雇员,又能够让当地雇员准确地理解管理者的意图,是人力资源本土化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另外,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公司制度文化也是人力资源本土化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东方人和西方人在管理文化上有差异。西方人在处理问题时对事不对人,而中国人则相反,因人而异、碍于情面等,会影响到公司制度文化的执行。从根本上来说,人才资源本土化考验的是一个公司的国际化水平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1.3.3 营销方式本土化:
市场营销本土化是指市场营销的学说和实践在特定的国家和地区具有基于该国或该 地区市场特征的独特性。本土化是一个过程,是在解决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市场营销问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市场营销一般原理与方法同特定国家或地区市场环境相适应、相融合的结果。
市场营销本土化可通过不同的侧面表现出来,包括在基本原理指导下成功地解决了本国、本地区市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企业在国内和国外市场营销中运用自己独特的组织系统和战略战术成功地开拓和稳固了市场:企业有其鲜明和实效的企业文化和营销哲学;理论界积极响应本国企业界在市场营销中提出的问题,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政府建立和完善本国市场的有关立法和制度等等。
1.3.4 资本运作本土化:
资本运营:又称资本运作、资本经营,是指利用市场法则,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性 运作或资本的科学运动,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自”中国将试行允许外资企业国内上市”的消息公布后,联合利华中国公司方面就表达了希望在中国A股上市的想法。据业内人士分析,联合利华有望成为中国第一个在A股上市的外资企业。07 年6月30日,联合利华中国公司向中国证监会表达了在华上市的意向,其新闻发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旦证监会的有关法规和实施细则出台,公司将择时向证监会递交有关上市材料。在联合利华看来,能在中国国内上市有三大好处:一是跨国公司本土化的表现之一,通过证券市场把公司自身的发展与当地消费公司产品的公众紧密地联系起来,能够产生最直接的反应。二是有助于通过推出股票期权的激励和留任本土员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按照公司 最高领导的说法,目标是两三年后,让联合利华的所有员工有能力——如果他们愿意的话——参股或持有联合利华的股票,让他们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三是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知名度。
可见资本运作本土化也是本土化经营重要一方面。
1.3.5 产品的制造本土化:
据《2001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资料显示,全球跨国公司500强已有近400家在华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设立各种研发中心100多家,近40家具备有相当规模。这些外籍研发创新机构不仅只研究适应中国市场的产品,还研究中国社会营销环境的变化,以具有前瞻性地全方位适应本土化的需求。如IBM公司在北京独资成立的中国研究中心,专门针对中国市场进行研究开发工作,主要任务是研究在中国市场以及将来在全球市场可以应用的先进计算机技术。“肯德基中国健康食品委员会”聘请十多位国内专家作为食品开发的后盾,从如何适应中国人的口味、饮食结构、就餐习惯、消费特点等各方面都立足于“所在地的情况”,推出适应中国人“吃得精细”的要求的食品。宝洁公司专门为中国消费者开发出百分之百的本土化产品—“润妍”黑发中草药洗发水和滋润喷雾。
同时,为了更有效地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的优势,跨国公司在产品的制造方面从原材料的采购、零配件的供应、配套厂家的选择到各项服务的获取等也都实现了本土化。摩托罗拉公司产品的平均国产化率已经达到60%。沃尔玛销售的商品45%都是“中国造”。
二
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实施案例
始创于1837 年的宝洁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2003-2004财政年 度,公司全年销售额为514亿美元。在《财富》杂志最新评选出的全球500家最大工业/服务业企业中,排名第86位。宝洁公司全球雇员近10万,在全球80多个国家设有工厂及分公司,所经营的300多个品牌的产品畅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织物及家居护理、美发美容、婴儿及家庭护理、健康护理、食品及饮料等。
1988 年宝洁公司在广州成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广州宝洁有限公司,从 此开始了宝洁投资中国市场的14年历程。为了积极参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宝洁公司已陆续在广州、北京、上海、成都、天津等地设有十几家合资、独资企业。将众多品质一流的产品,如海飞丝、飘柔、潘婷、舒肤佳、玉兰油、护舒宝、碧浪、汰渍和佳洁士等,带入中国市场,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迄今,宝洁公司在中国拥有4000多名员工。
中国作为宝洁公司全球第三大市场,其地位越来越重要。宝洁一改广州、香港、台湾三足鼎立的局面,确定广州为大中华区总部,直接向总部汇报,有助于大家做更好的结合、沟通甚至解决以前的矛盾。
深入管理人才本土化、将严格的内部晋升制度与面向外界的管理人员聘任制度相结 合,八方求才,高薪聘用。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高级管理人员的本土化;二是一般管理人员的本土化。为了赢得中国市场的竞争,宝洁公司应该把高层管理人员的本土化置于重要的地位。高层管理人员的本土化为公司深入了解中国当地市场的消费文化、消费需求和生活习惯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为公司拓展中国地区的业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启用本地经理人员拉近了跨国公司与中国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跨国公司更富当地色彩。
公司在产品研发中要深入研究当地消费者的生理、心理特征,开发出适合中国人使用的具有特定市场的产品。在广告促销活动中,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心理素质、民族信仰和消费习惯,利用中国消费者乐于接受的广告和促销形式进行宣传。通过并购,实现与本土企业 的战略重组,强强联合,有效利用本土企业的人员、技术及在当地的知名度和现有的销售渠道。在销售渠道上,总结宝洁公司开发市场的经验,结合中国各阶段的市场特征,制定出符合在中国运用的销售策略。
三
浅析跨国公司本土化对本土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
3.1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对我国的影响:
一方面增加了中国的就业,增加了中国的税收,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同时它们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具高素质人才,在某种意义上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储备了经营管理人才。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地雇用的管理人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熟悉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这些新型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国内的流动,必将带动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在国内的传播,从而加速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另外,在本土化过程当中,和内资企业的竞争,通过一些并购、合资等方式,来展开的投资行为,也推动着内资企业发展,推动着国有企业的改革。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它全方位的推动着中国的政策、法规、体制的变革,制度变迁的效应是非常明显的。
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战略使得一些跨国公司的中方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与一般工人在报酬上的差距很大。中方人员的部门经理工资达到工人工资四至七倍相当普遍。有些合资企业中方代表的工资是相似国有企业厂长工资的十倍以上。与此同时,这些跨国企业还对高职人员实行住房优惠。跨国公司采取这种报酬政策的结果是,国有企业人才的大量流失和国家耗费大量资源培养的大专院校的高材生被跨国公司优先录用,并给相同职级的国有企业干部带来心理不平衡,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些中方高级雇员甚至完全站到了外商利益的一边,乃至纵容外商损害国家利益,甚至为外商牟取暴利出谋划策。
3.2 对策
1、将战略性决策和具体经营决策分开
国内母公司对海外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主要应包括下列两点 : 一是使海外子公司的发展符合母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和规划 ;二是督促海外子公司实现预定的利润计划。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母公司应对海外子公司的重要人事安排、重大投资决策和关系海外投资企业全局 发展的战略规划作出具体指示。除此之外的日常经营决策,则应交给海外子公司,让子公司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以充分发挥子公司的作用。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
中国企业实施本土化战略时,往往担心一旦本土化水平过高,母公司会失去对海外分支机构的控制。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企业长期缺乏现代企业制度,依靠对人的管理来控制企业。实现本土化之后,国内的人事和管理方法不再适用,对公司的控制力自然会下降。中国跨国企业一旦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了对产权的所有,就抓住了企业的控制权。母公司只需要派出一些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的正常运作,而不用担心对企业失去控制,甚至资产流失。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是加强控制的主要手段。
3、努力实现海外上市,实现资金本土化,提升品牌
跨国企业热衷于海外上市,一方面可以实现资金本土化,另一方面可以获得公众的
第四篇: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发展中作用越来越明显,跨国公司也显得愈发活跃。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跨国公司仍有一个巨大的问题要去面对,文化差异。分析文化差异对跨国经营管理的影响,识别文化差异,促进文化融合是跨国公司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跨国公司
文化差异
跨文化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跨国公司发展愈发迅猛,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各类资源,不仅跨越了国界,同时也跨越了文化。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语言,习惯和信仰等都存在着明显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会导致摩擦不断甚至冲突,使跨国公司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有效的应对文化差异,适应跨文化管理新趋势,促进文化融合便是企业所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1、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的影响
根据调查显示,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将文化定义成在一个环境中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他认为,文化不是一个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地域或国家的程序互有差异,这是因为他们的“心理程序”是在多年的生活、工作、教育下形成的,具有不同的思维。可见,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价值观念、信念、态度、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另一个群体的显著特征。由于国际公众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相互沟通上的困难,一般称之为“跨文化差异”,即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距离。有调查显示,约82%的跨国公司的失败是因为跨文化管理失败而导致的。跨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1、企业经营理念
跨国公司内部存在着至少两种以上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在如何权衡经济效益与社会福利,短期获利与长远发展等问题的时候,会表现出很大差异。比如,美国、德国等国的管理者,他们的经营观念都是围绕市场需求而形成的,重视生产更重视营销,给予员工充分发展的空间,重视横向信息交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而中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的管理者大部分还是停留在注重生产而忽视营销,经营趋于保守,缺乏创新。
1.2、决策原则
由于文化差异产生信息不对称,经常导致沟通和交流的失误和误解。为保证组织的决策能体现全体员工的希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重要一环,往往在决定之前要征求和听取员工们对方案的意见和建议,而缘于文化差异的交流失误使得这一点做不到。同时决策方案的实施和统一行动也较为困难。比如美国人强调自我,注重思维清楚明白的文化传统和直率的表达方式。他们强调时间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征求大家意见以求得共识的决策方式是低效率的。而中国公司有明显的集体主义倾向,存在对上级的崇拜合服从同时又强调达成共识,决策过程时间冗长。
1.3、管理模式风格
因文化背景不同引起管理方式差异,也是影响跨国公司有效管理的重要因素。西方管理者强调严密的组织结构和控制手段,由于崇尚自我,强调独立,西方的管理体制是强有力的。许多企业往往依靠严密的组织机构,健全的控制手段实施管理。日本公司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终身雇佣制,提倡公司精神,定期进行工作轮换,发扬团队精神,实行民主方式。
1.4、人力资源
现在很多公司都把人力资源看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差异造成选择雇员,社会化,管理和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不同实施原则。①如微软公司的招募原则是,需要人力时立即到市场上去找现成的,最短时间就能担当某个最具体的工作,培训5%的人员,另外95%靠自学和在职学习,公司业务成长而员工没有能跟着成长,就会被淘汰。所以当吴士宏主动帮助员工跟着企业成长,在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策略时,由于不能适应文化差异而辞职。跨文化差异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此,它还体现在公司目标、管理费用、规模等方面。
2、如何有效地实施跨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又称为交叉文化管理,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跨文化管理的研究重点就是在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最合理地配置资源,特别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企业的潜力和价值,从而最大化地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②西方国家十分重视跨文化管理的研究,并在实施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加拿大管理学家南希·爱德勒提出跨文化管理的三个战略:(1)凌驾。组织内的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而成为统治文化,按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工作模式来运行公司的日常业务。当一种文化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时可以采用这种战略,其优势是可以在短期内形成统一的文化并纳入正常的经营和管理轨道。(2)折中。即不同的文化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方式,有意忽略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实现组织内的和谐与稳定。这种策略可以避免文化的直接冲突。(3)融合。即不同文化在承认、重视彼此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补充、协调,从而形成一种合二为一,全新的组织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且极具杂交的跨文化优势。对大多数公司来说,通过融合的方法吸收异质文化中的精华,形成自身特有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是适应跨文化,降低文化障碍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跨国公司可根据本公司目前所处的国际化发展阶段,与东道国当地文化的差异程度以及企业综合实力等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战略。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战略,都必须辅之以具体有效的措施。如何有效地实施跨文化管理有以下几方面: 1.1、识别文化差异
只有先正确识别各种文化差异,才能从中寻求共同发展的共同点。③一位跨国公司的美国经理说得直截了当: “你不得不把自己的文化弃之一边,时刻准备接受你将面对的另一种观念。”这就是不同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比如,美国公司重视“法”,中国是以“人情”为特质管理哲理。文化差异可以分为三种:基本价值观差异、生活习惯差异、技术知识差异。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难改变;生活习惯和风俗不同造成的差异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解决,但需要较长的时间;由管理风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可以通过相互传授和学习来克服,较容易改变。因此,只有首先识别文化差异,才能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1.2、强化跨文化理解
理解是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前提条件。跨文化理解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要理解他文化,首先要理解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模式,包括优缺点的演变的理解,能够促使文化关联态度的形成,这种文化的自我意识,使管理者在跨文化交往中能够识别自己和有关他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上的类同和差异的参照系。二是善于文化移情,理解他文化。文化移情要求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摆脱自身的本土文化,克服心理投射的认知类同,摆脱原来自身的文化约束,从另一个参照系反观原来的文化,同时又能够对他文化采取一种较为超然的立场,而不是盲目的落到另一种文化俗套中。
1.3、锻造跨文化沟通能力
国际企业经营的经验证明,一个跨国公司的成功取决于该公司的“集体技能”,即公司基于跨文化理解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体系条件下产生的“核心技能”,而跨文化沟通正使促成此核心技能的中介。跨文化沟通能力,简单地讲,就是能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交往的能力。跨国公司必须又意识地建立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有形和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组织与渠道,着力培养有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例如,日本富士通公司为了开拓国际市场,早在1975年就在美国檀香山设立培训中心,开设跨文化沟通课程,培养国际人才。
1.4、进行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培训是为了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④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对方民族文化及原公司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与冲突的处理能力培训;地区环境模拟等。一项对跨文化培训的全面调查显示,培训促进了跨文化沟通技能的提高,改进了管理人员与当地员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还明显降低了与外国合作伙伴、客户和竞争对手进行谈判时失败的比率,使管理者更快地适应新文化新环境。⑤许多公司将经理人派到海外工作或学习,使其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冲击,或者让他留在国内,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如宝洁,英特尔公司,摩托罗拉公司都份份建立了跨文化培训机构,将不同企业文化背景下的经营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结合在一起进行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培训。从而加强每个员工对新文化的适应性。
1.5、利用文化差异,施行多样化战略
一个真正的跨国公司能够利用并且明确估计出多样性的价值公司,而不仅仅是包容这种多样性。利用文化差异的战略能够产生竞争优势。公司应重视并利用员工多样化以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适应性和接受差异的水平,并把差异资本化,使之成为促进公司效益提高的主要手段。例如惠普公司认为多样化是其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大多数国家员工队伍多样化,并通过强力的多样化企业政策,鼓励跨文化理解和对文化差异的积极态度。
1.6、建立共同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经过识别文化差异和跨文化培训,公司员工提高了对不同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对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应建立起与公司总体跨国经营战略一致的文化。这种文化把每个员工的行动和企业的经营业务和宗旨结合起来,加强国外子公司和母公司的联系,增强了企业在不同国家文化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这种公司文化的建立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这就需要不同文化的员工的积极参与和与不同国家的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等外部环境保持长期的、良好的沟通关系。只有形成集体的力量,建立共同价值观,才能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① 蔡雯
略伦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管理问题
经济与管理,2002 ② 杨泉
跨国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 ③ 苏勇,罗殿军
管理沟通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④ 韩经纶,崔立新
论企业全球化引起的沟通障碍
南开管理评论
1999 ⑤ 张怡梅
企业文化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商业研究
2006
第五篇:跨国公司的经营特点
很多国际著名企业经营模式值得国内企业学习,拿国外装修公司经营模式来说,首先国内注册公司涉及到经营范围,注册装饰公司经营范围怎么写就是体现国内外区别的一个方面。
不少人好奇外贸公司的经营模式,其实外贸公司一般必须通过生产厂家采购出口货物,然后办理海运将货物出口到国外。通常,外贸公司通过参加某出口商品展览会展示产品,国外的采购商就可以向外贸公司订货。不过,设计到外贸进出口流程就比较复杂了。
跨国公司的经营模式分析该怎么写,国际市场调查公司的经营模式,注册装饰公司经营范围怎么写
跨国公司的经营模式分析该怎么写? 跨国公司的经营特点 :
一、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
跨国公司作为在国内外拥有较多分支机构、从事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与国内企业相比较,是有其一些区别的。这些区别表现在:
1.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目的是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而国内企业是以国内市场为导向的。
2.跨国公司是通过控股的方式对国外的企业实行控制,而国内企业对其较少的涉外经济活动大多是以契约的方式来实行控制。
3.国内企业的涉外活动不涉及在国外建立经济实体问题,国内外经济活动的关系是松散的,有较大偶然性,其涉外经济活动往往在交易完成后就立即终止,不再参与以后的再生产过程;而跨国公司则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全面进行资本、商品,人才、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交易活动,并且这种“一揽子”活动必须符合公司总体战略目标而处于母公司控制之下,其子公司也像外国企业一样参加当地的再生产过程。所以,跨国公司对其分支机构必然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
二、跨国公司从事综合多种经营
1.横向型水平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主要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经营,母公司和子公司很少有专业化分工,但公司内部转移生产技术、销售技能和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的数额较大。2.垂直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按其经营内容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和经营不同行业的、但却相互有关的产品。它们是跨行业的公司,主要涉及原材料、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行业,如开采种植→提炼→加工制造→销售等行业。另一种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和经营同一行业不同加工程度或工艺阶段的产品,主要涉及汽车、电子等专业化分工水平较高的行业。
3.混合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经营多种产品,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不同的产品,经营不同的业务,而且它们之间互不衔接,没有必然联系。如日本的三菱重工业公司即是如此。它原是一家造船公司,后改为混合多种经营,经营范围包括:汽车、建筑机械、发电系统产品、造船和钢构件、化学工业、一般机械、飞机制造业等。跨国公司重视搞多种经营的原因:
1.增强垄断企业总的经济潜力,防止“过剩”资本形成,确保跨国公司安全发展,有利于全球战略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资金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各种生产要素和副产品的利用率。3.便于分散风险,稳定企业的经济收益。
4.可以充分利用生产余力,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增加利润。5.能节省共同费用,增强企业机动性。
三、跨国公司经营方式多样化和一般的国内企业或一般的涉外公司相比较,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生产经营方式明显较多,包括进出口,许可证、技术转让、合作经营、管理合同和在海外建立子公司等。其中,尤以在海外建立子公司为主要形式开展和扩大其全球性业务。国际市场调查公司的经营模式? 国际市场调查公司的经营模式:
1.客户基础好,主要依托于国外的世界500强企业开展业务。占业务的60%以上,各地方分公司会接一些各国的大公司业务。
2.全球化战略,例,一个项目不是一个地方做调查,而是全球各国一起收集数据,这个是小公司无法做到的。
3.研究方法领先,国际市场调查公司都有专业的团队来给一个客户定制合适的研究方法。还会自己研发新的研究方法。
4.诚信,主要取决于对数据收集的专业性,质量可靠,把客户要的数据当做自己需要的数据一样,来把质量关。
5.与客户沟通顺畅,国际市场调查公司对语言要求有些高,做为RSH常常需要直接与客户用非中文交流。
6.应用软件先进,这点也是小公司比不了的。7.人才的培养,国际市场调查公司会对人才进行培养。注册装饰公司经营范围怎么写? 装饰公司那就看你是工装还是家装了。家装的照可以这样写:
家居装饰、装饰设计;销售办公用品、文化体育用品(音像制品除外)、计算机软硬件及外围设备、电脑耗材、电子产品、电器设备、塑料制品、化工产品(不含危险化学品)、建筑材料、装饰材料、五金交电、日用百货、工艺美术品。工装的:
专业承包;建筑设计;装饰设计;装饰工程技术咨询;安装机械电器设备。
销售办公用品、文化体育用品(音像制品除外)、计算机软硬件及外围设备、电脑耗材、电子产品、电器设备、塑料制品、化工产品(不含危险化学品)、建筑材料、装饰材料、五金交电、日用百货、工艺美术
工装的公司如果要有专业承包这项,得到建委去批资质。如果是家装的则不需要。